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改革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社会在进步,竞争也在日益加强,作为给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高等院校怎样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不断更新,保证向社会输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这才是高校教学改革中具有导向性的问题。而高等学校的实验室能否为学生提供建立创新意识的平台,能否创建一个学生的创新想法得以实现的实验环境是关键之所在。①武汉科技大学给水排水工程实验中心正是秉承这一理念,分析给水排水实验教学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验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给水排水工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的学习重理论轻实验
给水排水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在整个专业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直以来,高校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绝大部分都表现在口头上,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重理论、轻实验的的现象普遍存在。具体体现在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还依附在理论教学之中,既没有被独立设置一门课程也没有形成相应的教学体系和学分。②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仅仅是为了巩固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更没有上升到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高度来。
1.2 专业课的实验设置较少且相对独立
由于专业课的课时有限,实验课时较少,故实验课开设的实验项目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对于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来说,我们以前开设的专业实验教学主要是:水力学实验10学时,水分析化学实验8学时,水处理微生物实验6学时及水处理实验16学时(其中给水8学时,排水8学时),实验学时数远远不能满足提高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且实验课程相互独立,未经融合,因此学生对专业课的认识只停留在理论加以验证的基础上,根本没有与专业课之间融会贯通,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1.3 实验项目的安排不合理
给水排水工程四个方面的实验中,水质分析化学实验、水力学实验和水处理微生物实验均为专业基础实验,主要培养的是基本实验技能;水处理实验主要包括给水处理实验和排水处理实验,由于学时有限及实验条件和设备所限制,结合现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学时数只能开设认知性和验证性实验,老师只是一味灌输,学生也只是简单模仿,没有进行独立思考,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③综合性和创造性实验很难实施,由此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得到的实验数据仅仅是课堂理论的再现,没有自己的思索和创新,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
1.4 实验设备缺乏、陈旧
社会在发展,科技也日新月异,而高校实验室普遍由于经费问题,实验设备一般都过于陈旧且新型设备严重不足,大多数还是采用的传统的分析方法与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实验室里价格昂贵的设备一般数量较少甚至只有一台,有时根本满足不了本科生的教学需要,只能分批分组的进行实验或者进行演示性实验,既费时又费力,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 改革教学体系,培养创新能力
2.1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更新实验教学理念
高校实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并保持其新颖性和先进性,为了改变目前实验课中过多的老师讲解现象,我们本着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加紧理论联系实际,随时更新我们的实验教案;在专业基础实验中,我们注重学生基本原理及基本技能的培训,同时也配合先进的、户外便携式的仪器使用,让学生更好的与实际接轨。在新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断增开综合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譬如在水处理实验中专门增开了两周的综合实验设计课,即老师给定一个题目,从最初的实验原理、方案设计、实验实施、实验结果论证及实验报告的输出均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老师不再是一味地手把手教学生实验,而是在旁加以指点,强调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让学生在不断推敲,不断论证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综合设计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针对本专业的情况,我们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了一门实验课即《水处理实验新技术》,课堂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先是利用少课时讲解本专业近几年的实验改革及设备更新情况,再就是给学生从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最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一次系统的培训,让学生明白做科研论文所需具备的知识,然后安排了大量的实验学时进行实验,基本都是综合设计性实验,一个实验内容基本上都包括了水质分析,微生物的驯化及污水处理几门专业课的知识,使各专业课之间有了一个很好的衔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次改革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受到了相关老师和学生的好评。
2.2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构建网络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信息化社会,实验室也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把实验原理、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等通过PPT或者是录像、动漫等方式做成课件,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供学生查阅和使用,创建网上预约、网上课堂、网上答疑等方面的实时互动,适时掌握学生动态,进一步提升网络使用效率和教学效果。
2.3 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创造良好实验环境
针对实验室实验设备过于陈旧的情况,让学生与本专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接轨,学校近几年大力支持了本专业实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也很大,本专业的实验设备不断更新,并于2004年12月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一起申请得到“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基础实验室”基金200万元,于2006年5月被确定为“武汉科技大学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时在五年之内学校相应配套该中心建设资金100余万元。中心现拥有建筑面积2180平方米,实验设备资产达450余万元。该中心的成立后,中心承担武汉科技大学的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硕士)、市政工程(硕士)等专业的相关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及其他实践性教学任务。另外每年也接待本校理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南分校相关专业学生来中心做实验,年接待学生近1500余人次,年实验教学工作量达4万余人时数。打破原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验室之间的界限,优化实验设备的配置,极大限度地减少实验室重复建设的投入。
2.4 实施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着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的所有实验室均为开放型实验室,实验室全天免费为学生开放。开放实验室主要倡导的是学生的主导地位,强化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实验教师根据每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大纲除设置一定的必修实验外,还有个性化选修实验,其难度一般都超出了教学大纲规定的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水平。其次,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实验时间,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均由学生自主决定;还有,学生在实验时提倡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对于善于钻研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跟着本校研究生及有科研课题的老师一起进行科研,尽可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其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才能。
通过近几年的改革试验,我们已经有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奖和多篇科研。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和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7-2008年连续两年获西蒙-国际铜业协会杯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布线竞赛三等奖两项;2006年分别获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三等奖、第二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FLASH动画设计中荣获三等奖、首届航天杯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校三等奖各一项;学生在各类杂志上20篇以上。
3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教学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本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得到了不少用人单位的好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改革,面对行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们改革步伐还应更加坚定,坚持改革与创新同步,实验教学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层次的人才。
注释
① 孟雪征,曹相生等.实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J].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7.9(6):295-297.
关键词:美术;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65-01
面对目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学的重点。而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出于一个待开发的阶段,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来努力开发这一高价值的矿藏。本文通过总结一些实际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一些分析,以供美术教育老师参考。
在学生的创作中,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也并不意味让他们一直埋头于自己的作品,课堂上不防偶尔停止一下画画,让学生相互走动一下,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别人的作品中激发出自己的灵感,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另外在创作中也可以对学生的作品提出两个"不一样"的要求,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发挥,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作品要和别人的不一样。就是要学生不要模仿别人的作品,包括教材上的和老师讲的一些范例,要自己另辟蹊径;二是目前的作品要和以往的作品不一样。要敢于探索一条新路,不要重复已经走过的路,即使失败了也值得,因为在这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得到充分发挥。
一、欣赏与创作相结合
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安排一些相关的欣赏活动,能够启发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但是老师所选的欣赏一定要具有针对性,能够使学生集中精力解决一个问题。例如让学生为自己的母亲设计一件裙子的创作课,在课前可以运用多媒体放映一些时装秀短片,结果有的学生设计出古典美的长裙,有的学生设计出浪漫时尚的短裙。这些作品反映了学生在欣赏这些时装秀之后,结合自己母亲的风格,发挥创新思维将所欣赏到的精华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美术欣赏是一种精神食粮的飨宴,欣赏是一种逆向的再创作,创作是欣赏后的表现。
二、观察、写生与创作三者相合
教师在教授中学生写生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运用想象力,勇于创新,而不是教学生只会客观、忠实地描绘对象。例如在辅导学生画台灯的过程中,教师把台灯放在教桌上供大家描绘,有的学生只画好了灯座没有画上面的内容;有的学生注重画可爱的灯管而没有画其他的部分。我们不难理解这些学生的作品,因为他们只用心于画他们喜欢的部位,而忽略了对其他部位的观察,所以作品中才会出现这种"缺零件"现象,所以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表现不应该受到批评,而是鼓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发挥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创新。正如阿因海姆所讲: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边写生,边创作,在写生中创作,在创作中写生。
三、平面绘画与立面设计相结合
中学生仅有平面的感官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之以立面设计创作才是完整的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立体设计能力,可以从一些结构简单的造型开始,如苹果、魔方等。然后再慢慢通过一些复杂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立面设计的能力。学生通过这些立体的造型,能够增加对空间、结构、造型的一些新的认识,这些又会新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在这个培养过程中要使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理解去完成自己的作品设计,这样激发他们的探索的积极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就要打破以往的那些条条框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及时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创造性问题展开探讨,鼓励学生学生摆脱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对一些学生的新奇的具有创造性的观点给于夸奖。因此,教师应在每一次美术创作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一块个性发挥的空间。
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在这个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而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是任何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所特有的状态。
六、仔细评阅学生的作品
关键词:数学;兴趣;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072-01
把数学看作一门学科相比,我更喜欢把它看作一门艺术,因为数学家在理性世界指导下所表现出的经久的创造性活动,具有和艺术家的,例如画家的活动相似之处,这是真实的而并非臆造的。兴趣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是促进学生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感人心者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所教的数学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爱,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教师要满腔热情,让学生从教师的 “精神”中受到激励,感到振奋;要热爱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提倡“微笑教学”要用自己的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学要在立足课堂教学这个主战场的同时,建立一个开放似的课程体系,从学生出发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时,其基本方法是通过剪和拼,使新学习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很容易学会这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了。所以可以特意安排一节课,专门让学生动手剪拼图形,观察剪拼成的图形与原图形的关系。这样,学习以上三种图形的面积公式时,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动手操作”这种学习方式由于能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联系生活,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还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我们很早就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少年作为祖国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后备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的创新水平和能力,也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关乎到民族的进步问题和国家的兴衰问题。所以,时至今日,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给予何种程度的重要性的评价都不为过,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民族之林中,更是将人才的建设摆在了十分显著的地位上,各国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笔者结合所教授的高中生物学的经历,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问题。
1创新能力的基本认知
所谓的创新能力就是在前人所提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自我的努力,结合自我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或者是改进的方案措施等能力。具体落实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的关键就在于通过各种具体的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安排,训练学生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的素质,让他们逐渐的养成一种创新的意识和观念,并且学会通过创新思维的运用来参与到创新能力的活动中,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所以创新能力严格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综合能力,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过程和条件要求,需要通过各种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目标的设定来一步一步的达到,如人格方面的目标,能力上的目标,知识上的目标等等。
有学者在论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时,也创造性的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并进而指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创造心理学以及发现学习理论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后者是前者的深厚的理论渊源也是前者发展的动力所在。
2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应该说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较好的掌握,学会融会贯通,对于其它方面的知识的体会能力也是有所裨益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发展和成长,将这种创新能力运用到其它的方面,可以综合促进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具体而言,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在于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乏一定的创造力,则缺乏一定的竞争力,无法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取得一定的发展地位,国家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的发挥,所以我国在很早前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通过对优秀的具有很强创造力的人才的培育,提高我国的国际社会的竞争能力。其次创新也是教育改革,具体而言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素质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这也是在吸取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改革的方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培养学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形成较强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最后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提高,使得教学相长变得更加的容易。
3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探究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展开论述,通过各种方式的比较和选择来达到最优的方式的组合来进行方案的实施和反馈。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显得较为重要。
其一,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的多元化。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本身是一个较为系统的过程,所以在综合的系统中,要注意多角度多方面多手段多阶段的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首先需要通过必要的条件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认知到生物学的趣味性所在;让学生对生物学的知识进行初步的感知,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感知教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然后在感知的初步阶段后,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得学生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最后通过实践的运用和考核,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知识,整个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着明显的先行后续的程序性要求。
其二,合理设置生物学实验,让学生通过生物学实验来领略到创新能力的作用。生物学不仅仅是一门知识性的学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还是一门技术性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来探究自然界的奥妙。笔者认为在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实验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动手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之中体会到实验的创新性所在,通过不同阶段的不同生物学实验的对比研究,来体会到生物学实验的创新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在实验设计的时候通过对实验不同因素的改变来达到改变实验效果的目的,增加对探究性实验的引入力度。
其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的各种生物学实践活动。将课堂上所讲授的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之中进行运用,一方面检验所学习的生学学实验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是进一步强化对于生物学知识掌握的必要,当然如果在实践之前,让学生通过自我的信息检索,自我确定实践的主题和方向,自我把握实践检验的目的等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不断的通过对知识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来最终获得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上的提高和升华。
当然,在高中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仅仅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方面,我们还需要关注培养过程中所应当贯彻的能力问题,如以人为本,需要通过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齐全来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问题等等。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 浅谈在生物新课标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年第9期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模型;胜任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也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培养科研人才主要途径之一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历史的使命。近十年来,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持续扩大,2001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为39万,到了2010年,在校研究生人数已增长到140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保证并稳步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求在研究生入学选拔时把好生源质量关,其次在研究生培养上要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都涉及到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尝试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探讨其结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分析。
一、问题调查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调查目的
了解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模型,为研究生入学选拔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依据。
(二)问卷设计
问卷针对科研工作的特点及其规律,通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在对研究生科研活动内容和过程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通过对研究生科研活动的分析,并借鉴胜任力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认为,以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讨多局限在认知特征、实践特征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科研工作的素质要求,动力特征、自我监控特征和创造性特征同样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表现,故我们在编制问卷时将这些因素也考虑在内。
经过开放性调查和专家访谈,并对文、理、工科研究生科研活动进行了分析,力求编制的测验项目能符合研究生科研活动的真实情况,最终编制了反映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求的条目共87条。问卷还包括个人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这些能力条目的重要度作评价,重要性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2个学科的80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676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能力结构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西方为代表的因素分析法及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活动分析法。[1]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合理性,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关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的探讨主要采用了因素分析法,同时也吸收了活动分析法的合理因素,将活动分析引入因素分析过程,以克服西方传统因素分析法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将因素分析建立在现实活动的基础之上。
2.对问卷题项做项目分析(采用了区分度和鉴别指数两项指标)、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删除区分度、鉴别度差和在因子上负荷低的项目共20个,剩下67个项目组成正式问卷。
3.对正式问卷的67个项目做主成分因子分析,正交旋转,最后抽取出8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各因子负荷量均在0.35以上,67个项目共同度介于3.14-6.79之间。67个项目组成的问卷具有良好的测量学特征:在信度上,整个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在内容效度上,问卷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系数在0.56-0.77之间,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其内容效度比较理想;在结构效度上,通过因子分析抽取的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与理论构想基本吻合,这8个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4.14%。
4.根据每一个共同因子所包含项目的内容,我们对八个分量表(基本结构要素)分别命名如下: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借鉴Spencer的胜任力结构理论[2],我们对因子分析得到的八个科研能力结构要素作进一步分析,确定了四个二级特征维度:动力与监控特征、认知特征、创新特征、实践特征,从而形成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二级多维模型。
5.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状况分析
对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性程度评价的统计结果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重要度评价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评价存在着学科差异。在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三个结构要素上,文、理、工科的重要性程度差异显著。在科研创新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动手操作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工科>理科>文科;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要素上,按重要性程度排序,文科>工科>理科。
二、问题调查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一)调查目的
在构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基础上,继续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及其学科差异情况,为更好地做好究生培养工作提供实证依据。
(二)问卷设计
研究2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研究1问卷修改而成,问卷的主体部分为研究生科研能力胜任特征条目,共67条,内容与研究1正式问卷确定的科研能力条目相同,科研能力结构要素采用了研究1确定的八个能力结构维度。评价方式由重要性评定改为胜任情况评定,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要求被试对能力条目的胜任情况作评价,胜任程度从低到高依次记为1-5分。问卷还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的调查。
(三)调查实施
对广州地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四所高校10个专业的450名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37份。
(四)调查统计结果
1.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总体状况
统计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维度上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M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学科差异分析
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的差异性检验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在成就欲、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五个能力维度上,文、理、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差异显著。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度显著高于理科研究生。
三、分析讨论
(一)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其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运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本学科领域的历史或现实的理论及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包括八个要素,分别为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与以往研究认为研究生科研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能力要素的看法有所不同[3],我们研究发现,体现动力与监控特征的成就欲和自主监控能力,以及体现创新特征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三个要素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成就欲主要涉及研究志向、专业兴趣、科研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成就欲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对科研活动起始动、维持和强化的作用。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索精神是研究生做好学习、研究工作的内部动机,它能给研究生巨大力量,并使其在科研过程中体验愉快和满足。
自主监控能力主要涉及时间管理、过程监控、情绪管理、独立性、意志力等内容。自主监控能力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非认知性心理特征,它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起定向、引导和调节的作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克服困难的意志行动,同时还需要持之以恒,能驾驭自己的情绪,克服各种干扰,不断对自己的科研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涉及对研究内容的归纳、迁移、演绎、推理、关系分析等内容。逻辑思维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先知条件,通过思维的判定和推断,对事物得出自己结论的能力。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正是通过逻辑推理过程获得对事物概括性的认识,对已观察到的事实或已认识到的规律予以说明,对将要发生的事实或规律予以预见和发现。
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主要涉及研究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界定和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首先要关注的;解决问题则是综合运用自身知识和能力找到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科研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逻辑终点之一。
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主要涉及利用各种手段查找资料以及对文献资料的加工处理。文献搜集与处理能力是研究生从已知到未知,有所突破、有所发现的必备条件,在知识大爆炸、电脑和因特网日益普及的今天,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科研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怀疑精神、课题创新、技术创新等内容,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研究生科研活动中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用不同方法研究并解决问题;从不同视角探索解释现象的能力;把常规方法转用在新情况的能力;想象力的丰富性、思路的新颖性及发明才能;善于发现新的用途和新的课题等。这些方面既可作为考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依据,又可作为设计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方案的参考。
动手操作能力主要涉及操作仪器、编制程序、绘制图形图表、数据运算、社会调查、课件制作等内容。其基本特征包括: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操作实现的;通常与动手相结合或表现在动手上;为保证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进行,必须善于把动手与动脑、实际操作与智力操作相结合。
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主要涉及语言表达和人际交往两方面的内容。在研究生科研过程中,撰写论文、学术报告、评审答辩等都需要较高水平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在研究生科研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的科研活动普遍注重团队合作,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研究过程中取得别人的支持与配合,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度及其意义
研究1表明,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可见,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的能力要素(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最重要的,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的能力要素。研究生科研活动首先是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存在,因此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重视发挥研究生自身动力与监控特征的作用,激发研究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兴趣和动力。
从学科差异来讲,对工科、理科而言,比较显著的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是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文科而言,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呈现出相对重要性。之所以产生科类差异,是和各科的学科特点分不开的。因此,在考察和培养文、理、工不同科类研究生时,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
(三)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胜任特征状况
研究2表明,研究生八个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在胜任度评价上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相对较低。这启示我们,目前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水平相对落后,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目前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为“四个简单”: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二是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历来是我国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生不会拟定研究内容和实施方案;拟定的研究内容过多过杂,缺乏针对性;有些研究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低,特别是一些工科研究生面对工程实际问题不知如何动手解决等。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上,我国研究生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明确地表述和界定问题;不善于根据问题和现实条件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不善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不善于评估或验证解决方案的正确性等。
从学科差异来讲,在成就欲维度上,工科、文科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在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文、理科研究生;在动手操作能力维度上,工科研究生胜任度最高,理科研究生次之,文科研究生最低;在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维度上,文科、工科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要显著好于理科研究生。
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胜任特征状况存在学科差异,这主要与学科特点、培养要求有关。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以学科专业为单位,受学科的影响较大。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活动过程多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对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普遍较好。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且基本都是要通过实验过程才能完成研究任务,故其动手操作能力普遍比文科类研究生好。文、工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往往要深入社会现实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与人交往、接触社会的机会多,锻炼大,因此其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好。
四、结论与建议
(一)基本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可以得出如下基本结论。
1.反映研究生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要素包括八项: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其中,成就欲、自主监控能力属于动力与监控特征,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属于认知特征,科研创新能力属于创新特征,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属于实践特征。除以往揭示的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外,动力与监控特征、科研创新特征在研究生科研活动过程中一样具有重要作用。
2.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按重要性程度排序,由高到低依次为: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成就欲>自我监控能力>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在文、理、工三科研究生所需的科研能力要素中,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最重要,科研创新能力次之,再之是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所需的基本能力因素。科研创新能力则是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关键因素。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激励和维持因素。
3.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学科差异,科研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工科、理科具有相对重要性,语言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对文科具有相对重要性。
4.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其中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个能力要素的胜任度评价处于中等水平以下,相对较低。
5.本研究编制的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研究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整份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达到0.95,各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5到0.93之间;抽取8个因素作为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的结构维度,各公共因素解释了问卷方差总变异的54.14%。本研究问卷根据需要修改后可应用于以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相关研究中。
(二)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和分析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1.创建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的科研能力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4]目前我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单凭专业课和公共课的分数录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以上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以研究发现的八个能力要素为重要指标,借鉴美国研究生入学能力倾向测试(GRE)的思想和原理[5],根据心理测量理论[6],研究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科研活动潜能测试测验及人机测试系统。测验既要包括对认知特征和实践特征的测试,也要包括对研究兴趣、自我监控、创新能力等非认知特征的考查,测试系统既可用于研究生的入学考试选拔,也可用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科研能力发展的定期评价,从而为研究生的科学选拔和有针对性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2.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首先,改变以往研究生培养以课程教材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将研究生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训练与专业课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要考虑到共性,又要照顾到个性。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差异,在保证综合开发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科类特色。可以通过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
3.认知特征能力要素是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关键;动力与监控特征能力要素是激励研究生持续、深入地进行科研实践的保障。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我们要特别重视研究生逻辑思维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认知特征能力要素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动力。
4.目前我国研究生在科研创新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科研能力结构要素发展上整体相对滞后,研究生培养单位对这几方面要给予重点关注并加强培养。
参考文献:
[1]莫雷.能力结构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方法论问题[J].心理学报,1988(3).
[2]Spencer, L.M.(1993).Competence at w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3]孟万金.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1(6).
[4]孟万金.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江苏高教,2001(3).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美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学生拥有创造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应当改变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才能为国家塑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虽然得到国家不小的资助,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本身并不具备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方面的内容。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因为许多美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能力不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也不
强,因此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理论的讲解环节上,从而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高追求新鲜事物的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总之,对于美术教学一定要避免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更新慢,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上初中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重视学习、轻视实践活动的错误认识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少家长公开质疑初中美术课程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美术生,学习美术没有任何意义,投入时间过多会影响到其他考试科目的成绩,因此不少富有创意的美术活动都因得不到家长的认同而被迫取消。
二、提高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指引者,即便在受到质疑的美术课堂上,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美术水平的高低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提升初中美术教师的职业水准和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在美术教师招聘时加强筛选强度,确保教师拥有从业合格证,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抽查教师的到岗情况,
实时对教师的课程内容进行记录。一旦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提升,就会为新时期的创新能力教学打好基础,相互间多交流,给学生一个提升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
2.改变学生家长对美术学校的偏见
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活动,必须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对学生的支持将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父母长辈的言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风向标。为了增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更加配合学校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借助于家长会等活动形式,改变家长原先扭曲的观念,让家长也加入到重视素质教育的行列,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指引能力,从内心真正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内容。
3.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创新氛围
美术教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为了改变目前枯燥、单调的美术教学的现状,必须对课堂氛围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半封闭的状态,让越来越多的美术实践活动进入美术教学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能够激发各个感官的活性,更加主动地投入创新的环节中。美术不同于数学、地理等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学科,只有多实践、多思考才能在美术上有所造诣。美术教学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因为美术课的开设而表现出极强的美术天赋,但是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在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发挥、释放压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获取了新的学习能力和更加清晰的头脑,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加快建立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一旦建立起科学的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在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这种评价机制强调大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以往的反复、单调的培养方式。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其创新能力进行深入考查,增加创新能力的比重,拒绝单一标准,推崇多重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优化考核形式,尽量避免用单一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应当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表现出其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认清当前实际美术教学的情形,积极地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让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从教师、课堂氛围等入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美术教学课堂上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思维;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16
0前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关乎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更加长久的立足。但是,在传统的初中生思想政治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形式,大大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下面,我们就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做出概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1培养并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1.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陶老的一句话就点明了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学生们,也应该牢记这句话,并深刻理解其中的含义,真正明白创新能力对个人成长、祖国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一个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智慧和才能的重要标准。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思维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时期,我们要充分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独立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思维模式。
1.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学阶段,当我们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之后,我们就应该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生活中,我们要多思考、多动手,积极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学习中,我们要多与老师互动,多动脑,多实践,不墨守成规。我们要积极的去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并不断的进行思考、探索、实践、创新,只有这样,个人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2教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
不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都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上文所说,中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还处于半成熟时期,他们需要启蒙者、点拨者,而教师就充当着这么一个重要的角色。
2.1教师的自身认识很重要
古有言: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不能否认这句话的重要性,但不得不说,这句话在今天已经不那么完整了。所谓的不完整,是因为现代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正如在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树立榜样。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目标观、价值观和师生观等。这是更好的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
2.2创新教育的基本思想原则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教育更好实施的关键,那么,就应该深刻理解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概括来说,创新教育主要有四个基本原则。
1)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原则。在传统的教育中,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老师和同学之间都是师生关系,学生在老师面前往往是唯唯诺诺,不敢直抒己见,不敢有所违背。但是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首先应该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去对待学生,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哪怕是错误的方法或者不正确的认识,教师都应该尊重并给与适当的点拨。课下,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可以交流、聊天,可以个性发展。总之,教师要树立民主的思想,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2) 以人为本的培养原则。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落脚点不同。传统教育强调知识,而创新教育则强调以人为本。在创新教育中,不再把学生当做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当做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不断成长的人。从认知心理、思维特点、兴趣情感、智能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创新的主人。
3) 主体性的教学原则。在传统教育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所以,在创新教育中,必须改变教师主体的关系,把学生当做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考的主动性、探知性,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 实践性的发展原则。所谓实践出真知。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拓展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通过做一些需要多思考的游戏,或者布置一些需要多动手的实践任务等,引导他们不断观察、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2.3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 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成功最好的导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陕教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在有关法律教育这方面的内容时,就引用了一个关于老人遗产继承的案例,学生通过对这个有趣的案例的分析,正确的认识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与老师的沟通中,也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陈述、辩护和判决。这就使得本来很容易使学生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快乐中轻松的掌握知识。
2) 要认真改进教学手段。传统教育中,课堂上的教学工具往往只有一盒粉笔,一本教材。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教室里学生昏昏入睡。在创新教育中,我们要充分运用一些具有直观性、立体性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多给学生一些视听刺激,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 要改革有新意的教材。在陕教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不仅有对传统知识的传承,还颇具新意的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和考点。该书通过情景再现、感悟名言等板块的设置,极大的丰富了书本的知识点,也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
3总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的层出迭起,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及以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在思维模式逐渐成熟的中学时期,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容忽视。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把不断增强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自己教学的另一个大目标。同时,社会各界也应该行动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全社会创新的氛围,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玉双.浅谈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J].信息部(下月刊).2011,03:33-45.
[2]申海兰.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学理论.2013,06:28-34.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我们如今的高职美术教学,应视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发展重心。高等职业教育的美术教师也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基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更应该包括“创新”“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关键词:
教育理念;个性与创新;意识
一、当前高职美术教育思考
根据目前高职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来看,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不同岗位工作能力的创新深度不同,为了同学们提前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在此我们老师可以提前把创新搬上课堂,让学生少走弯路,更容易融入到社会,去建设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当前我们高职教师通过努力挖掘学生个性,才能彰显学生社会就业的丰富性,丰富学生在各行各业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如果高职学生没有自身个性的存在,没有自身个性的表现空间,就无法走向社会去创造和实现价值。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逐渐成熟,在高职美术设计相关专业这块更凸显学生的个性和创新发展,其重要性正在为学生就业实践日益深刻领会。大学生的个性以及创新方面,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我们如今的美术教学,确实应视大学生的个性及创新能力为素质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内容。从事美术教育是一门很深、很专业的学问。当前高职专科美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教育学科,它再不是简单的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来提高审美观念和创新的精神的培养,高职美术教师需要重新来定位自己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一个心灵发育的传播者。
二、培养学生个性与创新的肩负重任
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个别化的趋势,而教育的个别化则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化的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丰富而自由的个性,社会才能迸发出丰富而巨大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者要充分发挥美术的独特教育功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我们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因为美术课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所有的基础教育学科中,美术学科对发展学生个性、强化学生创新品质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的个性是现今教育中提出的新课题。“实施创造性教育的基本途径其中一点就是侧重培养个性品质”这句话更体现了个性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美术教学中这一点同样重要。高职美术教育不同于研究型的专业美术教育,它为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美术教育要结合各个专业的特征,结合学生基础实际能力查漏补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教学中要要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实用学生就业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课堂上通过学生的作业得到较准确的反馈而对症提高学生能力。课堂作业是美术基础教育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在物质层面的重要评价依据。课堂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设计展开的轨迹都会在学生的作业里真实的留下来。无论教师在各环节安排上如何多姿多彩,课堂语言如何生动丰富,但若无法在学生作业上得到真正的落实,便显得其“精彩”内涵的苍白无力。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设计评价的重要标准,是符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教育价值取向的标准。
四、美术教学中的创新引导
狭义的创新是指创造、发现新的东西,突出前所未有的新内容;而广义上的创新则包括利用现有知识技能去重现前人已经探索的发现过程。培养当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建设开发智力的需要。创新能力和想象力等的发展有助于当前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协调,对学生适应就业和社会需要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我国的传统教育。
五、如何突破高职美术教学中的创新
实现教学创新突破,是课堂教学突破的重要目标,为此,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教室要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以训练为主要方式。突破高职美术教学创新总结如下:
1.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设立广阔的思维空间
具体的创新对专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更主要的是在专科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或精神,这就需在日常教学氛围中慢慢形成。美术课堂氛围可影响高职学生的绘画情绪,轻松愉悦氛围的高职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所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可在抓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在传授美术课过程中,可留给高职学生更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使学生在创新的力点上发挥极致。高职美术教师可以创设情境,鼓励告知学生大胆创新、猜想、假设,引导他们自己去发挥自己的思维方式,引出创新的高质量作品。
2.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
心理学认为,积极的情感为有效的机能作用和创造提供了背景动机,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如果当前高职学生负载着积极的情感,那么挖掘高职学生智慧所表达的内容就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这一系列环节中,教师是关键,所以教师自己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新的教师气焰,教书育人不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工作,它是一份承载着太多期望的艰巨责任,这份责任,催促着我们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深吸一口新鲜空气,可以唤醒学生无限的潜能,教师在学生研究上不断进步,学生却能在教师的言行中成长。当我们关闭古老陈旧的信息大门时,开启的就是一扇光芒四射的大门,这扇大门永远向我们大家敞开,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愿意享受成长与进步,新的信息时代能带给我们巨大的惊喜。
参考文献:
[1]《透析基础美术教育》作者:周信达,人民美术出版社;第1版(2009年6月1日).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者:张念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01.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一、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模式传统,方法落后
在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部分高校管理者坚持传统的教育理念,没有意识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仍沿袭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其具体表现在:(1)部分管理者缺失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没有顺应时展,进行理念的改革创新,导致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2)部分高校看到其他学校的改革成绩后,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是盲目跟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个性缺失,缺乏创新意识。
2.动力不足,效率不高
由于动力不足,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这同样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1)部分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当前我国社会对高校的评价往往来自于教师的职称、学历、科研项目等内容,忽视了高校办学的最初目的。(2)高校教师的创新人才培养动力不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很多高校都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作为教学评估的指标,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偏离人才培养的重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导致人才培养效率不高。
3.途径较少,意识不强
所谓途径较少是指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较少。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基本都是通过研究训练、科技比赛等形式。形式单一,范围有限,故培养效果也有限。而意识不强是指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单位合作的意识不强。因为大部分学校没有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或是意识到协同的重要性后没有采取相应的协同措施,没有为学生打通更多的人才培养渠道,导致培养创新人才的重担全部落到高校身上,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1.明_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首先,学校应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制订创新人才的培养方案。学校可以抓住“创新”二字,分析当前学校的实际情况,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然后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发现、分析与探究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2.增强师生自主能力,奠定人才培养基础
为了给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关高校应积极增强师生的自主能力,让教师、学生有自由发挥的机会。在教师方面,学校应改变传统的评估观念与方式,将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安排,以及教学质量作为评估指标,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改革创新。在学生方面,教师应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培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分析、思考与自主探索,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加强高校协同创新,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创新型人才,相关高校应重视并加强协同创新,加强与各单位的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创建多个平台。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协同。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2)加强与企业的协同。在企业的资助下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在平台上引导学生将科研与学习相融合,从而促进学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同。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学校人才培养的视野将更加宽阔,学生的思维将更加先进,可以培养出大量高质量人才,从而促进地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孙清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角[J].社会科学家,2015(11):124-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