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活与健康范文

生活与健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与健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活与健康

第1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自1996年开始,每年的6月6日成为“全国爱眼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眼睛的使用频率也逐渐升高,各类媒体及互联网相继出现“手机贴膜伤眼睛”“夜间用手机危害眼睛”“趴着睡觉易患青光眼”“美瞳诱发眼疾”等话题,引起人们对用眼健康的关注。

手机贴膜伤眼睛

一条“手机贴膜伤眼睛”的互联网微博被一些网友转载,不少“拇指一族”震惊之余,直接把手机贴膜撕下来扔了。更有不少网友纷纷要求解释,手机贴膜伤眼的科学依据在哪里?

手机贴膜形形,价格差异也很大,很多手机用户都会为手机贴上保护膜,以增加屏幕耐磨性。对此,福建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林颖表示,透光率高的贴膜,对眼睛伤害小;透光率差的,则会影响视力。由于保护膜很容易使手机屏幕的光线发生折射,长时间盯着看会引起视觉疲劳。尤其是在户外太阳光下,屏幕照明不足,不能清晰地看清字体。这样一来,眼睛的睫状肌常处于紧张状态,晶状体的凸度总是较大,眼睛很容易因为调节过度而疲劳。久而久之,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就会形成或加重近视程度。同时,近距离使用手机,屏幕产生的热效应也会对眼睛的健康造成危害。

夜看手机有危害

很多人都有关灯后,躺在床上玩手机或玩平板电脑的经历,不少人更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么,这样的习惯是否如网上所言,易诱发青光眼呢?

对此,四川省成都市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廖志强表示,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为了看清楚东西,人们眼睛的瞳孔会散大。瞳孔散大会阻塞眼睛内的“房角”,引起眼压增高,从而诱发青光眼。在医学上,有一种筛查青光眼的办法,就是让患者在暗室里,观察其瞳孔散大的情况,瞳孔散得越大,得青光眼的概率就越大。

那么,将手机屏幕的光线调整为比较柔和的“夜间阅读”模式,对眼睛的刺激会不会较小?廖志强也解答说,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靠,反而会增加青光眼发生的危险。实际上只要在暗的环境下用眼,都可能诱发青光眼。将手机设置为“夜间阅读”模式,手机屏幕的光线变暗,这样眼睛为了看清楚东西,瞳孔会散得更大,更容易导致青光眼的发生。

趴着睡觉很伤眼

一条“午休时千万不要用胳膊当枕头”的互联网微博称,“趴着睡觉对眼睛有害。枕在胳膊上眼球受到压迫,如长时间这样,会造成眼压过高,视力受损,久而久之会使眼球胀大、眼轴增长,形成高度近视,同时易增加青光眼发病率。”

趴着睡觉对眼睛到底有没有危害?武汉总医院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沈政伟表示,眼球若受外界长时间的压迫,的确会导致眼压升高,对眼球内的血流形成障碍,对视力有一定影响。不过,趴着睡很难引发高度近视,更不会导致青光眼发病率增加。沈政伟说,眼球受外界直接压迫持续4 h以上,才会出现危害。事实上,一般人午休时间较短,也不会始终一个姿势不变,该微博有夸大之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用胳膊当枕头”的午休方式,确实不值得提倡。较为最理想的午休方式是在安静避光的地方侧卧,时间不宜超过20 min。如不方便携带躺椅,不妨带个U形枕,午休时垫在脖子下,靠着椅背睡觉,不仅让眼睛,还能让颈椎等其他部位真正松弛休整。

美瞳使用有风险

“美瞳”是能使眼睛看起来又大又漂亮的隐形眼镜。美瞳虽美,但长时间佩戴容易引发眼部疾病,甚至可能降低眼睛视力。徐州市中心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智淑平举了一个案例:有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王女士,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更漂亮,特意从互联网上购买了一款黑色平光隐形眼镜(俗称“美瞳”)。在一次聚会中,王女士戴了一整天的美瞳,而后眼睛便出现充血、干涩、痛痒的症状,布满血丝的眼睛着实让亲友吓了一跳。第二天王女士到医院检查才知道,她的眼角膜出现了局部磨损,还有细菌感染,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美瞳。在眼科医生的指导下经治疗才恢复了正常。

美瞳片是彩色隐形眼镜,是一种戴在眼球角膜上,用以矫正视力或保护眼睛的镜片,属于三类医疗器械,需要同眼睛直接接触,其透氧率越高越好。劣质彩色隐形眼镜由于含有过多的化学成分,常常会受佩戴方式不正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眼睛敏感程度差异,以及天气变化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引起佩戴者眼睛充血、发炎,情况严重的,还会导致角膜缺氧变形,造成眼睛感染、角膜穿孔等重大眼部疾病,甚至失明。

第2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乳制品

钙质是强壮骨骼的基石。成年至 50 岁的人每天需要 1000 毫克钙质。51 岁以后,女性每天需要 1200 毫克的钙质;而男性则是 71 岁以后每天需摄取 1000 毫克的钙质。毫无疑问,牛奶是钙质来源的明星食物。不管是脱脂、低脂还是全脂牛乳,一杯 (约240毫升)中就含有 300 毫克钙。

酸奶与奶酪

不喝牛奶?没关系,一杯酸奶的含钙量跟一杯鲜奶差不多,约30克瑞士奶酪也含有这么多的钙质。即使你有乳糖不耐症的困扰,摄入酸奶与硬奶酪是不会有问题的,因为它们的乳糖含量非常少。或者你可以尝试减少乳糖或无乳糖的乳制品,牛奶去除乳糖后并不会影响它们钙质的含量。

沙丁鱼

牛奶与乳制品不是丰富钙质的唯一来源,沙丁鱼是另外一个不错的来源。凡是小鱼的骨头都含有建构骨质所需的钙质。每 3 盎司(约 85 克)罐装沙丁鱼提供的钙质比一杯牛奶要多一些。

绿色蔬菜

或许你会惊讶,蔬菜里竟然也含有这么丰富的钙质。不错,像青江菜、大白菜和羽衣甘蓝等绿叶蔬菜都是钙质的来源。

大豆制品

半杯钙质强化的豆腐的钙质含量可高达 861 毫克,不过,钙对于你的骨骼健康可不是唯一有用的营养素。新的研究证明来自植物的异黄酮也能强化骨密度。大豆食物(如豆腐)中含有丰富的异黄酮,它对身体能发挥类似雌激素的作用。这个特性可能对于停经的女性在减缓骨质流失方面有帮助。

少盐

盐是使体内钙质流失的罪魁祸首。盐吃得越多,就有越多的钙质会从尿液排出体外。低盐饮食能帮助你留住更多的钙质,让骨骼更强壮。

钙营养补充品

营养补充品是一个简单的增加钙质摄取的方法。不过有些研究报告认为,你可能用不着它们。如果你已经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钙质了,那么再多吃一些锭剂或胶囊的钙对你的骨骼健康可是一点帮助也没有的。专家说每天钙质摄取超过2000毫克的好处只有一点点,但摄取过多还有导致肾结石的风险。为了达到最好的钙质吸收效果,一次不要摄取超过500毫克的钙。另外,碳酸钙随餐食用会有较佳的吸收效果;柠檬酸钙则随时吃都可以。

鲑鱼

鲑鱼与其他油脂高的鱼类能提供一些对骨质健康有益的营养素。它们含有钙与帮助钙质吸收的维生素 D。此外,它们也含有丰富的 Omega-3 脂肪酸。研究已经证实,鱼油营养补充品能减少老年女性的骨质流失,或许能用来预防骨质疏松症。

坚果类与种子

坚果类与种子对骨头健康的益处有许多方面。核桃与亚麻籽含有丰富的 Omega-3 脂肪酸。花生与杏仁则含有丰富的钾,它能避免钙质自尿液流失。坚果也含有蛋白质及其他营养素等对强健骨骼有用处的营养素。

阳光

阳光不是食物,但身体要制造维生素 D 却得依赖阳光。没有维生素 D 我们的身体就不能好好地吸收食物中的钙质。阴天、住在高纬度地区或是深色肌肤都可能干扰体内维生素 D 的合成。也因此有些人会选择维生素 D 的营养补充品。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一日维生素D的建议摄取量是 600 IU,对70 岁以上的人则建议每日摄取 800 IU。

第3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随着各种压力的渐增,人们发现人类疾病谱正由传染病向慢性病方向发展,相应地医学模式也由原来的纯生物模式朝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一门新的学科——健康心理学应运而生。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健康心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主要为人们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健康的心理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地位必将会越来越重要。虽然心理学界对心理学今后发展趋势有两种看法:一种是乐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必将会受到千千万万人重视,甚至宗教崇拜;另一种是悲观的看法,认为“心理学有一个长远的过去,短暂的历史和一个茫然的将来”,认为心理学即使再过10年也难以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但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现代人要提高生活质量,就必须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可以说,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当今时代对人们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甚至是影响人们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1.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曾经有一则寓意深刻的心理故事,讲的是一对男女朋友约会,结果男朋友迟到了。当女朋友问及男朋友迟到的原因时,男朋友回答说他找心理咨询师咨询去了。如果这件事情分别发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不同国家,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如果在中国,女朋友可能会立即挥袖而去,认为她的朋友有毛病;如果在美国,女朋友听说后则会喜出望外,因为男朋友能够去看心理医生既说明他非常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虽然是一个杜撰的故事,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待心理学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中国,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并不懂得运用心理学知识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更有甚者对心理学抱着一种错误的偏见。中国人往往习惯于把“心理障碍”与“神经病”联系起来。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故事:某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刚成立时,由于考虑到该校的研究生楼较为安静和隐蔽,较适合开展心理咨询,于是把心理咨询中心设在了研究生楼里。不料研究生楼里的研究生们纷纷向校领导反映意见,强烈要求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摘掉。其理由是:把“心理咨询中心”的牌子挂在研究生楼前,别人还以为研究生都有心理毛病呢!从这一故事我们不难看出,连知识层次较高的研究生们都如此看待心理学,更何况一般的老百姓呢?

当然,这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人对健康心理学的认识。近十年来,随着心理学知识的不断普及,人们对心理学的认同度也在不断提高。对自身身体的认识也有了长足发展,认识到健康不仅是纯生理的健康,它至少还应包括心理的健康。真正的健康应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统一。同时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必然会导致人们精神的欠缺,人情的淡漠;导致高的心理发病率;导致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调;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调,人的身心失调;导致所谓的"现代文明病"的出现。而要使这些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就必然要让健康心理学知识参与进步。因此,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

2.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日趋剧烈的社会竞争,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人们的心理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笔者作为一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曾耳闻目睹不少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而影响了学业的正常完成。如大学生小A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由于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平时没有用功学习,大一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时他只好作弊,不料当场被老师发现并因此而受到学校的记过处分。如果他掌握一点健康心理知识,能够及时调整心态,也许这次处分就不会对他造成不良后果。但遗憾的是,他选择了自暴自弃,结果他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同时出现了幻听、幻视等严重的心理障碍,无法继续学习,只好自动退学。又如大学生小B是院学生会的一名学习部长,学习成绩一般。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女大学生小C并一见钟情,但表白时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遭拒绝后不久,当他去检查本院学生到课率时,一位老师竟当着他的面说:“这么差的成绩,居然还是学习部长!”遭拒绝后的失意加上他人的鄙视,他忽然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结果当天他就从宿舍楼的窗口跳了下去……在普通的人群中,也有不少人由于事业的失败、情场的失意、朋友的背信弃义、生活的不如意等等原因而轻则患上心理病症,重则走上轻生道路。所有这些表明,现代人所面临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调节自己的心理,则很可能患上心理疾病,影响身心健康。目前很流行一种说法就是把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又感身体不适(如紧张、疲劳、胃痛、头疼……)的身体状态称“亚健康状态”。据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现代人生活压力下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比例越来越大。所以说,掌握必要健康心理学知识是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3.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还是影响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高智商等于高成就,因此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这种智力学说却无法解释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为什么有的人在校时是尖子生,进入社会后却一事无成?为什么我们对某些人一见面就有好感,对某些人一见面却产生反感?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困难挫折有些人精神沉沦、一反常态,而有些人却能保持轻松愉快、一如既往?美国心理学者在研究中发现:人生成就的影响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80%则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他因素主要指个人的情绪调节能力、自信心、意志力等非智力的心理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像“信心”、“乐观”、“人际交往能力”等这样一些非智力范畴的个人心理因素已经在美国企业界倍受重视。而“情商”这一美国心理学界流行的新概念也正在引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高曼认为“情商”主要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驱策以及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移情及适度的反应能力所组成。如美国“创造性领导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一些高级主管人员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上的无能,而是因为人际关系的缺陷。因此,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加登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商因素。”可见,人们要获得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掌握必要的健康心理学知识,懂得如何调节情绪,如何培养自信心,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曾经有人指出:心理学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点缀品、调味品和必需品三个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健康心理学正在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人们幸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美]查理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第4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脑瘫 父母 健康概念 健康促进生活方式 问卷调查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correlation study

Chen Qimei Guo Junmei Han Xiaohong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tatus,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Methods:Using the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the concept of scale and the health promoting lifestyle profile as a tool for study of 178 cases of cerebral palsy children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measurement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t test,classification data groups were compared using X2.Results:Cerebral palsy children health concepts and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score of 103.22 (25.38) VS 57.62 (18.69),are of low level,between two positively correlated (r = 0.47,p Keywords:Cerebral palsy Parents The concept of health Health promotion lifestyle Questionnaire survey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02-02

促进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9年3月至2009年8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压氧科接受治疗的脑瘫患儿的父母178例作为调查对象,本研究中脑瘫诊断标准符合1988年全国脑瘫座谈会标准[2]。

1.2 方法。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涉及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就业、医保、居住情况、胎次、妊娠方式、是否足月产等共19个项目。

第二部分健康概念:使用黄毓华授权的“健康概念量表”为研究工具[1],包括临床性、角色功能性、调适性及安宁幸福性4个构面,共26个条目。问卷采用正面描述,问题选项由“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共6个选项,得分为1~6分,总分范围为26~156分,分值越高表示对健康概念的理解越好。

第三部分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采用台湾长庚技术学院护理研究所陈美燕所长授权使用的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3]。该量表有6个分量表,分别为营养行为量表、健康责任行为量表、自我表现实现行为量表、社会支持行为量表、运动行为量表和压力处理行为量表,共40个条目。

1.3 数据处理。将所得调查问卷用EpiData3.1软件整理录入数据,进行逻辑核查,确保数据录入的正确性。使用SAS 8.2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见表1。

2.2 健康概念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关系。见表2。

3 讨论

3.1 本次调查的一般情况。近年来健康专业人员及行为科学家们大量探讨了民众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组父母的年龄偏小、学历偏低、就业较少、患儿为第一胎较少、足月产较少。分析原因有两种:第一是脑瘫患儿的黄金治疗时间是0~6月,所以两岁以内来做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比较集中一些,因此父母的年龄偏年轻。加之脑瘫患儿病程长,总就医时间长,且费用高,大部分需要自费,因此高学历,有固定收入工作的父母都要上班赚钱,孩子由爷爷、奶奶或保姆带来治病,因此调查时就漏掉了这群人;第二是脑瘫是一种严重的新生婴儿期障碍,由于脑组织受到损害或发育缺陷,肌肉控制失调,从而引起身体运动困难,同时可能伴有智力、视力、语言、情感、学习障碍等问题。该病不但严重影响儿童自身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本次调查还显示,脑瘫患儿为早产儿较多,这与文献和教科书反应一致。

3.2 健康概念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从本研究结果显示,脑瘫患儿父母在健康概念总量表得分与健康促进生活方式总量表得分比较均呈正相关(r=0.47,p

参考文献

[1] 黄毓华,邱启润.高雄地区大学生健康促进生活方式之预测因子.中华卫志,1997,16(1),24-35

[2] 林庆.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纪要.中华儿科杂志,2005,43(4):261-262

[3] 陈美燕,廖张京棣.桃园地区护理学生与护理人员执行健康促进的生活方式之初步探讨.护理研究,1995,3(1),6-15

第5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心理健康教学;心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3-0022-03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结构的重新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越来越引起社会、学校及家庭的重视。许多小学均会开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活动,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然而,人们多重视的还是高年级阶段的孩子,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心理健康活动却不如高年级开展得那么多。是低年级的孩子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众所周知,孩子从幼儿园踏入小学的校门,他们所面对的人、事已经截然不同,低年级正是他们适应并融入小学生活的磨合期,在这个阶段,训练和发展孩子的学习品质、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尤为重要。而且,老师们都明白,直接对孩子说教远不如活动体验教育来得有效。

那是什么原因导致低年级阶段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呢?调查发现,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方面,小学里,很少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大部分老师都是兼职的,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而低年级的课相对高年级要少一些,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开展活动;另一方面,孩子的社会阅历浅,知识面狭窄,活动过后生成的东西很少,甚至没有,所以老师们大都认为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直接说教来得省力。基于以上两个原因,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就明显少于高年级段了。

2012年的10月份,偶然在“凤凰教育网”上发现了南京白下区关于“拓展品德教学渠道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一项活动,笔者眼前一亮,咱们身边不是有一份非常好的低年级心理健康教材吗?《品德与生活》教材中不正是蕴含着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吗?

对于“品德与生活”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活动课”逐渐进入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多的老师在争论心理健康活动课和“品德与生活”的区别。但笔者认为,两门课同样以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融合呢?这样能够帮助解决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难的问题。

一、让思想品德老师蜕变成心理老师

在品德教学中,学生最大的问题往往是不敢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喜欢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价值观搪塞一番。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摒弃“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而去多想一想“我们怎样帮助学生更好成长”。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老师要想进入学生神秘的内心世界,和他们一起分享喜怒哀乐,使得学生相信教师与他有同样的感受,能够了解他们的烦恼,懂得他们的失落,理解他们的困难等。这势必将师生置于平等地位,这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时,教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多用“老师能理解你的想法”,“你的回答正是我心里想的”诸如此类的评价,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当品德老师跟学生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包容,老师以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去面对孩子,走进他们的心灵,这样才能“心心相印”。这是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是否成功的必要因素。

二、研究教学策略,把握结合点

不难发现,《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蕴含着心理品质,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渗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如果教师把这些心理品质直接告诉学生,他们会不容易接受,而且会很快遗忘。如果能够不留痕迹地把这些心理品质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那效果会更好。这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提出来的“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是相一致的。

比如,在教学《送给新年的礼物》这一课时,笔者提前让家长把想告诉孩子的心里话搜集起来,当课堂上孩子们聆听了一句句温暖的话语之后,便有不少孩子表示要给家长写信。笔者便马上追问:“你们还可以怎样和爸爸妈妈讲心里话?”接着孩子们想了好多办法,有让老师转达,有留个小纸条,有请爸妈开会,等等,虽然有部分孩子的办法挺稚嫩的,但他们自己收获了一个重要的心理品质:和父母沟通。

再如,《做事不拖拉》一课,没有像往常一样最后出示一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说上这节课之后的体会。孩子不仅体会到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只有勤奋的人才能更好地节约时间。不知不觉中,孩子们明白了“勤奋”的力量很大。

在教学《走进聪明屋》时,笔者抛下这样一个问题:“老师遇到一个难题,我经常用粉笔写字,粉笔灰让我的手很容易干裂,你们能创造些小发明帮助我吗?”孩子们商量一下之后,想出了很多办法:发明润手粉笔、发明隐形手套等,足足十多样,笔者马上过渡:“看来,人多真是力量大,同学们想出那么多办法来帮助我,那咱们就来合作拼七巧板……”孩子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作用和乐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好的心理品质不是凭老师的几句话就能送给学生的,它必须是学生通过体验、感悟之后内化成自己的。在教学时,同样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策略,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三、充分利用和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直接就可以用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有利资源,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如《走进聪明屋》这一课,让学生畅想“螺纹图案像什么”,这一素材锻炼了想象力。当孩子们天马行空说出一连串事物之后,教师总结:“只要你们平时多观察生活,就会有更多的想象”,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想象的基础来自“观察生活”。学生就这样亲身体会到了想象的现实性。在教材安排的“折纸造桥”活动中,小组成员自主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还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从哪里来》这一课中,运用课文中从胚胎到婴儿的变化的图片做成动画,分别用黄豆、花生、橘子、柚子、西瓜来让孩子切实体验妈妈的不容易,渗透一种积极人生观的启蒙教育,鼓励孩子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父母,以愉快、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未来。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智慧在探究中得以生成;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碰撞中出智慧的火花。因此,“品德与生活”是一个塑造低年级小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的宝典。小学教师要把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就要积极探索,敢于实践。这样,“品德与生活”教学就一定能把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机且紧密地糅合起来,弥补低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1 生活技能教育及其价值意义

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很大差别。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和记录。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掌握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但却不利于技能的学习和锻炼。而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起到协调和组织的作用。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形式活泼,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活动和课后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心理社会能力(同理解力、有效的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决策能力等)。

2 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教学基本原则

生活技能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方式,而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促进双向交流,使学生的学习趣味大大增强。因此,卫校的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发动学生以积极的方式和教师及其他学生相互学习,相互有效交流,使学生广泛积极参与教学。在进行学校生活技能教育时,应体现以下一些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艾滋病健康教育是集相关知识传授、相关态度、行为养成为目标的教育,是完整的科学体系。这就要求不论实施何种教育方法,都必须坚持既能获取科学全面的知识又能获得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2)尊重信任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应彼此信任,尊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容貌、语言、宗教等方面差异。要求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信赖每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能做的一切。(3)民主参与的原则:课堂气氛对教学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积极地参与教学。允许学生在恰当的候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探索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强烈的责任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4)相互学习的原则:鼓励学生和教师间、学生和学生间相互学习,共同分享健康信息、彼此的经历和经验。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和能力。(5)非评判态度的原则: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内容都属于青少年的敏感话题,如:同居、、婚前、未婚先孕等,为了让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实施的如小组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小品中能敞开心扉,发自内心的去体验、去选择、去思考,而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口味去做戏,教师就应对青少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表现的观念、态度、语言、行为等保持非评判的态度。

3 卫校生活技能教育的常用方法与举例

3.1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又称快速反应。是教师让全班学生就某个问题快速做出相关的回答,教师把答案记录在黑板、纸张或投影胶片上。这种方法有利于创造参与的气氛,有利于教师在短时间内收集信息,并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并集思广益,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步骤:(1)教师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该问题说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教师或学生代表在黑板或板报上记录其中的关键词;(2)教师通过整理,归类,提出进一步讨论或思考的问题。

3.2 讨论或小组讨论法 讨论法可以让学生围绕某一个或几个问题,充分发表意见。可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也可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请两位同学分别担任记录员和报告员。讨论可穿插在课堂授课中,也可单独设立某一专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刺激学生自由自在地交换意见,帮助个人澄清概念、阐明感受及态度。

实施步骤:(1)确定讨论主题或题目,进行分组。(2)推选小组讨论的主持人、记录员;(3)规定讨论时间,鼓励充分参与;(4)小组为单位推选报告人代表集体回报;(5)教师总结。

3.3 案例分析法 通过分析一个真实的或虚拟的故事,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具有的知识、态度和技能经验,思考故事中的人物在特定的场景中应该如何做,并对他们的行为和后果做出评价。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别人行为的同时,思考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这样,不仅巩固自己已学到的健康知识。还能从中学习某些生活技能。如有效交流能力、人际关系能力、促进自我决策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

实施步骤:(1)选择或编写适宜的案例,并准备讨论问题;(2)以小组为单位进20行案例分析;(3)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代表作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总结出: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3.4 角色扮演法 请 2~3 名学生一组,根据教学、剧本的要求,模拟真实生活中的不同场景,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述他们的观点或模仿他们的行为。其他学生在座位上观看,并仔细体会其中的含义。这种方法能够生动、有效地说明问题,深受学生欢迎。

实施步骤:(1)为了节约时间并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应提前把剧本的内容告诉学生,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和编排。或给学生提供一些情节,让她们自行编排小品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开始,主要请班上一些幽默、活泼的学生参加表演,以后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和锻炼自己的机会,并给与奖励。(3)可以使用帽子、假发、眼镜等道具,使表演更加逼真生动。

第7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 护理干预;心肌梗死;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b)-122-02

冠心病是严重的心身疾病,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等均与患者所处的社会以及其心理有明显相关性。心肌梗死发生常有一些诱因,包括过劳、情绪激动、大出血、休克、脱水、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病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2009年12月~2011年3月,为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本院收治的62例心肌梗死患者的相关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进行评价,而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患者对情绪的控制,并有效降低了患者负性情绪对疾病的影响,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治疗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2月~2011年3月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6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34~75岁,平均为(57.3±9.5)岁。

1.2 方法

对62例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内容:给予患者心理健康教育,安慰患者,对患者的疑问作出解释,劝导患者配合治疗,消除患者的顾虑,并对患者出现相关错误认知以及不良行为模式进行及时干预并纠正。本组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由其接管护士进行实施。对于家属也应该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可让家属帮助配合和支持。患者还需要进行渐进性放松训练、音乐治疗与按摩缓解焦虑的特定穴位来放松心情。

1.3 指标评价、评定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定方法:将上述两种评定量表组成调查问卷,让患者亲自填写,统计并分析其评定结果,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在入院第4周进行二次评定。对本组患者的结局指标有,主要结局:护理干预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情绪,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次要结局:干预前后对患者采用GQOLI-74、SCL-90各因子及各维度进行评分。

1.4 评定标准症状自评量表

共90个项目,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生活质量量表共分为5个维度,1=很不满意,2=不满意,3=既非满意也非不满意,4=满意,5=很满意,填写完毕后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患者相关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将检验水准设定为α=0.05,以P

2 结果

2.1 护理干预前后SCL-90各因子评分结果比较

见表1。

2.2 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见表2。

3 讨论

有相关文献报道,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焦虑、严重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患者的预后以及生活能力均较差[2]。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与上述观点大致相同。通过护理干预,尤其是心理干预,可从根本上缓解患者负性情绪,使机体能够恢复内环境的稳态,改善冠状动脉供血、供氧,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护理干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随着身心状况的改善,生活质量也明显提高。这样的干预对危重症患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各种心理治疗的基础,适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患者,可加强患者的心理防御机能,减少焦虑和不安[3-4]。通过心理干预,一方面增加了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改变了患者的认知。另一方面调动了患者的主观性,增强了治疗的依从性和遵医行为[5-6]。护理干预可缓解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消除由于心理原因带来的躯体症状,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军,蒋柳洁.负性情绪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相关事件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39.

[2]赵晋湘,吴霞,杨屿卉,等.冠心病患者行为类型和幸福满意度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4,8(6):1020-1021.

[3]赵建平,伍艳兰,殷长宁.心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89.

[4]魏英梅,綦玉珍,李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4):498-499.

[5]沈莹,夏勇,潘德峰,等.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缺氧性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9.

[6]杨晶,高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依从性的调查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8):624.

第8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质量 社区护理 干预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02―0047―02

200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2.59%,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5亿,占总人口的16%以上叫。按照WTO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其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同总人口一样位居世界第一,并逐年上升,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健康系数成正比,这样我们就需要一个既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又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的干预与指导。社区医疗服务现已成为城市卫生工作的重点,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初级医疗服务的基础,是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突破口,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社区护理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滞后,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较为缺乏,社区护理服务范围和内容较为局限,社区护理管理体系不健全,远不能保证护理服务质量及服务活动的有效性。针对这一现状,我们从几个方面对社区护理服务干预进行了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指导。

1 影响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的因素

老年人不良生活习惯是受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平均收入,家庭状况和亲戚朋友信赖的程度紧密相关,以及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和受心理和社会诸多因素影响,这些因素又能相互作用、相互协同、相互影响,以致有些老年人宁可遵循自己老套的生活方式,也不愿意接受或改变其健康行为,这是造成老年人一成不变不良生活习惯的根源。

1.1自身因素。

1.1.1认知老化及功能下降:伴随认知功能的减退,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随之下降,因此,认知功能对老年人是否能够独立生活,及其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评估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也显得非常重要。

1.1.2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行为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影响健康水平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来改变,尤为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缺乏锻炼等等,都与肥胖、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不良生活方式具有潜伏期长、特异性差、协同作用强、变异性大以及广泛存在的特点;有资料显示,只要有效控制不良生活方式:不合理饮食、缺乏体育锻炼、吸烟、酗酒和滥用药物等,就能减少40%~70%的早死,1/3的急性残疾,2/3的慢性残疾,因此改变不良行为是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

1.1.3情绪和情感变化:直接反映老年人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是自身健康的重要标志。当老年人离退休或经历了婚姻不幸(如离婚),负性生活事件(丧偶、子女重病等),都可引发老年人焦虑、抑郁、孤独和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1.1.4人格改变:老年人的性格变化因人而异,可由生理因素、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认知和人生阅历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逐渐外向转变为内向,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保守、猜疑、心胸狭隘、爱发牢骚等等。

1.2疾患的影响:老年人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据吕探云等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慢性病患病率为77.4%,如老年人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神经性耳聋、骨质疏松、老年性痴呆、前列腺增生、更年期综合症等等,对老年人日常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增龄发病率明显增高,如孙敏等发现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慢性病患病率为83.3%,其中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者占51.3%,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肺部疾病、癌症、糖尿病肾病等,这些疾患明显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1.3社会角色的改变;老年人面临着离退休、收入减少、社会地位的改变、子女离家、配偶和朋友死亡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生活改变,从照顾子女的紧张而规律的生活转向只有老年夫妇的休闲生活,或以被动的形式依赖子女和医护人员的照顾,自我照顾意识淡化,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最终影响健康老龄化。

2 社区的护理干预与指导

2.1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2.1.1将社区居民一般状况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年龄、性别构成、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条件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而健康问题与危险因素则可以通过健康体检和相关因素调查来获得,然后进行评估。

2.1.2确定健康教育的重点对象及主要内容:依据对社区居民健康威胁的严重程度,依次选择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高、相关因素影响面大、老年人群常见的慢性病例: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以改变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适度运动,达到控制体重、减少肥胖为目的的健康教育。

2.1.3 围绕健康问题展开咨询:护士通过问候、询问、讲解基本知识及方法、帮助咨询对象做出合理的选择、解释如何使用这些方法、接受反馈,护士在健康咨询中还要遵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宽松的沟通氛围、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帮助老年人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同时还应注意保密。

2.2针对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与指导。

2.2.1疾病护理需求:据林婷等在福州调查发现;35.37%的老年人需要护士上门服务,23.52%的老年人需要家庭病床,21.7%的老年人需要康复。为了避免老年人因患慢性病长期住院治疗,给社会及家庭带来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卫生资源的浪费,社区护理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专科护理,并进行康复训练指导,从而降低残障的发生,这样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疾病护理的需求,同时还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2.2.2社区预防的需求:预防疾病的发生,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引以为重,邵梅等对河南平顶山市老年人社区健康服务需求调查中显示73.7%的老年人有了解慢性疾病防治有关知识的愿望。杨娜等的调查中85.9%的老年人存在传染病预防宣传教育需求。更能说明老年人对疾病预防重视的程度是,在全国各省市的多项调查中,50%以上的老年人都存在体格检查的需求。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从老年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次,根据个体、家庭和群体的不同需求,提供全方位、有针对性的三级预防服务。

2.2.3社区保健和康复的需求:在唐开源等对上海的调查中发现72.0%的老年人对自身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缺乏,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对于饮食等老年保健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徐卓玉等对老年居民社区服务需求分析结果显示,58%的老年人对社区卫生的概念缺乏了解,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是一般医疗门诊,忽略了其健康教育、保健康复功能。为此,指导老年人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老年人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的体育锻炼、合理的膳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而社区康复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使老年病人在社区或家庭通过设立家庭病房或社区康复点,采用医学和人文科学等措施,尽量使病人的疾病好转或痊愈,生理功能得以恢复,心里障碍得到解除,更好的获得生活能力。

第9篇:生活与健康范文

一、呵护幼儿心灵,时刻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情绪情感体验

爱,是幼儿教师的基本操守。只有把幼儿放在心上,时刻关注幼儿的言行,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幼儿才会喜欢教师,接纳教师。

小班幼儿害羞、胆怯,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差,教师就要主动表达自己的关爱。每天早上,笔者都会站在教室门口,热情迎接幼儿的到来,主动和他们打招呼,用自己的礼貌语言引导激发幼儿:“浩浩,早上好啊!你自己走着来的,不要妈妈抱着了,你长大了哦。”“萱萱,你早啊!我看,你今天心情很好哦,笑眯眯的很漂亮,老师喜欢你,来,拥抱一下吧。”慢慢地,孩子们都学会了打招呼,每天早上都欢快地扑进笔者的怀里。

上课时,阳阳注意力不够集中了,小眼睛东瞧西望,笔者会看着她的眼睛,说:“阳阳小朋友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听课特别认真!”于是,阳阳立刻挺直了腰板,其他的小朋友也下意识地坐得更整齐了。

教师用爱关注到每一名幼儿,一定能有效地吸引幼儿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中,也一定能让幼儿收获自信和成长。

二、及时沟通交流,用恰当、具体的语言引导幼儿积累生活经验

教师应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努力提供机会,及时促进幼儿与成人、同伴间的沟通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

在区角游戏中,笔者会参与到每个游戏区里,扮演顾客、服务员、美发师和小客人,和幼儿一起做游戏。“欢迎光临,你要买什么东西呢?”“请你给我烫个头发吧!”“谢谢你,你做的水果沙拉真好吃,明天我还到你家来做客。”“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孩子们玩热火朝天,也在游戏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上剪纸课了,幼儿对小剪刀充满了兴趣,笔者会问幼儿:“喜欢小剪刀么?小剪刀能帮我们做什么?小剪刀为什么这么厉害?小剪刀的哪个部分帮我们工作?小剪刀这么锋利,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幼儿热闹地讨论起来。很快,所有的幼儿都学会了正确、安全地使用剪刀。

散步时,面对地面上雨后留下的一片水渍,笔者会停下来,把思考的机会留给幼儿,问:“下雨后,雨水都到哪里去了?”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流到下水道里去了。”“被太阳晒掉了。”吸到土里去了!”他们的答案很丰富。在讨论中,孩子们理解了“雨水蒸发上升到天空中变成云、云变成雨又降落回地面”这看似复杂的自然现象。

生活中充满了科学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利用及时、恰当的语言引导,有效地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

三、注重小节,利用直接的行为指导,帮助幼儿学会正确的生活技能和方法

生活无小节,处处是教育。幼儿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一日教育各环节中的点滴教育价值,带领幼儿在体验生活中健康成长。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对于教师的要求、指令都是茫然的。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他们需要在行动和实践操作活动中认识生活,巩固生活经验。这时,笔者会手把手地教幼儿如何洗手、漱口、擦鼻涕、穿衣服、扣纽扣、收餐具、搬椅子、看书阅读、握笔绘画、打招呼等。这些在成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事情,都是幼儿学习的内容,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会幼儿。

要排队了,孩子们都想挤到前边来紧挨着教师。于是,笔者就用小节奏儿歌来引导他们。当笔者拖长音说:“小女生,小女生……”班上的小女孩就会用双手食指指着小脸蛋,做出甜美的样子,并随着节奏左右扭动,还配合笔者的节奏说:“美,美,美。”当笔者拖长音说:“小男生,小男生……”小男孩就会双手握拳上举,有节奏地上下拉动,表现出很强壮的样子,并说:“帅,帅,帅。”于是,男孩、女孩分别列队,秩序井然,充满欢乐。在说说做做中,幼儿学会了分队,发展了语言,感受了节奏,区分了男女,养成了自律的习惯,树立了自信心,真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