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档案管理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图书档案;新时期;管理一体化;高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教育与科技不仅得到了量的飞跃,也得到了质的飞跃,科技化与数字化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因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也得到了科技化与数字化的发展,形成一体化管理模式。新时期的到来不仅使得人们对于信息量掌握的欲望愈发强烈,使得人们改变了其信息需求方式,还创新了信息存储工作的模式与内容。因此,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在这一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对其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建立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一体化管理工作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多样的信息服务,丰富并满足高校学生的现代化信息需求。高校图书档案管理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要工作场所,是高校学生和教师在校园内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促进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是高校提高其整体管理工作效率与水平的一大重点。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意义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社会对于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校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逐渐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而延缓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程,因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不仅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更是推动我国及整体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一)新时期高校图书档案管理
1.高校图书管理定义
高校图书管理是指高校对学校所具有的文献信息、人力资源、资金储备以及其他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行为来达到理想管理目标的工作过程。高校图书管理工作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十分有效的文献书籍、资料期刊等信息资源,有利于教师提供自身教学素质,优化其教学模式;辅助学生进行论文写作、丰富学识视野以及提升学术涵养等一系列素质培养工作。
2.高校档案管理定义
高校档案管理是指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对学校档案信息进行收集与整理,为高校将档案信息科学、合理应用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中提供有效、坚实的保障。高校档案管理是高校完善整体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服务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工作。
(二)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
一体化指的是企业或是单位对某一项工作实施综合模式的管理,而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则是指高校将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之间进行相互融合,对其图书档案管理进行综合统一的管理,促进高校图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意义
1.一体化的图书档案管理有助于高校减少人力与资金成本
我国高校对图书与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小范围管理方面的有效性,但这种小范围内的有效性管理对于高校整体图书档案管理系统所需的管理要求却是微乎其微。分散管理模式下的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在收集、整理信息过程中会产生人力劳动资源、资金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其他资源的浪费现象,使高校损失人力劳动资源与财政投入等管理成本。而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则是将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融合、统一的管理,相较于图书与档案的分散管理模式来说,一体化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在收集文献、资料信息过程中仅用二分之一的人力资源就可以收集相应信息,实现人才资源共同使用,有助于高校缩减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并在处理信息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图书与档案管理的一体化有利于高校规范其图书与档案工作制度,统一图书信息与档案信息的检索模式等工作,促进有效信息的共同开发与使用,为高校节约管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网络信息化促进管理一体化的主要动力,而网络信息技术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与空间限制,因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利于其减少图书档案管理的空间管理成本。
2.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科学、有效整合
高校的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工作虽然有着不同的工作概念与工作要求,但是这两项管理工作模式都是为了对高校现有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整合与开发,为全校师生与社会提供信息服务工作。高校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工作都有着共同的工作环节——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管以及可供利用四个环节,而我国高校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工作的展开离不开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即信息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保障高校图书管理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所以,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可以提高信息资源收集与整理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高校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工作在工作目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形式上还有许多相似的点,这些相似点在高校执行信息资源整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帮助高校实现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
3.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流通
新时期背景下,发达的网络信息技术使全世界的信息传递速度变快,因为高校所具有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所以多方合作已经成为信息资源共享、增加信息资源的主要方式,高校以档案管理亦是如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将分散式管理的图书工作与档案工作进行了有机融合,形成统一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图书、档案信息资源都聚集在一起,以便于开发出新型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加深了信息资源的流通性,因此,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流通。
二、新时期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所存在问题
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我国高校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逐渐满足不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高科技电子产品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当中,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为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功能与作用,可以及时将图书档案信息反馈于全校师生,但高校在发展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期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管理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首先,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对于一体化管理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正确认识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概念与工作机制是有效执行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重要基础,而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还在实行的是传统管理工作模式,相关工作人员仍然持有传统管理思维,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一体化工作模式认识不够透彻,只考虑当下情况,缺乏资源整合、综合执行管理工作的意识;其次,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欠缺熟练操作计算机技术的技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新时期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要求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具备操作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而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相关管理知识理论,但对于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兴技术掌握力度尚未熟练,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同时具备专业图书档案管理知识与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能力的工作人员屈指可数,所以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水平较低;最后,高校不重视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我国多数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图书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改革这一方面,更不用说为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置办相应硬件设施,因此,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改革意识在高校发展中的极低存在感影响了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发展。
三、新时期高校有效实施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途径
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对于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发展需求,只有对传统图书档案管理进行相应创新改革,建立健全管理一体化的工作机制,才能使我国高校图书档案管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共同促进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一)正确认识管理一体化概念,加强工作人员创新意识。
正确认识管理一体化概念、改变传统管理思想是高校将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关键所在,是建设管理一体化机制的基础,因此,高校需充分理解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的优势所在,主动反思传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积极开发出有利于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进行有机结合的创新思维,为高校图书档案管理提供思想依据以及创新方案,并将这些思想依据与创新方案观察落实到高校实际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去,以此来保证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长远性发展。此外,高校还应促进图书管理部门与档案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进而共同推动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
(二)加强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硬件设施建设。
新时期发展所带来的新型电子技术与信息网络为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推动着管理一体化的发展。因此,高校应积极引进有利于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的硬件设施与互联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多个管理平台,健全网络平台管理机制,增加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渠道的同时统一管理标准机制,保障图书档案管理的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管理素质与计算机操作能力。
我国高校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只需具备专业管理知识就可胜任图书档案管理这一工作,而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则要求图书档案管理人员既要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管理素质,又要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因此,高校要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培训与计算机操作培训,建设一支符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图书档案管理队伍,做好实施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的执行者,极力推动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此外,高校在整合图书档案信息资源过程中需注重其配置的科学合理性,在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前提下提高图书档案资源的可利用效率。新时期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对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改革,建立健全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模式,但由于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创新图书档案管理模式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所以高校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是一项长久而艰难的任务,因此,我国高校应不畏挑战,积极解决图书档案管理一体化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提高现代化图书档案管理的水平与效率,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图书文献资源与档案信息。
参考文献
[1]金娟.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构想[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2]孙玉岚.高校图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版),2011,(19).
1.1必要性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的脚步日益加快,档案信息由于其凭证极其广泛的性能等优势而受到较多的青睐。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形势下,档案信息管理倘若想要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的目的,那么就应当不断地创新。随着计算机渗透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和以往的模式相比有着诸多的优势。例如存储量大、较强的保密性能等,能够在最大程度将档案管理水平加以提升,进而推动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1.2主要作用
1.2.1数字化
改变了传统手工纸质繁琐管理程序,缩减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实现便于保存、查询的目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利用率,减少了档案信息的损坏和遗失。
1.2.2存储量大
随着人们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的文件资料也随之产生,档案资料入库信息剧增,而一张普通的光盘就可以储存数十万甚至千万的文字信息,极大程度节约了传统档案占用的空间以及成本投入。
1.2.3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将信息快速的输入、储存,并且可以对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真正实现信息管理、检索等流程的自动化进程。
2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信息网络数据库建设问题
对当前已经存在的方案数据极其相关数据都需要做好认真的处理,这样做的目的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促使目录以及检索能力得到发展,还要对某些使用效率高,容易出现损害的方案信息做好相应的处理,继而形成方案管理系统可以处于统一的状态,促使档案信息能够和工作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2信息网络安全问题
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全面覆盖,大部分人都可以随意使用网络,这样就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在带来方便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难以计数,现在的防火墙等安全防护技术对专业技能比较高的黑客根本就起不到多大作用,而档案又具有凭证性以及真实性等特点,如果原始文件收到损坏或者更改,很难在进行修复,致使档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威胁。
2.3管理技术实用性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更新速度惊人,因此在档案管理技术的选择应用上,一定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尤其是档案管理方面技术的更新速度。但是由于档案管理部门并不是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的生产部门,在资金的投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具备充足的资金来经常对管理设备进行更新,因此在工作时要秉持“实用、适用才是最好的”信念,努力在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中展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2.4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问题
对于当前档案管理工作来说,也应当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的文化素养。然而,当前诸多部门具有专业人员的数量不多,有时候还会出现身兼数职的情况,亦或是某些管理人员不能对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做到熟练掌握,这样就不能实现档案信息化的目的。依据此类情况的出现,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培训员工的力度,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解决能力,可以想我计算机语言,并娴熟的使用计算机。其次,相关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文字能力,可以独自完成相应的任务,可以依据档案主题的有关原则,对主题标识进行恰当的选择,并且可以对主题内容进行辨别,对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能够灵活的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胜任此工作。
3计算机技术档案管理应用发展策略
3.1增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应用意识
首先,档案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要充分意识到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应用中的重要性,形成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档案管理的意识;其次,要重视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和投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都要实现网络化管理,营造档案管理现代化工作氛围。
3.2加强创新意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完善下,档案也需要做好科学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在确保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的同时,而且还能够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为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重要的保障。不仅仅如此,相关人员还应当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富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充分的发挥出计算机的价值。这样就需要相关人员应当端正学习态度,娴熟的掌握计算机手段,将自身的能力加以提升。
3.3加强人才培养意识
一方面,相关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应当选择具有操作能力较强的人员,这样做的目的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率加以提升;另一方面,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打破以往的管理模式,形成新型的管理方式,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从而为日常工作可以顺利完成带来更多的益处。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设备的大量发展下,其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档案内容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内容提供方便,最大程度促使档案信息能够达到信息化的效果,这些都会对档案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夏天维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吉木斯.关于提升图书档案工作水平的几点认识[J].科学中国人,2015(21).
[2]翟爱军.浅谈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档案界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共享[J].山东档案,2001(1).
[关键词]高职高专
图书馆学 培养方案
[分类号]G259
1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概述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的标准专业名称体现在国家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当中,其标准名称为:图书档案管理,是国家教育部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语言文化类中的一个子专业,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图书档案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应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文献的能力。能在图书情报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服务及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图书档案管理专业下可设置图书馆管理和档案管理两个方向,在此仅就图书馆管理方向即高职高专的图书馆学培养方案试做论述。
我国最早的专科图书馆学教育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即1920年美国图书馆学家韦隶华在武昌创办的图书馆专科学校,建国后我国的图书情报教育向本科方向发展,“专科图书情报教育既有全日制在校教育也有业余函授教育”,主要以函授为主。时至今日,“我国的图书馆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多层次、较大规模且较为完整的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办学层次逐步向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导的格局发展……”但笔者认为,目前的图书情报教育在高职高专上还是有欠缺的,从全国的大环境来看,图书馆学教育都处在本科以上,专科的图书情报教育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主要以函授为主,到目前除了仅有的几所院校开设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外,专科的图书情报教育几乎是空白。而在绝大多数的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等则需要的是更多的技能性的人才,却非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本科以上图书馆人员。因此,笔者认为,发展专科图书情报教育非常有必要,迫在眉睫,尤其是国家在大力提倡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的大环境下,专科图书馆学教育在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更应该体现时代特色,紧抓时代脉搏。
2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培养方案设计的原则
培养方案,又称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开展专业教学活动的总体规划”。因此,培养方案可以说是一个专业的灵魂,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一个专业的建设关键异常。鉴于此,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培养方案在制定与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 体现职业特色,具备操作技能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教育部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的一个专业方向,在培养方案当中一定要体现出职业性,合理的职业取向是高职高专图书馆学教育发展的基础,体现职业特色是首要的条件。它需要满足社会上的某一职业在某一或者某些特定岗位的用工需求。图书馆学无论从其产生还是发展都与图书馆职业紧密相关,图书馆职业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具有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为职业的发展撑起一片天空。因此,离开了图书馆职业来谈图书馆学教育,无论是高职高专还是本科及其以上层次,都是空谈,没有现实职业的支撑,任何专业都是不能发展长久的。
作为高职高专的图书馆学教育,就需要满足现代图书馆学技能方面的需求。
在笔者看来,技能性是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区别于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专业学生的主要特点。从笔者对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了解来看,本科的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广博的知识,宽阔多元的知识结构的复合型人才,而专科图书馆学专业培养的则是具有较强的图书馆专业技能,适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一线为用户服务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尤其在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大环境下,大量的图书馆业务移到馆外相关的公司企业,这些单位需要大量的技能型的图书馆学专业人才来进行图书的加工、编目、数据的处理、编辑等工作,而一般本科或是研究生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及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影响,难以适应企业及公司的要求而不愿意到这类的公司及企业工作。因此,我们把这一层次的岗位目标定位在图书馆相关的业务单位及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民办高校图书馆等对学历要求不是很高,但对技能要求高的单位和部门。
2.2 突出应用特征,面向特定岗位群
著名的图书馆学前辈阮冈纳赞在其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原则》中提出的“书是为了用的”这一理论至今对于图书馆界仍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我们把这理论引深到图书馆学专业的学习及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来,可以转换成:“图书馆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用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为了可行的”。虽然观点是否正确还有待专家指教,但无论如何,在高职高专图书馆学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都要突出其应用性的特征。加强其实习内容,减少其理论课程。关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指导思想当中要遵循“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因此,在培养方案制定及课程设置上要把理论压缩到最低限度,甚至可以在实际的操作及工作见习当中把理论渗透进去,而不是在课堂上拿出大段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从应用性的角度即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来讲,专科图书馆学毕业生应该是优于本科或是研究生的,这也是他们在社会上除了学历外的竞争优势。
要使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在当前的环境中有竞争能力,要在专业总的目标下针对某一个特定的岗位群来制定培养方案,即要增加方向性。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对本专业的通用知识及技能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要在本专业的某一方面有所精通,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就需要了解社会大环境下就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也要与本地区及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有针对性、方向性的培养方案来。如笔者所在的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在申报图书档案管理专业时就在方向性上下了功夫,结合我院外国语职业学院“外语+专业+技能”的总体办学方向,发挥“外语优势”以及目前由于我国与国外的联系加强,外文文献量增加,从而导致对外文文献管理人才需求量的增加这一现实情况,我们把我院图书档案管理专业的方向性定为:外文文献管理方向,岗位职业面向定位为:基层图书馆、社区图书馆、情报机构、档案馆、中等职业学校、民办高等院校、中小学图书馆档案馆、图书馆、档案馆业务相关单位、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等从事中外文文献编目、数据加工及相关工作(如此定
位是否准确有待行业专家批评指证)。
2.3 增加实训内容,增强实践经验
职业教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产学研一体化。”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完善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基地的结合。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载体,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校内实训基地是基础,承担着主要的实训任务,校内实训的结果再到校外实习基地加以检验,并以此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养方案。两个基地密切配合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在加强实训教学这一点上,学校图书馆是图书馆学专业一得天独厚的实训基地,因此在制定专科图书馆学培养方案时一定要注意利用好本校图书馆及其周边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的资源,以使得培养方案能够更好的实施。
图书馆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的优势就在于其天然的实训基地。图书馆作为高等院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从学校成立之初就有其图书馆作为文献保障中心,而图书馆学专业则可能设立较晚甚至有可能会没有。一般情况下,设立图书馆学专业的院校图书馆办得都相对较好,且有一定的特色。因此,在进行专业教学时一定要很好的利用好图书馆这一校内实训基地,甚至把有些有关图书馆业务流程及工作内容的课程安排到图书馆内上,这样一方面让学生实际了解图书馆业务及工作流程;另一方面也省却了单纯理论与技能的传统授课方法,使学生不易理解,也很难把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因此,增加实训课程,并将其适当移到图书馆进行,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
2.4 展示外语能力,提高竞争力
在当前整个世界的大融合时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外语,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世界通用性的语言,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学习,大学生则更不例外。外语作为公共课在各大学都在开设,一般的本科学校对外语的要求是通过四六级考试或其他的英语考试来衡量的,如不通过国家四级考试拿不到毕业证。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体现和象征,则更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外国人到中国了解信息及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场所就是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很强的外语沟通能力,才能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接轨,此外,由于外文文献的日益增多,对于它的处理及加工也需要工作人员有很强的外语能力。因此,我院在制定专科图书馆学培养方案时加大了外语课的比重,尤其为了适应图书馆多种外语文献处理的需要,增加了除英语外的其他多个小语种,意在引导学生对小语种入门,在走人工作岗位后对于涉及到的除英语外的其他小语种时能够尽快的熟悉并对某一小语种能进一步学习、深化。
3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课程的设置
课程设置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当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实现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培养方案,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专业办好的关键。
3.1 改革教师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甚至想把自己脑子里所有的知识都灌输到学生脑中。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方,很难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就要从根本上改革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创新理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改革教学理论,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课程,从课程中体会实践。图书馆的教学更应如此,图书馆学的一些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初学图书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比较晦涩难懂,但是如果把这些理论与图书馆实践工作结合到一起,比如放到图书馆实际工作当中去,让学生有切实的感受,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教师一定要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只有从源头上改变,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程开发上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当今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这样课程开发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图书馆学的专业课内容很多,本科图书馆学的专业课可以达到三十几门,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理论及科研能力,教学时间也长,达三年半以上,实习时间短,仅为一两个月时间;而专科图书馆学则更加注重操作能力,教学时间短,仅为两年半时问,实习时间较长,长达半年之久。同时,由于高职高专图书馆学专业的方向性,为了增强就业优势,在方向上也要增加课时内容。如我院的外文文献管理方向,为了在外语方面有所突出就要增加外语课时,于是留给专业课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就需要把传统的本科图书馆学课程开发为面向专科图书馆学的课程,在开发的过程中除了要一些适度的理论知识外,更加突出与体现职业能力及技能操作,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很快适应实际工作,成为真正的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
3.3 提高外语能力,增强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的国际化,全世界已经越来越变成一个大都市,外文文献数量的增加,外语应用的日益广泛,使得外语学习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多数专业都增加了外语课的课时数,并且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达到某一程度,通过国家规定的某一级别的考试,如英语的四六级、PETS等级考试等。在我院外文文献管理方向的专科图书馆学教学当中,外语能力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要求学生参加及通过某种国家认定的等级考试当中,还体现在课程设置当中英语应用性课程的增加和小语种种类的增加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在英语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并没有单纯的只增加课时数,而是在增加课时总数的同时,根据专业的需要对英语课的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以期提高学生的与人沟通能力及文献阅读能力及处理能力;在小语种的设置上,我们改变了原来大多数院校只开设一两门第二外语,且设为选修课的范例,我们把小语种的种类增加到四门,并定为必修课,要求学生对这四种小语种能做到认识基本的单词、句型,能够依据字典进行自学,这样在将来的工作岗位当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对某一语种进行深化,增强其就业的竞争力。
3.4 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合作办学
随着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发展,一大部分业务转移到r外包企业及图书馆相关业务单位,因此,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从原来的图书情报机构而扩大到了与图书相关的企业如书商、出版社、数据制作企业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加强同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了解除了图书情报机构之外的相关企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定向等方式培养,根据企业的特定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把企业建成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图书馆实习图书馆工作流程,到校外实训基地去实习相关业务流程,既学到了知识,又得到了锻炼;从学校来说,与企业密切联系,能了解就业市场,更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市场
需求的人才。
3.5 整合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引导下,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推动专科图书馆教学,需要整合开发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引领学生注重职业素质培养,提高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期的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进行进一步的有益探索。
3.5.1 立足实用,注重能力 所谓的立足实用,就是指采用“实践主导”的模式进行教学,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校本科教育的显著特点。专科图书馆学教育在整合课程时,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张皮”的问题,同时,校内图书馆实训与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只有立足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课程,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来。
3.5.2 量身定制,开发教材 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可以说非常的完善了,而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还相对薄弱,虽然从改革开放后到现在的三十年间,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教材就是其中的一项。由于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本科及其以上图书馆学教育,造成专科教材的严重缺乏,很难有适用于专科图书馆学生的教材。因此,根据专科生的特点及市场需求量身定制开发新的教材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高职高专图书馆学教材的开发,笔者认为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适用层次上,要适用于高职高专,减少理论比重,增加实践内容;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教材,符合企业用人需求;③开发实训教材,增加实训力度;④整合多门课程,减少课时总量。
开发教材要有较长的过程,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和研究,这是件有利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大事。
关键词:世界城市 档案 法规 对比
档案法制的建立健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档案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以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档案法规建设为研究对象,借鉴世界城市档案法规建设的经验,以完善北京市档案法规建设。
1档案立法的两种模式及北京市档案法规建设现状
在档案法的立法形态上,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而产生了相异的档案法。由于国家管理体制不同,档案法规也依联邦制国家和中央集权制国家分成两种。联邦制国家的档案法可称为“英美档案法模式”,以英美为主要代表,施行联邦档案和地方档案分开管理原则。虽然有国家档案法或国家档案馆法的制定,但各联邦或州仍可制定适合自己需要的法律。中央集权制国家可称为“法国档案法模式”,以法国和瑞典为代表,其档案法规可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由档案法授权国家档案局按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以掌管国家档案事务。①我国的档案法规属于“法国档案法模式”,档案法律、档案行政法规、档案部门规章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
本文所称北京市档案法规包括档案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北京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在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大量存在,很多规范性文件发挥着调整某一方面工作的作用,故本文所称档案法规包括行政规范性文件。
北京市档案法规体系是由地方性档案法规—《北京市实施办法》,地方政府规章—《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条例》以及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构成的。经过对建国以来北京市制定的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截止到2011年底,北京市档案局独立制发及与其他市属机关联合制发的现行有效档案行政规范性文件共计57件。②这些文件涉及档案馆工作、机关档案工作、企业档案工作、农业农村档案工作、行政执法等各个方面。
2世界城市档案法规建设概况
2.1世界城市档案法规建设比较完善
纽约州档案法属于《艺术和文化事务法》系列,纽约州档案法规分为法律、规章和制度3个层次。纽约州可以制定法律,颁布的档案方面的法律主要有:地方政府档案法、地方政府历史学家法、州政府档案法、档案馆合作伙伴基金法案、纽约文件遗产法案。颁布的档案方面的规章有公共团体档案规章、州政府档案和文件管理规章、文件遗产资助和帮助规章。具体制度包括档案保管期限和处置办法、存储和保管档案办法、鉴定档案办法、利用档案办法、电子档案管理办法等。
伦敦城市档案馆的所有制度由文化、遗产和图书馆部门制定,主要包括鉴定政策、复制和传递政策、收集政策、数字存储政策、网络利用政策、安全政策、环保政策、利用和说明政策、学习和发展政策、志愿者政策等。
总之,世界城市档案法规覆盖了档案馆的鉴定、保管、存储、利用等各项业务工作,比较完善。
2.2世界城市档案馆大多隶属于文化部门,档案法规中的文化特色鲜明
世界城市档案馆大多隶属于文化部门。英国档案馆属于文化、媒体和体育部管辖范围,与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同属一个部门管理。伦敦城市档案馆隶属于文化、遗产和图书馆部,伦敦市把市政艺术画廊、艺术馆、伦敦城市档案馆作为3个文化遗产服务机构来吸引参观者和利用者。伦敦城市档案馆的许多档案制度都在使命陈述中明确规定:以高质量的图书馆和遗产服务机构支持商业、教育、休闲需要,提高城市在国家文化建设和商业方面的声望。
法国档案馆成立初期归属教育部,后归内政部,现在隶属于文化部。巴黎市档案馆由省、市文化部门双重领导,收藏省级和市级行政管理文件。
美国国家档案馆建立初期归属联邦政府,1949年改属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局。国家档案与文件局是美国独立机构。纽约州档案馆属于州教育部门管理,教育部门下设文化教育办公室,管理州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公共广播办公室。文化教育办公室的职责是管理州、地方政府、商业和个人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丰富藏品,服务于纽约居民和组织的长期利益。
2.3完善的标准日益成为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伦敦城市档案馆的许多法规都依据国际和国家标准。伦敦城市档案馆数字存储制度中规定,按照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标准(ISO 15836),数据处理和信息存储用介质的储存、传递和维护标准(BS 4783)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标准(OAIS)执行。伦敦城市档案馆复制和传递制度规定,所有技术都要符合英国标准协会(BSI)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规定。伦敦市档案馆在档案编目工作中,完全按照档案描述方面的国际标准(ISAD)执行。在档案保存保护,特别是库房建设中,要按照档案保护方面最重要标准(BS 4545)执行。可见,完善的标准日益成为法律法规体系有效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3世界城市档案法规分析
在对世界城市档案法规进行对比研究时,我们深刻认识到,世界城市的具体档案管理制度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可借鉴的世界城市档案管理制度主要有:
3.1档案鉴定制度
档案鉴定作为决定档案存毁命运的重要手段,在国外普遍受到高度重视。国外档案鉴定的组织十分严密,大多设有专门的鉴定领导机构或指导机构,并且制定有鉴定的指导性法规和章程,为鉴定的实施提供有效的行政和法律保证。世界城市的档案鉴定工作大多具有档案鉴定组织严密,档案鉴定程序严格,鉴定依据操作性强的特点。
伦敦城市档案馆制定了鉴定制度。该馆认为,鉴定是一个质量控制机制,是一个积极的和必不可少的档案活动。其鉴定制度规定,有资格的档案专家才能开展鉴定工作,或者在档案馆馆长的监督下由相当于专家的人员开展鉴定工作。档案鉴定分为两个环节,在档案接收进馆前和接收进馆后。接收前的鉴定是避免把不应入馆材料接收到伦敦城市档案馆,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和下一步剔除的费用;接收后的鉴定是在编目过程中将新藏品逐一鉴定。
伦敦城市档案馆较小规模的藏品以件为基本单位开展鉴定,较大规模的藏品可以逐件鉴定,也可以采用宏观鉴定法。宏观鉴定法把分析组织机构功能作为区别档案价值的基础。在鉴定由相似部门和组织机构产生的档案前要形成指南,例如供所有财政机构鉴定用的指南。经过鉴定不需要留存的档案一般都要销毁,在极少数情况下给其他的档案服务机构。经鉴定,捐赠的档案不需要继续保留的可以退还给捐赠者。
纽约州档案馆制定了保管期限和处置制度,该制度操作性非常强。纽约州的文件保管期限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另一种是专用文件保管期限表。纽约州的通用文件保管期限表覆盖了21个管理领域的216个文件系列,包括纸质、电子、缩微等载体。专用文件保管期限表分为教育机构保管期限表、各郡县保管期限表等。值得一提的是,纽约州档案馆还制定了非政府组织档案的保管期限和处置表,供非政府组织借鉴。纽约州档案馆的保管期限和处置制度中规定了档案的处置、销毁和移交等,处置条款中还规定了禁毁年限,明确规定没有特殊原因不能销毁1900年及以前的档案。
3.2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制度
为了保存和管理数字化档案,伦敦市城市档案馆制定了数字存储制度、网络利用制度。数字存储制度包括原生的数字文件存储和传统载体数字化,规定数字文件格式必须是“开放格式”。
随着远程查阅档案公民的增加,制定了网络利用制度,以方便管理公众在伦敦城市档案馆进行网络查阅档案的行为。该制度规定,利用者可以在公共区域利用无线网络装置查阅档案,网络查阅档案都是免费的。该制度还规定了网络利用者的责任、错误应用互联网的处罚、数据保护和禁止利用条款等。
纽约州档案馆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制度。该制度认为电子邮件、声音,地理信息系统,网页,文字处理文件,电子数据表,数据库,数字图像和声像档案都是电子文件。他们能够被存储在光盘,磁带,磁盘和其它媒介物上。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文件可用性受到威胁。管理电子文件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电子文件长期存储问题。对抗技术过时有几个策略:一是拷贝电子文件到不借助机器就能看得见的媒体,如缩微或者纸张;另一个策略是坚持数据标准或者非专属性的格式;一个有效但是需要花费人力和金钱的办法是迁移数据到新的软件中,通常3—5年迁移一次,迁移数据包括文件和元数据。
3.3档案保存和保护制度
伦敦市城市档案馆保存和保护制度包括保存保护制度目标、制度阐述、前景计划等4部分。制度阐述是其中最详细的部分,包括收集、保管、服务、保存、安全、环境监测和控制、害虫管理、传递和运输等。可见,伦敦市城市档案馆在保存保护档案中实行非常精细化的管理。
纽约州档案馆制定了保存和保护档案制度。他们认为安全可靠存储档案是非常重要的;认为“少就是好”,要尽量减少档案的重复件;认为缩微是减少实体档案存储的好办法。该制度规定了保存档案的环境标准,包括温湿度范围、安装安全设备等,与我国的档案保管“八防”措施类似。
3.4档案馆志愿者、环保等制度
伦敦等世界城市建立了的一些档案管理制度,例如档案馆志愿者政策、环保政策等,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建立,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化可以适时建立。
伦敦城市档案馆每年吸引超过31,000个参观者和超过25,00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远程咨询,志愿者在伦敦市档案部门非常普遍,志愿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接待来访人员、帮助保管档案。伦敦市建立了档案馆志愿者政策,规定了志愿者、档案馆的权利义务。例如,该政策规定伦敦市档案部门应该致力于志愿者知识、技能和效能的培训等;志愿者应该是非在职的不领报酬的人员并对文化遗产感兴趣等。
伦敦城市档案馆建立了环保政策。该政策规定档案馆有责任支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减少垃圾、二氧化碳的产生,减少电、废气的排放等。
4北京市完善档案法规的对策
将北京市与纽约州、伦敦市等世界城市档案法规进行比较后,发现北京市档案法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1完善档案鉴定制度
在我国,从国家层面上,国家档案局2006年颁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在地方层面上,北京市2007年制发了《北京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实施细则(试行)》。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只是鉴定工作的一部分。档案鉴定的组织、程序,档案价值评定的原则和方法、标准,电子档案的鉴定等内容都没有涉及。
2011年6月,在国家档案局的《国家档案法规体系方案》中将《档案鉴定办法》作为待制定的档案规章。2012年,为促进档案征集和保护工作,中央档案馆聘请档案、历史、文博、书画方面以及其他行业的专家学者组成“中央档案馆档案价值评定委员会”。档案价值鉴定工作成为国家档案局的重点工作。③
北京市应该制定《档案鉴定制度》,明确鉴定步骤、原则和方法,鉴定标准,规定档案处置、销毁等内容。成立鉴定委员会,聘请档案、历史、文博、书画方面的专家学者对相关档案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征集珍贵档案和国家重点档案提供咨询,为档案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以及执行相关档案法规提供参考和依据。在档案处置方面,要明确处置程序;为妥善保管和保护古老档案,要规定档案的禁毁年限。
4.2健全档案信息化方面的制度
目前,北京市档案局独立制发、与相关部门联合制发涉及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规范性文件有7件:《北京市档案局关于印发北京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北京市档案局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国家机关电子文件归档工作规定(试行)的通知》等。④这些规范性文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亟待制定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存储和利用、档案网络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规范等制度。
4.3完善档案保存和保护制度
档案安全保护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和核心之一,但是目前,北京市档案安全方面的制度呈碎片化,没有统一的档案保存保护制度。制定全面系统的保存和保护制度是当务之急,要从全局、全流程、综合防治的层面上进行科学部署。注重在预防性保护工作方面的研究及综合管理措施的实施,包括制订应急预案、开展风险评估、落实档案管理和利用过程中的全程保护、实施环境监控、进行保护需求调查、虫害综合防治、制定保护标准和工作程序、工作质量控制、起草单位保护策略、提出保护工作预算、制定保护优先方案等一系列的技术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到设有档案保护技术相关课程的大学进修;与图书馆等拥有专业保护部门的机构加强沟通,聘请它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方案及技术培训等。
4.4逐步建立档案馆志愿者制度、环保制度等
北京市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志愿者工作对社会进步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培育档案志愿者队伍,适时出台相关制度,规定成为志愿者的条件,档案馆、志愿者的权力义务等,引导志愿者在档案事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北京市档案馆正在进行新馆建设,设计方案中体现了“节能、绿色、低碳”的基本理念。北京市档案管理部门要适时制定环保制度,将“节约能源、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等理念落实到实处,贯穿到新馆建设和库房维护工作当中。
4.5进一步健全档案标准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标准对法律法规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要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涵盖范围全面、层次明确、结构合理、系统科学的北京市档案标准体系框架,构建符合首都世界城市发展要求的北京市档案标准化体系。
北京市制定的档案行业标准少,地方标准不够用。目前,有关档案工作的国家标准和档案行业标准共有67项,北京市只组织制定了1项档案行业标准。⑤北京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话语权较弱。北京市制定的档案工作地方标准有5项,⑥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北京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成立档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邀请国家档案局、市质监局、高校教师等专家,确定每年北京市地方标准制定项目。加大档案信息化标准的制定力度,进一步提升我市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采用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对档案行业标准贯彻执行力度。档案标准化工作与档案科研课题研究相衔接,形成良性互动机制。积极主动参与档案工作各级标准的编制工作。要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快档案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立项、修订和编制工作,提高我市档案部门对档案工作的话语权,提升档案标准工作对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贡献力。
借鉴伦敦城市档案馆的档案信息化法规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做法。要积极引进都柏林核心元数据元素标准,开放档案信息系统标准等,采取聘请专家讲授等方式加以学习借鉴。国际标准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北京市在出台档案信息化制度时要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技术内容,不同程度地加以吸收,并贯彻执行。
*本文为“基于世界城市水平的北京市档案事业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论文
注释:
①朱玉媛.档案法规学新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②④北京市档案局.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Z].1985-2011
③宁玉龙.中央档案馆档案价值评定委员会宣告成立.《中国档案报》2012(2314) 第一版
⑤国家档案局.国家标准目录 行业标准目录http:///xxgk/node_300.htm
⑥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北京市地方标准 http:///outer App/standardSearchAction
参考文献:
[1]纽约档案馆.http://archives.nysed.gov
[2]伦敦城市档案馆. http://cityoflondon.gov.uk/Corporation/LGNL_Services/Leisure_and_culture/Records_and_archives
[3]美国文件与档案管理署.http://archives.gov
关键词:二维条码;电子档案;档案管理
当今世界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个机关和单位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在工作中如何对这些档案进行搜集、整理、管理、保存和高效的利用数量庞大的档案是当前档案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难题和任务。条形码技术在公文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依据。
1、背景
1.1 二维条码相关概念
二维条形码能够在工作中以横向和纵向两个方位同时表达需要的信息,因此在当前很小的面积内表达出大量信息,并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当前档案管理中,二维条码区别于传统的一维条码,是在二维的方向上以信息符号作为主要的信息存储方式,是传统一维条码的飞跃性发展,同时在应用的过程中数千个字符能够叠加符合在同一个邮戳之中,在应用中简洁而廉价,受到各个企业单位的关注。
1.2 二维条码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实现模型
二维码应用在档案管理中,是通过将纸张文件、元数据以及电子文件进行封装和拷贝在一起,通过严格的处理技术进行分析,其主要的方法是通过将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的信息存储于二维码中,形成电子文件、元数据和纸张文件档案;再通过扫描仪或者箱基将纸质档案扫描成为二维条码,对扫描中所得到的二维码进行解码还远,形成相对应的数据。
由于档案管理涉及的单位、软件系统众多,在生成二维条码之前,电子文件应转换为可长期存取的统一格式,而元数据也应遵循统一的标准,以利于在档案管理各阶段各用户的使用。
由于二维条码一经生成,不可更改,而元数据在文件流转过程中不断增加、变更,所以纸质电子文件在流转到新部门时,使用者(包括档案室工作人员、档案馆工作人员)应根据元数据的不同,将变更、增加的元数据转换为二维条码,附加打印在纸质文件上。
1.4 本文选择PDF417码
二维条码在应用的过程中各种编码措施和方法不同造成在档案管理中管理措施和效率也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是在公文系统中公文系统已使用PDF417码,而在当前诸多的机关应用中为了能够节约硬件资源、软件投入与公文系统保持一致,并且能够档案部门采用合理的文件管理措施和方法。
1.5 二维条码只适合以件为整理单位的文书档案
PDF417码存储空间虽然比一维条码大得多,但也有限,只有1K左右,而且存储的信息越多,尺寸越大,不利于识读器识别。所以二维条码只适合以件为整理单位的文书档案,其信息较少,有可能存储在二维条码中。
1.5.1 以页为单位存储
电子文件以页为单位,将每一页的内容存储在二维条码中,附着在每一页纸质文件上。这样不但可以降低文件大小,而且有利于使用者只选择需要的页进行扫描利用。
1.5.2 可采用宏PDF417码
PDF417码是一种变形的PDF417码制形式,当文件内容太长,无法用一个PDF417码表示时,可用包含多个(1—99999个)条形码分块的宏PDF417码来表示。
2、研究内容
2.1 电子档案长期存取格式选择
二维条码一经产生,就不可更改,所以在生成前,先需将电子文件转换为可长期存取的文件格式。本文选择PDF文件格式。
2.2 制定《电子文件元数据二维条码使用标准》
采用二维条码作为电子档案存储与共享的载体,就必须对电子档案数据进行标准化。档案管理涉及的系统众多,二维条码起着在各系统间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的作用。只有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电子档案数据标准化已成为档案管理中应用二维条码的关键环节。在制定元数据标准时,应与已有的相应的国家标准保持一致。本标准直接使用《电子文件管理细则第一部分: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兼容文书部门所使用的《机关公文二维条码使用标准》。
制定标准时,需要在通用与易用间取得平衡。二维条码容量有其限制,所以存储的元数据应尽可能简练。从目前已经制定的国家标准中选取通用性、基础性和共性的数据元素,作为本标准数据元素的主要内容。
2.3 建立基于二维条码的档案管理系统
研究二维条码的应用技术也就是帮助用户解决如何建立基于二维条码的应用系统、怎样将二维条码技术整合进现有应用系统之中等问题。目前二维条码生成识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中实施二维条码应用关键点在于如何与原有的系统结合。
2.3.1 二维条码测试平台
二维条码测试平台的功能是:测试软件开发商开发的各二维条码档案管理软件及硬件设施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只有通过档案部门网站上的测试,各档案管理软件、硬件设施才可以投入市场。该平台的使用者是档案部门,以保证软件符合国家标准,数据统一规范。
2.3.2 文档一体化系统相关环节功能设计。
近年来,随着资料自动收集技术的发展,用条形码符号表示更多的咨询要求日益增加,而一维条形码在应用中最大的资源长度不能超过15个字符,因此在工作中逐步进行改进。二维码的产生和应用为当前档案工作提供了发展方向和技术依据。
2.3.2.1 生成正式文件
使用二维条码的生成技术,将文件转换为PDF格式并与著录信息一起转换为二维条码,再加入到电子文件的棚应位置,最终生成正式的带有二维条码的纸质文件。为保证著录信息的准确完整、文件信息的长期可读,应将以上流程设计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由系统给形成者提要求,不完成此工作,无法进入下一个流程。
2.3.2.2 收文登记
利用二维条码的识读技术,自动采集电子文件及其著录信息,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与质量,是原收文登记的“改良”,在管理上实现电子文件将与纸质文件的合拍与一致。如果收到的纸质文件上的:维条码是遵循《机关公文二维条码使用标准》,也应该能识读。但《机关公文二维条码使用标准》数据项不全,应按照《标准》补充著录。
3、总结
由于二维条形码在使用中成本低廉、信息存储量大、体积小移动便捷、不依赖于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优点,非常适用于当前各个档案管理部门的数据搜集、整理。由于档案部门在工作中各种信息资源来源复杂、底子薄、计算机网络投资难度较大的特点,二维条形码在应用中在围挡一体化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饮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
“民以食为天”,饮食技艺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不仅是饮食文化的系统映射,更是进行民俗、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饮食技艺指饮品与食品加工制作的技术与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一部分,目前已有48项饮食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项目大多存在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如五芳斋粽子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等),主要通过生产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媒体宣传等途径进行保护,着重开发其经济价值。事实上,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大量民间饮食技艺受制于生产技术难度大、周期长、劳动强度大、环境艰苦、利润空间有限等原因,面临着失存、失真、失信、失传、失众的危险。档案式保护使无形的文化遗产能以档案的形式得以“存下来、传下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措施,已多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尽管如此,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并未引起档案界关注,保护实践仍处于自发状态。本文以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档案式保护实践为例,探析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以促进其规范性、科学性。
一、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实践
白肉罩火烧最初名为“猪头肉锅罩火烧”,是创建于1908年义春楼饭店的经典小吃,深受保定市老百姓的喜爱。该小吃是将上好的猪肉煮熟切成薄片,再将外脆里嫩的火烧撕成彩云状,用秘制的汤反复浇制而成。冯玉祥对该小吃的评价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脆而泽鲜,软而不烂。”在现代化、快节奏的冲击下,与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也面临着传承的困难。出生于1949年的李领根师傅是“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多年来,他在经营义春楼饭店的同时,利用新闻媒体、学校教育、传统节日展示等多种宣传方式寻找第四代传承人,虽然期间有很多人愿意尝试学习、传承该项技艺,但尚无一人能够坚持下来,目前仍无合适人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流变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演化(如白肉罩火烧由传统的一种口味发展到现在的六种口味),甚至会由于实践条件的变化而永远消失(如集体劳动、田间劳作时哼唱的劳动号子)。因此档案式保护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并形成档案,进而通过对这些档案的整理、保管、开发与利用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1]南京云锦、金陵刻经、金线金箔、秦淮灯会等项目的档案式保护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措施的科学性,同时也为其他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提供了经验。结合相关实践经验以及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自身情况,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主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一)采集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
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是全面记录和反映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本身及其保护、管理过程的信息集合,包括该项目的本体档案、传承与保护档案、申遗档案。[2]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于2013年入选保定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档案,但都与第三代传承人李领根师傅的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图书以及其收藏品混放在一起。经过选择,与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密切相关的档案主要包括:图书档案9册、实物档案13件、报纸档案33份、文书档案3份、照片档案66份、光盘档案7张。
由于现存档案不能全面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化过程及传承现状,因此通过拍摄、访谈等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了补充:第一,针对目前项目本体档案数量少且不系统的状况,对整个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进行录制形成完整的本体档案,包括选面、和面、火烧制作、撕火烧、熬汤、选肉、炖肉、切肉、浇制以及各种小料制作的整个过程,同时每个环节的操作技巧、技术要领、体会等由李师傅讲述。第二,形成口述档案,主要由李师傅讲述该技艺的传承脉络、经典的事件,如白肉罩火烧名字的由来、一些名人与白肉罩火烧的故事等。第三,由于实物档案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极其珍贵,通过拍照、文字记、测量的方式形成记录并与实物一同保存。
(二)为已有档案建立登记册
参照《档案著录规则》《照片档案管理规范》《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等,对以上选择出来的档案按载体及表现形式进行分门别类登记,建立登记册。图书主要登记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备注(主要用来说明与本技艺或传承人的关系)、损毁状况等。照片主要登记照片的拍摄者、拍摄时间、拍摄地点、背景、主要内容或人物、是否清晰、损毁状况等。文书档案主要登记标题、文件编号、形成者、形成时间、内容摘要、关键词、文种、载体形态、损毁状况等。报刊主要登记报道的标题、内容简介、关键词、报刊名称、刊发时间、刊次、损毁状况等。实物档案主要登记实物名称、描述、规格、来源(是征集而来,还是传承、购买而来)、获得时间、存放地点、是否采取保护措施等。光盘主要登记拍摄者、主要内容、关键词、拍摄背景、时长、损毁状况等。由于照片档案、实物档案、光盘档案的背景信息没有准确记录,主要依据李师傅个人回忆进行著录。
(三)档案修复与保护
由于大部分保存下来的档案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笔者利用河北大学档案保护实验室的设备和材料对部分档案进行除酸、修裱、字迹加固等处理。但需修复档案种类多样、数量较大、问题繁多,目前仍有大量档案(如光盘)处于不可读、不可用的状态,亟需社会力量的关注。另外,数字化技术与网络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也为其保护、宣传开辟了新的窗口。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享受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利用扫描、文字识别、图像处理、全息拍摄等技术对传统载体形态的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上传至网站“保定名小吃――义春楼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网址为:http://hbufeiyi.icoc.in/),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给更多的公众享用,以实现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
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档案式保护的问题
(一)建档不齐全
李领根师傅具有较强的档案保护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累了大量与该技艺相关的档案,如证书、牌匾、题字、照片、光盘等。但由于该项目存在历史较长,义春楼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多年风雨,大量珍贵资料被损坏,加上档案主要是靠李师傅个人力量保管,保存下来的档案不全,不能系统反映该技艺的历史演变过程。如项目本体档案只有一些成品的照片,而其选料、配料、加工制作过程并没有形成记录;传承与保护档案中,只有李师傅在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传承以及参加相关比赛、组织社会活动、进校园、进社区开展的技艺传授活动、传承人的选择和培养等活动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奖章、证书以及编著的书籍(有的并没有正式出版)等档案,而有关第一代、第二代传承人的档案已经全部遗失。
(二)档案实体保管分散
由于义春楼在经营中经历多次迁址、开设分店,其照片、实物、证书、奖章、牌匾等各种形式的档案也随着饭店的每一次搬迁被分散保存在义春楼原址、总店及各个分店。由于缺乏档案保管的专业方法和设备设施,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被堆积存放,分类、整理工作也没有展开。另外,一些档案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部分档案(如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创始人张洛丙使用过的独梨木案板等工具,冯玉祥赠予的牌匾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被分别保管在李师傅家中以及专门的保管场所中。
(三)档案保护不科学
虽然李师傅尽其所能地积累了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保护设备及专业方法,档案保护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表现在:许多珍贵的书籍、报道该小吃的新闻报刊以及其他相关的档案,不仅纸张变黄变脆,掉页、缺页严重,还有部分档案由于潮湿、虫鼠咬噬等原因导致有些内容已经不能识读;虽然部分意义重大的老照片经过了塑封,但是还有许多老照片(包括黑白照片、彩色照片、数码照片),由于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冲印的,大量照片图像已经不清晰,照片的拍摄背景、时间、地点、拍摄者、照片中的内容等信息完全依靠李师傅的回忆才能弄清。此外,光盘无专门设备保管,未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部分光盘内容已经不能读取。
三、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实践的思考
不同饮食技艺的历史沿革、传承状况、所用原材料、工艺流程、设备、技法、产品、社会组织与经营状况等方面各不相同,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及其传承状况在我国复杂的饮食技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档案式保护实践也启发了对饮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的几点思考。
(一)全面建设档案
建档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起点,全面系统的档案资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得以延续的基础,这就要求所建档案不仅要真实反映该技艺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内涵,还要动态反映其历史演变过程。首先,提高传承人的档案意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传统饮食技艺档案主要是在技艺传承中积累下来的,有关该技艺的本体档案、传承档案、申遗与保护档案是否会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都取决于一代代传承人的档案意识。另一方面,档案式保护更加强调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保护,其效用是潜移默化而不是立竿见影的。因此,档案式保护还需要传承人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已有档案进行整理,拍摄、补充饮食加工制作的过程,离开传承人的付出,终将无计可施。其次,建档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可应用于档案采集、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等多个环节。如可利用全息拍摄、运动捕捉技术、动态三维成像、复原与演变模拟技术、立体扫描等技术,采集饮食技艺加工制作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生产工具、原材料等;利用数据库技g组织与存储档案;利用数字化模拟与再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基于移动智能设备的数字化展示等技术,通过多种平台吸引公众参与,并将所建档案资源进行更广泛的传播。
(二)系统保管档案
系统保管应贯穿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的整个过程。由于大部分档案都由技艺传承人个人保管,而档案保管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因此系统保管档案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档案部门的积极参与,档案式保护已多次在法律法规中被明确提出,但做什么,如何做都尚未予以明确。档案部门利用其专业优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采集范围、采集方法、采集标准、分类、著录标引的工具与标准、鉴定等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系统的解决方案,供档案管理者借鉴,以确保所建档案是系统资源而非一盘散沙。二是全面提高档案保管者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由于传统饮食技艺档案被分散保管在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群众艺术馆、烹饪协会、餐饮协会等不同机构和个人手中,档案保管的质量也取决于这些机构档案管理者的水平,但是这些档案管理者大多为兼职人员,未必具有系统、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使其准确理解档案保管的要求、内容、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科学保护档案
确保档案安全是传统饮食技艺档案式保护成果的保障,但该类档案具有内容丰富、载体多样、保管分散、利用频繁等特点,因此档案保护的复杂程度和实施难度略高。科学保护档案,首先,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除了日常要采取措施防火、防盗、防潮湿、防高温、防鼠、防虫、防水、防污染以外,还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技术手段做到防泄密、防僵化、防无序。这是由传统饮食技艺的部分档案内容具有一定的机密性、档案形成的持续性、档案利用较频繁等特点决定的。其次,妥善保管、修复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因为大量伴随传统饮食技艺“幸存”下来的档案不仅稀缺,而且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损毁,修复这些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任务。这些档案大部分以纸质、照片、缩微胶片等传统形式存在,因此可借鉴修裱、复制、缩微影印、数字化扫描、数字化迁移、异质异地备份等方法进行补救。尤其要重视实物档案的保护,实物档案是在传统饮食技艺的传承活动中产生、使用的一系列实物,如生产工具、作品、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这些实物档案大多散落在传承群体中,或是由于饮食加工制作中仍需继续使用(如工具、道具等),或是由于需要保存在特定文化空间进行展示、宣传(如牌匾、奖杯、锦旗、印章等镇店之宝),对于这些实物档案的保护,可借鉴博物馆、档案馆保护文物、实物档案的方法。
*本文为保定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保定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研究――以‘白肉罩火烧加工技艺’为例”(项目编号:2016Q013)的研究成果。
注释及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档一体化;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
1引言
测绘成果档案是广大测绘工作者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测绘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地利用,使馆藏测绘科技档案充分发挥其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我们档案工作者的职责。为尽快使我区测绘档案成果管理工作适应国家要求,实现馆藏测绘科技档案的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是我们档案工作者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档案信息化特征及发展趋势
2.1档案信息化特征
伴随着时代及科技发展,测绘档案馆的发展形式为:文件资料室、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虚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是未来档案馆发展的高级形式,虚拟档案馆最终将发展成为国家综合信息网络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档案现代化与信息化特征是将时代科技发展成果,全面地运用于档案工作的各要素。具体内容体现在:
(1)硬件建设:基础设施标准化、技术设备现代化、信息资源数字化。
(2)软件建设:载体管理规范化、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档案服务社会化。
2.2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
档案信息化发展趋势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档案与相关信息管理一体化趋势,工作者一般都以“归档”环节作为档案形成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界限。归档工作的质量好坏,决定着档案工作的质量。随着信息技术和办公自动化的发展,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一体化,已成为档案现代化发展一个必然趋势。
2.2.2档案、图书、情报在管理的基本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将其综合管理并联合开发,可以发挥三者在特性与功能上的互补,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2.2.3档案工作的智能化趋势
(1)档案管理智能化:档案工作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的发展变化,导致了档案工作由经验管理发展为科学管理。运用信息资源管理方式管理档案;建立档案法规体系,运用法规手段管理档案;建立健全档案工作标准体系,推行档案管理标准化等。
(2)档案技术设备的智能化: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先进技术手段,表现为运用计算机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档案缩微与档案保护水平的提高;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实现文件及档案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档案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3)档案机构的智能化
档案机构的智能化是档案工作的智能化发展重要趋势之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数字档案馆及虚拟档案馆。
“数字档案馆”就是运用当代信息技术,数字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网络化方式相互连接和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
“虚拟档案馆”通过网络技术和特定软件,将时空上分散的档案馆、室连接为一体,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信息系统。
数字档案馆与虚拟档案馆的区别:从在线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和用户的角度讲,两种方式没有本质区别。从馆信息资源结构上看,虚拟档案馆的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网络上,而数字档案馆的信息资源还有储存于本馆的信息资源。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数字化先于虚拟化,档案馆只有解决了数字化,才能进一步发展到虚拟化。
2.2.4 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趋势
未来归档的信息资源表现形式会由纸质为主转变为数据或多媒体为主。原有资源将被转变为数据资源形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给档案工作带来的变化有:
(1)使档案馆能够摆脱库房式管理方式,档案排列完全虚拟化。
(2)妥善解决珍贵档案文献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提高档案信息内容的使用效率。
(3)有助于信息资源的整理加工和有序组织、及时获取和有效利用。
2.2.5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趋势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指档案部门在保证国家和公民个人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向社会各方面提供档案信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识上的深化,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国家已明确规定档案馆是科学研究和文化事业性质的机构,允许更多的利用者走进档案馆,使之与社会各方面建立起广泛密切的联系。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
(1)有明确的面向社会的工作宗旨。
(2)有便于社会的档案政策。
(3)有完善的服务手段和较高的服务水平。
3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加速管理现代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档案事业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的必经之路。
3.1 测绘档案的特点
测绘档案资料按一级分类有:TD1 综合类、TD2 大地测量类、TD3 摄影测量,遥感测绘和其它方法地形测量、TD41 地图制图与地图印刷类等共14大类的档案资料。
测绘档案的载体介质种类多、形态多、馆藏量大。从清代到现代各历史时期的测绘成果档案、图纸、图册。丰富的馆藏档案资料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加强测绘档案资料管理,充分挖掘和发挥测绘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是今后一段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有效地抡救并长远保存地图档案资料,方便快捷地提供使用已成为档案资料管理的燃眉之急。
3.2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3.2.1 加强内部档案的整理工作
加强内部档案的整理工作,是实现测绘档案现代化、信息化的前期工作,对馆藏档案进行全面彻底清理,做到帐清物符。使之有规可循,有目可查。
3.2.2大力开展测绘档案基础性建设,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积极开展测绘档案基础性业务工作,对馆藏的测绘档案资料进行鉴定工作,有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了保存价值档案资料,经过一定的审查和批准手续可进行剔除销毁,为减轻库房负担,降低档案管理成本,方便有价值档案的管理和检索。
改善库房和设备的基本条件,提高档案管理业务水平,尽可能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测绘档案数量多且复杂,按标准重新组卷,重新建立分类目录。对档案的有关状况进行数量的登记、统计和分析研究。并对案卷目录和文件目录进行计算机录入,建立档案的案卷级目录和文件级目录,建立档案检索体系,初步实现档案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2.3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步骤
完成测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测绘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测绘档案资料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开发,实现开放式的档案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测绘成果数据库异地备份库”。是当前测绘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其建设应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3.2.3.1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1)档案数字化工作。馆藏测绘档案资料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档案载体介质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扫描仪进行扫描数字化。同时本着“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对馆藏测绘档案资料按类型、按项目进行扫描(或数字摄影、复照)数字化。形成数字栅格文件。为珍贵历史地图档案资料长期保存和提供利用、数据库建库、自动化管理奠定基础。
(2)加强档案资料的接收、收集整理工作,对新接收资料及时组卷、归档。并做好档案资料的备份工作,归入数据库管理。利用磁盘阵列建立实时在线库,通过相应的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的调用和管理。
3.2.3.2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1) 测绘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部分是局域网,局域网的硬件一般由服务器、用户工作站、网卡、传输介质、网络连接设备等组成,局域网的软件一般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和工作者操作系统。测绘档案网络建设分为档案日常业务运行的网络系统和档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
(2)测绘档案技术设备建设;
测绘档案技术设备建设包括:软件系统、 硬件设备。
软件系统。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通过档案管理软件来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档案管理需求的增加,档案管理软件应具备有数据管理、整理编目、检索查询等功能。要从测绘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统一档案数据结构,以确保档案数据的传输和使用。
硬件设备。随着数字档案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海量存储技术和设备成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共享和利用,构建一个合理的存储体系来适应不断增长的信息数据量。
通过对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不断形成内容丰富和完善的档案数据库,是实现档案信息化的重要过程。同时,满足数量要求和配置要求的设备,是能否开展并实现档案信息化的基础。如:PC台式计算机,高速光盘刻录机,磁带机,大型数据存储设备(磁盘阵列,磁带库),各种类型服务器,条码打印,识别设备,专业地图轻印刷系统等。
4实现档案信息化的保障措施
一是全体测绘档案工作人员增强忧患意识,充分认识专业测绘档案工作落后和滞后于国家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状况。各级领导应加强重视,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测绘档案业务监督、管理、指导的力度。
二是机制保障。档案信息化工作需要有一套完整、健全和长效的机制予以保障。
三是制度保障。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馆藏档案数据录入责任制度、接收外部数据责任制度、档案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网络运行安全制度、计算机主机房管理制度等等。
四是人员保障。要优化档案馆人员专业结构,不断更新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要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和引进专业人员,建立和完善复合型、多层次的档案专业人员队伍,以适应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
五是测绘档案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档案和测绘两个专业的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积极开展系统内和行业间业务联系与资源交流,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为今后建立局域和广域虚拟档案馆创造条件。
本文介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对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与必要性愈发明显,信息化成为了各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疾控中心具有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以及对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等职责。在这些职责中,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因素。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现实工作中所积累形成的。疾控中心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有些已经落后,不能够有效便捷地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需要。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被高度应用的结果。信息化中信息资源能够被高度地共享,可以使人的智力和各种社会资源被充分地发挥利用,并且能够使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达到一种合理化的理想状态。信息化是以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为基础的,汇总所研究对象的各要素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各种行为相结合。信息化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工作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疾控中心档案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繁琐的工作,涉及的范围很广。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改变了以前工作落后的方式,减轻了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加快了档案信息化的过程,使其利用率得到最大化的体现。
(一)提高工作效率,缩减工作成本。
传统的档案管理在收集过程中太麻烦,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一是需要大量档案管理人员手动记录档案,工作周期太长且人员浪费严重。二是需要更多的纸质材料,耗材成本太高。信息化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改善这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缩减工作周期、减少工作人员数量,二是降低耗材成本。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
(二)加快信息收集,优化管理模式。
信息化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通过电脑等终端就可以对各种疾病的数据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总结。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可以通过网站、微信、APP等收集到各种疾病的信息。这种新型的信息收集方法更加快捷高效,同时也优化了信息管理模式,可以及时地修改完善,保持了数据的实时性。
(三)节约存储空间,实现电子存储。
传统的档案基本上是纸质版本的材料,存储所用的空间面积比较大,保存难度太大,时间久远的纸质档案材料容易出现数据缺失,另外查找翻阅时耗时耗力。信息技术可以使档案以电子的形式存于电脑的硬盘中,也可存入网络数据库,并可存储在网络云端中。这样可使得空间更加节省,数据存储更有保证,资料调取更加方便,更可实现数据的网络共享。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不足之处
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是在疾病预防控制的现实工作中所积累形成的,为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研究各种传染病流行规律、进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然而在我国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中,信息化的应用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而且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投入不足,存在安全威胁。
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成本及各地区发展差异等原因,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还远远达不到发展的要求。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包括数据录入不完整、数据更新太慢、数据补充不及时、数据检查不到位等问题。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也受到了很多不稳定性因素的影响,包括网络犯罪、网络病毒、硬盘和云端服务器的工作寿命等,都威胁着档案管理中数据的安全。档案信息和网络建设的形式不够统一,信息管理的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这样严重限制了档案的共享性,使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相对滞后。
(二)管理模式落后,管理意识浅薄。
很多单位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信息化发展不够重视,缺乏统一的建档管理制度,这样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疾控中心的档案管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医学的发展,很多单位只注重自身的发展,忽略了档案信息化的作用。而且,在人员监管、责任分配、制度完善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另外,由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是手工的,且常年累积的数据量太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信息化的准确录入,这样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总体上看,档案管理信息化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相对偏低。由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需要复合型人才,一要懂得档案管理知识,二要懂得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这样就使得可供选择人才的数量较少,达不到新时代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管理人员素质不足,使得在对传染病信息进行管理录入时容易造成错误,对数据采集也会因为能力欠缺而出现失真和偏差,这样就给疾病的控制、预防、科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档案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
疾控中心具有指导建立国家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以及对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等职责。而档案管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转变观念,用信息化思维梳理工作,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实现信息的整合,促进信息综合分析利用。在信息系统规划建设之初就要考虑到数据分析利用和系统的维护更新,改变重采集、轻利用的局面,将数据转化为成果。要吸取教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避免出现新的安全问题。加强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信息的审核。
(一)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安全管理。
首先,应当加大对档案管理配套设备的投入,包括硬件和软件。硬件主要包括计算机、打印机、硬盘、服务器等,硬件必须保证具有良好的性能,且按时定期检查硬件设备的可使用性,如有损坏需要及时更新或修复。软件主要包括档案管理的录入、查询软件,以及网络云端存储的软件等。对于数据的存储,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存储载体。而且,为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还需要安装一些性能较高的能够保证网络安全的一些必备软件,例如杀毒软件、安全卫士、防火墙技术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等等。这样可以积极地对网络病毒和黑客攻击进行防范,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另外,建立基于大数据标准采集、动态分析与互联网应用融合的健康医疗工作新机制,为疾病控制发展“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二)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识。
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制度应该以简单、实用、高效为前提。疾控中心的领导以及各管理部门,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情况,再结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制订出可操作性强、合理有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进而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会议、培训等活动,让疾控中心管理人员明确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熟悉了解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熟悉档案管理的要求和职责,便于档案交接,进而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紧跟信息技术发展需要,树立主动的服务意识,加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性。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挥档案管理人员的主观主动性,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识。
(三)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随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想要从根本上把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做好,就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有效合理的培训,同时可以引进一些专业性更强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培训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的专业素养,二要培训管理人员对计算机、网络等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样就会使达到需求的人员增多,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应用中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顺应经济时展潮流,并且会对卫生系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信息化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业务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不断的改进创新,满足社会需要,为疾控中心的发展和进步服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疾控中心务必重视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不足,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孔祥锦 单位:济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杜素芝.加强疾控中心档案管理的方法和注意事项[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2099-2100.
[2]辛占举.信息技术在疾控中心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图书档案.2013(08).
关键词:档案管理;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272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程建设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对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的管理的完善,要求不断提高,因为在工程建设项目过程中,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起着重要的作用,建筑工程档案反映着建筑施工的整体方面。因此,做好建筑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在工程建设中是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建筑工程档案收集归档存在着许多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建筑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重要性,而且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发展我国建筑工程施工单位的档案管理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和发展策略。
1 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的重要性
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是档案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档案管理中收集归档的文件是建设该项目工程的历史记录,它同时又是项目投产后运行、维修、管理、改扩建和技改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因此,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在项目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求归档文件要齐全完整,这是高质量档案要达到的标准之一,齐全完整的归档文件同时也与单位的生存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中,收集是整个档案管理过程中的基础环节,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认真的完成收集工作,是保存工程档案完整的必要条件,完整齐全的档案才有可能发挥到最大的作用。
2 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存在的问题
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是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中的一个复杂的工作,建筑工程单位档案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影响着整个建设施工项目的好坏。而在我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方面的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实际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在档案材料不完整、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以及人员的技术方面等。
2.1 档案材料不完整
归档文件的收集是档案工作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有些单位档案员收集的文件材料往往不完整,有些归档文件材料的门类收的不齐,一些单位档案室门类很少,有的只收集文件材料,有文书档案、声像、专业、科技档案却收不上来。档案文件的收集,不仅要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要收集材料的完整,同时也包括每一份文件材料本身、文件材料的门类也要齐全完整。
2.2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对于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管理不够规范,在管理方式上存在着许多漏洞,而且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足、日常管理工作不严格、对工程档案统一管理缺乏认识,没有一个标准化流程可遵循。使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不能顺利进行。而且从档案管理机构上看,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2.3 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
近几年,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管理人才缺乏,大多数档案文件收集归档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知识以及业务培训,缺失档案管理经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单位档案文件收集归档过程中难以适应工作需要,使得收集的档案水平低、素质差。所以优秀的档案文件收集归档人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
3 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归档文件的收集之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从主观上来看,是档案文件收集归档人员自身的原因,主动收集意识不强,导致收集的档案文件,起不到预期效果,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抛开自身原因来看,档案文件收集归档管理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行的力度也不够强,因此,要增强有关人员的档案意识。除了员工的档案意识不够之外,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对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4 解决问题的对策
对于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实行性的解决方法。
4.1 主动做好收集工作。
档案员对于文件的收集要把握好时机,在文件收集工作中,不仅要受到制度的制约同时,还要主动做好收集工作。档案员要熟悉各科室业务的基本情况,加强对重点线索的追踪,对于各项工作的基本情况要掌握,并形成文件形式,归纳在档案中,在归档时,明确其归档范围。并且对于每项工作的结果要记录详细,要积极、主动、及时地向有关部门或人员索取文件材料,做好归档工作。
4.2 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的基础,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加强档案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建立科学有效的档案监管机制,定期对单位进行依法检查,对不合乎规范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使单位档案工作在一种法治、有序的管理环境中健康发展,使得档案管理真正的做到有法可依,有规章制度可寻,从而促进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4.3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计算机水平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也涉及到各个领域,对于建设工程档案管理,也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要加大力度进行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工作,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开发工程档案管理软件。同时,建筑施工单位,还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建立多方合作的信息系统平台。
4.4 档案管理要有专人定期检查
档案部门应加强对档案工作的检查,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加强对档案文件收集归档的监督指导,要对归档文件严格要求,对于有问题的内容,要求单位重新改整,检查结果在单位内部通报,在提高本单位档案基础业务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强单位归档文件的收集质量。
4.5 档案管理员要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人才培养,要不断加强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基础工作以及专业知识学习,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档案相关法律法规、档案管理学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并且要定期举办工程档案工作的集中业务培训。提高建设施工单位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工程档案的管理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这对于工程档案的标准化、规范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整个工程建设的情况,它是检验工程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收集是单位档案工作的基础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做好了收集工作,保证单位重要文件的完整,只有保管完整齐全的单位档案,档案的作用才有可能有效的发挥出来。本文对于工程档案文件的收集归档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对于更好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推进建筑档案管理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菊君.建筑工程档案管理[J].单位研究,2011(14):181-182.
[2]秘相涛.建筑工程档案现状之我见[J].图书与档案,2011(9):281-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