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地理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人教版;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教学建议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依托, 新教材的开发使用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这次课程改革中, 首批通过国家审定的高中新课标地理教材有4 套, 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分别简称为人教版、地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均已于2004 年秋季投入使用。江苏省作为第一教育大省,除江苏南通高中地理使用湘教版教材外,苏南地区基本使用人教版教材,苏北地区基本使用鲁教版教材,人教版和鲁教版两大版本的教材各有特点,各市区对教材的选择也有所不同,但是最终的高考是统一试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注意:
一、结合教材,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不论什么版本的教材,在编写时最根本的依据都是课程标准,因此,对教材的使用首先是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
按照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规定,《地理1》教科书的编写以忠实体现课程标准为准绳,在梳理各项内容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按照行星地球(天文背景)、自然地理过程(大气、水、地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三个方面来组建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并参考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有些地方,为了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适当做了扩展,为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人教版教材内容虽然关于地理课程标准部分重点突出,但是教材编写在全面体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知识结构。因此,教师依然不能完全依赖教材,而不认真学习地理课程标准,鲁教版教材更是如此,依据地理课程标准恰当运用教材,不仅对学生来说学有所重,更是为高中生减轻了极大地心理负担。如果教师对教材全盘照搬,超负荷的知识学习很容易让学生心中生畏,产生什么都要学,什么都学不会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能恰当地运用教材,采用知识讲的越全越好的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其实反而会造成吃力不讨好的结果。关于教材的使用,教师不仅要认真研读地理程标准,把握住重难点,更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二、结合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我国,多数省市的中学地理因成绩不被计入中考总分而被长期作为“副课”,高中地理教材的掌握需要初中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因为初中地理知识极为薄弱,加之两大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这部分本身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不容易,导致学生很难适应教材,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无疑增加了难度。
鲁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紧紧抓住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并紧密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实行零起点,降低进入门槛,循序渐进,但据调查研究,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62.23%的学生反映对必修1地理知识接受仍存在困难,人教版则更甚,达到71.81%。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在上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更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的知识储备查缺补漏,以便更好地使用新教材。因为人教版教材知识点较鲁教版粗,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需要在新课开始前,不仅要像使用鲁教版地区的学生那样认真研读教材,最好拥有基本可以供自己随时查疑的参考书或互联网设备,这同样适用于鲁教版学生。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学习工具为自己答疑,不仅获取了地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信心。很多地方的学生和教师之所以较鲁教版而言很喜欢人教版教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编写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留给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留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
总之,使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学生比使用鲁教版地理教材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无论哪本教材,只要教师能够正确处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方案了。
三、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自主探究
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时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在编写时为教学留下广阔的空间,对有些问题不直接给出结论或分析过程,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组织和内容设计,留给教学过程处理,使得教师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教材安排了大量的阅读材料、选学材料等,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条件,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上不封顶的精神;并且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以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顺序,更换教材中的事例、图片和活动题等,从而为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而灵活采取教学方法提供条件。如,人教版必修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教材内容内容动,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环流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环流环流模型 又如,鲁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所设置的情境问题: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一下原因吗?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编写者设置情境问题的意图所在。当然,学生在学完单元知识后,就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了。
四、重视活动的效果,强调参与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部分是与老版教材相比最大的区别之一,具有时效性、新鲜性、实用性的优势,对于学生地理知识的建立与应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利用“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两大教材“活动”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性并不是太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不仅需要教材编写工作者的努力,还需要任课教师的努力。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在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重视学习成果,而并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活动”给予学生不同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至今评价系统仍不明了的情况下,针对鲁教版教材中的文字部分表述较为简单而在“活动”部分中有较深阐述的部分知识点和地理规律,“活动”部分的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教师难以把握的问题,个人认为“作为教师只有加强集体备课,统一要求,集体讨论(讲哪些、讲多深、怎么讲);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寻找生活中的一些和地理知识相关的案例”。针对人教版教材的“活动”部分更多的是对文字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更易于学生掌握知识。人教版必修1地理教材的“活动”部分对学生来说更多的一本很好的知识点参考读本,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表现的却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材的编写者更多地考虑在现代这个社会大背景下高中学校的设施条件,实践性“活动”的可操作性,教师应针对为数不多的这类“活动”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教他们如何观察、收集、整理、总结资料,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原理来思考现实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结论与讨论
两大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一各有特色,常规内容又有所不同,教师在使用时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正确的对待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合理取舍教科书内容,准确把握教科书内容的难点和重点,建议教师在地理必修1授课过程中同时参考这两本教材,甚至更多版本的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性化,而且让学生便于接受,乐于探究、思考。
一、编写教案学案的指导思想
1、学生从自学教材开始,通过阅读教材提出问题,教师点拨,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学生探究,并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进行加工小结出知识点、网,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教师的角色转换。
3、设计出更加完善的教案学案,并逐步形成“高中地理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应用网络,开发出一套符合吴忠高级中学现状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
4、优化教与学的策略,和谐教与学的关系,大幅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最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确定了指导思想后,我们又结合我们组有经验的教师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一些教学改革尝试,确定我们编写教案学案的程序为:
学习理论和课标———研究教材———调查访问学生———分析学情和资源———集体备课———教师说课———评课———试讲———会诊式研讨———得出教案学案初稿———实施———信息反馈———修改教案———定稿。在此基础上,我们分高一、高二、高三备课组各自完成了一本以教材为主线,按课时分节的教案学案集。然后再集中全组教师的力量,又完成了一本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所用的教案学案集。
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1、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地理学科的素养;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优化了教与学的策略,和谐了教与学的关系,大幅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地理学习的成绩,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我们进行的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与普通教学的效果对比中,我们发现,使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的班人平分要高出近四分,及格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会考成绩明显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使用“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教学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其动手动脑能力,从而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3、更可喜的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在逐步完善“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4、以高中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为中心,制作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课件。
三、存在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1、高中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构建,在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增大课堂容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学习负担。如何在完善“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的过程中加强对后进生的培养,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2、软件制作水平跟不上,需要购买新的教学电脑软件。
(闸北区教师进修学院,上海200070)
地理新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着眼于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和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关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无疑则不进。”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质疑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努力创设质疑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质疑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才能真正发挥课堂主渠道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作用。
一、新课引入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在引入新课时,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问题隋境中学习,带着疑问学,带着兴趣学,带着迫切想自我解决问题的愿望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目标的成功中完成对教学目标的整体突破,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就会特别强烈。
例如,在“人类活动与气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曾经设计了这样的开头引发学生的质疑:
出示课件:《谁动了我的奶酪》。
生:(小声交流,部分学生在点头。)
师:请你把这个故事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来一起分享。(找一位在点头的学生)
生:两只小老鼠和两个小矮人有许多的奶酪,后来发现奶酪越来越少。
师:故事的四位主人公,两只小老鼠嗅嗅和匆匆,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卿卿有一天发现曾经堆积如山的奶酪不见了,这时它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生:奶酪到哪里去了?
生:谁拿走了奶酪?
师:哦,它们的第一个反应是“谁动了我的奶酪?”那么到底是谁动了他们的奶酪呢?有没有同学知道?猜想一下会是谁呢?
生:自己吃掉了。(部分学生在笑,也有学生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真馋呀!有人说全球变暖把他们的奶酪给融化掉了,你同意么?
生:啊?(学生纷纷表示诧异。)
师: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而已,但是全球变暖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出示课件:全球气温上升图,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黄河断流”一节教学时,教师把“疑”作为学生学习的子目标,通过创设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确立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首先从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进入,播放一段黄河气势壮观的多媒体录像,让学生体验一下李白诗句中“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受,紧接着教师说: “诗人李白是否想到过黄河之水有‘奔腾不到海的景观’?”这时学生马上形成疑问: “为什么会断流?发生在黄河的哪一段?出现在什么季节?”这些问题同时又引导学生很快确立了一个个学习的子目标。
目前,不少学校高一正在使用导学案,笔者认为导学案设计的关键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前的探究中能产生疑问,激发主动求知的愿望,在课堂上不被教师牵着鼻子盲目地赶“路”,而是有的放矢地参与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运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质疑的积极性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不是简单地报一个答案或说一个结论性的意见,而是让学生主动把自己阅读、体会、思考、质疑和解疑的全过程都展示出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新颖、独到的见解,不迷信权威、教参或老师的意见。
例如,高中地理“人口”一章的教学中,课文资料以图表方式呈现。“1960—2000年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国际比较”表、 “1960~2000年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的国际比较”表、 “2001年部分国家婴儿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比较”表和“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的变化”图、 “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图、 “我国平均每10万人中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图与简短的课文共同组成“我国十分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这一学习框架。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有什么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有什么差异,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两类国家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有什么不同?平均期望寿命又有怎样的差异?根据“人口平均期望寿命与人均GDP的国际比较”图分析人均GDP比较高的是哪一类国家?人口平均期望寿命比较高的又是哪一类国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196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世界的差距是多少?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世界的差距又是多少?196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多少?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是多少?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15岁以上人口文盲率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我国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文盲率的这些变化?同样也完全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与印度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的婴儿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为什么有如此明显的差异?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人文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图表反映的事实,进行详细的令人信服的比较,让学生知晓、认同和巩固对“我国十分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的理解。
三、引入合作,提升质疑的质量
质疑要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引导学生找到质疑关键所在,应根据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思,要切合实际,与学生具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相符合。
例如, “地球的伙伴——月球”的第一课时,学生学习内容是了解月球的特征和理解月相变化的原因。从教学目标看, “月球的特征”是“A级”层次的内容,学生要“知晓主要地理事实”。对月球环境的“三小”“三无”“一大”和月面状况,学生都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而“知晓”。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看, “月相变化的原因”历来是学习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用示意图理解(或者说解释)月相的变化,则是教学中要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请学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课文,了解月球上的环境。比如月球上的引力大小、月球上的大气状况、月球上的昼夜温度变化等等,然后再采用师生互动、师生合作探究的方式,一同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这样既有“老师跟着学生走”,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发挥引领者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交流和质疑中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中,教师的引导固然十分重要,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切磋也能扩大眼界、触发新思,但这些都必须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一种创新和创造。自主学习能力就是不轻易从书本中获取现成的结论,而是独立自主地从事实中、从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寻求各种因果关系,获得新知的能力。比如:理科教学中学生实验操作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至关重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种实验操作不仅在课内,在课外活动中同样也能实施。此外,理科教学还应该强调学生能“学以致用”,就是学生能灵活地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农业的发展”一课教学前,教师首先出示了一则报刊短文: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发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惊人之问。布朗预言:到达2030年,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同时粮食的产量因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下降,需从国外进口上亿吨粮食。进而得出‘谁也养活不了中国人’的结论。”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开始多数学生反应强烈,说这是杞人忧天,而当我详叙布朗的论据后,许多学生陷入迷茫之中。此时我加以设问,“农业的发展”这一课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找到驳倒布朗论点的论据吗?这样自然引入新课,学生跃跃欲试,急于到课本中寻找答案,从而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让学生自学,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我国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粮食前景乐观,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
又如,在讲到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是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时,可以补充介绍:撒哈拉阿加尔山区有在20世纪的8年里未下过雨的记录,其干旱程度可想而知!这里的气温日较差特别大,一日之内温差可达40—50℃,当地人常用“白昼烈日如烧,夜晚寒风似刀”来形容当地的气候特点。在起伏山区,当太阳下山以后常可听到劈劈啪啪的响声,初到这里的人还误以为是鞭炮声,其实这是由于热胀冷缩使石头爆裂而发出的声音。地理趣闻的引入使学生乐于上地理课,他们盼望教师给他们带来奇闻轶事,浓厚的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有些地理知识比较抽象笼统,报刊杂志能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例如,讲到非可再生资源的概念时,适时引入发表在《中国经济时报》中的一段短文: “美国能源部和世界能源理事会的一项预测表明,在目前使用速度下,全球的石油最多还能用39年,天然气为60年,煤为221年。”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是用一点少一点的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
有些报刊新闻牵涉到一定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可以用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去观察、分析、解释当今世界的重大自然、社会问题,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这也是培养视野开阔,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例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近海发生的地震,引起了百年罕见的大海啸,海啸横扫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和泰国沿岸,造成近20万人死亡,50多万人受伤,100多万人流离失所。我们在对这场人类大灾难感到震惊与同情的同时,也应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英国一个10岁的女孩凭着她在课堂上获知的海啸常识,拯救了泰国普吉岛上数百人的性命。英国《太阳报》在报道这项消息时,把10岁女孩蒂莉( Tilly)称为“海滩天使”。报道说,同母亲到普吉度假的蒂莉在觉察到海潮有异样时,立刻告知母亲。《太阳报》引述蒂莉的话说: “上个学期卡尼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地震和地震如何引发海啸。”在这种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地震和海啸的知识,以及人类防灾抗灾的意识和举措。
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中的许多介绍我国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及祖国建设成就的资料,适时地向学生介绍,学生感觉可信,易于接受,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例如,在讲到长江水能的开发时,补充介绍三峡水电站是世界第一大水电站,其年均发电量为850亿度,相当于每年节约5000万吨原煤,具有发电、环境净化、治水防洪、供水灌溉、开发航运效益等等。三峡工程确实是“功在当代,造福千秋”的宏伟壮举。一些反面事例也能对学生的道德情感起到很好的震撼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社会责任感。如讲到我国水资源问题时,介绍“中华民族摇篮”——黄河的下游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断流,断流的时间越来越长,断流的河段也不断向上延伸,1997年断流时间达到126天,断流河段700公里。造成黄河断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中、上游地区对黄河水的过度引取和利用。对这种情况学生感到十分震惊,纷纷表示在发展工农业生产时需要保护水资源,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节约用水。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地理 教学 新形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7.073
随着中学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人们对当前的高中地理教育质量作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已不能有效满足人们对当前高中地理教育的需求。本文P者提及的“教学有效性”旨在从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改善教师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更新学生的学习观念入手,为高中地理教学效益步入新天地做出要求。强调高中地理有效性及强调“少时高效”的价值内涵,增强地理学科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在让学生对知识得到最大满足的情况下,帮助学生在实践能力层面实现最大的成长。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育形势分析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育模式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和重复性。在过去的高中地理教育中,往往是教育部门的教师预先规定好全部的课程内容,对学年地理知识完成预先的全部规划然后形成教学大纲。任课老师按照教学大纲僵化的执行地理学科教学任务,给学生规定教学作业,以此为过程循环往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讲课往往缺乏个人特色且说教性质极强。学生听课因此缺乏主动性,对课程的性质也缺缺,这直接导致师生互动几乎少之又少。然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平等自由的原则。换言之,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非常重要。再者,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具有一个极大的不足即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具体培养。地理是一个偏理科性质的学科,需要观察、需要操作。然而,我们的大部分高中地理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观察以及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轻视了对学生地理探究、分析能力的引领以及探索,然而这些能力和本领,却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坚持新课改原则下的高中地理新形式建议分析
(一)加强学科特色教育
我们的地理学科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操作,重复固化的教育模式,遗忘学科特殊性,进而导致地理学科教育丧失特色。我们的教师应加强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学习先进教育本领,提升自身技能,深层研究高中地理教育知识。在对学科教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特色,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接受能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形成独具特色,关联生活,具有教学时效性的教学特色方案。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知,对生活与地理的交际,让学生在感受地理与生活联系的同时,学习了解地理知识。教师讲课时可以引用与生活关联性高的典型案例,讲述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为什么新疆的葡萄更甜,为什么山东烟台的苹果更好吃,在不同情景下案例的对比中帮助学生建立对比意识,以此更好地学习知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一起郊游,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当中发现实际的地理问题,并引导学生就自己发现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原理进行分析,探索。并对学生的困扰以及对理解知识存在偏差的地方及时的进行纠正和补充。
(二)加深师生互助合作
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高中的学科教育中坚持新课改理念下的自由平等公正的原则,即强调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不应有高高在上的突兀感,而你把自己和学生放置于平等的位置。要知道,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育的使者。教师和学生是互助共赢、和平友好的话语搭档关系。教师不仅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也要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诉求以及对任课教师地理教学方式的想法,以便教师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方向。教师对待学生要热情友好,对待学生的问题,要耐心倾听、认真回答,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宽容以待,温柔讲解。教师在讲课时应热情开朗,亲切自然,努力为学生的学习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在教案设计中应增加一些互动环节的问题,也应当为学生预留分析、思考、回答的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表达自己对地理教学中出现的地理问题以及地理现象的想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一方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长此以往,教师的课堂教学便不再成为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互相沟通,互动交流的双向交流的过程。
(三)加大学生能力培养
关键词:地理;探究式教学;操作;实践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探究式教学,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教学的角度看,探究式学习是与传授式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方式。
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为学习者建构起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亦提供一个概念框架,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因此,在对《地球的结构》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根据重点和难点创设学生活动,铺设问题链,有层次地展开教学。
(一)进入情境,诱之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因此,地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问,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在《地球的结构》一课的开始,以经典影片《地心毁灭记》的影片花絮和海报为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地球内部结构的求知欲望,并从海报中的宣传语“the only way out is in”让学生探究如何进入地球内部,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地球内部结构”的话题。
(二)独立探索,导之
探索开始前,教师要给学生与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在解读“地震波的类型和特点”这一部分时,教师可提供学生两段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该部分知识,并呈现“地震波波速变化与距地表深度关系图”,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地震波波速变化规律将地球内部分层,并让学生在白板上画出界限且说明理由。
这种方式以教师指导为主,由最初的指点到最终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实现学生自觉自愿地获取知识的目标,体现了探究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地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和形成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获取知识。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能在探究中积累知识,并通过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协作学习,助之
在传授式教学中,教师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有严密安排,对各个环节的设置和顺序都要做精心的设计,但是过于注重形式,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只是呈现了一个大致的方案,教学的具体环节由教学的实际过程来决定,这个过程是灵活机动的。
针对地球的3个内部圈层结构的特点,根据书本上对应的文字资料和“地震波波速变化与距地表深度关系图”,教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发言人上台讲解该层结构特点。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复杂的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任务转移,师之
探究式教学不仅关注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而且强调学生自身的主动建构。因此,探究式教学强调教师搭建的支架应是动态的、渐进的,教师应当逐步将管理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
解剖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时,教师安排3个“发言人”在针对地球内部每个圈层的特点进行总结陈述后,必须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提问并予以解答。“小先生教学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学们看到自己的同学当“小先生”,对课堂的关注程度、配合程度大大提高,对于他们自己熟悉的语言表达方式,容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更加活跃。
(五)分组辨析,朗之
在辩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如同会议的主持人,有效控制好主题和节奏,既要体现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新的思维方式,又要鼓励学生“破旧”,大胆质疑和论证,从而“立新”。
关于“岩石圈的归属”问题,教学中设置了一个辩论环节,让学生从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岩石圈与地球内、外圈层的相互关系等角度讨论“岩石圈属于内部圈层、外部圈层还是过渡圈层”。这个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辨析的过程中建立自然地理的系统观,从中明确地球实际是个由内外圈层组成的上下、双向交流的复杂系统,而不是割裂地看待地球的各个圈层。
三、探究式教学的完善
(一)探究须有备而来
由于探究式学习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所以课堂容量比较小,紧凑感不强。如果学生没有十分充分的知识储备,课堂上的探究效率将会极低。因此,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技术、技能水平和认知水平,制定出适宜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给学生提供符合探究性学习需要的丰富资料和信息,帮助他们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例如,教师在课前要与讲授地壳、地幔和地核特点的3位“小先生”们一起探讨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简单地指导学生的用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问题。教师指导“小先生”要有“粗”有“细”:过于细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过于粗糙,则不能体现“小先生”的高超水平,因此教师指导要得法。
(二)探究非摒弃传授
学生探究学习的意识、行为乃至习惯和方法都应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的,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主探究应是相依渐离的关系。但这种关系的实现需要传授式教学过程的支持,也就是说最初是在传授式教学中引入探究成分,随着学习的深入,可减少这种指导,加大传授式教学中的学生探究内容和范围,直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
1.前言
所谓信息技术就是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也是一切进行信息采集和信息加工、交流以及应用、存储的方法体系。将现代化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教学的工具融合到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帮助学生提升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优化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和谐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多样的、丰富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2.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2.1高中地理教学中没有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
虽然,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全新的工具,具有众多的优点,但是一些学校的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性,资源配备不足。另外,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没有充分的重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一些学校人力资源配备差,多媒体硬件设施配置有限,导致了重要的教学资源无法分配给地理教学应用,制约了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2.2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数字化资源建设
高中地理的数字化资源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比较匮乏,高中地理数字化资源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另外,地理教学的信息共享程度也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推进。与此同时,一些商业化的教学资源网站,过分注重商业性质,缺乏健全的网络,阻碍了高中地理网络资源的共享[1]。
2.3高中地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效率低
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一些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习惯了传统的极爱哦学方式,不愿意去学习计算机,不远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另外,也有一些教师由于日常工作繁重,工作量大,缺乏钻研信息技术与教材结合的方法和技术。而对于一些新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缺乏教学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握地理教学大纲和体系,缺乏教学技能,缺乏优秀的地理教案和课件以及相关的习题和案例的资源的储备,导致了高中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效率低下。
3.整合优化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的措施
3.1建立健全信息资源网站
高中地理信息教育不仅包括了资料的收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和资料的应用和存储,而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资源体系,还包括信息资源呈现和应用的方式,如何利益地理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们结合起来,讨论教学大纲、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以章节的形式收集和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做成基于教学目标的课件、案例、习题以及创新题库。构建信息资源网站,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网站应该对学生开放,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平台。
3.2提高对信息技术先进性的认识并充分利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具体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通过多媒体课件的精心制作和情景创设,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并且充分的加以利用。提高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配备。教师也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可感性。
例如,在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春、夏、秋、冬的自然景观,配合上生动的解说,这样优美的画面与悠扬的音乐融合,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深入思考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这样就有效的导入了课堂,让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和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3.3强化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和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化信息环境之下,教师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应该加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一方面,打破传统的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地里教学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供充足的地理信息教育服务,让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游刃有余,将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完美的融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另外,教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引导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去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激发其积极性,引导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提升教学效果[2]。
4.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信息技术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工具,具有很多优点,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规律,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才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前苏联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增加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亲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创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使高中地理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地理教学提高学生主体性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中地理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注意转变教学的观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通常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进行讲课,而学生围绕着教师进行学习,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形象。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想法却不敢言,有问题而不敢问,教学效果较差。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师要注重转变教学的观念,真正走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思想的引导者,将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理念灵活的渗透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当中,展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问题思考、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2.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的激趣能够使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而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自然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也会较差。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丰富教学的内容,也可以通过采用案例教学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式,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1《陆地水与水循环》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学生播放一些有关“海洋”、“小溪”、“湖泊”等内容图片或者视频内容,使学生感受无际海洋的广阔与美丽,小溪的宁静与优美。随后教师可以通过“同学们,你们谁知道,这些水流都是从哪里来的,最后又去了哪里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跟随着这些河流,一起去探索他们的秘密!”等话语,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
3.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灵活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概念感。例如在指导学生对高中地理必修1《气象灾害》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对课文内容学习之后,将3-6个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布置“台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等题目,组织每个小组进行作答。在最快时间内完成所有题目并全部正确的小组为优胜小组,教师可以给学生鼓励和嘉奖,错误的小组可以通过表演节目或者打扫卫生等方式进行惩罚,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竞技性。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不断提升学生地理水平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地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者提供了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逐渐成为高中地理教学手段之一。其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多功能的辅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对拓展地理教学的意义、价值,促进地理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深刻变革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能大容量、高密度、多渠道地展示地理知识,提供最新的地理信息,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有望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展高中地理教学空间
信息技术的引入有利于拓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时空,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地理课程的任务是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能力,既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赋予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地理思维能力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其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地理学科的特性来看,有许多内容非常吸引学生,适合以多种形式来表现并传递给学生。地理学科内容不但具有多样性,而且具有复杂性,“空间”更是重点中的重点。信息技术可以整合文字、声音、动画等,故将其引入认识地理及改善地理教学上是非常有效的,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来制作课件,利用图像、文字来表现一些地形、地貌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在平日课堂中想象的内容模拟出来,使他们更加生动地感受地理学科的魅力,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无论是区域地理,还是自然地理,都包括不同的素材内容,在当今时代都可以通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出来,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并拓展了高中地理课程教学的时空。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时空的拓展主要表现之一在于互联网络的引入,为学生提供了混合学习空间。网络环境(尤其是网络教学平台和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混合式教与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及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混合式教与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与学分为四个环节,分别是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课堂教学、在线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这四个环节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如将这四个环节合理地设计,定能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大大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百利而无一害。混合式教与学能够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现代教育中,在线学习的方式很受欢迎,这些都源于其所具有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异时异地学习的特性,并且能够友好地互动交流等优点。但是在线学习也有它的缺陷,那就是没有教师的当面指导,缺乏教师的经验,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阻碍,致使他们的学习成果不太理想,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怎样才能既体现在线学习的优势,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点,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Blending learning(混合式学习,或混合式教学)的出现就弥补了这个空白。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Blending learning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这种改变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在线学习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并提供更多的资料加深学习者之间的沟通。同时通过课堂教学来弥补学生因经验不足造成的困扰等问题。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使学习者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Blending Learning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来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这对高中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利用信息技术变革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地理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同时认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但是,学校始终无法摆脱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长久以来,高中地理课一直都是教师将书中内容直接灌输给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法”,教师处于主动状态,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接收到信息之后。通过反复的机械背诵和联系,保持一种长久记忆。就算是本应该很生动的地理实验课,也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乐趣,这种做法与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相违背的。
关键词: 高中地理 兴趣教学 教学情境 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高中地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实际情况,运用专用教育教学知识和手段,调动高中生学习积极性,引导高中生发挥主体作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良好的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其中教师就是掌握这门艺术的艺术家,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和艺术性发挥。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师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带给高中生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考验着教师处理知识和课堂应变能力。考验着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和实现高中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的程度。高中地理教师作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特别是处于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教师更应该主动参与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积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中与教学目标要求不一致的内容,积极实践新的课程标准。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教学作用,促进高中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兴趣为手段,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让高中生学会自主探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为此,我们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整,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对教育教学和教师的要求。那么,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来高中地理教学实际经验,谈谈这方面的认识。
一、开展兴趣教学,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新课程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生的学习有好恶之分,对于高中生来说,年龄特点决定了高中生学习知识时出于自己的喜好表现出对不同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有所差异。高中生对自己喜欢的课堂表现出学习兴趣,对自己不喜欢的课程表现出消极和讨厌情绪,甚至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学习成绩。究其原因,高中生对不同学科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积极性,主要是由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决定的。所以,教师要想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开展兴趣教学。兴趣教学就是要求教师把培养和激发高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每节课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首要就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其他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作为次要目标对待。这就要求教师发挥艺术表现力,结合教学内容和高中生实际情况,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让高中生感到学习地理新奇而有趣。从而产生想要进一步学习的冲动,激发高中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二、创设高中地理教学情境,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人产生愉快的学习感受,激发大脑活力,提高思考效率,使学生产生较为持久而稳定的兴趣。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高中生思考,激发高中生学习兴趣和动力。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高中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对教学知识进行重新包装,让地理知识在高中生熟悉又感兴趣的情境中体现出来,发挥高中生的想象力,引发思考,从而产生一探究竟的冲动。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贴近高中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有效引起高中生的思考。高中生面对新问题和已有知识之间的矛盾,必然会想要学习新知识,以解开心中疑问,进而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引导高中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