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国民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艺术水平;艺术教育;考级;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8-00-01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并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通过学习艺术课程,家长希望孩子都具有“吹、拉、弹、唱、写、画”等能力,并拥有一技之长。音乐、舞蹈、美术都属于抽象型的艺术学科,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丰富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文化艺术视野,而且能培养青少年的艺术修养和气质,塑造健全的品格,提高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艺术考级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来,社会艺术考级更是节节升温,有升无降,随着每年考级人数的不断增加,在考级过程中也随之出现了一些问题,它存在的缺陷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社会艺术考级的发展
艺术考级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90年代初,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习艺术的热潮滚滚而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同时就有了数量可观,从事艺术培训的教师,在这群教师队伍中水平参差不齐,学派庞杂,自然形成了教学质量差异很大,更有甚者有误人子弟之嫌,教学秩序混乱,问题多多,就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社会艺术考级。
二、社会艺术考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发展至今,考级单位由中央音乐学院发展到几十家,考级一般分为9个或10个等级,报名费一般在60元至百余元不等,考级的专业有音乐、舞蹈、美术、朗诵、戏剧、网络文化6大门类60多个专业,参加考级的人员多,涉及面广,参考人员年龄层次从几岁的学童到几十岁的各艺术门类的学习爱好者均有,其中青少年占绝对数量。家长要孩子学习艺术,少数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业余爱好,提高孩子素养外,大多功利心太重,有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是为了曲线升学,有的附庸风雅。考级者更是唯“级”马首是瞻,忽略了对不同级别艺术内涵的辨析与领会。在技术、风格上更是重技轻艺,一味追求技术,推崇技术,置艺术的内涵、形象、情感、意境于不顾。
以钢琴考级为例,很多学琴者只学钢琴而不学音乐。致使许多考生弹完一首考级曲目,却对该曲目的作曲家、时代背景、风格内涵等相关知识毫不理解,无异于把学生训练成只会玩弄技术、炫耀技术,缺乏内在生命活力的“演奏机器”,同时还阻碍了学生的艺术素质、审美素质的提高。由于没有以生动的内涵去引导,艺术表现形式必将是枯燥无味、呆板沉闷,久而久之,不少学习者兴趣大减,半途而废。
目前,报考高级别的学生呈小龄化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有的家长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认为别人孩子考了几级,我的孩子也得考几级,别人的孩子考级通过了,我的孩子也得通过。基于家长相互攀比的心态,家长们在为孩子定级的时候往往会盲目跳级,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基础条件,把孩子的能力盲目提高,导致孩子学习起来非常困难,即便考级通过了,学生还是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另外,考级单位受艺术考级经济利益的吸引,致使长期以来各类艺术考级泛滥,良莠不齐。多家考级单位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缺乏规范,给管理带来较大难度。一些考级主办单位不具备相应条件,却仓促上马,滥发证书,使某些考级成了钱证交换,收费混乱、考级标准和评定结果存在差异,对艺术考级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对社会艺术考级规范发展的建议
艺术考级的宗旨是“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考级作为一种学习目标,目的是为了检测学员的学习达到的程度,及老师教学质量的手段和方法,再通过非任课教师的考官(专家)指导、评定,使练习过程更加严谨、表现力更强,提高了学习质量,为才艺展演准备了优秀的作品。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考试的重要性,学习艺术就要让孩子参加考试,因为考试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既可以适应考场气氛,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又可以获得考级合格证书,使学员感到学有所成,从而更有兴趣地继续学习,取得较高等级证还可以为以后的升学、就业提供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佐证。
为使艺术考级工作健康发展,在社会艺术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故规范艺术考级工作已迫在眉睫,特提出几点拙见:
1、提高艺教师资队伍水平,强化师资水平,促使艺术培训水平不断提高;在教学方面,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系统学习,逐级练习,不随意跳级,不拔苗助长,淡化功利思想,使学习过程轻松愉快。
2、严格考官队伍,要求考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按规定严格申报“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官资格证”,并持证上岗。考级时实行回避制度,每个考场要求两名以上考官公平、公正考级,维护形象。
3、审查考级承办单位资格,设立干净、明亮、安静、温度适宜的考场和候场处,尽量避免在商业气息太浓的场地进行考级。承办单位必须接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保证考级工作顺利进行。
4、主管部门要逐步统一考级大纲、教材和考评标准,避免无序竞争。音乐类专业逐步过渡到加考音乐理论(视唱练耳),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专业学习更加配套发展。
5、及时公布考级结果,发放考级评审意见和合格证书,使考级既是学习过程又有获证结果。
音乐出版的繁荣,实在是爱好音乐与从事音乐工作人士的幸事。根据笔者多年的观察,对音乐出版现状有如下的看法:
一、出版物的印象
钢琴曲谱依然魅力不减当年,在所有音乐出版物中种类与数量均独占鳌头;器乐演奏教材与曲谱有所增加,但依不多,尤其是民话乐器类的较为欠缺;声乐类书谱无论其品种还是数量都是增长最快的,打破前些年流行歌本漫天飞的单调局面。中外艺术歌曲、民族歌曲、群众歌曲等都成系列地推出,尤其是合唱类书籍(包括合唱曲谱、合唱指挥)于1999年开始骤增,反映了群众文化艺术的普及与需求量增加;音乐欣赏类丛书作为普及性的大众读物,其数量与种类也不在少数,包括作品欣赏、人物传记等,只可惜很多题材重复,造成同一位作曲家各个出版社一拥而上,各种版本实际上大同小异;音乐理论教材出版日益正规化、系统化、主要得力于国内的两家专业音乐出版社,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自学丛书”。
二、出版社的印象
从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作为专业音乐出版单位,当然是音乐出版的老大哥。它们的出版物。无论是理论教材还是音乐曲谱,都是专业化与高品位的值得使用者信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则以音乐名家授课的音像制品形成品牌,在系音乐教材上也正崭露头角;东北的长春出版社则以许民主编的系列《名歌改编的钢琴曲》占领通俗钢琴音乐市场;湖南文艺出版社以初、中级钢琴曲谱和音乐考试丛书形成特色,其钢琴乐谱的硬壳装帧很受喜爱;时代文艺出版社近两年陆续推出许民总策划的系列钢琴乐谱,其版本的选择、装帧的高雅使其犹如音乐出版界的一匹黑马。
音乐出版的一片繁荣使人鼓舞,但其中存在与隐含的问题也使人忧虑。下面仅就出版品种与数量最多,且常盛不衰的钢琴曲谱类图书为例,看看这些问题:
三、出版质量不高,错误太多
一些曲目在初版时存在明显的错误,在以后再版或其他编选的曲谱中错误照旧,以讹传讹贻害非浅。最典型的例子有两个:一是美国人威尔选编的《钢琴名曲270首》,当初的硬壳精装本就有专业音乐工作者指出其曲谱中错误百出,不料近年几家出版社改头换面重新出版的这本曲集依然保留原有错误;第二个典型是由一家全国乐器演奏(业余)考级委员会钢琴专家委员会编辑的《全国钢琴演奏(业余)考级作品集第三套》,在1992年第1版时就出现大量错误,补发《勘误表》,勉强能够使用,谁知“最新修订版”,里面却还是学生与教师在使用这本错误多多的教材,不知道该书的执行主编与责任编辑作何感想?
四、选材“一窝蜂”,偏向初级教材,而稍难或较专业化的教材与乐谱少
仅《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一书,市面上可见的至少有8个版本,还有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系列,你出我也出,加个前言,略加编辑,就成了自己的版本,也不用担心版权纠纷。显然这是经济效益驱动的结果,因为初级教材面向广大的业余琴童,销量是没问题的。然而,题材雷同多了,让人觉得琳琅满目的音乐书谱实际上也是滥竽充数,珍品、精品少,很多经典的、专业的教材很是需要,却只能去图书馆复印破旧的国外原版书,这种现象是很不利于中国的音乐事业的。
五、外国钢琴教材多,中国钢琴教材少
当然不能否认,外国钢琴教材比中国的要多得多,但中国人自己编的一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宣传与使用远远不够。试想如果我们学琴的孩子从小只接受外国钢琴教材的训练、弹的都是外国钢琴曲,自动么能从钢琴学习中了解中国音乐传统与风格,进而接受与了解中国传统美学原则,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
希望上述现象能引起那些有志于加强音乐出版、繁荣我国音乐事业的出版界人士的重视与深思。针对此,笔者向出版社建议:
1、狠抓出版质量,现任编辑与编(作)者要严格把关
对少数明显的错语,再版时应及时更正,不能只是重印了事。
2、选材要有长远的目光。讲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
多出一些能填补空白的书,不能只是“人有我有”,要追求“人无我有”、“你有我更精”。
关键词:人性化 哲学问题 室内设计
一、人性化室内设计哲学问题分析
一)属性与层次
人性与人性化.人性即人的要求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求生存、寻安全是人自然属性;求舒适、讲美观源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性化表示满足人性要求行为和状态.
人性化目标与层次.人类生存需求从保持基本生存条件到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温饱、安全、舒适、美观基本反映人类生命活动需求由低到高、由物质到精神演变、发展过程.人性中有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人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心理需求持续增强.心理需求能刺激生理需求增长,产生无尽欲望带来发展动力,为人性化设计带来层次与层面差异,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设计属性与目的.人性化设计是对人的社会化属性诉求达标.在当代文明社会,人的自然属性需求成为现代生活标准基本需求,人性化中社会属性需求需要不懈努力创新、积累财富满足人类欲望.
二)美学与设计
美本质.很难有人能圆满解答美本质并给美下一个确切定义.美似乎有一个共同规律性,将这种规律性当作事物某种属性而归结于美的本质.
美的变异.由于观念、视野和时空、角度不同,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古典美学、中世纪宗教美学、现代抽象冷寂技术美学及正在蕴势发展生态美学等.美具有多样和非稳定特性,把变化视做发展,把有违于社会审美发展主流并且相悖美学行为视为异化.
美与设计.既然美含义多样且不稳定,美就没有统一尺度和标准,给创造美留下空间——设计、艺术、科学、技术、生态、高雅、通俗之美.不同美给人带来不同愉悦,不同观念设计在创造不同美时美给设计带来不同结果.但是美也在一定时空下受一定观念和一定人群制约.室内设计与美不可分割艺术设计门类,一旦脱离功能和经济制约,进入到舒适与美观领域扩张人性中社会属性,异彩纷呈的设计流派和千殊万类室内空间审美个性.
二、人性化室内设计的技术问题
一)设计理念
美与设计不等同,却同步.美在于发现、鉴赏,设计在于预想、策划.出于人的思想、观念.设计理念揭示设计师综合设计能力及蕴含在设计方案中美追求和导向.从当前中国室内设计理念来看基本体现为原创设计含量低、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文化正在消隐,现代文明正在彰显,必然包含东西方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峙.虽然当前民族精神、地方主义、传统民俗风尚设计理念获得相应重视,当代人性化室内设计理念正在张扬只处于萌发和起步阶段,尚需要对设计思想、审美观念进行深刻反省,对人性化设计目标做正确的引导.不然必定导致关爱人性设计走向极端,忽视环境.
二)空间功能
室内空间是根据使用目的展开.传统实用、经济、美观作为建筑和室内法则沿用至今.在我国发达地区建筑室内三要素顺序已经有所改变:美观、实用、经济.体现深刻社会标准和伦理道德规范转变.美观代表心理诉求,实用代表生理诉求,经济代表两种需求保障.如前所述,人的生理需求不高,而心理需求却没有上限导致当前在室内设计界有许多不顾建筑属性和经济成本浪费室内空间现象:室内景观大道、室内瀑布喷泉、室内广场绿地.鼓励设计人性化,但设计一定要符合建筑条件、场所精神和使用需求.无限制扩张美观的诉求难道就是人性化吗?经济财富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积累,是社会化人生命凝结——为某种浮华视觉效果而过度挥霍、过度掠夺自然资源是不环保、不人道的.在我国刚刚跨越温饱走向小康阶段,大讲豪华、排场和视觉美化,不计成本地频繁装修,只能体现浅薄暴发户心态而非人性化设计原则.
三)材料资源
绿色、生态的人性化设计是从关爱人类健康与生命角度提出.导致对室内装饰材料选择和偏爱,以草、木、藤、革等为代表自然有机材料亲近可人.材料需要一定生长周期,产量有限且使用寿命短,过度采用会造成生态失衡.钢铁、玻璃、塑料等人工材料技术已然成熟,被作为可再生绿色环保材料广泛应用于室内装饰工程中.对室内装饰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对材料的质量、性能、价格、来源和安全性有足够了解,恰当、有节制地使用才是真正人性化设计.
四)环境氛围
一定地域物质空间为人类提供建筑室内与室外、城市与自然等相互渗透硬质环境,建筑内外空气、声、光、热等传递与变换构成软质环境.软硬环境因人参与而产生场所意境.在场所中就包含景观自然美和人工美、人文美和意境美,意境美因人存在、因人而异.设计师在营造环境氛围时使命并不在于完全满足人视觉心理享受,而在于营造一个令人心动超越视觉审美体验:环境中造型、色彩、空间宜人比例尺度,材质肌理、家具、绿化、陈设等给人良好感受,体现人性化关怀.
五)系统设计
房屋不是简单居住机器,室内设计也绝非单纯的空间、形体的组合.室内环境设计讲究天人合一.推行以人为本室内设计理念,所完成应该是一个开放天人合一系统设计工程.系统设计是设计师、使用者和业主在使用需求、审美观念、经济投入等方面达成共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资源和环境关系重构和利用.设计师是人际沟通桥梁、资源调度者和人居环境卫士,设计师素质直接关系到设计层次和质量.真正使室内设计人性化需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提高大众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素质.
三、室内设计健康发展
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随着人性化室内设计思潮兴起,对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作进一步思考.人类现在生活与工作方式,长久生活在封闭钢铁、玻璃、混凝土空间中抹煞自然天性.生存条件越舒适,需要资源越多.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将是未来人类必然选择.建立室内设计评价体系,应尽快建立室内设计行业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倡导设计概念,关注人性化设计中生态变化引导人们室内装饰消费观念向健康、客观、理性的方向发展.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民工潮”成为描述中国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流动的专用名词,然而,近几年来,“民工潮”慢慢演变成“民工荒”。特别是2007年以来,“民工荒”一词在网络、电视等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之“民工荒”现象也随之进入大家的关注当中。本文试图分析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供给
一、“民工荒”的含义
“民工荒”即民工短缺的现象。具体来说,“民工荒”是指在劳动力市场上民工的需求大于供给,进一步造成的劳动力供不应求,企业招不到民工的现象。这种现象逐渐由沿海地区向全国蔓延,其中又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表现的尤为突出。
20世纪8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理论-刘易斯拐点,即在二元经济模型中,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的劳动力逐步减少,最终枯竭。关于我国是否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存在不同的观点。
二、沿海地区“民工荒”的特点
1.从地理位置看,缺工主要出现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伴随着严重的通货膨胀,其中又以人民生活成本上升的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在吃饭和租房。但农民工的工资基本上没什么涨幅,渐渐东部发达沿海地区的高工资失去应有的竞争力,再加上农民工在大城市,没有归属感,另外,企业也感觉到了在东部地区的成本比较的高,纷纷把场迁到中西部地区,由此形成了大批的农民工在家附近找工作的现象,渐而出现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现象。
2.从工作岗位看,缺工主要集中在一线操作工
通过调查资料,我们发现,用工最缺的是普通的操作工。因为这样的工作是力气活,很辛苦,工作环境也不是很好,所以很多人群不愿意做这个工作。比如:服务员、普工、学徒等工种,同时也因为这些工作劳动力度大,工作时间长,比较辛苦,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做。因为这些工作岗位往往是供给大于需求,在人才市场上也最为紧俏。
3.从行业看,缺工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和服务业
从行业性质看,沿海“民工荒”中很难招到人的企业往往是相对集中在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相对较低的加工制造业和一些服务行业。根据资料显示,农民工外出务工从事工种所占比例最大的前三位:大致是建筑业占18.3%,服务业的占21.1%,制造业占33.8%。
三、“民工荒”背后的原因分析
1.劳动力供给总量相对减少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长率是较之往年是有所下降的,且我国目前已经是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了。同时在广大的农村中,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数量增长率为五年来最低,增长率较2004年减少了74%。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 岁到59 岁)供给增长率也在2005 年出现下降。因此,可以推断我国可能出现“民工荒。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到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2002-2009年里年均增长速度仅为1%左右,大大低于1996-2000 年的水平;而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因为改革开放的施行,呈现稳定、快速、持续的增长,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势必会大大增加的,劳动力供给将会变得很紧张。
2.产业结构转型滞后
据相关资料显示,“民工荒”主要是结构性缺失。是出现部分工种没人做,部分工种大家抢着做,首先,普工短缺,在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此工作替代性比较的强,不仅工资普遍的低,而且没有社会地位,在经济危机过后经济回暖,用工需求上升,依靠订单生存,因而用工机制不健全,工资水平低,雇佣短期工多,企业不能给农民工提供良好的保障,“民工荒”随之而来。
3.农民工社会权利保障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大有差异,城乡二元结构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得劳动力的流动成本高,流动性差。在加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农民工务工目前不光是追求工资的高低,还会考虑到户口,子女上学,今后自己的养老问题,这也增加了他们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会会企业提供的待遇综合考虑,然后为选择这些因子匹配度最高的工作。同时一个社会现实问题是:随着外出于农民工常年在外漂泊和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故乡的想念之情会越发浓重,思乡之情,思亲之情,牵动着他们渴望返乡定居,这样一来也增加了企业用人的劳动成本和农民工务工成本。企业要想留着他们就需要进一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追求,这当然会增加企业的用工成本。
4.中西部地区用工需求增加
近几年,随着国家开发政策的调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方地区的开发力度和有关政策的扶持,这也加快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家拿出4万个亿用来投资以刺激内需,在也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一股投资潮。统计数据显示,10年来,西部地区快速崛起,GDP 年均增长率达11.42%;2009年上半年,西部经济更是率先于中东部经济和全国经济反弹上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上半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增长5.9%、6.8%、13.2%。
因为外出务工的人员中大多为中西部地区的人 ,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也为当地带来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基于顾家,离乡近,待遇也相对不错的原因考虑,大量的农民工选择留在家乡发展或者就近发展。在加上沿海地区成活成本的上涨,沿海地区的“招工”相对处于一个劣势状态。这样的局面也使得沿海企业用人曾一度出现“民工荒”。
四、解决“民工荒”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1.继续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
如果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成本降低,这就可以进一步刺激他们进城务工,因而就需要有关部门出台曾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改变城乡二元化分割的现状。实行统一的城乡就业准入制度,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同时一项长期的任务是,需要加强国民素质教育,城里人应该在思想上不歧视农民工,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该致力于在规章制度和法律上给予农民工一个平等的权利。
2.加速产业升级,推动进术进步
从1978年到2008年,在这持续30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本的贡献率为26%,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5%,其余69%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比较来看,20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只有27618个,从业人员年龄平均人数只有978万人,占总人口的0.72%,在向高新技术转变的同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剔除出去,找到替代的增长点,进一步提高工人物质待遇,在用经济手段去吸收外来工人的同时,又可以减少劳动力的实际需求量,有利于缓解和改善民工荒的现状。
3.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社会福利体制
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逐步消除不同地域之间劳动力流动的基础。只有一个完善的容括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问题的社保体系,才能够减轻农民工务工的生活压力,降低务工成本,这样才能加快劳动力市场的流通。要想健全我国社保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速度,为与城市接轨做好铺垫;二是加速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受益面;三是在形成工伤保险为所有农民工提供保障的同时,发展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和体系;四是要形成对极度贫困的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