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社区管理专业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管理专业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管理专业知识

第1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市人民政府同意市民政局、劳动局《关于安置城镇待业社残人员就业,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望遵照执行。

目前,我市城镇中仍有一部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残青年尚未得到安置。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对福利生产加以扶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使这部分社残人员得到妥善安置。

关于安置城镇待业社残人员就业,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

据调查,我市城镇人口中,盲、聋、哑、残人员约有一万四千九百余人,其中年龄在四十岁以下,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约有八千二百余人。近年来,各区街和各级民政、劳动部门安置以及个体开业等多种渠道,相继安置就业五千四百余人,目前尚有两千八百余人待业。为了尽快安置城镇社残人员就业,切实扶持保护区、街福利生产,根据国务院国发〔1981〕90号《批转民政部〈关于保护和扶持社会福利生产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和民政部、劳动人事部民〔83〕城120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城镇待业的盲、聋、哑、残青年就业安置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意见:

一、根据“三结合”的劳动就业方针,对城镇中社残人员的就业问题,继续采取多种渠道,积极加以解决。

1.民政部门举办的福利工厂,要采取措施,挖掘潜力,力争多安排一部分城镇中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盲、聋、哑人。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举办盲、聋、哑人的职业训练班,为他们创造就业条件。

2.各区、街要发动、依靠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同时,还要发动街道集体生产单位、商业网点,因人制宜,就地就近安置社残人员。这是今后安置社残人员的主要渠道。对有条件从事个体经营的社残人员,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予以扶持。

3.各级劳动、民政部门,要协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在招工中,对具有专业技能、工种对口、残情较轻的待业青年,在经德智体考核合格后,用人单位应予以照顾录用。各企、事业单位,在组织本系统职工家属和待业青年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时,对待业的伤残子女应当统筹考虑,积极吸收。也可以同区、街联合举办集体福利厂、店,予以安置。

安置社残人员所需劳动指标,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在国家下达的计划内解决。属于集体所有制的,由市劳动局统一解决。社会福利工厂职工的调动使用,应和其他工业部门的职工一样对待;其劳动保险福利,应根据生产发展的水平,参照当地同所有制、同行业、同工种企业职工的标准执行。

二、遵照社会问题社会解决的原则,各有关单位对区、街福利生产和生活服务事业,要积极扶持,大力保护,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1.经委、计委、建委、市场委、城市集体经济办公室和有关工业部门,对区街福利生产,在活(货)源安排、产品调整、计划归口、物资供应等方面,都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给予扶持、保护。各厂的生产原料、基建指标、维修物料计划,由民政部门汇总上报,由有关部门列入计划,切实予以解决。各厂需要的大工业的边角余料,可由福利厂与国营企业自行挂钩,直接供应。

2.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所需的场地和房屋,各区人民政府应统筹考虑,适当安排。一时难以安排的,也应在规划集体网点,或新建、改建住宅区时,做出相应的安排。

3.对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待业社残青年,由劳动局从城镇青年就业补助费中,按每人二百五十元标准,一次性拨给民政局,作为待业社残安置补助经费,对分散安置社残青年、区街福利生产单位安置的非社残待业青年所需的经费,按市财政局、劳动局津劳服字〔1983〕370号文件规定办理。

4.税务部门要从减免税方面鼓励区、街生产厂、店安置社残人员。对集体社会福利生产单位,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35%以上的,免交所得税;社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总数的比例超过10%,但未达35%的,减半交纳所得税;社残人员在生产人员总数中占不到10%的,照章纳税。对纳税确有困难的单位,经市、区主管部门审查,税务部门核准,给予适当减免照顾。

5.人民银行对区、街福利生产、生活服务单位的兴办和发展应积极扶持,发放低息贷款。即在两年内优惠40%,按月利率三厘六计算;两年后优惠20%,按月利率四厘八计算。

第2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医院;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社区医院的护理工作主要为普通疾病治疗的护理。工作内容是服务社区居民,主要为一般疾病的治疗护理、健康教育以及疾病预防等。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以及专业素养对患者疾病的治疗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有些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的素质较差,而且对专业知识了解的较少。为了提高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需要对社区医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本文对此展开讨论。

1存在的问题

1.1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较差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大部分都为专科学历,本身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就有一定的欠缺。很少有护理人员能够去上级的医院进行相应的进修学习,因此知识面较窄。由于护理人员长期在社区医院工作,只能对常见疾病给予相应的护理,对于危重疾病的患者不能给予有效的护理。而且不能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给予相关健康知识的宣教。

1.2护理人员的操作技术较差部分护理人员在具体的护理操作中,不能够给予规范的操作,尤其在外伤清创、静脉输液以及导尿术等,由于不能做到严格无菌操作,会增加患者出现了院内感染风险,使患者的治疗效果下降。在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经常进行的工作为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但有时对于小儿的头皮针操作也不够熟练,不能有效对有过敏反应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1.3药物护理护理人员大部分只能告知患者每种药物的使用剂量以及服用方法,不会主动学习每种药物的药理,造成对药物的毒副作用不够了解。一方面不能详细的告知患者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有些患者在出现副作用后出现恐慌情绪。另一方面患者已经出现毒副作用后,护理人员也不能做出较好的判断,为患者造成心理困扰。

1.4健康教育不到位社区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很大一部分工作责任是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讲,但是很多护理人员忽略这部分的工作,包括患者来医院时,护理人员也不能较好的叮嘱患者一些注意事项,在日常工作中护士不能定期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讲座。

2方法

2.1加强医院的管理在社区医院中要加强相应的管理制度,尤其对关于控制感染的规范制度,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包括消毒物品的定期更换,消毒液的配置是否符合标准,坚决杜绝使用过期消毒药品的事情[2]。医疗垃圾必须进行分类收集,并及时的清除,避免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社区医院内,每天至少进行早晚两次消毒,每天都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卫生检查,来保证院内的卫生情况。

2.2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使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才可以使社区医院的护理质量得到提高。首先要求护理人员对每天来医院就诊的患者都进行良好的记录,并在空闲时间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不仅能够熟练的给予患者静脉输液,对于外伤的处理和一些常见的过敏情况都要能够清楚的判断。加强对药物药性的了解,尤其对于常见每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都要熟练掌握,在对患者使用时就要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避免患者过度的恐慌。同时还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在患者前来就医时一定要保证亲切、良好的态度,为其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定期组织一系列继续教育和定期培训,并举办相应的考试和知识竞赛,对于表现突出和进步较快的护理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从而激发患者不断学习的积极性。还要与上级医院有密切的关系,能够使社区医院的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相关的学习。

2.3完善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护理人员在增强相关护理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树立为患者宣扬健康教育知识的意识。首先在定期的培训中一定要对护理人员讲解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使其了解对常见疾病应该给予怎样的知识讲解,在患者来医院就医时,护理人员除了常规护理,还能给予其该疾病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同时,对于与一些季节性疾病,如肠胃感染,季节性的感冒,护理人员可以在社区内组织综合性的讲座,提醒社区居民增强防范,采取适当的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在对患者护理时,还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给予心理上的疏导,出院指导等,使患者保持较好的心态来治疗疾病,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

2.4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社区医院中护理人员的地位普遍偏低,工资待遇也较差,就会造成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较差。因此社区医院要适当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使其具有较强的归属感,自信心和职业的成就感,从而给予患者更好的护理服务。在日常的工作中,医院的管理人员和医生都要给予护理人员充分的尊重和关怀。

3讨论

社区医院的各项事项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临床治疗上需要得到技术的提高,还要整体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由于社区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因此需要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的能力,通过对社区医院护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包括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完善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通过采取相关的措施,努力使医院社区的护理达到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第3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图书馆员;素质

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是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为标志的高科技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和馆藏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图书馆之间的竞争由原来的馆藏数量与建筑规模的竞争向信息组织与服务质量转变,而组织信息和提高服务质量是要靠图书馆员来完成的。尤其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图书馆已经成为构建学习型社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图书管理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强的意识为读者服务。

一、社区图书馆员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所在。它是图书馆员素质中的最高层次,是图书馆员诸要素中的灵魂和统帅。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图书馆员做好图书馆工作的前提条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图书馆员胜任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只有培养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使图书馆员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始终把读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图书馆员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热爱本职工作,立志献身于社区图书馆事业。

1、必须要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放在第一位,提高对读者工作的责任感,不断的培养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精神,真正做到“读者第一”,用满腔的热情、积极主动的工作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图书馆是科学文化机构。目前,多数图书馆员从事着传统的图书馆业务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老化,对从事信息服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整个图书馆界都面临的危机。网络化环境下图书馆的图书信息资料,无论是图书的数量和质量,还是图书信息内容的广泛性,都将空前增加。高质量的图书和含高科技知识内容的图书将占有很大的比例。因而,如果图书馆员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无法与已经掌握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料的读者服务的。所以,图书馆管理人员不断学习新科学、新文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在深入发挥图书馆对科学、文化、经济等知识的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文献采集工作中,图书馆员能够根据读者、用户的需求采集针对性的资料、能够独立进行文献信息的加工、整序、保管、流通、参考咨询和提供信息有效利用等业务工作。在语言表达上能够通过人际交流把有价值的文献信息快速、准确地传送给读者。同时在综合分析能力上能够为需求者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提供较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员一定要做到对多个学科都能有所了解,知识涵盖面要广。这样面对读者各色各样的检索提问才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提供正确的检索思路,满足读者多层次、多学科、多类型信息的需求。

3、必须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指的是在一定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与外界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心理品质与心理能力的综合。图书馆员的心理素质,既体现了社会对图书馆职业的客观要求,又为图书馆员自身的劳动特点所决定。它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与图书馆员其他素质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折射到图书馆员日常工作中产生巨大的心理能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员的工作效率,从而是对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产生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心理素质。

一是适当的自我心理定位。图书馆员所从事的行业是社会公益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保存、传播精神文化为前提,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己任,自我价值的实现隐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和默默无闻的奉献里。图书馆员如果没有深刻认识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意义,则很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自我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图书馆员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评价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认清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性质,并正确对自己进行心理定位,才能够充分调动自身内在的潜力,形成有利于工作的巨大动力。

二是积极的处世态度。图书馆员如果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执着的追求、强烈的感情、不热爱自己服务的对象,对生活悲观失望、消沉迷惘,那么就很难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更谈不上自身潜力尤其是创造才能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和谐发展。热情开朗、乐观自信、执着追求等是积极处世态度的主要内容。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应该自觉建立起这样的处世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要热情饱满,热爱读者,热爱图书馆事业;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上,不计名利、甘于奉献,追求精神上的富有;在驾驭环境的问题上,作顺境的开拓者、逆境的挑战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宽容大度、和谐融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机遇面前,能够及时把握,充分发挥,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能够摆正关系,调适心理,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始终满怀信心地投入工作实践。

三是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个人对自己的情绪表达及行为方式进行调节、选择的能力。作为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应该具备这种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即:协调好自身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善于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工作经验交流,并且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和努力的方向,从而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理,协调自己的情感和意志,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调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工作方式。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馆员能够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逐步形成符合工作环境的优良的意志品质。当读者来到图书馆遇到的图书馆员是诚恳亲热的面容、和气亲切的语调、耐心解答的态度时,读者心理自然会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就会提高对图书的利用率。

二、社区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

1、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社区图书馆的特殊性决定了社区图书馆员必须具备高层次多学科的知识素质。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特别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原来那种“单一”的知识结构早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通才型的知识结构,又叫金字塔形的知识结构。塔顶端表示专业知识,中间表示临近学科知识,塔底座表示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一般知识。专业知识要求精、深,非专业知识和科学技术知识要求广、博。通才型知识结构的特点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基础扎实。为了适应新时期图书馆工作需求,社区图书馆员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做到专与博的统一。

2、较强的外语水平和外语适应能力。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馆藏外文书刊资料逐步增加,网络信息查询,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等,这些业务工作的开展都要求图书馆馆员要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使自身业务素质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还应帮助读者克服语言障碍,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代替读者翻译和编写外文文摘,做好文献资料的编译服务工作;了解世界学科发展新动态,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国外情报。当今,互联网络为全世界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条件。由于英文在网络技术使用的各种软件及其网络资源上占有相当比例,要想及时跟踪获取先进国家的最新信息、资料,突破语言障碍是当前图书馆员必备能力之一。

3、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提高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能力。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不同于在书架上找资料。图书馆工作者除了有工作热情外,还要求熟悉计算机技术,能使用计算机存储、处理、检索信息,提高社区图书馆员自身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提取、加工和推广的能力,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实现,都需要馆员们学会掌握新的服务技能。

因此,无论是在文献信息的情报检索上,还是在计算机软件知识和操作上以及外语能力等方面,馆员都应该上一个层次。在图书馆现代化服务中,改善知识结构和提高服务技能对每位馆员来说都是同等重要的。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图书馆工作,对图书馆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特别是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图书馆相继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都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技术手段,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以加快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

三、社区图书馆员的理论素质

1、应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社区图书馆员要有良好的信息意识和敏锐的信息反应能力。面对浩若烟海的文献要有洞察力,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并通过现代高科技技术传递给读者。社区图书馆员应精通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工作方法与技能,才能为读者解答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咨询,提供文献信息服务,提高整理加工文献信息的能力。

2、应掌握与图书馆比较密切的相关知识。社区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通存在着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作为新时期的社区图书馆员,不但要有图书馆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有计划的更新自己的知识,掌握情报学、档案学、信息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不断学习图书资料知识,熟悉并研究馆藏及其发展动态,只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为读者及用户提供其所需的资料与信息,并正确引导读者充分利用馆藏文献,为读者提供高层次服务,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

综上所述,作为新世纪的图书馆员在面对日益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时代,在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面前,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跟上时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罗敏、葛驰,图书馆员职业道德解读,图书情报工作。2004(1)

[2]程军、宜裕方,21世纪管理者的基本素质、科学管理。2002(3)

[3]易松英,运用科学发展观促进图书馆员的全面发展[j].贵图学刊,2007 (1) 26 27

第4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1.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我国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来看,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1)课程设置比较宽泛,专业核心竞争力欠缺。由于专业定位的宽泛性,各院校在本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比较宽泛,不能有效地反映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够突出。如相当多的院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包括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等课程数目较少、比重偏低,课程设置重在强化学生的通识教育,而专业能力的培育稍显不足。(2)课程设置涉入了较多的人为因素,资源依赖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院校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由校内的某些教师决定,缺乏社会需求的实际调研、兄弟院校的相互借鉴、校内教师的认真讨论;还有的院校结合本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进行课程设置,有什么老师就设什么课程,专业培养必需的课程因师资的缺乏而不进行设置的现象也有发生,因人设课、资源依重现象难以杜绝。

2.专业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力量是专业教育的重要因素,优良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但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力量还有待提升:首先,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新兴的专业,它的成长仅有将近二十年的历史,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中,本专业大多是专科专业,拥有本科学历授权的院校很少。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中,也没有社区方面的专业设置,有的只是作为社会学或社会工作专业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因此专业师资没有相应的储备,本专业教师大多“半路出家”,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专业中转过来是其基本的现实,教师的专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之处。其次,由于高等院校对科研的偏重使得教师不是很专注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进,而将很多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同时由于教师专业背景的原因,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大多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有一定的距离,不能达到以研促教之目的。再次,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大多没有从事过与社区管理与服务有关的实践工作,对社区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了解,实践教学环节力不从心。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高等专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社区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本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着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可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着不足之处:(1)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足。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各院校虽与城市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社区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多数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不很长久和稳固,其交流仍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方面,有的院校由于缺乏领导的足够重视或充裕资金的支持,至今也未能建立实践教学基地。(2)实践教学安排随意,规范化程度不高。有的院校基于容易安排、方便管理、节约资金等考虑来进行实践教学的安排,忽视本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有的院校本专业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细则,较多的院校缺乏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制度、检查和评价考核制度和科学的督导机制。(3)实践教学机会有限,不够深入。有的院校因地理条件、经费支持、实践基地建设所限,实践教学环节多在校内进行,校外实践机会非常有限,即使有的院校安排了校外实践教学,但也只是单纯地组织学生到实习机构或部门以参观的方式走马观花地开展实践教学,没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工作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无法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中问题的应对

1.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

科学地进行专业定位是专业生存和发展基本前提。目标岗位应该是所有的学生在经过学校专业教育合格毕业后都有能力进入的,那些很难进入或者根本不可能进入的,我们应该把它们排除在目标岗位群之外,否则,不合理的专业目标定位,造成课程设置的不科学,这样本专业的学生没有核心竞争力,就业时不能“适销对路”,毕业生就业困难降低了专业的认同度,反过来又制约着专业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对专业进行定位?就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来说,其专业定位应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城乡基层社区培养具有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的专门人才,可以把其专业定位于公共行政、社区工作和物业服务,公共行政是基础,社区工作是核心,物业服务是拓展。公共行政是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基础,通过行政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处理日常行政性事务的能力;社区工作是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可以使学生学到其他专业不能学到的知识,具备其他专业学生不具备的能力和价值理念;物业服务和社区工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可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可以通过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具有过硬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方法和技巧,体现了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在基层社区从事协调和服务工作,而且又能够使学生拥有行政性工作能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能够在各种企事业单位中从事日常的行政性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2.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

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它决定着专业教学的成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设置首先要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和社区管理与服务价值观的培养,体现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学生社区工作能力的培育,首要的应增加学生对我国社区、社区居民和社区管理的认知,培训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觉知能力,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设置除稳定现有的社会学、心理学、社区管理、社区工作、社区建设等课程外,还应增设关于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等课程。还有,应开设公共行政管理、物业管理与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及技巧、社会调查方法、社会保障、应用文写作、文书与档案管理、公共关系等课程,这样可以确保学生的管理知识和能力及社区工作技巧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社区工作的实践能力。最后,各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既要了解社会发展对社区工作人才能力的要求,又要积极虚心地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课程设置,确立自己本专业课程设置的思想和原则,并严格按照本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安排,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坚决杜绝因人设课现象的发生。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鉴于目前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师资现状,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鼓励本专业教师报考本专业学位课程和课程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学习、专业训练及与本专业相关的研讨班,邀请国内外专业的社区工作者举办讲座和培训,加强全国性的协作,促进各院校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形成支持网络,完善本专业现任教师的知识结构;鼓励教师开展社区工作的研究,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各院校应改变科研偏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评价机制,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专业教学的评估与建设,完善教学管理体制,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鼓励教师开展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育研究,鼓励教师尝试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对教学工作比较突出、学生评价良好的任课教师给予奖励表彰,大力推广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有,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专业建设比较成功的院校所举办的实务培训班,促使教师积极地参与社区工作项目,让教师到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和相关机构去亲身实践,积极融入社区工作实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实务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提升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实务工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与实践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专职社区工作者建立紧密沟通、联系,吸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区工作专家和技术骨干充实教师队伍,作专职或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和行业兼职教师取长补短,相互配合,促进实务教学水平的提高。

4.强化实践教学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非常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训,基于目前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的现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刻不容缓。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各高等院校应把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资源,更加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积极地增设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稳固现有的实践教学基地,探索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模式,加强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广泛交流和深层次的合作;各高校还应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整合、利用校内资源,建立社区工作综合模拟实训室,实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优化升级。其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应克服交通、资金、学生管理等困难,延长实践教学时间、扩大实践范围,将只要能具体运用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单位或场所都纳入其中,增加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的实践机会。

第5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28-02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全国各大院校的物业管理类专业也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色,加快了实践教学的步伐,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不高,主要原因是所学与实际需要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如何完善既适于学生学习又对应市场需要的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应重点考虑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问题。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对实践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

高等院校的建设资金多投入学校基础建设,资金方面仅能满足正常的理论教学开展,不足以支撑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实践教学建设跟不上学院整体发展的速度。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一味地安排学生去一些物业服务企业参观,走马观花,学生回校后感觉一无所获。参观并没有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产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兴趣及探究问题的热情,学生只是被动地完成参观的任务,实践效果很不理想。

(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管理体系中,对实践教学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监控和评价体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考核以学生最后提交的实践报告为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实践情况。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完善,严重抑制了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三)师资队伍年轻化,“双师型”教师缺乏

从实践教学环节师资结构现状来看,“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且年轻教师占有较大比例,这些教师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实践工作经验,缺乏行业背景,实际动手能力普遍比较差。而由这些教师为主组成的师资力量在实训教学方面基础必然薄弱,其理论教学常常与实践相脱节,教师本身也需要加强实际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融入生产企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性教学的能力。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因此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所需要的是具有实践才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性管理人才。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教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将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能够将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进入物业管理行业工作以后,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观察、处理问题。充分发挥理论基础知识深厚的特点,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2.培养学生物业产业的服务意识。实践教学还有一个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从业基本技能,物业管理行业是服务行业,从事物业管理行业最重要的不是高深的物业管理理论知识,更不是熟练的操作技能,而是服务的意识。提高学生服务意识的最佳时间就是学生接受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和学习服务技能的时候,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这个工作。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毕业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发挥高学历的优势。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思考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方面能力是很难单方面地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提高的,实践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以适应物业行业人才市场的需要。

(二)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围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菜单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习的认知规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实习、业务技能实习和毕业实习四个子系统。

1.专业认知实习。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安排若干学时,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见习、观看录像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要从事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通过组织学生考察本地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物业管理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初步了解物业管理专业所涉及的操作、管理环节和系统,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打下感性认识基础,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专业课程实习。课程实习由专业基础课实验(训)、专业必修课实验(训)等教学环节组成,在实验室进行,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该环节的专业实践教学,在实践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应突出特色,主要培养学生在各类物业服务活动中的实务操作技能,学生也可以在这一环节看到自己在实践操作中的特征,课程实习是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核心模块。

3.业务技能实习。业务技能实习一般在实习基地进行,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强化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要和物业管理公司、大型社区等的实际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可组织学生设计并负责完成物业管理企业具体工作项目,这样既可让学生了解物业企业的实际运作,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实际应用性。

4.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到相应的职业岗位上岗,亲身实践专业知识与理论,使其将知识与能力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际工作服务,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末第八学期初。由物业企业给学生安排岗位,指定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带教学生,进行3个月的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加强对物业企业的体验,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物业行业、企业的实践有效结合,通过对专业实习中的操作与思考,达到理论―实践―理论的互动与循环,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加强实践操作能力。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不仅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改进功能,决策功能,而且也是考察素质教育成果最有效的方法。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以下内容:

1.阶段性评估。根据各实习队在各阶段的作业完成情况及计划的实施进度、落实情况进行评分。这是整个评估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不论是学习,还是具体计划的执行,都应注重过程,不能忽视过程中的评估。

2.考试评估。试卷以主观题为主,考题在设计上摆脱传统考试的僵化内容,而且充分结合实践基地的具体实际,重点突出考察学生的实务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事先规定的评分标准及比例分配标准,从学生实务能力、专业知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对各实习队和个人予以评分,得出最后成绩。

三、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高素质和实践技能强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掌握较高的实践技能的关键。

1.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实践教学师资培训是全面提高实践教师素质的有效手段。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思想,重点加强对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的培训,在政策、经费、时间等多方而提供有利条件,支持中青年物业实践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尽快提高其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还应给骨干教师适时提供外出进修或出国学习的机会,使实践教学教师能够不断吸收先进经验,及时做到知识的更新和拓展。

2.提高青年实践教学教师综合能力尤其是双师素质。加大实践教学教改科研推进力度,充分持续地发挥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作用,以老带新,利用假期以培训骨干教师为重点,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进修工作,促进“双师型”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使青年实践教学教师早日具备双师素质。

3.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实践师资培养提供保障。要想做好社区经济与物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就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好的激励约束机制。要通过科学、合理、可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留住实践师资人才。建立实践教师工作考核制度,使激励约束机制与分配制度相衔接,建立教师梯队制度,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二)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要切实提高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除搞好实践教材建设的师资队伍建设之外,还必须搞好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基地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阵地和依托,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主要平台和载体,建设好物业管理专业教学实践基地是培养合格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保障。

1.校内实践基地。对于校内实践基地,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验室教师、资金安排上要做好规划,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实验室日常维护和设施设备的购置要有明确规章制度,人员实行岗位制,职责要落实到人。

2.校外实践基地。物业管理专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要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对整个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情况掌握比较全面,而且协会本身及其拥有的行业人才队伍,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和实践所需师资的重要资源。物业管理协会对行业的发展提供咨询与研究服务,具有一定的行业权威性。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可以促进高等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好的条件。

[项目来源: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JJ2009066)。]

参考文献:

1.徐放.高校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改革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8(1)

2.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王香兰.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1)

3.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4.程建芳.借鉴国外经验强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7(8)

第6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社区卫生;社区护士;素质;能力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当前医疗改革的重要方面之一。为提高全民的健康素质,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需要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质量。社区护理“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护理专业向全方位的方向发展,社区护士功能角色的改变等,对社区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水平都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着重介绍社区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能力。

1 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医疗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医务人员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服务理念。护理专业要求从业人员认同并热爱护理专业,有一定的职业荣誉感,了解职业的角色要求,有基本的发自内心的关心及爱护患者的能力[1]。

2 敏锐的观察及感知能力

护理工作需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感知能力,通过应用专业知识及技巧,从患者各种表情的线索中,如语言、语调、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躯体语言来了解患者,获取全面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将自己放在患者的地位和处境中,感受他的喜怒哀乐,经历他所面对的压力,体会患者的决定和行为的原因,准确及时发现患者的身心变化,预测及判断患者的需要,协助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评价护理的效果。

3 稳定的情绪状态及良好的自控力

社区护理涉及许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会遇到各方面的问题、困难、委屈、挫折,这都需要护士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能够善于管理自我情绪,适时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学会疏导、宣泄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减少不良情绪产生,更不要将负性情绪带到工作中。

4 精确的记忆力

护理工作的每一项任务都有严格的时间,具体的数量及对象要求,并需要专业知识。要求护士能精确记忆每项护理措施的实施对象、时间、用量等方面。

社区护士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尤其慢病管理的患者,应牢记他们的姓名,熟知他们的个人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健康知识水平、既往病史及所用药物及疗效等情况。

5 教育能力

在功能角色方面,社区护士不仅从事疾病的护理工作,还要承担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任务。需要把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运用沟通技巧,通过丰富的词汇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开展护理健康教育。要求语言通俗易懂,简单明了,避免过于专业化术语,使各文化层次的社区居民都能够接受、接纳,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6 良好的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护理学科中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对护理问题的确立及解决方法的思想和推理过程,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批判性思维,才能在临床护理中较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因人而异地解决他们的问题[2]。

社区护士在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家庭访视过程中,会遇到各方面的护理问题。这就需要护士依据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患者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护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创造性地解决患者的问题。

7 知识全面,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社区护士同医院专科护士的工作性质和特点有明显的不同。社区护理服务涉及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护理专业向全方面的方向发展,护理人员功能角色由单一角色扩展到多种角色,对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水平与技能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知识是赢得患者信任最基本的因素。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方面问题都能够给与正确而肯定的回答,会赢得他们的信任。社区护士应注意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采取自学、继续教育、参加学术交流会、学术讲座、订阅各类护理杂志等方式全面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低年资护士应反复强化训练,提高专业技术操作水平,满足患者需要。

8 较强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范护患纠纷

虽然国家已经颁布了与护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在社区临床工作中依然存在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的情况,尤其在低年资护士中普遍缺乏系统的法律法规学习和培训。为了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社区护士要加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学习,知晓护理实践中的法律问题,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等,充分认识患者的权利,懂得在工作中如何运用法律条文去保护患者和保护自我,依法从事社区护理工作,把一切医疗活动纳入法律的“保护”之下,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9 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社区护士长期服务于社区居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良好的护患关系。护患之间有效的沟通将会产生良好的护患关系,促进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3]。美国心理学家艾特梅拉彼岸曾经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言+38%声音+55%表情[4]。因此护士要训练自己的语言性沟通与非语言性沟通能力,维护患者的心理状态。

参 考 文 献

[1] 段凤娇,赵俊琢.临床护士心理品质浅析.现代护理,2005,11(15):1239.

[2] 王爱清,陈依华.以能力为中心的护理创造性教学方法.现代护理,2005,11(15):1234.

第7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一、目的和原则

(一)主要目的

年,我区制定出台了《意见》,率先探索推进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并确定了社会救助、就业保障、青少年服务、妇女儿童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社区矫正、戒毒服务、综治管理和外来人口管理服务等社会工作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经过多年工作实践,初步营造了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

随着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的逐步展开和深入,一些诸如组织管理不统一、岗位待遇不明确、管理考核不到位等深层次问题凸显,阻碍了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统筹协调、理顺关系、明确任务、整合力量,统一规范管理,以更好地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为取向、以专业为基础、以公众广泛参与为动力的社会工作体系。

(二)基本原则

1.统一管理,协调联动。建立统一设置和管理标准,明确职能部门和社会机构各自任务,做到统分结合、协调推进。

2.整合资源,精简高效。整合行政和社会资源,根据服务对象的数量、特点和服务内容的需要,明确专业人员数量配备和经费保障分配。

3.提升转换,专业服务。着力促进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通过专业培训考核,转换为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岗位设置定岗定员,实施专业性、科学性的服务和指导。

二、主要内容

具体实行“五个统一”:

(一)统一岗位设置

1.合理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在区、街道的民政、教育、文化、卫生、人力资源、、人口计生、公安、司法、综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等部门,可根据社会工作管理和服务的实际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岗位,配备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或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的公务员、职员、雇员;在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机构、学校、医院、社区等,可以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按一定的比例设置社工岗位;为加强社工服务的专业化、社会化,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民间社会服务机构设置专业社工岗位。

2.多种途径获得岗位专业人才。对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机构、学校、医院等)、社区事务工作站现有在编在岗人员,主要采取提升转换的方式,通过专业培训和考试,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并获得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有空编、有条件的部门和单位,可以通过面向社会招考、招聘,优先录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或取得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专业人员。民间社会服务机构可以结合机构自身的特点和服务方向,争取政府服务项目和资金支持,聘用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强的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

3.科学确定社工数量。机关、街道部门内部按照实际工作需要合理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社工。养老社会福利机构原则上按照每100张养老床位设置1名社工。学校、医院原则上按“一校一社工”、“一院一社工”配备。街道或社区根据各有关职能部门工作需要,按服务对象的一定比例设置社工岗位,具体比例为:每100户低保对象、每100名下岗失业人员、每70名问题青少年、每500名户籍老年人、每5000个家庭、每500名中重度残疾人、每30名社区矫正人员、每50名吸毒成瘾者、每10000名外来人员分别配备1名取得职业资格的社会工作师。原则上每个社区工作站不少于2名持证社工。

(二)统一任务分配

1.强化社会工作职能部门作用。社工办负责制定每年的社会工作总体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社会工作任务部门每年向社工办上报年度工作计划,社工办结合部门的职能特点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最终确定各部门、街道和社会服务机构的工作任务或工作目标。

2.明确部门职责任务。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相关社会服务领域实施计划,组织协调下属单位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开展专业服务。

3.发挥基层服务作用。街道、社区工作站要针对本辖区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社区对象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4.加强与社会机构的联系合作。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可以通过协议形式向有服务需求的部门和单位派驻专业社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手段,为特定的人群、针对特定的事件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

(三)统一培训竞聘

1.建立健全社会工作培训机制。区人力资源部门和区社工办或其授权机构负责全区社会工作者专业知识培训、考证报名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根据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层次,通过自主培训、合作培训、委托培训等多种方式,完成培训和考试任务。

2.完善专业社工招考录用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本部门或下属单位专业社工的招考和聘用,建立和形成社工岗位聘用人员招考制度,最终实现专业社工“凡进必考”。各部门和各单位录用方案要与社工办沟通协商,社工办负责招聘过程中的业务指导和社工资质审核,录用结果要报区社工办备案。

(四)统一薪酬保障

1.党政机关、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财政核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在编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薪酬按机关事业单位有关工资政策执行。

2.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区工作站聘用专业社工的薪酬由所在单位按照市统一规定予以确定。

3.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薪酬及其他福利待遇参照上述标准。

(五)统一管理考核

1.区社工办或者其授权机构负责全区社会工作者注册登记和管理。获得全国社工职业资格并在我区相关机构从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区社工办或其授权机构登记后,成为我区的注册社工,可以享受我区政策规定的岗位待遇。区社工办或者其授权部门根据每年的工作计划对各部门、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社会工作任务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并根据考核评估结果兑现任务费用。

2.整合提升并充分发挥区社工协会的作用。作为社会工作体系中的行业管理服务机构,协会不直接面向社会提供社工服务,主要负责规范行业行为、维护社工权益以及区社会工作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等,并接受区社会工作主管部门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

3.承担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部门、社会福利机构、街道(社区事务工作站)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社会工作师的日常业务管理考核。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考核,按双方协议的约定执行。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区社会工作体系建设由区和谐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区建立由分管区长牵头、有关部门和各街道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交流工作、分析情况、协调问题、部署工作。强化区社工机构工作职能,区社工办和社工协会负责全区社会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估、管理,加强与有关部门和街道的联系沟通,指导民间社工机构开展专业服务。

第8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日益增长,疾病谱的变化及人口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为使人类健康与社区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保健知识的需求,健康保健已面临着新的挑战,仅靠现有的医疗机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治疗就医的需求。开展社区护理已成为中国卫生保健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国情并结合国外社区护理的经验,中国社区护理已初具雏形,很多城市初步建立了以社区人群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此,一个好的社区护士,应当不断了解,掌握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居民健康观念的更新,以及相关人文知识和慢性病病人管理知识,提高社区综合管理能力,在社区中起到教育者、管理者、指导者、组织者的作用。

1 社区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1)随着健康内涵认识的深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健康不再是以是否生病为标准,而是使人们的心理、生理、生活方式都健康。因此应转变观念,社区护士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才能使社区护理达到最佳效果。(2)我国及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会保健需求,急需来自社区方便快捷的医疗护理服务。社区老年人护理管理,要针对老年病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护理服务方式,开展护理管理。护士要勤于观察,及早发现病情变化,重视病人的心理支持、基础护理及康复指导,护理中还应注意给药安全,更应重视病人的安全管理。(3)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高龄人口的增长带来了慢性疾病的增多,而提供给慢性病患者的服务是健康教育及长期的护理服务,很多需要康复和长期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将从医院回到社区,护理服务亦会因需要由医院延伸到社区和家庭。

第9篇:社区管理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规范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不同,医院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服务对象十分的广泛,没有限定;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运营过程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社区居民,社区药房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社区药房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着社区患者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印象和满意度,各地的政府加大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运营过程中对社区药房的投入,建设规范药房,为提高所辖范围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综合质量创造了有力条件[1]。

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缺少专业的药房工作人员。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十分的严格,尤其对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服务性的要求更为严格。相较之下,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进行选用的过程中,出于对确保社区药房的正常运行等方面的考量,降低了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部分的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综合能力过低,对药品鉴定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胜任社区药房的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老人带新人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药房的运用效率和质量;并且由于部分的社区药房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过关,在面对病患的询问时,无法为患者提供准确的、可靠的参考意见,无法取得患者的信任[2],给信任关系的建立增加了难度,不利于社区药房的健康持续发展。

1.2 药库的环境亟待完善。据相关的调查指出,目前我国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对社区药房的关注和投资力度,部分的社区药房的药库面积狭小,导致药物管理混乱,药库的防潮、防火、防盗功能较弱,很容易因环境问题影响存放在药库的药品的质量,一旦药品变质,就会降低药物的药效,甚至是失效,威胁患者的用药安全。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药房的环境亟待完善。

1.3 药房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健全的药房管理制度是维护社区药房正常运行,规范社区药房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引发药物变质甚至失效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社区的药房管理制度不够科学、严谨,存在不足和漏洞所引发的。在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数量的社区服务中心在运营过程中没有针对社区药房制定健全的、规范的管理制度,即使部分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关的药房管理制度,也没有将社区药房的管理作为日常工作的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之一,导致社区药房的药品没有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进行摆放和管理,没有对药品入库、出库和日常的消耗进行相应的登记。

2 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规范化管理措施

2.1 加大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是实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药房的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在选用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选用标准,制定一套科学的、明确的用人管理制度,要求社区药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药品鉴定能力和相关的药理学知识,以及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还需要对应聘人员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大致的了解,最后选用业务技术符合标准,三观与社区服务相一致应聘人员作为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同时,加大对社区药房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3],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课堂,提高社区药房工作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的接受能力,帮助社区药房工作人员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业务技能,为提高社区药房的综合素质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完善社区药房的资源配置。针对社区药房基础设施不健全,运行环境差等方面的问题,相关的管理部门在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监督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大对社区药房的关注和投资力度,完善社区药房的资源配置[4],引进相关的仪器设备,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药品仓库,在药品储存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药品的不同的储存条件,在通过质量验收后,分别存放于温度、湿度不同的库区。从而有效地保障药品的药效,为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保障。

2.3 制定健全的社区药房管理制度。为了推进社区的卫生服务中药房的规范化管理的进程,提高社区药房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部门需要制定健全的、严谨的社区药房管理制度[5],确保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能够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出药和药品的调配工作,在药品的发放过程中,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需要将药品的服用事项及时的告知给患者,尤其是药品的服用时的禁忌一定要和患者讲解清楚,确保患者能够正确的服用药物。同时,在社区药房的运营过程中实行每日结算的制度,对药品的入库、出库和日常消耗情况进行登记,确保每一次的支出都有相应的记载,为日后的工作综合和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资料,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药房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3 总结

总而言之,在经济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大背景的影响下,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药房管理还不够规划,还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的社区药房规范化管理模式,从而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质量,提高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整体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戚晓明,胡瑞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成效思考――以南京市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2):136-137

[2] 李向平,郭庭江,李电明.我院药房药学服务纠纷与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0,27(32)253-254

[3] 张玉港,王景华.医院药师窗口服务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9,14(27):671-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