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现在很多的大学生都过于懒散,不愿意去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汽车站或者高铁站的青年志愿者,为灾区孩子捐赠,更不要说义务献血了。甚至有些大学生不愿意给年迈的老人或者孕妇,幼儿让座,在公共场所也不注意个人的卫生,对于一些实时消息不经思考和求证就随意,给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1.2缺乏公德实践能力。多数大学生为了荣誉,学位,和奖学金,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太过于计较分数的得失,对于知识的运用仅仅停留在理论方面,却没有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学习不仅仅浪费了教学的资源,对于发展自身也毫无益处。
2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状态偏向两个方向:自我封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导致性格孤僻,形成了思想道德的偏差。以自我为中心,家境好的自我感觉优越,与他人交往时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家境一般的就攀附家境好的,联合起来欺负家境不好的同学。另外还将自己对他人的不满情绪传递给他人,让所有人都对其产生反感。比如云南师范大学马家爵杀人一案中,正是因为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不尊重他,才导致他最终走向了极端。如果给予的是关心和体恤,也就不会酿成这样的惨剧。所以,高校应该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3诚信方面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只有小部分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目标,所以学习更加努力,有计划,有针对性。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应付考试,作业。作业抄袭,考试作弊屡屡出现;以身体不舒服为由不去上课,逃课,对自己的学业不够重视。甚至借钱不还,缺失做人最基本的诚信。
4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
现代大学生做事不够稳重,细致,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就触犯了法律的边界线,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就如上文所提及的马加爵杀人案事件。忽视法律基础课。首先学校对于各个学院的法律基础课不够重视,除了法律学院的学生之外,其他学院的学生几乎没有法律课程,这也是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之一。其次,学校没有为学生选定适合他们学习的法律教材,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内容太过于表面,理论性太强,学生不能理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也就产生了上课玩手机,打游戏,甚至逃课的现象。而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不懂得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涉及法律的问题中,过分注重自身权利的保护,而忘了自己违法之后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而这一部分的大学生通常表示不满的方式就是用非法的方式对用人单位进行恶意报复,最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另外,除开学校方面的问题,就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有些学生不愿意听从学校的安排,不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于一切阻碍其自由的人事物都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
5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的建设思路与培养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创新
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是根本性的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就是帮助人们形成与时展相适应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整个素质教育的灵魂。
一、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即社会内部各个系统之间协调有序,良性发展。它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发展,都以全体社会成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为基础、为条件,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思想保证
思想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使人们很好地调节个人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道德素质是人最根本的素质,高素质的人是和谐个体的主体,和谐个体是和谐社会的主体,人的素质决定着个体和谐的程度,也决定着社会和谐的程度。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及构建和谐社会
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核心素质,是其思想意识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人的灵魂。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不断创新其途径
和谐社会对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新途径,促进中学生的和谐发展。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所以,要以“两课”教育为阵地,全面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让大学生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能力,使成为中学生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从而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政治、文化、道德现象,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日常行为管理相结合
面对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道德认识与行为脱节现象,必须将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序列化、层次化,强化中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中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方面,它需要与学校的管理、教育、改善生活、学习条件及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相结合。
(五)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教育的过程,单靠高校是难以顺利完成的,学校需要与家庭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来共同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生命个体成长的摇篮,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家庭美德教育能使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责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教育者,所以,家庭既是美德教育的摇篮,又是思想道德实践的重要领域。
(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要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
树型体系框架的构建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课题研究开发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能满足职业能力建设要求的道德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个性能力。
“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遵循品德结构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的教育规律,引入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为主题的道德认识(知),以心理健康调适、为人处事道理为主题的道德情感(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道德意志(意),以职业行为素养为主题的道德行为(行)等六方面内容,理实结合、实训内化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经研究发现,这六个方面的体系内容的结构关系犹如一棵树的六个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支撑、相互促进生长。因此,把这六个部分的集合组成称之为“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犹如树根,引导学生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吸收并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他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比树干,传送养分的同时还支撑着整棵树的成长,旨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现代企业文化”就像树枝,既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从中汲取养分,又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不同的枝干也还代表着不同的企业,从企业共性文化的角度丰富着德育教育内容,并通过融合校园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使学生尽早认识、接受、内化现代企业文化,增强企业认同感。
“为人处事道理”是树叶,以显性教育的方式,归纳总结出做人做事的准则,既帮助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遇到的矛盾和困惑,又激励学生“做好人,做成事”。
“心理健康调适”就像树茎,是树叶里隐而不露的部分,属于学生的内在需要,要在教育和培养学生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并能适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为“叶”输送养分,同时又接受“叶”的光合作用所形成的营养。
“职业行为素养”好比树果,这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成果,更是用人单位衡量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效果的标准、认可的关键目标。
“树型”体系实践探索
2009年,调整后的扬州技师学院领导班子把研究职技类院校构建什么样的德育模式、采取什么样的德育方式提上了议事日程。2010年7月初,学院成立了“树型”思想德育课题研究攻关小组,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六个子课题组。目前,“树型”体系已形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实训内化的近100万字的校本学材、教材成果。
在研究的基础上,学院大力实施课改试点,尝试将山东“杜郎口”教学法引用到“树型”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课堂中。以信任学生、发动学生、培养能力为教学宗旨,以发掘潜能、自主学习、提高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侧重对学生口语表达、思维拓展、潜能发挥等方面的培养,通过群体参与和个体参与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适应现代企业对德技双馨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还与晶澳太阳能、潍柴动力、广菱电子等名企共同探索,侧重在弥补德育“短板”上下功夫。将“树型”德育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承载其中,使德育与技能培养融为一体,收获了“对接传统儒文化,创立潍柴(扬州)亚星职业道德‘新五常’”“对接校企双制文化,开通广菱电子融合管理‘全频道’”“对接人文情感文化,构建校企合作温情育人新机制”等多项独具特色的校企共建德育新经验。
【关键词】加强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考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在我国已经提出和实施了好多年,但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十分顺利,笔者认为导致目前尴尬局面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理念存在着偏差
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观念依然存在,而且很有市场,在许多人眼里升学率是硬指标,德育是软任务,甚至可有可无,因此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文明习惯的建立很不到位,重智轻德的现象还很普遍。
二、学校教育中全员育人的格局还没有形成
目前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工作往往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其他教师参与不够,没有真正将教师的人员优势、学科资源优势转化为育人的优势。
三、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受到功利思想的影响,把道德教育视为对人的意志与行为的限制或防范,强调模仿和服从,以满足施教者、社会或组织的需要,极具生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蜕变为盲目的对守则、规范的遵从与机械呆板的行为训练。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变成了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守则、规范的容器,将教育对象“物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导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丧失了吸引力。
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
道德体验论指出:“道德教育的实验证明,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体验者的道德体验的教育,才能对其生存实践和生命健康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它也才是有效的,因而也是有真正价值的道德教育,也才能成为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存在。”而当前由于多种原因,我们给予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过少,虽然也有一些集体性教育或活动,但大多是被动参与的,很难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情感体验并产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因此在方法手段上要大胆创新,积极构建一种“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型”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实施自我教育,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因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五、现实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是成人的不良示范,严重影响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因为,成人的行为是学生做出判断、进行效仿的重要示范。现实环境中家长的不文明行为、教师的不规范言行、社会上的不文明现象,还十分普遍,并且在不断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久而久之,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自然就学会和养成。所以全社会要下大力气来提高成人的文明素质,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其次,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想素质教育的良好局面还没有形成,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没有真正的形成德育合力。
介于原因,要加强中学生思想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德育观念
应试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将素质教育拖进一潭死水,进而丧失生存与发展的机遇,更无法迎接新形式的挑战。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关键就是要让德育在教育体制、机制、政策、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都能够“活”起来。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应具有学习德育新思想、新观念、新学说、新知识的紧迫感,努力成为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模范。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教师与学生。校长走在前面,学校才能出现崭新的德育风貌,开出现代教育之花。
二、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素质
首先,建立和完善中学师德考核、奖惩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制度,把师德作为考核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定期开展德育素质展示活动。要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切实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师德教育实行“三结合”和“五挂钩”。“三结合”即:师德教育与创建文明学校相结合,与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相结合,与学校工作考核相结合;“五挂钩”即:师德教育与民主评议行风挂钩,与校园综合治理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与评聘教师职务挂钩,与认定教师资格挂钩。
其次,建立有效的师德监督机制。今后要将师德作为教育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督查和班主任工作考评,加强对师德的督查和评估工作。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师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全面提高师德水平。
三、打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调互动的德育模式
在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应密切结合、融洽相处,为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提供有力的保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共进,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使学校各种德育活动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相适应,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最佳程度和最佳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德育的地方,具有血缘关系亲近而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但也容易使家长滋生“望子成龙”的过高期望值和“恨铁不成钢”的负面心理。作为家长,应从尊重孩子和理解孩子出发,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欠缺。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德育影响不可忽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关心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尊师重教、明礼诚信等良好的社会公德会熏陶学生;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充满活力、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会激励学生。优良的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环境就会更有合力。
四、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是任何一门具体的课程可以独立完成的,必须渗透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合力来进行。
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才能把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一是要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来审视过去的教学方法;二是要研究文化传统问题;三是要吸收科学技术的新成果。
此外,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道德素质的形成,往往比课堂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超.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曹宝静. 中学政治教学建模 [M]. 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3]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关键词: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D6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85-0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道德教育问题在各个层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职学习阶段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问题至关重要。然而,高职教学的现状与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构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现就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问题谈谈看法。
一、高职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高职学生总体道德倾向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他们崇尚良好的社会公德,助人意识较强,也渴望通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提高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充满信心。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复杂,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也存在不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在道德修养、理想信念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学生总体素质有所下降。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事业改革的力度,各大专院校大量扩招,将一些低于二本分数线的学生录取到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表现在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及自身的精神追求。部分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弱,难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荣辱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精华、糟粕不加区分,兼收并蓄,对社会道德观念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导致一些非道德行为的发生。2、高职学生自卑心理严重。主要原因有以下二点:一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当前的基础教育仍把考分和升学率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尺度,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行为的训练,甚至用学习成绩代替一切。高职学生由于中学时代学习成绩不很理想,常常不被老师、同学“高看”和重视,有些学生甚至被视为“双差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和逆反情绪。二是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误解。部分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把职业教育视为“次等教育”。一些用人单位对学历要求也盲目高移,有重文凭轻实际能力的倾向。人们对高职院校在认识上的这种误区和偏见,更增加了不少学生的自卑感。3、部分高职学生注重功利,轻视德行。功利是指功效和利益;德行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而实践的道德行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看重功利,轻视德行。他们认为只要是对已有利的事就要竭尽全力争取,至于手段是否合适并不在乎。有的学生为入党、当干部、评先进等请客送礼,拉关系走后门等等。高职生如果不走出“注重功利,轻视德行”的误区,将会成为不学无术的人,为社会所反感,发展下去有的还将误入歧途。
二、加强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对策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含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中,三者各有分工是有必要的,但如何将它们有机结合,使之不仅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中也相得益彰,是我们需要探索、研究、解决的课题。“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学校其它教育渠道、教育环节应当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不应把“思政课”教育课程与其它环节相分离。因此,实事求是地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树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全课程始终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2、贴近学生实际加强疏导。对高职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疏导的方法。因为在社会大变革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今天,社会矛盾纷繁复杂,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新情况层出不穷,思想文化领域八面来风,大学生眼前出现了大量看不清、道不明的现象,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和困惑。面对复杂的情况,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既有积极方面因素,又有消极方面因素,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和疏导,引导他们去克服和抑制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当然,疏导必须建立在充分尊重、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讲道理进行疏导必须要摸清学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和疑问,摸清什么道理学生自认为懂实际上并不懂,什么思想学生自认为正确实际上并不正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深入讲清利害关系,有的放矢,把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好。3、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思想道德环境。校园文化作为培养人的外因条件,通过环境氛围的熏陶,可以潜移默化的内化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精神世界,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校园环境既包含优美的校园物质环境,文明的校园精神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以及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等多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优化校园环境,对于加强学生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一个干净、整洁、富有健康情趣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确实起着“润物细无声”的陶冶作用。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物质和文化环境,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可以使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加强修养、规范言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4、建立科学化的德育评价体系。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在校表现,并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能否上水平的一个现实问题。有不少高职采用综合素质测评法,应该说是一个好方法,但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制定量化指标要从实际出发,既要具体详细,又要具有可操作性。二是要认真做好各种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健全考评小组,使平时的考评工作落到实处。三是要使考评指标体现努力方向,能够起到规范学生日常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作用。
三、结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世界和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下,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和思路,培养出真正的德才兼备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作者单位:辽宁鞍山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概括为高职学生在思想信念、政治取向、道德品质等方面发展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个人素质。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内容应该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三个内容。
1.政治素质
高职学生的政治素质是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它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心理品质以及政治行为在长期稳定时发生内在变化的政治情感,体现为在人的心中形成并通过言行表现出来的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和政治理想。
2.思想素质
在我国思想素质是指指导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及其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世界观对个人来说总与理想、信念有机联系,处于思想素质最高层次,对人生观和价值观起支配和导向作用,制约着人的心理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3.道德素质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个人行为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高职学生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两部分,具体表现为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等。当代高职学生道德素质应该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品质。
二、“90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政治取向不明确、政治素养淡漠
高职学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面貌多数为共青团员,主体表现为有较明确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信仰,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不端正,一味想着为了自己未来的工作,个人本位主义思想严重;同时对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单纯应付考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敏感政治问题,普遍表现为淡漠、不以为然。
2.思想素质凸显功利性和现实性
从调查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到,多数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做出合理详尽的职业生涯规划,而空把未来“有钱和有权”作为自己的人生的奋斗目标。在对其个人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调查中,多数学生不认同先进模范典型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和他人出现的矛盾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一味强调他人的问题,而且集体主义观念淡薄。
3.道德素质知行不一
“90后”高职学生道德素质主要表现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道德践行能力较弱。大部分同学认同我国传统的“仁义礼信、忠孝廉耻”等思想道德精髓,并肯定其对自身发展和当今社会的重要作用,但实际生活中,大部分“90后”高职学生在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方面存在认知错误、知行不一、践行不利的现象。作为高等教育的“90后”高职学生一方面表现为对助人为乐、尊重师长、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极力推崇和响应,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三、“90后”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
当前的高职学生生于90年代初,他们的成长年代正处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展开,互联网急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转型时期。此时,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外来观念的影响日益增多,社会经济成份、利益关系及分配方式日趋多样,人们的思想独立性、选择性日益增强。从这一角度看,时展与社会进步对高职学生在创新思维和自强自立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负面影响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波及更广。
2.德育教育的忽视与方式方法的落后
高职院校偏重于职业技术教育,开设的“两课”内容实效性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实际联系不紧。其次,德育教育还停留在过去僵化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上,忽视个体作为独立价值的意义,德育内容改革相对滞后,没有将时代感较强的道德素材充实到学校德育中来,使学生对道德教育提不起兴趣、没有时代认同感。在德育方法上,传统的说教和道德宣扬无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走向,强制式的道德要求甚至会激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
3.学生家庭因素的不利影响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四川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读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1011份,回收率为96.29%。
2.研究方法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问卷”。共29个题目,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调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对素质教育的需求、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次调查问卷的炔恳恢滦孕哦任0.84。
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
二、分析与结果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现状
大学生素质教育涵盖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政治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素质等方面。本课题旨在采取分类引导的培养方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和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1)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思想道德素质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首位,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起主导性作用,是大学生个人信仰和价值取向的基础。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提高教育水平,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对其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的评价情况为:760人(75.17%)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差,133人(13.16%)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好,78人(7.72%)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一般,还有28人(2.77%)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情况不了解。在关于“是否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上,绝大多数(828人,81.9%)认为“有必要”,只有少数(148人,14.6%)认为“没有必要”,还有26人(2.6%)抱一般或者无所谓的态度。
23.6%的大学生赞同“没有理想,就谈不上享受生活,有了钱也没意义”,27.6%的大学生认为影响不大,5.5%的大学生持反对意见。关于是否认同“努力学习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实现人生个人价值”这一观点,超过一半的大学生(54.7%)认为“是”,33.7%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0%的大学生持否定态度。关于“在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上,是否赞成‘宁可牺牲集体利益,也要维护个人利益’”,52.1%的大学生不赞成这一说法,38.9%的大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7.7%的大学生持赞成态度。对“是否有必要了解为人处世的道理”的问题,79.4%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1%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必要”,15.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在“勤俭节约”的问题上,80.3%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11.3%的大学生认为“有点必要”,只有6.6%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诚信程度问题,29.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很高,19.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有点好,接近一半(49.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诚信程度非常差。
(2)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研究主要着眼于大学生非专业素质的教育研究,包括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思维方法教育等。笔者首先调查了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理解情况,8.1%的大学生所理解的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7.6%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体现的精神”,77.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既体现了“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和知识水平”,又包含了“人文科学体现的精神”。
关于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情况,只有9.3%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很好,35.41%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较好,45.3%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一般,6.92%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整体较差,极少数(0.89%)大学生对当代大学生的现有人文素质水平很不满意。在关于“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产生的影响”这一问题上,14.63%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促进对专业知识的理解,49.22%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与广度,33.12%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可以使眼界更开阔、思维更系统;只有4.6%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养对专业学习的影响不大。在“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多选)上,37.8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金钱、财富上,18.4%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权力上,37%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名誉、地位上,36.2%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享受上,83.3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给自己所爱的人带来幸福上,56.38%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体现在对国家、民族或者全人类有所贡献。在“看待大学生读课外书”的问题上,63.3%的大学生认为应博览群书,提高人文素养,23.2%的大学生认为应在精通专业基础上读部分经典图书,3.8%的大学生认为只读有实用价值的图书、仅有0.2%的大学生觉得读不读书影响不大。
(3)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需求。首先,探讨了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大学生认为想要成长成才,第一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90.21%),第二是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83.58%),然后依次是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81.70%)、积极健康的个性(72.11%)、独到的思维方式(65.68%)、细心敏捷的思维(65.48%)。
其次,针对各素质的重要程度展开研究,86.65%的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素质,其次是思想道德素质(82.59%),然后是专业素质(72.9%)、创新素质(65.28%),不到一半的大学生认为科学素质(47.97%)、政治素质(45.2%)、人文素质(45.5%)很重要。大学生期望提高的素质所占比例较高的是专业素质(66.37%)、创新素质(65.28%)。心理素质(55.89%),关于提高思想道德素质(23.74%)、科学素质(38.97%)、政治素质(23.15%)、人文素质(26.61%),大学生的期望并不高。一方面,目前许多大学生认识到心理素质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这肯定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还有很多大学生没有认识到科学素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的重要性,这给高校素质教育敲响了警钟。正因为学生对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政治素质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本课题才会针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分类引导的思路。
最后,针对大学生普遍缺失并且不太重视的人文素质展开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所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75.56%)、语言表达能力(75.77%)、团队协作能力(74.58%)、学习能力(72.3%)、创新能力(69.14%)、心理承受能力(68.25%)、社会适应能力(64.99%)、组织管理能力(63.4%)以及解决问题能力(57.67%)。 在大学期间,大学生期望提高的能力,所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语言表达能力(82.69%)、人际交往能力(79.62%)、组织管理能力(77.55%)、团队协作能力(70.72%)、社会适应能力(55%)。
2.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研究还针对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展开调查,旨在为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形式和内容提供一些依据。针对 “高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这个问题,45.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的个性为目标;9.8%的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应渗透到全部教育领域;20.87%的大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应从全局角度考查和发展;9.7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78.6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素质教育培养效果应该重点考查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49.2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合理的知识结构,70.62%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心理适应能力,59.3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思想道德品质,74.185%的大学生认为应该考查自我学习能力,23.64%的大学生认为除考查素质教育的效果,还应该结合用人单位的评估来考查。
在“提高人文素养方面,高校应该加强什么工作”这一问题上,56.2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相关职能部门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68.25%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56.4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着力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55.8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加大投入打造校园人文景观,优化人文教育硬化环境,48.82%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多邀请有影响的人士,多开展一些有影响的人文活动,48.2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要围绕职业发展需要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68.84%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程内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77.35%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避免空洞的说教,59.45%的大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33.4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要加强师资建设。
三、讨论
1.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较差,部分人理想信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迷惘或错位,对民族命运和前途、对国家的未来和发展的关注度低,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毫无兴趣。大学生价值目标显现出功利化,热衷于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自我意识过于强烈,缺少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对集体的奉献精神;对自身的思想品德要求降低,基本文明素质不高,社会公德缺失,不懂基本礼貌。
由于人文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重不够,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程度不够;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功利实用主义思想明显,导致部分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生活品位不高,全面发展不够,对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不多,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强,以至于连实验报告和求职书都写不好,且错别字连篇。
2.大学生对素质教育内容的需求
大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素质是心理和思想道德素质,比较忽视人文、科学以及政治素质,当把人文素质内容具体化,再次进行调查时,发现他们对人文素质的各方面能力具有比较高的需求,这与之前的调查结果不一致,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人文素质的内涵了解不透彻,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当把人文素质的具体能力呈现出来时,他们则能根据自身需求做出相应的选择。
大学生渴求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但通过课堂教学却无法有效提高这些能力。因此,应提高以上能力,甚至是提高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素质等综合素质,要依托第二课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大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的要求
大学生希望高校把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大学生个性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他们希望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自己需求的能力。那么,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时候,如何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这就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展素质教育培养的形式。
对于高校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很多大学生认为高校应提高人文课程质量,优化校选课设置,增加人文课程数量,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对学生人文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避免空洞说教,课程内容更需要具有趣味性,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只有从这些方面做起,才能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拓宽人文素质教育渠道,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真正受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杨小俊.论大学生素质教育[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2]吴云志,王可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
[3]常 鹏.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D]. 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4.
[4]张永波,王洋天.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家之友,2010(7).
关键词:幸福观教育;思想道德;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237-01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随着世界的多元化而变得更加的活跃和开放,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逐步加大,思想道德水平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如何更好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成为了当前和今后各大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应当把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使大学生能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达到更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一、幸福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特征所需要的
我们都知道,大学时期正处于学生从生物成熟向社会成熟的转变时期,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当今信息的开放性,也更容易使其接受各种思潮,极易走向思想误区,而高校传统的管理机制难以真正达到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最佳目标。把加强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贯穿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做的好事,真正的感到幸福就在身边,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学会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在满足他们自身的各种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达到愉悦、快乐和幸福。把这种幸福感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善和发挥幸福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最终成为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从内心体验到愉悦和由衷的幸福感,是大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实现自我减压、自我完善的思想道德教育目的,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幸福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内在契合力
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依赖外在的社会舆论力量,还需要通过大学生内在的亲身体验来实现。因此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对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内在的契合力。幸福观教育是在提高广大学生的素质的同时,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做好事、办好事所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幸福观教育是为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幸福,并能够从中真正的享受幸福。也只有当这种能力变成了学生的内在素质时,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思潮的不断涌入,网络的盛行,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和把握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学生在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这种教育中的幸福感会随着他们知识的增多而逐步攀升,而在大学教育之外一种无形的思想道德素质无疑也是传达教育教育与生活的纽带。幸福观教育正是在尊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基础上,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促进和激发其主动性和能动性。对广大高校学生而言,幸福观教育体现在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本身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关乎幸福的体验,同时还体现在他们为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获得的幸福感。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幸福观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幸福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幸福不仅是每一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更是达到这一目标后心里滋生的满足感,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才能有效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着力培养大学生在各种不同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做出正确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从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接受积极的、进步的、向上的思想,幸福观教育充分体现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使广大学生能够在道德生活中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二)注重人格教育,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
健康的人格是幸福的前提,是大学生幸福感存在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首先应教育学生形成一种自信、乐观的性格,积极的生活取向,把思想道德育教育贯穿到其中来,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才能使他们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待,进而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三)建构良好的教育环境
加强环境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幸福观教育更需要一种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幸福观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发挥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构良好的环境,提高他们对人类与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培养广大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形成正直、豁达、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情操。
总之,以幸福观教育为导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体现了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德育 偏差原因 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偏差问题
(一)学校对中小学德育教育问题认识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新的观念,这些新的观念不断被学生吸收,存在积极与消极因素,给学校德育带来不小冲击,学校固定的一些模式让学生对此很反感,这样学校德育工作显得渐渐无力,从而失去教育的意义。
学校的应试教育只是一味看分数,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口号下几乎倾向了智力教育,由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培养不重视,老师只是对思品教科书上的内容进行灌输,让学生自主认知,难以形成有效的成果[1]。
(二)老师教育观念的模式化。
学生在面临升学压力,课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下,一些老师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的升学率和自己的职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漠不关心,虽然我国中小学都开有思想品德这类课程,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习惯,为走向社会打下有利的基础。但因为不是主科,有的老师工作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学校把德育教育演变成了学生要遵守学校制定出来的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
老师教思想品德课时,只是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根本没有办法融合到实际情况当中,课本中提出的实践活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课本中有些实践活动不符合现实情况,老师应该从现在发展情况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强化道德意识[2]。
(三)学校制定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中小学德育评价系统是由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程序、评价结果、激励约束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系统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完善,然而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整个评价系统最核心的部分――小学德育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不明显。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2.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表面化[3]。
二、中小学德育偏差的危害
我国教育中,分数远比思想道德重要得多,老师只是通过教案备课,把课本里的道理教会学生,让学生理解并运用在日后生活中。学校对德育课程不重视,老师对这门课程敷衍,使这门课程成为一种摆设,也使学生对这门课程提不起兴趣。
学校用评分制度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素质,这样一些学生容易形成形式主义道德思想,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高尚的品德,而私下里却品行不端,这样的人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在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下误入歧途。
三、中小学德育偏差的措施
(一)重视中小学德育教育。
学校应该重视德育教育,有计划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中小学生因为年龄较小,老师应该有耐心地一遍一遍教,让他们体验集体活动,互相帮助,团结协助。
老师应该改变以前的思维方式,与学生多沟通交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为学生组织一些实践方面的活动,因为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把在书本上学到的道德知识运用其中,加深认识,从而起到正面作用。学校要不定期举行这种活动,切记不要搞形式主义,而要长期举行下去,活动中老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活动中让他们知道自我的价值,增强道德认知。
(二)加强全体教师的道德培养
学校不能只把道德教育任务交给特定的老师,应该把任务交给每一位科任老师,让所有课程都有思想品德教育。老师根据自己所教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
要不断增强老师的责任感,不要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尤其现在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教育课程的改革,要在学习中开阔视野,接受新的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三)完善评价机制,增强评价系统的激励和约束能力。
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系统的约束力,一方面表现为对小学德育工作和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力,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小学德育工作和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行为的激励和引导力量。
1.建立健全小学德育工作激励约束机制
增强小学德育工作评价系统的约束力,首先要建立一套系统、完善、针对性强的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使对小学德育工作的评价有章可循。
2.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系统约束功能
强化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系统约束功能的必要性在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的养成仅依靠小学生自身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有切实约束力的评价系统对小学生形成外在的压力,以这种外在的压力帮助中小学生克服不良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形成过程中的不自觉性因素[3]。
综上,中小学德育教育是我国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不是老师可以独自完成的,德育教育是学生道德自主构建和价值引导的统一。在学生培养道德情感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关爱者、周到的服务者和平等的对话者。对于中小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是长期艰苦又缓慢的,这就要求老师有耐心和决心,坚持把德育教育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杜赫.我国小学道德教育的偏差与纠正[J].教学与管理(德育设),2008(30):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