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股票市场监管业务的现状,现就境内上市公司股份分类处理事项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等公开信息披露文件,内容涉及公司股份分类的,除个别分类词汇略作修改(见附件)外,原则上继续按照我会《关于颁发〈上市公司办理配股申请和信息披露的具体规定〉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161号)、《关于印发〈1994年上市公司年度报告编制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的通知》(证监发字〔1994〕202号)的有关规定执行;一个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所涉及的公司股份分类,可以根据该公司的具体情况省略其不具备的类别,或者对其股份类别的特殊情况附加补充说明。由于实行法人配售、向基金配售等原因,股票投资人持有的上市期限未到的可上市流通股票,应计入上市流通股票总数之内,但公司有义务另附文字说明该部分股票数量和上市日期。
对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公司,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外,其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的相关内容适用以上要求。
二、有关股票市场的综合统计报表涉及汇总上市公司股份的,原则上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的规定执行;根据业务需要,也可以增加更详细的划分,但仅限于汇总统计使用,不宜公开。
三、在上市股票交易系统中,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政策规定,区分以下类别:
(一)尚不允许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
(二)允许上市挂牌交易但有时间间隔限制的股份;
(三)允许上市挂牌交易且没有时间间隔限制的股份。
(四)以人民币兑换的股票和以外币兑换的股票四、在股份登记系统中的分类,原则上按照本通知第一条的规定执行;证券交易所应结合计算机系统升级方案的设计,从技术控制角度考虑以下要求:
(一)将尚不允许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与已经上市挂牌交易的股票区别开来;
(二)将上市公司的股份分类与投资人分类区别开来;
(三)将境内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或股票)与境外投资人持有的股份(或股票)区别开来;
(四)对投资人的分类应当考虑现行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多重要求。
五、当前办理尚不允许上市挂牌交易的股份的登记过户事宜,应当按照“投资人变更即办、股份类别变更暂缓”的原则处理。投资人变更,由当事人出具符合法律规定的凭证:股份类别变更,应当依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明确规定或批文;经司法机关裁决的股份登记变更事宜,比照本条规定办理。
六、证券交易所应结合协助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的国有股权核查工作,着手规范投资人分类登记工作。按照“新老划段”的原则,对今后新开户的法人或者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的法人,要求其按照《公司法》、原国有资产管理局和国家体改委《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管理办法》、外经贸部《关于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统字〔1998〕200号)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的通知》(银发〔1994〕198号文)、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完善股票发行方式的通知》(证监发行字〔1999〕94号)和《关于法人配售股票有关问题的通知》(证监发行字〔1999〕121号)的规定,分别确认其法人类别。
七、对上市公司现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股分,应当依法限制其上市流通;在公司信息披露文件中,应当区别公司股份结构的披露与上市公司现任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情况的披露;在汇总统计该公司流通股与非流通股时,应当根据前述人员最初获得股份的来源,分别归入上市流通股或者内部职工股。
附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文件涉及的股份类别划分
一、原发起人持有的尚未上市流通股份(简称:发起人股)
1.国家股
2.内资发起人持有的股份
3.外资发起人持有的股份
4.其他发起人持有的股份
二、非发起人持有的尚未上市流通股份(简称:非发起人股)
5.上市前募集的法人股(简称:募集法人股)
6.上市后形成的转配股(简称:转配股)
7.上市期限已确定的内部职工股(简称:职工股)
8.其他未上市流通的股份(指特殊情况形成的非发起人股份,简称:其他股份)
三、已上市流通的股份
9.已在境内上市流通、以人民币兑换的股份(简称:A股)
10.已在境内上市流通、以外币兑换的股份(法定名称:境内上市外资股;简称:B股)
11.境内上市公司在境外发行上市的股份(法定名称:境外上市外资股;简称:H股)
方法:将2007年2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97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治疗组以祛风活血中药疗法治疗,对照组则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观察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实验室观察指标的变化,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远高于对照组的73.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祛风活血法的处方配伍明确,有很强针对性,疗效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与过敏现象,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祛风活血法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196-01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简称RA,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强直、肿痛、功能障碍、畸形等,不但对患者的肌肉、肌腱、关节等造成损伤,也可以累及其他脏器,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RA发病10年内的致残率高达60%,目前临床上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疗法,治疗重点在于缓解症状,控制炎症,抑制病情发展,维护关节功能并防止畸形。2007年2月—2010年11月间我院以祛风活血疗法对48例RA患者实施了治疗,并与49例以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的患者相对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将2007年2月—2010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97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与对照组4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组中男19例,女29例,年龄17—72岁,平均47岁,病程为3个月—10年,平均5.6年。对照组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18—70岁,平均46岁,病程为4个月—11年,平均5.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祛风活血中药疗法治疗。处方为:青风藤30g,露蜂房、鹿衔草、鸡血藤各15g,地鳖虫、蕲蛇、炮山甲、当归、地龙、雷公藤各10g。寒湿严重,关节剧烈疼痛,关节麻木的患者加木瓜、威灵仙、细辛、附片;关节红肿热痛严重的患者加白花蛇舌草、忍冬藤、桑枝、连翘;关节变形、僵硬,疼痛难忍的患者加草乌、川乌、丹参、天南星;腰膝酸软,肝肾亏虚的患者加鹿角、狗胫骨、龟板、锁阳。每天1剂,加600ml水,煎煮至300ml取汁,再加入500ml水,煎液300ml,2次药液混合,煎至500ml,早晚各服用一次,温服。全蝎、三七、冬虫夏草、蜈蚣以1∶3∶1∶1的比例配置,碾成粉状,过120目筛后封装成胶囊,每一粒含1g生药,配合上述药液服用,每天2次,每次3粒。
对照组则口服市售的湖北黄石制药生产的雷公藤多苷片,3次/d,每次20mg。两组患者均在持续用药60d后进行疗效判定,基础治疗如避免劳累、受湿、受寒、饮食禁忌、休息,指导患者锻炼等均以统一标准实施。
1.3 疗效判定。实验室的相关检查指标有:C-反应蛋白(CRP)、ESR(血沉)、类风湿因子(RF),lgA、lgG、lgM以及RBC、Hb等。疗效判定标准参照相关RA疗效评定标准制定。①无乏力;②晨僵
1.4 统计学处理。以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均数对比以t检验,以X±S表示数据,P
2 结果
治疗组48例患者中治愈15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49例患者中治愈9例,有效27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3.5%。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例(%)]
组别例数无效有效治愈总有效率
治疗组483(6.25)30(62.5)15(31.25)93.75%*
观察组4913(26.5)27(55.1)9(18.4)73.5%
注:*和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是关节晨僵,活动受限,小关节肿痛,甚至关节僵硬变形等,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至RA的治疗中,祛风通络是为治标,活血化瘀则为治本。治疗组以祛风活血法治疗时的处方中,雷公藤、青风藤、鸡血藤有通经活络、祛风除湿的作用;蜈蚣、地龙、全蝎、地鳖虫、露蜂房等可以强壮筋骨、透骨搜风、行气化瘀、通络止痛,以改善关节屈伸不利与僵硬状况。炮三甲、当归、三七可补血活血;鹿茸草、冬虫夏草强筋骨、补肝肾。
雷公藤药性偏寒,有着很好的祛风湿效果,可以抑制机体的变态反应,有着抗炎、免疫抑制的作用,被广泛应用在数种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上。当归、三七、穿山甲可以扩张血管、有着镇痛、抗缺氧、抗炎、改善外循环的作用。蜈蚣、地龙、全蝎等虫类药物富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与微量元素,有着良好的镇痛、抗炎、抗惊厥的效果,对于患病时间久的RA患者,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与晨僵,逐步恢复患者功能。
总的来说,应用祛风活血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显著,该方法所应用处方的配伍方向明确,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疗效也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方法,且无明显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涂成文,李万瑶.应用蜂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8.37(10):18-19
[2] 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00-901
关键词:不确定性 战略联盟 资产类型 治理 资源基础观 交易成本理论
引言
战略联盟的治理机制是对联盟进行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特别是结合资源基础观,在动态不确定环境的影响下的研究还比较少。联盟是资源的集合体,从资源基础观的角度出发演绎资产类型的概念和维度是较为合理的。具体而讲,可以把资源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不同类型的联盟资产需要不同的治理机制(G. Hoetker,T. Mellewigt,2009)。
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还受到动态变化环境的影响。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内部不确定性是联盟所面临的主要变化环境。在选择联盟治理机制时,由于动态不确定性的存在,为实现联盟目的,联盟管理者要具有战略灵活性,这种战略灵性还会影响联盟企业投盟中的资产类型。本文主要研究在动态环境下联盟资产类型和联盟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
理论基础及研究假设
(一)联盟治理机制
联盟治理是指设立一种机制,使参与联盟的成员企业能更好地行使职责,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降低交易成本,维持联盟的稳定性。目前对联盟治理的研究主要是围绕以下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正式治理机制;另一个是关系治理机制。正式治理机制包括签订详尽的法律契约条款,专用性资产投资以及与交易属性匹配的联盟治理结构。联盟成员通过法律契约规范彼此的行为,订立计划,明确彼此的权力与义务等(Poppo,Zenger,2002)。和正式治理机制相对应的治理机制是关系治理机制。关系治理机制包括信任、声誉、非正式沟通等,这种治理机制适用于交易不确定性和交易环境风险程度高,交易主体具有高信誉、丰富的网络经验、对称的谈判地位和风险分担态度的情形,主要依靠私人关系和密切沟通等非正式的社会治理机制来发挥作用(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2003)。联盟成员的声誉以及愿景等会对联盟的治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伙伴间的沟通和激励也极其重要(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2010)。Kale et al.(2000)认为联盟企业在联盟的过程中,投入的关系资本、对冲突的控制能力等对联盟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和关键资产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环境不确定性、联盟资产类型以及前人的研究,把联盟的治理机制分为关系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
(二)联盟资产
目前对于联盟资产的研究主要是从交易成本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两个角度出发。其中,交易成本理论根据资产的专用性程度,将资产划分为专用性资产、通用性资产和混合型资产。资源基础学派则认为企业 是由不同资源组成的集合体,资源基础观的代表人物Barney(1991)把企业的资产划分为实物资产、人力资源资产和组织资产。Miller和Shamsie(1996)根据企业资源被模仿的时候受到的障碍的性质的不同,将企业的资源划分为基于产权的资产和基于知识的资产 。Teece和Pisano(1997)将资源划分为技术资源、制造资源、与顾客相关的资源和财务资源。Das和Teng(2000)根据资源是否受产权法的保护,将企业的资源分为所有权类资产和知识类资源。史会斌等(2008)将联盟资源划分为金融资源、技术资源、物质资源和管理资源。Hoetker等(2009)根据成员企业投盟的资产的结构,将联盟中的资产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本文也将联盟中的资产类型划分为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
知识类资产是指企业中无形的经验和技术等,例如市场营销的技能、客户服务专门技术和商业机密等。这些资产的产权并不明确,泄密属性比较突出,很难通过法律的途径进行保护。随着联盟的不断进行,联盟成员间除了会订立契约外,非正式沟通也会不断地增多。这种非正式沟通由于省去了大量的繁杂的程序,大大地降低了治理的成本。联盟也可以被看成是以信任为基础的关系契约。联盟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伙伴机会主义行为而产生低效率的联盟,为了不失去伙伴的信任,企业也会选择降低机会主义行为,提高自己的声誉。考虑到这种情况,企业投入知识类资产时可以减少对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忧虑。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联盟中投入的知识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所有权类资产是指联盟中产权归属明确,受到法律保护的资产,包括诸如厂房、机械设备、资金等。这类资产使用关系治理机制进行治理时,关系治理机制的法律效力较低,缺少强制作用,联盟成员可能会由于侥幸心理,并不会投入事先商定好的所有权类资产,或者是出现“敲竹杠”的行为。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联盟中投入的所有权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三)不确定性
引起联盟的不确定的因素有很多,联盟所处的市场、政府政策、技术的复杂度以及合作伙伴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联盟中不确定性的变化。联盟在选择治理方式时面临的主要的不确定性是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
技术不确定性是企业在进行联盟时来自技术、产品或者服务本身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技术研发的投资成本、时间成本、技术应用和商业化等的不确定性,不仅与已知科学知识和技术规范有关,同时和尚未被探索的技术经济问题也有关系。传统的文献一般把技术不确定性归结为开发成本函数的不确定性。实物期权理论中的技术不确定性一般是指创新是否成功的不确定性(梅德强、龙勇,2010)。一项技术的成功除了包含技术本身成功的可能性外,还有实现商业运行的可能性,这其中的每一个过程本身成功的概率都很低。对于技术的不确定性,一旦遇到可能的失败,采用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进行控制,就不能快速地采取措施停止或者改变创新。关系治理机制能很好应对这种情况,技术研发人员之间的非正式沟通,可以快速应对不确定情况的发生;另外,技术的开发过程之中,技术人员是技术研发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灵活的激励方式,也可以促进技术的成功;再者,情景的规划是应对不确定的方法之一,面对技术的不确定性,通过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规划,可以减少联盟因固守陈旧战略而面临更多的不利情况。龙勇(2011)指出当联盟所处的产业的成熟度较低时,面临的环境不确定较大,联盟管理者倾向于使用关系治理机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技术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市场不确定性主要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宏观市场环境有关,主要包括市场竞争,消费者偏好,国家政策等。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是难以适用的,正式治理机制的流程相对比较复杂,很难适用于变化的市场不确定性(Havenaar M,Hiscocks P,2012),所以合理的有弹性的治理机制就更加合适。建立一个富有弹性的联盟能够迅速对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对较高的市场不确定性进行有效缓冲。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市场不确定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联盟的内部不确定性越大,即合作伙伴行为不确定性越大,企业就越倾向采用强的正式控制,通过较为严格的层级治理结构和正式的规章制度能够有效地减少合作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黄玉杰等(2007)认为当联盟中存在较大的伙伴机会主义行为时,联盟倾向于采用股权联盟模式。在不确定合作伙伴的行为时,盲目采取信任的治理机制,会为机会主义行为带来很大的空间。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5:内部不确定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将技术不确定性、市场不确定性和内部不确定性放在一个复杂系统考虑,可以刻画出不确定性环境与联盟治理机制关系的假想图(如图1所示)。
当联盟中存在较大的内部不确定性时,为了达到对内部不确定性的有效缓冲,联盟管理者倾向于采取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内部不确定性为伙伴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温床”,这最终又会进一步影响所有权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之间的关系。在联盟中投入较多的所有权类资产时,联盟管理者倾向于采取正式治理机制;当联盟面临较大的内部不确定性时,也会倾向于选择较强的正式治理机制。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6:内部不确定性加强所有权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负相关关系。
随着联盟所处环境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的增加,联盟失败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这时候联盟投入较多的所有权类资产就会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这使得联盟成员变得保守和谨慎。此时的联盟倾向于投入更多的知识类资产,因为此时面临的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小。联盟管理者往往也会选择更富有弹性的治理机制,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无法控制的高度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7:技术不确定性加强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H8:市场不确定性加强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关系。
样本与变量的选取
(一)样本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主要来源于课题组于2009年11月到2012年5月期间在陕西西安、重庆、广东深圳等地的调研。前期主要采用上门调研和企业访谈为主的形式,通过与企业管理人员的面对面交流,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后期主要是针对学院的MBA和EMBA学员进行问卷调研。所调研企业所属行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专业设备制造、化工产品、金属制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与节能技术等领域,每个企业为一个样本。所选取的地点的产业结构和环境都有着比较大的区别,能够很好符合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次调研一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214份,回收率为42.8%。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靠性,笔者对回收问卷进行了筛选,最后整理有效问卷为172份,有效率为34.4%。
(二)变量选取
关系治理机制和正式治理机制采用Das和Teng(1998)对正式治理的衡量指标。知识类资产和所有权类资产参考Hoetker等(2009)的指标。市场不确定性和技术不确定性参考Desarbo等(2005)的度量指标,内部不确定性采用Brown(2000)的指标。联盟经验、资产专用性被认为会影响联盟的治理机制,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方法与结果
本文中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的二项式层级逻辑回归模型对联盟治理机制进行分析(见表1),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5,这表明相关矩阵中各变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是层级回归结果。模型1是控制变量的回归模型,模型1是显著的(p
结论及讨论
首先,研究结论表明,投盟中的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选择有影响,知识类资产与关系治理机制成正相关。研究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的治理机制的影响以及对联盟的治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联盟中投入的知识类资产较多时可以选择更多的关系治理机制,而当所有权类资产较多的时候,较多的正式治理机制更适合联盟。这可能是由于关系治理机制具有更大弹性,而知识类资产很难明确产权归属。
其次,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不确定性较高时,合理的关系治理机制更适用于联盟治理,内部不确定性较高时,合理的正式治理机制更适合联盟治理。而且,内部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会进一步调节联盟资产类型对联盟治理机制的影响程度,具体表现为内部不确定性加强所有权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成正相关,技术不确定性加强了知识类资产和关系治理机制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政府对经济转型的实施力度逐渐加大,欧债危机的阴霾继续笼罩在世界经济的上空,我国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在不断加大,因此,联盟在选择治理机制的时候要考察联盟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重点关注技术不确定性较大时向联盟中投入何种类型的资产,并尽量防止伙伴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由于内部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G. Hoetker,T.Mellewigt.Choice and performance of governance mechanisms: matching alliance governance to asset typ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9(30)
2.Poppo,Zenger.Do formal contracts and Relational Governance Function as Substitutes or Complement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
3.Das,Teng.A resource-based theory of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
4.史会斌,李垣.基于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联盟治理机制动态选择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
5.龙勇,王炳杨.基于产业角度对联盟风险以及联盟治理机制的研究[J].软科学,2011,25(12)
6.Havenaar M,Hiscocks,P.Strategic alliances and market risk[J].Drug Discovery Today,2012,17
7.黄玉杰,万迪.不确定性和联盟经历对高技术企业联盟治理的影响[J].预测,2007,26(4)
8.Das,Teng.Between trust and control: developing confidence in partner cooperation in allianc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3)
9.Desarbo W S,Di Benedetto C A,Song M,et a1.Revisiting the miles and snow strategic framework:Uncovering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ategic types,capabilities,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and firm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
10.Brown JR,Dev C S,Lee D J.Managing Marketing Channel Opportunism:The Efficacy of Altern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J].Journal of Marketing,2000,64(4)
11.Langfield Smith, K, D Smith.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nd trust in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 [J].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14(3)
12.Garwal R.A.,Croson R,and Mahoney J. The role of incentives and communic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 (9)
13.Kale, P., Singh, H., Perlmutter, H. Learning and Proprietary Assets in Strategic Alliances: Building Relational Capital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
14.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Vol.17
15.Miller D ,Shamsie J.The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in two environments:the Hollywood film studios from 1936 to 1965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3)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优质护理;临床疗效
在中医学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顽痹”、“痹证”、“历节风”的范畴,临床上风湿热郁者居多[1]。在临床上,前期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和功能障碍,后期关节僵硬、畸形、破坏关节软骨及骨进而导致功能丧失甚至残疾。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护理周期较长,患者往往会出现不良情绪。精神状态和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与病情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关系[2,3]。因此,进行合理有效的护理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影响至关重要。本院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的21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107例和对照组106例。观察组男44例,女63例;年龄23~77岁,中位年龄(48.4±3.7)岁;病程0.6~16年,平均(6.9±2.8)年。对照组男42例,女64例;年龄24~76岁,中位年龄(48.6±3.8)岁;病程0.7~15年,平均(6.8±2.7)年。两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多与患者沟通,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积极的引导患者,缓解抑郁、焦虑情绪,鼓励患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2.2饮食起居 指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合理的饮食结构,遵循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清淡饮食的原则并保证饮食的均衡性;生活规律,避免在潮湿阴冷环境久留。
1.2.3健康讲座 定期给患者讲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病程发展、护理用药和康复训练等方面的知识。
1.2.4用药指导 根据临床症状,指导合理用药,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1.2.5加强关节的活动锻炼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制定合理的锻炼方案。对患者进行伸臂、弯腰、握拳、曲肘、活动腕部及手指等功能训练,避免肌肉萎缩的发生。
1.2.6对症护理 对于失眠的患者,给予穴位按摩护理;对于发热的患者,给予刮痧护理;对于关节疼痛的患者,给予耳穴埋籽护理[4]。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
1.4评定标准 ①痊愈:经护理,患者临床病症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②有效:护理后,患者临床病症有所改善,关节功能改善;③无效:护理后,患者临床病症没减轻,关节功能无改善。依据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价两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后的生活质量。主要从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生理功能(PF)、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及精神健康(MH)等指标进行评分,分数高的患者生活质量好。总有效率=1-无效率。
1.5统计学方法 用SAS9.0软件处理本试验中所涉及到的所有数据,以P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护理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26%,较对照组的73.58%高,差异显著(P
2.2生活质量评分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呈现出致残率高,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特点。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病的机理主要是因为机体的营卫功能异常,气血不畅,使关节发生酸楚、麻木、肿胀、疼痛和僵硬等[5]。穴位敷贴疗法贴于中极、神阙和三阴交等穴位,主要是依靠经络联系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影响和作用发挥“生物共振”效应进而达到活血止痛的作用,有效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6]。精神状态,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治疗依从性等都是制约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长期患病就医,心理和身体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往往处于抑郁和焦虑的状态。对疾病的康复带来阻力,不利于良好的预后[7,8]。因此,在临床上采取对症护理等多种护理相结合的方案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进行心理护理和对症护理,观察其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证实,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利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秦佰焰,张波.中医综合疗法护理类风湿关节炎36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3):284.
[2]刘玲玲.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护理探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09:124.
[3]刘明鸽.康复护理干预类风湿关节炎 25 例[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5):71-80.
[4]肖健.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0):87-88.
[5]李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6:139-140.
[6]周华,卞廷松,周定华.穴位贴敷护理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护理[J].河南中医,2013,33(8):148.
1知识管理的意义
推行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把知识管理起来和用知识来管理”。其意义在于更好地学习知识、利用知识、管理好知识,使企业员工能够更好、更完整地接受知识,在人员的更新换代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传承,在岗位的变换中更快地适应新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人力资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壮大。知识管理能够较好地解决铁路运输企业专业多、工种多,人员分散,集中培训难度大、知识相对分散等问题。
2知识管理系统的主要特性
成熟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支持不同企业构建知识管理组织框架,形成知识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具有角色和权限能够灵活配置的特点;可以多维度展现知识资源,知识的获取更为方便,具有知识目录统一和多维通用、专有属性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人群的差别提供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具有个性化的知识门户、个性化的知识树的特点;通过创建详尽的知识地图和开展专题知识运营服务,能够促进员工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发挥知识的最大价值。通过多样化的知识社区应用,诸如:专家网络、知识问答、虚拟团队、以师带徒、专家博客等,加强知识的交流和人的沟通,促进知识的流通和传播。通过创建强大的知识统计和知识积分机制,建立对各种知识行为予以激励的机制,强化知识管理在企业内的推广和深化应用。通过完善全面的知识管理流程,全面支持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分享、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全过程。
3铁路运输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难点
铁路运输企业具有人员多、专业结构复杂、技术性较强、管理跨度大等特点。在过去的管理中,这类企业大多采取“职工业校”“以师带徒”“以老带新”来传播工作经验和岗位知识。这种方式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员工的接受程度,再加上知识在传播中损耗,员工的成长多为不受控状态。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就成为铁路运输企业越来越迫切的需求。人员多,意味着知识共享与传播的难度也随之加大;专业结构复杂,代表着知识也相对分散,难以集中管理;技术性较强,隐性知识所占的比例也会随之增大,进行知识梳理的难度也相对增强;管理跨度大,传统的、集中的知识传播、传授很难实现,就需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
4知识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知识管理的过程是知识的共享、沉淀、学习、应用、创新的过程(见图1)。知识的共享:使知识能够为更多组织成员所学习和应用的过程;知识的沉淀:即将知识编码,使知识从隐性成为显性的过程,提高知识的编码程度;知识的学习: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吸收更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知识的应用:将从企业内吸收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从而创造出价值,与共享环节一起改善知识的扩散程度;知识的创新:通过从企业外部获取新知识和提高内部知识的层次,使知识的掌握程度得以改善,使该部分知识能在实际应用中产生有效的价值。推行知识管理首先要清楚企业的知识有哪些。知识可以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知识顾名思义是可以看见,可以感觉、接触到的,是能用一定的载体和方式表达出来,容易形成数据和文字的交流和共享。例如:企业的规章制度、各类业务流程、岗位职责等;而隐性的知识是具备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特点的知识,是无法通过交流和沟通直接传授的,是接收方无法直接理解的,可以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验、技巧、方法等。其次,推行知识管理,要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平台系统,使之达到“把知识管理起来和用知识来管理”的效果。进行知识管理,首先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构建一个支撑其的知识管理系统,这是进行知识管理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其次,在构建知识管理系统之后,就可以通过知识分类、建立文档知识库、搭建专家网络、开发专业管理系统、完善和优化业务流程等手段来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4.1将知识进行分类知识的分类一般要遵循单维分类和属性分类的原则。单维分类通常进行2级分类,属性分类又分为特有属性和固有属性两种分类方式。特有属性分类是指具有专业性质的属性分类,是其他类别文档不具备的属性。如:机械设备类型筛选等。固有属性分类是指文档通用的属性分类,是所有文档均具备的,如时间、适用范围、内容等。按照铁路运输企业运输组织的特点,可以把知识按专业进行类别划分,也可以按照管理的需求进行划分。铁路运输企业一般来说分为“车务、机务、工务、电务、车辆”五大专业体系,那么其主要的知识也来源于这五个方面。那么在知识体系中,这五大专业就是特有属性分类的范畴。在专业类别之下,可以按照各自专业体系中所涵盖的工种和岗位再进行更进一步的划分。例如:在车务专业的分类下再细分为:站长、调度员、值班员、助理值班员、信号员、内勤值班员、外勤值班员、调车员、道岔清扫员等等。还可以根据管理的需求来划分。诸如:岗位职责、作业指导书、管理制度、安全规章、事故案例等。也可以根据文档的种类来划分。例如:公文、讲话、会议材料等。
4.2把知识管理起来知识分类体系的作用是满足知识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反映知识的全貌与内在逻辑性,将企业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进行归类,让用户可以方便、准确地将知识分类存放,并快速查找。把知识分类划分好之后,就要把企业的知识按分类进行整理,组织人员将相关知识分类进行上传。通过文档版本的管理,使文档的更新持续可控;通过文档上传流程的审批,保证文档分类的正确和有序;通过建立知识地图,使相关的知识能够串联起来,方便调阅和使用;通过构建专业知识题库和手机知识平台系统,使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摆脱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培训、考核的方式和手段变得更加灵活(见图2)。
4.3用知识来管理随着知识分类、业务流程的完善、知识文档内容的逐步丰富,用知识来管理的效果也将逐步显现。1)构建专家网络体系。专家网络体系是将各专业中的专家组织起来,更方便、更快捷地解答运输生产和组织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转变为网络中的答疑解惑,使员工获取知识的渠道更为便捷和通畅。打造企业自己的专家团队,不但能够增强企业技术人员的凝聚力,而且也可以形成顺畅的技术人才成长与发展的途径,进而形成企业独有的技术文化氛围(见图3)。2)通过完善流程使用文档,规范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审批,使管理者能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企业管理的脉动。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完善和优化业务、管理流程,不但能够提高流程流转的效率,而且也可以实现异地办公、集中管控的需求。3)通过网络专题问卷调查和构建员工网络学习培训系统,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的想法和学习动态。灵活多样的专题网络问卷调查,不但能够给企业管理者提供正确决策的依据,而且能够加强管理层次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管理的力度和广度都能够有所增强。构建员工网络学习培训系统,能够更好地解决员工工作地域分散、管理跨度大等问题,既能随时掌握员工的学习培训情况,又能提高员工自主学习、自我培训提升的热情。用知识来管理,不仅使企业的知识沉淀更加深厚,而且使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基础,也为企业源源不断注入前进的动力。
5推行知识管理的前景以及可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 教育Blog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 隐性知识显性化 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10-02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论文摘 要 从教育Blog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个角度出发,阐述了教育Blog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作用,指出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通过个人知识管理这一途径实现专业成长。
前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对于知识资本的管理已不单单是企业竞争的关键点,其理念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知识管理的重要性逐渐引起教育学者们的关注,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为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提供一条新途径。教师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教师对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的要求也呼之欲出。教育Blog作为新一代的网络工具,它与教师专业成长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着适用于教育的特性和强大的知识管理功能,正是如此,教育Blog进入了教师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
一、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一)个人知识管理过程
个人知识管理就是要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把自身的隐性知识通过叙述案例等方式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同时吸收外界的显性知识进入自己潜在的知识体系,不断丰富、优化和发展个人知识结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外化过程,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后,更容易实现知识的存储、传播、管理等。一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化后可以让其他人学习,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丰富和提升自身的隐性知识。
(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逐渐地从外界获取新的教育知识来指导教学,但许多教师发现利用新的教育知识指导教学活动仍然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说明教师的专业显性知识在指导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处于关键地位,真正起主导作用的是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学实践时间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量也随之增多,由于隐性知识难于运用语言表达且极具个性化,所以造成了隐性知识难以与人进行交流和分享。如何促进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共享性以及优化教师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结构,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点。而在教师积累的隐性知识中,其中有些隐性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有些则会妨碍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采取有效地手段将具有积极性质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面临的问题
教育Blog集文章、记事、交流、个人主页、新闻为一体,在显示个人特色的同时又能与他人进行互动、共享资源,其强大的功能能够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是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教育Blog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1)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随着教育Blog的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使用教育Blog写日志分享教学心得,这种趋势促使一部分教师盲目跟风,也开始撰写博客。一部分教师使用教育Blog的初始目的并不是利用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而是随大流。教师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应付博客,必定无法达到管理个人知识的目的。
(2)教师使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的初期,都热情高涨,积极地在教育Blog中撰写教学经历、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把自己的教育Blog经营得有声有色。但过了一段时间,教师失去了记录的热情,只有一时兴起才会去写,整个博客空间渐渐疏于管理。个人知识管理并不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它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不仅如此,教师的隐性知识隐藏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教师只对个别的教学经历进行记录、反思,那从中提炼支离破碎的隐性知识则无法真正地为教师所用。
(3)教师没有对知识的分类进行很好地管理。一部分教师在使用教育Blog写网络日志的时候,所有的日志都放在一起,并没有根据日志的内容进行分类管理,没有归类的日志不仅不方便自己查阅,也影响阅读者的浏览。教育Blog作为辅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教师可以利用它强大的功能为日志细致地分类。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教师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未经整理的信息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无法传承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4)教师无法及时地应用教育Blog进行教育叙事,造成一部分了隐性知识的流失。由于大多数教师的时间都已被教学工作占用,他们无法常常利用教育Blog对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叙述、反思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分享、讨论问题。由于隐性知识是不确定的、易变的和可动摇的,所以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则可能造成隐性知识的流失。
(5)教师过于重视个人知识积累的“量”。教育博客有着强大的链接功能,教师可以阅览其他教师的博客内容以及其他资源。教师可能平时只注重其他教师的日志、教学案例等内容的浏览,却没有对这些内容所蕴含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只注重信息的量,而没有真正地吸收信息中包含的知识经验。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不仅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应将知识转化为更有价值的内容。只有把其他教师的经验教训真正纳入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自身的教学实践工作,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三、利用教育Blog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时应用对策探讨
教育Blog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Blog,但是一些教师在使用、管理教育Blog时并没有真正达到运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针对上述的问题,笔者向教师提出以下的建议:
(1)加强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的意识,提高其使用的积极性。只有教师认识到个人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真正地把教育Blog当做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才能发挥教育Blog的作用。教师撰写博文并不单纯是抒发自身的情绪,而是通过展示和分享教育信息,记录个人成长轨迹,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另外,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教师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也需要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隐藏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隐性知识随着教师的记录和反思显性化并逐渐积累,教师把长期积累的大量的隐性知识加以加工并内化到自身的知识体系,再将其应用于教学事件,如此循环,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2)教师应重视网络日志以及资源链接的内容分类。笔者在浏览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师博客时,发现这些教师都对自己日志进行较为细致地分类,有的分类达20多个,并且按月份归类排列。但一些教师的博客中,日志没有按照内容分类,与优秀博客比较相差甚远。笔者认为,即使不用将日志细分到20多类那样繁多,但是按照日志的内容分类是非常有必要的。博客中的日志好比图书馆的书籍,只有将书籍按照不同主题内容分类好,才方便自己及他人查找。将日志按照内容分类,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分类管理,而按照日期分类,则是教师方便了解自身的知识发展历程。
(3)教师应注重日志内容的质量。教育Blog促进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基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经历进行深入地思考、分析后的心得,是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教师没必要为了争取日志的数量,而随便敷衍了事,这就失去了教育Blog作为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意义。
(4)教师要有节制地阅读他人日志的数量,重视知识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若教师过分追求浏览文章的数量,那只会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而真正从中获得的知识则少之又少。限制每次的阅读数量,则可以使教师把时间用在分析他人的教学经历,分享他人的教学心得,从而加深对他人日志的理解,吸取经验教训,将他人的隐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5)教师要注重教育Blog内容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结合。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促进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帮助教师进行个人知识的管理。但教师的目光只停留在对教学实践反思上是无法真正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它还需要教师将反思中所领悟到的思想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加以检验。所以教师在利用教育Blog进行个人知识管理后,要重视将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过程,再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心得,并将其通过撰写教育Blog表达出来,从而充实教育Blog的内容,也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
(6)教师应积极寻找相关的教育Blog群组。教育Blog聚集众多优秀的教师、教育工作者、专家等,也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教育Blog网中,根据不同的学科、地域、知识模块、时事等组成了不同Blog群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申请加入相关的群组。在群组中,教师可以通过“新帖”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信息、知识,积累更多关于本主题下的专业知识。
教育Blog在帮助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优越性随着教育Blog的广泛应用而日益彰显。教育Blog在使用中面临着硬件技术、教师使用意识、教师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需要教师们的实践及网站的技术完善来加以改正。教育Blog在教育中的前景仍十分广阔,它仍在不断地渗透到教育领域,改变着教师们的思维方式,推动着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连榕.教师专业发展[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知识管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
知识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各个方面带来深刻影响。随着技术飞速进步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增,企业和其他组织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来自外界激烈竞争的压力。彼得·F·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相并列的社会生产资源之一,而是唯一有意义的资源,其独到之处,正在于知识是资源的本身,而不仅是资源的一种。”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和管理方式、理念已经不足以适应外界的要求。新的环境和竞争压力迫使人们去挖掘新的生产要素和要求人们有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应运而生,并以较快的速度发展。但在与知识管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全面,对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轻视甚至忽视便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知识管理研究的现状简述
知识管理产生于企业和组织的实践活动,又在实践界和理论界的良性互动中得到发展。知识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一个新话题,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其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部分学者将知识管理的历史追溯至1975年,认为ChaparralSteel公司实施了全球第一个知识管理项目11)。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来,知识管理进入一个迅猛发展阶段。根据资料显示,仅自1995年9月在休斯敦召开的KnowledgeImperativeconference上开展对知识管理讨论以来,有关知识管理的各种讨论会已达数百次之多。另外,还出现了10种以上的知识管理期刊,而在各种管理学著作中以知识和知识管理为某一部分主题或全书主题的更是每月出版5-10种。同时,知识管理专业组织和协会纷纷成立,如在美国就有“国际知识管理联合体”(KnowledgeManagementconsoaioninternational,KMCI)、“知识经济学中心”(eknowledgecenter)和知识管理专业学会(Kmpro)三大组织。许多学术和实体组织,如美国的东北大学(NotheasternUniversity)、乔其·梅森大学(GeorgeMasonUniversity)、IBM以及五大会计管理公司都建有知识管理的教育、研究单位和开展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教学、培训和应用活动。随着知识管理理论研究的深入,实施知识管理的企业也日益增多。根据德尔菲咨询集团(DelphiConsultingGroup)的调查,美国已经有28%的企业开展知识管理活动,以便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自己的知识资源,其余的约80%的企业也纷纷计划于1999年开始实施这项崭新的管理活动。世界上很多著名的公司也率先实施知识管理,如安达信咨询公司(Andersenconsulting)、安扬(Emst&Yong)咨询公司、麦肯锡咨询公司(Mackinsey)、IBM、道化学公司(DowchemicalCo)、太阳微系统公司(SunMicrosystem)、施乐公司,微软公司、莲花公司等被认为是实施知识管理较早和较成功的范例。
就国内而言,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下,我国学者的关注目标由宏观转向微观,由对知识经济的关注转向对知识管理的关注。在1998-2002年11月,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以“知识管理”为题的论文就达694篇。到2003年2月,我国以知识管理为主题的网站已经超过50家(根据搜狐网搜索),这些网站比较全面介绍知识管理前言理论和提供与知识管理相关的服务。我国对知识管理的研究还停留在翻译、介绍和一般性描述阶段。国内学者目前还侧重于对知识管理的定义、目标、内容、策略与原则以及支持知识管理的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企业知识管理的集体方法与手段,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现在还不能给企业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知识管理方案。因而,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也滞后于国外。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如金山公司、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科利华、亚信集团等已经开始实施。
由于知识管理是新生事物,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界定。国内外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知识管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要是从:(1)技术的角度,即信息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组织信息的管理,或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和更高阶段;(2)行为的角度,即认识到知识的过程性,注重对作为知识的载体的人的行为的管理;(3)技术和行为综合的角度,既认识到知识的实体性,又认识到知识的过程性;(4)管理思想和哲学角度,即将知识管理首先定位于“是管理的一个新领域”等四个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但是,很少有研究者从隐性知识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管理。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研究视角的差异外,对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重要性认识不够是主要原因。所以,笔者比较赞同卡尔·费拉保罗和LindaStone对知识管理的界定。前者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新的途径”;后者则认为“知识管理的第一步是将个体的隐性知识和经验转换成显性知识以便于他人获取并以此来增加组织的结构资本(StructuralCapital)”。
近几年,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知识管理作为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给传统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目前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实践中也不乏失败的和流于形式的案例。有人抱怨知识管理“只是给信息技术披上了今日更加时髦的令人眩目的外衣”。的确,时至今日的大部分知识管理战略,其核心是对数据仓库、群件、文档管理、数据挖掘等显性知识的管理。由于继续推进这种狭隘的、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新生的知识管理把自己置于一种危险境地。仅在昨日的文献管理、信息资源管理上贴上“知识管理”的时髦标签,是对知识管理的误解和简单化,是无济于事的,也不可能带来什么新的变化。鉴于传统管理和过去知识管理实践中对显性知识的重视和充分关注,以及显性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强,我们应该给隐性知识以更多的关注,这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和关键。王德禄认为“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知识管理最根本的假设就是:企业十分依赖于人掌握的“隐含的知识”。对于企业而言,显性知识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含的、未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隐性知识是如此的重要,但迄今对隐性知识及其管理方面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应该说隐性知识涉及的问题非常的广泛,涉及隐性知识的创造、共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及相关的组织结构、实施模式、人员激励、组织文化等多个方面。不管是理论界还是企业界都认识到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但是隐性知识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众多研究者在使用这一概念时不求甚解或刻意回避,都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知识管理首先要解决的是“管理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管理”的问题,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界定是无法回避的,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二、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内涵与外延
根据VernaAllee的描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关系类似于大海中的岛屿。在传统经济社会中人们只注意到显性知识的作用,工作重点放在对显性知识的管理和利用上。而事实上显性知识只是所有知识中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而已。知识经济社会来临后的知识管理唤醒了人们对海面以下庞大的隐性知识资源的关注。本文试图结合其他学者的观点,提出自己对隐性知识的理解。最近几年,很多学者也就隐性知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深深的植根于行为本身,植根于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如某种工艺或专长、某种专门的技术或产品市场、工作小组或团队的业务活动。隐性知识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和心智模式等,这些模式信仰观点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习以为常,不自觉的接受了他们的存在,并在观察世界的时候受到他们的巨大冲击。他还提出了明示(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和内化(用显性知识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是知识螺旋上升的关键步骤。指出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意味着寻找一种方式来表达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便是用比喻和象征性的语言来表达直觉和灵感。
(2)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如某种技能,是不可用语言来解释的,它只能被演示证明它的存在,学习这种技能的唯一方法是领悟和练习。”
(3)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隐含知识(即隐性知识)指的是那些存在于个人脑子里的经验性知识。
(4)维娜·艾莉(VernaAllee)认为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它依赖于体验、直觉和洞察力。隐含知识以我们内在携带的“意念模型”为中心。这些意念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世界的指挥原则。隐含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的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5)郁义鸿认为,如果某种知识很难被清楚的表述出来,或者即使表述了也很难被学习者或接受者直接通过表述来获得知识的话,这种知识就具有内含特性,就属于内隐知识(TacitKnowledge)的范畴。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内隐知识的获取只能依赖于亲自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对于知识组织来说,内隐知识比外显知识(ExplicitKnowledge)更为重要,而实际上,在知识组织的价值创造中,内隐知识起着远比外显知识重要的作用。
(6)王德禄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或称为“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能传播给别人或传播起来非常困难。隐含知识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Know-How和Know-Who的知识,其特点不易被认识到,不易衡量其价值,不易被其他人掌握和理解。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
(7)谢富纪等认为,所谓的内隐知识(TacitKnowledge),它不仅与个人经验经历有关,而且难以具体化、共同化,它可能是整套创新发明思路,也可能只是偶尔闪现的灵感的火花,或是一种特殊的制造、操作诀窍、管理技能等。
(8)赵士英等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形式化和沟通的、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知识。通常以个人经验、印象、感悟、团队的默契、技术诀窍、组织文化、风俗等形式存在,而难以用语言、文字、图象等形式来表达清楚。
(9)彭伟等认为,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属于个人经验范畴的、缺乏关联的、仍然停留在实际层次的、无法明确表达出来的知识,比如运动员的技巧。隐性知识包括来自于经验的知识、即时的知识、模拟化的知识三个方面。
从以上关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和表述中,我们可以归纳出隐性知识的以下特征:(1)隐性知识不能象显性知识那样被编码,因而难以表达、传播和沟通,也难以共享;(2)隐性知识与特定的环境和背景相关联。一旦脱离特定的环境和背景,隐性知识将失去存在的基础或发生改变;(3)隐性知识是个性化的知识,是一种与认知者个体无法分离的知识;(4)隐性知识是即时性的、根植于行为的知识,它产生于认知者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中,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5)隐性知识是非批评性的知识,我们很难对不能用语言表达而只能心领神会的知识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性思考;(6)隐性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是个体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7)隐性知识是停留在实践层面的知识,因其难以被编码和显性化而存在于即时的实践活动中;(8)隐性知识在被使用时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如某种心智模式等,而显性知识则可以被自觉的和有意识的收集、传播和使用;(9)隐性知识最终可以被某种模糊而粗略的表达出来,如隐喻、比喻、象征性语言可以表达某些隐性知识,从而隐性知识显性化和被利用成为可能。野中郁次郎就认为,“隐喻”是一种独特的领悟方法,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第一步。
综合以上特征,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的、难以格式化的非编码型知识。它植根于特殊的环境和背景,是停留在实践层面即时性的非批评性、经验性知识,往往被不自觉和无意识的运用。我们可以用某种隐喻方式对其进行表述并利用其实现组织目标。在现实中,隐性知识通常表现为经验、技艺(能)、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
三、隐性知识管理:内容与任务
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一)知识及其分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知识管理有较深人的认识。进一步分析以上认识知识管理的四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研究者没有对知识作出明确的界定和必要的说明。而“知识”本身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如果不对知识进行必要的认识,对知识认识的模糊势必会导致对知识管理认识的模糊。
目前,对知识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第一种途径是DIK(数据、信息、知识)金字塔来对知识进行描述,即通过分析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界定知识。印度的加内什·纳塔拉詹(C·Natalajan)是这一途径的典型代表。他认为“信息是经过搜集和处理的数据”,而“知识是经过人为的解读和人的经验充实之后的信息,同时还极度依赖于该信息所处的背景环境……知识是比信息更高一层次的东西,他是被证明有效的信息”,“信息综合之后得到知识,反之,知识分解成为信息”。数据、信息、知识三者之间的转换关系如下图所示:
认识知识的第二种途径是将描述知识内涵和罗列其外延相结合。1998年3月,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做出了比较全面的界定:知识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作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认识知识的第三种途径是对知识进行分类。最基本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1958年,Polanyi首次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概念,被认为是对知识认识的重大突破。目前,对知识分类最具权威和最流行的是经合组织(OECD)的分类方法。该组织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一书中,将知识划分为Know-What(知道是什么,事实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原理知识)、Know-How(知道怎么做,技能知识)、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人力知识)。VernaAllee则认为知识有“波粒二相性”,即知识可以分为作为实体的知识和作为过程的知识。作为实体的知识衍发出知识需要编码、拥有知识产权等管理问题,承认知识的实体性自然就产生了知识的识别、组织、收集和测度等一系列问题;作为过程的知识则衍发出知识如何发挥作用等管理问题,如知识的创造、共享、学习、应用等问题。还有人认为,对一个企业而言,其知识以以下四种方式存在:(1)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2)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的编码后的知识;(3)存在与职员头脑中的意会知识;(4)固化在组织制度、管理形式、企业文化中的知识。加内什·纳塔拉詹认为一个组织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Knowledgebase)时,可以将知识做如下分类:(1)声明性的知识(关于什么的);(2)程序性的知识(知道如何去做的);(3)原因性知识(知道为什么);(4)条件性知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5)关系性的知识(知道与谁有关的)。
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典型的知识分类方法,还有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不管对知识进行如何分类,或从何种途径去认识知识,对知识的分类和认识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划分和识别上。加内什·纳塔拉詹在用DIK金字塔来认识知识时,提出了隐性知识的解决模型,他认为“如果目的是要获取或分享隐含的知识,大体上说,应选用‘独立知识解决模型’;如果要获取的是明示的知识,那么‘信息—>知识转换模型’就比较合适”。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给出的知识定义既涵盖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科学知识等显性知识,亦将经验、活动等隐性知识包括在内。在对知识的分类认识中,Know-What、Know-Why;作为实体的知识、物化在机器设备上的知识体现在书本、资料、说明书、报告中,编码后的知识、声明性的知识、原因性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等均可归入显性知识。而其余的则可以归人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严格的数据、科学公式、公理、文字等符号表达出来,易于存储、交流和共享的知识。是一种被包装成信息的正式知识,它存放在各种文献中(如报告、手册、文章、专利、图形、形象、软件等),由此,显性知识也被称之为编码型知识(CodifiedKnowledge)。而隐性知识则是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它根植于个人的经验,通过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共享。二者的区别非常明显:隐性知识的交流是直接有效的,但是不能大规模的进行(从宏观上讲,它的传播效率极低);而显性知识的获取是间接的,但它必须经过编码和解码,并内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管理强调的是个人之间的对话,知识的共享是通过“人到人”的方式进行的,通过与拥有相应知识的人进行直接接触实现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而显性知识管理策略采用的是“人到文档”的方式:知识被创造出来后,经过编辑成为独立于其创造者的知识,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传播并被重复利用。
(二)隐性知识的识别
隐性知识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关键。而要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必须首先对隐性知识进行识别。识别的最直接方法是对隐性知识进行分类。一般的,我们可以作以下分类:
1.以隐性知识的依附对象划分可分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和集体的隐性知识。个体的隐性知识是依附于个人的、很难或不被其他个体掌握的高度个性化的知识,主要以经验、技能、直觉、灵感等形式存在。集体的隐性知识则依附于组织,是某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人格化特征,如某一组织或团队的价值体系(观)、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氛围等。
2.以隐性知识自身的特征划分可分为技术方面的隐性知识和认识方面的隐性知识。前者主要包括那些不可或难以编码和表达的技能(巧)、专长、诀窍等。而后者主要包括灵感、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等。
3.以隐性知识的层次划分可分为个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团体拥有的隐性知识、部门拥有的隐性知识和企业拥有的隐性知识。不同层次的隐性知识构成了企业隐性知识体系。
以上的分类是比较粗糙的,但仍然为对隐性知识进行管理提供了操作基础。我们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对隐性知识进行划分和识别。如:对一般的生产型企业而言,隐性知识管理在整个管理中所占的比重远不如知识型企业,主要偏重于对生产技术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的管理,而对于知识型企业(如咨询公司)则更偏重于对个人隐性知识的管理。
(三)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利用
隐性知识管理最终是为了通过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实现组织目标。对组织现有隐性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制度设计、激励、文化营造等手段克服障碍以实现隐性知识共享。这一问题最终归结到两个方面:
首先,要营造一个人人愿意与他人共享隐性知识的氛围和创造相应条件。在现实中,员工之间的知识垄断、互不信任及利己主义等都不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1)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树立互惠观和整体观,鼓励隐性知识交流,打破个体、团体及部门之间的知识垄断壁垒;(2)做好隐性知识交流的激励工作,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如承认知识的来源,建立组织内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修正考核指标,将员工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质和量纳入考核体系等;(3)对组织结构进行必要调整,构建隐性知识交流平台。如改变直线制组织结构,代之以松散的有机网络结构,或使“管理职责有意重叠”。另外,还要建立便于隐性知识交流的技术设备和网络。
其次,必须构建便于隐性知识开发利用的模式。这就要求能找到利用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不管是个人的还是团队、部门的隐性知识,只有被显性化或被传递才能发挥其作用。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1)使个体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如使个体将部分隐性知识清楚的表述出来从而实现共享;(2)使个体将其不能显性化的隐性知识以“人—人”的方式传递从而实现共享;(3)将团队、部门等集体拥有的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如将某集体特有的工作方法作为标准加以推广等。
(四)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
隐性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其保有一定量的隐性知识为前提。从隐性知识的分类来看,集体、部门等拥有的隐性知识一般不随某一个体流失而消失。但是,大部分的隐性知识,都是依附于员工个体,对隐性知识的保有以对员工的保有为前提。对知识型企业而言尤其如此。所以,保有隐性知识最终要求企业能够留住人才。
显然,仅依靠现有的隐性知识不足以维持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依靠现有的隐性知识来创造更多的隐性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以隐性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创新包括以下三种基本模式:(1)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个体可以直接与其他的个体共享隐性知识,但是这种“潜移默化”的师傅教徒弟的方式不能掌握隐性知识背后的系统化的原理,所领会的知识不能清楚的表述出来,因此很难被组织更有效的综合利用;(2)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知识创新的一个重要模式,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创造出新的显性知识;(3)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企业内得到共享和运用,其他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其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更多更新的隐性知识更多更新的显性知识……”的知识创新的良性循环。企业正是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的发展。
四、总结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和内部传统资源已经不敷应用的双重压力。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和理念,为企业应对上述双重压力提供了新的思路。企业要想很好的应对来自外界的压力,就必须寻找新的资源和开发新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传统的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在市场充分发育条件下已经难以形成某个企业的独特优势,因为其他企业也可以得到相同的生产要素。在这种情况下,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被重新认识和利用。虽然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但最易被接受的分类方法是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说,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但是显性知识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获取,难以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而隐含的、未编码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不易被模仿和复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这正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应对压力所需要的。
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吸引了众多的理论研究者和企业界的实践者,而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又促进了双方的良性发展。但是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存在着某些偏差,其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显性知识的过分重视和对隐性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关键作用极不相称。鉴于隐性知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作用,我们应该纠正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偏差,给予隐性知识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而对隐性知识进行重视的第一步是必须回答“什么是隐性知识”这一基础性的、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笔者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这为我们对隐性知识的进一步研究和隐性知识管理奠定了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福学.知识管理导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http://www.skyrme.com/updates/u26.htm.
[3]杨梅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4]左美云.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科学决策,2000,(3).
[5]巢乃鹏.知识管理——概念、特性的分析[J].学术界,2000,(5):14.
[6]http://www.brint.com.[7]彼得·P.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18;25;32.
[8]DurckerPP.Post—captipalitsociety.Oxford:ButterworthHeniemann,1993:78—89.
[9]加内什·纳塔拉詹等.知识管理[M].赵云飞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3-15;19;29.
[10]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刘民慧等译.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9.
[12]王得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41.
[13]谢富纪等.企业知识管理[J].软科学[J],2001,(1):72.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可以认为是高职教师与知识应用系统的交互,从简单的知识传播者发展到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者和研究者。信息化环境或者说信息技术的作用,关键就在于可以更好地帮助高职教师自我实现,其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知识管理能力的提高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事实上,知识管理对以知识作为工作对象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个工具,而且是他们提升高职教师社会角色地位、实现高职教师角色转变的关键。在实际应用中,个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知识的获取、知识的存储、知识的应用与知识的分享,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极大地提高个人知识管理的效率。首先,借助信息技术,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极大的拓展,同时获取的速度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在信息技术之前由于知识传播技术的局限,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是亲身实践、阅读书籍,知识获取的途径比较单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知识传播的渠道,因而也拓展了知识获取的途径。互联网上独立的网页超过了1万亿个,同时每天新增数十亿个网页。目前中国知网服务的读者超过4000万,中心网站及镜像站点年文献下载量突破30亿次,中心网站的日更新文献量达5万篇以上[3]。“一切用数字说话”,中国知网数字搜索让大家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研究变得简单而明白,互联网作为一个主要的知识获取渠道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信息技术也使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不给出任何线索要求在一个图书馆里找一句话,那无异于大海捞针,但是有了全文检索之类的技术,这样的要求可以很快得到解决。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来存储知识,使个人知识管理的开展更为有效。在信息技术之前我们通过个人笔记、书摘卡之类的工具来保存知识,也有用剪报、资料复印的方法来搜集资料,但是这种存储知识的方法不便于知识的管理。这种用实物的方式来存储知识,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管理起来就显得非常麻烦,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用各种电脑中的存储系统来存储这些知识则显得非常便利,也便于知识管理的后续开展。同时使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来存储知识,使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立体化,因而也使知识传播更加有效。再次,通过信息技术便于知识的共享。从知识的社会性特征来看,知识从根本上是一个群体集体协商的结果,知识的确认必须得到相关群体的认可,因此知识共享是知识本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方式可以使知识得到方便的共享,数字化的文件只要复制一份就可以共享,而不必劳驾复印件乃至人工誊写。通过网络平台的发表,全世界上网的人都能得到分享,而且这种分享是即时的。最后,信息技术也能够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对一个高职教师来说知识的利用则更加关键,因为高职教师的工作带有个性化特征,遇到的教学情境各不相同。为了有效利用知识,必须能够在情景中快速反应,个人知识管理能够提高这种反应的速度。这是因为,通过信息技术使个人知识变得有序,这是提高个体反应速度的内部条件;其次信息技术提供的搜索技术能够快速地定位相关知识,因此也能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
2高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桌面工具应用
目前,专业或非专业的知识管理工具很多,高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搭配。例如,可以用ICQ、MSN来加强联系;用OneNote+MindManager来管理灵感、记录笔记;用Outlook来管理联系人、工作计划、工作进度等。但是由于这些工具缺乏统一管理,容易造成知识管理工作的混乱和无序,而且无法发挥多种工具的协同优势。因此,需要一个集成化程度高的知识管理工具,以满足大部分知识管理需要的软件系统来帮助高职教师实施知识管理,如个人知识王、myBase、iN-ota等。这些工具往往都提供了比较丰富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它们以个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为基本任务,帮助个人实现生活、学习、工作等相关信息和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信息的有效管理。这些工具主要包括如下功能模块:日程管理、博客(Blog)阅读器、文档管理、通讯录管理、多页Internet浏览器等,它在获取知识、存储和管理知识方面有特长[4]。这类桌面工具的整合应用关键在于建立个人的知识分类与个人知识库,同时围绕这个核心开展时间管理、社会关系管理等。从个人的角度讲,需要管理的知识资源包括以下内容:通讯管理(传真、书信、电子邮件等)、个人时间管理工具(个人备忘录、事物提醒、待办事宜)、人际交往资源(如每个人的特点与特长、联系人的通讯录等)、网络资源管理(网站管理与链接)、文件档案管理等。这些知识资源往往都有些对应的工具来支持,其中文件档案的管理在知识管理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因而对这一类知识的分类是我们知识管理里面的重点。对知识的分类,应根据自身需求,按照“我需要什么信息,如何最快找到它”的原则进行操作。知识的专业分类可以根据学习的专业科目来划分,也可参照图书馆文献的分类方法。但是也不用太拘泥于严谨的分类方法,只要根据个人情况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知识库的最佳分类方法。利用工具建设个人知识库是利用个人知识管理工具的核心工作,知识库的管理方式是以上述知识分类为基础的。知识库中的文件命名应该简单明了、见名知义,辅以数字编码、时间、来源为原则,以文件的形式妥善地保存下来,并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扩展和完善,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同时,也要建立文件安全、资源删除与更新、交流与共享的规则。这样可以方便信息资源的分类存储、查找和操作,也可避免因时间推移和遗忘而导致的混乱管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能够快速而方便地访问知识库对个人知识库来说至关重要。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需要持续不断对个人知识库进行维护和管理。一般而言,个人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增添新的学习资源和知识类别。(2)协作学习以交流和共享知识(3)进一步完善个人知识管理准则。(4)删除、修改和更新部分资源。(5)在知识管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知识结构[5]。
3高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工具应用
桌面工具功能强大、使用方便,对高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来说非常实用,但是单纯的桌面工具最大的问题就是相对封闭,在知识获取与交流方面不是特别有利。作为一种流行趋势,网络工具在个人知识管理中的应用也将大行其道。从网络工具的整合来看,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采用同一公司的相关产品;另一种则是根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需要采用各方面的专用平台。由于知识管理思想的影响,知名IT公司都在向这个方向发展,其本身只是作为一个集成的界面,包括Gmail、文件、日历、Reader、Talk都可以分别对应知识管理的某一个方面,如Gmail可以作为联系人管理、文件作为个人知识库、日历是时间管理、Reader是RSS订阅、Tailk是即时通讯,这些功能都可以集成到iGoogle。个人知识管理的每一个方面现在也都有相关的专业平台,如专用的博客平台,Wiki平台、交友平台,乃至网络存储平台等。这些平台如果能够整合也将是一个很好的个人知识管理途经。目前出现的基于Firefox浏览器Flock实际上就是出于这么一种思路,可以把这些平台通过一个中介整合起来变成一个强大的个人知识管理平台。信息技术对个人知识管理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技术体系来看,如果不要那么在意桌面客户端与网络平台的非此即彼式的划分,那么毫无疑问这两者的结合将是很好的选择。
4应用网络知识管理工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