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利工程的投资逻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的精髓,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控制牵涉到诸多方面的问题,并且影响的因素也较多。这些问题和影响的因素关联在一起,一起作用于水利工程的项目建设投资中,如果再某一个方面发生变动,都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投资。所以,水利项目建设的机制构建,因从有机整体这一方面进行考虑,在工程全过程的实现、控制方与投资方相关要素等对水利建设项目实施做到全方面的控制。
(二)层次性原则
水利工程建设工程量大、工序复杂、投资金额较大、包含的元素过多等标志着水利建设的投资控制需要多级层次,保证水利建设投资实施的有效性控制。而水利工程的组织控制上大体分为国家、项目法人代表以及承包商和服务商三方面对投资进行垂直控制。而处于同一层次的水利投资控制系统间是平行并立的,也分别和上一层次的相应控制系统产生联系,在这样的平行与上下的的交错,形成了各种交叉的层次。
(三)风险承担与激励的一致性原则
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中,水利工程投资的另一关键的风险分配基础是,对水利工程控制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确认的政府部门委托人和项目法人代表。将风险分配给具体的责任人要求能够将风险清晰的分辨出来,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对不同施控主体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
与风险合理分担相对应的是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正确的诱导项目法人的工作动机,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现投资控制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项目控制投资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投资控制,将会极大地提高投资效益,保证投资目标的实现。
(四)静态控制与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风险的合理分担原则确定风险分担方式,对于静态部分应由项目法人负责,应由其通过加强施工管理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同时,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影响工程投资的内外部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政府投资人要加强动态投资部分的管理,通过对这部分投资的管理达到控制造价的目的。总之,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将动态投资和静态投资分别进行控制,保证投资控制目的的实现。
二、水利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实现
(一)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外部治理
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外部治理,主要是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监管体制,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项目法人代表的监管力度。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法人代表,水利工程阶段性目标建设的关系是对其有效的监督。做好对法人代表的监督,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在公司中,按照公司的法人代表的规章制度,建立出监事会。对其外部的实际监督方法主要是:水利项目中的财务、设计、监察等部门需根据自身的职权范围对法人代表的日常行为以及水利项目的工程进度、施工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监督,严格检查其是否违反了制度规范。从平时部门的检查情况来看,具有权利的部门都有着一种“随心所欲”的感觉,对检查也是一晃而过,更谈不上对检查的结果负责,所以对检查方面的日常行为也需作出明确的规范制度。
政府行为作为水利工程的前期工作。作为政府部门的投资人,前期的资金投入对水利项目工作是尤为重要的。在前期,需要规划水利设计部门,当设计出来之后,请权威的专业机构以及水利专家作出充分的论证,并考察水利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对不符合实际的地方作出修订。在修订通过之后,邀请相关工程咨询部门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当可能性评估进过后,方可正式成项。成项后,一定时期内,当地政府和水利部门,还需要对周边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出评估。政府部门还需要协调项目与当地的公共关系,在必要的时期可以强制性采取的手段进行合法的征地、拆迁。前期的项目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部门的资金周转,但是可能性评估没有通过,那前期的投入资金也将被取消。
政府投资人要对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进行监管,国务院或发改委、水利部委派的稽查特派员,国务院或发改委、水利部委派的稽查特派员授权的主管部门组建的项目领导小组后指挥部都应对项目法人的投资控制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管,二者的监管工作既要分工明确又要相互协作,有效的避免重复监管,做到全方位高效的监管。水利工程还可以让中介机构对投资控制进行监管。
此外,对水利工程法人代表的监督、管理还应由政府投资人引入社会的监督、管理体制,社会的监督、管理是以水利工程项目的信息透明度作为前提的,从而使得社会公众对投资有足够充分的了解。在采取措施时,应做到几下几点:将水利工程的政府投资的公开化制度加以健全,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投资的内容、程序、方式以及载体;在对水利工程的项目中政府的投资可行性与概算的评审、将审核之前的投资公示与听证形成统一的规范、可操作的公示与听证,并将之成为一个法定的程序环节;对水利建设的违规、违章严格控制,并形成制度,凡是举报有功者应当奖励,并为其保密;将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介连接在一起,让水利部门的政府监管的机构能够从媒体中曝光出的情况中收集到监管机构的线索,也要及时的提供采访资料给新闻媒体,新闻媒体要对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建设做出及时的曝光,并公开处理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能够提高政府部门投资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率。
(二)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内部治理
水利工程项目内部治理的实现就是通过对项目法人进行合理的风险分担,并构建与之对应的约束激励机制,实现项目法人权责利的均衡。
从治理的角度来讲,内部治理中的所有权是剩余的控制权与索取权的统一,水利项目的最大化效益是做到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相互对应,这也是项目所有权中的一般原则。而水利项目中政府投资的共有产权具备不可分割与转让等特点,但存在着政府投资项目属于国有,剩余的索取权也只能作为国有被国家占得。从而容易引起剩余的控制权与索取权出现严重的不对称性,容易影响代项目建设者缺乏激励。水利工程项目在投资上的控制机理是通过合理的风险投资分担,并配合奖励的相应机制,对项目法人代表控制投资实现其正向激励的作用以及有力的社会行为约束。所以,水利工程项目的风险投资的关键就是合理的投资风险分担。
从项目治理的角度来讲,水利项目的所有权的存在于发起人和投资人之间,也必然会伴随着项目风险的转移、分担,风险也能理解为和控制权相对应的一种责任;作为项目承担风险的必然之物,剩余索取权既是取得本质上项目风险承担的产物,作为风险承担的主体,也有权利获得剩余产品的一定份额。项目承担的风险与剩余的对应关系,会让项目风险承担损失或者是取得风险收益的两重性推动获得剩余索取权的风险分担主体努力工作。从这个逻辑来讲,风险分担其实也是一种风险收益、损失并存的一把“双刃剑”。
所以,有效的投资控制机制在某种程度上是负担风险的成本与进行有效激励后的收益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使得政府部门的委托人和项目法人代表实现一致性的目标趋同,让自利行为逐渐接近与政府部门委托人所需要的行为,并通过有效的个人目标改变来消除委托人与项目法人代表的利益冲突,使项目法人与政府委托人的利益更和谐一致。合理的风险分担能够有效的协调好项目法人代表应有的责任、权利以及收益等,也是水利工程项目的投资运行得到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支撑技术
一、前言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信息化技术、水利开发与信息化资源,带动水利工程现代化建设,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发展的新途径。水利工程信息采集、传送、储存、处理以及利用,可提高水利信息的应用技术水平与共享范围,最终可提高设施的应用效果。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水利工程开发重点规划管理技术,现已在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水利工程特点
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工作,和其他的建筑工程相比较,投资相对交大,并且进行的周期相对较长,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在建筑行业中属于比较重要且困难的工程。但是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质量,其难度也相对较高。并且水利工程往往具备十分巨大的规模,涉及很多的工程技术,参与的人员众多,对其进行控制以及管理十分的困难,使用传统的方式很难管理,难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因此,信息化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同,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管理的质量也有所提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
三、技术支撑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对工程建设的情况进行实时记录,使工程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对工程变化采取措施,做好预测和监控以及工程规划等系列工作。下面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化的支撑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网络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应用。而水利工程功能这个行业正在向着高科技、高智能化的方向转变,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网络技术应用在其中。使用网络拓扑技术能够将办公系统中的网络连接到一起,并且通过使用一些系统软件很好地对系统内部的数据进行监视、判断以及作业转移,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性,使得系统中不会由于某一台服务器的故障而中断服务;并且使用网络中的存储功能,能够使得计算机的硬盘存储空间在逻辑上得到容量的扩充,减少了计算机硬件上的负荷。同时,可以在网络中安装防火墙,来保证内部数据的安全,使得外部的各个站点的攻击能够被隔离开,进而保证内部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2、数据库技术
在计算机领域,数据结构决定了软件的开发模式,能够直接影响工程进度仿真分析系统、工程合同管理系统、工程档案信息系统等工作。这些专业化的管理都和工程的数据息息相关,因此对于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严格地将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并且将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作为数据库的设计的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对各类的专业化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开发与应用。
3、中间件技术
在复杂的分布式的、规模比较大的软件系统中,中间件技术得到了_发,并得到了十分迅速的发展,在应用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十分关键的技术。在水利工程管理系统中,中间件技术得到了十分重要的应用。通过对中间件平台的搭设,能够很好地将水利信息进行应用,从而进行交叉学科的科学性研究,这在水利信息化的应用领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并且,针对水利行业的特点,能够建立起一个相应的中间件的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是由数据集成中间件、应用开发的框架平台等构成的,在这个平台上能够把雨水的情况以及水量、水质等相关信息进行综合性处理,并且将分析后的结果进行汇总,这对于水量工程的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未来发展趋势
1、建设中应用
未来,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会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的技术有网络的拓扑结构、信息的采集以及处理等,都使用了网络化的技术平台,实现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信息化技术的具体应用。并且在水利工程的项目中,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的处理系统来对水利进一步的控制,随着自动化设备的不断出现,也可以将其应用到水利工程中,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变得更加现代化。将信息化的技术充分的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去,能够使得其价值得到大大的提升。
2、管理中应用
在水利工程的管理中也可以进行信息化的应用,这样不但能够加强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能够使得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有条理性。从水利工程的项目进度、项目的质量以及项目的资金这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通过子系统的划分,各个部门的协同性工作,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和谐。使用计算机系统对数据进行收集,并且整理和分析之后,根据其结果对于整个工程进行信息化的控制,实时的掌握水资源的情况,使得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除此之外,对于生产要素、技术等都需要进行较为全面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能够更加高效。并且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还应该加强对于施工环节的管理,通过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得工程项目的管理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对于水利工程的进一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很大程度的促进其发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将其应用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中去,不仅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现代化建设,而且也是顺应时代的一种发展趋势,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应用到的信息化的支撑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且对信息化管理建设水利工程在未来所具有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水利工程;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5-(页码)-页数
水利工程项目风险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中,风险的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建设,甚至大的工程风险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失败,根据林西县地区水利工程施工的经验,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很大风险,因此,要加强对风险的重视,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水利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可以确保工程项目的效率同时造福于人类,真正做到水利工程服务于人民的目的。
一、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可以借鉴现代工程风险管理理论,现代工程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任何工程项目都有风险,工程风险管理是决定工程项目是否成功的关键。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风险识别、估算、风险处理方式选择,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等环节,以保障项目财务稳定与确保项目目标的实现,它是一个符合一般管理逻辑的连续过程,主要包括几个环节,即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对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而言,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这几道程序落实的过程也就是水利风险管理的过程。
二、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总结林西县水利工程施工多年经验教训,虽然未发生重大事故,但是各种问题风险长期存在,因此必须引起重视。“风险管理作为应急管理的‘关口再前移’,是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管理策略具有基础性和超前性的特征,是消除和防范各类事件发生的根本。”风险管理在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不可或缺,在水利工程管理面前也是不或缺的,在基层工作中更是不可忽视。水利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目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不确定性
在风险管理中风险识别时要根据风险源将项目面临损失的不确定因素一一查找、列举出来以分析断风险类别、性质以及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减少项目结构的不确定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可采取依观察、调研、实地勘测、咨询专家、广纳建议、召开研讨会等方法,结合项目建设全过程,制定出面对既发、未知因素导致的风险预控之道。
(2)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必要过程
在风险管理中,应用管理科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参考水利工程建设的风险发生概率及因由,政策、文件、法律、技术、资金、监理、审计等方面予以审核,科学地估计风险大小,找出主要的风险源,并评价风险的可能影响,以便以此为依据,对风险采取相应的对策。建立健全工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关注检测、预测与信息报告,培养先期处置能力,针对己经识别出的风险,按照科学的程序予以评估,以便为决策提供证据。
(3)目风险管理利于节约成本,减少损失
水利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是用系统的、动态的方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规避、风险分散,通过应急机制减少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形成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部门的风险管理体系。项目风险管理不仅使各层次的项目管理者建立风险意识,重视风险问题,而且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形成一个前后连贯的管理过程。
三、加强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措施
1增强风险管理意识
在水利工程领域,风险管理意识的薄弱导致了中国目前较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状况,在基层这种现象更为显著,直接造就了各个组织高成本运转。为防患于未然,在水利工程领域,应不断地加强风险管理意识,要改变原来注重上级要求和关系协调而淡化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就水利工程项目而言,风险管理不仅要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还要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所以理应从组织入手不断进行安全培训,在培训时,不要面面俱到,而要就一两点予以强调;对员工而言,积极主动地培养风险意识,利于建立利于组织风险管理的组织环境。
2完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1)由市场选择项目法人
现在很多地方水利工程项目法人选择采用的往往是非市场行为,具体说即项目法人在水利系统内部是市场竞争,系统之外的单位极难有资格竞标。完善竞标制度的操作流程,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在加大监管、完善制度的基础上,注重程序化、公开化的运作,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真正做到由市场选择项目法人。
(2)内部审计独立性
设立审计委员会制度,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内审人员与董事会之间单线联系,他们只向董事会负责,其他任何级别的领导都无权干涉其工作。保证住他们的权威,让他们脱离利益相关者,较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权威性得以体现。
(3)信息共享
在水利工程部门,为落实信息公开、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信息系统间理应做到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以便更加合理地达到资源配置,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的财富。
3科学应对超概算问题
2000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颁布实施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法,从此把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投资管理纳入法治轨道,发展至今己进入成熟阶段。在水利系统,从设计单位选择、设计人员选择上入手,注重概算编制,积极推行限额设计,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只有把
整个流程上的工作做到位,落实好,概算的编制才会最科学,从而也会最大可能地减少甚至消灭各种水利工程项目风险。
4加强抵御风险的各种技能培训
水利工程有许多可控和不可控的风险,在人为的各种风险中,大多是可以预控的,基层工作尤其应该强化该方面的管理。
(1)合同风险管理
在水利建设的合同条款中,首先一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从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合同管理一定要注意利用索赔维持公平,获取利润。
(2)帮助承包商规避风险
风险无时不在,承包商要采取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措施,对风险大的合同,承包商可以提高报价中的风险附加费;采取一些报价策略降低或转移风险,通过谈判,完善合同条文,双方合理分担风险,考虑使用工程保险。树立合同意识、风险意识,重视风险管理,这些对降低工程风险是非常重要的”。
(3)以法律合同防市场风险
市场中诚信缺失所造成的一系列风险只有用制度的力量才可以防控。对于市场出现的诚信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法律法规或者合同予以规制。针对具体风险,经过独立性强的中介予以制定合同,对有可能出现风险的方面予以法律界定和风险防范;针对具体的业主、监理、承包商等主体责任予以列举式合同编制,从而为风险制定防范性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对于水利水电行业是个新的课题,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工程风险的管理还是应在风险预测上下功夫,应以“预防为主,积极规避,合理转移”为指导思想并及时采用风险管理措施,以尽量减小风险和风险带来的损失,使水利工程项目实现更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造福于民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姝娜.探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招标,2009(42).
【关键字】水利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水利工程是为消除水害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而修建的工程,具有影响面广、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较大、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因此对施工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水利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体制缺陷兼市场不规范,导致施工管理约束力弱
目前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主要是国家或集体,存在行政干预多或者多头管理现象,造成人浮于事,对施工单位的管理不到位;一些水利建设单位政企不分,自管自建,难以实行严格的管理;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责、权、利不到位,无法真正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招投标时任意压价、恶意竞争的局面[1,2]。这些问题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对施工管理产生很有效的约束,从而影响了工程的质量。
1.2分转包现象严重,施工素质难保证
水利工程中比较普遍的存在外包现象,中标单位名不符实,真实能力无法完成施工任务,而出现层层转包、分包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经业主同意可以分包,但转包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的出现,造成施工单位资质和素质无法达到招标文件的要求,而经层层抽水,实际从事施工队伍的利润微薄,因此促成其借偷工减料等手段赚取利润,严重地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埋下安全方面的隐患。
1.3技术水平不高,施工质量难突破
在我国有不少施工单位,技术力量较为薄弱,仅可应付一些相对简单的施工,面对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施工难以承担,完全依靠经验施工,效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部分设计、监理的业务是由上级单位转包下来的,自身并没有足够能力担当,又自以为背有靠山,不思进取,使总体施工技术水平不进而反退。基层管理人员从事灌溉管理工作的多,因为既没有实践经验,又没有时间参加进修学习,对于技术性强、难度大的工作难于应付。这些现实问题造成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多年来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1.4施工筹备工作不到位,前期准备不足影响大
许多行业的工程都有一个通病,重视立项轻视筹备,关注项目开工而漠视前期准备,一些人头脑中的逻辑是只要争得项目,自然会有工开;而有工开了,还急个什么?水利工程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水利工程的复杂性,施工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施工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保证施工有条不紊地铺开,而仓促上阵往往遇到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等过了磨合期差不多工期已过半,许多施工中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工程质量、安全、进度都无法得到保障。
1.5工程监管不得力,质量控制无保证
由于建设单位监理意识不强,导致监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质量控制和监督都不到位;而且一些监理人员由于自身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有限,不坚持原则和立场,在监管过程中表现失职。政府部门对于水利项目,尤其是小型水利工程,质量重视不够,采用的监测手段过于简单,甚至只凭目测来判断工程质量,这些情况说明没有严格的监管,就不可能保障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2.水利施工管理的综合对策
2.1健全项目法人制度,规范水利工程市场
在我国推行项目法人制度,其本意是非常正确的,问题是在执行过程中走了样,甚至成为摆设[3],这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的表现,因此首先应当健全项目法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项目法人考核管理机制,严格规范和约束项目法人的行为;二是健全招投标运行机制及监督机制,形成严密的标底机制、评标标准、决标标准及其工作程序。大力推行合理低价中标,严防恶意低价中标行为;严厉制止非法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加强对招标机构的监管和严格审查评标专家的资格。为此,可邀请纪检、监察和检察部门组成联合办公督查机制,对招投标全过程全方位实行监督,确保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度及招投标制度。
针对水利工程市场,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制衡机制,实行“同体回避”原则;重建水利工程信用体系,加强和监管行业自律行为;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改善融资渠道,使资金运转得到保障。
2.2推进监理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建立工程监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代表业主在投资、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控制及协助业主进行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从而确保工程如期按质地完成。但为了改变监理监管不得力的局面,应对监理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应规范监理市场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监理人员的准入门槛,保证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准。其次,厘清业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业主与监理单位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合同关系,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虽同受聘于业主,但两者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人员应立足于服务精神,公平公正地监督工程建设和施工管理并把好施工质量关。
2.3明确工程建设目标,做好施工前期准备
水利工程的施工一般都比较复杂,因此确定工程建设目标后,就应从组织管理、技术措施、施工人员、物质设备等多方面做足准备。首先,应组建项目经理负责制的项目部,并由项目经理组织精干的技术管理团队和强有力的施工队伍,项目部根据承包合同确立项目管理目标和签订项目责任书。其次,做好现场道路、水电、通信等“三通一平”工作,准备办公、生活临时设施建设。再次,根据工程需要准备施工机械、材料物资等。此外,在施工前还要做好图纸会审、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交底等工作。
2.4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系统管理互不偏废
施工管理主要是抓好质量、安全、进度、成本的控制以及现场管理(安全文明施工)这几项,这些内容都是相互关联、互为作用的,偏废任何一项都会对整个项目造成不利影响,其实管理工作本来就是系统工程,因而应按照系统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
质量方面,先要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健全质量责任制,然后根据质量管理目标确立质量管理方案、质量工作规程,建立从原材料到每一个施工环节严格质量监控体系,并认真落实“三级检查”制度。安全方面,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施工责任制,制定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施工前必须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施工进度计划的制定必须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施工的前提下科学合理的安排,应积极采用网络计划技术等先进手段,提高成效。成本控制,应在保证质量、安全、进度条件下,实行成本最低化的原则,应建立成本责任制并采用科学的方法管理成本,施工中应力求节约和高效。
【关键词】大型灌区,信息系统,应用;信息录入
前言: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大型灌区建设与管理情况的专用平台。管理信息系统由灌区基本信息、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供用水管理体制改革信息、灌区管理信息及基于电子地图的工程改造信息组成,系统设计为B/S结构,通过信息维护、查询浏览、汇总分 析等功能模块,实现对灌区“两改一提高”业务的时效性管理。
1 大型灌区续建与节水改造系统的基本情况
1996年以来,水利部启动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合理利用水资源,进一步做好大型灌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续建配套工作,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促进灌区良循环机制的建立,提高灌区总体经济效益。水利部统计自1998年~2005年末共投资188.95亿元,对全国306处大型灌区启动了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其中中央国债资金97.85亿元。 “十一五”期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将继续成为水利投资的重点。
伴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其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当前以及今后我国水利行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工作,改进管理手段,不断提高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与效率,为水利部、各省及灌区提供先进适用的信息化管理工具并搭建良好的信息服务平台,从2005年开始,围绕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和节水改造工程管理的信息特点及相关要求,通过应用互联网(WEB)技术和地理信息(GIS)技术,于2006年底完成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工作并试运行。2007年1月,该系统通过了由水利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经在部分灌区试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和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的要求,结合各省、各灌区对节水改造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而开发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
新疆玛纳斯河灌区(自治区)从1999-2009年国家共安排国债资金4820万元。使玛纳斯河灌区水利工程旧貌换新颜。
2008年1月玛纳斯河流域管理处开始进行大型灌信息系统单机版系统试运行的录入工作。2009年系统从试运行转入正式网络版录入工作。大型灌区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该灌区水利改造项目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为相关工程项目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该系统应用过程中,各单位也发现了一些信息录入需要解决的问题。
2 系统运用优点
2.1 实现项目信息电子化管理
系统将全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都纳入了计算机管理,借助系统实现了项目信息管理的电子化,同时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统一的、规范的、标准的指标体系,逐步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该系统采用统一的数据库平台,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中的数据信息统一到一个数据库平台中,实现了项目信息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信息资源的作用。
根据国家和水利部颁制图标准定制了渠道、闸门、渡槽等水利建筑物的电子地图专用符号,可以方便地增加、修改各类水利建筑;可以进行图层的添加、删除、关闭等操作。为灌区维护地图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工具。
以灌区水利工程分布图为展示平台,通过地理信息的表现方法,根据建筑物和渠道的改造信息制作生成渠道防渗、建筑物改造等专题地图,便于对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情况进行直观了解。
2.2 系统应用方便
解决了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项目管理人员提供方便、便捷的管理方式,也为上级管理单位提供准确,及时的各种节水改造项目数据,系统还利用地理系统的强大功能将实施过节水改造的灌区水利工程直观清晰地展现出来,由此,既可保证改造信息组织管理的逻辑性和关系唯一性,也可极大地方便用户对改造信息的维护、查询和应用支持。
灌区用户利用网络系统,完成数据的填报和地图信息的编辑处理,按照信息填报流程逐级上报,以实现灌区信息的及时维护和更新。部级和省级用户单位可以利用系统,从网上下载灌区的地图和数据信息,在单机上完成对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分析,并可生成各灌区的节水改造专题图,对灌区的节水改造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该系统能按年度对灌区基本情况、节水改造项目进展情况、投资指标、供用水量指标、工程建设指标、用水效率指标、管理与改革指标、效益指标、信息化指标等资料信息进行查询,并对查询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形成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同时可将查询结果输出到Excel中进行报表打印。
2.3 系统信息统计全面
该系统通过建立灌区基本情况信息库、灌区工程地理信息库和节水改造项目属性信息库,实现对节水改造项目数据的维护、查询、统计和分析,并且实现灌区工程电子地图的浏览分析,形成水利工程改造专题地图,实现对节水改造项目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可以满足灌区对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需要。特别是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基本情况、投资情况、规划情况、可研情况、实施方案批复情况、项目完成及验收情况进行行业面上管理,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涉及的各类水利工程信息,规划信息、可研信息、项目投资计划下达信息、项目验收信息、项目规划信息、水利工程改造信息、项目批复文件等等。对工程改造进行全程的监督管理,有利于衡量灌区改造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工程改造的后评价工作更科学、合理。为国家下达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提供可靠的依据。
2.4 系统的功能强大
针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管理的专业特点,完整地建立了灌区改造信息、对应工程设施及所在渠系位置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以灌区为基本信息承载单位进行点的管理,可在灌区矢量地图上对项目投资的工程状况进行查询、浏览、汇总、分析,并能形成各种专题地图。为了方便各级用户浏览和切换电子地图,系统实现了地图放大、地图缩小、地图漫游、恢复视图、前一视图、改变视野、查看整个地图、图层控制、鹰眼、单位结构树选择等功能;其中独特的鹰眼功能加强了浏览地图的灵活性;单位结构树的设计,为各级单位之间的地图浏览切换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方案。查询方式分有条件查询、地图点击查询、地图区域查询、搜索查询四种。
为了宣传灌区,使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直观地了解灌区的情况,系统设计了视频链接功能,能将重点灌区的关键工程的视频信号接入到系统,使各级授权用户方便地了解现场的实时情况。
系统本身也将根据录入制度,对相关信息进行自动检查与归档,未及时填报相关统计信息的单位将被系统分拣列出,以便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督促检查。
3 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3.1 系统中数据的录入不规范
在信息系统录入中我们发现每一项的数据的录入只是按照信息系统的操作要求,比如说数据要的是整数,还是保留几位数,数据的单位座、万元、还是立方米等。而每一个数据录入的要求并没有明确,也就是说填表说明没有,数据是怎么来的,是哪几个数一之和,还是截止到哪一年的,这些都没有明确,因为这个信息系统中包括的内容很多,涉及的部门也多,有工程、水管、水资源、财务、人事等等。具体录入的人员也只是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专业的,其它各部门的数据也只有一起汇到一个手中录,各部门的数据没有填表说明的话,使录入人员就很区别,判断数据的正确与否。
3.2 信息系统录入人员的不专业和系统应用培训的不完善
大型灌区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及数据是今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依据,信息填报必须真实、可靠、及时、符合规划及有关要求。做为信息系统的填报人员必需负责大型灌区规划相关信息及年度项目投资计划信息的维护;综合信息的分析处理与复核;收集、整理、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的责任,因此填报的人员的素质对了信息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各应用单位信息填报人员中有一部分非专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这使得系统中的数据容易出现错误,数据之间难以相互印证。也导致该信息系统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其后的系统管理带来诸多难题。 3.3 跨行政区域灌区基本信息数据相互冲突
大型灌区中往往有跨越多个地(州)县行政区域,各灌区跨越的各行政区域都有各自的灌区管理部门。这些大型灌区在录入反映灌区基本情况的数据时往往发现很多数据出现相互冲突和不符的现象。如新疆玛纳斯河灌区上游由自治区水利厅玛河流域管理处管理,下游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管理,导致在对玛纳斯河灌区进行灌区基本情况、项目管理情况信息统计时,就存在一个用户名,两套数据内容的现象。无法真实反映该灌区改造的情况,也给上一级信息汇总人员的信息统计带来很多不便,导致同一个水源,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评价灌区的基本情况、项目管理情况,信息系统中的数据也无法客观评价改造后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信息系统应用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明确规定信息系统录入人员专业必须为专业从事水利工程项目管理人员, 组织开展大型灌区信息系统应用的培训和模拟演练提高录入人员的录入技能。
1课程的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不同于其他一些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具有如下特点:(1)实践性强。课程涉及大量具体工程的特殊施工机械、复杂施工方法等,学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对讲授的内容不容易理解。(2)知识面广。本课程的学课本内容之外,还涉及到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水力学、水工建筑物、水电站等课程相关内容的运用。(3)政策性强。本课程的学习涉及到大量国家、地方和行业有关工程规范、规程、标准、法规的运用。(4)灵活性高。对应一个具体施工过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机械、施工方法,同时一个时期常用的施工机械、方法是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因此本课程的内容必然是灵活的。
2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我院水利工程类专业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我们无论是在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还是在课程体系上都做了一些改革。本课程的内容是非常繁多和杂乱的,章节之间没有严格的逻辑关系。要把所有的内容都讲完,课时即使增大一倍也是不够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这就需要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安排,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有针对性地做到一部分内容精讲、一部分内容略讲、一部分内容不讲。如钢筋混凝土工程这几章,由于其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最广、牵涉的施工工序比较复杂、影响质量因素非常多等特点,是授课的重点和难点,需要精讲;砌体工程这一章节,虽然其应用范围也较广,但其施工工艺相对较为简单,故而对其略讲即可;吊装工程,因其应用范围相对较少,可留给学生自学。从课程内容上继续强化常见工种的学习,要求掌握常见工种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要求,通过这些学习结合施工实习,学生可以取得中级钢筋工或混凝土工职业资格证书;建筑物施工将原来的各单项建筑物施工按类型合并为土石建筑物、混凝土建筑物、地下工程等,将原有各类型建筑物共有的内容合并,重点学习各种类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安全保证措施等。实践教学内容包括课内施工机械设备演示、施工工种技能训练、施工方案拟定综合练习等,学习施工操作技能及制定施工方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工程施工的理解。
3师资队伍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参与过具体的施工过程,而要求其生动地讲出来,那么他所讲的内容必然不丰富、不实用,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我院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师培养,授课教师由三类人员构成,一是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教的;二是从施工单位引进中级职称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三是有针对性地聘请施工单位工程技术人员。对前者,我院安排他们在施工单位顶岗实习1~2年,从事工程实践锻炼,并在我院的企业———水源建设监理公司兼职,这样不仅有教学经验,而且有实践经验;对从施工单位引进的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我们着重进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培训,引导他们如何将具体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此外,我们还有针对性地聘请一些工程技术专家给学生作专题报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培养了一批教学经验丰富、能进行具体工程实践的“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他们既熟悉工程实际,又了解毕业生的职业要求与岗位群;既能进行理论教学讲解,又能从事实践教学工作,还能承担一些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监理,产学研紧密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这样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完全依靠课堂的讲授是不够的,还要补充以直观性的教学手段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1采用实物、图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辅助以真实的施工机械、设备、工具、过程的图片以及部分实物或模型,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院建有施工实训中心,有水利水电工程常用施工机械设备。在讲到某一工种的施工时,我们将学生带到施工实训中心进行教学。同时在网上收集资料,给学生展示教师利用各种机会拍摄的施工机械设备、施工现场照片,如爆破钻孔、装药、起爆、钢筋绑扎、组合钢模板拼装、混凝土搅拌、运输、混凝土浇筑、截流施工、隧洞爆破开挖等照片,增强学生对施工过程的认识。
4.2现场参观实习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有关资料表明,现场参观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在课堂上单纯听讲要大得多,且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现场参观又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于是我们在授课过程中,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附近可供参观的建筑工地进行介绍。在专门的施工实习期间,安排学生去在建的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现场实习,参与各种工种施工,从中熟悉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现场布置、工程施工进度安排等知识,加深学生对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的认识。
4.3采用多媒体教学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是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过程,一般短的可能1~2年,长的可能5~8年,更长的甚至十几年都是有可能的。短暂的现场参观不太可能对一个建筑物的施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施工工艺、施工机械、施工事故案例等平时不容易看到,多媒体教学恰恰可以起到此方面的弥补作用。我们水工教研室结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精品课程建设,进行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通过两年多的建设,收集了大量施工图片,制作了施工导流动画,录制了300余分钟的视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各工种、各种建筑物的施工方法及所采用的施工机械设备;课后学生还可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复习巩固,扩大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5考试考核方法建设
根据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和课程特点,考试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然而,我们以往基本偏重的是卷面考试这一形式。最终的成绩评定则以期末和期中成绩的一定比例综合而成,不注重平时的形成性教学测评。这种考察评价机制,实际上仅仅反映了学生的记忆能力,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体现。而且,这种考试形式会造成学生产生“重学轻用”的观念。考试改革的的基本思路是:
(1)考试考核成绩组成
总成绩=基本操作技能40%+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闭卷考核40%+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讨论及分析10%+网络资源利用、施工新技术的认知报告10%。
(2)实施方案
①模拟实际操作考核结合《水利工程施工》操作性强的特点,在校内施工实训场所模拟实际工程,进行钢筋、模板工种的实际操作,考察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操作技巧。②闭卷考核结合施工工程,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施工工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③施工组织、施工方案的阶段性讨论及分析在某些相关章节内容后,模拟工程的施工组织、施工方案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分析、现场答辩进行综合评定。④对施工新技术的认识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熟悉国内外施工新技术,并写出心得体会,根据“报告”的内容评定成绩。
6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关键词:水利工程;索赔
一、索赔分类
索赔类型共有八类:①工程变更;②进行修理和补充勘探;③工程师工作差错或拖交施工图纸;④业主风险;⑤不利的自然条件;⑥业主违约;⑦法规和汇率变化;⑧为其他承包商服务。
二、索赔计分方法
1.人工费
人工费包括两个方面:人工费单价变化和人工工时变化。
工效提高幅度与工资上涨幅度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当工资上涨幅度大于工效提高幅度,则总人工费会下降,反之则得到相反的结果。所以应采取这样的方式:适当提高工人工资,从而减少工时,可以降低总人工费。然而如果所减工时不及工资提高幅度的话,就会得不偿失,因此,应该合理设计适当的数据。
总人工费与两个因素有关:人工工资和工效。大部分人认为降低人工费的办法就是降低人工工资。实际上 这种设想是错误的。人工费包括人工工资和工时两个因素。要使人工工资乘以工时的乘积最低,需要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形成一个最佳组合。一般,适当提高人工工资,可以提高一定的工效。过低的人工工资不仅不会节省人工费,而且会降低工效,甚至引起经常性罢工,严重影响施工进度,降低整个施工现场的生产效率,给管理事业困难,最终会引起人工费失控。
适当提高人工费,并达到提高工效,我们较常采用的办法是:①采用单项工作计时包干的办法,即规定完成一件工作的做小时数,提前完成仍然得到相同的报酬。②设置奖励基金。③及时开除不合格工人。④可以设计比较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这样就可以招募到优秀的员工,他们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工资支出那部分成本,更会给企业带来长远的效益和影响,提高企业的综合水平。
2.材料费
材料费的索赔包括两个方面:材料用量超过计划用量和材料价格上涨。
3.施工机械费
施工机械费的索赔通常包括以下几部分:1、自有设备的索赔定损根据相关广泛普及的标准来定,其中包括设备折旧等。2、租赁设备的索赔则很好计算,即凭相关收据或发票计算相关赔款即可,当然,前提是务必计算清楚所报销数据合理有效。3、施工机械因闲置造成的工时损失因缺乏统一有效的定论,而且索赔计算工作中容易出现推诿或胡搅蛮缠等状况,故应该采取在得出此项工程总的花费之后,乘以一定的附加费数值。4、除此之外,一些琐碎细小的费用和所耗的费用应该再双方公正且客气的商讨,在双方基本满意的前提下谈判得出一定的费用数据。
4.工期延长造成管理费的增加
标价×管理费费率/合同工期×延长工期
5.劳动生产率降低引起的附加开支
实际用工-合同文件用工=补偿人工费
实际机械设备运转小时数-合同文件推算出的设备运转时数=补偿机构设备费
6.人工费调价增支
加速施工期内人工工资增加。
7.材料费上调
8.机械租赁费
按租赁单据上款额列入。
9.分包商的索赔费用
10.增加投资贷款利息
增加投资贷款利息=总贷款额×年利率/12×使用月数
11.履约保函延期开支
12.利润
13.总部管理费索赔
索赔中的总部管理费=工程合同价/合同工期×标书中总部管理费的比例×工作延误时间。
三、索赔文件的组成部分
1.总论部分
这部分应该包括如下几项内容和条款:1、总序言2、索赔事项概述,即对具体情况的叙述,其中包括工程的日期、具体过程、意外状况、常规项目执行情况等等。开发商或承包商等相关责任人应具体阐述对工程损失所作的努力和挽回,应表明态度,并承担起相应的个人责任。3、具体赔付数据,这其中包括赔款数额和工期延长天数,另外,还有相关额外损耗部分。4、报告书编写和审核人员,注明各人的职称职务。
2.合同引证部分
这是论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其中包括以下几项:1、详细描述索赔的具体处理过程,务必要注意语气客观公正,避免用情绪化的语言及态度。2、索赔通知书呈交日期3、相关引证内容,务必详细标注所有相关资料集数据。
3.索赔款额计算部分
先写出计价的结果,即列出索赔总款额汇总表。然后再分项论述各组成部分的计算过程,并指出所依据的证据资料的名称和编号。
4.工期延长论证部分
在索赔报告中,论证工期的方法主要有:①横道图法;②关键路线法;③进度评估法;④顺序作业法。工期延长(EOT)=实际工期(Tact)-计划工期(plan)实际工期=计划工期×[1+(原定效率-实际效率)/(原定效率)]
这其中,理论工期这一定义可以这样描述:假如工程施工过程里遇到工效降低和工程量增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必须按照原定工作效率施工,而且未采取任何加速施工措施时,该工程项目的施工期可能拖延甚久,这个被拖延了的工期,而如果采取了加速施工措施,则实际施工期的天数与理论工期的天数相比较,讲得出时间显著地缩短这一结果,这个理论工期和实际工期之差,就是加速施工所挽回的工期天数。这个被挽回的天数,有时亦称为“理论上的工期延长”。因此在分析工期时可以说:加速施工的成绩使它挽回了理论上的工期延长。
四、施工索赔应注意的事项
施工索赔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论证索赔权;②合理计算索赔款;③按时提出索赔要求;④必要时施加压力;⑤力争友好协商解决。
五、编写索赔报告的技巧
编写索赔报告要把握5点:①事实的准确性;②论述的逻辑性;③善于利用案例;④文字简练,论理透彻;⑤逐项论述,层次分明。索赔报告书的结构,通常采用金字塔的形式。
工程索赔时一项繁杂又耗费精力时间的工作,相关人员务必秉着缜密且负责的态度处理每一个小细节,保证索赔工作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1发展方向模糊乃至偏颇
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思想的鼓动下,水利系统也确立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其实恰如倪光南院士指出的:“颇有讽刺意味的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口号在实践中变成了‘以中国的信息化带动外国(信息产业)的产业化’”[3]。摸着石头过河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承担了“水利现代化的标志”的重任,于是,信息化一定程度上,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标志性工程”、“形象工程”。一些工程变成了没有实际使用功能的演示工程,领导和参观的人来了,开机演示,走了就关机。把信息化做成高(高性能高配置)、大(系统大项目大)、全(预期功能齐全)工程一度成为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目前,这种惯性依然存在。近10年来,闸站监控系统所实现的功能并没有明显增加,但造价却明显增加,系统功能目标的提高与造价的大幅增长不匹配。一些中小型水库的溢洪闸,建库20~30年都没有溢洪的记录,但也要在溢洪道上建设远程视频和自动控制系统[4],因为这样才有现代化的样子。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模糊乃至偏颇,从根本上影响了质量。
1.2标准的约束作用尚未系统实现
大规模水利信息化建设之初,有识之士就意识到标准在信息化中的作用[5]。自2003年3月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以来,截至2012年底,已颁布水利信息化标准52个。这些标准基本保证了信息系统的技术一致性,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发展。然而,面对林林总总、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进程始终不能适应、更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现有标准不能覆盖整个信息化工作,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系统自身特点的标准较少,标准与标准之间的前后衔接、技术协调不够[6]。除了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外,建设、质量方面的管理标准更加缺乏。标准的质量约束和规范功能尚未系统实现,从技术上影响了质量。
1.3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
相对于信息化工程已有的硬件设施、应用软件、数据库等资源而言,在资源有效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效益还不明显,资源或数据的挖掘还处于起步阶段。所谓的深度挖掘,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机制上都还存在较多障碍。由于资金投入渠道、项目来源、成果归属、建设标准等多方面因素,造成资源整合难度大、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难以有效提高。功能开发和资源整合成效不显著,从功能上影响了质量。
1.4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水利信息化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设备质量方面。为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售后服务,采用同规格、型号乃至同一厂家的设备在技术上应该是最合理的,但设备采购必须遵循招标投标的规定,同时实行低价中标,一定程度造成了信息化设备品种过多、良莠不齐的局面。2)设备安装方面。水利信息化项目的中标实施单位,大部分是系统集成商和设备供应商,并没有自己的设备安装技师队伍,安装往往分包给机电设备承包商负责,“二东家”的设备“安装”变成了“就位”,电缆“敷设”变成了“连通”,鲜有工艺良好、甚至真正合格的信息化安装项目。3)土建施工方面。水利信息化项目相应的土建工程内容体量小、分散而偏僻,一般都不是正规的队伍施工,土建不合格的情况经常发生。“集成式”和“就位式”的安装,末端土建承包人的低素质,从工艺上影响了质量。
1.5质量管理能力不足
目前,水利信息化工程的前期工作(包括设计文件的编制、咨询、审批)、招标投标、施工管理、验收等建设管理,都还沿用传统水利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方法。其实,传统水利建筑工程的建设管理制度本身早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将其用在信息化领域,更是问题多多。没有一套切合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管理制度,从管理上影响了质量。
2水利信息化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升的途径
2.1准确界定信息化的功能与发展方向
信息化与自动化都是手段,不是目的。水体在水网中的流动特征,与运输机械在路网中、电能在电网中、信息在通讯网中的流动特征有着显著区别。水利信息化应该有别于电力、通讯、道路、金融等系统的信息化。水利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工程运行的安全可靠性,节省人力资源。水利信息化的规划、研发、设计、建设、管理行为,都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高度的信息化应该不是水利所要追求的目标,即使建成了高度的信息化,也难以发挥信息化应有的效用,导致投资和资源浪费,还将增加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往往只能获得观感上的愉悦。水利信息化系统的简约、实用和高效是应该始终遵循的基本原则。
2.2充分认识质量管理的意义和特殊性
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质量,是保证信息化系统功能正常实现、工程效益良好发挥的前提,也会影响到相关水利工程的安全运用。水利信息化的专业性强,对项目法人和参建单位人员要求高。水利信息化技术更新快,与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技术标准及设计、施工规范相对滞后,使得质量管理的难度大。信息化工程的互联性要求高,对工程建设的管理与技术协调有特定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工程的特殊性,在人力资源、技术管理、质量控制、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信息化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2.3加强项目规划和标准化设计
遵循“统一规划、规模适当、配置合理、技术适用、适度超前、功能优先、系统互联”等原则[7]进行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设计单位应加强对设计文件质量的管理,逐步推行标准化设计,规范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标准、性能指标、设备配置,使信息化在各个层次、环节上匹配与衔接。依据水利工程的等级和功能,合理确定信息化的建设规模、系统结构和设备配置,做到系统配置适当。妥善处置所建系统与上下级系统、已建系统之间的互通互联和信息共享。按照网络的功能和安全性要求,合理设计网络系统,既保证网络安全,又应充分利用公共资源,做到“应专必专、宜公则公”。前期工作阶段,项目咨询单位和审批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对信息化的功能、规模、系统结构、关键设备配置等内容进行咨询审查,对建设项目与水利信息化等相关规划的符合性,系统构建的标准性,与上下级系统和已建系统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审查。
2.4建立健全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
《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制修订25项左右急需的标准,从根本上缓解水利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安全等方面的缺失,不配套,实用性不高的矛盾,初步扭转我国水利信息化标准修订工作滞后的局面[8]。标准缺乏是10多年来始终存在的问题,“十二五”期间也只是“初步扭转”。建议水利部下大力气组织和推进标准的建设,既可发动各地水利水文部门承担SL系列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任务,也要积极引导各地编制DB系列信息化标准,条件成熟的可及时转换为SL系列标准。在这方面,江苏省水利厅组织编制的DB32/T2197-2012《江苏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传输规约》统一了全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的数据采集及传输标准,为形成相互兼容、资源共享的信息管理体制提供了技术支持[9];DB32/T2334-201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中明确的自动化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的内容、要求和方法[10],可以供水利信息化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参照使用。在建设管理上,要针对水利信息化工程特点,制定相应的立项、设计、施工、质量检验、验收管理等规定。特别要明确验收程序和相关标准,并明确阶段和竣工验收时,项目法人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2.5进一步落实质量管理责任
项目法人组建时,应根据水利工程实际情况配备或聘请信息化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制定和完善信息化质量管理的制度。委托第三方质量检测时,应明确水利信息化工程的检测内容和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中,项目法人应加强质量检查、软件和系统测试、质量评定和验收的管理。监理招标时,应在招标文件中对履行信息化质量控制职责提出明确要求,专项信息化工程的监理单位应具有信息化相关资质。监理规划应包括信息化质量管理的内容,监理实施细则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监理应做好跟踪和平行检测,严格质量复评工作。质量监督机构要将信息化作为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邀请有关专家参加质量监督检查,必要时应委托检测单位开展质量监督检测。
2.6加强信息化工程验收管理
在水利建设工程阶段和竣工验收时,应重视对其中的信息化建设内容的检查与验收。对列入水利信息化专项规划或获得有专项信息化资金投入的项目,应由政府主持对信息化部分单独进行验收。对专项信息化工程,应按验收管理的规定和分级管理的原则,由相应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主持投入使用和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应在建设内容全部完成并试运行3~6个月后进行。规模较大的水利信息化专项工程,竣工验收时应先进行技术预验收。投入使用或竣工验收时,应办理相关的交付使用或移交手续。质量监督机构宜参加专项信息化工程主要设备的出厂和试运行检验,应参加项目法人组织的专项验收。
3保证水利信息化工程施工质量的重点
3.1保证施工图设计文件质量
最简单的水利信息化工程设计大概通过1张拓扑图(或逻辑框图)、1张设备清单就能实现。由于设计深度和细度不够,招标往往变成了设计招标甚至方案招标。中标后就往往变成中标单位自己提供施工图、自己施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日渐成熟和趋同,项目法人具备做深、做细施工图设计的条件,应牢牢把握水利信息化工程在功能和技术方面的主动权。在操作层面上,可推行标准化设计,对系统内容、性能指标、设备配置,以及可靠性、安全性、稳定性、开放性等做出统一和具体的规定,以使信息化在各个层次、环节上都能基本匹配与衔接。同时要解决好数据接口、信息存储与处理的标准化问题,避免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对于不同类别的工程,也要有相应的标准设计方案供选择。在设计深度上,施工图设计应包括总体结构图、控制流程图、柜体布置图及端子图、线缆敷设图、接地制作图等全部与施工相关的内容,使得信息化施工及质量检验、验收有据可依。
3.2保证设备采购质量
规范招标设计时的产品选型,硬件应选择成熟先进的主流产品,软件应选用商用正版软件。应对硬件和软件提出尽可能详尽的功能和参数要求,既要避免品牌、型号过多过杂,又要避免指定产品及型号、选择单一来源产品。信息化项目评标宜采用综合评分法,评分办法中应适当加大技术分值比例,避免低价中标造成质量风险。加强对投标人资格、资信和履约能力的审查,选择业绩突出、履约能力强的优质投标人。采购的设备应与招标设计和投标文件相一致,不得擅自变更设备型号和数量。项目招标与实施间隔期较长的,应采用升级替换产品。主要设备应由项目法人或监理单位组织出厂和进场检验。出厂检验时,应对设备或系统进行功能检查和必要的性能检测;进场检验时,应对设备的规格、型号和质量保证文件、随机技术资料等逐一进行清点和检查。
3.3保证安装调试质量
选择设备供应商或系统承包商时,应将其是否具有安装队伍作为重要评标条件,优选具有安装队伍的承包商。安装内容分包的,要审查分包人的安装资质和业绩。安装单位应明确与土建的工作界面,做好与土建的衔接。设备安装前,现场环境应符合要求。安装单位应按照经确认的实施方案和规程规范进行施工,尤其注重设备和线缆安装工艺及其与环境的协调,提高安装工艺水平。参建单位应编制试运行方案,明确试运行检验的内容和指标,做好试运行检查和记录,对照设计和招标文件评估系统的实现性。安装和试运行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和缺陷,应予以处理和完善到位,一般不宜作质量缺陷备案处理。
3.4保证系统软件功能开发质量
注重水利信息工程中系统功能的开发,应综合考虑系统开发的规范性、整合的可行性、接口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完整性。应按以下流程进行系统功能开发:1)使用组态软件作为开发平台,组态软件具有开发周期短、界面制作方便、图形库丰富、与PLC的接口驱动程序完善等特点,因此,一般应选择组态软件开发,目前主流的开发平台有组态王,Intouch,iFIX和WebAccess等;2)重视系统功能开发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有效实现数据采集、处理、存储,以及计量统计、系统监控、数据查询、报表输出等功能;3)注重系统功能接口和数据接口的统一性,从系统互联、资源共享、数据整合的角度出发,规范系统接口的标准化;4)重视系统功能测试,编制详细的测试方案,多方联合在线测试,提交详细测试文档,避免因功能开发漏洞造成安全运行隐患。
3.5保证质量检验与评定严格规范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早期阶段,工程质量往往由施工单位自说自话。随着主管部门、项目法人及监理单位信息化质量管理能力的提升,相关规范的陆续制定,信息化质量检验与评定的工作日趋规范。2010年,江苏推行的项目法人委托质量检测进入到信息化领域,质量检测报告成为项目法人认定信息化质量等级和质量监督机构质量核备(核定)的依据,有效提升了质量检验的力度和效果。下一步,项目法人应委托检测单位对水利信息化工程实行从出产验收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检测。江苏省地方标准DB/T32-2334.4-201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规范第4部分:电气设备与自动化》的颁布,为水利信息化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明确了程序和方法,也明确了部分单元工程质量的质量检验项目与标准,可据此或参照进行信息化工程质量的自评、复评和认定工作。对于缺乏质量检验与评定标准的建设内容,项目法人应在水利工程实施前组织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制定相应的质量评定要求和方法,经质量监督机构认定后执行。质量检验与评定,除了重视功能性外,还要重视安装的工艺性,工艺的合格与优良,应作为判定施工等级的重要因素。
3.6保证保修期和初期运行阶段的质量管理
保修期和初期运行阶段对于水利信息化工程的质量至关重要,不能出现失管和断续情况。保修期一般自竣工或合同完工验收之日起不少于2年。项目法人(管理单位)应与施工单位共同做好保修期内的维护保障工作,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规定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管理单位应制定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管理单位应做好运行记录,对发现的质量问题,及时提请施工单位处理,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保证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和效用发挥。质量保修期满后,应办理质量保修期满终结手续。
4结语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三维设计;行业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942(2015)04-0461-04
在水利水电等工程建造领域,传统的设计师们设计立体建筑物,是从原始的手工绘图方式开始,或者利用后来发展的计算机辅助绘图方式,总是先将立体设计对象转化成平面形式来实现的.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二维设计手段的最大弊端就是可想而不可见.对设计者而言,他们所构思的三维建筑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工程的总体布置等,都需要转换成数量庞大的二维平面设计图纸,既耗费设计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无法直观并完全表达其原始设计意图.在信息化技术快速进步和巨大市场需求的背景下,一种对结构描述更加真实、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三维设计(也称“三维产品仿真设计”)技术,以其可视化的巨大优势在国内外水电工程设计行业风生水起[1].在三维设计中,集成化的三维项目模型的各种信息相互关联,使得任何一个地方的设计或设计变更,只需在同一个地方完成即可,不仅可节省大量的设计时间,缩短设计周期,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提高设计质量.三维设计已成为水利水电工程设计领域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1水利水电三维设计系统
三维设计简单地说,就是让设计师的设计工作直接从三维开始,遵循一种完全符合人类大脑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模式,保证设计思维的连贯性,避免了经过二维设计转换的繁琐过程.三维设计的特点是实现了设计过程的可视化与智能化,它包括设计条件,如地质,水文,地形,枢纽布置及施工条件等的可视化、设计建模的可视化、计算分析过程的可视化与成果展示的可视化.三维设计系统是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设计软件来实现的.目前在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领域具有三维协同仿真设计功能的软件系统主要有三大产品,即法国达索公司的CATIA软件、美国Bentley公司的MicroStation软件和美国Autodesk公司的AutoCAD软件.三维设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关键技术可概括为四个方面:1)骨架设计与驱动,2)参数化设计与驱动,3)模板设计与知识工程,4)协同设计模式。
1.1骨架设计与驱动
骨架(Skeleton,又称骨架模型),是将某一数字几何模型拓扑特性经过某种特殊方法处理后具有类似生物“骨骼”般的可视几何图形,它以图(Grahp)数据结构的形式进行存储[4],是构成工程全三维模型的核心和有效组织形式.骨架的组织形式一般采取多级树形结构,分为总骨架和子骨架,子骨架又可衍生下级子骨架.水利工程三维模型中的骨架,大致分为工程总骨架(也称“顶层基本骨架”)、单元工程骨架和零部件骨架三类.骨架设计是三维设计的基础工作,采取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骨架设计的思路是,在工程总体设计初期(可研设计阶段),从产品装配的最高层面考虑工程的设计结构[5],确定产品模型的主要空间位置和空间形状,例如大坝的基准点、线、面,其他构筑物的点、轮廓线、轮廓面等,定义工程主模块与子模块的关联(驱动与继承)关系,如空间要求、界面及其他几何属性等拓扑约束关系[6].当工程发生重大设计变更(如地质、建基面、桩号变更)时,只要在顶层基本骨架中完成所有控制参数的修改,便可驱动整个模型的更改.
1.2参数化设计与参数驱动
三维设计的另一个重要技术手段就是参数化设计与参数驱动.参数化设计技术以约束造型为核心,以尺寸驱动为特征,允许设计者在设计的初期只画一个产品草图,然后将产品的几何尺寸、位置关系定义为参数变量,需要时,只要修改这些参数变量或约束,即可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图形的尺寸及形状,并驱动模型中所有其他相关联部分图形的修改,极大地改善了图形的创建和修改手段,提高了设计的柔性和工作效率[7].
1.3模板化设计
模板化设计是三维设计中知识重用思想的具体体现和重要技术手段.在水工建筑物中,有许多典型结构,如挡土墙,厂房上部结构中的牛腿、板、梁、柱、楼梯等,其重复利用率非常高.如果每次重复建模,会浪费很多时间[8].模板化设计就是把一些定型的、在多个工程项目之间反复使用的一些构件的设计过程做成模板,供任意工程设计时调用,以达到快速三维建模的目的,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把参数化设计与模板化设计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如果说参数化设计是着眼于同一工程项目的一族产品的快速设计和修改的话,那么模板化设计则定位于不同工程项目的同类产品的结构设计.模板化设计是参数化设计思想的延伸和另类应用,法国达索公司的CATIA的知识模板功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现模板化设计的软件工具.
1.4协同设计
水利水电设计工作是一个涉及不同设计阶段、众多工程专业深度配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建立大规模的深度协同的工作关系,需要对设计信息及设计成果的高度集成和共享.传统的离线设计方式需要大量面对面地沟通交流,设计流程复杂,效率和质量得不到保证,而三维设计系统的在线协同功能是使所有设计者都在同一环境下在线工作,设计数据同步且唯一,设计流程清晰简单,不同专业或不同部位的设计产品之间能够相互关联,实现了与业主、施工单位、专业间的实时沟通[9].如文献[10]设计水电站厂房的三维设计。
2水利水电三维设计系统的先进性
水利水电工程三维协同可视化设计技术,突破了许多二维设计中的技术瓶颈,具有二维设计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提高了水电产品的设计质量
在三维设计条件下,设计者实现了三维空间布置和设计,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手段.设计师们不再是图纸的奴隶,他们的时间和精力被充分释放,设计灵感受到极大激发,能够站在工程设计的整体高度,进行多角度、多领域(专业)的产品审视、平衡,并进行设计方案的快速优化和比较选择.通过碰撞检查和模型校验,可以大大减少设计上的错、漏、碰、缺现象,使得三维设计能更真实、更准确地描述设计物的结构以及各结构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中的数据信息就是实际建设中的准确数据,既避免了工程建设的资源浪费节省了投资,又保证了工程体的高度安全,工程设计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2.2提高了水电工程设计效率
设计效率一直是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周期的关键环节.在传统二维设计中,如果强调提高设计效率,往往意味着要以增加资源消耗和降低设计质量为代价.由于三维协同设计技术对设计成果集中管理,能够使设计工作在同一平台上的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做到深度协同配合,在产品开发流程的早期及时发现和更正潜在的问题,并通过协同机制及时反馈给上、下游或同专业其他设计人员,避免了设计盲区,降低了出错概率,同时又减少了决策的时间和成本[11],“又好”、“又快”不再发生矛盾.
2.3提供了理想的结构分析模型
水利工程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强度的预测、后验校核和事故分析,是通过结构应力分析计算来完成的.而水利工程三维设计模型成果往往可为后续的结构分析计算提供理想的模型基础.法国的CA⁃TIA三维设计系统,其结构分析与仿真解决方案为设计者提供了高度自动化、透明的解决方案.CATIA能够自动进行网格划分和初步的有限元分析,同时与原三维模型保持关联.当三维模型结构发生变化,有限元模型也跟随更新,无需重新建立模型,大大缩短了建模时间,提高了分析效率.设计人员可以随时修改三维模型,而分析人员可以利用已有的三维模型,进行水工结构的应力、位移等计算分析[11].对于大型复杂结构的设计,可采用软件组合的方法,例如,通过CATIA建模,再导入专业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结构应力分析计算.
2.4提供了可视化的产品展示模型
三维协同设计另一个突出的优势,就是能形成虚拟的三维工程模型,使设计人员能将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成果进行可视化三维展示,既能在投入施工之前模拟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全过程,还能模拟出工程建成后的使用情况.这样就能充分满足业主方和行业领导在听取汇报时的视觉感受,提高了设计单位的方案中标率。
3我国水利水电三维设计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3.1行业三维设计应用现状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就已经开展了三维设计系统的引进、应用及研究工作,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设计院.他们成立工程数字化研究中心,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并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策略等措施[12-15].已有成果表明,采用三维设计使设计图纸的一次校审通过率可普遍提高至90%,设计产品的差错率减少约80%.比传统设计效率提高42%以上[16],工程项目设计周期缩短了30%[17],大大提升了设计单位的生产力、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国家已从行业层面进入到三维设计标准制定、三维模型库建设及三维平台建设的整合开发阶段.截止2015年上半年,在国内各级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开展三维设计的已超过23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三维协同设计的巨大生命力将日渐凸显.可以预见,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将进入三维协同设计时代.
3.2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三维设计系统应用的逐步深入,三维模型数据也将会不断得到充实、丰富,这为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数字化新业务创造了先机、开辟了方向.
3.2.1数字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水利工程数字化设计与施工是计算机虚拟设计与虚拟制造在工程领域的典型应用.设计与施工的一体化与相互融合是工程建造领域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充分利用水利水电工程三维模型信息量丰富、可视性强的特点和优势,使实现数字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成为可能.用数字整体移交的理念和方法将三维模型运用于工程现场施工与管理以获取三维模型的附加收益[16].如通过CATIA/SimuPower平台,可使施工组织设计全部数字化和可视化,使施工现场的一切面貌均可在计算机屏幕上一一再现,并以现场实际施工面貌为基础,预测一个月、一年以后工程区的三维施工面貌,从而决策优选施工组织方案.这样,人们向往的远程施工管理就可实现三维可视化.
3.2.2数字化设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一体化
全生命周期管理(ELM—EngineeringLifecycleManagement)是对项目从可研到运行,到最终报废等全生命周期的项目数据进行管理的一种先进的工具、方法与理念.设计单位通过三维协同设计建立起来的工程信息数据就是ELM所需要的最可靠、极珍贵的前端数据.设计单位以三维设计数字模型为基础,逐步构建满足设计、采购、施工到运行和维护管理等需求的全信息三维数字化模型,整合工程安全等业务系统,最终将实物资产和全信息数字化虚拟资产进行整体移交,为工程业主提供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16].可以预见,数字化设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一体化,必将极大地带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全面升级,从而促进水利水电事业的大发展.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