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

第1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竞争力;提高;深化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A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为了实现卓越的组织绩效而对组织的系统进行综合、全面和持续改进的方法论。简而言之,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以“全面质量(TQ)”为特征的一种管理(M)的方式或途径,企业可以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模式和方法持续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确保企业实现经营和管理目标,企业内只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支持和配合的系统整体,才能确保企业最终目标的实现。

全面质量管理以顾客为中心为基本原则,在当今的经济活动中,任何一个企业都要依存于他们的顾客,企业由于满足了自己顾客的需求,从而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企业从总经理层到员工层,都必须参与到质量管理的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使组织中的所有员工和资源都融入到全面质量管理之中。

全员参与是全面质量管理思想的核心。人是管理和技术的主体,全员质量意识是否强化,全员素质能否提高,直接决定企业经营战略和质量体系的创建与实现,强化全员质量意识,营造出“人人关心产品质量”“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良好氛围。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背离了事实基础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全面质量管理实际上已经渗透到供应商的管理之中,强调企业和供方之间保持互利关系,可增进两个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从而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提供基础,谋取更大的共同利益。

全面质量管理从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观念为指导的全面的综合管理,它不仅仅强调各方面工作各自的重要性,而且更加强调各方面工作共同发挥作用时的协同作用,概括地讲,全面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以适用性为标准。在传统的质量管理中,一般都是以符合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为目标,即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需要符合企业事先制订的技术要求就行。但是,全面质量管理与传统质量管理截然不同,它要求产品的质量必须符合用户的要求,始终以用户的满意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全面质量管理,则将涉及所有参与到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和人员。

2、以人为本。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必须十分重视整个过程中所涉及的人员。为了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必须做到以方面:高层领导重视和支持质量管理活动;给予每个人均等机会和公正评价结果;让全体员工参与到质量管理的过程中。

3、突出改进的动态性。全面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能够符合顾客的需求,由于顾客的需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有动态的质量管理概念。全面质量管理不但要求质量管理过程中有控制程序而且要有改进程序。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计量、标准化工作,注重质量信息搜集,促进产品质量提高,计量测试工作:计量测试工作是判断或控制质量状况,确保技术标准的贯彻保证零部件互换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标准化工作。标准化是从全局的利益出发,以具有重复性特征的事物为对象, ,有组织地制订、修改和贯彻各种标准的整个活动过程;质量信息工作:质量信息是反映产品质量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工作的各类信息、基本数据和原始记录。

2、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 首先提高企业领导者的质量管理意识,因为只有领导者的质量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企业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提高每个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个职工都懂得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科学文化和技术操作水平,并具体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提高。

3、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首先要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其次要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三,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

4)、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其次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

第2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策略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共同主题。随着质量管理理论在工业生产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领域也逐渐掀起了学习和贯彻质量管理思想的热潮。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永恒的主题,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是造就高素质劳动者和自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努力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深化教学改革的落脚点。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促进和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是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十分严峻而紧迫的任务。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质量问题也成为高教理论和实践研究中的热点。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因此出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其教学质量管理与控制问题也尤显突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f Teaching)的概念最早由美国人提出,经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戴明、朱兰、克罗斯比的各自演绎和发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盛行于日本工业界,80年代初又被引入美欧企业界并得到迅速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从系统理论出发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并坚持质量持续改进。高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原理和程序,建立起高校的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无疑大有裨益。

向管理要效率、要质量、要效益是高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永恒主题和不懈追求,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一任务显得更为紧迫。我国高校积极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也有助于加强国际合作和交

流,借鉴成功经验,实现与国际接轨。

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可行性

将发端于工业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引入教育领域,人们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笔者对全面质量管理在高校中的应用持肯定的态度,可行性分析如下:

从企业生产和高校教育的特性分析,两者具有相似性。企业生产具有生产活动属性,它有原材料、设备等的投入,同时产出有形产品,企业可以对从投入到产出的全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最终生产的产品达到让顾客满意的目的。而高校教育既具有服务活动属性,又具有生产活动属性。高校教育同样可以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只不过产出是无形的。相对于企业产品顾客的单一性,高校教育服务顾客具有复杂性。从学校外部来说,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都是高校教育服务的顾客。学生是高校最直接的、也是最重要的顾客。对于学生,教学是一种服务。高校通过教师、课程、教学设施、设备等投入向学生提供一系列教学服务。对于家长,高校通过教学服务提出的是受过教育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对于社会和政府,高校通过教育服务向社会提供的是产出的合格产品——毕业生。

我国教育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后期,我国教育领域掀起了推行ISO9000族标准的热潮,一些高校纷纷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大连海事大学等学校率先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高校的实践存在一定的实践基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学术界也开始有人研究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结合的问题,试图借鉴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这些都为我国高等学校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有人说:“管理并不是多么深奥的东西。管理最重要的是整合,难点也在于整合。”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高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是可行的。但是,高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绝不能照搬硬套企业的做法,关键是把握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精髓和内涵,多在整合上下功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实施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策略

根据前文提到的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内涵,我们可以对它作这样的理解: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是一种管理途径或方式,更是一种以质量经营组织的战略,最终目的是在追求顾客满意、组织成员和社会广泛受益的同时,使组织成功。所以,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可以理解为:“将质量问题提升到高校发展战略层面,高校以教学质量为中心,借鉴和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顾客和广大教职工持续受益和满意,并进而使学校成功。”

以顾客为中心高校依存于它的顾客(学生、家长、社会和政府),所以高校教学及教学管理应以这些顾客的需求为关注焦点,致力于满足他们的需求。“准确把握顾客的真实需求”是高校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根本落脚点。高校各层管理者应深入研究顾客的心理和行为,多站在顾客的角度想问题,进行换位思考。想一想你当年做学生时的情景,想一想你在接受校内其他部门服务时遭受冷遇时的心情。另外,作为管理者还应增进与顾客的沟通和交流。以顾客为中心就是要以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并提供最优质服务让顾客满意。高校要满足各类顾客需求,一方面,要最大限度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教师、高质量的课程、优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等,以满足他们个性发展、发掘个人潜力的要求,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改善办学条件,面向市场办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造旧的教学模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切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过程管理其含义是“把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工作和活动看成相互关联的过程,加以系统地识别和管理”。过程就是使用资源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一组相互关联的活动,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是一个过程。一个典型教学系统可以被分成若干过程。高等教育教学就可以分为教育教学服务过程、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科研服务管理过程、资源提供过程等。传统教学管理往往只重视结果,忽视了过程,任何一个中间过程的质量缺失,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质量。实施过程管理,可以监控整个管理过程,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杜绝中间环节出现不规范行为,确保教学质量。同时,高校教学的各个过程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实施过程管理也包括系统地辨别并处理好这些过程之间的关系。

持续改进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一个永恒的目标,改进不能仅限于对已经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而更应该朝着“如何更好”的方向寻找改进的机会。随着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顾客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校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及支持教学的各项辅助工作都需要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意识应渗透到高校的各个层面中去。改进的项目和任务应分派到各部门或个人。

全员参与人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必须建立在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工和顾客广泛参与和主动投入的基础之上。全员参与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落实。全员参与需要全体教职工和顾客都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目标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得更好。对于领导,每一种决策都应在意识中与质量联系起来,不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决策;对于教师和管理人员,除了忠实履行本岗位职责,还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出谋划策,为深化教学改革出力;对于学生,要提高学习质量,就要有探索真知的学习欲望,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奋严谨的学习作风和科学求实的学习方法。

有人说,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只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一般提高问题,还有一个提高什么,准确地说是什么才是有质量的教育的问题。所以,高校应首先树立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观,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以发展的、系统的眼光,不断探索符合国情和校情的高校全面质量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

第3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质量学;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主要是三全管理,三全管理主要是全面的质量管理,不限于产品的质量,不仅是工作质量更多的是工作服务,二是全过程,不限于生产全过程,而且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和设计,生产技术,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全员参加,不限于领导和管理干部,而且是全体工作人员都要参加,质量第一,人人有责。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逐渐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传播,各个国家都要结合自己的实践参与和创新,目前举世闻名的主要是ISO9000 族质量管理标准、美国波多里奇奖、欧洲质量奖、日本戴明奖等各种质量奖及卓越经营模这些是以全面质量干礼的理论和方法作为基础。

质量检验阶段

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是限于质量的检验。质量检验所使用的手段是检验设备和检验仪器,方法是严格把关,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但是事后却无法生产出预防,控制的作用,百分之百的检验出检验的生产费用,大批量的进行生产,表现整个弊端。

统计学主要是将该阶段的数字进行全面的整理,第一次世界大战,质量管理中发明了树立统计学与质量管理的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统计质量管理得到广泛的应用,此时,管理统计学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 加强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不高、员工素质教育亟待提升、采标能力

相对落后、工业产品质量过程控制环节不完善等四大问题。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改善企业中常出现的

这四大问题。就这四大问题下文将展开分析和讨论。

2.1 要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质量发展上的缺失,质量体系在运行中占有重要的环节,员工素质不高,有待提升,采标能力相对落后,呆滞工业产品出现大面积的控制不良,环节出现极大的问题,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和改善企业出现的问题。

首先要得到领导的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八项基本原则中领导的作用以及原则是要求领导确立和组织统一的宗旨和方向。企业需要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最高管理者应亲自主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并确定持续改进和实现质量方针、目标的各项措施。其次,严格按照体系覆盖的制度流程要求控制,特别注意日常工作与体系要求的结合。八项原则中的全员参与原则指出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企业需要创造和保持员工能参加和实现目标以及内部的环境,最高管理者需要亲自主持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并且确定持续改进和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各项措施,其次,严格按照体系覆盖制度以及流程管理,特别注意日常工作于体系的要求,八项原则中的全员的参与原则是指出各项基本原则,改进全面的发展流程,才能实现他们的全体的才干。

企业应该从意识上对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管,原理以及重要性进行一定的认识,从具体的日常工作中制定规划,最后,暗宅预定的监督计划进行各种工作的监督,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持续改进原则是说明改进的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最总目标,持续改进主要是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和实施最后找到评价和解决的办法。测量和验证以及分析结果,将它纳入文件,其实 也是一种PDCA的循环方法,从策划,计划开始,执行和检查结果,直至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将它纳入改进成加以巩固的策略当中,要想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要在现代企业运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必要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

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培训内容占以下三个方面: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全面质量管理,作为最重要的质量管理责任制,包括,各级行政领导的质量责任制,职能机构,可是质量责任,车间,班组和个人的质量责任制,把这项基本的工作和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衬托管理方面的有效管理部分。

2.2 质量管理培训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

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培训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培训,技能培训。全面质量管理极为重要的一项基本工作是质量责任制,包括:各级行政领导的质量责任制,职能机构、科室的质量责任制,车间、班组和个人的质量责任制。把这项基本工作和质量管理培训工作有效地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员工的素质。由此可见,加强现代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素质教育。

三、 全面质量管理的措施

3.1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内容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以下的四个管理:

1)设计过程质量管理

如果没有市场,产品再好也是一种浪费,因此企业不能做好产品后再寻找客户,而要根据市场需要和客户要求决定如何设计产品。

2)制造过程质量管理

从领料、加工生产到产品入库,企业要对制造过程实行全程严格控制。

3)辅助过程质量管理

相关的辅助部门,如后勤部门,也要提倡工作质量。

4)使用过程质量管理

使用过程质量管理就是重视客户使用后的反馈信息。

四、 全面质量管理发展的新趋势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管理模式,不是管理的最终目的。它的实施主要是根据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偏重与内向型的管理模式,全面的质量管理转变主要是适合外向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并且进行系统化的质量经营。一个企业的质量体系主要是它的方针和目标以及应对的策略,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势。系统化的思想和技术以及规范和标准的全面质量管理,这些标准主要是有利于全面的发展,在科学方法论的帮助下,得到全面的深入和发展,得到广泛的运用和实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可以解决企业质量管理出现的问题,有效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增强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第4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公共企业家;服务

0 引言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来源于企业管理。其英文为:“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最初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由美国的W・爱德华・戴明(W・E・Deming)用于1947年以后的日本工业管理实践中,因取得显著效果后引起广泛重视。[1]1961年美国的费根鲍姆 (A・V・Feigenbaum)和朱兰(J・M・Juran)在《全国质量管理》一书中提出了全国质量管理的科学概念及理论,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被普遍接受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开始把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领域。

1 全面质量管理的涵义

费根鲍姆把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在充分考虑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种有效的体系。”[2]

1982年,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在《质量管理名词术语》中对全面质量管理内涵的表述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产品的管理活动。”[3]继全面质量管理概念提出后,1984年在英国布莱顿召开的第六届世界质量大会上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的思想。

1990年5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第八届质量大会――“全面质量管理”成为大会主题,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接受了“全面质量:90年代国际最紧迫的问题”这样的口号。至此,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是企业进行管理的良好方法,而且成为政府部门改进自身工作的一种管理模式。

目前在公共部门中普遍认可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为将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筹模式应用于政府结构之中以达到政府机构工作的全面优质、高效,是贯穿行政组织全系统、全员参与的,以内部成员和外部公众的满意为中心的管理系统。[4]

2 公共部门运用TQM的合理性分析

经济社会学家伯恩斯把“企业家”概念引入到公共部门,认为“企业家”不仅存在于私营部门,“企业家”的创新也可能发生在公共部门。他指出,政治企业家通过发展和取悦选民的创新而拥有控制权,一旦某项好的政策开始启动,政治企业家必须找到新方法说明并充分利用有关利益群体来支持该政策。戴维・奥斯本也这样主张,萨伊所给(企业家)的定义既适用于私人部门,也适用于公共部门以及志愿性部门或第三部门。

公共企业家与经济组织的企业家一样,在公共管理中要不断追求创新,尊重和合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无形之手”,重视对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关注公共管理绩效,重视管理中成本效益,及时回应公众的需求并对公众负责。正如制度分析学者麦金尼斯所说,“可以把公共企业家精神理解为对于公民声音的回应”。“有了公民声音作为基本的约束,公共企业家就会提高效率。为了赢得选民的批准,公共企业家必须努力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品质是价值与尊严的起点,无论是私营部门还是政府公共部门都将把追求品质、改善品质、提高品质作为其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现代政府公共部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为公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5]

戴维・奥斯本等人认为,塑造企业型政府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即创造具有创新惯性和质量持续改进的公共组织和公共体制。企业型政府是以公共企业家为主体的、富有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是借鉴企业的治理机制和管理技术,积极回应社会,有效运用资源、实现高绩效的政府。[6]因此,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一种管理理念,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法定原则在公共部门中同样适用。

3 公共部门中TQM标准的应用

3.1 以顾客为中心

在政府的公共服务中,如将公民简单视作顾客,似乎降低了公民作为与国家相对的权利和合法地们的拥有者的作用。所以,顾客一词是一个比拟的说法,是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比拟为市场中企业与顾客关系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和公众需求的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公共部门也迫切需要改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只顾生产不顾公众需求的方式。因此,政府要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确保公共管理目标与公众的需求和期望有沟通的基础上联系起来,树立“为顾客服务、对顾客负责”的顾客导向。为此,政府部门可以采取问卷调查、热线电话、领导信箱、领导接待日、走访慰问等形式充分了解顾客的要求,为工作的改进奠定基础。

3.2 领导作用

J・M・朱兰曾在对大量实际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帕累托原理”,认为在所发现的质量问题中,究其原因,有20%来自基层操作人员,而80%是由于领导者的责任造成的,可见在公共部门中领导者起着“掌舵”的关键作用。领导者将本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他们应当营造使组织成员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领导的决心和支持力度是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所以要求领导层强化组织整体的质量意识,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体系,提高全体人员关注质量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3.3 全员参与

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涉及组织内各个部门和各个成员的工作态度,他们的工作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因而要求组织成员在具体的公共管理过程中了解自身贡献的重要性和在组织中的作用,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及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结合个体的目标和制约条件客观评价其绩效,提高现场的质量水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承担相应的责任。[7]

3.4 过程方法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过程”实现的,公共管理活动也不例外。“将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这种方法通过分析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优化影响质量的所有活动和所有环节,从而确保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因此,公共部门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时,必须着眼于过程,把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以更高效地服务于公众,得到期望的结果。

3.5 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在公共部门中,相对于过程控制方法,系统控制方法针对的是整个系统及其包括若干个小过程来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这样可以提高行政组织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实现政府目标。通过识别资源的有限性和局限性,协调部门的职能和职责,减少交叉障碍。在政策执行中,全面系统地关注并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特定过程的运作方式。

3.6 持续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质量的保持、改进、提高,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停留在原有水平上。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应进行动态管理,要在组织范围内营造持续改进质量的危机意识和氛围,为工作人员提供关于持续改进方法和工具的培训,使其明确持续改进的重要性,同时确定目标以指导、测量和追踪持续改进的效果。

3.7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对于政府工作来讲,决策和服务可以形成直接的结果,本身优化极其重要。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的首要环节,行政决策的质量直接影响政府工作的质量。错误的行政决策不仅容易造成国家资财的巨大损失和浪费,而且会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甚至产生难以消除的滞后负效应。因此在进行决策时,以事实为依据,忠实决策本身所规定的作用范围,考虑全局性,把握正确的决策价值取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健全政府决策信息系统。

3.8 互利的供方关系

通过互利的关系,增强组织及其供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就是要政府在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时,以公众的需求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反过来,随着行政环境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政府效能以及公共服务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客观上也提高了政府的执政能力。

4 完善公共部门TQM发展的路径

4.1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借鉴和吸收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企业管理中,全面质量管理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一切为用户满意。“企业家精神”可以适用于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中的“企业家”可以通过对某些公共服务的“民营化”或“外包”使政府以较低廉的价格,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和质优价廉的服务。[8]通过公开竞争的方式,使不同政府机构之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公私之间相互竞争,引导公众做出正确选择。

4.2 把政府全面质量管理与公务员制度结合起来,在TQM的背景下对立起一套培训、考核、晋升和奖惩机制。激发政府官员从政能力内在机制的建构。强化政府管理的“人本观念”,强化公共利益意识、公共责任意识、公共服务意识、社会公正意识、主动参与意识和敬业精神。激发全体公务员通力配合,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最优地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系统管理活动。

4.3 加快行政立法,形成规范政府行力的法律规范体系。通过建立行政程序法、决策失误责任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来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切实保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法制建设。

4.4 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行政管理教学中,尽早灌输质量管理思想,培养学生的“质量”观念。开设“全面质量管理”培训班,请公共行政管理专家学者为行政管理专业或MPA学生讲授TQM相关知识,参与有关政府部门的课题研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开展的应用性研究和实践,为今后工作做好入门准备。

4.5 借鉴国外经验。国外政府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实践中也摸索并积累成熟并成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及技术手段。美国政府在体制改革与创新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是行之有效的,这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政府体制改革与创新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同时,TQM是一个十分重视数理分析和统计的管理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并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包括电脑软件系统在内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从而推动我国公共部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实践。

5 结束语

随着工商管理学与公共管理学两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政府再造”、“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政府职能改革的核心由一个全能的政府转变成一个有限政府,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中跳出来,成为一个服务型政府。从公共部门TQM体系的建构表明,通过一定的方式,把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移植到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在管理方式和方法上,政府与企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不再泾渭分明。将TQM应用于公共部门的政府组织中进行持续评价和质量改进,能够为公共部门管理体制改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史蒂文・科恩,罗纳德・布兰德.政府全面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玉明.企业型政府与公共经营管理[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4(06):37.

[5]党秀云.公共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3(08):31.

[6]王家合.城市政府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理念[J].上海管理科学,2005(02):36.

第5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2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02-02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质量与水平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重要管理方式,将其运用到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方面,不仅有助于提升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质量,而且有助于创新卫生检测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与方法。

1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的概述

1.1 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 所谓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在社会的推动下,企业中所有组织、所有部门、所有人员都以产品质量为核心,将管理技术、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技术集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学严密高效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控制生产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以优质的工作和最经济的办法提供满足用户需要产品的全部活动。

1.2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与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征包括:全员参与、全面管理、全社会参与以及全程控制产品质量的各个环节。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包括:全面管理、为客户服务、以预防为主、用数据说话。

1.3 全面质量管理在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应用 卫生检测实验室运行过程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指一个卫生检测网络中以全体卫生检测人员参与以及以质量为中心的过程,它的目标是在卫生检测的过程中,找出质量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在实验的环节中进行验证或者评价,对出现的问题与安全隐患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它不仅是卫生检测实验室管理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保障卫生检测质量的重要措施。它贯穿于卫生检测实验室运行的全过程,并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质量管理的控制程序或者制度,以此保证卫生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和工作开展。

2 当前卫生检测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问题之一——检测设备运行不稳定 卫生检测设备运行不稳定,究其原因是仪器设备的质量低,检测的方法存在问题或者仪器设备老化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检测数据出现误差,使得检测结果与预期的结果较大偏差。

2.2 问题之二——实验室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 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的主要表现是业务水平低、责任心与归宿感不强等,卫生检测操作技能不过关,经常出现实验操作失误等低级错误措施,导致检测数据缺乏可靠性、准确性以及可信性。

2.3 问题之三——检验方法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卫生实验的检验方法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虽然对于一些实验有强制性国家标准来依据,但这些国家标准所规定的各种检验方法应熟练加以学习和掌握应用之后才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卫生检验检测活动,否者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

2.4 问题之四——实验试剂与用水的纯度与等级影响检验检测结果 实验试剂或者用水的纯度与等级影响检验检测结果的主要表现主要是选择的纯度与等级与实验要求不相符、实验器材的使用不正确,以及器皿清洗不干净或者高压灭菌的效果不合格、干扰检验结果的污染物没有彻底被清除等。

3 加强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研究

3.1 措施之一——保障实验室设备与周围环境的稳定 要保障实验室设备与周围环境的稳定,就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要按计划认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这包括除尘、防震以及除湿等内容;二是对经常用到的设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按期检定/校准以提升设备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三是根据各种卫生检测实验性质与目标的不同,要消除实验室周围可能发生意外的因素,并对其进行有效隔离;四是对检验室内部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要采取相应的手段防止交叉污染对仪器设备造成的不利影响。

3.2 措施之二——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 要选择正确的检验方法,就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根据卫生检测实验的标准、检测目标等原因选择符合实验要求的检验方法,首先强制性国家标准;二是选择非标准检测方法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内容包括:样品基本干扰、检测方法的检出限、检测结果的不确定性以及抵抗外来作用的稳定性,并应进行验证确认。

3.3 措施之三——提升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要提升卫生检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技能,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根据卫生检验检测的需求,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检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其内容包括质量控制、检测操作技能以及检测的标准化,以不断更新的知识来丰富检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经验;二是制定严格的业务考核机制,卫生检测实验室中的各类工作人员要进行贵重仪器操作、精密仪器操作或者专业技能的考核,并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上岗证,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要重新进行培训;三是在卫生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中,后勤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全力参与,将实验室的目标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并落实到个人。

3.4 措施之四——保障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 要保障卫生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就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卫生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二是要采取措施检查实验仪器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实验试剂或者用水的纯度;三是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这包括卫生检测实验室开展检验能力与比对实验等内部质量控制以及实验室之间的比对质量控制。

3.5 措施之五——强化卫生检测实验室环境的控制 要加强对卫生检测实验室周围环境的控制,主要以下两点:一是严格地划分每一个实验室、污染区、消毒区以及洗刷设备器皿的位置与管理任务并明显标识;二是在检验检测实验的过程中要保证实验室对采暖、湿度、通风以及采光的要求。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卫生检测实验室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在实际的检测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新问题与矛盾,强化对卫生检测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从中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探索和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新模式,从而持续提升卫生检测的质量水平,促进卫生事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惠乐,赵晋英,卢建华,胡彦玲.卫生检测机构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2).

[2] 周必满.卫生检测质量控制结果评价方法的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09(5).

第6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全面质量管理 过程控制 PDCA循环服务业

近代企业的发展之路,质量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企业的领导者已经认识到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了解到其与以往管理体系不同的鲜明特点。逐步加强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没一个步骤的实施。通过对过程的严格控制,提高了每道工序的效率并保证了质量,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随着制造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发展正在面临巨大挑战。我们是否经常会为以下问题困扰:员工的品质意识差,产品不良率高,生产返工维修多,经常被客户投诉,制造成本高,工作差错屡改屡犯,管理人员忙乱不堪,材料、备品浪费严重,生产效率不理想。凡此种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即开展TQM不到位造成,品质――企业未来竞争的决战场。

一、 全面品质管理(TQM)产生的背景及简介: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费根堡姆和质量管理专家朱兰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概念,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客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生产和提供服务,把企业各部门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中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60年代初,美国一些企业根据行为管理科学的理论,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中开展了依靠职工“自我控制”的“无缺陷运动”(Zero Defects),日本在工业企业中开展质量管理小组(Q.C.Cycle)活动行,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迅速发展起来。全面质量管理注重顾客需要,强调参与团队工作,并力争形成一种文化,以促进所有的员工设法、持续改进组织所提品/服务的质量、工作过程和顾客反应时间等。全面质量管理由结构、技术、人员和变革推动者四个要素组成,只有这四个方面全部齐备,才会有全面质量管理这场变革。

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即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即要求全部员工,无论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办公职员或一线工人,都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参与“改进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机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批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全面的质量管理是用全面的方法管理全面的质量。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行。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本课程系统讲述了制造型企业全面品质管理的实施纲要,内容包括TQM必备技能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并融合品质意识、策划、管理、工具、沟通、控制、目标确立和改善等为一体,是各企业品质经理TQM职业化训练的首选课之一。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2.1是大力推广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声势浩大的质量知识宣传教育,有计划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提出和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达标要求;到90年代初总结推广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的经验,开展全国创建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活动,实施用户满意工程;再到90年代后期以来开展的推广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管理,推动现场管理评价活动等,始终都是围绕着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展开的。全面质量管理的推广和实施,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质量管理思想的一场革命,也是我国质量管理史上一次空前的、影响深远的质量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

2.2是深入持久的开展质量管理小组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的显著特征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是员工参与质量管理改进的重要形式,是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志。据统计,31年来全国共累计注册质量管理小组2950万个,创造可计算的经济效益达6155亿元,共培训质量管理小组诊断师近万名,质量管理小组普及率和成果率已分别达到18%和68%。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名符其实的成为我国参与员工最积极、坚持时间最久、影响最为广泛,产生成果最多的群众性质量活动。

三是坚持不懈的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全国收看电视讲座、听取巡回演讲和参加培训的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次,全国累计约有近3000万名职工学习并通过了第一轮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考试并获得证书。2001年,在国家质检总局、原国家经贸委、全国总工会、的支持下,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开展质量知识普及教育和培训,已成为提高企业员工质量意识和业务技能的可靠途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产品、服务、工程等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可靠保证。

2、3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的质量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积极引进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顾客满意质量观等先进的质量理念;倡导并组织实施了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活动、质量月活动、用户满意工程活动、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宣贯国家质量标准活动等多项全国性质量宣传和推进活动;推广了卓越绩效模式、产品可靠性、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用户满意测评等多种先进、科学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开展了六西格玛黑带绿带、质量经理人、质量审核员、质量管理小组诊断师等质量管理技术人员专业资格的考试、培训和注册。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企业对质量管理理论、方法的了解和应用实践,已经跟上当今国际质量领域发展的步伐。

三、人才服务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急需提高服务质量水平

从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资本竞争逐步被科技竞争所替代。在科技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人才资源的竞争。从20世纪后期以来,国际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的加剧,是由于当代经济正在转化为以知识经济为核心的新经济。人人都清楚,经济增长的成功者正是人才竞争的胜利者。人才争夺的“世界大战”形势,对于我国人才资源开发,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进一步搞好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是完成二十一世纪中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服务行业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面对当前这场没有硝烟但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我国人才服务行业更是肩负重任。要生存、发展并参与到这场竞争之中,就必须尽快与国际用人制度接轨,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这是根本出路,更是当务之急。

结束语:

第7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是每个企业正确的经营之道。企业应重视企业内部的产品质量管理,依照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建立质量责任制;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认真地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乡镇企业要树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质量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加强质量战略意识,增强质量竞争意识,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数量,轻质量”的思想,主动面向市场,接受用户、社会和政府的监督。大力开展职工质量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各类人员的质量意识,逐步实行职工需经质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的制度,不仅要做到思想到位,还要做到工作到位。

质量管理要求全员参与,人人关心质量管理,个个对质量负责。而厂长(经理)是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企业的质量工作负有全责。厂长(经理)必须亲自抓质量,长抓实干,不能一劳永逸,要直接领导质量管理组织机构的工作。

二、建立质量责任制

企业对每一个部门,每一个职工都应明确规定他们在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标准,建立起权责明确的质量责任制。

为使质量责任制更加完善,企业可以建立质量否决权制度。分配奖励政策向质量适当倾斜,产品质量如果不合格,责任者应被扣除一定比例的工资和奖金;建立和完善鼓励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制定岗位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励和处罚的重要依据。

三、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

1.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的企业标准体系

标准是衡量产品质量和各项工作质量的尺度,是现场进行生产和管理活动的依据。即标准化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是质量管理的前提。为了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企业不仅要制定和执行最终产品的质量标准,而且必须使那些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和工作都实现标准化,即要制定出一整套相互配合、相互关联的标准,这些标准就构成了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容。

企业标准体系一般包括两方面内容。一类是技术标准,即对技术活动中的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及包装、贮存等需要统一协调,并共同遵守的重复性事物制定的有关技术准则,是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基本依据,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另一类是管理标准,即为合理组织、利用和发展生产力,正确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重复性事件,发挥管理的职能作用而制定的准则,是组织和管理现场生产活动的依据和手段。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以技术标准为主体,以相应的管理标准为手段,通过标准加以控制,创造出标准控制的质量管理环境,并以人的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2.加强计量管理工作

精密测量、理化试验和技术鉴定等工作,是保证产品质量特性的数据统一、技术标准的贯彻执行、零部件的互换和生产优质产品的重要手段,因此,对计量工作的管理是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要对计量管理工作严格要求:需要使用的量具必须配齐成套,保证量具示值准确一致;保证量具的质量稳定性;对量具和精密仪表进行定期维修;禁止不合格量具和测量仪表投入使用;选择正确的测试计量方法;进行检测技术和测量手段的革新和改造;根据生产的需要和科技的发展,充实更新量具。

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简称TQM),是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产品质量管理方法,它是以向用户提供完全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为目标,组织企业的全体职工,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实行全面预防和控制所进行的综合的、系统的管理活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抓好以下工作:

1.对职工进行在岗技术培训

人作为企业一切活动的主体,必然也是质量控制活动的主体。没有高素质的人,再先进的管理制度,再先进的技术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无论哪个企业,都应特别重视提高人的素质。全面质量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因此,它的基本核心是提高职工的素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人人为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而努力,即要确保职工的工作质量。针对一些企业职工素质低、技术水平差的情况,管理者应制定出教育培训制度,组织在岗职工学习,开发智力资源、激发职工的潜能,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职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从而使其成为企业的有效员工。

2.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现代工业生产中,如果各职能部门各自应承担的质量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那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但如果没有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各职能部门的质量职责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设立一个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枢纽,对一个企业来说很必要。通过该部门综合、控制、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使企业整体质量管理的效果增大。

3.加强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质量管理点

产品制造过程是形成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影响面很广。而制造过程是由一系列工序所组成的,工序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制造过程中产品质量稳定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最重要内容。它要求在不合格品发生之前,就能予以发现和预报,并能及时地加以处理和控制,有效地减少和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

在现场控制中,不可能对每道工序不分轻重主次都予以控制,而是要选择一些对产品质量影响较大的、或在现阶段质量问题较多的工序加以控制,即要确定出质量管理点,并对其使用各种必要的手段和方法,加强管理。

4.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总的要求是:根据用户的需要,以最经济的办法研制和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因此,企业不但要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质量,而且必须使达到这种满意的质量所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尽量地低,即要降低质量成本,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一切用数据说话,对质量问题要有定量分析,这一点在质量成本管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质量成本从宏观上进行成本分析,提出质量管理和产品质量所存在的问题,评价和度量企业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若要搞好质量成本管理,就要对企业的大量历史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研究,全面了解质量成本状况,制定出计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加强质量成本管理,对企业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提高质量活动的效益与效率和促进企业持续质量改进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衡量和优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手段。

5.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活动

QC小组是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健全管理体系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指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人的素质为目的而组织起来,并开展活动的小组。开展QC小组活动,不仅是创造一种在密切的工作环境中,各工作人员之间成功地交往联络并合作解决共同问题的机会的有效方法;还是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观点和基本方法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提高职工素质,培养团队精神的桥梁。

五、认真地贯彻ISO9000系列标准

ISO9000系列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质量管理和保证技术委员会的所有标准,是适用于世界上各种行业对各种质量活动进行控制的国际通用准则,也是我国推荐采用的国际标准,具有先进性、科学性。

ISO9000系列标准不仅有完整的文件化质量体系,还为企业提供了多种质量保证模式,企业可根据供需双方对风险、成本和利益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平衡,系统的考虑产品设计的复杂性、设计成熟程度、制造复杂性、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从中选择一个合适的质量保证模式。

ISO9000系列标准促进了我国质量管理活动的规范化、国际化,也推动了全面质量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好像某些工程质量不要抓,后果不堪设想。例如:2006年9月17日,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9栋正在建设的连体楼发生垮塌,造成4人死亡,6人受伤;2009年3月23日,重庆涪陵区一化工厂内正在建设的厂房突然坍塌,12人死亡,2人受伤等,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1不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有的工程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即开工建设,严重违反基本建设程序规定;有的工程不严格执行施工图审查制度,存在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即用于施工,以及重大修改和变更不重新报审的情况;有的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有的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1.2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

一些企业质量管理存在漏洞,相关人员责任不落实,如工程勘察野外记录、工程验收记录等无有效签字,不按施工技术方案对质量缺陷进行处理等;勘察设计深度不足,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如勘察钻孔数量少,钻孔深度达不到要求,设计计算书存在缺漏项,荷载及配筋取值不足等;施工质量通病仍比较普遍,不少工程混凝土有胀模、烂根、夹渣、裂缝现象;少数工程混凝土回弹强度不达标,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1.3从业人员技术水平欠缺,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监理工程师等注册执业人员严重不足,超资格范围执业情况仍较普遍;部分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不深、经验不足;一线操作工人缺乏有效培训,缺乏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较低。

1.4部分地区质量监管薄弱,执法不严

不少工程质量监督机构面临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部分监督人员技术能力不够,如有些明显的质量问题,当地质量监督机构多次巡查、抽查却未能发现;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不到位,监督责任不落实。

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意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产品质量是就是企业生命的今天,产品质量己成为一个企业在市场中立足的根本和发展的保证。产品质量的优劣决定产品的生命,乃至企业的发展命运。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没有质量就没有发展。产品或服务质量是决定企业素质、企业发展、企业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质量还是争夺市场最关键的因素,谁能够用灵活快捷的方式提供用户满意的产品或服务,谁就能赢得市场的竞争优势。从这一意义上讲,建筑市场的竞争己转化为产品质量的竞争。

三、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德国一项调查数据表明,75%一90%的质量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的活动主体,主要指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建筑工程的各个阶段得以实现。人的素质,即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条件等,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人既是建筑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是质量控制的客体。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3.2材料的因素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建筑工程材料种类名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尤其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工程结构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质量保证是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

3.3机械设备的因素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中不可缺少的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可有效降低劳动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能明显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和检修设备,定期校核计量用具、机械设备故障,也很可能引起工程质量问题。

3.4施工方法的因素

施工方法包含工程项目整个建设周期内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它们合理与否,科学与否,对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3.5环境的因素

环境条件往往对工程质量起着特定的影响,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如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作业面的大小,防护设施等;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如施工质量管理制度,组织体系等;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由于许多环境因素是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的,尤其是自然环境因素,从而导致了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认真分析不利的环境因素,加强预防和防治。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质量管理经过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及质量管理标准。随着科技进步及生产力的飞速的发展,产品质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因此,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部门、政府部门等和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单位和部门,都要把好质量关,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质量目标,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4.1 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施工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运用的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活动体系、手段和方法,全面质量管理有三个核心的特征: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必须在市场调研、产品的选型、研究试验、设计、原料采购、制造、检验、储运、销售、安装、使用和维修等各个环节中都把好质量关。其中,产品的设计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的起点,原料采购、生产、检验过程实现产品质量的重要过程;而产品的质量最终是在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的过程中得到评判与认可。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4.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即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计划阶段: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

(2)执行阶段:根据质量标准进行产品设计、试制、试验、其中包括计划执行前的人员培训。

(3)检查阶段: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

(4)总结阶段: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免重现。

4.3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做到分阶段、分步骤,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科学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建设项目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的需要,从大到小可以划分为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单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单位工程是单项工程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在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中,分项工程是建设项目的最小单位。要保证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就要做好每一个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

五、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就是运用“全过程、全项目、全员’’质量控制方法,开展质量控制,克服了质量通病,使工程真正达到了施工速度快、工程质量好的效果。保证了项目各项指标的实现,极大限度地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第9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教育科研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客观规律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推动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教育实际应用的重要手段,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要点》指出:“要进一步规范课题管理,强化课题管理环节,确保课题的顺利进行,并力争多出精品力作,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和效益”。这为加强课题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从目前国内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来看,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工作无论在管理思想、管理组织形式、管理程序,还是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方面,都明显落后于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资料表明,国内外研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总的状况是:研究人员、研究成果少,研究面窄,研究水平较低。在研究内容上:实践性问题研究多,理论性问题研究少;操作性问题研究多,宏观性问题研究少;零散性问题研究多,系统性问题研究少。

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加强对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理论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科学化与标准化等重要问题的研究,确定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基础,统一省级教育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概念,建立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且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质量水平,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课题成果的最大的效益,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申报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研究与应用》,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xx年课题(课题批准号ffbo11495)。课题主持人黄宜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条件

全面质量管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应用于工业,后来从工业部门扩展到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业、服务业等众多领域,并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和运用,在日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功。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最经济的方式让顾客、社会和组织所有成员持续满意的一种质量管理模式。它认为,质量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概念,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产品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要综合考虑质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等;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是整个组织活动的成果,质量管理必须对质量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以预防为主,通过各个环节的作用,使质量螺旋上升。

这种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全面、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组织的质量管理,使质量管理成为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以人文为本的自主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强调以最小成本投入获得最优化的效益和效率。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就在于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和思路,符合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要求。教育规划课题质量同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一样,也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课题研究方向的确定,到课题的申报评审、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成果推广这些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课题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这个过程是以与课题相关的重要因素——人的素质为中心,随着过程的不断发展,课题质量也在不断适应、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必须将质量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质量管理体系中,实行全过程的管理。而要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靠课题组成员去实施,都要课题所在单位和有关管理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对课题的管理。因此,课题研究过程比其它任何行业的生产服务过程都更加强调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可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观念建立以全面、全过程、全员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规划课题质量管理体系。

本课题试图以系统科学作理论支撑,以现代质量管理理论(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和ipmp项目管理系统理论)为具体指导,以我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具体实践过程为主

要研究对象,探索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现代管理的规律,建构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的体系,并在其试行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改进,提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管理水平和效益,从而推动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

探索省级教育科研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不仅对我省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质量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可以为我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将当代最新的管理科学——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结合教育科学规划管理活动的特殊性,在引入、消化、应用这一管理理论的过程中,无疑也会发展和丰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一是课题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牵头,研究内容与承担的工作要求相一致,具有联系紧密的特点,因而有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内在动力,研究条件和研究时间均有足够的保证。二是本课题得到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有关专家的重视和支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宝成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熊川武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申纪云、王健、张作功副厅长、张学军院长是本课题组顾问。主持课题的是教科院分管科研课题工作的副院长,能有效地保证课题研究的协调、实施;三是参与研究的人员有中小学、职业学校、大学的教师、校长,有省、市、县教研管理机构的研究人员、领导,有网络计算机专家,研究力量雄厚,大家都曾在不同层面上主持和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多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和管理经验,有的已有不少科研成果。

三、课题概念界定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不仅是最终成果本身的质量,还包括与成果质量有关的研究工作质量及其组织工作的质量管理;(2)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过程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申报、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信息公布、成果推广等环节的质量管理;(3)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员质量管理”,主要是指课题指南设计者、申报立项评审者、课题组组长、开题论证者、中期检查者、结题鉴定者、省级评奖和信息公布者等人员的管理。使以上人员树立起“质量第一,人人有责”质量管理的观念。(4)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可控因素质量管理,即对影响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管理工作的可控因素(如课题质量标准、课题经费、研究进程等)实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目标管理。(5)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能够量化的尽可能数量化。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

(1)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的规律及特点。

(2)国内外科研课题管理的动态与趋势。

(3)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

2、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研制(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工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体系研制

3、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依据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的理论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质量标准体系(包括课题的成果质量标准和课题研究工作的质量标准)构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4、省级规划课题质量信息管

理系统开发(包括湖南教育科学规划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管理系统,含课题申报系统、课题信息储存、管理、系统以及课题库资料收集整理归档)。

5、试行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全面质量管理

(1)制订文件。

(2)组织培训。

(3)分组实施

(4)反馈、分析、整理信息。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调查法、文献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具体措施是: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研究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文件。

2、邀请有关专家作全面质量管理专题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的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3、运用经验总结法,总结教育科研传统管理的经验,吸取精华,为建构新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模式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