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知识管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知识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知识管理现状

第1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知识管理是当前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对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对比分析,发现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已趋于和成熟,而国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

从人类社会开始,知识就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积累。因此广义地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知识发展的历史,一部知识管理的历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商务实践,知识从上世纪50~60年代才开始植根于受过教育的劳动力中。知识管理的本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60年代北美洲的商务实践中。而中国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中国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始于1998年。

一、国内外知识管理理论的演进

1.国外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知识管理作为人类的一个活动,早已存在,但是正式用“知识管理”这个词来形容企业的知识活动过程,还得始于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F·德鲁克。1959年,彼得·F·德鲁克在其《明日的里程碑》(LandmarksofTomorrow)一书中创造了“知识工人”(knowledgeworker)这个新词汇,他认为产业工人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劳动力阶层,这些工人接受了大量的正规教育,具备获得与应用理论和分析知识的能力。同时,德鲁克在上世纪60年代还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萌芽阶段。彼得·F·德鲁克是公认的当代最伟大的管理宗师,也是最早提出知识社会和知识管理的人。

尽管上世纪50~60年代国外学者就已经提出“知识经济”、“知识工人”等概念。但是国外对知识管理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1989年美国成立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对知识管理专项进行深入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的一些咨询公司知识非常密集,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内部知识管理活动。这一时期,国外学者写了许多关于知识管理的论著。比如:日本的野中郁次郎(Nonaki,Ikujiro)发表了《知识创新型企业》。在该著作中,他指出:在一个“不确定”是唯一可确定之因素的经济环境中,知识无疑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那个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位知识主管(CKO),他就是雷夫·埃德文森(LeifEdvinsson),成为了总部在瑞典的Skandia公司的知识主管。雷夫·埃德文森成立了知识资本研究课题的权威领导,代表作有《发掘隐藏的智力,实现公司的真实价值》。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管理界的精英们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创新很快被当作企业的一种核心竞争力。

2.国内知识管理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末期,知识管理理念开始在中国传播。从那时起国内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发展迅速,知识管理成为国内企业家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朴素的知识管理阶段:1997年两会召开之前,两会代表的桌前都收到了科技部的一个报告《知识经济与中关村》。这份报告在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从1995年开始,经过两年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在1997年的两会上,关于知识经济的探讨直接引申到中关村关于风险投资、知识型企业、知识资产等中国实际问题的探讨。在这些探讨中,知识管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

进入1999年,关于知识经济的研究和实践逐渐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领域,学术界开始研究知识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等问题,企业界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大好机遇。1999年,许多国外知识管理研究的著作被翻译出版,国内不少学者也敏捷地投入该领域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学术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科学部将“企业知识管理问题研究”作为2000年鼓励研究领域为标志,国内学术界关于知识管理的研究掀起一个,并将波及到企业界,引发一个企业知识管理实践的。

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在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上提出了朴素的知识管理思想。其主要的含义是:在企业中,认为企业业务运作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在处理、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无处不在。第二,知识能够不断的重用,而且在重用中创造新的知识。企业要不断地提炼自己的知识,要不断地推导积累的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断地整理已有的知识,使得知识在重用中创新。朴素知识管理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组织分析、信息技术、人。

《IT经理世界》、计算机世界、《首席财务官》杂志、计算机世界网等媒体与国内知识管理领域的领头羊深圳蓝凌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独家推出了“2005中国知识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重点调查研究了中国企业知识管理的成熟度现状分析以及中国知识管理调查趋势的分析。报告显示,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水平并不乐观。“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的召开成为中国知识管理发展历史中一个里程碑,对知识管理应用和实践将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改革开放30年和中国知识管理10年的节点上,在全球面临金融危机威胁的情况下,2008年中国知识管理论坛年度盛会的召开,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转型提供动力支持。会议探讨了知识管理实施和战略层面上的问题,并探讨了知识管理的评估问题。

知识管理方面的论著大部分是国内学者翻译国外知识管理研究学者的著作。国内学者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乌家培的《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王德袜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以及王方华的《知识管理论》等。

二、国内外对知识管理的定义

1.国外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外关于知识管理的含义有多种解释。如: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获取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这个动态过程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Wiig认为:知识管理是有计划地、详尽地、慎重地对知识进行架构、更新以及应用,以将组织内部知识相关的效率以及知识资产的获利最大化的过程。CarlFrappaolo认为: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集体智慧的杠杆效益达到增强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学科。

2.国内关于知识管理含义的解释。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的内涵有多种表述。王方华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把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把知识和知识活动作为企业的财富和核心,对信息的获取和传播、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创新和传播、知识交换及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和共享的结构、知识水平的提高进行管理,发挥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在知识创新中谋求生存和发展。江文年,杨建梅等认为:企业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系统体系,具体地说就是管理者通过创造一种协作和学习的环境,使得企业中的每位员工能够方便和快速地获取、共享、重复使用企业中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并由此推动企业中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在充分肯定知识对企业价值的基础上,通过支持、激励个人将知识应用、整合到企业产品和服务中去,最终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陈锐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综合了多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通过系统管理组织的知识资源来提高组织效率、反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和资本价值的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是人类信息管理活动迄今为止最高级的形式和最新的发展阶段。

三、国内外知识管理会议

1.世界知识管理会议。20世纪90年代末,知识管理成为信息学家和管理学家共同关注的焦点。第一、二、三届世界知识管理会议分别于1997年、1998年、1999年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集中于技术问题;第二次会议则主要重视和强调管理问题;第三次年会的主题是:利用最佳的技术和管理使企业价值最大化,评估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

2.国内知识管理会议。在1997年的两会上,国内学者和专家首次对知识经济和知识管理进行了探讨,当时还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思想。2003年中国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专家研讨会胜利召开。研讨会上专家们主要研讨了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实践及信息化等几个方面的问题。“2005知识管理&创新高峰论坛”学者和企业家对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行了探讨。此次高峰论坛侧重于研究国内知识管理在企业和经济实体中的应用和实践。

“2008知识管理实施论坛”于2008年5月23日在北京顺利举办。论坛总结了中国知识管理十年的成败得失。就知识管理实施的经验、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展望,推动中国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中心(KnowledgeManagementCenter)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2008中国知识管理论坛”于2008年12月27日顺利举办。会议主要探讨中国知识管理的未来路径和发展轨迹,涉及到知识管理战略、知识管理实施、知识管理案例、知识管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四、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述评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国外的知识管理研究主要是在基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断提炼出的。而国内的知识管理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基于引进国外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国外知识管理始于20世纪50~60年代,在20世纪80~90年代达到高峰,而中国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和探索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国外不仅学者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研究,而且很多企业已经付诸行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一些知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成立了知识管理研究机构。而中国的知识管理还停留在学术研究上,企业对知识管理的实践少之又少。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取代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源泉。从管理纬度来看,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优化和提升企业管理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不论对知识经济持何种态度,在管理领域中,知识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源泉。知识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主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介入对知识和知识管理的研究,包括学者、专家、企业家等,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促进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美]卡尔.弗莱保罗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

2.彼得·F·德鲁克.杨开峰等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2004

3.陈锐.公司知识管理[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4.[美]卡尔·弗莱保罗.徐国强译.知识管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第2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资源。如何实现中学教师知识的共享和如何把教师头脑中的知识以最佳的方式教给学生,这些都需要知识管理来实现。通过调查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教师知识管理的因素,并提出对策。

0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存在于每一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学教师面对着海量的知识,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知识,创造性的使用,也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要培养教师知识管理意识、提升知识管理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知识管理

对教师知识管理概念的界定,结合大量的文献材料,将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描述如下:教师知识管理是在学校制度的保障下,利用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师和教师学习型组织的教学专业知识、教学技术、教学观念进行管理,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达到教师知识绩效的最大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2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笔者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部分中学教师的网络调查和访谈,对山东省各地市的中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来了解中学教师知识管理开展的状况。本次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0份,有效问卷90份,回收率为90%,有效回收率为90%。

根据对问卷调查作出的统计,教师知识管理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2.1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

在教师学习型组织方面,认为有必要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占70%,多数教师认为建立教师学习型组织可以有效的帮助自己提高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的绩效,可以让他们不断的进步,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获得很多有价值的信息。而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持有一般和无所谓态度的分别占17.5%和12.5%,探究其原因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于什么才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部分教师认为学习型组织并没有真正地为教师带来益处,而是流于形式。70.83%的教师有明确的共同愿景,如果学习型组织真的能够有效地开展起来,他们还是愿意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来的。

2.2在教师文化方面

在教师文化方面,29.17%的教师认为自己处于隔离的状态,即教学是自己的事情,只要对自己的班级负责,完成教学计划就可以了,教师间不需要有什么太多的沟通;12.5%的教师认为教师间争权夺利,为了职务晋升勾心斗角,教师氛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学的升学竞争压力大而且和评级挂钩;58.33%的教师认为学校的教师文化比较开放、关系融洽、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从数据的分析来看,多数教师还是非常向往和谐的教师文化的,因此营造和谐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是实施教师知识管理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在学校管理层面

在“您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经验吗”共有91.66%的教师选择了“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太多数的教师在主观上,还是愿意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您是如何记录自己的教学反思”,有37.5%的教师选择了“只是想想,没有实际行动”,可见还有1/3以上的教师没有一些实际行动。同时在“您校对教师知识成果确认制度有”选项上,有18.31%的学校会表扬那些知识成果突出的教师,有16.9%的学校鼓励教师知识成果署名、公开和归档等制度,教师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激发教师的自觉性,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领导的支持、过程的监管、考察机制都会对从外部促进教师的知识管理。在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知识管理的方面,31.82%的教师认为工作繁重、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探究原因是因为中学教师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用于教学,其中44.44%教师选择了“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来鼓励教师进行管理”,很多教师对于知识管理局限于职务晋升,一旦目的达到,便处于消极保守阶段,相应的激励、奖励措施会增强教师的知识管理的动机。因此,学校缺乏鼓励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知识管理的激励措施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高也是造成知识管理推广困难的原因。

3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策略

3.1创建教师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能够发挥群体智慧,促进教师共同成长与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教师顺利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可以有以下两种方式:

3.1.1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学校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即同一所学校的相关教师构建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它使学校成为利于教师与教师、教师与管理者(许多管理者本身就是优秀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场所。教师之间可以通过听课、教师培训、专家讲座、学术沙龙、合作科研活动等,将教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素养,而且能够加深友谊,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转贴于

3.1.2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

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拓展了传统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在网络中,众多的教师形成教师知识联盟,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同时也可以向一些专家请教,可以接触到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助于促进教师知识的创新。在教师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虚拟空间中,教师可以考虑建立个人成长档案,主要的形式有成长日志、博客等,通过撰写教育叙事,反思并与其他教师交流,能够及时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教师还可以通过聊天室,讨论区,电子会议等加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凝聚力。

3.2营造合作型的中学教师知识管理文化

教师文化就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它外显于校风、教风,内隐于教师心灵。针对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不断追求教学优秀和卓越并不全然依靠自己,也需要向他人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并非孤立地改进其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分享的合作型教师文化。

中学教师合作文化的本质在于吸收全体组织成员的隐性知识进而把它们变成显性知识,同时也能够积极地吸收组织外部的新思想和新知识,它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分享。如以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开展教师之间的合作,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立有效地师徒教师教育模式都可以提高教师的合作能力。在合作的文化中,教师能以开放的心态把自己的课堂向同事公开,接受别人的观察,同时自己又观摩别人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之间能坦诚布公地互相交换意见,这样就打破了教师之间的隔阂,不断地将个人的新知与他人分享,同时也将吸纳他人的经验反思内化后应用于实践。

3.3建立学校激励、保障制度

学校激励和保障制度的建立,对教师知识管理起着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学校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教师的知识管理,如考核制度、激励制度,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的激励制度可以营造组织的良好的竞争环境,吸引有效人才,提高工作绩效。

要激发教师分享知识的动机,确立合理回报的奖励机制,对在促进知识分享与交流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应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在教学质量管理上,淡化个人业绩奖励,强化团队绩效考核,将知识分享和团队绩效作为学科教学业绩考核的重要部分;丰富评价的内容和方式,运用多种激励手段,如利用校内简报、学校电台等媒介及时报道学校开展的读书沙龙、学术讲座、教师论坛等活动。特别聚焦在知识交流与分享、应用与创新等方面独领的名帅新秀。建立“荣誉墙”,在校园醒目位置张挂知识管理表现突出的教师肖像和业绩简介,增强教师对知识管理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鼓励制度,不但可以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教师工作的情感需要,这种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和软环境的建设既可以保证本校教师的发展,也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

4结束语

教师知识管理不仅促进教师的发展,也促进学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通过对中学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调查分析,需要学校在学习型组织、教师文化、保障制度和激励措施方面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鉴于教师知识管理对促进教育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竞争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重视教师知识管理,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许艳.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2008(2).

[2]蔡丰海,王大伟.教师知识管理:内涵与应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9).

[3]甘永成,祝智庭.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识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2(7).

第3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图书馆员 隐性知识 管理 共享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17-02

一、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现状

“隐性知识”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波兰尼提出的。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大类,即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其中,显性知识为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音等形式记载于载体上的有形的编码化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个人或组织在长期生活工作或运行发展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个性化非编码化知识,包括人们的经验、技巧、理念、管理模式等。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馆员个体高度内化和长期积累的个性化知识,对于图书馆隐性知识提取和管理具有基础性、源头性作用。但是,由于其非编码化、高度个性化和隐性化等特点,使得针对图书馆员的隐性知识管理呈现以下状况: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重显轻隐”

在我国长期的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显性知识管理经验。但针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尤其是图书馆员个体隐性知识的管理尚存在不足之处。图书馆员的个人隐性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造成了图书馆无形资本的浪费。

(二)馆员的个体隐性知识流动空间受限

图书馆管理结构倾向于“金字塔”形式,即以馆长为“塔尖”,其下以采购、编目、流通、期刊和参考咨询等部门为支架,下辖各具体专题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以权力的纵向架构为根基,有利于保持组织的稳定性和封闭性,但同时也将工作限制在一个极窄的范围内,造成工作的专业化与机械化,限制了馆员的创造力和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而且,我国图书馆界尚未制定出对馆员隐性知识贡献度的科学量化标准,从而无法形成物质、精神等多方面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抑制了馆员的积极性。更严重的是,馆员间缺乏隐性知识交流互动平台。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系统尚存在明显缺陷,未形成对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有效利用。例如,由于图书馆员缺少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开放交互式技术平台,导致馆员间隐性知识交流与转化被固定在有限的空间内,隐性知识缺乏有效流动。

(三)馆员自身局限性阻碍隐性知识的合理共享

隐性知识是存在于馆员个体大脑中的个性化、非编码知识,其存在与形成都和馆员个人的工作经历、知识层次、创新意识密不可分。由于隐性知识散乱地存在于人脑内部,很难为需要获取隐性知识的馆员和图书馆组织而言所提取。同时,隐性知识难以捕捉和限定,甚至有些难以表达,所以有些隐性知识难以用单纯的语言表达清楚,而另一些则与其他知识密切交叉,这些都是馆员隐性知识有效转化的重大障碍。同时,隐性知识是馆员潜在素质的一部分,其共享过程主要受馆员个体主导,个别馆员可能出于对关键性技能的独占心理、在群体活动中的竞争心理、对他人排斥的自我封闭心理以及思想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都可能阻碍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与转化。

二、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发展建议

针对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问题,要实现对馆员隐性知识的有效管理,必须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进行适当调整:

(一)改变传统“重显轻隐”的管理观念

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长期存在着“重显轻隐”的弊病,这种观念制约了馆员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在图书馆中,可以通过馆内文化宣传改变大家的落后观念,使馆员们充分重视隐性知识的作用,挖掘自身隐性知识,加速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并将其进行收集、整理、研究和推广,使图书馆的无形资产不因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和人员的流动而流失。

(二)推进图书馆组织结构扁平化改革

传统图书馆均为“金字塔”式组织机构,由于其以权力纵向架构为根基,造成了中间层级过多,部门间交流受阻等问题,阻断了员工间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很难形成馆员间隐性知识的平级、跨部门交流与转化。对图书馆组织结构进行扁平化改革,可以弱化交流者间的等级观念,开创平等畅通的互动渠道,打破交流壁垒,“形成开放式的、学习和成长性的知识共享机制”。这种在横向打破壁垒,纵向减少层次,将多层次、细分工的管理模式转化为分布式、扁平式的管理结构的组织结构为馆员隐性知识共享扩大了空间,加快了隐性知识的成员间共享和知识性创新。

(三)建立促进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激励机制

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主要由两方参与:知识提供者和知识接受者。由于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馆员独有的知识成果,出于对自身优势地位的保持和独享等考虑,知识提供者不具有主动传递隐性知识的必然性。同时,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其他馆员,对接收知识的态度也存在差异,接受方的抵触情绪也将阻碍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所以,建立有效的隐性知识交流、共享激励机制对于有效推动馆员间隐性知识的共享、交流、吸收、创新和再共享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四)开发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开放式、交互式技术平台

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基础,由于缺乏现代科技手段在图书馆隐性管理中的应用,隐性知识缺少共享平台。在现有条件下,除加大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系统的开发力度外,还可以利用现有条件和网络社交平台进行阶段性过渡。例如:图书馆可以通过学科团队合作开展工作、建立工作研讨例会制度;图书馆可以利用QQ群组、微博、微信以及国际网络平台twitter和facebook等实现图书馆员隐性知识交流的全国化和国家化;馆内还可以组建学科馆员沙龙、知识社区等馆员兴趣小组。此外,图书馆应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交流平台,如馆内可以开办自己的刊物和专栏,鼓励馆员积极投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督促馆员不断地整理、分享隐性知识,也可以增加个人成就感。

(五)构建图书馆隐性知识库

隐性知识库是一个特殊的知识信息库。因为隐性知识是主观的、个性化的知识,只有通过外化结晶,才能转化成人们容易理解的显性知识加以利用。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分布式知识信息库,将馆员隐性知识按条目形式进行编辑,并集合记录与之相关的事件、知识使用记录及来源线索。知识库借助传输网络将整个图书馆连成一体,同时向每个岗位、每位馆员延伸,这样可以有效收集馆员个体隐性知识,即使出现人员流动,知识库也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即把每个馆员在图书馆中创造的知识成果记录下来,不至因人员的变动而削弱了图书馆知识的储量。

第4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针对白峰花船咀一带存在舟山籍岛际登陆艇非法靠泊、装卸危险品及车辆现象这一严重安全隐患,为严厉打击这一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切实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根据区政府区长专题会议纪要第五期《关于整治白峰镇花船咀危险品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的专题会议纪要》和《关于对白峰镇花船咀危化品车辆非法渡运点存在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进行包案治理的通知》(仑安办〔2012〕21号),结合前阶段我局排摸情况,特制定本专项整治的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大安全监管力度,强化源头管理和日常监督检查,杜绝事故苗头,全力推进“平安交通”建设。通过对白峰镇花船咀危险品车辆非法作业点专项整治,切实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区交通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二、时间安排及工作措施

为切实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工作,根除这一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本次专项整治具体分三个步骤来开展:

(一)组织动员阶段(2-3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以杨再达副局长为组长,局运管科、港航处、公管所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开展安全隐患排摸整治。

为有效落实华区长的重要批示,确保本次专项整治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局组织召开会议专题进行布置,并要求港航、公管成立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对白峰花船咀危险品非法渡运装卸、运输作业点开展进一步的调查摸底工作,掌握其活动规律,并对各类违法违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进行取证备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二)重点整治阶段(4-6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集中开展对非法装卸作业点和运输的专项整治。

1、加大现场执法力度。充分利用早、中、晚及双休日等非工作时段,采用蹲点守候、突击检查等方式,对这一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和运输开展执法检查,加大现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这一违法非法生产经营活动。

2、加强联合执法整治。根据《关于整治白峰镇花船咀危险品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的专题会议纪要》明确的职责分工,我局港航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船舶、码头以及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监管,严厉打击船舶、码头证照不全,安全设施不符要求等各类违法违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坚决取缔无证船舶、违法违规营运和非法从事渡运生产经营等活动。为此,我局港航处、公管所将积极配合、组织参加由白峰镇政府牵头成立的联合执法小组并开展执法整治,加大巡查的密度和力度,彻底杜绝此类非法违法经营活动。

3、加强沟通联系和信息共享。认真收集非法作业点相关信息,同时将信息及时报送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白峰镇政府、穿山海事处、穿山边防派出所等相关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互通非法作业点相关信息,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整治工作开展落实情况。

4、加强源头管理。根据花船咀危化品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船、车均为舟山籍的特点,由我局港航处、公管所分别向市港航管理局、市公管处进行书面汇报,并通过市港航局和市公管处与舟山市港航部门和公管部门沟通协调,要求舟山方加强船舶、车辆的源头管理,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企业非法经营行为,切实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跟踪督查阶段(7-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开展跟踪督查,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在专项整治、联合执法的基础上,进行跟踪督查,及时归纳和提升治理工作中的有效措施和经验,认真做好此次包案治理工作的总结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日常监管的工作措施,建立健全日常监管的长效机制。

三、职责分工

为将责任逐一落实到各部门,切实做到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行动,确保本次专项整治工作有序开展,现将各部门具体分工如下:

局运管科:督促协调本次专项整治各项工作,检查整治工作的进展,加强与区安监局、白峰镇政府、穿山海事处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确保整治工作有序开展。

区港航处:负责对非法渡运装卸作业点的日常巡查及非法作业船舶的查处,并向省、市港航部门沟通、报告,从政策角度查找对非法作业点违法占用岸线、非法经营行为现象的处罚依据。

区公管所:负责该非法作业点上岸运输车辆相关证件、人员、车辆的查处,并向市公管处报告,要求市公管处与舟山公管处沟通,对那些违法(规)参与渡运的企业提出警告或处罚。

四、具体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开展白峰镇花船咀危险品车辆非法作业点专项整治的重要性,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深入开展此次专项整治活动,认真做好组织、宣传、实施和总结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切实加强整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整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和完善建立整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5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项目工程;电气管理;存在问题;控制措施

0 引言

工程电气管理质量和整个项目工程的成本投入,施工周期、施工质量和最终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对工程电气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项目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如果工程电气管理和质量控制这两个环节没有做到位,将会导致项目工程中的电气设备不能够在实现节能的基础上取得较好的运行效果,最终会严重影响到电气设备运行质量和效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做好工程电气管理工作,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为今后的电气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工程电气管理现状分析

在任何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电气工程都是一个涉及范围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性工程,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包含了变电系统、配电系统、应急系统和照明系统以及各个供电电路等。在进行电气工程管理过程中要确保将管理工作贯彻到工程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中。在对电气工程进行管理过程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严重影响到电气工程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保证最终的电气工程能够符合相应的质量要求,就需要在施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把控,对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及时指出。但是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电气工程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线问题

在电气工程管道施工工程中,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了浇栓配管的施工技术,但是这项技术在具体施工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管道安装之后经常会出现堵塞、断裂和接口脱落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因为没有做好严格的施工管理工作,导致在施工过程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处理。目前,电气工程在应用浇栓配管施工作业过程中,选择应用的管道多数情况下质地坚硬的刚性阻燃管道,同时,生产企业在生产这种管道过程中,还生产了与之相配套的接口和专用的粘合胶水,高质量的设备能够保证管道在进行浇筑之前,能够确保管道和管道连借口之间能够充分凝固,避免后期出现断裂的故障。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对管道接口进行全面处理的基础上,使用相应的型号的钢筋将其和管道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管道能够得到全面的固定。但是在具体施工作业过程中,施工人员进场会忽略这些细小细节的处理问题,在对管道接口处进行处理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加固不彻底,不完全,管子进盒之前不对管道螺母进行加固和固定,管口或者盒缝阻不严密,导致在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混凝土进入管道内,阻塞管道。另外,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也存在不规范的现象,振捣过程一般不能中间停止工作,要一次性完成,但是在具体振捣过程中却不能严格按照振捣要求开展施工,现场施工监理人员并没有发挥其应用的监督管理职责,监督失当,给管线施工质量埋下了安全隐患。

1.2 安装存在问题

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需要严格执行国家电气设备安装规定,确保安装质量。在配电箱安装过程中,对于其规格超过一米以上的应该在洞口上方增加一个是混凝土过梁装置,不能够使用混凝土砖结构代替。但是在项目工程具体施工建设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节约资金,节省更多材料和人工,经常会忽略电气设备安装过程中的一些细小环节,最终会导致电气工程安装出现问题,影响到电气设备的性能发挥。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各种电气设备的开关、插座在安装工程中最好是在进行砌筑之前,要确定好其位置,采用镶嵌手段直接将电气设备的开关和差插座盒中适中嵌入墙体内,这种安装方式能够有效避免后期凿洞安装所带来的问题。有些电气工程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开关和电气设备会出现松动的现象,安装时经常会出现螺母和安装孔的大大小不配套,不是螺母较大损坏了螺母安装孔,要不就是螺母太小出现松动现象,最终严重影响到电气设备使用质量,对于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和电气施工管理不到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工程电气安装管理对策分析

2.1 建立完善的电气安装工程中质量管理体系

现阶段,在电气工程施工安装过程中存在着多种安装质量问题,对设备安全运行会出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出现严重的安装问题出现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工程监理单位没有真正发挥其应用的职能作用。监理制度和体系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监理企业作为开发商指定的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的重要单位,在具体监督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现象,对电气安装工程监督并没有进到其应有的责任和义务。监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较差,工作质量低下,经常会从中收取好处,替施工单位隐瞒质量安全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制定完善的电气安装工程质量管理体系。首先,开发单位应该对监理单位制定严格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在监督过程中如果发现监理机构存在违规行为,不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相应的工作,开发单位应该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对监理单位进行严格惩处;其次,开发单位在和施工企业签订施工合同过程中,应该要求施工单位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制度和体系。适应现场的施工队长和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监理人员应该严格执行施工质量标准,做好日常电气工程施工管理工作,这些人员应该为整体的电气安装施工质量负责;最后,在电气工程安装过程中,施工队伍应该事先对工程图纸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审核,并应该就施工图纸、质量检查、施工层序和施工交接等工作作出严格的规范,只有保证制定严格的制度,并坚持实施下去才能保证电气安装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2.2 做好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

电气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按照施工图纸开展施工作业,在施工之前应该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工作,对施工图纸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对于图纸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应该及时通知设计单位和开发企业,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报送相关部门批准修改。切实做好施工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不但能够保证最终的施工质量,而且也是对自己施工队伍负责的体现,因此,在开展施工之前,一定要联合监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领导对施工图纸进行全面而细致的审核,同时,还要对工程团队进行时综合评审,确保电气工程能够高质量的完工。

2.3 做好项目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电气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这个阶段的施工质量控制对整个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各个施工程序的质量控制工作,对每一个施工流程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当每一道施工工序完成之后,都要经过专业人员的检验,确认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工序的施工。

参考文献:

[1]朱建军.风险分析在政府工程电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2)

[2]郑亚峰.工程电气管理以及质量控制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1)

[3]侯萌.建筑工程电气造价的有效控制探析[J].江西建材.2015(15)

[4]马驹.监理在现场隐蔽工程电气验收[J].建材与装修情报.2010(07)

第6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水利工程质量包括“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四个方面,只有四者全优,才是真正的优质工程。就现在的施工队伍、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等客观条件,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关键是管理水平。与其说工程质量不高,不如说管理水平太低。就水利行业的整体水平而言,只要能善用人、机、料,就能够达到当前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的要求。

1.当前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现状

1.1有些水利施工单位业务水平偏低

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技术人员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1.2有些施工管理单位技术资质不具备

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管理范围窄、级别低、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1.3有些工程设计施工不规范

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1.4有些部门监控措施检测手段落后

有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就根本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2.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着诸多的安全隐患,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充分,安全检测仪器等配套设施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安全技术方面经费投入的力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这些都制约了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2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

在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成本控制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因为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在工程项目招投标阶段的投标报价的风险日趋加剧,对于投标费用的控制较难把握;在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方面,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通常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2.3水利工程项目存在的质量问题

水利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建筑施工单位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没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手段和水平较为落后,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够,工程在竣工验收阶段的质量没有严格把关,都加剧了工程管理的难度。

3.解决水利工程施工管理的具体措施

3.1抓好设计环节

设计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关键。在建设项目确定以后,设计就成为基本建设的关键问题了在保证质量,节约投资,建成后能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的前提下,设计工作起着决定作用。要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设备,设计科学的生产流程,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进行综合开发利用,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2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我们不可忽视对合同的管理,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1)要对合同进行预管理,即在签订合同前,严格审查项目的招标文件,对工程项目进行计划立项和编制;2)要遵循合同签订的规范和程序。在每份合同签订前,涉及到的内容都应当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查会审,合同双方一定要本着平等协商的原则,保证施工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3)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要遵循合同的内容,规范设计变更的审批程序,对施工的质量、造价和进度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4)重视和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后期的合同清算工作。

3.3重视施工质量的管理与控制

第一,与水利工程施工相关的各个组织和单位,要立足于水利工程项目的实际和要求,在不违反国家、地方及行业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前提下,对施工组织计划进行认真编制,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为水利工程的顺利施工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第二,要把工程项目进行分阶段、分项管理,将质量管理的职责落实到部门和个人,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范和技术标准进行,并加强对施工环节的检查与验收,确保每个施工环节的质量都能符合合同的标准,达到用户的要求。

第三,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是实现水利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对与施工相关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同时可以安装相应的实时监视系统和预警系统,使现场施工的质量在实时监督和控制之下。

3.4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水利工程施工安全的监督与管理体制,这是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所以要坚持项目经理为核心,落实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明确安全管理的职责与权力,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对施工的安全进行约束和管理。其次,加强安全教育方面的培训。很多水利工程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对施工的标准和规范不够重视,加上施工人员的流动性较大,所有要将安全生产教育方面的培训落实到工程项目的每个环节,重点加强对新进员工和安全管理关键环节的培训。再次,要重视对施工现场场地的安全巡查,将综合性安全检查与专项安全检查有效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管理隐患。

3.5加强建设资金管理

工程投资是确保工程建设的重要保证,投资应统一管理,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单项工程单独记账,避免投资被挤占或挪用。要严格控制资金使用,要按合同要求、工程进度和质量分期付款。凡是质量不合格的,工程进度未按要求和违反合同条款的,可以拒付款。要对各项分部工程采用分项招标,预算总价大包干的办法进行承包,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水利施工企业必须不断加强在施工方面的管理,全面提高施工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使水利工程创造出更高的综合效益,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企业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化疗药物;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97-01

1 职业危害

1.1 职业危害的危险因素

化疗药物的准备过程中,玻璃瓶破裂,安瓶打开时药液向外飞溅,稀释瓶内压力太大和排气时的药液喷洒导致药液外溢而使之造成危害;操作过程中针头脱落,药液溢出;护士在注射过程中意外损伤自己;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工作环境、手、食物等造成职业危害。

1.2 职业危害途径

操作者在接触化疗药物的过程中可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吸入和消化道摄入3种途径而受到低剂量药物的影响。

1.3 职业危害主要表现

1.3.1 白细胞下降:抗肿瘤药物对人体最严重的毒性作用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随着剂量的增加,血小板和红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1.3.2 机体免疫力下降:化疗药物一般多是免疫抑制药,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不同程度抑制。

1.3.3 月经异常,脱发:有文献报道,随着护士在肿瘤科工作时间的延长,月经异常和脱发发生率明显增加。

1.3.4 致畸:护士在怀孕期间接触化疗药物,可通过胎盘运转造成胎儿发育异常,导致畸形。

1.3.5 皮肤黏膜过敏反应

1.3.6 器官的损伤:心、肺、肝、肾都有不同程度损伤。

2 防护现状

2.1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下是我院化疗药物防护措施落实现状:

我院设有肿瘤专科,负责大部分肿瘤化疗,其它内、外、妇、儿也有少量的化疗。我院肿瘤专科护士能严格执行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穿隔水防护衣98% ,戴口罩帽子100% ,双层手套100% ,防护眼镜31% 。设备配置到位,治疗室装有通风设备,配有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但是非肿瘤专科护士防护意识较差,防护措施落实不完善:穿隔水防护衣21% ,戴口罩帽子100% ,戴防护眼镜0% ,戴手套100% ,但不符合要求:(单层)设备配置不完善,无生物安全柜,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2.2 对比肿瘤专科和非肿瘤专科发现:肿瘤专科护理人员防护意识较强,防护措施落实到位,设备配置完善,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到位。而非肿瘤科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的职业危害认识不足,防护意识不强,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设备配置不完善,对细胞毒性废弃物处理不到位。

3 管理措施

3.1 加强化疗防护知识学习,组织培训化疗专科护士。可通过办学习班,选派护士到大型肿瘤医院进修学习,不定期进行化疗防护知识考核、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学习。

3.2 严格执行接触化疗药物的操作规程和安全防护措施:接触化疗药物时必需穿防护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防护眼镜并使用聚氯乙烯手套外加乳胶手套。

3.3 设备配置、环境的要求:治疗室要通风并安装排风扇;肿瘤专科要配备生物安全柜,化疗专用治疗用品要准备齐全。

3.4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包括合理排班,避免一名护士长期接触化疗药品,孕期及哺乳期应避免接触化疗药品,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3.5 加强化疗药品废弃物的处理:废弃物必须用坚固的、防漏带盖的容器收集,密封处理,并标有明显的警示标志:细胞毒性废弃物。

第8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问题;新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6-173-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各类型所有制企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不断增加,这给高职高专学校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但现有高职教育发展仍受到传统教育机制的制约,本文着重从高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中,探寻新的管理模式。

二、高职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机制分割、制度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教育学校都是由各大中专和一些地方技术学院合并而来。因此新成立的学校主管不仅有合并前单位领导,也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部门。这样建构的管理部门无法形成一股合力性质的管理机制。

(二)学校内部院系构成复杂化

许多高职院校在合并之前已经拥有了完整的教学院系及行政部门,因此在合并后,高职院校面临着机构臃肿、每部沟通不畅等多方面问题,直接制约着学校的发展。

(三)人力章程无力、运行体制缺失

一些高职院校受到政府行政部门的限制和干预,导致学院管理混乱。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数量比例不对称,学校硬件设置落后,特别是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培训缺失,部分教师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不足,学生素养参差不齐,学院管理机制混乱,缺乏有效的保障程序。

(四)学生素养参差不齐

随着高职院校逐年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生源素质却参差不齐。这些学生无论生活状况、人生遭遇都大不相同,一旦带有社会恶习的学生将不良风气带入校园,就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校风。另外,高职院校也有大量的贫困学生,他们走入高职学校迫切需要学到技能,获得将来生存的技能。同时,高校中也存在部分有心理障碍的同学,一旦遭受外界刺激,将可能做出一些偏激行为。

(五)教学特色不明显

高职高专学校的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高专的办学特色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且还需要具有前瞻性,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但在实际中,一些高职高专忽视中国国情,一味抄袭外国特色,造成大量教学资源浪费。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际生产脱节,丧失本身教学特色导致学校竞争力丧失。

(六)教育资金短缺

高职院校由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在师资配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培养方案等方面都被制约。由于高职教学实践性、实际操作型突出,对职业技能培养的设备仿真性和先进性要求较高、如果资金不充足将会严重影响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和学生技能提升。

(七)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

高职高专着眼于社会需求,但事实上部分学校教材内容、配套实训设备都无法达到企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在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背景下,高职学校无法同校外企业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管理新模式

(一)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

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全面优秀的管理队伍是提升高职教育管理的首要条件。为了打造这样高水平的管理队伍,学校应树立专家学者型的发展目标,打造管理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引入合理激励和有效竞争机制,打造一支精通学术理论、掌握科学技术、具有良好组织协调能力的教育管理服务队伍。

(二)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

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应结合教育管理特征,不断更新教师和行政人员考察和学习培训,建立监督激励和评优管理制度。使得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在实际管理中,高校应编制长期有效的教育管理规范条例,如教职工学历学位进修管理办法、人才引进实施办法、教学院(系)学生活动经费的使用管理办法等等。同时,在固有的管理组织模式上,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探索新型管理组织设置,是教育管理良性循环,将创新性、多样性同主旋律评价体系相结合。针对学生管理推行走进宿舍、走进教室、走进食堂、走进网络、走进社区的管理实践模式,为学生开展优质全面的教育管理。

(三)创新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途径和方法

1、更新观念、教辅相成。现代社会,仅仅采用说服式的管理方式早已脱离了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该尝试更多新的管理途径去适应多元化的社会。高职院校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同学生沟通交流,注重实践环节,推进校企合作,做到教研与教学相辅相成。

2、改革课程设计。按现代教学理念,将现在知识进行创新型整合,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实践和应用;加强专业课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加强实践课程课时,注重专业技能的熟练运用;基础理论课也必须以实践为目标,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设置专业课程中,重视新工艺、新技能、传统工艺现代手法的传授,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为主。

3、尝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劳务市场、企业需求为导向,可尝试间断学习、间断实训,采取"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2011.

第9篇:知识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建筑业 安全管理 控制措施 

 

一、前言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建筑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效益成为各企业竞争的目标,因此向管理要效益已经成为各企业家的共识。而安全却是效益的前提,因为安全的结果决定了效益的大小。为此,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确定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颁布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目的就是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控制和减少各类事故,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 

 

二、项目施工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三、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一)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企业领导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严重,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不配备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肆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员工相应的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起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二)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造成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缺少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不同步等;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很低;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安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措施等不懂.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管理。 

(三)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 

(四)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难以深入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 

 

四、安全控制的措施 

 

(一)宣传问题。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全体员工要对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深思熟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克服单调枯燥的方法,变传统说教方式为寓教于乐,采用安全演讲、知识竞赛、报刊、安全漫画展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把基本精神广泛宣传贯彻。 

(二)加强培训教育问题。培训教育的重点是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而且要加大安全科技创新和安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本质安全。 

(三)责任问题。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咬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不放松。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四)制度执行问题。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因此,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没有安全许可证、没有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企业坚决不允许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线操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损失,分散企业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会、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为记录公式等制度。 

(五)治理问题。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源头做起,搞好专项治理。从近几年各地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来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触电等。故要定期开展企业项目部、班组检查制度,要做到查问题、找隐患、对存在危险源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牌、标志牌,发挥其警示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的作用。事实表明,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的专项治理是遏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 

(六)监督问题。建设施工安全,加强监督是大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继续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安全执法机构,配备一定数量和专业齐全的执法监督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各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应切实履行职责,监督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安全重于泰山的神圣责任,努力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提升安全监督档次。 

(七)查处问题。对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并对其安全生产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凡有章不循,违规不纠,屡出事故的企业应追究法人代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另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及责任大小,给予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吊销执业资格或停止投标的处罚。典型案例要进行新闻媒体曝光,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促进工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焦红,王松岩.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