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

第1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2009年9月,我校成为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这打破了中小学的时空限制,为我们进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经过大量的听课、评课,我们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已刻不容缓。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衔接上作了深人细致的思考与实践,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顺利过渡。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差异性

1.学生的差异

虽然小学六年级学生与中学七年级学生只有几个月相隔,时间隔得不算太久,但由于七年级学生的交往与活动更多的是与级学生在一起,而小学六年级学生则与低年级学生在一起,所以他们的心理特点、思维水平、理解水平都还是有明显差异。小学六年级学生心理年龄仍处在儿童期,他们往往还是让别人承认自己,希望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就逐步向少年期转化。学生个性发展开始不平衡,出现明显的心理矛盾,表现出爱和恨,自信和怀疑,尊重与轻蔑的感情,同时自我分析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发展。

2.教材的差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知识点少,侧重于学生的识记与浅层的理解,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思维难度不大。中学语文教材内容往往一下子加深,知识点增多,除了需要大量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再者,小学教材在双基上更注重字、词、句、段的训练,中学教材虽然在这方面也有明确的要求,但较小学而言还是要单薄得多。中学语文教材要求学生更多的是审美与鉴赏。也就是说,小学教材更多的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中学教材解决的却是“好不好”“美不美”的问题。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是从文字走向了文学。再者,从文体上讲,小学语文记叙文居多,有着很强的故事性,趣味性;中学语文教材增加了科学性的说明文和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文言文的容量也增大了,小学语文到中学语文从感性走向理性,学生阅读兴趣不高。

3.教学方法与要求的差异

小学教师上课重视情感的渲染,教师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手段直观。加上小学课程少,时间多,因此,小学教师上课速度比较慢,容量小,一个知识点可以反复讲,反复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教师上课提问的深度也不够,大多数学生可直接回答。对作业的批改,小学教师可以做到精批细改,对犯了错的学生,大多都可以面对面指导。中学教师由于课程紧张 (每周只有5节课),所以讲课速度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讲一遍就不再讲了。在作业批改上,中学教师也不可能精批细改,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自觉、认真、独立完成好作业。

4.命题思路与评价标准的差异

以阅读为例,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七年级阅读要求明显不同。语文课程标准对六年级记叙文阅读的要求是“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叙自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而语文课标对中学的要求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标准的不同,必然一导致命题思路的不同,小学语文命题仍以重现、叙述为主,有简单的情感表达,但答案基本上可以在文章中找出来。而中学语文命题则强调对文章内涵的概括与情感体验的评价,并能品味、鉴赏文章。从小学知识的积累到中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小学语文得高分而学低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以写作为例,可以看出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作文字数要求为400字,中学生则要求600字。小学作文要求学生能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结构完整,就可以得90分以上。中学则更强调文章表达方式的运用,语言的优美,构思的精巧等等。一般小学六年级的高分作文在中学老师的手里也就是80分左右。这样一来,就凭作文这一项,中学语文要想得高分出就难上加难了。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教学研究上的衔接

(1)成立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课题组。我校2009年就申报立项乐山市级课题《教师微型课题的开发与指导实践研究》,其中有一个子课题即《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研究》,由小学六年级教师和中学七年级教师承担。课题组着力于小学高段和七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思考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对策等问题。

(2)建立六七年级联系组。学校定期召开六七年级联系会议,共同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学情况。学校还抽调小学个别教师到中学部任课。让这些教师一方面向中学教师学习,一方面又不断给六年级教师交流,由教师的亲身感受来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适当的时候,让六七年级教师集体备课。

(3)相互听课。中小学语文教材及教师教法的不同,可以通过相互听课来促进了解。听课后,中小学教师相互提出合理的建议,明确各自在教育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机衔接。

(4)同课异构。同课异构即同一节的内容,由六七年级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不同内容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节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六、七年级教师更加深人地了解六、七年级的教材,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融合。

2.教学的衔接

首先,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与学习潜能进行教学,适当加大抽象性,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问的难度稍作增加,更加娴熟地运用追问与启发的技巧,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能力,少做一言堂的讲解与机械的训练。七年级教师则放下身子,不要让自己还停留在九年级的教学思维之中,要充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儿童化倾向,问题设置不宜过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术语,避免使用太多的专业语言,要重视七年级的情趣化教学,也要加强七年级的字、词等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识记。其次,中学教师除了熟练掌握中学《文课程标准》外,还要通读小学《语文课堂标准》,形成体系,避免单打独斗。

3.学生习惯培养的衔接

小学高段教师应该摒弃小学中低段的一包到底的教学习惯,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语文到底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的习惯,打开学生的视野,而不是一味地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中学教师则要在七年级放慢脚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在中学的起始段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学习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让七年级学生了解中学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到七年级下期才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等等。

4.评价体系上的衔接

第2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 作文教学 衔接性 衔接问题与对策

如何实施中小学衔接教学一直是中小学教学中的一个棘手问题。国家和教师都越来越关注作文衔接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和研究中小学作文衔接的现状,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质量,深化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

(一)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

要明确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衔接的涵义,我们首先要清楚“衔接”的意思, 在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与对策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衔接是指“事物相互连接”。它可以说是“互操作性”,“挂钩”,可以说是“协会”,“一体化”,也可以说是一种“组合”。因此,这里的中小学作文的衔接,其实就是指中小学写作能力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之间的相连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中说到, 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就是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问题,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很好进行衔接,最终学生写作困难、教师教学艰涩,导致作文教学陷入困境。

(二)研究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意义与价值

针对作文教学来说,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完善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性工作。对于小学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师来说,做好衔接工作,有利于减轻初一语文老师的工作压力,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写作要求;对于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夯实新生的写作基础,有效的组织创新教学,是提高大面积教学质量的必要步骤。

因此,收集中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衔接性研究,将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有关数据和文章进行综述,将更好得维持和保护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中小学作文有序而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学语文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 小学、初中作文衔接教学的现状

王康琦在《浅谈中小学作文的衔接》一文中认为小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知识缺乏衔接性的成分,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善于学习。因此各个阶段的老师们没有发现衔接教学中的共性,从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学生一直停留在六年级的写作思维中。

王晓芬则认为目前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是处在一个“瓶颈”期,她在《如何做好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一文中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家长、社会对学校作文教学,不断指责;教师也抱怨多输入、低输出,教学效率不高,已成为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共识。

颜丹更加具体表述了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现状,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说,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二)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衔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科萨贞主编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显示注意的教师教育教学法》一书中,他指出当前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在现实主义中,理想的教师教育的是要既注重理论学习也要重视教学实践。[2]高艳红也指出中国语文教师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理论,只有写作教学经验的观点,一个人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没有更多的实际问题,难以将经验转化为系统的理论教学。

具体来看的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国家课标存在缺陷,教学教材不衔接。

史降宁在《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的衔接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也明确中小学作文文体教学教材编写衔接中存在问题,一方面是写作知识的内容体系、教材的不足;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方式的内容缺乏系统性。

颜丹对于中小学教材的编订方面的问题有更加具体的理解,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中指出,教材的编订存在差异,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内容较简单,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知识点覆盖少;而中学语文教材在内容和掌握上的深度有所提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越高。

2.教学目标衔接不畅,教学方法存在差异

李菁在《增进了解 梯形过渡 有效衔接 ――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的建议》中指出,在实践层面上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存在差异,小学六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与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教学目标之间跨度较大。

陶云云在《初中作文教学目标的解析》一文中,她认为作文的文体开始具有多样性,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还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生活细节的习惯。

刘军堂觉得中小学教师对彼此教学方法并不了解。在《浅析中学与小学作文教学的有效衔接与过渡》中指出了一些中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基本观念、整体观念的缺失。

3.中小学作文评价方法差距大

对于教学评价上的差异,颜丹在《浅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疑问中阐述到,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的评价上存在偏差,小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而中W则更侧重于评价的客观、科学、公正、严格。

沈立文在《小学习作指导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文中讲述到,学生对于教师的评改完全处于漠视状态,致使一些错误不断地重复出现。

教师对于作文批改很少去研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自批自改的能力。使学生长期养成写作靠自己,批改靠老师的惯性,最终导致学生产生懒于主动修改作文的惰性,作文独立修改能力发展不足。

第3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什么?从课标中找到答案,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实践获得“语文素养”的支点是什么呢?就是“读书”!其道理很简单,正如小语专家们常说的:“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爱读书、会读书、读过一定数量的书,并且从书中获益良多的人。反过来说,一个不爱读书、不会读书、没读过几本书的人,提高语文素养只能是奢谈。”因此,语文教师若从“读书”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吸引学生爱上读书。这是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必定不喜欢语文,也不会喜欢语文课和语文老师,那我们就要想办法把课上出趣味来,并找些课本内外的生动故事让学生品读,再采用一些激励性评价措施,让孩子尝到书是甜的,读书是美好的事儿,逐步引导他们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是教会学生读书。作为教学方法的“读书”,内涵丰富,类别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读法又都指向共同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内要教学生学会精读、泛读、背诵、积累,学会提问、思考、解疑,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当众发表自己观点。课外阅读就该放手,设法让学生读得专心投入,读得没有心理负担。课内课外应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是语文教育应有的思维。无论课内课外,最好都要让学生达到“读得通,读得懂,记得住,用得出”的目标,这才是读书的真功夫。

三是鼓励学生读一定数量的书。就阅读而言,没有一定的数的积累,也就谈不上质的提升。课标提出小学阶段阅读不少于150万字,这仅仅是一个保底数。而试想如果一学期只上完一本语文教材,学生才阅读了多少万字?大概在2万左右吧,中间还相差的大约148万字相当于多少本同样厚薄的书?它们藏在何处?这就要靠教师和学校去搜集和开发儿童阅读资源,让孩子读到更多的书。

四是教育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要有选择,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选择有品位的、有益身心的图书。但是,选择不是给家长简单开个书目了事,也不能一味的用成人的眼光限制儿童的阅读,要在尊重儿童自身阅读取向的基础上科学建议。同时不要忽略整本书的阅读,读整本书往往更能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的阅读品质与能力。

有的教师可能会说:一学期只够上完一本教材,哪还有时间读其他的书?其实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哪里来?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理想的语文教育是什么》中指出:“语文能力不是靠教师讲解,不是靠分析课文的段落结构、层次得来的,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只能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把语文教学的重点放在讲解分析上,那是颠倒了主次。适当做一点讲解,适当分析,画龙点睛,这是一种引导,一种提高,但绝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4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诗歌导入;故事导入;图画导入;媒体导入

导入常常运用于一节课的起始和一个问题的开头,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身为教师,我们走进教室,站到讲台上,首先想到的就是用什么样的开场白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让学生对自己的课产生兴趣。好的课堂教学导入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双方轻松而愉快。

一、诗歌导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理解很难深入到位。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必须用相对符合诗歌情境的语言予以导入,或者将已学过的诗歌作为导入,既能让学生对已学诗歌进行回忆温习,又能引导学生在本课学习中尽快入境。

如在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草之歌》一课学习时,笔者就借用了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春天在哪里》作为课堂导入。在课开始时,笔者首先鼓励学生把曾经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写到黑板上,又让学生回忆《春天在哪里》诗歌的内容进行吟诵。之后导入:“同学们,我们看到有春天的地方就有小草,嫩嫩的小草是春天的象征,那么小草还有没有其他的色彩,是否能代表其他的季节呢?”学生们通过对现有诗歌资源的积淀与选择,对已学诗歌的回忆,理解了春天与春草之间的联系,引发了学习的欲望,其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升。

二、故事导入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依然处于感性认识中,对于新鲜的事物总保持好奇心,喜欢听音乐和故事。教师在导入阶段进行设计时,必须抓住学生特点,以故事导入帮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卖火柴的小女孩》导入设计上,笔者就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将此落实为一段文字,放在上课开始时让学生预先朗读――“冬天的夜晚寒风刺骨,雪花飘然落下,街上行人寥寥无几。这时,一个身形单薄、光头赤脚的女孩走在大街上。一整天了,]有一个人向她买过火柴,她衣裳单薄,没有一分钱。她又饿又冷,雪花散落在金黄的长发上,她无心理会……”当教师绘声绘色地读完这些话时,学生们都为之一动,且都要询问其结局如何。这时,教师提示道:“同学们,我们可以从今天所要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获得答案。”学生们都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文的整体感知中,本堂课效果很不错。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对于形象生动、富于想象力的情节都保持着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将类似的故事作为导入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迅速走进故事,品味文本。

三、图画导入建立优美的学习情境

小学生十分喜好形象直观的事物。如素描或简笔画之类,都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参与到固定内容的临摹中,或者亲身示范画出教学所需要的图案。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故宫》教学之前,笔者就尝试帮助学生勾勒出北京故宫的模样。有的学生主动查找故宫的各种图片,或请教美术教师帮助画出故宫,有的用素描,有的用水彩,有的则只用简笔画进行勾勒,从不同的角度勾绘出故宫外貌与内饰。

四、媒体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机、录音机等传统媒介设备已经被普遍应用,且还加入了像电脑Flash演示及PPT课件等传媒形式。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更是集学生多种感官于一身的交流过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喜好及年龄阶段下的理解能力,可选用观看电视、录像、电影等方式,激活学生的艺术细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邀请学生参与到相关音乐、视频的搜集上来,让学生体会到亲身参与的乐趣。

例如在讲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月下桨声》一文时,笔者就尝试引进《月光曲》作为引子导入教学,让学生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月光下的恬静与淡雅,在优美意境中走入文本。而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唐玄奘西行取经》一课导入部分,又引入动画片《孙悟空》、1986版《西游记》的主题曲,并在多媒体上播放孙悟空从石头崩裂中现身的情景,学生们顿时被深深吸引住。此后,笔者顺势导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也知道这些人物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跋涉千难万险到西方取经的唐玄奘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那么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是怎样的精神让他最终取得真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玄奘西行取经》。”可以说,新式媒介的应用,使得语文课由过去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了。语文教师也拥有了更多的教法选择,但需注意运用要适宜,要有度。

五、游戏导入让学生乐于参与

有位教师在教学《听讲要专心》时,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刚一上课,教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教师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教师首先拿出三个瓶子,一个装满汽油,一个装满蓖麻油,一个装满醋。教师说道:“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学生们静静地看着他把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了。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教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六、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第5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试题

课程代码:03329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书院兴起于

A.秦汉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宋代 D.明代

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中前三个学段的阶段目标与1993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汉语拼音提高了要求,增加了内容

B.重提识字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C.强调阅读的兴趣、积累和感悟

D.“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

3.语文教材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有利于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训练的习题,这一做法开始于

A.80年代 B.50年代

C.90年代 D.60年代

4.北京特级教师马淑珍在拼读音节的教学中采用“找朋友”的方法,她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是

A.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 B.通过编儿歌的方式学习拼音

C.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 D.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

5.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以发展其“元认知”,这一做法说明

A.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作出调整

B.学生具有学习的内在动力

C.学生能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D.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有选择的权利

6.“作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跑嗥,不受羁绊,久之必自厌而收束矣。此时加以衔辔,必俯首乐从。”这是我国古代哪位语文教育家的观点?

A.欧阳修 B.谢枋

C.王筠 D.韩愈

7.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口语交际应用的范围和频率得到极大提高,由此可见,口语交际教学将

A.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B.有助于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

C.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只重目治、忽视口耳训练的现状

D.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8.下列体现综合性学习特点的一项是

A.复现性 B.个体性

C.被动性 D.群体性

9.属于口语交际的评价要求的一项是

A.有感情 B.临场性

C.正确 D.流利

10.旨在提出改进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的教学研究类型是

A.评价研究 B.发展研究

C.基础研究 D.应用研究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在答题纸相应位置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11.南北朝时期的《古文观止》是家喻户晓的语文选本。

12.从深层原因看,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名称的变化和政治形势有关。

13.《幼学琼林》是明朝人萧良所编,把常用的词句、成语和典故用对仗的形式加以分类组合。

14.王日休《训蒙法》提出:“小儿读书,若初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主”体现了“儿童入学集中识字为先”这一传统识字教学经验。

15.萨特“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这一说法很好地印证了“相互作用”的阅读模式。

16.实践证明,中年级观察作文的形式是素描训练。

17.语文教学是言语教学,而不是语言教学。

18.中年级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宜用活动计划、活动总结、专题演讲和简单的研究报告来表达其学习成果。

19.简答题属于论文式试题。

20.弗兰德斯的“互动分类体系”是一种结构性课堂观察方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语文教育最初的基本内容,就是学习和________文字。

22.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一条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________和审美情趣。

23.据研究,课程资源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24.建国后我国小学识字量的变化呈V字形,1992年8月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的识字要求是________个,成为历史低谷。

25.教师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是选书、阅读和________。

26.上海市的吴立岗等提倡的“作文素描训练”把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五个阶段,即一年级进行口语训练,二年级进行写话训练,三年级进行________,四年级进行半独立的篇章训练,五、六年级进行独立的命题作文训练。

27.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言语形式上和________中的差异。

28.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课堂教学,即以学习教材为主要形式;二是________,即以体验学习和自主活动为主要形式。

29.语文教学评价从评价形式可以分为口试、笔试和________等。

30.根据对变量的控制程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可以分为真实验、________和前实验。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1.语文教学研究

32.口语交际教学

33.听读识字法

34.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5.简述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36.简述课外阅读指导的策略。

37.简要分析作文思想内容积蓄系统。

38.简述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第6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96-01

审美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精神体验,还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社会实践。审美教育是审美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审美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积极渗透审美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对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和现代急功近利式教育理念的戕害,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审美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向往和追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项重要标志。审美教育,是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运用相关的美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将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环境等作为审美对象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接受教育中不知不觉提升对美的体验、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进而达到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语文是小学学科门类中审美教育元素和资源最为丰富的学科,它同时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审美性与工具性等多种特点。小学生心理具有迅速、协调、开放、可塑等特点,正是开展审美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什么教育,有利于培育小学生的健康审美观念,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操,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此外,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还要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入审美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所存在的不足

1、忽视审美教育

由于受到几十年应试教育和传统“识文断字”思想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些教师将教学的任务和目标立足于学生掌握了多少生字、新词,背诵了多少课文,片面强调小学语文识文断字的工具,而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重视不够,使得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侧重文字知识而忽视审美教育的现象。

2、学生主体性未突出

教学是教与学的关系,其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太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深入了解小学生的阶段特点、认知水平和审美能力,完全以“我”为主,对审美知识进行灌输式的传播,使得审美教育难以真正达到切实效果。例如,在讲解古诗《画》时,教师先阅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然后讲解出现“山”无色、“水”无声、“花”还在、“鸟”不惊的原因在于这是画上的,不是真实的,但是却常常忽视进一步挖掘审美:这幅画美在什么地方?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巧妙之处?从而对小学生进行审美引导和教育。

3、缺乏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考量标准和“指挥棒”。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教育是一项很难量化的工作,使得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审美教育的渗透问题还停留在倡导和时刻安排上,而缺乏科学有效考核评价体系,难以对审美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监督。

二、实现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渗透的途径探索

1、积极创设良好审美的学习情景

学习情景是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兴趣的重要环境与氛围,对审美教育的渗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教学情景意识,积极营造真切、形象、生动的审美情景,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欲望。例如,在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中,有许多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绝句》、贺知章的《咏柳》等描写美景的名诗名句,在讲授这些美学诗文时,不能够停留在对课文生字和意思的简单理解上,而要结合小学生周围的自然美景和生活体验,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让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中学会感受美和欣赏美。

2、积极引导小学生感受汉语的美

汉字是一种具有特殊美感的文字。汉字具有书法美、音乐美、建筑美等多种美学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与汉字“亲密接触”,激发学生的识字、写字兴趣,感受和领略汉字汉语文化的美妙。同时,应针对不同阶段和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针对刚开始学习点横竖撇捺等汉字的一、二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从汉字基本笔画中感受汉字的方正美;对于有一点汉字基础,正处于写字练字关键时期的三、四年级学生,要努力让他们领略汉字的结构美;针对五、六年级具有相对较强的汉字学习基础的学生,则要在汉字的表意和情感上进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汉字的音乐美和气韵美。

3、积极鼓励学生发现和表达美

世界上美无处不在,但美不仅需要被发现,还需要被“创造”。小学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发现美和表达美。例如,在讲解《哪座房子最漂亮》时,可以将课文内容与小学生身边的建筑物观察实践相结合,然后鼓励小学生积极寻找周边自己认为“最漂亮”的建筑,努力寻找出“漂亮点”,然后进行简单的作文写作,写出自己心目中最漂亮的“房子”,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增强小学生的寻美、审美的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是审美教育的指导者和推动者,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与素质,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中促进审美教育的积极渗透。因此,加强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进行积极探索外,还要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师审美能力和水平的培育和提升,通过自主学习、教育培训、集中研讨等方式和手段,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侯 敏.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第7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一、纵向策略――持续关注 跟进指导 纵向深入

教研活动案例:针对新任语文教师的教学培训

真正让教师将课标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在一定阶段内,充分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思考的积极性、实践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制定了“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培训策略。

以新教师培训为例: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我们为新入职教师量身打造了六项序列培训,使新教师迅速适应并胜任教学教研工作。

第一项――视导摸底,详细讲解。教研员在开学初逐一听新教师的课,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并提出详细的修改建议。根据教研员的修改建议,新教师在另一个教学班再次授课,学校教导主任进行跟进指导。本项活动,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各位新教师的教学能力起点,以此为基础我们设计了进一步的培训。

第二项――送课下乡,实例分析。我们安排了两场送课下乡的研讨活动。首先,由送课骨干教师解读主题选择,授课意图,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如何选取课例研究主题,进行课前说课,捕捉观课要点。第二步,骨干教师现场做课,新教师根据确定的观课要点观课思考。第三步,骨干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教研员以此为例讲解教学反思要点,并引导新教师在教学反思中进一步发掘议课时的问题点。第四步,新教师就观课时的关注点和在教学反思中发现的问题点进行议课。教研员对议课的方式,内容进行现场指导。两场送课研讨后,我们发现新教师对如何备课,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如何在观课、议课中实现专业成长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项――集中培训,理论提升。教研员与兼职教研员密切配合,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新教师系统讲解了如何上课、说课、观课、议课,这次集中培训,使老师们对教学教研的各项基本技能有了更进一步理性的认识。

第四项――课例展示,现场示范。为使理性的认识与真正的教学实践相结合,于是我们让区内优秀教师呈现教学示范,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解读;课后教研员呈现多元化评课示范,并对如何开展课堂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五项――师徒备课,牛刀小试。组织区内骨干教师以自己的优质课为例,手把手指导新教师备课、上课并跟进新教师的课堂教学。

第六项――课堂观察,临床指导。新教师根据所学的技巧备课、授课、说课、观课、议课,教研员与学校领导对教师的实践情况进行课堂观察,临床式指导。

在培训中,从需求入手,按照教育规律,我们以教学基本技能为重点,循序而进,由学到用,由扶到放,理论结合实践,使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二、横向策略――横向联合 智慧共享 同研并进

教研案例:针对四年级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

为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课堂教学方式,自2012年2月起我们以四年级作为实验基地,运用“持续关注、跟进指导、纵向深入”的纵向策略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但仍存有诸多困惑,如何突破这些难点呢?我们决定借助于联合体教研的活动形式。

我们借助于这种形式针对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三个难点课型“单元整理课”“单元拓展课”“单元作文课”,开展了递进式主题研究。9月份,古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研讨,根据上半年探索中发现的核心问题确定了研讨主题“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凸显语文味”;10月份兴华联合体负责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研讨,我们结合市区教育局倡导的“生本教育”,将研讨主题提升为“生本理念在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体现”;11月份,根据市研讨会精神,我们将南园联合体负责的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研讨,主题调整为“合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前置作业,实现生本课堂”。

在纵向推进中,主题研究逐步深入;横向互助中,充分调动了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减少了教研活动的指令性,使得教育智慧共享,在互相砥砺中实现同研并进。

三、立体策略――聚焦难点 多措并举 立体推进

教研案例:针对中高年级教师的作文教学研讨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区语文教学的最难点,如何运用区域教研突破这一难点?我尝试实行“多措并举”,针对影响作文教学的多个方面,分别采取措施,运用用纵向与横向策略加以引导。

第8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一对一教学环境;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在一对一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在积极探索着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最佳模式,但一直蹒跚前进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难以构建简明易学的可操作性知识和能力体系,首先是因为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体系作支撑。学生最基本的概念不明,是语文教学的硬伤”。[1]所以积极探索一对一网络教学环境下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是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构建一对一网络教学平台

我校实行一对一网络教学,是在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推动下进行的,我校参与网络教学实验班的学生使用的是eClass网络平台。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作用与价值

1.有利于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训练

思维导图有一定的形式,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提示,不同的学生可以做出形式不一的思维导图,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有利于促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一对一环境下的思维导图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平台、提供媒介。学生们针对某思维导图作品进行欣赏、评价,对作品中出现的缺少知识点或知识层次等问题,及时提出建议,作品的作者根据大家的建议修改或订正,实现了作品时时交流,打破了传统教学条件下,学生作品只能由教师评改的限制。

3.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的开放空间

登录eClass平台的“互动课堂”,学生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思维导图后,点击“提交”,教师的网络平台就会呈现每位学生所作的思维导图。想查看哪位学生的作品,只需点开通过“投射”,全班即能欣赏到这位学生的作品,大家可以对其作品进行点评、补充。这样,教学空间实现了开放,也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4.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

eClass网络平台是个性化学习平台,特别是思维导图功能区,不仅有文字叙述,还兼带画板、画笔、橡皮擦、各种颜色、符号、小装饰等功能。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后,可以随心所欲,写上自己喜欢的话语,如读后感、体会等;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贴图装饰,满足自己的视觉。

思维导图在一对一教学环境中的应用

1.教师的设计策略

笔者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与动物(单元整合)为例进行分析与探讨。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以思维导图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的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在分享教材上有关动物的感人故事的同时,唤起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学习者分析:笔者的班级从五年级上学期便开始充分利用一对一网络平台进行常态教学,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从五年级下学期开始,笔者又开始尝试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列习作提纲,升入六年级后,一直在尝试单元整合教学,即把整个单元的课文用思维导图贯穿起来,有了前面几个单元做铺垫,笔者认为在本单元(整合)用思维导图理解课文可行性很强。

导学目标:①继续练习用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②学习作者将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③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引起人们自觉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制作网络教学“互动课堂”:利用网络平台“互动课堂”,笔者设计了“本单元学习目标、思维导图理解本组课文、朗读录音体会情感、学习内容及时检测、欣赏图片说故事、谈感受、及时上网找相关新闻与故事并交流分享”等学习活动。尤其是针对课文用思维导图理解,笔者依托eClass网络平台的思维导图功能给出了学习支架。

2.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前,笔者提前进入“互动课堂”,学生用自己的账号也登录进入。

师:通过老舍先生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因为冯骥才先生的细心呵护,怕人的珍珠鸟能和他和谐相处,即将葬身大海的人们居然能被海豚挽救生命,这些发生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一幕幕,让我们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就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走进第七单元“人与动物”主题阅读。(生齐读课题,默读并知晓本组课文学习要求)

(1)自主学习提素质

要想达到真正的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制定适当的目标。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慢慢形成,给学生的导学案不能过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并且要求一定要具体。目标要能使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才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本组课文学生根据教师给的导学案,自己在书上或本子上提前圈点标注,写体会;有的小组做成了简单的PPT。课堂上,根据本组课文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给出了做思维导图的三点提示:每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每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每篇课文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2)小组合作促交流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笔者从四年级接班始,就积极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班级现有39人,6~7人为一组,每组都有从1~6(7)号的编号。这样笔者的班级按异质分为六组,每组有学、纪律组长、作业组长及成员。针对本组课文,每个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了思维导图。因为“概念图是实现课堂互动、开展协作学习的有力工具”。[2]所以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从1~6(7)号逐个交流,大家对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笔者来回巡视,给予指导与补充。最后各组向全班推荐做得比较好的思维导图,和全班学生交流、讨论、修正,在互相质疑中达到学习效果。

(3)学习效果――迁移学习拓思维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全班质疑、讨论修正,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本组课文的基本结构、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及写作特色。这样,使用一对一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目前各个地方提倡的高效教学。当然,学生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的能力也潜移默化地迁移到了其他学科、其他领域,如习作、英语课、复习课等,学生也开始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习作提纲、理解概念、梳理课文,这就大大开拓了学生思维能力。

3.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教师整体把握教材并根据学生实际整合的一节课。课前学生充分预习,组长分配任务,组员各司其职进行找句子、说体会、诵感情、制作PPT等。课中,制作思维导图的环节充分显示出一对一网络教学作品共享的特色。

一对一网络环境下,思维导图作为教师教学的工具,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整合的、结构化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的工具,把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管是新授课、复习课或其他学科的课,最终都能促使学生快乐、高效、有创造、个性化地学习。

参考文献:

第9篇:六年级语文教学建议范文

一、从“作文难心事”中领悟到教好作文关键还是教师

书中宋老师从多方面来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为何这么难,他提出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教师总把目标定在天上,把分数紧紧地攥在手中,唯恐学生得到了,自己会少了什么似的,一味要求学生做到语言具体、生动,学生的习作兴趣衰减在字数的刚性要求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宽容的心态。不要鸡蛋里找骨头,而要骨头里找肉丝。评价作文要注重真情实感,明确小学生的评价标准。

二、从“作文的形式”上感受到教师的用心直接影响学生的习作兴趣

宋老师建议我们要立足课堂求发展,课堂练笔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精彩段落,仿一仿;课文空白,补一补;悬念结尾,续一续;动情之处,抒一抒;古诗意境,叙一叙;课文插图,写一写。宋老师还主张百花齐放的作文教学形式,可以是活动作文、话题作文、记实作文、生活作文、童话作文、网络作文、聊天作文、情景作文、想象作文、放胆作文、素描作文,还可以是儿童漫画作文。

如果我们老师真的能如此用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试着将习作的形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还怕学生的作文写不好吗?

三、从“童漫作文教学”中学到了许多新颖的教法

从拼音教学到识字教学,从写字教学到口语交际,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宋老师无一不精通。特别是他的童漫作文指导模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根据儿童习作的心理需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写作内容入手,提高了作文的教学实效。学生惧怕作文,怕的是无话可写。宋老师也认为,并不是学生真的没有观察生活,缺乏生活经历和一定的生活积累,而是缺少“现实”习作素材。儿童漫画进入课堂,由于它的现实性、生活性、趣味性和直观性,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内心观察体验的感受。课前,宋老师由学生感兴趣的漫画谈起,让学生谈谈自己喜欢的漫画形象,再亲自画画,随着教学的推进,事情、角色、景致、场面以及学生在参与观察、体验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等一一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再把这样活生生的写作素材在书面上呈现出来,自然水到渠成。

四、从宋老师的成长之路,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从宋老师的曲折成长之路,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教学经历。还记得1999年刚参加工作,当时工作室领衔人陈文主任还是我们的校长。永远记得陈校长的至理名言“一个不会教科研的老师永远只是一个教书匠,成不了一个名师”。他还规定:无教科研成果,评优评先一票否决,这样“苛刻”地硬“逼”着老师们上,一批批优秀的教师被“逼”成长了。还记得第一次走上讲台,第一次上校公开课,第一次写论文,第一次搞课题……如今我工作已经13个年头了,从前期的从事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到现在的一至六年级大循环,原来从来没有上过习作课,到这次的作文讲评课的研讨。自己的想法、做法尽管还显得稚嫩,但是,从学生习作成绩的平稳上升中,我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拔节。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