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

第1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一、自身注重、领导重视、准备充分

我自己对于这次暑期挂职锻炼我是十分看重的,从知道自己有资格参加今年的暑期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团委挂职面试起,我就开始从网上搜索相关的面试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很幸运的在7月2日接到了团市委的录用通知,学校团委书记谢庆勇老师马上组织召开了关于本次挂职的小型启动仪式座谈会,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党军老师也都出席了启动仪式座谈会,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亲切问候和嘱咐,使我们这批即将上任的挂职大学生深感责任之重。在座谈会上我的内心是十分兴奋的。我一直在问自己,此次最想学的是什么?经过一番仔细的考虑,我想,体验基层机关生活固然是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使自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开展服务,切实在基层挂职服务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7月3日上午,**市高校优秀学生干部挂职任职仪式在**区团委办公室举行。团区委戴翀书记,团区委书记助理傅国栋老师出席了会议。戴书记给我们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大致内容给出了详细的解说,并对我们的上任表示祝贺,戴书记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很深刻的鼓舞,叮嘱我们要虚心向当地村官、干部、群众请教,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进一步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使我们感受到上级组织对本次大学生暑期志愿服务的重视,会后傅国栋老师还给我们一一介绍了各自挂职的单位以及联系人,给我们做了全面的安排。

我们也都希望通过这次挂职活动能将大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创业就业能力,同时我们也希望能给挂职单位带去新的血液,新的力量。我被安排在**区**镇车客村,担任村团支部副书记职务(车客中心社区助理员)。

二、扎实工作、提升能力、服务基层

在挂职锻炼期间,我认真贯彻团市委、市学联的指示以及校团委的指导,以共青团**区委员会的指导思想为依据,以服务单位、锻炼自己为出发点,以单位满意,学以致用为目标的,开展一了系列的工作。项将具体工作内容按周罗列如下:

挂职第一周(7月6日—7月12日):

1.社区助理员工作培训。了解掌握车客中心社区电子仪器设备的使用;熟悉社区的构架以及服务中心功能。

2.完成第二届全国劳动模范车客村选举工作

3.打印白溪村生态村申报资料

4.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

5.社区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常规管理

6.起草学院“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来车客村义务家电维修活动方案

7.周末回校协助学工办老师整理毕业生档案

挂职第二周(7月13日—7月19日):

1.社区电子阅览室和图书室常规管理

2.完善电子阅览室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信息公告)

3.视频会议室(多功能厅)管理

4.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

5.接待和风书社来社区多功能厅演出,管理现场仪器设备

6.完成扬大龙村计生协会工作手册的抄写

7.打印社区食堂场地租用与工作人员聘用合同

8.以志愿者身份参加由童氏制衣有限公司发起的为外来务工高玉发夫妇募捐文艺演出活动

9.以志愿者身份参加“赢在职场—2009’**青年就业挑战赛启动仪式暨首场现场招聘会

挂职第三周(7月20日—7月26日)

1.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管理

第2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1、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委员会组织机构建设,由街道办事处主任、分管主任、各科室及社区居委会主任组成的强大的社区教育领导班子,建立街道社区教育为主体,社区居委会为分校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

2、完善社区教育工作的评估制度,社区教育指导教师的管理制度,学习型组织评比制度,经费、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活动的准入制度,使社区教育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二、发挥街社区教育优势,挖掘培养和收集优秀教育成果和先进经验

1、我街社区教育以“九校一室(社区党校、市民学校、社区老年学校、青少年法律学校、社区科普学校、社区团校、残疾人素质培训学校、社区人口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图书室)”为依托,开展各类人员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

2、以街科技园区为依托,开展好居民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特殊人群的科普教育工作,使受教育居民率达到80%以上。

3、加强由街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发挥志愿者队伍教育优势,体现出本街的教育特色和教育成果。

三、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氛围,创造学习型组织

1、充分认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学习的氛围,创造学习型街道和学习型社区。

2、推进社区教育队伍的建设,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增强社区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意识,大力开展多内容、多形式教育培训活动,做好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评选工作。

四、调动街道各方面资源,共筑街社区教育平台

1、街道社区教育工作与街内的机关、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有机结合,做到协调发展、借势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新晨

2、逐步规范街道、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提高街道社区教育活动基地的培训质量、管理水平,落实公共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根据社区居民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社区工作计划和内容。

五、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

第3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小学;图书馆;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9

一、前言

图书馆作为学校获得信息、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文献中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功能室,也是加强学生德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所。图书馆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因此,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对学生、老师和学校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5]。

泰和县苑前中心小学成立于1978年,属于泰和县教育局下的公办小学,设立了学前班至六年级共30多个教学班,现有学生1400多人,学校设有单独的图书室,馆藏在1万册左右,图书室未设置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未形成较系统性的图书管理机制。为了达到泰和县教育局规定的关于各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达标检查的水准,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开展了一次系统性建设工作。本文就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过程展开研究与学习。

二、小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建设好小学图书馆,苑前中心小学领导亲率图书馆建设工作人员前往多个周边小学进行调研和学习。调研结果显示,小学图书馆的建设水平大部分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图书馆管理制度还在探索之中,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图书馆藏书不够

小学图书馆的藏书很多时候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方面是由于藏书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读书需要来收藏,比如“我想看的《笑猫日记》还没到”、“《黑猫警长》刚被借走了”,一方面是由于图书馆面积小,能容纳的书籍数量有限。

2、图书馆管理不到位

调研大部分小学图书馆没有专门配置图书管理员,主要由未经过培训的教师兼职,或值周教师轮岗,教师平时要忙于教学工作,无法保证能腾出更多时间来管理图书馆,给书籍借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图书馆利用率低

小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为了教学成绩,一些教师布置大量课程作业,不支持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甚至学生很难有时间涉猎其他课外知识,这样就造成了图书馆资源的浪费。

三、丰富小学图书馆的藏书

图书馆作为学校师生获取知识的场所,而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藏书,是图书馆开展其它各项活动的前提条件,建立富有特色的藏书体系是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基础工作。根据国家规定,各校图书馆图书藏书册数需要满足每位学生15册[2],苑前中心小学目前虽有图书数目2万,但能流通使用的藏书只有1万册左右,另外几千册图书已经废旧不能流通使用,严格按照藏书21000册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

学校一方面充分利用专项经费购置符合学生和老师现实需要的图书。每年都有一定数额的经费支出用于学校各项软硬件的建设,可以从这部分有限的资金中,划出一部分用于购买适合学生和老师阅读的书籍,在购买新书籍之前,图书管理员有效利用网络了解新书信息,走访调查学生和老师目前迫切需要阅读的书籍。

另一方面学校充分发动社会人士或师生向社会募集书籍。学校充分利用了一些社会人士或学生家长对小学教育发展的关注,发动他们开展向社会募集书籍活动,比如利用节假日,去社区、城市中心宣传并募集图书。

四、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建立与应用培训

首先,学校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积极学习周边学校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经验,通过网络或现场向软件公司交流与学习。学校根据现有的图书馆硬件设施建设和藏书条件,与软件公司展开交流,软件公司根据学校的现实需要,开发和定制符合学校需要的图书管理软件与应用,最终学校与软件公司达成协议,软件公司负责开发定制含书籍录入管理、借还书管理等功能的软件,同时该软件实现了与区域学校图书馆联网功能,只要每册书都贴上无含义的可供扫描枪识别的一维条码,就能将书籍很方便地录入到图书数据库中。

然后,学校在购置合适的管理软件后,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软件的应用培训,对管理软件分模块展开学习,尤其是对系统软件的配置学习。其中图书录入管理模块主要是利用扫描枪,先扫描书籍本身的一维条码,软件通过网络获取区域学校图书馆数据库中该书的基本信息,若不存在,则人工录入书籍基本信息,再扫描自己贴上的一维条码,体现该书在条码上的唯一性;图书借还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学生和老师借阅和还书管理,借阅功能还包括查看到期为还书籍信息等等。

五、建立图书馆管理制度

图书馆软硬件准备工作结束后,要使图书馆能够有效正常运行,各项保障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以往制定的相关图书馆管理制度,不能满足现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需要,完善图书馆各项管理制度,对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进行科学、标准化管理越来越有必要。

为了让学校图书馆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着实效,苑前中心小学根据学校图书馆不断发展的客观情况,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修改完善学校图书馆管理制度,先后制定《图书馆管理员制度》、《图书馆借阅制度》等各种制度,使图书馆的各项管理工作有了规范的依据。其中《图书馆管理员制度》明确规定了从事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管理员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培训,熟悉管理流程和操作制度,全面掌握图书馆情况,方便师生借阅和对图书进行更新维护;《图书馆借阅制度》主要制定书籍借阅制度,如规定图书借阅方式,规定借书期限,规定一次借书的数量,以及书籍的赔偿制度等等。

六、图书馆管理工作展望

苑前中心小学图书馆经过5个月的建设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预定的建设目标,图书馆已经进入正常的运行状态,图书馆管理员基本树立了为读者服务的工作意识。在图书馆今后管理工作上,苑前中心小学制定了图书馆管理、运作模式上的创新计划,比如在学校宣传栏里设置“新书推介宣传专栏”,相应在图书馆里开设“新书专柜”,计划增设“本周导读专柜”、“好书推荐专柜”,计划设立图书馆学生助理,让学生自主管理图书馆,调动他们阅读课外书籍的积极性。

计划邀请周边学校采用计算机图书管理软件,并协同周边学校建立一个多校图书馆管理局域网,通过在局域网内任意一所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服务器上都可以查询到其他各所学校图书馆中的图书,这样可以节约图书生产购置成本,实现图书资源共享。

在图书的采购上,苑前中心小学计划新书购买由老师和学生来决定,比如将书店的新书目录给老师和学生进行挑选,这样就充分发挥了老师和学生们加入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将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参考文献:

[1]朱玲莉.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关键在于科学管理[J].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8(10).

[2]高桂芳,等.中小学图书馆读者工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3]王殿林.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田境及其对策[J].校长参考,2008(7).

第4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坚持“以学校托管为主体、社区托管为辅助、社会托管为补充”的工作思路,切实落实社区居委会服务承诺,解决社区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照管的难题,填补学校课外教育空白,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

二、工作目标

配合教育部门,逐步为社区有托管服务需求的小学生提供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等优质服务。力争2012年底前在市内四区小学校驻地附近的社区全面开设小学生社区托管服务项目,满足广大居民群众的托管需求。

三、工作步骤

(一)试点阶段:(2011年5月10日—10月31日)

确定以市南区街道办事处社区、街道办事处仙游路社区、区街道办事处为小学生社区托管服务试点单位,依托辖区内小学的教育资源,利用社区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开发社会托管资源,建立小学生托管班。

(二)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12月31日)

总结试点经验,摸清社区居民对小学生托管服务需求底数,进一步完善细化小学生的社区托管工作方案,形成适合我市城区社区小学生托管服务的有效模式。

(三)推广阶段:(2012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

2012年年底前,指导各区市开展小学生社区托管服务,在市内四区有托管服务需求的社区中普遍开办小学生社区托管服务项目。

四、丰富托管服务形式和内容

(一)选择安全的托管场所

开办小学生托管班,要结合社区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区服务用房和开发社会托管资源,为小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托管场所。

(二)选拔优秀的看护辅导人员

要面向低保家庭人员、大学生和社区志愿者,严格条件,选拔责任心强,具有一定文化修养,整体素质较高,热爱公益事业人员作为小学生托管服务的看护员、辅导员。

(三)提供满足居民需求的托管服务

有条件的社区,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在学校驻地附近开设托管班,为小学生提供课外教育和社会实践等优质服务。有托管服务需求,不具备开设托管班条件的社区,要整合社区资源,创造条件,为放学后无人看护的小学生,提供临时托管服务。

第5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 免费开放服务 管理

一、前言

对于基层图书馆的界定,基层图书馆主要是指县级图书馆、城市区级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等,是以广大的基层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使其充分地享受知识,并将知识合理地运用到社会经济建设中来。国家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群众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日益紧迫,基层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就是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使更多的群众多读书、读好书,普遍提升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和文化素质。

二、免费开放基层图书馆的服务

基层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服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延迟图书馆日常闭馆的时间

在基层的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中,图书馆的开放时间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广南县图书馆为例,由以往的上午8:00―11:30;下午14:30―17:30.转变为现今的上午9:00―12:00;下午14:30―18:00;晚上19:00―21:00,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图书馆的开馆时间段,而且周六和周日不闭馆,仍然对读者进行服务。

2、简化读者借阅手续

过去在图书馆没有实行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时候,图书馆的借阅手续是极其麻烦的,而且办理借书证必须交纳一定的办证费并收取一定的押金。以广南县图书馆为例,实行免费开放服务以前办证管理比较混乱,儿童室、报刊流通室、图书流通室三个对外服务窗口各办各的借书证,读者同时需要借阅期刊和图书的,就必须分别在报刊流通室和图书流通室交纳两份押金才能借到所需期刊、图书,如果某位读者没有带够押金就无法满足借阅需求,这就使读者增加了借阅难度,也给图书馆的管理带来不便。在实行免费开放以后,图书馆取消了读者的办证费,集中办证、收取押金,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全馆读者借阅的统一管理。现在,图书馆把部分藏书进行开架借阅,同时设立新书专柜,让读者能方便、快捷地找到所需图书,简化了读者借阅手续及减少读者等待时间,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效益。

3、增加基层图书馆的藏书量

在基层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服务后,图书馆也在图书的藏量上面有所增加,而新采购的图书大多是以基层地区的发展为主题或者农业技术类的图书。比如农业技术类的图书有农业家禽养殖、农业种植、农村地区的新兴产业等等内容的,从而满足广大的基层人民的阅读需求。

4、开展送书下乡活动

在基层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中,图书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送书下乡活动,如设立分馆、社区(村、完小)流动图书室,爱心图书室、科技进村等,使得更多的基层群众能够得到国家实行图书馆免费开放带来的实惠,翻阅到一席图书,增加精神食粮,丰富日常生活。

三、做好基础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对策

基层图书馆免费开放之后,所面临的管理压力是非常大的。长时期以来所采用的图书馆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再适应图书馆的未来发展,需要在管理上和服务上加以创新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并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传统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主要是以维护图书馆的利益为主,在规章制度上没有站在为读者服务的角度较为全面地考虑问题,而且限制读者的一些行为。对于读者所发生的有损图书馆利益的行为,图书馆就会根据有关规章制度采取惩罚的措施,显然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而且这种处理方式缺少人性化,并没有体现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一)加大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基层图书馆免费开放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从管理的角度来讲,其属于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意味着在管理模式上更倾向于服务水平的提高,并以此为核心建立新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是要求建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创新。鉴于基层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一项政策性措施,同时也是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就需要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面对现实,适应实践的需要,提高创新意识,以多重角度提高服务水平。我国对于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是国家惠民工程的重要环节,基层图书馆可以通过财政的扶持,将各种服务体系构建起来,以解决馆藏与读者之间的供需矛盾。另外,由于广大群众对于免费图书馆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局限,并心存芥蒂,基层图书馆就需要首先将国家的有关政策宣传到位,并免费提供各种服务,如上门免费办理图书借阅证,将图书直接送到社区、单位,让群众体会到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图书馆的信誉度。充分利用各种条件,诸如宣传板、电视以及各种休闲娱乐场地,以多种方式将基层图书馆的服务性质和服务宗旨明确。还可以利用星期天赶街期间,组织人员到街上进行图书馆免费开放宣传,让群众了解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内容。由于基层图书馆所面对的主要是基层群众,所以服务上要更为贴近基层百姓,挖掘图书馆的服务潜力,想群众之所想,才能够做到服务到位。

(二)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属于公益性事业机构,在资金来源上是由政府提供的。基层图书馆由于规模较小,馆藏也相对较少,图书层次以及服务对象相对不高,所以在服务管理质量上的提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受到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对于服务意识比较薄弱,依然存在着“吃大锅饭”的惰性心理,加之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单一,使工作人员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并将这种情绪牵引到读者的身上,那种冷漠和无礼让前来借阅的读者非常的不满意。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基层图书馆进入到产业化管理的范畴,要使图书馆有所收益,就需要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多样化的特点,要求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图书馆的各项服务流程,特别是本图书馆的馆藏以及各种图书的主要内容,都要熟记于心,以便于对读者有目标地服务。图书馆可以定期地组织培训,将服务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并进行全方位指导。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请读者参与到培训活动中来,请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以使图书馆的服务更为完善。

(三)实现资源共享

处于信息化时代,基层图书馆应该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外服务。虽然基层图书馆的资源有限,但是计算机网络已经普及,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使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馆际之间的相互借阅。对于读者有所需求,而本图书馆又没有馆藏的图书,图书管理员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的图书馆咨询,并办理间接借阅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网络资源的链接,可以使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形成一个动态的、完整的服务体系,以促进公共文化工程融合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笔者对我国基层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工作的详细分析,我们认识到基层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提高了居民的知识量,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基层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意味着社会公共产品正在逐步地实现公益价值,对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以及和谐稳定地可持续发展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智群,杨海滨,张尔君.西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理性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1(2):15―18.

第6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鞍山地区的实践,提出了社区书屋并入地区联合借阅一卡通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4-0077-03

“农家书屋”工程自2004年试点建设以来,至2009年6月,全国已建成农家书屋9.2万余个。对解决农牧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保障农牧民群众基本文化生活权益,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同时,部分省、市、自治区积极探索和尝试建设社区书屋。

1鞍山地区社区书屋管理现状

鞍山社区书屋依托和利用社区居委会、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或图书阅览室等现有的室内公共服务场所及设施设立,采取政府出资、县区文体局操作、社区管理的模式建立。每个书屋的可使用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社区书屋的图书配置标准根据所在社区居民人口数量的多少进行划定,原则上要求人口数量在5,000人以下的社区,配置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人口数量在5,000人以上(含5,000人)的社区,配置图书不少于1,500种、2,000册。按照全市社区书屋建设规划要求,社区书屋图书类别政经类占15%,科技类占10%,生活类占25%,文化类占25%,少儿类占20%,其他类占5%。但在实践工作中,社区书屋的建设、利用和管理工作却是差强人意。鞍山市四城区共有37个街道办事处,307个社区,社区书屋藏书总量已近百万册,但每个书屋的藏书量参差不齐,有的多达万余册,有的仅有几百册。更由于疏于管理,图书流失严重,只有部分书屋正常开放供读者借阅,但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很难满足地区读者的借阅需求。综合地区书屋的建设管理情况,笔者认为,考虑到各县区文体局、社区书屋缺乏业务管理人才的现状,各级公共图书馆可考虑从满足地区读者的阅读这一需求出发,利用图书馆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社区配套设施,采取大馆带小屋的方式,实现图书大流通的流转模式,带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整体发展。

2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的必要性

2.1整合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实际需要

鞍山地区社区书屋馆藏总量已达100余万册,是地区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益补充。且这部分藏书多为近几年各级政府、组织统一配送,种类齐全,贴近读者阅读需求,如能整合书屋资源,投入到地区公共馆大流通的服务体系中,形成资源优势,凝结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整体合力,必将对地区公共文化资源共享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加强社区书屋业务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影响鞍山社区书屋业务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基础业务缺乏统一规范。在采、分、编等环节要规范操作,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借助公共馆人员、技术、业务力量的优势,通过统一采、分、编的方式予以真正解决。这不仅节省人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编质量,加速实现全地区社区书屋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2.3全民阅读推广工作的实际需要

当下,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社区书屋并网后,直接纳入地区五分钟文献借阅圈服务体系,加入地区全民阅读推广整体工程,在市、县(区)公共图书馆的指导下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最直接、最有效地满足读者的借阅需求。

2.4有效提升地区读者的阅读服务保障水平

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必须对社区书屋的基础文化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促进各级政府对社区书屋的软硬件投入。同时,统一平台也会通过业务指导、延伸服务等方式,拓展书屋的服务功能,强化书屋的管理。实现一卡通借通还后,读者可到任意成员馆注册,到任意成员馆借还图书,使社区读者的阅读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3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的可行性

3.1鞍山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服务系统成熟稳定

鞍山市图书馆从2008年起致力于地区总分馆建设,于2012年实现市、县(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覆盖,读者在任一成员馆注册成为正式读者,即可在任一成员馆借还图书。目前,系统成员已经达到166个,惠及地区百万民众。鞍山“一卡通”创造了东北地区“一卡通”参与馆最多、通借通还规模最大、服务功能最全、运行最为平稳的先例。2012年,鞍山市首批44个农家书屋并入公共馆一卡通管理的实践经验,也为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系统提供了可能。

3.2社区书屋乐于借助外力提升办馆水平

由于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区书屋基础建设水平差异较大,主要表现在藏书量、基础设施、管理人才等方面。在当前全市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体系的前提下,社区书屋急于改善条件,提升服务水平,培养书屋管理人才,这便为社区书屋与公共馆联合服务搭建了平台。

3.3政府积极支持

鞍山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一卡通通借通还的实现,极大地提升了地区文化整体实力,实现了小馆舍、小馆藏、大资源、大服务的夙愿,长期制约基层图书馆发展的文献资源匮乏、人才缺失、管理滞后等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该项目也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省市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社区书屋并网工作,鞍山市图书馆的一卡通工程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政府最佳服务成果。2015年,一卡通工作被写进了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旨在通过“一卡通”的强力推动下,在更广泛的领域服务读者,做强地区基础文化建设。

4社区书屋入网模式

鞍山地区的社区书屋并合借阅“一卡通”严格执行统一的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各市县区政府都能下拨资金,配备相关的设备,千方百计地加大社区书屋的投入,实行“四统一”,即:统一社区书屋标识、制定统一的牌匾、统一服务制度、统一业务管理平台。所有入网书屋统一使用公共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鞍山市图书馆使用的是interlib图书馆集群管理系统。市图书馆出资专门购置一个系统服务端口用于社区书屋管理。同时,市图书馆协同各县区馆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如:《条码使用规定》《文献著录标准》《图书流通服务标准》等。

5社区书屋并网的建设步骤与操作实务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书屋的整体服务水平,整合地区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地区读者的文化需求,2015年,实现地区150个社区书屋的并网工作成为市政府绩效考核项目,旨在通过政府推动,让文化建设的智力成果惠及更广泛的群众,实现地区资源的共建共享。

5.1深入调研,确定入网标准

为摸清全市社区书屋的基础情况,鞍山市图书馆安排专职人员深入社区开展调研工作,全面掌握全地区社区书屋的办馆条件、服务设施与管理情况,为社区书屋并网工作奠定基础,并综合情况,提出了入网社区书屋的基本条件。

5.1.1馆舍条件。入网的书屋服务面积应达到20~50平方米,应设有阅览桌、阅览座椅、书架、一定数量的图书等。

5.1.2硬件配备。至少配有供图书流通管理用的工作电脑一台、图书条码扫描枪一个、2兆以上宽带(联通网络或有线网络)。

5.1.3人员。有专职或兼职的图书室管理人员1~2人,要求高中以上学历,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要保持人员相对稳定,能够保证书屋服务时间。

5.2确定入网书屋,制定入网工作方案

基于前期调研结果,确定具备入网条件的书屋数量。鞍山市图书馆在对书屋进行调研后,最终确定150个书屋具备入网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周密的工程实施方案和步骤。第一阶段:制定并签署入网协议;第二阶段:开展入网书屋书目回溯建库工作;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审核、交送;第四阶段:社区管理业务培训;第五阶段:系统调试、自测,正式开通一卡通服务平台;第六阶段:深入了解系统运行情况及存在问题,改进服务。

5.3参数设置

由市图书馆技术中心负责各社区书屋的各项参数设置,包括馆藏地点、管理权限、采编参数设置等。社区书屋的馆藏地点原则上以所在县区+社区书屋名称为依据。

5.4书目数据加工

开展书目回溯建库培训,指导社区书屋管理员进行书目加工。市馆、县区公共馆组成联合工作组,指导社区书屋管理员按照地区公共图书馆联合借阅一卡通系统标准加工数据。同时将入网社区书屋按属地划分,由所在县区的县区图书馆与所属社区书屋建立长期联系,定期对社区书屋的数据加工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由各县区公共图书馆确定所辖社区书屋的条码号段,种次号的选取按照县区馆的种次号库自动给号。一书贴两个相同条码、两个书标,按照MARC格式进行著录。著录结束后,统一打印个别登记账和总登记账。

5.5数据审核交送

书目数据加工完成后,市图书馆与县区公共馆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社区验收数据,采取抽样检查与分段检查的方式,完成书目审核,发现问题及时修正。数据审核结束后,由市图书馆技术中心统一进行数据交送。

5.6系统调试、开通

数据交送完成后,市图书馆技术中心开始调试系统,开通服务。各县区馆指导社区书屋管理员进行图书流通,培训图书流通管理相关业务知识,并定期开展业务统计分析。

5.7资源配送与物流

对于馆藏量过低的书屋,可以采取市、县区公共馆统一配送资源的方式补充馆藏,并定期更新,配送数量视书屋情况而定,一般以500~1,000册为宜。考虑到书屋的实际需求,图书配送原则上由市馆、县区馆承担物流费用。市馆、县区馆也可根据自身实力为社区书屋配送其他资源。

5.8读者注册

鞍山地区于2014年10月1日起率先在农家书屋实现了免证卡身份证注册制,2015年4月20日在全地区推开。社区书屋的读者注册,原则上由社区书屋管理员负责,免收注册押金,以身份证注册成为系统正式读者。没有取消注册押金的地区可以考虑由社区所在的县区公共馆代为注册读者证,避免因社区工作人员流动,造成注册押金的流失。

6社区书屋并网后的管理模式与现实效果

6.1管理模式

社区书屋由于散落在各个县区,由所在县区馆负责书屋的日常业务管理与指导。市馆成立专门的部门,并设置专职岗位负责书屋工作,原则上每个人负责一个县区,包括调研、指导、培训、资源调配等服务,要求各县区公共馆设置专职馆员协助市馆开展工作。如:鞍山市图书馆成立了一卡通建设管理部,专事此职。铁东、铁西、立山等区也设置了专职馆员配合工作,有效提升了社区书屋的建设管理水平。但社区书屋按行政区划上归各街道文体委员管理,对上级文体局负责,所以公共馆在开展此项工作时,要积极争取各县区文体局、街道文体委员的支持。

6.1.1馆藏管理。社区书屋馆藏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方式:各区政府统一配置、社区自筹和市图书馆配送。社区书屋要建立健全财产账,应建立一式两份的图书总括登记账和个别登记账。

6.1.2流通管理。社区书屋的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图书文献的借阅手续,严格执行借阅制度。对已经分类编目的图书要按照《中图法》规定组织排架,排架至三级类目;对没有分类编目的图书要及时分编。各公共图书馆要帮助社区书屋建立起图书流通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将服务标准、借阅办法、图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等向读者公示。

6.1.3统计管理。各公共图书馆要指导社区书屋做好流通的日、月统计工作,同时做好读者借阅文献类别的统计工作。社区书屋实行借阅流通和藏书清点的统计上报制度。每季度要将本季度借阅的人次、册次和藏书清点进行统计,上报至各公共图书馆,各馆汇总后填表上报各文体局和市图书馆。

6.1.4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社区书屋的检查、考核、评比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实行年度评比定级,挂牌表彰。各级公共图书馆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国有资产保护、图书管理、服务质量、服务时间、管理员工作状态等情况进行检查。

6.1.5开放时间的管理。社区书屋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开放时间要考虑实际需要。原则上,社区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应少于20小时,在节日、寒暑假时应适当增加开放时间。书屋的具体开放时间由各县区文体局对书屋进行统一安排。

6.2现实效果

2015年11月,鞍山地区150家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一卡通。社区居民的阅读更加方便快捷,在系统内任何一个图书馆注册借书证后,便可到系统内所有成员馆借还图书,实现了地区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也使基层公共图书馆的馆藏量大幅增加,特别是接入鞍山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后,广大注册读者便可登录鞍山数字图书馆,免费浏览、阅读、下载鞍山市图书馆海量的数字资源。

7结语

社区书屋建设管理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过程中,各级公共图书馆承担着重要责任。鞍山地区的社区书屋并入地区公共馆联合借阅管理平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地区联合借阅给小书屋带来了大资源,小书屋也给一卡通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刘玉萍.农家书屋管理纳入图书馆体系的设想[J].图书馆学刊,2011(4):15-16.

[2]刘燕.宁波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10(4):71-73.

第7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工作方案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的安排和打算,工作中都需要制定工作方案。方案本身又是对工作进度和质量的考核标准,对大家有较强的约束和督促作用。所以方案对工作既有指导作用,又有推动作用,搞好工作方案,是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收录了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为全面落实基层村(社区)法治建设,提高村(社区)法治管理水平,使村(社区)跨入法治示范村的行列,促进依法治镇,结合各村(社区)实际,按照《省依法治省纲要》、《市依法治市工作规划(2014-2020年)》、《市区2014年依法治区工作意见》、《市区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就进一步开展“法治示范村(社区)”工作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在全镇形成学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依法治镇,为全镇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创建类型和创建标准

(一)创建类型

法治示范村(社区):开展市级、区级、乡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我镇8个村(社区)作为乡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确定1-2个村(社区)作为区级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

(二)创建标准

法治示范单位创建考评标准(另文下发)由区依法治区办统一印发。

三、工作目标

通过开展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提高村(社区)法治化管理水平,发挥典型的示范效应,推动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按照《市区依法治村(社区)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提出的要求,结合本村实际,认真落实工作目标,达到:

(一)组织健全。村(居)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健全,并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选举规范。村(居)民委员会成员、村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都能依法选举产生,选举程序规范,选举秩序良好,群众对选举结果满意。

(三)民主决策。村(居)民会议或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健全,重大事项由村(居)民讨论决定。

(四)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章程等各项管理制度,村(居)干部依法实行民主管理。村(居)委会政务、财务公开。集体财产、用人制度等管理有序。

(五)民主监督。村(居)干部依法接受村(居)民监督,定期向村(居)民或村(居)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群众评议,村务公开规范化、制度化。

(六)法制宣传教育。认真开展普法工作,村(居)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法律素质不断增强,村(居)民能够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村(居)干部遵纪守法,依法按章办事。

(七)社会稳定。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实,治保、人民调解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社会不稳定因素能够及时消除,无重大刑事案件和责任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上访,缠访、闹访和非正常上访。

(八)精神文化活动丰富。集体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村(居)民安居乐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以村(社区)活动中心为平台,设置电教室、图书室、村(社区)文艺团队活动室,把它们建设何曾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二)设立法治宣传栏或利用社区宣传长廊、宣传栏,广泛进行法治宣传。

(三)充实村(社区)图书阅览室,添置各类法律书籍,建成“法治书角”。

(四)制作一些宣传标语,鼓动大家士气,让老百姓共同参与法治示范建设。

(五)在各健身点、休闲场所布置法治宣传内容,形成法治文化景观。

(六)利用农村广播,对法律知识进行循环的播放,达到广而告知的目的。

(七)建立村(居)民“法制学校”,定期开办法治文化课堂,给老百姓以授课的方式讲解法律知识。

五、工作步骤

(一)启动部署阶段(7月中旬至8月上旬)。各村(社区)、各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明确在“法治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中的责任、任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并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于8月15日前报镇依法治镇办。

(二)组织实施阶段(8月至12月)。根据创建方案和实施细则,对本村(社区)、本部门在创建活动中的责任、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健全完善法治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配齐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创建活动顺利开展。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并将创建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镇依法治镇办

(三)考核验收阶段(12月)。镇上成立专项检查验收组,分别对各村(社区)、各单位的法治示范创建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成绩突出、效果明显的按考核要求予以表彰,同时向区上提交区级法治示范单位申报推荐材料。

六、工作要求

第8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农家书屋;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G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3-047-3

农家书屋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受到农民欢迎的一项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已在全国火热开展。预计到2015年建成6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做好农家书屋工作,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县级图书馆工作的主题和长期任务。但是,农家书屋的建设模式多、基础薄弱、情况复杂、任务还很艰巨,是当前图书馆基层工作难度较大的领域之一。最大的问题是建设不易,巩固更难。县级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书屋的业务指导和全方位的支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1 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的优势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基础,联系着我国广大的城镇、农村和人口最多的农民。县级图书馆的性质与地位,决定了它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1.1资源优势

日益丰富的图书馆资源,为面向公众服务提供了文献信息保障。文献形式已由传统的文本形式向多媒体并重发展,大量的文献以文本、光盘、多媒体等形式被县级图书馆收藏。其中包括各类农业科技书籍和实用息信资料。县级图书馆可建立图书流动车,采取流动服务的形式,将部分馆藏资源巡回送到各村农家书屋,同时图书馆具有敏锐的信息感觉能力,可以根据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科技致富的需求,免费下载发放自编(制)的科普资料和实用技术光盘,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解答农民咨询;举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群众广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使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生活观念得以改善和更新。

1.2 人才优势

随着县级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为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面向“三农”延伸服务提供了人才保障。县级图书馆工作人员作为受过正规专业训练和多年从事图书馆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图书馆管理系统、掌握图书分类、编目、信息咨询等业务知识,担负着乡镇(村)、街道、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图书馆(室)的业务指导,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

1.3 管理优势

管理是人们组织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纽带,说到底就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西方学者将管理、科学和技术并称为现代文明的三鼎足。一项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的开发。要充分发挥现代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就必须依靠管理的推进。党的以来,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县级图书馆事业也不例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区县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从资源建设到服务,还是从管理到人员优化均以改革前三十年难以比拟的速度完善着自身的建设,馆舍规模不断扩大、藏书总量明显上升、事业经费逐年增加、管理体制逐步规范、服务手段日趋现代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科学管理已是当前县级图书馆的基本管理方法,对农家书屋的管理是县级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

1.4 技术手段优势

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县级图书馆服务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使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条件优于其它的信息服务机构。县级图书馆可利用现代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面向基层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延伸服务。

2 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2007年开始,宁夏第一家农家书屋在彭阳县新集乡张湾村建成以来,与全国各地一样,彭阳县也出现了红红火火的农家书屋建设热潮。时至今日,全县已建成农家书屋156个,实现了村村有农家书屋的目标,覆盖了全县每个行政村。但笔者经过实地访查发现,有的图书室缺少专人管理,有的图书室书籍更新太慢,一些时政类期刊过时很久了,还摆在那里无人问津,有的图书室只能阅读不能外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的读书积极性,读者寥寥无几,后续生存与持续发展令人担忧。结合全国各地的相关报道,归纳起来,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 资金投入不足

农家书屋建设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工程覆盖范围广、网点多、工程量大、任务繁重,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全局性工作。要确保到2015年农家书屋覆盖全国64万行政村的目标,除了国家项目扶持外,更需要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如果没有地方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领导的高度重视,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就很难有效推进。

2.2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农家书屋基本上都设在各行政村,执行的是自主管理,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更多的是村干部兼职或义务劳动者,没有报酬,缺乏可靠、稳定的管理人员,维系其正常向群众开放、运作的频率十分低下,农家书屋的工作人员配备问题是当前农家书屋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

2.3 管理体制不顺

从某种意义上说,农家书屋就是村级图书馆(室),虽然公共图书馆也介入农家书屋建设,但从政府的建设意图看,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一般都是由新闻出版部门和各地的新华书店来具体实施,公共图书馆只是在业务上进行指导,帮助归类、上架等工作,但在管理上存在可管、可不管的现象,责任不明确,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方法。使得农家书屋在管理运行上出现很大的随意性,随意开门、随便关门,借阅无手续、图书摆放不规范、图书资料流失无人问等管理无序的现象比较突出,导致一些好书、实用书和工具书籍有借无还。如何保证农家书屋的科学管理和健康运行是当前有关部门必须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2.4 服务质量不高

农家书屋建设数量在不断的增长,但真正拥有的读者并不多。其原因有三:一是农民的阅读习惯还尚未养成;二是对书屋的宣传不够;三是没有固定的开放时间。目前已建成的农家书屋基本上都设在各行政村,书屋的管理员一般都是由村干部或一些热心的自愿者兼职,若遇到农忙季节,就无法保证正常的读书借阅时间,开放服务的随意性很大。如举办一些读书演讲、读书交流等类似的活动就更少了。要真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不但要有专职的管理人员,而且管理人员还要主动的与图书馆等文化单位合作,充分利用书屋的书刊资料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服务活动,提高服务质量,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农民的阅读热情。

2.5 资源配备欠优

当前,农家书屋图书资料的来源主要是由政府出资一次性集中统一购置或由社会各界捐赠等形式配备,这些书刊虽然缓解了一时农民群众看书难的问题,但从实际需要和长远来看,还存在着数量少、种类单一、复本量大,而且内容比较陈旧,借阅率普遍偏低,新书难觅踪影等问题。实用性、可读性、可操作性图书少,与农民读者的阅读需求还有差距,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书刊很有限。

3 县级图书馆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途径

农家书屋是村级公益性图书馆(室),应该是县级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应纳入县级图书馆业务管理体系,其业务受县级图书馆的指导,为建设以县级图书馆为龙头,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网络体系奠定基础。针对农家书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县级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工作。

3.1 科学规划

农家书屋建设首要工作是场地的规划。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推进、持续发展的原则,保证长期有效;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基层的基本情况,积极主动的配合、帮助、指导各村农家书屋建设,严格按照规划组织实施,保证农家书屋建设质量,确保管理规范,资料到位;要抓好巩固,推进农家书屋建设,为节约起见,可以利用原有的文化设施,把农家书屋建设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互联网经营”等基础设施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进行整合,发挥应用“三项”服务功能。

3.2 强化培训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纳冈赞说过:“不管图书馆坐落在什么地方,开馆时间和设备怎样,也不管管理图书馆的方法怎样,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农家书屋的业务运行与图书馆的运行方式相似,其生存与发展也同样如此,离不开有较高业务素质的管理人员。就目前而言,农家书屋一时不可能聘用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都是村干部兼职或在村民中临时聘用管理人员。由于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图书管理方面的经验,这就需要县级图书馆发挥龙头作用,承担起农家书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的责任,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员的培训力度。一要开展对纸质文献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提升分类、编目、上架以及书刊的借阅流程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保证图书、报刊的加工质量和服务质量;二要对计算机能力和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培训,提高书屋管理人员的现代化技术操作能力。县级图书馆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农家书屋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只有加强对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才能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才能保证农家书屋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进一步提高农家书屋的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

3.3 健全制度

如果说新闻出版部门和地方政府是农家书屋建设的投资者,那么县级图书馆理应是农家书屋规范化管理者。农家书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方法和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工程从政府的建设意图看,农家书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以行政村为基础,设在村一级的图书馆(室),与私人的租书店不同,农家书屋的业务运行与图书馆的运行方式相似,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与技术。但目前,许多书屋在书舍管理、业务开展等方面缺乏一套科学规范的方法与制度。要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县级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书屋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书屋管理和使用。帮助农家书屋制订较完善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实现农家书屋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包括《农家书屋内部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岗位职责》等全套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以实现农民对农家书屋文献资源的平等利用。

3.4 优化配置

农家书屋建得怎么样,关键是书的问题。确保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取得实效的一个关键是为农家书屋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三农”书刊资料,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满足农民需要。县级图书馆要发挥采编人员的技术优势,积极主动的协助政府部门在文献信息发展规划、入藏重点等方面对全县农家书屋建设过程给予宏观把握,帮助农家书屋搞好书目策划,选购符合本地区农业、农村、农民实用的图书、电子音像制品和报刊资料等,为农家书屋建立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满足广大农民的阅读需求。同时,要组织开展资源交流活动。县级图书馆可借助自身的馆藏优势,把农家书屋扶持建设成为本馆的图书流动服务点,与农家书屋进行书刊交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比如,各农家书屋可以按季度、半年或者一年不等,相互进行交流,实现资源协调利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互通有无,还可以节约资金,购置更多更好的书刊,供农民群众利用。

3.5 强化服务

中图学会在《图书馆服务宣言》中承诺:“图书馆是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信息中心,以公益服务为基本原则,以读者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农家书屋同样如此,其基本属性决定了搞好服务是农家书屋生存与发展的价值体现,农家书屋全部的工作理应是为农村大众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服务。如果只有实体的农家书屋存在,而没有为群众提供服务或者服务没有被群众认可,那就意味着农家书屋没有生存的价值。如何策划出让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还需要各地县级图书馆在农家书屋建设中开动脑筋,创新思路,推动工作。首先,要有足够的开放时间。要保证农家书屋能随时向农民群众开放,并通过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公益活动,吸引更多的农民走进农家书屋,利用农家书屋,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看报的良好习惯,自觉、自愿地想看书、多看书、看好书。其次,要充分体现其平等性。农家书屋的一切服务活动都应不受年龄、贫富、阶层以及健康与否,农民均有权利享受农家书屋提供的书刊借阅、信息服务、文献阅读等各类服务活动。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寻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文化阅读空间是农家书屋的核心价值。再次,要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可以通过开展读书演讲、书评、新书推荐、文艺表演等形式的活动,使农民感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和热情,丰富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努力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培训站”、文化知识的“辅导站”、精神生活的“新乐园”。

3.6 宣传引导

农家书屋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为提高人民群众对农家书屋工程的知晓度,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使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让人民群众满意。县级图书馆要认真总结农家书屋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加强对农家书屋建设的宣传引导工作。一是要宣传农家书屋工程的有关政策,包括实施方案、政策内容、资金筹集和使用、建设标准等。二是要大力宣传农家书屋工程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问题,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三是要积极宣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成效,通过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及时向群众报道农家书屋工程带给百姓的实惠和典型事迹,使国家惠民政策所发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温暖民心。

参考文献

1 张广明.县级图书馆实施农家书屋建设的思考 [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 (7):93―95.

2 李长春在宁夏调研时强调,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J].宁夏文化,2011(3):卷首语.

3 闫朝霞.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建设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 (8):99―101.

第9篇:社区图书室管理制度范文

关键词:深圳;来深建设者;思想状况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一、深圳市来深建设者概述

1979年,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当时的地域包括现在的罗湖、福田、南山三个区。从深圳特区诞生之日开始,一批又一批的内地人远赴深圳等特区,开始了极具中国特色及时代背景的迁移,被形象地称为“孔雀东南飞”,30年来上千万来深者奉献着青春,用自己的热情、活力谱写出一曲曲深圳特有的赞歌。

截止到2010年底,深圳市实际管辖人口1500多万,3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77.74%,平均年龄仅为28岁。但具有深圳户籍人口总量只有250多万人,除了流动人口以外,常住人口高达1000多万人。在这样的人口数据面前,我们似乎很难回忆起1980年时深圳的人口总量仅有33.29万人。大批的来深建设者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没有来深圳建设者就没有深圳的今天。可这些为深圳辛苦付出的来深建设者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字”,外来工、打工仔、农民工等一系列具有歧视性的语言。我们终将要给他们一个公正的称呼。2008年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就要求不要再用“外来工”等来称呼劳务工,而改以“来深建设者”。

二、来深建设者的特点

1.教育程度较高,职业技能相对较低

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小学、初中甚至文盲的教育水平,新一代来深建设者一般都完整地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中职,专科甚至本科、硕士学历的也举不胜举,来深建设者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较高。虽然来深建设者教育程度较高,但是文化知识很难直接转化为职业技能,专业技能比较低。

2.乡土情节弱化,市民化意愿强化

来深建设者很少有务农经验,他们本质上只是户籍意义的“农民”,而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民”。

来深建设者从小就向往并憧憬城市生活,乡土观念较为淡薄,没有返乡务农的意愿。他们渴望城市的生活,有积极地融入城市的意愿。

3.年轻易接受新事物但价值观不稳定

来深建设者来到深圳后更容易接受城市的生活环境,他们崇尚名牌,K歌、迪厅蹦迪、酒吧喝酒、上网交友等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为他们所接受。

来深建设者在自我发展、市民化等价值观进步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过于注重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和欲望,他们在城市面临很多的挫折,产生委屈、迷茫、甚至仇恨等多种思想。容易产生失衡心理,做出违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4.追求个性发展,维权意识增强

来深建设者崇尚个性、自由,渴望被尊重,愿意并敢于维权,所以他们难以管理,管理成本很高。来深建设者来到城市的目的更多是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但在意工资水平的高低,还在意工作与生活环境、企业管理制度、保障制度、培训晋升制度等等。新生代农民工追求个性,比较漠视制度。他们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各项政策信息,只要觉得权益受到损害,就希望通过诉求来维权。虽然来深建设者的维权意识增强,但制度维权意识还有待加强。

5.排解压力能力不强

来深建设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相对偏低,技术工种做不了;他们希望获得轻松的工作:对建筑业等要求体力的工作不愿意干;而工厂中普工工作,需要在流水线长时间进行单调枯燥的重复手工操作,他们也不愿意干;不愿从事第三产业,理由是服务行业得伺候人,看别人脸色,受气、受委屈。加之来深建设者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出现了频繁跳槽的现象。

三、深圳市来深建设者工作取得的成就

1.采取各种措施丰富来深建设者的文化生活

至2004年起,深圳开始把服务农民工作为社会文化工作重点,2005年创办了深圳市外来青工文化节,2007年开始全面推进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

全市先后建成626个来深建设者图书馆、社区图书馆、50多个厂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和120多个共享工程服务点,还在12个工业区建起“青工书屋”。免费向来深建设者开放;24小时自助图书馆布点向工业区、来深建设者聚集区扩散。2008年深圳市实现每1万5千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的目标,成为国内图书馆密度最大的城市。

举办周末广场音乐会、讲座、艺术沙龙和剧场演出活动,举办世界读书日系列文化活动和“关爱行动”、“外来青工文体节”等品牌节庆活动,在工业区开展针对来深建设者的读书活动,组织演出、征文比赛等来丰富来深建设者文化生活。

2.培育城市认同感,形成深圳荣辱观

深圳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广大来深建设者的辛勤耕耘,为了纪念他们对这座城市的无私奉献,深圳市劳动保障局局长管林根等政协委员在2009年初提交了《关于设立农民工节(或外来建设者节)的提案》。该提案得到相关部门回复,深圳拟将每年的7月9日定为“来深建设者节”,相关方案将专题请示深圳市政府,并将报国务院审批。

自2001年开始,深圳每隔两年即开展一次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和外地来深建设者之家评选表彰活动。深圳市还举行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和建设者之家表彰大会,每届有100名员工和100个单位分获“优秀外地来深建设者”和“外地来深建设者之家”荣誉称号。

3.来深建设者市民化待遇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包容性很强,深圳很早就打破了城乡界限,为来深建设者提供了和深圳市民一样的就业、创业平台和环境。深圳多年来在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合法权益、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解决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解决来深建设者医疗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全覆盖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