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呼喊较热的一个话题。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条件,但是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故而科学技术被称为“双刃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对环境的依赖以及影响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不同的生物需要不同的环境,生物成长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特定环境的存在也离不开生物的生长。举个简单例子来说,就拿狼、羊、草这一食物链为例来说,狼的生存依托于羊的存在,而羊的生长由离不开鲜草,假如没有了草,那么羊的就没有吃食,就难以存在;没有了羊,狼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胁。在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全球问题,据研究统计,每分钟地球上都有一个物种惨遭毁灭,故而如何保护环境成为当前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必讲的内容。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生物的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学活动带有浓重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教师的讲解更多的集中于生物对其生长环境的依赖,然而对生物的活动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讲解较少。生物的活动和环境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从生命的形成之初就在对地球的面貌进行着改善。例如在学习《生物和环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说出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当前青少年的任务并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要帮助他们建立起人类、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念,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自己绵薄的贡献。
二、青春期性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在中小学的墙上随处可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这一职业不仅需要教授给学生知识,而且需要帮助学生知道怎么做人。青春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儿童步入青年的必经之路,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以及学生的道德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这一时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性意识逐渐萌芽,有了男女之防的意识,渴望了解性知识,对“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困惑。正确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对待性知识,正确看待男女生的区别,反之则会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对于我们国家的初中生物教学来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之下,再加上中国人特有的传统观念,性教育被排斥在初中生的生物学习中,遭到无意识或者有意识的忽略,每逢学到这些知识时教师就会让学生自己看看。针对这种现象,青春期性教育应当回归到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来,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学。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补充讲解女生的月经生理现象以及男生的遗精生理现象,告诉学生这两种现象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丢人的事情,要正确的看待。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生理健康知识,例如如何保持生殖器官的洁净,如何正确的清洗生殖器官等等,适时、适度、适量、适当的进行青春期性教育。
三、生命形成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体现
生命的起源是每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的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会有花等等,这些问题都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命起源的追寻。由于我们国家传统观念的影响,孩子的出生被认为成一种神秘的事情,所以孩子们经常从自己妈妈哪儿得到类似以下的回答:从垃圾桶里捡的;从马路上捡的;从树上摘得;地里面长得等等。到了初中生物课上,生命的形成得到了很好的揭示。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向学生讲解、卵子,爸爸的身体每天都会分泌出很多的,妈妈的身体每个月会分泌一颗成熟的卵子,当经过激烈的竞争后,卵子和结合就会形成一枚受精卵。这枚受精卵会在妈妈的子宫里慢慢长大,经过42周孕育出新的生命。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一个历经艰难的过程,同时孩子从小婴儿长大成人也要花费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和汗水。通过对生物中人体生命的阐释,让学生明白父母生养之恩的重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语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习质量;方法与建议
其实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思考是思维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每当大脑产生新的灵感,学生对于知识的敏感程度都会更上一层楼。对此,要想每个学生在初中生物学习阶段能够完美的掌握基础生物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是教师在教学目标设定中的重要内容。学习生物不单纯的是掌握一项新的技能,更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极大的提升。如果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去解决其他问题,那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都会迎刃而解。对此,本文从教学中总结了如下的一些具体教学策略
一、将生物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例如,教师在讲解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从网络上搜集一些垃圾食品制作过程的系统报道。让学生明白一些有害食品的制造过程,从而从自身做起,抵制垃圾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侵害。在学习细胞分裂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婴儿形成到分娩过程中细胞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可贵和生命的美好,以及个体生命在形成过程中的不易。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系统化学习过程中,就会对学习内容更加深刻。
二、以生为本,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主要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初中生物是一门充满科学性、实用性与趣味性的学科,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进而使学生在充满好奇与信心的状态下学习。
如教学《生态系统》这一节时,充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让学生通过观看一片森林内的生物生活状态思考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并考虑如果其中一个生物不存在,那么其他生物将会产生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概念。在学生基本理解掌握这些内容后,再为学生播放课件,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讨论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让他们感受生物知识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有助于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重视所学课程,为实现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三、立足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生物学习兴趣
生物是比较抽象的,如果没有引入先进的教学手段,那么学生学习就会比较枯燥,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往往又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进行初中生物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技术具有想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以及言简意赅的解释,它的应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又能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生物类科目进行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教材紧密相关的东西,设计一些丰富的教学情节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种“我要学习”的效果。比如,在进行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单单凭借书本上的语言是很难解释清楚的,这个时候可以应用flash进行动画演示,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手段清晰地发现减数分裂中的DNA和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情况,直观地观察到和卵细胞成型过程中的不同之处,通过这样的动画演示,能够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根本区别。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积极进取,掌握更多的知识。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的前提是“教”,落脚点是“学”。对于生物实验教学来说,教师应当采用互动式的教育方式,把课堂和实验室当成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学习进步的平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给予学生提出质疑、展现自我、沟通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对生物的学习从被动接收向主动学习转变,激发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参与实验讨论的学习热情。
五、采用问题式与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法
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向学生提问“光会影响到鼠妇的生活吗?”,然后让学生积极讨论并且大胆发表自身的看法。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思考和讨论问题上,从而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注意力分散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实践的教学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做出假设,接着再制定计划检验假设正确与否,而后就要求学生亲自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六、提高生物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术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以及生物科学更新速度的日渐增快,对生物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生物老师要在教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从容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不被学生问倒,一定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内在修养,利用各种途径来进修和学习,并加强和各位同行老师的深入交流,努力开展校本研训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的R导际跛平,做好专业知识的储备。马卡连柯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学生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薄、甚至是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假如处处都可以看出你的不通专业,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得不到什么!”“厚积薄发”,知识越完善,专业技术水平越高,越能深入浅出的教授学生知识,提高教学成绩。
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钟,但无论采用哪种途径都要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核心,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及时的反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不断的总结教学实践,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生物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物 自主学习 学生主体 核心目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48
初中生物教学,一项系统性和灵活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的培养目标。要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生物实验的开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求知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对学生的培养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并有针对性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植物标本的采集”过程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的同时,讲述植物的科学研究价值,并呼吁大家爱护花草树木等。这样,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道德品行和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总之,新课改要求生物学科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生物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综合能力,要求教师从知识、能力、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在课堂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布置几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一来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自己所能完成难度的学习,二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如:A类作业:不限方式、内容的作业,可以通过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找出问题,按自己理解做答。B类作业:选做类作业,指那些具有一定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业。C类作业:有指定性的常规书面作业,但要“少而精”。如:在学完“根的吸收作用”一节后,我布置以下几类作业:A类作业:阅读学校阅览室现有的《花卉栽培》、《跳舞的草》等等,找出问题自己作答。B类作业:动手栽培萝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观察研究“植物的根如何吸收、运输水分的”以及“二者吸收无机盐的成分有何不同?”。C类作业: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原理、过程分别是什么?有何联’系?这样一来,不仅激励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更大地调动其积极性,得到多方面的自主性发展。
一个学生被看成什么样,被说成什么样,被怎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学生的现实,这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在教学中我也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譬如: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课堂上作答或是批改作业时,对一些智力一般的学生时常给予表扬、鼓励,结果,这些学生不仅在学习上突飞猛进,作业日益千净整齐且力求完美,很快成为班上的先进,并且经常抢答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对于一些属于“冥顽”的学生,时常给予关怀,发现其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结果,在生物学这门课上不再出现逃课、不交作业的不良习惯。这些体验让我深深感动“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要想让学生自主寻求新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才能、灵气,就应该让学生经常得到激励,树立其自信心,才能扬起其好胜心和求知欲的风帆,踏上自主学习的探索之路。学生只有在对所学知识非常感兴趣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进一步探求知识。因此,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需求的基础上,从多种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卸掉思想包袱,轻松探索生物知识。教师可以适当在课堂上设置一些小组讨论和其他互动环节,使学生能够自由发表对知识点的看法,鼓励学生质疑书本知识,并倡导自主学习的精神。例如,生态平衡一节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关系紧密。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生态平衡的实例,使得学生体会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强烈兴趣。初中课程体系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求精神,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初中生物的教学对象大致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他们仍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新奇的事物,讨厌被强迫学习。因此,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合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设疑通过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枯燥的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在不断地探索中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优化初中生物教学的设计方案,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热情、愉快高效地吸收知识。初中学生进入青春期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开始有了好奇心,男女生也都有了羞涩的表现,对自己身体的变化不但恐惧而且害怕,此时的生物课正好能够解答学生的身体困惑。如在教学《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变化,可以列一个生长单,并搜集自己每一个年龄段的照片,看看自己的体重、身高有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对自己的身体有了科学的认识。而后我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如何穿着才能符合青春期的发育需要?如何和异往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如何饮食才能供给日常发育所需?学生在讨论中,建立了正确的生命观,能够处理自己的周遭问题,并对自身也有了保健意识,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 实验教学 能力 有效性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和综合能力,这无疑是当今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所必需的。因为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即不仅要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做;不仅要使学生学会已有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收集、加工知识,学会自我增长知识和生产知识。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教育的提高,起到了非实验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有人说:“得实验者得生物之天下”,这话说得有一定的道理,随着会考的不断改革,会考对生物学实验要求越来越高,占有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初三的生物复习中如何提高生物实验复习的有效性,相信是摆在许多初三生物老师面前的一个比较迫切的任务。其实我认为,从初一开始,认真探索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平时教学中重视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我们不妨先来浏览一下《中学考试说明》对中学生物学的实验提出了的要求: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 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从中可以看出初中课本的一些基础实验教学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但在平时的接触中了解到,许多老师好像对平时的书本的基础实验教学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生物老师感到困惑:在初三的生物实验专题复习中化了那么多的时间,怎么还有那么多的学生在实验题的基本得分中还是那么低?其中一些缘由不难理解,学生的许多能力并不是靠短时间的强化就能有质的飞跃。因为从近几年的初三学生的理综的生物部分的模拟训练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及近几届我校中考考生的信息反馈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做有关生物实验题时,竟然还不清楚什么是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等许多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知识,难怪考生在这方面得分较低,如果平时对实验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对基本实验的原理、方法及基本技能等都没掌握,要学生会综合运用,那是否有点勉为其难呢?所以即使到初三花了很多精力进行实验专题复习也往往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这让我深深地感到在平时的生物学教学中就应该认真抓好实验教学,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在生物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完成实验能力
考试说明中还要求学生:“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在初三实验复习要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或更直接地说解题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这些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等方面的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在平时我们若重视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具体地说,一是加强对考试说明规定的实验的识记、理解和拓展。指导考生分析和研究教材中的经典实验,总结和领悟实验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如光合作用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等,指导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特别要注意的是对照实验原则,在初中的实验设计中用得最多的是空白对照与相互对照。我们有必要总结的是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别,根据对照的含义和几种形式,可以这样认定对照组和实验组。凡是施以实验因素(即变量)作用的一组即为实验组,因为实验目的就是探索在此变量下可能的结果,所以确定为实验组,而没有给予实验因素或只有部分实验因素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就是对照组。
二是指导学生熟悉来自各省市实验题的一般题型及其解题方法,重视实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在学生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变式训练很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学生通过变式训练掌握不同实验题型的解题规律和技巧,明确命题意图和要求,克服思维定势,对变式训练问题的进一步讨论分析,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升华和能力的提高。
因此,我觉得初中的生物教学必须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从而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理解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同时,使他们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和方法,为他们获取新的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将对初三的生物实验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对生物实验进行复习时,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苏相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探讨,《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8月.
[2] 蒋荣治.初中生物实验复习策略,《中学生物教学》2006年第9期.
[3] 周晓莉.如何利用初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年第2期.
[4] 洪钢铁.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第2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合作学习;基础
当前教育不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诸多能力中,合作能力是中学生未来走向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能力,而合作同样也是中学生内心世界的一种需求。因此,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教师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既实现了资源的分享与共享,又加快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合而不作”,或者是“强制合作”的现象比比皆是,这说明合作学习的实质意义――培养中学生合作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一些教师所曲解。新的时期如何让学生在探索生物奥秘的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更值得教育者关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初中生物合作学习进行了理性探索。
一、激发潜在的合作需求
合作应该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和主动需求,很多教师将合作学习的重点放在小组构建、内容选择上,却忽略了作为一种内在需求,如何将学生合作的欲望从内心激发出来,并落实于具体的行为中才是最重要的。没有任何合作意向的几个学生之间,即使在同一小组亦会“各自为营”,所以教师要学会“活化”形式与内容,将教材转化为具有一定挑战性且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问题或者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一种自主合作的状态。如,在讲到生态平衡时,可以先让各个小组想一些与食物链相关的歇后语、成语或者是谚语,看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数量最多,内容更广泛,学生既觉得有趣,又感觉到一点竞赛的味道,所以你说完他讲,非常积极。尤其是当有的小组得到表扬后,每个成员都因胜出感到喜悦,无形之中就激发了他们积极参与合作的意愿,而于此时设问:怎样确定食物链中的“营养级”?生态系统传递能量的途径是什么?人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刚刚尝到合作的“甜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带着问题主动地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分享自己的认知。而这个过程就是夯实基础的过程,也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能力都会获得提升。
二、科学引入合作学习
任何一种方法的引入,都要讲究时机,所谓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方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作学习如果想达到实效且高效的目的,教师就要把握好时机,既要让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探索有效,也要保证时间不被浪费,让学生可以自然而有序地进入到合作状态。
1.合作于混沌迷惑处
一些知识对于初次接触生物科学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他们的思维经常会因为一些相似或者相近的概念而陷入混沌迷惑的状态,遇到这种情况,让学生再进行独立思考显然只会适得其反,而此处让学生加强合作,通过辩论、交流去“澄清”困惑,理顺思路,不但能够加快他们攻克“难关”的进度,保证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同时还会让他们享受到团队合作的成果。如,在让学生认识原生动物时,对于“排遗”与“排泄”学生常常混淆不清,因此教师可在学习胞肛之后,让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合作讨论:(1)胞体将未消化的食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称之为什么?(2)草履虫将未消化食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称之为什么?是排泄吗?(3)你认为排遗与排泄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有没有区别?先可以让小组内的成员进行讨论,再将所得结论进行组间辩论。这样学生就会经历一个从先得到不确定答案,然后对答案进行质疑与思考,再对概念进行明确,最后理解交流后确定正确答案的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最终对排遗与排泄两个概念能够进行明确区分。
2.合作于拓展深化处
生物科学具有显著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对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化有着积极作用,让学生在此处合作,可以促进他们产生积极的“再创造”思维,激发灵感,形成独到见解。如,在进行完“光对鼠妇影响”的探究实验后,某生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既然鼠妇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破坏,就应该将此物种彻底消灭,而不是加以保护。这显然是一个具有新意的观点,就此教师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1)凡是于人类有害的就必须要消灭吗?(2)在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地位必须要在人类之下吗?它们的命运是否要由人类来主宰?针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虽然在过程中各抒己见,
但最终他们却达成了共识:人类是无法潜驾于任何生物之上的,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应该是相互尊重、共同生存的关系,对于某种生物是否有害,应该将之置于生态系统之中,站在生态平衡角度去进行衡量。通过合作交流,知识被学生延伸到自然环境应如何保护,如何保持生态的平衡,如何对每一个生命都加以珍惜的高度,这无疑成为中学生对生物内涵理解的又一次升华。
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意识。想让合作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师生之间同时拥有合作的“意向”与“技能”,经过共同的努力与配合,才能够达到“集流成海夯基础,合作分享共提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创新 教学模式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它以大量的实验为基础,形成了坚实的理论体系,然后应用于广阔的高新科技空间。虽然生物属于理科,它有着很大的文科特点:内容多、知识碎,大多是实验结论,学生只能抽象的记忆,很多农村学校条件差,实验课没法开设,学生对生物的了解只能从书本上知道一些简单的现象。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求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教师要从“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从课堂的支配者变为组织者,从教书匠变为研究员。而我们生物学科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式学习,要善于激发、培养学生的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逐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笔者通过多年的经验谈一下对自己的教学反思。
一、对课堂教学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引导和注意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帮助学生从原有知识模型的基础上,反思新知识提出问题讨论探究解决新问题建立新模型。通过教师提问,分段检测测试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要相信学生,舍得放手,舍得留给学生时间,避免教师滔滔不绝的讲。但要讲究效率,把重点放在关键地方,及时调控,防止学生出现钻牛角尖的情况,让教学处于最优状态。其次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二、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首先在生物教学中,既要注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来自学教材,思考问题,又要了解初中生物教材哪些知识在小学自然课上已学过,学生已经会了,不用再教,哪些学生经过思考就能学会,适当点拨,哪些拓展、延伸了,该怎么引导学生学好。生物课堂可以分为概念课、学生实验课、探究课、习题课、以及演示、探究等。课型不同,在运用35+10模式时间分配和训练的侧重点时应有所变化。而我一直在思索这些课应该安排怎样的环节,如何来具体实施。其次是在“35+10”的课堂模式中如何引导学生做到有效的预习。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课堂。而课堂是否高效与预习也息息相关,预习的环节非常重要,对于预习在座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我想是不是初期我们将预习问题作业化,在每一节课后都结合下一节的内容布置几道精心设计的小题做在作业本上,通过教师的批改,学生的预习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因为没提任何要求的预习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和实施,没法进行有效检测的预习也只是一种口头的教学行为,效果往往不明显。最后思考怎样安排生物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并且活而不乱,课堂秩序井然。我一直在思索:教了十几年的课今天有一种不会上课的困惑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一直没有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真的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真正践行者,我们没有把课堂的主动权、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也就造成了今天的困惑和迷惘。对于生物课堂,如何处理好演示实验、理论知识概念的学习、探究实验等我都在不停的思考。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自学看书,练习、演板、演示实验、动手实验的时间和要求,如何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等。如果35+10运用的好,就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会学、学好,也可以及时、准确地反馈信息,唤醒每个学生的自我改变、主动发展的意思,切实的做到培优、补弱。
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作为教师而言,这是我们课前反思的重点,我们的教学内容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仅凭熟悉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反思揣摩的地方很多。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重要作用,重在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以此来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一体。
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觉而有效的反思者,从而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新课改下的初中生物教学[J].吉林教育,2010,02.
关键字:物理解题困难 诊断 对策
Diagno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hysical problem solving
Xie JinrongKuChe county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in Xinjiang
Abstract: the physical problem solving is 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 the operations or the problems in the papers. Physical problem solving difficult can cause the student to fear the problem solving, even for problem solving produce disgust, not willing to problem solving. Reduce physical problem solving difficult is the needs of the students, and also the needs of teacher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is based on homework and test in the students, find the answer from them, put forward the method of solving difficult to reduce physical, so as to reduce the problem solving difficult and can help students and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Key Word: physical problem solving, diagnosis, countermeasures
一、引言
物理解题的过程能增强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教师在教学中会遇到学生不知道题怎么解,或者解题错误的现象。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物理解题困难,本文将学生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众多问题进行归类,找出了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这个过程称为物理解题困难的诊断。
对物理解题困难进行诊断的必要性:
首先,初中生解题困难经历过多,会造成其对解题畏惧,甚至厌恶。这样解题不能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的目的。反而会让学生在解题时有心理压力,害怕解题,不愿解题。
其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的物理解题困难的处理方法低效
在教学中,教师会遇到学生的解题困难。有些教师解决学生解题困难办法为,将学生不会解的题或解错的题重复讲多遍。同一道题重复讲解遍数过多后,会使本身对习题解决没有困难的学生对教学烦感,而本身对物理解题有困难的,部分学生还是困难。这种方法会使老师讲的很累,学生听的也很累。这种盲目解决物理解题困难的方法低效,费时费力。
最后,对学生的物理解题困难进行诊断,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物理解题困难现象后的一些原因是什么:学生为什么不会解?学生为什么解错?从而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及时对教学进行调整和补救,提高教学效率。
对学生的物理解题困难进行诊断,可以找出学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减少物理解题困难。使学生会解,原来不会解的题,学会分析问题等。使原来题解错的同学认识到自己为何错,并改正错误,从而避免重复性做错的挫折感。对学生的物理解题困难进行诊断后,还能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兴趣和自信,更易让学生体会习题中蕴含的思维方法。
二、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诊断
本文将本人在教学中遇到的,学生在作业中或试卷中出现的解题困难分为:不会解或解错这两个方面,并选择了一些实例进行分析,找出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
(一)初中生不会解题,会造成解题困难
初中生不会解题,会造成解题困难。其不会解题的原因有:学生没有解题的知识和技能;学生虽然具备解题的知识和技能,但不会将知识和技能与具体的问题结合。
1、学生不具备解题的知识和技能
(1)不知道题中的参数或符号有什么意义
(2)没有掌握解题的公式
(3)有解题的基本知识,但缺少解题的技能
学生在学习了物态变化后,知道根据物质的初态和末态来判断物质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且知道末态的薄雾是液态。却不能从题目中获得需推理的起点信息即物质的初态,所以不会解题。
(4)习题本身难度大,学生缺少解题技能,不会解。
2、学生本身具备解题的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将知识和技能与题目相结合,学生在读题时不能分辨出题中的信息与学过的知识有何关系,解题用什么方法。
综上所述,从认知心理学来说,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出在:解题时的转译和理解两方面,即学生缺少物理学科的事实性知识和规律性知识,不能将题中所给信息与自身认知结构或解题经验相结合。
(二)初中生将题解错,也会造成解题困难。
1、解题时必要知识与技能欠缺
2、不仔细分析题中的信息
3、做题生搬硬套结论
4、不清楚公式适用条件,使题解错
5、在解题过程中策略选择有误
6、没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根据直觉经验解题
三、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
造成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查找。
(一)教师的原因
从教师的认识来说,一部分教师认为在概念规律教学时将概念和规律讲给学生,学生就会用概念公式解题;一部分教师对习题课的认识不足,在习题课前没有对习题教学过程有周密思考和精心设计,认为习题课就是讲题课。为了讲题而讲题,只注重讲题数量,认为只要将练习册上的题讲完了,学生就学会怎样解题了,他们的能力就提高了.这个过程实质上是老师在分析题做题,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对习题归纳梳理;有些教师认为学会解题就是学生的任务,习题不会解或解错了是学生做题不认真或学生基础欠佳,而习题解正确,也是学生应该完成的。
从教学操作上来说:一部分教师对概念规律的意义教学处理的不够好,没有将概念规律讲的清楚而详细或不能在概念规律的意义教学后加入运用教学这些都会造成学生的解题困难;一部分教师不考虑将可归类的问题放在一起教学,或者围绕某一主题的习题放在一起教学。如用“题海战术”训练学生,希望学生通过大量习题的解决领悟其中的方法。这样不仅效率低,还使学生学业负担很重;一部分教师在习题教学中,没有将习题中隐含的规律方法清楚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本不能从中领悟出解决的习题中的本质结构特征是什么,解题的策略是什么;有个别教师从来不对学生解题进行评价,也会使有些学生体会不到解题正确的自豪感和成功感。
(二)学生的原因
1.习题解决的态度不端正
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在解题时,遇到几道不会做的题,就会对习题解决失去信心。其在解选择题时会随便选答案,对于文字很多的计算题,不读就认为自己不会。学习能力稍强一些的学生,每天要完成几门课的习题,学业负担重,解题态度不够端正,审题不仔细。做题随意性强,这部分学生即使题做错了,也很难想起原来是怎样分析问题的,这样不易于他们解题能力的提高。
2.由于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而产生的物理解题困难
在教师分析问题时,有一部分学生听了几句,认为教师的方法和好像和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就不再听了,其实这部分学生没有弄明白教师是如何建立问题结构特征及策略的,这样他难以保证每一次习题解决都正确;有一部分学生喜欢听教师做题的结果,不喜欢听教师分析问题的过程,那么他下一次做同类型的习题时有可能不会做;一部分学生想当然地把当前习题中的问题与已经做过的问题等同起来,不假思索的照搬记忆中的解题方法,一做就错;一部分学生认为习题解完了,学习任务就完成了,他们不能及时的对做过的习题进行回顾反思,因而不能对大量习题进行归类梳理,这也是造成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
3.由于某些能力的欠缺而产生物理解题困难
物理习题注重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训练和考查,如果学生在阅读能力,计算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也会给学生带来物理解题困难。
4.学生个体的差异,形成了学生的解题困难。同样的习题,有的学生做了几道就能领悟出问题解决的策略。而有的同学,在老师讲了很多道同类问题解法后,才能逐步领悟如何解题。所以领悟慢的学生在解题时出现的困难也较多。
四、减少学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对策
(一)对教师而言
1.在概念规律的意义教学阶段,教师应该讲的详细,主要是讲清楚概念规律中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的意思,和其适用条件。并且在意义教学完成后就紧跟运用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概念规律的意义。
2. 对习题教学过程要有周密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在教学前要认真分析:习题教学目标是什么,对习题目标达成进行任务分析,并对实现习题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什么,关键点是什么及本节习题教学的程序和步骤是什么,要很清楚。并且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分析,站在学生角度思考,学生会有哪些困惑。
(1)针对可以归类的特定类型的物理问题,教师自己要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可以用问题图式的方式教学。
(二)对学生而言
1.要培养学生正确解题的态度。教师要对学生的解题做出及时,正确的评价,指出解题态度不端正学生的问题,且要对解决习题态度端正的学生给予表扬;在习题中加入一些联系实际的问题,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就是习题的好材料。这样可以让学生解题时体会到习题解决是有趣的,有用的;习题难度不要太大。若习题难度大,问题设置最好是逐问增加的,让学生体会问题一步一步被解决的成就感;还可以将教师“一言堂”变成学生“多言堂”,让学生在物理课上讲思路,讲方法,讲解题要注意的细节,这样在调动学生解题积极性的同时,也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2.在新概念规律意义学习完后,当时就要对新概念规律进行运用,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新概念规律意义印象深刻,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且在知识转化和运用之后使学生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技能,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在审题时,分清已知量和待求量,并在读题时对关键字做适当的记号,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等。在习题解完后教会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自己先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诊断,形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4.及时对学生的习题困难进行诊断和补救,要对学生解题困难的原因进行诊断,可以用谈话法或试卷分析法等找出学生物理解题困难是哪方面的问题。诊断完后及时进行补救,补救方法可以为告诉学生他们为什么不会解,是哪里出了问题。或哪里解错了,然后告诉他们正确解题方法是什么,最后再找一道类似的题让他们进行练习直到没有解题困难为止。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减少一部分学生解题困难,还可以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安排不同难度的习题,建立师生或者生生解题互帮互助组等。
五、小结
本文对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进行了诊断,并且找出了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原因。给出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用的减少初中生物理解题困难的对策。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解题态度;在新概念规律意义学习阶段将概念规律讲的清楚而详细。在新概念规律意义学习完后,及时对新概念规律进行运用;在审题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在习题解完后教会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对学生的习题困难进行诊断和补救。这些将会使学生的解题困难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 陈刚.物理教学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奇译.问题解决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范景荣.物理解题困难的成因与对策. 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
[4] 吕茂春.物理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学为主体,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当前,初中教师要实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是关键。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把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能力,而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直接灌输,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通过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和科学引导学生发展,进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彻底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使学生在教学中能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能力的发展。
2充分尊重学生
充分尊重学生是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能够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把自己看作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当中,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不把自己放在高高再的位置,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教师重视和关注的,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强烈的情感动力。
二、探索“自主学习”模式
1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展学习
学生的好奇心理是学生不断进行学习的主动力。初中的学生正值青春叛逆时期,此时的初中生心理较为敏感、叛逆心强、情绪冲动,这也意味着初中生好奇心特别强,对于一些事情都有自己的观点和鲜明的个性。而生物教材中的内容大多来于生活,生活中的生物现象非常有趣,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学生好奇心的心理特征,努力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学生的好奇心和生物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善于在生活中自己发现生物问题,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采用这种方式学生就会愿意自主学习。在实际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创设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植物的开花和结果》一课时,首先通过大屏幕展示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让学生考来考虑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然后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白月季和红月季各一株,如果我们把红白月季进行稼接,它会开出什么颜色的月季呢?如果我们给这两株红白月季进行混合授粉,再栽培下一代的月季种子,那些月季种子会开出什么颜色的花朵呢?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很多学生积极的开展实践操作,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对稼接这种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意义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从而体现和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
2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培养学生多方面自主发展
作业练习是巩固学习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作业练习不仅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地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但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分层性和灵活性,学生在课堂基本知识全面掌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多布置几类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一方面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顺利完成完成相应难度的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得自主提高、发展的机会,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水平和特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ABC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A层次学生为不限方式、内容的作业,可以通过阅读育学习相关的书籍,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B层次学生为选做类作业,教师为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索性或研究性的作业。C层次学生为指定性的常规作业。例如在教学完“根的吸收作用”一节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布置以下三层次的作业:A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自行阅读课外书籍《花卉栽培》、《会跳舞的草》等等,自己发现和找出问题,并且自己解决问题。B层次学生的作业:让学生自己动手栽培萝卜、菠菜等易成活植物,通过认真观察,积极探究解决“植物的根如何吸收、运输水份的”以及“二者吸收无机盐的成份有何不同?”这几个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命运。但是在现有教育体制下,重智轻德的现象仍然存在,而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给教育工作者敲响警钟,所以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贯彻以德治国的迫切需要。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的渗透。”[1]这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教师不仅要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德育教育的重任。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找到德育教育的切入点,进行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是生物教师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德育渗透所做的探索和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学科切入法
有效的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德育教育只有以知识为载体才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在备教材的同时,备德育教育工作,着力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尽力做到学科教学与德育教育融会贯通,使德育教育工作附着有物。如:我在讲“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2] 时,首先让学生查阅我国的动物资源及保护方面的相关资料,在上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当同学介绍我国珍稀动物――麋鹿之后,我提出“从麋鹿的消失到麋鹿的回归,你有什么感受?”这一开放性问题,有的同学说:“麋鹿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我感到很自豪”;有的同学说:“保护生态环境很重要”;有的同学表示“对偷运者和八国联军入侵、屠杀和掠夺的憎恨”;有的同学还表示“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麋鹿的回归”……于是我又因势利导,继续追问:“作为零零后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同学都表示要努力学习,为建设强大的中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一份力量。在学生热情被调动起来之后,我又号召学生动手制作一期以“保护篇”为主题的生物手抄报,既使学生知识和情感融合时附着有物,又培养了学生发散的思维模式。可见只有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情感引导法
一般来说,情感、信念支配道德行为,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学生情感特点,从关心、爱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
在初中生中存在抽烟、酗酒和性无知的现象,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这方面,生物教师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例如针对学生“抽烟、酗酒”问题,我从生物学的角度让学生观察正常人的肺和吸烟人的肺、正常人的肝脏和酗酒人的肝脏之后,再讲吸烟、酗酒的危害,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认识吸烟、酗酒的危害,更容易接受教育,从而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又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化多样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在性生理、性心理发展都有所提前,但是学生对性知识却很模糊,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所以我在学生学习“人的生殖和发育”[2]时,抓住契机适时地给学生传授性教育知识,破除了学生在性问题上的神秘感,改变了学生对性的无知与困惑。同时根据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发育时期,突如其来的生理、心理变化,使很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面对这些问题我又开展了以“青春期卫生”为主题的知识讲座,让学生及时了解青春期方面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其今后健康的生活和学习铺平了道路。同时培养学生树立珍惜自己、关爱他人、珍爱生命的思想意思。
三、实践锻炼法
初中生物教学,除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外,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有效的延伸。
例如在组织学生采集并制作动、植物标本活动中,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同时,也体会到物种的多样性,感受到人只是生物圈中的一员,理解了和谐发展的真谛,学会了尊重、关爱和珍惜。又如,在组织学生开展植物的种植活动中,一方面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植物的形态特性,以及生长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学生真正体会到农民的辛苦,理解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在探索和研究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只要我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就一定会走出一条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成功之路,德育教育工作在各学科、在教育各环节渗透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