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话总龟范文

诗话总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话总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诗话总龟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管位

近20 年来,我国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所需各类市政管线必将日渐增多,且未能和道路同步施工,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交通堵塞,也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如何宏观控制及管理市政管线一直是困扰设计单位和业主的难题。

1、3种道路形式的管位布置

目前城市道路较典型的有 3 种( 24 m、42 m 和60 m 宽) , 其中 24 m 宽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无快、慢车道之分; 而 42 m 宽道路有快、慢车道及人行道之分; 60 m 宽道路分快、慢车道及人行道, 且中间分隔带较宽。5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6( GB50289―89) ( 以下简称5规范6) 规定: 道路红线宽度超过 30 m 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 道路红线超过 50 m 的道路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笔者通过工程实践及进行经济比较后建议 45 m 以下道路不必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 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管线数量, 另一方面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虽然避免了管道横穿道路, 使街坊预留管投资减少, 但却造成主管投资增加, 其综合造价至少增加 20% , 同时使管道的管理维修负担增加。因此, 前两种形式道路宜单侧布置管线, 而后一种形式道路应采用双管线布置。

1.1、24 m 宽道路

24 m 宽道路的管位布置见图 1。

图 1 24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由于雨、污水管管径较大且埋深较深, 故将其布置于车行道下, 又遵循江南一带城市的习惯做法( 雨水管布置于道路的西、北侧, 污水管布置于道路的东、南侧) , 将雨水管定位于离道路中心线西、北侧2. 0 m 的位置, 而污水管设置于离道路中心线东、南侧 2. 0 m 的位置。给水管管径小、埋深浅且是压力管道, 检修频率高, 一般设于人行道下且便于消火栓的设置, 因此将给水管布置于距人行道侧 2. 0 m 的位置。由于通讯公司较多, 又有各自的电信管, 若各走各的管位势必使管线综合规划与管理更为复杂。笔者通过借鉴某些工程实践经验认为, 既然电讯管及有线电视管线均为传输信号之用, 埋深均较浅, 因此将所有电讯管和有线电视做成小管沟形式,见图 2

图 2 电信及有线电视管沟做法

设计综合电讯管沟前, 各电信及有线电视主管部门应协调好资金、管理等有关事项, 并预测各部门所需孔数。若 4 孔数不够则可将管沟加大尺寸, 但一般将管沟宽度控制在1. 5 m 以内( 含基础宽度) 以便控制管位, 管沟深控制在 0. 60 m 以内( 含基础深) , 管沟覆土按规范取 0. 70 m, 这样电讯管沟深

1.2、42 m 宽道路

42 m 宽道路布置见图 3。

图3 42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一般业主均不愿将雨、污水管设置于快车道下,而愿设于非机动车道下, 其原因在于下水管易堵塞且需经常清通而影响交通, 若将雨水管分两根设于慢车道下又会带来雨、污水管的间距问题。按照上海市5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6( DBJ 08- 220- 96) 中的同沟槽施工方法, 一般在 4. 5 m 的慢车道才可勉强安排下雨、污管线。另外, 电讯管沟深一般为 1. 3 m, 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1. 4 m 左右, 江南一带大多数城市污水主管埋深均达到甚至超过 6. 0 m, 按/ 大路埋大管0原则, 42 m宽道路的雨、污水管均为主干管, 因此笔者认为应将雨、污水管道安排在快车道下, 另外通过加大管道坡度、提高管道内水流速度来保证管道施工质量以减少管道维修频率。这样, 又可将慢车道留给其他管线作通道, 热力管则设置于中间分隔带下。

1.3 60 m 宽道路

60 m 宽道路的管位布置见图 4。

图 4 60 m 宽道路管位布置图

这种道路一般为景观道路, 两旁建筑均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 而将该范围用作绿化带。5规范6要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燃气采用双管线布置。以上管位布置均针对沥青路面而言, 若路面为水泥板块白色路面, 为了避免破坏板块的整体性和板块受力时造成应力集中而使板块出现裂缝, 将检查井布置在板块正中或齐缝式布置来适当调整管位。

2、管线高程控制

合理安排好各管线平面位置后还应合理控制各管线高程。一般来说, 从上至下管线顺序依次为电力管( 沟) 、电讯管( 沟) 、煤气管、给水管、热力管、雨水管、污水管。电力管( 沟) 一般深为 1. 2 m 左右, 电讯管沟深为 1. 3 m, 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 1. 4 m 左右, 而将雨、污水管覆土控制在 1. 5 m 左右, 即可在高程上使各管线基本相互错开。若管线在高程上相碰, 则遵守/ 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让大管径、支管让干管0的原则。

3、管线间距控制

《规范》规定, 一般市政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为 0. 15 m, 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 0. 50 m, 这在实际工程操作时很难做到。一般管线净距> 0 时即可施工, 5上海市排水管

道通用图6在排水管道之间净距大于零且小于管道基础厚度的情况下采用管道混凝土方包加固, 因此在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时, 除电力管线同热力及燃气管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争取控制在 0. 5 m 外, 其他

管线综合规划时的管线最小垂直净距> 0 即可。在实际工程设计或施工时有些管线很难避开, 如雨、污管线因受各因素制约而无法相互错开则做成交叉井形式, 将污水管线直接穿过交叉井, 而雨水管线在井

中断开( 见图 5) 。

对于小管径压力管线与重力管线交叉无法避开时, 可采用 4 个 45b弯头绕开(见图 6) 。

若该压力管为给水管且从重力管上方走行而覆土不够时, 可从排水管下方走, 但给水管须做钢套管以免水质污染。

第2篇:诗话总龟范文

1.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

2001年5月国家批准了上海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初步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基本确立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国际国内两个扇面辐射转换的纽带作用,进一步促进长江三角洲和长江经济带的共同发展。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市域城镇、产业布局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共同构筑经济发达、布局合理的城市群,必须形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交通基础设施的框架。

2.上海城市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以“三港两路”建设为重点,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现代化信息港和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骨干航道为构架的水、陆、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衔接国内外,辐射长江三角洲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运输网络。

市域交通以“两网”建设为重点,加快大容量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形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完善中心城道路网络;加强对外交通和市内交通的衔接,建设客运枢纽和停车场,充分发挥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率;贯彻公共交通优先的城市客运交通基本政策,形成以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密切衔接,各种交通工具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3.交通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

市政府2002年4月批准的《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了上海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任务和措施,它是推进城市交通发展的纲领。城市交通发展面临四个重大转变,由注重偿还历史欠帐转向适度超前,为城市发展提供保障;由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提供高质量,高水准的交通服务;由注重建设转向建管并举,发挥交通设施的效能;由注重解决城市中心区交通转向市域交通、重视市域交通对外辐射和衔接、优化交通资源配置。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小汽车进入家庭,交通供需规模扩大,对外交通服务要求提高,上海迫切需要构筑以人性化、捷运化、信息化和生态化为基本特征的国际大都市的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运型交通体系,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4.综合交通规划和战略正在有序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批准以来,市政府加大了规划实施的力度。以建设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为重点,加快“三港两网”的建设,作为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深水港一期工程开始建设,洋山深水港区、东海大桥、海港新城、现代物流园区、沪芦高速公路等构成的系统工程正在有序开展。浦东国际机场的主体功能正在加强,吞吐能力得到扩大,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客货运需求,第二期工程正在积极策划。上海铁路枢纽功能加强,上海南站正在建设,浦东铁路已列入十五计划。市域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展开,沪嘉浏、沪青平、同三国道等新线已投入使用。市内交通在实施干道网的基础上,正在加快中环线等快速道路系统的建设,外环越江隧道和卢浦大桥已投入使用,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也将在今明年建成。轨道交通的基本网络正在一条接一条地开工兴建。

二、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

1.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新目标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也是上海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上海八届党代会和十二届人代会提出,根据中央批准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初步建成国际“四个中心”,向世界城市迈进,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成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发动机,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

为了给上海未来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新一轮总体规划批复、实施后,上海市政府又组织编制和批准了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这个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目标是:以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为动力,加快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到2010年举办世博会时,上海要构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框架,形成现代化的六大发展体系框架:(1)构筑国际大都市空间体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2)构筑新型产业体系,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3)构筑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构筑良好生态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5)构筑都市特色景观体系,提升城市整体形象;(6)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

2.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根据与长江三角洲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和生态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人口分布等原则,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出了“多心、多轴、开敞与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方向,形成以中心城为主体,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轨道交通和高等级航道为依托,结合生态走廊,跳跃式发展的“多心三轴”的空间布局。与周边城市一体发展,使上海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

城镇空间结构——多心:中心城及郊区新城;三轴:沪宁、沪杭、滨江沿海发展主轴,构成市域城镇发展方向和主体空间。

生态空间结构——五片:佘山-淀山湖片、东滩-横沙片、顾路-黄楼片、奉城-芦潮港片和九段沙片特大型城市综合生态保护区,构成市域内最重要的基础生态空间;多廊:以市域西部沿油墩港和南部沿黄浦江、大治河的“L”型生态走廊、环崇明岛生态走廊为基本骨架和通过城市公共楔形绿地向城区内部渗透的绿色空间。

3.新一轮城市发展的重点

中心城重点发展地区:

高质量建设黄浦江两岸地带。以搬迁黄浦大桥与杨浦大桥之间的客货运码头为重点,规划建设具有休闲、观光旅游、航运交易、国际客运等功能的城市景观带和都市型产业带。

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徐家汇、花木、江湾五角场、真如等市级副中心、各类专业中心和地区级、社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完善市级商业中心和商业活动体系;加快内外环线之间大型居住区建设,优化中心城住宅布局。

进一步推进浦东开发。围绕上海“四个中心”的战略目标,形成外向型、多功能和现代化城区,建设“一个平台、三大基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体现上海现代服务中心特点的营运平台,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具有世界知名度的高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外高桥保税区成为上海最重要的国际物流基地,金桥出口加工区成为上海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郊区重点发展区域:

郊区城镇建设要充分发挥规模效益。近期重点发展规模为50-80万人口的松江、嘉定-安定、临港新城和一批中心镇。

建设五大产业基地和三大试点工业园区。构筑以现代制造业基地为标志的高效集聚的新型工业体系。近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区和工业园区是: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安亭汽车城、上海化工区、宝钢钢铁基地、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等五大产业基地和松江、嘉定、青浦三大试点工业园区。

郊区生态建设。构筑“环、楔、廊、园、林”绿化生态系统框架,郊区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设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地。以浦江、南汇、金山、嘉定、横沙岛和崇明大型生态林,郊区环线林带,黄浦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沿江沿海生态防护林等,形成市域城市森林系统。

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四个中心”建设为目标,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建设一批枢纽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浦东国际航空枢纽港、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京沪高速铁路、浦东铁路、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运网等。

4.交通需求新态势

新一轮的城市发展,带来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完善,经济、生产力的进一步集聚,城市人口和用地的扩大,地区间经济活动和交通联系的增强,城市交通出行范围扩大和总量增加,交通可达性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引发了新的巨大的交通需求。有关的宏观数据表明:全市交通出行总量从2000年的每天3500万人次,增长到2020年的预测量4800万人次,机动车出行量从310万车次增加到700万车次;汽车总量从1991年的21万辆,目前的141万辆增长到2020年预测约达250万辆左右;2010年世博会期间半年的参观人数约7000万……这些巨大的数字,预示着新的交通需求。

三、与时俱进的交通规划理念和发展构想

1.规划理念的超前是规划发展的基础

新一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综合交通体系,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提出构筑国际大都市一体化交通,以优质、高效、整合的巨型交通体系,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带来了当前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的新局面。面对新的形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交通规划理念的与时俱进,将促进交通规划的不断提升。

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建设互动发展。建设世界级城市目标的提出,交通规划要面对新的需求,分析、研究、提升民政己有的方案,提出新的更高水准的设想。

城市交通规划适应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新形势,从更大的范围整合交通,提升能级,充分发挥上海经济中心城市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作用。

城市交通规划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思想,不断发展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交通系统的服务水平。

城市交通设施的硬件建设与科学管理和法规建设结合,充分发挥科技与创新的思想,以科技振兴交通,促进ITS系统的建设,运用先进的交通法规,发挥交通系统的最佳效应。

2.综合交通网络发展新构想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新形势,注入“三港二网”交通规划新内涵,提升交通建设的质量和标准。“三港”即空港、海港和信息港,作为现代国际大都市的基础设施,是上海联系世界、服务全国的重要载体。“二网”即陆上交通网、内河航运网,是复盖市域,联接全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陆上交通网即对外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和城市道路网络。

空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要建成浦东国际机场为主,虹桥国际机场为辅的组合型国际航空枢纽港,初步形成亚太地区航空枢纽,实行客货并举,积极发展航空货运。以2010年世博会为目标,完成二期工程建设,扩大浦东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以建设亚太航空枢纽港为方向,调整机场总体格局,建设集中式大容量的航站楼,建设连接中心城与机场的快速铁R2线,增加连接机场新的高速公路通道,以加强对周边省市的辐射和服务功能。发展现代航空物流。

海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确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为目标,优化货运结构,大力发展以港口为中心,集疏运网络为基础的集装箱综合运输系统,重点建设集装箱枢纽港,发展组合港优势,加强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其他港口的互补和协作。近期要完成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包括东海大桥、临港新城、物流园区,开展外高桥港区多用途码头,罗泾港区的建设,形成上海港综合服务平台,提高运输能力。并推进洋山港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信息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要建成上海国际信息港,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城市的相应水平。建成通信基础设施,实现信息网络宽带化、智能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形成发达的网络经济和完善的网络社会环境。近期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讯枢纽的地位,重点推进浦东软件园的建设。

铁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主,增加铁路对外通道,枢纽内调整、增加支线和客货运站场设施,提高上海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重点建设沪宁、沪杭两个方向的高速铁路通道,以现有沪宁、沪杭铁路,规划江南铁路,沪乍铁路、沿海铁路大通道,形成五个方向和七条干线的对外铁路通道。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交通发展趋势,从区域的范围研究铁路发展的格局,从交通运输设施一体化出发,对国铁、城际铁、市域铁进行整体规划研究,明确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形成区域性、公交化的轨道交通网络,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近期建设浦东铁路,建成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以高速公路为骨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高速公路联网。市域内建成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布局合理、功能分明的道路网络,实现“15、30、60”目标。“15”即重要工业区,重要城镇,交通枢纽等的车辆15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30”即中心城与新城及中心城至省界30分钟互通,“60”即高速公路网上任意两点之间60分钟可达。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城镇和产业发展新要求和江浙两省高速公路建设新动态,上海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要从“15、30、60”提高到构筑长江三角洲3小时交通圈,加强与江浙高速公路网的衔接,形成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沪崇苏、沪嘉甬高速公路多通道的格局,加强空港、海港货运通道,提升沈祝公路等道路等级,新增两港高速公路,优化完善上海市域高速公路网络,加快实施速度,在2010年前建成。

轨道交通。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规划轨道线网由市域快速铁、市区地铁和轻轨组成,共17条线路,其中市域快速铁4条,市区地铁8条,市区轻轨5要,全长约780公里。根据上海城市发展新要求,中心城要重点研究世博会地区的轨道交通网络和换乘枢纽的建设方案,郊区要结合三大重点城镇发展区域和五大产业园区,研究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方案。近期要集中力量基本建成中心城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并结合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线网。

城市道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道路网由快速路、主要干道、次要干道以及支路组成,形成内环以外环形放射,内环以内方格网的混合式路网,在完成两个环线和“三横三纵”骨干道路的基础上,加快射线道路建设。近期要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建设沪闵高架、共和新路高架等,形成以“三环十射”为骨干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加快大连路隧道、复兴路隧道、翔殷路隧道、军工路、上中路等越江通道建设。继续加强各级路网建设,优化级配,提高路网整体能力,实现通行能力与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为世博会交通奠定基础。

内河航道网。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高内河航道集疏运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适应上海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内河航道及内河港区布局。近期要建成以“一环十射”为骨干的内河干线航道,优化水系景观,形成集航道运输,防洪排涝等多功能的内河水网。

建设与时俱进的“三港二网”现代化交通体系,是上海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实现国际“四个中心”和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第3篇:诗话总龟范文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健全和完善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

(一)加强规划研究,精心勾画城乡发展蓝图。立足于科学发展和“五个统筹”,围绕“拉框架、强功能、塑形象”的城市建设思路,精心编制城乡规划,积极开展规划调研,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调控作用。一是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组织编制了《*市市域总体规划》、《*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马屿镇近期建设规划》和《马屿镇控规》、《*市城乡电力设施布局规划》,再加上前几年编制的一系列城乡规划,为我市构建了全面而科学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市各类建设都能有规可依。深化“千百工程”建设,编制完成10个中心村规划,完成村庄整治113个、连片整治2处,创建*级示范村13个、省级示范村7个,统筹城乡发展,使规划调控逐步深入到农村。二是强化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为避免规划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的状况,我局今年深化规划编制的调研和评估,开展规划进村(居)活动,在规划编制的前期进行大量详尽的调研,包括土地、房产、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发展条件、群众意愿等。在立足于当地实际和发展思路的基础上,构思规划方案。在规划方案通过评审后,进行交通影响评估、实施保障评估等,保证规划实施后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行动规划的编制工作,如编制《20*年度城市交通发展报告》,根据城市交通规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总结上年度*城市交通设施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下年度工作计划,强化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三是积极开展规划调研。对我市规划建成区及*镇的现状工业点共527.8公顷进行了调研,提出我市工业用地走外延式扩展和内涵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按照这个思路,控制区域193.5公顷(其中近期可以退二进三的有66.8公顷),允许改造的工业点334.3公顷,有效解决了工业用地紧张,老工业企业又不能改建的问题。对全市的旧村改造情况进行了调研,根据“规划先行、因地制宜、政府主导、村民自愿、市场运作、统筹兼顾、综合改造、完善配套”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制定了《*市旧村改造暂行规定》,并上报*市政府讨论,以规范、引导我市的旧村改造工作。

(二)规范规划实施,扎实推进*城乡建设。我局始终坚持把推进规范化建设作为规划建设管理的重中之重来抓,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规定和工作规则,提升城乡规划实施的监管水平。修订《*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市经营性开发项目用地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和《*市工业企业建设规划经济技术控制指标(试行)》,起草《*市招拍挂工业用地规划经济技术指标管理暂行规定》,并根据《城乡规划法》的立法宗旨和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相应措施和对策,对原有规划审批程序进行重新梳理,使得规划审批要素的确定以及审批事项的设置都能依法行政、有章可循。此外,严格执行实施建设项目选址分级管理制度,全年共办理选址意见书217份,其中上报*市规划局、省建设厅4份。

(三)开展“双违”整治,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违法建设不仅是规划管理的难点问题,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我局千方百计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制止,可以说,几乎能想之道、能用之法都已用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违法建设的蔓延。但真正使违建治理出现历史性转折的,是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违建问题,及时召开全市治理违法占地、违法建设动员大会,以排山倒海的态势对违法建设进行打压,极大地震慑了违法分子,汀田、马屿等地70多建房户在强大的政策攻心下,主动拆除违法建筑4500多平方米,如此规模的自行拆违在我市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市领导、乡镇、相关部门、群众,对违建整治的观念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过去的指责过错、推诿责任、敷衍了事、抗拒执法转变为现在的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积极配合、自行折违。全市动员,全民发动,除坚持以拆为主的做法外,联合相关执法部门对违法建筑进行停水、停电、停发营业执照、停装电梯、停办产权,以及第三次提高经济处罚标准等,全年共拆除违建1541处50.8万平方米。目前全市大的现行违法建设已经得到控制,为今后城乡规划实施减少了障碍,在违建的“重灾区”塘下,根据统计,前三季度共查处违建案件772起,比去年同期的1292起减少了40.2%;而从全市违法建设发案率来看,从5月份的278件减少至12月份的145件,违法建设发案率大幅降低,减幅达45%以上。

(四)推进测绘工作,提高基础数据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局对测绘管理工作日益重视,不断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以满足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空间地理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一是履行测绘行政管理职能。强化对测绘资质和测绘市场的日常监管,完成测绘行政许可相关制度的制定,开展了20*年度测绘成果保密检查,并积极开展测量标志保护工作。二是落实基础测绘“*”规划。把基础测绘纳入了*市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结合我市当前实际,制定20*年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完成34.4平方公里的1:500国家比例尺地形图测绘任务。基础测绘经费得到了市财政保障,20*年基础测绘经费为200万元。三是加强测绘成果管理。完善落实测绘成果的索取、使用制度和测绘项目委托检验、备案制度,完成*市测绘成果管理与分发系统建设,开展了规划编制、建筑设计前地形图现势性审核工作,全年共审核地形图215份。四是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全面启用了新的*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成果,在各县市中率先与*市规划局签订了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议,明确了资源共享范围,确定了协调机构。此外,根据部门和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全年共无偿向社会提供了159平方公里的1:500地形图数据。

(五)深化“阳光规划”,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我局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通过“阳光规划”这个载体,切实提高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一是深入实施“阳光规划”。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将“阳光规划”贯穿城乡规划工作的始终,将可能出现的纠纷、矛盾解决在事前,以利于今后城乡规划和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今年共公示规划90项。加强规划编制工作调查研究工作,积极开展规划进社区(村)活动,与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此外,建立规划回访机制,对规划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组织人员分析原因,提出实施对策,必要时修改和调整规划。二是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接受群众监督作为职能部门的法定义务,主要是通过办理人大政协的建议提案和群众来信来访来实现。一年来,我局共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33件,答复结果满意率为98%,答复态度满意率为100%;处理件86件次,办结率100%。在认真答复建议提案的同时,我们也针对代表、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进行认真的调研,解决我市经济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此外,我局还严格按照《城市规划法》规定编制和修改城乡规划。编制和修改《*市城市总体规划》,都按法定程序经市人大常委会审查同意后,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重要的城乡规划会审时都邀请市人大领导参加指导,及时了解规划编制情况。10月份,我局就《*市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年底,就五年城乡规划实施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作了专题汇报。

二、以规范秩序和强化质安为抓手,促进建设行业进一步发展

(一)建设行业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通过近几年各种政策措施,扶植企业做大做强,有力地改变了前几年*建筑业企业数量多,但存在资质等级低、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建筑业企业的专业结构日趋合理,全市现有建筑业企业76家,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从无到现在的3家,二级资质的施工企业从原来的2家增加到现在的8家,甲级资质的监理企业从无到现在的1家,乙级资质从原来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3家。此外2家勘察设计企业分别晋升为甲级、乙级资质。*建筑业企业初具规模,并已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格局。建筑业产值稳步增长,20*年全市(本市企业)共完成建筑业产值约24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5%,部分企业施工业务还拓展到全国各地市场,完成外地施工产值0.23亿元。二是房地产企业进一步壮大。20*年全市(本市企业)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5亿元,比上年略有增加,商品房施工面积3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8.7万平方米。全市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48家,其中一级2家,二级9家,三级7家,暂定资质30家。严格资质审查,新批房开企业暂定资质6家,企业资质定级三级5家,企业资质到期延续18家;企业经省厅批准晋升二级资质2家,重新核定二级资质2家。

(二)建筑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一是加强有形市场的管理。20*年共完成建设工程招标135项,中标价18.68亿元,总建筑面积131.6万平方米,应公开招标率100%,完成工程施工合同备案204份,签订建设工程廉政责任书204份。二是严格项目直接发包审查工作。对限额以下公建项目、私人投资工业用房、小规模的多层旧村改造等项目的直接发包进行严格审查,全年共直接发包79项工程。三是加强外来企业管理。出台《*市外地建设工程施工与监理企业进瑞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明确外地企业进瑞备案登记条件、资料、程序等,特别注重在有效期内对外地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外地企业的信用档案,严格执行清出制度。20*年,我市外地进瑞施工企业13家,质量检测单位6家,监理单位17家,勘察单位2家,设计单位4家;在瑞承接施工项目32个,质量检测项目123个,监理项目29个,勘察项目98个,设计项目43个。四是严厉打击建筑市场不良行为。补充和修订《*市建设市场不良行为记录和公示暂行规定》,进一步加强对市场活动的监管和处罚力度,20*年共有3家施工、监理单位被我局清出*建筑市场,15家施工、监理企业及主要负责人被我局记严重不良行为一次,9家单位及个人被记一般不良行为一次。五是开展建筑业税收代征工作。不仅有效把关工程决算,进一步强化建筑业税收的征管工作,而且在规范建筑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方面也起到良好的作用。

(三)房地产市场秩序得到整治。由我局牵头,经过发改、房管、工商、国土、财政、审计、监察、国地税等部门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制定《*市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并开设网站专栏进行广泛宣传,集中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对在建并已进入商品房预售环节的16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全面清理,对两个越级开发项目上报*审批,对六家房开公司的七个商品房违法建筑面积5267平方米,罚款167万元,违规开发行为得到查处。同时十分重视解决商品房投诉问题,针对华昌国际公寓配套设施投诉,提请市府办蔡虎弟副主任专门主持召开专题会议予以协调解决。

(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一是加强安装工程质量管理。针对当前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土建,轻安装”思想,加强安装工程质量管理,规范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尤其是对门窗安装子分部工程上。二是规范质量监督工作。注重日常巡查监管工作,在实体质量监督抽查的基础上,加强对施工图交底、结构验收、竣工预验会议的程序监督,并严格深基坑和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方案论证,20*年全市共受监项目185个235.2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21.7亿元,在建工程巡查率达到100%,发出施工整改单645份,监理单位整改单172份。三是加强监理市场管理工作。先后2次对我市监理市场进行专项检查,共检查5家本地监理企业、20家外地进瑞监理企业,强化在监理服务中收费、合同、人员、现场等方面的管理,并进一步明确监理的岗位及人员数,监理单位须按规定要求配备符合条件的监理人员,满足提供服务需要的监理岗位数人员要求。四是积极开展创优夺杯活动。出台《关于给工程创优达标施工企业投标直接入围资格的规定》,建立建设工程创优达标激励机制,增强企业精品意识和创优意识,20*年共创“钱江杯”优质工程1个,“瓯江杯”优质工程4个,“飞云杯”优质工程10个,居*各县市之首。此外,开展农村住房防灾能力普查,对我市莘塍镇、北龙乡、北麂乡及高楼乡的31000多户的农民住房进行防灾能力普查,为市政府制定民房防灾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五)安全生产逐步深化。一是强化安全责任制落实。与74家本市及外地进瑞建筑施工企业和监理单位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与新开工的114个工程项目签订《工程项目安全生产文明施工》责任书和《建设单位安全生产承诺书》,并监督企业与项目部,项目部与班组,班组与从业人员签订责任书,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签订率100%。二是严格执行检查工作。结合“安全生产执法年”活动,积极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隐患大排查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20*年共组织大检查6次,巡、检查工地252个,出具安全整改指令书252份,提出整改意见4000多条,28个工地被责令停工整改。三是维护建设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建筑工程的职工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工作,把建设职工的意外人身伤害保险工作作为施工企业办理工程开工安全条件审查之一。20*年共对114个工地进行投保,投保面积140万平方米,保险费200余万元,投保率达100%。四是积极创文明标化工地活动。修订出台了《*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办法》,明确了创安全文明标化工地是建设工程全过程创优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共创建省级文明标化工地1个、*市级4个、*市级45个。

(六)建筑节能和建筑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强我市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对建设项目从规划设计、初步设计批复、施工图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发放、质量监管等各个环节实施建筑节能进行了控制,有力推动了我市建筑节能工作。大力推广建筑节能示范工作。20*年建成省级建筑节能示范工程16.2万平方米,受到省建设厅的表扬,并于20*年荣获浙江省建筑节能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此外,新墙材产品不断涌现,20*年全市共生产新墙材1.61亿块标砖,新墙材使用比例达到85%,完成新墙材和建筑节能示范楼项目3个8万多平方米,农村新墙村示范楼项目1个5500平方米。

第4篇:诗话总龟范文

关键词:医疗卫生设施 用地布局 规模预测 弹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1

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在空间上落实总体规划而编制的一项专项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框架内,结合城市发展、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等情况统筹规划。

1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布局

医疗机构按规模、床位、专业技术人员数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规模级别的医疗机构有其不同的服务半径,因而规划医院建设应考虑其分级性,并选择交通便利、环境安静、位置适中的地方;同时应避开污染和危险等不利因素,并与学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保持一定距离。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如医疗废物处置及管理机构等,应根据医疗用地的使用特点安排。

2 规划实践―以《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为例

2.1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现状概况

大连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总面积287 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8%,人均0.8 m2。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732个,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医疗卫生体系。现状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6.50张,执业医师3.43人。卫生工作人员医护比全市为0.96∶1,平均医院床位利用率为84.24%。2007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03岁。

2.2 存在的问题

现状卫生用地占总用地的比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够合理,各区存在很大差异。卫生资源配置失衡,影响了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卫生设施相对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设施匮乏。

各类医疗服务设施存在供求结构矛盾,资源超载利用和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主要医疗设施过分集中于城市中心区,不便于其他各区市民就医,也加重了城市中心区医疗设施的负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设置结构比例不够合理,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的作用还十分有限。特别是金州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较为缺乏,社区内部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致使二级医疗体系难以形成,居民初等医疗服务需求不能得到充分保证。专科疾病防治院相对较少。缺少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机构。城市已步入老龄化阶段,但是尚无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医院。

2.3 医疗卫生设施规划

根据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及有关人口预测,规划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480万,每千人7.0床配置,共需3.36万床,床均用地按上限117 m2计算,需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393 hm2。以占规划总用的的比例下限1.0%计算,为520 hm2。以人均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上限1.1 m2,2020年规划医疗卫生设施用地为528 hm2。根据全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医疗设施用地比较,以及大连的自身发展特点,用三种计算方式校核,规划最终确定用地指标为520 hm2,占城市建设总用地的1.0%,人均1.1 m2。规划医疗卫生设施床位数按7床/千人、用地面积按117 m2/床计算。新建三级综合医院规模为500~800床,每床占地111 m2;新建二级综合医院规模为300~499床,每床占地117 m2。核心区医疗设施比较充足,规划按医院等级、类别按供求情况进行优化调整,并通过区内医疗设施用地的平衡调配解决部分医院床均用地不达标的状况。利用现有三级医院人力、技术资源,在其他区新建分院,以达到卫生资源的公平性。在金州城区、大窑湾城区新增医疗设施用地,充分利用和扩大现有医疗卫生设施,新建二级以上医院,并在建设标准上适当超前。旅顺城区根据规划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整合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调整改造,使之充分发挥作用。在各居住区、居住小区设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所、保健站等,形成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网络。不断优化整合专科医院体系。在核心区以外各区新建儿童医院、妇产科医院、皮肤科医院、精神病医院、老年病专科医院,作为核心区的有效补充。并在核心区北部预留应急医疗卫生服务用地。到2020年大连市将形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门类齐全、立足本市、辐射城乡的医疗服务网络。通过规划使现有的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规模、功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形成布局合理、健全和完善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城乡的卫生服务质量。

2.4 规划的弹性

总体规划阶段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刚性不宜太强,主要医疗卫生设施用地的布局要明确,便于下一级规划操作、执行。用地总量的控制要科学、合理。可以指导医疗设施用地的规模和级别,专科医院和其他医疗设施用地应结合各自特点和医疗卫生部门的实际要求在下一步规划中进一步明确。

3 结语

加强城市规划,特别是近期建设规划与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沟通和衔接,落实医疗卫生设施的承载空间,实现对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指导和控制。加快制定城市级、社区级二级医疗卫生设施的规划建设标准,以适应城市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要求,促进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健康有序地建设。建立新的数据统计分类,适应二级医疗服务体系的转变,满足卫生事业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建设部.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2008.

[2] 建设部.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

第5篇:诗话总龟范文

一、*年度信息化工作基本情况

(一)规划先行,明确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市安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统一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和依据,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目标。因此,在市安监局与其他职能部门、市安监局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业务流程、文档流转和数据交换,产生的业务联系及数据联系等方面,我办做了大量、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局的信息化规划总体规划方案和*、*年建设方案,并落实专项资金451万元,其中*年的191万元的建设项目已进入验收,*年的350万元的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显成效

一是初步构建好我局信息化建设所依托的网络和硬件环境;二是实现*市安监局办公自动化、无纸化;三是完善*市安监局门户网站;四是建设好我局信息化建设所依托的*市安监信息平台;五是基于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和整合好综合应用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1)网络和硬件环境建设

我局原有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求,因此,我们从网络基础建设抓起,完成了数据服务器、OA服务器、网站服务器和防病毒服务器以及机柜、UPS等相关配套设备,配置相应的系统软件;配置防火墙和防病毒系统以及PC机等办公设备。搭建了一套先进的、安全的、可靠的网络系统平台,有力地支撑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网上审批系统的开展。

(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为了解决市安监局内部、各级安监部门的办公秩序、工作流程等规范化管理,我办开展了市安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年3月1日开始,我局非公文已全部在办公自动化(OA)上办理并办结,目前,在线公文已达到4700份。用车预约登记、休、请假流程以及文档中心的管理、财产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和档案管理也已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成,使我局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公文运作规范,为机关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环境。

(3)门户网站的建设

*市安监局政务网站于*年11月初开始进行改版,通过政务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等栏目,完善了市安监局政务公开目录的内容以及与*市安监局单位职能相关的行政审批及服务指南类信息的及时,如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乙类)核发、危化品(不含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设立批准、建筑项目(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设计审查、安全主任培训、证书查询等;公众参与类项目(交流论坛、领导信箱、投诉举报、在线访谈等。这些栏目充分突出了网站便民利民的宗旨,从*年2月28日改版成功挂上互联网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达到70万人次。

(4)*市安监信息平台项目的建设。

我办按照局领导要求,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按照条块结合、统一组织的原则,以实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协同、街镇联动、主动监管为设计目标,以整合现有基础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基本要求,初步搭建了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平台涉及到市级相关部门(公安、交通、质监、消防等十多个),区县安监局(十区二市),以及具备实施条件的街道和镇村(约200多个)。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公文已实现发送到区县一级。平台上已掌握法人数据有:市工商局企业登记信息20多万户,乙种经营许可证办理数据5062个,企业普查数据291个,重大危险源1046个。

(5)基于“*市安监信息平台”,扎实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目前已上线或准备上线,并接入到“安监信息平台”的业务系统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乙种危化品管理系统、企业普查管理系统、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事故快报

第6篇:诗话总龟范文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应遵循的原则

要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部门首先必须综合运用先进的、适应现阶段发展的规划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次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反馈全过程,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衡量标准,科学评价,以期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应遵循如下五点原则:

(1)重视编制环节,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政府的重要职能,是政府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在土地的开发、利用中具有规范和引导作用。这一点是价值规律无法替代的,把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完全寄托于市场配置是错误的,必须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编制将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各产业部门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增强各级政府对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能力,同时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作用。

(2)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途径。为了确保规划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对规划的有效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管理更要靠对规划进行有效的管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来进行,即着力经济、法律、政策上的宏观调节,实行土地利用功能区域总量、质量上的中观控制,强化建设项目和具体用地单位、土地类型的微观管理。在这些管理层次上,宏观目标要明确,中观控制要得力,微观效果要明显。2)增大资金技术的投入保障土地利用总图规划实施。投入是实施规划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其中包括土地开发利用的投资,基础设施投资等。3)加强用地计划管理和审批总体规划是用地计划管理和用地审批的依据。凡是进行建设用地审批,安排土地开发计划,进行农业用地结构调整,都应按总体规划要求进行。在城乡土地资源开发和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时,均应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实施。

二、建立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决策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要求,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规模的科学预测,是土地管理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然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没有一套独立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以专门章节做出的。作为国家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政府决策行为,应该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而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行到监督反馈各个环节的决策机制。

三、强化监督反馈决策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配置土地资源所做出的一项政府决策行为,政府决策的权力和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只享有决策权力,而不必承担相应的责任,就难以审慎地运用决策权力,自然就难以防止和避免决策失误,给人民利益造成这样那样的损失。以往我们的许多决策失误,都与我们没有注意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有密切关系。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上下级的决策权责关系,防止上级对决策的不当干预而无法分清和承担责任的状况继续存在。建立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还要明确同级领导机关中不同领导成员的决策权责关系,防止因不同领导成员的决策权责关系混乱而无法分清和承担责任的状况继续存在。

与科学的权责一体机制相联系的是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决策失误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或政治责任,这本来应是不言而喻的。之所以长期没有建立起这样的制度,与我们长期领导关系上的权责不清、权责分离直接相关,也与我们不把决策失误当作不能容忍的失职、当作判断一个领导者够不够格的重要依据的观念有直接关系。

四、建立规划编制、实施、评价、监督相衔接的机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决策机制是由编制机制、实施机制、评价机制以及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编制、实施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得以实现的过程机制,而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则贯穿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全过程,是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保证。四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以先进的规划理念为指导,构成了四位一体的有机整体,只有构建起这样的决策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克服现阶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保证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实施的有效性、权威性等,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决策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1)建立以年度计划与跨年度规划相结合的土地宏观调控机制。随着国家对地根、银根两个基本问题的高度重视,土地供应政策上升到与信贷政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土地管理的职能从需求管理向供给调节转变,土地供应这一宏观调控的功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土地政策的调控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规划和计划能否真正被贯彻执行,土地供应政策充分地体现在规划和计划当中。目前,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以年度计划为主,缺乏中、长期土地开发供应计划,计划在年际的协调相对不足,各年度计划的统筹协调性较差,与土地总量调控的宏观性特征相背离。单一的年度计划限制了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紧密联系。因此,应在现有计划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中、长期计划的相关内容,完善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体系的时间序列,切实保障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相关内容在土地开发供应计划中的有效实现。

(2)注重“三规”之间的协调和统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同对区域未来的发展起控制和引导作用。在“十一五”规划编制、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中需要重视发挥土地总量调控的功能。在各种规划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高于其他规划的上位规划。《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政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法》第六条也规定“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3)建立以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供地依据的考评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的发展需求与土地供给相对有限的矛盾日益加剧,营口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以及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城镇产业发展与人口增长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城市扩张过程中,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和耕地保护的问题,所以,营口市的发展必须坚持土地集约利用与保护相互促进的原则。

第7篇:诗话总龟范文

一、5A级景区提升必须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要求

这首先取决于5A级景区提升是以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以旅游业发展方针、政策及法规为基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相关规划相协调。5A级景区是全域旅游的旅游地标与核心吸引点。其次,5A级景区创建,要求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申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统一,必然涉及旅游交通、服务功能、消费功能、业态布局、资源环保等方面的问题。

再次,要遵从“旅游业是综合产业”的国家战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上,提出“旅游业不仅仅是服务业,在新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它已经覆盖一二三产业,本身就是综合性产业”。2016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李金早提出,我国旅游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具体包括: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多规合一;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等,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等等,而这种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虽然在界限上还有分区,但在特色文化、线路、业态、综合消费等方面已经趋于融合。

二、 5A级景区提升必须包含旅游总体规划的内容

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要有具体的体现,既包括近期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资源和市场分析,主题、功能、形象定位,用地范围及空间布局划定,景观、设施布局,交通游线设计、安全卫生、资源保护、实施步骤、投资分析,等等;也包括后5A时期,对旅游区的远景发展做出的轮廓性规划安排。

三、5A级景区提升必须界定景区修建性详规的红线

景区修建性详规所界定的不能触及的范围,在5A级景区提升中都有涉及,这些内容不是消极地回避和保护,而是在开发中利用和保护,并且是从生态理念、绿色观念、文化层面、人本思想上进行规划和布局,完全提升了一个层次,环境保护与卫生、环境氛围提升等是5A级景区提升的重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区内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各类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建筑间距,以及各地块的建筑体量、尺度、色彩、风格等要求,同时确定通景道路、游览线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四、5A级景区提升具备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实际功用

景区修建性详规是在总体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的结果,可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而5A级景区提升在所有的规划类别中无疑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景区修建性详规的必备项目,如:综合现状与建设条件分析,用地布局景观系统规划设计,道路交通系统规划设计,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旅游服务设施及附属设施系统规划设计,工程管线系统规划设计,竖向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和环境卫生系统规划设计,等等,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无不具备,且在5A级景区提升中旅游设施与服务质量是标准化的,详细量化到足以实施落地。

五、5A级景区提升方案包含诸多专项性规划

由于5A级景区创建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细则标准高、覆盖面广,且对现代旅游所崇尚的资源观赏游憩价值、主题特色、综合消费功能都有所重视,且对游客中心、厕所、停车场、信息化、景区与环境氛围等都提高了分值,故而5A级景区提升方案要在这些方面进行精细化设计,一个方案中包含并衍生出众多专项规划(专章),如:特色文化与景观价值提升专项策划、游客中心(含停车场、厕所)专项规划、智慧旅游专项规划、旅游绿道专项规划、旅游营销活动专项策划景区、旅游产业与投资专项规划,等等。

第8篇:诗话总龟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矛盾协调

概括地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下文简称“两规”)是宏观上安排城市各类土地的使用结构与城市建设用地具体部署的两个重要规划。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发展时期,各项建设正加速进行,伴随着近年来耕地面积的急剧减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性越加凸显。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一直存在问题,导致两者在实际的应用中矛盾不断,下面对“两规”的矛盾进行简单分析以及就如何协调提出粗浅建议。

一、 认识“两规”

(一)“两规”的关系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不难看出,“两规”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综合来看,“两规”的侧重点不同,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是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相对而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目的[3]。

但是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城市规划区则只是整个行政辖区范围中的一部分,称为中心城区或城市中心区,其规划范围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小。从这个角度来看,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局部,两者是点和面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4]。

从规划的内容看,两者各成体系,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更综合的体现了对城市的各项建设的安排,和各种资源的综合配置。

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进行充分协调。

综上所述,两项规划是一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用地上两项规划相互联系、相互指导而又互相制约。

脱离了土地利用规划,不了解土地的供给趋势,城市规划难以实施;同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结合,不了解区域城市、城镇、大型设施的发展和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难以编制和充分实施。

(二)协调“两规”的意义

《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中均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两者相衔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的编制都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为依据,而从其基本作用看,城市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土地利用,但城市建设离不开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脱离城市建设。两项规划在根本目标上的一致,以及两者在规划空间上的统一、编制内容上的重叠和管理对象上的交叉,客观要求这两个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进行衔接和协调[5]。

在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最终要落实到土地开发和利用上,规划的核心是土地利用,如何使土地有度开发和有效利用与规划管理密不可分。

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建设部也下文,要求各地建设部门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强调城市总体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一致。

因此,协调好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也即协调好城市经济建设与持续发展的关系[5]。

二、 “两规”之间存在的矛盾

从目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看,二者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给规划的审批、管理和实施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导致土地资源没有依照规划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

两项规划存在的最为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两规”编制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利用管理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负责,国土资源部门管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规划部门负责城市规划。

虽然国务院对两个部门的职责作了明确分工,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方面又存在着职能交叉。两个部门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在用地功能布局、用地规模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缺乏交流、信任和支持,使两种规划出现相互不一致、脱节甚至冲突的情况,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也存在“两张皮”现象,给实际工作带来很大影响[5]。

(二)“两规”成熟程度不同,导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权威性不高

在中国,城市规划在长期的规划实践中,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规划编制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规划编制较为成熟,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也较强。相比之下,土地利用规划在中国实施不久,20世纪80年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才起步,但未得到深人贯彻,直至96年才得以全面展开。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而且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所以,城市用地基本限于按照已经颁布的城镇规划蓝图来办理用地手续。即使已经有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随意突破和修改土地利用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城市甚至“摊大饼”式膨胀扩展。同时,由于规划本身很少与用地计划、用地管理等紧密联系起来,而且还存在着“重编制,轻实施”的倾向,因而在城市土地利用管理中,一直难于体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与约束力[6]。

(三)“两规”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详查资料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成果,信息是应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核实、纠正等等过程而形成的;而城市总体规划依实地调查资料存在一定差异。

此外,两个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础数据不一致的原因之一。如:城市规划部门在统计城市建设用地时,往往将已划入城市总体规划区,但还没有建设的郊区或部分农村也计入城市现状用地;土地部门则以实际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或已办理了建设用地手续的用地作为现状城市建设用地,所以城市规划统计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大于土地利用详查及变更调查数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人口现状数据来自于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和公安局、计生委的调查数据;城镇人口指城镇建成区的常住人口,在暂住人口较多的城市,城镇人口也包括暂住人口(即居住1年以上的人口)。[3]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人口,目前依然统计口径不一。

两者在人口统计口径上不一致,所预测的城市规模自然难以衔接。

(四)“两规”编制所依据的用地分类不统一

城市规划用地分类采用的是1991年开始施行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和2007年施行的《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两者均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具有权威性和法律效力。

2002年以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的是《土地分类》。它是在1984年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1989年制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基础上修改、归并而成。但无论是新、老标准的制定都没有考虑与城市规划标准的衔接问题,与城市规划标准存在明显差异,造成了“两规”协调上的巨大困难,这也是规划指标和用地范围无法统一的重要原因。

三、 “两规”协调的思路与建议

为促使两项规划顺利而有效地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二者矛盾的协调,提出如下建议:

(一)“两规”编制部门密切配合、协调

为了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总体规划的协调与衔接,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建设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对于各自的编制和修订情况,双方不但要互相联系,互通情况,而且要互相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如出现新情况和新问题时,要及时通知对方,采取措施进行协调,争取把问题和矛盾都能在编制过程中处理解决。

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某些级别上合并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使两个规划出自一个规划管理系统应该不失为一个精兵简政的举措。在这一点上,深圳市、湛江市取得了先进的经验,两市均成立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局,统一编制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且可以摆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位置,增强规划的权威性[6]。

(二)技术规范上相互衔接

目前城市规划用地分类正在重新修订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地分类也正在修编中,这两门规划在用地分类上有着各自的特点与要求,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在一些交叉的地方,特别是建成区周边的非建设用地,应当考虑相互间的衔接与对应。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范围与土总规中相应的用地如何对应,应当加以明确。统一城市人口的统计口径,否则城市规模上无法衔接。

(三)重视城镇体系规划

省一级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单独编制的,市级的城镇体系规划则往往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从编制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角度考虑,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对于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重点发展城镇群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发展轴的主要地段,应当留有比较充足的城镇发展备用地,在这些地区一般不安排基本农田。在耕地占用指标的分配上要向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倾斜[5]。

(四)完善相关规划与法律体系

与两大规划有关的规划主要有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开发整理规划和农业区划。其中,区域规划是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的总体部署;国土规划是从宏观角度对全国或地区国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进行的长远性和战略性的筹划。

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开展得还不够,应加强行政区域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起在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统领、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完善统一的规划体系,由整体到局部,由原则到具体,由规划到实施,形成一个完整的国土规划体系。促进在两种规划编制思路上的协调,从全局和统一城乡协调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的编制。

进一步修改现行的《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针对其中不适应新时期土地利用要求以及造成两种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不一致的环节,如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确定等;另外,建议制定国土规划法,以强化和保障城市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编制,从而进一步统领、指导和协调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3]。

参考文献: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J].国土经济,1997,(06).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6,(05).

[3] 王素萍,杜舰.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矛盾与协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4,(12).

[4] 萧昌东.“两规”关系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8,(01).

第9篇:诗话总龟范文

*年*烟厂的关闭改变了*县的主导产业的发展,县政府在推行“工业富县”的战略下,实现了以烟草工业为主向多元支撑的转变。“十一五”期间完成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和清江航道的建设,*县将改告别了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的时代,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促进商品流通,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此,经湖北省建设厅同意,*县人民政府组织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在新的时期,*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恩施州是湖北省唯一一个纳入西部开发范畴的自治州,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得到国家更多的优惠条件及政策支持。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县委、县政府制定的“三三发展战略”,依托县域综合交通条件的改善,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物产优势,《湖北省*县城市总体规划(*-2020)》提出把*建设成为以发展富硒绿色食品、旅游和硫、铁矿选炼业为主的恩施州副中心城市。

为了更好地谋划*县的长远发展,体现“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规划编制方式,现将《湖北省*县城市总体规划(*-2020)》(草案)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献计献策。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简介:

一、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1、人口与用地规模

(1)县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年全县人口50.77万人,城镇人口11.87万人,城镇化率为23.4%。

2010年全县人口51.54万人,城镇人口15.15万人,城镇化率为29.4%。

2020年全县人口53.37万人,城镇人口23.48万人,城镇化率为44%。

(2)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年中心城区人口5.55万人;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7.1万人;

2020年中心城区人口13万人。

(3)中心城区用地规模

*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450公顷,人均城市建设

用地81平方米;

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603.5公顷,人均城市建

设用地85平方米;

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1170公顷,人均城市建设用地9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空间布局逞“两横一纵”格局,即:

两横:指沿209国道贯穿*镇、长梁乡、茅田乡和龙坪乡的城镇生长轴和沿318国道、宜万高速、宜万铁路贯穿红岩寺和高坪等镇的城镇生长轴。

一纵:指沿天二公路贯穿*镇、三里乡、红岩寺镇、花坪乡、景阳和官店等镇的南北向城镇生长轴。

3、空间分区管制

规划将城乡土地划分为中心城区、镇区(居民点)、保护区和农林特产生产区等四种类型。

(1)中心城区指将要建成为*县域内用地规模最大、人口聚集度最高、中心地位突出的城市化地区。主要为*城和下坝特色产业园、*火车站等地区。

(2)镇区指*县所有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集镇的城镇化区域。居住点主要指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集中居住点和业已形成一定居住规模集镇的准城镇化区域。

(3)保护区是指县域内具有一定自然、历史、文化、景观保护价值的地区。*县域内保护区主要有: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和生物多样性区域。

(4)农林生产区指县域以农业和林业生产为主要活动的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特产种植地、农民居住用地等。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和一般农用地。

4、县域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铁路:按计划建成境内宜万铁路以及相关设施;

高速公路:按计划建成沪蓉高速公路以及连接线;新建巫建高速和临汾-三亚高速公路。

318与209国道:按二级路要求提高路面质量,加强维护保养;完成209国道局部改道。

水路:清理清江河道,建设景阳港口,清江河道*县境全程通航;

(2)县域交通规划

按山岭重丘二级路标准提高天二公路(天珠坝--二岔口)至路面质量;建设高邓路(高坪至巫山邓家,长31公里)、建巫路(茅草坝至四方台,长41公里)、官门路(官店至门坎岩,长26公里)、高红路(高燎至恩施红土,长43公里)等为三级公路;确保全县100%的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点通油路;配套建设中心客运站、客运站和货运场站等设施。

5、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中心城区实行分片供水。

逐步改善集镇和集中居民点供水系统:红岩寺镇、三里乡利用渡浪沟水库集中供水;龙坪乡利用高位水池就近饮用山溪水;官店镇改造殷家湾水库供水;长粱乡由玉红村规划的二道水水库供水;高坪镇由红珠河水库供水;茅田乡、景阳镇、花坪乡引用泉水供水。

按湖北省饮水解困工程有关要求逐步实施农村供水。

(2)排水工程

中心城区逐步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

各集镇和集中居住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污水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就近排入水体或用于农业灌溉。

分散式住农户污水经无能耗生化处理后就近排入水体或用于农业灌溉。

结合道路系统布置雨水管渠;尽量利用现有的道路边沟,明沟收集排放雨水。

(3)供电工程

电源规划:近期规划建设电站共18座,总装机容量120.64MW,其中新建电站16座,增容改造电站2座;远期规划建设的电站共9座,总装机容量322.4MW,其中新建电站7座,增容改造电站2座。

变电站规划:新建红岩、革坦110kv变电站,改造红土坪110kv变电站;新建七里坪、小垭门、天生桥、三里35kv变电站;增容改造长梁、龙坪、景阳、官店35kv变电站。

(4)通信工程

电信工程规划:远期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0部/百人。

邮政工程规划:建立储存中心和配送站;改善用邮环境,建立自动邮局;新建住宅和集中居住点,同步规划建设邮政所、信报箱,建立农村信件收集系统。

(5)燃气工程

中心城区、红岩寺镇、三里乡、长梁乡、河水坪分别建1座配气站;其它集镇、集中居民点和农村逐步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瓶装液化气和沼气。

(6)防洪排涝工程

清江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防;清江次级河流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清江次次级河流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

中心城区防洪按50年一遇设防,防山洪按20年一遇标准设防;其它城镇防洪按10年一遇标准设防。

6、城乡协调发展规划

(1)中心城区按“组团”式发展;

(2)城镇完善配套、提升功能;

(3)居住点注重配套服务设施与环境建设;

(4)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鼓励农民适当集中居住;

(5)划定各类控制保护区并加强其管理。

二、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1、规划范围

(1)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即中心城区规划区,规划范围东侧从北到南的界线为山庄坪—太山庙—渡滩沟—杉树云子—苗草—滴水崖—马道子—施家坪—大坡—烟墩山—龚家崖—宝塔山—雷家湾—小垭门组团—张家茆;南侧为小垭门村马家湾—张家湾—狮子包—209国道;西侧从北至南为下坝西侧650米等高线—刘家湾—沙坡山—天鹅池—石灰场湾—尹家湾—650米等高线—尖峰山—严家湾—吊楼槽—209国道;北侧至下坝观。总面积共5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规划建成区,总面积约11.7平方公里。

2、城市性质

*是沪(上海)蓉(城都)、宜(昌)万(州)快速交通节点、以发展富硒绿色食品、旅游和硫、铁矿选炼业为主的恩施州副中心城市。

3、城市主要职能

(1)*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

(2)湖北省重要的铁矿石选炼基地之一;

(3)鄂西旅游城市。

4、空间发展策略与空间形态

主要向七里坪、红土坪和松树坪、下坝农场和小垭门火车站周围发展,形成“一城两园”的空间布局结构:一城是指即*城区(含清江工业园);两园是指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和下坝特色产业园。

5、分区与定位

(1)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

城市建设用地131公顷,居住人口7900人,以交通、物流、铁矿加工、居住为主。

(2)下坝特色产业园

城市建设用地225公顷,居住人口9700人,以地道中药材加工、富硒食品加工和烟叶加工为主,配套一定的居住。

(3)*组团

城市建设用地814公顷,居住人口11.24万人,其中:

老城片区:以商贸、文教、居住为主,居住人口4.77万;

七里片区:以工业、居住为主,居住人口为1.2万人;

红土坪片区:以行政、文化、科研、居住为主,居住人口为3.5万人;

松树坪片区:以居住为主,居住人口1.77万人。

朝阳观风景区:以生态观光旅游为主。

6、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1)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建成区、适宜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种用地类型。

(2)建成区

主要指现状的城市建设用地。

(3)适宜建设区

综合条件下适宜城市发展建设的用地。新增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适宜建设区。

(4)限制建设区

规划将农田、地表水饮用水源的二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非核心区、文物古迹建筑控制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等划入限制建设区。

(5)禁止建设区

规划将基本农田、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25%坡以上山、坡地、电力高压走廊、电讯传输微波走廊及其它大型市政通道控制带,江、河湖水库及其岸线保护带等生态敏感区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等划入禁止建设区。

7、工业用地规划

清江工业园主要用于发展传统工业、农副产品加工(蔬菜、红薯膳食纤维)、建材(高档板材、木质复合材料、木质复合地板)、酒业、肥料等。

下坝特色产业园主要发展绿色产品深加工等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包括地道中药材加工、富硒食品加工(包括魔芋、矿泉水、富硒饮料等)和烟叶加工。

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主要发展物流和铁矿加工。

规划工业总用地163.93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14.25%,人均12.61平方米。

8、公共设施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按“分级配置、布局均衡、适度超量”原则进行布局,规划公共设施总用地119.31公顷,占城市建设总用地10.20%,人均9.18平方米。

县级商贸、信息、文教中心位于老城区,县级行政、文化、科研中心位于红土坪。

9、中心城区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依托209国道、宜万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连接线组织中心城区对外交通;209国道改线至红土坪西侧,按国道二级路标准规划。

保留现有*汽车站,并在红土坪和小垭门组团新规划两处汽车站。

(2)道路等级分类及控制指标

城市道路分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3个等级。

主干路间距控制在700~1000米,红线宽度控制为30米、26米和24米。其中朝阳大道红线宽度为30米;*大道红线宽度为26米;红土大道、红业大道、红土东路、广润路以及烟墩大道的红线宽度为24米。

次干路间距控制在300~400米,红线宽度控制为18米和16米。其中徐家沟路、徐红路、松树坪大道、松西路、松北路、龙七路和朝阳南路的红线宽度为16米。

支路间距控制在150~250米。红线宽度12和8米。

(3)组团间道路交通规划

**与下坝组团之间通过209国道组织交通。

*与小垭门组团之间通过沪蓉高速公路连接线组织交通。

下坝与小垭门组团之间先通过209国道至*组团,再通过沪蓉高速公路连接线组组织交通。

10、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规划形成“一圈一区一轴四带五园”的绿地布局系统。规划绿地总面积208.45公顷,其中公园绿地92.37公顷,防护绿地116.08公顷。人均绿地面积为16.03平方米。

11、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

保留现状七里坪二水厂,近期扩建至5万立方米/日;规划在红土坪新建水厂,供水规模为2万立方米/日,使远期*组团供水总规模达到7万立方米/日,承担*组团和小垭门组团用水需求;规划在下坝组团新建水厂,供水规模为3万立方米/日。

(2)污水工程

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逐步改造现有的合流制排水设施,新区规划严格按照分流制建设排水管网。规划在*、小垭门和下坝组团分别建设污水处理厂,*组团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4.4万立方米/日,小垭门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2万立方米/日,下坝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2.4万立方米/日。

(3)电力工程

保留狮子滩35KV变电站,增容扩建红土坪110KV变电站,新建七里坪35KV变电站,,将小垭门火车站10KV开关站扩建为35KV变电站,为小垭门现代物流工业园供电。

(4)通信工程

规划将现状电信C3局搬至红土坪片区,远期交换容量达到4万门,同时在七里坪建电信支局,远期交换容量达到4万门。

规划在小垭门组团建邮政支局,在七里坪建邮件处理中心。

(5)燃气工程

规划近期气化率达50%,远期达80%;规划在马栏溪新建*配气站,气源引自忠县输往武汉的天然气管。

(6)消防工程

保留现有消防站,在红土坪、小垭门各新建一消防站。

(7)环卫工程

生活垃圾实行袋装化收集,远期实行袋装分类收集;生活垃圾清运机械化率达70%;生活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实现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的目标;道路清扫机械化程度达到50%。

12、旅游规划

(1)旅游形象定位

依托*生态农业的发展,以“*人”遗址开发为重点,将*县建成恩施大旅游圈中重要的生态农业观光区、宗教朝拜旅游区、人类起源探秘区、峡谷探险区。

*旅游产品形象定位:***

(2)旅游功能分区

朝阳观朝圣休闲旅游区:*城镇游览区、朝阳观休闲观光景区、小溪口水上休闲游乐区、大沙河漂流探险景区。

野三河寻踪探秘旅游区:野三河峡谷景区、石柱观景区、巨猿洞景区。

景阳峡谷揽胜区:景阳河峡谷、景阳观、五花寨景区。

长岭岗生态休闲度假区:十八格、楂树坪景区、长岭岗景区、姜家坪景区。

九股山避暑度假区:四十二坝、当阳旭日、高岩子林场。

13、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保护

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保护好地下水资源,防止地下水质污染;对县域水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监测,掌握水质变化动态,及时调整水资源保护对策。

(2)大气环境保护

工厂企业配备除尘设备,逐步推广脱硫工艺,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限期治理或搬迁,尽量采用湿法除尘;调整能源结构,全县除建材和特殊企业经批准,可使用燃煤外,其它企业不得使用燃煤,使用燃煤的企业要采用低硫煤;保护原生林木,加强城镇绿化工程;加强汽车尾气排放控制,提高尾气达标率。

(3)声环境保护

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噪声达标区,使环境噪声治理区域化;加强工业噪声治理,改进内部工艺,搬迁扰民工业;加强商业、娱乐业、建筑施工等噪声源的控制与管理。

(4)固体废弃物污染及辐射环境管理防治

继续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辐射环境的管理工作,切实消除隐患。

14、近期建设规划

(1)规模城市

201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7.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03.5公顷。

(2)重点发展地区

清江工业园区A区;红土坪片区一期;化肥厂片区;法院片区;火车站片区;启动下坝特色产业园建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