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统计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统计学的认识

第1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统计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一、统计学的角色和课程特点

统计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同时也是年轻的工具。说古老是因为早在17世纪,欧洲的学者建立了统计学这门学科,经过历代数学家统计学家的发展,这门学科已经相当成熟;说年轻是因为在当代,依然不断有新的统计方法被提出用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事实上,统计学就是在相关学科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所以,统计学也被称为一门“寄生学科”,相关学科借助统计学得到了发展,而统计学也借助相关学科得到了发展。美国向来重视统计学的教学和研究,统计学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第一次的海湾战争时期,美国导弹的命中误差就已经非常小了,这固然和相关的军事学科如弹道学等有关,不过也离不开统计学这门工具对它的贡献。现在,统计学是美国大学本科的通识课程。在中国,现在的普通高校也逐渐意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在很多专业开设统计学课程。在经管类专业中,统计学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基础。很多专业知识的学习,数据的处理都需要用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统计学教学的关系

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从教材到课堂,基本都是以理论推导为主,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无论是什么专业,绝大部分开设统计学课程的院校和专业的统计学教学大纲上都会明确注明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高等数学。这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对于文科类学生例如经管类学生经常是个头疼的问题,因为他们数学不好或是自己觉得数学不好,于是从主观上加大了学习统计学的难度。再翻开教科书,满目的公式推导和数学符号,更加让自己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是困难的。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更是觉得困难重重。事实上,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可以不要求学生理解繁杂的数理关系,重点在于如何应用这门工具。所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统计学教学实践中,应该抛开基本理论的数理推导,取而代之以具体的数字性例子或案例,通过归纳法来让学生了解掌握一般性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就会比较深刻。

三、当前统计学教学的困境

1.统计学和数学关系的误解。经管类学生都会在大学一二年级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常会觉得数学的学习是没有实际用处的。老师告诉他们学习数学的用处在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学生对于这句话感到很茫然,从来不知其是如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加之数学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不断的辅以练习,而数学符号及公式又比较复杂。久而久之,很多学生选择了放弃,或者是条件反射性的拒绝,这样导致很多学生都学不好。接触到统计学课程以后,学生发现统计学教材和数学教材几乎并无二致。所以长期以来很多学生认为统计学就是数学,再加上他们同时或者已经学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就更加加深了他们的这种观点。其实,统计学虽然和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两者还是有很大差别的。统计学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两个部分,描述统计来源于社会科学,其起源可追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学者葛朗特的《关于死亡公报的自然和政治观察》。葛朗特的方法被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引进到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他提倡在这类问题的研究中不能空谈,要让现实数据说话,他的工作总结在他去世后于1690年出版的《政治算术》一书中。推断统计以概率论进入统计学为标志,因此,数学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主要讲的是推断统计。所以,统计学其实是使用到了很多数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而发展出一些展示、整理、处理数据的方法,然而它本身并不是数学。

2.实践性环节的缺乏。统计学是一门实践型的课程,它的教学并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在以往的统计学教学中,很容易把它上成像数学一样的课程,老师讲授,学生习题。其实除了必要的习题之外,使用各种软件去做一些联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恰恰就缺少了这一部分内容,这和不同的学校对待实践环节的不同态度和不同政策有关。有的也是因为老师缺少这样的意识,有的是因为条件所限。于是,学生就觉得统计学的学习也是枯燥无味的。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看不到学习的效果,而只凭采用数学的办法自己计算,这样又增加了难度。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很多,教材本身的问题是原因之一。很多统计学教材使用了大量的数学推导来解释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使用了大量复杂的数学表达,并没有图文并茂,这样使得学生翻开统计学教材之时就已经失去了一半的学习兴趣。课后习题过于抽象空洞,往往基于诸多假设,而这些假设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真实例子。统计学本身就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而它的习题如果过于脱离实际的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无好处。

4.重难点知识理解的困难。对于一些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有时确实比较困难。描述统计的知识点相对比较简单,因为它主要讲的是如何整理展示数据。但推断统计的知识点就相对比较抽象,因为其中使用到了概率论,很多学生对于概率论本身都是一知半解,这样就更加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如何在课堂上把抽象的知识点讲好,一直是统计学教学的一个困难问题。例如对于置信区间和假设检验的理解,学生经常困扰于置信度这个概念,也无法理解到底何为置信区间。在假设检验中,对于如何提出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如何检验,由谁来检验等问题非常茫然。另外,置信区间与假设检验的关系在国内很多教材上面并未提及,其实两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它们是一对对偶问题,即如果在一定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那么在对应的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是不包含假设值的。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关联性给学生讲解是有必要的。

5.非原生性知识造成的学习困扰。统计学起源于欧洲,20世纪以后进入中国,所有的内容都是英文文献翻译过来的。这样就有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困扰,诸如为何要如此表达等问题。例如很多学生经常纠结于正态分布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它为什么要叫正态分布,再看到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瞬间就对它产生了敬畏心理。但是,如果告诉学生正态分布的英文表达就是Normal Distribution,这样学生一下就能理解了,原来所谓正态分布就是正常的、常见的、普通的分布。也就是高斯把生活中最常见的分布形态加以总结并上升到数学的理论高度而已,它并不那么神秘。

四、对策与建议

1.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学习信心。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统计学的第一节课堂上,帮学生理清统计学和数学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数学不好并不影响统计学的学习,加强课程起源、实践中案例的介绍。增强学生学习统计学的信心。

2.加强实践环节、在实践中体会统计学的用处。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可以选择机房,也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带电脑。通过软件的使用让学生体会统计学的用武之地。教师也可以把相关软件操作做成视频,使学生在课后也能对照使用,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3.从实际工作生活中找例子、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精心组织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可以参阅国外教材,从中汲取营养和灵感。结合中国实际编写工作生活中可实现的习题。发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例子应用到课堂上来,让他们自己发现很多学习中的例子可以使用统计学工具去展示和分析,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重难点知识讲解的简化、多使用形象的例子。对于重难点知识,尽量抛开理论推导,使用具体数值的例子进行归纳总结。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基本上在每个知识点都使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接入,以此来解释归纳总结知识点。另外,适当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比喻也很重要。例如在区间估计这个知识点上,我们可以把点估计比喻为用鱼竿钓鱼,而区间估计可以比喻为用渔网网鱼,这样的比喻更具体形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自然会提高。

5.注重英文文献的使用、减少学习中的困扰。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统计学名词和术语尽量给出英文的表达。笔者甚至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英文习题给学生练习。这样虽然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但是效果是非常好的。学生普遍反映做这样的习题比较有意思,因为题目里所描述的实际工作或生活中的活动都是有血有肉的例子。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中对于一些概念的提法和术语及名词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便不再纠结于为什么这样表达或者这样表述为何意。因此,双语化的教学是本课程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布鲁斯・L.鲍尔曼,理查德・T.奥康奈尔,J.B.奥里斯,艾米莉・S.默弗里,著.商务统计基础(第3版)[M].韩小亮,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2]贾俊平.统计学(第四版)[M].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吴兰德.统计学――原理及应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第2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摘要】 针对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总结了在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以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而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特别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既然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就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地增加,医科院校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不同,其学习目标和态度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该课 程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很大差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研究的背景

自1995年国家教委立项研究“面向21世纪非数学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对于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国内数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地区差异、师资力量、生源优劣都相去甚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加快,这些差距到21世纪更加凸显,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必然是大学数学教学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分层次教学,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分层次教学,充分满足各专业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3]。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中考虑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医学院校,早期的概率统计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并未针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课程结束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等教育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本质上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但是由于扩招,新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我校,在校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差异、层次差异也很明显,即具有层次性。而分层次教学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层次划分

3.1.1 按专业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各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类别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目前我们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强化理论,增加实例,适当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随机思维能力和提高统计素养,为今后解决一些涉及概率知识的医学工程随机模型打好基础;面向药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第二军医大学主编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提出“淡化理论,增加实例,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了统计知识的学习,重在统计方法的讲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数据分析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高原医学、核医学等专业我们开设《军事医学统计学》,教材由我校统计学教研室主编,教学过程中强调统计的“适用性”,重在要求学生军队卫生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名词概念,能正确区分资料类型;而面对其余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趣味概率论》选修课,旨在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概率论基础知识以及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1.2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划分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数学的成绩,按程度将同一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由于目前受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要求教师在同一班次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在授课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多下功夫。

A层次:此类学生学习勤奋,喜欢数学,数学基础扎实,智商和情商均很高,爱动脑、勤动手,自学能力强,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看成一门“我要学”的课程,自我约束能力强,成绩优秀。

B层次:此类学生智商较高,对数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将其看成一门“要我学”,只是需要被考核的课程来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中等。

C层次: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不喜欢数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

3.2 分层次教学

3.2.1 教学过程 根据各教学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实施分层次考核,根据分层次教学大纲,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概率统计课程尽量被安排在相同的时间上课,这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进度、切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直观、生动,尽量多的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

A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5%,根据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理论知识,培养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知识应用的拓展。

B层次:约占总人数的75%,针对该类学生,教师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C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0%,对此类经常无法跟上教学任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后,我们安排辅导教师统一进行习题讲评,采取课后答疑、网上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每次课后均有作业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作业分三个内容:一是基础类(C层次),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二是综合类(B层次),含基础类和综合性作业;三是提高类(A层次),主要为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3.2.2 考核形式 由于学生分为3个不同层次,为达到更大程度挖掘优生潜力,激励中等生,鼓励差生,我们对该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其中卷面成绩占70%,3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控制,根据作业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由于授课时数有限,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而希望课后能与教师做更多的互动,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辅助:

3.3.1 开设专业学科网站 为搭建起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于2002年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数学教学网站,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建模提供平台,运行良好。所有的课程均上传于FTP以及本网站的教学专区,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并建有留言交流,帮助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含专业软件,如Matlab7.0、Matlab2007、Lingo8.0、Lindo6.0和SPSS13.0, 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效果显著。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门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等。同时增加有关概率统计应用方面的网页链接,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搭建桥梁。

3.3.2 建立试题库 为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程度,达到最终掌握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我们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试题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调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试题库中的试题数量大(授课学时50学时,试题库含1500道题),题型多样(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分析等题型),试题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按难度系数从0.1到0.9划分为9个等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考试命题。题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的设置保证考卷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每次考试试卷均进行难度、可信度等分析。通过对多班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考试的效果好,可信度较高。

3.3.3 建设网络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们于2008年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板块:课程配置和教学组织。课程配置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材、视频;教学组织中包含网上作业、教师解答、学生通过自行组卷、老师批改等进行自主练习。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让A类学生学得更深、更精,B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知识的C类学生可以再次学习,更好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自我评价

通过5年来的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施行分层次教学法已经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分层次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本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一个教学班次分3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挑战,需要针对本班次各层次制定教课的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其次,通过分层次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与督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得到发展。近3年来我校共组织113队(本科生337人)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47项,二等奖16项的优异成绩,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全国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赛区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认为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举措,我们对加强大学数学课群的整体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为今后全面提高概率统计,以及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关于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数学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黎,等.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5:48~50.

3 郭斯,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高校探索,2004,3:78~80.

第3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人机工程学;导示;视觉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171-01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行业不再是注重自己本身的美观或功能,而是以“人”为本,使设计趋向适应人的心理、生理及环境引起的各种需求,即是处理好人―机―环境

的协调关系。因此便诞生了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人机工程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在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中快速有效地运用开来。

导示系统主要用于错综的交通系统、繁华的商业场所、机构、公司、学校以及举办的各种展览等等。导示系统在设计上,外观的赏心悦目、简洁明确固然重要,但以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等研究有关人的生理、心理的学科为基础进行设计更为重要。能否合理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适应人的身心活动要求,是取得导示系统最佳使用效能的关键。

一、人机工程与导示系统尺寸设计

(一)人体尺度的应用

人机工程学中的人体尺度是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在该范围内的人体尺度包括两种,即人体构造尺度(静态尺度)和人体功能尺度(动态尺度)。

1.首先考察导示系统将所处的环境(小型还是大型,室内还是户外);

2.其次选择人体尺寸的分位数。人体尺度中的人体分位数是一种位置指标、一个界值,百分位数为K的人体尺度以PK表示,它将所论产品的使用群体或样本的全部观测值分为两部分,有K%的观测值等于和小于它,有(100-K)%的观测值大于它。常见的人体百分位数有P50,P1与P99,P5与P95,P10与P90,其中更常见的是P50,P5,P95。

3.确定功能修正量。功能修正量是对于已作为设计依据的人体尺度增加的修正量,从而有效地实现设计对象的功能,这包括人的坐高、眼高、着衣、穿鞋、前展等的修正量。

4.确定心理修正量。心理修正量是对于为了追求美感等的心理需要,更多的是为了消除空间的压抑和恐惧感而作的尺度修正量。

5.把选择和计算出的人体尺寸分位数、功能修正量和心理修正量相加,就得到了最后的最佳功能尺寸。

(二)视觉功能的应用

导示牌的大小还与观者的视觉功能有关。视觉功能包括视角、视野、视距、视力、视觉适应等。人的水平视野和垂直视野如下图。我国成年人立姿的平均眼高(取90 百分位数为男:1634mm;女:1522mm;穿鞋修正量:36mm),立姿下人的最佳眼转动区域为视平线上25°到视平线下30°,视平线左右各15°。视距是指人在系统中的正常观察距离,随着环境的变化,视距也不尽相同 (视距在室内环境下没有在户外环境下远)。根据测量和调查的视距数据和最佳视角可以确定落地式导示牌尺寸范围。尽可能使导示牌布置在最佳视区范围。

二、人的视觉特征与导示系统视觉设计

视觉感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受到外部刺激接收信息阶段和解释信息阶段。为了减少第二阶段所用的时间,在视觉设计上应该将主要的信息脉络简单明了地展现出来。

(一)色彩设计

人的眼睛能够接受不同波长的光,因此人可以感知到五彩的颜色。正常的眼睛可感受到的光谱波长为400μm-700μm。据试验得出人眼所看到的各种颜色的视野大小顺序依次为白色>黄色>蓝色>红色>绿色。这为设计者在设计时能够根据视距和视野选择合适的颜色。

背景色与字体颜色要形成对比才能与人的辨认能力、认读过程和舒适度要求相适应。色彩历来有三种恒定的概念:色相、明度和纯度。明度是色彩明暗相当于从黑到白的某个灰度。色彩的搭配主要是通过明度的对比。当导示系统选用双色搭配时,易辨认的顺序是黄底黑字、黑底白字、蓝底白字、白底黑字等。因而交通指示牌常采用黄底黑字和蓝底白字。一般情况下,导示牌设计时采用两到三种颜色最佳,最多不易超过四种。

(二)排版

进行导示牌界面设计时,根据人的视觉感知特点,图形、文字和符号的排版显示也有规律可循。人们视线的变化习惯于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和顺时针方向运动,当人眼偏离视中心时,在偏移距离相等的情况下,人眼观察效果优略依次为:左上限、右上限、左下限、右下限。且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阅读起来更快、更准确。因此信息的主次显示也应当按照人们的视线变化习惯来排列。

由于视错觉,观者看到的版面对称中心要比实际的中心稍微偏上一些,所以设计者应以观者的视觉中心为基准进行版面设计。

(三)文字设计

文字的尺寸设计看似随意却很讲究,它涉及到很多因素,主要有视距、光照度、字符清晰度(字符笔画粗细、文字与背景的配色对比)、观者移动速度的快慢等。在普通的光照条件下,如果字符清晰、能辩度高,字符的尺寸与视距的基本关系可以用这个公式表示:字符高度(尺寸)=(1/200)视距~(1/300)视距。

字体的识别度上,直线、直角字体要优于弧线、圆滑字体,正体字要优于斜体字。在导示系统中尽量使用识别度高的字体,一般情况下,汉字字体尽量选用黑体字,英文字体用等线体最常用的Arial字体。由于“光渗效应”这种视觉生理现象,黑底白字和发光字的笔画都应该更细。

成年人在阅读的时候通常是通过字的特征(形状、大小、颜色等)加以识别。因此主体内容应精简并用大号字体,如果是英文则用大写字母,通过视觉元素的差异形成强弱对比,以提高观者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有效筛选有用信息。

(四)图形符号

图形符号是对信息内容高度概括和抽象,有利于人们观察和辨认,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且不受语言限制。现代社会中用图形和符号来指示信息已成为一种趋势,它能够突破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障碍。在导示系统设计中,图形符号的目的在于准确无误地传达出方位及信息内容,给观者提供有效地指引。

导向系统中常常伴随着指示符号(箭头),根据信息匹配原则,在指示符号的运用上,无论在方向上还是意义上应一致。例如,向前或向上的箭头应布置在上方而不是下方。箭头的画法也有讲究。我国于1989年了《GB 1252 1989 图形符号箭头及应用》,该标准给出了箭头的基本形式、名称、画法、用法等方面的规定,可作为导示系统中箭头设计的依据。

三、结语

人机工程学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完美的导示系统成为人和空间的信息沟通载体,如何应用人机工程学来优化导示系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课题,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学东.人机工学与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丁玉兰.人机工程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3]侯绚绚.导示系统设计中的图形语言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第4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琴童 习琴 家长目的

一、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高速腾飞,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之而来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翻开了全新的一页。中国越来越多的普通家庭重视对孩子艺术的培养,把学琴列入孩子学校教育之外的又一项艰巨任务。钢琴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了一些家长对孩子学琴的目标与期望,其中很多家长为了追赶潮流,强制性地为孩子制订学琴计划,但家长本身对钢琴教育认识不足,最终陷入对儿童钢琴教育的思想误区。认为学琴容易,学琴可以成名成家。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的苦心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学习钢琴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学的方法及正确的思想指导。即使一个孩子的音乐天赋很高,也不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在成千上万的琴童中,真正走上钢琴专业道路成为钢琴家的毕竟是少数。那么,儿童学琴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提出这一问题,我们再认识和探讨儿童钢琴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认为儿童学琴的真正意义应是培养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把学琴当成一种学习技能和手段,最终让他们在学琴过程中获得裨益,从而受益终身。

二、良好的习琴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钢琴弹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要能由看单行谱到看双行谱,由简单的几个音符到复杂的音符、节奏、视唱、指法、分句,由弹小曲子到大型作品等,弹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读谱习惯,具备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同时,必须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情绪的投入,能够在长时间复杂的练琴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做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积极、认真的态度,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更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就能很自觉地按照规则去做事和学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动力,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做事的一种力量。许多钢琴弹得很好的孩子,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他们并没有因为学琴而耽误正常学习;相反,从学琴中得到的益处会对学习成绩帮助不少。钢琴教育家但昭义先生曾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这比弹琴本身要重要一百倍,它可以让人受益终身。”

三、节奏感是琴童习琴的灵魂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当他们满怀热情准备让孩子学一件乐器时,又常常会犹豫,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这块料,担心决策失误,半途而废。肯定地讲,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条件的差异,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从事音乐专业。那么我们通过什么来考察孩子的音乐天赋呢?首先就要看他们在节奏、音准方面的能力。如果孩子学唱歌比较快,又不跑调,节奏也稳,那就可以说具备了最基本的条件。而引领他们入门的这几个方面也正是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最基本的内容。像学习文化课一样,只有掌握了听、读、写的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音乐知识。

学习乐器的孩子是否就快乐?也不尽然。我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发现不少孩子会弹琴拉琴,也通过了一级又一级的考试,但他们很少唱歌。学习音乐的第一步是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和大人一样,只有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才能产生动力,而让孩子开口,让他们学会唱歌,唱琴谱,打节奏,就是让他们快乐起来最简单、最直接的办法。尤其是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文化课压力还比较小,早些学习视唱练耳,打节奏,使他们在听力、演唱能力得到早期的开发的同时,还能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因为这门课程既包括简单的音乐知识,如拍子的长短,音程原位、转位关系等;又包括文学、美学,如歌词的大量积累,这种学习势必会对提高孩子的想象力、鉴赏力和今后的写作水平大有益处。按照正常规律,有了视唱练耳,节奏训练的基础,并同时学习专业,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长是琴童习琴成长的引路人

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来说,家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平常心,温和的心态,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关键所在,家长对待孩子别吝啬鼓励。在课堂上,孩子由于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奏、演唱、满意的答问、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上感受是美好的。如果家长再及时给予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孩子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暗示我们家长: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儿童智慧的火花,对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孩子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孩子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为此,家长在孩子习琴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鼓励的时机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语言鼓励

表扬是常用的语言鼓励方式。“很好、对、不错、嗯”等算是精辟的语言鼓励了;甚至可以用激动的声音反问孩子:“你说好不好啊?”此时家长不妨面带微笑,这样的语言肯定而准确,并能得到大家的共识。

2.表情鼓励

点头、微笑,加上和蔼的笑容,是家长满意心声的流露,它足以激励孩子的上进心。

3.动作鼓励

当孩子成功地演奏完毕,家长顺手轻拍一下孩子的肩或摸摸头,或高兴地竖起大拇指,这样得当的动作不亚于语言嘉许的效果。

4.信号鼓励

对孩子的称赞,家长可引导周围的人群为其鼓掌。集体的友好、协调、融洽氛围是一粒美好的种子。

5.“器重鼓励”

孩子的得意之情,常萌发于教师“单独器重”之时。如:做一次示范表演或演奏一个小曲子等,此时表扬的话语早已不重要了。

鼓励是一种启发式激励教育法,是沟通孩子和家长感情,亲切师生关系的“连接点”和“生长点”。教育过程本身是一种感情的交流过程,准确地使用鼓励手段,会使教育目标在家长和孩子双方不断地感情交流、融合与升华中得以实现。因此,家长一定不要“吝啬”对孩子的鼓励。

五、寄语琴童习琴家长的六不要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让孩子学钢琴,学艺术这本是一件好事。“习琴有道”,说的是学琴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要学好钢琴,自然有其自身不可抗拒的规律、道路。一厢情愿地乱来一气是不行的,在孩童学琴渐成时尚的今天,这当然是件好事。然物极必反,一哄而上的态势和琴童家长的无知短视日渐成为障碍。现提出“六不”须知供琴童家长参考。

1.不要一厢情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适合专门地学音乐,我们应该根据孩子先天禀赋的差异给孩子提供相适应的环境和教育。如果孩子对学琴并无兴趣,甚至非常厌恶学琴,家长仍然威逼孩子操练习艺,结果势必是双方都痛苦。

2.不要使用劣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初学时可以随便买架琴,等练成了再买好的,但音乐学习讲究的是对音乐的敏感,如果被劣质琴练坏了“音乐耳朵”,再想矫正过来则非常困难。

3.不要随意求师

如果孩子有很好的音乐天赋,那么教育他的老师也必须有一定的音乐素养。贪图收费便宜,或者路近方便,不对老师的教学资格进行审查便投之门下,弄不好会延误孩子。

4.不要呵斥体罚

音乐是一种艺术教育,家长不可求强好胜,采用体罚打骂的手段,或者违背科学规律任意加大孩子练琴的时间,这样非但无法练好琴,反而会增加孩子对练琴的恐惧感甚至厌恶感。

5.不要揠苗助长

不按照老师规定的科学教育计划循序渐进地学习,而要求一步登天式的奇迹出现,基本功没打好就急于让孩子弹奏作品甚至流行歌曲,并为之洋洋得意,这其实是在断送琴童的艺术生命。

6.不要盲目攀比

音乐学习是因人而异的。在学琴时不要一味让孩子争第一、超出别人,这会对孩子的音乐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以上“六不”须知愿慰“天下父母心”。

六、结语

第5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我之所以选择北京科技大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这里材料学科实力雄厚,科研水平很高,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二是这里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的氛围很浓,人才环境良好。”杨槐告诉记者。

1994年,杨槐获得中国教育部与日本文部科学省的奖学金,从吉林大学赴九州大学学习,2002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在福冈研究所工作。在日期间,他曾开发出一种液晶显示材料,在日本乃至全世界材料学界引起很大影响。日本的多家新闻媒体对此予以了专门报道。此外,杨槐还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

“我从没想过要永久留在日本,报效祖国是我的梦想。自博士毕业,我一直在等待着回国的最佳时机,现在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杨槐兴奋地说。据杨槐介绍,2003年春节前后,他相继给该校副校长、前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谢建新,人事处处长王维才发了期望到该校工作的电子邮件。而后,一切顺利,杨槐如愿以偿。

“北京科技大学历来有着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是不会轻易放过引进优秀人才的机会的,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并将继续下去。”曾经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学习过企业管理的王维才教授,显然对这个“传统”有些自豪。在记者采访他时,作为人事处处长,他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了,“我校能有今天的发展,是与魏、柯、肖三位・海归・大师的加盟分不开的,其中关于我校的人才工作,也要从三老说起。”王维才提到的魏、柯、肖.分别是该校的学术前辈魏寿昆、柯俊、肖纪美,并且三人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

魏寿昆院士今年已是98岁高龄。他1931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获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自费进入亚琛工业大学进修.次年回归祖国。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华北大学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和山西大学等校有关矿;台系合并,组建了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魏寿昆任该校第一任教务长,他是北京科技大学建校时惟一的一级教授。作为冶金学科、台金物理化学学科的带头人,魏寿昆在国内较早地引用化学热力学原理作为研究与控制;台金反应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及理论在世界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

比魏寿昆院士小10岁的柯俊院士,1944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留学,1948年获该校博士学位,1954年回到北京钢铁学院任教。他一直从事合金中相变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贝氏体相变机理,在钢的过热性能及合金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发展成世界这一现象的主流学说。他开发国内急需的新材料制备工艺及质量研究,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85岁的肖纪美院士,1948年赴美国密苏里大学留学,1950年获得该校;台金学博士学位,1957年回北京钢铁学院任教。他长期从事材料物理的研究和教学,其发现的“氢致滞后断裂机理及应力腐蚀现象”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学说。

“三位老院士的回归,真正发挥了学术大师的作用,为我校的;台金、材料等学科的早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维才感慨地说,“同时,他们开阔的国际视野,在我校的国际教育与学术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寿昆曾在亚琛工业大学进修,与该校保持着良好的学术合作关系。根据魏寿昆的倡议,在时任北京钢铁学院副院长柯俊等的主持下,1979年该校与亚琛工业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从那时起,亚琛工业大学每年都要派几名教授到:北京科技大学讲学,同时接受北京科技大学的教师到该校进修、学习。去年,亚琛工业大学派出一位副校长专程来到北京科技大学,参加纪念两校建立校际联系25周年的庆祝活动。“我校现任校长徐金梧、上届校长杨天钧都是亚琛工业大学博士,学校的许多教授也在该校学习或工作过。应该说,我校许多教师在该校的学习经历无不与两校建立的良好校际联系有关。”王维才说。

“从三位老院士的身上,我们真正认识到了人才的作用,并且对人才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重视人才就作为我校的一个优良传统继承发展了下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实施第一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来,北京科技大学更是把人才工作尤其是吸引人才放在了全校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统计,自从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至今,该校已经有7位“长江学者”。“朱鸿民是新世纪引进的第一位‘长江学者’,可以说,也是新世纪成功引进的第一人。”王维才强调,朱鸿民的引进在该校的人才引进工作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朱鸿民20世纪80年代初赴日本东北大学留学,1989年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并顺利获得该校正式教职,后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研究工作,2001年4月受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任职于北京科技大学。但是在引进朱鸿民时,北京科技大学对引进人才的科研经费以及住房津贴等都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当时确实遇到了一点困难,学校没有先例,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王维才坦承,在人事处的申请下,校领导班子经过专题研究决定,特事特办!

朱鸿民成了学校“特事特办”引进的第一人。“学校给了朱鸿民科研启动经费和安家费共60万元左右,这虽非天文数字,但也是我校史无前例的一笔大数目;此外,学校还专门给他提供了80平方米的实验室和15平方米纳办公室,并配备了一个数人组成的科研团队。”王维才说,朱鸿民这几年科研工作做得非常好,现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他的有关“纳米钽粉材料”科研成果目前已进入北京科技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进行孵化。

“朱鸿民的引进特例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从那时起,我校吸引人才工作的理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酝酿并出台了一些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人才计划,人才引进机制更加完善顺畅起来,”王维才称。

2003年9月,北京科技大学启动实施“422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支40名左右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在本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队伍、一支200名左右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对于引进人才,科研配套经费最高可达100万元以上,并根据需要上不封顶。”该人才工程启动在2003年底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前夕,加上后来实施的‘北京科技大学特聘教授计划’,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包括以前的‘长江学者奖励

计划’),我校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较为系统、较为科学的人才引进体系。”王维才自豪地说。

“杨槐就是得益于该体系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维才告诉记者。杨槐2003年来校后,学校陆续利用“422工程”,资助他?00万科研启动经费,30万住房补贴。今年,杨槐又获得教育部批准,成为2004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在聘期内及聘任结束后3年内每年又可获得教育部发放的岗位津贴10万元及学校的科研配套经费等资助。“这都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杨槐对此十分感激。

在学校的支持下,杨槐申请到了包括“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几项科研课题,科研经费总计280多万元。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入孵北京科技大学留学人员创业园,并以技术八股的方式,吸引其它企业投资创办了“北京伟豪智能玻璃有限公司”。“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学校除了在硬件方面给予了倾力支持外,还有关键的一点就是,创造了一种适宜人才发展的和谐的软环境。”杨槐说。

2004年,杨槐的实验室缺少一名工程师。几经筛选,杨槐认为某公司的一名工程技术员比较合适。但是由于这个人是本科学历,企业编制,按照规定,不能调入学校。但是在杨槐的坚持和要求下,学校决定再次特事特办,破例把这个人调了进来。”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们都是尽可能为人才创造条件,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上周休息日,我还带一名我校准备引进的人才去看住房了呢。”王维才说。据统计,自启动“422工程”以来,该校已经引进高层次人才26位。“还有10多人正在路上”,王维才补充道。

除了人才引进外,该校在其它人才工作方面也是卓有成果:以该校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济山为学术带头人,以“金属材料制备成形过程中组织性能精确控制技术基础研究”为研究方向组成的科研团队,入选为教育部2004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教育部和学校共同资助该团队3年,资助经费300万元。此外,学校还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每年派出培养25名青年骨干教师等等。

第6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3.1.1圆柱的认识

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4题;共4分)

1.

(1分)看图填空.

下面圆锥的底面直径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_厘米.

2.

(1分)同学们,你知道笨笨的房盖跑到哪儿去了吗?

3.

(1分)圆柱的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_______的圆,如果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那么它的侧面展开是一个_______。

4.

(1分)把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柱体,圆柱的底面直径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_厘米。

二、判断题.

(共5题;共5分)

5.

(1分)任意两个相同的圆和一个曲面就可以组成一个圆柱。(

6.

(1分)圆柱的底面直径可以和高相等。(

7.

(1分)以长方形的一边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图形是一个圆柱。(

8.

(1分)粉笔是最常见的圆柱。(

9.

(1分)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

三、单选题.

(共5题;共5分)

10.

(1分)把平面图形与其经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连起来是

(1)

A

.

B

.

C

.

D

.

(2)

A

.

B

.

C

.

D

.

(3)

A

.

B

.

C

.

D

.

(4)

A

.

B

.

C

.

D

.

11.

(1分)选择题

(1)下图中(

)是圆柱。

A

.

B

.

C

.

(2)下图中(

)是球。

A

.

B

.

C

.

(3)下图中(

)是长方体。

A

.

B

.

C

.

12.

(1分)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盒子,最多能放(

)个棱长是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A

.

5个

B

.

14个

C

.

12个

13.

(1分)圆柱的正面看,看到的轮廓是一个正方形,说明圆柱的(

)相等.

A

.

底半径和高

B

.

底面直径和高

C

.

底周长和高

14.

(1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那么这个圆柱的(

)一定和高相等.

A

.

直径

B

.

半径

C

.

底面周长

四、解答题.

(共1题;共1分)

15.

(1分)哪些物体有相同的形状?把有相同的形状的物体用同一种颜色圈出来。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共4题;共4分)

1-1、

2-1、

3-1、

4-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5分)

5-1、

6-1、

7-1、

8-1、

9-1、

三、单选题.

(共5题;共5分)

10-1、

10-2、

10-3、

10-4、

11-1、

11-2、

11-3、

12-1、

13-1、

14-1、

四、解答题.

第7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一、校企协同育人背景

 

2012年11月中国高等教育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十二条指出:“推进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选取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实用性、职业性的项目作为该培训项目课程的教学载体。项目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从单项到综合循序渐进。”通过学习文件精神,我们认识到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等育人新机制,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创新能力教育,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要课题。

 

工程制图课程是理工科院校必修的技术基础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既有系统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尤其对于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生动手能力、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在工程制图的教学改革中,以机械制图为试点,在优化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积极推广并实施校企协同、科教协同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尽早进入课题、接触工程实际知识,这对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表达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现状

 

21世纪以来,各高校在制图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仍未得到实质性的改变,面对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具有实用型、创新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在教学中还存在如下不足:

 

1.制图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不利于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现代的设计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制图教师担任的教学任务繁重,教师自身参与的工程项目少,缺乏工程实践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缺少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只能将制图本身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缺乏实践训练的机会,因而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

 

2.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时展需求。随着三维实体建模、虚拟功能等现代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让模型的构造组合变得非常简单,原来理论教学中的相贯线截交线的求解等难点问题变得非常直观,画法几何中点线面的求解问题也变得无用武之地,在这种少学时的新常态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削枝强干,减少画法几何理论课时而增加实践环节,精选和更新有利于学生绘图能力、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和知识,尽量做到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3.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节、实验条件落后、不利于创新实验的开展。制图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两大部分,实验教学主要对机械零件和部件进行测绘。目前由于实验手段及实验设备的缺乏,测绘环节往往被简化,测绘实验的模型大多为教学模型或虚拟模型,与工程实际的零部件有较大差距,使得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经常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如何在理论知识中合理地嵌入实践环节,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机械制图》课程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依托本学院的国家级实验中心以及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在如何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地构建协同育人教学模式上,坚持与企业、科研紧密联系的路线,以工程项目、工程零部件为载体,就制图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1.在理论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共建“教学课堂”。(1)校企协同,共建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我院与东莞市力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校园开放式教学资源云平台,平台包括自测系统、互动平台、课件制作等。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学习教师到学习端的学习资源,通过详细的学习引导和后台的视频动画资源,预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可以自我测试,让老师知道学生的薄弱环节,并实施“翻转课堂”。这些教学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

 

(2)聘请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以弥补校内教师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我院跟区内的多家企业联合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跟他们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制图理论课程最后会安排一次企业科研人员走进“教学课堂”,他们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开拓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企业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案例,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参与课程教学及设计指导,以弥补校内教师在工程实践方面的不足。比如在零件图、装配图的表达内容上将从企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机器和零件的制造、装配和加工方法、检验方法、装配结构、工艺结构等方面来讲解工程图形应该怎么表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

 

(3)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企业提供与教师进一步开发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老师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并以这些项目为载体,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充实、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掌握更多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创新思维训练的素材,并融入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完善以实际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近年来,制图教师以来自跟企业合作开发的甘蔗联合种植机、收割机、插秧机等真实项目作为载体,根据难易程度设置成单元项目、课程项目等模块融入到工程制图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接触工程图的训练,接触到更多的机械零件和工程实际知识,加强理论跟实际的联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在实践教学方面,校企协同,开创“实践课堂”。(1)校企协同,带领学生走进企业。依托学校周边的工厂及实践教学基地,带学生到厂里进行参观学习及参与生产实际两个环节。通过参观,可以熟悉产品制造的流程、零部件加工工艺、产品装配工序工艺、产品质检与试验等生产实际过程,弥补尚未开设机械制造基础和工艺课程而导致在零件图装配图表达中的不足;

 

通过参与拆装实验、产品设计等企业生产技术活动,让学生通过经历真实的情景和过程,加强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校企协同,共建实验课堂。通过课程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开发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在零部件的测绘中采用企业提供的真实零部件取代练习用模型,同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指导,将学生的设计图纸跟工厂的生产图纸进行对比,指出其与生产实际的不足之处,提高其实际绘图表达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项目,拓展创新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各类创新实践项目有助于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团队,以老带新申请各种创新类项目,参加各类创新比赛,走进“创新课堂”。可以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及企业实际案例结合技能竞赛要求进行设计,聘请部分企业老师参与技能竞赛指导,建设创新团队。通过参与并体验真实的工作项目训练,把工程制图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本学院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3D大赛、广西高校大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产品数字化设计等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4)校企协同,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传统的教学课程体系中,工程图学、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之间缺乏协调,各门课程往往成为一个个孤岛。学生学了制图理论后,没有相应的实践机会,工程制图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进一步的表现与提升,因此要通过课程改革,在综合提高阶段引入面向设计的图学教学。具体做法是把一部分制图实验课程内容放到大学二年级,结合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让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与产品设计过程,进行产品零部件测绘与拆装实习。

 

四、结语

 

针对目前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我们通过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及实践。在学校及企业的有力支持下,从校内教学到校外实践,从真实的工程零件到生产图纸,从拆装实验到产品实际生产过程,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到参与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工程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大赛及参与教师项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机械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他高等院校的制图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示范作用。

第8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摘要:学习动力不足是成人教育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这一问题严重制约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立足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审视成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探讨影响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因子,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成人学习动力;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分析;对策

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认为,要考察发展中的个体,必须解读其所处的生态系统,由内而外主要有四个系统――小系统(microsystem)、中间系统(mesosystem)、外系统(exosystem)和大系统(macrosystem)。其中,中间系统就是指“由发展的人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情境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于成人学员来说,所谓“中间系统”主要就是指学校、家庭、工作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布朗芬布伦纳指出,中间系统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复合环境参与(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间接连结(indirect linkage)、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环境之间的知识(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们就从这四个维度来分析成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子,探讨成人学习的中间系统生态。

一、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成人学习动力分析

1.复合环境参与。这种类型的中间系统是两个情景之间最基本的内在联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个人参与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环境,并且这种参与必须连续地发生。一般情况下,成人学员同一天将在家、工作单位、学校三种情景间切换,他作为“基本连结”(primary link)贯穿于这三种情景中,这些情景之间就形成了复合环境参与式的内在联系形式。除这种“基本连结”外,还存在一种“补充连结”,主要是指参与了上述同样两个或两个以上情景的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其他人。从中间系统于个体的发展价值大小而论,可以区分为“支持性中间系统”、“抵触性中间系统”、“微弱性中间系统”。[3]

分析“复合环境参与”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考察其对成人学员学习动力的影响,必须明确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才可能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所以我们只针对这一类成人学员进行分析。对他们的考察与分析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发展主体本身,即成人学员这一维度;二是与成人学员相关的其他人。

实地调查发现,不少成人学员选择专业时只图考试过关容易,因此往往“所学非所用”。并且成人学员在单位、学校情景中的表现也有差距,比较其所承担的角色、参与的活动及形成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小系统元素或基本特征,发现这两种情景间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现均优于后者。这无助于单位、学校之间建立有利于成人学员发展的相互信任、积极定向和目标一致关系,其所形成的中间系统对于人的发展价值比较小。这种“所学非所用”常导致成人学员所在工作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微弱型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然这无助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增进。同样,成人学员于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切换,也会形成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二者之间也存在对成人学员角色要求一致的时候,但多数时候所学不能用于家庭事务,学校和家庭这两种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时甚至毫无关联,这种境况下,学校和家庭之间所形成的内在联系形式,即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就会是微弱型的或无涉型的中间系统。显而易见,这种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学习没有多少促进力。

从与成人学员相关联的其他人来看,能同时参与同样的单位与学校情景的“补充连结”一般是他的同事,发生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补充连结不多。通常情况下,结伴学习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励,增强彼此的学习动力。当然,一方学习懈怠就会成为负面榜样,对方通过“观察学习”非但不会增进学习动力,反而会在对方的带动下,逐渐同流合污,丧失学习动力。总体上而言,不论是单位、学校之间,抑或是家庭、学校之间,补充连结并不是很多,有时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间系统在这一环节十分薄弱,对成人学习助推力不够。

2.间接连结。所谓“间接连结”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发展主体,而是与发展主体相关联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们经由第三方作为中介形成的联系是间接联系,这第三方充当了间接连结桥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学员所在单位领导(重要他人)从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质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况,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员工在成人高校的学习,具体表现为工学冲突时不准假、谈及晋升条件时对成教学历嗤之以鼻等,这些都会阻碍成人学习,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一类非支持性的间接连结不在少数。这从侧面说明,成人教育机构整体形象不佳,口碑不好,这些都间接影响到成人学习动力系统的激活与维系。

3.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是指为了特定的目的,从一个环境向另一个环境中的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围、难易程度等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发展,影响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一般成人学员所在单位与学校、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种双方有意识、有目的的交往几近于无。受制于单位本位主义,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壁垒森严,缺乏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通道。家庭与学校之间,也是鲜有交集。所以,这种类型的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而易见微乎其微。这种中间系统对于成人学习动力的影响自然是几不可察。

4.环境之间的知识。环境之间的知识是指在某一环境中存在的有关其他环境的信息或者经验。如果发展主体在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之前,能预先获取即将到来的转变的有关信息、建议和经验,那么,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的潜力会提高。[5]成人学员在学校、单位、家庭间的切换一般不会存在多大的生态适应障碍,他们预先了解学校情况对于其尽快进入角色有帮助,但当前成人教育的异化现象比较严重,成人教育机构的品牌形象每况愈下,口碑越来越差,这种情况下,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信息、经验显然无助于其学习,反而会削弱其学习动力。无疑,单位与学校之间信息或经验相连,当前主要表现为“学用一致”,这种学用结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学员认知内驱力(cognitive drive),激发学习兴趣。但遗憾的是,专志于学、学用结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学员并不多,对于那些经常缺勤、断断续续来的学员,认知内驱力是难以激发的,因为它的激发有赖于个体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取得成功。[6]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具有较大的助推或阻滞作用,这种作用有赖于发展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来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员的行为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多,支持性中间系统并非主流,微弱性或无涉性中间系统居主。

二、基于人类发展生态学中间系统视角的对策思考

1.多元并举,提升复合环境参与式中间系统的发展价值。从当前成人学员的实际表现来看,所形成的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间系统更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提高成人学员出勤率及参与积极性,否则复合环境参与式的中间系统建构就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在新生报名时,应该对学生准备及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资质的咨询人员进行引导,对其专业、学科、学习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尽可能使其所学与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图“过关方便”。同时,我们应该创造条件增进家校联结,尽可能使无涉或微弱型中间系统逐步转向更具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支持性中间系统”。比如,对初为父母的成人学员,增开育儿讲座;对已婚学员,开办婚姻学堂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强家校联结。再次,要注意激发成人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使成人学员乐意承担起学校中的角色,尽管实现单位(家庭)角色与学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现实,但应削减当前二者间存在的巨大落差。这就需要学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师提高整体素质,专业课程设置合理且切合学生实际需要,远程教育平台活动具有吸引力……只有这样,成人学员才会重视其学校角色的担当,才会让自身的学校角色表现从消极走向积极。

针对成人学员与单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读的这类“补充连结”,要进行正面引导,使其发挥积极作用。这可以通过增强学校学习氛围,改良专业课程设置,改善网络平台等措施,增强学校活动的吸引力,从而使这类“补充连结”对双方学习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2.重塑学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首先,扭转当前利益导向的办学机制,回归教育本源,围绕培养人这一根本目的进行彻底改良。其次,上级监管部门应有所作为,改变当前的监管缺位现状,对当地整个成人教育、远程教育进行整肃。从大的宏观背景上营造有利于良性竞争的氛围,从政策上引导办学方从逐利性竞争转向教育质量的竞争。第三,成人教育机构之间,成人教育机构与普通高校之间,应打破单位界域,进行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实现共享共建,避免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学校品牌形象,促进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这样社会口碑就会向良性转化,从而使支持性间接连结增多,进而对成人学习产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广阔虚拟空间,增进环境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环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须打破地方主义、单位本位主义的壁垒枷锁,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突破,搭建广阔的虚拟空间,从政策上引导政府、单位、学校网络平台的联结,实现网络的统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为畅通无阻的、四通八达的资源共享之网。除机密因素不能公开的子网之外,在学校所构建的网络平台节点,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进教育实效的支路。依托于这样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成人学员就可以随意进出单位、学校、家庭,从而增强彼此之间的连结与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改变当前基本上趋近于零交流的中间系统生态,使其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显现出来。

4.扭转形象,理顺通道,使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有利于学习动力的增强。当前,环境之间的知识,尤其是有关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的认知,不利于成人学习兴趣的激发。要转变成人教育机构不良形象,需要真正从成人实际出发,不弄虚作假,直面问题,发挥教职员工的主体积极性,学校口碑形象的转佳一定会实现。这样,成人学员入学前预先了解有关成人教育机构的信息、经验,就会激发起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此外,引导成人学员专志于学、学用结合,那么环境之间的知识交流通道就会建立起来,交流的顺畅又会增强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环之下,这一类型的中间系统作为人的发展情景的潜力就会增强。

总之,中间系统对成人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持作用有赖于成人学习主体所参与的各种环境之间的关系。上述中间系统的各种类型对成人学习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参考文献: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烨,朱家雄,等.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晋霞.幼儿园班级课程个案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6-37.

第9篇:统计学的认识范文

一、引导自主发现,感受识字快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使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目标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识字的权力交给学生,创设快乐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例如多音字“得”的教学,师出示卡片“得”激趣启发道:小朋友,“得”这个生字宝宝非同一般,它有多个名字,它的不同名字就藏在课文中,老师要看看哪个细心的小朋友能找出它的不同名字。(学生认真读书仔细寻找)生:我找到了。小蚂蚁说:“我得回家”中“得”读“děi”,小鱼说:“要下雨了,水里闷得很”中“得”读“de”。师表扬:你读书非常认真。请你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得”的不同名字,还有带有它的句子好吗?(生自豪地带读)师:谁能用“得”的不同名字说一两句话呀?学生积极思考举手发言:我用dei说,“今天我得帮妈妈扫地”“我得做完作业才能跟你玩”。我用de说,“今天的天气热得很”“小华跑得真快啊”。师:小朋友说得真好。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得”的两个名字,可是它还有第三个名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来说说。生:“得”还可以读de的第二声,“得到”“我得到了一朵小红花”。师:对。你不仅“得到”了一朵小红花,还可以再“得到”一朵小红花(师重读“得到”)。小朋友愿意把这么有趣的“得”写一写吗?(生齐说愿意)师:“得”这个字在田字格中要怎么写才漂亮呢?谁又有新发现?生:我发现“得”的“双立人”要写窄些。我发现“得”的“于”上面的横要短,下面的横要长。师:说得真好,请同学们练习写一写这个有趣的“得”,待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写的“得”漂亮。

在教学时,我不直接告诉学生“得”的读音,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从字的读音、字形特点等方面自主发现,学得生动,学得开心。这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的特点。

二、让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教“阴”字时,与“阳”字作比较。师:小朋友发现了“阴”和“阳”这两兄弟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了吗?生:我发现他们的相同点是都有双耳旁,不同的是“阴”是“月”“阳”是“日”。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你们知道古人为什么这样造字吗?生:我知道。因为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所以它们都有双耳旁。双耳旁和“日”在一起是“阳”,太阳、阳光是明亮的,双耳和月在一起是“阴”,月亮当然没有太阳明亮,因此是“阴”,阴天、天气阴沉沉的。这样学生既记住了字形,又理解了字义。教师还可以举一些字串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编顺口溜,如“请、情、清、晴、精、睛”。引导学生说话:有“言”“请”,去邀请;有“心”“情”,感情深;有“水”“清”,好清洁;有“日”“晴”,大晴天;有“米”“精”,人精神,有“目”是眼睛。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说话,就像打开了学生已积累的知识仓库,学生乐说爱学,还发现了字群,感悟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联系生活进行识字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学生的学习是轻松愉快的。

三、让识字教学动起来

汉字中有许多动作性很强的字,教学这些字时可以做“我做你猜”游戏,让学生动起来。如学习“打、拔、拍、跳、跑、踢”时,可以找几个学生表演“打、拍、拔”的动作,让其他同学猜,猜后说说这组字的谜语,接着再表演“跑、跳、踢”的动作,让学生猜字说谜语。这样学生就能从具体的动作中发现“打、拔、拍”用的都是手,所以都有提手旁,而“跑、跳、踢”用的都是脚,所以都有“足”字旁。当学生对这些字的音、形、义有所理解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师:操场上真热闹,你们愿意用自己学的词语把课本中的“操场上真热闹”说一说吗?生:操场上真热闹,大哥哥在打篮球,两队小朋友在拔河,还有的小朋友在练习跑步、跳远,他们玩得真高兴。通过说话训练,学生在发展识字能力的同时,又发展了语言能力,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顺利迁移,顺应了学生认识规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