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脑梗死病人护理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方法:对42例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后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比较2组焦虑量表(ASA指数)。
结果: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将心理护理作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护理中的一项重要护理措施。
关键词:心理护理 脑梗死康复期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86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37-01
脑梗死是一种致残率高,康复期长的脑血管科常见疾病。因为肢体功能丧失,语言障碍,自理能力缺陷。使康复期的病人产生一定的负性情绪。这对疾病的康复产生不利的影响。现将我科42例脑梗死患者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实施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2009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42例,均排除意识障碍和语言障碍的患者,男27例,女15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1例,2组患者,病情,年龄等方面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常规的护理措施,干预组再病人入院后按常规护理外再给予心理护理。
1.2.1 一般护理。按常规护理方法,定时巡视患者,观察病情,协助生活需要要及康复锻炼,做好用药护理,加强饮食指导。
1.2.2 心理护理。
(1)为病人提供安全舒适。洁净的住院环境,保持床单元整洁,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减轻患者因为住院环境陌生而产生焦虑情绪。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热情对待病人,微笑服务,采用合适的语气,语调,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尽力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在沟通中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针对病人的情况采取采取个性化的护理措施.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
(3)心理疏导。通过谈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来减轻患者的焦虑心理,使患者积极的对待疾病,主动配合康复治疗,对疾病的恢复充满信心。
(4)加强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患病后患者大多会变得焦虑悲观,这时家属应主动关心体贴患者,并给予他们心理安慰和支持,多与患者交流,解除他们的顾虑,让家属知道,他们的态度和言行是影响患者心理因素及病情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评价方法:42例病人焦虑状态均采用焦虑量表(SAS)进行评定3,该表由20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数部份,就得到标准分。该分数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SAS指数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P
①治疗前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前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②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随着医学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在临床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护理学也由简单的基础护理学、专科护理学发展到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心理护理是研究患者心理活动规律及使患者得到最佳护理的科学。心理护理是护士运用心理护理技术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心理问题,帮助患者减轻精神痛苦、思想负担、焦虑心理。
3.2 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往往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失语,常常使病人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变得焦虑,好发脾气。特别是意识清楚,语言尚清的康复期患者更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的心理情绪。在本组病例中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焦虑平分均高于正常水平,所以对脑梗死康复期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3版)[C],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1,626
【中图分类号】R30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12-01
糖尿病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其合并脑梗死的相对危险程度是非糖尿病的患者的2-3倍。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是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中脑梗死的发病率很高,而且病程长、易复发、致残率高,严重影响老年糖尿病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沧州市中心医院老年内科病房收治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病例56例,经精心护理,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9月,沧州市中心医院老年内科病房收治的56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62~81岁,平均77岁。糖尿病史1-19年不等,有程度不同的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运动障碍、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病理征,病人经头颅CT确诊为脑梗死。根据病情在给予溶栓、抗凝、脱水、调控血糖血压、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等临床处理后,从护理学角度对病人进行护理。
2 护理
2.1心理护理:糖尿病病人长期受疾病折磨,易造成病人的心理压力,而脑梗死患者更易产生悲观失望的心里。为此,要向其说明脑梗死治疗同时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解释应用胰岛素、及时降低血糖对缺血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减轻神经系统损害的恶化程度,促进神经功能康复。列举成功救治事例,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及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高度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2]。
2.2 饮食护理:糖尿病饮食治疗是一项基本治疗措施,合并脑梗死患者更应严格控制饮食才能稳定病情,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具体做法是指导患者遵守饮食规定,严格糖尿病饮食,限制水钠的摄入,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主。注射胰岛素后应及时进餐,以免发生低血糖反应。
2.3病情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与其梗塞的范围、脑水肿程度、部位密切相关,严重者意识丧失,生命体征极不稳定。因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如患者体温增高,脉搏加快,应考虑有无继发感染,如出现呼吸频率加快,应注意肺部感染的发生;如脉搏变慢,血压增高,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不等大,则应考虑脑水肿进一步加重,有脑病发生的可能。此时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而血压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糖尿病的愈合及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防止并发症的出现,每天常规测血压3次。
2.4并发症的护理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病人,多有生活不能自理,并且长期卧床,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吸入性肺炎、泌系感染、褥疮等,故应加强皮肤、外阴及口腔护理。长期卧床者,可给气垫床,同时注意定时翻身拍背,这可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能引水者嘱多引水,以多尿尿,而达到内源性冲洗,而预防泌尿系感染。
2.5患肢功能锻炼: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之一[3],运动是增加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之一[4]。运动可增加肌肉等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脂肪组织、血中脂蛋白的活性,有效防止动脉硬化;运动可激活脑神经系统的机能,增强肌力和肌持久力。急性期主要是预防瘫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病人平卧时可在床尾放一硬的枕固定脚防止足下垂,上肢可用一个枕头使其外展,手掌中握一软毛巾,每日被动活动2次,每次30分钟,其活动幅度应由小到大,由健侧至患侧,由大小关节到小关节循序进行,恢复期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训练。
结论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结果。临床上应控制血糖,同时改善生活质量,注意饮食习惯,同时降压、调整血脂等综合治疗,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翁静,董伟.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江西医药,2007,42(7):621-622.
[2]马 蓝. 糖尿病足的护理5 6 例[ J ] .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2):17.
关键词:脑梗死 整体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257-01
脑缺血症状持续24小时不消失者称局限性脑梗塞(focal cerebral infarc tion)或脑梗塞。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动脉管腔狭窄,闭塞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又称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死,此病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笔者选择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94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整体护理措施配合医生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回顾性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94例均为本科住院病人,其中男56例,女性38例,年龄49-79岁,平均年龄66.3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全部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
1.2 方法。
(1)心理护理。脑梗塞患者起病急,患者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一个残废人,再加生理上的痛苦以及漫长的康复过程,其心理创伤远大于机体创伤,易致患者产生痛苦、失望、甚至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应用沟通技巧,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引导患者表达自己对诊断、治疗、护理以及疾病预后等问题的看法和要求,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疾病,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康复的基础。不同心理状态对疾病的预后和康复效果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要适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变化,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有抑郁心理,我们要细致观察,尽快解决患者抑郁心理,预防患者自杀。
(2)生活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清醒患者取平卧位,以利脑部血流供应,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采取侧卧位,并将头部抬高,头部禁用冰袋或冷敷,以免血管收缩,血流缓慢使脑血流量减少。给患者以安静整洁的修养环境,病室环境应舒适,空气新鲜、流通,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声、光的刺激,保证患者的休息,鼓励能吞咽的患者进食,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血压者),适量糖类,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少食肥肉、猪油、奶油、蛋黄、带鱼、动物内脏及糖果甜食等;多吃瘦肉、鱼虾、豆制品、新鲜蔬菜、水果和含碘食物,提倡食用植物油,戒烟酒。
(3)安全护理。意识障碍和躁动不安的脑梗死患者,床铺应加以护栏,以防坠床,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加以约束,昏迷患者应选择适当的漱口液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有吞咽困难的患者,药物和食物应压碎,以利吞咽;进食时宜取坐位或半坐位,予以糊状食物从健侧缓慢喂入;必要时鼻饲流质,并按鼻饲要求做好相关护理。对步行困难、步态不稳等运动障碍的患者,应注意其活动时的安全保护,地面保持平整,防湿防滑,并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以防跌倒,走道和卫生间等患者活动的场所均应设置扶手,病人如厕、沐浴、外出时需有人陪护,对卧床患者,应协助完成生活护理,保持床单整洁和皮肤清洁。预防压疮的发生,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应用温水擦洗臀部,肛周及会皮肤,更换干净衣服和被褥,必要时洒肤疾散类粉剂或涂油膏以保护局部皮肤粘膜,防止出现湿疹和破损,对尿失禁的患者可考虑使用体外导尿,如用接尿套连接引流袋等;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应每日更换引流袋,接头处要避免反复打开,以免造成逆行感染。
(4)功能训练指导及护理。对脑梗死的患者来说,只要病情允许,要尽早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康复功能训练。训练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并配合日常生活训练,如梳头、洗澡、更衣、系扣子、拿筷子、大小便等,直至扶持下行走或独立行走。主动运动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和改善全身健康的有效方法。随着病情的好转,肌力的恢复,要对患者进行坐、站、走的训练。训练前,首先让病人充分认识步行的艰难,避免精神紧张而发生急行,尤其是后顶叶病变者,易出现体相障碍,更应该引起重视。刚开始先让病人在床上练习仰卧起坐,练习左右翻身,练习上下肢的肌力,逐渐练习坐起,坐稳,应让病人选先在床上坐,双腿下垂放床边,再下地坐椅,每次坚持10-15分钟,然后站立平衡,最后进行起立训练,开始迈步时,力争动作到位,切忌急于求成。可在瘫痪下肢拴一根绳子,当患者迈步时,助手协助向上前方面提绳子,这种方法患者易于接受练习起来,就象真的会走路一样,增加了训练信心,能提高训练的效果。经过坐到站立,站立到行走三个阶段的训练,能平稳地走好平路后,即开始上下台阶的练习,上下台阶有一定的危险性,要注意加强保护。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处理个人生活的关键,也是康复进程的一个跃进,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切不可忽视上肢功能的练习,上肢活动特别是手的精细活动的恢复慢于下肢,病人因此会丧失信心,应多加以鼓励。
2 结果
本组94例脑梗死患者,经有效的整体护理措施,每位患者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3 讨论
脑梗死患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如晨起时发现半身不遂,症状和体征多在数小时至1-2日达高峰。患者一般意识清楚,但当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形成最终死亡。近年来,脑梗死患者国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脑梗死患者康复是护理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对94例脑梗死患者的实施整体护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恢复其生活和自理能力,为患者早日重返社会缩短了时间,笔者认为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 张爱萍,李会会.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功能训练的护理干预,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6):102-103
[2] 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人民印刷厂印刷,1998年12月第10第40次印刷,P2206-2209
关键词 脑梗死病 护理 注意事项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1.181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导致局灶性急性脑供血不足而发病;也有因异常物体(固体、液体、气体)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血液循环的颈部动脉,造成血流阻断或血流量骤减而产生相应支配区域脑组织软化坏死者。前者称为动脉硬化性血栓形成性脑梗死,占本病的40%~60%,后者称为脑栓塞(CE),占本病的15%~20%。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者,约占75%,病死率平均10%~15%,致残率极高,且极易复发,复发性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增加。本病属中医学卒中、中风、类中风、偏枯、半身不遂等范畴。
急性期护理
入院治疗时的护理重点:脑梗死病人多半肥胖,有些还合并有糖尿病,如今发生了偏瘫,局部神经营养障碍,压迫过久会引起皮肤破溃,形成“褥疮”。一旦发生可能因感染发热而加重脑血管病,严重者还可引发败血症而致病人死亡。所以,家属在陪护时应注意定时给予翻身、拍背,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尤其是骨骼较突出的部位,如脊柱、骶尾部等。翻身的频率一般在2小时左右。如果发现已有皮肤破溃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早处理。有大小便失禁的病人要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擦干并扑上爽身粉。
饮食问题:有的病人病后出现吞咽困难,这是由于主管吞咽的肌肉瘫痪引起的。病人在吃饭,尤其是喝水时出现呛咳,甚至食物从口鼻处喷出。此时要注意不能勉强让病人进食水或药物。对轻型病人可让其进食粘稠食物,如稠粥、软饭等。将蔬菜、肉末等副食煮烂切碎拌在饭里,避免过稀过干的食物,这样容易被吞下。口服药物如无禁忌,可研碎后拌在食物里。重症病人则需要鼻饲饮食,即通过鼻孔将一根胶管插入胃内,将米汤、牛奶、菜汁等食物用注射器注入胃中,以保证足够的营养。同样可将口服药物从胃管中注入。注意所注入的食物及药物一定不能有大的颗粒,以免堵塞胃管。鼻饲饮食在一定阶段是保证治疗的必须手段,直接关系到病人抢救的成败。有的病人和家属不愿接受胃管,让病人勉强吞咽,这样很危险,如果食物误吸入呼吸道,轻者引起肺部感染,造成吸入性肺炎;重者可能因窒息而死亡。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脑梗死病人起病相对较缓慢,起病时症状较轻,多数不会有意识障碍,但病情可能在几小时或几天内进行性加重。尽管医护人员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治疗,有时也不能阻止病情进展。如果堵塞的血管较大,脑组织坏死的面积大,脑水肿明显时,病人可能逐渐出现嗜睡,即叫他能醒,不叫立即又入睡。严重者可进入昏迷。家属要注意观察病人瘫痪肢体力量是否逐渐变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精神状态如何,如发现病人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同时,对危重病人要记录每天进食进水的量、尿量等,以便医生参考。
恢复期的护理
为了使病人尽早康复,应注意做好家庭护理。
训练治疗至关重要:当上下肢瘫痪的病人能跨出第一步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像小孩刚学走路一样,一步一个脚印,要把异常的行为恢复为正常的行为,是要经过艰苦的训练,要持之以恒,要指出有利因素,要鼓舞病人建立治病的信心,要帮助病人振作精神,提高与疾病斗争的能力和信心。
心理护理:脑血管病多发生于老年人,他们生活处理能力较差,再加上患有后遗症,对治疗易产生急躁情绪,或失去治疗信心,所以亲属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要做到耐心、细心,随时了解病人心理活动,做病人的思想工作,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注意个人卫生:要定时擦身,帮助病人更换衣裤,晒被褥。保持口腔卫生。偏瘫病人自己不能刷牙时,可用消毒纱布蘸温开水擦洗口腔,或用棉签、棉球蘸温盐水替病人擦净口腔各部,每日早、晚各1次。
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偏瘫卧床病人抵抗力差,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要特别小心避免受凉,防止感冒,否则上呼吸道感染后痰液不易咳出,极易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肺部感染。
注意大小便的处理:有些偏瘫病人大小便失禁。如不及时处理干净,容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因此,必须注意经常更换垫布,保持局部清洁。如有肛周或皮肤发红,可用温水冼净、擦干,并涂以氧化锌糊剂以保护皮肤。如有大便秘结,应及时通便,可用开塞露或用肥皂水灌肠。饮食中增加纤维素摄入,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大便干结。中药番泻叶泡水代茶饮,具有较好的通便功能,不妨一试。
注意营养:偏瘫患者由于无法照料自己和可能存在吞吐障碍,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营养不足或营养不良状态。因此,在家庭护理中要特别注意加强营养,保证病人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和电解质的供给。吞咽障碍尚未完全恢复的病人,可吃一些软的固体食物。必要时应坚持押饲。如有条件,可请营养学专家会诊,以帮助确定最佳的供给营养的方式,如采用静脉营养还是经口营养,以保证患者在康复期得到所需的营养。
加强功能锻炼指导:根据病人情况,可使病人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床上锻炼与床下锻炼相结合,全身锻炼与局部锻炼相结合。同时注意治疗原发疾病,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还要使病人合理安排生活,劳逸结合,且避免情绪激动,要戒烟,少饮酒,定期检查血压。
参考文献
1 赵岩,吴坤艳.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临床护理杂志,2005,4(3):9.
2 王晓玉,张淑连.中风初起的家庭护理措施.实用护理杂志,1999,15(7):18.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急性脑梗死作为神经内科急症,已广泛引起重视。尤瑞克林(商品名:凯力康,主要成分为人尿激肽原酶)是从健康人尿液中提取的一种糖蛋白制剂,为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制的治疗脑梗死的国家一类新药,其药物疗效已得到临床认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据统计[1],与该药有关或可能有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我科自2009—03~2010—03使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03~2010—03来我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8~78岁,平均55岁。所有病例均为发病48h以内,经CT或MRI证实,其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所有病例24h内均未应用ACEI类药物。所有病例在平均年龄、基础疾病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降纤、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及防治并发症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生理盐水250mL+尤瑞克林0.15PNA,静脉滴注,40~50滴/分,每日1次,连续用药2周。
2 用药护理
2.1 用药前准备
应用前护士应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品不良反应类型[2]有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昏睡,呼吸停顿,恶心呕吐,心慌,头晕,头痛,血压下降等。用药前了解病人既往血压情况并常规为患者测量血压,反复询问是否口服ACEI类降压药。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用药的目的、方法、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并告知该药物的费用,同时让病人家属看药物说明书,告知家属为了避免发生不良反应,我们采用250mL生理盐水稀释药物,降低药物浓度,但不影响药物疗效,取得病人家属的合作,做好心理护理。
2.2 用药观察
由于该药为贵重药品,我们采用现用现配,并把该药放在两组药物中间应用,尽量减少药物的浪费。用药时在前15min以内调整滴速为30滴/分左右,无不适后改为40~50滴/分,整个滴注过程要求在60min以上,注意调控输液速度,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压的变化。用药后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如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告知医生,监测血压情况,症状轻者遵医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停药后立即好转,严重者给予升压,吸氧等抢救处理。
3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NHSS、BI评分比较结果,见表1。患者临床症状改善,NHSS、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表1 两组治疗前后NHSS、BI评分比较
4讨论
杨碎丽等[3]研究表明尤瑞克林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作用、药物输注速度、药物浓度以及与其他药物的协同降压作用有关。建议临床使用尤瑞克林时应密切监测血压、进一步控制输液速度、药物浓度及注意药物的协同作用。近年来,临床使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非常普遍。由于我们在用药前已充分了解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进而避免或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尤瑞克林药品说明书中要求用100mL生理盐水溶解药物,30min内输注完毕,但有临床经验表明药物浓度及输液速度与不良反应关系密切,所以我们根据医嘱采用250mL盐水稀释药物,降低药物浓度;同时控制输液速度,避免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未影响药物的疗效,本组的结果显示注射用尤瑞克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实践证明,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及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尤瑞克林用药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现在我科因严格掌握用药指症及宣教护理到位,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护理体会认为在应用尤瑞克林过程中做好护理人员的安全宣教,做好护患沟通,做好告知解释,加强巡视等工作,对保证合理使用,充分、安全发挥尤瑞克林的药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健康.尤瑞克林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3):735
2004年4月~2006年12月脑梗死1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6例,符合第三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诊断标准,均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证实。
实际年龄48~73岁,平均65岁,治疗组男49例,女27例,年龄52~78岁,平均66岁;对照组51例,女25例,年龄56~81岁,平均64岁。
参照全国第三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标准,分为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型(0~15分)。
治疗组重型42例,中型17例,轻型17例;对照组重型40例,中型17例,轻型19例。两组病例中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5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20例,伴发疾病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动脉硬化、冠心病。
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轻、中、重分型,神经功能缺陷和以往疾病及伴发疾病的积分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开始治疗时间均在急性期1周以内。
治疗方法:①治疗组: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血塞通8ml,每日1次静滴。②对照组: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10ml、胞二磷胆碱注射液4ml(0.5g)、维生素C注射液5g,每日1次滴注。
两组均为2周1疗程,间隔3~5天,共治疗2个疗程。在治疗中对有发热、肺感染、颅内高压、高血糖者,分别给予对症处置。
按第三届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比较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4周后的评分,计算出治疗后评分减少的百分数。根据减少的百分数将疗效分为4级:①基本治愈:减少76%以上;②显著进步:减少51%~75%以内;③好转:减少31%~50%以内;④无效:减少0~1%。
结 果
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1周总有效率为81.58%,对照组为34.21%(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71%(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病人经1疗程治疗后肌力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瘫痪较轻者效果尤佳。
护 理
心理护理:无论脑梗死的程度如何,对于患者来讲都有心理负担。紧张、焦虑等是患者普遍的负性情绪,对有肢体障碍的患者,今后肢体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自理的程度是病人较为担忧的问题。应针对不同性别、性格及文化程度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并做好家属的沟通工作,使患者在精神上得到支持,为他们创造较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用药反应观察:观察是否有输液反应及过敏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汇报,并给予对症处理。
病情观察:脑梗死发病多集中在冬季,普遍认为清晨前后为发病高峰。在这几个时期,护理人员要经常监测患者的血压、血脂、血糖、生命体征等,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防止大怒、暴喜、过悲等不良情绪刺激,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观察血压时间应结合患者血压变化的峰谷值规律。
肢体功能训练: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的关键时期为起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起病头3个月。所以,宜尽早进行肢体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包括被动肢体运动,主动肢体运动及日常运动自理活动训练。
讨 论
应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1周总有效率为81.58%,对照组为34.21%(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为71%(P<0.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治疗组病人经1疗程治疗后肌力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瘫痪较轻者效果尤佳。
关键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脑梗死;应用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老年人的多发病之一,该病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由于老年患者各种功能减退,加上病痛造成的不同程度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威胁了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长时间的住院治疗不仅会对患者造成心理上的极大压力,也会带来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因此,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对老年脑梗死患者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不仅能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提高了其生存率,又能减轻家庭负担,对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自2010年7月在老年脑梗死患者中开展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以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0年7月~2013年7月我院社区门诊收治的11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63例,女性47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2.6±4.7)岁。所有患者经CT及MRI检查确诊,并且无其他重要脏器病史。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情等统计学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即社区门诊医护人员通过家庭探视、上门咨询、健康讲座等方式对患者在心理、用药、功能锻炼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
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难以用乐观的心理对待,并且心理反应较年轻患者强烈,这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不利的。护理人员应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状态,注意患者情绪变化,给予患者一些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如压力大时应鼓励患者向他人倾诉、解释疾病的自然恢复过程等。同时,护理人员应以周到的服务、熟练的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多与患者沟通,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用药护理
护理人员应遵医嘱指导患者坚持服用一些辅药物,向患者解释所用药物的作用,交代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应对一些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时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对于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患者,应告知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擅自换药、停药。
1.2.3锻炼指导
由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减弱,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等的发生[2],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其进行适当的锻炼,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效防止肌肉萎缩的发生。对于卧床患者,督促并协助病人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肌肉舒缩活动,对患肢进行适当按摩。运动应按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量根据康复的要求及患者情况、兴趣进行调整。
1.2.4 家庭探视
由护士和公卫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小组定期到患者家中探望并发放健康小册子,了解患者的康复环境、生活习惯、遵医行为等。同时,向患者及家属传授相关保健知识,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起居作息时间有规律,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高维生素,戒烟、限酒等。帮助患者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学会进行一些基础的护理,如了解患者病情的变化,对卧床患者进行适当的擦洗、变换以防压疮的发生、及时将患者的情况反馈给医务人员等。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并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ASS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采用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措施后,研究组患者的滥用药物、不良习惯转变、再次梗死、并发症及家属掌握护理知识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n(%)
3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脑梗死已经严重危害到我国广大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该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脑梗死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对患者出院后进行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是非常有利的,而且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3]。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滥用药物、再次梗死、并发症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
总之,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它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保持了医疗护理服务的连续性,促进了患者康复。社区-家庭一体化护理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家属的精神和生活负担,获得了患者及家属的赞誉,也是未来护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陈春惠,孙建红,孙贺英. 脑梗死患者的社区康复及护理[J].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8,25(2):60-61.
关键词:鼻饲护理;急性脑梗死;神经内科
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因进入昏迷状态无法自行进食而导致应激性溃疡、腹胀、腹泻、营养缺乏的发生,进而导致病情恶化。为改善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患者的营养健康状况,可使用鼻饲护理让胃黏膜尽早接触食物,保护胃黏膜,防止肠道菌群的异位和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为此,本院神经内科对2015年收治的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5例实施鼻饲护理,同时选择同期未实施鼻饲护理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经临床实践对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神经内科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2例,女26例,平均年龄(67.69±18.52)岁;GCS评分:30例3~5分,38例6~8分;急性脑梗死部位分布:19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6例顶叶脑梗死,10例枕叶脑梗死,8例额叶脑梗死,13例多发性脑梗死。2015年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65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40例,女25例,平均年龄(63.98±19.23)岁;GCS评分:29例3~5分,36例6~8分;急性脑梗死部位分布:17例基底节区脑梗死,17例顶叶脑梗死,8例枕叶脑梗死,9例额叶脑梗死,14例多发性脑梗死。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死急性发作的诊断标准进行病例诊断[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和梗死部位等比较,P大于0.05,统计学无差异,有可比性。
1.2鼻饲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胃肠外营养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鼻饲护理。具体鼻饲护理措施如下:①插胃管的技巧。为通道通过咽喉部的弧度,使鼻饲管顺利到达胃内。昏迷患者在咳嗽和吞咽反射消失时,鼻饲插管护士插管前应将患者头后仰,管住院患者的头部抬至接近其胸骨柄。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缓慢,尤其在通过食管的3个狭窄处,要避免损伤食管黏膜。②鼻饲管的固定。胃管插入之后,要注意留置胃管患者的舒适度,恰当的使用安全有效的肢体摆放方法[2];在患者的耳旁枕头边放置关闭的胃管远端,胃管近端则固定在患者的鼻翼与面颊部。③留置鼻饲的护理。为避免在胃管内残留注射物,用温开水冲净胃管后注射营养液。操作前后应当按压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并使用流动水进行洗手,做好手卫生;患者在昏迷期间要特别给予口腔护理,2次/d,与此同时要密切观察口腔寄鼻腔黏膜的情况。④拔管。为了保持清洁的鼻饲管,7~10 d灌注后要更换鼻饲管。⑤并发症的护理。?K腹泻是其比较常见并发症。要注意以下问题:鼻饲量应多次少量,200 ml/次;现配现用鼻饲液,要经过严格消毒处置后的器具才能用于鼻饲护理,杜绝污染。?L昏迷患者长期卧床易腹胀、便秘。因此,要适当补充水分或果汁,按摩腹部,加快肠蠕动,需要时另加用缓泻剂。?M应激性溃疡常由严重脑梗死引发。预防应开具奥美拉唑输液,患者倘若出现应激性溃疡或者胃出血,要立即暂停鼻饲,病情好转后可再尝试鼻饲o理。?N吸入性肺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在鼻饲护理中应当及时抽吸胃液,当残留量大于100 ml时,则表示胃发生潴留,要立即进行胃肠减压,避免发生误吸[3]。
1.3 观察指标 自患者入院直至出院期间及时收集对照组和实验组应激性溃疡、腹胀及便秘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并予以记录发生患者的住院期间相关危险因素,以便统计分析发生概率。同时自制《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共25题,每题4分,总分100分, 85分以上为满意,调查统计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分析 经监测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审核确认无误后录入Excel,用SPSS18.0软件包分析;两组患者计数资料率的对比采用χ2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以及腹胀及便秘发生率。68例对照组住院患者中15例(22.06%)应激性溃疡,14例(20.59%)吸入性肺炎,26例(38.24%)腹胀及便秘,护理满意55例(80.88%);65例实验组住院患者中4例(6.15%)应激性溃疡,3例(4.62%)吸入性肺炎,7例(10.77%)腹胀及便秘,护理满意60例(92.31%)。实验组发生率均明显比对照组低,护理服务满意度则比对照组明显提高,P均小于0.05,统计学差异有意义。
3讨论
脑梗死急性发作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疾病, 不仅抢救治疗困难,而且极可能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为使脑梗死急性发作住院患者的尽快康复,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水分或药物,鼻饲护理是针对不能自行经口进食或者通过他人喂食的患者,采取胃管灌入流质食物。当然还必须严格掌握鼻饲护理的禁忌症和适应症,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食管手术后以及食管癌和食管梗阻的患者,不应进行鼻饲。结果表明实验组在实施鼻饲护理相关措施之后,患者应激性溃疡、腹胀及便秘与吸入性肺炎的的发生率均下降。与此同时患者对脑梗死急性发作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则由对照组的80.88%提升至92.31%,充分说明规范执行鼻饲护理可有效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4):246-257.
方法:选取80例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康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用药治疗的依从性进行调查,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该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实施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
结果: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不清楚药物的用法、经济能力的限制、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观察组干预后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NDF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结论: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受较多因素的影响,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有利于增强患者的用药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期用药依从性调查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23-02
早期、及时的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对于降低脑梗死的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依从性是指患者行为在饮食、生活方式及药物改变与一些指导的意见相一致的程度。治疗依从性较高脑梗死的患者预后较好,生活质量较高。因此,采取必要的干预手段提高脑梗死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十分重要。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对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必要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80例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为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中华神经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为住院康复期患者,初次发生脑梗死。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血管性痴呆、精神病史、排除严重的心、肝、肾疾病者,排除活动性消化溃疡、血液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等病史者、排除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50~82岁,平均(63.2±4.1)岁。NIHSS>17分,GCS≤8分;将该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在年龄、性别、NIHSS评分、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P>0.05)。
1.2用药依从性调查。对所有患者的病例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采用用药依从性调查表[2],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进行调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人员向患者发放调查表,指导患者填写,当场回收。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经济情况、文化层次、病程、对疾病的态度及对所用药物知识(名称、作用、服用方法、剂量及不良反应)等。
1.3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调查结果(经用药依从性调查结果得知,不清楚药物的用法、经济能力的限制、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是影响用药依从性的主要原因,分别有24例,17例,16例。用药方案过于复杂15例,医务人员服务不好导致不信任13例,其他因素20例)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3.1健康教育。由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护士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家庭背景、接受程度等,采用讲解、图片、询问、榜样说教、观看录像等方式[3],一对一的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内容包括脑梗死的医学知识(发生、发展、常见并发症康复方法)、药物知识、饮食、运动及自我保健等知识。
1.3.2心理支持。由主管护士采用一对一双向沟通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交谈,每天保证有30min的有效沟通时间,采用鼓励、解释、保证、情绪转移等方法给予心理支持[4],帮助患者调节自己的情绪,消除患者对治疗所持有的怀疑态度,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个人生活照顾,家庭和社会活动,提高其生活的乐趣,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介绍相关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患者的康复信心。
1.3.3家庭随访。登记基本信息,建立随访资料档案,采用电话及信件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用药情况的调查,并适时的进行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等,督促患者用药,将随访近期的情况记录在随访表上。
1.4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用药的依从性、神经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中神经功能缺损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残疾分级量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用药依从性由专业护理人员采用统一标准从患儿的治疗、康复等方面进行评估,总的结果分为综合评估结果分为完全依从、一般及较差三个方面。完全依从:患者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并配合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部分依从:患者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督促下患者才能按时、按量的服用药物,进行康复训练;不依从:患者自行停药、增减药量或间断用药等不遵从医嘱按时按量用药,不配合康复训练。
1.5统计学处理。用(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用频数描述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用药次依从性比较。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完全依从和部分依从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患者NDF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在NDF评分和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NDF评分和Barthel指数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3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已经成为目前威胁人类生存的主要疾病[7]。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的加快,脑梗死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高,大多数脑梗死的患者均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痛苦,也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药物治疗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方面的地位不可忽视。因此,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避免滥用对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不清楚药物的用法、经济能力的限制、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都是影响脑梗死康复期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健康宣教、心理支持及家庭随访等护理干预方式,纠正患者的对使用药物的不良认识,提高患者对脑梗死病情的认知,增强了用药方法、剂量的掌握。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用药依从性得到了显著提高,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P
参考文献
[1]江荣翠,倪艳桃,杜玲,等.分阶段变化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偏瘫病人康复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27):2481-2482
[2]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