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中国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状况
1.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这个软件条件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因素,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尤其是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等小科目专业,教师普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要。
2.农村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校园破旧、课桌破陋、教辅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加上农村学校自身的经费紧张,学校自身每年在改善办学条件上的投入就显得微乎其微。这些情况也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自身发展。
3.农村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据调查,农村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村家庭只占15%,85%的农村家庭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这种教育理念与思想认识,大大增加了学校对这部分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
4.城乡差别也是造成农村素质教育问题严重的重要因素
以我所在县城的农村教育现状为例,城乡教育管理上存在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升学率,这就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家长面临的情况是没有择校的余地,只有努力才能考入县城教学质量较好的、更高一级的学校进行学习。
二、对推进农村素质教育发展的思考
1.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素质教育中老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着素质教育的落实程度。要使教师的素质提高,必须抓好教师的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进行校本教研。
2.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
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尤其加大投入现代教学技术的力度,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在新课改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对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协作
家庭中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必定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在学校中的教育质量。不仅可以促进家校内外的沟通,使家庭与学校目标一致、共同提高,而且也可以加强交流教育观念、方法,相互提高教育质量。家庭中配合的不仅仅有家长,也包含了家庭成员中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周围的亲戚朋友,有了一个好的大环境,对学生的眼界和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缩小城乡差距,改变目前二元结构
由于中国特有的历史条件和地域广阔的地理环境的特点,现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条件相对城市还比较落后,条件简单,环境艰苦。在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我们教师教学素质的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倾斜。对已经在农村工作的农村教师生活上给予更多的关心,提高他们的待遇和更好的福利,工作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使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安下心教书育人,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感染学生成为适应时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素质教育改革;农村中小学;现状;对策
1、引言
山东省历来被称为应试教育大省,是应试教育重灾区。自2008年起。山东省教育厅以全国应试教育试点省为契机。开始了“以高中为突破口,全省“齐步走”,重点惩治违纪违规行为,切断“时间+汗水”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道路。”大刀阔斧的素质教育改革。目前为止,改革已进行了两年,本文对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现状与问题
山东省实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工作全面开展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和好评。农村中小学的改革工作也有一些不错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问题。
2.1教育评估体系有所改进,但未有根本转变
在素质教育改革中,省教育厅专门成立了规范办学行为督查组,对全省中小学寒暑假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要求“各中小学做到不以任何方式组织上课、补课、自习;学校不得参与、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社会上面向学生的各类复习班和培训班;无论各种考试。都不得进行县与县、学校与学校、班与班之间的排队。”这些做法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在教师评估中也引进了新的评估项目,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但是目前在各种荣誉评估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德、体、美、劳所占份额依然是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以成绩决定一切正是应试教育评估体系的核心,由此可见,现行的教育评估体系还没有因素质教育改革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2.2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但专业教师匮乏
自素质教育改革以来。面向教师的各种培训也在逐渐增加,而且广大一线教师也以极大的热情参加各种培训提高自己。他们不仅参加自己所教课程的培训,还学习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新知识。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不同,灵活的设置课堂教学模式,如“启发讨论式”、“情景参与式”、“引导发现式”、“自学辅导式”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态地进行学习和参与;还运用讨论法、演示法、试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进行学习。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虽然如此。但是音、体、美等专业教师的缺乏仍然严重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由于专业教师不够,非专业教师授课则成了理所当然。学生的基本授课质量都不能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德育、体育、美术、劳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2.3经费投入未见增长,硬件设施严重缺乏
缺少政府有效的资金投入,农村素质教育改革陷入了经费上的困境。农村中小学硬件设施缺乏,严重制约着素质教育改革工作。虽然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投入了大量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仅靠财政的有限拨款,还是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之后,虽然地方政府加大了财政拨款的力度,但仍不足征收教育附加费的一半,办学经费无法保障。尤其是实行“一费制”之后,有时财政拨款不能及时到位,学校运转更加困难。教室黑板脱落,窗户玻璃破碎。实验室和图书馆里空空荡荡;实验仪器、图书资料、文体器材无钱添置,新增添的低配置、低价格计算机也因为无法交上网费成了“摆设”;很多学校连个像样的体育运动场地都没有,体育设施也很简陋。这样的硬件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基本需求,素质教育只能是空谈。
3、对策和建议
3.1与时俱进。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并且要短期内从根本上进行转变也是不现实的。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的推进评估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高考”为核心的教育选拔制度,考试的内容也是主要基础课程。高考升学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奖励学校和学校奖励教师的依据,甚至是整个社会衡量学校教学质量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的标准。这样整个教育系统,乃至整个社会都围绕升学率而转。在这样的氛围中,从根本上改变中小学教育评估体系是完全没有可能实现的。
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转变教育评估体系,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推进评估体系改革。建立多元的、完善的评估方法体系,与素质教育追求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目的相适应。可以针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可以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比赛等不同的方法。从政策上加强对学生德、体、美、劳的考查,并加大考查在教学评估中所占比重,引导学校加强素质教育。
3.2政策倾斜,吸引紧缺专业人才
针对德、体、美、劳专业教师奇缺的现状,在教师招聘时。可以从政策上进行倾斜,增加紧缺专业教师招聘人数。再就是加大“三支一扶”政策扶持力度,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教。现在我国在大学扩招之后,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教育系统采取优惠政策措施,做好大学生后续工作安排,解决大学生在农村看不到明确职业发展前景的后顾之忧。可以吸引一定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教师。一方面可以解决农村教师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把新思想、新观念带到农村;另一方面还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3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课信息素质课程整合素质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教育正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的时期,一些常规科目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等,都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不只体现在那些常规科目的教学中,也可以直接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素质教育。2000年,原教育部长陈至立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途径,我们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截止目前,我县已有47所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计算机专业教师却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授课教师只经过短期培训,无论专业知识,还是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这些教师授课,往往很容易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据我所调研过的一些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基本上还是穿新鞋走老路,而且较少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上得比其它学科还差,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共同关注。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计算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研究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艺术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
二、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信息技术课所培养的目标
一是面对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教学要求立足于实践,在应用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可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帮助学生光大这些火花,进而让学生在实践和成功中,养成创新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学习者带来了不断地去更新自己已有知识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教材,在内容选取上只罗列了当前阶段的大多数人所应当掌握的信息技术应用,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更新发展的变化,更没有照顾到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层出不穷的计算机软件、日益通俗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这些都不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够一时完全学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学机会。
(二)、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而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速崛起和高速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要素已经不同于传统学科,除了教师、学生、教材之外,还应该包含教学媒体――计算机。
三、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创新的能力
一、应重点解决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不是学体育专业的,对体育教学理论和体育教学规律掌握得还不够,甚至有的教师还存在着没有教学计划,没有教学进度,上课没有教案,没有规律等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发展,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处在一种特别混乱的状态。
解决这些问题应先从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上做起,对其进行专业理论及基本素质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认识并了解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以及体育教学水平、体育教学的基本技能,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使体育教学从过去的乱上课及单一的教学方法,转化成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体育意识及运动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体育教学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使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正规化。
二、针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设施落后的情况,激发学生兴趣,提倡素质教育
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同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学环境相比差距很大,没有正规的场地,体育器材以及相应的设备也不齐全。而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提倡愉快式教学,使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就是因为缺少设备及传统的教学方式,才使学生觉得上体育课太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从培养学生兴趣上多下一些工夫,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欢乐中学到知识和技能,这样不仅使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身体的不同特点加强对学生在课堂进行各种专项能力及专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能得到身体上的锻炼,还能提高专项能力的水平。
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多增加一些既不需要太大的场地,也不需要很多器材,灵活多样的游戏活动,把体育锻炼寓于体育游戏中,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加强学生的游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游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举多得。
另外,在强调素质教育的同时,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经常讲一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小时候是怎样参加体育锻炼的,以及现代体育竞赛的发展趋势,讲解中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并向学生讲述我国运动员是怎样通过艰苦的训练,在国际赛场上又是怎样的不畏强手,奋勇争先、顽强拼搏,把鲜艳的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高高升起,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遍遍地回响在体育场的上空。通过这些现实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总之,在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各种不同的手段,来加速学生理解体育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正确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建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体育教学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新特点,最终使体育教学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论文摘要: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无论在学校方面,还是在家长和学生自身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应该采取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和培养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知识观等措施来解决存在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 留守儿童 生活教育
据权威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了5 800万人,也就是说每四个中国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根据相关解决策略研究,寄宿制学校是解决时下问题的一种途径。它集学习和生活为一体,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针对当前我国的生产生活现状来说,这种模式是合理的,但就我国现阶段寄宿制学校的状况来看,寄宿制学校教育依然存在着多种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方面的问题。
一、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以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又能促进生活的发展,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留守儿童在寄宿制学校的生活主要为课堂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但据观察来看,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的生活除了学习生活外,课余生活极为单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生活的主要场所,但就目前寄宿制学校的现状来看,学校未能充分发挥此种功能。首先,教育在实用主义和功利性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判断事情的标准都靠向了眼前的利益,教育使人异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的教育以抓学生的成绩为主,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极为机械化。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被扼杀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价值也就被抹杀了。过于繁重的课业,侵占了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学生沦为了分数的奴隶。其次,由于农村学校教师缺乏系统的生活教育的知识和方法,在生活实践课上,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教师除了分派劳动、命令似的要求学生打扫校园、打扫寝室外,就无其他生活方面的知识教育。再次,学校供学生活动的场地和设施远远达不到要求。篮球场、足球场、阅览室等场所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是奢侈品。面对如此情形,寄宿制学校的儿童只能呆在教室、寝室和食堂里,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2.家长方面
和常规“核心家庭”中的孩子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其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子女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少,很少给予子女必要的生活知识教育。目前,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的父母也只能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其子女的成长状况。但通话的时间有限,父母往往只能关注子女在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孩子听不听话、在学校有没有打架、成绩如何等一些常规话题,很少问及孩子在学校的课余生活内容、校园生活是否有趣、是否喜欢校园生活等。家长这样的态度,容易使子女形成一种心态:我只要学习成绩好父母就会高兴。于是慢慢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学校也在家长的压力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所以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学习方面的能手,生活的能力极度匮乏。
3.学生自身方面
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的原因,在身体的发育期,没有成年人的正确引导,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他们往往生活在自我的世界中,埋头学习,缺乏与同伴良好沟通的能力,长此以往,此类儿童极易形成心理问题,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性格外向的留守儿童则表现得极度活泼好动,不听管教。他们为逃脱学校枯燥的学习生活,便在课余时间到镇上网吧、游戏厅打发时间,极易导致成绩下降、逃学厌学。
二、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留守儿童生活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措施
罗素曾指出,“教育要使儿童过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不仅要有吸取知识的满足感,而且还要能体验生活中其他美好的事情。留守儿童由于缺失亲情,在其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没有至亲的亲人给他生活上以指导,所以极易形成不健康的生活观,影响到整个人生。所以寄宿制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中责任重大。寄宿制学校的任务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如何学习,还应教会孩子如何生活。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组织活动。丰富学生生活
农村寄宿制学校要把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合理安排,从方方面面渗透生活教育。杜威曾指出,教育要融入儿童的生活当中去,只有生活中的教育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教育。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要结合自身的特色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
(1)校外生活教育
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要使儿童更好地发展个性,形成创造力,就必须构建符合儿童特征的教育环境。因此,必要的校外活动场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身处农村,自然环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熟悉的环境极易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学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借此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比如季节性校外活动的开展,组织校外春游活动等。寄宿制学校要把计划落实到每班级,在班级老师的带领下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生机。如农忙季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外劳动实践课,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价值。校外活动是学生生活的真实体验,组织好该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
(2)校园生活教育
寄宿制学校由于受条件的制约,没有足够的场地开展大型校园活动,但是寄宿制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开展学生活动。比如在操场兴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篮球场地,再利用小片地方放上乒乓球桌,并在每个年级组之间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比赛的形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如此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摆脱了校园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在活动中学习社会经验。这也是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的体现。但学校生活教育切忌流于形式,要在活动中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寄宿制学校生活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2.培养教师树立生活教育知识观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学校生活与日常生活相比,带有一种明显的人为性,是一种“为了教育的生活”。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面对着的大部分是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其教育的复杂性更为突出。因而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除了教育儿童学习知识外,还应该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让儿童了解生活的真正内涵。所以寄宿制学校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教育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寄宿制学校的教师,教育思想依旧流于传统化、形式化,他们考虑的往往只是自己所认为的儿童的好的将来,总是把“考个好学校,找份好工作”当作鼓励孩子努力学习的指导语。殊不知,他们这种“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理念存在着严重缺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培养教师正确的生活教育理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教师要意识到学生的未来生活是不可限定、不可全盘计划的。学校教育必须以儿童生活的特性为基础,帮助学生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而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更多的沦为成年人为实现自己意志和生活观念的场所。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不能限定其生活,不能只是让学生从书本、从成人的经验里去被告知生活的样子。教师真正要做的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让他们参与到现实生活中,逐渐积累生活经验。
其次,教师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可以把课堂搬到教室外,结合场景讲解知识。让儿童切身体会到书本知识源于生活的感悟和发现。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书本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是儿童真正需要的知识,才能真正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2)把时间还给学生
教师要意识到课余生活是儿童成长的一部分,合理安排课余生活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但当前寄宿制学校教师往往把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明显地区分开来。教师认为只有学习生活才是学生最重要的。因此将儿童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各种补习活动,属于儿童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儿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也正在被上课时间侵占。这样的教育只会导致学生的生活沦为一潭死水,没有生机,无疑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寄宿制学校的教师要树立起生活教育的理念,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余生活当中去。并要善于引导,让儿童在课余生活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发掘生活中的真、善、美的内容。这样的教育,才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寄宿制教育;农村;中小学生;成长
一、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独立自主,不仅是指生活中饮食起居的自理能力,还包括一些问题上的决策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一直处于家长的庇护中,碰到关键问题,自己拿不定注意、优柔寡断。而在寄宿制学校,孩子出于本能地减少了求助、依赖的意识,很多事情学会自己做主,独立能力显著增强,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过分包容、娇宠的缺憾也得到了弥补。
(二)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
自控能力是指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现在许多家长出于对“独苗”的疼爱,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是尽力满足,这使得很多孩子养成了任性的毛病,同时没有机会学习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在寄宿制学校,通常是一个老师面对三四十个孩子,无暇照顾到每一个人的感受,同学之间也要更好地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因此,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程度地控制自己: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不满情绪的表现,控制自我为中心的做法等。自控能力的提高,成为他们今后立足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三)加强孩子集体观念,促进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更好发展
普通学校里,孩子们下课后各自回家,同学之间缺乏交往,联系也不密切。但是在以“集体生活”为主的寄宿制学校里,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孩子不再被隔绝在一家一户,形单影只,他们可以更多地从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中学会理解他人和如何与他人相处。
二、寄宿制教育对农村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环境适应不良所引起的消极影响
在入学初的一定时期内,一些学生并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想家恋旧心理难以排遣,不习惯新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寄宿学校的规章制度,吃不惯学校的饭菜,与周围的同学不太熟悉,没有可以诉说知心话的朋友,感到孤独寂寞。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其他同学都比自己强,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失去信心,不能正视升学后的新的竞争和分化,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二)情感缺失
父母与孩子联系少,很多寄宿孩子多数时候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他们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社会的安全感、信任感无法建立。
(三)心理缺陷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下一代。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对象帮助他们分担,需要正确的引导。但一方面远离父母,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另一方面学校老师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寄宿学校的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有限,多数学校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都对寄宿学生心理发展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焦虑自闭、缺乏自信、社交恐惧等。
(四)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寄宿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属于表现为:损坏公物,破坏公共设施;不遵守课堂纪律;讥笑挖苦身有缺陷的同学;爱搞恶作剧,使人上当受骗等等。这些行为虽然属于比较轻微的越轨行为,但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性格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期,若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必然会影响他们未来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寄宿教育存在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亲子沟通缺失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父母对子女的关切程度及为其提供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资源对孩子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平时寄宿在学校的孩子们,一般是无法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农村父母由于忙于生活,文化教育等原因,往往忽视与孩子的情感沟通。父母与孩子之间交流较少,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情感需要无法获得满足,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隐患。
(二)学校因素:教育管理水平滞后,很难具有针对性
就目前的现状,多数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以生活管理员为例,学校为降低成本,一般不聘用有一定管理素质、文化程度较高的专职人员,而多以低工资聘用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民多为初中学历。
(三)社会因素:环境复杂,诱惑多多
目前的社会环境复杂,良莠并存,社会上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与陷阱。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寄宿儿童背井离乡、远离父母,缺少关爱、监督与引导;另一方面,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寄宿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个巨大的诱惑。寄宿学生由于上网成瘾而辍学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自己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久而久之,在寄宿学生中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四、建议及对策
(一)家庭方面:父辈应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许多孩子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沟通缺失造成的。作为寄宿孩子的父母,要经常来信来电,应注意沟通方式,进行耐心地询问、了解,鼓励孩子的每一个进步。要注意让孩子宣泄心中的不快。同时教给孩子一些策略,能够主动排遣自己的不快情绪。
(二)学校方面
1.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和建设
办好寄宿制学校,最关键的就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对于优秀教师的引进,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对于不合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坚决辞退。同时进一步实施对教师及管理人员的培训,也可聘请先进地区的教学专家到学校指导和讲学,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在教师待遇方面,要注意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提高教师工资,改善教师的工作、生活及住房条件,让他们能安居乐业。
2.给予学生集体的温暖
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同时,在学习方面,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可以组建学习小组,或者使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形成一对一的帮扶,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让寄宿的孩子在生活学习上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3.多与家长沟通,彼此了解孩子的情况
通过及时沟通,向家长宣传正确对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让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适中,不断提高家长的心育意识与水平。同时学校要建立家校联系卡,要求每周与家长联系反馈一次。同时,家长也可以及时从教师那里获取有关自己孩子的信息。有些家长会觉得把孩子放入寄宿制学校由老师管教就什么都不用操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再好的老师也无法替代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要通过老师,更好地传递亲情,也只有通过老师,来更迅速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社会方面
1.政策帮助
政府应重点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寄宿学生提供完整的成长环境,使寄宿学生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使之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受到切实有效地教育和管理。
2.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怀寄宿学生的成长
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社会各方面统一认识,密切协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关心寄宿学生的良好氛围。应进一步加强与文明办、工商、教育、关工委等部门的合作,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和文化市场中不健康文艺作品的出笼。采取切实措施控制和消除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消极因素。
参考文献:
[1]周芳.寄宿制小学心理教育的实践策略[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2]周念丽.寄宿制学校利弊谈[J].家庭教育, 2004,(6).
[3]董树梅.影响城市寄宿制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家庭原因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6,(4).
关键词:音乐教育;农村中小学;地位;作用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9-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整体上中小学音乐教育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受办学条件、专业师资和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限制,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仍旧是一个“盲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音乐教育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课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一、 当前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地位
(一)开课情况
根据教育部对中小学中艺术教育课时作出的具体规定,艺术类课程应占总课时量不少于9%,以此推算音乐课应该是1.5-2个课时。但在农村中小学中真正开足课程并实施的几乎为零。在部分学校的课表上可能安排了规定时量的音乐课,但在执行中有的被敷衍了事,音乐课大部分成了唱歌课或自习课,更有甚者被语文、数学等主课老师占用。
(二)师资力量
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老师的配备情况远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业的音乐老师是少之又少。有很多农村中小学的音乐老师是由对音乐比较感兴趣的其他学科的老师担任的 ,他们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性音乐专业训练,音乐知识贫乏,虽有上好音乐课的决心,但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常把自己从电视里或网络上听的歌曲教给学生唱,不用说音高、节奏、情感和表现力了,就连歌曲也像“快乐传真”一样越唱越跑。有些条件好点的农村中小学,虽然配备了专业的音乐老师,但由于利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失去了信心,教学不负责,备课期期照抄,有的抄教材、抄备课资料,有些甚至是上期抄下期,下期抄上期,一次备好,延用几年。
(三)办学条件
音乐课是一门以审美和技能技巧传授为主的课程。没有较完善的硬件设施,音乐教育是很难全面展开的。和城镇对比,在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是远远跟不上。不说专业的音乐多媒体教室、钢琴、二胡这些了,就连一些简单的教学器材像竖笛、口琴、录音机等都没有。有些条件好点的学校配备了些简单的音乐教学器材,都因管理不善或使用不当,导致教学设备损坏或流失了。据我了解的几所农村中小学,他们仅有的几台旧风琴都已经是键盘错位、音不准、踏板线断掉了,由于长时间没人管理和维护,都已经成了老鼠的家了。
(四)社会和学校的观点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和学校都把功利放第一,只要孩子们学好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能考上大学就可以了。在他们心中常认为音乐课都是可开可不开的“副科”、“杂课”。而且在很多地方的行政部门也是对音乐教育抱着同样的态度,据调查,长期以来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培训是只注重文理科,而对于音乐教师的培训则是少之又少。
二、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作用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规定,音乐教育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从而通过音乐教育来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一)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音乐的本质是审美’。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认识美和发现美的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的综合统一。”而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则以音乐教育教学为主要内容,在音乐课堂上提高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来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早在古代《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听到《韶乐》以后因为音乐太美了,就有其“三月不知肉味”感觉。
音乐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农村中小学的的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教学内容,以音乐的情感体验、形象思维为有效途径,并结合一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们认识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感受力鉴赏力 、审美表现力与创造力以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二)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时展的要求,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现代教育的灵魂。音乐教育通常被教育界认为是塑造想象力和开启智力的一把金钥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音乐教育,它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在发展人的创造能力方面有特殊作用。
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音乐对他们的影响,就不会有他们在科技上的巨大成就。他们不仅从音乐中获得了高尚的娱乐,重要的是他们惯于在诱发灵感的音乐中,凝聚自己熟虑的科学构想,使自己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梳理,把思维引向深处。这说明音乐对于激发人的创造灵感,创新思维,提高修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教育促进智能的发展已为全社会之共识,在对农村中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引起对音乐教育的足够重视。
(三)有力于农村中小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音乐教育还能够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使人怀着一颗积极友善的心灵去对待一切事物。好的音乐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体。
《乐记》云:“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确实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爱的奉献》、《让世界充满爱》、《一个真实的故事》等这些经典老歌,都是以爱为主题,用歌曲优美而生动的旋律表达了个人对社会大家庭的爱,唤起全社会的爱。前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一次讲座中也曾说过:好的音乐不但可以带给人们欢乐,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能激励人们去追求自身的高尚,培养广阔的胸襟。可见音乐教育对学生人格品行方面的健全发展也是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有利于推动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需要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深化和体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育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强调内化的教育,把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于自己的身心,形成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生理和心理品质。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音乐教育是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结语: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素质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而音乐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社会和家庭的音乐熏陶,而发展成为一种跨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重在培养人们素质的教育模式。尤其在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中能够协调身心健康成长、个性自由和谐发展、塑造完美人格。由于音乐教育的独特形式和重要作用,目前必须对农村中小学中的音乐教育从其性质、以及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应有一个重新的认识,以促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得以健康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越越.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论文摘要: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实施手段,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而且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有着深远的意义。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问题也被提到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着手,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农村艺术教育的重视。
一、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情况分析
农村中小学艺术课的开课率较低,即使开课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图画。少数学校,即使有了专业艺术教师,也存在艺术教育课程被严重挤占现象。艺术课由文化课替代。
(二)艺术教师情况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师配备情况远低于城镇学校,师资严重缺乏且多为兼职,专职和专业的艺术教师甚少。
(三)艺术办学条件
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总的来说:农村不如城镇、美术不如音乐、小学不如中学。大部分农村学校没有画架、画夹、颜料、纸笔等美术教学用品,音乐教学设施也很简单不完善。
二、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发展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构成要素,统一于一个整体中,它们都要通过教育来发展完成统一。感性是内心的、来自心灵内部;理性是逻辑判断的、来源于大脑的思考。像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等基础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对理性思维的考察是从逻辑的、思维判断的角度去评价,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小学生只是智力和思维得到了发展,在考试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数,但他们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审美,不懂得欣赏生活。而艺术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对生活的观察,锻炼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素质教育时代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培养,中小学生没有发现美的感性思维又怎能更好地全面发展呢?所以,艺术教育对中小学生非常重要。
(二)艺术教育可以启迪中小学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过考试来评价,而智慧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智慧是不可通过测试来测量的。在艺术教育中蕴含着在实践中处理现实问题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是很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获得的,智慧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时比智力还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进智力的发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会增高,甚至会压制智慧的成长。艺术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长智慧,如:文学戏剧作品、美术写意作品和音乐舞蹈作品等作品都体现着深刻的智慧。
(三)艺术教育可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艺术教育中无处不蕴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艺术教育能使中小学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艺术的品格之一,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欣赏中,艺术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鸣。艺术教育还可培养主体的爱美心,有了爱美心就会产生爱德之心和爱智之心,这样就有助于建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进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心灵高尚的人。
三、结语:
农村中小学由于各方面配备不齐全,使艺术教育不能全面开展,在素质教育时代,使得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农村孩子的发展。在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的同时,农村也应共享改革成果,农村艺术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各界的关注和帮助,我们期待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李进平.贫困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苏海英.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1)
当前农村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各级重视不够。个别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开设美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很不到位,不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同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不到美术教育是美育和素质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没有充分认识到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促进作用。普遍存在着“口头上重要,安排上次要”的错误认识。二是课堂教学不规范。在农村中小学受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美术学科长期被当作附属学科,小科次科对待,有些地方则当作“调剂课”,在实际工作中被随便缩减,随时被其他基础学科挤占,甚至停开。有的地方即使能按规定开设,也很不规范,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上与不上一个样,上坏上好一个样认识。三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老师普遍配备不足,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基层学校有80%没有美术专职教师,大多数是有美术爱好或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对美术知识不甚了解,缺乏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这也是农村美术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四是教学方法落后。由于美术教师的缺乏,农村中小学美术课教学方法十分落后,大多数美术课要么是让学生自由创作,听任学生无目的地涂画,要么是依照单一造型临摹描绘;或者,干脆把美术课上成了自习课。此外,学校美术教学设施落后,没有专用教室,教具老化,教师只有靠一本教材、几根彩色粉笔和几个单调的石膏像教学。
如何加强和规范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呢?基础美术教育的成败,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课本教材、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师资水平、行政支援、资源利用、教研教改、活动开展等,其中重视程度、师资力量、课堂教学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强化思想意识,切实提高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任何教育”。美术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所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强化和规范学校美术教育,不仅有利于对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文化艺术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加强和规范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前提在于行政支持。因此,我们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要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地位,加强领导,高度重视,改变过去小课、副课、调剂课的错误认识,给美术教育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其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美术专业教师。目前,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师,符合专业要求的极少,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整体素质偏低,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采取必要措施,狠抓队伍建设,加大选聘力度,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注入新鲜血液,加快提高美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为在职美术教师创造继续教育机会,通过举办中小学美术教师培训班,参加省市高级研修学习和开展县内校际间的美术观摩教学、比赛活动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同时,正视美术教师的作用和地位,严格加强美术师资的培养和考核制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质量和教学质量。
第三,要规范课堂教学,努力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效益。一堂课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一位教学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学流程设计的优化、教学时量和内容的合理安排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正确把握一堂课学习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备好课,做好教学设计、材料选择、工具准备,特别要做好美术名作、学生习作、教师范画等范例选择。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挖掘乡土教材,充分利用当地的树根、河石、树皮、树叶等材料制作工艺美术品和装饰画等;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在春秋季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室外进行人物和风景写生,引导学生欣赏描绘美丽的校园、家乡的自然美景。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了审美能力,而且,打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