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

第1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新课改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循课改精神编写的新教材注重了对学生能力、方法、情感的培养。[1]图1为新教材课后知识拓展,图2为旧教材的课后习题。由上图比较可知:旧教材的课后练习较为关注学生对“五带”、“时区”等地理识记性知识的掌握,而新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原理,而且还要求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材料,查阅信息,推断月球上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强调学生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2时代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

2.1力求与时俱进

追求时代性是地理教材的生命力。[2]一方面,地理教材要选择地理科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例如为了与地理科学的新成果保持同步,地理新教材将旧教材中所讲的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更正为“行星”,既确保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又加强了教材内容的鲜活性。

2.2注重学以致用

地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地理。[3]注重实用性是教材内容注重适应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地理教材要向学生呈现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另一方面地理教材的内容也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表1为新旧教材第一章(单元)目录比较,左为新教材,右为旧教材。根据表1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删除了老教材中《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等与人类生活联系不甚紧密的内容,并且四节内容都是围绕地球展开的,把本章的重点由从遥远的宇宙空间转移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体现了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教材编写理念,增强了地理教材的生活性、实用性。

3逻辑清晰、栏目多样的结构体系

3.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新教材的编写力求做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材编写时力求做到直观具体。比如第一章的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材将本节内容分为:“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辐射影响地球”两个部分,“为地球提供能量”其实主要讲解的是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学生有较为直观的体验,而与之相比学生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这部分知识就相对了解较少。因此在对本节知识点的顺序进行编排时,将“为地球提供能量”安排在前,而“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在后,符合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2注重栏目的多样性

与只有正文和“活动”栏目的老教材相比,新教材新增了内容提要、读图思考、阅读、活动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新教材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教材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它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预读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多种栏目组合也很好的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这充分体现了新教材尊重学生差异,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的新理念。

4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

4.1图片数量增多,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以前的地理教材过多使用文字表述,这种方式较难体现学科特色,特别是生涩的文字表达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新教材在进行知识点的表述上,尽量使用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的图片,充分体现了教材的地理性,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例如在介绍太阳系的行星时:旧教材运用了一张表格,将这些行星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公转周期、自转周期等数据详细的罗列了出来。而新教材则将这几种行星通过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可以很直观地从图中看到水星的体积最小、木星和土星最大,海王星是一颗天蓝色的行星,以及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有光等等。

4.2文字表达简明扼要、生动活泼

第2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就地理教学而言,校本教研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定研究专题,并进行深入研究。

一、教学理念的研究与探讨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与教学理念有关的问题:地理教学怎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问题、人文性和自然性的统一问题……实践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机械地设计课堂活动;有的老师将三维目标中的每个维度都分解成若干细化的目标,从而造成一节内容有七八项教学目标……这些现象表明有些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还不够透彻,有时甚至产生了误解。

带着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教学理念的研究和学习方面进行校本教研。研究专题可以从宏观角度展开,也可以从微观角度进行研讨。宏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教学理念在地理课堂中的体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微观角度的研究专题,如怎样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目标的制订、练习中如何体现教学理念等。

这方面的校本教研一般可采取专题研讨会、教育论坛、教育沙龙等形式进行。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研究与探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如在地理必修1中非常具体地指出,“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但作为具有宏观指导作用的课程标准,大量的表述又只能是抽象的,即使像资源、环境等的具体目标也是针对整个高中学段的,不可能具体到年级。

如何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地理课程标准,是广大地理教师直接面对的问题。这方面的校本教研应该尽量从微观角度展开,重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定位和具体落实。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备课组交流、教学研讨会、教育论坛、论文写作等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研讨,否则就会失去校本教研的价值。

三、教材的研究与探讨

地理教材涉及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教材的知识体系是我们集体研讨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总体研究、局部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如可以研究教材的结构问题,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的关系问题,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鲁教版、人教版、湘教版等教材的学习专题问题,教材与读本的关系问题,教学顺序安排问题(选修部分尤其重要)等。

教材研究与探讨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集体研讨可以采取备课组交流合作、集体备课、专题研讨活动等形式,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较大范围的教材研究。

四、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讨

围绕课堂教学进行研究与探讨,是校本教研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事地理教学,我们会遇到许多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制订计划,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进而反思总结,再进行新的实践,一定会有许多成果。关键是要做发现问题的有心人,只有在教学实际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进行研究。

课堂教学可以研究的问题很多,宏观层面的如地理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课型研究,活动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研究,预习课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的模式研究,分层教学研究,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反思和研究、教学方法运用的反思和研究、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进行反思和研究等。

五、检测与评价的研究与探讨

传统的教学评价常常关注终结性评价,创新的评价机制则要求高度重视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

这方面的研究课题比较多,宏观层面的课题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评价研究、促进特长生的个性化发展研究、学生的发展性评价研究等。微观层面的如教学专题的检测研究、模块的检测研究、高考方案研究、高考研究、学业水平测试研究、学分认定研究、学生素质综合评定的操作研究、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施研究等。

关于检测与评价的研讨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问卷调查、个案分析、实验、反思总结、专题研讨等是常用的方法。

六、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发的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教材开发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其中一部分课程可以作为地理教学的补充。这类课程可以从大地理的角度来设置,也可以跨学科甚至跨学习领域设置,也可以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设置。

如何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学校的资源规范地开设校本课程,如何设计课程纲要,如何编写校本教材,如何实施校本课程教学,如何处理校本课程与其他教材的关系等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可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实践分析、教材编写、教学个案反思总结等方法进行。

七、研究性学习与地理教学结合的研究

现代教学注重探究性学习,这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将地理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也是校本教研的研究项目之一。这类研究可以和研究性学习融为一体,如结合地理学习的选题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指导研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监测研究、研究性学习的成果鉴定研究等。

这类研究可以运用个案分析、反思分析、实践总结、论文写作等方法进行,还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校本教研。

八、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

开展地理教学,需要建立丰富的资源库。如何建立适合本校特点的资源库、如何发挥资源库的作用等,应该是校本教研的内容。

第3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关键词:地理图像;地理教学;地理技能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图像应用现状

(一)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主要由三系统组成,即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这三个系统既紧密结合又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信息的独特载体和独特的表述方式。图像系统通过图像的展示,再现地理事物的形象和属性,属地理感性知识。图像系统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语言,是地理知识和地理信息独特的载体和表述方式,地理图像系统通过对图像的展示,再现地理事物的形象,属地理感性知识,是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任何学科的特有的信息载体。

(二)图像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图像系统能准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其次,可以把零散的地理事物系统化。第三,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第四,是地理教学的信息库。第五,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第六,地理图像是搞好地理教学的重要教具。

(三)现行地理教材图像系统概况。现行初中地理教材由800多幅图像作为“骨架”“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这些图像是由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素描图等组成,而其中地图是图像的主体。图像在教材中的地位可以说是教材的“骨架”,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是依附在这骨架上,它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说明和补充,而且是地理知识的另一种表达形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只要突出图像教学,完全可以讲清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知识并通过图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学生正确理解地理规律,还使学生通过图像引起一系列联想,获取并记住丰富的地理知识。高中地理课本中地理图像数目也很可观,其中高一上、下册必修各含236幅(组)、155幅(组)、高二、高三选修各129含幅(组)、189幅(组)。

(四)目前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教学中重文轻图。只注重地理教材中课文部分教学而忽视图像的应用,致使地理教学失去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2.留于表面内容不能深挖其实质内涵。往往让学生机械记忆一些地理分布,地理事物,而不能分析地理事物形成和分布的根本原因,不知道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3.只知静态分布不知动态变化和发展。地理原理图和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图,往往只是截取变化过程中某一瞬间的现象,来展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但不能静止地看问题,必须动态的看待事物地发展过程。

4.只了解局部不研究整体。有些地理图像是选取典型的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研究,以便举一反三,由特殊到一般,由局部到整体,而有很多师生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五)新的一轮地理课改和高考、会考的要求

《地理教育国际》指出学生掌握地理技能。不仅要能利用文字、图片、定量资料构成的教科书、图画、图表、文献、示意图和地图,以及野外考察和制图解释第二手资料,利用统计数据等形式进行地理相关问题的学习,而且还应形成、发展具有处理资料、做出判断评价资料、解释资料做出抉择根据调查结果和价值观采取行动的能力,这是操作性地理技能。虽然地理课改强调建立学习结构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注重发展性评价,但适合目前中国国情的最主要的评价方式仍然是中考、会考、高考。

下表为近年全国或部分省区高考地理图像和图表考查情况统计

试卷名 图表 分值 分值比重

2006年全国文综1卷 图7表1 86 86%

2005年北京文综卷 图8 86 83.4%

2005年江苏地理卷 图13表1 109 72.7%

2005你广东地理卷 图7 86 57.3%

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全国及绝大多数省区的文综试卷或地理单科试卷,关于地理图像的分值比重大都在70%--90%,地理图像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二、地理图像教学的理论分析

人脑信息通道与地理教学效果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五官获得知识的比率有如下差别

感官类型 视觉 听觉 嗅觉 触觉 味觉

知识比率 83% 11% 3.5% 1.5% 1%

由上表可见,五官中视觉的比率效果最好,这一成果能为教学媒体的选择和优化组合提供科学依据。另一研究表明:学习保持的情况;同一份资料,仅用听觉,三天后记忆率为15%,仅用视觉,三天后记忆率为40%,而两者并用,则三天后记忆率为75%。可见,要求学生看图像听讲解、在图像上找、读图提问、填充空白图等,可以使各种感官都参与识记,增强记忆效果。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视觉材料之一,故地理图像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取到不可或缺的功能。

第4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关键词 中学地理;导读;教学法

一、地理课四步式导读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地理课的四步式导读教学法过程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吸收了整体、有序、反馈等现代教学原理,是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结构和初中地理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其基本特点:一是以一个课时为一个教学单位,按课时进行整体设计,便于教学实施。二是通过某个单元地理教材内容(课文)的教读带动其它教材内容的自读(仿读、试读)。三是以阅读为重点,读练、读讲相结合,从整体到段落演绎渐进。

二、地理课四步式导读教学法的方法

按照可操作性、实践性和结构性的要求,我们在地理课中采取教读、自读、测读、讲读四个步骤进行导读。

(1)教读指导学生按照整体阅读、段落理解、回归整理、练习自检四个环节进行自学,教会学生学习同类地理教材内容的方法,指导怎样去学习这一类课文。即让学生学到新的地理知识,又使学生获得阅读同类课文的方法,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

①整体阅读教会学生从自学内容的整体出发,在领会认识其中各个部分、各个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对学习内容的宏观认识。因此,整体阅读要求做到概括性和关联性。第一,概括性即对阅读课文的大标题和小标题进行阅读,快速了解学习内容概要,通观大意。第二,关联性一个课时讲述某个国家或地区,其内容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呈内关联性。本节课内容与已经讲述过的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相邻,或在自然、社会条件方面相联系,呈外关联性。地理教材的关联性体现了学习内容的递进、并列、交叉等联系特点。对内关联性,在指导学生注意分析、理顺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层层深入地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形成、发展过程;对外关联性,要指导学生从已学内容的性质、方法、推导与它相似的新课内容的性质和方法,从已知事物的特征看未知事物的特征,从而获得新知识。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对后续学习产生一种比较广泛的一般性知识迁移,使一些与前面相关的内容只要学生稍加分析和对比就无太大困难地加以理解的掌握。

②段落理解教会学生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对本课时的内容逐段进行深入的学习。一个课时的教材内容通常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并以相应的地理图、表、画(地理照片、漫画)。一个段落又是由一些句子组成,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意思按照一定的语序组织在一起。指导和提高学生段落理解的质量、效率的方法有两个:一是善于找出中心句,一般多为地理概念特征、规律等概括性表述。找到了中心句,就抓住了理解段落的关键。二是善于将课本中的地理图、表、画交互阅读,注意发掘教材中地理图、表、画所提供的地理信息,指导学生以课本的结论为地理图、表、画内容,以地理图、表、画信息作为课文的表述,加深对段落表述的理解,这样也能调动学生的自学兴趣和思考的积极性。

(2)自读包括仿读和试读,前者是组织和指导学生按照教师教读的方法模仿阅读新课文,后者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进行阅读,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教读的方法。

(3)测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用巡回察看,抽查笔记,个别提问和少量诊断性小测等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检测学生自读的质量,收集反馈,用以确定讲读的内容。测读的教学要求以地理教学大纲对本节的教学目标为准。

(4)讲读在学生自读、测读的基础上,教师用适当的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串联讲解,并对检测发现的问题,加以矫正补救。讲读要突出重点,着眼于释疑解难。要防止面面俱到地重讲一遍,久而久之,学生每次以为老师还会重讲,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自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做好四步式导读教学法的要求

(1)导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作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体现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在导读中时间安排要恰当,通常学生自读的时间不少于二十分钟,讲读的时间不超过二十分钟。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教师要逐步减少讲读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自学时间。

第5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关键词】中学地理课程;地形特征;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30-03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地形特征有不同要求,如在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课程中运用不同动词,如“归纳”“概括”等,对地形特征掌握作不同要求。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虽没有专门要求,但隐含在课标中。基于课程标准,不同版本地理教材的编写在形式与内容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地形特征知识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知识,针对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存在一定距离,未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也使学生在迁移答题中遇到一定障碍。因此,构建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实有必要。

课标要求“概括”地形特征以中国地理为典型,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人教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中的中国地形特征结构是否完整,表达是否合理。

一、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体系分析

人教版以“地形和地势”为课题,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为小标题,以正文、活动、图表等形式进行表述,中国地形特征的内容构成与呈现顺序和表达方式如图1所示。

Fig.1 Content System of Chinese Topography in the Textbook

二、教材中概括中国地形特征的认知结构分析

现撇开教材顺序,对人教版上述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中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

三、中国地形特征内容体系和认知结构评析

综上所述,现就人教版中国地形特征部分内容体系与认知结构进行评价,并参考湖南教育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湘教版”)和中国地图出版社版本(以下简称“中图版”)的相关内容。

1.内容结构评析

在中国地理部分,“课标”要求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本条标准把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作为重点,落实到图,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特征。

人教版地形特征内容存在值得肯定之处:内容呈现得相对全面。地势方面,以小标题“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结合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北纬36°)进行表述,并列举了各级阶梯的海拔。说出地势的第三级阶梯向海延伸,形成近海大陆架,这点在实际教学中常被忽略。

宏观上,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的“网格”中镶嵌着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这是地形“组合”方面,人教版教材内容提到了这一点,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地形分布形成整体认识,并在活动题中以山脉为参照物找出其两侧的地形区,从而认识其他地形区的分布,通过以山脉为参照物帮助记忆地形分布,有利于形成整体心象地图。

教材部分内容表述上存在一些不足,可借鉴其他版本加以完善:

第一,人教版在中国的“四大盆地”“四大高原”“三大平原”“三大丘陵”这方面过于简略,却也是考点,可借鉴“中图版”精简处理,突出重点,如用“广阔坦荡”“地势崎岖不平,石灰岩广布”“沟壑纵横”分别概括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的特点。

第二,教材的小标题不够全面突出中国地形特征。教材的小标题应是各部分内容概括,如湘教版的三个小标题分别概括地形分布、地形种类、地势特征。人教版在这节课以“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作为小标题,并未体现地形“网格状”分布这一重要特征。

第三,未区分地形和地势这一对相近的概念。教材的课题是“地形与地势”,可适当补充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如地势主要指地表形态起伏的高低和趋势,地形指的是各种地表的形态。除此之外,地貌与地形也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学生往往张冠李戴,容易失分。

2.体例和编排评析

教材的结构框架分为三部分,即“正文”“阅读材料”和“活动”,“正文”部分的呈现方式有文字叙述,图像表述和图文结合等。活动围绕主题,既是与学生的联系,又是正文的扩展。

人教版教材在体例和编排上存在值得肯定之处:首先,表现形式多样。充分运用图表体现多样地形与山地、丘陵为主类型,用活动帮助学生落实大地形区的分布,建立起空间概念;其次,教材的直观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以感性知识为主,教材从学生可以感知的我国各类地形的生动景观图开始,过渡到五种地形类型的面积比例图,最后延伸到专业性较强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同时,人教版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呈现内容的脉络不够清晰。如在“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部分讲地形类型与分布杂糅在一起,正如图1可见,先表明类型多样,再介绍网格状的整体分布,在活动题中落实地形区的分布。

第二,体例顺序不妥,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不足。例如,在活动题中让学生用彩笔画连接走向各不相同的山脉得出山脉网状分布,但“山脉构成骨架,呈网格状分布”的结论已先于活动在教材中呈现。此外,教材呈现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饼状图让学生读图归纳为主地形前,正文已给出结论。

第三,部分内容的呈现顺序值得商榷,如地形和地势的呈现顺序。人教版和湘教版都按照先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后阐述地势特征,中图版先阐述地势特征后阐述地形类型和分布,孰先孰后各有道理。按照传统授课顺序,应先讲述地势特征,再讲述地形特征。但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学生先了解我国地形区,再学习我国的地势特点更合理。教师不能再把教材作为“圣经”,教材只是教学工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材。

四、概括性的地形特征认知结构的改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必须以“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价值取向,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认识区域特征有法可依,抓主要征象与特征,构建地理特征知识结构,利于学生迁移应用到其他地理事物特征描述。

1. 认知结构改进依据

地理新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提出评价可考察学生能否利用和激活。如图3所示的认知结构,为本文构建地形特征知识结构的主要依据。此外,《地理教学论》中指出地理特征特别是地理要素特征的概括,要依据地理科学方法论,在形式上也有一般的认知结构,如图4所示。

Fig.3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y

Fig.4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Geograph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tics

2. 认知结构的改进

参考以上依据,本文将地形特征认知结构构成分为地势特征、种类特征和分布特征。地势特征主要从海拔和变化特征进行描述;种类特征分为齐全程度和为主特征分布特征从种类特征和整体分布规律进行描述,构建如图5所示的地形特征知识结构。

Fig.5 The Cognitive Structure of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构建认知结构在地理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体现着“一般法则”与特殊情境的有效结合,对建构的“一般法则”进行相应地扩充、调整,迁移应用到具体情境中,做到适时适地而变。倡导教师在教学中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等方面引导学生形成认知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完善地理知识结构,促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注重依据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将知识进行结构化处理,为学习提供“一般法则”。

参考文献:

[1] 胡良民,袁书琪,关伟等.地理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2.

第6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一、活动板块是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 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特有的教材辅助栏目。

从表1分析,活动板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地理教科书有的辅助栏目。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材一改往日的说教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从教材的体例结构看,大量使用“辅助栏目”是一大特色,这些辅助栏目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功用。

必修教材的体例结构中有五项辅助栏目,具体内容如下:

(1)问题研究。教科书中每一章的最后部分都有问题研究,问题研究的主题紧密配合本章学习内容,遵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这个板块的设计侧重点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的过程与方法,而研究结果则具有开放性。

(2)阅读。阅读的内容穿插在正文中,根据正文内容需要安排,目的是为了丰富和补充知识而设计的。阅读部分的内容详略不一。

(3)案例。必修教材的正文中穿插设计许多案例,这些案例的选择突出体现典型性和说明性的原则,对教科书中的重要内容起到诠释、实证、应用等作用。

(4)读图思考。读图思考一般安排在重要内容结束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和运用,有针对性地巩固前段学习内容,及时反馈、总结知识。针对图表设计思考问题,加强了图表的思维训练,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

(5)活动。教科书中的活动穿插在正文中,是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活动设计的目的侧重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主。

2. 新旧版本地理教材中活动设计存在很大差异。

从表2分析,地理教科书中出现“活动”并不是新课程教科书首创,在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材》中就有活动栏目。新旧版本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差异很大。

(1)活动在教材中的位置不同。2000年出版的教材中,活动设置在每一课的最后,类似于新课程教材中每一章结束部分的“问题探究”。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则是穿插在正文中。

从设计的位置看,旧版本的活动在正文内容之外,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总结、拓展,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活动回顾、反馈学习内容。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正文的一部分。

(2)活动在教材中的数量不同。2000年出版的地理教材,每一课仅设置一项活动。而新课程教材中,每一课设置多项活动内容,如必修I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和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课中,共设计了5项活动内容。

2000年版本的教材,在活动设计上虽然保证了统一的标准,但过于刻板的活动设计,仅从格式上、形式上达到教材编写的目的。而教材编写的核心——学科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在新课程教材的活动设计中体现得更充分。

(3)活动内容的设计不同。从活动内容的设计来看,2000年出版的教材,活动内容分别以演讲会、研讨会和辩论会的形式,建议学生开展相关活动,以加强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活动的内容不够丰富,组织形式单一,设计的问题较少,而且问题设计的跨度较大,学生回答起来不利于把握。活动设计的内容简单,没有详细的操作与执行的方案,很多活动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成为形式。

而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别是活动中问题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问题表述更详细,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落实活动要求更容易,活动不仅是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活动设计的目的不同。2000年版本教材中设计的活动,目的是通过活动提供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出墙报、演讲、班会、论坛等学生活动,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过程中,从而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培养地理学科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新课程教材中的活动,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为教师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目的是通过活动提供给课堂教与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课堂互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启迪地理思维。

3. 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最重要的组成内容。活动板块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材中地理教材有的辅助栏目,大量的活动设计也是地理教材不同于其他学科教科书的最大特点之一。

根据表3的统计,各版本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都贯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在教材中增加辅助栏目,特别增加活动板块,注重地理问题探究,注重联系学生理实生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教材有“理”、有“用”、有“趣”。

根据表4、表5、表6的数据统计,各版本的必修教材中,各类辅助栏目在各必修教材中的安排数量,活动板块的数量是最多的。特别是在各版本的必修I和必修II,活动的数量是整本教材中最多的辅助栏目。众多的活动成为新课程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众多的活动也成为新课程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地理教材中“活动”内涵与设计的研究综述

地理教材中的“活动”与活动教学中的“活动”虽然一脉相承,但在内涵、功能、分类、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诸多方面还是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

1. 关于“活动”内涵的研究综述。“活动”的内涵是理解地理实验教科书中辅助栏目“活动”的基础。因此,对“活动”的内涵本身的认识将决定着地理教师对地理实验教科书中辅助栏目“活动”的基础内涵、价值、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认知。关于“活动”内涵的研究,多见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成果中。比较普遍的理解有以下几种: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心理和行为的统一体,活动不仅包括内部心理活动和外部实践活动,而且包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从心理学意义来讲,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就是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既让主体获得两种经验的增长和主体意识的增强,也使主体的认知图式获得变化和发展。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意识能动性和个性能动性的高级形式”。虽然这个定义是从哲学或心理层面来阐明的,但它对教学层面上的理解也极有帮助,主要表现为“行为动作”和“能动性”这两个词汇上。

从教育学意义来讲,“活动”可以理解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联系实际问题,通过动手实践去主动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过程与方式。

第7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某某矿井发生了透水事故,矿工被困井下;

某地发生了地震,许多鲜活的生命被埋在了废墟下;

某地发生了滑坡、泥石流,村庄被埋没了;

某地持续干旱,人畜饮水困难,人们为找水而奔波;

某某城市,道路、楼房出现地面沉降,危及行车和市民安全

……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因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60.1亿元,因洪涝、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60亿元。触目惊心的数字,不能不让人们思考,地球怎么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怎么了?这些事情都可以归结于地质事件。作为一名地理教育工作者也会反思,这些与我们的地理教育没有关系吗?难道我们的地理教育就没有过失吗?

一、对课程标准的反思

以下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地质教育的相关要求:

1.对课标内容的反思

从课标的内容看,地质教育的内容过于浅易,知识涉及面狭窄。课标表述的内容以地形知识为主,而矿产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对我们国家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影响的地质因素涉及很少。部分单元虽提及“自然环境和自然灾害”,但并没有突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部分活动建议,或过难或过易,难以操作,例如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建议要求学生“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故事”,在此提出这样的学习要求既不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又达不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再比如“使用计算机软件模拟演示大陆漂移”,能做这种演示的学校全国有几家?

2.对培养目标的反思

从培养的目标看,课标中呈现的地质部分的培养目标仍然侧重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对学生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要求几乎没有提及。通过地质国情教育,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区域地质基础,了解区域地质基础的利和弊,学会热爱自然,关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在自然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绝不能改变生活的地质基础,对待自然,我们都应心存敬畏。当然,心存敬畏并非无所作为。通过地理学习,我们要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为的,哪些是不可为的,哪些是需慎为的。

当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涵盖现实社会中所有的地理问题。但给师生一个明晰的追求目标或思维的触角,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是有益的。由于学生接触的地质知识面狭窄,会影响他们对我国地质国情的全面了解和正确地质国情观的培养。

综上所述,现有课标中的地质要求,还不能很好地引发学生对身边地质环境的关注,也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解释身边发生的许多地质现象,更不能使他们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而接受完义务教育后近一半学生将进入职业高中学习或直接走上社会,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以后不再接受系统的地理教育。地质知识的贫乏,一定会对他们未来的行为产生潜在的深远影响。

二、对教材编写的反思

1.对教材地质知识编排的反思

教材对地质知识的编排处理上,仍然沿袭了传统方法,缺乏地质因素作为区域发展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的典型案例。世界地理部分,课程所述“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的要求,在教材选择的六个国家中,除日本少许介绍地质基础外,其他都没有介绍。中国地理部分,课标中“表述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教材中几乎都很少提及地质基础。八年级下册的“区域差异”,对于“青藏地区”而言,地质应当是该区域环境发展变化的主导因素,但教材在编写中没有能突出和挖掘这个因素,而是从“高”与“寒”这两个区域表象特征来描述的。“认识区域”部分选取的“黄土高原”,该区域环境特征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黄土土质对环境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但也不是主导因素。

2.对教材地质国情知识介绍的反思

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对地质国情的介绍往往是讲“利”多而讲“弊”少。现将中国地质基础的相关知识网络整理如下: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质基础对我们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既有有利的因素,亦有不利的影响。中国的地质基础复杂、脆弱,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不仅仅地质灾害频发,而且使我国的区域差异加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影响基础设施的投入,消耗了可贵的社会资源,减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这些内容在教材中鲜有介绍,这不能不说是教材内容安排上的一块短板。

三、对教学行为的反思

地质国情教育的薄弱,亦与我们的地理教学不无关系。

1.教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由于许多地区初中地理末纳入中考科目,学科地位低,广大农村学校专职教师队伍严重不足,以及职业倦怠等因素影响,初中地理教学普遍不受重视,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初中课改已有十多个年头,教师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地研究和挖掘课程资源,把学生身边的、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断改革教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地理课堂。如让学生尝试用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某地发生火山或地震的原因,让学生读图讨论我国所处的板块位置,以及这样的位置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讨论我国不同地区资源的优势与劣势,讨论矿产资源开发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讨论城市地面沉降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等等。

2.地理实践活动没有真正落实

地理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地理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地理素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目的的最好途径,但目前能真正落实的却廖廖无几,究其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广大地理教师要克服种种困难,努力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例如,调查家乡地质基础对房屋建设投入的影响;走访当地地震局,收集地震资料,了解不同地震烈度区房屋建设的抗震要求;调查地质基础对道路、桥梁、水库等大型工程建设的影响;调查了解矿区的地质基础以及防止矿难发生的措施,了解当地水资源的状况,以及开采地下水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等等。

第8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板书设计 基本原则 常用类型

精彩的板书设计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我认为追求高效地理课教学必须研究其板书设计,让科学的板书与其他教学手段相得益彰,是促进地理教学高效的重要策略。以下,我重点对地理课的板书设计谈一些心得。

一、地理课板书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堂高水平的课离不开优美的板书设计。从板书字体的书写、整体布局可以窥探到教者的教学基本功和思维能力。好的地理课板书不仅可以完整地表明地理知识结构、体系,反映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可以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结合自己在地理课教学中板书设计实践,我认为地理课板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地理课板书设计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科学性和形式结构的合理性两方面。板书内容的文字、图表及表达的地理知识必须准确,而且板书中的各种文字、符号、图表还要按一定的形式结构科学组合起来。

2.简约性原则: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在形式上要简约,但简约并非简单,而要反映教学内容之核心,体现提纲挈领、简明扼要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提炼,用最简洁的文字或符号概括教材最本质的内容。如在板书中善于利用地图、符号、表格等表达说明教学内容,既要能反映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又要能帮助学生理顺逻辑关系,掌握知识结构。

3.针对性原则:地理教材中纵横交错的“知识网”不乏抽象的概念等,往往让人有琐碎之感。如何才能使地理课板书内容纲举目张、条理分明,就要求教师把握好板书内容的针对性,既反映地理学科的要素,又针对学生实际,将知识传导和能力培养相结合。

4.启发性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板书设计作为最常见、最实效的直观教学手段之一,重在让学生“看”懂,发挥视觉功能,过目不忘,这样既能使板书形象直观地“刺激”大脑,又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更投入地学习。

5.艺术性原则:好的板书设计无论从内容与形式确定,到教师书写的整齐规范等方面都应该富于艺术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相反,那种条理不清、版面设计紊乱、内容繁杂、残缺不全的板书,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从而失去地理板书应有的积极作用。

二、地理课板书设计的常用类型

地理课的板书设计形式多样,选用何种形式,应从教材实际出发,要以服务课堂教学、服务培养学生能力需要为目的。现列举几种常用板书设计类型如下:

1.纲要式:纲要式板书设计是一种最基本的板书形式,以文字表达为主,把教材内容以提纲式体现出,这种形式的板书提纲挈领、层次清楚、言简意明、重点突出。教学流程中,学生可根据板书的提纲学习,思路明确,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地球的形状》一课的提纲式板书:

在运用纲要式板书时,往往先书写知识点,然后书写二、三个层次的小纲目(即知识要素),并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得出结论。但这种板书的缺点是不易明显地表达知识之间的交叉关系,缺乏生动性。

2.表格式:表格式板书是一种通过表格并附以文字表述的板书形式,这也是广大教师常用的一种板书形式,最适合两种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在分布、特征、规律、成因及作用等方面分类对比,列表对比则一目了然,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栏目中的内容时文字表述要简要,对比性强。运用表格式板书既有利于学生逐一认识各种地理事物的不同特点,又在完成填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看书、读图和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是一种学习方法,可谓一举多得。如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球仪中的纬线和经线”的板书:

3.结构式:结构式板书是一种体现地理事物组成和内在联系的板书形式,其最大优点是可以反映地理知识结构体系,把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结成网,构成整体。能把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具体化,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直观性。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的板书如图1。

4.图文式:图文式板书即图文并茂的板书形式。通过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图,配上文字、图例等,因其更为具体、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形象地表现事物,引发学生兴趣,从而加深理解。如讲我国地势特征及其优越性时,我设计了图2这样的图文式板书:

5.歌诀式:对于地理课中一些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可凝练编写为概括性强、朗朗上口的歌诀,并板书出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记忆,而且记忆效果很好。当然,要根据实际歌诀编写,通俗易懂,切忌生拉硬扯、故弄玄虚。

第9篇:地理教材的表述形式范文

    关键词 地理,教材教没,能力培养,主体

    * * *

    人教版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是一套既便于改革又利于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教材从内容、结构,形式 都进行了大胆改革,体现了地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突出了环境和发展问题,资料新颖,图像丰富,具有直观 性,可读性,趣味性,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如何根据教材的特色,摸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值得 探讨的。

    1 突出人地关系,删繁言简,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