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第1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艺术设计;创新思维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82-02

一、创新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创新是艺术的核心。艺术少不了创新,没有创新意识,艺术设计就丢失了灵魂。艺术设计在不断以鲜明的形象融入社会发展当中,无论是纵观历史,还是着眼于今,每件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从而对设计主题信息进行充分的、正确的表达。

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渗透,创造出新的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同时还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

创新思维属于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对于促进人的个体素质全面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形成创新性思维,才能去极力创造新的事物。一方面创新思维需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社会道德情操为基础,另一方面高度的责任感又是成为一切艺术设计创新活动得以持久发展的重要动因。所以艺术设计的创新要与社会的需要、发展结合起来,体现艺术设计的价值。

二、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

1.注重基础知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理念。人们可能认为基础知识是一门课程所固有的,没有什么可创新,这其实是个态度问题。事实上,一是基础知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二是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体会要在动态中,而不是在静态中来实现。

在艺术设计中,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设计作品都是靠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孕育而成的。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学、美学、设计学、社会心理学、经济学、构成学、材料学、工艺学、市场学、营销学等学科。而这些知识的积累既是研究问题的理论依据,也是实现艺术创造的钥匙。艺术设计具有多元性和交融性的特征,要求设计师具有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较强的审美能力,延伸到国外设计理念甚至需要一门外国语的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对于艺术设计而言,专业表现技法和专业制图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懂得并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理念是培养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2.注重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方面要注重创新思维在实践过程中的培养。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心理的需要与目的等,对于学习者来说,不要只关注呈现在面前的已经完成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个作品设计的过程——或者说作者的思维过程、心路历程等等。因为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其整个的设计思维脉络:灵感的来源,创意的出处,从灵感到设计,再从设计中产生灵感……一步步一直到最后的作品,也就是说从这个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是否掌握了设计的方法以及掌握的程度。也许现在呈现出的作品还不够尽善尽美,但只要掌握了方法,再经过实践的锻炼,终究会设计出完美的设计作品。由此可见,艺术设计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需要经过不断地发现、积累、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得到完善的过程。所以,强调注重设计的过程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艺术设计中,要不断探索并注重多学科的融合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崇尚创意的思路在艺术设计的中更应提到突出的位置。无论是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设计课程,都应在教学环节上设置有利于培养创新思路的课题,注重诱导,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能将以往学的知识融会在一起,把艺术设计从局部到整体,从构思到表达,将自己的、别人的、分散的知识融于一体,从而提高艺术设计创新能力。

4.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意潜能。传统艺术设计常常出现重技巧思维。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意潜能的发挥。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艺术设计创意思维提供了高效率和精确的表现手段,传统的手工绘画、单一的材料体验、简单的加工工艺、单纯的技艺传授,已不能成为我们现代艺术设计的唯一目的,而应把思维开发、创意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的贯彻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把握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发挥个人的创意潜能。如室内设计课,在引导指示标志的设计中,将三大构成的形态研究与视觉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将视觉传播原理与图形设计创意联系起来,加强艺术设计学生对事物视觉化表现能力的训练,使之在想象与表达的有机结合中,逐步向更积极的创意思维迈进。

5.结合市场需求,开拓艺术设计视野。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边缘学科,更是一门结合市场需要的综合学科,艺术设计需要以相关学科为基础,以其他科学的知识来丰富设计者的修养,艺术设计是培养设计师和艺术设计研究人员,而不是技术工人。在专业设计方面,要适当增加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工艺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个视野开阔的知识空间。当然,设计师的广泛涉猎和专注是对立统一的,前者是灵感和表现方式的源泉,后者是工作的态度。好的设计并不只是图形的创作,而是艺术智慧的结晶,涉猎不同的领域,担当不同的角色,可以让自己保持开阔的视野,使设计带有更多的信息,触类旁通是学习设计的重要特点之一,艺术之间在本质上是共通的,文化与智慧的不断生长,是成为设计界常青树的法宝。艺术设计与市场关系十分密切。设计产品要直接投入市场并适应市场的选择。因而,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技能和思维的培养之外,更要将市场经营观念导入其中,是学生尽早了解市场,接触商家、厂家,直接参与设计实践以缩短学生对市场的认识过程,能尽快适应社会。只有了解艺术设计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才能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思维,创造出最富创新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 陈莹,李春晓,梁雪.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训练[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

[3] 普敏.对培养高师学生艺术能力的思考[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Z1).

第2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对基础理论四维时空观的革新及对经络系统认识的革新。

中医萎缩和衰落的原因在于对基础理论的四维时空观认识不清和对概念的摸糊,中医术语的含糊其词、摸棱两可、生涩难懂也是阻碍中医发展的重要因素。阴、阳、虚、实、风、寒、暑、湿、燥、火、痰、邪、毒,让人雾里看花。古人对人体和自然用类象表述是非常智慧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传统医学的概念和术语也应该有更加明确的定义,或是更加清晰的表达和认识,如:中风可表达为脑梗塞,瘰疬可表达为肿瘤或结核等。有些概念也的确难以用现代语言表达,阴、阳、精、气、神是中医最核心的概念,它就像“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普遍规律”、“万物本原”定义,并不能包含古人所说的“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意思是:阴与阳相互转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内经》中的“精化为气”、“气归精”和道家修炼中的“以精化气,以气还神”其实说的就是一个阴阳转化过程。这里古人还有一个概念的混淆和矛盾,如:“虚为阴,实为阳”和“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相矛盾。气为虚为阴,气为清又为阳,精为实为阳,精为浊又为阴。中医与道家的阴阳是相通的,医道同源,医易同源,把握了阴阳,就把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只有清楚地理解阴阳,才能清楚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清楚地理解古人的思维、清楚地理解中医奥妙、清楚地理解易道奥妙、清楚地吸取历代中医精华去其糟粕。

阴阳物质的特征区别是:

1、阳性物质是实存在,呈显性状态,用肉眼或借助仪器可以看到,占有空间;阴性物质是虚存在,呈隐性状态,借助仪器都无法看到,充满空间,但不占有空间。2、阳性物质的实存在方式是粒子或粒子组合状态,无论怎么分解或分割,都仍然是粒子态;阴性物质的虚存在方式是波或波群。3、阳性物质运行的速度上限是光速;阴性物质运行的速度下限是光速。速度的差异是阴阳两大类物质的重要区别,光速则是两大类物质的临界点。能把握住这个临界点,就能把握阴阳的转化。这样,古人说的“精”,就是阳性物质,它可以是糖、脂、蛋白质、维生素、水、矿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存在:“气”是阴性物质,它可以是波、波群或信息场的存在,而阴阳又无处不在,上下、表里、热凉、动静、男女等都可用阴阳表述,细分又有阴中的阴阳与阳中的阴阳。如:肝为阳性中的阴,胆为阳性中的阳,肝气为阴性中的阴,胆气为阴性中得阳等。风、寒、暑、湿、燥、火就是古人对不同气场的感觉。风,是木性气场;寒,是水性气场;暑火,是火性气场;湿,是金性气场;燥,是土性气场,其实就是木气、水气、火气、金气、土气的表象,是阴性物质的五大类气场的存在形式。人体经络系统肝胆经中运行的主要是木气,脾胃经中运行的主要是土气,肺大肠经中运行的主要是金气,心小肠经中运行的主要是火气,肾膀胱经中运行的主要是水气,心包三焦经中运行的是综气。它们又分别和自然界的春夏秋冬相对应,春天前两个月主要是木气,夏天前两个月主要是火气,秋天前两个月主要是金气,冬天前两个月主要是水气,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表现为土气。木气可使自然界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物生根发芽。气在这里表现为能量、生命场、信息场,我们无法用肉眼看见也无法用仪器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经络中运行的气同样如此,由于经络存在于生命体中,有粒子现象,即阳性现象,又有波的现象,即阴性现象,所以经络有阴阳双重性,有波粒二现象,它的运行速度是光速,经络有光、电、波性;经络一方面直接与阳性的生命体相联系,另一方面直接与阴性的生命场相联系,也就是说,人体的经络系统,一方面联系“阳界”实存在的生命体,另一方面联系“阴界”虚存在的生命场,天人感应的实质就是天(生命场)与经络系统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流,经络系统同时与人体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流,即天人可通过经络系统进行阴阳物质转化;中医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的实质就是如此,中华传统文化的阴阳学说和天人学说的实质就是如此,深刻的破译它需要人类共同的智慧,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中医以人体这一“特殊仪器”去感受、体验自然界万事万物,并与其进行能量信息交流。人,是自然界全方位开放的信息接收器,也是全方位开放的信息发射器,其收发装置就是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中的隐系统,它不仅能运行气血(应该说是经气),营养组织,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更能平衡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腑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阳到阴处生,阴到阳处灵。”宇宙间万事万物无处不阴阳,平衡阴阳不仅仅是平衡五脏(阴)和六腑(阳)的正常生理功能,平衡六阴经六阳经运行的经气,更是平衡各系统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各系统与天体(宇宙生命场)之间的阴阳之气。人体每个系统都受经络系统调控,它的调控机制是全自动的,是大到自然的,也就是说经络系统有自控调节功能,大多非传染性疾病都是自控调节的表现形式,如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痛风、关节炎等等,为保证生命状态的整体平衡,不至于全面溃败或死亡而采取的自控应急调节,所以用扩张血管去降压,用补充胰岛素去降糖,用溶栓降脂去开塞,用阻断嘌呤分解去降尿酸,用抗生素去消炎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都不能保证真正意义的生命健康,更不用说延年益寿了。

第3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 对策

一.分析后危机时代经济特点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全世界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打击。在这次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很多行业都受到了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中国的对外贸易企业。自2010年年初,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回暖,诸多经济体系也纷纷止住下滑的脚步,世界经济逐渐步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后危机时代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出现经济危机之后,一段相对平稳缓和的阶段,但是经济危机并没有完全过去,受其它因素的影响,有可能引起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1)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外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总的来说企业的竞争力都是由企业的生产效率、科技水平技术、劳动成本、产业结构、倾销行为、补贴政策、汇率鼓励等要素要决定的。中国的外贸企业主要是依靠低劳动成本、出口鼓励政策、非市场化价格等优势,这种竞争力所带来的效益在短时间可以,但不利于长期发展。

2)我国企业的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受竞争力的影响,我国不少依靠低劳动成本的人口密集型加工企业在经济危机受到了冲击,丧失了稳定的出口市场;另一方面,全球的金融经济危机发生以后,许多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很多人都是捂紧钱袋子过日子,没有了以往的消费水准。这些不利因素都造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可以持续发展性的降低。

二.中国外贸企业的环境

我国对外贸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对于那些附加值低、没有知识产权的企业来讲,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无疑是一场致命的打击。在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后,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对我国的外贸出口企业不仅仅是发展的机遇,更是一轮新的挑战。

(1)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出口企业的产品大多属于产业链的最低端,面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一直处于劣势地位。与此同时,我国还要面对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由于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产业信息不明确、工业体系不完整,在生产资源的分配上不合理,在加上行业的竞争基础不一样,这就导致我国的出口型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2)本国货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作为世界货币的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许多发达国家都希望通过人民币的升值来达到保护西方国家的贸易。面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致使我国的很多出口型企业的订单逐渐减少,发展令人担忧。

(3)全球经济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

由于欧元区国家的一些问题一直都没能得到彻底的解决,例如希腊的国债问题,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信用等级下调问题等等,致使整个欧盟区的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又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全球的经济依然受到影响,极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危机。

(4)贸易保护主义频繁的使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各国要想发展,则必须在各国之间实行比以往更大幅度的合作,并且在国与国之间要建立起更加开放和有秩序的贸易平台,这样才可能实现共赢目标。可是西方发达国家更加隐蔽的实施贸易保护主义。面对这一事实,我国必须始终把发展壮大自己作为第一要务。

三.新形势下我国外贸企业所采取的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则必须大力加强对外贸易。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必须下大力气保证我国的外贸企业平稳度过如今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在政策上主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确立明确的外贸政策目标

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主要考虑进出口规模和盈利水平上面,而并没有提升到对整个外贸结构的优化和努力提高出口效益的层面。为此,我们在制定对外贸易目标时必须加强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组合,逐步提高我国进出口的经济效益,以便更充分的适应世贸组织规则。而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则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实行弹性化的手段,获取充分的缓冲空间。

(2)改变原有对外贸增长方式

必须尽快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实现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为保证这一进程的顺利实施,政府部门可以使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强制性地对耗能高、成本高、排放高的企业进行严格限制,大力提倡低碳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使得我国经济在世界产业结构中处于有利位置。

(3)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创新,在此客观要求下,我国经济要想发展,则必须对原有的贸易方式进行改变,在新的贸易方式下,要大力提倡创新,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创新机制。对于具备自主创新的产品,要积极运用出口信贷、出口退税、信用担保等金融工具从多方面进行鼓励,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发掘新的对外贸易增长点,积极进行生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得到优化,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

(4)积极实现对外贸易企业走向世界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生,则必须实施走向世界的发展方针,政府相关部门在外贸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积极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以便外贸企业有着良好的海外发展条件,这也可以促成国内外资本的互流,使得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贸易企业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只有实施良好的对外贸易措施、积极应对挑战,才能把这些压力转化为动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跃. 后危机时代宁波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J]. 中国商贸, 2011, (03)

[2] 牛士华, 杨频. 后危机时代江苏省外贸发展的“旧症新结”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0, (10)

第4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高成长则是历年上榜企业的共同特性。考察50强在2006年~2008年间的营收情况,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6家(占52%),其中更有16家增长率超过100%.50强的净利润表现更为出色,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8家(占56%),其中19家增长率超过100%. 50强的营收绝对值也非常可观,有46家企业在1,000万元以上(占92%),其中34家超过1亿元(占68%)。占据排行榜前两位的匹克集团和雷士光电,营收更是在10亿元量级。即便用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来衡量,今年50强中的多家企业也完全可以达到。像碧水源、同济同捷、拓尔思等企业,就经常出现在市场上流传的创业板备选企业名单中。

扩张期企业是中坚企业的成长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所处发展阶段相关。今年的50强企业中,扩张期企业为37家(74%),成熟期为9家,初创期企业只有4家,与去年相比,扩张期企业数量增加,初创期企业明显减少。这也是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在经济危机时期,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相对完善体系的扩张期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而初创企业则更容易产生波动。

即便经济形势从2008年突然转冷,这些企业的逆势成长能力依然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上榜的很多企业都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像本土领先的汽车设计公司同济同捷就在年初获得达晨创投的注资;达晨创投还在同期和兰馨亚洲完成了对茁壮网络的投资;匹克集团在4月完成了来自红杉资本等机构的第三轮融资;而康辉医疗则于5月吸引了来自Vivo Ventures的投资……

同样,发展历史的长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榜企业的特性。今年有11家企业是在2000年之前创立的(占22%),这些“老”企业基本都处于传统行业,如匹克集团、雷士光电、江西润田、新郑奥星等。2003年~2004年则是“新”企业创立较为集中的时段,包括迅雷网络、大众点评网、敦煌网、连连支付、3G门户等十几家广义IT行业的企业都是在互联网复苏时成立的,如今则迎来新一轮增长。

传统企业成亮点与2008年的榜单相比,今年另外一个显著变化是覆盖地域明显更广:2008年的50强来自6个省区,其中北京、广东、上海前三位就占去了41家(占82%);今年入围的企业则扩大至13个省区,江苏的企业更多达7家,取代了上海第三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投资地域已从原来的核心城市扩散,这也是VC/PE机构不断深入挖掘投资对象的结果。

纵观今年的榜单,以内需为市场、基础扎实、较少受到经济危机影响的传统企业表现抢眼,共有11家企业入围(占22%),成为亮点之一。像生产体育用品的匹克集团,抓住了国内体育产业大发展的时机,近年来成长迅速;生产饮用水的江西润田、生产红枣的新郑奥星都成功实现反周期增长。而传统行业受追捧也是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与美国最大的不同。

除了传统行业,清洁科技和生技/健康领域都是近年来被持续关注的热点。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许多推动清洁科技发展的政策,近期还将出台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在大势所趋下,包括明阳风电、斯特兰、吉鑫风能等多家相关企业都有着不俗的表现。

当然,广义IT行业仍是风险投资机构的重点所在,共有19家企业上榜(占38%),仍是占比最大的行业。而通过更深入的观察,这类企业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像从事电子商务的敦煌网,凭借模式创新入围;而成立不到两年的开心网更是一批黑马,第一次上榜就排在第26位,获得了众多评委的积极评价。

核心提示:上榜企业的逆势成长能力吸引了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很多企业都在近期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考察50强在2006年~2008年间的营收情况,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的有26家(占52%),其中更有16家增长率超过100%.50强的净利润......

第5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市委:

x月x日,市委召开了市委工作会议及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会,会上,__市长全面总结了我市今年以来的工作,__副书记对我市进一步加快南海新区开发建设做了再动员,__副市长对加快工业发展及重点项目推进、__x副市长对加快城市新区及开发区项目建设做了具体部署,__书记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

__书记指出,当前解放思想总的要求是继续围绕“五创”,推进“三破”,重点是破解难题、促进项目尤其是又好又大项目迅速落地。

一是要进一步强化抓又好又大项目的意识。在宏观经济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抓又好又大项目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困难比较多的情况下,抓又好又大项目仍然是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

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抓项目的意识。大项目落地慢、落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相关单位的责任意识不够强。表现在项目单位身上,往往把项目推进慢的责任归咎于投资方,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审批部门必须解放思想,特事特办,加强对上沟通,积极帮助解决,而不能置身事外,要树立“项目迟缓责任在我”的意识,以高度的责任心来加快项目的推进。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攻坚克难的意识。任何一个大项目从谈判到引进到建设,都会遇到大量的困难,但总是强调困难没有用,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困难。解放思想不是空的,而是要落实在解决具体问题上,要有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不达目的实不罢休的精神,还要有思路、有想法,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这次会议上,市委领导多次对我们单位提出表扬,这是市领导对我们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我们全体机关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们工作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巨大的工作压力和挑战。

7月份市委考核,我们在本考核组名列第一,高出第二名外经贸局近3分,8月份,我们即被外经贸局反超,列小组第二名,高出我们1.5分多,所以,我们每位机关干部必须增强危机意识,决不允许有半点松弛和懈怠,我们要进一步强化市委、市政府倡导的“以大项目论英雄,靠大项目求发展”的理念,在机关内部,强调四种工作作风:

一是克服困难办大事的工作作风;

二是全心全意服好务的工作作风;

三是廉洁奉公办实事的工作作风;

四是团结凝聚无杂音的工作作风。

把招商工作视为我们单位的工作命脉,视为我们每位机关干部应尽的职责,人人有压力,人人抓信息,人人献妙策,人人争当解说员,人人争当宣传员,人人争当服务员,推动我局招商工作再创新辉煌。

当前,对于短期投资10亿以上的中国先进技术装备园区、华岳丙烯、香水海旅游三个项目,我们要继续加大服务力度,认真协调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使三个大项目早日开工投产。

第6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关键词]贸易格局;国际分工;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7)05-0026-02

[作者简介]孙绪鑫,男,汉族,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战略研究、战略规划。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现代生产的分工过程越来越细化。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表现为以技术差距为基础的分工和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分工,在国际分工深化到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背景下,以上两种分工形式的结合即表现为垂直专业化。20世纪90 年代以后,以垂直专业化为核心的制造业新型国际分工格局逐渐形成,并呈现以下主要特征:1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加速增长,其速度远远超过同期世界GDP的增长,但也呈现日益扩大的波动性;2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迅速上升,传统发达国家的全球贸易份额趋于下降;3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多边贸易体制日益为其局限性所困扰,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遭遇挫折,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多数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替代选择,使得区域内贸易成为全球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4全球贸易失衡不断加剧,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核心逆差国和以东亚经济体以及海湾国家为代表的贸易顺差国两个极端;5最近一轮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刺激了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为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增长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上述全球贸易格局发展的特征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全球生产分工形态调整导致的结果。

一、全球分工调整动因

垂直专业化的基本尺度是:拥有技术和相应要素优势的国家生产附加价值最高的产品,或者从事附加值最高阶段的生产;技术落后或缺乏先进行业发展要素的国家则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产品生产或部分阶段的生产加工。

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这些国家技术落后和要素禀赋适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而被迫参与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的生产,或者从事某种产品特定阶段的加工。发展中国家从事加工生产和贸易的地位被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固定化。从内因方面看,发展中国家既缺乏技术创新的要素,也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对于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企业而言,尽管单位产品生产加工阶段所获得的收益较少,但“薄利多销”策略也可使得厂商在大规模加工生产的条件下获得可观的绝对收益,以致技术落后国厂商失去吸收和改进技术的动力。从外部原因看,在当前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而技术传播速度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技术发明者可以通过直接投资的形式将标准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来实现技术生命的延伸。这种延伸的一种可能结果是,技术发明者凭借相对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东道国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将当地竞争对手淘汰出局。因此对东道国而言,跨国企业对东道国企业的兼并重组可能消除发展中国家“干中学”的产业源泉,迫使技术落后国专注于产品特定生产阶段的加工。

伴随技术发明、产品设计与产品加工制造在地点上的分离,技术先进国不断从发明和产品设计中获得经验累积,强化这些国家在技术发明和产品设计方面的优势。而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专注于产品加工(或是某个阶段产品的加工)积累加工经验,因而能够强化其加工高质量产品的能力。这样,传统的“干中学”在发展中国家演化成“从加工中学”,这种演化导致的结果是制造业国际分工的日趋专业化。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以上机制具备了发生作用的条件。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本土公司依据其比较优势,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将劳动密集型工序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者外包的方式转移到中国等国家,其自身则更多地致力于研发、品牌塑造和推介,以及全球I销等高附加值环节。但全球分工格局的演变并不仅限于制造业。随着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本土制造活动趋于减少,这些国家将更多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源转入以现代金融业为代表的价值增殖程度更高的服务业部门,从而逐渐形成和强化了发达国家专业化于以现代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环节,而新兴发展中国家日益专注于制造业加工组装的不平衡国际宏观分工格局。

二、全球分工调整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机制

垂直专业化的分工基础决定了各国的贸易结构。技术先进国出口技术含量较高、附加价值较大的产品,这些国家通常在产品设计、试验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的丰富,因而通常也致力于从事设计和产品推介活动。而技术落后国则生产和出口技术含量较低、附加价值相对较小的产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和东盟等东亚国家凭借不断增强的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发展为“世界加工厂”。以产品内分工为特征的垂直专业化生产成为推动东亚地区分工模式演进的主要动力,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复杂和完善的垂直专业化分工网络。在这样一个网络内部,零部件贸易迅速发展,而制成品则源源不断地输往发达国家市场。

由于垂直专业化分工实现了产品不同生产阶段的空间分离,在制成品进入最终组装阶段以前,中间产品多次跨越国境流动。与传统的产业间或产业内分工相比,垂直专业化分工会带来更多贸易流量。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逐渐成为全球制造业,甚至服务业分工的重要形式,必然导致全球贸易增长远远快于GDP增长的结果,同时强化了垂直专业化分工贸易与参与国GDP之间的关联性,进而导致全球贸易更容易受GDP波动影响的结果。

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全程制造,其经济结构日益向现代服务业部门倾斜,导致多数发达国家实体产业逐渐空心化。来自发达国家的商品出口份额相对下降,而中国等依靠全球化机遇推进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体则源源不断地将制成品输往发达国家市场。这种贸易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体系中作用不断加强,而发达国家地位相对下降的结果。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就出现了贸易失衡的必然性:多数发达国家本土的生产活动逐渐由制造业部门向服务部门集中,本国的制成品生产无法满足本国需求,同时,这些国家国际分工获得的大份额收益使其国内需求维持在较高水平;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外包和长期的高投资率获得了“世界加工厂”的巨大生产能力,这种产能的增长远远超过国内需求的增长速度。贸易成为弥补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之间产出和需求缺口的自然途径,从而内在地决定了二者之间商品贸易收支的不平衡。只要二者之间这种不平衡的分工模式得以延续,上述贸易不平衡就必然得以维持。总体来看,1990年至今的20多年间,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的商品贸易收支逆差已经成为难以扭转的顽疾,只有在严重的经济衰退冲击下才出现短暂的收窄。这一现象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这一时期内(特别是2000年以后),全球经济和分工结构的失衡持续加剧。东亚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形成的对石油等大宗初级产品的巨大需求,则是推动海湾等国家贸易盈余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结语

在不平衡的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之间出现贸易失衡的必然性。从长期看,最近一轮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长期积累的结果,因而当前不平衡的全球分工和贸易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对于中国而言,在后危机时代已经显现的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离不开世界市场。尽管中国已经出现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势头,但中国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劳动成本优势,同时还拥有工业化中期巨大的工业发展潜力与大国优势。在新一轮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仍然具备制造业发展的潜力与成本优势。发达国家掌控全球价值链对中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约束将日益突出,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强化自主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推进产业升级,同时致力于扩大内需,减轻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为应对新一轮的国际保护主义,中国应当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在倡Ш屯平双边和多边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同时,完善对外贸易预警机制。在WTO规则允许的框架内对本国市场予以适度的保护,对我国对外贸易限制的国家和地区予以及时有效的反制。此外,中国还应当利用经济危机恢复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重新调整的契机,积极适当地参与各类双边和多边协调,增强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James Bryant Can The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rvive in The Years to Come? [EB/OL] http://bizmologyhooverscom,2011-04-29

第7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持续近三年的紧缩货币政策是缓和经济过热的主动调整,也使得2012年的GDP增速创下几年来的新低。衡量经济热度的重要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5月以来不断走低,直到9月才略有抬头,10月初公布的9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8%,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虽是近几个月来的第一次上升数据,却能展示出经济触底以及反转的希望,这里面暗含着中国经济数据的一些经验性逻辑。

喜人数据为何姗姗来迟

一般而言,中国一项经济政策出台,多数在两三个季度之后取得成效,比如2011年的控制通货膨胀目标,在年底实现了;2011年年底转变货币紧缩方向之后,2012年第三季度末期在经济数据上见到了起色,这种政策见效的滞后性,使得我们有理由推断,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会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同样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今年的调整与2008年不同,各种项目的审批和资金发放的速度,比之于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远远不如,这也就使得经济增速触底和反转的时间相对延后,出现了到9月后才迹象好转的滞后反应。2008年次贷危机如同疾风骤雨般的爆发让人措手不及,2012年的经济减速则是持续性的雨霏霏好久才见阳光。经济底部各种经济数据的漫长震荡下行之后,逐步恢复增长,也将是温和的,如果政策调理得当,则有机会进入持续性的温和增长。

货币政策就像经济运行这驾马车的笼头,收得紧一些,经济会放缓;放得松一些,经济会加速。这是全球性一般性的理解,各国皆然,诸如美联储每次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之后,全球范围内资源商品价格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上涨;诸如欧洲每次声明加大对债务危机国家救援力度,股市都会短暂上涨,都是一个道理。政策对于经济的影响全球皆然,概莫能外。

经济底部的温和增长已经出现苗头,持续下去的条件之一便是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美国在2008年危机以来,四次推出量化宽松政策,在低息贷款的支持下,经济数据持续性地微弱好转,美国在今年9月份的失业率一度降到7.8%,是奥巴马上任以来最低的,一度接近次贷危机之前的正常水平,生动地证明了经济底部保持合理宽松货币政策对于经济创口的疗效。在全球经济整体处于弱势的大周期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主动调整应当尽量不用或者少用,任何商品物价的上涨都可以通过提高刺激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来降低价格,用紧缩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往往引发原本脆弱的经济持续走弱。

新一轮增长别有风味

已经审批的铁路公路基建工程,政策鼓励的保障房建设项目,财政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研发继2008年4万亿财政政策之后,有望再一次进入新的加速建设和开发周期,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转型机遇。与2008年不同的是,2010年来,中国严格了一些产业的环保标准和产品技术标准,一些水泥厂因为污染严重已经被限制产量,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限制产量的甚至包括中国的一些稀有金属矿产开采企业,因而这次的财政相对宽松,并不会出现对所有行业普降甘霖的利好,只能惠及一些有竞争力的企业,那些注重研发的企业,无论从资金上还是政策上都会得到更大的支持。

温和财政扩张背景下,中国内部的供需关系有望逐步理顺,住房、医疗、保险等市场会更注重满足市民的需要,与2008年经济刺激之后,各种生活用品出现价格高企的走势不会相同。因为这次温和扩张,真正地做到了有保有压,在本次货币政策指向稳增长目标的同时,对房价上涨势头的打压一直持续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社会生产的矛盾永远是执政的重要课题,诸如一些地产商说中国人不该住大房子的话语,可以理解为自身富有之后无利他之心的呓语,反映的是其对人类生活水平总体走高趋势的无知。在经历了市场初期的暴涨之后,中国房市只有走向政策控制下的稳妥着陆,才不会爆发系统性危机;而成交高峰期已经过去两三年之后,现今的房产市场,即便下跌30%并不会对银行系统产生多大的威胁,近来芜湖、贵阳等一些二三线城市房价下跌,并未引发商业银行出现经营风险便是证明。房地产绑架中国经济这一“炸弹”,已经近乎成功拆除。而在经济危机持续、人民币升值、国外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为了降低住房在老百姓日常生活开支中的比重,有更多的钱来消费,中央政府完全有可能出台新的保障性住房政策,类似的调整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方案已经公布。而近些年来推动房价上涨的地方政府在财政紧张的背景下,也不得不向市场提供更多的土地。

第8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一)文化产业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当前不多的亮点之一

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我们只能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推算总体发展形势。从供给面看,根据本年度文化产业蓝皮书行业报告提供的主要行业数据,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态势平稳,一些领域还出现了高增长。基于此,我们假定2008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持了以往3年的增速,则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从需求面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的数据,2008年我国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2.1%和20.7%,设定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与上述速度持平,可计算出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931亿元左右。如果再加上公共部门文化需求,以及出口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据,估计会与供给面数字很接近。

梳理20世纪以来文化产业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往往与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有负相关性。失业将人们逐出了工作场所,但舒缓压力和调适心情的动机却将人们导向电影院和剧场。当传统经济领域一片狼藉、前景黯淡的时候,文化产业领域往往率先进行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走出危机的阴影,成为新经济范式的试验者和示范者。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体制性的而非市场性的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有限。

从供给面看,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有限开放的产业,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很多领域限制准入。从需求面看,受到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长期失调的影响,文化消费市场多年来一直启动不足,即使遭遇经济危机也没有什么下行空间。从出口面看,我国的文化产业虽然近年来融入全球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但是总体上还不是一个出口依赖型产业,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小。此外,我国文化产业与出口相关部分主要还是制造业性质的外包订单,国际经济危机甚至有可能使国际外包订单向中国进一步转移。

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体制环境。我国的人均文化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相同发展阶段国家,消费潜力远未释放出来。中国的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也低于相同发达国家约10个百分点以上,以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新闻出版领域表现突出,媒体产业化进程加速

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标志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日益完善,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在面上的顺利推开。

在文化产业存量诸领域中,新闻出版领域已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出部”和“试验区”。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启动,2005年试点结束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明确了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出台政策,就转企改制、企事分开、职能转变、上市融资等改革难点问题进行重点攻坚。2008年以来,在继续推动上市和相关投融资体制创新(如文化产业基金的酝酿)的同时,在资本市场助力之下,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进入常态化和多样化时代。年底,辽宁出版传媒公司更名为北方联合出版传媒公司,将简单的跨地区兼并重组提升到了区域性整合的高度。

(四)新技术发展迅速,广电和通讯日益融合,越来越接近“引爆点”,并承担起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职责

从2008年到2009年初,广播、通讯、网络等现代传媒产业均有长足的发展,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讯(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壮观的终端汇流中变得触手可及。与此同时,消费类电子技术产品的新发展还引发了阅读习惯的大变化和出版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提速。数字技术的大融合正在启动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浪潮,并适时地承担起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责任。

(五)在经济危机压力下,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作用加强,生产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2008年12月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设计之都”。近年来,为了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扭转中国制造业过于低端的弊病,设计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上海已将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重心。经济危机来袭,文化产业助力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作用被高度关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关联作用开始成为决策层关注重点。

2008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长三角“努力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这一指导意见受到长三角地区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推动经济转型、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方向。2009年初,《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它标志着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重大联姻。

二、前景预测:国际金融危机将推动我国发展方式转变,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

(一)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投资与消费、外贸和内需更为平衡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人均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以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存在相关性。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计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达到40000亿元以上,而我国目前统计只有不到8000亿元。

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大变化的拐点,转型的方向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为,启动内需将直接扩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指向民生的各种措施无疑将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改善老百姓的消费预期,释放被压抑的消费潜力。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今后5―10年的发展阶段里,将有更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二)经济危机将推动中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新兴服务业将开始唱主角,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辟新的战略方向

文化产业在本来意义上就既是消费服务业,又是生产服务业。但由于概念理解上的狭隘、行业管理上的分割,以及市场发育的不成熟,使文化产业对其他经济部门的服务作用得不到很好发挥。这次金融危机无疑将洗牌低端制造业,那些靠劳动力密集和低成本竞争的中小企业,会有相当一部分退出市场,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企业将获得绝好的发展机会,进一步向高技术和高文化附加值的新兴工业化方向发展。这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以及服务于传统制造业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济危机将会加速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时期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经济危机是技术进步的催化剂。技术进步总是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新的消费形式,并以前所未有的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支撑新的经济增长。根据有关研究,从目前开始的5到10年时间,由于数字技术走向成熟,文化产业发展将进入第三个长波周期的上升阶段。此次经济危机孕育过程,正是数字和网络技术不断成熟的过程,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好推动本轮技术发展周期从创新走向应用。

2008年伴随着3G和CMMB的同时推出,平民百姓参与文化表达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已经看到,传统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大规模复制与传播技术”已经“个人化”,一个大众文化创造潜力充分涌流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还将看到,经济危机将进一步缩小传统产业的发展空间,加速推进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最终重新塑造消费环境和产业发展环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兴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时代。

“山寨文化”现象是新一轮发展的最重要特点。即所有的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和创造者,一切经济和社会活动都与创意和创新活动有关。根据最新研究,目前发达国家的所谓“文化产业”不仅是提供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化产业),甚至不仅是将文化创意活动“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在这些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高附加值收入(通常所谓“创意产业”),而是通过数字互动技术把非职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吸引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

(四)经济危机将推动全球文化产业格局变化,全球文化贸易将从产品服务竞争进入资本博弈时代,中国在国际文化产业分工体系中低端位置将会改变

全球金融危机将改变中国文化产业在全球文化产业分工格局中的低端位置。以好莱坞为中心的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为降低成本、度过经济低谷,会将全球性文化产业制造中心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一步转移,甚至将原创和研发中心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特别如中国),将迎来文化资本参与全球文化产业兼并、重组的机会。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8创意经济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全球文化贸易格局中,发展中国家近10年以来表现突出,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国。根据传统的“以物理形态计算”的文化产品贸易(无法计算其内容的产地),2005年中国的文化创意产品的出口量占全球市场总额的19%。

文化产业不仅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作用也将日益凸显。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应对经济危机挑战、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在下一个五年计划

期间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举措。

三、对策建议:抓住经济转型机会,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一)重新梳理文化产业概念,将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到“发展范式”转型的高度认识

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引领发展潮流的主导产业,文化和经济在数字技术推动下正在出现全面汇流。2008年4月,联合国《2008创意经济报告》,第一次对全球范围内正在兴起的创意经济进行了评估。报告指出:“一种新的发展范式正在全球兴起,它连接了经济和文化,在宏观与微观层面上涵盖了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这一新发展范式的核心就是――创意、知识与信息逐渐被人们认识到是全球化的世界中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报告认为,“创意经济表现出创意、文化、经济与技术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拥有创造收入、增加就业和出口收益的潜力,同时也促进社会包容、文化多元性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新兴的创意经济不仅成为最发达经济体中推动经济增长、就业、贸易、技术革新与社会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经济部门,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新兴快速成长地区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全球经济步入危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型的时候,该报告的这一核心见解具有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

(二)以新的发展思路研究制订“国家文化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新的增长周期的到来早做准备

我们认为,有必要在制定《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即:《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应该全面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的最新趋势,充分估计我国城乡居民潜力巨大并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统筹考虑国民经济战略性转型中制造业的“服务化”趋势,以及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文化产业的创意需求,全面评估新型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推动产业融合、创造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上的巨大能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切实可行的战略措施。

鉴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长周期性,也有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做法,制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相衔接,即到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三)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

2009年推动改革,有两大有利条件。一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开辟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另一个是数字技术的进步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降低了体制内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总之,出现了更为宽松的市场环境,为文化体制改革也创造了新机遇。释放“原创能力”应该成为新时期解放思想、改革文化体制的着力点。我们要总结30年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正视新一轮全球化时期文化和经济日益融合、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意识形态监管体制,以深化改革的实际行动解除束缚国民创造精神的一切枷锁。

在新形势下,改革要有新举措,对传统的意识形态监管体制应该以改革精神重新加以审视。

出版产业改革近年来通过转企改制、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已经在“退出”机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现在的关键是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准入”。我们认为,新闻出版领域改革,不仅应该是体制内的存量改革和调整,而且应该是出版市场的开放和民营资本的进入;不仅是3―5年内通过已有的出版发行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打造6―7家超过双百亿的大型出版企业,而要涌现出600―700家、甚至6000―7000家创新型的中小出版机构。我们期望一个全新的出版产业的健康成长,而不是从一个传统的行政垄断行业,变成另一个新的经济垄断行业。对于文化产业价值链中一个最接近原创环节的领域的制度建设而言,出版制度改革的成功与否最终不是看出现了多少个大体量的出版集团,而是要看原创内容是不是得到有效激励,人民群众中蕴藏的巨大的创造精神是不是得到充分释放,中国这样一个文化大国版权贸易逆差是不是得到根本扭转,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不是得到有效增强。

(四)以“创意经济”的大视野,创新产业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结盟,在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9篇: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范文

21世纪以来,制造业面临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为了寻找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出路,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欧盟整体上开始加大制造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于2012年2月正式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可以说,各主要国家在制造业上争相发力,目的都是期望抢占未来制造业的主导权。

在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中国也推出了“组合拳”。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计划。5月8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面世,明确提出“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7月4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的“互联网+”协同制造是重点行动之一,旨在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在重点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打造一批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形成制造业网络化产业生态体系。

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改变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进而重塑全球产业竞争力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新一轮工业革命也将深刻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和进程,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构成巨大挑战。

18世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300年间,中国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工业革命。如今,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处于全球领先行列,互联网规模也仅次于美国。美国著名风险投资人吉姆・布雷耶(Jim Breyer)在2014年底曾说过:“今后5年,全球最大的IT企业将是Facebook、Google、Apple、Amazon和腾讯、阿里巴巴、百度。”《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里面也谈到“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大型飞机、北斗卫星导航、超级计算机、高铁装备、百万千瓦级发电装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取得突破”。

但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利润不断下降,许多制造业企业受到舆论和社会环境影响,开始不断地放弃本行,涉足金融和房地产等领域。制造业是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发展的基石,如果大家都转向这些行业的话,未来的产业体系就仿佛空中楼阁,一旦发生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将遭受惨重打击。

所以,毫无疑问,《中国制造2025》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它既是中国走出制造业与工业经济困境,助力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中国科技革命和创新发展,增强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的必然之路。

生产技术:从关注降低成本技术到关注创新技术

一直以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关注点是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减少不良品率,而没有将目光重点投向市场需求和创新技术。因为,中国制造业往往是靠规模,靠控制成本。虽然规模已经很大,但是很多都是委托加工;虽然号称是世界工厂,利润率实际上很低。

要转型升级,不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来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不良品率;而是要通过创新,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起引领作用,而不是仅仅代工生产。为此,《中国制造2025》才提出了,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思路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以无线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由此衍生出物联网、服务互联网,推动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通过互通互联,云计算、大数据这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以前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工厂内的生产设备和设备之间、人与设备之间实现纵向集成,从而把整个工厂内部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相互协同、遥相呼应。由此,生产方式从要素驱动变成了信息驱动,传统的以能量转换工具为推动力的工业经济模式将被彻底改变。

环境技术:从依赖行政手段到主动发展绿色制造

制造业是耗电耗能大户,是造成工业污染的主要发生源之一。但是,一直以来,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依赖行政手段。比如:2014年APEC会议期间和2015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日,北京周边的制造业企业都配合减产或停产。这虽然取得了短期效果,但却非治本之策。

而《中国制造2025》则换了一个角度,提倡以环境技术手段,从源头开始根治工业污染问题,发展绿色制造。所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绿色制造作为五项重点工程之一。这也是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中国制造业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要解决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制约问题,唯一出路就是工业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绿色制造、绿色发展。而且,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也需要建立一个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这其中,不仅仅是生产制造过程的节能减排,还包括产品的绿色节能。

智能制造:降低成本、缩短工期、减少能耗、大规模定制

《中国制造2025》主要侧重于产业与政策,工业4.0主要侧重于技术与模式,所以二者不太一样。不过,它们也有一大共同点,那就是智能制造。

《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旨在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一方面,加强工业软件与管理软件的信息化,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另一方面,推进生产设备或生产线的自动化,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通过“信息化+自动化”,形成智能化,实现智能工厂,实施智能制造。当然,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信息化、自动化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通过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制造之后,必然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缩短工期,降低能耗,满足不确定情况下的市场需求。所以,在《中国制造2025》的“智能制造”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在信息驱动下,未来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将充分体现智能制造的价值。即既能够科学地编排生产工序,提升生产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采用最节约能耗的方式。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重新挖掘比较成本的优势;二是提升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

1.重新挖掘比较成本优势。以前中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廉价的工业用地等资源所构成的比较成本优势。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成本优势衰弱阶段,但应该充分认识到“危机是威胁也是机会”。因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生产成本将大幅减少,生产模式将大幅转变。也就是说,新一轮工业革命不再偏重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廉价的工业用地等资源所构成的比较成本优势,将导致国家间的比较优势格局发生较大变化。

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了新的比较优势。比如说,自贸区方便了制造业产品的跨境交易,将简化零部件进口,带动产品出口;电子商务巨头铺设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遍及各省市、各区县,甚至许多村落,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优势,它缩短了采购和销售的时间,也就相应地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工期,加快其面市步伐;还有便捷的高铁,现在虽然还没有用于物流,但是使人员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企业销售人员在跑市场时也节约了时间,扩大了范围。

2.提升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平台型企业、网络化组织、开放式创新、大规模定制、社会化生产等行为将更加普遍。所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将更加紧密,中小企业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将更加重要。这些变化都要求适时、适度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这对中国相对薄弱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变革能力构成现实挑战。

此外,新一轮工业革命时代,是数据制造、互联制造、智能制造的时代。《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需要既有实践经验,又有产业研究经历,既懂机床、自动化等工业,又懂计算机软件、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跨界人才来引领。

就产品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渗透,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嵌入传统产品设计,使产品逐步成为互联网化的智能终端。例如,汽车将不仅仅是嵌入了电子产品的交通工具,在未来会成为网络产品――大型可移动的智能终端,具有全新的人机交互功能,通过互联网终端把汽车改造成为一个包含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体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