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流金融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物流金融是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有效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物流和供应链效率与效益的一系列经营活动。本文从物流企业延伸物流核心业务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物流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进行了归纳与分析,包括代收货款、垫付货款、仓单质押、保兑仓、物流保理等。
[关键词]物流金融;现状;业务模式
一、物流金融的主要作用
1.物流金融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面向物流运营全过程,应用各种金融产品,实施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整合,组织和调节供应链运作过程中货币资金的运动,从而提高资金运行效率的一系列经营活动。从狭义上讲,物流金融是指企业以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且符合要求的产品向银行抵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进行结合,向公司提供融资、结算等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2.物流金融的作用
物流金融其实就是物流的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本身就包括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资金流和信息流,因此,可以认为物流金融是物流业务发展的内在的、客观的需要,同时,物流金融也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增值服务的主要内容之一。
融资企业。物流金融业务利用动产质押突破了传统固定资产抵押模式,缓解了贷款企业急需的流动资金;物流金融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模式,有效降低企业50%的融资成本,加快了资金周转率;贷款企业利用银行的资金与物流企业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缩短了销售周期、降低产品库存,加快了产品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
银行。物流金融业务为银行完善结算支付工具,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创造了机会;银行在发展该业务的同时,也开发了新的客户群体,培育了潜在的优质客户;银行通过承兑汇票业务不仅可以快速吸收存款,还通过银承贴现获得了一定的利润;银行通过和物流公司的合作,极大地降低了资金风险,据有关银行统计物流金融的坏账率低于0.2%,大大低于银行现有业务的坏账率。
生产企业。生产商参与物流金融业务,可以提高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运营成本;解决了下游经销商的周转资金,生产企业可以稳定并拓展销售网络,有效扩大了产能。
物流企业。物流业与金融业结合,创造了一个跨行业、相互交叉发展的新业务空间,为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的转变提供了可能;物流企业通过融资物流业务,在获得物流业务的报酬之外还可以得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报酬,这种报酬通常是与融资金额或与货物价值相挂钩,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盈利水平;利用融资物流业务,物流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从核心企业向其上游和下游拓展,延伸服务链条。
二、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金融已经成为世界各大物流企业新的利润来源。世界最大的船运公司马士基、快递物流公司UPS等都在大力开展物流金融业务,这些跨国公司依托良好的信誉和强大的金融实力,结合自己对物流过程中货物实际监控,在为发货方和货主提供物流服务的同时,也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如开具信用证、仓单质押、票据担保、结算融资等,这样不仅吸引了更多客户,而且在物流金融活动中还创造了可观的利润。以UPS为例,为了推进物流金融服务,公司于2001年5月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将其改造成UPS金融部门。在UPS提供的物流金融服务中,UPS在收货的同时直接给出口商提供预付货款,货物即是抵押,这样,小型出口商们得到及时的现金流;UPS再通过UPS银行实现与进口商的结算,而货物在UPS手中,也不必担心进口商赖账的风险。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借用UPS的资金流,货物发出之后立刻就能变现,如果把这笔现金再拿去做其他的流动用途,便能增加资金的周转率。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处于探索阶段,但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国内大型物流仓储企业因为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先决条件和较大规模、良好行业信誉和充足资本储备,在物流金融业务拓展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优势。2005年以来,国内多家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携手开展物流金融的新业务。中国诚通集团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拥有近100家大型仓库,占地面积1500多万平方米,库房面积200万平方米,货场面积370万平方米,拥有铁路专用线120多条,存储能力为1000万吨,年吞吐能力为4000万吨,拥有国内最大的仓储企业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广发银行等十几家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500多家客户累计提供质押监管融资近200亿元,抵押产品涉及黑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建材、食品、家电、汽车、纸张、煤炭、化工等诸多种类。①2005年12月22日,该公司与中国建设银行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开展监管货物、仓单质押、动产质押、指定付款买方信贷(保兑仓)等物流金融业务。中远物流从2006年开始探索物流金融业务,已先后与国内14家银行签订了框架协议,目前开发项目累计达到300多个。业务模式在仓单质押、保兑仓基础上,中远物流还结合自身优势打造了海陆仓操作模式,即银行为进口商开立信用证向国外的生产商购买货物,进口商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其余部分以进口货物的货权提供质押担保的货押业务。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于2006年7月与中国工商银行签署了《物流金融战略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双方约定在物流监管与商品融资、物流结算、物流保理、物流担保和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共同研发新产品,联结双方的服务平台,延伸客户服务范围,为客户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增值服务。
三、企业物流金融的主要业务模式
1.代收货款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将货物送至收货方后,货方收取货款,并在一定时间内将货款返还发货方。第三方物流企业收取现款后,由于时空、技术条件等限制,一般需要滞后一段时间向供方返款,随着不断的收款付款业务的开展,在一定的时间后就会积淀下相当规模的资金,不仅方便了客户,而且也大大改善了企业的现金流。代收货款模式常见于BtoC业务,并且在邮政物流系统和很多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中广泛开展。
2.垫付货款
垫付货款模式是发货人委托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垫付扣除物流费用的部分或者全部货款,第三物流供应商向提货人交货,根据发货人的委托同时向提货人收取发货人的应收账款,最后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与发货人结清存款。这样既可以消除发货人资金积压的困扰,又可以让双方放心。在垫付货款模式中,除了发货人与提货人签订的《购销合同》之外,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应该与发货人签订《物流服务合同》,在该合同中发货人应无条件承担回购义务。
3.仓单质押
仓单质押分为典型仓单质押模式和综合仓单质押模式。
典型仓单质押模式是仓单质押的基本模式,融资方把货物存储在金融机构指定的仓库后,凭仓库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即仓单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金融机构根据货物的价值向客户提供一定比例的融资。第三方物流企业根据融资方与金融机构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以及三方签订的仓单质押业务合作协议书,根据质押物寄存地点的不同,对融资企业提供两种类型的服务:一是对寄存在本企业仓储中心的质物提供仓储管理和监管服务;二是对融资方寄存在经过金融机构确认的本企业之外的其他社会仓库中的质押物提供监管服务,必要时才提供仓储管理服务。
综合业务型仓单质押模式。金融机构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运营现状、资产负债比例以及信用程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便捷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直接监控质押贷款业务的全过程。这种运作模式把大部分的业务操作集中到第三方物流企业身上,金融机构只要负责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统一授信,其他的都由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
仓单质押业务通过仓储企业作为第三方担保人,有效地规避了金融风险,既可以解决货主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困难,同时保证银行高利贷安全,又能拓展仓库服务功能,增加货源,提高效益。
4.保兑仓业务
保兑仓业务是仓单质押的延伸。在保兑仓业务模式中,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经销商根据与制造商签订的购销合同,向银行缴纳一定比率的保证金,一般不少于经销商计划向制造商此次提货的价款,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专项用于向制造商支付货款,由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提供承兑担保,经销商以货物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反担保。第三方物流供应商根据掌控货物的销售情况和库存情况按比例决定承保金额,并收取监管费用。银行给制造商开出承兑汇票后,制造商向保兑仓交货,此时转为仓单质押。通过保兑仓,大大缓解了交易双方的现金压力,提高了资金周转,真正实现了制造商、经销商、第三方物流和银行的多赢。
5.物流保理
物流保理模式是保理市场迅速发展的产物,客户在其产品置于第三方物流企业监管之下的同时,就能凭提单获得物流企业预付的货款,货物运输和保理业务的办理同时进行。
ZHONG可指物流企业联合金融机构为其他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从保理业务的服务内容来说,物流保理业务与银行保理业务无本质不同,但是其经营的主体由银行变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物流和金融流的联系更为紧密。
与金融机构相比,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对客户的供应链管理中,对于买卖双方的经营状况和资信程度都有相当深人的了解,在进行信用评估时不仅手续更为简捷方便,风险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金融机构保理业务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买卖双方的合谋性欺骗,一旦金融机构在信用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很可能财货两空,而在物流保理业务中,由于货物尚在物流企业控制之下,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即使第三方物流企业因无法追讨货款而将货物滞留,由于对该货物市场有相当的了解,与该行业内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具有广泛的联系,在货物变现时能够享受到诸多的便利,使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值。
参考文献:
[1]唐少麟,乔婷婷,发展物流金融强化供应链整合———物流金融系列研讨之一[J],物流技术,2006,(2)。
[2]林惠丹,第三方物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2006。
[4]马克·格林布莱特(美),施瑞丹·蒂特曼(美),金融市场与公司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林勋亮,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5,(6)。
[6]唐少艺.,物流金融实务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7]傅新平,潘朝晖,我国发展物流主导产业的必要性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1)。
[8]刘士宁,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与风险防范[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7)。
[9]戴湘荣,一种新型增值服务模式———仓单质押[J],物流技术,2004,(11)。
关键词:融通仓;物流金融;物流银行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1-0109-02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国内贸易与国际贸易对物流和资金流的流动效率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物流和金融这两大行业终于可以结合产生了物流金融这一创新产品。它的这种跨领域创新模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物流金融相关概念
融通仓最早作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业务,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较高且可抵押的不动产有限,使得动产融资成为中小企业最为可行的一种融资方式。随着动产质押融资的发展,2002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罗齐、朱道立等首次提出了融通仓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以周边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涵盖中小企业信用整合与再造、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与传统商业的综合平台”。文章阐述了融通仓的两种运作模式――金融机构授信额度模式和信用担保体系模式。在模式一中,由于得到了银行的授信额度,物流企业可以直接向相关企业提供质押贷款业务,简化金融机构审批程序,提高了企业融资效率。
与此同时,作者认为融通仓的作用不光是成为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桥梁――提供优质的监管服务和第三方物流服务――同时应兼具信用整合与再造的功能。这一功能通过融通仓直接为中小企业申请质押贷款提供担保,以及组织中小企业联保、互保等方式,间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构成作者阐述的融通仓的第二种模式。在此后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剖析。
如2004年,杭州商学院的郑绍庆就对融通仓融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年,西南财经大学的李静、雷杨又对开展融通仓业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阐述。融通仓理论成为早期国内物流金融领域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对此后的研究与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物流金融的概念最早是由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邹小、唐元琦(2004)定义为“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并解释,“这些资金运动包括发生在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款,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有价证券发行与交易以及金融机构所办理的各类涉及物流业的中间业务等”。从此,物流金融这一概念有了明确的内涵和外延,使得“物流金融”被正式确立为一个新的研究平台。这一定义方式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在现有学术文章中基本都是引用这一定义的。
在物流金融领域实践与研究中产生的另一重要概念是物流银行,最早产生于广发银行2003年推出的“物流银行”业务。其业务目的在于利用有实力的物流公司提供专业服务,将银行、生产企业以及多家经销商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机结合封闭运作,从而打破地域束缚,在不同地区开展动产质押业务,保证了企业及经销商资金的有效融资、快速汇划和物流公司及时配送服务。从原理与思路上来说,物流银行与前面提到的融通仓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物流银行是从银行角度,寻求商业银行在专业化管理方面不足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实现银行、物流公司、生产企业与经销商的多方共赢。
二、物流金融研究发展概述
(一)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2004年,邹小、唐元琦从物流产业角度,提出现代物流金融的职能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其中融资职能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融资、票据融资、实物融资、技术融资以及建立物流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等多种方式实现。同时,在实际运作中,物流企业的责任风险一直伴随业务全过程,因此急需物流保险提供一种或多种涵盖物流链各环节的配套保险解决方案,从而为物流企业分散风险,提高运营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保险公司应根据物流业务的不同整合各种险种,为物流企业量身定做恰当的保险产品组合。这种从三项基本职能的角度阐述物流金融内容的方法被普遍使用。另外的分类方法还有如2005年,银川亚太物流研究中心的袁红和王伟将物流金融服务概括为物流金融、物流银行和物流保险三种基本类型。
对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物流金融――中小企业发展的助推器》(2005)一文中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此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三种基本运作流程。2006年,天津财经大学的李蓓又从进出口贸易角度,将物流金融相关模式分为进口业务模式与出口业务模式,并进一步将进口业务模式划分为信用证合作模式和现货质押模式两种,又将出口业务模式划分为出口前短期打包贷款和出口后应收账款质押融资。2007年,天津财经大学的巫钢和姚伊娜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并认为,由于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相比,有着严密的程序和标准化的条款,在期货交易中引入物流业务,既可以降低物流金融业务风险,增加客户价值,又有利于期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二)问题及对策研究
早在1992年,中国储运总公司就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通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现已为近500家企业提供质押融资监管服务,累计金额达150亿元。公司总经理洪水坤(现诚通集团总裁)指出,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仓单融资业务没有统一的业务流程和规范合同条款,不利于银行的风险控制;另外物流公司资质制度需要进一步规范,防止仓储公司与申贷企业合伙瞒骗。洪水坤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尽快拟定有关银行仓单质押融资的业务规范、仓储公司监管规范、仓储公司的资质审查制度、仓单标准及收费标准等;同时建议国家扶持物流企业发展为专业的监管公司,并给予与担保公司同样的资本金等方面的支持。
2005年,上海大学的储雪俭、梁虹龙提出目前我国金融物流信贷风险防范中的主要难点,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
(三)其他相关学术研究
随着物流金融在我国国内的积极实践与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金融研究深度也从单一的内容模式描述和问题对策分析转变为多角度、多方法式的学术剖析。2006年,徐明川副教授运用了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在中小企业开展物流金融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组合寻找均衡点,从而揭示了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的最佳选择。2007年,山东大学的彭志忠教授等人用经济学的委托理论分析了物流金融的信任机制问题。同年,彭志忠教授又运用价值链分析方法,在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基础上改造提出了物流金融参与三方的价值链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 物流金融 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66-02
物流金融是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和保险等相关服务的统称,其核心是物流融资(狭义上物流金融指的就是物流融资),即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以企业所从事交易项下的担保品为依托,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与资金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依靠企业对处于银行监控下的商品和资金的贸易流转所产生的现金流实现对银行授信的偿还。随着物流金融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市场规模已达到了较高层次,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监管问题。物联网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将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任何物体,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实现人和物体“对话”,物体和物体之间“交流”,具有全面的信息感知、无缝的互联协同、高度的智能化等特点,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助于物流金融产品信息获取更加实时、快捷、准确,产品动态信息的传递、共享更加精确,供应链指挥决策更加智能、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一、物联网技术特征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英文名称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 ,由该名称可见,物联网是“物与物相联的网络”,其基础和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但相比于传统的互联网,物联网还有其自身的技术特征:
(一)全程性
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格式不同。传感器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信息,不断更新数据,物联网可以说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物体上的传感器,物联网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实现物体之间、物体与人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全程监控与管理。
(二)技术性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与基础仍然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互联网,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物联网上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识别技术,以实现物联网络稳定高效运行,因此物联网具有高技术性特征。物联网络的构建不仅要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还要综合各种传感器数据获得与处理技术,运用大数据处理理念,融合互联网与先进数据处理手段的优势,真正实现物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实时精准“沟通”和“对话”。
(三)智能化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还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大数据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国。所以物联网本身也具有强大的智能处理能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与条件分析
结合物联网技术特征,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和各类可能的网络,对物流金融业务过程实施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应当具备三大特点:一是全程性,要对物流金融业务全过程实施管控,而不是局部或部分;二是技术性,要全面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业务的“可知、可视、可控”;三是智能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网络,而是物与物、人与物的智能链接。
(一)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需求分析
1.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需要。随着物流金融行业的加速发展,物流金融模式越来越复杂化,物流金融业务过程涉及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物流金融产品信息层级逐渐递增,准确及时的信息获取愈发困难。准确及时信息的获取来源于产品流通过程的精确管控,物联网是实现精确管控先进、有效的技术手段。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从产品信息采集、信息联通、信息管理、信息决策等全过程,以信息流调控物流,大幅提升动态信息的抓取效率。因此,从降低物流金融业务过程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客观要求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领域应用物联网技术。
2.降低物流金融服务违约风险的需要。物流金融服务主要涉及三方即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第三方物流提供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选择是物流金融服务能否成功的关键。但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鱼龙混杂,好坏参差不齐,一些物流企业的资产规模、信息化能力、内部管控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对供应链环节的管控,使得物流金融面临较大的失》缦铡N锪鹘鹑诎踩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减少物流金融违约情况的发生。
3.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效率的需要。当前,物流金融安全监控技术已经较为落后,信息化程度已不能跟上物流金融发展的步伐,严重影响了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作为新兴的先进技术,对物与物、物与人之间传递的各个环节进行跟踪,对物体的流通进行精细的管理,将其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能够较好地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有效整合,形成以信息互联互通为核心,数据集成交互为纽带,有线无线随机链接的安全监管体系。因此,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利于从技术上突破物流监管瓶颈,促进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科学高效开展。
(二)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条件分析
物联网技术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较短,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产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联系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物联网技术具有全程性、技术性与智能化的特征,能够对质押品在供应链中动态信息进行全程监控,实施精确远程管理,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排除安全隐患。物联网技术网络以全程记录的供应链信息为依托建立风险数据库,其中不仅包含了质押品的物流与资金流信息,还包含通过实际调研所获得的大部分风险类型,以及相应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风险数据库就能实现风险的基本应对,尽可能的降低风险,提高物流金融产品的安全性。物联网的整个技术体系与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应用物联网技术提供了经验帮助和技术支持。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按照物联网运作要求,进行设施设备建设,优化信息流程设计,完善技术接口和模块嵌入,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依托,能够较快的实现技术的投入使用,尽快发挥物联网技术在安全监管方面的应有作用。
三、加强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应用的对策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方面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环境基础,2012年,中国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在这个基础上应运而生,于2014年6月正式上线,并且以快速大踏步的节奏发展壮大。目前已整合了包括货权登记、物联网监管、仓储管理、仓单流转、现货交易、存货质检、价格预警、价格保险、征信融资、不良处置等全过程的物流金融产品链条,并形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合作平台,吸引了成熟产品和成熟用户服务平台的资源聚集。但当前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运用物联网技术方面,软硬件配套上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一)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总体设计
物联网实现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智慧“沟通与交流”,是多种力量的整合,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需要将物与物、物与人信息交互的各个环节统一为有机的整体,并保持其内部的顺畅流通。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信息化与智能化,提升物流金融产品供应链的安全性,必须加强总体设计,构建智慧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大脑”,从源头增强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分析判断能力、决策指挥能力和协调控制能力。着力建设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联网运行平台,借助“智能化”的物联网管控系统,实施辅助决策、管控指令,实现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各环节的协调控制和决策指挥。健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物流规划和决策指挥制度,实现供应链信息的综合分析、流通环节的集中控制、运行流程的决策优化。
(二)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设备建设力度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除了要研制贯穿全流程的信息系统之外,还应当分系统重点推进一些信息工程建设,以具体任务为牵引逐步建成物联网系统。为了积极配合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有必要按照物联网技术的要求,加大物联网技术应用设施建设力度,从智能感知技术应用、自动仓储系统建设、运输调度可视化建设、信息标准体系建设、数据中心建设等方面,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突破,全面构建物联网系统,开发和购置相配套的设施设备。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全过程,借助先进的物联网设施设备,整合不同的技术解决方案,使产品信息(物资的运动轨迹、存放状态)和供应链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组织、访问控制和分析)互联互通,实现物流金融全程可视可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的安全性。
(三)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业务能力培训
为保障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加快物联网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建设工作。(1)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过程的实际运用,构建适应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安全监管模式,明确物联网运用的技术标准,规范安全操作手册。(2)着力培养精通物联网技术的技术员,掌握物联网设施设备的操作流程,严格依照流程科学高效运用物联网设施设备进行物流金融管控,提高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效率。(3)加强物联网技术研发工作,结合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工作实际,对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中的物联网设施设备以及相关技术进行相适应的研究、设计和开发,规范物流金融产品标准化编码,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金融安全监管业务处理平台,促进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金融安全监管工作的不断深化。
⒖嘉南祝
[1] 李严锋.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黄玉兰.物联网射频识别(RFID)核心技术详解(第二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3] 李美艳.金融物流的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农村物流的论文大家一定都会写吧,但是农村物流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大家都清楚吗?它的标准格式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在写参考文献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物流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欣赏。
农村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其体系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张雨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其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2).
[4]陈雪刚.基于灰色理论的农村物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2.
[5]张诚.江西区域物流能力与产业经济的灰色控制系统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7).
[6]王俊.中国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
[7]李维国.区域物流经济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
[8]谭清美.区域经济物流弹性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5).
农村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平海,张浩伟.灰色关联视角下广东省农村物流影响因素研究[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8(4):54-57.
[2]谢珊,平先秉.基于金融危机环境的长株潭地区物流产业升级的路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47-49.
[3]胡愈,许红莲.现代农村物流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12):86-88.
[4]何满喜.基于灰色关联度的粮食生产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2011(2):3-4.
[5]黄立军,孙树栋.宁夏枸杞产品物流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3):135-139.
[6]王红敏,杨蕾.我国农产品物流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层次分析法在农产品物流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8,529:108-109.
[7]阚中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苏北农村物流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432-21433.
[8]姚月强,龚顺清.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生鲜产品冷链物流影响因素分析[J].物流科技,2011(1):92-95.
[9]平先秉,魏有焕.长株潭区域物流金融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与业务运作模式选择[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9(34):88-91.
农村物流论文参考文献:
[1]胡云超.城市物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50.
[3]谢水清.论农村物流的内涵与特点[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51-53,57.
[4]李宏宇.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2):235-237.
[5]邱丽玲.我国农村消费品物流运作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3):110-111.
[6]吴震,朱亚伟.论农村物流的中心问题[J].中国合作经济,2007(9):54-55.
[7]周建勤,鞠颂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物流体系构建初探[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25-28,53.
[8]花永剑,姒建英.当前农村物流业发展的四大问题[J].中外物流,2006(6):20-21.
[9]洪涛.“十二五”中国特色流通体系及其战略初探[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4):1-7.
[10]洪银兴.论我国转型阶段的统一市场建设——兼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J].学术月刊,2004(6):83-91.
[11]黄祖辉,刘东英.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与制度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4):49-53.
[12]刘宝.我国物流发展的城乡“二元”形态及其破解思路[J].经济问题探索,2008(4):47-49.
[13]陈勇.现代物流发展与我国农村物流体系的重构[J].农业经济问题,2006(4):74-76.
[14]郭书田,刘纯彬.失衡的中国[J].新经济,2010(11):25.
[15]林刚.关于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问题[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3(3):40-65.
[16]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6):66-68.
[17]洪涛.我国城乡流通业协调发展初探[J].中国流通经济,2010,24(7):9-13.
[18]朱智,赵德海.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一体化研究[J].财贸经济,2010(3):130-135.
[19]刘根荣.转型时期城乡流通一体化问题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1(3):38-44.
关键词:物流;小微企业;融资;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1.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1-63-02
2005年商务部了《关于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的通知》,正式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初期,由于融资渠道少、结算方式单一等原因,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受到制约,其规模远未满足农村便捷消费、安全消费的需求。银行是企业融资和支付结算的重要渠道,为了充分发掘银行在农村物流网络建设的机会点,笔者选取了吉林、山东、安徽等农业大省以及物流需求比较旺盛的北京周边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目前农村物流现状,挖掘了农村物流网络产业链参与各方包括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的金融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银行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的共赢模式。
一、“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金融需求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由商务部指定承办企业,承办企业以直营或加盟的形式开设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并安排物流配送中心为有效范围内的农家店进行统一配送,构建以承办企业(配送中心)为中心,以农家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形成承办企业、配送中心、农家店产供销一条龙的完整的产业链。调研发现,该产业链具有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
(一)承办企业资金归集下拨需求
承办企业可以有直营或者加盟两种模式开设配送中心和农家店。其中直营模式下,由承办企业对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的资金进行统一核算,并进行资金的归集下拨;加盟模式下,配送中心和农家店进行独立核算,承办企业根据配货情况逐笔收取货款。直营模式下承办企业有资金快速归集下拨的需求。以北京新世纪商城为例,其为北京昌平区承办企业,每日日终将直营配送中心和农家店的账户资金归集到统一结算账户,并定期向直营店划拨经营资金、应付款项、人员工资等。
(二)配送中心安全、快捷结算需求
配送中心每日向农家店配送货物,现场收取货款,其中加盟配送中心还需要及时向承办企业上缴货款。配送中心向农家店收取货款时,多采用现金结算的方式,配送中心需要专人进行清点,并偶尔有收到假币现象,对配送中心带来一定的损失,配送中心希望能够安全、便捷的非现金结算方式。另外,加盟配送中心向承办企业上缴货款时,多采用赴网点柜面转账或现金汇款方式,配送中心需要专门人员负责货款上缴非常不便,希望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支付,例如通过网上银行转账汇款。
(三)农家店便捷融资和POS结算需求
直营农家店可以得到承办企业的资金及人力支持,但加盟农家店需要靠自有资金满足店面筹建、日常经营以及规模扩展方面的资金需求。以湘西某地区的农家店为例,每新建1个加盟农家店约需16万元左右,包括店面、货架、招牌、电脑等开支4万元,首次配货12万元,很多有意向加入的农民由于难以一次性支付,而融资贷款门槛较高难以筹资,导致农家店加盟规模受到限制。农家店希望能够容易、快捷的获得资金融通。
同时,在北京等大城市周边村镇POS支付结算方式也逐步得到人们认可。这些地区的农家店也希望能够通过POS满足其客户的划卡消费、代缴水电费等需求。
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金融服务匮乏及原因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笔者发现在物流产业链中的每个参与者都有迫切的金融服务需求,但在当前农村无论在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数量上,还是在提供的产品种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物流发展的需求。
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一部分银行向其提供服务,并且以信用贷款为主,其他金融服务相对较少;且银行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尚局限在对其的直接融资上,为农村可提供的金融产品本来就少,服务农村物流领域的金融产品更是匮乏,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一)商业银行风险控制严格
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原则与小微企业融资的高风险特点存在着矛盾。小微企业在资金需求上“急、少、频”,与大企业相比贷款的违约率相对较高。因此,商业银行从综合考虑贷款风险的角度出发,很多小微企业不符合银行的贷款审批资格,无法及时获取贷款额度。
(二)农村贷款人缺乏可抵押物
在贷款过程中,银行作为放贷人为了有效预防信用风险,通常需要借款人提供有效抵押物。但农村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劳动力以及农机具等,一方面银行很难对抵押物品估值,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而言农户的抵押品执行成本太高,或近乎不可执行(如劳动力以及没有完全产权的土地)。以上原因导致工商信贷的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估价大相径庭,加上抵押物执行机制缺乏,农村借款人很难获得充足的银行融资。
(三)银行系统缺乏金融服务的创新
对于银行已有产品由于风险控制的原因手续比较严格,普遍存在业务办理流程长、准入门槛高的问题,难以适应乡镇小微型企业经营过程中周转灵活的特点。在该领域金融创新投入不足,目前尚无法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
缺少银行金融服务的支持,农村物流很难发展壮大。为了打破这种限制局面,市场急切希望能有一种新型模式能改善原有的各种不足。让银行金融服务真正参与到农村物流建设中来,积极探索一种农村物流与金融相结合的共赢的局势呼之欲出。
对于农村企业而言,它可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农村小微企业日常业务当中的资金缺口提供快速安全的资金供给;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农产品物流金融可以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进行带动整个区域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银行而言,就整个物流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可以降低单一业务风险,增加银行利润来源,扩展银行业务市场占有率。农村物流与银行金融服务的结合创造了物流网络中参与各方的一种共赢局面。
银行介入农村物流金融,既能实现减少农产品物流的中间环节,同时又可以满足农产品在物流当中由于其特殊性而需要的一些特定需求,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银行产品服务农村物流的创新型模式是将物流环节与金融服务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金融需求,银行产品服务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大力推广供应链融资,促进资金流与物流完美结合
针对农村小微企业物流产业链的特点,适时推进供应链融资等直接融资产品的营销,满足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局限于订单、应收账款作为抵押进行融资,而农村小微企业缺少有效的抵押物,考虑到农家店同承办企业之间存在供应链关系,商业银行可通过承办企业担保的方式向农家店发放贷款, 承办企业资质良好,且对农家店的资信情况也比较了解,担保风险也比较低。
(二)推广结算业务,促进资金快速运转
一方面为承办企业提供资金归集下拨服务,促进承办企业与直营店之间资金的迅速流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为配送中心、农家店提供灵活的结算方式,例如批量扣款、POS结算等,考虑到农村网点较少的现实情况,依托POS机具提供转账、刷卡、代缴各项费用等多种功能。
(三)加强渠道建设,实现金融网络的全面覆盖
鉴于乡镇地区网点覆盖率较小,向当地农民推广渠道有限,为了全面搭建农村金融网络,商业银行可适时推进自助渠道的建设,依托已有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一方面铺设自助机具,自助设备受地区限制较小,功能强大。可在农家店推广自动存取款机、POS机、转账电话等的使用, 以“万村千乡”各个销售网点为依托,建立金融服务网络,实现资金流通渠道与商品物流通道的高效融通。一方面借助银银合作,拓展柜面服务渠道。可以通过大中型商业银行与当地农村信用社等银银合作的方式,实现在当地农村信用社办理大中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取款、查询明细、转账、基金、国债、理财产品的购买等服务。农村信用社可通过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协议分配收入,大中型商业银行可通过农村信用社拓展业务,小微农村企业以及农民可方便办理业务,实现多方共赢。
四、结论
银行金融服务介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是当前发展农村物流网络的必然选择。其意义在于通过构建银行金融服务与农村物流网络结合发展的共赢模式,促进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安全、便捷的消费环境,充分发挥银行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关娜.农村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 农业产业链 贴现模式 保兑仓模式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令人瞩目,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令人纠结的是,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化农村金融体系却始终没有建立起来。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生产性农业贷款、乡镇中小企业融资等业务困难重重。而供应链金融作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工业品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功为农业领域的融资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在农村信贷创新中引入供应链金融的理念,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增加农村信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二、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
(一)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 SCF),是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简单的说,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依托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信息获取和资金流、物流的控制,降低资金风险,为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从银行的角度看,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银行融资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供应链成员的信贷准入评估不是孤立的。银行将评估核心企业的财务实力和行业地位,以及它对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效率。如果条件满足,而且证明整条供应链联系足够紧密,银行将为成员提供融资安排,并且不会对成员的财务状况作特别的评估。对成员融资准入评价的重点在于它对整个供应链的重要性、地位以及与核心企业既往的历史交易;其次,对成员的融资严格限定于其与核心企业之间的贸易背景,严格控制资金的挪用,并且以针对性的技术措施引入核心企业的资信,作为控制授信风险的辅助材料;最后,供应链融资还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引导销售收入之金额用于偿还授信。(见图1)
图1 传统融资和供应链模式中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关系
(二)农业产业链融资
农业中的产业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活动和环节,这些价值活动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业生产过程,农产品销售、储运、加工等环节。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包括生产资料供应者,农业生产者,农产品收购者、储运者、加工者和销售者等。产业链上各个参与者的融资过程也是资金流入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过程,即供应链融资。
农业产业链种类繁多,每种产品都拥有各具特点的产业链。农业产业链链条越长,其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就越高,价值活动就越多,融资需求就越大。为农业产业链中的参与者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融资服务意味着可以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效益,进而提高各个农村产业活动参与者的收入。
(三) 二者结合
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二者具有相似性。供应链与农业产业链均将上下游客户有机结合,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可将“1(龙头企业)+N(中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思想引入农业产业订单链条。
商业银行在国家政策鼓励的前提下,将部分独立产生的、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农业生产者、中小涉农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与拥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行绑定,并对该企业的整条供应链开展融资方案设计。融资类型主要有两种:一是产品销售订单担保融资模式(类似于应收账款融资),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签订产品订单,银行以订单为支持向农户提供信贷支持;二是间接的“公司+农户”融资模式(类似于货权融资),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资金,企业和农户或专业合作社签订产销协议,农户从企业获得相应资金,以合格产品支付方式偿还贷款。
三、供应链金融应用于农业供应链融资的可行性
(一)农业产业化成为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成为农户经营的主要方式,逐步摆脱了小农的孤立经营,广泛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形式,目前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从数量、龙头企业及对农户的带动作用等方面均为开展供应链信贷创造了前提条件(如表1所示)。截止2011年1月,全国各类农业产业组织总数达到25万个,其中龙头企业9万多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的达到20多家。农业产业化组织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各类产业化组织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占农业生产总规模的60%以上。
表1 2004-2006年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对农户数的带动情况
农户与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交易上形成大量的供应链关系,广泛存在合同交易、信用交易,出现先交付农产品后付款、先付款后交付农产品等新交易方式,产生经营中的大量流动资产。这些流动资产因农户经营种类多而增加,因农户经营总量大而规模大,因技术革新导致经营反季节性农产品多而使流动资产具有常态化、稳定性特点。因此,这些流动资产作为质押品进行贷款就具有种类多、规模大、常态化、稳定性特点,增强农户信贷物质基础,促进农户信贷市场活跃,克服农户长期以不动产为依托的信贷物质基础匮乏的约束,为农村产业链信贷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创造物质条件。
(二)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农产品物流金融模式的构建
1.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
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在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经济交往中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或较强的谈判地位。作为核心企业上游的中小企业,往往面临着核心企业推迟付款的压力。与此同时,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具有更强的季节性,核心企业往往利用农产品集中上市、价格较低时与上游中小企业签订长期购销合同,导致中小企业集中采购、生产后将大量农产品存货积压在自己的仓库中,占用自身大量的资金,给资金链造成更大的压力。
从供应链金融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以解决核心企业上游中小农产品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农产品企业将核心企业提供的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并移交到银行指定的第三方供应链物流企业的农产品为质押。在核心企业违约的情况下,由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对质押物承担回购责任。该模式的简要操作流程如下:
图2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贴现模式
(1)农产品供应链中上游的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签订购销合同,核心企业向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汇票。
(2)中小农产品企业以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出贴现申请,并对汇票提供担保,即在核心企业违约时承担质物回购和还款责任。
(3)中小农产品企业按购销合同将农产品送交由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储并监管。
(4)第三方物流企业向商业银行提供该批农产品的提货单。
(5)商业银行对中小农产品企业所持的商业汇票提供贴现融资。
(6)核心企业对到期的商业汇票进行偿付,并取得农产品提货单。
(7)核心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示提货单,但要求物流企业向自己指定的仓库发货。
2.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模式
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资金的加速流转,往往会利用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强势地位加快向下游的分销商转移库存。同时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强的特性,下游企业也希望在农产品价格低的时候集中进货,通过批量采购既能锁定采购成本,又能取得核心企业提供的销售折扣。这会给下游的中小企业带来资金和库存方面的双重压力。
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保兑仓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下游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在现有保兑仓模式的基础上,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路引入核心企业,由商业银行、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创建更加稳健的农产品保兑仓模式。该模式的简要流程如下:
图3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模式
(1)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下游的中小企业签订购销合同。
(2)中小农产品企业向商业银行提出融资申请,并由核心企业提供质物回购责任书,保证在中小企业违约时,由核心企业承担质物回购责任。
(3)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银行承兑汇票以支付货款。
(4)核心企业根据与中小企业的购销合同向银行指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货,由物流仓储并监管。
(5)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银行提供该批农产品的提货单。
(6)中小农产品企业向银行偿付部分货款。
(7)银行指示第三方物流企业向中小农产品企业发货。
(8)物流企业按银行要求向中小农产品企业发送货物。下游中小农产品企业在规定期限内根据自身的进货需要重复(6)至(8)操作,分批次偿付融资本金及利息,并分批取得货物,直至全部偿清并取回所有货物。
四、总结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领域中小企业以及农户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农村金融情势表明,靠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来规范、引导农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开发、运用新的农村金融产品,有效化解农业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使得金融机构在化解风险的基础上有较好的盈利水平,而供应链金融堪当此任。
参考文献:
[1]刘莎,在中国发展供应链金融的探索 [J]经济师,
200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官方网站,http://
/
[3]宋士云、张宪昌,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劳动力转
移的机理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8):118-121.
[4]徐和清,供应链金融视角中的农户消费信贷研究
[J]消费经济,2011(1)
[5]谢斯儒,供应链金融应用于“三农”发展的必要性
与可行性[J],农村经济,2011(9).
[6]罗元辉,供应链金融与农业产业链融资创新[J]调
查与分析,75.
[论文摘要]本文解释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工具的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分析了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前景,在探讨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与创新点。
物流银行业务的全称是物流银行质押贷款业务,简称物流银行,是指银行以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强且符合质押品要求的商品质押作为授信条件,运用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将银行的资金流与企业的物流有机结合,向公司客户提供集融资、结算等多项服务于一体的银行综合服务业务。
(一)物流银行业务的特征。1.物流银行业务的业务特征。物流银行业务是一般动产质押业务的升华,与一般的动产质押业务的业务特征相比,具有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远程化和广泛性的特点。标准化是指物流产品的质量和包装标准都以国家标准和协议约定的标准由物流公司验收;规范化则指所有动产质押品都按统一、规范的质押程序由第三方物流公司看管,确保质押的有效性;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指所有的质押品看管,都借助物流公司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关业务管理人员都可通过互联网,检查质押品的情况;由于借助物流公司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确保了该行在全国各地开展异地业务,并能保证资金快速汇划和物流及时运送,因此,此业务具有远程化的特征;而广泛性是指该业务服务客户可是大、中、小型各类企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流通业,总之只要这些企业具有符合条件的物流产品,银行都可以提供此项服务。2.物流银行业务的信用特征。物流银行业务能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数倍于原有交易规模的信用额度,这种业务模式具有信用放大效应。如果按照一般的物流银行业务中的保证金比率为三分之一计算,对于一般的流通企业来说,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使其销售额扩大了近50%,商品周转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整个销售网络全面采用物流银行业务,对于生产商来说,将使其整体销售额扩大50%左右。3.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难测量性和难控制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质押商品的授信条件本身所决定的。
(二)物流银行业务的创新点与银行风险。物流银行业务可为企业提供部分产品装卸、储存、运输、销售流通费用,而这些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50%,同时还会减少约占整个生产过程90%的物流时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该业务打破了的传统思维方式,为商业银行获取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也创新地引用物流(动产)质押来解决部分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因为物流银行业务服务的对象比较特别。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对象为缺少土地、房产等固定资产却拥有较多流动资产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难以满足现行银行融资中的担保条件。物流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思维方式下的抵押贷款的不同之处也正是这项业务本身的创新点,对于银行来说,这种创新可以大大的降低银行资产的非市场风险。目前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大都存在着过分依赖大客户、贷款授信额度过于集中的问题,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来看,这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做法无疑会给银行带来很大的市场和信用风险。以某上市银行为例,其最大的l0家客户贷款比率接近50%,年均比率高达61-8%,大大超出了中央银行指引标准。银行借助于物流企业的规范性和整体实力,开展“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就能调整资产结构降低授信风险,确保贷款资金安全,而且银行还突破区域限制与外地的生产商发生联系,拓展了银行的业务范围,在此基础之上开拓和发展一批优质的新客户群体,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资产的收益性。
二、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景。
(一)中小企业发展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物流银行服务的对象中多数为中小企业,尤其是一些商贸企业,这些企业大都缺乏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来抵押,因此难以满足贷款担保条件而常常遭遇融资困境,但他们拥有较多的诸如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或经销商品等流动性资产,而物流银行业务可以以此类资产为抵押为企业提高信用,甚至还可以把处于运输过程中的流动物资作质押,比如厂方发给经销商的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整个都可以被质押。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占到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GDP和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已分别达到63%和74%,然而在全部信贷资产中,中小企业的比率尚不到30%,也就是说,国有部门利用了70%以上的银行信贷,而对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却不到30%。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也为物流银行业务发展提供了机遇。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使得物流银行业务发展前景广阔。拥有目前全球最富有经济活力的物流区域和最大的消费市场,我国的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都非常看好。我国当前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0%)高出1倍。世界500强中的400多家企业在华进行了投资,这其中90%左右的外资企业都选择了物流外包,占中国市场全部物流外包企业总数的70%。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对物流外包的认知和需求,都促使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不断呈现增长趋势。当前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为600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增长率将达25%,良好的市场发展使得我国的物流银行业务前景广阔。
三、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作为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新突破,2004年6月物流银行业务被广东发展银行最早正式推出,这项业务在推出之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全力支持,广东发展银行在全国1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推广,其阶段性成果表明物流银行业务成为了受许多企业欢迎的一种有效的理财工具,在开展此项业务最初的半年间广东发展银行已向20多家企业提供了该项服务,业务总金额过4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通过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等物流公司,已与一汽贸易总公司、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全国棉花交易市场有限责任公司、嘉里粮油商务拓展(深圳)有限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集团)公司进行全面物流银行业务合作,支持了200多家经销商和10000名终端用户,并带来存款近20亿元。
在北方地区,自2004年山东省的烟台海通物流的一笔1500万元的仓单质押融资开始后,山东省的许多物流公司(中储青岛公司、中外运青岛公司、博远、环鲁、烟台海通、临沂立晨等公司)主动联系银行和客户,在银行的支持下物流银行业务得以展开,其中临沂立晨公司已为山东新光纺织、百华鞋业、华祥塑料、力健粮油、卡特重工、鲁南纸业等生产企业提供了物流金融服务,2005年融资额为1682万多美元,2006年上半年依靠“物流银行”业务的功能为生产企业融资2000万美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已经有多家银行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走在该项业务最前沿的银行有:广发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等多家银行,近期他们为客户提供的动产质押融资的服务越来越多。总体上来说,我国物流银行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非理性定价、操作不够规范、业务品种相对较少、服务意识淡薄,尤其是国有大银行对此项业务的重视不够。
四、我国物流银行业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物流银行业务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根据自己面临的市场机会和威胁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该项业务的优劣势,不能盲目的开展和发展此项业务。从可提供物流银行业务的金融主体来看,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经在国内货币市场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但提供此业务的主要金融机构为商业银行,而物流公司、担保公司、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以及信托公司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此项业务的竞争中来,作为分食者的各类金融主体的增加将会使物流银行业务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二)物流银行业务营销策略。目前我国的仓单质押处于起步阶段,单项融资额过低导致银行、物流企业的操作成本升高,影响了银行和物流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积极性,这也就是目前市场竞争不激烈的原因所在。但是,随着苏州地区制造业和物流的发展,仓单质押的利润率肯定会提高,随着融资额的扩大,将会产生规模效应,效益将会逐步增加。从另一个层面去理解,对于这项业务的贷方——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当前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仍然不健全,造成了抵押、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融资方式难以利用,所以质押监管对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小企业将愿意为仓单质押付出较高的成本,因此,目前采用积极扩张的营销策略有利于在该业务的起步阶段去撇取市场高利润和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商业银行开展物流银行业务,要以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为中心构建市场平台,如何搭建自己的市场平台,则是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重视的问题,银行还必须与物流企业保持良好的关系,山东省临沂立晨公司依靠“物流银行”业务融资2000万美元的出现就是在于银行做好了客户市场的拓展工作,和邻近地的物流企业保持了较好的合作关系。此外,银行必须设立科学的业务审批制度,广发行南京分行授信管理部强调“物流银行业务是一项新业务,为有效规避风险,银行对企业的审批相对严格”。但是这种审批制度的要求也不能过高,更不能对中小客户带有歧视性,审批要求和制度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具体的业务审批中应该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反对一刀切的作风。
(三)拓展的物流银行业务的服务种类。限于我国的市场环境和法规政策,目前银行可以开展的业务品种主要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动产质押授信、保兑仓等,因此,银行打破传统思想,吸收海外经验,根据生产商、经销商和物流商的需要不断的开拓新的产品,围绕物流、资金流和物权的转移实现服务创新。在较强风险控制的同时,在尽可能的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下提供给企业量身定做的产品,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创新中打出我行的品牌效应。
(四)物流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①.对物流银行业务开展的风险控制主要集中在对融资企业和担保物流企业的风险识别上。我国目前的多数商业银行仍然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还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还不完全具备市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能力,因此“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在执行时还有注意警惕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进行项目筛选时应该注意以下一些方面:一是“物流银行业务”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二是商贸企业所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实力雄厚、管理规范、拥有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另外,如果中小型制造企业申请该项业务,则还要求它的产品销售比较稳定,业务发展迅速,而且拥有比较成熟的分销网络。只有符合上述条件,银行才有可能为其开展“物流银行业务”服务。比如在广东佛山的家电、布匹、原材料、钢材和塑料等市场上有一大批竞争力强、产品销售顺畅、价格比较稳定的生产企业和商贸企业,这些企业的特性都是“物流银行业务”选择的方向。据了解,目前广发行佛山分行已经和保力得物流有限公司、志高空调、一家纺织企业、一家陶瓷企业和一些贸易、进出口公司等生产企业和物流公司开展了“物流银行业务”业务合作,这些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都比较畅销、价格比较稳定。同时,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目的是为控制好信贷风险。②.注意对物流公司和企业抵押资产的风险控制。虽然在物流银行业务过程中往往有了物流企业在中间做担保后,生产企业直接从银行手中获得信用,但购进的原材料必须存放在由银行指定的物流公司仓库里,这样才能真正控制抵押资产的灭失风险。此外,我国目前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业务中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因此,银行在注意加强对抵押资产实控性的同时,还有注意对物流企业进行风险识别:其一是物流银行业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型商贸流通企业;其二是商贸企业做经营的产品必须是市场畅销、价格波动幅度小、处于正常贸易流转状态的产品,如煤炭、油、钢材、手机等;其三是所选择的物流公司必须是实力比较雄厚、管理规范的物流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峰,物流银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金融创新,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6期
2.任文超,从“物资银行”到“物流银行”,中国物流与采购,2006年9期
[摘要]仓单质押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向金融领域延伸的一种创新服务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我国目前企业融资难、银行放贷难的市场现状。但由于是创新产品,故在开展仓单质押融资业务时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此必须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监管质押物,并通过期货市场的功能来转移风险等,这些都可以用来减少仓单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
[关键词]仓单质押;物流企业;银行;风险控制
一、引言
仓单质押是指出质企业把在库动产(包括原材料、产成品等)存储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然后凭物流企业开具的货物仓储凭证——仓单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根据仓单名下货物的价值向出质企业提供贷款,同时,由物流企业监管货物。它是一项以仓储监管为基础的物流延伸服务,是同时服务于出质企业和银行的增值服务。仓单质押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模式,虽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业务操作流程,但并未形成比较成熟的风险规避措施,故仍有不少风险存在于仓单质押业务当中,如其核心操作质押率的确定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银行通过控制质押率来规避风险,必须要能保证质押物的价值在仓单质押存续期内能够补偿贷款本息和物流企业的仓储、监管等费用。为了降低风险,物流企业和银行就会把质押率控制在比较低的水平。但为了调动出质企业参与仓单质押的积极性,提高仓单质押业务的市场融资份额,又必须提高质押率,促使了风险的增加。本文尝试从资信审查、质押物监管与质押物价值评估三个方面提出规避仓单质押业务风险的一些建议。
二、仓单质押业务产生的原因
1企业持续发展和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流动资金不足,库存、在制品、途中产品等占用的大量资金使得企业可能处于流动资金不足的困境,这种资金不足的风险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更加明显,往往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同时,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匮乏,而且偿债能力弱,加上经营观念和管理模式的相对落后,财产抵押实力不足,没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记录,加大了银行贷款的风险,缩小了中小企业的融资范围。在解决企业由于货物积压而造成大量的流动资金沉淀,同时银行贷款难的问题上,可以利用仓单质押向银行贷款,将货物的价值在未销售或使用前能够转化为可供企业利用的流动资金,解决以其它方式向银行贷款困难来弥补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和持续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提供资金支持。
2银行开发新的利润空间与降低自身风险的需要。当前,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银行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仓单质押业务可以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提供新的放贷机会,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要查验权利凭证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超出了金融机构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因此,掌握出质企业与质押物具体信息的物流企业就以第三者的身份介入到融资过程中。
3物流企业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的需要。对于物流企业而言,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替银行监管出质企业的质押物,一方面增加了配套服务功能,增加了仓储附加值,提升了企业综合价值和竞争力,稳定和吸引众多客户进驻市场开展经营业务;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作为银行和客户都相互信任的第三方,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客户的商品产销供应链中,同时也加强了同银行的联盟,以便在物流金融的更多领域与其合作。
三、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主要风险
1仓单质押风险产生的过程。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主要在开具仓单、资信审查、价值评估、质押物出库等过程当中产生。在出质企业的质押物入库到物流企业出具仓单以及质押物出库的过程中,由于物流企业是仓单的出具者,负有无条件根据仓单交付货物的义务,所以必须保证实际货物的数量或价值与仓单完全符合,因此就产生了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在资信审查和价值评估过程中,由于银行和物流企业的利润都来自出质企业,一旦出质企业因各类主客观因素违约也就意味着其利润受损,甚至影响到贷款无法得到回收和补偿,因此就产生了出质企业可能违约的资信审查风险和贷款无法得到补偿的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
在仓单质押业务中,一方面,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往往要求承担保管物品业务的物流企业承担连带责任,银行与物流企业就成为承担仓单质押业务风险的“共同体”;另一方面,银行与物流企业是委托的关系,银行为了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优势更灵活、更有效、更安全的开展业务,将资信审查与质押物价值评估的大部分业务推向了物流企业,加大了物流企业的责任,同时将仓单质押的许多风险转嫁到了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在为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中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必须承担有关风险。
2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主要风险。
(1)对出质企业的真实状态审查因信息不对称而存在的资信风险。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在与出质企业的信贷交易过程中,出质企业拥有自己盈利水平、质押物合法性与质量状况等方面的更多、更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而银行与物流企业不拥有此类信息,处于信息劣势地位。银行是仓单质押业务中的资金输出方,物流企业需要对出质企业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仓单质押业务大部分的风险集中在银行与物流企业这一边。其风险主要在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如果出质企业存在故意的隐瞒或欺骗,银行与物流企业难于判断与知晓企业所提供的企业经营状况和物品信息的真伪,一旦在对出质企业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评估时出现失误,就可能造成银行和物流企业财货两空的局面。
(2)质押物监管风险。质押物监管风险属于物流企业内部的经营风险。由于物流企业是仓单的出具者,负有无条件根据仓单交付货物的义务,所以必须保证实际货物的数量或价值与仓单完全符合。许多物流企业仓库的信息化程度还很低,还停留在人工作业的阶段,如果操作不够规范又缺乏完善的监控技术手段和措施,势必导致质押物损毁或丢失的风险增加,特别是内部人员作案私自允许提单的风险。
(3)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出质企业为了更多地获得贷款,刻意虚报、高报质押物的价值,而物流企业由于自身经验能力的原因对其市场上的真正价值难以判断,也不能准确预测质押物的价格变动趋势,或者因轻信出质企业一方之词以致评估结果失真,对质押物高估的情形就成为仓单质押业务的核心风险。该风险包括以下二个方面:一是质押物的选择风险。并不是所有商品都适合做质押物,所选择的质押物价值不稳定,其价格和质量随时间变化较大,其变现能力弱,这样也会在实行质权时导致损失。二是质押物的质押率确定风险。由于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很难对不同资信的出质企业使用不同的质押率。如果质押率过高,就会造成出质企业还贷不积极;如果质押率过低,又会挫伤企业参与仓单质押业务的积极性。
四、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风险控制
1出质企业的资信审查风险控制。在对出质企业的资信审查中,真实信息难以获得一直是其弱点,但从目前物流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流企业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客户的产销供应链当中,特别一些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大型物流企业,掌握着大量行业的交易信息,对出质企业的物流信息有着详细、动态的了解,因此能够在这些企业内部的准确信息的基础上,对出质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还款能力进行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同时,物流企业获取的物流信息是其物流业务的副产品,因此与出质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也将大大降低,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贷款。物流企业通过物流服务容易与出质企业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双方利益关系也由短期、临时转向长期、固定。在这种利益关系下,出质企业的信用机制将会加强,因为出质企业的信用缺失不但会影响银行对企业今后的贷款,而且也将影响到自己的物流业务,从而使自身的业务受到影响。因此,物流企业可以通过延伸物流功能,使其尽可能地融入到客户的产销供应链中,掌握更多出质企业内部的准确信息,不但可以降低资信审查风险,还可以稳定已有客户,减少监督与客户维护成本。
2质押物监管风险控制。由于物流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量的信息技术被采用以提高该行业的效率和质量。在2007年获准通过的《通用仓储等级》中国国家标准中也提出了信息系统方面的要求,要求三星级以上的仓库都应具有库存范围内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提供电子数据交换的能力。但仍有很多企业的物流工作仍主要依靠人工来完成,特别是仓储环节的工作。因此在物流企业参与仓单质押业务时,仓储环节就成了其薄弱环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作为一项开始走向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在质押物监管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应用RFID技术的仓库中,质押物的出/入库可全部由计算机控制,在出/入库门都设有门禁系统,无指令的质押物出/入库都会自动报警。物流企业在仓单质押业务中使用RFI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仓库储存空间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质押物的监管风险;对于滚动提单的质押物,还可以做到先进先出,减少因过久滞压而造成的损失。
3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控制。仓单质押的价值评估风险主要是因为在仓单质押期限内,质押物的价格判断不准和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损失。期货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在仓单质押业务中,我们可以利用期货市场的功能来构建质押物价值评估风险控制机制。
(1)价格发现功能有助于质押物价格确定。期货价格是通过在场内直接买卖期货合约的经纪人,把自己对某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的判断传送到交易场上,利用公开叫价的方式,经过充分竞争,以各自认为最适当的价格进行成交而形成的价格。这就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这种通过规范化的市场和公平竞争形成的期货价格,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未来商品的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可以给物流企业提供未来某一阶段的合理预期价格,为质押物的价格和质押率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物流企业可以借鉴期货市场的期货价格来办理仓单质押,使质押物的价格具有前瞻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企业价格评估的风险。如果质押物的现价与期货价格偏离较远,则能说明质押物存在价格风险:如果期货价格偏低,则可能意味着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不大,质押物价格有可能下跌,物流企业在确定质押物和质押率时要慎重;如期货价格很高,说明未来现货价格也趋涨,则物流企业可以大胆地选择此货物作为质押物,并可以给予较高的质押率。
(2)套期保值功能规避价格变动风险。随着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相结合,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市场调节机制,使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因市场价格波动而产生亏损的风险。两个市场相结合,可以实现功能互补,为企业提供一条同时利用两个市场的途径,从而使其利用套期保值来转移价格风险。近几年来,由于物价的快速上涨,多数货物的市场价格波动都很大。在这种情况下,如企业急需融资时,考虑到价格变动的风险,物流企业可以利用套期保值对企业开展仓单质押业务。套期保值实质上是把期货市场当作转移价格风险的场所,利用期货合约作为将来在现货市场上买卖商品的临时替代物,对其现在买进准备以后售出商品或对将来需要买进商品的价格进行保险的交易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交易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仓单质押是在对质押物预期价格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的,风险发生时主要依靠质押物在未来某一时刻的价值来获得补偿的一项融资服务,其价格风险的绝大部分可以通过期货合约转移到大量的投资者和投机者中去。
目前,国内金融业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制度,法律上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期货市场是限制的,贷款人不论是银行还是其它金融机构一般在期货市场不便于拥有交易席位。物流企业作为承担连带责任方,可经过银行授权在期货市场开设交易席位。出质企业在申请仓单质押贷款前,物流企业可以要求出质企业对价格风险波动较大的质押物进行套期保值,并通过提高质押率等优惠措施鼓励出质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也可以委托物流企业办理,可以节省交易成本,也便于操作。仓单质押贷款审批通过后,出质企业将期货合约过户到物流企业在期货市场的交易席位。出质企业通过套期保值锁定了生产成本或经营利润,故出质企业不必担心质押物价格的波动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也不必为质押物价格的下跌而追加保证金,从而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套期保值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高额利润的机会,防止了出质企业参与投机的风险。通过让出质企业参与套期保值,就相当于稳定了其违约成本,并确保其额度在贷款本金和物流企业与银行的利润总和之上;从另一方面讲,套期保值锁定了出质企业的经营利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仓单质押业务的成功。
主导产业集群的形成,使得为群内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产成品销售等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形成基于产业供应链(Supply Chain,简称SC)的物流产业集群。这类物流产业集群是依托主导产业的物流需求进行的集中布局,为SC服务的特征非常明显,SC上下游节点企业的物流需求是其形成的根本原因,而SC节点之间的无缝衔接更离不开物流产业集群提供的物流服务。随着物流产业集群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其创新活动同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只有不断创新物流服务内容和方式,才能为SC上下游成员企业提供个性化、高水准的物流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进一步促进SC成员专注核心业务,提高SC整体效率和生产力。
供应链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SC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先进的移动通讯技术的创新使用,可以产生水平更高的可靠性、价值和生产力。Autry等(2008)提出SC知识的发展和物流创新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SC知识的发展、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对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Flint(2008)进一步证明知识和物流创新之间的积极关系,提出SC中的学习和创新管理是影响物流服务创新的直接因素。物流领域创新研究中,也将知识与信息的可得性作为考虑主要影响因素。可见,知识与技术、SC关系网络等成为物流服务创新的关键。因此,从知识及其管理出发,探索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对于提升物流服务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因为,只有不断提高物流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才能维持物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服务创新只是在近十年才引起关注,因此对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本文以主导产业SC为依托而形成的物流产业集群为对象,来探析其进行物流服务创新的机理和策略。
二、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内容与服务关系
实践证明,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对经济、产业、企业发展具有强烈的推动作用。为了追求集聚效应,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纷纷在空间上开始聚集,从而组成了产业集群。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工商企业将物流业务从企业经营中剥离,专业的物流公司开始大量出现,并为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提供更专业和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物流产业作为一种生产业,其性质决定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服务需求为依托,而物流需求方的聚集使得物流企业出现了空间聚集。物流企业的独立运作和空间聚集,为进一步形成物流产业集群提供了条件。虽然由于形成基础不同,物流产业集群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但是,嵌入主导产业SC的物流产业集群是建立在SC成员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的物流,是为了适应SC节点企业需求,以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由物流行业中的相关企业自发形成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集群形式,物流服务渗透至SC运作的各个环节。
(一)基于物流服务内容角度 从物流服务内容来看,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能够提供不同层次和范围的物流服务:(1)基础物流服务主要指为SC上下游企业提供的某一功能,如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货运等。大多数中小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都集中于基础服务,其特征是服务类型单一,服务产品的附加价值较低。物流产业集群内的物流企业在此服务领域竞争最为激烈。(2)综合物流服务,如整体物流的组织运作、基础物流功能服务整合、物流金融服务等,是随着物流服务层次提升后,物流企业响应不同客户需求而开展的个性化服务、物流增值服务。通过物流企业与SC上下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最有可能提出物流服务的改进设想,甚至产生新的服务。(3)对整个物流服务链的规划、集成和管理的高端物流服务,这类服务具有高附加值,是群内物流企业未来主要的价值所在,也是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基础物流服务、综合物流服务和高端物流服务体现了物流企业服务层次不断提升,也是物流服务创新程度不断加大的结果。
(二)基于物流服务关系角度 从物流服务关系来看,基于主导产业SC的物流产业集群与SC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形成纵向服务链合作关系和横向企业竞争关系,如图1所示。SC节点企业是大量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需求的源头,也是提供不同层次物流服务内容的群内物流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物流企业成为产业SC良好运作不可缺少的一环,与上下游企业是战略合作关系,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满足SC不同节点企业的物流需求。而满足不同位置SC企业需求的物流企业则形成了嵌入主导产业SC的基于合作的物流服务链,通过物流服务集成与提升来实现物流服务创新,并增强物流服务链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集群内功能相似的物流企业之间形成横向合作与竞争关系,有利于激励这些物流企业基于降低创新成本与创新风险的目的,不断实现物流服务创新的相关合作。可见,嵌入主导产业SC的纵向物流服务链中的战略合作关系和物流产业集群内物流企业之间的横向关系是整个物流产业集群开展服务创新的载体和平台,是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
物流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其不断演进的动力是进行服务创新。
(一)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特征 服务创新是指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企业应用新思想和新技术来改善和变革现有的服务流程和服务产品,提高现有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服务企业的竞争优势。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除了具有一般服务创新的灵活性、互惠性、竞争协同性之外,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更典型的特征:
(1)SC成员作为“合作生产者”参与物流服务创新。物流服务创新是市场导向型的创新,对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而言,物流服务的生产完全依赖于SC上下游节点企业的消费,没有服务消费,就没有服务生产,而且服务的效果只有服务创新的接受者才能感知和体验。因此服务创新具有典型的市场导向性。SC上下游企业的物流需求是创新的起点,同时SC上下游企业作为合作生产者参与到整个服务创新过程中。
(2)SC战略合作关系是物流服务创新主体交互的载体。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方式比较灵活,不需要统一的开发平台。SC中的上下游企业、顾客、技术供应商之间,包括物流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均存在大量的交互作用。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物流企业之间的横向互动,促使物流产业集群内服务创新共生体的形成,并共享创新的成果和收益。而物流服务链中功能互补的物流企业之间纵向互动,有助于它们认识到存在于彼此间的创新缝隙,从而提出创新集成的方向。
(3)知识及其转移是物流服务创新实现的关键。基于SC网络的物流产业集群为服务创新提供了大量的知识资源,构成了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的基础。从资源主导的产业发展阶段向知识主导的发展阶段的过渡,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物流企业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市场需求、行业现状等外部知识资源成为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的主要源泉。通过物流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之间频繁有序的互动、交流,获取知识和互补性资源,进一步拓展物流服务创新空间。
(二)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机理 基于SC的物流服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许多物流的集成服务需要专业人员的咨询和建议,越复杂的物流服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越多。
物流产业集群知识包括明晰和缄默的专业知识,如关于物流企业本身的物流资源、服务水平等,群内物流企业的服务水平、竞争状况,SC上下游企业的物流需求(包括产品的特性、运输方式、仓储条件、配送路线等)方面的知识,还有关于国家政策法规、国外先进做法等方面的知识。物流企业通过吸收SC节点企业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量,增加对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提高了未来的创新能力,进而获得持续的竞争力。对于SC节点企业而言,直接参与到新服务的创新过程,一方面可以产生其真正需要的新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另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的物流专业知识,转换了管理思路和理念,提高了其未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这种双向的知识及其流动是物流产业集群进行服务创新的基础。对于物流产业集群内的物流企业来说,这种知识流动更是服务创新的主要来源,提高了服务创新的速度与灵活性。而且,通过物流企业与SC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之间的交互学习过程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和重整,实现从基础物流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和高端物流服务层次的提升,从而使他们双方得到资源互补和能力重构。
知识转移往往还需依赖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才能得以实现,基于SC的合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知识转移提供了载体。通过利用SC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市场知识和专业知识可补充物流企业自身的研究力量,有助于实现最佳的设计;同时因为节点企业从服务创新之初便参与其中,这种良好的参与关系会促使企业主动改善服务。而且,现代物流本身即是建立在SC成员战略合作关系基础上的物流,这种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有助于嵌入主导产业SC的物流产业集群之间的知识转移,为进一步激发服务创新创造了重要条件。而SC节点企业因为参与服务创新而经历了一个学习过程,积累了关于物流服务内容的认识和创新服务的相关知识内容,这些有助于企业更好的使用物流企业最终开发出来的新服务。
综上所述,基于SC战略合作关系的知识转移是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实现的关键。一项新物流服务的出现应该是物流企业与SC上、下游节点企业合作生产、共同努力的结果,并且,最终的物流服务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物流企业与节点企业间的交互程度。
四、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措施
由于物流服务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转移和紧密的合作关系,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措施的提出应该立足于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内外部知识转移和培育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从而推动物流服务创新的顺利开展。
(一)构建物流服务平台 物流服务创新离不开物流企业的知识转移,而物流服务平台能够汇集服务创新所需各类知识,是知识汇聚和转移的重要平台,为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物流服务平台作为物流产业集群中一个综合性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平台,集纳了集群内的物流企业、运输车辆、仓储设施、货物运输交易信息等知识元素,并为物流企业、供应商、货主提供服务信息。物流服务的创新一方面可以通过常规业务的延伸,如信息的追踪,物流金融的服务等;另一方面可以为SC提供一体化服务来实现创新,如物流服务链集成、多政府部门服务等。只有完善的平台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SC节点企业和群内物流资源加入到这个平台,物流服务创新的可能和效率才能大幅提升。
物流服务平台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引入,这为物流企业提供了进行学习和改善效率的条件和机会,开始物流服务创新生命周期的中渐进性创新。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物流产业集群进行服务创新提供了重要思路。特别是对于群内的中小物流企业来说:将3G与移动定位技术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以为客户和物流企业提供一系列新的服务。而信息和通讯技术对服务创新的影响,将会引发物流服务概念、服务界面等一系列创新。而技术创新仍是服务创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二)维护集群内竞合关系 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提供了正式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并加速服务创新的人才和知识流动,促进企业间正式合作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进而推动物流企业间的服务创新。一方面,不同企业的员工有机会经常地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些交往也加快了知识的扩散速度,为企业快速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提供了便利,有效地激励集群内企业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另一方面,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而好的竞争对手能够有助于企业增加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及改善所处产业的结构。当然,集群内的竞争效应也会促使企业进行模仿创新或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从而达到集群的整体创新,集群内的竞争效应促使企业不断成长从而达到整体进步。
物流产业集群可以通过设备、知识等资源的引入,找到知识创造的源泉,利用一切可用的知识能力,促进知识在供应商、顾客以及其他机构之间的流动,共同促进服务创新。当知识被引入集群后,通过不断的互动学习来增强学习机制,赋予企业集群创新活力,最终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成为企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
(三)政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对物流产业集聚区而言,物流产业的服务特性以及物流园区基础设施投资大、具有公共服务特性等特点,使得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政府可以在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制定配套产业政策,完善信用体系,鼓励引进科研机构以及建立物流行业协会,完善物流产业集群创新的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一方面为集群内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提供专业化的技术支持,加快技术创新的产业化;另一方面,推动相关中介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物流服务创新知识及其转移营造良好的氛围,为捕捉新的创新灵感、识别创新机会提供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对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积极引导,立足于打破本地创新主体间的联系障碍、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当然,基于SC网络的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是一个系统,还要引入金融、法律、信息服务等配套体系以及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为物流产业集群内服务创新提供必要的“粘合”和支撑作用。
五、结论
开展服务创新是增强其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由于物流企业与SC上下游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群内物流企业的竞合关系,在进行服务创新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的本质即是知识转移。从基于SC的物流产业集群内的服务创新特征和知识转移出发,构建为知识转移服务的物流服务平台,并维护群内企业的竞合关系,以促进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当然,这其中离不开政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只有把握好培育服务创新的一些关键环节,才能推动企业集群的升级和持续发展。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关注基于3G技术的物流服务平台特性与构建以及物流服务平台的定价模式、运营策略等内容。
参考文献:
[1]Holmqvist M,Stefansson G.Smart goods’ and mobile RFID:a case with innovation from Volvo[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6,27(2):251-272.
[2]Innovation in logistic services and the new business model: A conceptual framework
[3]王燕:《物流产业集群创新机制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第7期。
[4]马丽:《物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