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环保知识讲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气象局和县科协的领导来为我们讲课。首先由唐科长讲话,它她说:“每年9月份的第三周,定为科普日。科普的内容有很多,很广泛如:疾病预防、食品安全、低碳生活……等等。明天是9月18日,国防教育日,明天要进行防震演练。防震演练对我们有很大的好处。科长还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日本是多地震区域,可日本每一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很少。导致死亡人数极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日本的建筑物很坚固,不容易倒塌,二是因为日本每一年都要进行防震安全演练,每当警报响起,日本的所有人都有条不紊地迅速又整齐地从楼梯上,跑到安全地带。
接下来是由汪大林工程师给我们讲课。
汪大林工程师主要讲的有两个内容:一是酸雨,二是低碳环保生活。汪大林工程师先给我们讲了酸雨是怎样形成的,酸雨是汽车排出的的尾气和工业烟形成的。这些烟先升到空中,产生二氧化硫,最后变成雨的形式从大气层里降落下来,这就是酸雨。汪大林工程师又给我们讲了酸雨的危害:原来小河里有许多小鱼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可是之后变得孤独、寂寞,死鱼漂在水面上。原来大树上有许多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向我们眨眼睛,可是之后变得光秃秃的,一片叶子也没有。原来俏皮绿油油的小叶子,可是之后变得嵌上了一条“金黄色的裙边“。最后,工程师给我们讲了低碳生活从小事做起:淘米水不要倒掉,可以用淘米水浇花、擦餐具。家人的面膜用过之后,可以擦一些生活用品。去超市购物时,自己携带环保袋,尽量少用一次性筷子,使用长久性筷子。上学不做公交车,自己步行或骑车去上学。
一:活动背景
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以世界卫生日的宗旨为依托,希望引起世界各国对卫生问题的重视,并动员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关心和改善当前的卫生状况,动员我们的社区居民,推广和普及环保意识,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二:活动主题
告别陋习,关爱社区
三:活动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着公共卫生和个人健康。作为地球主人的我们,要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改变陋习,关爱社区,关爱我们自己。因此,我台开展“告别陋习,关爱社区”的活动来向全体小区人员推广和普及有关环保知识,改变我们陋习,提高我们健康水平。
四:活动时间
20xx年4月7日
五:活动地点
xxxx社区
六:举办单位
主办:湖北电视台 承办: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 协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环保局、卫生局及赞助商。
七:活动形式
文艺汇演、知识讲座、义务诊疗、环保评选
八:活动内容
1.活动一:环保知识宣传讲座 活动对象:全社区居民,以家庭主妇为主要对象 活动内容:宣扬低碳环保,推广使用天然气;垃圾分类,有效合理再利用资源。
2.活动二:义务诊疗,预防疾病 活动对象:全社区居民,以老年人群及病患者为主。 活动内容:由武汉xxx医院带领的多名医生,为当地居民进行量血压、为患者诊察疾病,包括施以简单的治疗,还有回答居民有关健康疾病的问题,宣传预防措施,提供有效建议等,为广大居民解决看病难以及对自己身体状况有个了解并能有效预防疾病的问题。
3.活动三:贴近居民,文艺演出 活动对象:全社区居民,喜爱表演者为主 活动内容:演出内容以相声、小品、歌舞为主要形式,重点是小型话剧,也就是征集喜爱表演的社区居民,为他们安排一出体现主题的小型话剧,由他们自己来演绎老百姓的酸甜苦辣以及对社会环境的看法,同时为垄上泥巴剧做宣传。
4.活动四:评选小区环保之星 活动对象:全社区居民活动内容:由社区全体居民投票评选出小区的环保之星,再由主要单位公正评选出前三名,并给与荣誉及奖励。
5:活动五:走进居民生活调查问卷 活动对象:有充足时间的家庭主妇、老人、上班族 活动内容:以访谈的形式,贴近民心,采访报道社区活动、现场解答观众提问、征集新闻线索、听取观众对栏目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可以进行调查,填写调查报告一份。
6:活动六:废弃物品回收 活动对象:家庭主妇 活动内容:在社区进行使用无磷洗涤用品,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放置等主题宣传。
九:活动实施
1、人员安排 以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工作人员为主要负责人,做好分工,有详细的人员调动安排和紧急应对措施。 邀请著名医生会整以及环境专家进行现场讲座,以及对文艺汇演的人员及节目流程有周密的部署。 现场的保安及保护措施要周密。活动结束会,收拾现场,不能影响社区居民生活和破坏社区环境。
2、现场环境及设施安排 搭建表演舞台,以及安排专家义诊讲台,各个方面的道具以及必需用品安排。
十:困难及应对方案
一、环保意识,始于唤醒
环保教育,意识现行。当前,中学生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环保意识严重缺失,尤其缺乏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日常生活中,中学生随手乱扔乱丢、随手折损花木、任意踩踏草坪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更缺乏对同伴的环保提醒。因此环保教育首先要从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始。只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唤醒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通过环境破坏的现状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当下,因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悲剧频频发生,环境污染的残酷现实呼唤中学生首先要树立环境忧患意识。“每天,世界上有70%的城市居民呼吸着有污染的空气,每天至少有800人因空气污染而死亡。每天,有1500人死于饮用不洁水造成的疾病。每天,……”这些数据都来自于环保权威机构的,令人触目惊心、心惊胆战。近两年,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雾霾让人们知道了PM2.5。面对空气污染,钟南山院士更是尖锐的指出:空气污染再这样发展下去,若干年后肺癌患者可能成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肺癌患者的确越来越多。环境的恶化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保护好人类的家园———地球环境,已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已经引起很多有识之士的忧思。在全民中进行环境教育、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以上这些案例足以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确实十分严峻,教师将这些素材及时传递给学生,通过环境破坏的悲剧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直观有效。
2.通过课堂教学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譬如,在讲述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时,导入可以引用搜狐网的一段网友改编的《沁园春•雾》一段材料:“北国风光,千里尘封,万里霾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茫茫;大河上下,不见滔滔。PM二五,连续爆表,欲与一千试比高。须何日,看蓝天重现,分外妖娆。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行人咳弯腰。惜芥子毒气,范围太小;沙林药雾,稍逊。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让人想起七三一。具往矣,数肺癌患者,还看今朝。”(搜狐网)是否只有经过一系列的环境悲剧发生之后,人类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才开始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呢?这段材料是在雾霾频繁到来时的时候网友的一段调侃,如果能合理的使用,既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一定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时至不迎,反遭其殃。”环境污染在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只有首先教师树立环境忧患意识,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才有可能形成。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环保生态意识的使命与责任,通过唤醒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并由他们影响周围的人群,最终以全社会的力量来完成我们防治环境污染的使命。
二、环保教育,重在浸润
环保教育,重在浸润与渗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要通过多种教育形式,既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也可以依托互联网等多种形式。
1.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环保教育只有立足于课堂,充分利用文本中有关环保教育方面的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生态知识的渗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低碳意识。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一课中,就有生态环境方面的描述:“中国古代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老子》强调的‘无为’,可以理解为不要违反自然的行为。”这些素材虽然内容不多,但非常珍贵,教师要倍加珍惜,充分利用。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中学生开展一场环境教育专题讲座。纵观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涉及到环保教育的素材少之又少。以普通高中历史文本人民版《“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文本只强调了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等等。而工业革命对环境的危害却却只字未提。为了有效地对中学生教学环保教育的浸润,在讲授本课时,教师可以进行适量的材料补充。高考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指挥棒,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历史试卷(小高考)第37题,就以“环境保护”为主体进行的测试。教师在讲授本课时,可以将该题的材料引入教学。材料如下:材料一: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摘自汤艳梅的《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环境观念及其影响》材料二:英国政府陆续颁布了《控制公害法》《公共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等法律,并大力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在节能环保方面表现出色的企业和政府机构还会被授予绿色奖章。———摘自新华网《三个“雾都”如何走出“霾伏”?》提出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政府倾力治污给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哪些借鉴?这道高考试题主题是“环境保护问题”,对当今社会的环境保护能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在处理以上两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首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代表展示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再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拓展,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从材料中来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史料得出史实,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概括。概括内容如下:问题一:“雾都”之所以成为伦敦的标签,与工业革命直接相关,工业革命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当时的公民环保意识还十分缺失,再加上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对环境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将成为必然。问题二:英国政府在针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严峻形势,及时地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法律倾力治污,采取多种举措:依法治污,不断调整能源结构,及时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加强政府监管等举措。重新使伦敦的天空重现蓝天白云,这为我们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较好的实现了历史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虽然现行高中历史文本有关环境保护素材存在缺失,但只要一线教师重视环保教育,通过适量的材料补充,定能引起学生反思人类对生态文明的破坏而遭到自然界报复的沉痛教训,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工业革命在带给人类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历史教学既要观照现实又要弘扬主旋律。党的十倡导建设“美丽中国”,从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明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也反映了顶层设计对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考量,英国政府的环保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2.通过互联网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浸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以博客、微信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丰富多彩,传输便捷,这些将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师要积极引导,让学生主动接触网络。有关环保教育的素材很多,教师可以将最具代表性的环保素材介绍给学生。譬如,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史上最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党的十倡导建设“美丽中国”、钟南山院士的新环保观以及201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检索,也可以由教师从网络下载后直接上传到学校网站、班级同学群,让学生及时知晓国家的环保政策及相关环保信息。知识学习,行之不远。今天的时代不是以量取胜的时代,是以智取胜,知识点再多有没有什么了不起,在网络上输入一个关键词就可以找出来,比老师讲得更加细致、全面。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关注思维方式。“信息革命”催生了“大数据时代”,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互联网,这种趋势对中学历史教育同样无法回避。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通过文化墙、文化角、科普画廊等宣传环境知识,也邀请环保专家到学校做环保专题知识讲座。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生态环保意识,并自觉转化为保护环境的行动。
三、环保素养,需要体验
保护环境,善待地球,培养学生的生态环保素养,是中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环保意识渗透到学生的血液,转化为环保行动。环保教育,一半在课堂,一半在生活。环保教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只有亲身体验的东西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指南。我校先后被评为邳州市、徐州市、江苏省、国家级绿色学校,在环保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习并不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这可能也是历史课堂的价值所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到社区、乡村、机关、街道。通过参观、调查研究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现状。譬如,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邳州当地的一些污染企业,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近期,随着麦收的进行,许多农民焚烧秸秆的事件频频发生,空气污染严重,让人睁不开眼睛,呼吸困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状,通过召开“秸秆禁烧”主题班会,发放“关于禁烧秸秆,禁止公路打麦晒场”倡议书,让家长阅读,用实际行动做好“秸秆禁烧”工作。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社区、街道,通过调查研究,亲身感受环境污染的现状和公民的环境行为。当面对农民焚烧秸秆时,每一位同学都能通过劝阻、向政府部门报告或求助于媒体等各种合法手段,积极主动的保护生态环境,把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真正实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环境目标。通过一系列研究性学习,能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引发他们环保从我做起的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倡导低碳生活,利用科普画廊、国旗下讲话、环保知识讲座等宣传环保知识。也可以举办环境知识竞赛、黑板报比赛、办展览、搞讲座等形式来宣传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爱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宣传生态美好愿景。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低污染和低能耗,目的是一方面积极地参与承担社会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为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本质是拔高能源使用率及施行绿色能源的题目;核心是提升清洁能源在能源生产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自从英国政府《能源白皮书》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以来,世界各国相继出台有关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低碳经济发展逐渐成为今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战略导向,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民生等方面,将严重地影响人类的工作居住方式。
二、低碳经济对煤企的重大意义
1.经济效益
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有:科学发展煤炭选洗技术可以降低同等发电量下煤炭使用量,煤矸石的综合开发利用,矿井内水资源的净化处理,创新瓦斯的地表开发和井下抽采技术等。通过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有效地解决煤炭企业开发利用煤炭能源的许多问题,为煤炭企业争取机遇,改变发展方式,促进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煤炭能源在中国的资源优势,提高煤炭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高速稳定发展。
2.环保效益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确立了明确的低碳转型思路。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资源高效利用、环境保护等对煤炭企业的压力越来越大,开采和使用煤炭资源必然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不仅受到社会的谴责,而且要承担经济责任。而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从源头、过程和终端减少碳排放甚至是实现碳的零排放,减少“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提高煤炭高附加值的产品的产出,使原有传统煤炭企业转变为高效率、低污染的企业,提升了煤炭企业的环保效益,巩固煤炭企业自身的发展,也为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出了贡献,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环保效益。
3.社会效益
发展低碳经济,从技术的投入、政策制度的投入等方面都可以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污染减少了,效率高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煤炭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国家的能源战略、企业经济、环保与社会相协调,达到节能环保,缓解环境破坏压力、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紧缺,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更新人民的生活观念及生活方式。
三、低碳经济下制约煤炭企业发展的因素
1.低碳能源的比重持续攀升
从2008-2012年,原煤在能源总产量中的比重呈现的是小幅度变化,基本上是维持在76%-78%之间。但是,在2012年低碳能源的比重却是达到最高值,也是近几年首次超过了10%。同时我们还可以从表2中看到,在能源消费分布图中,原煤的比重整体上是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08年的70.3%下降到2012年的66.6%。而低碳能源却恰恰相反,整体是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8年的7.7%上升到2012年的9.4%。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不论是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看,煤炭的主体地位依然是无法撼动的,但低碳能源则是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这说明我国推行低碳经济初具成效。
2.煤炭行业低碳发展的认识片面
目前来说,整个煤炭行业都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低碳”概念,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和作用并不了解。所以,当国家和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时,煤炭行业不能够很好地配合他们的工作,从而造成了低碳经济在煤炭行业中推行较难,至今也没有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出现。
3.煤炭企业节能减排压力过大
对于煤炭企业而言,要想成功地实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是一条关键的路径。进入21世纪后,在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很多煤炭企业都开始朝着节能减排这一方向努力。但是,因为我国煤炭企业长期以来都是走粗放路线,所以对于国家和政府所制定的节能减排要求,虽然尽力配合,但一时之间却很难满足要求,这就导致了整个煤炭企业背负着承重的压力。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煤炭企业应从培养低碳化理念、建立低碳发展制度、增大低碳技术创新、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入手,应对低碳挑战,实现企业向低碳化进展。
第一,强调企业低碳化观念。企业观念的强化是完成工作的必要条件,煤炭企业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培育考核、知识讲座等多元形式,培养企业员工的低碳发展、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此同时,企业头领要全面认识并充分重视,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带动发展低碳观念及其衍生出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深入人心得到相应实践,将煤炭企业的低碳发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与参与。
关键词:绿色理念;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1 绿色环保理念
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发展的加快,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水泥林立,天空日益变得灰黄,空气的污染程度每每亮起黄灯,国家对绿色环保开始逐渐重视。我国的环保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迅速。通过环境法的制定和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得到加强,污染治理投入稳步增加,全国环境质量严重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但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保工作仍处于落后阶段。
绿色环保理念的提出,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合法的开采,在降低环境污染的同时,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过度开采、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几个方面,这些污染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污染甚至通过自然界中的食物链形成循环,最终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2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氧气、淡水、食物等生活资源,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面对人类这个大群体,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脆弱的状态,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类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上到大气环境,下到地下水资源污染,都使环境呈现出支离破碎的局面。究其原因,多数在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及环保意识薄弱,无法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为了一己之私,肆意开发、破坏环境资源,使其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直接打破了人与环境间的和谐关系,对人类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不仅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甚至影响到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很多稀缺物种濒临灭绝的窘境。
3 坚持绿色环保理念,促进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措施
3.1 倡导低碳生活
在整个低碳生活中,主要倡导“节能减排”,即通过改变人们往常的生活模式及消费习惯,一点一滴减少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全球气候变暖及环境恶化的趋势。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介绍,水母爆发也是因为人类社会对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造成地球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溶解于海水中的二氧化碳造成了海水酸化,导致珊瑚礁的破坏和贝壳类海洋生物的减少,温室效应甚至影响了北极熊的生存,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个物种也会因为人类的作为而灭绝,种种自然现象表明低碳生活已经到了必须要执行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主要应从节电、节水等几个生活细节出发,减少用量并减少光污染及合理的污水排放及回收再利用。
3.2 坚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在坚持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过程中,首先,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速率应保持在其再生速率的限度之内。人类在开采这些资源时,应结合着可再生资源的再生速率,科学、合理的安排开采时间、开采量,在保证资源合理利用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其次,在开采完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完善,避免再生资源出现枯竭局面。
3.3 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利用
首先,相关部门应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同时宣传回收的重要性,将其集中处理,在避免分散污染的同时,减少回收利用成本。在美国及日本卓有成效的垃圾分类回收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再利用的例子,我国对这方面也非常重视。其次,在整个废旧物品的利用技术中,我国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薄弱环节。在影响废旧物品利用率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回收利用成本,甚至呈现出“得不偿失”的利用局面。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回收利用技术研究,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回收利用技术。
3.4 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保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成果,非一朝一夕,也不是某个部门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配合。这就要求环保部门能够有效动员人民群众,使其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其动员的过程中,首先,加大宣传,使人们在现有的基础上认识到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社区宣传栏、学校宣传栏、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途径开展;并可在固定时间内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及趣味问答,而且环保意识应该从基础抓起,在学校里应该让学生共同参与,只有这种意识深入民心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其次,环保部门作为一切环保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在整个活动中起着核心作用。
XX镇2019年基层科协工作项目是“科普宣传,建设美好家园”。举措主要是带领科普志愿者立足社区、面向企业、走进学校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普知识,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利用科普条幅、科普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宣传低碳生活、精彩妙招等日常生活科普知识,达到丰富社区居民、企业工人、学校学生的科技文化生活的目标。增强人们的科普养生知识,同时也倡导科学、环保、文明的文化理念。加强对青少年群体的科普教育,营造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了搞好这个工作项目,达到期望的效果。XX镇科协已开展了如下活动:
一是XX镇科学技术协会已在世纪联华超市门口,对XX镇群众进行科普知识宣传活动。活动现场放置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科普小知识展板,内容简单易懂又非常实用,深受群众们的喜爱。针对漫天飞舞的杨絮,科协工作人员现场进行了预防过敏方法的介绍,简单易操作,接受度高。并邀请XX卫生室医生为前来群众免费量血压。同时发放宣传500多份小册子和宣传画,并走进农贸市场,让更多群众对科普小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宣传现场气氛浓郁,互动热烈,效果显著。
二是联合镇团委、志愿者协会在XX大药房门口,开展了急救知识宣传,通过发放《市民安全救护手册》、《日常急救手册》、急救知识题解答、和群众自己体验心肺复苏的步骤等方式,让XX民众更加重视急救知识、进一步了解学习急救方法,不断提升自护能力。
三是对全镇300多家企业进行了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宣讲,为夏日企业安全生产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同时走进我镇余北社区,对社区居民进行生活安全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生活安全意识。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大学生;低碳生活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9-0129-02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几乎历届世界气候大会都在呼吁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而不是能力[1]。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大学生,要树立低碳生活意识,这既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责任,也是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应尽的义务。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绿色发展”,成为“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发展理念是党关于政治生态、绿色经济、绿色环境、绿色文化和绿色社会“五位一体”的全面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笔者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内涵:一是绿水青山既是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动力;二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三是绿色发展是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人民的选择;四是不仅当前甚至今后任何一个时期都将坚持绿色发展,因为这是为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五是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人化自然”的思想,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将生态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发展理念。
新时期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思想和新观点,但由于其自身认识水平、实践能力的局限,应在大学阶段就树立低碳的生活意识和生活观念,立足眼下,展望未来。低碳生活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前提,更是未来坚持和发展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基础。因此,调查和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低碳生活观念就显得非要重要而且必要。
二、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17年3月中旬对成都大学在校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放问卷350分,回收问卷312分,回收率89.14%;对24位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了解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程度,大学生应如何进行低碳生活以及低碳意识应如何落实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听取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建议。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
1.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意识有较强的认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非常了解,48.96%的大学生对低碳生活了解不够深,1.04%的大学生不了解低碳生活。从数据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度较高。
2.低碳生活对生活有利。从问卷调查结果看,100%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方式有利。显然,当代大学生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对生活更加有利。
3.低碳生活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你认为低碳生活在哪些方面可以采取行动”结果中,85.42%的学生认为从交通工具的选择入手,53.13%认为应注重家庭用水用电,42.71%认为应从餐饮方面着手,41.67%认为要采购环保的家庭用品,30.21%要注重废弃物的排放。总而言之,低碳生活涉及生活方方面面。
4.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践行有待提高。问卷结果显示,96.88%的大学生在生活中未完全做到低碳生活,1.04%的学生完全做到低碳生活,只有2.08%的学生从未做到低碳生活。所以,低碳生活还需要加以行动和落实。
5.低碳生活需要全社会共同倡导。结合调查数据,71.88%的大学生认为低碳生活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积极倡导、个人自觉履行结合起来,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应从单方面来落实。
三、低碳生活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对低碳生活含义的理解。宣扬低碳生活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绿色低碳的认识,增强节约意识。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从意识上影响大学生,让正确的意识去指导大学生践行低碳生活。
2.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不仅能使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和标准提高,更能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应坚持低碳理念,践行“3R”[3](即削减碳排放Reduce、物品再利用Reuse、废品回收再利用Recycle)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觀、价值观和世界观。
4.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节约资源、践行低碳、绿色生活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大学生中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打造绿色低碳社会积极奋斗,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贡献自己。
5.低碳生活方式能减轻大学生经济压力。低碳生活和节约有莫大的联系,在很多方面,低碳生活和节约几乎可以画等号,节俭的生活方式能降低大学生生活成本。总而言之,大学生坚持低碳生活理念,能减轻经济压力。
(二)负面影响
当然,低碳生活也会有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采用公共交通工具可能会花费更多时间,给出行带来不便;低碳生活的践行对自身的日常行为提出更高的要求以及会提高生活的成本;对低碳生活的要求使得许多企业改变生产经营方式,减小规模,导致大学生就业机会减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闲置等。但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影响都是可以克服和转化的。
四、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困境
第一,大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参与度不高。学校、班级和社团经常有举行低碳生活倡议、团日活动等,但大学生的参与度不够、积极性不高,绝大多数学生有低碳环保的意识,但没有与切身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消息等关注较少,通过课堂和新闻被动了解较多,主动了解低碳环保知识较少。
第二,日常生活中低碳生活的践行力度不够。当前的大学生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是“嘴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该说,大学生都知道节约光荣、浪费可耻,但在一些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两张皮”,比如使用电脑后不立即关机,用水后不关水龙头,离开教室后不关灯,甚至少数同学完全没有节约意识。
第三,就餐依赖外卖,不仅造成精神颓废,更是低碳意识淡薄。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依赖“外卖”送货上门,不仅缺乏运动而造成精神愈发颓废,而且也增加了一次性餐盒和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些都是白色垃圾大量产生的源头。在食堂就餐也未做到节约粮食,践行光盘行动。在平常人际交往中,聚餐聚会奢侈浪费,少有打包行为。
第四,当代大学生喜欢购物,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缺乏低碳意识。一是喜欢网购。根据2016年天猫对双11网购的全国高校统计报告显示,武汉6所高校的大学生总花费达1.1亿元,其中武汉大学达到3374万元[3]。网购会产生大量塑料袋和纸箱等垃圾。二是实体店购物。大学生购物总会购买一次性塑料口袋,少有同学自带环保购物布袋。三是促销活动购买大量不必要的商品,造成闲置浪费。
第五,交通工具的选择,缺乏环保意识。在选择出行交通工具时,大多数同学会选择滴滴、优步或出租车出行,只有部分低碳意识较强的同学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校内上下课会选择校园巴士,少有学生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对教学楼有电梯的,很多同学倾向于乘坐电梯。
五、大学生低碳生活的对策及建议
(一)高校应帮助和教育大学生树立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生活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而普及低碳知识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和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1.大力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载体宣传党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及我国环保的成就;举办低碳生活知识讲座,介绍低碳知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以及气候变化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认清当今世界环保的严峻形势;举行团日活动、“光盘行动”等,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生活文化,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理念。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低碳生活宣传教育活動,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2.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校园文化构成中的一个隐性成分,建立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低碳生活意识的前提。高校环境育人的最高境界是悄然无息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高校应注重低碳绿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大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生态等多方面理念,从而使大学生在高校低碳绿色文化的氛围中养成低碳意识。
3.丰富大学生低碳生活实践活动。实践是培养低碳生活理念的主要手段。高校培养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意识要倾向于实际操作。比如培养自觉节能习惯,提倡简约生活,做到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低碳生活的好处,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在低碳生活上的主动性,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最终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
(二)学生应主动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习惯
1.交通出行方面。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绿色出行并不是难事。但随着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长,大多数家庭拥有私家车,家长接送变得普遍。同时,随着滴滴、优步等新型行业的发展,大学生对这类工具的使用量也陡然增加。这些交通工具不仅造成污染废气的排放、路况的拥堵,也增加大学生出行成本。现在几乎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内交通工具,共享单车也进入了校园,自行车的使用变得格外简单。大学生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如公交、地铁等,即使选择滴滴、优步等打车软件时,也可以选择顺风车或者拼车降低污染。
2.生活方面。对电器的使用。大学生应做到随时关闭电源,并拔掉插头。因为插头依旧会浪费电能,同时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对垃圾处理而言,应将垃圾分类处理,一是减少环卫工人工作难度;二是能减少有害垃圾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污染风险;三是废物回收,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对用餐而言,当前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铺张浪费问题,应尽量在食堂就餐,并减少一次性餐盒、一次性筷子以及塑料袋的使用,同时做到光盘行动。在用水方面,我国水资源极不丰富,且分布不均匀,水资源受季节、地域的影响很大。大学生应该节约用水,必要情况下应进行水的多次利用。
3.购物方面。近年来,由于低碳经济的兴起,低碳之风在各大商家、商场兴起。作为消费的重要群体,大学生应当选择环保用品、低碳食品、绿色饮料、节能电器等物件,养成自备购物袋、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塑料袋的习惯。如今电商与网购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一个重要的购物方式。大学生在网购时应注意包装袋的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美梅. “低碳生活”是一种责任和态度[N].通辽日报,2010-05-01.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宋兴怡,苏天照,姜峰,苏果云.在大学生中推行低碳生活方式的意义与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一、南宁市上林县农村初中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教学现状
(一)没有安排生态保护意识教育课程。南宁市上林县的初中学校由于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只安排中考的主要科目,基本上没有安排与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相关的拓展性课程。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是关乎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应设置相应的拓展性课程或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师思想观念陈旧,需要转变。在调研中,笔者发现上林县许多教师片面追求中考的高分,没有认识到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工作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从领导到普通的教师对培养未成年人的生态保护意识漠不关心,导致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受到阻碍,未能适时地进行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三)教师生态知识匮乏,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目前,上林县在职教师里没有专门负责生态保护意识培养的教师,很多生物教师的生态保护知识也比较匮乏,这给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由于不重视生态保护意识教育工作,也没有开展相关的知识培训,让教师得到系统的学习,增加教师此方面的知识素养,在与生态保护意识培养联系较为密切的生物课堂里,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很常见,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二、通过体验教育培养初中生生态保护意识的的实践
“体验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是使教育对象在实践中认知和发展的教育方式,包括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两个方面。体验教育注重学生这一实践主体的内心体验,要求学生用“心”去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体验教育已被大量地应用于教育活动当中。课题组通过实验,将体验教育运用于学生生态保护意识培养工作中。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
各学科都可以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笔者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会合理消费》等章节时,将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渗透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寻找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生态知识学习过程变得有趣。为了增强教学趣味性,教师可采用观摩录像和展示图片等手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在教学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笔者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出具体教学内容和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播放动物世界的一些精彩画面:在辽阔的草原上和广袤的森林里,狮子在闲逛,羚羊在奔跑,猴子在追逐打闹,鸟儿在自由翱翔……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播放短片后,笔者开始进行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有何感想?
生1:自然界太美了,各种生命组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生2: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成为朋友。
生3:我为生命的精彩而感动。
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接着说,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我们应该珍爱生命,爱惜我们身边的生态环境。
师:我们应该怎样爱惜身边的生态环境呢?
生1: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木。
生2:不打鸟,不捕捉野生动物,不破坏环境。
生3: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保护环境卫生。
通过以上教学,笔者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节课堂,师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探究,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生态保护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渗透,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有了保护生态的理念,而且也懂得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方法。课堂上笔者趁热打铁,当场请学生起草一份倡议书,课后将倡议书张贴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号召大家都来关爱动物,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志愿者。这个做法将课堂学习延伸拓展到课外,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生态保护的认识。
(二)开展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1.开展生态保护知识讲座
教师可以通过举行生态知识讲座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邀请专家来校对学生进行专题报告,也可以设置几个有关生态保护意识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如让学生对“如何开展低碳环保新生活”这个论题进行思考,请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自己开展班级小讲座。笔者曾在班上开展“环保节日知多少”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植树节(3月12日)、世界环境日(4月22日)、国际爱鸟日(4月1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等节日的由来。通过这样的专题活动,学生了解了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环保问题已成为威胁全人类的一大问题,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形成了关爱大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2.开展生态保护演讲比赛
初中生好胜心强,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竞赛,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体验。在开展生态保护演讲比赛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收集与生态保护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认识,增强参赛的愿望。学生收集好资料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以上准备工作完成以后,就要进行生态保护意识演讲比赛,通过比赛激励学生学习生态知识,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观念,促使他们了解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最后,评选出表现突出的学生,对他们进行表彰,并请获奖学生发表感言,畅谈感悟。课题组开展了两次这样的生态保护演讲比赛,效果显著,有效地激发和培养了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学生认为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很有趣、很有意义,希望今后多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
3.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与生态保护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美化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校园里种植、爱护花草树木,在实际活动中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养成热爱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假期或周末到各个村屯参加“清洁乡村”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清除垃圾,我行动”“让垃圾寻找回家的路”等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或到公共场所清除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献一份爱心,尽一份力。开展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感悟,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环境保护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付出与行动。
4.开展旅游观光活动
美好的生态环境使人心情愉悦,让人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美化环境的美好愿望,这样的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教师可在周末或节假日带领学生到旅游景点或名胜古迹参观游玩,在学生赞叹大自然的美时,顺势教育学生保护大自然,让学生得到启迪与教育,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旅游观光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悟,让学生对如何更好地保护这些旅游景点献言献策。学生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会进一步提高认识。
实践证明,运用体验教育培养学生生态保护意识是可行的。开展课题研究后,笔者所教班级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两年来,笔者所教班级在学校文明班级评比中屡获“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等荣誉。学生不仅在学校表现出色,而且把生B理念带回了家,在“美丽上林・清洁乡村”评比活动中,他们还带动家长,让家长在“清洁乡村”的评比活动中奉献力量。
总之,初中生处于形成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对他们加强生态保护意识教育。教学中渗透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取何种方法,教师都要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生态知识运用到个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这样才能达到生态教育的目的。
本文对低碳城市进行了理论阐述,回顾当今国内外关于对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从资源供给、利用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低碳资源系统;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培育以低碳生活为理念的低碳消费模式。
【关键词】
低碳城市;低碳经济;低碳创新
一、引言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重点指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本文认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国内外研究一般认为低碳城市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发展低碳经济。关于“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学术界给出的定义也大同小异。所谓低碳就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较低的排放。要界定低碳城市的内涵,首先要理解“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意即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经济”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发展中国家要想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始终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能力和消费水平。而低碳经济的提出就是要通过应用低碳技术创新与创新机制的构建,可以极大地拓宽低碳产业的发展空间,成为一国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的一次质的提升。当今,很多国际化大都市都以发展低碳城市为建设目标,共同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的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互关系。西安市近些年经济发展迅速,但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提出国际化大都市的背景下,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碳城市,探索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
低碳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低碳城市的内涵,国内的众多学者们近几年相继进行了相关研究。当前我国正在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低碳城市建设的内容涉及到低碳能源、提供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多个方面(胡鞍钢,2007)。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低碳城市发展就是要保持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能处于较低的水平(金石,2008),或者是在城市内实行包括低碳生产与消费在内的低碳经济,建设一个良好的可持续能源生态体系(夏堡,2008)。辛章平等(2008)认为低碳城市的核心就是降低能量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认为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戴亦欣(2009)认为低碳城市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转变而实现的。
关于低碳城市的内涵,本文认为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树立低碳理念,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摆脱传统的那种以大量资源消耗为代价来换取发展的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低碳经济体系,以及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
三、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与实践概况
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渠道,正在成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平台。建设低碳城市的实践活动在全球各大城市早已兴起。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公布了3个低碳示范城市,挪威政府在2008年就明确提出要建设低碳国家,计划到2050年挪威要实现全部的“零排放”。丹麦政府也提出要实施分2个阶段,采取50项措施力争在2050年实现“零排放”的低碳目标。日本政府在2008年首次提出要实施建立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并力争到2050年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目前减少60~80%,人均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减少1.5t,其主要措施就是要建构低碳城市,树立居民的低碳消费观念。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08 年选定保定和上海作为我国首批试点低碳城市,从而在我国启动了“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崇明东滩地区着手打造东滩生态城。新城中将直接利用生物能、风能、垃圾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来获取热能和电力;为满足燃料电池的需求,将建立全国第一个氢能电网;建筑物均采用环保技术;步行、自行车、燃料电池公交车等将是居民出行的首选方式。保定则提出建设“中国电谷”,依托保定国家高新区新能源和能源设备产业基础,打造光伏、风电、输变电设备、高效节能、电力自动化等七大产业园区。“中国电谷・低碳保定”正成为保定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与新品牌。随后,众多城市纷纷提出建设低碳城市,开始依托自身的资源、产业特点探索适宜自身的发展模式,以便在低碳城市建设的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四、西安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分析
尽管目前世界各国的学术界、政界和企业界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具体到各自情况而言,不同的国家与地区在低碳实践过程中又表现出不同之处,它们通常会结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路径。因此,可以说,低碳城市的建设要因地而建,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没有统一的实践模式,其发展应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西安市要建设低碳城市,首先应对这座历史文化古城的基本特征与未来发展定位给以充分了解,坚持城市特征、未来发展定位与低碳城市建设相统一的原则,界定好具有西安自身特色的低碳城市内涵,积极选择建设路径并提出发展对策。
低碳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资源、生态与环境等多个方面。围绕国际化大都市的建设目标,西安市应加大研究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分析,应紧密围绕“资源利用低碳化、污染排放低碳化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等方面,并不断创新低碳技术、加大政府引导和吸引公众广泛参与。
图1显示,作为发展的动力源泉,资源是一个城市发展系统的动力输入端,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正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必然要求;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能源消耗,是实现污染排放低碳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同时,不断创新低碳技术,进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所在;社会发展低碳化也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这是由于大众的居住行为、消费过程和出行方式必然对城市的减排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应提倡居住公共住宅、树立“节约资源、消费低碳”的观念、引导居民尽可能地利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此外,政府的引导与重视、低碳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公众的广泛参与都是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保障。西安要建设低碳城市的具体路径主要包括如下三条,这是建设西安低碳城市,实现“资源利用低碳化、污染排放低碳化和社会发展低碳化”的重要支撑与有力保障。
1、路径一:从资源供给、利用和结构三个方面构建低碳资源系统
资源开发利用是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构建低碳资源系统是建设低碳城市、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西安市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特征,构筑低碳资源系统要从资源供给、资源利用和资源产业结构等三方面入手。
(1)在资源供给方面,要逐步减少一次性高碳资源的消耗利用,切实提高可再生能源与清洁能源的利用,以减轻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影响。具体举措包括:①通过重点发展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提高可再生资源利用程度,并进一步优化现有的一次性能源利用结构;②在全市范围内要逐步推广扩大天然气和沼气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③不断创新应用资源低碳技术,促进一次性资源的低碳消耗利用、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
(2)资源利用方面,重点在建筑业、工业和交通业等领域实施节能降耗工程,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资源低碳利用效率。①在对现有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的基础上,要对新建筑物严格执行国家的节能标准,这主要体现在对新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并加大对建筑全过程的管理以促使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通过大力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对新建筑物施工阶段降低能耗;通过强制实施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引导绿色照明工程,鼓励开展节能建筑示范工程和对节能电器使用工程,对新建筑物使用阶段实现低碳化。②在工业领域内,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的投入力度,通过高效节能来促使节能降耗目标的最终实现。③在交通行业,在西安市应积极发展公共交通运输,稳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比率,推广节能环保型车辆的使用。
(3)优化资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我国资源消费结构显示,煤炭资源在整个资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较大,西安也不例外。由于煤炭资源的特性,决定了在其消费过程中是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来源,而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就要求我们要加快研发煤炭制取氢气技术、氢气存储与运输技术、碳中和技术和碳捕获技术等,以便在西安尽快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与高效利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大研发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在内的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并将其逐步发展成主导产业,坚持走“资源供给低碳化、资源利用低碳化和资源结构优化”的新型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2、路径二: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
低碳产业的主导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依据低碳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竞争优势要求,西安市建设低碳城市必须要构建并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低碳产业体系,这就包含旅游业、文化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经济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的改变势必会影响到一个城市资源消耗结构的改变,“二产”的比例与其资源消费比例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著,而“一产”和“三产”的相关性则较弱。因此,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大三产的发展力度,提高其所占比重,具体措施包括:
(1)要结合西安的经济发展基础,加快实现制造业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下降。通过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等,进一步推动以装备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在逐步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体系的基础上,还要以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为硬性约束标准,严格执行审批制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投资项目在西安落户,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能耗工艺、设备和产品,力推低效产业调整。
(2)通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挥西安科研实力雄厚的科技优势,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为西安建设低碳城市提供必要的技术与服务支撑。①通过发挥西安人才、科技、资金等较丰富的比较优势,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力争使西安成为西北乃至全国低碳产业的研发基地、成果孵化基地和产业化基地;②延伸低碳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加快培育低碳交易的平台,并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拓宽外部市场,不断健全低碳市场体系,促进低碳要素的快速集聚。
3、路径三:培育以低碳生活为理念的低碳消费模式
(1)发挥媒体的平台作用,向公众宣传普及有关的知识和理念。通过电视、报纸、讲座、论坛等各种方式加大宣传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理念,加深西安市民对低碳知识和节能减排的认同,并了解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危害。要以低碳世园为契机,逐渐引导市民养成主动节约资源、减少资源消耗、低碳消费的方式和习惯,实施市民碳减排认购和自愿减排等项目,与国际的低碳理念接轨。在居民的出行方式上,尽量减少小汽车的通勤使用,并采取税费政策对小汽车在某些繁华地段位置加以限制,而由政府加大投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地铁交通,相继完善西安市的交通运行体系,营造适于非机动车出行的道路环境。在居民的消费方式上,应鼓励居民选用低碳产品和节能产品,逐渐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提倡节约能源、自然环保等低碳理念。
(2)以曲江新区建设为试点,培育低碳示范小区。打造曲江低碳社区,培育低碳示范小区的措施包括:
①在曲江社区内组织低碳知识讲座、低碳知识竞赛、优秀节能家庭评选等活动,使低碳消费、节能环保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在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与建造等多个环节要贯穿低碳的理念,处处体现节水、节材、节能等环保的细节。
③低碳社区的打造要遵循“土地使用集约化、小区建设紧凑化、人口居住集中化”的原则来给以打造,这将有利于大大减少社区内的资源消耗,并有利于社区家庭能较方便地使用节能器具和家用电器,养成良好的低碳节能消费习惯。
④对于社区内已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更新水管以减少漏水,进行洁具的节水改造,提高社区内低碳化率。
(3)以长安大学城建设为发展低碳载体,引领低碳发展理念。长安区汇集着全市很多大学的新校区,师生是接受低碳知识并给以贯穿实施的最主要群体,通过在长安区积极打造低碳校区,充分发挥师生接受新鲜事物的优势,尽快地推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力度,主要的举措包括:
①在高校普遍开设低碳的有关课程,并在条件成熟的院校开设低碳专业方向,在向广大市民宣传普及低碳知识的同时,要加大培育低碳领域的后备应用人才;
②充分利用长安区内各大高校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加大低碳关键技术的基础研发工作,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将低碳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加快;
③以长安区各大高校作为低碳建设的重要载体,率先在西安市内建成一流的低碳应用技术和低碳设备使用的示范应用基地,成为西安市低碳理论和低碳实践相融合的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Ann P Kinzig, Daniel M. Kammen. National Trajectories of Carbon Emissions: Analysis of Proposals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Low―carbon Economies[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998,8(3).
[2]DDT.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R].London:TSO,2003.
[3]Stern Nicolars. Stem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4]Edward L.G.,Matthew K.The Greenness of City[J].Rappaport Institute Taubman Center Policy Briefs.2008(3).
[5]Chris G.How to Live a Low―carbon Live: the Individual’s Guide to Stopping Climate Change [M].LondonSterling,VA,2007.
[6]Chin Siong H,Wee Kean F.Planning for Low Carbon Cities:the Case of Iskandar Development Region [C].Sungkyunkwan University,Toward Establishing Sustainable Planning and Governance II,Seoul,Korea:SUDI,2007 (11).
[7]Bryn S,Mark J.Shaping Sustainable Energy Use in Chinese Cities:the Relevance of Community Energy Management[J].DISP 151.2002(4).
[8]Koji Shimada, Yoshitaka Tanaka, Kei Gomi, Yyuzuru Matsuoka. Developing a Long ―term Local Society Sesign Methodology Towards a Low―carbon Economy:An Application to Shiga Prefecture in Japan[J].Energy Policy,2007(35).
[9]Energy Saving Trust, and the Carbon Trust. Low Carbon Cities Programme,EB/OL].http//:www,frdsta.co.uk/Ccspres2007/Richard_Rugg.pdf [2008―5―28]
[10]“2050 Japan Low ―Carbon Society” Scenario team. Japan Scenarios and Actions towards Low―Carbon Societies.[EB/OL][2008―5―28]. http:// 2050.nice.go.jp/material/ 2050_LCS_Scenarios_Actions_English_080715.pdf.
[11]金石.WWF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J].环境保护.2008(2).
[12]胡鞍钢.中国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J].国情报告2007.29.
[13]夏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2A).
[1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10).
[15]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16]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2).
[17]章轲.低碳城市的中国式探路[J].中国经济信息,2009(20).
[18]陈群元,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1).
[19]潘海啸.中国城市绿色交通――改善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策略[J].现代城市研究,2010(1).
[20]郭万达,刘艺娉.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作用[J].开放导报,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