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风险控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风险控制论文

第1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1.建筑工程公司投资风险控制环节比较薄弱

投资环节是建筑工程公司开始一个建筑工程开始最为关键的一步,因此,公司一般都比较重视。但是,我国的建筑工程公司的投资风险控制环节还是有一定的薄弱环节。首先,我们要说的问题就是合同风险问题。在建筑工程公司在与其他公司签订合同时,所签订的合同漏洞较大,合同形式不是十分的规范,例如,签字、盖章都十分随意,这就导致投资风险的存在。一旦合作双方发生歧义或是矛盾时,由于签订合同的不规范,这就会导致合同的法律效力失效。从而导致建筑工程公司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2.建筑工程公司的市场风险较大

无论是什么行业都会受到国家的大的环境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国家政策、经济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等,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一个建筑项目是否盈利一般都会受到我国社会形式的影响。虽然我国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但是我国的通货膨胀情况比较严重,这都使建筑工程公司的成本大大增加,对建筑企业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价值最大化有不利的影响,从而使得建筑工程公司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

3.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

由于一部分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建筑工程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证建筑项目的质量,同时又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在财务支出与收入的数目较大,所以对企业的财务管理的一些细节不是很重视,所以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一些财务人员对企业的账目并没有认真的处理以至于建筑工程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大大增加。

二、我国建筑工程公司财务风险控制方法

1.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建筑工程公司在对日常财务活动要谨慎的对待,首先就要建筑工程公司的相关管理人员树立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这样在日常工作中处处具有财务风险意识,为公司其他的基础员工做好示范,从而不断提高公司内部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例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一个大的建筑项目进行分析时,要对项目的主要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公司的财务风险这一块。同时,我们还有注意的对财务人员的素质的提高。及时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与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公司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从而不断的减少公司的风险。

2.不断规范公司的风险评估机制

为了不断减少建筑工程公司的风险,建筑工程公司应该不断规范公司的风险评估机制。在建筑工程公司取得招标后,要对招标文件进行正确的理解,同时随这一工程的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预测这一工程所需要的资金、所需的人员与工期等等,认真制定合同,从而不断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的风险意识,从而不断减小建筑工程公司的财务风险。

3.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风险

一个建筑工程的盈利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工程的成本的大小,因此,我们要严格的控制建筑工程的成本,从而不断减小建筑工程公司的成本风险。首先,我们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材料应用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我们要对建筑材料的来源进行严格的把关,要有准确的采购信息;其次,我们要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检测与分析,找到适合本工程的建筑材料;最后,要对建筑材料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把关,避免不恰当的使用。对于成本购买的详细的信息进行记录,从而做好建筑工程的成本风险。

4.建立合理的工程预算机制

为了公司更好的对资金进行应用,减小公司的财务风险。相关建筑工程企业可以建立合理的工程预算机制。在预算中,要积极考虑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要考虑工程进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建筑工程公司的资金利用效率。

三、总结

第2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一)内部原因

1、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目前,我国众多企业的管理层,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存在着主观决策、经验决策、效仿决策等方式,缺乏从财务的角度去考虑资金的运营问题,更缺乏规避财务风险的意识,由此导致决策预估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财务失误或者财务偏离,从而产生较高程度的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通常,资本结构中的产权比率应接近1.2、流动比率应接近2。然而,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产权比率往往超过2.5,甚至更多,流动比率又大幅低于2,负债资金占全部资金的比例过高,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了60%以上。这将加重企业财务管理的负债负担,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及时偿还到期债务,将会产生极大的财务风险。

3、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建立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旨在督促各项资金合理使用,以期节约成本,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与企业财务管理混合在一起,未能有效区分企业成本和费用,未能对财务资金的投资和回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我国企业的部分财务人员由于水平有限,其内部控制观念淡薄,不能达到财务内部控制的要求;部分管理者也片面认为,只要控制好现金流,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因此,内部控制形同虚设,引发财务风险。

4、企业财务信息失真。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不实,夸大业绩,回避隐患,在财务指标分析上计算口径不一致、利用会计处理方法上粉饰财务状况等财务信息的失真状况,将会导致企业无法正确预估财务风险程度,从而无法提出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案,同时也会导致在商业合作伙伴、市场客户、社会形象面前失去诚信,这将极大地有损企业商誉,从而带来无法预估和无法控制的风险。

5、收益分配不规范。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采用的分配政策会不同。分配方法的选择会影响投资者对企业状况的分析判断,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从而影响资金来源和潜在投资者的投资选择。另外,如果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不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在缺乏科学的利润分配依据和制度时如企业年终分利时留存收益比例较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结构,造成间接的财务风险形成。

(二)外部原因

1、利率浮动的影响。近年来,利率不断上浮,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我国的银行贷款利率不断上升,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增加,可获得的授信资金越来越少,企业面临众多风险。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原材料成本大幅增长,而人民币又不断升值,利率不断上升增加企业资金支出,对中小企业更是致命的打击。

2、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产业政策来适应当前形势,产业政策的变更对企业的财务活动有重要影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将会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能够保证良好的流通性,有利于企业财务风险的降低;而属于限制或淘汰的产业,则缺乏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成本显著上升,财务隐患也不断增大。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一)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企业制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风险识辨系统,以便能够提前自动预警财务风险,防患于未然。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主要是指从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两个方面建立敏感性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通过监测这些指标的变化,监控企业运营,做到提前识辨企业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识辨系统,实现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预估,不仅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进行量化评级,而且有助于准确把握风险变化的信号与缘由,从而实现企业及时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

(二)健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的控制包括事前预估、事中控制、事后完善几个阶段。财务风险的事前预估,需要企业管理层做好系统全面的可行性分析和风险性分析,制定相关的制度方案和管理措施,制定出防御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案。一般情况下,财务风险的事前控制方法包括合理调整资金结构、合理筹划时间安排、准确安排资金用途、建立项目风险基金等。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应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不断观察、精确计算、审查监督各项财务指标。倘若财务风险与事前预估的可控范围有所偏差,就需要及时调整财务活动方案,并制定出适合当前环境的新的财务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项目的可控范围之内。财务风险的事中控制不仅控制各项财务指标还应当对各部门财务状况进行控制。财务风险的事后完善也叫财务风险反馈控制,是企业在发生财务风险以后,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及时总结和系统分析,并制定或调整以后财务管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计划,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未来的风险控制工作进行预估与防范,确定今后风险管理方向和措施,以免再次发生同类的风险损失。

(三)强化管理层风险意识。企业中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在管理人员的主观要求下完成的,要在制度上建立起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培养并强化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的意识和理念。财务管理人员需要通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经验判断,对财务活动中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预估和防范,减少财务风险。

(四)加强资金运营风险控制。资金的正常营运是企业生命力旺盛的直接表现,必须加强资金营运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能力,降低财务风险在资金流动过程中的影响。从企业内部而言,需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构建出最佳的资本结构。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的综合环境,应充分考虑到企业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企业本阶段的资本结构。从企业外部而言,需要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外汇的风险控制。外汇的变动是企业无法控制的,但是需要财务决策者能够预测趋势,从而为企业制定出外汇风险的控制方案,尽可能地在融资和投资的过程中,做出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安排,以达到化险为夷的效果。

(五)提高财务风险控制技术。财务风险的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简便有效的方法出发,努力控制风险。

1、风险分散法。控制财务风险的分散法,又称为分配法,即通过企业之间的联营、多种经营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将财务风险进行分散处理的方法。

2、风险回避法。企业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各项理财方案有可能产生的风险。因此,在保证同样能够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情况下,选择一个风险相对较小的理财方案,从而达到回避风险的效果。财务风险的回避策略,主要是在风险前和风险中的两个阶段进行具体操作的。

第3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1.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意识问题

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很强的特殊性,其生产工作一般是在露天或者高空环境下进行的,企业普遍存在轻管理重技术、轻经营重生产的思想,对于内部控制认识片面性较强,认为内部控制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直接效益,管理模式较为粗放。在企业的施工活动的管理中,往往以经验以及过去的制度来指导施工活动,对于施工极少采用现代化的手段以及内部控制来提高施工的规范性,致使施工企业对于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和维护并没有很强的积极性,无法使用先进的内部控制手段来实现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2.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问题

首先,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往往出现政出多门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缺乏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空缺。在实际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制度一般由职能部门制定,在部门职能不一致、部门间协调不足的情况下,内部控制机制很可能失效。例如,在市场开发部门中,其内部控制的重点往往片面地放在业务承揽量上,对于项目质量、项目资金、工期等方面考虑较少。其次,如今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中,责任追究机制依旧不完善,无法真正实现责权一致,对于违纪行为不能实现预防控制。

3.风险评估的缺失

施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只有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够应对这些变革,尤其是对于财务风险的管理。施工企业应该将各方面应对危机的能力提升上来,使各项风险控制在企业的安全范围之内,企业才能够有一个安静地环境谋求发展。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资产多元化投资的风险;二是资产安全监管的风险;三是财务收支风险;四是资产保值增值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从性质上看,有决策不周带来的风险,有操作执行不当带来的风险,还有政策调整带来的风险。财务风险的评估在如今的企业越来越受重视,是现代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存在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关于加强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优化内部控制环境

企业应该明确股东大会、监事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让他们在各自负责的范围中形成有效地制衡机制。建立健全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根据现有的施工企业的情况,我们可以明确企业必须做到的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明确企业治理的核心,建立起权力制衡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分权制衡的结果,使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三方面恪尽职守,在工作中相互制约的环境得到实现,必须将三层组成人员的产生机制做好,实现高效率的人力资源分工,二是加强董事会建设,将经营管理权利集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效率。

2.实现精细化管理

实现精细化管理对于强化施工企业内部控制有着很大帮助,要实现精细化管理,企业首先要按照《中国中铁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情况,重点检查是否以资金支付为手段,真实、客观、实质性实现对项目主要业务进行在线实时审批、实时监控、实时预警,对分包合同、采购合同、租赁合同是否按要求实行了集中审批、集中结算、集中支付。其次,要按照责权一致原则,对合同以及项目款项进行检查,计量工程量,分析企业是否能够完成上缴目标。此外,精细化管理的实现离不开对企业经济运营状况的把控,要实现以项目为主体、以责任成本预算为核心、以资金流为主线、以制度流程为基础、以过程管控为主措、以资金支付为卡口,实现对施工项目的全程控制,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

3.完善财务风险制度

生产的流转性以及施工业务的复杂性为施工企业带来较大的风险,为了增强施工企业风险意识,企业应当面向员工定期举办培训,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项目风险控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部门和相应的风险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可以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将风险管理专门化,凡是涉及风险管理的施工项目都应该使风险管理部门参与进来,使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再有就是应当善于转嫁企业风险,购买保险、设立分机构都是不错的选择。

4.加强执行

施工企业的资产规模大、生产地点分布广、资金链长,内部控制的执行有着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机制,首先应当建立起企业的组织框架,设置好企业的职能部门,将企业的内部控制总体框架制定出来;应该根据施工的特点,对每个项目进行生产控制;针对项目的施工流程明确地划分职责分工,保证工程质量。此外,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施工过程中应该及时地根据实际运作情况对执行方面的控制制度进行合理地调整,使内部控制更符合实际。

5.加强内部审计

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监督以完善风险管理,对施工项目进行全程的跟踪审计,通过内部评价来找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使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完备性得到保障。审计部门还应及时与管理层进行沟通,针对经营管理的控制弱点和管理缺陷进行改善,从而形成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三、结语

第4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上市公司的财务活动普遍比较复杂,如果财务活动中有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财务风险,给公司带来损失,甚至使公司陷入财务危机之中。上市公司产生财务风险的因素很多,一般受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这三方面环境的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不确定的财务影响,同时也可能会引发一些财务风险,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风险也具有传导性。当上市公司无法控制面临的风险因素或者风险结果时,造成的财务风险就会延伸至整个企业并发展传导,或者转嫁给其他利益相关的公司或者利益相关的个体,造成范围更广、危害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若不能进行财务风险控制会产生巨大的灾祸,甚至影响到整个经济市场的正常发展。所以了解财务风险的这种传导机制有利于了解风险因素和风险结果间的关系,这也是财务风险控制的主要内容。

二、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1.财务风险控制体制不完善有很多上市公司虽然明确了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建立了相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许多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只有空泛的理论,没有对于操作的明确指引,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操作流程没有详细说明,令人无从下手。其次,很多上市公司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控制机构,没有清晰相关的责任界限,而且对下属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力弱,一旦财务风险开始蔓延,也无法进行及时的风险控制指导。最后,财务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不够,对财务风险的警惕性差,无法及时有效的进行财务风险控制。

2.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不足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是控制财务风险的第一步工作。而很多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不够全面,收集的相关信息不够充分,没有预测好财务风险的发展趋势,导致没有识别出某些财务风险或者识别错误,而产生意外的损失。另外,如果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不够准确,精确度不高,就很难进行后续的风险管理。

3.对财务风险的监控不够上市公司能否做好财务风险控制在于公司对财务风险的监控力度。财务风险监控主要是指监控财务风险指标。但在现实中,很多上市公司由于过分依赖定量指标,忽视实际有重大影响的非财务的指标,使得未能监测到财务风险因素,或者是对财务风险指标的把握不到位,没有明确财务风险指标的可控范围,给监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其次,很多上市公司对财务风险自动预警系统不够重视,没有相关的风险预警技术支持,全靠人力进行风险预警,或者是预警系统没有进行重点设置,这种情况下往往无法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因素,给公司造成损失。

4.缺乏灵活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很多公司都缺乏灵活有效的财务风险应对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对财务风险准备工作做得不够。有些上市公司虽然可以进行对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和分析,但却没有相应的应对方案,使得实际发生财务风险时,无法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造成无谓的损失;第二,应对方案不够全面。有些上市公司没有建设起财务风险快速应对框架,如没有风险应急小组、没有清晰的决策程序等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面对财务风险迟钝的反应能力。

三、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财务运行机制能够有效减少财务风险的产生,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合理的投资决策。减少投资决策方面的失误是控制财务风险的关键,所以公司决策层要提高投资活动的决策水平,做好可行性研究,加强投资资金的管理,并制定科学的投资计划;第二,科学的进行融资活动。在进行融资活动之前,公司要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选择效益最大的融资方案,制定相应的融资计划和还款步骤;第三,完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不仅能有效的降低财务风险的产生,而且这种完善的过程也可以消除部分财务风险因素,达到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

2.重视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重视财务风险的识别和分析要从信息搜集开始,利用充分收集的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分类和汇总,并保持公司的前瞻性,对财务风险进行趋势预测,对财务风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并重视起非财务指标,尽量保证财务风险分析的准确性。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相关财务指标进行综合性的判断,保证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使公司做好防范准备。其次要建立起财务风险自动预警系统,并针对财务风险的轻重开展重点监控,并配备专业人员对系统进行密切监控,提高财务风险的控制效率。

4.建立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财务风险控制是指在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案,以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和控制财务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财务风险控制本身是属于一种管理性活动的,必须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建立财务风险控制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对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能够有效发现财务风险控制中存在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与整顿,能够进一步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从而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和控制。

四、结论

第5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1.1促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其总目标(包含企业决策要求、发展路线和经营方针)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企业的总体目标并不能够直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生产之中,需要将企业的总体目标进行相应的分解,符合整体的总目标,指导公司与企业内部日常生产的一系列工作,这便是财务预算进行的目标的确定,财务预算对于目标的分解以及确立可以通过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市场的调查和预测,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以及预测的生产技术能力,确立企业的利润目标。财务预算能够对于企业生产的各项经济利润、成本和目标作出估算,并且利于有效提升企业管理的策略,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以及管理之中,与企业相关的生产目标和生产计划并不是单一的,是多重而复杂的。所以,企业相关的目标不得不依据预算进行门类、层次的分割和确立,实现有层次地表达企业目标的目的。所以,在企业的生产中,依据企业的各个不同行为,根据预算的类别,比如销售、固定资产、生产费用、成本费用,把每个这些总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的具体目标之中。使得企业内部相关的人员能够了解自身部门在总体目标之中的地位,承担相应的企业生产责任,并且依据企业的财务预算来整理自身的活动,实现自身的小目标,最终促成企业的大目标的实现。

1.2有利于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

因为企业的每个部门之间的发展有着各自的特点,所承担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差异,但是企业内部不同的部门对于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部门之间的差异性必然引起企业的部门之间经营与管理的矛盾与冲突,所以要将企业的部门进行划分,然后按照预算整合企业部门之间的工作与经营,如若缺乏一定的整合以及管理,很容易使得企业部门之间的经营与管理出现混乱。

1.3有利于绩效考核

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重要的一点便是需要实现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财务预算相关的绩效考核是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晋升以及发展的重要的目标。财务预算具有优化目标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在进入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时,在企业的实施阶段,可以保证预算的严格实施,并且预算能够实现预测情况和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若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经营者便可以将偏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分析出现偏差产生的原因,及时修正经营活动,从而实现经营活动可控制。

2会计预算在企业经营管理之中实现的有效措施

2.1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预算管理目标

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进行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可使企业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没有战略意识的财务预算就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不可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在开展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之前应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围绕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此基础上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避免预算工作的盲目性。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从属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而不是简单的企业预测的战术和方法。企业的战略导向、战略目标将直接决定预算模式的选择,决定预算重点及其需要从哪方面进行重点保障,决定预算目标如何具体确定。财务预算只有这样定位,即定位在企业战略目标上,预算管理才能有生命力。因此,企业要实行财务预算管理,必须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现有资源,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把握财务预算管理的正确目标和方向。

2.2建立健全企业的预警机制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是实现会计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其实践的重要表征在于建立预算机制。管理者对于预算的管理以及预警机制要进行分析和考证。企业在实际的经营与管理之中,按照月份进行资金预算情况的比对和分析。从而确定资金的流动与资金预算之间的差异。然后相关的经营与管理人员,将其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通报,并且提出相关的加强财务预算管理的措施,这样便可以提升资金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2.3加强责任控制,做到部门各司其职

会计预算中比较重要的目标以及管理实践便是财务部门相关责任和部门角色的定位和确立。财务部门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和责任,需要将部门的预算管理的职责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细化和落实,具体表现为财务部门实现财务部门的责任,业务部门实现业务部门的责任,加强彼此之间互相联系,并进行财务相关的预算资金的分析和整合,隔日对资金进行准确的预算,实现两个统一,确定资金流动和支付的准确性。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者,应该对企业内部的相关的本月和非情之中的资金的流动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并且实现财务部门能够平衡每个月份控制的目标,调整资金预算超过的部分。

2.4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优胜劣汰

会计预算管理中重要的部分便是对于会计预算的相关的问题进行监控和管理,在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懈怠。如果执行预算的企业管理者,倾向于制定较为宽松的预算标准,会造成企业经营管理中某个项目的使用资金数目超过预定的预算资金的范围。因此,会计预算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有着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把此项内容列入绩效考核之中,依据此种表现作为最后对于企业员工进行相应的任命依据。

3结语

第6篇:财务风险控制论文范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在总结内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存在的问题、原因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找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结合COSO关于内部控制五要素,针对各种风险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防范对策,为企业完善内部控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案例

一内部控制概述

1.内部控制概念的演变

内部控制论理论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实践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理论阶段。1992年COSO委员会提出并于1994年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标志着内部控制理论与事件进入了整体框架阶段,整体框架对内部控制做了如下的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一定义明确了四个要点:是一个过程;受人为影响;为了达到三个目标;合理保证。它由相互关联的五项要素构成,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督。

控制环境:任何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中的人以及这些人的个别属性和所处的工作环境,个人的诚信正直、道德价值观与所具备的完成组织承诺的能力、董事会与稽核委员会、管理阶层的经营理念与营运风格、组织结构、职责划分和人力资源政策与程序。

风险评估: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异常激烈的竞争中,企业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清楚并应付其面对的各种风险。同时,企业也必须设立可辨认、分析和管理相关风险的机制,以了解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控制活动:企业必须制定控制的政策和程序,刁一有助于确保既定目标及必要改善措施的有效实施。

信息和沟通:围绕着这些控制活动的是信息与沟通系统,这些系统使得企业内部的员工能够获取和交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以指挥、管理和控制企业的经营。

监督:企业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必须受到监督,并在必要时得以修订,这样,系统及制度才能反应自如,并能视情况而随时调整。

2.我国内部控制概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正式提出权威性的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一个公认的标准体系。我国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指导原则、指引、规范则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这是由于企业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国资委管国有大中型企业;证监会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财政部管全国所有企业的财务与会计工作,并负责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制定。然而,内控指导原则、指引或规范由各政府部门分别制定,有许多弊病

⑴各部门各自研究与颁布内部控制的相关指导原则或指引,不利于内控制度的统一与协调。财政部正在陆续制定并的是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截至目前已经了十多个。而其他政府部门则仅制定了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指引或对企业各项业务内部控制流程的设计与制定缺乏具体的指导。

⑵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范围、目标等不相一致,内控要素、内控内容,以及内控方法的解释也不一致。

⑶缺乏统一的推进机构,不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与实施。各部门颁布的内控指导原则、指导意见或指引在实务中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上市公司、银行、证券公司、未上市国有企业的频繁出事便是佐证。

客观地讲,我国近几年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会计控制和审计评价为主线的,我们可将之简称为“会计导向”和“审计导向”。会计导向的典型代表是我国目前已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它们是以内部会计控制为核心的,基本上没有涉及管理控制等非会计控制领域,甚至没有包括审计方面的内容。审计导向下

的内部控制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审计程序与方法的应用、审计成本的节约、审计效率的提高和审计风险的控制等。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相对独立并且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即使存在,但却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有的也流于形式。

2.缺少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意识

各企业缺少对自身固有风险的评估以及制定相应有效的管理措施。此外,管理者还应在对固有风险采取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对企业的残存风险进行评估和预防。

3.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滞后

近年来,我国企业改革力度大,与之配套的人力资源管理却跟不上业务的需要。许多企业在员工的岗位培训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不利于员工的素质提高。

4.有效的价格风险评价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当前市场不完善,竞争激烈、恶意竞争以及“低价中标”的招投标游戏规则,都不能使企业按企业定额客观报价,为了争取中标,不惜压低报价,承担更大的价格风险。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途径

1.完险管理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是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使组织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决策者之间协调合作,使数据的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有利于审计和监督。企业要从全局、总体层面权衡利弊,使部门安排有关的业务流程都有所遵循。同时要制定严密的业务操作规程及信息传输报告制度,建立一个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全面控制各方面的风险。

在机构内部广泛开展“深化内控理念,落实内控措施”的创建活动,结合自身情况及上级单位的要求,通过确定风险控制环节,分解、落实机构内各部门、各岗位管理职责,并对控制状况进行检查、评价和考核,强化风险管理责任,提高全员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

2.健全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控制具有的限制因素具体如下:

⑴内部控制受企业的成本效益原则的限制。

⑵内部控制仅针对管理中的常规业务来设计。

⑶内部控制可能会因执行人员的差池而失败。

⑷内部控制可能会因不同政治气候、地方差异等环境影响而失去作用。

这些内部控制的限制因素,可以通过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来加以克服。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检查项目的建设情况和建设成果,及时纠正各种错误和弊端,能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3.营造企业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企业风险管理框架是建立在内部环境的基础之上,内部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内部环境的要素包括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力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要不断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一套企业层面的方法。这种企业层面的方法是由企业的组织结构,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哲学共同决定的。随着企业文化中风险敏感程度的提高,企业管理者会进一步掌握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他们的推进、提供报告、贯彻相应的方法、构建适当的体系,以实施既定的风险战略和政策,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将不断提高。

4.设计一套科学的内部控制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