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级体育文化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农机化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可以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实际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相关工作的开展。文章主要针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希望可以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农机化技术;现代化农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048
近几年来说,农机化推广中采取了一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农机化推广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对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势在必行。
1 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不具备专业的推广人员
在我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中,推广人员的推广意识较为薄弱,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不能准确掌握相应的知识。推广过程中,相应的推广工作人员年龄较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推广力量较为薄弱,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存在严重的分离现象,严重影响了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一般都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技术推广人员的待遇不能满足实际的工作需求,从而导致技术推广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积极,严重影响了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1.2 农机结构不合理
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农机产品也逐渐增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一些小型机械,这就使得农机的应用范围较窄。严重影响了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 提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质量的措施分析
2.1 加强对农机技术推广工作的宣传
在推广过程中,积极的做好选宣传工作也是农机推广工作的构成部分,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加强对广播电视、报纸等方式的利用,加大对农机化的宣传,使得人民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农机化的新技术以及重要性,保证人民群众可以从心里接受推广工作,提高农机推广工作的质量。另外,还要积极开展农机知识培训班,讲述一些先进的技术,开通农机咨询热线,及时的解决农机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机推广工作的开展。
2.2 扶植农机合作组织
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所谓的农机合作组织主要指的是农民自发组织。该组织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背景都基本相同,同时农机合作组织也都了解农民的实际情况,通过农机合作组织进行农机推广,可以让农民更容易接受新技术。
2.3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
在实际的农机推广过程中,积极提高工作的人员的专业知识也是提高工作质量的根本保证,因此,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农机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推广技能培训课,及时的更新相应的知识,帮助工作人员掌握新知识,除了对专业知识进行培养以外,还应该加强对工作人员农机操作以及农机维护、保养工作的培训。只有自身具备专业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对农民进行指导。
2.4 加强资金投入
在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开展过程中,如果仅仅依靠基层农机化部门就难以开展相应的农机推广工作,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加强对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支持,加强资金投入,明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让各级政府部门可以深入了解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另外,地方政府部门应该积极的将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纳入到经济发展规划中,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制定完善的资金管理机制,保证各项资金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2.5 积极对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改进
在实际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工作中,传统的推广方法较为单一,严重影响了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地开展。因此,在实际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对农机化技术的推广方式进行改进,例如:可以对一些推广工作见效快、投资少且有显著综合效益的农机化技术进行优先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工作人员还应该积极对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将一些优秀的技术推广到基层,扩大服务的领域,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难题,促进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
3 总结
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技术的利用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l展,做好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根本 。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积极的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措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基层 人口和计生统计 问题 对策
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是整个人口计生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其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计生工作的质量以及计生数据的可靠性。通过统计掌握可靠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是正确制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与指导,科学地评价人口及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因此,重视和加强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统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基层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基层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引起足够重视。
1、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基层计生统计人员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
专门从事计生统计工作人员的数量,从国家、省、市到县(市区)、街道、社区呈倒金字塔型,基层街道办事处计生统计员多数不是统计专业的毕业生,而且往往还不完全专职,而且许多基层计生统计人员,往往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大多数没有受过长时间统计工作的专业培训,对人口计生统计专业不能完全了解和理解,业务素质较低,人口瞒报、漏报、错报及迟报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在人口和计生资料统计中,代填、代报现象严重存在,造成统计不实、底数不清的后果。此外基层计划生育统计岗位不稳定,由于从事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工作量大,工作单调枯燥,待遇低,领导不重视,因此计生统计人员调动频繁,工作没有连续性,业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最终影响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同时基层计生统计人员工作方法原始简单,机械地采集、汇总、上报数据,缺乏对数据和情况的整体分析与研究,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工作的作用。
1.2 基层领导对人口计生统计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目前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因此部分领导主抓经济发展,处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认为人口计生工作是花钱不见成绩和效益的工作,因此对人口计生工作不够重视,更不用说人口计生统计工作了。致使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社会地位较低,很难得到领导的理解和重视,得不到有效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使之处境艰难,困难较多。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实际上,基层领导的作用至关重要。领导的重视是基层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开展的动力,否则就会成为统计工作顺利开展的阻力。此外在部门协调、信息化资源共享等方面,基层领导没有起到主导作用,导致计生部门在每月收集数据和核对数据时工作受阻,数据不能及时反馈。
1.3 统计数据漏报、瞒报、错报时有发生
基层计生统计工作人员在采集数据时,工作做得不够认真仔细,对统计对象未能认真摸底排查,经常造成统计对象漏统,造成基础信息不实[1]。在数据的处理加工、分析过程中,工作简单又进一步使加工后的数据失去真实性。由于现行计划生育考核办法往往只对几个计生统计数据进行考核,而且平时很少检查,督查不到位,年终考核却是必查项目,又不可能进行深入调查,对于基层计生工作人员来说,只要在考核这几天突击一下,采取超常规的应急措施就可能蒙混过关,从而促使个别统计人员产生侥幸心理。加上平时工作不认真,任务未能完成,故只能进行瞒报。此外是统计人员抗干扰能力弱。有些基层领导为达到个人目的,为了政绩,夸大成绩,骗取上级领导信任,指示统计人员对统计数据进行瞒报或造假,统计人员迫于领导压力,只能上报假数据,造成上报数据不实。而且由于基层统计人员变动频繁,新接手的人员统计业务不熟,造成统计工作衔接不上,数据质量难以保证,迟报、错报、漏报、缺报现象时有发生。
1.4 信息化进程步伐缓慢
目前基层都基本建立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统计人口和计生信息,极大提高了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但是由于系统后期开发投入不足和基层计生统计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水平不高,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未完全发挥出来,只能满足日常计生工作统计、查询、简单数据分析要求。此外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应用仍停留在以数字为中心,缺乏统计分析应用。计算机主要用在对个案和数据的登记、日常变动和报表统计上,涉及统计分析、预测、研究和专项调查方面应用较少,而且缺少数据的分析、数据的复核等环节,大大降低了统计、调查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降低了统计的分析指导功能。
2、解决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问题的对策
2.1 强化领导意识,重视人口和计生统计工作
首先领导者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对人口计生统计工作的管理,保障人口计生统计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解决好领导的认识问题.促进人口计生统计工作规范开展取得成效。同时,在基层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建立起相关部门统计信息共享反馈制度。把公安、卫生、防疫、计生等部门的信息真正互通共享,认真核对,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有效提高人口统计质量。
2.2 加强计生统计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训,不断提高计生统计人员素质
可以适当增加基层计生统计干部编制,从而增强计生统计力量。要关心、支持和照顾好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提高计生统计人员的工作和福利待遇,从而提高计生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保持计生统计队伍的稳定。要选用作风扎实、头脑灵活、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统计工作能力的人充实到计生统计岗位上来,有条件可以引进统计专业的毕业生,计生统计人员要专职专干,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计生统计工作,保证统计数据质量。要不断加强对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培训,大力促进基层统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上级业务部门要大力加大对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可以每季度培训一次。培训一定要针对性强,尤其要以提高计生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为重点,确保统计业务素质的提高。特别要应定期举办统计学知识、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培训班,并结合工作实际学习操作。乡镇一级要组织培训好村一级管理人员,保证源头采集数据要准确可靠,对新上任的村级计生专干,更要做好培训工作。使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真正了解和掌握计生统计工作,坚决杜绝代填、代报现象的存在,真正确保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时效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提高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3 建立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统计审批制度
建立和健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社会监督机制,以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式相互协调的社会监督网络系统为框架,全面改革和完善现有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社会监督系统模式和运行机制[2]。要加大《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和《统计法》等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基层领导和广大基层计生统计人员的统计法意识。此外要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提高计生统计违法成本。对违反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要坚决依法查处,严肃处理,对于参与违法的基层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做到处理一批,教育一批,从而有效的杜绝各类主观的错报、瞒报、漏报计生数据的违法事件发生。此外要严格执行计生统计审批制度,有些领导在审批中责任心不强,业务水平低,把关不严,只管签字,不认真审阅和分析,从而使最终的人口和计生报表质量和统计分析质量低下。因此在每月的汇总报表前必须通过各种数据审核,按照相关规定,层层把关,层层负责,一级比一级更严格,一级比一级更细致,切实提高基层人口和计生统计质量,经得起各级的审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2.4 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统计分析,提高统计质量
要抛弃以数字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将呆板和生硬的数字转化为反映广大群众需求的有用信息,转化为来自人口和计生第一线实践工作的真实反映,转化为能帮助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解决实际问题的有用资料,从而在人口与计生工作主要目标由控制人口数量转为稳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中发挥积极作用。此外要改进完善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不要只局限在反映人口与计划生育资料的数据变动情况,还需要对各种统计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发展趋势、变化原因、解决对策等做出一定的分析和预测,从而对数据进行高效的分析和利用。同时要加强监督检查力度,通过经常性监控、检查,并且对检查中出现的异常数据资料和统计分析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及时整改,从而纠正和弥补统计报表反映不准、不全的情况。
参考文献
摘 要:如何深化石化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及时有效的解决职工的现实的思想问题,防止和克服不良的倾向,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职工,用正确的言论引导职工,全面提升企业的生产力。
关键词:石化企业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石化企业的优良传统,是企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源泉;是企业完成各项任务的“磨刀石”,是经常性的、具体的工作,在企业建设中具有“生命线”地位。但在现实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被“弱化”的倾向时有发生,长此下去,将严重影响石化企业生产力的生成和提高。
一、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使教育落实打了折扣。不少基层领导干部认为政治教育就是“务虚”“软指标”“看不见也摸不着”,不重视也不会出问题,搞好了也不能一时见成效,即使没搞好,突击搞搞笔记和软件资料也能应付过去,教育“走过场”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基层领导干部组织开展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往往是从网上粘贴、复制的教育内容再落实到职工笔记上,所以教育的时间往往以各种理由被挤占、内容被简化。长此以往,政治教育容易被职工所忽视、淡化,容易出现基础教育弱化,石化企业的光荣传统被削弱和遗忘等现象,严重的影响了企业建设和发展。
二是政治教育层次不明显,形式简单。目前,大多数基层单位都配备了电脑、视频系统等电化教学设备,教育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通过实际来看,存在利用率低,基层单位普遍存在不会利用现代传媒开展教育;教育形式、过程和内容的简单化是导致“边搞教育,边出问题”的主要原因。从经常性教育来看,很多单位教育中层次不清的状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一锅煮”“满堂灌”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少数基层政工干部为了省事,新老职工一堂课,一个教案大家听,没有从层次上分开,该讲的话不能明确讲,不该讲的事情在课堂上讲,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负面影响。个别单位在政治教育形式上过于突出一致,用干部的标准衡量职工,用老职工的标准衡量新职工,教育的群体和实际情况有所背离;有的职工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经历都各不相同,接受的过程与现阶段检验衡量的标准也不想适应,普遍存在学的和考的不一样,导致教育跟不上,流于形式。
三是基层政工干部的能力良莠不齐。首先是教育的实效性不强。有些单位的政工干部对当前的任务和职工的现实思想认识不清,不能联系实际,单纯的搞教育形式,重过程轻结果,往往是讲的多、实际做的少,教育内容多、检查落实的少,形式上多、具体指导的少,做不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教育就搞什么教育;其次是教育内容过多。有时一年开展几个专题教育,学到最后,职工什么也不知道。搞一项教育能重点解决一两个突出问题就已经不容易了,不能单纯的追求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要充分结合企业和各单位的实际承受能力,避免教育课题过多过滥;再次是教育时间得不到保证。很多基层单位工作任务重。但少数单位领导干部受思想政治教育是“软指标”的错误思想,经常出现有空天天补教育,任务多时没教育,没有从根本上保证教育时间。为了完成笔记,搞教育成了补教育,在教育时间的利用率和质量落实上一般化。
二、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组织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基层组织不深入研究和解决思想问题,石油企业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未能得到传承。遇到职工思想问题总是以“利益给予”代替思想政治工作,“唯物化”倾向严重。有些职工只知道书记、政工员这个职务,对其思想上的引导、教育等作用和职责日益模糊;其次是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软指标”,看不见也摸不着,抓多抓少无关紧要。即使抓了,标准也不高,仅停留在保安全、保稳定上,认为企业不出事就是思想工作到位了。
二是基层领导干部敬业精神不强。主要表现为:首先是缺乏着眼大局,为职工营造积极进步思想氛围的意识;其次是布置和开展工作以应付上级检查为着眼点。如写了几个教育课件、讲了几堂政治课,职工笔记有无疏漏和是否整洁等。即使做了点工作,还非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亮点”,认为上级满意就算工作到位。
三是基层领导干部不会做、不敢做、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表现为:首先是一些干部理论学习不够,研究不深,有些理论和道理自己都没有弄懂,更难用正确理论引导和教育职工;其次是方法缺乏创新。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做特定人的思想工作、政治授课等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满足于“我讲你听”、“照本宣科”式教育;再次是一些领导干部不知职工,对职工的思想问题“号不准脉”,做工作文不对题,效果不佳;还有的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有限,缺乏谈话技巧,常常辞不达意,解决不了思想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不敢做和不愿做思想工作。
三、加强基层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石油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我们的“传家宝”。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基层职工思想脉搏,增强教育实效性。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建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阶段性成果和问题,因为我们的职工是流动的,队伍基本处于动态的形式。当前,企业职工思想比较活跃,经常会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一些有倾向性的思想问题。如:企业建设和发展和我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平衡?等等。这些问题的形成,充分说明现在的职工思想非常现实,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亟需教育者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分析。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思想脉搏,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才能提高职工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提高教育的效果,切实解决职工存在的思想实际问题。
按照县群教办和镇党委的部署和要求,镇文化站全体干部积极参加本镇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制定了学习计划,利用每周周一例会、周三晚间学习、周五工作点验会,对党的十会议精神、系列讲话精神、县委十四届六次全委会精神、各项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同时认真对照自身开展了“四反思、四自觉”研讨,从中查找自身不足,制定了整改计划,镇文化专干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文化干部一改往日的拖沓散漫,对每次的学习认真做了学习笔记,笔记不少于10000字,并认真开展宣传活动,办学习园地等4版次,撰写心得体会7份,并以“我的公仆情怀”为主题进行了演讲,文化站高庆军同志被镇党委评为“镇群教活动先进事迹人物,他的事迹感染带动着我们全体干部,镇党委、政府要求文化干部在学习的基础上,要联系实际,开阔思维,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收集整理,用学习+探索+创新的方式提升全镇文化工作。通过学习使得自身政治意识、改革意识和发展意识的观念得到了增强,从而更加坚定了信心和执着,为我镇文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镇村文化设备都填补到位,进一步规范了五个村的农家书屋管理,镇文化站新购图书1500册施行了免费开放,为了规范文化工作运行,镇文化站出台了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综合文化站工作职责》、《文化站工作人员行为规范》、《文化站站长及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文化站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等,使文化干部了解各自的权力和责任,为服务群众做到不推脱、不扯皮;二是制定了《设备管理制度》、《多功能活动厅管理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室工作制度》、《卫生保洁制度》、《工作考勤制度》《服务承诺制度》等,让群众慕名而来,满意而归;三是制定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对全镇文化经费进行了专项审核管理,做到专款专用。同时,要求镇、村落实了文化设备保管员,确保设备能正常运行。现在文化工作正有条不紊的开展。做到了有人负责、有人监管、有人维护。
全年播放科技和爱国影片27场,观看600多人次;投资25余万元安装了马蹄湾嘉陵江桥头至集镇的路灯,正在筹措资金建设文化长廊。
一是庆祝“六一”活动以“美丽____、幸福关爱”慰问活动为主线,宗旨是: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开展党的历史、党的知识学习教育活动;以“中国梦、我的梦”为关键,开展儿童绘画、演讲比赛;以弘扬倡导良好家风家教为重点,组织开展讲家风家教的故事。以此增强儿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记录和表达少年儿童的爱国之心,唤醒少年儿童的梦想,激发学生感恩之心,教育少年儿童积极传承家庭美德,注重生活点滴,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激励广大少年儿童努力学习、全面发展,使全镇少年儿童能够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次庆祝活动,文艺汇演共有节目21个。二是发挥镇文化广场作用,每晚7:30分之晚上9:00点组织群众开展以锅庄舞和快乐佳木斯舞蹈为主的活动,群众的晚间生活得到了充实。三是开放文化活动室,镇机关干部在闲暇之余在室内进行羽毛球、乒乓球、下象棋等活动,文化活动在镇村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干群的生活注入了活力。
以“传承羌族文化,推动村域舞蹈”为免费品牌服务项目,着力打造镇域文化亮点,以点带面促进全镇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使全镇文化传播呈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文化站品牌服务项目以社区文化广场为活动阵地,坚持带领群众休闲娱乐精品服务。让群众在劳累的生活中享受舞蹈带来的快乐和欢笑,文化广场面积300㎡,专用音响一套,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借用),投影设备一套,免费开放时间为:8:00——18:00,主要传授羌族舞蹈为晚上19:00——20:30分,没有节假日,负责组织实施人实行轮班制,给群众带来集体娱乐的文化
一、领导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基础扎实。
县委、县政府一直十分关心、重视和支持文化建设,将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措施有力,基础扎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事业发展已列入了“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纳入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二是文化事业经费进一步得到落实,县宣传文化发展资金中文化经费项目单列,确保了文化事业经费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三是各类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有保证,人员编制落实;四是于2000年底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等文化经济政策,加大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加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文化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和载体。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集中财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的要求和“早投入、早建成、早使用”的目标,完成了县人民广场、县广电中心、县体育馆、县图书馆等四项文化标志性建筑。县人民广场地处象山港路东南侧,总投资3500万元,占地160亩,于2001年3月动工建设,2002年春节正式投入使用,目前,该广场已成为市民工作之余健身娱乐休闲的好去处和节庆日举行重大文化活动的主会场。县广电中心位于县人民广场西侧,总投资5000余万元,占地25.5亩,建筑面积达1.76万平方米,于2003年3月投入使用,现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标志性建筑。县体育馆地处县人民广场东侧,总投资27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2468座,于2001年12月28日开馆,成为了我县承接举办各类室内高规格上档次体育赛事及大型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县图书馆新馆座落在县高职成教园区内,总投资1225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于2003年9月落成并正式对外开放。此外,目前正在规划筹建的还有县文化活动中心、县博物馆以及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场和游泳池)。县文化活动中心作为群众文化形象建筑,选址于县人民广场南侧,计划投入3000万元,规划占地30亩,现只等选址地块内的厂家搬迁即可上马。县博物馆项目建设目前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计划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投资700余万元,现正开展征地工作。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现已列入“十一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计划投入资金1个亿,占地186亩。以上这些标志性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落成使用或规划建设,必将有力推进象山文化事业跃上新台阶。
1、县文化馆馆舍面积已达到2660平方米,目前已由国家文化部发文命名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几年来,县文化馆充分发挥县群文事业的龙头作用,承办和参与市、县级各类大型群文活动,开展正常性的文化下乡活动,推动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活跃文艺创作,每年有不少获市级以上的作品涌现。同时利用现有场所,设立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培训、辅导和活动室,办班培训工作有序、活跃、正常开展。
2、县图书馆新馆舍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藏书总量达到17.3万册,较早实现计算机管理,于200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一级馆的考评验收。目前,新、老图书馆应市民的要求,两地同时对外开放,并实现“联网”(意即新馆借的书可以在老馆归还,老馆借的书也可在新馆归还),方便了读者。同时,认真实施知识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传播先进文化和现代科技知识。完成县图书馆、石浦文化馆荔港图书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建设和工作任务,倡导和普及全民读书活动,营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浓郁氛围。
3、象山剧院是国家乙级三等标准剧场,现通过承租给他人经营,引进社会资金而得以重新装修,目前剧院里外面貌焕然一新,真正变成了演艺大舞台,每天均有组台演出,剧院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三、倾斜扶持,村镇文化事业快速发展。
乡镇文化以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为载体,村级文化以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抓手。通过认真实施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规划和开展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积极发展村镇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五年来由县财政每年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和完善提高。目前,全县18个镇乡街道已创成13颗省市级东海明珠,其中省级4颗,明珠覆盖率达72%。在创成省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均建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而且图书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专设少儿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场所。在创成市级“明珠”工程的乡镇街道中,文化站所属的综合性文化活动楼面积也均超过500平方米。
“东海明珠工程”的创建同时也带动了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2001年8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村落文化建设,我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象山县创建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每年年底由文体局会同县委宣传部组织实施评审,主要采取听、查、看、评等方法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示范村给予一定奖励经费。几年来,我县的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2001年度命名的第一批村落文化示范点有5个,2002年度6个,2003年度8个。其中达到市级标准的村落文化示范点有西周镇土桥村、贤庠镇盐厂村、黄避岙乡龙屿村、墙头镇墙头村和石浦镇石浦渔村等5个。今年计划创建10个,其中达市级标准4个,目前创建氛围浓厚。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自2003年制度出台《象山县社区文化建设示范点考核标准》以来,已有丹西街道瑶琳社区创成县级示范点。
四、注重特色,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保护和弘扬。
象山民间文化艺术品种繁多、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内涵丰富。象山竹根雕在国内独树一帜,目前我县不但已形成了一支在当代根雕艺术发展上有一定影响的竹根雕骨干队伍,而且有生产“仿古竹根雕”产品的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六七百人。代表人物有张德和、郑宝根、周秉益等,他们的作品在浙江乃至全国根艺展览上屡获金奖,其中《人之初》、《两小无猜》、《智者》等一批精品已成为传世之作。1996年象山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当前,由张德和个人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张德和根雕艺术馆规划选址已定,现正在积极筹建中。鱼灯、马灯是我县的又一特色民间艺术,尤其在石浦昌国,灯会(主要是鱼灯、马灯)活动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主要文化活动形式,1996年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灯会之乡”,2000年初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剪纸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古老艺术,在我县颇为盛行。2000年,民间艺术家谢才华的剪纸作品以长度和套数之多荣获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以谢才华为代表的象山剪纸,现已成为宣传象山的一个驰名品牌,不但在宁波文化网上设专栏展示,而且开发制作成文化产品作为馈赠之物,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谢才华个人筹资建设的剪纸书苑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海洋文化、渔文化是我县的主流文化和特色文化。年初,我县以研究开发渔文化为重点,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将分课题、全方位地对渔文化进行研究,同时积极筹划建设渔文化专题博物馆,对象山渔文化起源、表现形式、海岛海洋故事与传说、鱼的传说等整理成文,筹备出版渔文化系列丛书。
去年以来,我县文化部门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在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一乡一品)的同时,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目前已确定重点保护对象为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爵溪渔鼓、细十番、渔歌号子以及根雕、剪纸、农民画、速写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并已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石浦文化馆吸收离退体老同志还成立了以演奏细十番为主的民乐团,素有“渔歌王子”之称的纪云飞渔歌专辑(MTV)已完成前期录音等工作,茅洋乡还成立了农民画培训基地。自年初开始,我县集中时间和精力,调动县内外文化名人和专家,对已故的著名民间艺术家、农民画家高妙兰的遗存作品和文稿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从中挑选部分精品,结集出版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为研究农民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因而也被列为宁波市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于5月30日在我县举行的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民间艺术家高妙兰作品集》一书的首发式、高妙兰农民画展和高妙兰作品研讨会,得到了省内外专家和学者的广泛共识和高度评价。
五、精心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1、充分发挥国办文化单位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作用,积极举办各类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型文化艺术活动。2000年以来,由文化部门精心组织或参与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每年数十次以上,诸如连续六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三月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活动、海鲜节主题文艺晚会、民间文艺大巡游、省模特大赛、市群众声乐大赛、市书画大赛、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县新春团拜会、县“两代会”文艺专场以及县人民广场每月一次以上的大型文艺晚会等。这些大型活动既有综合性文艺演出,也有一定规模的书画展示;既有室外广场活动,也有室内剧院演出。但每项活动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成效显著,成为人民群众一次又一次文化艺术的盛会。同时,文化部门积极扶植农村民间剧团、学校和有关企业、老干部局和老龄委文艺队等开展各类演出活动,共同活跃城乡群众文化生活。目前,我县的社会文化活动已初步形成了城乡共同繁荣,重大活动异彩纷呈、小型活动丰富多样的新局面。
2、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以及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和老年文化、少儿文化等社会文化事业,重视对各个层面、不同对象文化活动的整体培植和推进。文化主管部门和业务部门积极指导和协助社区、村镇及各企事业单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爵溪街道的企业文化已形成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队伍,每年一届的文化艺术节成为制度;以象山中学、丹城三小、石浦小学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丰富活跃,学生文艺创作作品屡有获奖,全县中小学文化艺术活动接连不断;丹东、丹西街道的社区文化艺术节越办越红火,规模、档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县图书馆知识拥军结硕果,自1987年与五狮山观通站签订共建协议以来,以书为桥,坚持知识拥军17年。今年7月1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栏目作了相关报道;为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多次开展全县“家家乐”文艺大奖赛,同时开展“十佳藏书家庭”评选等活动;贯彻落实老年文化事业发展方针、政策,协调、协助抓好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老年文化活动,目前我县重阳节、“夕阳红”等老年文化活动正常,队伍稳固,已成为全县一支不可或缺的骨干文艺力量;按照“儿童优先”的原则,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少儿文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所有这些活动,均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后象山人民的精神面貌,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文化下乡创品牌,服务基层开新篇。自1990年始,文化部门就把文化下乡工作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至今已连续15年,共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展销、文化咨询、培训辅导等文化下乡活动350余次,足迹遍及全县18个镇乡街道的角角落落,观众累计60万余人次。尤其是2001年以来,文化部门通过成立“心连心艺术团”,开展“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工程,配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短小精干的主题文艺节目,并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年下乡达到60次以上,不仅较好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有效地宣传了党政中心工作,推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我县的文化下乡服务基层活动已成象山文化对外的一个品牌,省、市多家媒体作过跟踪报道,对此作出较高的评价,县文体局还于2002年8月被评为浙江省文化下乡先进单位。
六、不断创新,文艺创作成果令人瞩目。
建立和完善文艺创作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成立“五个一”工程领导小组,每年提出相关题材和规划,落实文艺精品创作的要求、措施和办法;坚持一年一度的文艺创作评奖活动,加大对精品创作的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文艺创作经费10万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与此同时,在“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和发展创作队伍,强化精品意识,鼓励艺术创作,以实施精品战略为主导,挖掘整理县域文化资源,共创特色文化品牌,使我县的文艺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我县作者在全县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展览上发表、展出各类文艺作品达1350件(篇),正式出版各类文艺著作(集)20多部,并有300多件作品在市级以上获奖,其中有80多件获得国家级大奖。这些发表、出版和获奖作品涉及文学、美术、书法、摄影、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如余志刚的散文、韩高琦的诗歌,不仅多次在全国获奖,而且结集出版。又如谢才华的剪纸,以其独特的想像和构思,曾创基尼斯记录后,并于2003年出版了“渔文化剪纸专集”,令同行刮目相看。再如以张德和、郑宝根为代表的象山竹根雕,其作品不仅年年获得全国级金奖,而且还常被省和国家有关部门选派,赴国外进行文化交流和现场献艺。此外,还在音乐舞蹈、美术书画、群文理论研究等方面冒出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优秀作品。声乐作品《一帆风顺》获全省新作品演唱会创作金奖,第九届全国群星奖优秀创作奖和市“五个一”工程奖;舞蹈作品继《挂灯》获得全国群星奖银奖后,《灯儿明灯儿亮》、《等待的海》获全市音舞作品调演一等奖,《灯儿明灯儿亮》还获得全省群众舞蹈大赛二等奖;声乐干部纪云飞获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大赛荧屏奖。连续六届中国开渔节大型文艺晚会上,象山当地每年有二档体现渔文化的自创节目,如《渔家情歌》、《象山海螺灯》、《海风吹着裙儿飘》、《海山仙子国》等音舞作品并在中央台播映。美术作品《海风》获全国群文美术作品创作铜奖,《金潮》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哺》获省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一等奖。何旭同志的群文理论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出版了《群众文化论》一书。
七、规范操作,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1、积极稳妥且敢为人先地推进了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步伐。1999年,根据县委、县政府企业改制总体要求,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列为第一批事业性质改制单位在全市率先进行转制,并于12月底顺利完成转制工作。县电影公司因此改制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开创了省内电影公司转制的先河。改制后的象山县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和石浦影剧公司立足主业,捕捉信息,主动上门找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1年,根据改制要求,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象山剧院也列入改制行列。最终于今年5月经过对外承租形式,与象山金海湾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为期五年的财产租赁经营合同,向转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象山县新华书店在2000年委托省集团公司管理,减少经营风险,保证国有资产增值,同时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确保了近几年新华书店增值盈利的目标。
2、利用社会资金,创办象山艺术学校。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推进文化产业的一项开拓性举措,开宁波市各县、市(区)先河,得到了省、市文化部门的肯定。创办近五年来,象山艺校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编排创作节目,在我县城乡舞台参与各类演出任务每年达30多场次,为繁荣象山的群众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为进一步活跃象山群众文化,促进文化大县建设,更好地配合县里各项中心任务,同时解决学校正常教育与对外演出需要的矛盾,欲筹备创建象山艺校艺术团。目前,该艺术团的筹建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现进入实质性的设施器材添置阶段,预计今年9月份即可挂牌成立。
3、在文化系统各类事业单位中实行全员聘用制。通过签订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单位、员工双方自愿选择,积极探索与单位性质、功能相适应的内部管理新体制,不断进行机制创新,从而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为下步启动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作好充分准备。同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领导体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及职称评聘等方面提出改革要求,对单位中层领导干部进行公开选拨、平等竞争、择优录用,拓宽了选人渠道,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完成了文体局机关机构改革。2002年3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三定”方案要求,认真地进行机构改革,坚持干部“四化”方针,注重德才兼备的原则,机关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进一步理顺了管理职能,加强了机关干部的岗位意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
八、加强保护,文物工作成绩斐然。
宣传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规措施得力,文物管理机构健全,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符合规范,并落实了专项保护经费。近五年来未发生珍贵文物和文化遗址损毁的责任事故和重要文物藏品的被盗案件。在加强馆藏文物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现有历史文化遗产和纪念馆、名人故居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阵地作用。
重视和加强文物保护,积极推进文物的开发利用,使我县的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渔港古镇石浦,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赤坎游仙寨、塔山遗址和爵溪街心戏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另有渔山灯塔和张苍水兵营遗址(作为联报项目)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中以塔山遗址、茅洋庙山头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赤坎游仙寨遗址、二湾摩崖石刻、爵溪城墙为代表的海防文化遗存,以东门天后宫、渔山灯塔为代表的渔文化遗存,以殷夫故居、贺威圣故居及烈士墓为代表的革命文化遗存,体现了我县丰厚历史文化遗存的地域特色和个性。塔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有考古专家提出“塔山文化”的命名。东门天后宫,是渔文化的代表和缩影。张苍水抗清兵营遗址,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密,为省内仅见、国内罕见。赤坎游仙寨遗址,为一长方形城垣遗址,在省内同类寨城遗址中保存最为完整、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二湾摩崖石刻是明代军队生活的反映,“视卒当如婴儿”条幅,宽达一米多,字体遒劲有力,体现了我县民间石刻艺术水平。我县馆藏文物丰富,现已登记入册2100余件文物,其中国家一级珍贵文物8件。
九、严格管理,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
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工作方针,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原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通过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乡镇延伸,经营项目已日趋多样化和现代化,逐步形成歌舞娱乐、演艺、音像、出版物、互联网上网服务、印刷业、经营性体育等综合性市场体系,呈现了投资主体社会化、经营成份多样化、市场功能效益化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65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94家,出版物经营单位109家,印刷单位158家,音像经营单位99家,体育经营项目75家,网吧89家,主要集中在丹东、丹西街道和石浦镇。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既丰富了全县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全县文化市场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每年直接为国家上缴利税上千万元,同时还明显促进了餐饮、交通、宾馆等其它三产的发展。
同时,坚持守土有责,依法行政,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努力维护文化市场良好经营秩序。2000年以来,文化部门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相继开展了娱乐场所暨电子游戏机经营场所专项整治行动、网吧专项整治以及整顿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系列活动。从社会热点着手,克服畏难情绪,把全县88家电子游戏营业场所压缩到目前的7家,收缴整机271台,游戏机电路板600余块,并对收缴的电子游戏机和电路板进行了集中销毁。从2001年底开始,文化部门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对网吧开展了专项治理。通过政策性指导兼并等办法,取缔无证照“黑网吧”35家。同时加大了对未成年人违规进入网吧和超时经营的查处力度,根据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制订了相关管理细则,并不间断地开展零点执法检查,聘请多名人大、政协委员为网络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加强社会监督力度,让最敏感的问题由社会各方力量齐抓共管。通过一系列的专项整治以及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县文化市场的规范有序、健康繁荣发展。我县文化市场管理部门连年被省、市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稽查队。
十、加强培训,文化队伍建设扎实有效。
近年来,我县加强了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鼓励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各类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建立完善了人才引进、激励的机制和措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了文化队伍年龄、知识、专业结构的改善和优化。文化馆、图书馆、文物办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艺术专业人员的比例达到82%,在岗职工7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业务培训,中级以上职称27人,其中高级职称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