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创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条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建设滞后。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关键字,在专业图书网站“互动出版网”中搜索,找到了78种,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关教材,大多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显然,这些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2) 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教学难度大。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信息安全技术较多涉及数学、物理、电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内容,这给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些理论知识要把握“够用”和“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求甚解”和“点到为止”,而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原理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面广,受高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实践难以开展,且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重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各章节都包含相关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计算环境和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统管理与安全设置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因特网进行的专题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信息安全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践;熟悉标准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物理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用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使用和设置Windows XP的安全机制,加深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数据备份技术。包括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统,掌握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文件和磁盘管理知识;熟悉数据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领会备份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通过案例了解备份技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
第3章:加密与认证技术。包括个人数字证书与CA认证、加密技术与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认证技术与MD5算法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电子签名法》及其关于电子认证服务的相关规定,熟悉CA认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过程,熟悉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认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用Visual C++实现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第4章: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及Windows防火墙配置和网络隔离技术与网闸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防火墙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学习配置简易防火墙(IP筛选器)的操作;熟悉网络隔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熟悉隔离网闸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网闸产品及其应用。
第5章: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产品、漏洞检测技术和微软系统漏洞检测工具MBSA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漏洞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习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和使用MBSA软件。
第6章: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与Windows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技术与Windows安全审计功能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学习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的访问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审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应用Windows的审计追踪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审计技术。
第7章:病毒防范技术。包括病毒防范技术与杀病毒软件和解析计算机蠕虫病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查杀和防范措施,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VPN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与工程和信息灾难恢复规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学习某金融单位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数据容灾技术和信息灾难及其恢复计划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灾难恢复规划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加密软件PGP、Kerberos认证服务、公钥基础设施PKI、安全通信协议(SSL)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和反垃圾邮件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PGP和MiniPGP软件的使用来实现对邮件、文件等的加密与传输,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认证的概念、认证协议,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内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3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经过多轮学生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学生们积极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和体会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参考文献:
如何设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我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有的班级有教材,可有的班级却没有教材,如何将没有教材的班级教材编好或设计好,使相邻班级的教学知识能够衔接起来,是我们要做的关键事情。下面我就谈中如何设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及教法。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组教师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协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一年的锻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显著提高,大多数学生已经适应了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在当前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形式下,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了基础。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一、二年级: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一年级掌握键盘输入的技巧,并掌握一定的中文输入方法。二年级掌握了用计算机绘画的基本方法,能使用计算机进行绘画,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绘画的技巧。为日后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三年级:以学习Word2000为主,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四年级:学习Word2000和windows的画图工具,进行较高的图文编排。
五年级:以学习使用论坛为主,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eduzy.net/)、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六年级、初一、初二:继续使用论坛,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uiwen.com/)、中国基础教育网(cbe21.com/)、新世纪课程网(xsj21.com/)。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由于现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编排体系基本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模块次序来组织和编排内容的,不得于学科教学整合的开展。所以我在上课时调整了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教材的第一章、第二章中。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通过调整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例如,我在上“画图”时,让学生将他们用计算机画的第一幅作品,作成windows桌面的墙纸,几次课后,又让学生在画图中制作自己的名片,并为他们印制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作品时,心中自然是兴奋不已,一定会将作品珍藏;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我们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公安;信息化;改革
现代信息技术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近年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也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的方法、形式、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在方法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充实教学所需的各种资源,鉴于网络上的资料非常丰富,基于此就可以扩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众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存储、传播和提取方式,引起了新的教育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的信息技术给现代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育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和显著的功能特点。
在形式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实现了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同时也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从而,学生可以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和知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人,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习者和“任务”互动,整体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情感。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方面的推进作用发挥得较为完备,已经触及并影响到了教学内容乃至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变革。具体到公安领域,经过“金盾工程”一期、二期建设,公安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环境、框架体系已经建立,信息化应用基本覆盖了主要警务工作领域,公安网上存储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随着广大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的提高,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也发生了崭新变化,公安信息化进入了大整合、高共享、深化应用的新阶段,构建了以信息化应用为支撑、以情报信息研判为主要内容、以服务于警务决策为目标的公安“大情报”系统。
在第四次警务革命的大背景下,如何建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公安教育课程体系,及时调整完善教学内容,明确信息社会公安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公安院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每一位公安院校教师必须迎接应对的挑战。教学管理者与教学实践者需要对信息技术与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概念、理念、策略与实施模式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正确把握信息技术与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方向,指导信息技术与公安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工作,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发展大趋势的需要,培养出合格的公安人才。
为适应新形势下公安工作需要,公安院校必须加强对在校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XX系组织系学术委员会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原本科生平台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因为授课内容一直没有更新,介绍的还是和地方院校相同的计算机基础内容,难以体现公安工作特色和满足我院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要跟上公安实战实际需要的要求。经XX系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将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为开设紧密围绕公安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公安信息化基础》课程。
课程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课程对象、课程性质
我院各专业本科生(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除外)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面向全院本科生进行公安信息化基本能力培养的平台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课程性质为必修考查课。
(2)课程开设学时、学期
《公安信息化基础》课程开设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授课学时为32学时,为独立实训课程。
(3)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公安工作中常用信息化办公和数据处理等应用技能,培养合格的信息化复合型公安人才,提高预备役警官的信息化素养和实际处理信息的能力。
(4)课程主要内容
根据公安部对公安信息化应用技能培训的要求,《公安信息化基础》课程内容应该包括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等常用操作系统的熟练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Outlook express、Access数据库、常见网络技术、互联网所搜引擎应用、以及常用对媒体技术等办公必须内容。授课所用素材、样例,均取自为公安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数据,以实现教学和公安实战的无缝对接。
(5)课程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式教学”、“课上答疑”、“课后辅导”、“题库练习”等多种授课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其中课堂演示案例及课后练习主要围绕公安业务中的各种文书写作,技术、鉴定工作、违法犯罪情报数据查询和分析研判等方面的基础及应用进行教学和设计。
(6)课程教学手段
精讲多练,在微机室上课时以演示经典案例、答疑、讲解重点难点为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和练习,并登录公安信息化相关软件系统自行练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项目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7)课程考核方式
一方面,考核学生课后各个作业项目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购买与本课程相关的公安信息化相关软件,保证学生课后进行练习,和课上进行上机操作考试,实现软件软件自动判分。
课程总分为100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a.平时成绩(10分)。b.自主学习情况(30分)。c. 阶段测试情况(30分)。d.期末上机综合测试(30分)。
(8)授课地点
图书馆计算机微机室。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激活英语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也更容易理解英语基础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创设语言环境起了重要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例如,学习了一些水果的名称之后,笔者在课堂上做了这样一个竞猜:利用多媒体快速播放一些水果的图片,提醒学生注意图中的有关信息。然后将班级的学生分成8组,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What color are they? How many...are they?”让他们对图中水果的名称和数量进行抢答,并记下各组的成绩。学生踊跃参与,热情极为高涨,进一步加强了教学的互动和学生间的合作。
又如,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张北京正在下雨的图片,针对图片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Beijing?”学生答道:“It’s rainy in Beijing.”教师再循循善诱一下,让学生用这个词来造句,使教学变得妙趣横生。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的情境与氛围,比单独的凭空想象更形象化、具体化。
2 创设真实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生学习英语只注重句型的学习,忽视它的具体应用,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情境的能力比较差,当他们遇到与之不同场合下的现实问题时就束手无策。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际的机会,对提高交际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如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美国世贸大厦着火的视频,然后提问:“Look at this video, what should we do now?”此过程设计的巧妙之处在于教师较好地把学生见过的火灾的现场与课堂恰当地结合了起来,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场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传输,创设了较为真实的交际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既因为能准确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而有成就感,又使学生在完成语言技能培养的同时进行了生活常识的教育。
3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探究能力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环境。多媒体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展示英语文化背景提供方便,学生只有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才能尝到科学探究的甜头,产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如教师要学生用所学的英语制作电子贺卡,他们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一起欣赏贺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教师有针对性地协助指导,然后进行小组作品交流,评选优秀设计师。教师主要是通过构建一个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情境,提出设计贺卡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尝试用所学的英语单词和句型结合实际来设计贺卡。此案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教学活动,真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一些国家有个初步了解,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图片、音乐以及视频,其中有学生较为关注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自然景点,如the Statue of Liberty、Big Ben等,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异国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
4 英语课堂中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4.1 教师的定势思维直接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
在运用多媒体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初期,部分教师经常把内容呈现形式设计得固定而呆板,在情境的创设上,语言往往显得苍白,削弱了它的教学辅助功能,甚至适得其反。
4.2 在课堂中不能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制作课件时想通过花哨的背景、艳丽的图片来吸引学生,但是,如果运用不恰当,不但不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而且过多的刺激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单一问题的重复提问和引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反而削弱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宜精忌繁,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能一味追求信息的容量,盲目增加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潘天士.课件制作理论与技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网络在给人们带来有用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健康的信息。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全面成长发育的年龄,很容易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诱惑。作者就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引入德育教育提出一些教学尝试。
一、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德育教育是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基础学科之一的信息技术同样承担着德育的重任。网络时代对学生道德规范产生很大的冲击,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地去适应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探索新时代下的德育新模式,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因特网之旅》教学案例中的德育实践
(一)教材分析
《因特网之旅》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3)》第三单元《畅游因特网》第一节的内容。上一节课学习了《接入因特网》,这一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案例的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必修模块和网络选修模块前面部分的学习,大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上网实践经验,老师要结合学生认知基础,配合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使用因特网,了解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能够掌握浏览器的使用;熟悉登录FTP网站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协助工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常见的因特网服务类型;了解WWW,FTP服务的工作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浏览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使用FTP服务的相关技术。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大数据时代下用户视角档案服务信息构建的特点分析
1.1 服务系统的个性化。从用户视角对档案信息服务管理进行分析,其服务内容应该充分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并在服务信息合理构建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优化,使服务制度构建在不同程度上满足用户的基本体验。为了满足这种时代化的需求,档案管理部门在服务系统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构建针对性的服务制度管理策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深层次的服务体系,使用户的服务方式与用户服务内容进行合理匹配。而且在不用层次的用户体验分析中,也应该提高档案信息服务与档案用户之间的契合度,增加档案信息服务的受众群体,为个性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保证。[1]
1.2 双向化的服务体系。用户体验环境下档案服务信息体系的构建,在某种程度上会涵盖整个系统特有的服务结构。通过该种服务模式的运用,可以实现档案学信息服务部门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原有的信息管理模式由单向服务转变为双向交流系统,使用户在信息参与的环境下满足信息反馈的交流渠道,充分展现出档案性管理中的双向机制,为用户视角下档案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系统支持。
1.3 多元化的服务内容。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会将档案信息服务作为基础,围绕用户的体验构建多元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用户需求的合理调整。通过用户视角下档案服务系统的构建,应该在多元化服务体系构建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在档案信息资源优化中,其资源信息是多元化的,而通过深度的信息挖掘可以实现档案资源的优化运用,使用户的基本需求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充分的满足。第二,在档案信息优化中,应该通过多种媒介资源的优化,进行档案服务方式的合理创新,实现电子资源传播的多元化,促进档案用户视角下服务信息体系构建的创新发展。[2]
2 大数据时代下用户视角中档案信息服务研究的现状分析
2.1 服务主体定位没有反映出大数据的时代需求。伴随大数据环境的形成,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设计应该充分满足主体定位的合理性。首先,在大数据时代下用户档案信息服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的管理机构对服务职能认识不全面,而且也没有将档案信息的管理技术作为服务主体,对于时代需求的认识过于局限。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导致很多信息服务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原始的管理状态。其次,在档案服务信息定位及管理中,其服务体系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档案服务定位缺少对用户需求的分析,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用户档案需求及层次的分析造成了制约。最后,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服务信息管理,不能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构建特色化的服务机制,导致档案信息的管理及优化不能得到用户的满意。[3]
2.2 档案信息服务对大数据的用户档案造成制约。在档案信息管理及服务研究的过程中,其管理制度缺少主动性的用户服务机制,而且,档案管理内容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意识。尤其是在一些国家级的档案信息管理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创新理念,导致档案信息服务制度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管理制度的创新造成了制约。
2.3 管理人员的配备难以发挥时代化信息管理作用。在用户需求理念下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构建中,要想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的基本需求,就应该构建完善性的用户档案信息管理方式,对档案信息的管理、资源的开发以及利用进行良好分析,而且也应该通过对用户的需求认识,进行档案信息的分类、加工及整理。虽然在很多档案信息管理部门中,配备了专业性的人员进行档案资源的规划,但是人员配备环境下,人员的职能分配中仍然存在着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导致档案信息的管理失去原有的价值。[4]
2.4 档案管理手段限制了档案服务的系统性发展。伴随信息时代的运行及发展,手机、电脑、iPad等移动设备的出现,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二维码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推动了档案资源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会通过手机微信、qq平台进行档案资源的查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并在此基础上减少了去档案室查询资料的现象。在这种信息化档案管理手段确立的状态下,对设备的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现阶段档案信息管理及资源优化的过程中,档案管理相关部门应通过对时代信息的分析,构建创新性的档案资源管理机制,从而实现数据环境下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
3 大数据时代基于用户视角的档案信息服务优化策略
3.1 构建以人为本的档案信息服务策略。在档案信息管理制度构建的过程中,档案服务人员是档案服务优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大数据时代下,档案馆信息服务体系优化的有效性,是档案馆服务内容构建的基本保证。所以在现阶段档案信息服务策略优化中,应该构建人性化的服务管理机制,并在策略构建中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应该及时转变服务理念,馆员应该树立“用户第一”的服务思想,并将尊重用户、理解用户以及方便用户作为基础,为用户提供公平、有效的信息获取平台。第二,档案馆在档案信息服务优化设计中,注意人性化的服务管理原则。例如,在服务体系优化设计中,突出项目管理的实用性、制度建立的科学性,有效提升档案信息管理中的服务机制。第三,档案管理人员在服务的过程中,应该时刻保持良好的服务态度,使用户在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下得到基本需求的满足。例如,档案室馆员在服务中应该具有百问不厌、孜孜不倦的服务精神,而且,在工作中应该做到热心、耐心以及专心,实现人性化服务的核心理念。第四,在服务策略优化的同时档案室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档案室信息资源的充分运用。与此同时,在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馆员要认识到不同群体需求的差异性,通过灵活服务方式的运用,促进档案管服务设施的科学构建。[5]
关键词: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15-01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正成为使用最普遍、最常规的教学手段。它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建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还能够使学生在计算机上反复修改,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地位的转变。信息技术课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普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提高中职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何设置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是信息技术课的关键。下面我就如何设置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及教法本人的一点看法。
一、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安排
信息技术课是中职学生的必修课,也是在信息时代人人必会的工具性学科,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仍有许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同时课时又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们都很注意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努力为学生创造信息化的学习环境,通过网络,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查询、信息处理、信息识别、信息存储与传递等等,现在已经有部分学生开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利用网络传递信息。
教学课程方面主要如下安排实行:
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认识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操作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熟练鼠标、键盘操作,逐渐深入学习office,学会一般的文字排版技术,能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排版,提高了中文输入的能力和继续学习windows的操作。
在已经掌握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步使用论坛,学习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型学习,能进行利用网络交流问题,与别人进行交流。掌握利用网络解决课外知识的问题,扩展自身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国教学资源网、中国基础教育网、新世纪课程网。并且学习多种网络交流工具,加强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修养,体会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技巧和乐趣(qq、email、google等工具)学会在一些著名的网站上学习,如: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国基础教育网、新世纪课程网。
二、信息技术课的教法
1、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
在上课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将网络教学与多媒体演示文稿知识模块这些应用性较强、且学生容易掌握的内容安排在前期。而将那些比较抽象的、枯燥的知识穿插于其中。通过调整教材表现出以下优点:1、有利于与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离不开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及早掌握网络技术与制作演示文稿技术,就能更好的配合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2、有利于师生、生生互动,他们可以用网络来交流信息,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空间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
2、即学即用、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
即学即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一种工具,学习计算机不必过分强调系统性,它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相对独立出来,学一点就可以用一点,如学会了一种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就可以用计算机编辑文稿,而不必去学习微机原理,更无须知道什么是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尤其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为学生在操作计算机时的能力有很大差异,作为一名合格的计算机教师,既不能让走在前面的同学原地踏步,无所事事,也不能让后面的学生望尘莫及,失去信心,为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课堂教学尤其要因材施教。
3、以用促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分层教学;计算机信息技术
引言
所谓分层教学,[1]就是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层次的受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理论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以及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即每个学生的发展都存在两种水平:一种是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别人的指导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更高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在最近发展区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是分层教学需要研究的内容。
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高中生、中职生、民族生、企业青年和复转军人等。调查显示,不同生源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差异非常大。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而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知之甚少,只停留在网络的初步应用上。
基于以上现状,如果还采用传统的班级教学模式,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会认为计算机知识简单乏味,从而失去学习兴趣。但若盲目改革现有教学方式,又可能导致基础薄弱的学生很难适应,跟不上教学进度。这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2.分层教学的实施策略
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教学,主要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首先对学生进行分层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分层,然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过程,最后对各层次学生进行分层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客观准确的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
2.1 分层考试
分层考试必须由学校统一负责命题并组织考试,采用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将考试成绩作为分层的主要依据。这就要求考试题目的设置要科学合理,尽可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考试结束后,再根据成绩进行分层。我校将所有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A、B两种类型针对普高生、艺术生、单独招生学生以及对口单招学生开设,其中,分层考试成绩在前40%的学生划分到A层,其余划分到B层。C层针对民族生、企业青年、复转军人等复杂生源学生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层次划分的更加细致,比如将成绩在前10%以上的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分为“优秀”层,享受“免修”计算机课程的待遇。
2.2 分层教学目标设置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在教学中取得同样的成功,必须精心制定适合这三个层次的科学的培养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有针对性的发展。
我校对各层次的课程总学时设定都是72学时,但在学时的分配和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目标的要求有很大区别。B层学生要求理解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操作系统和Office系列软件(包括Word、Excel、Frontpage、PowerPoint和Access)的基本操作,完成相关实训任务。而A层学生除了以上要求之外,还要加入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如C、VisualBasic、VisualFoxPro、C++语言等),能够自主学习、深入研究问题,解决较复杂的应用问题。对于C层学生则适当减少理论知识范围,多加练习,要求其学会部分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能用计算机实现简单应用即可。
2.3 分层教学环节
分层施教是课堂教学中最难操作的环节,其基本要求是:分层有质,动静结合,全员参与,各得其所[3]。整个教学过程要经过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实验及分层考核四个环节。
分层备课。根据以上设定的分层教学目标的要求,备课时需要明确每一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潜心研究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和方法,精心备课。
分层授课。教学中采用不同的过程培养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分层进行。如课堂提问,所提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要有层次性,先易后难[4]。课后练习也要分层进行,可以给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也可以同一练习内容,分层要求。
分层实验。计算机课程中,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以我校为例,实验时A层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再设计一些课外的应用性强的实验项目,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B层次学生精讲精练,注重基本操作技能的锻炼;C层次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增加教师辅导的时间。
分层考核。可采用“日常考核+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日常考核主要体现在考勤、练习和作业几个方面,加强过程考核也有助于分层教学的过程的顺利实施。期末考核则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分层次分批设置考试,不同层次的考试内容和难度都不相同。
2.4 分层效果评估
分层效果评估是对以上实施过程的科学性评价,其结果将直接反映分层教学的成功与否。评估工作一般只能纵向进行,与未分层之前比较或者与往届分层的数据进行比较,可以从全校角度或各层次角度进行。如果评估以上指标表明教学效果不理想,则要科学反推问题究竟出现在哪个环节,及时进行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分层教学实施方案。
3.问题和反思
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分层教学课程建设中仍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3.1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
层次的划分,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其一,造成等级观念。低层次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是差生,学习积极性极大受挫;高层次的学生,则容易满足现状,停滞不前。其二,缺少榜样。学生之间需要互帮互学,没有了榜样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层次较低的学生,找不到引领他们前进的目标,遇到问题也不能得到帮助,不利于学习水平的提高。
3.2 教学管理上有很大难度
分层教学首先需要组织一场分层考试,然后需要将原有的以专业为单位的班级拆解开,再组织学生选课重新组合成新班级,此外,后续的工作还有排课、分配教室、分配实验室、教学监控、考试安排、成绩管理等,这些环节的处理难度和复杂度,与普通教学相比无疑是巨大的。
3.3 教师备课难度加大
实施分层教学以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打破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一致的教学进度,而改为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制定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实验方法。如果每个老师都承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工作强度将是原来的若干倍,备课难度可想而知。
从总体上看,尽管分层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它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值得推广。要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中采用,仍需我们不断总结完善,解决各种问题,才能更好的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何显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案探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
[3]周香英.《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实施方案的探讨[J].科技广场(管理科学),2006.
一、课题背景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物质结构理论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内容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网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网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网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网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理解,并且产生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他们的学习目的。对教师来说,面临的挑战是找到合适的方法实施教学活动,并且教授学校规定的那些复杂的课程,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高中化学新教材物质结构理论部分内容
(一)、必修教材内容
第1部分:原子序数核素同位素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知识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与元素性质递变的关系
第2部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长式)周期和族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第3部分:化学键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极性键和非极性键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分子间作用力
(二)、选修教学内容
第4部分:H2O、NH3、HF中的氢键离子晶体(以NaCl为例)原子晶体(以金刚石、SiO2为例)分子晶体(以干冰为例)金属晶体各类晶体的模型(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和性质的一般特点晶体的类型与物质熔点、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的关系
三课题研究进度安排
㈠实验的学习目标
(1)实验的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根据教材物质结构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掌握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基本原理应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深入理解微观结构及结构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学会应用网络和参考书进行文字、图片及动画等资料的查找和收集,学会使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结合相关软件进行图片制作,较熟练地运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网页。
学会与同伴进行合作,综合比较、对比分析问题,使用几种技术资源研究问题,收集和综合信息。
(2)教学活动形式
本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以物质结构知识为主题的小型资源库。在建站过程中分小组收集和制作相关素材,查找有关1-36号元素的结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的一些科学家的生评介绍和科学研究方法,有关元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类、微观结构等知识内容。再将根据知识的分类方法制作网页,将网页在同学间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相互链接建立资源库。
㈡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1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学生具有的硬件情况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力情况。
2向学生布置研究计划和要求,划分实验小组,根据实验要求进行分工。
要求资源库中必需包含如下内容(其它内容自选):中学化学有关物质结构理论的知识;中学化学中介绍的科学家的生评及元素发现史,涉及的全部常见晶体;部分与教材关系不大但在生产、生活中有较大用途的晶体;现代化学新发现的晶体;特殊的晶体等;每种晶体的所属类别、外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图片或动画)、典型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重要的用途;中学化学涉及的有关晶体的典型试题及分析。
3收集、制作的资料以磁盘方式或发电子邮件(rpljj@pub.chaozhou.gd)提交,提交的资料中必需注明提交人姓名、学号、资料来源(网络、图书、自制等)。
4班级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共9个小组),分别收集、制作如下几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同时收集有关晶体的资源库及地址):中学化学教材中以上选定的四个部分的内容及有关试题及分析。
5人员的分工:策划部:负责对本组研究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分工,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验任务;工程部:负责具体制作网页以及解决在实验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美工部:负责制作图片、动画等;信息部:负责收集、整理数据,文字数据的录入。
第二阶段:
学生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实物摄影、扫描图片、查阅教材及参考书、利用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物质结构知识的各种文字、图片、动画及声音资料。
第三阶段
1网页制作讲座。讲座以介绍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基本应用为主,通过5-7课时的教学时间使大部分学生能利用这个软件制作一个有关晶体页面。讲座内容包括页面布局;文本的修饰;图片和动画的导入及处理;超级链接;表格的应用;构造框架、层和简单的动画(选讲)。至于对资源库的总体规划和设计,由实验班级中的计算机制作高手来完成。
2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第四阶段
1每组制作1-3种物质结构的相关网页。
2课堂上展示个人制作的页面并进行相应的解说。
第五阶段
1组织部分学生进行资源库的总体设计、页面的链接及上传。
2调查在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整合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思想、行为和方法。
针对评价内容,观察或用测试的方法,确定每个学生达到的程度,建立学生档案袋。学生个人档案内容包括“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相关调查”(实验前和实验后各一份);实验前、后学生在学科上的学习情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各种信息;学生所在小组完成的相关页面;在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组长和组员对该生的评价;实验过程中,有关这个学生的照片、文字及录像资料等。
四研究课题的工具和资源
1、硬件:数码照相机,扫描仪,录音笔,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多媒体展示设备。
2、软件: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00中文版或Word2000;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5.0中文版;动画制作软件Flash5.0中文版及GIFAnimator4.0;上传工具CuteFTP。
3、资源库:
中学化学微观结构虚拟世界:swyz.fj./yz_cai/hjf/structure.htm。
中国科普博览:kepu.ac/mineral/sight/index.html。
人工晶体研究院:risc。
化学园地之物质结构:go8.163/~chemfield。
用“晶体、原子、分子结构等”作关键词到雅虎、新浪网、搜狐等去进行搜索。
学生用主要参考书:《化学能力培训指南》;《中华学生科普文库》;《化学与现代文明》;《药物学》;《金属元素中的化学》;《矿物学》;《无机化学》;《中国大百科全书》等。
其它:学校化学实验室;本地矿业部门;本地珠宝、首饰行。
4教师、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技能
教师: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电子邮件的收发;制作资源库的系列技能(规划、设计、制作及资源库的);图片的处理及动画的制作;扫描仪、数码照(摄)相机、投影仪的使用。
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电子邮件的收发;简单网页的制作;利用扫描仪、数码照(摄)相机等工具及软件制作简单的图片或动画。
五预期效果
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从选定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题的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形式达到如下目的:
①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过程;
②获得探究体验;
③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
④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搜集和加工、应用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