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第1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厌学情绪;趣味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0-0163-02

随着国家对基础和高等教育的重视,我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既有国家、学校、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等各方面的原因,需要教师认真分析,加以改进,才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在众多问题之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较低,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花大力气解决此类问题。

一、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问题诊断

1.学生英语基础不牢,厌学情绪严重。这里的厌学情绪不是指学生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学习,而是指学生普遍存在着不愿意学习英语的情况,对于英语课程的学习存在着抵触情绪,尤其是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更不愿意学习,认为英语与园艺、果树种植、植物保护等关系不大,即使学习了也不会有多大作用,而且学习英语还浪费时间,耽误专业课的学习;再就是英语单词的识记、语法的理解等难度都比较大,这也使得一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学习英语。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大部分成绩不好,基础不牢,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不得当,升入高中难度比较大,因而选择侧重技术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来学习,希望以后能够顺利找到工作。殊不知,进入中职学校之后,英语课比以前难了许多,一时之间难以跟上教学,这就导致学生更加不愿意学习英语了。

2.英语教材更新缓慢,教学内容陈旧。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片面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像英语这样的非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很长时间内教材都得不到更新,有的甚至几年都不曾更换一次,致使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而且老教材的单词量大、语法知识复杂,实际应用性不强,学生即使学了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单词和现象,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

3.教学方法与教学设备落后。一些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初中英语教材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缺乏了解:进入学校之后,教师也没有真正了解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基础差、不懂音标、不会读单词,语法知识一窍不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还是采用以前的老法子,教教音标、读读单词,讲讲语法,背背课文等,使学生没有一点新鲜感;另外,有些教师像教高中生那样,与学生缺乏交流、沟通,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挫伤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有些学校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英语教学还停留在最原始的状态,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教师在上面口沫横飞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使本来应该精彩纷呈的交际课上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点也调动不起来,学习效率自然也不会很高。

二、改进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分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是改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

(1)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困难和关注点。普遍来说,中职生的英语基础不牢,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步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认读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基础知识的讲解;对于口语交际有困难的学生,则注意引导其多说多练;而对于阅读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就注意选择有吸引力的文章增加阅读量,在授课过程中注意方法的传授而不单纯是知识的灌输。

(2)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与西方国家的节日、传统及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愚人节、感恩节、情人节及圣诞节等不仅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在我国也很流行,讲课时可穿插讲解这些节日的来源、故事、习俗等,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扩充知识面。

(3)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中职生没有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比较活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不要一成不变地站在讲台上讲,可以把课堂设计成辩论会,也可以把授课内容通过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还可以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等组织起来,这样不仅会减轻教师的负担,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

2.趣味教学法的运用。趣味教学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在英语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有趣的方法改善课堂气氛。例如,教授新单词时,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之外,还可采取分组跟读法,一组读完后另一组接着跟读,中间不允许出现停顿。出错就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手段,如唱歌、跳舞等,这样不但能活跃气氛,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就能学会新单词。

记忆新单词时,可讲授一些快速记忆单词的方法,将联想记忆与机械记忆相结合。例如,gray的意思是“灰色的”,可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颜色词red,pink,orange,blue,black,以及brown等,不但记住了新学的单词,还复习了原有的单词。

讲解动词时,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四肢,有利于加强记忆和帮助理解。例如,run,jump,smile,laugh,gigle,look at等都与人体的四肢五官有关,边讲解边鼓励学生跟着自己做一做动作,很快就能够熟练运用。

3.总结规律,降低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总结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寻找规律,降低学习的难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关于名次复数形式的记忆就是一个难点,有的是词尾加“s”,有的则是加“es”,还有的则是要变“f”为“v”在加“es”,非常复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加以总结。例如,theif,wolf,leaf,knife,life这几个词语的复数形式就是把“f”变为“v”再加“es”,分别是theives,wolves,leaves,knives,ives.

英语教学在中职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需要师生的积极参与,才能得到有效改善。

参考文献:

[1]丁晓平.中职英语课堂效率策略探究[J].教育研究,2011,(11).

[2]周春燕.中职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08,(24).

第2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课程 以学生为本 有效性 诊断策略

“教学诊断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着眼于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理念,更新实践性知识本身,着力帮助教师建立关于教学过程有效性的反馈调节机制,从而实现对教学过程的自觉、有效的反思,因而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上,有着其他教学管理方法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摘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学生成绩好就行,如何教,没有必要计较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这是目前在我们不少教师存有的一种想法。这种只管结果而不顾过程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一旦发现教学是无效的,损失已经造成;另一方面,教师靠牺牲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来换取文化考试的高分,乃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这种认为学生成绩好就不需要改进教学技能的想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人类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人才的要求是全面和谐发展,课程的目标不只是使学生更富有知识,而且应该使学生更聪明,更高尚。对课程的影响就是课程价值的多样性及其扩展。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案例呈现一

教研组的一节《镶嵌在作图中的应用》教学里,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并进行整理,课上在同学展示自己收集图片后指出研究用地砖铺地或瓷砖贴墙,既不留下一点缝隙,又不互相叠压的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就能够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从数学的角度看,这就是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问题。进一步提出人们正是利用数学知识来美化生活的,如果你是设计师,你用哪几种几何图形来作平面镶嵌?鼓励之后,同学们又陆续发现了一些问题,教师把学生发现的问题分类:(1)限用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哪几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2)限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分别有哪两种正多边形能用于平面镶嵌?有几种情况?(3)平面镶嵌有什么规律吗?接着教师把“镶嵌问题”的课题研究划分为小课题,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发现、归纳总结、探讨结论。效果:提高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一次高效的合作学习。

问题诊断:此次合作学习是在让学生经历了收集、观察、猜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验、探索、交流结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使每一位同学在与他人交流的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使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以改进自己认识方式上的单一性。此次合作学习无论从内容的需求上还是活动的组织上都是一次必要的高效地合作学习。

处方建议:在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活动时,特别要注意不能搞浅层次的操作活动。对于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到结论的问题不需要进行小组讨论;很多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景象,并不代表课堂教学效果就很好,其实是让表面上的积极性掩盖了学生学习的不足。另外,在小组活动之前必须要对活动有明确的要求,对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不能把小组活动搞成学生说说笑笑的场所,只要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思考、操作,才有可能得到预期的效果。不能一味强调运用这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模式,学习中并不是任何问题都有必要探索,也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学习活动不能流于形式,必须有实质的意义和效果。

二、案例呈现二

作业题讲解:如图在长14米,宽为9米的长方形草地修路宽为2米的小路,求剩余部分的面积。

答案:(14-2)(9-2)=84。

教师讲解:利用平移将剩余4块平移在一起成新的矩形,计算新矩形的面积得解。

学生问题:小路宽是指EF吗?

教师解答:应该是平行四边形EFHG的一组对边EG和FH之间的距离。

学生中议论声一片,集体提出答案不对,不应该是(14-2)(9-2),因为EF大于2.

教师说:那应该怎么办?

学生解答:利用高求EF的长,但需要知道∠FEG的度数。

教师说:我们修改题目将小路宽改为EF=IJ=2米,本题该怎样解?

大多数学生回答: (14-2)(9-2)=84,教师停顿后继续问怎么得到的?学生回答:平移。

教师说:那就让我们动手操作确认一下吧。

试验的结果如图:

我们惊异地发现,中间有个小的平行四边形空白。

也就是说,答案比84还要小这个小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继续问:那么什么条件下才可以是(14-2)(8-2)=84.

学生继续互相交流并动手操作后得出:如图时即可。

问题诊断:教师缺乏细致深入的备课,盲目相信参考答案,差点导致教学上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以较强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控课堂,与学生一起合作探讨错解的原因,在师生一次一次的思维碰撞中,问题越来越清晰,最后使得问题得意解决。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由于感到自己能帮老师改正讲解中的错误而有巨大成就感。效果: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并且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加大了,更加有自信心。这是一次高效师生合作学习过程,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从内心里欣赏学生才会有这次合作。

处方建议: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没有一种形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对话者更喜欢对问题追根究底,更利于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培养。当学生把老师作为合作交流的对象之一时,不仅仅使学生的热情提高,思维方式得到改变,而且使老师在对话的过程中也逐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了解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最后结论: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效率就要对其课堂教学作具体分析诊断。每个教师的教学素养不同,问题也往往不一样。有的教师可能是没有掌握问题教学的技能,也可能是不能恰当地作语言讲授,也可能是缺乏一定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组织技能。主要原因不同,课堂教学效率分析的重点和改进措施也不一样,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韩桂凤.现代教学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第3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过度稚化;问题诊断;改进策略

稚化原指幼稚化、儿童化,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返回到与学生相仿的思维势态, 设身处地地揣摩切合学生心态的一种教学艺术,但在实际教学时,“如果过分强调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必然会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破坏学科本身内在的逻辑联系”,容易产生教学“过度稚化”的现象.笔者认为,过度稚化是指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学段特征,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基础,单纯地为了迎合学生低层次学习的需要,而出现思维要求低下、教学行为单一、教学任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过度稚化”常表现在问题设置、情境创设、研究方法等方面.

滞留于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案例1 在“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节,一位教师为了说明“如果a>b>0,c>d>0,那么ac>bd”这个命题中正数的条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若5>2,-2>-3,则5×(-2)>2×(-3)吗?

问题诊断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所以问题1对高中学生来说,很容易便能一眼识破. 这样的问题,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水平,停留在低水平数学认知任务上,导致问题设置过度稚化. 虽说也能帮助教师顺利地完成性质的讲解,但课堂上波澜不惊,激发不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促使学生深层次地进行思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帮助不大.

改进策略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第二种水平是潜在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设置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水平的认知任务. 高水平数学认知任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数学洞察力. 任务具有非常规性、情景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非算法式思维,并随时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需要较高程度的认知努力.

在案例1中,如果我们将原问题改变为如下问题:“由lg>lg,5>2,得5lg>2lg,得lg>lg,所以>,以上推理错在哪里?”改变后的问题承载的任务虽与原问题相同,但问题提出的形式、依托的载体均发生了改变. 这种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认知水平数学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了运用高水平的思维和推理的机会,它能促使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思考. 在思考过程中,它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向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正向迁移,同时也有利于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入新的知识结构之中.

■忽视学生的心理及发展特征,导致情境创设过度稚化

案例2 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数系的扩充”,教者为了让学生了解数系扩充史,花了大量的时间,根据数系扩充的历程制作了flas在课堂上播放(截图如下).

问题诊断 教者创设这一情境,意图通过动画介绍数系扩充史,同时激发学生的童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后发现,大部分学生热情不高,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课后与学生交流,有部分学生表示:初中学“实数”时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情境,动画也太幼稚了. 显然,这种情境不符合高中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对于高中生来说显得过度稚化了.

改进策略 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沟通现实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 教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情境是应该提倡的,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情境就是生活情境、背景情境.创设情境主要目的是数学化活动过程. 也就是说,学生要经历数学化的思维,运用数学语言,建立数学模型,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若情境与教学内容相距甚远,致使学生在课堂上花费很长时间从事一些思维价值不高的非数学性质的活动,使高水平认知任务的学习时间所剩无几,则其价值不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做到因材施教,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将情境中的问题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笔者在执教该课时,设置了如下的两则阅读材料作为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

阅读材料1 我们把一个数集连同相应的运算及结构叫做一个数系. 在数的发展过程中,数集从自然数集扩充到实数集大致经历了以下过程,如图:

问题1:阅读以上材料,结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思考数系的扩充过程,并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数集.

问题2:从数学内部发展的需要来看,每一次认知冲突的出现就带来了一次新的数系扩充. 你能结合数系的扩充过程总结数系的扩充需要遵循哪些原则吗?

问题3: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是否还存在类似的认知冲突呢?

阅读材料2 16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卡尔丹(G.Cardano,1501-1576)在讨论问题“将10分成两部分,使两者的乘积等于40”时,认为把答案写成“5+和5-”就可以满足要求:

问题4:卡尔丹的解释在实数集范围内能成立吗?为什么?

以阅读材料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现的机会.通过阅读交流,学生对数系的扩充过程便有了一种整体性认识,并自然地猜想到数系可能会因为新的认知冲突的出现而进一步扩充.

忽视学生已有的认知及能力基础,导致研究方法过度稚化

案例3 传统的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研究方法:通过五点作图法或计算机软件作出函数y=sinx,y=sin(x+1),y=sin(x-1)的图象,比较它们的位置关系,归纳出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相同的方法研究参数A,ω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问题诊断 教学时,从特殊到一般,利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进行数学发现是一种常见的数学研究的方法. 初三学次函数图象的变换,高一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图象的变换均是采用的这种方法. 在这一背景下,如延续使用这种操作,虽简单易行,也容易为学生接受,但思维容量不大,且不利于揭示变换的本质,不利于全面的、科学的数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对于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不断提升的高一学生来说,这种研究方法显得过于单一、稚化.

改进策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学生必要的数学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通的. 教学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合情推理、演绎推理、实验操作等研究方法获取新知,并在探究中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对于案例3,笔者在执教时采用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并伴以实验操作的方式,具体探究过程如下(仅以研究参数φ和A为例):

(1)研究参数φ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由于学生在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图象时,已经将具体结论一般化到y=f(x)与y=f(x+a)的图象的关系,而三角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它也遵循一般函数所具备的特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采用一种“演绎推理”式的方式直入主题.具体操作时笔者设置了如下的问题串:

①三角函数与一般函数f(x)之间存在什么关系?三角函数与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特殊函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方面有哪些共性?

②函数y= f(x-1)与y= f(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③函数y=sin(x-1)与y=sinx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何画板作图的方式进行验证.

(2)研究参数A对函数y=Asin(ωx+φ)(A>0,ω>0)图象的影响

传统的“合情推理”式的教学方法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实际操作时是从形开始,依图识性,采用的是归纳推理的形式. 笔者在教学时为了增大学生的思维容量,揭示问题的本质,尝试采用了一种“从数入手,先理性思考,再作图验证”的方式,具体操作如下:

①理性思考. 问题: y=2sinx,y=sinx与函数y=sinx相比,什么性质发生了改变?(值域发生了改变)

②得出具体结论. 问题:函数性质的变化会带来函数图象相应地发生怎样的改变?你能说出其中的理由吗?(函数y=2sinx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等于函数y=sinx的图象上横坐标为t的点的纵坐标的2倍,因此函数y=2sinx图象可以看做是由函数y=sinx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变为原来的2倍(横坐标不便)而得到的).

③作图验证. 教师通过几何画板现场作图,清晰地反映出图象的变换.

④一般化. 函数y=sin(x+φ)(其中φ≠0)的图象可以看做是将函数y=sinx的图象上所有点向左(当φ>0)或向右(当φ

第4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教学技能;读味;品味;写味

我们知道,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是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可实际却表明,这被认为是一名语文老师强顶的东西,却是我们自己认为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原因是新课程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养成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主动交流与合作。要求他们热爱文学、亲近文学,喜欢优秀的文学作品,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不断形成新的教学技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深厚的“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呢?在《初中语文课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一书中是这样阐述的,“语文味”的体现最基本的是要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赏司、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

对于这三“三味”,我个人是非常推崇的。首先说“读味”,“读”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佳途径。几千年来,中国的老百姓习惯上把孩子上学称做是“读书”,强调的就是一个“读”字;在语文课课堂中,我们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热爱文学,亲近文学,了解文学,在学习生活中要多读书,读好书,而且不仅局限于课本,尽量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样,对我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都是很有帮助的。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也是一个人积累知识、提高修养最为重要的途径。我们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让“读”贯穿我们的教学整体。“语文味”是读出来的,仔细地读,认真的读,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读得专心,读得入神,读得与作者的距离越来越近,味道也就出来了。陶醉其中,美不胜收,收中自然就有了一种收获感,成就感。这是作为学生生活中一件最为高兴的事情。

再说“品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于漪老师认为:“语文课就得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的扎扎实实的积累,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就是要和语言文字打交道,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认识、辨别、辨认、理解、探究,感受作品的丰富内涵,领悟作者深寓其中的思想、见解、品德、情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关注语言文字,所有的教学细节没有一处不是由语言文字触发的,并围绕着语言文字展开的。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引领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创作的意图、写法上的妙笔生花,从中学习到我们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我该如何使丰富、精美的语言走进学生的心田?是我长期以来在教学课堂中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应该是靠品——品词赏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被理解,感悟和鉴赏。相反,如果少了或是没了品词赏句,我们课堂肯定会显得浮华、浅薄。

最后是“写味”。如果说“语文味”中的读与品是动口又动脑,那么,“语文味”的获得更需要动手。语文知识的获得,我们培养的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如何去写,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农村学校中学生最棘手的一个问题,而且他们也懒得动手,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基础差、底子薄,语言表达能力低导致不敢写,不想写。所以,我得鼓励他们去写,大胆的去写,把生活中的优美的语言积累下来,真实地写,有感而发地写。

对于,“语文味”的体现,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技能,也许有人会说,试卷上有这项考查内容吗?我们考试可不考这些,即使你花了大力气来教学生,可学生会理解吗?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总是很自然地把语文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如读书、看报、看电视等,我们总是会加以点评,对故事情节中的人物遭遇产生同情或同悲同乐的情感。再如写一张假条、借据、协议、合同等诸如此类的东西,“语文味”也就彰显其中了。如此我们学习语文也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5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中图分类号】G2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207-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提问作为一项可操作、可演示、可评价、可把握的数学教学技能,已越来越受数学教师的重视。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作用发挥的远远不够。有些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就无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

1 以问引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提问的确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能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反问,则会出现另一番教学效果。然而,我发现多数学生不敢在课堂上提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提问的方式、方法、内容叙述形式等把握不好。

如解答应用题:"学校把360本故事书分别放在上、中、下的书架上,上层的1/4等于中层的1/5,等于下层的1/6,求下层书架上放多少本书?"这道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在此产生思维障碍,这时我点拨性地提问:"如果我们从这三层书架中每一层书各有多少份入手,会发现什么呢?"我的话音刚落,一个同学就自告奋勇地回答:"上层有4份,中层有5份,下层有6份,一共有15份"我趁热打铁接着问:"既然知道了总的份数,下面是不是该考虑每一份的本数了呢?"还没等其他同学回答,就有一位同学站起来问道:"老师,既然每一层的份数不同,那么每一份的本数是不是也应该不等啊?"听到这位同学的发问,我十分高兴,因为他说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我对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后,接着问道":这位同学问得非常好,为什么每一份的本数会不等呢?如果我们从份数角度考虑,是不是就可以求出每一层书架上放了多少本书呢?"经这样一问,学生思路顿开:下层占故事书总本数的6/15,也就是360本的6/15。[2]如此一来,这道难题就很容易地被解决了,其中的奥秘就是我的提问问在了知识的要点之上,加之学生富有灵性的反问,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得以拓展。

2 提问要具有悬念性

数学课堂提问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最佳状态,效果最好。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时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这两个问题于学生无疑处促其有疑,会给学生极大触动。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给自己出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自己又解答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探索,通过实例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3]

3 引导学生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针对学生所提问题"圆柱上下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吗?"教师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对自己的圆柱模型进行自主操作,讨论"有什么方法验证圆柱两个底面是否相等?"这样学生通过剪、量、叠等多种方法,进行积极地讨论、探索,得出"把上下两个底面剪下叠起来,是否完全重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直径、半径、周长,是否相等","上下两个底面的对称轴是否相等"等多种检验方法,并从中得出"圆柱上下两个底面面积相等"这一结论。这样的处理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思路、培养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了。

4 提问要有拓展性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例如: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说:"谁愿作做一回装修设计师?如果你家的地面要进行重新装修,你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中1.算出每个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个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材料表中选择你需要的材料,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3.如果在客厅、餐厅的四周贴上大理石条,共需要多少米?(材料表略)为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这个别具匠心的设计,在学生兴趣昂然中添加一个问号,短短的几句话,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愿望,把课堂教学再一次推向,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了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顾万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7.

第6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优选;方法;效益;培养

素质教育以其无比的优越性取代了应试教育,由为了追求单纯的升学而转向全面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为目的。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研究新的教法,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达到“全面、高效、高质”的目的。所谓教学法包括教法和学法,是师生相互有效地传递信息,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俗话讲“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好的方法都要吸收、活用,以适应素质教育课堂的要求。

一、精心设计,巧妙导入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亦如此,好的导语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充满渴望,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我在讲《春》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会呈现出一派暖风和煦、杨柳依依、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象。春天是美好的,它给人们生机勃勃的活力,它在人们的心头播下希望的种子,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讴歌过春天,不少画家浓墨重彩地描绘过春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充分运用语言手段,启发学生丰富想象,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其尽快进入作品的意境。实际上,导语的设计有多种方法,关键是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设计好一节课的开头。导语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不可偏废。因此,每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好导语。

二、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由教师的一人活动到学生的整体活动

语文课,关键是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要增加学生质疑、提问、讨论、交流、展示个人见解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与思、手与脑结合起来。例如,在讲《我的母亲》一课时,我结合本课实际,布置作业,朗读课文,围绕母亲这个话题,举一件两件自己感动的事,以《我的母亲》为题,把深情的目光投向母亲,介绍自己的母亲,然后,同学互听互评。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以说,以说促写,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写、听、说各方面的能力。又如,我在讲《敬畏自然》一课时,首先讲宇宙的神秘,人类的智慧,然后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围绕“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谈感想、讲体会,说说自己对生存环境的忧虑与思考,自己的心灵是否因此而受到深深的震撼。这样就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挖掘、深化、补充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讲授教材时,要进行适当的深化、挖掘和补充,使之更趋完善,既要横向拓宽,又要纵向深入,由表及里地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对教材进行宏观把握,才能微观掌握。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就是这样做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怎样看待三味书屋的那位先生。对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作者叙述“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说明他严厉却也和蔼可亲;“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说明他对学生能因材施教。而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不作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愠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思想。总之,他是一个严肃、可亲而又迂腐的封建塾师。

四、教学时还要注意抓重点带全面,提纲挈领,带动全篇

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篇,是搞好课堂教学的艺术之一。《皇帝的新装》可根据一个“骗”字带动故事的发展;《背影》重点应放在特定环境下父子情深的特定表达方式,要抓住文章命题、立意、多角度和文章线索来作为分析的突破口。这样,就带动全篇,既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又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五、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板书设计,板书要新,要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板书是教学内容精练的概括,是提纲,是灵魂,能在教学中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所以,板书设计要新颖,要给人以艺术的美感。我在讲《夏感》一课时,先在黑板中间用黄粉笔画了一个大圆圈,并在左半部分罗列出夏天的三种景象,右半部分一一对应罗列出三种景象特点,最后写上“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完成整个板书。其作用就是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清作者思路,认识到夏季的总体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的热爱和赞美。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整个板书具有形象性、整体性、新颖性的特点,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教师要注重教法的使用,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要不断充实自己,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有效的教学技能:教学问题诊断与技能提高:初中语文.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第7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流行音乐,课堂,积极作用

1适当在音乐课堂中穿插流行音乐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学认为,“爱其师,信其道”,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形成友好的信赖关系,那么学生就会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当代中学生往往用流行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音乐老师能够投其所好,在音乐课上穿插一二首流行歌曲,他们会觉得你和他们的思想达成了一致,引起了共鸣。这样师生关系不就拉近了吗?然后你就可以给他们讲述课本上的音乐知识其实也是很美很好的,引导他们学会演唱、学会欣赏,学会去接受书上的音乐知识。这样循序渐进,把他们引导在正确的音乐课堂上来。只要我们充分备课,把课本上的知识讲得精彩,生动,他们是会接受的,而流行音乐可以说起到了引导和作用,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情感交流。

2适当的引用一些流行音乐能够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流行音乐中有许多歌曲用了民族音乐的元素,把二者结合起来讲解会让课堂生动、活泼。比如在《音乐》课本十五册京剧那个单元,我们将周杰伦的歌曲《霍元甲》,李玉刚的歌曲《贵妃醉酒》,信乐团的《北京一夜》结合起来讲,学生们听了这几首歌曲自然会对京剧产生极大的兴趣,我们在这时候来讲解京剧的有关音乐知识,不就能让课堂精彩活泼了吗?还有周杰伦的《夜曲》是采用的肖邦的E大调夜曲的旋律来写的,《不想长大》是采用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来写的,如果把这些音乐和音乐家结合起来讲,学生们会对这些音乐家肃然起敬,从而愿意去探究西方音乐史中的音乐大师,这就给我们对学生灌输高雅音乐带来了契机。相信学生们会慢慢喜欢书本上音乐知识了。

3优秀的流行音乐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优秀的人物性格

记得在2008年5?12大地震后,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抗震救灾歌曲——《生死不离》《相信爱》《和你一样》,还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等等,我把这些歌曲带入了音乐课堂,让学生们唱了之后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相信他们受到了良好的爱的教育,他们懂得了如何去爱自己和别人。通过这些歌曲塑造了他们善良并具有爱心的心灵,让他们的灵魂变得崇高伟大!

只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优秀的流行歌曲是很多的!比如《隐形的翅膀》,我们可以让学生去唱这首歌的同时去了解电影《天使的翅膀》中的残疾人的坚强和伟大,让他们知道遇到困难该怎样去做。还可讲讲“感动中国2011”中刘伟的例子,让他们懂得“身残志坚”的道理。还有信乐团的《海阔天空》歌词也写得很不错,让学生懂得了在失败之后如何崛起、如何奋斗。

4了解唱流行音乐的歌星、明星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们懂得如何为人生目标而奋斗

许多明星背后都有许多心酸的故事,他们在成功之前都吃了许多苦。比如周杰伦从小苦练钢琴,还曾经在酒店里做服务生;郎朗每天练钢琴的时间长达十多个小时;成龙在成为明星以前做过许多苦力,为了当好演员,经常练功让自己遍体鳞伤。如此种种,学生们听了以后就会明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了!

但是,课堂中穿插流行音乐只是教学手段,并非教学目的。我们的音乐教材为我们设计了较全面的知识,有民族的、国内的、国外的经典音乐文化。它意在培养热爱音乐文化的人,让学生们懂得欣赏音乐,参与音乐,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我们要把这些优秀的音乐文化传授给学生。只要我们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把我们每一堂课都备好上好,我相信学生们终究会懂得经典音乐是更加经得起时代考验的。巴赫、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等,这些伟大的音乐家已经过去几百年了,但他们的音乐却永远绽放无穷的魅力!这些音乐的高雅经典是流行音乐望尘莫及的,是不可相提并论的!但我们听了高雅经典的音乐,再来点流行音乐娱乐娱乐,也可谓“雅俗共赏”,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

参考文献

第8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数学课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目标达成度

追问我们的课堂:一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主要是基于经验,基于教材,还是基于课程标准?二是在教之前,我们真的清楚该内容面对自己的学生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吗?

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明确: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课堂教学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也就是要上好一节课,无外乎是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

下面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五章《日历中的方程》一节为例,谈谈数学课是如何确定、落实、检测目标的?

一、如何确定目标

这几年,郑州市教育局一直要求教师要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纲要》第7条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这两年,河南省的中招数学试题,加大了实践性与灵活性,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能力.而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导向是:由纯知识命题转向能力的命题。实施的新取向:倡导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什么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呢?华东师大崔永教授曾经指出,教学领域的四大核心问题:“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学生学到什么程度,教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必须做出专业性判断,且这种判断不能是模糊不清的感觉。这要求每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我们准备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即教学目标的设置;――我们准备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去?即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如何确信我们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去了?即教学评价的方法。”

(一)学习目标陈述技术

我们郑州市第三中学课改实验班遵循“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以调节教学案为依托,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推行“四步导学教学模式”。

1、我校教学案学习目标陈述实行“三维融通表述”,它的基本格式是:

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表现程度+行为内容

2、陈述学习目标的基本规范和陈述方式:

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简称为“ABCD格式”。学习目标陈述要遵循“ABCD”式目标陈述模式。

即①主体必需是学生;(行为主体)

②用词清晰、可把握;(行为动词)

③附加条件;(行为条件)

④最低要求。(表现程度)

其中:A、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为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B、行为动词它是行为目标最基本成分,应说明学习者通过学习后,能做什么,行为的表述要具有可观察、测量的特点,陈述的方式使用动宾结构的短语。

C、行为条件或情境

行为条件是指学习者表现行为时所处的环境。或者说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D、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

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水准,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关于行为标准或表现程度,举例:假设一道题目有五种解题方案,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五种解题方案,那么就可以这样来叙述,“至少写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答出五种解题方案”。也就是说,完成时间限制,如5分钟解答某问题;完成行为的准确性,如答案的正确率至少达到80%;完成行为的成功特征,如解答到小数点后第几位。

(二)如何分解确定目标

如《日历中的方程》一节课程标准分解现状举例:

1、内容及内容解析:

内容:日历中的方程

教材解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期教材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三节。本节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关于日历数规律的再探索,本节为学生学习其他数字排列问题提供了思想与方法。在日常生活和第三章以及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了运用日历规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利用“方程”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思想,并且感知了列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与小学学习的算术方法相比,代数方法还未能完全让学生接受并应用,而且对于刚刚接触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经历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转换过程,即建立方程模型的过程,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而得到方程的解之后又要回到实际问题中检验其合理性,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中应作为重难点处理。

2、本节的目标和目标解析

本节在课程标准上的描述: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

(2)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本节在教师用书上的描述: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等量关系。

下面按照“三维融通表述”方式表述。

本节分解标准1:

借助日历,能找出类似日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如同行、同列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会用代数式表示.

(2)在具体题目中,能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根据所设未知数,能正确列出方程.

(4)能正确解出所列方程.

(5)会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判断解的合理性.

本节分解标准2:

会解答与课本例题难度相当的题目.

本节确定的学习目标为:

(1)借助日历,能找出类似日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如同行、同列及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数字之间的关系),并会用代数式表示。

(2)在具体题目中,能找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3)根据所设未知数,能正确列出方程。

(4)能正确解出所列方程。

(5)会根据题目的实际意义判断解的合理性。

(6)会解答与课本例题难度相当的题目。

学习重点:把握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

学习难点:(1)寻找出类似日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

(2)根据实际问题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细化解读课标的几点体会: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材、脑中有教法”。在目标定位上,学校一直给教师灌输以下的观点:

1、有些目标可以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有些目标不能照顾到每个学生。学习目标中必须有一个主目标。所以,一节课不能平均用力。

2、克服将教材与课标对立的观点。编教材本身就是对教材的解读。可把教材当教学资源但不要当“圣经”。对教材与课标的内容要进行一致性分析。

3、定位学习目标做到三个依据:即“依据教材、依据课标、依据学情”。

4、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对课标的解读不是唯一的,学习目标定位也应该有所不同。因此,要依据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如何落实目标

我理解的上好课就是确定好目标,落实好目标,检测好目标。刚才,已讲了学习目标的陈述及依据课标,依据教材,依据学生来确定目标。落实好目标,关键是要针对目标设置好目标样题。围绕目标设置教学策略,设置教学环节和教学流程。

还以刚才《日历中的方程》为例。

(一)本节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及设计理念:

本节的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遇到应用题时会习惯性的用小学的算术法,应在肯定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

2.学生对应用题的步骤书写欠规范,应注意及时纠正。

本节的设计理念:

1.以学生为主;

2.以学生动手操作为重要手段;

3.以感悟为学习目的;

4.以发现为宗旨,学生由听者变为实践者、发现者、演讲者。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预习导学

1.解下列方程:

(1)4(x+0.5)+x=17;(2)6-3(x+23)=23;

(3)17(x+14)=14(x+20);(4)15(x+15)=12-13(x-7).

2.填空:

观察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

(1)设中间的数为x,则另两个分别为

(2)设第一个数为x,则另两个分别为

(3)设第三个数为x,则另两个分别为

第二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

请同学们在自己准备的日历上按竖列任意圈出相邻的三个日期,并告诉老师这三个数的和,老师便能很快的告诉你这三天分别是几号.

问题:你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

设计意图:利用日历中的游戏,通过学生给老师出题考试老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年龄特征、文化知识的实际水平出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同伴交流,解读生活中的日历上数字的规律,动脑思考,探索、总结归纳、升华得出数字规律.这样的安排使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享受到探索的乐趣.通过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出课题.记得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环节互动探究、发现新知

内容:

问题1:观察你手中某个月的日历,相邻的几个日期之间有什么关系?

问题2:如果设其中一个日期为X,那么他周围几个日期如何表示?

问题3:如果某月日历一个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日期的和为60,那么这三个日期分别是多少?

问题4:如果老师告诉你这三个数的和是75,你能说出这三天分别是几号吗?如果它们的和是21呢?40呢?

设计意图:在了解日历中数字的排列规律和师生互动玩猜日期游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代数,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列方程解决问题.其中问题1的设置针对目标1;问题2、问题3的设置针对目标2、3、4;问题4的设置针对目标5.

师生互动:根据未知数不同的设法,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应引导学生对各种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比较,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问题1:观察你手中某个月的日历,相邻的几个日期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充分的探讨得到各种类型的规律,为下一环节打基础.

第9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范文

关键词: 农村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问题诊断 解决对策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村英语课堂是新课程教学改革忽略的一个重要地方。为了研究农村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市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氛围,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1.教师的教学观念。

调研结果:笔者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近一半教师的教学理念是“课本式”,而不是“学生本位”,课堂教学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测试结果。通过讲座发现,几乎所有教师在课堂上有2/3的时间是在讲解知识点,过分强调词汇在语言中的使用,教师忽视实际使用,学生在课堂上用语言沟通的时间很少。

问题与原因:新课程标准是新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然而,许多教师只输入,而忽视输出作用,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导致输入和输出英语教学严重失衡,造成费时、低效问题。此外,教师、学校、家长和学生注重短期目标,即审批效率,对考试结果很关注。

2.课堂氛围的营造。

调研结果:一些教师通过提高英语课堂使用频率营造英语课堂气氛。多数老师认为学生不能与教师教学活动匹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障碍。一些教师教学时或一句英文一句中文,语音语调不标准,主要教学手段是“粉笔+黑板”,录音机都很少使用,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因为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机械,学生或阅读,或做,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逐渐失去兴趣英语学习,导致老师和学生的距离越拉越远。

问题与原因:目前农村初中英语师资整体水平不齐,自身英语口语水平有限;不少老师误解了日常教学中语言学习氛围的概念。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倾向于使用旧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课堂气氛的作用。单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满堂灌”,很少与教师互动,很难活跃课堂气氛。

3.先进教学模式的实施。

调研结果:目前我市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模式实施较多,但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影响教师: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学生活动与体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

问题原因: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大多数教师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任务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调节课堂气氛,传统教学模式不仅浪费时间,学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知识。

4.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调研结果:老师基本在课堂上“包办”一切,教学中实施“满堂灌”教学模式。45分钟内教师滔滔不绝,学生好比老师操作的机器,机械地跟着。只有少数教师会稍微渗透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问题与原因:关于学习策略,很多教师都不以为意,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方法。有些老师不知道如何在英语课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

5.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调研结果:大多数教师采取翻译教学方法和程序化训练,教学目标是传授语言知识,语法结构分析,培养阅读能力。

问题与原因:教师应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然而部分教师根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满足应试教育的要求,把跨文化教育抛在一边。此外,不少农村英语教师本身缺乏英语语言文化方面的修养。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理论和教学实践两方面提出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1.观念先行,“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强调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进行英语教学改革,以培养交际能力为重点,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也就是说,教师应摒弃“填鸭式”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营造学习氛围,取得较好效果。

(1)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给学生充分时间发表个人见解,互相讨论;

(2)还给学生个性,还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个性;

(3)还给学生权利,还给学生阐述个人见解、保留自己意见的权利;

(4)还给学生尊严,还给学生人格尊严、思想尊严。

2.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堂环境创设。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尽量创造民主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各种合作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的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他们创造语言实践机会。

3.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中心。

任务型教学强调“学习”,从教学活动设计角度出发,重点落在“学习”上。只有了解学生如何学习,才有可能研究如何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根据总体目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创意设计,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机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

(6)活动不应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

任务设计旨在让学生用英语做事情。与传统英语教学相比,任务型语言教学具有三个特征: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教学重点转移到学习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和任务驱动,以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为中心。这三个方面是核心。

4.授学生以“渔”,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学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感悟语言功能。

以词汇教学为例,传统词汇教学是老师先教词汇,从A到Z:然后让学生读每一个字从A到Z三遍,课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单词,通过听写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词语意义,只有通过语境才能学到。

有效的词汇学习策略:

(1)在语境中学习单词,学会猜测单词词义;

(2)运用英语思考和理解英语单词,直接在大脑中建立实物链接。

5.多渠道加强跨文化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帮助他们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有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文化素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教师应在教学中采用灵活方式渗透文化教育,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使学生主动吸收外来文化,促进对外语的理解;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课堂教学是创造机会使学生在模拟或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异国文化;

①在词汇、语法、句型和语言点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渗透解释教学。

②结合教科书多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

(3)丰富课外活动,多渠道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课外活动是一个很好的跨文化教育补充。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语言具体实践。如关注身边的英语,让学生收集英文广告或商品描述,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蔡蓓.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初中英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