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主观题学习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语文 记忆能力 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06
高中语文学科总分为150分,在高考中分值所占比例很大,综合主科的成绩来分析,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差距是最小的,语文成绩的平均分一般都为100以上,这是由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的起点能力要求不是很高,而且高中语文是与初中阶段的知识相衔接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可以省去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时间。但是,高中阶段由于面临高考,学生对分数应有一定的敏感度,虽然语文成绩的平均分都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个人之间没有差距,有的学生语文成绩可以达到一百三十分左右,大部分学生的成绩一般都为一百一十分左右,前后差距20分,而这单科的20分在高考中可能就会产生一个分数段的差距。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来分析,语文中没有抽象难懂的知识是学生难以接受的,只要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自身的努力,语文成绩的提高就不是难事。
一、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由于语文是学生从小学阶段就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学生可以减少很多阻力,并且语文学科是一门文学性质比较强的学科。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高中阶段不似初中阶段,只要基本的结构框架不出问题,不偏离主题,字数达到标准,作文分数基本可以保证,但是对于高中阶段的作文来说,对文章内容则是有很高的要求。除了写作方面,语文的其他方面则都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文化能力,语文知识是对中华文化继承性最高的学科,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在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学习中的几大考查点有字词、拼音、成语短语、标点符号和病句,这几部分是语文客观题目考查的全部内容,题型虽少,但是包含的知识则是无法预估的。因为语文知识从广义上来说,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虽不能通过语文完全传递,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却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很好的继承发展。所以,对于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会记忆,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从而使语文中的这些基础知识都能够在头脑中成为一种常识,我们称这种记忆为长久性记忆。长久性记忆的形成需要克服遗忘,影响学生遗忘的因素则主要有学习材料的性质、数量、学习任务的重要性、学习者对学习的态度以及时间的因素等,学生要想把语文中的基础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长久记忆,就需要克服遗忘,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
关于克服遗忘,形成长久记忆,学生需要合理分配自己的学习任务,每次记忆的知识必须具体、数量均衡,不能过多;学生对所学知识需要形成一定的正确的认知,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率;最后,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初期阶段遗忘率比较高,随后逐渐减慢,所以,学生要注意前期记忆的有效复习。
无论什么情况下,理解记忆都比机械记忆有效得多,所以,学生可以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和成语短语整理出来,时常进行对比复习,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只要经常补充,经常翻看,自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长时间的记忆。其实,这种记忆方法也是根据语文基础题目的考查规律来的,在考试中第一大题的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要不就是写法相似的,要不就是读音相似的,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到这条考查规律,从而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无论是字词的考查还是病句、标点符号的考查,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进行记忆。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知识,不仅由于这部分知识太过抽象,使得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太棘手,而且这部分知识太过主观化,在不同阶段做同一现代文阅读,学生的答案可能就不一样。现代文阅读的答案一般都是参考答案,在高考阅卷中学生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阅卷教师就会酌情给分。所以,学生需要不断补充自己在阅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在答题时可以根据阅读材料结合专业术语的作答,从而提高阅读分数。既然阅读作为一个主观题,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想法都可能是影响阅读分数的因素,而且答案的主观性不同于客观题答案的唯一性,主观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提高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长期的坚持和训练。
关于提高阅读能力,首先需要学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不能急功近利,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阅读方面花费了很大工夫,但是成绩就是没有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学不学都是一样的想法,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其实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随着学习知识的深入,学生能够在不断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保持原来的水平就已经是一种提高,在保持原先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提高,那就是很大的进步。学生需要明白这一学习观念,在这种学习观念的指引下,长期坚持在阅读方面的训练,久而久之,阅读水平就会慢慢提高。
关于长期坚持与训练的方法,学生可以收集整理出有标志性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将相同类型的整理在一起,通过分析答案的思路,并结合自己的思路进行思考。相同体裁不同内容的阅读材料在考查中的方向肯定是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出题人的意图,从而对阅读材料有全面的把握。鉴于现代文阅读这一题型没有唯一固定答案,这就需要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不能将思维禁锢在参考答案所给出的一种思想上,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或是将自己的想法与教师进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而且可以在与他人交流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思维。
关键词: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实施;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1-0040-04
一、以项目课程实施为
引领的汽车维护课程评价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整体性特征,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必将影响课程评价。因此,本研究目的是构建以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实施为引领的课程评价机制。项目课程实施引领指在汽车维护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在学习―工作过程中,学生在工作页引导和教师指导下,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做出决策―实施任务―检查质量―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关键性职业能力。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习评价,课程内容的分析、组织、实施和结果评价,以学生为主体辅以教师、行业企业专家和家长,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技能评价和素质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以下着重阐述对课程实施进程和结果的评价。
二、学生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就是采用评价工具对学生能力发展过程的状态和行为变化以及学习结果进行质性或量化的描述,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描述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本课程评价采用“实践知识评价+理论知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每种评价都合格了,学生才真正完成本课程学习任务。
(一)实践知识评价
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每个任务完成后,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职业要求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方法、实践技能和相关知识。学生在实训区,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评判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是否合格,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考虑到评价方式的开放性,实践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定90%及以上合格,可以评定为合格,但学生还要在组内成员的监督下学习弥补;不合格者,应适时安排学习活动,以达到学习目标。这种质性评价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情境中,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乐趣,更好地促进实践能力的迁移。此处以举升机操作学习评价为例,举升机操作学习任务评价如表1所示。
(二)理论知识评价
理论知识用于解释汽车维护工作过程中为什么要这样操作的问题,包含各系统结构、原理和可能故障,维护目的、周期和方法,油液类型和更换,工量具使用,安全环保等知识。评价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全面考核学生对项目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知识的掌握情况,量化评分,考虑到行业企业对机动车维修从业资格考核要求,认定80分及以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不合格者通过教师辅导、小组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成绩。笔试和口试地点分别设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区和实训区,在职业情境中锻炼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与环境和人共处的社会能力。
课程学习综合评价如图1所示。
三、实施效果评价
为了使研究工作更具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成效,课题组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照课题方案,邀请相关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和学生家长对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了开放式评价,即对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效果展开评价。
(一)学生对课程评价
1.研究方法。课题组在本校2010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汽车维护课程中进行了连续性跟踪实验研究,向参与实验的100名学生发放了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实施调查问卷,由非研究成员负责,当场完成收回。调查问卷包括6方面内容:基本情况、常见作业项目的难易度、学习材料的特点和学习要求的影响度、能力和素养的重要性、实施效果、收获和建议。最后一个内容以主观题形式提问,其他内容都以选择题形式提问。
2.数据收集及分析。
(1)学生对汽车维护的学习兴趣。34%的学生非常有兴趣,49%的有兴趣,16%的一般,也有1%的无兴趣。当问及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汽车维护这个作业项目时,63%的学生回答是通过学习本课程才了解的,24%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1%的通过参加技能大赛了解,12%的是其他途径。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度。结果是,83%的学生对汽车维护感兴趣;通过访谈得知,那个1%的学生参加了省技能大赛汽车维修基本技能项目,对此赛项情有独钟,立志要进入国赛,为此出现了1%的情况。
(2)学生对汽车维护岗位的适应性。63%的学生完全胜任,33%的基本胜任,4%的不太胜任。学生对9个常见作业项目学习的难易度:16%―31%的学生认为非常容易,23%―50%的认为容易和一般,也有13%以下的认为困难和比较困难。由此可知,学生对汽车维护项目课程有很好的学习积极性,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表现出学习效果差异较大。
(3)学生对课题组开发的教科书和工作页的评价。62%―72%的学生认为任务分配合理,具有指导性,有自由发挥空间,对就业有帮助。没有学生认为不需要学习材料,说明学习材料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要求对学习的影响度。69%―10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理论水平、实操水平和执教能力很重要,74%―91%的认为实训的组织形式、场地、设备和工位很重要,没有学生认为两者不重要,说明教师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4)能力和素养对汽车维护岗位的重要性。47%、48%和56%的学生分别认为查阅资料、分析维修案例和独立完成维修任务的能力很重要,85%、81%和69%的学生认为企业忠诚度、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很重要,没有不重要和完全不重要的结果。学生的调查与课程开发时企业的调查完全吻合,说明职业岗位的从业者必须具备职业能力,而且特别要重视关键能力,课程研究要围绕职业能力进行。
计算机应用能力。23%的学生认为很重要,31%的认为重要,4%的认为不重要,没有完全不重要的。查阅英文技术资料的能力:28%的认为很重要,还有9%的认为不重要,甚至1%的认为完全不重要。在基本情况方面有这样的问题:你的计算机常用软件操作水平属于下列哪个层次(A.很熟练;B.比较熟练;C.生疏;D.不会)?50%的学生选A,15%的选B,1%的选D。同样,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容乐观。说明学生对计算机在汽车维护中的应用能力、查阅英文资料能力的认识度与其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有关,要打破这种固化理念,必须向学生强调现代汽车中广泛应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技术是无国界的,这些都离不开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和高速发展的汽车技术,必须学会学习和学会工作,既要培养基本职业能力,又要重视关键能力的培养。
(5)汽车维护项目课程教学效果。课程开发方面: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认可度如图2所示;课程实施方面:学习兴趣、合作精神和操作技能等成长度如图3所示。
结果表明,学生都喜欢开发的学习资源,与以上问卷调查的学习材料特点结果吻合;教学录像是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在真实职业情境中的示范内容,学生有亲切感而且有跃跃欲试的冲动,为此学生最喜欢教学录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工作任务,设置教学情境,组织学习,学生认同这种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因此,采用项目教学法实施项目课程,学生的职业能力都大幅度提高了,特别快的有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这也是本研究所希望的。但是,学生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能力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一方面与上述分析的计算机和英语应用能力有很大关系,现代信息社会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与这两种应用能力分不开;另一方面与长期以来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有关,一部分学生还没有转变成“我要学”的观念,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研究者要高度重视。
(6)学生的收获。增加了同学间凝聚力,提高了实践技能,口头表达能力显著改善了,学习不再枯燥乏味。
学生建议。希望学校图书馆增加汽车维护方面的书籍,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实车实训工位偏少,希望能够2人一工位(设计4人一工位),增加实训练习机会;授课时,增加更多的案例。这说明自主学习受阻的原因,上面分析是可靠的,增加工位和案例的建议解释了学习效果中学习兴趣、操作技能和师生互动三个调查问题为什么会出现1%和2%的降低概率,实训设备、场地和企业维修案例相对不足是职业院校存在的不争事实,作为研究者要积极向主管部门献计献策,加强校企合作。
(二)专家对课程的评价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专家曾来笔者所在学校视察,并观摩了汽车维护课程教学。专家对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感到惊叹,评价如是:贴近行业企业实际,科学规范,职业素养优秀。
我校开发的教材《汽车维护――理实一体化教材》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被教育部评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2013年公布)。
(三)企业、家长对课程的评价
我校先后两次由教务处、招生办和就业办联合举办的学校教学公开日暨第三方教学督导活动,邀请了汽车维修企业和学生家长代表参与听课、评课和会谈。他们对汽车维护项目课程的模式和教学情况一致认可。汽车维护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符合企业职业需要,满足学生就业需要,发展了学生个性品质。
学习汽车维护项目课程的优秀学生,参加了由教育部、交通部等组织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技能大赛二级维护项目,分别获一等奖(亚军)和二等奖,项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效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汽车维护项目课程评价虽然还有一些评价指标需要进一步研究,课程需要不断改革,但是实验验证、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表明,汽车维护项目课程评价机制符合职业工作过程完整性,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能够有效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On Evaluation System within Project Curriculum:A Case Study
JIANG Hong-feng
(Jiangsu Wuxi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Wuxi 214153, Jiangsu Province)
一p混合教学的概念
混合教育(Blended Learning)始于20 世纪90 年代末。当时计算机网络教育开始普及与发展,因其具有集中教师优势、共享丰富网络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功能等优势而迅速受到人们的青睐,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例如: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讲授,轻视教学的整体跟踪与评价等,所以其规模虽然不断扩大,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混合学习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引起界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尝试与讨论。混合式学习强调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理想教学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境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多媒体网络学习的优势与课堂教学的优势得到了较好的结合 。这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的有效交流机会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在线环境下的学习者的主动积极学习的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
蓝鸽语言学习平台在线教学管理系统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为教与学双方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平台。利用蓝鸽校园网络平台追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过程、课程设置等因素,综合多种适宜的教学方法,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与机辅环境下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将Internet 转换成高效的教育环境。
二p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课前准备阶段。为了激发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参与课堂教学,每次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预设一些涉及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搜集了解作家、作品及时代特征,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不是搞统一的填鸭式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蓝鸽语言学习平台,正式上课前两天老师把这个单元的听说视频和音频及学习目标先放蓝鸽语言学习平台上,供学生预习。因为视频和音频资料往往需要学生反复听看多遍才能理解,所以事先发放这些材料让学生反复练习就会大大缩短课堂教学时在这一环节投入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语言大师们的生活背景和语言魅力,最后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做Presentation。教师在此环节作为导学者,要引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主题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讨论。
2. 建构网络课堂
实施混合教学一般需要一个网络学习管理系统来支持在线学习的内容传递、促进师生的交互和多样化的学习评价、学习过程管理等教学环节, 它是网络教育不可缺少的支撑平台, 也是混合式学习必不可少的实施环境。蓝鸽语言学习平台最大的特色就是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同时还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提供了实时与非实时交流的空间, 显示了实用性与易操作性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利用蓝鸽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将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讨论话题及作业答案等内容到网上以供学生使用,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上来不及详细讲解的拓展内容及相关的影视资源上传到网上,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方便学生进一步学习。为了保证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把介绍英美文学名著的视频分成几部分,在下课前几分钟,给同学们放映,从而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该系统设定学习目标, 管理学习内容、资源, 布置学习任务, 实施形成性评价等, 学生通过该系统了解学习目标, 获得学习资源, 完成学习任务, 记录学习反思, 展示学习成果等。
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学生在选择学习材料后进行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搜集和查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来辅助课程的学习,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数据统计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通过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并实施个别化指导。同时,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陈述和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对于小组讨论中悬而未决的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课堂示范,并进行知识讲解。
3.课外自主学习和反馈阶段
学生可以靠自主学习模块,进行交流互动,达到获取英语知识,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的。蓝鸽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就像是一个电子自学室,没有时间限制,学生进行网络学习非常方便。在这样的网络虚拟环境中,学生担当了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评式作业模块对布置的作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教师能够进行自我作业制作,跟踪和讲评作业,设计主观题学生之间互评,客观题电脑自动批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意间变成了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与探索者。
比如说,教师可以借鉴国外DIY 学习模式,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对某一作品或某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陈述,或撰写研究报告,自拍DV 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上,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改革考试制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估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的课堂发言、网上讨论、小组研究、课程论文、期末测试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潜能。蓝鸽语言学习平台的综合评价系统把学生的课堂表现、期中考试、自主学习、期末考试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综合性评价,改变传统教学中靠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业的弊端,打破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的传统。
三p混合教学模式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开展混合教学, 网络教学资源设计和开发尤其重要, 应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并符合学生兴趣和要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同时要注意学习材料难度的设置。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分层次教学。根据难度把学习内容、训练、练习分成三到四个难度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并指定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就迫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去。
其次,混合教学的实施对教师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的教师为了用课件或视频吸引学生,会在课件中加上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虽然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集中了,但往往课上应该强调的重点没有得到有效的讲解,因此,虽然内容新颖但却偏离了教学目标,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学习不利,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过分地强调炫丽的图片、视频和画面,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加强课堂的教学环节。同时,教师在分配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时间时, 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压力,以免给学生带来过多负担。
参考文献
[1]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8):1 -6.
[2] 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 J] .电化教育研究, 2004(3):1 -6.
[3]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教学与实践[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 张志刚. 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基础[J]. 中国校外教育,2008.
语文在职业教育系列课程中,不是专业课,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随着高校扩招制度的改革,职教生生源质量有所下降。一些学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侧重专业技能教育,忽视文化基础课,部分教师也片面地认为,专业课的学习地位高于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文化课学习是配角。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更重要,文化课是休息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专业课与文化课互不交融,缺乏对接。语文课的地位越来越被忽视,语文为其他学科提供学习基础的基本功能也逐渐被淡忘。学生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要想在今后的各行业中“出将入相”,文化底蕴不可缺少。合理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建设的关键,然而当前的职教系列中的语文教学却大多陷入“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怪圈。学生要达到学用相长的理想境地,语文教学模式必须有所突破。
成功的艺术工作者离不开一定的文学积淀及诗人的气质情趣。因此,艺术专业语文有效教学模式的建构,要致力于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应用能力,语文的学科功能在艺术专业除了体现语言文字这一工具外,更要凸现人文及审美。为了提高教学效益,结合我校艺术专业学生特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因材施教为原则,将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进行了如下改革:
一、整合教学内容
(一)以专业为导向,打造特色教材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是一个主动过程,对于学习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泛化的教材,抹煞了艺术生求新求异的活泼个性。面对与其他专业差别不大的语文教材,艺术专业学生自然学得无趣,语文课费时但收效并不显著。在这样的状况下,在深入把握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基础之上,将课本集约化使用,增补富有艺术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艺海文舟》,以扩大学生阅读范围。
结合艺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征,校本教材分“聆听・生命”、“感悟・方法”上下两编,以“人性”、“人生”、“人物”、“道艺”、“应答”为主线,以“爱情”、“友谊”、“快乐”、“自信”等公民基本生活教育内容为话题,选取涉及艺术知识、艺术人才的文章作为话题材料,力求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之际,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文基础。
结合学生生活,从报刊杂志中选取生动活泼、新鲜有趣、富有哲理的内容,编写让学生感觉亲切、实用的教材。教材体系按从感性到理性的体系,贯穿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学段,以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每篇作品留有思考题,以锻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开拓其思维深度。这样安排既丰富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审美能力,同时又为他们以后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语文表达方法的借鉴。
(二)结合学生职业能力,编写教辅训练
在完成教材的基础上,改革传统练习,编写辅助教材,内容兼顾艺术类话题与高考考纲。在确保通识,突出应用的指导思想下,编写了与艺术专业职业素养相契合的校本练习册《艺海竞舟》(必修1)、《艺海竞舟》(必修2)。控制教辅总量,鼓励学生读书,适时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感悟鉴赏能力及表达与交流能力,进而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断净化心灵,提高精神境界,传承文化精髓。
二、革新教学方法
(一)协同专业,课程互动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文学与艺术存在共鸣,二者均富有情感性与形象性。文学中诗词的意境更是与乐境、画境浑然相通。日常教学中应努力将语文课与艺术专业课形成互补,将语文学习内容与声乐、芭蕾等学生同步学习的专业表演剧目协同教学,通过专业课这个载体,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利用他们所熟悉的特长材料来展示其潜能。在与这些材料或环境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们自然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智力类型和能力倾向,不仅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还得到了大量愉快而难忘的体验。
如2009―2010年广州芭蕾舞团上演的大型芭蕾舞剧《风雪夜归人》。芭蕾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完成此项目的过程中,舞蹈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学生在一边学《风雪夜归人》的肢体语言的同时,对这个舞剧的背景、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针对这种情况,组织并引导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入手,分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戏剧冲突等子项目,使其全方面地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风雪夜归人》的感知,帮助他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地理解各自饰演的角色。
(二)模拟情境,增强体验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文本,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还可以结合各自的专业技能,将课内文本改编为广播剧或设计表演剧。文言文教学中也可以创设情境,增强体验。比如将《游褒禅山记》改编为导游词,请学生扮演导游,为同学解说;将《鸿门宴》改编为讲古稿,请学生扮演说书人,模仿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神态;还可以将涉及孔子、孟子、晏子、庄子的文言课文汇总到一起,以孔子为主线,改编成题为《智者四人行》纪录片性质的情景再现剧。学生通过创设情境,扮演角色,既提升了语文审美能力,也锻炼了综合职业能力。
(三)项目实践,形成能力
创设有效的学习项目,或完成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学生在社会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努力寻找艺术专业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自主探究相关的学习项目,才能将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落到实处。
实践证明,开展“诗词配曲”、“课本插图”、“课本剧表演”、“模拟讲古”、“制作广播剧”、“手抄报”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舞蹈、影视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完成相应的活动项目,提升了语文素养,锻炼了职业能力,收获了宝贵体验。
三、优化教学环节
(一)分层教学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设计的实施都要注意分层设置,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实施方面,在音乐、歌舞、芭蕾、中国舞开设新课程《唐诗遗韵》,着力培养相关专业学生诗的情趣和气质,使之与专业素养相得益彰。在国标舞、群众文化艺术等专业举行大众文化对职校生影响的专题调查,既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以及创新的能力。作业设计方面,分层设置主体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完成最适合自己个人兴趣与专业特长的作业,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二)注重主体性发挥,倡导开放性教学
艺术生一方面随着阅历的积累,表现出较强的人格独立要求,另一方面,有限的知识量还不具备完全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职教语文教育更应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式教学关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并参与评价。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非是任由学生自以为是,而是根据他们人格独立的心理需求,一方面尊重他们的思维结果,另一方面让他们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对于不同的思想持宽容态度,受益终生。
教学中可以通过讲座、讨论、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可以鼓励学生举办个人艺术作品展、演唱会、演奏会,并在其中自我担任解说和主持等。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起了主动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同时,也提升了实践的能力。
四、调整评价体系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日趋多样化,且呈现立体化趋势,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评价标准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教学实践中,要以应用为宗旨,兼顾学生升学需要,引入鼓励性竞争机制,建立开放型多元评价。
改革考试倾向,重视实际运用;改革考核方式,重视平时表现。在常规纸笔测试中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增加人性化选择,如作文可以将命题作文改为半命题或提供多个话题供学生选择。增加非纸笔测试,例如创新能力考核、口语交际能力测试,倡导学生将语文与所学专业相结合参与考核,只要参与并有所创新就可以得到一定的鼓励。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可尝试给古诗词谱曲、配乐;美术专业可尝试用绘画形式表现文学作品内容。除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语文学习的信心外,这种考核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还能直接优化其文化与专业的双重知识体系,进一步开发其艺术潜能。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也随之发展并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整合专业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效益为己任。只有不断进取,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不断深化研究,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才能跟上时代潮流,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黎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索[J].职教论坛,2004,(24).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卢尚建.我国有效教学研究十年: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关键词 网络教学;协作学习;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5-0143-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能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显然,只有有效的学习方式才能快速达到这一目的。协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但网络更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它的课程特点来说,还是从学习对象和授课环境来说,都为开展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所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专门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是很有必要的。
1 网络协作学习概述
网络协作学习是协作学习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两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网络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题学习资源及实时和非实时的协作学习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合作共处能力、求异思维、批判思维和探索发现精神非常重要。
网络协作学习的组成部分包括学习设施、学习资源、学习平台、通讯工具和学习工具。1)学习设施:学生学习所使用的各种设备及其网络,如多媒体计算机、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2)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的经数字化处理的多样化、可全球共享的学习材料和学习对象。3)学习平台:向学生展现的学习界面、实现网上教与学活动的软件系统,开发语言有Java、ASP、、PHP等。4)通讯工具:用于实现远程协商讨论的保障。5)学习工具: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创造实践、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3 网络协作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 高中信息技术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模块设计
平台的结构设计要以协作学习为核心,以高中信息技术为框架,按照章节进行选择,在各节内部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设置超文本链接。如设置课程简介、学习资源、协作交流、在线测试、实用工具、作品欣赏及评价和友情链接等七大模块,如图1所示。
1)课程简介。以文字链接的方式向学生呈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基本内容、教学层次及其实施方案等。
2)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库中存储了所有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方面的知识资源,并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类、组织,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时需要的图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资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上传资源、修改资源和删除资源。学生也可以在经过教师审核批准后在此上传资料,作为学习平台的资源共享。
3)协作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交互工具,比如在线聊天室、博客、留言板、BBS和论坛等,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专题进行协商讨论、答疑指导,讨论和交流不限于小组内部,小组之间也可以就某一个问题发表观点和见解,从而进行互相交流学习。教师要对这一讨论区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及辅导。
4)在线测试。题库中存储有专题知识的相关练习题、思考题,并以单元测试、综合实践和总结性测验3种形式呈现,测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学生通过调入相应的测试题就可以进行自我测试,测试时系统会进行自动计时和客观题评分,教师要对主观题评分,并把答卷情况反馈给学生,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调控。
5)实用工具。该模块中设置了辅助学生完成作业的相应工具,包括在线编辑器和个人网络硬盘。用户使用在线编辑器可进行作业编辑、试题编辑、论坛发帖编辑等,即可以实现文本、段落格式的调整、表格的插入与编辑、多媒体素材编辑及网页内容的预览、复制、粘贴、撤销编辑等。个人网络硬盘是学生用来存储个人的重要信息和学习资料的,方便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记录或查看重要的资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6)作品欣赏及评价。学生可以在此进行作品创作,并通过系统提供的上传功能完成作品的提交,所有上传的作品是透明可见的,即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查看所有上交的作品并对此进行评价。在评价时可以利用投票功能,以自评、他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努力程度。
7)友情链接。当学生使用该系统开展学习遇到操作困难时,就可以进入此模块查看系统使用说明书,如果对该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有什么建议,也可以在此给管理员发送E-mail,便于系统的管理维护和进一步完善。
3.2 学生应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学习活动
利用网络协作学习平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学习任务和分组(一般4~6人一组)情况,组内任务的分配可以由教师在分组时来制定组长和成员任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协商具体任务,这样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明确自己的职责后,学生就可以去学习资源模块查看或下载需要的资料,找到相关资源后就开始按要求实施行动。如果遇到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在线聊天室、论坛、BBS等渠道向组员或教师进行求助;如果问题难度较大还可以发动全班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在学习过程中,系统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保存,当学习结束时,学生就把自己的作品按照系统提供的上传功能上传到作品展区,并查看和评价他人的作品,虚心接受他人的建议,最后还要对自己整个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反思。
4 总结
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确实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也是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的工具。但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还未真正做到有效的网络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资源的设计,如何进行科学的分组和实时监控,如何把握好讨论区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协作学习平台的优势,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但可以确定的是,网络协作学习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黄虹娟.“课堂学习博客”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2):30-32.
[2]徐永东.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之我见[J].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2008(39):138-140.
[3]朱锦秀.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高中信息技术协作学习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0):30-33.
[4]顾晓.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协作学习初探[J].成功:教育,2011(1):250-251.
关键词:图书馆利用;入馆教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大学图书馆
一、图书馆利用课程概述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图书馆利用”就是为了使大学新生能够尽早了解和熟悉图书馆,学会合理利用图书馆而开设的课程,俗称“新生入馆教育”。传统的新生入馆教育一般采取讲座形式,同时向新生发放《图书馆使用指南》,或者分批组织新生到馆里各部门实地参观。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图书馆开始建立“新生入馆教育平台”代替讲座,以便缓解招生数量剧增所带来的压力,具体做法是:将图书馆馆藏分布、借阅规则等学习材料放在网络平台上供新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参加远程在线考试,过关后系统自动为其开通借阅权限。但是由于大学新生尚未适应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相比,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具有随意性,缺乏交流互动和监督机制,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呼吁应该将新生入馆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2008年我馆申请将新生入馆教育设立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图书馆利用,经过几年教学实践与探索,授课学时由时增加到18学时,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不断调整,现已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对图书馆利用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评价,教研室连续两年向授课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本课程考试结束一周内进行,学生对课程教学各环节印象深刻。2013年采用的是纸质问卷,每个学科专业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参与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40份,回收有效问卷511份;2014年采用网络无记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问卷381份。问卷共设计了7个单选题、1个多选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涉及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教学内容。
图书馆利用是一门应用型的科学方法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认识图书馆(图书馆重要性、本馆概况、服务项目、规章制度)、实体图书馆利用(书目系统、书刊分类排架、借阅流程)、虚拟图书馆利用(电子图书、多媒体数据库、银符考试平台、手机图书馆、网络搜索引擎)。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持肯定态度(两年分别达到55.55%和74.54%),但是对于课程中所介绍的具体信息资源,表示经常使用的学生并不太多,大约有50%的学生只是偶尔使用。这一现象验证了网络时代各种媒介各种形式的信息资源让人目不暇接,提示我们应将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筛选方法上,而不是逐一介绍单个信息源的使用步骤。
2.学时安排。
本课程开设之初,由于新生所在校区图书馆尚未完工,不具备实习条件,课程由讲座形式演变而来,因此只设置了时理论课;2009年新馆落成后增加了3学时用于学生分批参观见习;2012年机房建成后又增加了6学时用于熟悉书目系统、电子图书以及网络资源的查询。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学生认为理论课学时适中,约30%的学生希望增加实习课学时。
3.考核方式。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根据学生的考核结果和师生反馈意见多次调整了考核方式:最初两年未进行规范考核,学生学过即忘;2010年采用了传统的闭卷考试,卷面一塌糊涂;2011年改为开放式开卷考试(只有主观题),学生答非所问;随着实习条件的成熟,2012年参照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由平时作业和闭卷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仍有学生希望能够简化考核程序;2013年为了增加考核的趣味性,将闭卷考试改为以小组抽题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即学生按学号顺序每11人一个小组,其中1人记录,其余10人每人抽1题回答,每题5分,小组总分就是每个成员的期末分数,加上各自平时作业的成绩就是该生的综合考核成绩。2013年调查结果显示,43.05%的学生支持这种考核方式,12.13%的学生认为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考核有失公平,44.81%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同时,理想考核方式调查结果提示,主张上机考试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小组答辩的学生比例,因此,2014年教研室开始采用上机考试,果然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仅有1.57%的学生持否定态度。上机考试题库中既包含有理论题(如图书馆规章制度、图书分类排架等),也有大量实践题(如在线检索指定图书),系统随机组卷,能够真正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两年的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支持闭卷考试的学生寥寥无几,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主张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4.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对课程的喜爱程度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浓厚,而且2014年“比较喜欢”和“非常喜欢”的比例与2013年相比明显提高,这一现象表明课程改革是深得学生认可的。
三、进一步深化图书馆利用课程的教学改革
1.激发信息需求,增加实习机会,加强课后辅导。
目前图书馆利用课程开设有时的实习课,但由于机房电脑数量有限,学生只能分批实习,实际课内上机操作机会严重不足。从学生的需求及教学的需要来看,还应适当增加实习机会。在课程总学时有限而理论学时不便压缩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在新生入学开课期间,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或者通过网络平台提供大量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图书馆在机房和借阅室安排数名图书管理委员会高年级学生参与咨询辅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免费上机操作,有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在线咨询平台或现场获取帮助。教师在组织示例和练习题目时,要从多个方面权衡考虑。例如,要求学生利用书目系统检索某些图书,命题时不仅要考虑检索途径的应用,而且尽量选择大学生喜欢的图书,让学生看见书名就会产生马上阅读的冲动。系统外借数据显示本人前两年课件示例和实习题中所列图书的借阅率较高。其次,动员学校其他教研室教师多布置课后开放式作业,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的需求,从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技能,培养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性。
2.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增强互动性。
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已经被大学生所唾弃。有学生建议“教师授课时多进行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学生希望“课件中多插入相关图片、视频等有趣内容”。为了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需要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寓教于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讲授图书借阅流程及注意事项时,教研室录制了多段视频,先让学生分辨哪些视频中的操作不符合规范,再将选出来的规范操作视频按照流程排序;在讲授图书分类排架时,扫描多种图书封面让学生对照《中图法》进行分类,再根据其索书号体验“排架”。
3.建立新生专栏,利用网络延伸课堂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不断渗透,图书馆网站已成为读者认识和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资源与服务的首要门户。我馆网站也设置有读者指南、在线咨询、虚拟图书馆漫游系统等信息板块,还设置有教学园地栏目,将与教学相关的资源(如实习题库、在线考试系统等)集中在此。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尚缺乏主动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意识,曾有学生反映“知识点太多,课堂听懂了,但不久却忘了”,因此在图书馆网站建立一个“新生专栏”并将其作为图书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非常必要的。新生专栏的设置可以与教学内容大体相对应,包括认识图书馆(图书馆概况、开放时间、借阅规则、服务项目)、走进图书馆(馆藏分布、虚拟图书馆漫游系统)、使用图书馆(书目查询视频、电子资源、在线咨询、关注微博与微信等)。
4.课堂内外结合,强化后续教育。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三两学时的讲座难以改变学生的信息利用习惯,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只是杯水车薪,许多学者讨论了新生入馆教育的后续教育。本馆不仅定期举办与图书馆利用相关的知识讲座,也面向大三所有专业开设了文献检索必修课,而且还推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与应用、多媒体动画制作等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一种阶梯式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多姿多彩的读书文化节活动更是图书馆利用课程的实践与升华。每年4~6月,图书馆与学校团委联合举办读书文化节,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图书漂流、阅读百科知识竞赛、读书之星评选等,尤其是搜集到“课件中多插入相关图片、视频等有趣内容”的建议时,图书馆在下届读书文化节活动中开始征集“我与图书馆”微电影作品,并将部分优秀作品用于2014年的课堂教学中,当新生看见学长们夸张的表演时都不禁哈哈大笑。这种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这种学生自编自演的视频比教师制作的更能引起新生的共鸣。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在创作微电影的过程中,也会学到不少知识和技能,在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的同时,对图书馆的感情也日渐深厚。
参考文献:
[1]王小强.新生入馆教育形式的转变及自助开通借阅权限的实践———以暨南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14):56-59.
[2]罗莹.新生入馆教育应设为公共必修课[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02):73-74.
[3]王宝英.高校图书馆网站“新生入馆教育平台”构建情况分析———以26所“211工程”院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13,(06):44-47.
[4]冯广珍,罗小芬,石德万.基于图书馆利用行为分析的高校新生入馆教育[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3,(04):70-74.
1.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含义
显性课程又称正式课程,是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正式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按照学科实施的课程。其实施较偏重于教科书,偏重于对知识的“灌输”,偏重于对学生的“训练”。仅仅靠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很难实现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要求重视学习过程,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提高综合素质等。学生参与这类课程通常是无意识地接受其中的经验,获得非学术性的知识。
2.隐性课程的研究内容及本课题研究重点
目前关于隐形课程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物质形态的隐性课程,如校园文化设施、班级教室等;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校风班风、教师的人格、教学方式及学校领导风格等精神形态的隐性课程;各种仪式、班级的规章制度等制度形态的隐性课程。这些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才是实施教育的最根本与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对学生产生最大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对显性课程的开发受到广泛重视,但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信心、团结合作能力等,这些作为无意识影响教育学生的隐性课程却较少得到开发。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既需要显性课程来使其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也需要隐性课程来使其拓宽视野、综合发展。
因此,要真正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新教育内容,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在课堂中注重各种形态的隐性课程的挖掘,在课堂中设计好隐性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高中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问卷调查及分析
1.调查背景与意图
湖北省面临全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本课题基于新课程实施的发展需要,结合武汉市三角路中学的实际情况,采用普通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高中一年级学生做“关于隐性地理课程开发”的调查,以便确定隐性地理课程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开发的方式、方法,指导隐性课程真正走进地理课堂。
2.问卷结构设计及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设计包括三大模块,第一部分主要调查高中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内容包括高一学生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科学以及学生对于身边地理事物的兴趣、敏感性和关注程度等;第二部分主要调查目前学生对高一地理课程学习在内容与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和心理需求,内容包括学生希望老师多讲哪些方面的内容、地理课堂氛围以及学生参与活动、合作交流意向等;第三部分为主观题,主要了解学生愿意参加什么形式、什么主题的地理活动以及对地理老师如何改进教学的建议。分发问卷共230份,收回219份。
在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方面典型题目如下,调查数据请看图1。
①你是否想知道很多地理事物的形成原因,如龙岗、龙洞的形成,如汶川地震为什么会爆发?( )
A、是 B、不是 C、一般
②你是否经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的环境问题?( )
A、是 B、不是 C、一般
③你是否经常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 )
A、是 B、不是 C、一般
在地理学习的兴趣指向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地理学科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环境科学方面都有体现,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天文地理比较感兴趣;虽然学生对于地理科学的兴趣比较浓,但是平时看电视、报刊、小说时,知道有些内容与书本知识有关,但不会深究,不会用自己所学的课本知识来解释其中的地理现象;也很少有学生常与身边的人谈论当今的环境问题,关注家乡的变化与发展等。
这些结果都反映出学生对于教材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的关联能力比较差,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对地理知识的敏感度不大,分析应用能力较差,也很少关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地理问题,社会责任感不强,地理课堂学习的收获很有限。
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的典型题目如下,调查数据请看图2、图3。
④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面多给你们讲些什么东西?
( )
A、围绕教材,稍微扩充 B、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
C、地理学的最前沿动态
D、生活当中的地理知识 E 、其他
⑤若我们学校搞一些关于地理方面的活动你是否参加?( )
A、非常愿意 B、愿意 C、无所谓
D、不愿意 E、非常不愿意
在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不少学生认为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气氛比较沉闷,对于地理方面的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大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多讲一些地理方面的奇闻趣事,丰富地理课程学习内容。这说明现在的地理课堂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没有切实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课内、课外活动,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将地理知识与社会现象相联系,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价值观、参与能力、分析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建议方面,大多数学生建议开设野外考查课、社会实践课,对于进行网络教学有极大的热情。说明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希望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等途径,优化地理课的学习。
3.问卷结论与分析
结合调查数据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目前高一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地理学基础知识,但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地理学科与身边事物的关系,一方面是学生的探索意识淡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够。
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新的使命,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必须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教育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实施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隐性课程对于教材课程的开发、处理以及各种课外活动的设置有比较大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地理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课堂中实施隐性课程的开发,在地理课堂中设计好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才能适应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根本趋势。
三、新课改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探讨
结合隐性地理课程开发问卷的调查分析和思考,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迫在眉睫,对于新课改下挖掘地理课堂隐性课程的实施方案做出以下探讨。
1.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隐性课程的开发,帮助学生设计和实施实践活动,摆脱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地理课堂更加有生命力。
例如,在学习“环境污染与防治”相关内容时可举行一次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发言,说出自己身旁相关环境污染的例子,并分析此污染产生的原因以及处理措施。学生也可以亲自动手画出污染源分布地区,结合污染源周围分布的地域类型,“按图索骥”,从各种影响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拟写一份“给环保局长的一封信”,呼吁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老师从中指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加速知识的消化与吸收。这样,学生的学习信心便会越来越强,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和稳定。
2.增强时事兴趣,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素养
学生对抱有成功希望的事情才容易发生兴趣,如果经常用学生对升学的兴趣来支持学习,学生会感到压力大、负担重、精力消耗多。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学生看报、听广播、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与书本理论知识相结合,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地理现象。
比如神七飞天,万众瞩目,可是神七的发射时间、地点、返回时间地点都是有讲究的。学生在关注时事中掌握关于航天发射场地、着陆场地的区位选择、发射窗口等知识。呈现现实中的资源,这无疑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地理科学素养,促进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小组的合作调查,树立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注重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开发课堂隐性课程,弥补显性课程的不足。
3.设计学习材料,重视经验等课程资源
师生的自身经历和体验是除了学校已有的地理课程资源以外的最具推动力和指导性的资源。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往往是由该学科的特殊趣味引起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学科知识中那些使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作为隐性课程开发的有效资源。
例如,在讲授旅游的区位因素时,教学可以以“采访调查”的形式进行,比如,同组的一位同学负责“采访”:(1)你愿意选择什么类型的旅游?自然风光、人文遗迹还是其他?(2)你一般在什么时候出去旅游?黄金周、假期?(3)在规定时间内你愿意选择在什么范围内旅游?省内、出省还是视交通工具而定?等等。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最后同组同学团结合作,总结出旅游的区位要素并进行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模拟旅游活动方案。如此不仅可以帮助理解课本理论,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价值,扩大知识面,比如对旅游区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与享受,从而扩大对地理知识的探求。
4.加强地理教师教育教学理论以及专业学习
地理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通过一系列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探索开发各种类型的地理课程,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中去。根据新课标所提出的基本理念,要求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给地理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生机。
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机遇,深入钻研地理教材,灵活地采用并创新多种生动的教学模式。同时大力提高自身地理教育素质,加强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地理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深入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地理课程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
[2] 何玉海.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
[3] 李朝奎,鲍振洪.隐性地理课程对地理教育的影响分析.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 庄可.隐性课程理论研究及其对教育改革的启示.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 常莉,丁凌子.挖掘隐性课程 滋润地理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10(11).
[7] 刘国富.浅谈地理新课程实施中的误区.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8(6).
[8] 于丽利.浅谈“探究式”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
[9] 王宏宇.中学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0] 任丽娟.关于“隐性课程”的几点思考.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