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通过对大学生的2683条“说说”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发现,新媒介已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各个领域,大学生对新媒介的使用呈现出“随时随地”、“物尽其用”、“为我所用”的图景。在新媒介的使用中,大学生也充满了“个体自理性”,即从自己的目的、认知乃至想象出发,有选择地、自我矫正式地使用新媒介管理日常生活,而这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绩效和促进自我发展。
关键词 新媒介;自我管理;QQ说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 汪黎黎,怀化学院外语国学院讲师,湖南怀化418008;姚劲松,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湖南怀化418008
1)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辅导员专项课题重点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自我管理研究”( FDY11013);怀化学院青年基金项目“新媒介环境下的大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研究”( HHUQ2009-37)
一、问题的提出
按照Manz的界定,个体自我管理是指一整套认知和行为策略,其能帮助个体改变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自我激励的机制,从而推动个体不断朝着理想的绩效水平发展。自我管理是强调在具体的阶段性目标或长期的整体目标(如自我发展)导向之下,采取自我评估、自我认知、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悦纳等认知与行为策略,调节自己的思想、情绪、心理、行为乃至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既定的目标。
据CNNIC的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大学生周上网时长达到25.1小时/周,大学生群体使用各类交流沟通应用的比例均高于其他群体,是交流沟通类应用的主力军。此外,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自媒体非常熟悉且依赖性较强,47%的受访大学生“手机绝不离身”,37.4%的大学生“天天登录,形成习惯”,40.4%的大学生“在无聊时登录”。呵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电脑、手机、IPAD等终端的不断普及,新媒介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改变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随时随地收发信息、浏览网页、沟通交流、互动娱乐正日益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大学生是如何挖掘、利用新媒体这一平台来管理自我、发展自我的?或者说新媒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产生了怎样的勾连?这种勾连对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又有哪些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怎样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介管理白我?这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在已有研究中,较多地采用自我报告式的测量方法,但被试者的自我报告可能会与实际的网络使用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如Ebersole的研究发现,学生自我报告的网络使用动机与专家检查到的实际网络使用行为存在很大差异。所以,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实际生产的网络文本人手,采用文本分析法,并以深度访谈作为辅助研究手段。
鉴于新媒介是一个模糊而动态的概念,本文以是否接入互联网作为界定新媒介的标准,只要用计算机、手机、IPAD等终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形式接人了互联网,便属于新媒介使用行为。大学生对大部分网络运用的使用率较高,新媒介使用行为多元而复杂。所以,本文拟通过研究大学生对“QQ说说”(以下简称“说说”)的使用,以管窥大学生对新媒介的日常使用经验及其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选择“说说”的理由如下:一是“说说”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与QQ即时通讯相关联的工具,随QQ-起内嵌到电脑、手机、IPAD等多种终端中。此外,“说说”(最多140个字)与QQ签名(最多50字)能同步更新,且可同步到腾讯微博上。可见,“说说”具备新媒介的特征。二是由于与QQ相关联,“说说”在大学生中拥有较高的普及度和用户粘性,而操作简单、使用QQ时随手、创作门槛低、能得到QQ好友的关注和互动,又使其较之一般的博客、微博拥有更高的使用率。三是“说说”的公开性和可保存性,为文本分析提供了可能。
在样本选择上,综合考虑年级、系部、性别等要素,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进行选择,即先挑出一个学生作为样本,然后再按一定要求从其QQ好友中挑选出新的样本。最终,样本总体情况如下:共选出12名学生,大一至大四每年级分别有3名,男女各6名,分别来自中文、物信、生物、教育、外语、工商、音乐7个系部。然后,选取一个完整学年度,对12名学生发表的“说说”及互动情况做文本分析。
在统计期间,12名学生共发表“说说”2683条。本文首先结合“说说”的前后语境及整体语境,对其进行逐条阅读、分析,通过资料浓缩,“将具体、零散的资料提炼为具有一定意义关联的资料……寻找类属之间的相关关系,将不同的类属合并成类群”,再根据“说说”的语境①,用NVivo软件对每条“说说”进行编码、归类,编码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88.4%。最后,进行相应的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发现
(一)“随时随地”的使用:嵌人大学生日常生活
“说说”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对“说说”有着较高的使用频次,在统计的1年时间里平均223.6条,日均0.6条;最多的433条,日均1.2条;最少的123条,相当于3天发1条。
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呈现出随时(anytime)的特征(图1)。如图1所示,在分析的样本中,全天24个时段里都有“说说”,高峰期主要集中在非睡眠的休闲时段,382条(14.2%)“说说”于睡觉前的22-23点;其次分别为21-22点(7.5%)、12-13点(6.9%)、23-24点(6.1%)。值得注意的是,“说说”的量在学习时段并未明显减少,除上、下午刚上课的第一个小时内,比例相对较低外(8-9点为2.7%、14-15点为3.7%),其余时段的量在4.5%-5.4%之间波动,较为均衡。凌晨1点-6点,仍有少量“说说”在各个时段。在“说说”的渠道方面,分别有1012条(37.7%)通过QQ签名、863条(32.2%)通过QQ空间、808条(30.1%)通过手机QQ空间。至少②有30.1%的“说说”通过手机(图2),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具有随地(anywhere)的特征。
(三)“物尽其用”的使用: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
文本分析发现,“说说”实际上已经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与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及日常的生活、学习、社交等产生了广泛的关联。按照质化分析资料整理中的“互动模式”方法,结合“说说”的语境,经梳理、浓缩、寻找关联、循环修正等,最终提炼、总结出“说说”在日常信息管理、观点与愿望表达、情感管理、目标管理、关系管理等方面,勾连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图3)。
文本分析发现,785条(29.3%)“说说”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信息相关联。可见,利用“说说”管理日常生活信息,是大学生最普遍的应用,也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大学生主要在三个层面利用“说说”管理日常生活信息:一是日常生活记录(占总数的23.1%,下同),主要记录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状态、遇到的各类事件、各种见闻、旅行游记等,大多是只言片语、碎碎念式的随手记录与,相当于一个日常生活的“记事本”、一个信息“平台”。二是信息公告(2.5%),即告知公众的信息,具有非常明确的信息传播取向,其目的就是为了传达和告知,而不是单纯的记录,相当于一个“公告牌”。下面这句便是典型代表:“通告:本人不慎发现自己近日有严重避世倾向,原因不详,在言行上如有冒犯或得罪,纯属无心,还请诸君见谅。”三是信息储存与分享(3.7%),储存、分享有价值的或有趣的信息,包括名人名言、歌词、台词、流行话语、老师课堂话语等;分享与QQ好友密切相关的信息。此类信息具有明显的分享取向,相当于一个供大家传阅的“摘抄本”。
研究发现,“说说”亦是大学生用以表达观点、抒发感悟和管理情感的重要场域。513条(19.1%)“说说”关联大学生的观点与愿望表达,其中444条(16.5%)是来自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及少量对时事发表的观点和看法;69条(2.6%)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达的个人心愿、各类祝愿等,如希望考试通过、尽快病愈、求顺利等。492条(18.3%)“说说”关联大学生的情感管理,包括心情呈现与表达(7.7%)、情感宣泄与释放(4.4%)、心理活动呈现(3.8%)和自我情绪调节(2.4%)。在这里,大学生记录、呈现、表达着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宣泄与释放着各种情绪,呈现着内心深处的想法、疑虑、焦虑及内心的独白与交流等,安慰着自己、悦纳着自己以调节情绪。可以说,观点表达的管道、抒发感悟的空间、管理情感的场地,使“说说”非常鲜明地呈现出大学生“自留地”的色彩。他们在这块“自留地”里,生产着自己的话语、观点、思想和情感,甚或视之为倾诉对象而习惯性地“对话交流”乃至恣意释放情感,以此展示并塑造着自己的个性,也建构着一个自我的世界。
大学生把“说说”作为一个以具体目标为导向的自我管理工具,是本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426条(15.9%)“说说”关联着大学生的目标管理,内容包括目标设计(1.5%)、自我激励( 6.2%)、自我监控/规范( 5%)、自我反省(3.1%)。具体表现为,用“说说”记录日常生活中确定的具体目标尤其是学习中的总目标、分目标等;记录围绕确定的绩效和目标,对自己的思想、情绪、行为等进行的自我监控、自我规范、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甚至自我惩罚等。随手粘上一句:“没能力,分心的事很多,不过我会继续努力的,小小的心,大大的梦,加油!”如此,用“说说”进行目标管理,也就将原本属于心理层面的自我管理过程外显化,既可实现“记录在案,以资对照”的自我管理效果,也可通过这种外显与公开,将公众的关注、监督、评价等自我以外的因素引入,共同促使目标达成。
令人意外的是,大学生还充分挖掘并塑造了“说说”的社交、关系管理等功能。371条(13.8%)“说说”关联着大学生的关系管理,被用来传递指向特定人或人群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各种温暖的节日祝福、生日祝语,也有向特定人传递的普通信息、表达的谢意,还有少数针对性的指责、泄愤甚至谩骂。为什么会选择这种公开化的渠道传递个人信息?小婷在访谈中如是说:“在‘说说’上祝福别人会让别人觉得自己在公开场合表达对他(她)的爱,会觉得自己很重视他。’’可见,大学生选择用“说说”来传递个人信息,而放弃短信、QQ即时聊天等私密渠道,其潜意识里希望的不仅只是传递信息,而是将信息背后隐含的传受者之间的关系公开化,借此来管理、强化一种关系。
综上,“说说”的文本分析显示,尽管“说说”只是QQ即时通讯工具附带的一个信息平台,但其功能却被大学生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与开掘,使其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产生了广泛的关联,达到了物尽其用的效果。阿晨在访谈中对“说说”做了如下描述:“‘说说’是一个倾诉者、一个陪伴者、一个记录者、一个苦难的承受者,有点儿像一个朋友、一个平台、一个日记本。我们记下了很多之前需要自己一个人承担、很少分享的事儿。”
(三)“为我所用”的使用: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
从整体上看,“说说”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发生了广泛的关联,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对“说说”的应用是同一的、均质的。尽管12个学生对“说说”的5个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使用的偏好和运用的力度存有差异(表1)。这种差异,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说说”的使用较多地呈现出“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也就是说,在这块“自留地”里,他们往往从个人目的、意愿出发,有指向、有选择地使用“说说”为自己服务。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说说”相较于其它媒介具有哪些优势,能在哪些方面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等问题,都有着自己的体验和认知。这既构成了他们使用“说说”的基础,也是他们各取所需、有所侧重地使用“说说”的关键所在。结合深度访谈及“说说”文本,简要分析3个学生样本。
阿晨,大一,他认为,“说说”的优势在于能够隐晦含蓄地传递不能明言的观点和态度。基于“社交”取向的认知,他更多地用“说说”来维系、管理日常生活中的关系(占总数的29.5%,居首位),而其它的“说说”也大多有着一定的“社交”指向,即使是发表信息、释放情感,也是为了向特定的人或群体证明自己的存在、维系自己的身份或寻求一种群体认同。如他在“说说”中以倾诉的口吻,充分表达、释放了对靓颖的感情,其目的并非仅在于在“自留地”里恣意释放情感,而更在于寻求一种“凉粉”的身份认同感,因为其QQ好友里有几十位“凉粉”,这些信息是为他们而发。
小黎,大四,她认为“说说”可以表达、发泄情绪,能及时跟大家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并认为“说说”的优势在于:“是希望引起别人关注的一种方式,而且比QQ给人更多的期待,因为没有直接对话,所以发‘说说’的当事人会在期待中等待别人的回复”。可见,与阿晨的认知不同,小黎并没有预设信息的回复者,而是对“说说”公开、延时传播带来的“谁会回复”充满期待。这种寻求关注、充满期待、获悉自己的关注者、寻求未明确对象交流的整个过程,或许正是她使用“说说”的重要原因。基于此,她主要用“说说”来没有特定传播指向的信息,较均衡地使用“说说”来表达观点与愿望(28.7%),表达、释放情感(28.7%),记录、分享信息(24.2%)。相反,对有特定传播指向的目标管理(指向自我,2.5%)、关系管理(指向特定人,11.5%)使用较少。
阿毕,大三,他认为“说说”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寻找被关注的优越感”,是一种“感情的寄托”,“每天一有时间都会不自觉地去看,也许看起来漫不经心,也不会经常去评论,但是这已是一种习惯了。”基于此,他对“说说”保持着较高的使用率,日均1.2条,且强调自我、有些个性的他还将“说说”完全构筑成一个“自我”的空间,含目标设计、自我激励、自我反省、自我监控/规范在内的,鲜明指向“自我”的“说说”居于首位(40.6%),而在情感管理、观点与愿望表达中也大多是“自我”的情感与观点。正是对自我的强调,“说说”日渐成了他的感情寄托和精神支柱。
综上,基于对“说说”的认知、体验乃至想象,大学生有选择地、“为我所用”地使用着“说说”,并在使用中进行自我纠偏、自我矫正与自我调试,呈现出较强的能动性,充分凸显了他们的主体性。孙冉的研究认为,“出于利他目的的作者似乎更偏爱于日记;出于利己目的的作者似乎更偏爱于日志”,这也为本文提出大学生使用“说说”呈现出“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四、结语与讨论
总体而言,本文以大学生对“说说”的使用为例,通过对“说说”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深度访谈,勾勒了一幅新媒介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总体图景。基本结论是:伴随着移动新媒介、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新媒介与大学生的生活产生了全面而深入的勾连,已嵌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日渐成为Weiser眼中的“影响深远的技术”一一“是那些能够消失的技术,它们将自身编织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以至于人们很难将其区分出来。”同时,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是一个能动的“意义”行为:他们能最大限度地发掘新媒介的价值,用以满足日常生活管理的需要并延展日常生活空间;他们对新媒介有着自己的认知、体验与想象,并将其投射到使用行为中,有选择、有目的、有取向地利用新媒介的各种优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纠偏、自我矫正使用行为,从而实现“为我所用”的利己目的。简要地说,新媒介勾连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的图景可浓缩为:“随时随地”、“物尽其用”、“为我所用”,而勾连之间呈现的是大学生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社会认知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个体自理性( personal agency)”,认为个体具有主动选择信息、决策判断并做出目标导向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Bandura认为,个体的自我管理功能正是通过对个体自理性的实践才得以展现。前面的研究揭示,大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目的、认知乃至想象出发,有选择地、自我矫正式地使用新媒介管理日常生活,体现出他们对新媒介的使用具有较强的“个体自理性”。
关键词:大学生;辅导员;日常管理;问题;对策
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一)安全管理工作者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者实际上充当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教育规划以及执行的重要角色。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者个人的工作素质、职业操守以及管理能力,这也就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能否真正达到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的目的。
(二)安全管理技术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管理科学技术水平,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技术。其中关键因素是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规划、大学生日常饮食卫生保障、监管监控技术、消防管理机制,以及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这些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三)安全管理组织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周期较长,伴随着大学生整个教育周期。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具有科学完善运行机制,是否行之有效,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水平,其中主要内容有管理组织决策、管理组织运行机制、管理组织结构以及管理组织形式。
(四)安全管理社会和环境
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受客观环境影响明显,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尤为重要,主要内容要有社会局势和国际局势是否稳定,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执法效果是否良好等。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自然灾害是影响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例如地震,恶劣雨雪天气,恶劣交通条件。一些社会客观因素如社会治安、社会文化、社会风气等也直接影响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分析
(一)大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意识缺失
大学生群体中均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并且大学生能够具备自行保护自身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能力。从实际意义上来说,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安全管理中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大学生充当着被管理者的角色,其中值得注意的接受管理和进行管理的主体均是大学生。这样看来,在大学生的日常安全管理中,学生的自律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是进行良好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学生能够在辅导员的影响和教育之下约束自身,进行良好的自我保护,是建立完善的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根据近年来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诱因是学生未建立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安全意识较为淡薄,从而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中安全事故高发现象。
(二)风险管理缺失,大学生安全管理理念错误
在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安全管理上来看,管理并不是安全问题发生之后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而是怎样做好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教育,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辅导员应当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做好风险预测和风险控制,尽量杜绝大学生生活中的安全问题,降低安全风险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影响。但是,众多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安全风险预测上存在一定问题,将自身工作的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结局安全问题的基础上,而并非有效引导学生规避生活中的风险,“亡羊补牢”的管理形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三)未能建立健全大学生安全管理机制
在大学生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完善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是进行良好的安全管理的重要前提条件,也是提升大学生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措施之一。但是根据现阶段大学生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现状来看,各个高校未能建立健全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实行的制度中有一定的缺陷,不能保障大学生安全管理正常高效开展。首先,课堂监督监管机制缺失,辅导员不能准确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思想变化不能及时有效的传递给辅导员。其次,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不完善。生活上使用大功率电器的安全隐患不能得到良好的排查,学生之间的生活矛盾等不能得到良好的调节。最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心理情况变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众多高校在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三、解决在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安全教育力度,提升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
大学生做为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能力,这类群体应当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和个人保护能力。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完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意识的最佳策略就是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安全管理行动中,引导大学生建立自我安全保障构想。为了实现大学生自我保障和管理意识的建立健全,应当进行完善的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建立完整的个人安全保障意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引导者来说,应当展开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个人安全保障意识。例如,可以模拟安全事故情境,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之后加之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在教育中能够积累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保障意识的建立,辅导员可以举办“生命安全知识竞赛”“个人安全保障演讲征文”等能够提升学生安全意识的主题活动。在校园内部建设中形成浓厚的个人安全保障氛围,引导学生不断形成安全意识。
(二)完善辅导员安全管理机制,建构大学生个人安全保障框架
高校辅导员在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掌握绝对主动权,将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面临的众多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引导大学生主动积极规避风险,在安全隐患处于萌芽阶段时进行有效的整治。由此,辅导员在进行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逐渐建构起合理科学的风险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进行整合,有效发现生活中的潜在隐患,提升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能力。与此同时,辅导员应当带领学生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系统。根据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管理系统为基础,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及时发展潜在的隐患问题。根据以往的大学生安全事故作为研究的蓝本,将已经发生过的风险问题结合当下情况,确立以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辅导员应当深入学生的生活中,对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学习状态进行考察,有效帮助学生规避学习生活中的风险。
(三)建立高效的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制度,保障大学生健康安全发展
高校辅导员想要做好大学生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提升日常安全管理水平,就应当针对大学生现阶段的生活情况,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首先,针对大学生的课堂情况制定课堂监管监控制度,由于课堂是大学生主要活动范围之一,对大学生课堂情况进行监管和监控,能够解决大学生学习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针对课堂上表现不良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和实际问题能够有效降低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其次,应当完善大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对于宿舍中的安全隐患和安全因素按阶段性进行全面排查,例如大功率电器的使用、学生之间矛盾的调节与处理,同时严格执行宿舍查寝制度,了解学生下课之后的活动范围,有效避免学生因为私自外出而面临的安全隐患问题,寝室检查能够最大限度保证学生个人安全问题不受社会环境威胁。
四、结束语
根据上文中的论述可知,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作用关系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安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当下高校安全管理中却出现了一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安全管理没有切实保障,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这便要求高校辅导员能够从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基础出发,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创新发展管理模式,提升校园安全管理,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我国高校办学管理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宜.辅导员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交际,2017(8):123.
1、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包括大专院校在内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同时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学校教育管理应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当前,学校生活社会化趋势不断增强,学生生活环境、生活服务质量对学生学业、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学生所经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不同,学生个体思想上的差异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因此,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必须加大政治思想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思想引导,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现代部分大学生存在个人意识与独立意识较强而社会意识和自立能力较弱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显露,所以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发展情况,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因此,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必须围绕思想教育这个中心来展开,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当前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校教育观念存在问题。目前,有很多学校对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较低。“只教书、不育人,只顾教学、不顾思想教育”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1)部分学校实施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体制不健全,特别是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的不完善;(2)一些学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的中对学生的“管”多于引导和关心服务,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师生之间很难达到理解与认同的;(3)目前很多学校不断扩招,但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也有待提高。
2.2学生思想观念及外在环境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和竞争机制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逐步转变,大学生中以自我为中心、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不断出现。一方面,社会上腐败和不正之风对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使他们的信念和理想发生动摇。另一方面,学生自身的弱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缺陷使部分大学生迷失了方向。索取与奉献、享乐与艰苦等方面存在的矛盾逐渐膨胀,同时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滞后造成了学生知识灌输与思想品质及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平衡。
3、如何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学校应不断更新思想教育观念,完善管理工作体制。学校应全面深入理解党的教育方针并不断进行学习讨论,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重视对学生科学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强化民主、责任、法治和服务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保护,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更具自觉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激励机制,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做细做深做实落到实处,不断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3.2把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心,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很多事情都较为繁杂和琐碎,在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思想上和价值观方面一下深层次的问题容易被忽略。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应把握重心,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处理好情感与理智的关系,充分考虑学校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的效果,正确处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育管理队伍相对薄弱的问题,要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支优秀的教育管理队伍。首先,学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重中之重,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很多工作都是依靠辅导员来完成,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校风、学风的建设。学校要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不仅要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而且要积极培养辅导员的管理教育能力,并设置严格的辅导员工作评价与考核制度,实行奖优惩劣,真正把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其次,还要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班团干部班子的群体力量,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管理与教育工作。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
(一)价值观多元化
当前,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社会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利益冲突明显加剧。网络的普及带来大量信息资源,不断冲击着个体的意识形态。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推动着大学校园的不断开放,大学生在此种背景下,思想和心理不断受到冲击,以致发生改变。加之市场经济强调效率、竞争和利益,使得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平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促使价值取向不断向多元化发展。
(二)价值追求物质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巨大变化,对于大众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个体利益、团体利益不断得到强化,导致了自私自利、金钱至上、损害公共利益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始终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严重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初衷与原则,导致人们过于追求物质,忽视精神需要。这一现象也或多或少的出现在大学校园中。利己主义、经济因素、金钱至上等观念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使得校园文化不同程度的呈现世俗化、庸俗化甚至恶俗化,而这也直接反映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物质化。
二、高校辅导员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教育引导
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的特点,因而要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优势。一是通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努力打造良好的班风,营造优良的学风,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人和事要大力弘扬,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引导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通过引导,让大学生懂得必须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工夫,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三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集中地,是大学生日常生活最基本的地方。通过宿舍成员的互帮互助,自我教育,构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加强宿舍内部成员以及宿舍与宿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同学们的共同认识。
(二)实践养成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生活,落到实处。高校辅导员要经常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积极向基层群众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大学生要积极投身基层、深入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艰苦奋斗,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道德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OU Jinli
(Guangdong Jiangmen Yihua Vocational College of Tourism,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opularity of computer networks, while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greatly changed the way people live.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construction of our society "reserve army", the use of the network computer, for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to facilitate. But in real life, the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adverse network, while affecting college students' academic,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 the of Student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paper for th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udy this question, do the following brief discuss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mo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存在问题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的过程中,互联网的普及,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在操作互联网的过程中,大学生上网的行为活动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自觉性与道德责任感。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不强,由此直接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责任削弱以及自我意识泛滥,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针对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部分大学生会在操作计算机的过程中,明知是不良信息网页,还是会进行浏览、下载,甚至传播不当的互联网信息,导致他人计算机中病毒。另一方面,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行为语言都有失文明、规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1.2 疏离现实生活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甚至一些学生将网络游戏与现实生活相混淆。基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大学生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缺乏严重的心理情感。网聊、网络游戏都是大学生发泄内心不满的平台,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将现实世界与网络直接相提并论。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缺乏必要的心理素质,经常向网络寻求安慰,直接造成大学生无法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
1.3 违法犯罪行为严重
网络游戏中充满了暴力与血腥,一些沉浸网络的大学生在面对日常生活时,习惯将网络中虚拟的东西带到现实世界中。据相关数据现实,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犯罪率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网络犯罪占整个大学生犯罪率的34%,由此可见,规范大学生上网行为,不仅从根本上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使其积极的面对今后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2 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据相关部门调查,多数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会选择使用网络,而网络也成为大学生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若能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沉溺在网络世界中且网络道德严重失范,在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还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就业与发展。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思考,做以下分析:
2.1 丰富校园生活
在大学校园中,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载体,校园环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学生酝酿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校园文化。针对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现象,丰富校园生活,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校园活动中的乐趣,将注意力从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在丰富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丰富校园生活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借助网络的优势,开展一些网络比赛,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网络的优势。其次,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其加深网络认识。最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专题演讲比赛来提高学生对互联网的运用。通过丰富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行为。
2.2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
在网络时代,只有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浓郁时代气息的知识,才能激起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主渠道的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育力度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途径:首先,在教学理论上,教师要充分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高校网站上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党的方针政策,以便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网络的发展形势,形成正确的网络认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教育的人性化,灌输与交流相结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情感沟通等方法淡化说教成分,调动学生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双向互动的过程中,实现道德进步。
2.3 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提高大学生主体网络道德水平
在大学生入学初期,高校应积极的开展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结合新入学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建立其完善的网络课堂教育制度,使大学生在认识到网络优势的同时,还能加深对网络的了解。与此同时,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还应优化网络德育教育传播模式,将《全国大学生网络文明公约》制成手册发放到学生手中,在增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同时,还应在互联网操作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4 开展网络思想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认识
大学生在操作网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力与控制力,在上网的过程中会触犯法律、违背道德规范,在影响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同时,还对大学生的人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结合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适时的开展专家教授讲座,引导学生对网络进行思考,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看待网络,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与此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网络心理障碍,教育学生理智控制上网的时间,提高对网上不良刺激的免疫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最好不要上网去寻求安慰,应求助于心理医生,发现有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一定要尽快予以帮助解决。
3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网络计算机的普及,在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还能使大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为今后的成长奠定结实的基础。由此就需要高校在日常教学中,能够加强对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使其在使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操作意识,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在提高自身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超.信息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 孙金瑞.浅谈网络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2).
[4] 曹晨雪.谈网络化思想道德教育[J].青少年研究,2004(2).
【关键字】完善 艺术高职 辅导员
优秀的辅导员的身份应该是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务者。教育者要求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管理者和服务者要求具备较高的宣传能力、心理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特别是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要充当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疏导者和人际关系的协调者。高职艺术院校辅导员队伍普通存在岗位定位不准、对辅导员自身职责分工不清晰、辅导员职业的前景不明、工作经难普通不足等等问题,尤其在面对教育大众化、独生子女等新情况下的新一代大学生,辅导员的个人素质还有专业素质都有待提高。其中定位、完善辅导员角色,注重专业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艺术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责要求
其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点是辅导员的传统身份,应予以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辅导员自身影响,来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
其二,重视辅导员为学生服务的工作本质。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权益主体,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辅导员首先要考虑到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力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为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的工作,加强宣传、监督力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改善食堂伙食;考察学生的家庭情况,对特殊的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特殊的照顾;对他们进行学业、健康、交友、恋爱、考试、生理、心理、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
其三,辅导员应不断加强学习。高校辅导员在忙于事务性工作之余,应不断加强对政治思想理论的学习,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并时时关注学生的现状和新动向;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上的不同动向,深入研究探讨,制定解决策略;积极参加日常工作培训和专题培训,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借鉴国外先进的学生管理方法。辅导员所面对的对象是高素质的大学生,因此辅导员还应该尽可能的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新领域、新成果,使得自己与学生有更多的沟通语言,融会贯通地将抽象、宏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的交流和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掌握心理咨询基本方法,更好地解决学生由于家庭状况、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等因素引发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等。
其四,充当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辅导员们要充满责任感地去完成大量的日常行政、教学管理工作。新生报到、日常考勤、联系家长反馈情况、照料生病学生、处理突发事故,以及评优、评奖、综合测评,困难补助发放,毕业鉴定、推荐,学籍和违纪处理,各种院校活动安排。充当好大学生与其院校机构的桥梁作用。
二、当前艺术高校辅导员应该注重的工作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分析判断和调查研究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一门科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门职业,它要求具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技能的公共业务。新的社会要求、新的学生群体,工作中会面临很多新事物,这都要求辅导员们注意积累素材,加强调查研究,总结经验教训。透过当今大学生存在的种种现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方法以及寻找科学的日常管理方法,取得工作中的主动权。只有深入分析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进行科学有效的探究才能形成对学生身心健康切实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和实际的创新。把工作中面对的新问题,通过汲取经验教训和优秀的解决方法使之变成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的来源。
第二,培养自我控制和胜任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这也要求辅导员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职业意向,了解自我心里特征,完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辅导员角色定位。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耐心地对待学生,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宽容。在教育过程中,当自己内心烦恼或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感到不顺心时,能沉着自制、善于理智地对待学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到学生身上。另外,辅导员在工作中经常保持积极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教育、交流氛围,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可行性。面对教育管理过程中复杂的局面和突发事件,能做到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判断准确、决策及时。
关键词 网络语言 90后大学生 调查 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接入互联网,网络便成为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兴起,网络语言应运而生。自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以创新、简约、快捷、生动等特点,为人们广泛使用,尤其流行于90后大学生群体中,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1网络语言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状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已成为网络文化的主要受众。
此次调查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的在校生为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了解同学们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和使用情况,来自不同院系的一百余名同学参与,发放问卷共计150份。
通过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48.28%的同学习惯使用手机上网,多用于聊天交友、浏览资讯等,27.59%的同学习惯使用电脑上网,多用于大型网络游戏等。另外,大约75%的同学日均上网时长达到了四个小时以上。对网络语言的了解程度及途径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浏览微博热搜榜或百度贴吧时得知一些网络流行语言,而后将觉得有意思的热词和朋友分享。久而久之,一些网络语言便在大学生生活中广泛使用。如,“吓死宝宝了”、“天啦撸”、“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网络语言因其超强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深受大学生的追捧,从“线上”走进“线下”,融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2网络语言受90后大学生青睐的原因
2.1网络语言自身的特点
网络语言具有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省时简化、娱乐时尚等特征,是网民对当前某种社会现象或某一事件的最直接、最迅速、最集中的心理表达。蕴含着非常深刻的社会意义,有很强的时代感。网络语言都因其自身特色身受大学生的喜爱,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2.1.1数字字母型
这一类型的网络语言或利用谐音简化为数字,或将英文简写为字母,如886(拜拜啦)、666(牛牛牛)、PK(player kill)、GF(girl friend)等。虽然这类用语有很多都不符合英文的语法规范,但却因其形式简单、输入便捷、表意贴切的特点而广为使用。
2.1.2词义变异型
这一类型的网络语言或利用谐音使原词义发生演变而来,如因为普通话的语音相似而产生,因为某些地区方言或是某些语音腔调的谐音演变而成;或是给原词附加新的词语意义,变异后的网络词语的所表达的含义与其字面意义相差甚远。如稀饭(喜欢)、我宣你(台湾腔“我喜欢你”演变而成)、酱紫(“这样子”连读而成)、黑凤梨(粤语“喜欢你”的谐音,因粤语歌曲《喜欢你》的流行而产生)、恐龙(形容长相不好的女生)、青蛙(形容长相不好的男生)等。这类用语虽然表达意义与表面意义南辕北辙,但是正因其谐音用语或比喻义的幽默性、独特性而身受年轻一代的欢迎。
2.1.3图画型
这一类型的网络语言也称为颜文字,利用键盘上的特殊符号组合出有趣的人物表情,使网络上的实时互动变得更加的传神有趣、生动活泼,聊天时的感彩更为浓厚。如^ _ ^(微笑)、$_$(见钱眼开)等。
2.1.4词汇创新型
这一类型网络语言来源于网民的智慧,如潘俊⒏吒凰А矮穷矬等。这类网络新词语因其新鲜性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迅速普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
2.1.5热门头条型
这一类型网络语言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并在大众中产生了轰动的效应。如“证明你妈妈是你妈妈”表现了广大网民对某些办事机构办事不利的讽刺,“范跑跑”用来嘲讽危难时逃跑的懦夫……这类网络语言因其强烈的感彩和政治立场流传甚广并广为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类型丰富,其自身简约、生动、快捷等特点符合网络交际的需要,加之创新、娱乐的特性,不仅流行于网络平台,更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2.2从网络语言使用者自身探求原因
互联网的产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节奏,人们通过网络来宣泄自己的压力,在网络世界里寻求自我、本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们随心所欲地运用简单的符号、数字,抑或是不羁的、个性的网络语言来表达自己,释放在现实生活中的愤懑与压抑。
大学生们历来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群体,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一代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各种文化潮流迸发的时代,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易于接受新事物。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们,期望展现自我,标新立异,不太喜欢中规中矩的传统语言,追求个性的解放。而同样具有“个性”特征的网络语言符合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因此,网络语言普遍为广大大学生接受并广泛使用。
此外,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参与热情日渐高涨,而网络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最主要平台。通过贴吧、微博等渠道,大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热门事件的点评以及舆论导向中,表意含蓄的网络语言也成了讽刺、监督部分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有力武器。
3网络语言的使用对90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影响
网络语言代表着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是当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个缩影、一面镜子。自媒体时代网络语言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我们不可否认,它丰富了语言世界,为网络世界的交际提供了方便,增添了色彩。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对人们生活交际尤其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
3.1影响90后大学生语言规范和写作
网络语言的广泛使用,造成了汉字学习和使用的混乱,破坏了中国汉字和汉语原有的构成体系,削弱了汉字的生命力。网络语言中错字、别字、怪字众多,表达方式不符合汉字的造词造句规律,比如使用谐音造词的方法就会使学生混淆汉字的正确写法。如不加以规范,就会给学生正确规范使用汉字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以后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文学学者普遍认为网络语言略显轻浮,不够深刻,不能承载文学语言对于表达作者情感诉求的功能,无法作为文学创作的通用语言。从作文、考卷中频频出现的网络语言来看,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青少年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3.2影响90后大学生日常交往
现如今在校园之中,网络语言早已从“线上”走进“线下”,融入到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但其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却不及预期效果那样好,网络语言影响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其他人之间的正常交流,使处于不同“小文化环境”的人之间沟通存在障碍,从而形成代沟。最突出地表现在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另外,网络语言中不乏有粗鄙的语言存在,例如,“潘俊币淮视迷谟胨人的交流中,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违背了语用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影响双方的交流。
3.3影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素质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推动了网络语言在这一群体中的流行,更使得大学生们忽视对网络语言的筛选,使得某些粗俗的语言同时传播。这些不文明的语言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时期恰是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粗俗的、不文明的网络语言传播无疑不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路上的绊脚石。
4引导90后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途径
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越来越沉溺于网络世界中,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社会经历不多,对某些事情现象缺乏辨识度,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效引导,引起他们对网络语言规范的重视,正确使用网络语言。
4.1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加强网络语言规范
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把握好“度”。既不倡导全盘接受网络语言,也不建议全盘否定,“一棒子打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语言观,既要运用增强语言活力的网络语言,也要剔除网络语言中粗鄙的、不文明的部分。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其使用的不恰当的网络语言进行纠正,引导其使用正确的网络语言,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丰富语言世界。培养学生辨别真善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创造网络语言的过程中,保证网络语言向高雅、健康的方向发展。
在重视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时,应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学生辨识并使用正确的规范的网络语言。比如,定期开设讲座,传播正确的“三观”,宣传文明用语。开设普通话、汉语写作等基础课程,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向学生普及规范的语言表达和汉字写作,引导学生阅读规范的文学著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时对学生使用错字、别字进行纠正,以利用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道路更加顺畅。
4.2加强教育引导,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大学生尚处于求知欲极大的阶段,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但是,他们对于事物的辨识度往往不高。因此,应通过引导避免大学生接触不良的网络信息,及时剔除粗鄙的网络语言。引导大学生回归现实生活,不再沉溺于网络世界中,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网络世界中存在很多事物现象,良莠不齐,同时向学生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信息的研判能力,使学生在网络这一“花花世界”里,能够辨识优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积极的优秀的网络语言,剔除粗鄙的不文明的语言,营造文明的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
4.3培养和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参与网络语言建设
大学生作为传播网络语言的主要力量,对网络语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90后大学生是具有新生力的一代,充满朝气和创造力,他们有牢固的文化知识基础,因此,应培养和激发90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到网络语言建设中,如在新媒体上开设专栏,收集网络语言和网络事件,通过开展讨论,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网络事务的参与度,为网络语言环境出一份力。鼓励90后大学生参与到文明的网络语言创作中,用文明的网络语言进行交往和日常创作。最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高雅网络文化的建设中,回归社会生活,不再沉溺于嘈杂的网络世界里。
项目基金: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调研课题(SKL―2015―62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6―qn―203)、郑州航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SZYJ1502)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军军.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中“泛化”的归因与应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日本最先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了5S管理制度,现在在全世界已成为一种极其流行的有效管理方法。5S管理在企业中如果得到非常严格的实施,则企业品质可以得到有效改善,企业形象可以得到显著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可以得到有力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会有明显提高,而且对工作环境的提升会非常有效。
1、5S管理的基本内容
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
2、5S之间的关系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与素养这5个S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之间并非各自独立、不无关系的。企业在运用5S管理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从浅到深、必不可少的。整顿和清扫的基础和前提是整理,整顿和清扫又是整理的巩固和效果的体现,而清洁可以用来持续维护并巩固之前所取得的成效,通过持续的宣传与实施、总结与改进,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就是所谓的素养,从而使得企业现场管理得到有效的改善,进入一种良性的循环之中。
二、我国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扩招现象严重,高校学生质量以及层次多元化,我国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改革教育方法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1、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滞后
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机遇以及挑战,对学习和生长环境也带来了新变化,但是值得我们高校工作者反思的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依然老旧,落后的管理制度阻碍了大学的全面发展,虽然有一部分大学在日常管理制度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但是高校管理方法的变革速度远远不及社会的发展。而且高校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很难将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全面而又深刻的考虑到,也很难将学生自身的因素包含进去,而直接导致的是学生日常管理制度实行中的种种矛盾,包括学生之间,高校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和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而且有时出现问题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结果必须用法律解决问题。
2、高校学生每况愈下的学习气氛
当今我国大学生管理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根据调查得知,现在高校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很多学生大一还保持者高中的一些学习习惯,但是他们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缺少目标,不能给自己很好的定位,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放松了学业。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何炳生说过:“大学生数量并不是影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质量,其中只有25%的学生因为数量受到影响。”这说明我国现代高等学府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就业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制定出有利于学生良性发展的管理制度。
3、现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在大学生在宿舍生活情况非常糟糕,大学生懒散,宿舍学习效率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电脑的普及,导致学生作息习惯不规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沉迷网络,通宵上网,影响宿舍同学休息,进而导致同学间的关系恶化,学生在宿舍中交流变少,缺乏相互信任,生活、学习以及人生消沉。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少,导致学习成绩偏低,甚至有些人还要延期毕业。大学宿舍管理制度松懈导致宿舍成为大学生的厨房,宿舍因此出现许多违规用电器,给高校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
三、对我国高校推行5S管理的几点建议
结合我国高校现状以及5S管理的特点,对高校在实施日常事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建议在一下几个方面来对高校推行5S管理,促进5S管理在高校中的实施。
1、深入学习5S管理的内涵,认知理解相关内容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5S教育之前,学校辅导员及管理干部需要先纠正自己对5S的误解,要认清楚推行5S的最终目的。推行5S能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自身价值,与此同时也不能把5S管理当做万金油。有专家曾指出:“在企业当中5S是现场管理的基础工程,还需要辅以其他的管理方法”。所以在高校除了在日常事务管理上运用5S管理方法之外还需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施5S管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性工作,高校管理人员不应该对5S活动有急功近利的期待。
2、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中建立完善的组织模式
在高校日常事务管理中推行5S管理工作,要制定推行目标,明确要求;高校管理制度的建设要与时俱进,努力创新,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学校以及学院各部门要负相应责任,根据组织总体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进行有效分解,而且在事务管理的制度建设上要有专项专人负责。
3、加强针对大学生学习的5S管理研究与实施
针对大学生的学习现状要进行专项的5S管理研究,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上需要整理学习思路,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高校教师要整顿课堂纪律,要让老师和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提高学生自身的素养,使学生有目标的学,愿意学,而且要学有所用,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4、强化学生宿舍的5S管理,营造和谐温馨的氛围
在宿舍管理方面,管理部门要有很高的思想认识,要找到大学宿舍脏乱差的现象根源,让学生从自身方面认识到原因及危害,从整理思想出发,进而在全校宿舍中开展定期的大清扫大检查,学校管理部门可以联系团委、各学院开展宿舍整顿活动,强化宿舍5S管理。同时要牢牢抓紧5S管理理念在网络中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加强管理,让宿舍以及宿舍网络成为5S管理的一个强有力的宣传执行保障体系。
1.1要有良好的品质。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品质不只是有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敬业的品质、诚实守信的品质、有责任心的品质、敢于担当的品质等。不同的用人单位可能要求的侧重点会有些不同,例如说服务行业可能会比较看重毕业生是否待人文明有礼貌、是否有亲和力、态度是否谦和等;而材料类行业可能比较看重毕业生是否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总之,毕业生要想符合用人单位的规范要求,首先就是要有良好的品质。
1.2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风险与机会并存,所以良好的应变能力是毕业生必有的能力之一。只有有了很强的应变能力之后,才能在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时临危不乱,镇定的作出决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风险,才能挽救各种危险局面于危难之间。
1.3要有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有的。在军队中虽然司令有很强的战斗力,但是在没有士兵的情况下,光杆司令是不可能赢得任何一场战役的,这需要司令与士兵的合作。同样的,假如一个团队中的某个人有很强的工作能力,但是他不跟任何人合作,最终只能一事无成。团队要的不只有合作,还要有沟通,只有沟通顺利了,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样这个团队才能共同去完成一项工作。其实毕业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情况非常常见,他们都处在年轻气盛的阶段,可能会有些狂妄自大,所以缺乏与人的合作和沟通。对于这样的人才要多加培养和开导,发掘他的潜力。
1.4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院校中学到的知识大都是一些理论知识,所以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而工作之后在单位里需要的恰恰是这种能力,没有哪个用人单位会想要只会说不会做的人。所以企业就要求毕业生要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勇于动手,敢于创新,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最大程度的完成每一项工作。
2、高职院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由于学校的教育模式,很多学生只是对学习成绩重视,只注重于去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关心如何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并不注重对职业行为习惯的要求。再加上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对学生要求这个可以做,那个不可以做,可是却没有明确的制约行为习惯的要求。所以很多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要求不明确,只是停留在老师讲的课堂上和书本上。因此,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2.2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很多大学生考上大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放松了,学习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平常学习不紧张,考试前突击,只求不补考,考试舞弊现象增多。好多学生不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不愿参加课外活动,如校园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等。
2.3漠视校纪校规,法律意识淡薄。根据调查统计,60%以上的大学生有逃课经历。甚至还有整夜“通宵”上网,夜不归宿的。对校规校纪,不少学生漠然置之,上课迟到、早退对有些学生来讲已是家常便饭,还有随意旷课的。虽然目前各高校均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但不少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依然很淡薄,“知法不用法”和“知法犯法”者大有人在。
3、如何进行养成教育
3.1高职院校要加强职业行为养成教育。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教育最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教育和素质教育。学生在校期间要使学生了解未来的专业方向而且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让学生进入到真正的岗位去实习,提高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学校让学生进入基层锻炼也是一个养成好的职业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并且学校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
3.2营造良好的公共环境,建立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要求整个社会的大力配合,其中公共环境和成人社会的影响对学生尤其重要。社团组织、学生团体、企业、社区等都要积极参与,形成网络互动的合作伙伴,构成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多元治理主体。言传不如身教,要给予爱首先要得到爱,一个人只有感受到足够的爱心,感受到这个社会的规范,他才可能把书本上的道德规则运用。在教学中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们树立规划意识,找到学习目标和人生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3.3建立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制定一套科学、规范、严格、操作性强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制度,可以让学生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强化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不断引入先进设备和科学管理模式,加强管理的科学化。例如学生公寓管理使用微机登记住宿,安装智能识别及监控系统等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通过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羞耻感,让他们明辨是非,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行为规范教育得以顺利进行。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