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城市景观雕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景观雕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景观雕塑

第1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在当代景观设计中,雕塑在公共环境景观设计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雕塑艺术的发展蓬勃兴旺,是点缀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笔,为城市景观添上了富有人情味儿的色彩,摆脱了在人们心中纯功能主义的冰冷形象,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活力。

[关键词]:雕塑; 文化; 肌理; 景观环境

1、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装饰性

1.1雕塑的语言文化表现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利用泥土、竹木、金属、石膏、石材等多种可雕可塑的材料创造出三维立体的艺术形象。历史悠久,年代可追溯至古代,它的发展源远流长,随着科技的发展,雕塑艺术不仅在材料上有所改变,在工艺上更是进行了升华。现代城市环境中,随着城市装饰性艺术的发展,为营造环境与建筑之间的气氛,环境雕塑将大多作为城市标志代表城市文化而出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雕塑艺术则以区域文化为造型特点,打造符合时展变化的艺术标志。不同的材质、色彩和光线所表现出的语言文化各不相同,例如不锈钢雕塑,不仅现代感十足,在色彩与光线上也表现出了一种通性。在现代生活中,无论是城市雕塑还是纯艺术雕塑,也都大多以形体为设计语言,通过转换和变异的形体进行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而于雕塑本身而言,欣赏雕塑形象的重要元素便是结构,它[于形体之内,以达到与造型之间的完美契合。

1.2雕塑在公共环境中的装饰性表现

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一般寓意深刻、外表美观,艺术效果强烈,因而带有一种极强的装饰作用,不仅在城市环境中美化了空间,还为城市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与色彩。

雕塑种类甚多,运用广泛。例如,目前越来越多的广场水景处、地面等区域多处应用浮雕形式来增强空间的丰富性,不仅加强了人与广场之间的互动性,而且设有文化意蕴在于其中。

2、以世纪龙柱为例分析城市中的雕塑

2.1龙柱的材质构造极其特征

2.1.1项目概况

世纪龙柱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南风广场,以汉白玉打造而成,共为八根龙柱,即一组四柱沿广场轴线排列,另一组四柱则与之相对,彰显大气的态势。每根柱子直径为2.3米,高度达12.27米,矗立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

2.1.2设计理念及特点

设计理念:运城的发展史主要是以黄河文化为主体,南风广场因《南风歌》而得名。汉白玉打造的世纪龙柱取意祈福,有着较高的观赏性,龙,不仅是权威的象征,也可寓意富贵吉祥之意。龙柱矗立在广场的中轴线两侧,共分为两组,一组四柱代表了四面,两组相合则有四面八方之意,而龙柱高度12.27米表示的是运城的解放时间,即1947年12月27日。每根柱子设计为五龙相互交蟠,寓意“五福”之说。希望广大市民健康、长寿、富裕、善良,并且欢度晚年。

特点:龙文化主要来源于人们幻想的神话传说,龙柱则能够反应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幻象,以及实现国泰民安的愿望。它雕工精细,耐久性、艺术美感强,不仅美化了环境和生活,还陶冶了情操。

2.1.3材质构造

石刻雕塑最能代表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上也是将石头作为编年史去使用的。因为它耐风化,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永久性材料,而且被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城市的景观雕塑当中,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雕塑形式之一。

世纪龙柱的构成材料则以汉白玉为主,属大理石的一种。不同的汉白玉则大多是根据色泽及其硬度去区分,汉白玉的开采耗时耗力,因而应用于城市雕塑中时,需提前准备。

2.2龙柱加工质量及技术分析

2.2.1材质特点

汉白玉颜色洁白无瑕,是质地坚实而又细腻的细粒大理岩,比较容易雕刻,且基本不溶于水,是一种名贵的建筑和雕刻材料。由于汉白玉质地洁白细腻,因而可以加工一些较为细腻的雕塑去表现细致入微的不同形体和质感,适合近距离的去观赏,而且质地越光滑则持久性越强越耐风化,但汉白玉较脆,容易断裂,因此很少用于大型雕塑当中。

2.2.2加工特点

雕塑创造时,在完成构思设计之后,就可决定用材后去考察,根据现有材料再去构思设计。目前,市场上的石料分为荒料和方料,圆柱雕塑所需用到的石料呈不规则形,多利用机器进行加工,不仅加工时间周期短,而且拼缝严密,圆柱本身追求的就是一整块石的艺术效果,因而它的缝隙愈小愈好。

石雕的前期加工都为粗加工,主要是靠石雕工人去完成,在完成粗加工后,应进行试拼装,严格把握雕塑加工质量,防止一些工作中的疏漏,遇到问题及时去调整,减少二次返工带来的麻烦,为后续工程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这一过程完成之后,为使雕塑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还需进行精加工处理。

2.2.3景观柱的后期维护

汉白玉质地的龙柱置于公共环境之中,增添城市环境色彩的同时,还要注重它带给人美的视觉属性,从而耐风化、耐酸雨便成了环境对雕塑的基本要求。故而在其基础上涂一层防腐胶可用来防止酸雨渗入雕塑。又因其处于运城市,所以在安装初期就考虑到城市环境对它的影响,北方地区干旱少雨,且山西煤灰污染严重,考虑到后期清理污迹的难度,则在龙柱体内部预留了排水管,下雨时可将顶部积雨自动排出。

2.3材质的艺术特征

2.3.1材质的肌理美

在雕塑创造中,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它是与环境协调和与人类沟通的重要视觉因素。在城市环境当中,一般较为粗糙的雕塑肌理应当选配叶型偏狭小或树冠较紧密的植物搭配衬托,而平滑细腻的雕塑肌理则选配叶型较宽或树冠疏朗的植物,以至于让周围环境与雕塑特有的肌理形成一个强烈反差,从而充分展现雕塑材质方面的美感。

2.3.2雕塑在城市广场中的美学属性

南风广场的世纪龙柱作为造型艺术在城市环境中以其特有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艺术的魅力,它高高矗立的形象不仅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还以深刻的内涵向人们表达了运城的历史文化所在。

3、总结

雕塑属于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它与民众和广场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紧密相关的联系,其功能作用不仅激发了周围环境的气息与活力,而且起到了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和沟通的良性循环,产生了不可替代的艺术能量。且其新观念、新思想、新材料、新手法都能给城市带来新的契机,而且雕塑作品的文化底蕴和寓意都较为深刻,其艺术作用也较大。

[参考文献]:

[1]刘骥林.环境雕塑[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2]张向玉,谭勋,陈钢,李军,刘军.雕塑[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蔺宝钢,陈雪华.城市雕塑艺术的成型与制作[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第2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关键词: 造像风格;形式特征;社会属性;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6-0067-02

0引言

道教活动及其思想造型化的建筑、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美术产生和发展于中国。道教渊源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巫术、战国至秦汉时代的神仙方术和黄老学说,形成于东汉张陵时,以后与儒学、佛教长期斗争和融汇而发展,在中国思想史和宗教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道教美术主要是将道、气、虚、实、天、地、阴、阳等道教观念引入和渗透于世俗美术中,以世俗美术中的道教因素为特征。

1道教雕塑造像艺术所形成的历史渊源

道教美术是体现道教教义,反映神鬼思想和道士修道生活内容的美术作品,一般分为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怪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道教美术史是宗教、历史与艺术的交叉点,它所关注的直接对象是道教活动中固态的视觉材料,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器物、服饰、建筑、书法等形式。透过这些材料所链接的自然是与道教紧密的历史文化,包括人物的活动与精神方面,如事件、教义、制度、时尚、思潮与观念等等。古时正是百姓对于神仙的崇拜,才产生了道教的造像文化艺术形式。道教认为在宫观中供奉神像是对神明形象的具体感知,所以用丹青金碧等塑造其形像。对神仙的祀奉不仅可以“至诚供养,随心获福,果报差。”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有道教造像形式,在技法上和风格特征上或多或少的受到佛教艺术形式的影响,有些甚至是两者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的。在表现形式上,道教造像也采用圆拱龛、莲花座,身后还有舟形背光和头光等等。道教造像艺术在唐代逐步拥有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形式。人物造像形式体态饱满圆润,常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衣纹舒展自如,整体造像形式优美,技法表现娴熟流畅。

道教的造像艺术形式与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具有其民族和社会属性的特征。其造型形式有强烈的夸张、抽象和写意感觉。强调精神领域,重视情感上是道教的造像艺术的创作主旨,并突出美善和谐。强调寓意于形,神形兼备,追求对于人物内在精神风貌的意象表现,体现人物本身的精神世界。

道教所传承的宗教艺术造像形式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它主张追求独特的人物个性和精神解脱,体现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世界观,主张顺应自然。它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外在形式只是一种启示而已,是表象象征,充分展现一定的哲理和道德关系。道教的造像艺术要反映神明的属性,也要表达教义的宗旨和信仰,除了表达造像作为神的尊严以外,同时还要使其具有道德的内在美,并让道教的造像具有人格化的道德标准。在具体的造像艺术表现上,就是让神明形态多姿多彩,形象传神,内在思想丰富,使道教造像艺术形式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特征。

2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形式特征

道教造像由于神灵的地位、作用不同,所以其形象制作要求也不同。一般多指庙堂和石窟等供奉的道教神像。在中除了把神像作为神明供奉外,同时还把神像的塑造过程和信仰结合起来。道教神仙种类繁多,这就决定了其形式多样性的特点,比如雍容华贵的玉皇大帝,温厚而憨态可掬的土地公,造型威严的张天师,神态可掬的财神赵公明等等。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装束、祭祀仪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动写照。后世道教美术作品中仙人的持剑、羽衣、留须、云气等,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唐代开始,道教美术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现佛、菩萨的方法,用圆光来表现仙人。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道教造像艺术的特征是,配以金银珠玉色彩,用绣画形式织成,刻本范泥造型,在凿龛雕刻或雕版图画等形式均可,造像形式庄严朴素。但具体制作方法,皆有一定的模式。

3道教雕塑造像艺术的文化价值

道教历史悠久,内容极其丰富,道教美术风格迥异,而其价值又显得多元,又透着几分神奇,使她对于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西北地区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特点及其文化的多样性和多民族的客观状况,其核心意义在于首先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道教,其次也是想通过探讨,去挖掘道教文化的多元价值,特别是中国本土宗教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思想性。对于道教,一方面,是希望用当代人的眼光对其历史与现实予以评价;另一方面,也希望在她的历史深处,发现出在现代仍有价值的因素,找到古老与新生、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文化桥梁。当然,我们说的创新与发展,含义非常宽泛,既包括对于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能有用的生存智慧,也包括可以供现代人参考的理论经验,以及可以为现代人的审美活动提供素材。

在一定意义上,道教造像艺术代表了汉民族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是汉民族造像艺术的精华所在。道教造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广泛地吸收了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并起到了弘扬道教文化的目的。随着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人们从对道教神仙的崇拜中完善和丰富了宗教造像艺术创作题材的范畴,促进了传统造像艺术的发展。道教艺术与我国文化发展紧密相连,道教造像艺术塑造形式从早期的粗犷到之后的细腻,并逐渐世俗化,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历程。研究道教造像艺术的发展历史和造型特征是了解我国传统造型艺术的重要方向,其文化艺术价值远不仅在于道教本身。

4道教雕塑造像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

着力营造西安文化特色。为了避免“同质化”或“文化趋同性”,丰富和活化具有典型识别性、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形态,将公共艺术的功能语言进行转型与重构,向文化语言自然过渡,从现代文化的角度注重城市文化遗产的运用。在设计中合理思索—理性创新,以景观规划为主导,关注文化的精品设计和精神理念。

如道教雕塑在西安赵公明财神庙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以建筑为基础的单一表现形式,在广场中陈设具有主题性的雕塑能够树立准确的文化内涵价值。对于保护西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提升西安优秀传统文化的质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赵公明财神庙规划布局以泗水归堂、五路财神为概念,以三进财神殿为核心建筑院落,又以偏殿和雕塑构成了景观体系,形成了民俗吉祥福神的综合展示。整个财神庙景区陈设了近百位各路财神及招财八宝等道教雕塑作品,合理的区域设置与雕塑设计,全方位展示了财神文化,也呈现了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地域性特色。

在对道教雕塑文化的研究中,以更加客观的眼界,站在新的高度,开拓更多的研究领域,加强在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借鉴,使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更好地应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汪小洋.中国道教造像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在城市设计中的实践和经验,文章对城市景观构成元素做了简短的介绍和评析。其中,分别对地面铺装、台阶、坡道和路缘石及雕塑小品从设计和具体实施上都说明,让其为丰富城市景观和优化城市规划服务。这些分析对城市硬质景观设计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1. 前言

景观设计是城市设计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形成一个城市面貌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景观设计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了城市空间的处理,原有场地特点的利用,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广场、步行街的布置,街道小品以及市政设施的设置等,既涉及功能,又涉及视觉及心理问题。传统的景观设计概念以绿化为主,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对景观的功能要求日益突出,同时在美学上也要求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所以城市硬质景观大量使用,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 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 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 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 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 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 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 唐学山, 等. 园林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第4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文章在构成城市硬质景观的基本要素上,如铺地、台阶、雕塑小品等,通过理论性的详细介绍,针对性地说明这些元素的特征、使用以及构成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形象、生动,富有参考性和启发性,对如今开展的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

2.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

2.1地面铺装

区别于自然环境中的地面,在城市地面往往都需要做硬质铺装处理。这除了需要满足高频率、高强度的使用功能之外,还因为铺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本元素之一。通过不同铺装材料的运用,可以划分地面的不同用途,界定不同的空间特征,可以标明前进的方向,暗示游览的速度和节奏,同时通过铺装图案的变化,还可以创造视觉趣味,构成空间个性。

在做地面铺装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几因素:首先应当遵循整体统一的原则。无论是铺装材料的选择,还是铺装图案的设计,都应与其他景观要素同时考虑,以便确保铺装地面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功能上都有被统一在整体之中。随意变化铺装材料和图案,只会增加空间的零乱感,所以在没有特殊目的的情况下,不能任意变换相邻近的铺装材料及形式颜色。第二是安全性。应当保证铺装功能所必需的强度要求,做到铺面无论在干燥或潮湿的条件下都同样防滑,避免行人发生危险。第三是外观,包括色彩、尺度和质感。色彩要做到既不黯淡也不令人烦闷,又不鲜明到俗不可耐。色彩或质感的变化,只要在反映功能的区别时在可使用。尺度的考虑会影响色彩和质感的选择以及拼缝的设计。路面砌块的大小、色彩和质感等,都应与场地的尺度有正确的关系,这点相当重要。

地面铺装材料很多,主要有沥青、混凝土、花砖、天然石、卵石等,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出选择。沥青地面成本低,施工简单,常用于车道、人行道、停车场的路面铺装。彩色的沥青路面的使用,还可以改变景观的单调性。混凝土路面因造价低,适用性强而被广泛使用。现浇混凝土铺地要注意伸缩缝的设置,而混凝土砌块铺装则更加灵活。花砖路面的色彩丰富,式样与造型的自由度大,容易营造出欢快、华丽的气氛。常用于公共设施入口、广场、人行道、大型购物中心等场所的路面铺装。天然料石,特别是花岗岩铺地,往往可以营造出一种庄严、沉稳的气氛,大多用于城市中的重要地段。为了避免大面积硬质铺装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可能的条件下,还可以结合绿化,形成嵌草铺装。

2.2台阶、坡道和路缘石

在城市空间环境中,由于各种自然原因或功能需要,常常要改变地坪高度的变化,而地坪高度的变化也往往产生出丰富而美丽的城市景观。其中改变地坪高度的景观设计有台阶、坡道和地缘石。

台阶和坡道的主要功能是使行人从一个地坪高度转移到另一地坪高度,但同时也具有突出该场地环境特征的巨大潜力。当台阶设计成狭窄而有亲切感,宽阔时而有雄伟的感觉,可以封闭而神秘,也可以开敞而连绵。他们将是逐渐引人入胜,以戏剧性的手法诱使行人到达观感的极好手段。

地缘石是一种确保行人安全,进行交通引导,保持水土,保护栽植,以及区分路面铺装而设置在车行道与人行道分界处、路面与绿地分界处,不同的铺装路面的分界处等位置的构筑物。路缘石的种类很多,有预制混凝土、砖、天然石材等,造型也很丰富。

2.3雕塑小品

雕塑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它能以其丰富的造型语言,向人们传达着特有的思想感情。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地理景观、园林景观和建筑景观相互渗透,往往就构成了城市或社区的特征标志。城市雕塑类型很多,其中一类属于小品式雕塑,其题材大多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动、植物为主,注重反映民俗风情和场所特征。雕塑为了求得与环境相协调,应在规划、构思、制作等方面认真考虑。第一就是布局:雕塑所处位置与周围建筑及自然环境是否相协调,在景观构图中所在的地位,雕塑所在位置与道路交通的关系等。第二是造型:雕塑造型如何占有适宜的空间,并以什么造型"语言"吸引过往行人的视觉并影响他们的观赏心理。第三是体量尺度:特别小品类雕塑,应同观赏者保持亲切的关系。

雕塑形式通常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类。具象的雕塑由于能直接为人们接受,所以往往多于抽象雕塑,但许多优秀的抽象雕塑形象比具象雕塑更形象、更概括、更简练、更典型,因而也就更耐人寻味、发人遐想。传统的雕塑以石、铜材料为主,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雕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手段,具有动态艺术、视幻艺术、电子艺术、光影艺术以及音响艺术表现力的新奇雕塑,更能满足人们不同层面的艺术享受。

3.结语

在进行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地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环境的现状。要科学全面地理解城市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属性和其他特征及城市生态平衡的机制,运用现代的艺术理论和创作手法,创造一种源于而高于自然的城市景观来满足人们审美需求。

然而,在现代很多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存在很严重的雷同现象,且也有很城市不根据城市原本的自然条件,随意模仿其他城市的建设风格。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它反映了整个社会创新意识薄弱,也会造就很多建筑垃圾。

其中的原因,一是城市景观的设计是由政府官员决定,其为追求政绩,很少实在的考虑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至少缺乏主动性,而又与施工人员欠缺沟通,最终的设计成果就留下很多遗憾。因而,要从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入手,政府官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要充分沟通,创造出有特色和体现城市特点的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第5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随着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作为城市景观空间参与主体的人们对城市空间雕塑作品有了更多的期盼,位于城市景观入口空间这一重要场所的雕塑作品,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景观入口空间的表达决定了人们对于整体景观环境的初始印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景观雕塑的分类

1.纪念性雕塑

纪念性雕塑在造型艺术中具有实际的体量感,摆放在公共空间具有强制性的观赏效果,能够经受漫长岁月的侵蚀,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宣传社会主导意识、颂扬统治者文治武功和纪念国家民族重大历史事件等功能。如成都市人民公园入口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雕像,自身形态与公园入口空间结合,营造了整个公园空间的庄重气氛,并与公园内“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交相辉映,使人民公园具有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功能。

2.主题性雕塑

主题性景观雕塑在特定的环境中解释空间场所的特有主题。位于入口空间的主题性雕塑,则能更好地诠释空间的性质与功能。四川省体育馆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体形态,四个直角处分别设置了四个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不锈钢雕塑,呈现出积极向上、富有激情的动态。不锈钢的材质使得雕塑本身不会受到旁边深色植物和成都灰暗的天气影响而削弱表现力,反而会使雕塑在周边景观环境中更加突出,从而在入口空间表达了环境的主体功能和精神寓意。

3.装饰性雕塑

装饰性的雕塑是以装饰性的外表特征作为环境主要构成要素。装饰性的雕塑可以丰富入口空间景观环境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强调环境视觉美感或象征企业文化的作用。如“皇城老妈”入口空间的雕塑艺术作品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4.陈列性雕塑

陈列性雕塑是以优秀的雕塑作品陈列作为入口空间环境的主体内容。代表作品有浣花溪公园诗歌大道两旁的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的陈列性群雕。陈列性雕塑在性质上常带有明显的文化性意图,依存于它所处的文化场所,烘托整体文化景观气氛,使人心灵净化并关注精神追求,从而达到教化的目的。

二、城市不同景观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在城市景观环境的各个入口空间总是会看到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雕塑作品。入口空间雕塑作品是空间的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审美及精神力量的重要标志。

1.居住区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居民住宅小区是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家园,是居民工作之余度过大部分时间的地方。居住区入口的雕塑作品或以各个小区的楼盘标志作为表现主题,或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用来营造温情和人性化的环境气氛。入口空间的雕塑作品使归来和离开的人们感受到家就是停泊的港湾,艺术就在自己身边。

2.广场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城市广场是人们公共活动的中心,是城市的重要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集中表现城市文化底蕴或地域特色的地方。城市广场雕塑多为纪念历史典故为文脉的主题,或城市标志性事物为表现形式。城市广场无论大小,入口雕塑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与市民之间的互动性。通过互动,广场空间雕塑完成了社会和文化功能,也以其审美、精神、象征的内容,展现着城市广场最富有特色的人文传统。成都是一座休闲的城市,所以广场入口的雕塑要特别注意它的艺术质量和文化的内在含量,同时也要注重易读性与观众的互动、参与。

3.街区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雕塑作品常在景观道路入口空间中起着标志的作用。这就要求雕塑的设计必须适应交通功能,不能影响行人基本的行为方式,不能遮挡交通视线。放在道路入口的雕塑,无数行人都能感受到它存在的意义,成为街区入口空间与人对话和交流的媒介。

4.园林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园林入口处是雕塑作品布置的理想场所。雕塑作品的设计应当以休闲娱乐方面为切入点来处理题材。园林入口处具有艺术魅力的雕塑作品能为优美的环境注入人文因素,使人们在漫步园林景观之初就得到心理的愉悦。应当从当地风俗传说、文学艺术作品、体育舞蹈、休闲生活等选择轻松愉快的题材,以装饰性或陈列式雕塑为好。在这方面,成都市的浣花溪公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公共建筑入口空间的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作品在公共建筑的入口空间美化了环境,又能体现企业、部门、行政机关等特殊的场所的形象和价值追求。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外国雕塑艺术作品很多,例如挪威国家剧院门口树立的易卜生青铜像。我国此类雕塑作品首推深圳市政府门前的《孺子牛》(又叫《开荒牛》)。它的成功在于抓住了深圳市创业开拓的城市精神,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是时间赋予了它超越形式美之外的更加丰富的内容,就像《撒尿的男孩》放在布鲁塞尔,《母狼》只有放在罗马,才能赋予它们超越雕塑作品本身审美的艺术价值。

三、入口空间雕塑与景观环境

第6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关键词:雕塑;园林建筑;假山;传统园林景观;帝王宫苑;城市景观雕塑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从简单的满足生活需要向着更高的心理和文化层面逐步延伸。园林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雕塑作为园林小品已被广泛运用到园林景观的设计中,并成为城市景观中抢眼的亮点。

雕塑是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在实在的三维空间内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塑造可视的静态艺术形象的一个艺术门类.三维空间的体积是雕塑艺术语言最根本的东西,立体空间才是雕塑的生命根本之所在.雕塑艺术的时间观念和运动观念来源于艺术家和观众的社会共同经验和心理感受.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夫子以山水的话语阐述着人对自然生态、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雕塑艺术,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在雕塑的形态及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能创造出更多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融合共生的雕塑形态。雕塑的力量是最强的,同时对空间有很大的改变作用,园林小品改变并丰富着环境,雕塑改变环境、升华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心灵。

1 传统园林中的雕塑小品

中国传统园林雕塑,早期可以认为以石雕、假山、木雕、太湖石、黄石为代表,而且开始以一种较为抽象的面貌形式出现(见图1)。传统园林中的假山石就是其中的代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为传统文化的根基,以地域文化为特色,造就了具有典型的掇山理水样式的中国传统园林。讲到传统园林在国内有许许多多的典范。皇家园林中的雕塑小品较突出的以北京颐和园中的巨石为代表。虽然人们叫它灾难石,但由于这块石头来历的曲折使之成为经典巨石;同样中国寺庙园林中杭州西湖灵隐寺中―――飞来峰,也是具有神话传说的范例;再有就是私家园林中首推的就是苏州园林,无论是拙政园、留园还是网师园、狮子林等,其中的假山石布置也是相得益彰、妙趣横生。

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特置”的山石,虽然不是人工雕塑物,也起雕塑物的作用。例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是以其自然形象供人欣赏。形态上,从石峰形体的凹与凸,透与实,绉与平,高与低来看都具有强烈的抒情韵律感,材料上,它的材料是天然形成的太湖石,高耸如云,极具嵌空瘦挺之妙,清秀附柔浑朴之美。它以高耸奇特而冠世,色彩上,数十万年的太湖水洗练出灰白透亮的太湖石,它蕴含着纯洁之美,柔和的色彩与苏州园林的整体格调相协调。

假山、石在传统园林中不仅是一种抽象化的雕塑,它更具有一种文人精神内涵,是一种点缀、装饰;更重要的是观者赋予了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一种气节;并在园林中成为艺术精神及文化的角色,有时在园林中还是镇园之石。在传统园林中的厅,堂中陈列奇石,古玩佳品,体现出主人的情趣品味爱好,奇石更是诗人、画家吟颂、表现的题材。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园林雕塑在传统文化的主题和题材上也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在取材上有着无比广阔的空间。如象征性,即不在追求肖形象物,而是以某件雕塑所代表的意义为主要目的,因为人们在约定俗成中,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纹样体系。如在表现祥瑞题材时,经常选用以下一些事物:选用凤凰,象征大富大贵、大吉大利,凤凰相偕喻爱情;白鹤有清高、纯洁、长寿之喻;选用牡丹象征富贵繁荣;芙蓉象征雍容华贵等。

2 园林建筑及帝王宫苑中的雕塑

作为园林五大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承载着文化、技艺及艺术的结合体。园林建筑代表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科学、人文、文学、技术、艺术等诸多方面的结合体。分布在房檐屋脊上的石雕、砖雕、瓦当、木雕(见图3)更以神态各异的动物花鸟祈祝着宅园主人的幸福、安康。在古代园林建筑中集结了当时很多的能工巧匠。这些技艺精湛的工匠们为后人留下了一件件不朽的建筑艺术典范。屹立于屋顶、院落的雕塑更是代表着工匠艺人们的高超技艺。雕塑形象往往是一些神话传说中的瑞兽、吉祥的花鸟、象征五谷丰登的植物等等。而创造这些形象的“作者的意图主要在于从我们心中唤起与之同样的感情态度,同样的心智品质,这些感情态度与心智品质产生了动力,驱使他去创造”。

另一类就是帝王陵寝旁中的雕像,帝王陵园建筑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当属北魏及唐代。再如就属举世瞩目的秦始皇兵马俑了。在帝王墓道两侧林立的文武大臣石像,雕刻手法简练、流畅,寥寥数刀就把文官的矜持,武将的威猛表现得淋漓尽致,造型往往以单纯、质朴的线条为主,架构出简约而空灵的造型,在那些貌似简单的视觉形态中雕刻家们表达出既不抽象,而又纯粹的美感,对体量节奏的把握则刚柔并济。线条的洗练,锻造出体量突出的张力,更强调了雕塑的体量感。这些雕塑让人一见倾心,刀、凿、斧砌的雕琢,加之岁月的流逝,使周、魏、晋及唐代雕塑,产生出某种永恒的简约之美,能在霎那间与观者产生共鸣。

3 现代城市景观中的雕塑

城市景观雕塑是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象征。城市雕塑是一种永久性的造型艺术,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的历史记载。由于城市雕塑从属于环境艺术,是设置在城市道路、广场、公共绿地、公共建筑的室外雕塑(见图4),在城市环境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提高人类生活环境的文化品位,进而起到教育人民陶冶情操的作用。

我们在城市景观中的雕塑,不仅仅是孤立的艺术品,其艺术价值还应看是否与相邻的环境是否产生了协调的关系。众所周知雕塑大师罗丹的雕塑如单独放在某个广场就显得伸展不开。再如亨利,摩尔的雕塑如不把其置身于特定环境中就显得没有更多的雕塑语言,而一旦放在特定环境中则能与之融为一体,就能让欣赏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奇妙的空间效果。

在我们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中的雕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三维模式的雕与塑。纵观当代雕塑创作领域内各种流派,新概念雕塑以多样的形式不断展现在世人的面前,他们在观念、形态及材料的使用上都与传统雕塑相去甚远。艺术家们多以广阔的大地作为背景创作出,超大手笔与视觉奇观的艺术形式是环境与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因其宏大只能通过俯视,鸟瞰来欣赏。在“景观艺术”中雕塑与景观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衬托,景观中的雕塑更具情趣和意境,也更富表现力。雕塑依附于景观使其更深化了主题,增添了景观中的人文情怀。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人们对生存环境要求的提高,对精神价值追求关注,给我们致力于环境雕塑设计者展现了亟待深化和在新的范畴里探索研究的课题:拓宽知识面,加强各门类学科设计师的对话意识与合作精神,强化培养对环境空间的感受、理解与处理能力,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新材料特长,熟悉现代科学加工手段,增强现代设计审美意识及人文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观念。这样我们的环境雕塑才能多元化发展,雕塑语言才能更丰富。

结束语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园林雕塑艺术在继承古代优秀的传统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发展。雕塑与园林等诸多空间造型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所以广大雕塑、园林、建筑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进步,与时俱进创新设计理念从而开创出雕塑与城市、风景区、园林等完美结合的新时期。

参考文献:

【1】 蔺宝钢.老子道天下 天下道老子——大型雕塑《老子》圣像创作记[J]. 雕塑. 2012(06)

【2】 温洋主编.公共雕塑[M].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第7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的关系,或者也可以说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的关系。

总的来看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有三个主要的关系:一、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二、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三、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关系。

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单是看城市景观与公共艺术的关系的话,从界定双方含义的外延来看,公共艺术是被包含在城市景观中的。[1]公共艺术在其实体对空间的占有、或围合或点缀上,其形态和规模大的可以是群体性或单体的雕塑、壁画或装置性作品构成的园区、亭台、广场,甚至就是建筑体本身;小些的可以是经过精心创意制作的一组水体装置、一片绿荫与儿条座倚、一个候车亭与几个电话亭、一盏路灯与几个垃圾箱,甚至是一组社区单位的指示牌等。它们可随时给予游者、行人、情侣、老人、儿童以观赏、休息、交流、嬉戏之满足。如果从俞孔坚对景观的定义来看,城市景观应该是城市中具有视觉审美的风景,是城市中人类生活的空间和环境,是一个具有结构和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所以城市景观包括了城市中街道、广场、建筑物、园林绿化等。其中也包括了公共艺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有机的组成部分。

[2]《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社会学卷说:“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那么我们感受到的城市景观作为一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应该是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同时包括城市景观,城市景观教育,城市景观科学,城市景观文学,城市景观批判等。同样作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公共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应该被纳入到城市景观文化这个整体里。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公共艺术文化可以包括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科学,公共艺术作品,

公共艺术文学,共公艺术批判等。所以公共艺术文化和作为产品的公共艺术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公共艺术文化应该是属于城市景观文化范畴中的。所以也可以说明城市景观文化是整体,公共艺术是局部。

公共艺术表象下的城市景观文化内涵。公共艺术是现象,城市景观文化是本质。当然,公共艺术的本质并不是唯一的,城市景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本质体的本质之一。即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有人认为对于艺术,从精神层面可以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还有人认为艺术是人们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主观缺憾的慰藉需求和情感器官的行为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文化现象。由此看来,文化与艺术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文化是一种内涵,艺术是一种表象。公共艺术最大的属性便是它的艺术性,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的碰撞必然离不开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所以,我们还可以认为,城市景观文化是一种内涵,公共艺术是一种表象。公共艺术可以是许多文化的表象,其中包括城市景观文化。可以想象一个脱离了城市文化内涵的公共艺术作品,它只会是一个空壳。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流行于各个城市的大型不锈钢雕塑,同一样式的雕饰作品竟然可以出现在几个城市。

另外我们还可以这样认为,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文化的现象,城市景观文化是公共艺术的本质体里的本质之一。城市景观文化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园林,建筑,文学,摄影等。公共艺术是城市景观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是对立与统一的。城市景观文化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艺术,反过来公共艺术又影响和创造了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城市景观文化的文化属性与公共艺术的艺术属性的不同使得两者走向对立面,但是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文化又是不可分割的,城市景观文化是整体,公共艺术是局部。城市景观文化是本质,公共艺术是现象。这说明城市景观文化与公共艺术既有对立面又有统一面。公共艺术的创作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决定了公共艺术,城市景观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创作,同时,一些新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为城市景观文化添砖加瓦,又影响和创造了一部分城市景观文化。公共艺术作品即来自于文化,又影响和创造了新的文化。例如大型纪实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它的创作的来源就是深圳的文化(一座具有独特意义的城市),包括深圳的城市景观文化(相关教育、科学、文学、批判、公共参与等)。《深圳人的一天》的创作具有很高的公共参与性,这本身就是一种城市景观文化。也就是说这个作品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在一定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有它的必然性,是不可复制的。同时,这个作品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各种媒体、专家的评论,对教学、科学研究的影响,对公共参与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就是对城市景观文化的影响。它的出现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景点,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城市景观文化。

“五羊石像”作为广州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以及连同雕塑本身和围绕雕塑形成的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学、批判等组成的公共艺术文化,共同成为整个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的一部分。“五羊石像”同时又是作为内涵的广州文化的艺术表象。它是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的现象,广州城市景观文化是它的本质体的本质之一。广州的文化决定了“五羊石像”的创作,广州城市景观文化(相关的教育,科学,文学,批判等)也在一部分程度上决定了“五羊石像”的创作。可想而知,假如一位对广州的文化毫无了解,又没在受到相关的广州城市景观文化影响的人,创造出这样的作品的概率应该很小。这个创造于1959年的公共艺术作品显然也创造了新的广州城市景观文化。并且这种新的城市景观文化又将决定未来的公共艺术的创作。

第8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关键词:西安植物景观雕塑;空间造型;区域化特色

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对植物造型雕塑寄予了更多的百变情节,从材质、造型构成、色彩以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营造出多方面的遐想空间。

第一:植物雕塑的时代精神要与区域环境相契合。

区域环境中拔地而起的植物雕塑,正是环境气场的升华点。植物雕塑并不能孤立而存在,它的造型精神要和区域环境中建筑风格、车流人流相结合考虑出发,达到提升整体区域环境的艺术味性。同时植物雕塑也用它特有的造型精神,给来往行人留下更为深刻的记忆点,从而顺理成章的把区域环境中的要素转化为人们欣赏的焦点。在一张张合影留念的照片中带走和传递的并不仅仅是植物雕塑本身更多的是区域环境独特的文化理念。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厚重的文化特色驰骋世界。针对此次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植物雕塑设计,首先在设计前期,实地考察雕塑的摆放位置,位于西安张家堡北广场,一个是西安的“北大门”入口与出口,地处位置非常重要,车流量较大,由于是一个成熟的城市广场,周围并没有建筑物遮挡,四周空旷。北广场的雕塑在设计之初,主要考虑到应结合所处区域文化特色,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发展制造业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通过了解到这样的区域背景后,开始对设计思路进行梳理,有意抛开以往对西安古城文化的典型性符号延展,例如城墙、钟楼、雁塔等地标性具象造型,抛开如脸谱,皮影等代表性民间符号,抛开诸如鼎、钟等深厚文化蕴含符号,势必要寻找出有关经开区有关现在工业的契合点,作为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色,这是在此次设计中的设计思路的根源与重点。

第二:标新立异的构成特点。

首先,将张家堡北广场的雕塑,命名为《城市空间》,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以厚重的历史与人文特色驰名世界。而此次为经开区设计的环境雕塑则强调表达了新兴、工业感、现代、国际化、绿色的全新理念。通过这组景观植物雕塑,希望展示的不仅仅是绿色环保、新颖现代,大胆构思尝试通过线条在空间的穿插手法,通过360度的观赏角度展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而不单纯只是一个角度的视觉感官,更加表达展现出西安经开区充满灵动生机活力的工业化产业基地。 植物雕塑高度约13米,造型主要元素由抽象的富有工业电子线路与错落的新型城市建筑群体相容所构成,雕塑作品结构尽可能简练,使之造型在空间中与周围环境想结合,观赏者在不同角度可以观赏到不同的构成画面,在不同时间结合自然投射的地面阴影,营造出不同的视觉感官,在雕塑本身与移动的人之间形成一种巧妙有趣的构成关系。虽然采用了全新的表现模式,但是雕塑表现出的光与影,影与人的结合创意源于古老的道家哲学思想,天(光线)与地(倒影),阴与阳的变化,而当观赏人出现于天地之间,虚与实多变的表现是此次景观雕塑作品的精髓。

该植物雕塑空间立体构成的本身,将植物完全融入于钢铁加工线条结构中,产生一种自然天成与现代工业品的交融视觉感官,寻找一种陌生的视觉感受。

城市景观雕塑是伴随着周围区域发展, 作为与文化区域环境的表意和表情物而产生,但植物雕塑艺术本身通过自身的植物造型处理,成为各个城市中景观中常见的点题或装饰性艺术。由于城市景观雕塑是长期或特定时间周期放置于某一特定环境的艺术品,观赏者多为环岛开车通过或广场游玩群众,雕塑需要考虑两种视觉感官,一种是瞬间环绕90度观赏,一种是任意角度仰视,这就需要雕塑顾及多个方位的视觉形象,所要表达的主体或者要取得的艺术效果是与周围的区域文化环境要紧密相连的, 其中周围布置的少量植物铺装对主体雕塑来说, 有烘云托月的效果,雕塑对环境而讲, 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展示了西安市对于经开区总体战略思考,从视觉的角度,彻底颠覆西安城市所固有的传统文化思维定式,用最简洁现代的点、线、面构成,以及最具有创造力轻松、生动多样的组合设计方式,为西安经开区展现出几近无限的视觉变幻。 第三:植物造型与色彩的巧妙运用

在设计之初,考虑到4、5月份植物的选择受限,五色草等色彩艳丽的植物不适宜此季节栽培,所以就尽可能弱化植物本身色彩以及质感的表现力,选择通体覆盖的植物都为草本耐旱的“景天”,易生根易栽植,选择多种颜色的“景天”在色块分布略有微弱差异,不单纯靠植物的色彩以及植物的自然造型去表现。这组植物景观雕塑置于西安张家堡北广场也起到一个装饰性雕塑的作用,加强广场的空间尺度感,加强环境的美感,和周围的现代建筑相配套,与经济开发区的气质相吻合,体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文化特点地域特点,点缀着城市广场空间, 将植物景观雕塑本身构成广场景观的中心, 给人以象征意义的启示。每位观者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所以特意将周围的植物配植一般较少,让观者留有留给雕塑空旷的空间,使人欣赏雕塑的同时, 思路不受限制, 可以任意进行发散思维, 不努力去刻意的描述主题,使之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雕塑的含义。

结语:综上所述,城市中植物景观雕塑的设计应当以城市区域化特色为设计创作基础,结合区域的文化经济环境,抛开以为单纯植物的表现形式,回归空间立体构成的本源,我们畅游在各类型的植物雕塑设计作品中要善于运用思考这件利器来寻找探究其中的奥妙以及意蕴,从主题出发从创作环境出发,从材质、造型构成、色彩以及所反映的时代精神,营造出多方面的遐想空间。

[参考文献]

[1]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 林华《设计艺术形态学》,河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

第9篇:城市景观雕塑范文

关键词:现代陶艺;景观艺术;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6-0186-02

一、现代陶艺的概念

从现代陶艺诞生之时,就与传统陶瓷艺术划清了界限。现代陶艺既继承了传统陶瓷艺术的独特气质与魅力,又超出了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范围。现代陶艺是对传统陶艺的一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它从原来的已经定性的传统工艺模式中解放出来,并重新观察陶瓷的本质内涵,最后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艺术形式。现代陶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无论是从陶瓷的哪个角度去审视现代陶艺,它已经发生质的变化了,从中增加了象征性,情感表达还有审美意义上的变化等。

中国现代陶艺的开端大约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时陶艺作品主要是以抽象表现主义的形式出现在中国艺术界。随着时间的发展,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慢慢的意识到创新方面的重要性,随后艺术家逐渐创作出与原来不同甚至超脱原有艺术范围的艺术作品。那时陶艺界的“东方”方式体现在创作上更多的是从传统陶瓷造型和装饰中“提取”并“组合”在一起的“新”形式。陶艺在最初的起步阶段就显现了一种不同于同时代的其它艺术门类的多重线路:一是学院式的陶艺家,而且更多的是以雕塑家身份出现的作者和以雕塑形态出现的作品,这在当时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身份和作品的可变性让他们可以获得更好的环境支持。传统陶瓷艺术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其朴素的设计随着生活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完善,达到造型与材料,工艺与技术,釉色与装饰的高度完美统一。与传统陶瓷艺术不同的是,现代陶艺不仅在满足传统陶瓷艺术的一方面的作用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的是有着鲜明的现代艺术特征,并且重视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审美认知以及思想观念,其中包含着更多的精神内涵。现代陶艺与以前的陶瓷艺术不同,无论是在艺术形式还是在表现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它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借鉴西方现代陶艺创作方式并且延续传统陶瓷艺术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二、现代陶艺介入景观艺术的历史

景观陶艺,一种从现代环境艺术当中派生出来的新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既要吸收人类生活中的特点,也要区分于其他艺术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手段的新生艺术。中国最早的陶瓷介入景观艺术应该是在商代早期开始,最早的是用在建筑上的用陶器做的陶水管。而到了西周初期又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在秦代使用的最具有特色的画像砖和各种纹饰的瓦当,即我们现在说的“秦砖汉瓦”,都是用陶器制作而成。还有在山西大同的“九龙壁”是用陶瓷制作而成最后拼接而成的壁画。这些都是陶瓷介入景观艺术中很典型的例证。

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能力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陶瓷作为一种景观元素进入环境艺术当中,不仅存在于建筑和室内设计,还存在于景观艺术当中。因为它天然的质感,刚柔兼并的特质,非常受人们的青睐和关注。景观陶艺延续了古老陶艺的一些制作方法和审美情趣,将制作的意识融入到公共艺术,成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创造出来一种新的艺术潮流。现在陶艺能在景观艺术当中被运用。因为它那独具味道的特性和丰富多彩的色釉,以及造型的变幻。都使得景观艺术与现代陶艺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无论现代陶艺以哪种形式存在于景观设计当中,它都与周围的环境,与人和谐的构建了一种新的公共艺术空间。

三、景观艺术中现代陶艺的形式

传统陶瓷从以前的室内摆设逐渐向公共空间转化,现在越来越多公共艺术的材料都使用陶瓷这种材质。包括公共设施的陶瓷座椅、陶瓷路灯、陶瓷壁画、陶瓷雕塑、陶瓷喷泉落水口等等,都运用了陶瓷作为基本材质,并且存在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当中。现代陶艺不仅没有失去传统陶瓷艺术的灵魂,而且还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和味道在里面。陶瓷雕塑是属于雕塑门类的一种造型形式,从中国古代的陶俑到现代具有雕塑性的环艺雕塑作品,还是我们现在的景观陶艺雕塑,景观陶艺雕塑既继承了传统雕塑,也带着材料的公共艺术特性,让艺术家把景观艺术与陶瓷雕塑进行相结合,从而产生景观陶艺这一新的艺术门类。当现代陶艺雕塑带着传统雕塑的特性加上现代艺术的特质走进景观艺术当中,成为景观艺术当中的一部分时,陶艺本身的自然属性使它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且把雕塑从以前的沉闷形式当中解脱出来。景观陶艺的表现形式多为雕塑,但是因为材料的原因,多为水泥浇筑外观,然后以瓷片拼贴而成。现代景观陶艺雕塑即使有这个局限性在里面,但是它尺度,造型以及肌理,都是打破了原有的雕塑形式,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再加上陶艺本身的“泥性”,这是一种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本质优势,是景观陶艺雕塑更能与周围的环境相融洽,更能让人感觉回归自然的亲切感,这是景观陶艺雕塑进入公共艺术的必然趋势。

(一)景观陶艺中的立体雕塑

在景观设计当中,现代陶艺雕塑经常被运用到广场、绿地、道路交叉口等公共场所当中。它以一种立体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让我们可以多角度的欣赏它。它的表现形态我们可以分具象和抽象两种表现形态。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黄焕义教授设计并参与制作的现代陶艺雕塑《升腾》、《昂》,都坐落于景德镇入口的金岭大道。这两件陶艺雕塑作品是为了纪念景德镇建镇千年而设计制作的城市标志性雕塑。《升腾》高达12米,有不同形状的四座瓷柱构成的一组雕塑作品。而《昂》象征着“陶”这个含义的陶艺雕塑采用“H”型框架结构设计,吸收印文陶的制作方法,用雕刻、模压等技艺创作的,深浅,凹凸的线条,呈现出多层次的肌理效果。并且在色调上用暖色调的高温釉面瓷砖屏贴在雕塑的表面,深红色的釉色与几何形体的造型相衬托,体现出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著名的画家米罗的代表作之一《女人与鸟》就是现代陶艺以雕塑形式坐落在巴塞罗那的帝德米罗公园的现代陶艺雕塑的作品。艺术家在混凝土中嵌入陶瓷锦砖而成。从这两个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是属于构成性质的作品。而构成性质的作品属于抽象类型的,抽象造型它摆脱了自然物象的束缚,而根据艺术语言的表达来创作。这是艺术发展中一个非常鲜明的时代性。

而在景德镇市昌南湖一座大型“青花瓷龙”。这条“青花瓷龙”是使用水泥浇铸的形式,再加上共使用大小瓷片26万块拼塑而成,形成一座磅礴用壮观的风景线。像景德镇市昌南湖的青花瓷塔,瓷塔高59米,共11层。主体建筑是由钢筋水泥结构建成,外立面镶嵌青花瓷片而成的。这些则是属于具象性质的作品。在具象的造型基础上加以艺术语言的修饰,使得具象的造型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审美空间。

(二)景观陶艺中的浮雕壁画

现代陶艺雕塑当中还包含着一类――现代陶艺壁画。现代陶艺壁画作为也是新生的一种以大胆的想象、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色釉变化的现代陶艺雕塑的一个组成部分。陶瓷壁画是以陶瓷为原材料,运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装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陶艺壁画的装饰手法有很多种,多在单元块瓷板或陶板上以线刻、填色、浮雕形式为主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在表现形式上,现代陶艺壁画有借助于浮雕语言表现的雕塑性的陶瓷壁画,以及通过泥质的不同,不同的烧成温度的陶艺壁画,也有点线面、空间、肌理、釉色的几何抽象构成的现代陶艺壁画等。在国外的陶艺壁画当中,其风格多以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抽象装饰,追求材质、肌理和造型方面与景观相对比的手法,以求突出壁画的凝重和粗犷。

在现代的陶艺壁画当中,日本的陶艺壁画是比较有代表的。从大型的陶艺墙到小型的陶板装饰,都是整体感和艺术感很强的。陶瓷壁画主要的创作形式是拼贴的方式。像日本的现代陶艺代表人物会田雄亮的《云之城》。他的作品通常都是以抽象的艺术手法表达的,多将陶艺壁画底色归纳成几个色块,有不规则的陶片拼接而成的,其作品处于浮雕部分的形象釉色与底色随位置的错落而排布的,陶片装饰上都存在的有肌理效果,形成了敦厚朴实的个人艺术风格。西班牙艺术家米罗创作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的太阳和月亮之壁,使用的是独立的陶板壁画,形成一道独立的景观。还有景德镇市昌南打到两侧七块总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的壁画,所有的壁画组成部分都是经高温烧制而成的瓷片组成,其中使用了青花、颜色釉、无光釉等装饰手法。西班牙艺术家高迪大量使用陶瓷作为设计与装饰的主角,不管是建筑的屋顶、窗框、围墙或者是各个通道的柱体、天顶、雕像等都是无数亮丽彩釉的碎瓷片、陶片等一片片不规则地依色系拼凑而成的。“拼接”这一艺术手法,在陶瓷壁画中,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慢慢的在陶瓷壁画中也上升至了一种艺术的语言。陶瓷壁画的装饰手法主要是堆塑和雕刻,通过这两种手法进行创作而产生的肌理,造型,尺度再加上陶瓷产生的釉色使陶瓷壁画成为景观设计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手法与艺术语言的不断创新,是的陶瓷壁画越来越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成为景观艺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在现代陶艺雕塑中还有一种艺术形式,那就是我们很少见的陶艺透雕。透雕就是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象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者全部镂空,这样的雕塑我们称之为透雕。一般现代陶艺透雕用在广场的装饰当中还有园林景观当中,比如大型景观球形陶艺透雕,圆球图案陶艺透雕艺术景观灯罩,还有园林当中的镂窗,让人产生移步换景的感觉。

四、景观艺术中现代陶艺的审美价值

陶艺是水、火、土的艺术,釉色也赋予了陶瓷千变万化的色泽,陶瓷耐磨损,抗腐蚀能力强,化学性质稳定,经久耐用,是一种绿色环保材质。造型方面,陶艺本身的“泥性”塑造性很强,而且所具有的独特味道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尺度方面,陶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运用到各行各业的机遇也越来越多,不仅是其材料的普遍性,还是他本身的特殊性,都和环境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就像米罗把马赛克贴在水泥烧铸的雕塑形体上,通过色彩的肌理变化,从而强化雕塑的造型,他还将陶瓷用来装饰主题雕塑周围的地表,装饰台座花坛和地表花坛。还有景德镇的路灯,全都是用陶瓷做的灯柱,运用了最传统的装饰形式如青花,刻花等,这些独特的釉色是中国青花几百年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千年瓷都的浓郁氛围,塑造了景德镇一道独特而炫目的景观。釉色方面,陶瓷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色彩空间。陶瓷经过高温烧制,其色彩富有变化性,并且经久不褪,既是美观的艺术表现材料,也是其他材料无法替代的环保型的艺术材料。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景观是人类改造环境并依赖的空间,两者与陶瓷艺术紧密的融合,出现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的结合以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用另一种方式得以表现,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发展到现在,充分的展现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自己艺术个性的语言,把陶泥、瓷土材质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艺术家在传统的材料和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寻找一种能表达自己情感的,返璞归真能得到大众公认,能融于环境的公共艺术创作。陶瓷艺术从室内走向室外,作为环境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并逐渐成为环境景观设计中构成要素之一,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在这种情形下,脱离了传统意义,如居室小摆件、日用品或作为建筑之砖瓦的现代陶艺走入环境艺术之中,就显出其不可多得的优势――丰富的肌理与形态表现,釉色与烧成的独特魅力,坚固耐用的性能,最重要的是陶艺所具备的与人性的天然亲切感。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作为一种公共艺术既体现景观艺术的大众性,又有陶瓷艺术本身所特有的文化积淀。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从材质上主要是以陶瓷材料出发的公共艺术作品。相比较传统的实用性的陶瓷,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的实用性主要是对环境存在,景观设计与陶艺作品主要是一些探索性的表达个人意愿和思想的环境景观艺术,在创作的想法和创作的观念上都有一定的差异。景观设计与现代陶艺顾名思义是在公共景观环境中的陶艺,它的意义必须在公共环境中的才得以实现,必须发生在公共的空间。环境陶艺还必须具备大众公共性,也是现代陶艺能和景观艺术能更好结合的一个问题。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使得景观陶艺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并且能够很好的与景观艺术融合在一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景观陶艺的运用越来越存在我们大众的身边,它的人文性和价值性将会不断的提升。对于现代陶艺参与到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中,是城市景观艺术领域的新拓展,陶艺以其独有的“泥性”置身于城市景观环境中,易于公众的近距离亲近,使人们在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体会到回归自然的亲切感,又可避免城市景观缺乏个性和文化特色的弊端。从而提高了人们生活的环境质量,增添了文化氛围,同时使城市景观有更多的选择达到人性化、艺术化的景观艺术设计。

指导老师:韩祥翠

湖北师范学院校级大学生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3ZD58。

参考文献:

[1]孙晶,邬烈炎.现代陶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