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民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堂讲授是实施各项教育的最主要形式,也同样是培训农民最主要的形式。在农民培训工程中,听课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如何用农民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进行授课对于保证教学效果非常重要。而讲课技巧运用的好坏,对教育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
1.抓住学员注意力的技巧
1.1开头的技巧
1.1.1引导学员集中注意力
根据农民平时喜欢彼此间开开玩笑的习惯,在开始讲课前,可以先讲几句无关紧要的玩笑话,形成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就把学员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
1.1.2明确讲课内容
讲课前可以把内容要点先提示一下,这样在他们了解了课堂上能够为他们解决哪些实际问题的前提下来集中精神。
1.1.3列举实例提高学员兴趣
用一个既发生在他们身边又和授课内容有关的例子开始讲课,对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关系极大。真实的事例对于最讲实际的农民来说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1.2引发兴趣的技巧
1.2.1授课内容针对性强
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讲课内容适应听课者的情况。讲课前教师要对学员当地的情况作一番了解,使所讲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讲课的内容能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从而引发学员的兴趣。
1.2.2授课内容要点突出
最好把讲课内容中的要点讲深、讲透,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很细。讲课要点的确定一般就是当地生产上经常发生的、对产量影响比较大的技术问题或农民最关心的一些问题。
1.2.3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可利用现代教具的有声、有影及传统教具的直观性以激发学员的兴趣。教学内容中避免不了出现一连串的数据和冗长的理论知识,这些内容学员听起来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这些内容采用声像教学手段,运用生动的例子、黑板、图片、图纸表等则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2.4搞好双边教学
通过双边教学可营造课堂上的活跃气氛,而这对于不耐受枯燥的、一言堂式的农民学员来说十分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灌输,而要不时提出问题或者随时和学员了解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际情况,都可以调动起学员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
2.语言技巧
2.1方言土语的运用
农民多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所以他们对当地的方言土语听起来会感觉很亲切。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用标准普通话文绉绉讲述,会显得呆板和造成距离感,甚至不利于接受和理解。
2.2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
让他们喜欢你的讲课风格,从而引发他们对所讲内容的兴趣,但注意不能流于低俗。
2.3语速和语气的把握
讲课的语速太快,学员来不及消化和理解,尤其听众多是有一把年纪的农民,反应速度比较慢,所以语速要始终和学员的思维协调合拍。语气要亲切,关键内容要加重语气重复1~2遍,以加深印象。
2.4减少口头语
注意在平时语言表述中养成简练、干脆的好习惯,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具有“地方土味”的出色讲演者。
3.课堂举例的技巧
农民培训涉及生产实际的内容比较多,所以教师恰当的运用实例来讲解既生动实用,又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恰当的例举他们身边的实例,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时间分配的技巧
4.1培训时间的安排
组织学员集中培训的时间须安排在农闲季节,这样可以让他们没有牵挂的投入学习。至于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个别指导最好放在田间地头。
4.2根据内容分配课堂时间
教师应在时间分配上保证把重点与难点的内容讲透,涉及到的非重点内容就略讲。不要在仅应该作为了解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一是善于学习。各种培训讲座的开设,使农民的视野得到开阔,眼界得到扩展,思想得到解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搞活流通的思路得到确定。南沙社区的农民素来有发展荷藕生产的习惯,该社区区从社区信息中心得知种植荷藕发展前景好,通过引导,农民种植荷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并且成立了荷藕生产合作社进行产加工一条龙生产。二是勤于观察。每年到年底,农资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社区农民虽然把握了这一规律,但苦于没有门路,无从着手。通过广播网络的宣传引导,得知各个物资站的价格,并进行比较,提前预购了当年的农药、化肥等农用物资。三是敢于尝试。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民相信科学、依靠科学、发展生产的胆子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大。通过引导,各单位都能适时鼓励农民发展油菜间套作,利用合理的“时间差”,采取双膜覆盖技术种植西瓜,使种植的西瓜提前上市。全镇2012年种植的菜套瓜近6000亩,与前年比增加4000多亩,仅西瓜一项就实现亩增收500~800元。军师社区的9个居民生产小组前年农民种植的西瓜仅60多亩,2012年通过宣传,农民种植的西瓜面积扩大到190多亩,该生产小组居民陆美芹种植的35亩蔬菜,仅西瓜一项就获纯收入3.6万元。
二、以人为本,积极为农民充电
在各种培训中,社区中心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科技示范户的能力建设,使农民知识更新。2013年组织科技示范户集中进行各种培训20多次,培训种养业人员3600多人次。通过规范化培训,使每个示范户都能熟练掌握2~3项先进的实用技术。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使农民学会运用知识。推广主导品种和先进技术,和镇农科站合作建立重大农业新科技推介制度,重点推介优良品种和配套种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科技示范户和广大农户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使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增长。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与推广,使农民享受新知识。社区中心根据不同农户的需求,有针对性发放农民易于掌握、善于吸收的科技知识小报,确保科学技术应用到千家万户,并配合各社区的广播进行实时宣传。
三、因地制宜,增强农产品竞争后续力
在各种科技培训中,社区中心还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市场运行规律,达到以品牌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品牌战略,靠挂大企业,以品质带动农民增产增收。2013年全镇种植荷藕4万多亩,利用当地食品加工公司的优势,积极引进荷藕新品种系列,提高了荷藕品质,平均单株达4.2公斤,亩单产荷藕2600多公斤,平均亩增收近300元。二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积极为农产品起“名字”,上“户口”、做“嫁衣”,以新颖性推动农民增产增收。2010年,北河社区王伟久承包了200亩葡萄园,栽植的4万株葡萄,经过过2年的精心管理,2012年喜结硕果,平均单株出果量近20斤,为了使葡萄卖上好价钱,他精心包装了“葡萄”,精美的包装加上良好的品质,并注册了“久久葡萄”的品牌。他生产的80%葡萄全部以每公斤高出市场价0.5元进入超市,200亩葡萄园直接创收260多万元。三是实行规模化种植,以平衡增长拉动农民增产增收。在集中学习中,火花社区居民小组农民周玉平,依靠培训所学得的知识,2012年大胆承包了100亩粮田,由于采用了精量播种法、前氮后移、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水稻平均亩产586.2公斤。且每亩节约生产成本20元,增产增收39元,亩增效益59元。与他一样,其他农民依靠社区中心的信息,种植的水稻,小麦等农产品由于采取了规模化种植与管理,使我镇如今种植的粮食作物普遍被消费者和粮商看好,没到收获季节,纷纷派员定点抢购。
四、寻找短板,增强和谐发展“聚心力”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生产方式;系统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6月3日
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米凯·吉瑟(1965)的研究表明,在乡村农业地区,教育水平提高10%,将多诱使6%~7%的农民从农业迁出,同时农业工资会提高5%;世界银行早在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就认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国内有关研究得出,与文盲相比,小学毕业生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50%,中学毕业生为100%,大学毕业为300%。小农生产方式是“三农”问题的总根源,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变,当务之急是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为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的意见。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的重点任务。本文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入手,提出解决“三农”问题当务之急的任务,进而认识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三农”问题的由来及基本观点
“三农”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均需面对的问题,也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的、制度的和社会的原因,也有经济原因,更有农民自身的原因。从制度角度看,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高低决定了先后发展顺序,接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多少以及就业和发展的机会等。从权利来看,虽然解放后农民开始当家作主,但至今农民没有土地的私有产权,集体产权存在着虚设和被少数人或“利益集团”支配的现象,农民缺乏利益表达的路径,甚至住房也只有房产权,难以通过市场实现其最大化。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紧迫性,决定了社会有限资源的配置不利于农村,长期的收入再分配倾向于工业和城市,从1952~1989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和农业税从农村中抽走近1万亿元资本,而同期支农资金仅3,000亿元,净流出7,000亿元;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农业技术进步速率慢,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包括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农业总体呈边际收益递减的状态;另一方面最近农业部韩长赋认为,“农业生产正在进入高成本阶段”,消费品价格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导致居民生活成本和农业生产成本在上升,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外出打工是为了获得收入并回流农村建设家乡的话,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定居城市。
上述原因导致很多地方农业生产只能依靠体力、采用简单生产工具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民组织程度差,“靠天吃饭”和等待支持的现象仍然存在,依赖传统思路“三农”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农业和农民利益在农业生产资料购买和农产品加工运输中两头受损,影响了农户的积极性,问题的根源(实质上也是中国“三农”问题的总根源)是小农生产方式,这就要求在农业科技推动下,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实现这一种变革,一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要培养农村带头人,促进农业组织化发展,有效地实施资源配置。由此,我们认为,制度和意识的调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条件;在农业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充分条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升和农村带头人的培养。解决“三农”问题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变迁及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重中之重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通过生产经营的专业化、社会化和集约化,将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产前、产中和产后相结合,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其发展依赖于制度变迁基础上的农业组织程度的提高。实现这一目标,归根结底靠的是人的思想和观念,而人的思想、观念又取决于人的知识及获得知识的途径。
关键词:农民;培训;需求;体系;机制;评价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017—04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应着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亿万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力支撑。于是,研究农民培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关系的研究,在我国主要是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的,当时影响力大的有乡村教育实验、乡村建设运动等。这期间,黄炎培在上海成立中华平民职业教育社,在“富教合一”方针指导下,开展贫民教育和推进乡村改进计划等活动,将职业教育从城市转向农村,积极为农村建设服务;陶行知在北京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将平民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奉行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晏阳初则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通过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推行乡村改造;另外,梁漱溟则特别强调农村教育、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重要性,主张从乡村人手,以教育求理性,从理性求组织。随后,积极主张通过农民教育来提高农民素质,将农民打造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力军,同时,在不同时期就农民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知识与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内容及方法等有深入的论述。
在20世纪80年代,罗晋辉(1986)对农村剩余劳力转移途径、转移模式、流动特点及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进入90年代,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重视,袁利金(1994、1995)等研究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及其评价,戴思厚(1996)、袁兆亿(1996)对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途径、战略问题等进行了探讨,石成林(1991)、王敏(1991)对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工、流动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1999年,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在理论界正式提出“新农村运动”概念后,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的研究不断深入,特别是《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1号文件)出台后,研究热潮空前高涨。进入21世纪,仅从掌握的资料看,李文政(2007)等从创新农村教育与农民培训等方面,研究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李剑富(2006)等对新型农民的内涵、新型农民培育方式等进行了研究;彭希林(2007)、杜威漩(2008)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培养新型农民的经济学价值等进行了分析;应柏君(2003)则强化了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有大量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从宏观、微观层面对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进入20世纪,学者们对农民培训工作的研究得到全面展开,下面从培训需求、培训体系、培训机制、培训模式、培训评价等方面分别综述。
一、培训需求
培训需求研究是农民培训的关键问题,只有清楚农民培训需求,才能对其需要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有的放矢的培训。张峭和徐磊(2009)认为农民培训需求包括农户、企业和政府的培训需求,农户是培训的微观主体,企业是培训的中观主体,政府是培训的宏观主体。但目前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农户的培训需求上,姜长云(2005)研究指出要客观地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必须将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长期分析与短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农民参加培训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是农民参加培训的重要制约因素。有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农民参与培训的意愿受到培训内容、农民年龄、农民受教育程度、农民期望培训收益、农户家庭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人数、农民对目前收入满意程度、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农户家庭主导产业、培训地点、培训时间、是否接受过培训、对培训效果的看法等因素影响。其中,农民参与培训的愿望与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农民受教育年限、农民期望培训收益、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劳动力人数、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以前接受过素质培训、对培训效果的看法呈正相关,与农民年龄、培训费用承担比例、农民对目前收入满意程度、培训时间时长、培训地点距离呈负相关,城郊农民中土地被征用情况与培训意愿呈负相关。从需要的培训内容看,在传统农区,农民最需要的培训依次是种养业技术培训、非农就业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但农民在非农产业与农业比较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开始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劳动,这导致单纯以农业种植技术为主的培训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对管理、创业、电脑等知识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意愿;农民最愿意接受现场指导,专家、农技人员的授课受到农民的欢迎;农民喜欢的培训地点以乡镇和县城为主,期望在农闲时开展培训。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昌盛为中心,以普及农业提高前辈技能和非农财产技艺为重点,执行就业培训与创业培训相结合,指导培训与技艺培训相结合,务工培训与务农培训相结合,采取培训技能主干、培育专业强人、培养示范典型、建立推行基地、普及科技效果等办法,经过办班培训、集中讲座、光盘学习、田间指导、技能承包、观赏学习等方式,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具体提高全市农业科技程度和农民科技文明本质,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方法,为加速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和现代农业建立供应人才和智力支撑。
二、目的任务
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分市、县、乡三级开展。
市级培训活动共举行短期培训班80期次,开展基层巡回讲座520场次,制造电视专题节目、讲座75期次,制造发放光盘12000张,制造收集专题节目、信息、常识150期次;县级培训活动共举行短期培训班440期次,开展基层巡回讲座5300场次,制造电视专题节目、讲座550期次,制发光盘106000张,开展乡村劳动力阳光培训960期次,开展农民职业技艺培训22期次,组织观赏学习109次;乡级培训活动对比市、县级培训活动由各地辨别确定目的任务。全市累计培训农民到达100万人次。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首要包括:基层农业技能人员、乡村基层党员干部、乡村财政人员、农民、农业财产化龙头企业治理人员、农民专业协作组织治理人员等。
四、培训内容
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要着眼于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着力于农业生产技能程度、非农财产技艺、运营治理理念、信息获取手段和市场掌握才能不时提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培育提高前辈的农业运营治理理念。量体裁衣,因情制宜,增强指导,积极扶持,努力推进农业规划化、规范化、集约化、生态化、特征化、品牌化、专业化运营。二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重点进行培训。围绕农业品牌创新工程,抓好品牌农业、规范化生产、三品一标、农产物安全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设备农业拓展工程,抓好提高前辈合用农业维护地设备建立、设备蔬菜技能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生态农业推行工程,抓好生态农业、轮回农业、沼气建立、秸秆气化、太阳能应用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农业生产前提改善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地盘整治、中低产田革新、高规范农田建立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地盘流转加快工程,抓好乡村地盘承包运营权政策律例、机制形式、发展偏向、规划运营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围绕农业乡村严重工程项目开展培训,共同农机补助、农产物监测系统建立、沼气工程等项目标施行,抓农机运用和维修、沼气生产工及沼气物管员、基层监测员培训,为严重项目标施行供应人才保证。三是推行提高前辈的农业生产技能配备。围绕农业服务系统发展开展培训,抓好基层农技推行人员、村级农业技能推行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常识更新培训,为农业生产服务系统供应人才支撑。围绕优势农产物和主导财产开展适用技能培训,以保证首要农产物有用供应和添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抓优秀种类、技能的引进推行,结合农时时节,采取各类方式,大力开展农业适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才能和运营程度,培育一批有文明、懂技能、会运营的新型农民。
(二)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宣传统筹城乡发展的严重意义和各级党委、县政府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政策、办法,包括乡村宅基地流转、乡村承包地治理、农民进城落户等方面。重点增强农民非农财产技艺培训,大力施行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围绕人力资本市场需求,增强乡村劳动力二三财产职业技艺培训,开展乡村劳动力自立创业才能培训,积极指导乡村劳动力向非农财产转移,鼓舞乡村劳动力到外埠务工、创业,推进乡村居民向城镇转移。
(三)乡村综合配套变革。深化乡村产权准则变革(乡村集体地盘一切权、集体建立用地运用权、乡村林权、乡村地盘及果树承包运营权、乡村房子一切权等确权颁证工作)、乡村地盘股份协作制、乡村社区资产股份协作制、乡村资金合作协作社、乡村集体财富积聚机制、基层民主治理与创新等方面政策办法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看法,推进乡村综合配套变革,加速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
(四)新民居建立。大力宣传新民居建立的严重意义和各级党委、县政府推进新民居建立的各项政策、办法。宣传各级新民居建立的规划、方案和各类新民居建立的形式、典型。鼓舞指导广阔农民群众积极参加新民居建立。
(五)农业财产化运营。围绕龙头企业提拔和农产物加工业强大,抓好农业财产化运营、农民专业协作社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农副产物加工业发展、各级扶持政策、龙头带举措用、好处联合机制、农产物基地建立、打造财产链经济等方面相关常识培训。
五、培训方式
(一)举行培训班。举行短期培训班,就单项专业常识、专业技能进行系统培训,让受训人员做到结实把握、纯熟运用。
(二)开展基层巡回讲座。在县、乡、村举行专题常识讲座,让受训人员把握常识要点和技能方法。
(三)创办电视专栏。在市、县电视台创办农民科技培训专栏,制造科技讲座、信息传达、典型示范、产物宣传等相关专题节目,扩展农业科技普及范围。
(四)光盘教育。市、县两级购置、制造光盘,下发到村和重点农户,经过观看光盘让受训人员把握相关常识和技能。
(五)现代长途培训。应用党建网、乡村党员干部现代长途教育网、城乡一体化网、农业信息网等收集,制造专题节目,相关信息、常识,到达培训目标。
(六)播送板报。首要应用村级播送和板报,结合本地主导财产,结合农时时节,有针对性地播放、登载相关常识和技能,提高本地农民科技本质和农业生产科技程度。
(七)典型示范。围绕培训内容,在各个方面大力培养典型,充分发扬典型带举措用。积极指导已有的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成功典型参加全市农民科技培训,充分师资力气。还市、县、乡、村围绕相关财产,在栽种、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积极培养典型,依托典型带动,充分调动广阔农民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热情和积极性。
(八)大篷车活动培训服务。市、县、乡成立农业科技服务大篷车,公开服务德律风,为广阔农民供应德律风征询和上门服务。
(九)现场指导。市、县、乡各级农业主管部分,布置农业技能人员或延聘农业专家深化田间地头,为广阔农民开展现场技能指导。
(十)技能承包。市、县、乡各级农业主管部分,布置农业技能人员或延聘农业专家,对栽种、养殖等重点场(户)开展技能承包服务。
(十一)观赏学习。县、乡、村三级要组织村干部、农民、龙头企业治理人员、农民专业协作组织兴办人员比及周边提高前辈典型观赏学习,坦荡眼界、拓宽思绪、灵通讯息,学习新理念、新形式、新技能。
六、时间布置
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共分三个阶段:
(一)预备阶段(2012年11月20日—2012年11月30日)。具体做好各项预备工作,包括制订方案、成立组织、制造方案、布置课程、组织师资、购制材料、确定场地等。
(二)培训阶段。(2012年12月1日—2013年5月15日)。市、乡、村各级具体开展各类方式的农民科技培训活动,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三)总结阶段。(2013年5月16日—2013年5月31日)。具体总结培训阶段开展的工作、获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收成的经历以及对今后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计划和建议。
七、保证办法
(一)增强组织指导。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严密共同,构成工作合力。各单位之间要增强联络与协作,特殊要增强与新闻媒体和四家收集的联络与协作,构成强壮的宣传培训气氛和收集掩盖格式。指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县政府农办)要做好科技培训活动各项详细工作的协调组织。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分也要成立响应的指导组织和做事机构,组织开展好全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活动。
(二)增强责任落实。各级各有关部分要坚持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目的责任制,层层分化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各县(市)区要依照《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施行方案》中的目的任务(任务分化表附后),制订具体详细的施行方案和培训方案。市指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依照《市百万农民大培训施行方案》中的目的任务(任务分化表附后),制订详细培训方案。各级各单位施行方案和培训方案于12月10日前,报市指导小组办公室。
(三)增强宣传发起。各级宣传部分、新闻单位要做好宣传发起工作,大力宣传科技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主要效果,宣传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活动的严重意义,宣传提高前辈科技典型和工作典型,努力营建广阔农民群众信科技、学科技、用科技、传科技的浓重气氛。
2014是全面贯彻落实十精神、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之年,更是我镇加快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之年。扎实做好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和提高农民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对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本镇转型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要求,以提升农民素质为目的,拓宽培训项目,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培训质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深化和创新服务,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组织领导
为做好今年的农民培训工作,镇党委政府同意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要点
(一)制订计划,提高培训质量
1、制定切实可行的农培工作计划。各村(居、社区)要从“二个转变”的要求,即从适应性向战略性、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制订切实、有效的培训计划。镇成校要根据镇农培计划方案的要求,切实抓好方案的指导和落实工作,并协助全镇各村(居、社区)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2、提高培训质量。坚持把获证率作为衡量培训质量的重要指标,要求培训获证率达到80%以上。证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证书、操作证书、合格证书等由镇及镇级以上鉴定管理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
(二)突出重点,增强培训成效
1、把创业培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要着力推进农民创业培训。要充分发挥现代化家庭工业发展灵活性的特点,做好现代家庭工业业主的培训,促进现代家庭工业健康发展、蓬勃发展。要以农村青年为重点,加强创业技能培训。以项目发展为龙头,带动低收入农户、以农村大龄劳动力、留守妇女、残疾人员等特殊群体,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种养大户、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人员、农家乐经营者、专业合作社创办领办者、行业协会带头人、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快速发展。
2、继续抓好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坚持“符合实际、具有实效、可以实用”的原则,围绕我镇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以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农民稳定就业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为追求,切实有效地开展农民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结合当前企业转型升级、农民工返乡的实际,重视下岗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农民转岗就业。
3、积极探索与新社区建设相对接的各类培训。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联系协作,突出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项目,把农民培训融合渗透到新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以村两委会班子成员、农村实用人才、村信息员和青年农民为重点,启动实用信息技术培训活动。
4、组织开展农民“双证制”教育培训。探索利用电大、农广校、成校等途径,着重对村干部、青年农民培训开展“双证制”培训,使受训农民既获得专业技能资格证书,又取得成人学历证书。引导参加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人员参加成人学历教育。
(三)深化服务,提升工作水平
1、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工具、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的政策意见和典型事例的宣传,扩大培训影响,促进学习技能热情。各村(居、社区)对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中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及时总结宣传推广。
2、促进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的对接。根据县农培办的统一部署,建设完善农民培训信息管理系统,探索建立网上培训就业供需对接平台,开展培训跟踪服务。围绕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加强与用工企业的联系,促进培训转移对接。充分发挥各类人力资源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3、加强调查研究,创新服务。各村(居、社区)要结合实际,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设计载体、搭建平台,从服务方式、培训模式、管理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探索创新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不断提高农民培训和转移工作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直接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指在农村田间地头,农民现场参与讲解、示范、操作和解答等活动的培训方式。其内涵包括:一是直接面对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线农民作为培训对象,指导人员和农民直接面对面交流。二是直接在生产现场开展培训。着重解决当前生产实践和工作中的问题与推广运用新技术,针对性和操作性较强。三是培训内容紧密围绕生产实际和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或在具体操作中进行学习。优点:能够填补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的距离,可以因人施教,适用范围广泛。缺点:技术单一且理论性不强,容易产生对培训人员的依赖。
2.农业高校参与式
由于农民培训面对的对象群体大,科技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对新事物和新知识接受能力差别较大,农业高校参与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自主开设培训班、与企业或者协会联合开展培训、专家深入农村开展科技讲座和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也有科教人员个人参与培训机构等培训活动。这些方式的对象不同,培训的形式和资金来源也有差异。农业高校要调整自身定位,成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主要参与者。从目前农民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培训主体多为政府、企业、协会和农业推广机构。而真正具备知识和技能培训能力的主要力量还在于农业高校本身,大学是农业知识的发源和传播中心,具有直接性、源发性和权威性。政府、企业等培训主体在知识和技能上具有间接性,而且由于培训出发点的差异,在培训层次和目的上也存在不同。只有农业高校技术来源最直接,利益相关性最小,更能关注农村劳动力自身的需求。
3.能人带动式
能人带动式新型农民培训模式是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紧密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一系列培训与服务,在农村培养一批科技、经济和管理能人,再通过这些能人影响和带动一方百姓共同富裕的培训方式。一是培训对象要求较高,也就是培训对象不是面向普通新型农民群众,而是新型农民中的精英。培训对象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善于抓住机遇,勤劳守法,刻苦学习,富于创造与实干的农村青年、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企业带头人和科技致富能手等。二是在培训内容上要求不能只是简单的传授一两门实用技术,而是要求要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要求,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开展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等的系统教育与培训,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4.自助式
自助式培训模式是根据农民的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项目,选择培训项目时,可像逛商场、超市买东西一样,随便挑随便选。例如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者,可选择家政服务、中西面点师、烹调师等。年轻、学历偏低者,可学习美容美发、餐厅服务、酒店客房服务、建筑、电子装配、物业管理、办公设备维修和电梯、汽车维修等课程。高中、大中专毕业生,可选修网络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等高级工种。就地务工的农民可学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枸杞栽培、无公害蔬菜栽培、果树修剪、畜禽饲养管理和疫病预防基本知识等。
5.流动式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转型
当前党和国家特别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作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在实施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党的惠民政策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会和市场教育培训,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人才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型,探索从技能到创业培训的转型,从人力资源开发到人力资本培育的转型,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促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1 理论教育向实践操作的转型
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由于农民知识层次、学习时间、记忆能力的限制,需要将理论知识培训向实践操作的转型,或将理论知识简单化、趣味化,通俗化,便于学习掌握。一是将课堂从教室向田间地头的转型。要求培训机构本着“实际、实用、实效、必须、够用”的原则,建设多种教学实习基地,多开展实践性教学。把理性知识和技术要点在试验、示范操作中讲授,让农民在实践中学习,在示范中掌握,在操作中提高,把理性知识上升到感性知识,让群众学得会,记得牢、用得活。二是将粉笔+黑板形式的课堂讲授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型。培训机构要鼓励教师加强学习和知识更新,熟练掌握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能力。在教育培训中,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制作成教学课件,运用影像视听设备教学,理论知识与影像结合,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农民的听觉、视觉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有效地调动起来,达到最佳的教育培训效果。
2 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的转型
培训机构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将农民培训由全民培训向培养乡土专家转型。一是把农民培训向乡土人才转型。拥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或有基地、或有龙头、或有市场,各有各的发展能力,只要给予其必要技能提升,就能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培训机构对乡土人才进行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发挥他们的导向和辐射作用,使其成为开阔农民视野、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驱动器"。二是把农民培训向农村科技带头人或科技特派员转型。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繁荣农村经济,各地政府不断地向农村派送农业技术员或科技特派员驻村包点,培训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中的特派技术人员和科技带头人教育培训,对他们进行“充电”和知识更新 ,发挥他们“二传手”作用,让他们成为农民素质提升的"孵化器"。三是把农民培训向乡镇和农村中的会计员、计生员等职业技能型人员转型。通过对这些技术员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让他们成为科技培训的二传手,或由他们帮助农民选择品种、技术、项目和市场,成为农村中破解政策法规和科技难题的“解码器”。四是农民培训向龙头企业中的经营管理人员转型。培训机构要对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指导农民按市场需求,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生产经营,提升农民市场意识,让龙头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成为引领市场动向的“心脏起搏器”。五是农民培训向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转型。党员干部在农村是农民群众的领头雁和标杆。培训机构要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科技培训,把他们培养成具有科技、市场、环保、大局和创新等意识的专家型人才,让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成为群众科技提升的“调节器”,带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改善民生、带动民富、提升民智、突出民本、赢得民心。
3 技能培训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
农民培训过程中,要从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向换脑、增智、理念更新和能力提升上转型,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一是要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当前国家特别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党的惠民政策为农民素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民培训已要从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和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教育培训领域也要向种养加、产供销并重转变,向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向集约技术转变;向一、二、三产业全面覆盖转变;由农民向经理、老板转变,从生存型向创业型转变。二是从技能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近年来,国家为了提高农民种田水平和素质能力,注入了大量资金,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家园建设等工程项目,加大人才培养,使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和致富技能,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是,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智能型人才,所以人才培养要向职业技能教育转型,从技能学习向素质和能力提升转型,教育培训过程中,除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要进行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科技创新、品牌建设、领导用人科学、生态安全、企业文化等有关知识培训,将农民向市民,从民工向职工或“蓝领”转变,将农村人力资源培养变为人力资本开发。
4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的转型
培训机构向服务组织转型的形式有:一是送科技文化下乡服务队。农民培训机构除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外,还要有学识渊博、爱岗敬业和奉献农业教育的教师。利用先进的师资和农村各种培训场所,组成送科技下乡服务队,开展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二是创办教学实习、示范基地。实践教育好于课堂说教和纸上谈兵,教学基地试验实习改变黑板上搞科研加工、教室里搞种粮养畜的局面。发挥教学基地实验、示范作用,让基地成为农民教育培训大课堂。三是成立和发展科教兴农服务组织。可以由培训机构牵头,让有能力的教师为主,毕业或在校学生加入组成专业协会或服务组织,让农民自愿加入,进行公益性、有偿。这样培训机构、服务组织和会员(农民)以服务为中心,上下联动,取长补短,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具有培训有师资,试验有基地,实习有场所,市场有信息,服务有信誉。四是建立职业介绍中心和职业技能鉴定服务站。培训机构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模式,实施“双证”教育,给农民外出就业发放“绿卡”,提供就业和创业保障。五是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服务平台进行知识传播和信息。提高教师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设服务栏目,对农民群众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服务。
农民培训的有效转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部门的密切合作,有效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农民培训有效转型;只有培训模式的有效转型,才能更加高效地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适应时展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现武装、转移、减少和富裕农民。
参考文献:
[1]《构建培育新型农民平台,服务新农村建设》.于慎兴.《农村远教》.2007(3).
[2]《浅谈新农村建设亟待培育新型农民》.于慎兴.《农村远教》.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