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汉语负迁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日本学生;中日同形词;母语负迁移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中日同形词是中日共有的,有相同或相似形体(只有少数笔画或繁简差异)的词,本文大致分为同形同义词汇、同形近义词汇和同形异义词汇。据李泉的分析统计,在中日字形基本相同或相近的3817个汉语常用词中,日语词义完全相同和基本相同的占53%,完全不同的仅占4%。可见汉日同形词中词义相同或部分相同的占多数,词义完全不同的占少数。自然,对于属于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尤其是中日同形词的学习方面,势必会较之其他国家的学生更易受到母语迁移作用的影响。中日同形词中“同”的部分,会给日本学习者带来一些正迁移,而“异”的部分,会带来负迁移。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他们无意识地受自己母语的影响,混淆了汉语与日语的区别,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他们学习上的障碍。
这些负迁移现象造成的偏误在本文中分为四种:词义偏误、搭配偏误、词类偏误、语用偏误。据黄晓君的预料统计这种负迁移在三类中日同形词中的分布:
从表1看出,同形似义词偏误句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同形同义词,最后是同形异义词。因此,同形似义词的偏误应该是同形词研究的重点。
从表2看出,词义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对词义的理解不准确,受到母语干扰的影响,不了解近义词的区别等造成词义偏误。其中,同形似义词的词义偏误所占比例最高。搭配偏误所占比例仅次于词义偏误,汉日同形词各自搭配的对象词语不同往往容易造成搭配偏误。语用偏误在同形词偏误表现中所占比例次于搭配,学习者常出现因不了解同形词的褒贬色彩和近义词的重复使用造成用词累赘等造成偏误。
对于同形异义的中日同形词,它们仅有相同的形式,而意义在现在看来没有任何关系。如我们很熟悉的“手”却是“信”的意思,“嫁”却是“儿媳,妻子”的意思。这类词按照难度等级理论的研究,其难度等级并不高,因区别大而更受学习者注意,不易被母语负迁移所影响,故不易引起偏误。不作赘述。
对于同形近义的中日同形词,日本人在接触到相同的词形这一信号时,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日语中相同或相似汉字词的意思,不可避免地会条件反射到他们的脑海中,与汉语形成模糊的重影,干扰着他们对汉语的正确理解。分类例析如下:
1、词义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我梦中地听着一首中文歌曲。
“梦中”在汉语中的意义是做梦的时候。而在日语中的意义:①做梦的时候。②拼命的样子( 例如:中でびむ)③热衷于一件事情,对其他事情心无旁贷 (例如:中になって研究する)。很显然,这位日本学生把日语中的第三个义项迁移进了汉语的该词汇,他想表达的是“沉醉”“陶醉”的意思。
陈绂先生的论文中还提到复合词后加宾语或补语不得当的一些问题,如汉语动宾结构的复合词和具有不及物动词性质的复合词,它们的后面不能带宾语。在日语里虽然也用相似或相同的两个汉字书写的词,其意义也与汉语中的与之相对应的动宾结构的复合词的意义基本一致,但是,日语中的词不是复合词,更不具有动宾关系,它们往往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性质。如“毕业”,日语写作“卒(そつぎよう)”,是名词,但它又是さ变动词,又可以以“卒する”的形式用到句中。如“彼女は北京大学を卒した”(她毕业于北京大学)。日本学生在使用它们的时候,就很容易混淆了汉语与日语的区别,误把日语词用到汉语的句子里了,因而出现了不该带宾语的带上了宾语、不该带补语的带上了补语的错误。“会面老师”、“毕业大学”等都属于不了解这一特点而产生的错误。
2、词语搭配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他身体有故障,所以请假不上课了。
我们知道汉语里“故障”只专指机械、仪器等发生的不能顺利运转的情况。而日语的“故障”不仅可以与机器搭配,还可以与人体搭配,因学生不了解“故障”在汉语和日语里有不同的使用对象而造出来的错误句子。
3、词类偏误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公交车里的乘客混乱了公交车。
“混乱”在汉语中是形容词,在日语里是动词「混乱する。这是词类上的母语负迁移,错误的运用了日语中动词用法。
4、语用方面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我暗算给他一个生日的惊喜。
汉语词和日语词的同形词中,有很多虽然词形相同,但是褒贬意义不同。有的汉语是褒义词,日语为贬义词;汉语是贬义词,日语为褒义词;汉语是中性词,日语却是贬义词。所以中日同形词不能完全去对应它的褒贬语义,否则就会因不当的迁移造成偏误。汉语中的“暗算”原义指“私下计数”。但在现代汉语中常指暗中算计伤害,图谋伤害或陷害,含有贬义色彩。而日语的“暗算”只有心算的意思,不带有任何褒贬色彩。
对于学习过程中的母语负迁移,教师要判断偏误成因,然后有针对性地教学。提前做详细的对比,预见迁移会产生的偏误,把汉日比较的方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参考文献:
[1] 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2] 鲁健骥.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4).
[3] 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4] 大河内康宪.日本と中国の同形[A].日本と中国の照研究文集,1997.
[5] 刘富华.HSK词汇大纲中的汉日同形词的比较研究与日本学生汉语词汇教学[J].汉语学习,1998,(6).
关键词:写作 负向迁移 词汇 句法 语篇
1.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指原来习得的某种语言知识应用于另一种语言中。迁移这个术语一度和行为主义密不可分,但是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学习者母语的影响归结为习惯是不合适的。Odlin(2001,p27)在总结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研究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
迁移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
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前者指在一种语言学会的东西有助于另一种语言学习,后者则指在一种语言中学会的东西干扰在另一种语言中进行的学习(Brown,2002,p.90)
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一种常见现象。当学生,尤其是初学者,尝试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他所使用的许多形式与本族语的某些形式很相似。这种把本族语的规则不恰当地应用于目的语的状况,就是负向迁移的一种表现。所谓负向迁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把已经掌握的有关完成第一任务的知识迁移到完成另一相似的任务。但是在还没有了解这两项任务之间的区别之前,他对新的任务的性质并没有充分的了解,就一定会借助自己所熟识的唯一方式来完成第一项任务,也就是说,他会把第二项任务也当作第一项任务来对待。在需要应用新规则的地方,他依然会应用旧的规则。这样,他当然会犯错误。在运用第二语言时之所以会犯错误,部分原因可用迁移这一概念来解释。尽管现在外语界对语言学习中的负向迁移问题,意见纷纷,褒贬不一,但本族语的迁移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是毋庸置疑的。
2.母语负迁移的表现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输出方式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的英语水平。学生用英语写作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在语言层面上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能否成功地从这三个层次实现转换是写好英语作文的关键,但是在转换过程中,无论是在词汇层次、句法层次还是篇章结构层次,无一不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笔者通过对二十名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调查,从词汇、句法和篇章结构三方面论述母语对英语写作过程的干扰。
调查的对象为二十名桂林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收集的作业是他们在大学一年级中所写的作文,其中形式多样,有日记、主题作文、随想等等。
2.1词汇使用上的负迁移
词汇学习的负迁移主要表现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词汇时不知不觉地把母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中的词汇机械地等同起来,造成了目的语词汇使用和含义理解上的错误。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它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多国语言的词汇,词汇量极为丰富。而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词汇丰富,含义也相当丰富。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文化、历史、地理、习俗、语言逻辑思维、语言结构表达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汉语词汇不能一一在英语里找到绝对的对等词,即使是相同的词语,内容也可能不完全相同,存在词汇和词义空缺。中国英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在具体使用词汇时往往认为每一个汉语词汇都能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造成词汇学习上的负迁移。
在样本的作文中,笔者发现,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词汇错误出现率非常高。以下只作部分列举:
(1)My mother is a kindhearted people.
(2)I will remember her at first and let she help me.
如在句子(1)中,正确的表达应该是:My mother is a kindhearted person.在汉语里,名词没有单复数之分,而people和person的汉语意思都是“人”,因此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混淆。
从句子(2)可以看出:这是很明显的中国式英语。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会首先想起她并让她来帮我。正确的表达应该是:I will think of her first and ask her to help. 句子(5)作者的错误在于把母语中的词汇和目的语中的词汇机械地等同起来。
2.2 句法上的负迁移
当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的句法受挫时,会使用母语的句法结构。对其而言,用母语结构来组织语言、加工语言很便利。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习者作文中的句法错误不胜枚举。
(1) The date approach Christmas.
(2) She very like to help others.
(3) You will surely surprise the changes.
(4) People think save money.
(5) Now is winter.
在句法上,英语和汉语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 英语是一种形合(hypotaxical)的语言,主要依靠语法手段表明句与句的关系;而汉语是一种意合(parataxical)的语言,主要利用语义来表明短语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因此,省略形式常在汉语中出现,而英语则比较少见。
2. 汉语属无曲折变化的语言,不存在主谓一致的问题;而英语中的动词必须与其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3. 英语的基本词序是SVO,词序较固定,而汉语既有SVO又有SOV的特性,因为其词序在很大程度上受语用和语义而非语法的制约。Dulay, Burt和Krashen(1982)认为次序方面的错误往往是由于学习者生成目标语句子是逐字翻译本族语的表面结构引起的。句子(1)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
4. 汉语无曲折变化,有时其被动形式由介词被、叫、让、给、受等词汇手段表达,句法或形态无须变化;而英语的被动通常由表示被动的助动词be和主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形态和句法都需变化。句子(3)就是一个典型的被动错句。
5.汉语中的兼语结构表示谓项之间许多不同的关系;而英语受形态规则的限制,一个句子只能有一个谓项。在句子(4)里,学习者错误地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把两个谓语动词放在一起。
6. 汉语是注重主题的语言,而英语却是注重主语的语言。英语中动作的方向是从主语到宾语,而汉语中动作的方向则不一定是从主题到述题。如在(6)中要表达的中文意思“现在是冬天”,在汉语里,“现在”是主题,“冬天”述题,句子的主语(季节)被省略。但在英语中,就必须有个虚位主语。
2.3 汉语的语篇模式的负迁移
有些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写出的文章已没有明显的语内或语际错误,但读起来总感到有所欠缺。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学生不了解英语惯用的语篇模式,采用了汉语的语篇思维模式进行英文写作所造成的。有学生写道:
...Maybe we were so tired, we did not find our mobile phone were stolen. When we woke up, we found our mobile phones were stolen. In fact, when I found my mobile phone was stolen. My heart was broken. Because my mobile phone was bought by myself, not by my parents. I hate the thief.
语篇语言学者Beaugrande & Dressler认为,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在七项标准中,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其中衔接,也称为“粘连”,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则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从语句衔接手法上看,英语多用“形合法” 往往需要借助大量有形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体现语篇中语义的关联,以求达到深层语义上的连贯,因此,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句子是由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宛如节节相连的竹子。而汉语多用“意合法”,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一定依赖连接词语,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顺序,注重以神统行。中国学生已经习惯了汉语句子的“流水句法”,即少用乃至不用连词仍行文流畅,读者不难从上下文加以推测。因此中国学生往往不习惯将上下文关系用连接词紧密联系起来,所写的英语文章往往存在结构松散、意义连贯不紧密、逻辑关系不明晰等问题。
3.调查结果
通过对二十名大学生英语作文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母语负迁移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学习者的作文,母语负迁移的程度也不同;英语水平越高的学习者,其英语作文的母语负迁移现象越少。
4.减少母语负迁移的一些建议
要使学生写出正确而地道的英语,教师应设法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分析掌握汉语和英语在词法、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差异,弄清英语的语言规律及表述特征。另外,教师应经常督促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并且背诵一些英语范文,扩大语言的输入量,培养英语语感。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尽量克服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英文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Beaugrande,R de & Dressler,W.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1981.
[2]Brown,H,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ch Press. 2002.
[3]Dulay,H; Burt,M; & Krashen,SLanguage Two,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1982.
[4]Odlin,T Language Transfer.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顾碧君.英语写作中母语干扰的表现及其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8.
[6]商琳琳.母语负迁移对中国大学生英语协作的影响.兰州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5.
[7] 王红,周秀霞.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句法方面的母语干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6.
[论文摘要]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的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本文拟以语言学理论及英汉对比理论为依据,从汉语负迁移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中词汇、句法层面等方面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对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必然导致不同的民族心理。既而影响到人们的思维形式和语言结构的差异。有关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国内外的专家和学者有综述,对这两种语言的异同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尤金·奈达在Tanslating Meaning中概括为:汉语为意合(Parata-xis)为主,而英语以形合(Hypotaxis)为主(参见Nada Eugene 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E.J.Brill,1982)迁移是个心理学术语,早期仅指先前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现在一般认为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著名的二语习得者Odlin总结了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来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Transfer is the in fluence resulting fro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any other language that has been previously(and perhaps in-perfectly)acquianted.(由于目的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尚未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存在若性和差异,由此而造成的影响被称为迁移)。Rod Ellis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母语有时会带来负面影响,由此而造成的影响被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在英语学习中,受汉语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影响,中国的学生常常将汉语的语言结构迁移到英语表达中来,影响英语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由于这种负迁移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存在诸多问题。
2006年十一月,为了检验05,06级在校专科生英语综合情况,我校主办了一次英文戏剧比赛。通过这次比赛,我们发现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存在一些中式英语的问题,追根溯源这些还是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本文拟以语言学理论及英汉对比理论为依据,从汉语负迁移的角度探讨学生学习中词汇、句法层面中出现的错误并提出一些策略。
目前,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词汇上选词不当,不注意词形的变化,不用冠词,搭配错误,句法上逻辑关系混乱,缺乏必要的连贯与句式变化,语篇上层次不清,用汉英逐字翻译等。
汉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词形的变化是区别于汉语的一大特征。汉字是固定不变的,而英语的名词有数的变化,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动词有人称、数、时态、语态等的变化,此类知识的学习显然需要克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才能奏效。英语中的名词通过改变其词形来完成数的变化,而汉语则是通过量词来表达数量的。而且英语中名词的可数与否与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象news,coffee,bread,water物质名词在英语中是作为不可数名词来处理的。而在汉语中它们却是可数。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中国学生就容易出现a news/coffee/bread/water式英语。比如,此次戏剧比赛《借书》中有句台词学生说:Bring me a water!应为:Bring me a glass of wat-er!英语冠词的使用令许多中国学生头痛,有的学生把“我是学生”说成“I’m student.”比如,此次戏剧比赛《猪八戒背媳妇》中,唐僧师徒路过一户人家,扮演孙悟空的学生说:“Look I There is ho-use!”这显然是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There is a house.”才是正确的表达方式又比如在戏剧《白雪公主》中有演员说:“I want to eat apple.”正确表达替代是“I want to eat an apple.”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各个民族审美观不尽一致,中国传统上比较注重对称美。汉语中成对连词的使用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而英语句子却只需要一个连词来引导。如:Though hewas born in China.he can’t speak Chinese.因此,要避免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训练用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去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汉语中有些动词在及物方面对英语是起正迁移作用的,如买(buy),看见(see),抓住(seize)等都是作为及物动词使用。笑(laugh),走(go)等都是做为不及物动词使用。而有些动词确实起负迁移作用,如发生happen,或take place,出现appear等,汉语中他们常常作为及物动词来用,而英语却是不及物动词。因此,中国学生在使用此类词语时,经常习惯性的使用被动语态,这显然是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在学生作业中曾出现过这样的句子:By the time you get back,great changes will have been taken place in this area.正确句子应删掉been发生这个单词在英语中无被动语态。再比如英汉词汇增删情况也需要引起注意,如英语中人称代词使用频繁:wash my face,put up your hands,do my home work等,这些在汉语中却只说洗脸、举手、做作业等。而唱歌、吃饭、跳舞等这类词语只说sing,dance,eat即可,后面不必再跟宾语。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辨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经常总结语言规律,使学生从根本上克服母语的干扰。
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形上也存在很大差异。在回答反意疑问句时,我们习惯上用“是的我不是。”或“不,我是!”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表达方式,而英语却必须用“Yse!I am!”“No!I am not!”这种前后一致的方式。受母语的干扰,学生对此种答词极不习惯,经常出错。比如在此次戏剧比赛《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和猪八戒关于天气有这样一段台词。孙悟空说到“It isn’t cold today,is it?”而猪八戒觉得天气很冷。反驳到:“Not It is.”这样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来回答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回答应该是“Yes!It is!”由此看出,回答一定要和实际情况相符合,“是”就是‘是’,“不是”就“不是”。也就 是说回答反意疑问句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肯定的回答就用Yes+肯定结构;否定答案就用No+否定结构。再如英语中否定转移的情况也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我们学生受汉语思维的影响在这个方面也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在戏剧《小老师》中,有句台词" think you ha-yen’t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我认为你还没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正确的表达方式应为"I don’t think you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将think,believe,suppose,expect,fancy,im-agine"等动词后面宾语从句的否定词转移到主句中,即主句的谓语动词用否定式,而从句的谓语动词用肯定式。有时将动名词,介词短语或整个从句的否定转移成对谓语动词的否定。如:I don’t remember having seen such a man.(我记得从未见过这样的人)。It’s not a place where anyone expect to see strange char-actors on the street。(在这里,人们不会想到在街上会碰见陌生的人。)有时状语或状语从句中否定词可转移到谓语动词前。The ant is not gathering this for itself alone(蚂蚁不止为自己采食)。He was not ready to believe something just because Aristotle said so(他并不认为亚里士多得说过如何如何。就轻信此事。)
【论文摘要】母语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一直是外语界关心的问题。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一、引言
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母语知识的影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母语迁移”(l1 transfer)现象。根据“母语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是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外语的障碍。在习得过程中,正、负迁移同时存在并共同作用于外语习得。近年语言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在语言的负迁移方面,对母语的积极作用、正面影响关注不多。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母语正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作用,发挥其促进大学外语教学的功能。
二、母语的正迁移
母语的积极作用首先表现在认知层面上,表现在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是一个重要环节。完全不能理解的语言信息好比乱码,于习得毫无意义,只有(大部分)能被解码的信息才可获得大脑的进一步加工,理解因此也是语言生成和产出的前提。而外语理解的基础正是来自于母语的知识、智力、能力和经验。特别是成年学习者,他们的智力发展已趋完善,在外语课堂上学的大多是单词、表达方式、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等,而不再是概念,概念的获得已基本上通过母语完成(专业知识除外)。不论概念和语言是以什么样的模式储存在人的大脑中,是合二为一成一套系统,还是分头行事为两个独立部门,母语都是已有概念的第一性载体。理解,即是赋予被感知的信息及意义,是个快速联想、默想的过程。对学习者来说,只有能说清楚或是想清楚的,才是真正明白了的,而所谓的说清楚想清楚,尤其是在语言困难较多的基础阶段或是拥有的外语知识不足以解决问题的时候,是发生在母语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说,不论课堂上是使用单语还是双语教学,我们看不见的学习者的理解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双语的。桂诗春(1985)的看法很有道理:二语习得和外语学习不是零起步,而是以母语为起点。母语知识是外语学习的有利因素:从一方面看,母语提供了一个必要的前提正因为有它垫底,学习者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才会有神速的发展。如果没有来自母语的知识和智力提供的帮助,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可思议的,这也是成年人学外语比儿童进度快的主要原因;从另一方面讲,学习者已有的语言知识和习得经验也造成差别。母语水平与外语成绩之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这还需要通过研究来证实,但是外语教师确实常能观察到,母语表达能力出众、语言反应敏捷的学习者往往也拥有更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这些应归功于母语的正迁移。
三、母语正迁移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
1.语音正迁移
一部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有相近特征,对这部分的发音,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例如英语的/p/、/b/、/t/、/d/、/k/、/g/和/f/在汉语中可以相应为p、b、t、d、k、g和f。元音音素/i/、/u/和/a/也同样能对应找到汉语中的i、u和a。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可以通过比较读音的异同,掌握正确的读音。
2.词汇正迁移
虽然英汉两种语言的符号形式分属不同系统。英语属拼音符号,汉语属文字符号,但从词类划分类型,反映思维的形式上看,汉语中词类、词意与英语中词类、词意有着许多对应关系。英语和汉语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共性词汇,如:friend-朋友、television-电视、love-爱、bus station-车站,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母语使学生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
3.语法正迁移
学生对汉语的句型句式掌握良好也会使其在英语基本句型的学习上变得较为容易。从语法结构上分析,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五种基本结构,即:
(1)主-动(sv)结构:john laughed.约翰笑了。
(2)主-动-宾(svo)结构:john likes football.约翰喜欢足球。
(3)主-动-补(svp)结构:john is a writer.约翰是个作家。
(4)主-动-宾-宾(svoo)结构:john gives me a book.约翰给了我一本书。
(5)主-动-宾-补(svoc)结构:john asked him to arrive on time.约翰让他准时到。
四、母语正迁移对大学外语教学的启示
1.利用母语概念,促进外语理解
母语是我们从小就习得了的语言,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人脑语料库中母语语料的库存量要比外语语料库的库存量大得多。外语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母语为起点的。“借用”可以说是一种有效的交际策略。母语中的概念可以帮助学习者对获得的外语信息进行解码、加工,进而达到正确理解。
2.针对差异,强化外语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对那些母语中没有而外语中有的语言现象,可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促使学生用外语直接思维。这样做不仅可以克服母语负迁移,而且还能扩充学习者大脑记忆系统中的外语语料库。
3.利用母语扩大知识面,促进外语学习
母语阅读速度大大高于外语阅读速度,因此,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阅读母语书籍扩大知识面以促进相关英语知识的学习。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人们可以借助于已有的语言更好地认识具有一定关联的新事物。大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学会用英语讨论很复杂的社会问题,写出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英语文章,主要是得益于母语。母语是外语学习的有利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它。
五、结论
二语习得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学习者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需要了解共有知识和背景知识。而母语与语言中的知识存在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在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能做好两语言的对比,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总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以消极的态度看待母语排斥外语,而应当正确地看待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以便能真正、迅速地掌握所学外语。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209-230.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4):
44-52.
【关键词】 英语 教学法 创造性 活用母语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母语在人们学习知识的长途中有着深远的影响。更不用说英语学习,无论是单词、语法,还是句子、短语,都绕不开母语的踪影。母语或多或少地“带动”英语的学习,有起到促进作用的地方也有拖英语后腿的方面。关于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过分夸大目的语教学,忽视母语作用。另外一种是认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扮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且应该贯穿整个外语教学。母语在这个走向国际化的世界里饱受争议。
一、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之争
有学者认为英语教学要尽量避免使用母语,尽可能地以发展英语思维能力来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地道掌握。 他们认为母语相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种负迁移。负迁移是借用的母语形式不符合外语的习惯,或者不被该语言的本族人所接受。负迁移会造成语言错误及学习困难。英语的教学要避免使用母语进行这一观点被称为“母语回避论”(the theory of mother tongue avoidance)。德国外语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母语回避论”的先驱人物,19世纪语意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母语回避论”提供了科学基础。
(一)语音的负迁移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几乎没有发音完全一样的音素,容易对英语学习者的发音造成负迁移和干扰。许多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发音习惯的影响,[i:]、[i]不分,[u:]、[u]不分。另外,由于受母语的干扰,有些中国学习者对英语某些音的发音感觉特别困难,学习者在读以辅音结尾的英语单词时,总是习惯性地在后面添加一个元音。英语中有辅音连缀,而汉语拼音中的辅音都是单独出现在音节之前或之后的,因此,学习者常常在辅音连缀之间加进元音,如把place 读成pelace。又如江苏南京的学生由于母语方言中声母没有n音,连普通话里的n音全部都用l代替,这种习惯迁移到英语习得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night读成了light;no读成了low。这些都是因为母语负迁移的干扰结果。
(二)词汇负迁移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在英语词汇学习的初始阶段,他们掌握的词条内容只有单词形式上的信息,使用英语词汇时须通过其母语对等词的词目才能与共享概念系统发生联系,这便导致了学习者对母语对等词的依赖。当母语中的某个语言项目和目标语的某个语言项目在语音、拼写、句法、语义上有共同之处时,学习者常会出现这种错误。中国学生在学习掌握某个单词时,只根据汉英或英汉词典中的汉语形式来掌握某一单词,将英汉两种词义机械对立,结果造成望文生义。比如: friend 和 companion的汉语意思均为“伙伴”,但是英文中friend强调的生活中的朋友,而companion强调的是工作中的合作伙伴。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在于只抓住了词的外延,而忽略了词的内涵,不了解词的语体色彩是褒是贬、是书面语还是口头语、正式非正式等。
(三)语法负迁移
英语学习者在英语的运用中习惯遵循的是汉语的规则而不是英语的规则,常会犯一些语法结构错误。第一、时态意义的表达不对应。英语时态的表达是在动词的形式上表现出来,而汉语是非形态语言,没有时态人称、语态的差别,则要依靠表示时间的副词“曾经”“正在”“已经”“将要”等,作状语或利用虚词“了”“着”“过”等作补语手段来体现,动词形式没有任何变化。因为汉语没有过去分词,所以学生用过去时代替了英语中的语法规则,如:I finished my homework; went out to play football.第二、语序排列上的不对应。从句子的结构分类,汉语句子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英语句型则主要有五类:主谓结构、主系表结构、主谓宾结构、主谓宾宾补结构和主谓间宾直宾结构。由于这两种语言的句法规则中句子成分的互不对应,极易产生汉语句法规则对英语的负迁移。
例如:She said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will go to Shanghai. 正确句子应为She said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she would go to Shanghai.其三、关联词语的不对应。汉语句法结构中常有“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一类的连词短语,而在英语的句法结构中却不存在这种连词并用的情况,只要任用一个就能起到表示“因果”关系的作用。由于受汉语影响而产生的连词并用的句法负迁移现象,在初学者的英语表达中也是时常见到,如:Although he is tired,but he is still working.正确的是Although he is tired, he is still working. 或者He is tired, but he is still working.
(四)思维方式负迁移
英语在中国通常被称作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 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漫谈由汉译英问题》中首次提出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 与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 或Chinglish)的概念。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如把“天气很好”译成“The weather is good”,在英语交际中套用汉语交际习惯使用Teacher Zhao (赵老师)作为称呼语,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作为打招呼用语。这种句式虽没有语法错误,却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笔者曾看见一位中国教师看见一外籍同事站在教室门口,就问:“Hi,who are you waiting for?”(喂,你在等谁呀?)这让外籍教师感到突然或窘迫,似有冒犯对方隐私的嫌疑。当两个中国人相互见面的时候经常会询问对方的一些情况,以表示热情和关心,如:Are you married?How much can you earn in one month?How old are you?How about your marks in the exam?但是随便询问往往会引起西方人的误解,被误认为探听别人的隐私而被视为不礼貌。这些都是母语思维方式的负迁移。正如Sol Alder 所言,中国式英语的问题是更为微妙的问题,中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正是“微妙”产生的原因之一,而人的思维则是受其耳濡目染的文化影响,从中国式英语的表现形式中体现了一些中英文化差异。
二、母语,不可或缺
一种语言的存在理由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母语是学生掌握外语的中介。学生大都是在已经相当熟悉地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之上学习外语,在他们初学外语时总是要通过母语来理解外语的,例如初学者用英语说话,常先用母语把意思思考清楚,然后通过心译转化为英语并表达出来。由此,外语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只有通过反复的练习,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学生的外语与思维才能逐步发生直接的联系。
(一)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化
在多年中文和英文的碰撞下,这两种语言也擦出了融合智慧的火花。China English的存在说明了中国人在讲英语时往往必须说中国所特有的词语,因此,英语确实是与中国社会环境有越来越多的结合。很多新兴的英文词汇浮出水面,比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ungelivible(很没劲的,没有力的),这些中国式的单词词组也登上了国际的舞台。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是本族语言的干扰,通过对比两种语言,语言学家就能预测学习者的困难,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克服母语的影响。很多时候人们会把通过学习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外语学习中去,从而加深对所学语言的理解并提高语言学习的创造性。由此观之,人类语言的共性对外语学习是有促进作用的,据调查,中国人学习英语和汉语成绩的相关系数呈正相关系,这说明了学生的母语思维对外语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帮助理解和记忆
外语学习中,记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相比外语而言,学生一般对自己的母语更敏感,记忆母语更容易,印象更深刻。当学生在记忆外语词汇或语言知识时,总喜欢将其与对应的母语挂钩。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利用母语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如英语教师在给学生区别remember to do 和remenber doing时, 不妨直接用汉语讲解,即remenber to do是记得要去做某事,remenber doing表示记得已经做过某事。这样学生很快便能理解其意,并能很好地将它们区分开来。又如,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名词前作修饰的形容词词序弄不清,考试中经常出错。后来,笔者参看了相关书籍,总结出“形容顺序,大新形色”这八个字,简单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的一句话便巧妙地概括了名词前多个形容词词序问题。笔者运用这种方法,并结合例子向学生讲解。学生以后每当在练习和考试中碰到形容词词序问题时,一般都能快而准确地得出正确答案。
(三)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和词义
外语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抽象的语法概念或词义时,适当利用母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英语教师在讲解“过去完成时”时,若单纯用英语下定义举例,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母语,把过去完成时简单地解释为“过去的过去”。另外,教师在讲解抽象单词词义,如relationship, technology等时,若完全用英文释义,既费时,又很难解释清楚。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头脑中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背景知识和认知理解能力。在讲解这些抽象词词义时,教师可以适当使用中文:relationship――关系; technology――技术。对教师来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对这些词汇的理解,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其他的教学活动。
三、扬长避短,活用母语
(一)一分为二的观点
母语对英语教学既有积极作用的一面,又有消极作用的另一面。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外语教学中母语的运用是一种思维上的干扰。实践证明,适当运用母语于外语教学中,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策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无论教师是否允许或者提倡这种翻译,学生都自然地,甚至是潜意识地利用母语解释和诠释目的语。因为如果完全脱离母语教学的话,有些内容不用母语解释也很难阐明清楚,特别是一些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母语对英语的教学方面又有消极作用。使用母语去学习英语,或者依靠母语去理解英语,学生难以掌握地道的英语。同时,如果习惯性地依赖母语去学习英语,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地道英语的后劲不足。因此对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应“一分为二”看待,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活用母语,学习英语
总的来说,用孤立的、静止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去对待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客观的,需要用联系的、动态的眼光看待和处理它。母语对英语学习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做到如何活用母语,扬长避短来实施教学,这既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的目标、教学环境等,也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条件。 所以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把两种观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完全排斥母语和过分依赖母语两种不科学的做法,活用母语,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清.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宁德师专报,2003.
[2]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王小锦.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华北炭疽学院学报,2005.
[4]胡文仲.中国英语教学优秀论文集[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宋志强.浅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报,2000.
[6]孙晓青.外语思维和论文母语思维[J].外语界,2002,(4).
[关键词]偏误生成学 偏误类型 偏误成因 偏误严重度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9)08-0147-06
自从鲁健骥1984年开始引进中介语理论进行留学生汉语偏误分析至今20多年,偏误分析在我国已经全面展开研究的触角,赵春利对偏误分析的20年研究进行回顾总结时,就涉及到86篇论文,目前仍然有迅速增长的势头。已经出版的专著有: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吴丽君等《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等。
但是,学术界仅仅将偏误分析作为一种在操作层面使用的方法,没有考虑到将它形成一门体系较为完善的学问。偏误分析的单篇论文,往往局限于某一个点,某一个方面;而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专著,有的是病句的汇集,有的是若干语法点偏误的分析,要不就是个别母语者偏误的分析,可以说只是单篇论文的放大。本文提出“偏误生成学”这一名称,并对其范围和方法进行探讨,将偏误分析这种操作层面的方法上升为一种系统的知识。本文借鉴Cad James等人偏误分析的研究体系,立足于现有的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研究成果。试图初步建立起偏误生成学的系统框架。
我们认为偏误生成学范围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偏误类型(types of errors)。
1.1 四种常见的偏误类型。Dulay、Burr、Krashen和鲁健骥均将二语习得中的偏误类型分为遗漏(omission)、误加(addition)、误代(overrepresentation)、错序(misordering)四大类。遗漏不是省略,而是句子成分的残缺,如:*“他打球得很好”,在助词“得”前面遗漏了动词“打”;误加是不该加而加,如:*“他常常去了商店”,动态助词“了”误加;误代是从几个形式中选择了不适合的形式,如:*“明天还是后天,我去看你”。陈述句中应该用“或者”表示选择,用了“还是”就是误代;错序是指句子成分放错了位置,如:*“我学习在中山大学”,应该说“我在中山大学学习”。
在国内,自从鲁健骥的后,一般进行偏误分析的研究都以此为框架。当然每种偏误类型还可以再细分,但这里不做深入讨论。
1.2 第五种偏误类型――杂糅(blends)。杂糅又叫结构纠缠、结构混乱。周小兵在他的专著《第二语言教学论》中,首次将“杂糅”归纳为一种对外汉语偏误类型,这借鉴了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丰富发展了偏误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是很有必要的。后来,Carl James也将杂糅列为二语习得偏误的第五种类型。笔者著文对杂糅偏误进行了专门研究,确定了杂糅的两种亚类型:叠加和拼接。
1.2.1 叠加。它是指将两种结构简单相加。如:*“我们要买书包,但是价钱有点儿贵,所以我们商量商量一下”。动词的重叠形式表示“短暂”义,它与表短暂的词汇形式“一下”不兼容,即不能同现,二者只应选其一。
1.2.2 拼接。它是指两种结构有所取有所不取,又可分为平行拼接和前后拼接两种。
(1)平行拼接。如:*“好一会儿他看到旁边的妻子,大吃惊一跳”,偏误点“大吃惊一跳”是“大吃一惊”和“吓了一跳”两种结构有所取舍而拼接生成的。
(2)前后拼接。如:*“他住在韩国工作”,“他住在韩国”已经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是没有就此断句,而又接上了动词“工作”,从而造成前后拼接。此句应该改为“他住在韩国,也在那儿工作。”
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这五种偏误类型是从语法形式上对偏误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它们也可以适用于所有语言层面的偏误分析,包括语音,文字偏误、词汇偏误、语法偏误和篇章偏误等各个层面,不过视具体情况要有所调整和改进。如果不按照这五种类型进行分析,那么分出的偏误类别会比较随意。比如:施正宇分析了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有关部件的偏误类别有“部件错”、“部件异位”、“部件形似”、“缺部件”和“左右结构”等。“部件错”是比较含混的概念,其实它是“部件的误代”如:“欢”字写成“人+欠”,是“又”被“人”误代,而“部件形似”也应该属于这一类,不过是因为部件形似而误代;“部件异位”很明显是“部件的错序,错位”,如:“欢”写成“欠+又”,而所谓“左右结构”也是一种“错序,错位”,不过是将半包围结构的汉字写成左右结构;
“缺部件”当然是“部件的遗漏”,如:“色”字写成“巴”字。施文没有谈到“误加”和“杂糅”两种类别,但在我们的语料里都有。误加如:“苹果”的“苹”写成“萍”,“国”顶上加一横一竖,象“上”的上边两笔。杂糅如:“该”写成“讠+应(丢了一点)”,明显是“应”和“该”的杂糅。
我们从五种基本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归纳,分类是比较明晰的,各个层面之间也有了可比性。
偏误类型研究采取的是描写和比较的方法,就是将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从形式上加以描写,并比较偏误点与目的语相关项目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差距。这是偏误生成学研究的基础,我们只有将偏误形式上的类型分析清楚以后,才能进一步分析偏误的成因和严重度,而偏误成因研究是偏误生成学的关键部分。
2、偏误成因(eauses of errors)。
偏误成因有以下四种:母语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交际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和误导(inducemenI)。
2.1 母语负迁移。这是母语对于目的语学习的负面影响。如:*“这是我住在的房间”。
相应的英语句子为“This is the room which I live in.”英语的从句、不定式和分词短语作定语,如果动词是不及物动词,就需要跟上介词,这里是“in”,如果没有这个“in”则是错的。汉语主谓词组(或其他动词词组)作定语,如果其中的动词是不及物的,并不需要加上介词。英语背景的留学生受英语语法影响,造成偏误,此句删除介词“在”即可。
再如:*“他遇到很多苦难,虽然,他还不放弃”。这是越南研究生陈氏虹发现的越南学生的偏误,此例是“虽然”用错了,应该用“然而/但是,可是”等表转折的连词。越南学生误用为“虽然”。是因为在越南语里“tuy nhien”是一个表示转折的连词,它是一个汉越词,“tuy”对应于汉字“虽”,“nhien”对应于汉字“然”。而汉语中“虽然”并不表示转折,而是表示姑且承认某个事实。
迁移是一种认知心理现象,人们先获得的知识,在大脑内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系统,对于后学的知识
会产生影响甚至干扰。语言迁移是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根据对比分析,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决定了语言习得的难度。当两者存在差异时,就产生负迁移,导致偏误产生,使语言习得变得很困难。
对比分析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即偏误的发生进行过预测,然而预测并不准确,这使学术界对于对比分析产生了怀疑。Eckman提出的标记性区分假说(differential markedness hypothesis),则是对于对比分析进行的修正。其基本观点为:对于相关的语言项目,母语无标记而目的语有标记,则负迁移发生,导致偏误;相反,母语有标记而目的语无标记,则负迁移不发生。如:日语是SOV语言,那么SOV形式对于日语来说是无标记的,而汉语是SVO语言,在汉语中的“S把OV”形式(即“把”字句)则是有标记的。因此,根据标记性区分假说,日本学生学习汉语的“S把OV”形式,则负迁移会发生而导致偏误;中国学生学习日语的SOV形式则不会发生负迁移。
2.2 学习策略。从认知角度(cognitive view)来研究偏误成因,主要是要研究学习者使用的策略,探讨他们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某个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活动。
采取不恰当的学习策略而导致偏误,这可以分为错误类推(false analogy)、错误分析(misanalysis)、规则的不完整应用(incomplete rule application)、利用羡余(exploiting redundancy)、忽略同现限制(overlooking cooecurrence restrictions)、矫枉过正(hypercorrection)、过度泛化(overgeneralization)七种学习策略,我们将分别进行探讨。
2.2.1 所谓错误类推是根据已有的形式类推出不存在的形式,如:汉语单音节动词有“V了V”和“V了一下”两种形式:如“看了看”和“看了一下”等,而双音节动词只有“vv了一下”一种形式:如“研究了一下”等。留学生错误类推出“Vv了Vv”的形式:*“研究了研究”,究其原因,是因为双音节动词的规则化程度不如单音节动词。邓守信、周小兵认为规则化程度不高。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形容词也是这样,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不如单音节规则,容易出现错误类推,留学生根据“高高兴兴、快快乐乐……”,就会类推出*“幸幸福福”这样的形式。
2.2.2 错误分析是指留学生对汉语形成了错误的假设、错误的概念因而产生偏误。如:高级班的学生,有形成这样错误的假设,认为汉语中“爱”是动词做谓语,而“爱情”是其相应的名词做主、宾语。因此说出*“父母对孩子的爱情”这样的偏误。其实汉语中“爱”也可以当主、宾语,而且是用在更加宽泛的意义上,所以原句应该改为“父母对孩子的爱”。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错误分析,使有的留学生将这个短语理解为“发展中国的家庭经济”。主观上由于留学生还没有学到“中”作为继续体的标志,客观上由于汉语没有按词连写,而且“中国”又是高频组合。因而使留学生发生理解上的偏误。
2.2.3 规则的不完整应用,是指对于一个语法点,只应用了其中某一规则,而另一(些)规则没有落实。如:将“进行”这个形式动词运用到像“认真地研究历史”这短语中,必须遵守两个规则,
(1)将状语改变为定语,即“认真的研究”;(2)用“对于”将原句中的宾语“历史”前置,从而转换成“对于历史进行认真的研究”。而当有的留学生只部分习得了这个转换过程,只应用了第一个规则,因而造成偏误*“进行认真的研究历史”。
2.2.4 利用羡余。所谓的羡余,是指语言中有时既用词汇形式,同时也用语法形式来表达某一个范畴,如英语,既用数词,也用词尾“s”来表示复数。研究表明,学习英语的人,单用一个名词时,“s”不会遗漏:books。如果前面有数词,则往往遗漏了“s”:*three book。这是学习者利用语言的羡余现象,将语言系统简化。
汉字羡余度(redundancy)比拼音文字要大,旧留学生利用汉字的羡余现象,从而造成汉字偏误如:“鲤鱼”、“鲨鱼”等词中,因为有类名“鱼”存在,专名“鲤”和“鲨”字中的形旁“鱼”就是羡余的,留学生因而就写成*“里鱼”、*“沙鱼”,写了别字。而在“锦鲤”和“大白鲨”等词语中,没有类名“鱼”存在,“鲤”和“鲨”字形旁就没有遗漏。
2.2.5 忽略同现限制。汉语中量词和名词组合没有问题,但是,哪些量词和哪些名词能够同现,是有限制的。如:*“一条衣服”,量词“条”不能与“衣服”同现,应该用“件”。量词是汉语特有的词类,留学生往往会忽略其同现的限制而造成偏误。
2.2.6 矫枉过正。是因为留学生害怕出错,就特别注意监督他们的语言输出,结果引起偏误。课堂语法教学强调动词谓语前状语应该用“地”,而不是“的”,过度监督就会矫枉过正。如:*“随着经济不断地发展,……”,“发展”是动词,在通常的语境中,“不断”做状语,用“地”,“发展”做谓语;而这里“随着”是介词,“发展”不是谓语,而是介词宾语,前面应该是定语,所以应改为“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
2.2.7 过度泛化。是指过度使用某个类别中的一种形式,而不用或少用这一类别中的其他形式。汉语中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常用的连词有:“和”、“并/并且”、“而且”等。“和”一般连接两个名词,“并/并且”、“而且”连接谓词。但是留学生不顾语法限制,过度使用连词“和”,从而造成偏误,如:*“诸葛亮叫船上的士兵大叫大喊和擂起鼓来”,此例中的“和”应改为“并/并且”。
儿童习得第一语言,是将成人的语言简化。儿童习得母语分为从单词话语(single-word utterances)、双词话语(tWO-word utterances)、连接语法(connective grammar)和递归语法(recursive grammar)四个阶段。单词话语和双词话语都不用虚词或其他语法形式,显然是成人语言系统的简化,而所谓“连接语法”阶段,也是简化的系统,主要表现为将语言系统规则化(regularization),这与上文讨论的错误类推是一致的。到了“递归语法”阶段才逐步建立起与成人相同的语感。
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是这样。不过,我们认为,二语习得中的语言简化不仅表现在虚词和词缀的遗漏上,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错误类推试图将语法完全规则化,规则的不完整运用就是试图用部分规则代替整体的规则,还有错误分析、利用羡余、忽略同现限制、矫枉过正、过度泛化等策略,目的就是试图将语言系统简化。简化就是不恰当地采取学习策略从而造成偏误的心理语言学动机。
2.3 交际策略,交际策略是留学生在使用目的语交际过程中,为弥补语言能力不足而采取的种种策略,具体可分为采取近似的词、生造词语和迂回三种情况。
2.3.1 采取近似的词。在缺乏所需运用的词时,就会运用他们曾习得的另一个相近的词汇形式来代替,这个近似的形式包括近义词、上下义词和否定词+反义词等。
(1)近义词。如:*“我喜欢一个日本电影导演‘宫崎骏’的作品,他的作品是漫画”。留学生想表达的是“动画片,卡通片”,他还没有学到,只好用学过的近义词“漫画”来表达。
(2)上下义词。如:*“我爸爸开车送我们回家,路途上他发现没有燃料,所以在附近的燃料站停车”。“燃料”是上义词,而“油”是下义词,在这个语境中应该用下义词,而留学生用上义词代替。
(3)否定词+反义词。如:*“这就是抽烟的不好处”。留学生的脑词库里缺乏所需要表达的形式“坏处”或“害处”、“弊端”,用否定词“不”加上反义词“好”来表达。
2.3.2 生造词语。如:*“那一天天气非常好,天高云爽别提多美丽了”。“天高云爽”是留学生生造的成语,我们应该说“秋高气爽”或者“天高云淡”。
2.3.3 迂回。迂回就是兜圈子,对于一个尚未习得的词,用多个词即短语来表达。如:*“这个地方竟是把垃圾扔掉的地方”。汉语有“垃圾填埋场”,留学生用了一个迂回的说法:“把垃圾扔掉的地方”。再如:*“在古巴,有很多养老人的地方”,其实该生想表达的是“养老院”。
2.4 误导,由于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不够长,加上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我们的教材、词典、教师在教学中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因而诱发了留学生的偏误。
2.4.1 教材。我们的对外汉语教材(如:《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第一册)在介绍形容词谓语句的时候强调:在肯定形式中,谓语形容词前经常用副词“很”,但是这个“很”已经不表示程度了。但是在介绍其他程度副词修饰谓语的时候,却没有同时说明这时应该去掉“很”,这就误导了留学生,因此产生了这样的偏误:*“他的眼睛很非常不好”。
2.4.2 词典。*“爸爸使他学习”。李大忠在分析这类偏误时指出:这类偏误的出现一方面跟外国留学生不能区分“使”与“叫、让”有关系,同时也是汉语的一些工具书释义方式影响的结果。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都用“致使;叫;让”来解释“使”。这对汉族人当然没有问题;可是对外国人就有点麻烦。
2.4.3 教师的教学。陆俭明和马真先生曾经讲了一个教师误导学生的故事。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了*“他这样做是合情合理”,老师在批改时在句末加了一个“的”,并告诉学生说:根据汉语语法,“是”后面要求有个“的”和它相配,构成“是……的”格式。后来学生写了*“他这样做是偏听偏信的”,老师却把句末的“的”字删去。学生问老师:“您上次不是说前面用了‘是’,后面要用‘的’相配吗?怎么在这个句子里前面用了‘是’后面不能用‘的’了呢?”老师被问得答不上话来。
朱其智做了初步研究,成语在置于“是”之后时,分成两类,一类像“合情合理”是描写性的、限制性的,需要加“的”;另一类像“偏听偏信”是判断性的、同位性的,不需要加“的”。这样就能够解释上述问题。
3、偏误严重度研究(gravity of errors)。
偏误的严重度可以从偏误的跨度(range)和密度(density)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3.1 偏误的跨度。Ellis认为,可以在评估偏误严重度时可以将其分为两类:整体性偏误(global er-rors),指影响整句结构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的偏误;局部性偏误(local errors),指仅影响句中某一个成分而不影响整句理解的偏误。整体性偏误跨度大,严重度高;而局部性偏误跨度小,严重性低。朱其智和周小兵认为:汉语习得中的偏误严重度研究,也可以从这两类进行考察。如:
(1)*“天气暖和,很多人去河边或者去公园看樱花。入学、参加工作等,这个季节也是新生活开始的季节”;(2)*“天气很冷,冷风刮,有时下雪”。例(1)确实让人感到理解困难,而且它的理解难度比例(2)的明显要高。不但如此,例(1)还难以纠正。通过考察,我们知道,该句是受学习者母语日语主题句的影响而产生的。“入学、参加工作等”其实是跟“新生活”相关的。可以改为:
(1’)“天气暖和,很多人去河边或者去公园看樱花。这个季节也是入学、参加工作等新生活开始的季节”。相比之下,例(2)只是个别相邻词语的错序,丝毫不影响句子理解,纠正也非常容易(将“冷风刮”改为“刮冷风”),因此,它只是局部性偏误。
3.2 偏误的密度。其方法就是统计每百字中有多少不同的偏误,这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的偏误,相同的偏误不重复统计。偏误密度越大,偏误严重度越高,这不仅是量的增加,而且随着量的变大,其累积效果(cumulative effect)也是相当惊人的。
我们随机抽取中级(上)程度的留学生作文20篇,对每篇作文的偏误密度进行了统计(见下表)。
统计结果显示,留学生K的作文每百字出现5.28个偏误,偏误密度最高,偏误严重度最高;而留学生N的作文每百字出现1.40个,偏误密度最低,偏误严重度最低。
4、结语。
通过描写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偏误的类型,即遗漏、误加、误代、错序和杂糅;从母语负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误导四个方面,我们归纳了偏误的成因,而导致偏误的学习策略有七种,我们将它们归纳为根本的一条,就是语言系统的简化;在探讨偏误严重度的问题时,我们用了统计的方法。我们认为描写、比较、归纳和统计是偏误生成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赵春利.对外汉语偏误分析二十年研究回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3]程美珍.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7.
[4]吴丽君.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Dulay,H.,Burt,M.&Krashen,S.D.Language Two[M].Rowley,MA:Newbury House,1982.
[7]鲁健骥,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
[8]周小兵,第二语言教学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9]朱其智.留学生汉语杂糅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3).
[10]施正宁.外国留学生字形书写编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0,(2).
[11]Eckman,F.MarkedD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Language Learning,1997,Vol.27 No2.
[12]Em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3]邓守信.对外汉语语法点困难度评定[C].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4]周小兵.学习难度的测定和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15]曾性初.汉字好学好用证(下)[J].教育研究,1983,(2).
[16]桂诗眷,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17]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8]朱其智.留学生汉语痛句分析[J].海外华文教育,2000,(4).
关键词: 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母语负迁移 教学对策
一、母语负迁移的内涵与形式
语言迁移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语言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负向迁移的形式可以概括为“过度运用”和“运用错误”。“过度运用”往往是学习者为了回避英语中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运用错误”主要有两种:一是“替代”,即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二是“仿造”,即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翻译到另一种语言结构中。负向迁移可发生在语言的各个层面。
二、高中写作教学中克服母语的负迁移的意义
高中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写作教学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是高中英语教师的共同任务。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一直是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写作教学必须克服的困难。克服母语的负迁移,促进正迁移是提高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一个关键。
三、高中生英语写作中错误的分析统计
笔者以所教的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他们是艺术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词汇量很小,语法知识杂乱。用英语写作文时,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特别严重。课题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笔者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每周要批改两次作文,为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生动的材料。
四、英语写作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阅读英文原著,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阅读和写作是外语学习过程中重要的输入和输出途径。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英文原著,不但能扩大学生英语的词汇量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社会习俗、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大量阅读英文原著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和积累英语写作中的一些固定用法,同时,他们的英语思维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和对比英汉思维模式差异,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认识,在写作时有所考虑。经过阅读和英语写作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这样才能减少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
另外,还可让学生多听英文广播、多看原版电影,这样有利于形成英语思维方式,解决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避免汉语对英语的负迁移影响。
(二)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
1.学习方法教学与合作性学习相结合
合作性学习是指教学活动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帮助、共同学习的学习形式。它被现代心理学家视为策略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性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学习的作用,它有助于互相观察模仿,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跃上新的台阶,掌握新的学习策略;有助于相互激励鞭策,为学习方法学习提供必要的动力,为促进语言学习的迁移能力提供有利的环境。
在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一些具体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选用的问题上,笔者认为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法更为有效:先是提供某种语言学习中学习方法应用的实例,通过师生共同分析,尤其是将自己对某种语言现象的理解和语法书上所陈述的内容进行比较,悟出自己对该语言规律的见解,然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该规律的应用练习。在教学活动和内容安排的问题上,让学生多进行具体的语言操练。
2.学习方法教学与培养语言学习习惯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科学地、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语言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英语学习方法指导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语言学习的方法,如果学生不明白其意义和作用,学习方法就很容易被忘掉,更谈不上如何被应用,因此学习方法不是用灌输可以教得好的,而是应该利用并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练习和训练,使方法逐渐固定下来,并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表现,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促进该学科迁移能力的发展。
(三)实行英汉对比教学,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语言迁移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普遍现象,母语迁移既有正迁移又有负迁移。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中,讲授英语写作的方法时,教师不能片面地回避汉语,而应利用英汉双语的共同点及汉语的正迁移,努力克服母语负迁移,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正确地使用英语。在教学中还要进行英汉语言对比教学,加深学生的理解,这样就能减少他们在英语写作方面的失误。同时,为了避免母语负迁移,外语教师还要按照英语特点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要求学生减少从母语翻译的习惯,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五、结语
高中英语教学应该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首先根据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对二语学习有着必然的影响,所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不是刻意回避。其次在教学中应该坚持同时发展“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内化,进而提高语言写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Chen,Lin&Wang,Qiang&cheng,Xiaotang).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崔校平(Cui,Xiaoping).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山东外语教学,1990(4).
关键词:“是”字句 “是” “是……的”
“是”字句是汉语学习者接触比较多的一种句型,贯穿整个汉语习得的始终。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析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是”字句的理解。在汉语本体研究、汉语习得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是”字句的研究也比较普遍。留学生在使用“是”字句的过程中依然出现了很多偏误,所以关于“是”字句的研究必须不断推进,以便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服务,促进“是”字句本体研究的发展。
前人对“是”字句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但大多数都将侧重点放在了“是”字句的本体研究。在本体研究中,一种是从“是”字句的语法和语义角度来分析;另一种是按照“是”字所表示的不同词性来划分。对于留学生“是”字句的偏误分析以及汉语与外语语言要素的对比方面,前人的研究则涉及得非常少。对留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产生偏误的分类和原因还没有很明确的认识,界限也不清楚。“是”字句的习得研究涉及到留学生习得过程的各个方面,本文以韩国留学生为例,从“是”字句的语义层面加以阐释,采用偏误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将“是”字句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情况进行分类,寻找习得过程中偏误产生的原因。
一、语义层面的“是”字句
对于“是”字句的分类可以从它的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其分类的标准各有不同。前者是“是”字前后成分中各词语的特点,后者是“是”字前后成分之间的搭配和关系。根据“是”字句的语义,可以将它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示判断
在汉语中用判断动词“是”作谓语的句子被称为“是”字句。可以说“是”字句是判断句,但是判断句并不仅仅只有“是”字句这一种。如:
(1)小明是我初中同学。
(2)这件衣服是红色。
例(1)中的“是”字既表示一种判断说明,也是一种肯定。例(2)的否定形式是在“是”字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不可以说“这件衣服是不红色”。
(二)表示强调
“是”字用于增强语气,一般情况下后面接谓词性的词(形容词或者动词),表示确实如此,其功能有时和副词相同。如:
(3)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这样奇异的绿。(朱自清《绿》)
(4)是他偷了我的东西。
(5)这件衣服是挂在那边的。
例(3)中的“是”字表示强调潭深这一事实。例(4)中的“是”所强调的是偷东西的主语“他”。例(5)中的“是”则强调“挂在那边”,可以看出“是”字句在表达强调意义时所强调的对象与“是”字句的语义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说话人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所强调的事物也会有所不同。在这里,语境对于整个强调对象的理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表示存在
“是”字句在使用过程中除了表示判断这一基本用法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用来表示存在,即表达既有的事物。既可以指人具有某种能力,又可以指某物存在于某一地点。例如:
(6)山的那边是海。(王家新《山的那边是海》)
(7)他是能干的。
例(6)既表示以海作为参照物的山的位置,也可以说是海存在于山的那边。例(7)中“能干”是主语“他”所具有的一种能力,也确确实实是一种存在。
从“是”字句表示存在这一点,可以看到这类句子中“是”的作用相当于动词“有”,表示具有。例如:山的那边有一片海;他具有一定干事能力。“是”字句的这一用法,使用范围非常之广。这也是留学生习得过程中容易混淆的一部分,需要特别注意。
(四)表示确定
这类用法比较晚才出现的,“是”字在这里可以作为“确实是”来讲,这是从“是”字句的语法句式角度分析出来的一个语义层面。在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如:
(8)他是聪明,果然考得不错。
(9)是要交作业的,但是我一不小心把作业忘在家里了。
例(8)中的“是”是对他聪明这件事的确认,后面用实例加以说明。其实,在“是”字句表示确定意义这一方面,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是”表示转折,但是这层意思包含在确认意义里面。例(9)中“是”字既肯定了要去交作业这一事实,同时和后半句形成一个转折,可以在“是”前面加上“虽然”,可以说是一种简便的用法。这里的“是”既有“确认”义,又带有转折的意味。
(五)表示比喻
这一语义类型非常明显,也很好理解。比喻句分为明喻和暗喻两大类。明喻指句子中出现明显的比喻标志的词,如“像、像……一样”等。而暗喻中没有这些比喻词作为标志,这时候“是”字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
(10)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将“青少年”这一群体比作花朵和太阳,没有用到喻词。“是”在这里充当比喻词,表示比喻义。
这一类型的比喻句结构一般为“本体+是+喻体”,用“什么是什么”来直接表达比喻,这种用法成为比喻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六)表示选择
“是”字句在表示选择的情况时,一般用“是……是……”或者“是……还是……”这类形式,表示两者选一或是多者选一,有时“是”字可以省略,句义不变。如:
(11)我不说什么了,你觉得你自己是对是错?
(12)这个周末天气好,我们是去爬山,郊游还是去野炊?
例(11)是要听话人在对与错之间做出选择。在例(12)中,说话人用了“是……还是……”来让听话人在“爬山、郊游、野炊”三者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七)“是……的”句式
句式“是……的”作为句子的结构,并不属于语义层面的划分。它在习得研究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熙认为“是……的”句型是一个连谓结构,可以用来强调小句中的一些成分。如:
(13)钓鱼是爸爸教我的。
(14)毛衣是蓝色的。
例(13)是一个表示强调的“是”字句,用了“是……的”句式,若去掉“的”,这句话就不符合汉语规范,整个句子就必须改为“教我钓鱼的是爸爸”。例(14)是一个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突出毛衣的颜色。
“是……的”也可以表示存在、选择等多层语义。除此之外还有“是”加“的”字结构。可以说“是……的”句型在“是”字句的语义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情况下,若缺少“的”,整个句子便讲不通。
二、偏误分析
“是”字句是留学生在习得汉语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随着习得过程的深入,“是”字的语义将不断增多,成为“是”字句习得的一大障碍。
下文从语义层面,基于HSK动态语料库,从573条韩国留学生的语句中,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加以说明。
(一)“是”字遗漏
*(15)现在,他已经六十三岁的人了。
*(16)这是没有道理的,也不可能的事情。
*(17)可是,有一天他的妻子得了病,这种病不治之症。
例(15)应该在“已经”后面加上判断动词“是”;例(16)应该在“也”后面加上“是”;例(17)应该在“这种病”后面加上“是”。
本该用“是”字却没有用,属于偏误中的遗漏。遗漏“是”字,整个句子就失去了表示判断这一语义功能。这不仅使得语义表达不全面,而且也影响到了语法结构的完整性。
(二)“是”字缺失和误加
“是”字句表示强调意义,这一类型涉及到语义和语气两个不同的方面,在这一方面其实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
*(18)我毫不犹豫地说:“那当然我的父亲。”
*(19)我的地址是如下:北京语言学院4号。
例(18)应该在“当然”后面加“是”,这里的“是”字句很明显是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是”字在这里强调“父亲”。例(19)中本来打算用“是”来强调地址,但却没有达到预想中的效果,加上“是”字后,句子反而不符合规范了。这属于“是”字误加。
*(20)学习没多久就听懂了一些中国人的话,那时候我非常高兴,特别第一次听懂电视剧的时候。
例(20)应该在“特别”后面加上“是”,因为听懂电视剧是学习汉语没多久就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特别的经历,是一种存在,所以不能漏用“是”字。
省略了“是”字会造成整个句子语义不完整,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是……的”句式偏误
“是……的”句式属于“是”字句的语法范畴,留学生在习得汉语时经常遇到这类句型,他们容易混淆“是”与“的”的用法。这不仅造成表达上的错误,也容易造成交流障碍。如:
*(22)这可能人们对健康太敏感造成的。
留学生可能认为用“的”字足以表达语义,因而忽视了“是”的使用。没有“是”,整个句子是不完整的,应该在“可能”后面加上“是”。
在例(22)这类句子中,“是”和“的”同时使用,才可以表达完整的语义。留学生在使用时为了简便,自行省略其中之一,会导致表达不当,同时也会影响到对其他语句的理解。如果在本不该用“是……的”句式时而加了“的”,就显得多余而又表意不明。
以上“是”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遗漏、误加、错用的情况,使得留学生在使用“是”字句进行语义表达时出现一系列困难,会直接影响到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原因分析
导致韩国留学生在“是”字句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母语的负迁移影响
汉语的语序(SVO)和韩语的语序(SOV),会影响到语义的表达。在教学中应该针对韩国留学生母语的特点,对比汉语和韩语的不同,对学生易错的地方加强指导和练习。
(二)目的语的负迁移影响
留学生在“是”字句的使用过程中,会接触到大量只需要用“是”字的句子,有可能会因为一现象的影响,在“是……的”句式中省略“的”。汉语中还有许多省略“是”字的语句,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中往往会摸不着头脑。
(三)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策略,在与他人交往时也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方法,这些都会影响到语言学习。留学生在使用汉语交流时,普遍存在害怕犯错这一心理状态,担心出现关键词的遗漏或者误加等一系列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四)学习环境的影响
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生活在非汉语环境中,接触和使用汉语的机会非常少。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是”字句的使用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如果学生处于汉语环境中,这对他们的学习非常有利,但“是”字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多讲,学生多听、多练。
四、结语
关于“是”字句的习得研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以语义层面的“是”字句习得为研究对象,基于HSK动态语料库,以韩国学生的语料作为分析对象,对其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偏误源自习得过程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者、教师、教材等。根据偏误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金秀贞.韩国学生“是”字句偏误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2:20-27.
[2]张素芳.蒙古学生习得汉语“是”字句情况考查及偏误分析[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
[3]郑蔓成.现代汉语“是”字句[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1:47.
[4]刘丽宁.亚洲地区韩语学习者“是”字句习得情况调查与研究
[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2.
[5]李佳慧.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强调句型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27.
[6]江敏.对外汉语中“是”字句及偏误分析――针对母语背景为俄
语的留学生[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19-22.
[7]魏正义.“是”字句用法种种[J].语文天地,1999,(8):
26-27.
[8]朱斌.“是”字句研究述评[J].江汉大学学报,2007,(4):
1-3.
[9]曾常红,李桂群.“是”字句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10):224.
[10]杨春庸.对外汉语中“是……的”句型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
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4,(5):74.
[11]丰烨.“是”的语义类别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9:46-49.
[12]王凌云.“是……的”句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中式英语,流行原因;中介语理论;母语负迁移
中式英语(Chinglish)是指带有中文语音、语法、词汇特色的英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这个词语在英语里被称为“Chinglish”,意思是汉语及英语混合而成的语言。中式英语在中国最早出现于香港,是由于当时英国强行租借香港岛。在交流过程中,一些简单的英文逐渐成了一部分当地人的交流工具,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将英文词汇组成字句,便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式英语,有些词句已经成了标准英语词汇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中式英语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中式英语曾因其表现出各种不符合英语规范和英语文化习惯而受到专家、学者的批判、否定,同时也受到一些人的支持、肯定,因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式英语有时能促进交际目的。当然,中式英语曾给人们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尴尬、误解和冒犯,但是很多英语国家的人认为中式英语能给他们带来乐趣,中式英语成了一种“可喜的混合体”。在中国,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更多的中式英语相继出现并以极快的速度传播,中式英语的语言风格吸引力大批的狂热追随者,甚至越来越多的人专门研究这种语言现象。中式英语为什么在中国这么流行?下文将从中式英语存在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中介语理论视角进行分析。
1 语言学理论基础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92)提出了中式英语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的论断:“它是由某个正在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按照自己发展起来的规则系统创造出来的既含母语特征又有目的语语言特征的语言系统。这种产生是对某一目的语的尝试性产物。”(王晓君)作为一种认知理论,中介语理论把二语习得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构筑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介语是学习者所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根据Selinker的相关理论,中介语有三个主要特征:可渗透性、动态性和系统性。可渗透性是指语言学习者的中介语系统受到学习者母语和目标语规则的渗透不断修正。动态性或可变性是指中介语慢慢地修改已有的规则,逐步向目标语靠近的过程。系统性表明中介语语言系统具有一套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规则体系。中介语的发展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学习者语言学习进度的加快而推进,逐步向目标语的正确形式转换。
Odlin(1989)把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定义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语言正迁移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目标语。由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起到干扰、妨碍作用的便是母语负迁移。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是语言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发生母语负迁移的根本原因。中式英语是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地道的英语,是由于汉语的负迁移造成的。正如Rod Ellis所言“母语是造成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的根源之一,母语的这种影响就是它对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负迁移作用”。显然,中式英语是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二语学习者必须重视母语的迁移作用,要从语言因素及非语言因素分析问题。
2 中式英语流行的原因
2.1 符合语言和社会发展规律
中式英语的出现和发展符合语言和社会发展规律。语言本身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英语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国际性语言,是因为大不列颠国家盛极一时的经济实力。如今,国际上汉语热掀起的根本原因也是由于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外交流频繁,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汉语对英语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于大量的中式英语逐渐被英语国家理解和接受(原雅娟)。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词汇最丰富的语种。据统计,在达数百万的英语词汇中,半数以上属于外来语。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据美国Garland Cannon教授统计,在这数量庞大的外来语种,来自汉语的借词很少,只有979个。但是,自中国对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英语对汉语词汇的吸收量增加,汉语对国际英语的冲击比英语国家还大。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全球语言监测机构”(GLM)对中式英语进行了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全球语言监督会主席曾经表示,自1994年以来,中式英语对国际英语词汇的贡献达5%至20%,成为英语新词最大来源。语言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中式英语之所以受到中式以及中式英语词汇的增加,显然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密不可分。
2.2 传播中国民族文化的工具
作为一种语言,英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弥补不足,丰富其文化内涵,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用其他国家的语言词汇,有些词汇是从汉语借来的,如tofu(豆腐)、Kung fu(功夫)、Yin yang(阴阳)、Mahjong(麻将)、Tai chi(太极)等等,这些音借词汇极具中国文化特色,不仅填补了空缺的文化区域,而且避免了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的中国汉语事物的尴尬局面。再如paper tiger(纸老虎), 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one nation, two systems(一国两制),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the mind(吃一堑,长一智),等等,这些简洁生动的具有汉语特征的中式英语,不仅在英语世界中得以保留,而且还广泛流传,对现代英语句式的进化起着一种改造作用,同时保留了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另外,Kow tow(叩头), minban(民办),尤其是The lianghui(两会),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硬实力,同时也折射中国的软实力。还有一些中式英语反映了中国当前的热点问题或新生事物,如housing project for low-income urban residents安居工程,house-for-scheme以房养老,property-purchasing limitations限购等,因此,反映中国文化特色中式英语已经成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也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为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国内出版了一些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籍,如《英语话中国(Say China in English)》,《用英语说中国:文化(Talk About China in English: Culture)》等,还有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如CCTV9,China Daily等等,其主要任务就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正宗的中式英语是有文化内涵的,有生命力的。
2.3 国外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所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全国掀起了“汉语热”。如今,许多国加开设了汉语专业,汉语教学在世界各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据统计,国外学习汉语的总人数已超过2000万人。汉语教学正越来越多地走进国外的大、中、小学课堂,有些国家已将汉语成绩列入大学升学科目。目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汉语教师严重不足的局面。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深汉语言文化功底、熟练掌握英语,日后能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或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对外汉语专业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汉语作为第二外语。换句话说,要回用英语作为媒介教外国人汉语。拒不完全统计,美国有80多所大学开设了中文专业。把中文作为公共外语课的大学超过700多所。国外拍摄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关于中国文化的电影,充分说明了国外迫切想了解中国文化。
2.4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队伍庞大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4亿多人在学英语,约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专家预测,几年之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人数将超过英语母语国家的总人口数。我国对英语教育十分重视,(王晓君),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英语课程,即小学三年级,许多学校甚至从一年级就开始英语,初中、高中都开始英语课程,大学还有开设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许多院校开设英语专业课程,高考或研究生入学都要考试英语。国内各种双语幼儿园、英语培训班纷纷出现,可见国人对英语学习几近狂热。国家对英语教育的重视,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对英语的需要。在许多领域,英语成了必不可少的交际工具,也成了许多人的职业,如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等。除此之外,雅思、托福考试是许多学子出国留学的途径之一。
2.5 外国人眼中妙趣横生的语言
在国内,中式英语因不符合英语规范和文化习惯而受到排斥。很多人,包括政府,都曾竭力消灭中式英语。但是,让人意外的是,大多数外国人并不讨厌中式英语,而是特别喜欢。当在学英语的中国人努力改正中国式的语病时,许多外国人在热心收集和整理中式英语,就像英国《卫报》的报道,更多老外觉得中式英语“错的韵味十足”,为字母英语语言添加了调味剂。还有来中国的外国人把中式英语拍下来,传到美国知名招聘博客Flickr上的已达4000多张。英国媒体撰文力保中式英语,认为中式英语错得孕味十足,为政府消灭中式英语感到惋惜。有个德国人奥利弗·瑞克,花了很多时间收集整理中式英语,并加以研究。经过近十年的研究,他已经出版了两本关于中式英语的畅销书。他还在继续研究中式英语,他认为中式英语应该被保存下来。他还撰写了一个专门收集中式英语的博客,后来又出了一本书《中式英语:意犹未尽》。这本书很畅销,瑞克认为,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中式英语实际上丰富了英语语言,英文应该单一而标准的观念早已经过时了。GLM则从全球视野和英语语言发展的角度给予了中式英语热情洋溢的高度评价。Chinglish在2005年被评为影响全球的十大词汇之一。GLM人文中式英语正在促使英语产生深刻的变革。他们每年都会评选出最受关注的中式英语,如2006年No Noising(别吵),Question Authority(问讯台),2008年的Deformed Man Toilet(残疾人厕所),Airline Pulp(航空餐)。GLM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可喜的混合体”。
2.6 受到国内专家学者的关注
中式英语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式英语成了研究对象之一。有关中式英语的论文、专著相继出现,研究内容、研究角度各式各样。有的从二语习得中中介语理论、母语迁移理论(周仕宝,2002;王倩 蔡逸群,2009;朱丽娟,2012等)对中式英语进行研究,还有的从概念整合理论、认知视角、模因论或文化视角(罗飞,2012;彭雪梅,2011;吕明,2012;刘娟,2006;欧小艳,2011等)研究中式英语,更多的对中式英语的表现形式、成因、克服方法或教学对策到看待中式英语的态度(王优,2007;郑玮,2008;黄燕,2008;李亚,2012等)、发展前景(原雅娟,2010;王晓君,2012;段晓凯,2012等)。
起初,语言学家门普遍认为中式英语是不地道,不规范,不合英语规律和习惯,是不被认可和接受的语言形式。随着中式英语的流行,对待中式英语的态度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批判、否定。受标准英语的影响,一些人极力追求规范英语,把标准英语作为终极目标。因此,把中式英语看作是错误的、畸形的,不符合英语规范的,这种汉语与英语的混合形式是不可以被接受的;另一种态度是支持、肯定。这种观点认为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中式英语能够帮助交际者达到交际目的,这种语言形式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目前对中式英语的态度多是客观对待,正确对待,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兼容并蓄等等,有人甚至很看好中式英语的发展前景。中国知名学者周海中教授 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指出,人们应该以宽容和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式英语,而不是指责和排斥。(段晓凯)中国人还自创了新词汇:Smilence(笑而不语), Emotionormal(情绪稳定), Chinsumer(到国外旅行疯狂购物的中国人), Begeteal(开心网上的“摘菜”)。从最早嘲笑英语初学者水平低,到后来外国人搜集散落在各个角落的中式英语,再到如今中国人开始故意自创英语单词。显然,人们对中式英语的态度在改变,由开始的拒绝、嘲笑转变为欣赏、把玩。
总之,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中介语是客观存在的,是动态发展的,是语言学习的必经阶段,是由低级向高级、由母语向目标语逐渐过渡的一个动态过程。中式英语符合语言语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了中国文化特色,是向国外传播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受到广大以英语为母语的人的喜爱,也受到广大中国专家、学者的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为国际英语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中式英语在中国得以流行的原因所在。GLM坚持认为:中式英语会继续存在,甚至可能更“繁荣”。但是,对待学习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应该尽量克服。虽不必把“标准英语”奉为金科玉律,但也不能无原则地对英语进行改动。我们要对中式英语持客观冷静的态度,针对不同场景出现的中式英语要区别对待,尤其是在正式、权威、英语教学等场合,应该杜绝中式英语,推崇标准英语。
参考文献
[1]段晓凯. 中式英语存在形式初探及其发展前景[J]. 大江周刊·论坛,2012年11月.
[2]洪蓉.关于对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综述[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
[3]李文中. 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新探[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4]李亚. 中介语理论视角下客观看待中式英语[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1).
[5]欧小艳.从语言与文化现象看中式英语现象[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4).
[6]王晓君. 浅谈中国英语的产生及发展前景[J]. 职业时空,2012,(10).
[7]原雅娟. 中式英语的前景[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