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费用范文

医疗费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费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费用

第1篇:医疗费用范文

关键词:医疗 费用增长 对策

改革开放之后,医疗费用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较大的增长,如何解决医疗费用增长的问题,已经是政府及医疗部门共同的话题。政府及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费用的增长过快也进行了相关的改革,但就结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据国家卫生网数据显示结果,对我国2011年至2014年全国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数据及人均医疗费用进行分析。

2.一般方法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

二、调查结果

医疗费用的增长使我国百姓的看病贵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近几年的医疗费用呈上涨的趋势。2011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为2.45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为1820元;2012年2.89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为1935元;2013年3.18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为2258元;2014年卫生总费用为3.53万亿元,人均医疗费用为2586元。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从2011年至2014年的总医疗金额在持续增长,人均医疗费用也由1800多元增加到2500多元。这种快速的医疗费用的增长使居民在看病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三、讨论

1.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原因

(1)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支持不足。我国医疗费用呈上涨趋势,但是政府的支持力度上却在逐年递减,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的6%医疗的资金投入,下降到目前的1.98%,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讲,政府对于医疗事业的支持力度要小很多,使我国的医疗机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的费用只能从治疗费用的利润中取得。我国对于医疗机构的财政支持及个人在医疗过程中的补助在发展中国家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种政府的资金投入的减少使我国的公共卫生领域发展的不够健全,老百姓在看病的过程中的基本医疗条件也得不到保障。

(2)医疗机构自身建设不完善。医疗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地域差异相对较明显,地区间的医疗水平相差较高,使百姓在看病的过程中由于跨地区看病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同时医疗机构在自身的建设过程中对于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管理有疏漏,存在滥用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现象,致使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费用居高不下,百姓在诊疗过程中要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

(3)政府对医疗机构监管不到位。政府对于医疗机构的监管存在漏洞,国家政策在医疗机构相关的监管政策建设过程中,没有对医疗机构中的药费及医疗器械的来源及金额做相关的监管,对于部分企业向医院推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过程中,没有对医院接受企业药品过程做相关的监管行为。同时由于部分企业向医院推销药品及医疗器械过程中还存在违规行为,致使一些医疗机构在对药品的使用及医疗器械的选择上没有进行合理的市场评估,也是导致百姓诊疗费用较高的原因。

2.对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对策

(1)增加政府对医疗机构的投入支持。政府应当对于我国目前的医疗机构建设进行补偿机制式的投入,加强整个医疗系统的服务水平及基本医疗的服务建设。根据各地区的医疗机构整体水平对百姓进行医疗补助,在政府的扶持下减少百姓的看病压力。同时降低医疗保险的基础保险档位,使更多的经济条件不好的百姓能够加入医疗保险,在看病时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

(2)完善医疗机构自身体系的建设。在医疗机构体系建设中,要注重医疗机构的基础建设,在体系建设中实行医药分家,在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过程中,切断企业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条,将医疗机构的药品采购进行集中采购,并且可以将医疗机构中的药品销售变成企业化的营销模式,使企业的药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场竞争的大体系中,切断医院对于处方药品的垄断,进而降低百姓的医疗费用。促进全国医疗机构发展的平衡,将医疗区域差距缩短到最低,降低大城市的医疗看病贵、排队长的现象,注重底层医疗机构的的体系建设。

(3)加强政府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政府在医疗机构的监管过程中,应该根据目前医疗机构的结构特点,对于医院各部门进行层层把关,对于医疗机构药品及医疗器械的企业推广价格及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在监督的同时根据市场的价格情况设定相应的审核标准及价格控制的规定,在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的源头及医疗环节进行监督,在医疗的过程中通过定期的检查对医疗机构内的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进行评定。这样可以在医疗机构进行药品及医疗器械采购过程中对医疗产品的价格进行控制,进而降低百姓看病的医疗费用。

总结:我国医疗费用在近年来一直呈上涨的趋势,引起整个医疗市场的费用上涨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医疗机构自身的体系不完善及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不到位。笔者通过对这些文档分析,对我国的医疗费用上涨提出相关的建议,希望对我国的医疗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维静,王文文,李林贵,卞鹰.县级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影响因子分析――以宁夏11家医院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6(2):82-84

第2篇:医疗费用范文

【关键词】 医疗费用 子宫平滑肌瘤 医疗项目 商业化

一、以唐山市某医院子宫平滑肌瘤病种为例分析

1、医疗总费用的地区性差异

目前,我国医疗费用按照项目可以归结为药费、检查费和治疗费用三大类。比较全国各地区的医疗费用发现,不同地区的医疗费用存在的差别较大。就发达地区而言,以北京、上海和天津为例。2009年,北京、上海和天津的出院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15028.9元、11276.1元和10559.5元,其中,北京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5555.7元和5921.8元,上海的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4638.6元和3662.9元,天津的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4661.8元和2890.6元。就边远地区而言,以、甘肃和贵州为例。、甘肃和贵州出院人均医疗费用分别为2936.8元、3464.6元和4210.6元,其中,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1247.8元和602.9元,甘肃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1552.9元和1124元,贵州药费和检查费分别为1641.8元和1680.6元。

图1以子宫平滑肌瘤病种为例,清晰地显示了中央属、省属、地市属、县市属、县属五级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别。但是,从患者用药的角度分析,国家目前对药品的管理状况是,各地区的药品价格差异不大,医疗费用从理论上看不应当有特别大的差异。这与上述资料所显示的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人均药费消费有巨大地区差异的状况是不相符的。这种差异实则反映出在我国医疗收费领域中,按照项目标准收费和临床用药收费方面的不规范等问题,同时也揭示了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医疗服务机构因存在这一问题而可能引发的各类社会安全隐患。

2、根据医疗项目付费所产生的问题

以唐山市某市级医院的子宫平滑肌瘤病种为例,从2009年、2010年分别选取30份病历,从2011年的1—3月份选取20份病历,按照年度和医疗费用各个项目的构成进行分析。2009年所抽取的30份子宫平滑肌瘤病例统计结果显示,人均医疗费用为9583.07元。其中,人均医疗费用的构成中手术治疗费所占的费用比例最高,为41%;其次为药费和检查费,所占比例分别为27%和21%;其他治疗费和材料费分别占7%和4%。2010年所抽取的30份子宫平滑肌瘤病例医疗费用构成情况显示,人均医疗费用为11039.76元。其中,人均医疗费用的构成中手术治疗费所占的比例依然最高,为34%;其次是药费和检查费,所占比例分别为32%和23%;其他治疗费和材料费的比例分别为8%和3%。2011年1—3月份所抽取的20份子宫平滑肌瘤病例总费用构成情况显示,人均医疗费用为10784.56元。其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两项是手术治疗费和药费,分别占到31%和30%;其次为检查费,为24%;其它治疗费和材料费分别占到了10%和5%。

从以上3年子宫平滑肌瘤的费用增长和结构变化情况来看,各年平均费用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药品费用的上涨。其中,2010年比2009年的人均药费增长903.22元。通过进一步对患者样本两年的病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一方面,在用药时间上,2010年出院病人的人均住院天数为10天,与2009年相同,但是在患者的用药情况上却发生了变化,病例显示2010年患者比2009年人均用药时间多两天。另一方面,在药品品种的选择上,贵重药品种类的使用频率和数量都有增长。

从2011年与2010年的费用比较来看,药品费用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2010年1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了《关于降低头孢曲松等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发改委此次对174种单独定价规格药品的最高零售价进行了调整,相关药价平均降低了19%,取消了16种药品的单独定价资格。2011年3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又了《关于调整部分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降低了162种抗微生物类和循环系统类药品最高零售价格。先后两次降价对药品费用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控制住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因素。

二、医疗费用确定中存在的问题

1、医疗费用快速增长与有限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

(1)在结构方面。个人支付能力有限,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的最低标准为5.0%。而中国在2009年末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率已达到了5.13%。但事实上,“十一五”期间医疗卫生总费用每年的增幅达到13%以上,已经超过了GDP增长的幅度。同时,从2005年以后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虽然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中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比例下降了14.8%,但从绝对数上看,个人医疗费用额度已由2005年的4000多亿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6500多亿元,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为38.2%,而这从卫生费用总支出的构成因素中比较来看仍然是最高的。

(2)在GDP比重方面。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不高。虽然我国卫生总费用在过去30多年中增速极快,但是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并不高。2009年刚刚达到5%左右的水平,并不能说明我国卫生费用总量已经大于或超过了社会的平均支付能力。这从侧面反应了在医疗卫生总费用方面,政府仍需加大财力投入,同时对医疗消费的结构性调整加以研究。

(3)在国际比较方面。依据世界卫生组织2006年度世界卫生报告的内容,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91个国家中排在第106位。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5个国家的排名中,中国为最后一名,所占比例为4.3%,远远低于美国的15.7%、法国的11%、瑞士的10.8%、德国和古巴的10.4%、加拿大的10.1%、阿根廷的10%,以及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2、医疗卫生的需求方是医疗总费用增长的主要承担者

从表1可以看出,1978年至1999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年均增长177亿元,增长幅度较大。但是,分析我国卫生总费用构成中的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各因素的比例关系可以发现,个人卫生支出所占份额逐年上涨,在这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00倍,而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的增长仅仅为17倍和22倍。

从表2可以看到,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卫生总费用进入高速增长期。到2009年,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5.13%,达到了政府承诺的水平,政府卫生支出费用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但是,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仍然较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综合分析看来,尽管政府承诺了将卫生总费用提升至占GDP比例的5%左右,但并没有关注并建立起有效的费用确定机制,从而造成卫生总费用增长过快,更为严重的是增长的费用主要由需求方承担。

以上分析充分说明了政府在医疗卫生投入方面的严重不足和社会成员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如果该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凸显,也会给社会公众特别是经济困难的社会成员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3、医疗费用确定中的过度商业化问题

(1)医疗费用的升高。医疗费用确定中的过度商业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高增长。该现象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改革开放以来,购买大型医疗设备的浪潮从城市大医院开始,逐渐蔓延到城乡的各级医院,例如各级医院的CT、彩超、核磁共振等先进的医疗诊断设备不断增加。同时,各级医院争先建立ICU病房(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以及进行人体器官移植等高技术含量的手术,使高技术含量的仪器设备和设施在各级医院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其二,由于私人和境外资本的介入,一些高收费标准的专科病房、营利性医院和疗养院开始发展起来,这从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普通医院病房的设置向星级宾馆标准靠拢的现象。在我国,面向普通民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而高端收费的诊疗项目却不断增加,在这种医疗环境下,医疗费用必然增长。此外,因为医疗服务的过度商业化和市场化促使医疗机构在追逐利润的动机下提供过度治疗,从而使医疗费用的总额不断上升。

(2)医源性疾病的增多。过度的检查和用药以及不合理的治疗方式,对患者的影响是慢性的,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医源性疾病。以心脏支架为例,一种是两三千元的金属裸支架,还有一种是上万元的药物支架。这两种支架各有利弊,不同人、不同病症应选择不同的支架。在美国,20%~30%的病例是使用金属裸支架。在德国和瑞典,金属裸支架的使用比例达到50%。但当前中国的普遍情况却是,患者接近100%地使用药物支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心脏支架的使用量连续三年都是每年增加6万个,然而社会成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却逐年上升。事实上,要降低这类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关键还在于预防。医疗领域过度的商业化往往会导致诱导性需求的产生,从而不合理地延长了患者的治疗时间,甚至诱发其他疾病。

(3)医患关系的恶化与医疗腐败。首先,由医疗机构过度商业化所引发的诱导需求,还可能造成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使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下降,这是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于医患关系的恶化,医疗服务的供给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次,过度商业化的医疗机构不仅会直接损害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影响患者的身体康复,还很容易引发社会不正之风,甚至成为各种腐败行为的温床,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红包泛滥就是患者渴望得到最佳治疗方案而付出的额外经济代价。另外,医疗机构的过度商业化还助长了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一些医疗机构把药价定的虚高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三、解决途径和方法

1、使医疗价格的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

医疗卫生事业具有公益性特点,在医药价格方面各国政府都通过不同方式加以管理。我国对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也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加强调控力量,丰富调控手段。在加强政府监管的同时,还应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形成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监管体系。

2、深化医疗体制改革,调整卫生支出的构成比例

医院在医药合一、以药养医的模式下,不可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只有通过医疗体制的改革,才能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医疗服务价格的改革应根据医疗服务技术含量、承担责任等内容的不同,对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和不同职称医生服务实行差别定价。其目的是通过价格杠杆促进医疗机构和医生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并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同时,调整卫生总费用的构成,使政府卫生支出、社会卫生支出、个人卫生支出的比例合理,通过加大政府的投入,使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上升,将个人卫生支出从目前40%左右调整到目前世界公认的合理水平即30%左右,保证医疗事业的公益性。通过这一比例的调整,使公立医院能够在得到合理补偿的情况下,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此外,可以对公立医院强化政府的预算管理,逐步控制公立医院逐利的倾向。

3、强化政府职能,建立监管机制

建立价格管制机制和费用控制机制,通过立法,对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定价机制和支付机制做出规定,对盈利和非盈利医疗机构以及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方式加以区分,主要控制手段可以设立药品目录控制和限制处方的费用总量。同时,对医疗的服务质量实行间接管制,政府可以通过健全保险机制对医疗行为和服务质量进行管理。如果医院达不到政府法律制度要求的医疗服务质量,保险机构将根据相关法律,减少对医院的支付及补偿。政府还可以建立质量监督委员会,负责解决医院和医保基金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

4、加速推行病种收费试点改革

在现行按医疗服务项目收费的基础上,一些地区正在推行按病种计价收费的试点改革。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机构充分发挥了第三方付费的职能,但是对于费用的监管还没有到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支付机制的不健全所致。为了医疗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应加快对费用支付方式改革,让单纯性的后付制的结算方式向预付制以及复合式支付方式转变,建立能够使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提高,并能合理地控制医疗费用总量的支付体系。

只有鼓励探索建立医疗服务定价由利益相关方参与协商的机制,合理确定付费标准以及核定医疗服务指导价格,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增长,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Z].

[2] 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

第3篇:医疗费用范文

    如最近四川的一位王先生将他的遭遇告诉笔者:在今年春节长假期间,他携子驾车回老家探亲,路遇车祸,其子股骨骨折,经当地交警大队责任认定:对方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其子在事故发生地医院治疗,共花去医疗费用2万余元,并由肇事者全部赔偿。王先生将所有原始票据交给了交警大队,交警大队在票据的复印件上加盖了公章以证明其真实性。当王先生拿着这些事故证明、费用单据(复印件),依照儿子参加的学生平安保险及附加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条款要求保险公司理赔时,保险公司予以拒赔,其拒赔理由是:被保险人此次住院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全部由某某给付,被保险人实际并未支付医疗费用,故本次申请我公司不能理赔。

    保险公司的拒赔,引起了投保人的强烈不满,并向当地保监局投诉。

    这是一起典型的以被保险人已经获得其他赔偿,而依据所谓保险的补偿原则为由予以拒赔的案例。

    这样的拒赔在法律上有没有根据呢?

    一、2002年10月修订后的《保险法》规定,经保监会核定,财产保险公司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也就是放开了第三领域的经营。但《保险法》仍然将健康、意外保险划入人身保险的范畴,没有改变健康和意外保险属于人身保险的性质。

    二、中国《保险法》只有在财产保险一节中有投保人重复保险及保险人比例赔偿的规定,而保险人比例赔偿是不适用于人身保险的。鉴于人的生命健康无价,古今中外的保险法律都没有对人身保险的索赔,保险人可以比例赔偿的规定。

    三、实际上早在1998年,当时的保险监管机关———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其在《关于医疗费用重复给付问题的答复》中明确:如果在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条款中无关于“被保险人由于遭受第三者伤害,依法应由第三者负赔偿责任时,保险人不负给付医疗费责任”之约定,保险人应负给付医疗费的责任。

    所幸的是,本案经王先生的据理力争,最后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条款的规定,全部赔偿了王先生儿子的医疗费用。然而像王先生这样遭受拒赔的情况几乎天天发生,本报4月14日冯跃的文章《医疗费不应打折》反映的也是这个问题。

第4篇:医疗费用范文

【关键词】 DRGs(按病种付费);口腔外科;医疗费用

近年来,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断攀升,部分地区出现患者因病致贫的现象,同时,庞大的医疗费用支出,严重影响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国务院发改委再一次实行医疗体制改革。在此前提下,国内很多地区提出单病种收费,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单病种收费已为世界许多国家在医疗保险中所采用,在我国面临马上进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前提下,为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高质量、低收费的医疗服务,为使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使国家受益,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对近五年来敦化市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部分患者的医疗费用进行分析,研究口腔外科疾病单病种收费在本地区实施的可行性。自2005年以来,我科收治的口腔外科疾病患者共397例,其中舌下腺肿物患者6例,颌下腺肿物患者67例,腮腺肿物患者106例,上下颌骨骨折患者142例,占口腔外科患者总住院人数的81%[1]。目前对医疗费用的调查和研究较为多见[2],但对口腔外科患者医疗费用调查报道极少,为了解本地区口腔外科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为本地区口腔外科疾病实行单病种医疗收费提供依据,解决本地区部分疾病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现将2005年至2010年敦化市医院口腔外科5年间住院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敦化市医院(国家级2级甲等医院)2005年1月20日至2010年1月20日5年间住院的口腔外科4 种常见病(舌下腺疾病、颌下腺疾病、腮腺疾病、上下颌骨骨折)患者321例(其中年龄差距在手术上有所选择,其余不限)。

1.2 方法 疾病名称按口腔颌面外科学第五版[3] 标准分类。

2 结果

2.1 住院天数差别 因各种口腔外科疾病治疗及术后出现并发症不同,住院天数有所不同,随着住院天数的增加,所用的医疗费用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大,每天差距为30.00元~100.00元,对总医疗费用的影响无明显变化,无实际统计学意义。

2.2 住院患者所用药品差别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医疗基本常识的普及,部分患者对药品的选择要求提高,尤其以独生子女患者为主,其家长对药品的要求极高,所需药品以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药品为主,对价格的高低考虑极少,是医疗费用增加的主导因素,极少数患者由于自身原因(如饮酒后禁用头孢类药品,尤其头孢第三代等[5]),医生不得不选用相对安全,疗效较好的药品同样会使医疗费用有所增加,极少数增加幅度很大。

2.4 住院患者所用卫生材料有差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科学技术及先进卫生材料应用到临床医学领域,如生物材料,钛制品,纳米材料等,加大了医疗成本的支出,致使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如:单侧下颌骨骨折,局部麻醉强化下行颌骨骨折坚强内固定术[6],医疗费用约3050.00元(选用结扎丝作为固定材料),如将固定材料换成钛板行颌骨骨折内固定,医疗费用约6550.00元(可吸收固定材料因费用极高,在我省未推广使用)。且随着车辆的增加,骨折患者逐年大幅度上升,医疗费用亦随之上升。

2.5 同种疾病所选择的麻醉方式有差别 现代麻醉的方式多种多样,其医疗收费亦各不相同,所以这对口腔疾病的不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患者自身条件,年龄,性别,和部分患者及家属的要求等各种因素,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如局部麻醉约30.00元,局部麻醉强化为130.00元,全身麻醉插管每小时1000.00元左右,最终导致医疗费用有所不同(根据医院级别不同,收费有所不同,但差别不大)。

3 讨论

本文对321例口腔外科不同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显示:2005~2010年,敦化市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口腔外科疾病患者的医疗费用,因所患疾病不同、所选用药品不同、所选用的卫生材料及麻醉方式不同,其费用存在很大差别。其差别存在的原因:①住院天数的增加对总医疗费用的影响不大,无实际统计学意义。②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方式因患者自身条件的原因无法选择,因此麻醉的医疗费用因此出现上下的浮动,但对总医疗费用的影响不十分突出。③所选用的卫生材料及药品的价格差距较大(甚至同种药品及卫生材料因厂家及产地不同,其价格亦差距较大),为医疗费用价格浮动的主要因素,如青霉素每人每天需3.50元,舒萨林(青霉素类)则需80.00~200.00元。其中人为因素使医疗费用的增加,亦体现在这一环节。

我州单病种以具体医疗费用为标准(其中包括农合一次住院人均医疗费用不得超过2700.00元,基本医疗保险约为3000.00元),缺少上下浮动的空间,这一空间应以疾病种类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自身情况有所浮动。而现行的无疾病分类,仅以每次住院的具体医疗费用为标准,是不适合现在临床医疗的。首先,单病种的确定应建立在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它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解决看病贵的主要经济基础。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政府的卫生投入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医疗机构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如:解除医生的工资与收入挂钩,科室的收入任务等。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和医德,减少过度医疗的出现,避免乱收费,重复收费的问题。最后,加大政府的管理职能,降低药费(以流通环节为主)及卫生材料的费用。综上所述,只有从医疗费用中减去过度的医疗费用,单病种才能使人民群众受益,使国家受益。

参 考 文 献

[1] 敦化市医院病案室统计表,2010,4:20.

[2] 郑湖琴.住院费用的现状分析与思考.统计与决策, 2003:160(4):57.

[3] 邱尉六,张震康,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4] 吉林省医疗服务价格实用手册.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12.

第5篇:医疗费用范文

(一)新农合医疗总费用增长过快

从近七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医疗费用支出情况可以看出,由于参合农牧民不能理性利用定点医疗机构有效提供服务,过度追求医疗服务质量,定点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开大处方、滥检查等原因,造成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呼伦贝尔市新农合患者医疗总费用逐年呈大幅度增长趋势将增加新农合基金运行的风险系数。

(二)筹资水平增长幅度不能满足农牧民对医疗的服务需求

我国实行的新农合制度的指导思想是“低水平、广覆盖”。从2006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了投入,但总体水平并不高,2006年呼伦贝尔市新农合市级筹集到的资金为3355.56万元,医疗总费用为5120万元;2014年,筹资总额虽然增加到28727.88万元,但医疗总费用却高达47937.65万元,筹资水平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医疗总费用的增长幅度,各级政府和参合农牧民共同筹集的新农合基金被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所抵消,严重影响了参合农牧民的受益水平。

(三)医疗费用负担增长过快

随着新农合的进一步发展,参合农牧民住院需求在大量释放,患者在各级定点医院住院人数逐年增多,目前仍有上升的趋势。在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体制改革路径不明确的情况下,现行财政补偿政策促使公立医院不得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定点医疗机构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出现诱导患者服务需求,过度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的现象。主要是医疗机构过多使用高档检查仪器和设备,开大处方药品,在效益分配机制的诱惑下,临床医生多开检查项目、反复检查及大处方的问题不可避免,不合理检查的直接表现是检查结果阴性率居高不下。另外不合理收费或乱收费、特殊材料费用等也是次均住院费用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抵消了政府每年提高筹资水平增加的资金,次均住院费用越高,住院费用的平均补偿率越低。补偿后农牧民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并没有明显减少,新农合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农牧民,变成了定点医疗机构。

(四)住院基金支出比例上升

住院基金支出是新农合基金支出的重要部分,控制住院基金支出对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具有关键性作用。通过对2007-2014年新农合住院基金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呼伦贝尔市新农合近八年住院基金总支出共增长近14倍,平均年递增1.7倍。住院费用的增长造成合作医疗基金的过度支出,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群众的医疗费用负担,而且降低了合作医疗基金的社会效益。

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原因

一是由于人口控制政策长期效应的显现,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人口常发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消耗的医疗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重增大。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上呼伦贝尔市特有的牧区、林区产业结构特点和气候寒冷因素,使布鲁氏菌病、结核病、肝炎、肿瘤、精神疾病等发病上升,导致医疗服务需求急剧增长,医疗费用上升。三是由于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一次性卫生材料的普及,以及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扬,拉动医疗费用总量的增长。

(二)主观原因

随着医疗成本的升高和医疗服务的补偿机制不完善,医院产生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一是医院从自身生存、发展出发,走入大处方、不合理滥用高档抗生素和贵重药品、大量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外药品、重复检查、不合理使用高新技术设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误区,造成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这种不合理提供医疗服务的现象导致合作医疗基金的低效使用,造成资源浪费。二是医院的入不敷出,促使医院内部层层包干经济指标,实行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把医院的经济收入与医务人员个人利益挂钩,在利益的驱动下,医务人员会利用医疗服务信息的不对称性,诱导需求、过度提供医疗服务,从而推动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三是由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错误,重“业务收入”,轻患者治愈水平,出现了分解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乱收费、利用职权开“搭车”药、收药品回扣及串换药品等,造成医疗费用的不正常上升。此外,由于监管稽核不到位,加上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缺失,造成对参合农牧民补偿不合理,损害了新农合基金的公共利益。主要体现在:参合患者住院后医生顺从其不合理需求,如改写病例、虚挂住院病人、造假病历;医务人员不认真检验参合证、随意登记诊治或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把《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外的药品、不予报销的医用耗材及治疗项目等纳入补助范围;串换药品报销,把《目录》外的用药在清单中改成可报药品;将不属于新农合补偿范围内的诊治项目通过弄虚作假后报销等等。有的不法分子甚至采取私造假病历、假发票、虚开发票等手段骗取新农合基金。这些问题导致新农合基金的流失,损害了其他参合农牧民的合法权益,损害了政府监管部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原则

(一)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医疗行为管理相结合

通过贯彻国家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的方针政策,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规范化管理。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上,重点是监管合作医疗基金的合理使用,确保参合农牧民的合法利益,保障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新农合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各个环节介入,采取与定点医疗机构签署合同约束的办法,促进定点医疗机构规范服务行为。新农合政策管理与加强定点医疗机构行政管理相结合是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有效举措。

(二)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

在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控制中采用制度管理、机制激励和法律约束相结合来统筹实施。在制度管理方面,主要的手段是从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入手,加大基本用药目录、诊疗规范及日常的检查、监督及管理力度;机制激励是引进竞争机制,采取考核择优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允许病人在确定的定点医疗机构中自由选择,形成定点医疗机构之间互相竞争的态势,提高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法律约束是严格依照新农合管理办法的规定,通过合同的方式使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行为得以规范。

(三)日常信息化管理与现场稽查相结合

建立完善的新农合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新农合医疗服务进行及时的监管。但由于新农合对定点医疗机构有效管理的复杂性,在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现场稽查,对合作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督,确保新农合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合作医疗服务行为不断规范。

(四)专门管理、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

新农合经办机构作为新农合的专门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作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政府的行政管理。因此卫生、财政、审计等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定期不定期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进行监督检查。通过监管,促进定点医疗机构增强费用控制意识,加强机构内部管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四、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的建议

(一)对医疗机构实行严格的定点制度

新农合管理机构要派出专门人员,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认定和审查制度。对已经取得服务资格认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如在检查中一经发现违规行为,要坚决取消其定点资格。通过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进出机制,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理竞争,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控制费用水平。

(二)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支付方式是指医疗服务的付费方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所提供服务进行费用补偿的方式。一方面加快支付方式改革,已经成为目前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做好定点医疗机构引导、监管工作,通过建立医疗机构信用等级制度,引导定点医疗机构自我约束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第三也可以建立医疗费用监督系统,可以及时查询、了解各定点医疗机构分项医疗费用、药费比例、平均住院日等有关指标,对于不合理的医疗费用,通过提醒、警示以及拒付的方式,达到有效控制过快增长的医疗费用的目的。

(三)探索适合地区实际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

目前,对医疗机构费用的支付方式正从后付式向预付制、从按服务项目付费向按病种定额支付方式的方向发展。各种支付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支付方式是完美的。因此不宜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应结合实际综合采取几种不同的基本支付方式,最大可能地消除其负面效应,发挥其优点。目前,各地比较广泛实行的是按服务项目付费,即后付费制度。这种制度难以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因此,要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综合支付方式,这样可以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从2014年开始,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平均住院费制度等混合支付方式,次均医疗费用同期相比下降了4%,对控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起到了较明显的效果。

(四)加强审核监督,对医疗行为实行考评制度

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审核监督是控制费用的重要环节。2013年,呼伦贝尔市出台了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系统地规范了新农合管理部门、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行为。如对定点医疗机构采取病例医嘱的抽查核对、大额费用重点稽查、网上审核、现场审核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审核力度。同时结合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审核,很好地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有效控制了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五)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

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必须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提高技术劳务价值在医疗服务价格中所占比重,将技术培养费纳入成本核算。要注重提高手术费、诊疗费、护理费、普通挂号费、专家费等能够反映医务人员劳动量和技术水平的医疗服务价格,通过提高医疗技术的劳务价格,使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以体现,从而扭转在当前医疗机构财政补偿机制不合理情况下的医务人员价值观取向。

(六)规范诊疗行为,促进合理用药、合理诊疗

第6篇:医疗费用范文

[关键词] 医疗费用 过快增长 对策

近年来,伴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医疗费用持续增长,2007年的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卫生总费用的快速增长,既说明人们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和重视,也反映出国家和个人沉重的财政和经济负担。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除了供求变化因素外,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从医疗费用的价格及数量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对策。

一、医疗服务的特点使其具有价格上涨的内在趋势。

(一)较低的需求价格弹性。作为一种引致需求,医疗服务是人们面对疾病风险时的必然选择。通常情况下,基于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效用的重要性,人们在购买医疗服务时对其质量信号往往更为关注,而对价格相对并不敏感。供、需方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需方无法自主决策,也就无从根据价格信号来进行选择。此外,健康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且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各国通常提供某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白付价格,使居民的需求更加缺乏价格弹性。相对于基本平稳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保健消费价格指数逐年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看病贵”问题的严重程度。

(二)先进诊疗技术的使用。相对于有限的医疗资源,人们的健康需求却是无限的。随着支付能力的提高,人们倾向于购买诊断、疗效更确切但价格更为昂贵的高科技产品高科技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人的生命价值,但却导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使医疗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有上涨的内在趋势。此外,病人的争夺也加强了医疗机构间的质量竞争,从而强化了技术对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对医疗服务实行以成本为依据的政府指导价。在现有定价体系不完善的制度约束下,当产品的人力资本定价太低,无法弥补其生产成本时,医院就倾向于替代或多使用其他物化资本,如药品、大型设备等,不但使患者最需求的高质量的医技服务供给不足,而且造成资源浪费、不合理用药以及医源性疾病的发生等。

(三)产品的非标准化。医疗服务具有非标准化产品的特征,其产品质量除了和医生的专业基础有关,更与其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相关。当前,高质量医疗资源供给的相对不足除了会加剧价格上涨的内在动力外,还会因增加患者其他方面的成本(等候时问、红包等)而导致真实价格水平的上涨。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使其具有数量增长的内在趋势

(一)较低的需求收入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如人们的寿命延长,老龄人口的需求增加;生活水平的改善,使疾病谱发生改变,慢性疾病的治疗需求增加等。此外,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意味着疾病的机会成本更大,人们购买医疗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更强。因此,医疗卫生服务是一种正常商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

(二)需方的道德风险。医疗保险能帮助居民更好地抵御疾病风险,最小化疾病可能带来的损失。然而,由于患者与保险方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需方的道德风险使医疗卫生服务具有数量增长的内在趋势。保险的存在会使投保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如某些有益的预防疾病险的健康投资减少,特别是投保人经济条件较差时。在我国农村,如果保险只报销疾病诊疗费用而不报销预防保健费用,就会使农民主动进行预防保健的动力不足,一旦患病则花费更高。

此外,由于保险使医疗服务产品的真实价格降低,在特定的收入水平约束下,消费者倾向于消费更多数量的产品,如使用更昂贵的药品、采用更先进的设备进行诊疗、延长住院时问等,具体表现为有医疗保险的人小病大治、住院日延长等。

(三)供方的道德风险。由于医患问的信息不对称,医生具有一定程度诱导患者需求的能力,使其消费大于合意数量的医疗卫生服务,即医疗供给创造医疗需求(supplier-induced-demand,SID)。我国医疗领域的SID也是广泛存在的,如我国每百急、门诊中住院比例从2000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3.8。由于住院费用高于门诊费用,医生有诱导病人住院的倾向。

SID的本质是在信息高度不对称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中,医生作为不完美的人的机会主义倾向。特别是在不恰当的制度下,会加剧医生的这种道德风险。此外,疾病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也会影响产品的供给数量。目前,我国疾病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缺失,医疗纠纷中的“举证倒置”,使医生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了降低风险,避免民事诉讼,医生会通过增加各种检查项目以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这种自卫性医疗客观上也导致了医疗卫生服务消费量的增加。

三、治理我国医疗卫生费用过快增涨的对策

卫生费用是价格和数量的组合,从上述分析可知,二者均具有随时间增加而增长的内在趋势。卫生费用的控制,并不在于简单控制某项投入的价格。在按服务项目收费以及医生的诱导需求动机和能力都很强的情况下,仅靠价格控制无法有效解决。如我国药品已多次降价,但老百姓仍未切实感受到降价的效果,反而出现了一些质优价廉的常用药有价无市、销声匿迹的现象。在疾病诊疗方面,尽管控制了各单项诊疗项目的价格,但具体的供给数量却缺乏有效监督。

保险的实施不仅影响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数量,也会由于第三方付费而影响它对患者的真实价格。应设定有效的制度约束以规避供需双方的道德风险,如从共付制、起付线和封顶线等控制需方的道德风险,按人头或病种进行补偿以降低供方的诱导需求等。政府在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同时,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理性的健康投资。

参考文献

第7篇:医疗费用范文

摘要自1995年开始我国就着手改革医疗保险制度,三年后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账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个人账户被广泛地认为是对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的一次重大改革, 解决了上亿人的医疗保险问题。但是近几年医疗个人账户在医疗费用中的功能和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关键字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医疗费用影响

一、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简介

现代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主要分为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和商业医疗保险账户:基本医疗保险账户个人账户是由参保个人以及用人单位缴纳的医疗保险费,按照参保人员的工作状态、年龄特征等各种因素,以一定比例划入的医疗保险基金,用于当参保人员发生疾病风险时而支付符合医疗保险规定范围内的医疗费用,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是医疗保险基金重要组成部分;商业医疗保险账户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一系列医疗保险,类似于基本医疗保险。

现代医疗个人账户保险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一)个人账户和具有很高起付线的统筹保险相结合

(二)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只能用于医疗支出

(三)个人账户中的结余可以在以后继续使用, 甚至可以作为遗产让家属继承

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理论设计思想

由于传统的保险模式是采取第三方付费的方式, 因此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许多学者认为,导致现代社会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这一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医疗保险第三方支付的机制。在此机制下, 医生及医院的竞争集中在医疗服务质量上,然而患者和医生对医疗服务的价格并不敏感, 甚至不关心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对患者而言,他们医疗价格为零 (或非常低) , 难免会产生“道德风险”――过度利用卫生服务的激励;对医生而言, 他们会有即 “ 诱导需求”――过度提供服务获取经济利益的激励。因此, 在传统的第三方支付的医疗保险模式下, 患者和医生的动机都促使了医疗费用的不断升级。

针对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的缺陷, 现代医疗保险设计了许多控制医疗费用的手段,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就是其中之一。相对于其他控制手段,医疗个人账户更强调恢复医疗服务的市场机制, 通过供方之间的市场竞争, 及供需双方的制衡来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同时达到市场的供需均衡。

很显然,个人可以根据个人账户中的金额以及本人的经济能力, 在起付线以下的金额范围内, 不仅可以自由地选择医生和医疗服务,而且可以有动机通过评价医疗服务的价格和质量做出选择。同时,医生也开始有在价格上进行竞争的动力。因此, 医疗费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与此同时,根据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计, 个人账户的结余资金还可以积累, 所以在当今社会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下, 人们也可以利用个人账户的积累金额来应付未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费用增长。

三、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设立是希望在医疗保险市场中强调个人的作用,目的有两个: 一是控制医疗费用, 二是积累医疗保险基金。但是自个人账户设立以来, 学术界和舆论界对其控制医疗费用的效果褒贬不一。

(一)个人账户总量增加带起付段支出的减少

个人账户的支出对起付段的支出有替代性。无论个人账户或起付段支出都会使个人财产减少,两者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不过个人账户总量对起付段支出额变化的解释能力却不大,这说明起付段支出额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二)个人账户总量增加使得医保基金支出额以及年度总费用均有少量增加,但是统计上具有显著性

医保基金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因为个人账户增加会导致统筹支出和个人账户支出额增加,所以必然会导致医保基金支出额增大。但是社会医疗统筹基金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年老者,实现了社会医保基金在代际之间的转移,体现社会医保的共济性。

(三)个人账户划入比例的减少,会减少个人账户支出

虽然个人账户只是相对减少,在总量上并不会减少,但是这可能对划入比例下降在参保者心理上的预警作用,因此参保者会暗示自己个人账户减少,从而在个人医疗费用的开支方面有所节制,这也间接地论证了个人账户可能会抑制部分人群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四)起付线设置能够成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起付线的提高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影响的前提下,会使得统筹支出额、个人账户支出额、医保基金支出额、起付段支出额以及年度医疗总费用减少,与实际相符,起付线设置能够成为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起付线过高难免会削弱社会医疗保险社会共济性,同时也可能会抑制人们正常的医疗需求;如果既增加个人账户总量,同时又提高起付线,这会使得参保者在医疗服务的选择中拥有充分的自。

从总体回归看来,缴费基数与各个支出额呈现了正相关的关系,由于缴费基数反应了个人的收入,因此可推导出个人收入增加会带来医疗开支增加。

参考文献:

[1]王燕华,许红华,何海洋.对医疗险费用及其控制策略的研究综述.法制与社会.2010(36).

[2]杜修立,俞乔.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医院样本的实证分析.中国卫生经济.2011(02).

第8篇:医疗费用范文

立普妥(阿托伐他汀钙)是辉瑞研发的一种针对心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的降胆固醇药物,是美国最为热销的处方药之一,自问世以来总共为辉瑞赢得了超过700亿美元的收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处方降脂药的整体市场仍然在继续增长;2010年,该类药物的处方量大于其他任何药物种类,其中他汀类药物支配着市场。立普妥的专利于2011年6月到期,2011年11月30日,其仿制药进入市场。

财政上的压力迫使美国的医疗体系一直致力于寻找能够安全有效地降低成本的途径。由于仿制药通常与品牌专利药物具有生物等效性,其价格却相对便宜,因此医疗保健方案通常会推荐使用仿制药来代替品牌药,以减缓处方药费用的增长。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多种类似立普妥的“重磅炸弹型”药物的专利即将到期,仿制药将会大幅增多。

专家预测费用节约金额

仿制药阿托伐他汀的上市将会给医疗系统带来巨大的经济影响,专业人员通过研究他汀类药物过去的使用趋势对仿制药在费用节约上的潜力进行了预测。2006年,默沙东公司的品牌药物舒降之的专利到期,其仿制药辛伐他汀进入市场的类似情景为研究预测提供了良好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包括仿制产品使用的时间、仿制药与品牌药平均价格的变化,以及患者在多大程度上愿意转而使用其它他汀类药物等信息。同时,预测也考虑到了人口老龄化对他汀类药物使用需求的影响。尽管如此,对仿制药阿托伐他汀带来的费用节约的估计其实仍然相对保守。辛伐他汀进入市场时,舒降之尚还有来自立普妥这一高效他汀类药物的强大竞争,而立普妥则没有这种具有明显优势的竞争对手。阿斯利康公司生产的新型高效他汀类药物可定(瑞舒伐他汀),在降低风险方面相对立普妥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因此不可能占据巨大市场份额。

2009年,立普妥、可定和仿制药辛伐他汀占据了全美他汀类药物市场77%的份额,其中立普妥的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44%下降到2009年26%,而2009年辛伐他汀则以41%的市场份额统治了他汀类药物市场。

目前立普妥和辛伐他汀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约为21%和51%。如果患者能够从辛伐他汀和可定转换到阿托伐他汀上,那么阿托伐他汀将会统治他汀类药物市场,预计其进入市场三年之后将获得大约44%的市场份额。仿制药阿托伐他汀的价格更低,使其可更多地节约医疗费用。同时,阿托伐他汀不仅拥有与仿制药辛伐他汀一样具有竞争力的价格,而且没有高剂量辛伐他汀导致横纹肌溶解的风险。

历史趋势表明,仿制药辛伐他汀在进入市场一个月之后的价格是品牌药平均价格的84%,进入市场六个月之后是81%,进入市场一年和三年之后是大约40%。以这些趋势为基础,专业人员推测在仿制药阿托伐他汀进入市场之初,其价格与品牌药立普妥的价格比0.82,而过了首仿药物所享有的六个月排他性保护期之后,价格比将会降低到0.49。到2014年,仿制药阿托伐他汀的使用所带来的总体费用节约预计将达到每年45亿美元,相当于当年在他汀类药物上总支出的23%。如果再考虑到人口老龄化因素,从2012年到2014年,预计可节约的成本将会分别再逐年增加1000万、2000万和3000万美元。

辉瑞积极应对专利到期

然而,以上预测前提是仿制药能够及时而迅速地上市并被使用。事实上,延误节约实现的情况已经开始发生。辉瑞和研发仿制药阿托伐他汀的印度兰伯西公司签署的一份协议导致首个仿制药在美国上市的时间从6月延迟到了11月。这5个月的延迟将会使美国失去大约为3.24亿美元的费用节约。食品和药品监管局(FDA)要求在美国出售的药品必须达到某些质量标准,其对印度兰伯西公司位于印度的两个生产厂家设施的审查,使该公司生产的阿托伐他汀受到延期批准的威胁。尽管11月30日当天晚些时候FDA批准了该药物上市,但是仿制药必须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的欧姆制药公司(Ohm Laboratories)进行生产。尽管FDA对兰伯西设备的严格审查,或许可以使潜在的用户和开具处方的医生相信仿制药能够达到其质量标准,但无疑给了辉瑞一个缓冲期。

为了应对仿制药的威胁,辉瑞公司采取了积极的商业战略来保持立普妥的收益。辉瑞与华生制药还达成了一份利润分享协议,辉瑞将向华生制药公司提供自己生产的立普妥授权华生进行销售。由于不贴品牌标签,这种药物可以被视为另一版本的“仿制”药,而其生产资格却不需要FDA的审查批准,因此可以更为快捷便利的进入市场。作为回报,辉瑞将从销售收入中获得分成。此外,辉瑞还与几家著名的药品福利管理机构和保险公司达成了战略协议,以低于首个仿制药阿托伐他汀的价格提供立普妥,患者只需仿制药价格水平的自付费。通过这种手段,可以避免形成阿托伐他汀处方的垄断。显然,辉瑞公司将会从这些协议中获得收益,但是目前看来,这些协议能否给承担员工健康保险的雇主以及药品福利管理公司带来节约还是个未知数。有必要对此加以关注,因为这些协议有可能阻碍仿制药生产厂家在阿托伐他汀市场上的竞争。

辉瑞还积极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2010年12月,辉瑞制药公司推出了一种自付费优惠卡,并开展了一项名为“您的立普妥”的促销方案。促销活动中,制药公司通过与专业药房合作为患者提供免费邮寄到家业务,来促进立普妥的直接销售。这一保持辉瑞公司市场份额的战略计划,吸引了部分新用户,控制了收入损失。尽管自付费优惠卡可以为患者个人提供一个支出节约方案,但是对于医疗保险体系,保险支付者可能仍然需要承担品牌药物更高消费的重担。自付费优惠卡将于2012年12月到期,但是可能会帮助辉瑞暂时保持一部分立普妥的销售。然而,在首仿药物的六个月排他销售期结束之后,多种仿制药的市场竞争将会迫使仿制药价格下降,大多数患者将会从立普妥转换到仿制药阿托伐他汀上。最后,为了保持立普妥的销量,辉瑞制药正在寻求FDA的批准,试图将立普妥转化为非处方药。不过,鉴于此前默沙东申请洛伐他汀转化为非处方药未获批准的状况――FDA认为患者不具备判断自己是否需要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能力――这一策略成功的可能性不大。

实现节约需要共同努力

第9篇:医疗费用范文

意义。

关键词:管理会计;目标考核;绩效工资;控制医疗费用

控制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增长,是当前医改的重点,医务人员的参与是关键。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医院发展又能开展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当前医院管理者面对的现实问题。奖励性绩效工资应是根据职工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来衡量发放的。但在大部分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管理实践中,由于对绩效的定量不易操作,往往医院发放的所谓奖励性绩效工资多是指为职工增发的奖励性工资。这种奖励性工资的发放带有一定经验性和平均性,与职工的工作量水平基本上不挂钩,其价值水平与职工的实际工作强度往往是不匹配的。在医院绩效工资的管理中,理论上虽然可以从职工的工作量、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考核评价其绩效工资。但除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等软性指标外,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对一个职工的工作进行定量。怎样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既适合医院发展需求又能体现按劳取酬的分配模式是当前医院绩效工资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前医改环境下医院绩效工资管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管理会计的方法理念引入医院管理中,调整收入结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并与绩效工资改革相结合,摸索出了一套以成本控制、工作量及规范治疗为基础,以绩效考评为辅的绩效工资的分配模式。利用管理会计目标分析控制的方法,将管理的对象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使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把抽象的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可计量、可操作的工作量指标及费用控制量化指标,用以作为衡量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把医院提供的各项服务项目借助系统的办法对其加以分类、计量,转化为可以衡量工作量和工作效率的数字指标,以此作为职工绩效工资分配的基础。为此2013年本院建立了“分类目标考核法”,对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一、建立医院工作指标体系

将医院复杂的业务工作分解成量化指标,建立医院工作指标体系。量化考核分十一大类(47个项目指标)如下:(1)医疗工作量: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数。(2)工作效率和费用控制:平均住院日、病区(或门诊)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科室业务收入增长率,职工人均收入,门(急)诊均次费用,出院病人均次费用,住院病人欠费管理。(3)医疗质量:甲级病历率、单病种及临床路径、质量管理年度总评。(4)医疗安全:医疗纠纷数、门诊或住院病人赔款额。(5)科研与新技术开展:论文及著作、科研获奖、科题立项、重点学科、新技术开展。(6)院感管理:医疗用品规范处置合格率、感染病人标本送检率、手卫生依从率、院感培训率。(7)药事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门诊或住院病人抗菌药物占比、临床药物合理使用。(8)输血管理:自体输血比例、异体输血增长率、输血记录规范完整情况。(9)门诊管理:门诊有效投诉、门诊处方合格率、按时出诊率、预约诊疗、双向转诊。(10)教学管理:研究生教育、科室教学实绩考核、教学课题和论文、教学评优及获奖、住院医师培训合格率、继教项目。(11)病人满意度、参加周会情况、科室职工满意度、健康教育考核达标率。

二、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与医院奖励性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指标(见表1)

三、分类考核奖励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综合性改革,除考虑医疗费用控制因素,还需考虑医院工作的多方面因素。只有平衡好多方利益,才能有利于医院发展同时将医疗费用控制在合理区间增长。为此,仍需坚持以德医风、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及工作数量考核为基础,并实施量化标准管理;遵循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调动广大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科学合理诊疗,进一步减轻病人负担,缓解看病难问题,促进医院稳定持续发展。

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不与药品收入挂钩,但向临床一线倾斜,向业务科室和业务骨干倾斜,向高技术、高风险及高责任的岗位和个人倾斜,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元化分配制度。病种绩效分析、病种和手术难度评价、诊治急位重症数量、社会满意度、患者满意度、费用控制、医疗护理质量、平均住院日等等指标每月考核、分析、通报并实施奖励。持续改进医院的管理,确保公立医院的公

益性。

四、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分类目标考核法”模式

1. 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相结合的模型

目标指标执行奖励性绩效工资目标

过程中间需要对各科室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反复分析与沟通以及反复循环,并持续改进。

绩效管理处负责按月、季度、年度对各科室的医疗费用收入、成本支出、平均住院日、病区(或门诊)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科室业务收入增长率,职工人均收入,门(急)诊均次费用,出院病人均次费用,住院病人欠费管理等等指标的归集、分析,供医院、科室领导决策参考。

2.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体系

其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每月综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简称为奖金)的精细化管理(含医疗和行政后勤)。

(2)年度综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简称为年终奖)的精细化管理(含医师、护士和职能部门)。

(3)单项奖励性绩效工资(简称为单项奖及补贴)的精细化管理(含年度安全医疗奖、年度科研奖、年度其他奖及每月的各项补贴)。

以上各部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体系都有各自的具体考核内容和分级考核分配办法

3.奖金分配的技术方案。

(1)医疗部门奖金的分配管理。

在科室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调整收入结构,统筹考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考核医德医风、技术能力、服务质量及工作数量,是院部对科室进行综合目标管理而设立的一项奖励性绩效工资,每月考核,按月发放,实行院、科二级分配

管理。

①年初制订考核指标及每月综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细则。

②奖金的一级分配计算方法:

医疗科室奖金=成本控制指标奖金+医疗费用控制目标考核指标奖金+医疗服务质量指标奖金+工作数量指标奖金

成本控制指标奖金:控制科室成本,减轻病人负担,对各科室每月收入、支出及收支结余等指标进行核算,根据各科室每月收支指标完成情况计算绩效工资。

医疗费用控制目标考核指标奖金: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的考核要求,年初对各科室下达平均住院日、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每门诊(住院)均次费用、手术材料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科室百元耗材、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自体或异体输血量等10个指标的目标数,每月根据各科室的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来计算政府目标考核指标奖金。

医疗服务质量指标奖金:各相关职能科室每月、每季、每半年或每年对各科室病人满意度、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等方面实行全面或部分项目单项考核。每月对各科室各指标考核结果来计算医疗服务质量效率指标奖金。

工作数量指标奖金:每月对各科室入院或转入病人数,门急诊就诊人次等13个指标的数量进行计算奖励性绩效工资。

工作量指标的奖金 = 入院或转入等病人数×每入院或转入人次补贴标准 + 门急诊就诊人次×每人次补贴标准

出院或转出病人数的奖励发放对象有:科室、个人(写病历的医师、护士,科主任、护士长)都有规定的奖励。

科室一级奖金的内部分配:

根据各科室奖金总额按一定的考核规则,将各科室奖金总额分配给科主任、护士长、医师和护士四个部分独立考核发放。对科主任、护士长考核内容是科室核定床位数、职务、职称、学历、平均住院日、药品比例(指主任)以及床位使用率等14个考核指标来确定病区科主任与护士长奖金分配系数,其个人奖金系数一般在本科室医师或护士人均奖的1.3~2.0之间浮动。医师和护士奖奖金分开发放的比例确定:本科室的护士实发人均奖一般医师实发人均数的70%左右。

制定了一级综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科室间的平衡举措:外科手术室收入分配的平衡措施:外科手术材料收入不作病区收入;手术费收入需减手术费支出后方能按比例分配到病区作提奖。确定人均奖超额累进递减额的基数、幅度和比率。

③医疗科室奖金的二级分配。

在科室一级分配的基础上,科主任和护士长根据单位相关考核规定对本科室人员的职务、职称、学历、工龄、工作量、技术含量、医德医风和服务态度、岗位风险等8个指标进行考核发放。

(2)行政后勤奖金的分配管理。

制订行政后勤综合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实施细则,根据职工人数、人均奖、岗位系数及工作质量考核测评等考核指标计算各科室行政后勤人员奖金,科内又根据职务、职称、学历、工龄、工作能力等指标进行考核发放。

4.年终奖的分配技术方案。

年初院部与科主任或护士长签订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科室主任控制医疗费用的量化考核指标、各项指标的年度目标数及考核细则。量化考核分医生、护士和职能部门三大部门:①医生考核指标分个性和共性考核指标,个性指标临床44项考核指标、麻醉和医技各15项考核指标,共性30项考核指标;②护士53项考核指标;③职能部门24项考核指标。年终考核每项指标达标得基础分、比目标数增减相应加或扣分,科室管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主任总得分率的高低,科室的年终奖与其总得分率的情况来发放。这样进一步强化了主任科室指标管理意识,同时也明确了科室全年的工作任务,以及努力的

方向。

5. 单项奖及补贴的技术方案。

制订年度医疗安全奖励制度、科研业绩及项目奖励办法、各项补贴的暂行规定及上报流程和管理办法。

(1)年度医疗安全考核奖。

根据医疗安全风险程度高低对科室进行分级考核,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分ABC三级,根据不同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委员会年终依据全年各科室医疗安全指标完成的情况决定各科室奖励的额度。

(2)年度科研业绩考核奖。

对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学术专著等根据所得奖项的级别及起的作用大小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3)年度的其他奖。

对突出贡献人才、各级年度先进工作、竞赛和质控优秀案例、合理化建议等指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4)每月的各项补贴。

各项补贴的暂行规定及上报流程和管理办法,对每月节假夜间来院抢救病人的加班费各项补贴进行考核计算并发放。

五、建立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分类目标考核法”与奖励性绩效工资相结合的监控机制

“分类目标考核法”与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管理制度的监控机制,见流程图1。

为有效持续的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必须建立监控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中的持续改进,尽量减少因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引起的负面效应,持续推进医院的收入结构调整、成本控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

六、“分类目标考核法”实施的效果

1.医疗费用控制目标管理指标对比

分析。

2015年平均住院日同比缩短了0.72天;医疗费用增长逐步下降,由2013的21.82%降到2015年的10.4%;控制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为32.08%;每住院人次收入同比增长控制在5%以内;每门诊人次收入同比增长0.1 %以内;百元医疗收入卫生材料消耗控制在18元以内;医保目录外费用比例控制在7%以内;10典型单病种例均费用维持在较低水平,费用没有增长;住院的人次人头比控制在3.6%以内;手术类型构成比Ⅲ、Ⅳ类手术占44%;管理费用率控制在7.5%以内;检查和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控制在21.0%以内;卫生材料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控制在15%以内;挂号、诊察、床位、治疗、手术和护理收入总和占医疗收入比重逐步提高,2015年达27.42%;抗菌药物使用比例和强度,用血量等均符合相关规定;异体血用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4.0%,有效地加强了医院临床用血的管理,促进更加科学合理用血,保障临床用血安全。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

遏制。

2.成本控制考核对比分析。

2015年医疗收入10.4%,医疗成本支出增长10.0%,收入增长速度大于支出增长速度,收支结余增长8.0 %,收支结余率10.0%,净资产同比增加增长13.5%。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总额同比增长率为20.0%,人均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总额增长率为10.0%。

3.工作数量指标对比分析。

2015年医院开放床位数增加到1579张;出院病人同比增长10.0 %;手术台次同比增长16.0%。门急诊人次同比增

长7.0%。

利用管理会计的方法建立的“分类目标考核法”实施,有力助推了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更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优化医疗流程,加强精细化管理,控制医疗费用,调整收入结构,减少医疗成本,以及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及医疗质量,进一步减轻病人负担,缓解看病难问题,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总之,我们所建立的“分类目标考核法”,对医院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的增长、收入结构的调整、提高医疗成本的效益、业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医改深入推进的有效方法,是医院实施管理会计的有益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红海. 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N]. 中国会计报, 2014-08-08(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Z].财会[2014]27号.

[3] 方霞波.在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中实施管理会计[J].中国卫生经济,2015,34(6):92-94.

[4] 李俊磊.深化管理会计制度完善医院管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 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