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基本结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功耗计算;闩锁效应;CMOS集成电路特性;闩锁效应动态功耗
1.引言
CMOS数字集成电路是目前大规模和超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电路结构,与NMOS和PMOS数字电路相比较,CMOS数字电路在功耗、噪声抑制、抗干扰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由于CMOS数字电路的集成度可以做的非常高,在总体性能上已经超出了TTL电路,因此得到了迅速而广泛地运用。目前CMOS电路占据了99%的市场份额。特别是CMOS电路的制造工艺已经达到了深亚微米范围后,器件特性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需要重视的问题。但是在高校传统的数字电路课程的教材中,对TTL电路的原理和特性讲述的比较详细,对CMOS电路的原理和特性却介绍过于简单。特别是对CMOS电路的关键的几个电气特性讲述的更少。因此揭示CMOS数字电路的构成,研究CMOS电路电气特性以及CMOS电路在设计数字系统中一些注意事项,是数字电路课程的教学和正确设计数字系统的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环节。
2.反相器的静态特性
在CMOS数字电路中,反相器是所有数字电路设计的核心。几乎所有的CMOS电路的电气特性都可以从反相器得到的结果中推断出来。
Nmos管的开关特性如图1a所示,UT是Nmos管的开启电压,当电压│UGS│≥│UT│时,Nmos管呈现出导通的状态,导通电阻的阻值与UGS的大小呈非线性变化,如图1a所示,输出电阻的典型值在K?范围内。当电压│UGS│≤│UT│时Nmos管呈现出截止的状态,其电阻非常大。在Pmos管的开关特性中如图1b所示,PMOS管和NMOS管成对偶性
在CMOS电路中,推荐的逻辑高电平为VDD,低电平为VSS。因此从图1C所示的反相器电路图中可以看出:当输入逻辑高电平时,此时│UGS│≥│UT│,因此Nmos管导通,UO=VSS。反之Pmos管导通,UO=VDD。
假设一个反相器的输入变量为In,输出变量为Out,反相器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关系为:,传输特性曲线如图1.d所示。电压传输特性曲线是对CMOS反相器静态特性的最佳的描述。
从中可以看出反相器的特点:
a.输出电压摆幅等同于电源电压,对干扰信号和噪声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b.因为MOS管内部的栅极是一个完全的绝缘体,所以有着极高的输入阻抗。反相器静态时的输入电流几乎为零。
c.反相器在静态时,Pmos管和Nmos管总有一个是截止的,因此流过VDD和VSS间的电流仅仅反相器内部的漏电流。常温下一个含100万门的芯片,在2.5V电压下工作的功耗通常在0.125mW。
3.反相器的动态特性
3.1 反相器的动态功耗和工作频率的关系
反相器的动态功耗主要是由于负载电容的充放电消耗的。当PMOS管导通时,NMOS管截止时,CL从电源吸取了一定数量的能量,输出电压从01。当PMOS管截止,NMOS管导通时,电容CL通过NMOS管释放能量,输出由10。如图3.1所示。
假设输入的是一个理想的方波,即上升沿和下降沿为零,为简化计算,不考虑Pmos管和Nmos管在翻转期间二个场效应管同时导通的情况。反相器输出从01翻转期间电容从电源中取得的能量为对此翻转区间的积分:
在电容上存储的能量Ec通过通过对其在相应周期上对瞬时功耗积分求得:
由此可以看到,从电源中吸取能量的一半消耗在MOS管中,另一半存储在电容C中,在1到0的翻转时CL上的能量通过PMOS管进行放电。
由此可以推出,如果考虑到反相器工作频率的话,反相器静态时01翻转时的功耗为:
反相器的工作频率越高,从电源中吸取的能量也越大。
3.2 电源和输入端信号幅度对CMOS的影响
虽然CMOS电路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由于有一些自身固有的工艺结构引发的寄生效应,如果使用不当,很容易引起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电路发热直至烧毁。在使用时必须引起注意。
闩锁效应就是指CMOS器件所固有的寄生双极晶体管(又称寄生可控硅,简称SCR)被触发导通,而触发和导通常常是由于CMOS器件的工作电压波动,或者是输入端信号幅度波动等因素引起的。触发后会在在CMOS器件的电源VDD与地线VSS之间形成低阻抗大电流通路,导致器件出现逻辑错误,发热甚至烧毁器件的现象。如图3.2a和3.2b所示。
在正常状态下,VDD和VSS间只有很小的电流通过。由于输入端的脉冲产生瞬间的上冲,或者电源波动产生的波动,在电阻Rw2端产生了电流IRS,IRS电流在寄生的PNP管基极产生了压降,如果压降大于0.7V,寄生的PNP管进入了导通状态。同样,寄生的PNP管导通后在电阻Rs处也产生了压降,又促使寄生的NPN管进入导通状态。这样一个闭合的正反馈的过程就形成了。同样,通过C2的下降沿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此时VDD和VSS间会有大电流通过,即便是电源波动消失或者干扰波消失,电路内仍然有电流通过,只有断开电源才能使得CMOS电路内的正反馈消失。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发生闩锁效应的条件为:
a.当输入端或者输出端出现了大于VDD或者小于VSS的信号,满足了寄生晶体管产生正反馈的条件。
b.电源电压产生了波动,当电压波动过大时使得寄生的晶体管为正偏置,因而产生了闩锁效应。
为防止产生闩锁效应,输入端或者输出端要满足以下条件
有上述分析可得出电源和输入信号的注意事项是:
(1)在布线的时候,CMOS的电源必须加上退耦电容。因为过高的电压波动会使得IRS电流增大,寄生的双极晶体管发生正反馈而产生闩锁效应。
(2)电源提供的电流选择一个合适的数值,避免一旦发生闩锁效应的时候,减少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路的可能.
(3)输入端的信号不能超过CMOS电路的工作电压VDD。过高的输入电压会使电路进入正反馈的状态,从而发生闩锁效应。从CMOS电压传输特性曲线中可以看出在输入信号VIH=VDD,VIL=VSS时,CMOS电路的噪声容限等参数为最佳状态。
(4)输出端或输入端避免跨接大电容。在开机或关机时,对电容的瞬间的充放电同样会改变寄生三极管的偏置电压而使CMOS进入闩锁效应,电容一般不能大于0.01?。在负载接有大电容时,可以串联电阻,如图3.3所示。
(5)避免信号长线传输,因为信号在长线传输中的分布电容可能会产生振荡引发产生闩锁效应。长线连接的方法如图3.4所示。
4.结束语
理解CMOS电路的电器特性是正确使用CMOS电路的关键。从CMOS电路电压传输特性的曲线中,可以读出电气特性的诸多参数。理解CMOS电路的闩锁效应的触发机制,是正确使用CMOS电路的关键。在CMOS电路飞跃发展的时代,特别是在CMOS电路进入了深亚微米时代,理解和掌握CMOS集成电路的电气特性显得特别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国民航大学基建处,天津300300)
摘要:越来越多的“90后”学生群体进入到高校进行学习,新一代学生的到来给校园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产生了相应的问题。本文对行业型院校的学生特点进行了概括,分析了这些特点的成因,结合中国民航大学的实际,对行业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 :行业型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民航大学;“90后”学生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6—0025—02
收稿日期:2014—01—22
作者简介:左朋涛(1974— ),男,辽宁铁岭人。中国民航大学基建处,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时期行业型院校的学生特点
(一)学习基础较好
由于行业型院校部分专业设置的特殊性,通过国家高等学校入学统一考试考入行业型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部分分数很高。根据调查,虽然中国民航大学为本二批次院校,但个别专业的录取分数钱已经超过当地本一批的录取分数线,这说明进入学校的学生在初高中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比较扎实,生源质量较高。这为学生接下来在高校继续深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学习环境独特
行业型院校基础专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和踏实严谨的作风。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感染,在与周围同学、学长和老师的交流中,学生能够很快地做好自我定位,与环境融为一体,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对专业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就业目标明确
由于毕业后行业内招聘单位的专业性要求,在进入行业型院校各个专业开始学习时,学生们对将来的工作岗位就有了大致的了解。与毕业后还不知道能做什么的其他非行业型院校的同学相比,具有先天的优势,这样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在择业的时候目标更加清晰。
(四)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由于就业压力小,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逐渐养成了懒惰松散的学习习惯,迟到、早退、逃课、少上晚自习现象普遍存在;少数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籍、玩手机、睡觉等;更有个别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置学业于不顾;有的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复习,抱着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更有甚者寄希望于“小聪明”,造成考试作弊、违纪的后果。
二、形成原因
(一)良好的就业前景
“就业无压力,学习无动力”,学生就业压力减弱,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我校为例,随着我国民航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机务维修等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一向较好,就业率接近百分百,该类专业学生基本没有就业压力。学生没有了负担,对学业的重视程度也就远远低于其他专业。
(二)依赖性的学习方式
“90后”学生成长环境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好,正是这种成长氛围养成了他们“大家闺秀”式的个性。在学习上表现为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很少主动学习,更谈不上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了。由于我国民航相关技术的滞后性,大多数学生很少能接触到先进的民航前沿技术或者获得相关的学习进修机会,导致动手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仅仅依赖课本和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很少主动钻研学习。
(三)师资配比不足
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带来的后果就是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中国民航大学某院辅导员的配备为例,多数年级的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比达到1:300,有的甚至更高。经典的木桶理论告诉我们,某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系统中的短板能否得到延伸。辅导员数量不足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学风建设缺乏应有的力度,不能形成持久、有效的学风建设体系,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社会负面影响突出
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求职困难的现状,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更加剧了他们思想天平的倾斜,意志不强的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动摇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三、行业型院校思想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以学生为本,营造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
要以每一名学生的成长成才为教育目标和最终目的,坚持公平公正的教育原则,保证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客观公正,不因学生家庭出身的贫富、个人成绩的优劣等在主观上产生佑护或歧视的倾向。在教育中,让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会独立自主,端正学习心态,公平参与竞争。养成自立自强的勇气和乐观的性格可以使人的思维活跃,更容易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学习和工作提供积极的动力。
(二)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勇于创新、积极向上
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成才的信念,担负起服务社会建设的使命。可邀请成功的优秀校友来校为学生做讲座,让学生体会创业的艰辛、追求理想的执著和服务社会的荣耀。通过现实的事例让学生总结出他们从平凡到伟大的动力源泉,多一些激励就会多一些鞭策,多一些经验就会多一些正确的认识。中国民航大学坚持多次举办行业人事高管进校园和科技文化校园行等系列讲座,为同学们的职业生涯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评奖、评优的激励作用。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评选学习优秀个人、优良学风班级、科技创新活动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于在学习方面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授予荣誉称号。通过表彰优秀,在学生中形成一股向上的动力,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形成人人争先、争优的学习氛围。
(四)建立三方导师队伍,提高教育水平
建立由学生辅导员、班导师和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三方导师队伍,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事务工作,班导师对所带学生给予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帮助,专业教师则更多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当中,让他们得到更多动手操作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五)加强交流,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建立、落实各项学生管理制度。以中国民航大学某学院为例,学院内部建立了年级主任听课制度,要求年级主任积极深入课堂,记录学生听课状态,并与任课教师多交流,适时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师生座谈活动。通过齐抓共管,很好地保证了较高的课堂出勤率和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另外,为了提高学院的学风建设水平,学院在每学期考试前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和案例宣讲大会,使学生明确考试的严肃性,杜绝考试违纪、作弊事件的发生 。
(六)巧妙结合,开展行业型院校特色学风建设
作为行业型院校,要根据行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采取措施,形成富有特色的学风。根本原则是把学风建设与自身的特色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满足人才需求和提升素质为突破口,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形成特色。中国民航大学始终坚持以“笃学、精博、严谨、创新”为要求开展学风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即开展特色专业教育,结合多次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将学风建设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
[
参考文献]
[1]郭海侠,王昭翮.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5(2).
[2]雷新兰.根据行业特点加强航海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林区教学,2006(4).
[3]王晶梅,杜广强.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摘要:社区化职业教育作为社区教育和职业教育共生发展的载体,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从办学路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三个方面阐释职业教育社区化的实践,分析其办学理念与目标、办学主体与功能、办学管理与运行的三个方面特点。
关键词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个案;特点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14年社区教育重点项目“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研究——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项目编号:2014SQJY04)
作者简介:杜君英,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市民学习指导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73-04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办学模式
当前学术界关于“办学模式”的理解存在诸多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春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将办学模式看成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活动是有规范化意义的,能使教育活动中各要素的配置最优化的一种结构体系或程式。可以从广义上和狭义上理解办学模式,前者着眼于国家和地区,后者聚焦于某所学校。并且,提出办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示范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1]郭景扬教授认为,办学模式的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2]各位学者由于研究立场、视角的差异,致使该概念存在理解差异,要彻底明辨该概念需要运用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
“办学模式”从字面上可拆分为“办学”和“模式”两个词语。“办学”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创设、兴办、管理学校,可知“办学”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1)创办过程,即从无到有的新建过程;(2)经办过程,即从有到优的科学管理与良性运作的过程。办学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系统,包括经费筹措、师资选聘、考试招生、教学科研、后勤保障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内容。“模式”一词在我国是由著名社会学家最先提出的。1984年,他在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1986年,在考察温州后,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2]赵庆典认为,“模式”一般应具备三个要素,即事物(或客体)的规范或标准、事物现象(包括思维现象)的抽象、人们可以学以致用(包括研究所用)。[3]饶坤罗认为,“模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2]
依据上述分析,综合各家观点,可将“办学模式”界定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对在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职业院校能够以社会化开放化作为指导性的办学理念,为实现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将办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形态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而形成的规范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发展样式。
二、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个案研究——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为例
(一)办学路径
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就是一个学校发展历程中所经历的道路,这条路径由一些关键事件连接。研究一个学校的发展路径有助于从历史中找出学校办学的机制构成,把握学校未来发展方向。
1.初成阶段。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前身是上海市闸北区业余大学,作为地区性的成人高校,只有服务社区依靠社区,才能生存发展。为适应这种趋势,学校在1992年就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机构,当时称为“区服务办公室”,负责沟通协调,开展为社区服务工作,参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2000年,学校转型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后,重心偏向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但是,学院领导仍然清醒地认为,学院既是高等职业学校,又是所在地区的社区学院,不应该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而应主动与社区架设桥梁,致力于社区问题的解决。
2.核心发展阶段。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附设成人高等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上海电视大学闸北分校。2002年,学院与闸北区社区紧密关联起来,专门成立了为社区服务的部门——闸北区社区教育研究中心和市民学习指导中心(简称“两中心”)。该部门作为学院下属部门之一,服从学院和闸北区社区教育实验工作办公室的双重领导,主要职责为:(1)承担沟通学院内部与外部,为区提供社区教育指导与服务的职责,承担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为闸北区提供政府决策咨询;(2)承担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培训;(3)指导服务闸北区社区学校内涵建设;(4)作为全区社区教育信息资源库,即代表学院发挥社区教育龙头作用,发挥社区教育研究站、指导站、信息站、服务站等功能。2005年12月,学院召开以“社区发展与高职教育”为题的学生专题研讨会。“两中心”在学院领导下,为社区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信息沟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全面发展阶段。学院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注重辐射周边服务社区,结合社区特色,使得其在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社区教育服务方面表现突出。2008年,闸北区被评为全国首批社区教育示范区。可以说,学院在服务社区的理念及实践上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学生积极参加特奥会、世博会志愿者,学院团委组织敬老爱老、学雷锋活动,维护和促进区域发展。这一阶段,学院实现了从单一的场地开放到办班开课,从孤立服务到与社会公益机构、基层政府等合作的完美过度。2014年,学院在院内成立闸北区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旨在整合学院各系部优势力量集中为区服务。学院在各个方面尽高职所有、为社区所需,学院服务社区,也从社区吸纳一定数量的学生、教职员工,共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熟悉本土环境的资源,在发展社区的同时,也全面发展了学院。
(二)办学经验
1.开放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成立之后,并没有把自己看成一个孤立于闸北区的职业教育学校,而是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认识到学院位于闸北区,是闸北社区的一部分。多年来,学院不只做好围墙内的教学科研工作,还开放资源为社区居民服务。学院有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练舞蹈用的舞蹈房,这个舞蹈房在学生不上课的时候,开放给居民学习舞蹈使用。学校还安排许多实验室、机房,空闲的时候安排社区的小朋友们参观学习,让他们提前对做实验有个初步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院充分调动高职师生资源,为社区居民开设钢琴班、摄影摄像班,素质拓展班,吸引周边居民参加学习,并与阳光之家、居委会联动组织开展居民学习活动,开发了居民学习指南。这样既增加了资源利用率,方便了社区居民学习,而且,密切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开辟了平台。
2.结合专业特色举办特色活动。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有学前教育、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系、应用艺术系5个系20多个专业。在为社区服务中,各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利用本专业人力、物力等资源,创造性地举办一系列活动,不仅服务了社区,也使学生得到了实践训练。2008年,在学院、系以及彭浦镇等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学前教育系慕心社与闸北区小海豚早教中心结成服务对子,协助该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员对0-3岁儿童及其家长开展早教活动。募心社成员在校内完成培训后进入志愿者岗位。随着小海豚服务基地的建立,学前教育系募心社的校外服务基地数已达多所。通过在普陀区悦苗寄养园和彭浦镇阳光之家中开展的服务活动,学前教育系已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而参加社会服务,不仅为学前系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也为今后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201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闸北区大宁剧院隆重开幕。学院礼仪社的25名同学在老师带领下,担任此次活动的礼仪接待服务。其中11名同学参加了会所晚宴礼仪接待,另14名同学担任主会场的贵宾引导、嘉宾入席引导等礼仪活动。这样的礼仪服务活动,不仅为办在社区的大型活动提供了帮助支持,也使职校的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从实际需求出发为社区服务。学院由“两中心”牵头,发挥社区学院在教育教学中的龙头作用,组织社区学校、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取得积极效果。组织全区8街1镇社区学校探索特色课程建设。在对闸北区人文风俗、居民学习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围绕“社区学校班级——社区居民学习团队”互动模式的研讨、座谈会,指导社区学校建设社区教育特色课程,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社区学校内涵建设,进而满足居民丰富多元的终身学习需求。学院高职大学生通过社团、社会实践从社区的实际需求从发,设计服务项目,为区域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三)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为实现预定的办学目标,在对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可供借鉴的规范化特色化的发展样式。
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社校联合、整合资源、服务社区的办学模式。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作为一所区域高职院校,突出的特征是它的社区化。主要表现在建在社区、脱胎于社区成人教育、服务社区、依靠社区、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从学院的办学路径和办学经验可以清晰看出,上海行健职业学院采取社区化办学模式,从其结构形态上有“两中心”这样专门为社区服务的部门,在学院的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紧密与社区相关联。高职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社会服务的职能更加突出,意义更为重要。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学院走社区化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发挥高职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化方面的作用,为社区提供青少年校外教育服务、居民基本学习服务、再就业实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
一直以来,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把高职教育与服务社区结合起来,把学生的理论培养与社区实践锻炼结合起来,把学院资源开发与社区资源利用结合起来,使社区化办学模式在多方共赢的状态下日趋完善。
三、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办学理念与目标
1.社会化、开放化的办学理念。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开放性特征,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该秉承“立足社区、依靠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社区”的理念,在生源选择、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学校规模、就业指导等方面科学预见区域的发展需求,广泛开展社会调研。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环与外界发生紧密的链接,应当树立开放化的理念,破除独立办教育、封闭办教育的境况,尽快使自身融入社会,与企业合作,依靠市场经济规律办教育。
2.民富区强的办学目标。办学目标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要求,是职业教育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目标应当倡导“民富区强”,这是由个体发展、社会进步和职业教育本质共同决定的。职业教育的首要特征是职业性,遵循“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原则。同时,职业教育作为区域性教育,应当承担促进社区发展、致力社区建设的历史使命。“民富”就是要使培养出的学员物质生活富足、精神世界充裕,既要具有专业的技能,又有深邃的素养。“区强”旨在通过职业教育与社会要素的融合、互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社区居民的职业素养,凸显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与文化优势。
(二)办学主体与功能
1.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办学主体多元化是职业教育市场化、社会化的必然要求,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强调社会系统中利益相关者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与推动。职业教育的规范办学与有效运行需要社会力量提供物质设施、资金经费、师资队伍、法律制度、实习基地、教学场所等。因此,政府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都理所应当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区域性教育事业,应当鼓励并引导多方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搭建合作平台,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对话,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办学模式多元化能够使职业教育灵活全面地反映社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使职业教育获得更多的理解与支持。
2.服务社区的办学功能。社区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以服务社会为努力方向,通过促进学员的社会化来实现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推动社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输送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促进高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2)维护社区政治环境稳定和谐。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员的民主、法制观念,提高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意识,维护社会和谐局面。(3)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昌盛。职业教育是践行终身教育的重要力量,通过职业教育传承、传播、创新科技文化、职业岗位文化、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来濡染学员,激励社区文化持续地生成与更新。(4)实现社区民众素质提升。社区化职业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满足广大居民的教育愿望,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职业素养。
(三)办学管理与运行
1.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决定着必须实行民主协商的管理体制。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多头领导、缺乏统筹的管理局面导致职业教育办学效益过低、发展方向不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的开放性、社会性特征逐渐得到认可,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单位、社会组织、学校法人和个体等应该共同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形成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合力。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应当遵循“平等对话、共同协商、合作共赢”的原则。高效的管理体制依赖于多方力量的密切合作,需要确立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引导和保障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2.动态全面的运行机制。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职业教育内部组成要素及影响职业教育运作的外部诸要素相互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外化的体制,它是职业教育持续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条件。[4]职业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运行机制主要有:(1)投入机制。在职业院校新建阶段,需要解决资金、设施、场地、师资等要素的来源问题。(2)竞争机制。职业教育参与市场竞争,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从而树立品牌,获得办学效益。(3)约束机制。为保证职业教育科学规范地运作,职业院校应当制定规章制度,建立监督、检查体系。(4)激励机制。职业教育保持旺盛的发展活力需要政府给予地位认可、财政支持。除此之外,还应当有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机制等,而且,在具体运行中应当动态地遵循,不断调整、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模式研究:从对东丰县办学模式的调查中引起的几点思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2.
[2]饶坤罗.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6:1,2,2.
[3]赵庆典.关于高校办学模式研究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5):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40-02
推进研究性教学,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的必然选择。统计学作为一门归纳、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在经济社会管理方面有着很强的应用性,因此各高校也都高度重视统计学的教学研究。要保证统计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统计学人才打好基础。
一、研究性教学内涵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和传授性教学最大的不同,就是着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新构建,强调用研究性观点和思路来解决问题。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一般是围绕一个特定的待解决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所学的知识。从整体来看,研究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突出“问题意识”,在教学方法上强调“研究性”,重过程、重参与、重研究,主体性和探究性比较强。
(二)研究性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重灌输、轻启发,重结论、轻参与,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很多学者认为,研究性教学模式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方向,围绕学科目标,架构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教学体系。在教学目标上,研究性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考能力、批判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教学内容上,除了规定的教材外,还要对网络、参考资料上的有关知识点进行充分挖掘和整理:在教学形式上,建立“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研讨”环节;在教学评价方面,注重过程评价,并突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评价原则
(一)多元化原则
研究性教学课程的设计和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课程质量的好坏,只有通过对学生学习前后的变化综合评价后才能得到体现。而学生发生的变化是个综合性概念,所以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多元的,既有平时评价,也有阶段性评价,既有一般}生评价,也有综合性评价。
(二)动态性原则
对学生进行评价可以起到激励、肯定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讲,因为经过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评价目标并非是要“证明”,而是为了“完善”。个人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所以,研究性课程评价是个动态的过程,这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有利于高校课程的改进。
(三)过程性原则
在传统的课程评价中,主要针对的是学生的“过去”,注重结果而非过程:在研究性课程评价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课程评价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三、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虽然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方法各不相同,但其教学过程中所蕴含的基本元素是一样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研究性教学都有一个共性的环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统计学课程来讲,它的教学过程也包含这三个环节。此外,为了体现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教学评价还需要涵盖学业考核这一环节。
根据上面的思路,笔者认为,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体系构建要符合研究性教学的特征和本质,从其共性特征入手进行构建。如下表所示,统计学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评价体系的总体框架包括:一级指标4项,涵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学业考核四大环节:二级指标共有8项,总分为100分。在二级指标中,进一步细化了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共分为好、一般、差三个等级。在下表中列出了好和差两个等级,介于二者之间的为一般等级。总体的评价等级也分为好、一般、差三种,具体标准是:评价指标得分在80分以上为“好”;评价指标得分大于60分但小于80分为“一般”:评价指标得分小于60分为“差”。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幼师;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9.21
0引言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布以来,幼儿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传授幼儿知识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对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当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层面,需要培养和训练幼师学生的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过渡到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提高幼师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培养幼师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水平。
1研究性教学及其在幼师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指导幼师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思考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幼师学校中,研究性教学以幼师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幼师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考虑幼师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以尊重幼师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从激发幼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教与学的指导思想,以达到发展幼师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发现问题、主自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教学目标。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即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幼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幼师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由于幼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着,幼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感觉既疲惫又无味,很难迸发出激情。根据对幼师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幼师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运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采用设置任务与学习主题等方法,激发幼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主动探索与自我提升。
研究性教学以幼师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需要转换主角角色,而成为研究性教学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和实施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幼师学生简单的灌输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上[ ]。
2以幼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我校为3年制中等专科学校,幼师学生年龄较小,生源来源主要为省内各地区。因为各地区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初中计算机实际教学缺失,部分幼师学生未接过触计算机。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制定一定的辅助措施,让其迅速赶上班级的平均水平。以幼师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需要制定一些教学指导原则。
(1)了解幼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制定个性化导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幼师学生在入学前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每一届的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都比上一届要好。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都有其共性和个性差异。作为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对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对上课的内容做调整。如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时,幼师学生的差异明显。
(2)因材施教,建立互助小组学习模式
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少数班级有男生。根据女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如女生较偏爱画面优美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个特点,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7版》这门课时,在讲解系统基本信息时,多讲window7系统的界面美化技巧,增加幼师学生对使用window7系统的兴趣,每个人对自己计算机的自定义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女生更愿意问同学等现象,教师建立互助小组的学习模式,让幼师学生之间的友谊衍生到课堂上,成为她们学习的辅助力量。
3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内容
研究性教学包含哪些内容呢?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的增加教学研究的份量,不是纯粹的布置幼师学生40分钟课堂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学习时间,研究性教学的重心是培养幼师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幼师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懒惰是人的天性,教会克服惰性而主动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如何激发幼师学生自主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需要教师设置一些策略。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方式来实施研究性教学。根据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先把幼师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研究互助学习小组,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课堂上问题的讨论、任务的完成、小组之间的学习小竞赛等内容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为总协调与记分员。
(1)启发式教学。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分为讲授与实操两节课,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上机实操中对问题的讲解也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师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或设置环节悬念等方式,引导幼师学生探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置巧妙的问题,启迪幼师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与探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关计算机知识被一层层揭开,激起幼师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知识点在讲解时以一串环环相扣的问题为线索,当这一串问题都被解决后,知识点就成功地被掌握了。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先询问“自己家里的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如果要买一个笔记本,需要关注哪些硬件?”。从生活中接触的计算机为接入点,用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回忆,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醒学生在生活多关注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不是简单地给幼师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选取符合知识点应用要求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师学生感兴趣的和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小竞赛,教师负责协调和打分、计分和给各小组排名次。比如:在讲完window自带的画图程序后,提供12生肖等卡通图案,让各个小组设计一个小组的吉祥物,并解说其特点。针对未来幼师学生工作的需要,设置符合幼儿园需要的图形绘制任务,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打分与评比。小组先内部挑选好的“作品”,参与小组间的评比,形成了从个人训练到小组竞赛的学习氛围。
(3)案例式教学。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以教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在部分章节中,例如互联网应用章节中,教师围绕小明在家里上网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结合教程中互联网相关知识点,用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淡化章节中枯燥的部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为平时练习与考试考核两部分,幼师学校的幼师学生又以注重技能为主要特点,结合计算机中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在课堂中应用研究性教学后,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给成绩考核带来挑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回答和任务的完成,小组中个人的成绩如何评分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考核方式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考试前学生靠考前突击记忆,或者专门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幼师学生对平时学习不重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熟悉度不够。调整后的考核方式为: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综合构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考查幼师学生计算机操作技巧综合应用能力的题目,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40%。平时成绩由幼师学生在各个研究性教学环节的表现综合评定而成,主要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小组协作互助等方面。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了幼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转变接受式学习为研究性学习。
评价方式的调整使得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独角戏演员的角色,转变为类似导演的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调解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分人。在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倾注热情、投入精力、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幼师学生从以前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地获取与探究知识,并实现对与实际生活中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联想与拓展,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主动的探索已知与未知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5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和幼师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和组织者,也是课堂讨论学习中的一员。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者的独角戏角色,转变为学习实施活动的帮助者、鼓励者与评价者。最好的教育就是接受、鼓励、引导与激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幼师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幼师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他们的思想在不断地相互撞击中深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幼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 ]。从课堂中教师实施教学的角度来划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步骤可分为研读教材、指导小组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几部分。
(1)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它规定了幼师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它影响之后幼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校计算机教材是杨国健老师多年实际教学,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进行主编的系列教材,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幼儿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根据我校计算机教材的特点,都是以一个个的典型例题作为讲解知识与实际操作演练的知识点,研读教材时可依据教材的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典型例题分析、观摩他人演示、相互指导与展示等等。通过研读教材,使幼师学生对所学计算机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幼师学生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为确定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2)指导研究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幼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幼师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其次,要制订学习方案。接下来,幼师学生根据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其学习流程应该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定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2)研读教材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深度与广度;3)按小组进行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掌握,主导小组协作与互助合作,小组间进行竞赛与打分;4)全班交流,各组指定代表发言,展示作品,小组间进行观摩与评分。幼师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要根据教师的引导,不仅自身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还要帮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快速的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并对教师未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探索,然后通过观摩他人作品进行比较与评分,观看相互间的差异,实现共同提高。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这一活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显得复杂、烦琐,但对提高幼师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成果展示与评价
这一环节既是活动的终结阶段,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同时也是对活动估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幼师学生求知欲望的阶段。我校计算机教学在微机教室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辅助软件的桌面控制,实现师生间的观摩与实际操作。幼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多以观摩其作品,或观看该幼师学生的实时操作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果展示,小组间通过观看他人操作,在比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加以修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幼师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幼师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6总结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研究性教学的内涵。
对于研究性教学的内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大学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旨在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观[1]。有人认为,研究性教学是基于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以先进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为手段,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2]。也有人认为,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以培养学生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学过程的研究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3]。
笔者认为,研究性教学就是基于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是一种研究意识贯穿教学始终,研究活动渗透教学过程,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师生互动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性教学的特征。
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在:(1)教学时空的延展性。研究性教学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其教学时间从课内向课前和课后延伸,教学空间也相应突破教室这一空间范围,向自习室、图书馆、实习实践基地甚至网络空间扩展。(2)教师角色的多元性。在研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兼具教学流程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加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者[4]等多元角色。(3)教学内容的设计性。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应以现有教材内容为蓝本,引进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理论,结合社会实践热点,进行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取舍,构建科学的教学内容体系。(4)教学过程的研究性。研究性教学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线索,将研究意识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学过程体现研究性。(5)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研究性教学要灵活运用讲授法、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课程论文、社会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6)师生活动的互动性。研究性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知识传授体现生成性,学习过程呈现探索性,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7)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应综合考虑教学过程是否具有足够的研究性质,教学结果是否使学生获取了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整体是否培养了学生必要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5]。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应综合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意识和团队意识的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二、《中国地理》课程特点决定了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一)综合性。
《中国地理》是地理专业中自然及人文各分支学科知识在中国这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再现,涉及自然地理过程、社会经济过程及其综合规律,并充分体现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中国地理》课程进行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区域性。
《中国地理》区域分析部分将全国分为8个综合区,分区阐述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特点,以及开发利用的问题及区域发展方向[6],直接体现区域性、地域性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地理》实施研究性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区域分析能力。
(三)现实性。
《中国地理》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现象,我们经常可以听到、看到、感受到,因此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对《中国地理》进行研究性教学,将最新的研究理论和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能更好地阐释中国及各区域的现实问题。结合社会热点及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中国地理》研究性教学路径
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出发,笔者在《中国地理》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对研究性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加强引导,重塑理念,培养研究学习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学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因此,一要在开课之初,引导学生重塑学习理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本门课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目的、意义,告诉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去做,使学生在心理上接纳这种教学模式。二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学习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发学习兴趣,点拨研究思路,不断激励、推动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享受通过研究学习获得知识的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意识。三要通过考核评价强化研究学习意识。通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参与程度、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进而强化学生研究学习的意识。
(二)认真谋划,科学制定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保证研究性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开课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谋划,科学制订研究性教学实施方案,包括:(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设计课堂教学、讨论课、野外考察、社会实践、研究成果展示等各环节分别占有的课时量,并为每一章节内容安排所需课时,对教学进程进行总体安排,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研究性教学目标的实现。(2)确定章节教学目标。对每一章的内容进行仔细研究,设计每一章节的知识掌握目标、技能训练目标和能力培养目标。(3)选择教学方式方法。对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拟定课堂讲授、学生自学,课堂启发提问、案例分析、课下讨论、课外学研等不同的教学方式。(4)设计教学训练载体。依据课程内容主线,结合社会热点,如中国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区域发展问题等,合理设计专题问题,设计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载体。(5)筛选自学参考资料。广泛搜集相关教材、期刊、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优中选优,列出每一章节的参考书目和教辅材料,供学生拓展学习。(6)设计课程考核体系。从研究性教学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考核的形式和标准。
(三)因材施教,探索灵活多样的研究性教学方法。
根据《中国地理》的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是为促进研究性学习服务的,应着重讲授地理概念、地理演变过程、地理规律、地理特征等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以及方法性知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知识的实践运用、学科前沿知识等。(2)自学辅导法。对于那些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的内容,可采用自学辅导法。教师可先给出思考题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这样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3)问题探究法。对于逻辑性强的地理问题,如学习我国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景观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时,可以采取问题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4)案例教学法。如环境问题,可通过视频呈现我国环境问题的典型案例,然后进行讲解,使学生身临其境,真切地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提高保护环境的认识。(5)实践教学法。利用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的机会,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使学生巩固加深已学知识,提高学生在现实过程中的观察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课堂讨论法。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有兴趣但认识尚有分歧的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从而使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课题研学法。模拟课题研究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相关地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现场质疑辩论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研究方法,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注重能力提高,改革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
研究性教学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应由原来的单一性知识测评转向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测评,课程评价的主体应由单一的教师主体转向教师、学生本人、同学等多元化评价主体,尤其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互相评价。考核方式可采用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中国地理》课程总成绩可由如下几部分构成:期末考试占70%,创新论文(包括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占10%,平时作业占10%,平时表现(包括随堂提问、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学情况)占10%,从而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 程序设计课程; 教学改革; 课程阶段;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51-02
Exploration on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College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
DENG Xiao-ying, CHEN Wei-feng
(College of Physics and Technology,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2,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practice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 computer programming course,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theor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ree key stages are identified in the progress of teaching programming courses, and three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are innovated for them.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 successfully cultivated the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creative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research teaching; programm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course stage; ability training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在探索、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1]。
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现今理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天然具有重创新、重实践的课程特点。编写程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注重效率和用户体验。“成为编程高手至少要写十万行代码”,已是业内的一种普遍说法。所以,我们将研究性教学改革应用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其目的正是希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实际操作能力[2-3]。
1 教学改革的方案和手段
1.1 三个阶段的区分
在多种计算机语言中C语言因其应用领域的广泛,其程序设计系列课程已成为高等院校开设最广泛的程序设计课程,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学习C系列语言[4]。
由我们从事C语言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根据程序设计的特点和方法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或层次:1)基础C语言语法和算法;2)C++面向对象编程;3)可视化、框架编程阶段。这三个阶段的划分,不仅是难度的逐步提高,更重要的是编程思维的不同。所以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时候,需区别对待。
C基本语法学习阶段,是面向过程的编程思维,而C++是面向对象的。第三阶段的VC++编程,虽然也是属于面向对象,但对学生来说,基于框架的可视化编程,从形式上又是一个大的突破。除了C语言课程体系,其它的许多计算机编程语言,也同样面临这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学习。
1.2 研究性教学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形式
在第一个阶段,由于面向的是零基础的学生,所以基础的语法仍然以课堂老师讲解为主。研究性教学体现在:当学生有一定编程基础以后,由老师选取合适的课题,让学生课后充分思考,再在课堂上讨论和比较。例如排序、查找、递归,都是比较适合运用上述教学方法的知识单元。特别要说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凡涉及算法的内容,都鼓励学生采用伪代码描述,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确算法和编程语言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到学习面向对象编程的第二个阶段,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笔者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事例和程序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类与对象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程序中的使用方法。后期采用研究性教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探究种种语法现象的原理,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并动手上机调试验证,最后以总结汇报的形式提交结论。
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程序的运做机制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例如内存的分配机制、编译器所承担的角色等等,这些知识也是编写高效安全的程序代码所必须要求掌握的。笔者也尝试在学习C语言之初就“一步到位”的讲解这些原理性的内容,但通过比较发现,效果不如现行的教学方式。
研究性教学的第三阶段的任务是利用可视化编程环境编写具有良好用户界面的计算机软件。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理论上,涉及的知识比较深奥,例如界面编程、消息和事件等;但另一方面,采用可视化的编程方法,特别是使用编程框架(例如MFC),能够大大降低软件编写的难度。基于此,本阶段的教学主要采取例程学习、任务驱动的模式。
先由教师选取典型的例程,让学生上机模仿,教师对各种编程部件做功能介绍,并对原理做一些简单讲解。等学生掌握基本的编程要素,便可由教师布置任务,交学生完成,并鼓励学生根据所学,自己提出任务设想。教学形式上主要采取分组分工,团队合作的模式,以完成任务的情况为最终的考核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教学方式恰恰符合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2 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原则
2.1 教学资源的合理安排
时间上,做到课内与课外的统一。特别是课外时间,做为课堂的延伸,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被充分利用,是研究性教学成败的关键。探究和实践的大部分工作是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完成的。这需要老师对学生积极引导,并针对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
另外,对于程序设计课程,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资料,不能局限于一两本教材。特别要求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日积月累。
2.2 研究性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2.2.1 教学方案的制定
计算机程序设计,具有易会难精的特点,例如,条件判断、循环等基本的概念和语法,很快就能讲清楚,学生自学也不成问题,但难在运用。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般做法是:针对每个知识模块,选取难度适中且开放性强的题目让学生思考解决,稍大型的软件编写,则提出要求,让学生从设计方案入手体验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
在各个阶段,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情况来制定教学方案,是贯彻实施研究性教学的重点。特别是学生的情况每届都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去发现,并相应调整教学方案。
2.2.2 教学手段形式多样
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课题难度,寻找并采取最优的教学手段:或立足课堂,或独立探究,或分组合作,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如上文所述,我们根据三个阶段的教学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各有侧重。
这里需要指出,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开展研究性教学,并非削弱教师课堂讲授的作用。研究性教学不等于让学生自学,将学生思考讨论和教师讲解点评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特别是教师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和评价,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2.2.3合理的评分考核体系
为配合研究性教学的特点,评分体系也必然要做相应的调整。具体做法是:降低笔试的比重,提高平时考察的分值,同时加入实践环节。在不同阶段,三者的权重也有所区别,一般说来,越往后,实践环节的比重越高而笔试的比重越少。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公平,掌握每个学生的基础和学习情况,这要求做更多细致费时的工作。所以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配置一两名助教是很有必要的。
2.3 协调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和作用
当代大学生见识广,理解能力强,充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学生参与并投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才能顺畅无碍。这也是研究性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的态势。程序的编写更是如此,老师讲解十个例程也比不上学生亲自动手编写一个完整的程序。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意见,在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总结者的角色。从课程的整体设计到每一节课的安排;从课内的引导到课外的延伸;从研究性课题的取舍到难易的把握;从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到最后给出客观的评分,这些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时间。事实上,研究性教学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总结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抽象的说,需要解决“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这两个问题,都需要教师从教学方案到组织形式,从激励机制到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和把握。该文基于计算机程序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对此做了深入探讨和经验总结。
从教学效果来说,学生在掌握基本编程能力的基础上,不再局限于教材和课堂,能够积极思考并查阅资料;通过分组合作完成任务,使学生初步了解编写软件特别是复杂工程的工作方法;更重要的,通过研究性教学的训练,让学生能够做到自觉运用编程的手段去思考并解决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总之,同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改革在计算机程序课程中的运用,能够更好的达到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教司.教高[2005]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2] 况迎辉,姜晓彤.研究性教学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6):76-77,116.
一、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简单地说,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储蓄式教学”、“继承性教学”、“填鸭式教学”等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根本特征或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与创新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的。正是这一点使它与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相区别。这种转变之所以能够发生并且应当发生,是因为在信息社会的条件下,学生最重要的能力首先是自我学习的能力,也就是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分析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既然从知识传递转变为能力培养,就必然要求教师将研究思想、方法、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并贯穿全过程,因此,研究性教学本身也必定是创新性的。
2.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研究性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从根本上扭转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侵夺、替代学生主体地位的倾向,把教学主体地位和权利还给了学生,强调学生参与研究、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发挥、发展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3.教学环境的开放性与教学组织的多样性。在研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不限于书本、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多样性需求,突破学科界限精心组织并向学生提供各种“问题”或“研究项目”,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学习对象和重点;教学时空可突破狭隘而封闭的课堂延伸到图书馆、生活、实践、虚拟网络等领域,以真正实现“教育即生活”,学习与生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科学与生活相联系。
4.教学与研究、教师与学生的同一性。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学建立在科研基础上、科研促进教学的提高,教学与科研是相通的并且都是向学生开放的,学生不仅参与教学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建立一种基于研究探索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直接步入科学研究的前沿平台,激发其创新欲望,在教师所提供的宽松研究时空中,以多种形式探索、发现未知世界。在研究性教学中,学生之间是合作学习关系,而师生是平等的探索者关系。在这样的“科学共同体”下,师生不仅共享科学研究的思想、思维、方法,而且各取所需,真正达到“教学相长”。
二、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对我国高等教育而言,研究性教学的首要和直接的意义在于打通了教学与科研。众所周知,教学与科研是大学的两项基本任务。但这两项任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只有通过研究性的教学才能使这两项任务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性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将教学与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研究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研究性教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研究型大学是以创新性的知识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家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大学。建设研究型大学是实现我国高校跻身世界一流的主要途径和事实选择。而研究性教学是研究型大学在组织运作方面的一个根本特征。研究型大学更应当突出“研究”在大学诸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始终将科研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优先地位,使本科教育教学的重心从传授知识转移到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上来,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和文化的接受者变成探索者。
第二,研究性教学可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改革空间。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办学体制、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无不处于“改革”标签之下,受到热烈的争论。目前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探讨更多地局限于“宏观性”的战略设计,始终以国家社会的需要、学校与教师的主导地位作为出发点和前提,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为教育根本的学生中心地位问题。而研究性教学始终将学生置于教学过程的中心和重心,它能够从微观层面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和基本思路,从而对高等教育乃至国家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产生根本的影响,并为之提供深刻的动力源泉。
第三,研究性教学可以使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职能。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速扩张的时期,伴随着规模型成长的同时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系统内分工的细化。全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必然在规模扩张之后回归到内涵建设上来,为此,必须明确其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职能分工。而研究性教学在促进从数量增长向内涵建设转变,明确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地位和职能分工,强化和突出它们的科研职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研究性教学实施的途径
1.研究性课堂教学。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其具体办法和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和特定的适用条件,没有一种完美的、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讲的教无定法。而教师一旦掌握了现代教学理念,一定能够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恰当地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研究性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始于问题、源于实践。因此,在落实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切实加强研究性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外、校内外以及各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技能训练、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新模式。要在重视校内各种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同社会企业的联系,让大学生能够从现代企业和真实社会中,获得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在社会企业专业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增强专业实践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3.研究性课外教学。研究性教学跳出了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不少大学通过网络建立起了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完成必要的作业,特别提倡适当安排“无标准答案”的开放式作业。在此基础上要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要鼓励大学生参加学术报告、文化讲座以及各种社团活动,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活动,让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开拓视野、增长才干。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 大学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25-02
大学数学是高等农林院校的必修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在提供农林各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工具的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无法替代的重要性。近十多年来,顺应时代要求,大学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成了不少学生学好数学的障碍。在高等教育日益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今天,大学数学教学如何从高等农林院校的实际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结合数学教材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等,是当今高等农林院校数学教师面临的一系列重要课题[1~2]。本文基于对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长期思考和实践体会,试图从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角度回答上述问题,与同行商榷。
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与目的
研究性教学,也称为基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所谓研究性学习,是与传统被动式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一种探求新知和未知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由于教学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师―生―教材”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将“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视为同义语。从表现形式看,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强;(2)学习主体的身心投入程度大;(3)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交互频繁;(4)学习活动的时空尺度大;(5)学习活动方式极其多样;(6)实践性、应用性强等等。从学习效果看,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1)思维的跃迁跨度更大;(2)新旧知识的融会程度更深;(3)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技能的掌握更牢固;(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为显著。因此,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更为科学、更为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新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审美态度和初步的研究能力。一句话,培养适应创新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2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设计
2.1 课程设计
从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出发,我们设计了一套从基础到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大学数学课程体系(见图1)。
2.2 教材设计
农林院校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必须依托同时具有农林特色和引导研究性学习特质的教材。在多年研究性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编写出版了一套适用于农林院校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教材。在《高等数学》(即微积分)中,我们引入了大量来自生物学、农业科学、农业经济管理领域的细胞繁殖问题、农作物病虫害的传播和防治问题、渔业养殖经济效益最大化问题等,引导学生从中探索提炼出指数函数、微分方程组、函数最值等数学问题,并用微积分的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在《线性代数》中,让学生研究农业投资中资源配置问题,发展出矩阵概念和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在种子发芽率问题中建立二项分布,让学生在探讨农作物预期产量问题时发展出随机变量数学期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3 课堂设计
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我们分三个环节:(1)创设激起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情景[3]。具有学科背景、与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往往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条件极值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是:一个渔场,在保证鱼存量的持续水平的前提下,如何使得年收入达到最大?又如,在教学古典概率计算时,我们设计如下问题:在球赛中,可以采用三局二胜制,也可以采用五局三胜制,如果各局胜负相互独立,那么哪种更有利呢?(2)把握问题导向,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用已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也可以由教师根据新的数学内容和方法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与欲望,还可以鼓励学生围绕拟定的课题提出问题向老师和同学挑战。但是无论是采用哪种方式,教师应全程监控整个探究活动,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会偏离预先设计的轨道。漫无目的的探索和没有控制的自由讨论往往无法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导数概念时,我们让学生首先回忆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然后学生自然地提出如何求变速运动物体瞬时速度的问题,我们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研究,从平均速度的表达式出发,如何利用极限的思想方法,建立瞬时速度的微积分概念和计算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数学求解中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导数的知识;(3)及时总结,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归纳总结作为研究性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有利于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新概念和新方法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与评价能力[4]。
2.4 评价设计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重视的不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在考核环节,我们将多种教学评估形式相结合。除了传统的作业和课堂出勤、期中测验和期末考试以外,我们还将课堂讨论、课外读书报告、科研训练总结报告及建模报告等作为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例如,学生每次向老师和同学提出挑战性问题,给予记平时分。我们还鼓励学生应用所学数学课程知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生活或其他专业学科中的问题(营销优化管理、植物生长的动力学模型、DNA序列上基因的数学判据、基因调控网络的数值模拟等),提交研究报告,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依据。
3 研究性教学中几个重要关系
3.1 教材、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材既是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静态媒介,也是教学活动的产物。教材的编写为研究性教学提供必备的条件,为编者实现研究性教学目标服务,同时,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编者以往丰富的教学经验。科学合理而又生动活泼的教材组织方式有利于调动研究性教学参与者(学生与教师)的积极性。研究性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教材中静态的知识通过动态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同时教师不断增长教学经验,为研究性教材的建设积累素材。因此,研究性教学本质上是学生、教师和教材共同发展的过程。
3.2 知识、智能与发展的关系
大学数学教学从表面上看是知识和智能的构建过程,但实质上同时是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过程。离开了人的发展,教育就没有了灵魂,学生的培养就成了机械产品的生产。只要是有人参与的教育,就一定有知识传递、智能建设与人的发展同时发生。问题是我们大学数学教学设计时的出发点和目标是什么,如何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主要是知识传递,这样在数学课堂上客观存在的学生发展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例如,教师整堂高密度的讲授会让学生失去思考问题的机会,同时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听课兴趣减弱,对数学学科的态度会随之改变。相反,研究性教学可以将知识和智能的学习与学生思维品格、非智力人格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3.3 研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尽管说研究性教学较传统教学模式有诸多优越性,但我们既不能因为传统教学的弊端而将其全面否定,也不能将研究性教学直接变成科学家的研究活动。事实上,传统教学模式中也有很多合理成分,如注重教师示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精心设计启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根据课堂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充分吸收传统教学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中心的科学有效的研究性教学模式。
3.4 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与专业学科的关系
大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专业学科的学习服务,即为学生提供专业学科所需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大学数学教学与专业学科相互配合,如在数学课程中有意识地引入农林生命科学中的数学问题,同时,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注重数学模型、注重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大学数学教学中培养的初步研究能力应该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中继续发展。
3.5 研究性学习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与真正的科学研究既有相似之处,有不完全相同。前者是一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其目的主要不是真正地发现新知,而是一种发现式的获取人类现有知识的过程。当然由于学习方式与科学研究类似,也不排除有个别发现新知的可能。大学数学的研究性教学一定不要引导学生去钻研数学学科中未解决的难题。
4 结论
研究性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改革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建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刻不容缓。关于研究性大学数学教学,我们的基本结论是:(1)研究性教学是具有多方面优越性的高效的现代教学模式,值得推行;(2)充分而适当地进行研究性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
尽管研究性大学数学教学在理论上具有相当的先进性,但它的实施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在教学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教师应该冲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在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中不断完善研究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游雄,陈朝霞.高校双语教学浅识[J].中国农业教育,2004(4):38-39.
[2] 陈朝霞,游雄.农业院校数学教学浅见[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