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第1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首先,要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历年来,尽管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但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比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缺编,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偏大,后续力量明显不足,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再由于30多年来的职称改革还存在着一些弊端,从而导致部分教师颇有怨言,从而产生了消极态度。

此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具有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涉及人数多、广大教师和社会高度关注的特点,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基层学校,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前要充分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赢得广大教师的理解、认可、拥护、支持。

其次,要做好重点扶持工作。据了解,2000年之后,全国中小学校的初级中学、乡镇中心小学基本上是以年轻教师为主,而有限的高级职称的名额却又偏向教育行政部门中的教师、偏向城市中的重点中小学,导致农村中小学高级职称的名额少之又少,很多学校甚至多年没有晋级指标,造成符合晋级条件的教师越积越多,从而出现了许多矛盾。这些符合晋级条件的教师绝大部分在30岁到45岁之间,正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年复一年晋不上职称,工资待遇不高,感觉自己前途暗淡,于是农村的想方设法调县城,县城的想进市里,市里的活动调省城,或改到其他单位,另谋出路。这些情况已经挫伤了余下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也严重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质量。所以,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打破这一“坚冰”,就得对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采取“破冰行动”,不仅要加大经济投入,重点扶持,而且每年要派相当数量的优秀高级职称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志愿者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贫困地区支教2~3年,把一些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带到贫困边远山区去,真正做到解放思想,改革教育,提高素质,共建和谐教育,从而打牢中小学教育基石。

再次,要进一步增加透明度。以往的教师职称评定在评审资格上近乎苛刻,不但要求有各种证书、论文、公开课,有的地方甚至还需要教师出专著。由于每年中小学中、高级职称的指标少,竞争激烈,在评审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公现象。而那些一心埋头干工作、老老实实干事、教学能力强的老师却不一定能够评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这次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增加评审资格透明度,按照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的要求,完善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条件,制定出相应的破格评审条件。与此同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全面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基层学校在具体操作中要依据国家政策,制定完善的报送和评聘机制。基层学校要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考核办法,把好报送关,把师德素养、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及工作成绩放在首位。

第2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此次全面推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改变现行中学、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制度体系,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系列,并促进城镇与农村、中学与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比例平衡。尤其是在中小学设置相当于教授级的正高级教师职务,捅破了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天花板”,这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地位和待遇的显著提高,体现了国家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必将极大地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公则四通八达,私则一偏而隅。”一项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制度的实施,最终能否取得良好的成效,关键在于制度实施操作过程中的公平性如何。近年来,在各地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中,获评的正高级教师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学校长、教研员、城市教师这些教师队伍中的“贵族”。2013年,山东省第一批通过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的148名中小学教师,无一人是属于“平民”的农村教师。而笔者所在地区获评的4名中小学“教授级”教师,也分别是市级重点中学校长、市级教研员和区直中学教师。清一色的“贵族化”正高级教师再一次折射出职称评审这种好事被少数人“霸占”,农村教师当“教授”是可望而不可及。这种情况着实激发不起广大中小学教师关注职称改革的兴致,更使中小学教师评审“教授”的公平性大打折扣。

由于“教授”职称是教师职务晋升“金字塔”顶尖的殊荣,加之教师工资水平和职称挂钩,人人都想吃这块“唐僧肉”。可是僧多粥少,“贵族”教师们自然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挤破头“抢占先机”。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评先树优的名额总是被“上级”截留,无形之中形成了资源垄断,教师“贵族”们始终处于职称评审的强势地位,处在农村教学第一线的“平民”教师们只能“傻傻等待”,最后是等到花儿都谢了,也只有空悲切。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文件,都特别强调教师职称评聘要向乡村学校倾斜。而如何倾斜,在各地一直是一个模糊空洞的概念,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标准。很多地方设置评审的必备条件是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至少要有在农村任教一年的经历。这种“低门槛”的一线“倾斜”自然阻挡不了没有农村一线任教经历的“贵族”教师们向上公关的步伐。“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盖个章,签个字,又有何难?其背后的权力寻租“易如反掌”。而那些默默在农村教学第一线坚守的乡村教师们只能是望洋兴叹。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称评定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上寻求一个最佳平衡点,切实走出“贵族”评选游戏的“怪圈”,考量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智慧和水平。笔者认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务院会议强调的“修订评价标准,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并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要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一线教师和乡村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和标准,并明确农村教师所占高级、正高级职称的比例。尤其要单独把农村任教年限纳入评价体系并提高评分权重,确保广大普通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与“精英”教师平起平坐、公平竞争。

第3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本刊记者:今年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陈桦副省长明确提出:“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定不移地把教师队伍建设好。”请问。我厅将如何贯彻落实?

人事处:陈桦副省长非常重视全省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为推进我省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去年以来,我们就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一系列调研。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作为新时期我省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将着力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本刊记者: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与基层教师关系非常密切。请问厅里有哪些举措?

人事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厅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将认真解决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编制紧张、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修订方案。拟适当提高农村教职工编制标准,实行员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编制配置方式,设立规模小的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最低保障数。确保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我省将组织实施高校毕业生农村任教奖励计划。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县以及乡镇(含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任教。同时,开展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活动,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三是组织实施农村教师专项培训计划。我们将与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启动实施“万名农村骨干教师培训计划”、“千名农村骨干校长培训计划”、“特级教师和学科教学带头人送培下乡计划”、“优质培训资源输送计划”,为农村中小学校培养一批教学、管理骨干。推动大规模培训农村教师工作的开展。

四是进一步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坚持和完善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期制度。鼓励城镇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农村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形式,引导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带教。

本刊记者:基层教师十分关心厅里关于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方面的具体措施。能否介绍一下?

人事处:这方面。厅里今年有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参与评选“感动福建十大教师”活动。同时评选表彰一批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省“师德标兵”,组织开展师德报告活动,召开师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

二是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启动“中小学教师百千万计划”和“中小学校长155计划”。培养一支由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构成的多层次的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造就一批中小学校管理专家。同时,组建一批省级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大力加强省、市、县三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开展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达标评估工作。充分发挥进修校作为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改革培训模式,充分发挥远程教育的作用,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扎实推进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全员培训。实施新一轮一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启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一继续实施新课程改革培训。组织实施万名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组织实施《2007-2010年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规划》。

本刊记者: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牵动人心。厅里在这方面有什么工作计划?

人事处:人事制度改革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我们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将根据上级有关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今年的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改革试点。分别在厦门市思明区和泉州市鲤城区开展义务教育教师定期轮岗交流试点,逐步实现同一区(县)域内同类教师工资待遇基本相同,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促进区域内教师均衡配置。

二是组织实施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岗位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和绩效工资分配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教育系统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绩效工资改革的指导。

第4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一、推进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革

1.完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规范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发展。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400万元。续建镇双语幼儿园;投入资金2205万元,续建24所乡村幼儿园。

2.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改造。投入资金225万元,续建县中学教学辅助用房、学生宿舍、厕所;投入224万元,续建中心校学生宿舍、食堂;投入170万元。续建赤土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投入110万元,续建中心校教学辅助用房。

3.推进教师资源配置改革。加大教师培训力度,精心组织各级各类培训提高培训实效,引导教师专业化提升。积极与市对接,组织县中小学骨干教师10人次以上到市优质中小学跟班观摩教学,带班实习;组织开展教育管理、教学专业人才培训4期100人次以上,推动帮受双方教学交流学习等。根据国家、省、州对培训的要求,2020年计划完成教师国培、省培、州培、县培300人次。开展校长教师轮岗。

4.推进智慧教育“123”模式建设,缩短数字鸿沟。持续开展远程网络教学,加力推广智慧教育云平台,加快资源引进与开发,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向边远农牧区输送教育资源。投入80万元,为金珠镇牧区重点寄宿制学校采购一体机。

5.构建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面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目标,实施中职和高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一是在线申请特别资助;对升入高职、专科预科、专科、本科预科、一般本科到重本的非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升学当年每人一次性资助500,1000、2000、3000、4000、5000元;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入学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按照每生每学年4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连续资助直到学业结束。2020年计划资助中职生200人、大专以上80人,资助金额42万元。二是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2020年计划完成生源地助学贷款60人,贷款金额42万元。三是推动教育扶贫基金发挥作用,对贫困家庭学生开展资助,确保解决贫困学生在享受有关资助政策外的就学困难问题。2020年计划资助300名学前幼儿、义务教育、中职以上学生,拨付资金50万元。

二、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6.推进订单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继续实施订单定向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计划,完成2020年度定向招录任务。目前州上尚未下达指标。

7.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根据《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意见》,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推进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促使教师由“单位人”转为“系统人”,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序推动事业改革,按期完成事业改革的各项工作。

三、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8.深化高中阶段统一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建立统一网上报名,统一考试,统一招生为主、自主招生为辅的考试招生制度。抓好初中招生工作,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好网课班招生工作。目前正在筹备初中毕业考试的各项准备工作。

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9.推进美育、体育工作。抓好美育、体育工作的开展,围绕建州70周年,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做好体育阳光一小时体育活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上好道德、法治和思想政治课,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积极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各学校结合实际,五一期间,各学校纷纷举行“经典诵读、书香校园”活动。并开展了六一、五四等学校体育活动。美育工作有序推动,各学校以艺术节形式展示学生书法、绘画作品。

第5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关键词:正高级职称利弊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288-02

2010年8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这无疑是一次破冰式的重大改革,突破了建国60多年以来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所设置的上限的瓶颈。《纲要》一经颁布便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大反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相关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都对《纲要》中有关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的问题发表了看法。大家对这个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设置正高级职称的意义和作用;二、正高级职称送审的标准以及评审的过程。下面,笔者将从一位在基层从教十几年的一线教师的角度,对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的这个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有利的方面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是自1986年以来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之后的又一项重要的制度改革。它为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待遇、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等在制度上做了保障。它是国家向社会、向教育部门释放的有关中国教育未来走向的一个信号,对于推进中国现代化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教师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都具有巨大的作用。这是出台这一制度在国家和社会成面上的意义所在。而对于教师这个群体或教师个体而言,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则具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和实际意义。

1.1象征意义

1.1.1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认同感、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专业认同感是专业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从业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专业品质和社会价值的肯定。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专业认同感越高,他的专业自尊心和专业自信心就会越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会越高,工作的动力也就越大。专业认同感的程度的认定,虽然在本质上由行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但是它却取决于社会或外界对这一职业的专业性的评价结果。这里的专业性指的是这个行业之外的人(没有受过有关这个行业的专业化培训的人员)不能胜任这一职业。国家这一政策制度的出台,无疑给出了一个最具权威的导向。它引领着社会舆论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给予重新的审视,从而改变对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价值的评价,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地位和社会地位。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小学的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出身于正规的师范高校,无论是学历层次、专业水平和教科研能力都是今非其比,不能和以往相提并论。近年来在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硕士生的出现已经见惯不怪了,甚至有些学校还出现了博士生。这些人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无论是教学能力还是科研水平都有着坚实的基础,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锻炼和发展,他们的专业水平完全可以达到正高级专业人員的水平。所以,现在在中小学增设正高级职称是时展的象征也是现实的需要。既是对全体中小学教师的社会价值的肯定,也是对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专业品质的尊重。同时,还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提升他们的专业认同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1.2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魅力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处于比较尴尬的位置。没有文凭的人进不来,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却很少会选择到中小学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纲要》出台之前,小学的最高职称是副高相当于中学的一级,中学的最高级是中学副高相当于大学的副教授,职称直接和薪资水平挂钩,这也就意味着学段每高一级,从事这个学段的教师的地位和收入就高人一等。所以,长期以来,本科生选择去中学做老师而不会去小学,研究生选择而大学而不会去中学。出现这种现象不是个人的意识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共识。如今,中学和小学的职称并轨之后,基本打破了中学和小学中由于学段的不同而造成的天然隔阂,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这个同行而不同业的职业具有了相同的职业魅力。所以,相信在中小学中设置正高级职称也必将打破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隔阂,中小学教师具有了和大学教师平起平坐的平台和制度保障。这势必会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魅力,必将会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走上基础教育的岗位,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2实际意义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除了具有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提高教师的专业认同感等象征意义之外,还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2引领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个人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从而促进整个教师这个专业岗位的专业化。其实即使不从教师的专业化角度去看,自古以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也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保持进步的状态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正所谓教学相长。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如今,在中小学教师中设置正高级职称,势必会强烈的刺激中小学教师们那根麻木已久的神经,在他们的身心中重新注入了活力。借助于这种来自于制度上的保障,他们会重新对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存在价值进行审视,从而脱掉消极的帽子,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提高了就会产生学习进步的动力,促使自己不断的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修养。所以,这一政策的出台势必会提升教师的继续学习进步的动力,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1.2.2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增加活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

正高级职称的设立提高了对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同时也对此提出期望并提供了平台。中小学教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尝试,工作之余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对基础教育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将实践的成果形成理论反过来指导教育教学活动。他们不再满足于教教书、批批作业、考考试,不再满足于考试得了高分后的喜悦,他们需要自身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实现。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自身价值的实现是需要的最高等级,因此这种需要势必会让广大中小学教师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产生兴趣和动力,从而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增加活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搞了这么多年,但是一直被人诟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师自身的责任不可推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直接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自然促进会整个基础教育的发展。

1.2.3增强基础教育中的教师的学术氛围,催生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

钱学森先生曾经发出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建国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民的素质普遍提高。然而,在创新领域的杰出人才却寥寥无几。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我们翻开历史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非常光辉的一页,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崔琦等几位华裔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接受的都是这一时期的基础教育。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在科技创新的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注意到民国时期在基础教育领域有很多专家型的大师级人物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培养。像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夏丐尊、叶圣陶、朱自清等等都曾经从事过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工作。大师的出现需要环境的影响和生长的土壤。走进中小学教师的办公室,我们可以看到各位教师忙碌的身影,确实非常忙,甚至连坐下来喝杯水的功夫都没有。然而他们忙碌的层次却很低,仅限于怎样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没有意识或者不想有意识去思考研究教育教学的深层次问题,不去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理论,不去钻研教育教学的规律,教师的成长基本靠零散的经验的积累,科研能力低下,学术氛围非常差。试想这样的学术环境怎么能产生基础教育的专家和大师,这样的学校又怎样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杰出人才。。所以,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固有观念,增强学术的氛围,催生出更多的专家型教师或者大师的出现,这将非常有益于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2存在的弊端和隐患

在中学校增设正高级职称是时展的需要,对促进我国的教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隐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送审的条件的设置

中小学正高级职称送审条件的设置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条件过高,则会导致正高级职称成为了极少数人的专利(试行几年来评上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中小学校长或教研员),对于整个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激励作用不大;条件过低又会造成“伪教授”泛滥,名不副实——头衔和实际的专业素质不相称,导致正高级这个职称的地位和含金量下降,不能在实际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准确的反映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层次。另外,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的很不平衡,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而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则非常的贫乏;同一个地区,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如果设置统一的条件,薄弱地区的教师则基本永无出头之日,这势必会引发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教师流向教育资源丰厚的地区,就会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所以在设置送审条件的时候需要考虑这些不平衡的因素,要适当的对教育资源薄弱的区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2.2评审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

虽然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的评审过程要求秉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却是很难控制的。其一,中国的人情文化对评审的过程具有腐蚀作用;其二,行政管理部门会对评审的过程或多或少产生干扰;其三,评审标准很难做到具体化,很多教育成果的评估缺少量化的条件,因此评审的结果争议难免。其四,既定的指标对评审过程具有导向的作用,会产生“矬子里面拔大个”或“大个里面去矬子”的现象,将资格性的评审变成了“选美”。

2.3职称和义务的对等性

中小学的正高级职称不能成为一劳永逸的“封号”,要将职称和需要承担的义务相挂钩。不然就会导致未评上时积极上进,评上后消极怠工的反差现象发生。纵观那些评上副高的教师们,本来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为本校和整个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高级职称成为了他们自以为功德圆满而倚老卖老的资本。他们会在工作中挑三拣四、拈轻怕重,好像他们评上了高級之后就有了这样的特权,就像“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样。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对教育事业应有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而且,他们的言行还在时刻传递着一种负能量,对青年教师有着一种错误的导向,非常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对于正高级职称要设置相应的义务,在规定期限内未达标的要取消资格。这样才能保证正高是真正的能力和作用的体现,而不只是一个空虚的头衔。

2.4基础教育评价体制的改革

第6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员待遇 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32-02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人员分为三大类: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各单位在人员的使用、培养、职务晋升、待遇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在人员的使用方面,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在人员的培养方面不作为、不重视;在人员的晋升方面,不民主,不公平;在落实待遇方面,“官本位”现象突出,行政职务高高在上,工勤技能、专业技术没有体现出技术含量。

一、在人员的使用方面,任人唯亲,排斥异己

有的事业单位存在这样的情况,因为亲上加亲,一个亲信团伙便于管理,排斥了异己,就少了被人抬杠的麻烦。然而,有利也有弊,弊在破坏了民主,破坏了团结,容易滋生腐败。在民主法制越来越健全的中国社会,任人唯贤,才是主流。2014年10月,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干部要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坚持党管干部,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决策,讲原则,走程序,做到了任人唯贤,也就树立了组织的威信,维护了社会公平。

二、在人员的培养方面,不作为,不重视

事业单位中没有哪个单位不需要人才的支撑。组织管理者也都知道,活要有人干,专业活需要有技术人员去干,科技进步了,知识也需要更新,人才不培养,能行吗?问题出在实践中,有的单位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够重视,表面上高度重视人才,实际上培养的程度不够,根源出在“为官不为”。管理者不论是出于节省经费还是其它原因,再穷不能穷教育,今天对人才的培养,就是明天效益的回报。国家提倡科教兴国,人才培养,不是读了大学有了文凭就行了,员工在职继续教育,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也是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职责所在。得民心者得天下,得人才者成大事。

三、在人员的职务晋升方面,不民主,不公平

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只有相对的公平,这是世人皆知的。在许多事业单位,员工职务晋升渠道狭窄,局限于行政职务、专业技术职称及技能等级三条路,走哪一条路都不容易,因为受学历、职称、业绩等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在晋升过程中,再受到人为的干扰,破坏了公平、民主的环境,使员工失去了正常晋升的机会,从而导致员工积怨在心,消极怠工,甚至不服管理,上访投诉,等等,那就为以后的管理埋下了隐患,危机不除,后患无穷。所以,事业单位人员的晋升管理要实现公平、民主,应当从顶层设计开始,从制度上就体现出公平、民主,规范了员工的晋升渠道,使人才得以健康成长,员工晋升有了希望,心平气顺,满怀激情干工作,形成事业单位员工管理最理想的状态。举例如下: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在新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设置正高级职称。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要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注重遴选高水平的教育教学专家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担任评委会成员。要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要健全完善评聘监督机制,确保评聘程序公正规范,评聘过程公开透明。《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长效机制,激励人才成长,体现了公平、民主。

四、在落实待遇方面,“官本位”现象突出,行政职务高高在上,工勤技能、专业技术没有体现出技术含量

从古至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似乎成了金口玉律。事业单位在制定薪酬待遇时,往往优先考虑行政管理层的待遇,其次才考虑工勤技能、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由于没有体现出工勤技能、专业技术中技术含量的差异化,出现分配不公,员工有意见,引发内部矛盾。在当前广泛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下,档案工资与岗位绩效工资分离管理,在现实工作中存在同一个人档案工资高于岗位绩效工资、高职称者的职称工资得不到体现、科级干部的工资高于中高级职称技术人员的工资等情况。在员工的期望值里,是希望岗位绩效工资高于档案工资的,走工勤技能、专业技术道路的同志希望能够体现出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职称在绩效工资里的技术含量,这体现了按劳分配原则,勿庸置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某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后,人员划分为行政干部、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三类,不再细分工勤技能、专业技术人员,只在档案里才保留和细分,这体现了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同工同酬,有着现实意义,看似公平,其实也有不公平之处。如果把一个工程师和一个技术工人安排在相同岗位上,投入产出比会一样吗?按常规,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人要比低学历、低职称、低技能的人贡献大,这是一个常理,抹杀了两者的差异,可能就抹杀了前者工作的积极性。因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代表工作能力强。如果一个员工贡献了高于平均水平的技术力量,却得不到更好的回报,时间长了,就会心生厌倦,心累了,干活也就不积极了,磨洋工混日子,生产力也就会下降,由于工作积极性不高,最终致使一个原本能力很强的员工绩效平平。解决员工差异化级别待遇的途径在于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薪酬激励制度,细分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中的工勤技能、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待遇,实行差异化管理,合理统筹,高低兼顾。

五、消除危机的根源

管理层如何加强对在职人员待遇的危机管理,化危为机,使在职人员的待遇应享尽享,使其知足而乐业。

消除危机的根源在于依法管理,在于依法维护管理的权威和公平。在管理过程中,哪里有不公平,哪里就有怨言,哪里有腐败,哪里就有危机,管理不公平,权威就松动。组织的权威来源于宪法,个人的权威来源于组织的任命。维护组织管理的权威就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不可动摇,动摇了可能导致组织混乱,管理变得艰难;公平不可散失,散失了,可能导致人心涣散,管理变得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六、结语

事业单位的各类人员是其所在单位的固“国”之本,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宝贵的第一资源。一个单位一个管理环境,在人员的使用、培养、职务晋升、待遇等方面因体制、编制、内部管理制度、人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导致不公平待遇,如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推荐提拔干部不民主等,从而使部分人员的心理产生落差、心理不平衡,甚至积怨在心,消极怠工,上访上诉,影响了工作。这就需要管理层加强对工作人员待遇的危机管理,创新管理,避免、减轻、消除员工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员工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爱岗敬业。只有消除了人员待遇方面的危机,才留得住人心,人心定,事业管理才会稳中求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军.在深入开展“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3] 孔子.论语.

第7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一、重点工作目标

1、完成劳动就业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1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50人,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18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000万元,自筹担保基金50万元。

2、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全年就业培训300人;创业培训350人,其中,大学生创业培训90人。新增技师5人。

3、圆满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3000人的任务。

4、加强劳务输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8140人,其中,赴天津务工260人;创经济收入49580万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110人。

二、基本职能目标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失业、医疗、工伤和女职工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达到25737人,城镇居民医疗保参保达到30671人;失业保险参保达到6588人;工伤保险参保达到15980人;生育保险参保达到10010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8%以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社保基金管理规范,征缴率达到95%以上。完成社会保障卡发放任务。

6、加强劳动监察执法,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举报投诉,依法受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做出工伤认定,时效内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覆盖率达到100%。

7、依法规范公务员管理,认真开展公务员职业道德网络培训。抓好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在职培训和专门业务培训,健全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体系,完成2013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

8、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聘用管理,抓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农村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实施,认真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

9、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成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核定审批工作;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变动和正常升薪的工资调整等工作。完成2013年度企业工资调控工作。

三、服务基层办实事

第8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阐释北京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实践与思考。

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和要求,深刻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确立了教师工作的蓝图和总纲。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实践探索,收到了积极的成效,有效地推进了教师队伍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应该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师资源配置还不平衡,中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亟待提升,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为此,我们在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努力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

1.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时代特征和要求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贯彻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和相关部委共同印发了《关于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6个配套文件,这一系列措施旨在破解涉及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难题。

一是深刻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地位。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关键在于发展教育,实现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转变,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这日益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竞争的首选战略。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推进教育现代化,必须要提高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教师队伍,坚定不移地建设好教师队伍,把解决教师的培养、补充、配置、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

二是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提出“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反映了以人为本、教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国家战略,符合教师专业化的国际趋势和发展方向,是教育规律的客观反映。

三是全面理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举措。教育规划纲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思路和举措,主要解决怎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问题。以加强师德建设为重点,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以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为核心,加强教师教育,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规划,完善体系,健全标准,创新模式,深化改革,开展质量评估,加强经费保障投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以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为前提,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与法规,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关注教师身心健康,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对农村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以健全教师管理制度为重要途径。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国家制定教师资格标准;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省级教育部门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县级教育部门依法履行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等管理职能;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形成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系列;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四是学习借鉴国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经验。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和东方的日本、新加坡,为了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都致力于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优先发展教育,把师范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目标和重点。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新的时代动向:在学历要求上,向“高层次”型发展,追求实现教师资格的高学历化;在业务能力要求上,向“全能型”发展,推动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在教学水平上,向“开拓型”发展,促进教师能力的多样化;在教育研究方面,向“科研型”发展,促进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在教师发展方面,向“持续型”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终身化。

2.深刻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已经完成了“两基”攻坚这一历史性任务,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基本解决了“有学上”问题,但更大的挑战是“上好学”。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关键在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键在于教师自身的基本素养和表率作用;实现教育现代化,包括实现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方法、设施设备、管理等多项内涵,而教师队伍现代化建设,既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条件。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助推首都教育现代化进程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北京市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首都人才战略和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先后实施了“首都名师发展计划”“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发展计划”“职校教师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农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等重点项目,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1.不断创新首都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一是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北京市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必要条件。开展“北京市人民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师德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组织编写《铸就师魂》系列丛书,宣传人民教师的师德风范,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是规范教师专业标准,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研制《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及指导》,为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专业依据。坚持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定了培养优秀教师的方案,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团队建设和教师教育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三是完善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健全和完善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分层实施和制度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采取市、区县、学校三级管理的办法,按照“面向全体、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的培训思路,建立市级负责重点培训工程、区县实施全员培训,分层分岗、研训结合的城乡一体化教师培训体系,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培训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四是健全和完善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引进、管理和发展服务体系,牢固树立“选英才”、“育人才”的用人理念,明确教师的遴选程序、标准,严把入口关,研究制定分层分类培养方案,构建规范、有序的人才使用机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益。进一步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研究探索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确定报酬的收入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高层次教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在支援全国城乡教师的交流,城市教师支援农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健全和完善教育督导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2012年,国务院颁发的《教育督导条例》明确提出要对校长队伍建设情况,教师资格、职务、聘任等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实施教育督导。《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一是健全和完善了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制度,促进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北京市建立了以政府、教委、学校为一体推进素质教育综合督导评价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要的督导内容。到目前为止,对全市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完成了三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督导评价,在督导过程中分别对政府、教委和学校所应承担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职责进行了督导评价,促进区县政府、教委和学校重视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健全和完善了专项督导检查制度,促进区县政府和教委重视并加强不同学段教师队伍建设。为督促区县政府落实相关教育政策,市教育督导室先后对区县政府落实高中课程改革、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校外教育、特殊教育等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在督导检查过程中,把不同学段教师配置、培训和管理等作为督导检查的重点,督促区县政府和教委全面落实不同学段教师队伍建设的任务和职责。

三是开展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准确了解人民群众对首都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评价意见。自2009年开始,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委托北京教科院基教所和北京市统计局统计信息咨询中心,连续四年在全市开展区县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把师德、师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作为重点调查内容。每年走进全市11600户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北京市区县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掌握第一手教育系统舆情,为市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有效信息支撑。

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北京市教师建设工作的体制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素质能力不断提高,结构和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形成,为推动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一是教师队伍总量不断增加,整体配置得到优化。2012年,全市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专任教师13.2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近9443人,满足教育发展需求。其中,幼儿教师26330人,小学教师人46783,初中教师19968人,高中教师37411人。

第一,教师队伍配置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2010年幼儿园、初中、高中生师比比2005年进一步减小,小学生师比比2005年增加了2.9。2010年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生师比分别比全国低13.2、4.5、4.8和5.9个百分点。(见表1)

表1: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生师比变化情况统计表

第二,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中青年教师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2010年,3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50.8%、47.2%、47.6%,比2005年明显减少;45岁以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分别占到87.5%、87.1%、86.1%,比2005年分别增加了5.2、5.9和0.5个百分点。(见表2、表3)

第三,教师职务结构总体上不断改善,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为56.4%、58.7%、66.0%,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6.6、6.3和0.3,幼儿园教师比2005年下降4.2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去年新增加11742名幼儿教师,未评职务比例增加),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具有中高级职务的教师分别比全国高6.0、3.3、3.9和0.6个百分点。(见表4)

表4: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中高级职务教师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

二是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专科以上幼儿教师、专科以上小学教师、本科以上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高中教师分别占77.8%、95.3%、94.3%、12.6%,比2005年均有明显提高,分别比全国高出17.5、17.0、30.2、8.9个百分点。(见表5)

表5:北京市中小学(幼儿园)高学历教师所占比例变化情况统计表

三是学生和家长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综合分析四年教育工作满意度入户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市学生和家长对师资队伍的总体满意度逐年提高,从2009年的77.0提高到2012年的84.8。综合分析四年师资队伍所包含的六个指标的满意度均呈现出逐年提高。(见表6)

几点思考

一是教师教育改革有待深化,教师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现代教师教育制度有待完善。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各级师范学校教师培养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比较传统,师范性不强,培养和培训相分离,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投入不足,管理职责不清,质量不高。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开放多元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确立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厘清责任,统筹协调,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

第9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范文

一、基础教育要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战略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强化教育引导必须从中小学生抓起、从中小学教育抓起,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

我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抓住“融入”这一关键,通过展示和交流,引导各地各校突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班主任工作、学校管理5个关键环节。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目标和内容具体化,并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过程中。

――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生动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班主任工作中,把班级工作中的各个工作细节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契机,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情;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体现育人。

――在学校管理中,对实施各项管理提出具体明确的德育要求,把体现德育作为完成教育教学各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

特别强调要建立起“大教育”的机制,按照大力倡导、创造条件、扎实推进的方针,依据《教育部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的部署,继续与涉及的部门进行沟通协商,进一步在公共机构、公共设施、国有企事业等开发可开展某一类教育的社会资源,建立基地,推动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生动地进行多方面的教育。推动学校每月至少有一整天时间组织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二、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发展

义务教育已经完成了全面普及的历史任务,进入了一个推进均衡发展的新阶段。学校建设也好、课程改革也好、教师队伍也好,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也好,都要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题目下统筹。

――在工作机制上,就是落实教育部与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要公布签署备忘录的省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省级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公布签署备忘录的省级规划的2517个县级单位到2020年10年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时间表。2012年还要与去年通过国家“两基”验收的4个省、自治区协商,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我们要明确基本均衡的评价标准:以县域内义务教育巩固率、学校达标率、班额、生师比、生均教育经费、生均设备值为基本指标,以县域内学校之间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备大致相当为重要标准,以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和解决择校问题为显示度,以民意调查为依据,推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

从2012年开始,根据各省规划基本实现均衡发展的县向省督导机构申请验收,省督导机构确认后向国家督导团申请认定,国家督导团依据基本均衡标准认定验收,向合格者授牌。再干10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关于义务教育的目标。

――在工作内容上,要针对问题推进工作:一是着力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的学生就学困难、“大班额”以及布局调整程序不健全问题,二是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率低、农村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存在困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县域内校长、教师交流遇到体制机制障碍问题。

――在工作重点上,要转向内涵发展:一是认真组织好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审查工作,强化育人功能,调整容量与难度,突出各版本特色,实现多样化而非多本化,全面提升教材质量。二是组织实施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工作,评选一批优秀教学成果进行交流推广,引导激励广大教师在教学一线一心一意实践探索,在教书育人上下功夫出成果。三是启动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探索建立包括品德素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学业负担等因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工作重心上,要关注到并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针对安全保障、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培养等突出问题,按照“纳入规划、政府主导、多种模式、明确分工、发挥优势、齐抓共管”的思路,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尽力满足农村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的需求,保障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就近上学。随迁子女:针对“两为主”政策还不能全覆盖的问题,深化“两为主”为“两个全部纳入”,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融入城市生活。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工作思路一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占领学生时间;二是让中考、高考引领学生多元发展,以多元的考试评价引导不同兴趣、志向和潜质的学生分流;三是让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在教学环节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四是让学校遵守规范,落实已经明确的减负要求,并及时进行监督检查;五是让宣传营造氛围,引导教师、校长、家长关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细节和自己的责任。当前要做三件事:一是推动以省为单位规范办学行为,对学校作息时间、工作日、课程设置、考试、作业量、教辅材料使用等提出基本要求,并严格执行。推动建立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义务教育毕业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家长联动制度。二是强制执行每月至少有一天到校外组织开展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每天有1小时体育锻炼。三是持续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

缓解义务教育择校问题。依据就近入学的原则,一是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关于就近入学的规定,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二是因地制宜制定和实施有效政策,如大力推进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把分设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对应起来。

对口初中,逐步实现属于义务教育的初中与非义务教育的高中分离,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三是加强监管,坚决查处择校乱收费等违法违规行为,禁止捐资助学与招生挂钩。禁止公办学校举办以各种名义和方式通过办班、竞赛、考试招生。四是持续开展“身边好学校”主题介绍活动,宣传“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的理念。

安全问题。重点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突出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关于校车,总的思路是:国家制定法规和标准,地方以政府为主导专业化集约化公司化运营,过渡期保安全。教育系统要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责任,与相关部门一起推进建立校车制度有关工作。

在工作项目上,要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改造计划,广大中小学校图书、教学实验仪器设备、音体美等器材的配备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要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相结合;校舍建设类项目要着重解决急需,提高使用效益。

三、努力普及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的目标已经确定,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支持前所未有(5年500亿元),各地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明确。下一步要强化指导督查,一手抓资源建设,一手抓科学保教。

――在工作推进上,抓好三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的跟踪指导和检查。一是向社会进展情况评估报告;二是对中央财政支持的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估;三是召开2012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会。

――在工作关注点上,要特别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一是重点抓好《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规范管理;二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专业指导;三是启动学前教育宣传月(每年3月)活动,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四、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在内涵发展上,推动普通高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制定《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施意见》和《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纲要》,抓好普通高中多样化试点。二是研究制定普通高中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创新人才计划,支持一批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探索培养模式。

――在普及重点上,支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提高普及水平。一是要组织实施好“普通高中建设试点项目”,改善集中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二是组织实施好“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项目”,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扩大办学规模,消除“大班额”现象。

五、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

――在普及对象上,实施“残疾儿童少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加大力度推进多重残疾、重度残疾、自闭症、脑瘫等更加特殊人群和边远贫困地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还要实施“残疾人非义务教育拓展计划”,推动向学前和高中阶段延伸。

――在普及途径上,通过扩大随班就读、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的方式,使更多残疾儿童少年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建设一批招收孤独症儿童少年特教学校;送教上门。

――在条件保障上,制定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特教教师待遇的政策,提高保障水平。

六、全面加强教师教育和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在教师培养上,一是学校布局:制定教师教育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指导意见,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二是教育教学: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启动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和高校与地方、中小学共同培养教师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三是学前教育教师培养:支持地方建设一批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扩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

――在教师入门上,扩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试点范围,制定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严格教师准入。

――在教师培训上,推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启动实施新一轮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加强教师培训体系建设;二是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三是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探索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四是推进教师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改革,建立教师参训的激励机制。

――在教师管理上,颁布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出台幼儿园教师配置标准。研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地市试点工作。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

――特别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启动统一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探索农村学校班师比核编办法,建立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二是扩大农村教师国家级培训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培训,增设名师培养,加大对东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支持力度。三是扩大实施“特岗计划”,由国贫县、“两基”攻坚县扩大到其他财力薄弱、师资紧缺的县,建立中央补助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四是扩大“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覆盖面,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定期交流。

七、全面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工作

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督导要围绕落实政府依法履行的教育责任,强化教育督导的“督政”功能;围绕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提高教育督导的“督学”水平;围绕依法督导的责任,加快教育督导的制度建设。

――强化“督政”功能。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贯彻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确保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三个增长”。有力推动各级地方政府科学地领导教育,正确地评价教育,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协调地发展各类教育,不断地完善教育的布局和结构,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视幼儿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工作的核心位置。教育要规范发展,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推动各级地方政府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依法管理学校,依法指导教育,依法赋予学校办学自。

――提高“督学”水平。教育督导工作就要深入学校、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全面了解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指导各地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育教学监督体系,并在总结各地成果的基础上,逐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覆盖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督导监测体系和机制。特别要针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既要借鉴国外经验,又不能照搬国外模式,要像小平同志当年设想的那样,选派专业督导人员到学校去听课,实地了解教育政策落实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目前教育还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突出问题,急需在“升学指挥棒”外,强化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督导指挥棒”,急需教育督导机构在督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发出警告,督促纠正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错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