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美学分析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学分析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美学分析论文

第1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心脏疾病;文献综述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一种适应性变化就是能够抵御外界氧化损伤而保持自身稳定。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一些非酶类物质维生素E、维生素C在抵御外界氧化损伤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还有鲜为人知的血红素加氧酶(HO)在应激条件下保持细胞的稳定性也至关重要。HO基因缺失的个体不能正常生长并且对氧化损伤的敏感性增加,直至最后死亡[1]。HO是血红素氧化的限速酶,在体内有3种同工酶,HO1、HO2和HO3,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HO1与HO2之间是40%,HO2与HO3是90%。他们在分子结构、表达调节和组织分布中有很大差异。HO1为诱导型而HO2为构成型。HO的第3种亚型HO3最近才被发现,与HO2结构相似,但对血红素的分解功能较弱。HO1在组织氧化损伤的病理条件下起着保护细胞作用,而HO2则起着生理性调节作用[2]。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对HO1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等方面。

1HO1的一般生物学特性与功能

HO1也称之为热休克蛋白32(HSP32),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同工酶。相对分子质量为32000,染色体定位22q12,在细胞中定位于微粒体,诱导性表达于肝、脾、心、肺、血管平滑肌、脑等组织,诱导因素为应激、缺氧、内毒素、过氧化氢、重金属、紫外线、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等。作为血红素降解的限速酶,HO1降解由衰老或破损的红细胞释放出血红素,首先生成胆绿素、一氧化碳(CO)和Fe2+,然后胆绿素在胆绿素还原酶作用下转换成胆红素,Fe2+诱导并参与了体内铁蛋白的合成。在血红素降解过程中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供氢并消耗O2。以往认为血红素代谢产物不仅对机体无益,过量时还可对机体造成损害。如游离胆红素如果不能和葡萄糖醛酸充分结合并排出体外,就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Fe2+可产生活性羟基引起严重的氧化应激,导致细胞膜损坏和组织的损伤[3];而CO和血红蛋白结合后可造成组织缺氧。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对HO1及其催化产物在机体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首先HO1分解血红素,避免了血红素对细胞的损伤,催化过程中消耗了O2,减少了氧自由基生成。其次HO1的催化产物铁蛋白、CO、胆红素在氧化应激中起着保护组织细胞的作用,其中铁蛋白可降低细胞内Fe2+的浓度[4],同时HO1还可以上调内质网上的Fe2+通道,促进细胞内Fe2+泵出[5],防止由Fe2+介导的氧化应激损伤;胆红素作为HO1的代谢产物,能有效地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细胞脂质层过氧化,而且游离胆红素比结合胆红素更能有效地抑制低密度脂蛋白分解[6];CO可以促使血管舒张,其机制为CO和NO一样可以活化鸟甘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嘌呤核苷(GTP)转化成环磷酸鸟甙(cGMP),使血管舒张;CO还可以通过刺激平滑肌细胞膜上的K+通道促使血管舒张,以及抑制缩血管内皮素(ET1)的释放所引起的血管收缩[7]。另外,CO还通过鸟甘酸环化酶活化P38有始分裂原活化MAPK信号转导途径,既可抑制炎症因子的基因表达,又可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来抑制炎症反应[8]。除此以外,CO还有防止血管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抗血小板聚集、抗凋亡等作用。

2HO1的诱导与表达

调控HO1可以被许多不同种类的因素所诱导,这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都能引起氧化应激,并通过有丝分裂原活化MAPK、蛋白激酶C、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A、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G等不同的信号途径来诱导HO1基因表达。研究表明,HO1基因表达调控主要在转录水平上,HO1启动子区域包含不同的顺式反应元件,包括激活蛋白1(AP1)结合位点、金属反应元件、抗氧化反应元件、热休克和血红素反应元件等,转录因子如氧化应激反应转录因子NFκB和AP1等与这些特殊元件结合可导致HO1基因激活。但HO1基因调控在不同细胞种类和物种之间有很大差异,如在大鼠HO1的启动子上有热休克反应元件,热休克可促使热休克核因子聚集到相应的基因片段使HO1基因稳定。但在人类,两者结合则会引起HO1基因的表达[9]。目前研究最多的转录因子是激活蛋白因子1(AP1)家族,其中NFE2相关因子2(Nrf2)最为重要。Nrf2可以和HO1基因抗氧化反应片段结合,调节相关基因,在氧化应激细胞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动物试验证实在小鼠HO1基因的增强区有一10bp序列,被称为应激反应元件(StRE),对于缺氧以外各种因子引起的应激反应非常重要,StRE中包含了AP1家族结合位点,两者结合可诱导HO1基因表达,而StRE突变会使HO1基因在应激状况下不能被活化,显示了AP1蛋白在HO1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其他转录因子如低氧诱导因子1(HIF1),在与HO1基因相应片段结合后可诱导缺氧状况下的HO1基因表达[10]。HIF1在含氧量正常情况下也可被一些受体介导因子如生长因子、细胞因子所诱导,但效应远低于低氧因素,低氧可以通过MAPK或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道介导HIF1蛋白合成[11]。

3HO1与心血管系统

3.1HO1与冠状动脉疾病(CAD)早在1994年Schwertner等[12]第一次发现了血浆中胆红素的浓度与CAD的发病率成显著负相关,这个重要发现提示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低于正常可能会导致缺血性心脏疾病的发生。随后,Hopkins等也注意到有家族性CAD的病人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无家族史的病人。Hunt等进一步证实遗传性胆红素浓度降低病人早期易患CAD。另外人们发现胆红素血浆浓度与许多CAD的危险因素如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糖尿病、肥胖呈负相关,与CAD保护性因素高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但即使消除了CAD的危险因素,胆红素血浆浓度降低仍易导致CAD,表明了血浆中的胆红素浓度直接与CAD相关。CAD与氧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炎症有关[1314]。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主要是因为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并被内皮巨噬细胞吞噬后形成了富含脂质的泡沫状细胞。而胆红素能防止脂蛋白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从而阻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同时胆红素能清除氧自由基和与炎症有关的过氧化氢,保护心肌细胞膜免受氧化损伤。HO1还可通过其他途径来影响CAD的发生。如HO1分解血红蛋白(Heme),减少了Heme对心肌细胞的氧化损伤;产生的CO可通过活化鸟甘酸环化酶增加平滑肌细胞内的cGMP,使冠脉平滑肌舒张,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管平滑肌增生;HO1促使铁蛋白合成增加也消除了由细胞内铁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慢性炎症。总之,HO1及其代谢产物可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CAD发病的危险性。

3.2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着心脏移植、体外循环、冠脉搭桥、冠脉介入治疗应用于临床,缺血再灌注损伤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动物实验显示,氧自由基、钙超载、心肌纤维能量代谢障碍、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中性粒细胞、细胞黏附分子和细胞凋亡等均可能参与再灌注损伤的发病过程。而HO1作为抗氧化应激的蛋白酶,它在心肌缺血及随后的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Clark等[6]发现在心肌缺血前24h用氯高铁血红素(HO1诱导剂)预处理,再灌注后心肌功能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而且在HO1高表达的区域,线粒体完整性保存较好,心肌梗死面积明显缩小。氯高铁血红素预处理是否影响其他热休克蛋白(HSP)的水平或触发其他的心肌保护机制还缺乏试验证实,但用HO1抑制剂后即使再用氯高铁血红素预处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依然没有加重[15],表明HO1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有直接联系。同样,Vulapalli等研究HO1在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时发现,在心肌细胞中选择性表达HO1的转基因小鼠能有效防止缺血再灌注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而且HO1高表达并没有影响到其他细胞保护性基因如HO2、HSP90的表达,这进一步证实了HO1在缺血再灌注中直接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除了HO1在催化中消耗O2,减少了氧自由基形成以及HO1的催化产物胆红素的抗细胞氧化作用外,对于HO1催化产物CO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Yet等[16]发现CO可以阻止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炎性渗出。作用机制可能是CO抑制细胞间黏附因子1(V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ICAM1)基因的表达,阻碍了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壁上的黏附、渗出和浸润,减少了炎性反应对心肌细胞的损害。CO舒张血管作用提高了再灌注心肌的血流,也可以减轻再灌注心肌的损伤。心肌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氧化和炎症反应必然会导致心肌细胞的坏死和凋亡而造成心肌功能损害。Soares等[17]证实HO1过度表达可以抑制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Vulapalli等[18]的试验结果也证实了HO1的抗调亡作用,但抗调亡机制尚不清楚,推测除了HO1的催化产物胆红素和CO的抗氧化、抗炎作用抑制了引起细胞凋亡的因素外,HO1还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抑制促凋亡基因caspase3的表达,提示HO1与凋亡相关基因之间的传导途径可为减轻缺血再灌注所造成的心肌损伤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3.3心肌重构以往人们认为心肌重构是由血压或容量负荷增加引起心室壁应力的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心肌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尽管开始是一种心脏功能代偿机制,但病理性心脏肥大逐渐发展最终会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心脏重构过程中,心肌不断对细胞外刺激如机械应激、缺血、氧自由基、生长因子、血管活性肽、激素等作出反应,心肌细胞体积不断增大,胶原蛋白合成增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有研究人员发现,HO1过表达能减轻Wister大鼠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引起的心肌肥厚,但不能缓解由AngⅡ引起的高血压[19]。这个发现提示AngⅡ引起的心肌重构可能并非直接继发于AngⅡ引起的高血压,HO1可能直接作用于心肌组织而非通过血压调控机制来减轻心肌重构。Hu等认为由AngⅡ诱导产生的活性氧簇作为刺激心肌生长的信号分子而非由AngⅡ引起的血压增高,在心肌重构中起了主要作用。而HO1的催化产物胆红素清除活性氧和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活性氧簇引起的心肌重构。这种假设和早期研究抗氧化可以抑制心肌重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总之,活性氧被认为是一种生长刺激因素的信使,明确活性氧在心肌重构时的传导途径,用HO1作为基因治疗手段,可以为临床治疗心脏损伤后的心肌重构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4小结与展望

HO1性质、功能与调控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HO1对氧化损伤所引起多种疾病具有保护作用。HO1催化血红素降解的3个产物CO、胆红素和铁蛋白是发挥细胞保护作用的关键分子。虽然每个产物独自作用时都有保护作用,但是细胞保护作用主要是三者协同作用的结果。当应激发生时,适量HO1的诱导产生,能维护细胞自身稳定,实现对细胞的保护。目前加拿大研究人员利用经改造过的病毒为载体,把额外的HO1基因副本释放到实验鼠的心脏组织,使其在缺血、缺氧情况下能迅速地制造出大量的HO1蛋白,以减轻心脏病发作对心肌的损伤。目前对HO1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但HO1的分子结构、催化反应机制、调控系统尚未得到很好了解,有待进一步探索;3种降解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知之甚少。进一步探索HO1以及血红素催化产物的细胞保护机制、HO1生成量调控已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相信在不久的将来,HO1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YachieA,NiidaY,WadaT,etal.Oxidativestresscausesenhancedendothelialcellinjuryinhumanhemeoxygenase1deficiency[J].JClinInvest,1999,103(1):129135.

[2]WagenerFA,daSilvaJL,FarleyT,etal.Differentialeffectsofhemeoxygenaseisoformsonhememediationofendothelialintra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expression[J].JPharmacolExpTher,1999,291(1):416423.

[3]AlayashAI,PatelRP,CashonRE.Redoxreactionsofhemoglobinandmyoglobin:biologicalandtoxicologicalimplications[J].AntioxidRedoxSignal,2001,3(2):313327.

[4]TortiFM,TortiSV.Regulationofferritingenesandprotein[J].Blood,2002,99(10):35053516.

[5]BarananoDE,WoloskerH,BaeBI,etal.AmammalianironATPaseinducedbyiron[J].JBiolChem,2000,275(20):1516615173.

[6]ClarkJE,ForestiR,SarathchandraP,etal.Hemeoxygenase1derivedbilirubinamelioratespostischemicmyocardialdysfunction[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00,278(2):H643H651.

[7]ChenYH,YetSF,PerrellaMA.Roleofhemeoxygenase1intheregulationofbloodpressureandcardiacfunction[J].ExpBiolMed,2003,228(5):447451.

[8]SongR,NingW,LiuF,etal.RegulationofIL1betainducedGMCSFproductioninhumanairwaysmoothmusclecellsbycarbonmonoxide[J].AmJPhysiolLungCellMolPhysiol,2003,284(1):L50L56.

[9]OkinagaS,TakahashiK,TakedaM,etal.Regulationofhumanhemeoxygenase1geneexpressionunderthermalstress[J].Blood,1996,87(12):50745084.

[10]LeePJ,JiangBH,ChinBY,etal.Hypoxiainduciblefactor1mediatestranscriptionalactivationofthehemeoxygenase1geneinresponsetohypoxia[J].JBiolChem,1997,272(9):53755381.

[11]BiltonRL,BookerGW.Thesubtlesidetohypoxiainduciblefactor(HIFα)regulation[J].EurJBiochem,2003,270(5):791798.

[12]SchwertnerHA.Associationofsmokingandlowserumbilirubinantioxidantconcentrations[J].Atherosclerosis,1998,136(2):383387.

[13]MylonasC,KouretasD.Lipidperoxidationandtissuedamage[J].InVivo,1999,13(3):295309.

[14]RossR.Atherosclerosisaninflammatorydisease[J].NEnglJMed,1999,340(2):115126.

[15]WagenerFA,VolkHD,WillisD,etal.Differentfacesofthehemehemeoxygenasesystemininflammation[J].PharmacolRev,2003,55(3):551571.

[16]YetSF,TianR,LayneMD,etal.Cardiacspecificexpressionofhemeoxygenase1protectsagainstischemiaandreperfusioninjuryintransgenicmice[J].JCircResAm,2001,89(2):168173.

[17]SoaresMP,LinY,AnratherJ,etal.Expressionofhemeoxygenase1candeterminecardiacxenograftsurvival[J].NatMed,1998,4(9):10731077.

第2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特色对比

“媒介素养”概念在面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差异时,发展出各不相同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理念与模式。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是学生理解和运用大众媒介方法,对大众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与加拿大相似,澳大利亚的媒介素养教育核心思想也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英国的媒介教育则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研究多是基于对国外著作翻译,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解读有综合之感,既包含了对大众媒介信息的使用,也涵盖了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国内学者基本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意在提高其媒介使用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使正确理解、积极有效地利用大众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认识世界。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方法、模式对比

选择与使用怎样的教育方法或模式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英国的媒介教育专家莱恩•马斯特曼(LenMasterman)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过程。理想的媒介教育意味着以最佳的配合整合学生与父母、媒介从业者及教师的双边关系。国外主要的教育模式设置媒介素养教育独立学科或者将其渗透到其它学科中;此外,家庭是孩子的第二个学校,“整合学生与父母”也是必要的教育联合模式,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模式正是采用独立学科与渗透其它学科和社会家庭相辅助的教学模式;再者,我们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因此不论是英国还是中国香港都提出了社会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了解媒介、信息及媒介环境以及利用媒介来表达心声。而目前在国内,既没有规定将其纳入学科课程,也没有多少社会团体或机构与学校联合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研究者探讨后提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其实基本上与英国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

中外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设置、内容体系对比

1989年英国教育部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体系中,到1997年,有将近2/3的学校开设进阶式媒介研究课程。美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非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独立课程,其开发推广工作也主要由个别教师或民间组织来完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并不直接干预。台湾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研究起步大约与香港同时,“媒介素养”相关科目目前在政大、台大、世新等校开设,属选修科目。在国内,目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已经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该校2004年9月在媒介与设计学院开设“传媒素养”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传媒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虽然相关课程已相继在一些高校开展,部分教材中包含了一些相关媒介的知识和应用方法,但总体而言,还缺乏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大多数人对媒介的理性认识有所欠缺,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有待提高。

第3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1.1使抽象内容形象化、难点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现代分析化学已成为使用和依赖于生物学、信息学、计算机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学科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面广、内容多且抽象,例如在化学分析部分及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主要包括定量分析,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理论在分析化学中的具体表现和实际应用,与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理论紧密联系起来,牢固树立“量”和“定量”的概念。仪器分析部分涉及定量、定性和结构分析,要求学生学会电化学分析、紫外、荧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和色谱分析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理解“量”与分析信号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其光谱、质谱之间的关系及结构分析的基本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满堂灌,难以做到形象化,直观化。而多媒体教学中所用的课件采用多媒体编辑工具包括字处理软件、绘图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动画制作软件、声音编辑软件以及视频编辑软件等把分析化学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特别是光谱分析部分,动态反映其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生动,简易易懂的画面,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光谱分析仪器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时,传统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面和涉及面广,内容多,很难抓住侧重点,而且众多的理论方法难理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而采用动画,能直观展示出仪器的图像及其工作原理,一方面节约时间给教师跟学生互动,更重要的是抽象的理论、技术直观化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

1.2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节约时间、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很多内容难以在课堂上讲授。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授课老师可以在相同的教学时间内向学生讲授更多的内容。采用多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序,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规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分析化学中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内容,化学分析是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值的组成及其含量的分析方法。化学分析法历史悠久,是分析化学的基础。溶液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使化学分析得以迅速发展,化学分析涉及到四大平衡理论多,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高中化学以及无机化学课程,需要全面复习有关内容,而多媒体课件在这些方面显得尤其重要。

1.3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展示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以及标准溶液的配制等基本操作,对于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有很大的帮助。在滴定分析实验中,大多数学生对终点时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很难把握好,容易造成终点提前或滞后,给体积的测量带来误差。对此,课件在实验演示中,用动画的形式把每一实验步骤以及常见指示剂在终点时颜色变化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学生提前获得感性认识,避免由于操作不当产生误差。这种多媒体教学,既直观、生动,又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传统实验教学方式难以实现的效果,从而可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

2我校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

部分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不认真考虑教材情况和教学大纲内容,课件的内容安排、概念、思路不严谨,重点不突出,文字大小不规范,颜色不清楚,过分利用华丽的图片、声音、视频多媒体辅助工具造成多媒体课件与课程内容之间有偏差,最终导致多媒体课件质量严重降低,也有一些教师干脆网上直接复制课件,稍作处理后把它搬到课堂上试教。以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为例,在制作课件时,应将图片、动画等直观性较强的内容作为课件的重点,因为此部分内容量大课时少,同时空心阴极灯的工作原理用文字表达学生很难理解,而用动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2教师讲课速度过快,学生难以消化吸收

多媒体课件的快速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因为快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信息量大,很多时候学生没有时间完全读懂、分析、整合、储存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学生难以消化吸收,这时很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分析化学是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数学、物理等课程为基础,运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而讲解基本原理时屏幕上的文字、公式的推导过程一晃而过,学生往往感觉既没有弄明白怎么回事,还不如自己看书,边看边想,更比不上老师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边讲边推导,逐步理解。

2.3过度依赖多媒体,忽视了教师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把声音、文本、图像等融为一体,形象、直观全方位的展示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加了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得知识的容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教师的主导地位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即使采用传统教学,能抓住重点,用生动语言牵动学生心理,学生喜欢跟着他的思路认真听讲,从而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有一些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丧失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导致教学效果下滑,甚至导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下降。应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以便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把握好两者的比例,一般各占一半为好。

2.4在多媒体教学中,板书作用逐渐消失

过分依赖多媒体,淡化板书的作用,影响教师的创造性、灵活性、积极性以及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跟着课件走,一节课下来,没有在黑板上留下任何字迹,这样很难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

3对策

3.1多媒体课件制作质量不高问题

一是任课教师保持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认真负责,高度重视,在教材的处理和PPT的制作方面狠下功夫,合理有效的运用多媒体辅助软件制作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而不是采用简单地从网上复制课件或别人的课件稍加修饰后搬到课堂上教学生。二是学校重视采购一些符合教学情况的有些课件,经常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如何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3.2精心制作课件,保证课件质量

PowerPoint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制作幻灯片进行交互演示电子展示软件,是集文字、图像、动画以及音效、音乐、摄像于一体的多媒体制作平台。利用PowerPoint制作分析化学课件无疑是对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制作课件要注重课件的效率,合理应用现有的多媒体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合成出精彩生动的课件,既突出中有突出趣味性,所以严格把关课件质量使得多媒体课件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3.3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监督管理

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学校督导组应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系统,完善多媒体教学软件立项制度、评奖制度。督导组还应经常采取听课、在学生中作调查、和任课教师交流研讨等方式来了解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和解决。每学年以学校或学院为单位组织教学课件比赛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全国性多媒体课件比赛,从而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

3.4传统和多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

第4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纵观童先生的各种文论教材和相关论文,关于“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三处代表性的阐发:其一,文学“是一种具有审美特质的社会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60页。)。此处“意识形态”被看做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文学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即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就这一点而言,它如同政治、哲学、科学、宗教、道德一样是一种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自学考试指导书》,武汉大学出版,1995年版11页。)。这里的“审美特质”在客体上表现为:面对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价值系统,文学所撷取和反映的“必须而且只能是客体的审美价值”(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

其二,“所谓审美意识形态,就必然是审美与意识形态复杂的组合形式”(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而这里的“意识形态”已与“人类意识的外在化形态”大相径庭:“意识形态是与经济基础相对的一种上层建筑形式,指上层建筑内部区别于政治、法律制度的话语活动,如哲学、伦理学、宗教、文学及其它艺术等。”(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此处也对审美作了正面阐释:“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非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

其三,“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又是人类的一种审美活动。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审美特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产生‘质变’,产生了作为文学的根本性质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作为文学属概念的意识形态又不是“话语活动”了,而回到了“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上去了:“我们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就是说社会生活本来是自然形态的东西,经过作家的艺术改造,变为观念形态的东西。”(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而审美也变成了人对事物的特殊精神活动过程:“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客体的美的关照、感悟、判断。”(注: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80、72页。)

由上述可知,童先生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层面中:一是不同版本的论著对“审美意识形态论”具有不同版本的解释,各种解说之间不仅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二是不同解说自身也有诸多不尽合理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先说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上面三种解释都把文学的属概念规定为一种“意识形态”,但对意识形态的界定却并不一致。解说一、三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的外化、形态化”,在外延上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解说二认为它是一种“话语活动”,这一说法实际上已经把社会意识中的某些因素排斥在外了。一般认为,所谓“话语活动”不过是说话主体与接受者之间在一定话语情境中通过文本进行的一种信息沟通过程。而话语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话语双主体(说话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沟通的媒介——“文本”的存在。文本大体有两个存在形式,即所说的话与所写的文字。我们知道,如社会习俗、幻想、集体无意识等社会心理因素并不常常构成“文本”和“话语系统”。因此,从意识活动的角度说,社会心理因素不能构成话语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样,一边认为意识形态包括全部社会意识内容,一边又认为它排除了社会意识的某些内容,两个意识形态概念在外延上发生了矛盾。在内涵上两者也相互抵牾。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把它视为静态的、凝固化的事物;后者又认为它是“话语活动”,即是包括说话主体、接受者、文本、沟通等多种因素在内的动态过程。其实话语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识活动,如果意识形态是话语活动,在更大范围上等于说意识形态是一种意识活动,那么,一面说,意识形态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一面又认为它是“意识活动”本身,孰对孰错?令人匪夷所思。

由于对“意识形态”概念的解释充满矛盾,已经提前决定了对“审美意识形态”和“文学”不可能再有科学合理的说明了。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对“审美”的解释之中。解说二,把审美视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解说三又把它变成了人类对“美物”的“观照、感悟、判断”的精神活动。应该说,单就“审美”一词而言,它确实拥有包括上面两种含义的多重内涵。然而,在“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判断中,“审美”充当的是被判断事物“文学”的“种差”,即文学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独特性质。严格说来,这个种差——“审美”必须是确定而统一的,否则,就会使人产生认识上的歧义和模糊。

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童庆炳的“审美意识形态论”每种解说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解说一把文学规定为“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在方法论上混淆了事物的存在“形态”和分属领域。一般而言,事物的形态是人的感官能够直接把握的事物外貌状态。例如,人们能够直接把握H[,2]O的“形态”只能是气态的、液态的、固态的水,亦即我们说H[,2]O只能形态化为汽、水、冰三种形态,而不能说它“形态化”为了黄河、太平洋和喜玛拉雅雪峰。同样人类社会意识的“外化形态”也只能是为人所直接感知和把握的语言、文字、文本、话语及人的自觉不自觉的动作行为等,而不能形态化为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就像河流、雪山不过是H[,2]O的形态——水、冰的存在领域一样,哲学、文学也只是人类社会意识的某种外化形态——哲学性文本和话语、文学性文本和话语的存在领域。

以撷取现实生活中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特质”,理由并不充分。童先生的说法是:“当我们说文学艺术的独特对象是客观现实的审美价值的时候,不要把现实的审美价值当成是独立的存在。现实的审美价值具有一种溶解和综合的特性,它就像有熔解力的水一样,可以把认识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等溶解于其中。”(注:童庆炳:《文学审美特征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29~30页。)然而世界上任何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一般都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不仅事物的审美价值不是独立的,其实用价值、认识价值、政治价值、道德价值等也是如此;不仅实用价值、政治价值等可以渗透溶解于审美价值之中,反过来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渗透溶解于实用价值和其它价值之中,那么既然文学可以撷取溶解其他价值因素的审美价值,也完全可以撷取融合审美价值的实用价值或其它价值。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撷取审美价值呢?为什么“必须而且只能”要用审美价值去溶解其它价值呢?童先生并没有准确把握到文学与审美价值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关键之点。

解说二在属概念上把文学视为一种话语活动,把“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种差——“审美”解释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和人与世界的一种特殊关系。紧接着又说:“它(审美)可以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注: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65页。)然而,我们知道“方式”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它与“目的”、“态度”等一起构成实践活动的下位概念,我们只能说人类在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抱有何种目的,采取何种方式,表现何种态度,而不能说“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一)的目的如何,方式如何,态度如何。“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它至少在双方之间方可发生,审美关系必然发生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解说二中审美内涵之二)的特征也必然是审美主体与对象互相作用所形成的特殊状态的特征。如所周知,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就主体的心理状况而言,最终并不报有任何目的,主要采取形象方式,并表现出某种情感态度。这只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呈现出的特点,而并不是主体与对象间形成的审美关系的特点。如此的“意识形态”与如此的“审美”,两者“复杂组合”而成的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应是什么呢?我们找不到明确的答案。

解说三与前两种解释最大的不同是提出了“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的观点,而问题也恰在于此。我们知道,审美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审美活动包括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两种含义,狭义的审美活动单指审美欣赏。显然,上述对审美(活动)的理解指的就是狭义上的。让人不解的是,童庆炳先生一向坚持文学活动论,即认为文学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而审美欣赏不过存在于读者——作品的环节之中,说文学是一种狭义的审美活动,实质上等于说文学仅是一种读者对作品的鉴赏活动了。我们宁愿认为这是童先生的疏忽。问题是我们把这种疏忽的因素考虑进来,如果从广义上理解审美活动,即把“审美创造”也看做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可否认为文学是一种审美活动呢?我认为,广义的审美活动仍涵盖不了文学活动。首先。“审美创造”不等于“艺术创作”。为了表达对传统艺术的反叛,杜桑为微笑的蒙娜丽莎画上两撇胡子,又把夜壶摆上大雅之堂供人观赏,名之曰《泉》,我们说不清是在创造美还是在破坏美。但由于这些作品确实蕴含着某种艺术意义,我们还把这些艺术家的行为称为艺术创作。其次,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欣赏也不等于文学活动中的读者接受。我们认为,审美欣赏是审美主体在非功利状态下对事物形式进行的非功利情感的知觉过程。但在文学艺术的接受活动中,往往要经历阅读——鉴赏——评价(不只是审美评价)的过程。其中,只有在鉴赏的某个瞬间读者是完全排除功利性考虑的。另外,文学活动中“世界——作家”的加工过程,“读者——作家”的反馈过程,“读者——世界”的体认过程等环节也很少与审美结缘。由此可见,文学活动不等于审美活动。

三、我的几点看法

如所周知,文学现象的无限丰富性和复杂性,为阐释文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空间。在多元化的阐释背景下,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角度解说文学,不过是多音合唱中的一种声音。至于是否可以担当“文艺学的第一原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要从人类社会意识的视角审视文学,就应挖掘出它本来已拥有的深厚的理论内涵,进而明晰地、系统地、合乎逻辑地将其阐发出来。由于篇幅所限,现将几点看法粗列如下,详细论述笔者另有专文。

现代人类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体说来,文明意识可以分为实用意识、审美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大类。实用意识遵循的是现实实用性原则。它具有明确的实用目的性和功利性,即满足人类的物质性存在的需要。实用意识又可分成两小类,用来专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相关技术发明以及指导思维活动和语言交际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工具意识;专门对组织、团体、国家、社会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制约和管理的意识类型,可称之为规范意识。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分化产生的一种超功利性意识类型。首先,只有当人类形成了完全的抽象能力,具有了把事物的形成与属性相区分的能力,人才有条件和可能以非功利的态度和非功利的情感专注于欣赏事物的形式,于是审美欣赏在人类历史上发生了。其次,如黑格尔所言:“人有一种冲动,要在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中实现自己。”(注: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9页。)而当实践水平发展到人们的精力可以不必全部投放于事物内容和属性,而有能力集中于对承载事物内容和属性的形式的创造上时,我们说审美创造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在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的共同推动下,人类的审美感觉、欲望、兴趣、情感以及审美观念、理想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进而形成了由这些因素统一而成的完整的人类审美意识。与实用意识相比,审美意识的特征表现在三大方面:非功利性、超越性、自由性。

文学可以成为各种社会意识的表现形式。由于各类意识内部结构不同,承担职能不一样,它们分属领域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实用意识内部,观念、认识等理性化因素与欲望、情感等感性化因素相比处于主导地位。按其特点与职能,工具意识分属于了自然科学、语言学、思维科学等领域;规范意识分属于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伦理等领域。欲望、情感等感性因素在意识内部处于主导地位的审美意识,主要分属于了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某一意识归属于某一领域,以某一形式表现,并不具有天然合法性。在人类所有意识类型中,情感、想象、理想等作为不稳定的因素,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突现成为主导因素。此时,该种意识的最佳表现形式就是文学艺术。换言之,文学艺术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它主要是审美意识的存在领域和表现形式,也可以成为实用意识诸种类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成为实用意识之下的个人潜意识和社会集体无意识的泄导渠道和形式。

意识形态指的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由包括审美意识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和意识因素构成的、表现在各种意识领域中的社会意识的整体面貌和样态。按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一定社会形态中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必然决定着该社会形态中存在于各种具体社会意识形式中社会意识的性质。因此,具体的社会意识无论归属于什么领域和分工形式,其社会性质都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支配,从而产生社会意识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和划分,各自形成特定的样态、面貌。另一方面,不管何种意识形式、何种意识因素只要产生并存在于某种社会形态之中,就有可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间接地、显露或隐曲地体现出该种社会形态的社会性质。同时,它们会以体现社会同一性质为磁石,聚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意识样态。我们把这个体现一定社会形态性质的统一的、意识样态叫做“意识形态”。

文学不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表示的不是意识的实体自身,而是意识的性质、样态,它不是由各种具体意识自身组成的,而是由各种具体意识的社会性质组成的。它要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存在载体,却不以具体的意识、观念为自身实体的构成要素。具体说来,从社会结构划分看,每一具体的意识即可以从水平层次上归属于社会心理或社会意识形式;也可以从分工形式上归属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从社会性质上划分,每一意识都只能现实地、具体地存在于特定社会中,该社会的特定经济形态决定着该意识同该社会全部其它意识因素一起,构成了具有特定性质的意识形态(注:参见李志宏《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讨论综述》,见吴光正《文学基本理论问题论稿》,吉林美术出版社,1996年1月,第31页。)。

第5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分解练习法的实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把学习者学会动作、能跟上动作作为练习的前提,是教师将复杂和多变的动作分解成为最原始的动作,然后在逐渐增加变化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在健美操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它能够保证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跟上动作,然后在掌握当前动作的基础上再逐步的加入新的动作的练习,直到全部动作完成练习为止。这种分解练习法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因跟不上联系的节奏从而产生厌烦心理,最后放弃练习,然而分解练习法可以使学生快速的记忆和模仿动作,并且可以连贯性的完成所有的套路,这会大大的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对健美操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健美操教学获得更好的成效。分解练习法可以分为几种教学方法,它包括上下肢的分解法、动作的分解法以及段落之间的分解法等,在进行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动作的不同来采用最有效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分解练习法使教学方法变得新颖而且更加灵活多变,把一套完整复杂的动作变得更加简单化,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易学和易懂,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

二、健美操教学中选用练习法的依据和分解练习法的优势

在健美操教学中,传统的练习方法是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中间没有上肢下肢以及部分段落之间的分割,它是完整的将一整套动作技术教授出来。而分解练习法则是将一套完整的动作分成不同的段落和部分,逐步递增的完成,最后慢慢的完成整套动作。在运动技能的教学中,使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更有效,这取决于运动本身的特性,如果东最简单且没有过多的组织连接,使用传统的练习方法即可,若动作极具复杂性和组织性,则需要采用分解练习法,把复杂完整的动作套路拆分成不同的部分来分阶段完成。以便有效地达到教学效果。对于健美操运动来说,它是由大量的结构和不同的元素所构成的运动,它涉及到头、颈、胸、腰、上肢、胯、下肢等不同的人体部位,它的所有动作在方向、速度、节奏、力度以及幅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毫无疑问,健美操运动是一项极具复杂性和技能性的运动,它的每个动作和元素都是极不对称的,没有高度的组织性和连贯性,因此,根据对健美操运动的分析来看,选用分解练习法比传统的练习方法更加有效,它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健美操教学的效率。分解练习法较之于传统练习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解练习法可以使整体复杂的动作更加简单化,使学生都能够跟上练习的节奏,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二是分解练习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跟着老师的示范一步一步阶段性的进行模仿和观察,这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记忆力、观察能力以及模仿能力。三是学生在不间断的音乐中进行动作分解的练习,在分解练习的基础上不断地重复增加动作,从而完成一整套的动作,这提高了学生动作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四是在分解的动作练习中,配合着音乐的节奏进行不间断的慢速练习,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节奏感。

三、分解练习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一)上下肢部分化的练习法把整套的动作

根据上下肢分解成几个部分的练习方法,它是相对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不对称性来进行的一种局部的练习方法。如果是要求上肢和下肢同时做出不同方向和不同空间的动作时,整体的去完成会比较困难,可以把它分解成不同的部分,采用先练习上肢的动作,再练习下肢的动作,最后再根据教学练习的顺序整体的进行上下肢一起协调的练习。在上下肢分解练习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先练习下肢的动作,因为下肢的动作与上肢动作比较来看会更复杂一点,从复杂的下肢动作开始,这样会使练习的效果更显著。

(二)渐进式的练习方法

渐进式的练习方法就是在分解动作联系的基础上再逐渐依次的完成新的动作,将新的动作与上一个连接起来,最后完成整套动作。这种渐进式的练习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者在完成分解动作时不能顺利完整的完成整套的动作。渐进式的练习方法对于学习序列动作技能是非常适用的,如健美操、自由体操或者武术等,在健美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练习A组合的动作,然后再练习B组合的动作,练习完B组合的动作之后,学生再结合之前练习的A组合的动作一起整体练习一遍,接着再练习C组合的动作,最后把C组合的动作和先前A组合和B组合的动作一起练习,这样逐一的练习并构成不同结构的连接,逐步结成更完整的部分,最终完成整套的动作,这种渐进式的练习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部分动作的记忆,最终还可以更连贯的完成整套动作。

(三)减速式的简化练习法

在健美操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完成每一个动作时间的把控是不固定的,要想更有效地记住每一个动作,不要求时间的快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每个环节的把控,要适当的降低练习的速度,由于健美操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为了保证动作的协调性和准确性,要采用减速式的简化练习法,用适当的练习节奏跟随着音乐使学习者更有效的完成动作的练习。如在学习一个动作时,教师可以先把一个拍子一个动作改为两个拍子一个动作,降低速度之后,学生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把握去练习这个动作,等到学生熟悉之后,再将节奏改为一个拍子一个动作,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动作的记忆,使最后练习的效果更加有效。

四、结束语

第6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庄子美学核心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

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

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

“虚静”、“物化”说;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

《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

《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1993

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

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第7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以往任何一种先进媒体的无法比拟的。然而多媒体在教学应用中,也呈现出诸多缺憾。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教学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多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积极有效地采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必然会推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论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多媒体教学是近几年发展迅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1]。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是现代教学方式的一种潮流,而且已经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内容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演示教学虽然有众多的优势,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呢?

1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1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教学方式以它特有的魅力诱导、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将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达到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变成主动的“需要型”,由消极被动的无意活动转变成积极主动的有意活动的效果。对学生学习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2、3]

1.2采用多媒体辅助,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了大量的课上写字、绘图等板书的时间。能使教师利用有限的上课时间向学生讲授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单位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的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果用传统的方式授课,一节课几乎讲不了多少内容,教学效率很低。

1.3有利于资源共享、突破学习时空的限制

随着校园网的建成与完善,好多教师的课件可以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时间、地点巩固讲过的内容、预习未讲的知识,另外还可以根据学习兴趣浏览非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拓宽了知识面促进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2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2.1授课速度太快,信息量太大,难于抓住重点

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明显减少课程的学时数,但讲授速度太快,内容过多,难以记笔记,是当前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容易不自觉地加快课堂教学速度,忽视与学生思维节奏的合拍,使学生听与记顾此失彼,无停顿与思考的余地,影响对所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更没时间进行分析、整合和储存,使其难于抓住重点、难点,降低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2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可能会有所降低

由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得好多教师选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且依赖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过分依赖投影,忽视板书的应用,使得部分青年教师的板书应用水平呈下降趋势。由于长期对着电子显示屏照本宣科,因此某些教师的语言表述有所下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快速的应变能力、广博的学识、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甚至个人的人格魅力都是其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这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以期达到的较高境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学生的表情,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受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老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但是多媒体教学容易忽视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作用、忽略了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以致于出现了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的现象。

3讨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中许多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了,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同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存在相应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辩证的看待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扬长避短,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的服务于教学,成为教学的好帮手,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开创教学暂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常淑凤,郭领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辩证思考[J].多媒体技术及其应用,265.

第8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问题高校

一、前言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当前的多媒体教学通常指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是通过计算机实现的多种媒体组合,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加上声音的配合,以及使用者与计算机之间的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或训练过程。这种教学模式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

二、当代大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学是把双刃剑,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高校的多媒体教学是否已经完善,是否还存在负面性呢?为此,笔者在4所地方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5000份问卷,回收4762份。调查结果显示,49%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较好,37%的同学认为和传统教学不相上下,14%的同学认为传统教学的效果更好。由此看出,多媒体教学虽已得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它并没有充分发挥先进性的特点。在调查中,同学们认为现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生缺乏互动与交流

75%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教学双方缺乏交流。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注意力更多的放在了操作计算机和演示课件上,无暇顾及学生的反应,也不了解学生的接受理解程度,缺乏学生思维的引导。而学生就只能在下面观看课件,忙于记录课件上的笔记。多媒体本来是辅助教学,现却成了教师和学生的“间隔墙”。这样的教学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件制作水平普遍较低。

81%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的速度过快,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课程中安排的信息量过大。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是信息量大,很多大学教师认为课件的信息量越多越好,采用填鸭式教学。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这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相当吃力,学习效果很差。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适当的信息量,并且做到信息尽量贴近教学内容。

3.滥用多媒体,教学只注重形式

50%的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过多的注重形式而忘了教学目的。多媒体集成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明显的区别。许多教师上课时,不管什么内容,都用课件来上课。导致一些简单的问题被复杂化,学生找不到上课的重点。而且部分老师在制作课件时,过度的追求表面的效果,学生在听课时,常常被这些课件漂亮的外观和精彩的动画所吸引,而忽略了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样的做法只是注重了教学形式,而忘了教学的目的,本末倒置,违背教学的规律。

4.多媒体硬件和环境不达标,教师缺乏多媒体技术

62%的同学认为多媒体的硬件不达标,教师缺乏多媒体技术。高校中的多媒体硬件多已经老化,较为严重的是投影仪的老化问题。投影仪一旦老化,投影的清晰度将大打折扣,而且投影仪需要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下使用。有些学校为了省钱,只是用一般的窗帘进行遮光,没有使用专业的遮光布,致使投影的图像很模糊,学生难以看清课件。还有话筒已经损坏,学生根本听不到老师说的话。使用多媒体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如果这些硬件设施和环境不达标,教学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另外,许多教师只是对其所教授的专业比较熟悉,缺乏多媒体技术,在上课过程中一旦出现一些问题,便不知所措,只能寻求技术人员的修理,耽误了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教学的进度。

三、多媒体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多媒体教学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校、专业、年级的学生水平不一,学习能力也不同,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量要大得多,且教学速度较快。对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由于刚上大学,还习惯于高中的缓慢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上要有一个渐变的适应过程。这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制作全面的多媒体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对于大三、大四的学生,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维,在教学中的主动学习性和参与性也较强,再加之两年的大学学习经验的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他们可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模式,如讨论教学、案例教学和讲授式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要注重合理性、科学性

多媒体教学的首要前提是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高质量的课件必须是将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课件不是书本的翻版,一份好的课件的内容应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而不是书本的大纲的简单复制,更不能机械的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到课件当中,这样的课件学生根本找不到重点。另外,课件既要注重内容,也要注意美观。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多媒体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考虑教学的内容,还要更多的考虑课件的美观性和实用性。如版面的合理性,色彩搭配的合理性,文字和图片的协调布局等。

3.加强教学双方的互动

多媒体应是应是辅助教师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无线鼠标和话筒,这样,教师和学生除了声音的交流外,还有更多的肢体语言和目光的交流,教师可以时时观察学生对课堂的反应情况,准确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掌握情况,并可以及时作出调整。

4.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从教学的主导地位演变成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教师的教学任务由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通过教学设计,制定出一套适合学生需求的系统的优化教学方案。因此,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作为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同时,还需要掌握教学设计及操作多媒体的多门技术,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

四、小结

多媒体教学是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丰富的内容和精彩的表现形式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味的夸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或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教师作为多媒体的使用者,除了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外,还应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手段,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学生作为多媒体的接受者,应尽快适应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提高自己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振涛.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J].电脑学习,2008,(3)

第9篇:美学分析论文范文

中华医学会学术会务部主任杨民和戴毓平同志到会指导;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炜教授、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学分会副主任鲁开化教授、澳门美学美容协会主席陈清海先生应邀出会。开幕式由邓典智教授主持,彭庆星教授致开幕词,张其亮教授作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工作报告,会议收到《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社等单位的贺电贺信。

从1989年7人筹备组成立时算起,今年正值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组建10周年。学会编印了一部精华本纪念册《中国当代医学美学美容:1989-1999》奉献给会议。

本次会议交流学术论文460篇。专题报告有:

①医学人体美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彭庆星);②二论加速我国医用生物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关于医用生物材料(植入体)的安全性评价与评价标准(高景恒);③美学牙医学及其发展(孙少宣);④皮肤保湿研究进展(魏骏);⑤躯体变形障碍--美容医学中的重要精神医学问题(何伦);⑥面部轮廓形及美容(王炜);⑦美学牙医学与微笑审美(王光护)。

在大会重点发言的论文共24篇。

①赵永耀:面向21世纪的医学美学研究。

②李祝华:试论美容外科风险及对策。

③景生保:医学美学学科发展方向之管见。

④黄兰柱:面部缺陷患者心理卫生评估。

⑤陈言汤:硅凝胶假体隆乳的临床观察。

⑥庞水发:大面积瘢痕性秃发的整形修复。

⑦熊韬:眼袋分型与下睑成形术。

⑧李东等:上睑成形术后并发睑下垂的诊治探讨。

⑨于国中:鼻翼与鼻大部分缺损的修复。

10刘林山番:全耳廓再造成形术63例临床体会。

11鲁开化:耳后皮瓣在耳部创伤与畸形修复中的应用。

12张文龙: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前评估。

13刘小蓉:唇裂术后鼻畸形的综合治疗。

14林培炎:非手术性面型矫治可行性之临床研究及后牙牙合垫医学美容应用价值初步探讨。

15王光护:电脑影像系统(CIS)与牙齿美容。

16张宁宁:日本口腔医学美学研究现状。

17蔡中:上海市90例汉族女性软组织侧貌的X线头影测量研究。

18陈清海:用"皮肤生物钟"提高美容效果。

19刘津:超脉冲激光皮肤磨削术78例临床治疗报告。

20王学民等:一种化妆品成品及原料人体皮肤保湿功能评价方法的研究。

21邓丙戌:328名青少年的白况分析及中医辨证探讨。

22冯信中:皮肤的老化及其防治。

23林茂昌:眉眼唇美容文饰术的医学性征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

24刘伟:江西省美容医学教育进展汇报。

此后进行分组讨论(医学美学理论、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专业美容)以及代表间广泛的交流接触。美容器械药品的展示也非常丰富多彩。学术质量较前两届大会又有明显提高,反映了我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发展的新水平。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举行了改选换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由43名委员组成。

名誉主任委员:张其亮 顾问:邓典智

主任委员:彭庆星

副主任委员:高景恒 孙少宣 杨希惠

常务委员:方彰林 田家琦 孙少宣  何 伦 杨佩瑛 杨希惠 陈言汤 张树孝 胡骄平 高景恒 梁祖琪 郭天文 彭庆星 潘可风 (常务秘书:何伦)

新当选的副主任委员孙少宣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副主任委员高景恒教授宣读了第三届委员会工作计划。新任各学组组长胡骄平、陈言汤、潘可风、田家琦教授分别代表医学美学学组、美容外科学组、口腔学组和美容皮肤科学组作总结发言。最后由彭庆星主任委员作大会总结发言。(本刊记者综合报道)

世纪之交,美丽的南宁依然是鲜花朵朵,温暖如春。美容医学的全学科性学术信息载体、卫生部主管期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49年11月25日在此开幕。来自全国的60余名专家、教授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杂志社辛映继社长主持。本刊编委、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的领导张其亮、彭庆星、孙少宣等教授也参加了会议并代表学会作了重要讲话。

南宁会议时值世纪之交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中国美容医学》杂志获批国家刊号、正式成为国家级期刊后的第一次大型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是前进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辛社长代表杂志社和朱宏亮主编致开幕词,对二届编委会全体编委所作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并表示衷心地感谢。他多次强调,编委会是期刊的学术领导,编委会是杂志的灵魂和支柱,正因为有了大家多年来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努力,杂志才得以生存和壮大。

为了更好地发挥全国各地区编委的作用,开展美容医学的各项学术活动,发现和培养本地区本专业的学科人才和作者,辛社长就关于"设立地区委员会的意向(草案)"与编委们交流了意见。

编辑部姜如蓉主任汇报了二届全委会以来的工作情况和获批国家正式刊号的前后经过及现况;对为期刊的创办做了一定的贡献,现在虽然已退休但仍在为期刊做工作的王泽民、郑信民、查元坤三位同志推举为资深编委;评选了马奇

尹存贞

王海棠

孙少宣

田奉宸

冯光珍

李世荣

何伦

冷同嘉

陈宝驹

陈美兰

张风翔

庞水发

周兴亮

赵新华

赵永耀

贺孟泉

高建华

黄拔瑞

彭庆星

潘可风

姚月玲

郭树忠

熊明根

谭升顺等26位同志为二届优秀编委。

本刊副主编、第四军医大学整形外科鲁开化教授宣讲了《新一届编委职责》。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修复科教授、《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副主编郭天文公布了"第三届编委"名单。表彰了"《中国美容医学》杂志第二届优秀编委"和"特聘资深编委"名单,之后会场上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

会议上,编委们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大家就《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在新世纪如何发展工作展开了讨论。在肯定杂志八年来所做的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不足,从封面设计、版式装帧到内文质量、编辑素质等都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编委们对组建各地区编委会的建议非常感兴趣,认真分析、酝酿,热情很高,表示愿意将此建议带回去与所在单位领导协商并表示在新一届编委会的指导下,要再接再励,积极组约高质量、高水准的学术论文,宣传《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发挥编委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力争把《中国美容医学》杂志办成一本高质量、高水准的中国一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