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村委会经济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惠农项目;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026-02
一、发展特色经济,状大农业势力
当前,落后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处在农业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的“十字路口”。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因地制宜,以特色经济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本地区的地理优势,以点带面,逐步实现全面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在鲁沙尔镇下重台村种植无公害西兰花550亩;拦隆口镇班仲营村种植无公害娃娃菜500亩;李家山镇崖头村种植无公害双孢菇、鸡腿菇、金针菇等食用菌25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13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购买优质蔬菜种子、食用菌种子、蔬菜专用肥等。其中,购买蔬菜种子支出5.5万元,购买食用菌种子支出2.5万元,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支出5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年生产无公害优质蔬菜327万公斤,按均 1.6 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23.2万元。生产食用菌62.5万公斤,按均8元/公斤计算,产值达50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无公害种植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可充分发挥当地气候、环境等资源优势,并使当地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蔬菜种子繁育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在田家寨镇马场沟村培育甜脆豆及豆苗菜40亩;拦隆口镇上营村培育冬萝卜40亩。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投资8万元,项目资金主要用于原种购置补贴、田间管理、取杂费用等。其中,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6.2万元,田间管理、取杂费用支出1.8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完成后,繁育甜脆豆、冬萝卜种子8 000公斤,可供应4 000亩的生产用种。种子价格以平均每公斤40元计算,可实现产值32万元,纯收入可达26万元。项目的实施有效提高了湟中县特色蔬菜良种的供应能力,促进了蔬菜种植的良种化程度。
(三)科技示范户建设项目
1.项目完成情况。该项目主要在全县蔬菜生产基地村中选定科技示范户520户,其中,温棚蔬菜、花卉生产示范户400户,主要分布在多巴镇韦家庄村120户、小寨村40户、黑嘴村20户,拦隆口镇班仲营村80 户、上鲁尔村50户、下鲁尔村50户、双寨40户;露地蔬菜生产示范户120户,分布在共和镇上直沟村和苏尔吉村各60户。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财政资金26万元,资金主要用于购买种子、地膜、肥料、喷雾器等农业生产资料。其中,购买种子支出2.1万元,购买地膜支出3.9万元,购买蔬菜专用肥支出11.7万元、冲施肥支出5.2万元,购买喷雾器支出3.1万元。
3.项目经济效益。项目实施后科技示范户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辐射效果良好。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和帮助下,科技示范户掀起了学技术、用技术的,绝大多数科技示范户搞好了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示范样板,给周边农户提供了一个学习观摩的场所。以多巴镇韦家庄科技示范户吴世德为例,他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4.22万元,平均每栋温室收入10 550元,温室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8%以上。同村吴生福经营的4栋温棚年收入达2.1万元,温棚蔬菜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95%。蔬菜生产已成为该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
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加快农民群众科技兴农、科学致富的步伐,农业主管部门积极和相关部门协调,加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乡镇机构综合改革后,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由乡镇政府管理,乡镇一级政府设置了专门的农业科技指导员岗位,加强了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工作。县农业主管部门在人员调配、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方面给予支持,理顺了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提高县乡两级科技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班,不断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及时适应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有15个乡镇,393个行政村。其基本经济特征是:一是人口多耕地少。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全县现有人口48万,其中农村人口约42万,城镇人口约6万。总农户9.74万户。耕地56 446公顷,农村人均耕地0.13公顷。海拔2 225米~4 488米之间。年平均气温4.8°C,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1℃~17℃,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14℃。年平均日照2 68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9%,年降水量600毫米。川水、公路沿线地区农业基础较好,乡镇工业也比较发达,经济发展较快,高位浅山及脑山地区农业设施较差,靠天吃饭,经济发展较慢。
湟中县浅山及脑山地区面积居多,不利于大面积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难以形成大面积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县政府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川水地区和浅脑山地区不同的地理特点和经济实力,通过积极努力,及时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适当加大了产量高,市场行情好的油菜、蚕豆、蔬菜、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业的投入产出比,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随着全国经济形势和农民思想的改变,近年来大量有知识、懂技术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总体上看,农业效益仍然比较低下,所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就显得非常必要。近几年,随着人工工资的提高,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少,导致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使农业发展的空间更大,政府应鼓励农民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市场潜力较大的经济作物。另外,相关部还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大量发展蔬菜大棚,有效解决了全县的蔬菜供给问题,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餐桌。
三、多方并举,努力建设和谐社会
一、要发展经济,必须树立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观念。
香港是一个经济高度外向型的城市,过去20年来,整体经济增超过两倍,人均GDP在亚洲仅次于日本。香港的经济结构以服务业为主,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分别为0.1%、13%和87%左右,其中,金融业、房地产业、贸易及物流业比重较大,占GDP的35%左右。香港是亚太地区主要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目前是世界第十一大贸易实体、第十二大银行中心、第六大外汇交易市场以及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拥有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亦是主要的黄金交易中心。香港是世界上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树立大开放大发展意识,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响堂管理区是一个在我市落后的镇区,如何推动响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香港的发展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大招商工作力度,要把招项目、引资金作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和推动力来抓,形成人人讲招商,人人会招商,人人能招商的招商引资新格局。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经济发展现状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
5、结合实际,实事求是的抓新农村建设。我们响堂管理区的新农村建设就是要遵循市委、市政府的精神,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是的把外环路以内的四个村在高起点上,在与城市城乡结合上下功夫,使这四个村逐渐的向城市发展,向楼房和城市生活靠近发展,努力利用开发的优势,利用城市向外发的机会调动积极性,把新农村建设不但在外观上有变化,同时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城市化。在外环路外的六个村区别对待,实事求是的引导向集中发展,整洁规划发展,量力而行和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使全管理区的六个村逐步的形成整洁文明,管理有序,管理民主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措施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82
改善该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措施
(一)给予农村一定的自限。给予农村一定的自限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授权来源。国家将农村纳入制度化中,不过是框架使然。张静在《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中谈到,危险的不是框架本身简单,而是对框架的简单运用。在政治社会学分析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农村为什么发生冲突?“国家与社会”关系紧张使然;为什么建立基层政权?国家政权建设使然等等。因此,农村管理的授权来源不过是国家框架的建设之一。近年来,农村中频繁出现上访问题,上访的理由无外乎利益的损害,农村的利益维护是通过公共服务供给体现出来的,村民的利益损害就是农村的不作为。
传统的地方治理,地方权威控制着地方区域的内部事务,他们不具有官方身份,表面上中央下达命令,在实际的运作中,是由地方自主掌握的。地方权威的权力地位主要跟公共身份有关,公共身份的获得需介入地方事务,并且和地方利益有关。在传统的地方治理中,区域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的秩序,就在于地方的政治、经济紧密的成为了一个整体。公共身份需要依靠一个位高权重的中心人物,这个人物取得了国家行政权的认可,但他的权力来源于地方内部的利益。因此,在地方区域的治理中,是以保护内部成员利益为主要责任的。
而在现在的农村治理中,农村的治理权威来源于国家的给予,村干部的选拔既来源于上级的推荐,也来自村民的选举,但由于农村选举大多存在贿选等问题,村民很难选出真正代表本人意愿的村干部。对于村干部权力的行使,大多是上级的指示,而非代表村民的需求。此外,村干部的公共服务供给都是根据上级下达的指令来完成,由中央统一下发文件或拨款,逐级向下,最后到农村,就这样一个繁琐的过程,实际政策被减半,到达农村用于建设的资金也越来越少。
在地方治理的实践中表明,用授权他人取而代之的方法并不能改变业已建立的地方利益结构,来自下部的合法化才是地方权威真实的权利基础所在。因此,在农村的建设中,要充分给予一定的自。农村还是要处在中央的统一管理之下,中央负责指导农村的发展方向,而关于具体的农村的发展政策由农村自己来制定,前提条件是,这是农村集体的智慧。村干部的产生要由村民决定,村干部的权力要由村民赋予,使之能真正代表村民的意愿,保障村民的利益。
(二)基层政府要加强自身建设。一个好的政府不是什么都要管的政府,也不是什么都完成上级指标的政府。一个得到人民认可的政府,是能做到保障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权益,同时促进本地区和谐、快速发展的政府。因此,加强自身的建设非常关键。首先,在制度方面。村委会要实现制度创新,随着国家经济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建设要跟上步伐,也实现市场化发展,建立市场式政府。其次,在人员组成方面。要实现选举的透明化,做到村委会的组成人员是真正代表村民意志。同时,要引进专业人才,创造吸引人才进入的条件,提高村委会的工作质量。此外,村委会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国家提供职业培训的同时,要不断的提高自身修养,自主学习,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从村民角度来说,要加强对村委会的监督。对农村的政治工作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村民对村委会缺少监督,村民对政治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而村民一定的监督能够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利,改善村委会工作的质量。
村民加强监督就要对村委会的工作开展有兴趣,就要增加一定的政治知识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村民可利用更多的休闲时间来关注新闻,了解国家对农村的动态,还可以在聊天的时候讨论有关方面事宜,不断锻炼自己对政治新闻的解读,和提高对政策的意见,培养了村民的对政治的兴趣,可以达到村民自主监督村委会的效果,也能不断提高村委会服务质量。监督体系的建立需要村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很有必要,村民应自行组织对村委会的监督,建立督查小组,并派遣一名组长,制定规范的章程,对村委会的工作实行监督,以此来保障村民的利益。
关键词: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民主;问题;对策
一、引言
村民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从根本上保证村民自治的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村委会换届选举的制度、流程等等,使基层村委会选举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全国范围来看,大部分行政村都能够通过《村委会组织法》所规定的选举程序,严格组织落实,选出工作能力强、政治文化素质高、品德优良、群众拥护的人作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使村委会的作用得到正确的发挥。当然,不可否认也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农民在民主意识和政治意识方面的转变,在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中产生了新的困惑和问题,如村民参与选举积极性不高、选举中出现贿选现象、宗族势力影响选举结果的情况等等。能否认清这些问题、找出原因所在并解决好相关矛盾,事关整个农村社会的稳定,对推动农村社会改革、维护发展和稳定大局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H镇村委会换届选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在山东省L市H镇的三个行政村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收集到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村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不高
山东省L市H镇村委会第十一届换届选举的村民参选率^低,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无论选谁作为村委会成员,都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因而不参与投票或随意投票;二是有些农民需要外出打工,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选举上,除非发放足额的误工补贴;三是有人认为对于选举中存在的违规行为感到无能为力,于是视而不见或索性放弃投票权。
(二)候选人贿赂选民的情况
贿选是存在于村委会选举中的多发现象,近年在山东省L市H镇,也出现愈演愈烈的趋势。从之前的候选人上门送大米、香烟等物品到如今直接发数额越来越大的红包等公开形式;另外还有给予村民口头承诺,表明自己如果担任村委会成员后将给村民一些好处,希望能够获得他们的选票。另外,在不正当拉票的方式方面,已经从过去的直接出面拉票到组织亲信共同拉票,并且由原来的隐蔽操作逐渐转变为半公开甚至公开了。所调查的每个行政村都或多或少存在贿选情况,大部分村的贿选基本上是上门联络感情,拉拉选票,个别村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送红包、请客吃饭的情况。
(三)宗族势力影响选举的情况
以姓氏和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在农村地区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宗族势力的影响力在农民心中甚至能够超越基层政权的影响力。一个宗族不仅在地理上聚居,在心理上也有着很强的归属感,日常的生活琐事大多都围绕着本宗族来展开。因此,在村委会换届选举问题上,宗族势力自然占据着很大的分量。
三、换届选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村民政治参与意识与民主意识缺乏
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大部分地区一直把精力放在发展经济方面而不是增强政治民主,这就导致农民对民主、政治的了解程度低,对农村的基层政治制度建设的内驱力不足。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已经建立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但与之相对应的民主观念却没有在民众当中普遍确立。农民认为所谓的民主可能也只是走走形式,并且以自身能力无法影响到政治,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是正事。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政治参与就受到严重阻碍。
(二)村民投票心理纵容了贿选情况的发生
贿选在村委会选举中是一种很不正当的竞选手段,候选人通过给予选民一定的财物,以换取村民对他们的支持,使他们竞选成功。这种手段在农村十分普遍。候选人抓住农民的心理,大部分农民认为,无论谁当选村委会成员,都不会太影响到正常生产生活,他们更看重的是眼前的小恩小惠,只要是能得到一时的满足,不管对方是谁、是否具备当村干部的能力,他们都会给他投票。至于这位村干部能否真正为村民办实事、带领村民发家致富,那都是以后的事。
(三)传统宗族观念影响村委会选举结果
宗族的特点是当遇到集体性事件时,宗族集团内成员会表现出一种团结对外的能力。首先,农村结构聚族而居的地理环境为农村宗族势力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经济方面,当下的农村使得一家一户独自承担经济和社会风险,在遇到生产困难时,有着血缘关系上的亲近性、生活方式上的相似性以及生产方式上的一致性的宗族自然就成为了求助对象。再次政治上,基层的村民自治制度仍不健全,当村民面临一些困难时,村委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农民大多倾向于求助宗族。
四、完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民素质教育,提高村民民主参与意识
首先,党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民的素质教育工作,在扎实推进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切忌喊口号等形式主义。其次,做好调查研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教育规划。对当地的农民思想状况、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程度、民主管理程度等方面进行摸底,做好具体分析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再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培训、宣传等工作来促进素质的提高,如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行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等等活动的创建,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促进农民在精神生活方面的提高,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通过繁荣农村文化开展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推广现代网络等通信设备的普及,增强农民与外界世界的联系,开阔视野。
(二)完善村委会选举法律法规和监督机制
村委会换届选举之所以会出现各样的问题,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息息相关的。我国目前只有一部与村民委员会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在具体的换届选举实践中,《村委会组织法》由于对村委会换届选举的阐述不是很具体,指导意义不强,因此各地需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当地的选举办法,然而这些选举办法往往标准不统一,有些甚至不合法、不严格,因此建议国家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的法律,详细规定选举原则、程序、要求等等,使村委会选举工作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同时,完善监督机制也是促进村委会选举工作进步的一大关键点。首先,要规范选举程序,推进选举程序的公开化、透明化。其次,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乡镇h委、政府建立民情观察员制度,由一些与村委会选举无利害关系的社会成员组成代表,独立于政府和党委,进行选举活动的各个环节的把控和监督等等。
(三)加强引导,减轻宗族势力影响
针对宗族势力影响村委会选举的情况,建议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地方党委和政府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宗族势力对村委会选举可能产生的影响,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重视,敢于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深入基层展开调研,针对了解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典型分析,探索好的解决方法加以推广,对于政策条文,应当灵活处理,必要时适时修正,进行完善;其次,地方党委及政府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对村民委员会的选举加以引导,如向群众推荐上一届比较优秀的村干部连选连任等,同时要摸清各村村委会成员的家族情况,发现因宗族势力而被选举上来的情况及时调查该人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是否胜任村委会工作,一旦发现比较严重的情况,立即组织重新选举,并加以监督;另外,也可以支持和鼓励一些比较优秀的可靠的党员或群众参与村委会竞选,在选举之前组织群众开展财务审计和村级干部考核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也可让候选人无后顾之忧地参与竞选,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的态度参与选举,理智地进行投票。
参考文献:
[1]李敬.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2]刘韵.广东省S镇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7.
[3]张放远.村民委员会选举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村改居;快速城市化;农村社区;城乡统筹
Abstract: Changing Villages as a top-dow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in the villages, especially in urban fringe shift to the city an important model. But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odel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the basic concept and content from Changing Villages, analyzes Changing Villages landless farmers to protect public infrastructure improve low low community leaders mechanism to coordinate community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low four key issues, and tackle the problem from landless peasants itself, government regulation, community leadership and coordination, improve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aspect of the proposal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Keywords: Village changed ranking; rapid urbanization; rural communities;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高速时期,城市边缘地带村改居数量日益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农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村改居是促进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差异,逐渐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有效途径。
但“村改居”不只是简单地将“村民委员会”换为“居民委员会”或将农村户籍换为城市户籍,它涵盖了包括道路、环境、活动场所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消除的情况下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和公共服务模式的转换,居民转产转职、城市融入等诸多方面内容。目前“村改居”过程中出现的、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受损、居民的组织化程度不够、居民主体意识缺位等一系列问题,值得正视。
2.“村改居”概念分析
“村改居”是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一种模式,通俗意义上来说,即农村村民委员会改城市居民委员会[1]。“村改居”也是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村民对于经济模式的转变,就业方式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发展到城镇化水平的条件下,自上而下发展形成的由农村管理模式向城市社区模式过渡的改革。其直接目标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速城市化进程,破除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推动村改居的工作应该与解决村改制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步进行,处理好政府利益与居委会利益,居委会利益与村民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考虑村民生存发展的长远利益,注重各阶层利益的和谐,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村改居”社区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村改居”社区覆盖,是实现“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途径,为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优美、政治民主、服务配套的新社区打下坚实基础。
3.“村改居”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3.1政府对于失地农民保障程度低
土地是农民基本生存保障。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大部分失地农民都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在市政设施使用、社会保障、就业政策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一旦补偿用完,既没有了可耕作的土地,也没有相应的就业岗位,成了边缘化的社会群体,这样的状况自十七大以来有了很大的改观,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设施逐渐普及到农村,但这毕竟只是最基本的“低保”水平,而原本由村民和村集体承担的农村管理和建设费用转由政府负担,然而,目前政府的财政承担能力有限,在改制过程中大量的管理和建设费用、原村民的福利开支等仍由集体经济承担,而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市场等,一时间也难以容纳所有 “村改居”人员,改制后的村民仍无法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
3.2规划建设水平低,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度低
“村改居”社区由农村发展过来,规划观念淡薄,重建设,轻规划的情况严重,上级政府对于转制社区发展目标不明确,功能定位不正确,影响了规划建设质量。
“村改居”社区基础设施费用主要经济来源于政府的资金资助和居委会自筹一部分资金。然而,政府财政负担有限,由农村专制而成的城市社区居民点本身基础设施建设就比不上城市地区,原本的村委会经营项目非常局限,收入不固定,社区服务的福利性特点决定了其利润较低,很难吸引到较为广泛的社会投资,政府的资金补助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已转为城市社区的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越来越广泛的要求,社区服务项目往往以低偿或无偿为主,自身积累能力较差,甚至难以维持现有设施正常功能的发挥[2]。贫困地区社区治理在资金方面更显得力不从心,不论经济发展状况如何,作为一级组织发挥的作用在宏观上大同小异,贫困地区的村组织在进行社区建设时更加步履维艰。
3.3社区领导机制协调度低
在当前村改居社区建设进程中,由以往村委会转为居委会的社区自治主体角色定位尚未明确,村委会自治功能不断弱化,行政功能日趋加强,其工作运行过程更像一个政府组织,而非自治主体,以往的村委会不能适应城市居委会的领导方式,上级政府对于“村改居”形成的社区管理与城市社区管理方式不加区分,管理目标体系与社区领导协调机制尚未完善,多元化主体之间的自我调节机制尚未形成,这些社区公共管理问题的存在使得村改居社区管理效率低,规划目标难以实现。
XXX乡位于XXX县南部,距县城34公里,属云南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东与屏边苗族自治县接壤,西南两面与XXX市蛮耗镇相连,隔红河与XX、XX两县遥遥相望,靠XX县XX镇。乡政府驻地XX村。全乡总面积181.3平方公里,辖4个村委会,44个村民小组,46个自然村,总人口7190人,境内山高坡陡,地貌起伏较大,海拔200-2122米,是典型的山区乡。
XX年实施退耕还林1488.5亩,其中222.4经济林亩,占14.95%;生态林1266.1亩,占85.1%。规划树种为桃15亩、杉木103.5亩、竹子1162.6亩、柑桔207.4亩,涉及水田、斜坡、嘎马底3个村委会16个村民小组294户,规划设计小班17个,其中水田13个904.4亩、斜坡3个470亩、嘎马底1个114.1亩。
XX年,退耕还林1000亩,荒山造林1000亩,涉及水田、鲁嘎、斜坡3个村委会。退耕还林涉及10个村民小组231户农户,规划小班18个,其中水田9个333.9亩;鲁嘎8个401.4亩;斜坡1个264.7亩。规划竹子467.1亩、杉木401.4亩、柑桔131.5亩。荒山造林1000亩,规划小班2个,树种为花椒。全乡退耕还林及荒山造林中经济林占6.6%,生态林占93.4%。
二、主要做法及措施
退耕还林工作的政策性、技术性很强,涉及到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从讲政治的高度,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重大意义及严肃性、艰巨性,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成立由乡长,贫乏林业副乡长为副组长的退耕还林领导小组,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及村组干部反复、认真地学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法等法规、文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林业工作组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政策宣传和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退耕还林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群众科技意识和水平,调动广大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乡工作队深入每块退耕地,检查成活情况,同时,乡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广泛听取群众对退耕还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造成目前种植成活率低,难以见到效益的原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根源所在,切实加以解决,确保退耕还林稳步实施。
对已造林地的管护,根据>,结合我乡实际,将林地管护纳入村规民约,指导退耕户按技术要求对已种林木进行抚育管理,入村到户广泛宣传退耕还林政策,把政策宣传到位,让政策深入人心,做到家喻户晓,让退耕农户理解接受,使退耕林地的抚育管护成为农户的自觉行为。
三、任务完成情况
为全面完成我乡退耕还林任务,乡党委、政府提高认识,精心组织,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开展科技培训,组织群众整地打塘,使林木种植科学化、规范化,顺利完成了2488.5亩退耕还林任务和1000亩的荒山造林任务。
由于群众科技意识低,管理水平不高,种植季节不合等诸多原因,致使种植的竹子成活 率低,为实现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由乡林业站牵头,组织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发动,组织群众进行及时补植补造,至今年9月份,共补种杉木8万株,喜树2万株,冬瓜树8千株。
四,存在问题及今后打算
虽然我乡采取了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群众科技意识低,对已种林木的管护不到位,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管
理。
2. 部份群众法律意识淡薄,无视有关条例、法规,肆意放牧,牛马等牲畜损坏苗木现象时有发生。
3. 缺乏有力的管护措施,对破坏退耕地的行为惩处力度不够。针对存在问题和退耕还林工作的紧迫性、艰巨性和严肃性,我乡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加大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使我乡的退耕还林工作“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关系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大问题,关系到全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大事,涉及广大农户的切身利益,我乡将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克服畏难情绪,苦干实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扎实稳妥地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使退耕还林真正成为一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我乡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2002年春季,村委换届选举,付希川当选村委会主任,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挑战。选举的当天,他并不在家,而是在外地做生意,因他老实勤奋,诚实守信,生意做得红火。村民正是看准了他诚实守信的性格,一举推选他为村委会主任,他因生意正做得很好,不想担任这个职务影响生意,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再三的劝说,让他终于下定决心:不干则罢,要干就干好。自此,一干就是14载。
理思路,为长远发展铺搭平台
根据本村条件和集思广益,付希川首先积极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说干就干: 2001年,省道327线拓宽阻隔了村内的积水外泄,给村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他就积极的和公路局协商,修建村边的排水沟和出行通道,解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也亮化了街道风景。在村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付希川带领两委成员垫资、多方筹集和对上争取,累计投资700余万元,修建了长5000米,宽6米的环山路,并全部进行了高标准的水泥硬化,家家户户买上机动车,打破了以往肩扛人挑的局面。新打深水井4眼,新建蓄水池30座,新建提水站9座,修防渗漏水渠4000多米,2012年又积极争取到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等,总投资800余万元,使村里的果园全部得到了灌溉。全村实现了自来水户户通,对村内的道路全部进行了统一硬化,为村民免费安装了5000多米的排污管道。为解决用电困难,新上变压器,缓解用电压力,架设了3000多米的农业用电线路。投资20余万元,将村西一条长120余米,宽15米的垃圾沟,通过涵洞的方式变成了村中的宽阔街道,街道各个路口都安装了照明路灯。
主动出击,化解群众难题,找到增收富民好路子
稻池村里果树面积1500多亩,前些年由于树龄老化,果实个头小、质量差,果品上市后根本卖不到好价格,付希川就带领一班人主动出击,帮助果农改善改良树种,他邀请专家来村里讲解种植技术并引来了珍珠油杏和油桃新品种,试点成功后,进行扩种,新品上市后,深受消费者的好评,村民收入明显增加。
2012年,为解决果品销售这一难题,付希川提议为果农建一个果蔬批发市场,经两委会研究形成决议后,在集体没有收入的情况下,没有用村民一分钱,村两委成员带头垫资,克服困难借贷等多方筹集资金200万元,建起了稻池鑫兴果品市场,付希川又带领村36人成立了济南市历城区鑫兴果蔬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对果树精心管理,科学种植,珍珠油杏、油桃、红富士苹果、茄梨四个果品通过了绿色产品认证,通过了绿色产品基地认证,果品价值有了大的提升。农贸市场开业后,还设立了集市,免费为前来购销的客商以及前来赶集的商户提供服务,市场的建设直接辐射仲宫、柳埠、西营、绣川、高而、彩石多个乡镇,甚至临沂、阳信、章丘外地客户也纷至沓来。高峰季节,每天吸引多达600户果农来交易,日交易额完成20多万元,2015年全年交易总额达到2000余万元,不仅给村民提供了卖果的便利,村民的人均收入也较往年提升30%。
付希川的“欲望”太多,他经常挂在嘴边一句话:做农民就要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他为塑造新型农民创造各种条件,每年春冬组织果农进行集中培训果树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利用远程教育平台资源优势,组织村民观看科技致富节目,引导村民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
敬老携幼,铸造道德文化高地
付希川率领的两委干部,坚持以德治村和文化强村,特别重视对老人和孩子的关爱。稻池村80岁以上的老人有28人,逢年过节他带领两委会成员一一去老人家慰问,礼品不在多少,对老人的关爱一点都不能少。确保了村民100%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2013年,付希川带领村两委成员积极投入乡村文明行动,打造了“文化长廊”, 制作道德规范标语牌,绘制了家风墙、好人墙、心愿墙、法制墙和24孝宣传画,张贴于村主路两侧,村民们饶有兴致地把自己的心愿贴在墙上,既有美好的远景,又平添了一份自豪,让家训祖训时刻约束自己的言行。同时修建了四德广场,安装健身器材,组织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四德模范”,“孝敬之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休闲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良好氛围。
2015年3月,他又在村委会文化活动室创办了历城区首批孔子学堂,先后邀请来自国内外的国学专家、地方知名教育人士前来授课11次,近千人受益国学,“读竹简论语,做谦谦君子,传雅言之道,做文化村民”,孔子学堂很快成为村经典国学普及场所,更是成为全村“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为宗旨的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
珍惜荣誉,再接再厉
近年来,稻池村两委成员,在付希川的带领下,村队出色完成了各项工作, 2012年3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先进村;2013年1月被济南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1月被中国民族生态之乡经济发展高峰论坛组织委员会评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生态特色村,2014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省级文明家园示范点,省级旅游示范村。先后还被区镇党委、政府评为三项制度示范村、远程教育示范站点。获得“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中国民族之乡生态经济建设特色村”、“山东省绿化示范村”、“济南市精神文明、平安建设、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村”。付希川本人连续十年被评为镇“优秀村干部”、“优秀共a党员”、“济南市农村能源建设”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诚信”经纪人,“山东省科技咨询”先进个人,十八届、 “中华大地之星十佳新闻人物”,“中国民族经济发展十大致富带头人”,被选举为“历城区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面对成绩,付希川时刻提醒自己,荣誉属于过去,我将再接再厉。
【关键词】地理环境;农户融资能力;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融资需求日益增长,因为农村闲置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生产规模也向专业化,集中化发展。近几年来在农村正式金融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成了主力军,几乎包揽了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所有业务。不过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开始尝试着走进农村地区。农信社是个地域性色彩较浓的金融机构,会结合当地农户的生产水平,生产特色提供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近几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种种阻碍和困难,但是不能否认其在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要想很好地发挥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户融资方面的作用,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各地政府应当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金融政策,金融机构要进行积极大胆的创新,推出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与农户需求紧密结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因此,研究农户融资能力的影响因素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特别多,近几年来随着金融地理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把地理环境因素也纳入到研究农户融资行为的体系中,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进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因地制宜地推进和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建设。
二、地理环境对农户融资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农户融资能力的内涵界定
农民融资能力是指农户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具有融资的意愿和融资行为。本文主要研究农户通过正式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的思维和行为来反应农户的融资能力。
(二)地理环境内涵界定与因素指标的选取
1.本文地理环境的界定
本文定义的地理环境是广义的地理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由自然环境差异导致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以及由传统的经济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农业,工商业文化环境,以及这些经济文化环境对生活在此的农民长久产生的观念影响,尤其是借贷观念的影响。但是观念是个抽象的概念,无法量化,所以在本文中没有将其纳入模型的考核中。
2.地理因素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两类地理指标:一是作为自然条件因素的地理环境因素,一类是作为社会经济因素的地理环境因素。虽然两者不是平行的关系,但是由于本文拓展了地理环境的内涵,于是将自然条件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都纳入到地理环境指标中,将他们平行看待。前者不仅包括了山地,平原,丘陵等不同地形,也将调研村庄离县城的距离远近,交通便利条件纳入自然地理因素中考查。后者则由家庭经营结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调查样本所在乡镇范围内金融网点个数这3个因素组成。
(三)实证分析
3.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
(1)研究变量说明
本次实证模型的自变量共有13个,依次以X1,X2,X3…X13来表示。
1)自然条件因素
①村域通达性(X1):按照调研村离城市(县级及以上城市)的距离:0-5km=0,5-10km=1,10-30km=2,30-50km=3,>50km=4。此处的距离以驾车路线来衡量。
②村庄的交通便利程度(X2):把只有普通公路的农户所在村庄的交通便利程度设为0(不便利=0);若本村有省道通过设为1(一般便利=1);有省道通过且附近(5km内)有国道或高速公路或铁路设为2(比较便利=2);本村境内有高速公路或国道的村庄设为3(十分便利=3)。
③地形(X3):令平原=0;丘陵或山区=1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家庭经营结构(X4):令纯农业=0;农业+外出务工=1;农业+个体经营或者做生意=2;农业+其他(主要是工资收入)=3;非农业=4;为了计量的简化性,没有设置三种以上经营方式的选项,事实上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
②家庭主要收入来源(X5):按照每个农户家庭一年收入来源中比例最大的那部分收入。令农业收入=0;外出务工=1;做生意收入=2;其他(主要是工资收入)=3。
③所在乡镇范围内金融网点个数(X6):以此来衡量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农户借贷意识的强弱。根据问卷设计,选项有0,1,2,3,4及4个以上,统计时4个或4个以上均记为4。
3)农户个性特征因素
①非农就业人数(X7):用家庭外出工作人员数来衡量(包括外出务工,在企事业单位取得工资收入的人数,不包括个体经营,外出做生意等资金投入较大的非农就业人员)。
②家庭收入水平(X8):该指标衡量样本农户去年一年(2011年)的家庭总收入。总收入3万以下=0;3-7万=1;7-10万=2;10万以上=3。
③家庭支出水平(X9):衡量样本农户去年一年(2011年)的家庭总支出。3万以下=0;3-5万=1;5-10万=2;10万以上=3。
④家庭规模(X10):直接以人口数计量,6个及6个以上均记为6。
4.结果分析
通过上述模型拟合,我们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有6个自变量指标对农户融资能力有显著影响,这六个因素与农户融资能力的显著水平分别是0.01,0.05,0.05,0.01,0.01,0.01。具体研究结论为:
1)村域通达性与农户融资能力成负相关关系,且影响十分显著。这是因为离市区的距离越近,越容易被市区繁荣的经济带动,越容易被纳入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圈内。农户参与经营的方式越丰富,所能得到的商机越多,商机越多,越需要资金的投入,从而更能影响农户的融资的行为和能力。
2)家庭经营结构与农户融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一般而言,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户一次性投入资金比农业生产要多,因此融资需求较强烈。而且农户从事经济活动程度越高,收入预期越高越稳定,越有利于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3)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与农户融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据调查得知,一般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家庭收入水平比以农业家庭为主要收入要高。并且以非农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家庭资金需求更为强烈,又有稳定收入作为保障,因此越容易筹集资金。
4)家庭务工人数与农户融资能力成负相关关系。一般情况下非农就业人数多的农户收入会比较高而且相对稳定,因此借款需求不高,不容易发生借贷行为。
5)农户支出水平与农户融资能力成正相关关系。普遍认为教育、住房、医疗方面的现金支出是造成农户产生融资行为的1个重要因素,它对农户的借贷行为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作用。另外,生产性支出反应了农户的生产规模。当一个农户家庭生产性支出占主要用途时,说明该家庭的生产规模越大,那么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并且生产性支出越大,说明预期收入可能越高,也就越可能借到钱。
6)家庭规模和农户融资行为成正相关关系。家庭所需要负担的人口越多,家庭支出就越多,融资需求就会更强烈,也更容易产生融资行为。并且,家庭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也会增加,因此收入来源会增加,为获得贷款提供一定的保证。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分析
从第三部分的实证分析中得出,地理因素确实会对农户的融资行为造成影响。不同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地理因素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随着农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进步,传统的地理因素(如地形,农业资源等)对农户融资的影响逐渐减弱。但是那些对提高农民收入有显著影响的地理因素,如村域的通达性,交通的便利性;因地理因素的间接作用导致的一个村庄或一个乡镇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生存方式,如家庭经营形式的多样化,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等仍然对农户的融资行为有显著影响。因此地理因素对农户的融资行为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直接作用在减弱,间接作用在加强。
(二)基于地理因素的政策建议
(1)因为地理临近性,交通条件等地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农户对金融机构的熟悉程度,对金融产品特别是金融贷款的了解有很大差异。相应地,由于农村金融机构面对的客户群是所在地区距离其远近不同,形形的农民,因此客户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一个有效措施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比如充分使用村委会的“内部人”角色。村委会作为第一基层组织,不仅可以几乎不花成本地获得农户的各种信息,而且还具有权威性和导向性等特点,在促进信息对称、优化信用环境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村委会的成员中或者由村委会委托村里一名在文化,品德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村民作为本村的信贷员,农户需要贷款时,先将贷款申请交予信贷员进行初步审核,通过初审的再由当地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二审。该措施可以有效地缩减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同时缩短了金融机构对农户审核的过程和时间,极大地提高贷款的效率。这对双方来说是一个双赢的措施。(2)加强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扩大城镇的辐射圈,从而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家庭经营规模扩大和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创造有利的条件。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能忽视偏远农区的发展,要想加强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活跃其金融活动,必须改善偏远农区的交通运输条件,缩短农户和市场的距离。对于农业生产活动比较发达或者在家庭经营结构中比较重要的农区来说,还应加强农产品市场的建设。
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要把区域差异对农户信贷影响这一事项放到重要位置,因地制宜,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信贷政策,针对落后地区务必加大国家金融扶持的力度,而在发达地区,则应努力建立规范的商业性信贷和非正式信贷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小建.农户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焦俊党,乔家君,李小建.区域环境约束下的农户投资行为——巩义市山地丘陵区100家农户的实例分析[J].经济地理,2007,27(2).
[3]樊新生,李小建.欠发达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以苏北地区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
[4]秦建群,吕忠伟,秦建国.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部农户家庭调查的实证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7).
[5]刘莉亚,胡乃红等.农户融资现状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9(3).
[6]李兴绪等.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农户收入的地理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2).
关键词: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意义;形式;程序;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要意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高速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人们高度关注集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与集体经济收益的分享,迫使人们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在不改变生产资料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将社区集体经济财产折股量化到人,并参照股份制的组织治理结构成立股份合作组织,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按股分红。这种典型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形式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它有利于聚集生产要素,明确产权关系,增强劳动者主人翁意识;有利于促进农村社区各项公共事业发展,推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
二、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主要形式
(一)企业型股份合作制
企业型股份合作制最初是由过去的乡村集体企业改造而来,后来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也开始向股份合作制转化,逐渐演变成各种所有制企业相互参股的形式。这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一般是将集体资源性资产作价量化入股,村民以现金入股,吸收社会法人或自然人入股,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
(二)社区型股份合作制
社区型股份合作制是指一定社区范围内的农民,以土地为纽带联系起来,按合作社原则,采取股份制、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的新型集体经济产权形式。集体净资产划分为集体股、按人口量化的基本股、按工龄量化的贡献股。这种形式能够极大地调动大家的劳动积极性,并能加强对生产经营的监管,是比较典型的股份合作制。
(三)土地股份合作制
土地股份合作制是在按人口确定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权,农户依据所持有土地股权参与集体土地经营收益的分红。这是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股份合作制形式,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城乡结合地区还是偏远农村,都可采用这种形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集体福利目标和土地利用效率目标的统一,比较好地协调解决了农村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一度成为许多人积极推崇的一种制度安排。
(四)股份制
股份制是股份合作制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在进行集体资产股权量化的基础上,按照公司法的规定组建公司。股份制的特点是不留集体股,即把包括土地在内的集体资产统一折成股份,全部配发给个人,股权可以自由转让;由村民会议民主决定股权设置、股权分配、股权重组和公益性费用提取的方案。
三、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程序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就是要让改制区域集体成员达成共识。具体来说,也就是要让集体成员充分理解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必要性、程序和效果。当然,相关政府部门做好指导和监督工作,也是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农村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股份合作制形式,但是,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其建设程序都是有规可循的。根据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经验,一般可以参照以下程序。
(一)可行性研究
首先,村委会要通过外部考察或学习相关资料,加深对农村股份合作制的认识。其次,利用会议和宣传资料做好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并通过走访调查、会议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村民对于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在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审核批准。
(二)建立组织机构
得到上级组织或相关部门的批准后,需要成立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负责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具体操作。小组成员一般有村集体党委和村委主要成员、政府主管部门人员、外聘专家和村民代表,需要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与责权利。
(三)拟定相关制度
根据国家法规、政策,就资产确认、人员确认、入股资格等拟订相关制度,同时,拟订好股份合作制建设工作计划。拟订的制度与工作计划,需要征得上级相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大会的同意,并予以公布。
(四)资产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摸清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等各类资产家底。在清产核资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透明性,加强监督性,必要时可以请外部独立的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核定。
(五)人员核定
根据已经确认和公布的相关制度,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对可享受股份的人员进行登记和确认,设立人员档案,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是股份制改造过程中最敏感、最关键的环节,它涉及到每个村民的切身利益,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操作。
(六)设置权股
一般情况下,可以设置集体股、人口股和贡献股。集体股的比例根据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村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股权收益主要用于村日常的行政、社会事业开支;人口股量化到村民,它应该占到相当大的一个比例,村民根据有关政策与制度享受股份收益;贡献股是为那些为村集体经济做出贡献的村民而设计的,需根据其贡献大小进行科学的量化。
(七)股权量化
根据村有资产总量的构成情况、村集体经营性净资产的形成过程、村级公共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个人股中人口股和贡献股的比例。人口股的量化,一般是依照实行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建设时户籍在村的实际人口平均分配系数;贡献股根据村民在村的劳动年限和具体贡献(这需要由村委会讨论确认,并经村民大会通过)情况,按照分期、分级定档的办法,合理确定每个人在贡献股中的分配系数。人口股、贡献股可依法继承,不得退股及转出。
(八)拟订《股份合作制章程》
《股份合作制章程》是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核心文件,是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得以有序运行的保障,由股份合作制工作小组拟订。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资产、股东(村民)与股权、股份管理、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收益分配及附则等。
(九)成立股份合作组织运营机构
在资产量化到人后,确定组织名称,选举产生股东代表,召开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成立大会,讨论通过《股份合作制章程》,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并由董事会组建经营管理班子,到此,股份合作制得以完整建立。
四、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的建议
(一)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不宜盲目推广
目前,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在沿海发达城市的郊区和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为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土地价值也因城市发展而飙升,农民十分关注集体资产流失和土地收益的分配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明确模糊的集体产权,以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权利和利益。然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农村地区,土地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价值,集体经济也十分薄弱,农民对明确集体产权的需求并不迫切。因此,实施农村股份合作制建设需要考虑地域差异和具体的实施环境。根据改革成功地区的经验,实施股份合作制建设的村集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村集体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集体净资产;具有较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村级领导班子凝聚力强,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大多数群众有改革的要求和愿望。
(二)取消集体股,促进股权个体化
股份合作制建设的过程中,许多农村以“办公开支、各项公益性事业开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名设置集体股。实际上,办公费用的开支可以列入日常管理费用,发展集体经济,开展各项公益性事业的开支可以通过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法定盈余公益金以及经股东(代表)大会讨论提取一定比例的任意公积金来解决。由此可见,产权模糊的集体股没有必要设置。所以要逐步减少集体股,可以将一部分集体股量化为募集股,另一部分结合企业改革,实行管理者持股。
(三)破除区域封闭,拓宽发展空间
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还停留在村级组织内部,因而资金、人才、技术、管理都受到很大的局限性,集体经济组织规模小、产业结构升级慢。所以,需要破除区域封闭,允许并鼓励股权合法流转。首先,允许个人股在经济组织内部继承和转让;其次,允许经济组织甚至村级组织以外的资金、技术或其他生产要素进入并股份化。当然,在拓宽发展空间过程中,要防止因治理不善或寻租而导致集体资产的流失。
(四)完善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
当前,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设中还存在着起点不高、内部管理不规范、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要深入推进这项改革,必须认真梳理制约因素,制定扶持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一是要制定法律法规,对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独立法律地位予以确认,促进其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依法发展。二是要制定扶持政策。要在工商登记、税费减免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加大对股份合作制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其规模化发展。三是上级组织和村委会要为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提供信息支持和智力支持。具体来说,要及时、有效地提供投资指导,尽可能投资那些风险小、收益稳定的行业和领域;收集市场需要信息,利用政府组织资源,帮助股份合作组织开拓市场,做大做强;为其提供经营管理的参考意见。四是要从制度上明确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与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关系。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的管理班子是以组织的经济建设为已任,他们是通过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应该不受村委会领导班子的干扰,能够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股份合作制章程》独立地开展工作。村委会领导班子是以村集体行政管理为已任,其任命是民主选举和上级确认的结果,应该专注于村务治理,为村级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服务并实施科学的监督和指导,而不能出现村委领导班子取代股份合作制经济组织中领导班子的现象。
参考文献:
1、简新华,曾一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建设途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
2、刘炜.农村集体经济产权的股份制改革及其优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解安.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J].甘肃社会科学,2002(2).
4、绍兴县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EB/OL].zjagri.省略,2006-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