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专业术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术语,准确,规范
中图分类号:TS19;H059;H083;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1-0030-05
How to Translate Terms in Dyeing and Finishing
QIU Hongjuan
Abstract: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everal issues in the term translation of dyeing and finishing.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concern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erms concepts. To ensur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ranslation, we should refer to those standard norms of related disciplines. While translating the material terms,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ubstance and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haracte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f a phrase has several explanations, it should be translated based on the context. Moreover, we should develop new term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existing terms.
Keywords: term, accuracy, standardization
为及时了解国外染整行业的发展动态,学习国外先进的染化料生产技术、染整工艺和设备,科技工作者常常需要阅读并翻译相关的英文文献。要使译文简练准确,术语的翻译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常常依据一些权威的工具书对专业术语进行解读。但是,笔者发现,已出版的工具书中少数术语的翻译不够准确、规范,不同工具书对同一词条的翻译也不完全相同。此外,工具书中还存在词条释义不全及收词不全等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过程中,除了借助工具书以外,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根据文章的具体语言环境进行合理的分析、引申,才能准确译出其含义。本文拟就染整专业术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术语翻译的准确性主要体现在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准确表达。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1]。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中,如果仅根据英语词条直接翻译,忽视对于词条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往往翻译后的术语不能很好反映原文词条概念的原意。如“acid salts”,某辞书中译为“酸性盐”[2],但此词条的英文解释是:“Salts of polybasic acids(i.e. acids having two or more acidic hydrogen) in which not all the hydrogen atoms have been replaced by positive ions. For example, the dibasic acid carbonic acid (H2CO3) forms acid salts (hydrogen carbonates) containing the ion HCO3-.”[3] [释义为:多元酸(例如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酸性氢原子的酸)的盐,而这种酸中并非所有的氢原子都被其他正离子所取代。例如由二元酸碳酸形成的包含碳酸氢根离子的碳酸氢盐就属于酸式盐。] “acid salts”这一概念的内涵包含两个本质属性:一是它属于多元酸形成的盐,二是此物质中含有未被取代的酸性氢原子。其外延是指所有包含酸性氢原子的盐。可见该词条译为“酸式盐”较合适,而译为“酸性盐”则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为酸性盐是指水溶液显酸性的盐。而酸式盐的水溶液可能显酸性,也可能显碱性,主要取决于形成该盐的酸与碱的相对强弱。如碳酸氢钠是酸式盐,但不是酸性盐,因其水溶液显碱性。再如,“AOX”的释义为“A term for absorbable organic halogen compounds”[3](用以表示可吸附有机卤素化合物的术语),某辞书将其译为“可吸附卤素”[2],但是此概念的内涵应为“可被吸附的有机卤素化合物”,而不是“可被吸附的卤素”。卤素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七主族中的单质,而有机卤化物是指含卤素的有机化合物,其外延为“一切可被吸附的有机卤化物”,而不是“一切可被吸附的卤素单质”,从该词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分析,译为“可吸附有机卤化物”则更妥。
二 术语的规范与统一
英文与中文在概念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比如同一概念在英文中经常用不同的表述,以使表达方式更为丰富,避免用词重复带来的呆板、僵化。而同一概念在中文中常采用统一的用语以求表达的简洁、规范,方便读者理解,避免歧义。如果忽视这种不同语种文字表达习惯的差异,仅根据英文表述进行直译,就容易使得中文译文出现专业术语翻译不规范问题。
1. 根据相关学科的规范名词进行规范
为促进专业名词的规范化,我国专门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规范行业专业名词的表述。虽然全国科技名词委尚未染整专业的专业名词,但翻译时,可借鉴相关学科的专业名词规范。以共价键为例,其英文表述有atomic bond,electron pair bond, homopolar bond, covalent bond等多种方式。它们的英文解释都是:The atoms are bound to each other by a shared pair of electrons which belong to both atoms at the same time.[3]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结合在一起,共用电子对属于成键的原子所共有。)某辞书将atomic bond 译为原子键,electron pair bond译为电子对键,homopolar bond译为无极的键[4]。但是,“原子键”“电子对键”“无极的键”均未收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的化学学科的规范名词,其规范的名词应为共价键。同样,electrostatic bond和ionic bond都是“离子键”,若将前者译为“静电键”[4-5],后者译为“电价键”[6]也不规范。
2. 根据化学结构及汉字含义进行规范
有关物质名称的翻译,不仅要考虑英文的构词特点,也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用字习惯及物质的化学结构。如不少工具书中“氨、胺、铵”等字的用法不尽一致。在英文中,NH2OH有两种表达hydroxylamine 或oxyammonia 。有人根据hydroxylamine中含有amine(胺)译为“羟胺”[7-9],也有人根据oxyammonia中含有ammonia(氨)译为“羟氨”[4,10-11]。但是,从中文的角度分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胺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烃基取代而成的有机化合物。(英 amine)”。从化学结构来看,NH2OH是氨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的产物,由于分子中不含有碳原子,因而它不属于有机化合物,根据英文中有amine,将hydroxylamine译为“羟胺”不符合中文对 “胺”的解释,译为“羟氨”更合适。类似的例子还有,hydrosulfamine (NH2SH)应译为巯氨,而不应译为巯胺[4]。再如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 (cupro fibres )中的cuprammonium一词,有人认为是由cupric(铜的)和 ammonia(氨)缩合后再加上后缀ium(阳离子)而构成,故将上述两词分别译为“铜氨丝、铜氨纤维”[2,4,11-13];也有人根据cuprammonium中含有ammonium(铵)而译为“铜铵丝、铜铵纤维”[14-16]。从化学结构看,cuprammonium表示[Cu(NH3)4]2+,它的中心离子是Cu2+,而配体是NH3。用“铜氨离子”[10,17]能更好地体现这一结构特点。再从中文定义看,铵是“从氨(NH3)衍生所得的正一价的复根” [16] ,根据此定义,铵离子是指NR4+(R表示氢、烃基等),此处用“铵”似不合适。因而,cuprammonium silk 和 cuprammonium fibers分别译为“铜氨丝”和“铜氨纤维”更好一些。
3.根据术语的释义进行规范
“碳化”与“炭化”是染整专业常用的两个术语,但实际使用时,经常容易混淆。例如, 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有工具书中称为“碳化”[7],也有工具书中称为“炭化”[16]。在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 一书中,carbon fibres 的英文解释为:
C fibres:Starting basis from regenerated fibres (viscose filaments with/without drawing) and synthetic fibres (polycarbonate, polyamide, polyacrylonitrile, polyvinyl alcohol), which are first of all oxidised by pyrolysis, and then, with drawing (in nitrogen), are carbonised, and “graphitised” at 1500~3000℃. [碳纤维:以再生纤维(如经过拉伸/未经过拉伸的黏胶丝)和合成纤维(聚碳酸酯纤维、聚酰胺、聚丙烯腈、聚乙烯醇)为原丝,在空气中高温热分解进行预氧化、在氮气的保护下高温碳化、并在1500~3000℃时石墨化便形成了碳纤维。]
根据《化工辞典》中的释义,炭化“一般指有机物质受热分解而留下残渣或炭的过程”[7] 。《中国百科大辞典》中,碳化指“含碳的可燃物质隔绝空气加热分解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作用”[14]。根据上述相关辞典中“carbon fibres”“炭化”“碳化”的释义分析,“碳化”过程必须是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的受热分解,而“炭化”没有强调隔绝空气这一前提条件,它强调的是有机物受热而留下残渣或炭。碳纤维制备过程中的“carbonise” 是在氮气保护下的高温处理,实际上就是用氮气隔绝空气。再从产物来看,最终得到的是碳纤维,而并非残渣或炭。所以,此处的“carbonise”应译为“碳化”。此类容易混淆的术语,使用时需根据术语释义上的区别,正确进行选择。
三 词义的选择与引申
英语单词或词组都有一个基本的含义,经引申后可译成多个术语。工具书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在翻译时,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术语。另外,由于染整学科的涉及面较宽,并且该学科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工具书中难免会出现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现象,应结合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切忌生搬硬套或望词生义,生造术语。
1. 根据涉及的知识广度,合理选择
在 Academic America Encyclopedia 一书中dissociation的英文解释如下:Dissociation is the process in which one single substance splits into two lesser parts. (指分子裂解为两个更小的部分这一过程。)dissociation可译为“电离;离解;解离”[18]。并且,“电离”“离解”及“解离”都是全国科技名词委的规范名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电离是“电解质在溶液中或在熔融状态下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而离解是“在可逆反应中,分子分解为离子、原子、原子团或较简单的分子,如醋酸分解成氢离子和醋酸根离子,碳酸钙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1] 。根据百度百科,解离是“化合物断裂成比较小的组分的过程”。由此可见,“电离”“离解”及“解离”这三者的主要区别是:电离的产物仅限于离子,而离解或解离的产物可以是离子、分子、原子或原子团。在中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因而一般用“电离”这一术语描述[19]。大学阶段,有关电解质溶液的内容不仅涉及酸、碱、盐形成离子的过程,而且还包括形成分子或原子团等过程,因而大学教材有用“电离、离解”来描述电解质溶液[17],也有用“解离”来描述[10]。
2. 根据涉及的专业知识,灵活翻译
同一英语词条,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应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但目前染整专业词典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现象客观存在。如open width dyeing,《英汉染整词汇》中只有“平幅染色”,但该词用在纱线染色中,则应译为“片经染色”。再如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ressstrain curve and the flow zone during the cold drawing of a synthetic filament fibre. (合成纤维长丝冷拉伸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和拉伸区示意图。)字典上并未收录flow zone 这一词条。根据图示并结合化学纤维的知识,应译为“拉伸区”。
四 术语的继承与发展
专业术语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一方面,对于已有的专业术语予以继承,遵循原有的习惯,避免生造术语,引起歧义;另一方面,对于新出现的设备及工艺,给予合适的新名称,用新的专业术语丰富专业语言,促进行业发展。
有些术语在行业中已沿用多年,并被广泛接受,虽然存在“名不符实”等问题,但从尊重行业习惯及利于继承的角度,这样的术语可予以保留。如silk dusting (真丝砂洗)似乎是根据操作方法而定名,但从其英文解释看:Occurs due to the splitting up of silk under the effect of alkali or too great a mechanical stress in the working liquors and gives the fabric surface a whitish appearance, as if sprinkled with flour.[3](真丝织物在溶液中,通过碱液或水磨冲击下的机械作用产生一层柔和霜白的绒毛的效果的一种整理方法。)“真丝砂洗”这一工艺实际上与砂一点关系也没有。据了解,当初只不过是为了对工艺进行保密而用的“障眼法”。再如semipigmentation dyeing,某辞书根据英文词条直译为“半悬浮体染色”[2],但染整行业在习惯上并无“半悬浮体染色”,该词条的释义为:the dyebath is prepared cold with finely dispersed dyestuff, alkali and sodium dithionite and then heated slowly to vatting temperature, if necessary later to temperatures above 100 ℃ after reducing agents have been added.[3](将已研磨的染料、碱及保险粉用冷水配成溶液,然后逐渐加热至还原温度,如有必要可在还原剂加完后将温度升高至超过100℃。)据此分析,应选用染整行业普遍使用的“隐色体染色”这一工艺名称,避免生造出新的专业名词。
对国内尚无规范名称或首次翻译成中文的工艺、设备等名称,可以根据专业名词的释义,遵循术语翻译应简洁明了的原则,选择合适的名词作为新的专业术语。如raised resist print为一种新的印染工艺,现有的中文专业术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条。根据该词条的释义Printing of pigment white and/or pigment dyes. Subsequent drying is followed by friction texturizing, condensing and raising. Produces a raised pile in nonprinted areas, whereas printed areas are not raised[3](这种工艺是先用白涂料和/或色涂料对织物进行印花,随后进行烘干,然后再对织物组织进行摩擦并使之起绒,最终在未印花处起绒,而在印花处则不起绒),此处raised resist print中的resist print已不再是“防染印花”,可将raised resist print命名为“防起绒印花”比较合适。
染整专业术语的翻译离不开工具书,但在参考工具书时,对术语的翻译也应本着准确、规范的原则。如遇到工具书中释义不全或收词不全的情况,则应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对工艺及设备的翻译,则应充分尊重行业的习惯。
参 考 文 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2]岑乐衍. 英汉染整词汇[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3]Rouette H K. Encyclopedia of texile finishing[M].SpingerVerlag, 2002.
[4]科学出版社名词室.英汉化学化工词汇[M].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英汉部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
[6]化学工业出版社. 化学化工词汇(汉英部分)[M]. 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7]王箴. 化工辞典[M].4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8]申泮文, 王积涛. 化合物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9]化学工业出版社. 英汉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10]宋天佑. 简明无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科学出版社名词室.汉英化学化工词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2]梅自强.纺织辞典[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13]上海化学纤维(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维尼纶厂.英汉化学纤维词汇[M].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4]王伯恭.中国百科大辞典[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15]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4.
[16]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17]钟国清,赵明宪.大学基础化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刀口:指运用不同的刀法,按照一定的规格标准将烹饪原料加工成所需要的形状。
3.底口:又称“半口”。菜肴口味适宜为“全口”或“满口”,“全口”的一半为“半口”或称“入底味”。
4.找口:行业中又称“调好口味”,即按菜肴的口味标准调准滋汁。
5.巴锅:行业俗语,即原料在加热过程中粘在锅底上。
6.筷子条:是烹饪原料形状之一。是一种形似筷子粗细的条,有粗条和细条之分,一般长约3.5 cm,宽约1 cm见方,故称“筷子条”。
7.宽油:指多于主料数倍的油量,用于浸炸或滑制原料。
8.发白:原料成熟火候的用语之一。指一般经加工成丁、片、块等形状的动物性原料上浆后,在下锅烹制的过程中,颜色由深变浅的现象,此时原料相当于断生的程度。
9.指甲片:指经刀工处理后的原料形状,形似指甲大小的片。
10.上汽:指蒸菜时,锅内水的温度达100 ℃以上,水急剧转化为汽体并从蒸锅溢出的现象,此时即为菜肴进入蒸制的开始,并以此为起点来计算菜肴成熟的时间。
11.骨牌块:烹饪原料形状之一,形似骨牌状。
12.紧皮:将原料入沸水锅中微煮或微烫,致使肌肉紧缩,表皮伸展。
13.指条:长约5 cm~6 cm,似中指粗细的条。
14.葱椒:指将花椒洗净斩碎,加葱白一同继续斩碎,再用料酒浸泡而成。其成品加工越细越好,俗语说:“葱椒,葱椒,千刀,万刀”。其比例为花椒200 g,葱白50 g,料酒50 g。
15.抹刀片:指用斜刀批片,刀的倾斜角度视原料的厚薄而变化。
16.毛汤:又称“二汤”。与头汤相对而言,部分头汤提取或部分原料捞出后,另加清水继续熬制的汤,这种汤色淡不浓,鲜味不足,作一般菜肴的调味和制汤菜用。
17.利汁抱芡:又称“包芡”。成菜特征:芡汁均匀包在原料上,不粘连,不流芡,食后盘底见油不见汁。
18.豆瓣葱:指呈正方形的葱片,大小似豆瓣。
19.明油:又称“尾油”、“搭明油”。指菜肴出锅时,在菜肴表面酌加一点熟油,以增加菜肴表面光泽。
20.毛姜水:指用老姜切末或拍松剁碎,再用清水浸泡后的水称毛姜水。
21.塌秧:指脆性原料加热处理不当或长时间受热,造成原料大量脱水,致使原料缩软而失去脆嫩的质感。
22.小滚:即汤汁呈微沸状。
23.溜芡:烹饪工艺中芡汁的一种,其直观特征:芡汁呈流(氵解)状态,指芡汁与原料交融在一起,少量芡汁向四周流(氵解),有红芡、白芡之分。
24.鸡芽子肉:指鸡里脊肉,是鸡身最嫩部位的肉,多用于爆、炒或制茸。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加快,对外法律文化交流的增多,大量的法律文献被译成外文。由于我国法律制度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为了更好的参与到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我国也加快了向国际发达国家学习的步伐,其中就包括法律的学习和借鉴。大量外国的法律法规被翻译过来,以便于学习借鉴。从事法律翻译工作的人一般都能体会到在翻译这种特定目的文本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障碍是术语的翻译。因此,对法律文本的翻译不可避免地要解决术语的翻译问题。但受法律翻译人员专业水平和翻译态度的影响,我国法律文件的翻译质量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提高法律翻译的质量,有必要在了解法律术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其翻译的出路。
二、英汉法律英语专业术语的特点
1、词语的对义性和类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例如:plaintiff (原告) 和defendant(被告),right (权力) 和obligation(义务)等。由于法律所面向的是整个社会,其调整的对象是全体公民、法人、机关、团体等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而表示这些法律关系的概念必然有大有小,有数有种。在使用这些概念的过程中,为了明确其外延的范围,就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根据其各自的属性进行门类的划分,然后用适当的词语加以确定,以避免理解上的任意扩大或缩小,于是就产生了不同层次上的属概念和种概念,而表示这些概念的词语就是不同层次上的类义词。类义词是指意义同属某一类别的词。如:“car(小汽车)”、“bus(公共汽车)”、“truck(卡车)”、“train(火车)”等都属于“vehicle(车辆)”类的类义词。
2、词义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排他性。法律术语同其他科学术语一样具有专业性。法律文本中有一部分词汇被成为法律专业术语,它们仅仅出现在法律语体中,并使法律语体与其他语体如文学作品、科技作品和新闻报道等有十分明显的区别。因此,在具体运用过程中,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其有统一的解释。法律专业术语的专业性主要表现在: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某一个专业术语即使在民族共同语种属多义词,一旦进入法律语言作为专业术语出现时,也只能保留一个义项。英汉法律术语单一、固定的含义是法律本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3、表达的严谨性。法律语言有时采用几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连用来表达统一的法律概念。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严密,表述更加准确,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歧义和疏漏。例如“诈骗”、“盗窃”、“容留”、“引诱”等。英文法律文本也有类似的表述,如“save and except”, “null and void”, “goods and chattels”等。
4、使用上的变异性。变异性是指有些术语的使用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习惯有所不同。如“不作为”、“不能犯”这两个法律术语,在民族共同语中,“不笑”、“不能”、属动词词组,在句子中常充当谓语。而在法律语言中,作为法律专业术语的“不作为”、“不能犯”不再是动词词组,而是具有动词功能的法律概念,在句中常常充当主语和宾语,而不能充当谓语。
5、词义具有保守和权威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沿用旧的法律用语,即古体词,就是这一特征的表现。一些词汇在现代英语的许多文体中不再使用,但是在法律文体中,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并没有随着法律的发展而改变,仍然保持其原有的含义。法律英语古体词从古英语和中古英语时期沿袭而来,其来源由两部分组成,有些来自于法语、拉丁语和少量希腊语等外来词语,例如“suit”、“testimony”等。另外一些来源于古英语,例如由here-,there-和where-组成的复合词用来表示确定的含义。法律汉语的古体词例如“刑罚”、“自首”等主要是文言词语,这些文言词语所表示的事物经过历史的过程在现实社会中依然存在,它们“作为人类的法律文化具有继承性”。
三、法律术语的翻译的方法
法律术语是一种法律转换和语言转换同时进行的双重工作,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不同法律制度下的法律概念所产生得功能性差异。因此,法律翻译除了要求语言功能的对等以外,还应照顾到法律功能的对等。所谓法律功能对等就是原语和译入语在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和效果的对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译入语精确的表达原语的真正义涵,而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根据以上观念上的认知,实践中应做到:
1、使用功能对等词。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因此,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原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功能对等词指的是译入语法律体系中与源语法律体系某一个特定概念有相同功能的概念。”功能对等词通常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时候使用。在没有确切对等词的情况下,选择哪个词作为功能对等词,取决于译入语中的术语的概念与源语中的术语的概念的功能是否对等。例如:jail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就不相不同,jail更接近中国的“看守所、拘留所”,而prison的功能对等词则应该是“监狱”。
2、无对等词的翻译。对等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有关概念、原理或规范的专业术语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意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例如:depose,deposition 应译为“庭外采证,庭外证词笔录”而不是“录取证词,证词”,即为了与本国司法制度中的习惯用语发生混淆。
3、释义。释义就是用译入语里的中性的语言把源语的意图涵义表达出来。可以让译入语的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术语的意思,而不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从而提高可读性。需要注意的是,当译者采用释义的方法时,实际上在扮演一个由起草者扮演的角色,所以译者要特别谨慎,尽可能掌握第一手材料,正确理解源术语的真正含义。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
4、译借。中国法制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中国法律术语的过程,而译借就是促进法律术语丰富的一个方法。由于英语词和汉语词在发音、书写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同,英语借词进入汉语法律语体后,一般经过了“归化”,也就是借词在音韵上或书写上经过稍微改动,使它跟汉语的本土词相似。以anti-trust law为例,这是英美法系中的一个概念,在中国的法律制度里没有确切对等词,所以通过译借译成了“反托拉斯法”,成功地成为汉语读者都接受的一个法律术语。
5、含混对含混,明确对明确。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如:substantially certain 应译为 “大致确定,基本上确定”而不是如书中所译“必然结果”。中国法律中同样也有类似的含混词。如《民法通则》中的“主要 生活来原”(第11 条),“必要的财产”(第37条)。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因此,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不应囫囵吞枣,含混以对,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
走进信息技术课堂,目睹熟练操作的同时,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老师,我的屏幕(应为‘桌面’)上有东西(应为‘对话框’)叉不掉(应为‘不能关闭’)。”
“鼠标点一下(应为‘单击’)。”
“鼠标按两下(应为‘双击’)。”
“把文字框起来(应为‘选中’)。”
这些“声音”主要来自学生,也存在于教师中(家常课中更为明显)。分析课堂教学,究其成因,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观念上不够重视,忽视学科专业术语的教学,认为小学阶段的专业术语教学可有可无。其次,每班每周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有限的35分钟内,为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将专业术语“形象化”“口语化”,甚至“生动化”,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最后,由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特殊性,教师、学生的潜意识中重操作轻表述,重技能培养轻语言训练,认为课堂语言和专业术语无关紧要。具体表现在:学生演示时,不关注学生讲解,教师往往以肯定学生操作水平为主,忽略操作过程的表述;学生的不规范甚至错误专业术语表述得不到及时指出与更正。
小学生的模仿学习能力比较强,加之刚开始正式接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信息技术学科在学生的认知中是个“空白”,长期在这种不专业用语环境的潜移默化下,学生的观念中就逐渐打下了不规范甚至错误的烙印,养成随意表述的习惯。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用语更为专业化,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课堂的作用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针对这些“声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
一、充实教师信息素养。为课堂“专业化”用语提供保障
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其一言一行都是给学生的示范和教育。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对信息技术课堂而言,学科专业术语尤为重要。教师的表述既要准确规范,又要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就需要教师努力提升、完善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具备高超技能水平的同时,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生口中的“点这里”“选这个”等用词和教师平时课堂上的“口语”不无联系。如:“点开始”(应为“单击开始按钮”),“把鼠标移到图标上”(应为“把鼠标指针移到图标上”),“按右键”(应为“右击”)等说法,都反映出教师对基本的专业术语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
因此,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意识到学科专业术语的重要性。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能落实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其次,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讲解,教师一定要斟字酌句,有意识地注重自己的措辞用语,对有疑义的专业术语必须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考证,不能将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注重学生课堂语言表达,为课堂“专业化”用语营造良好氛围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学科对学生在操作能力上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这使得信息技术课堂上的语言表达与交流几乎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借助“控制”软件的辅助教学,教师、学生更多时候是处于“无声演示与观看”状态。学生操作熟练,但讲述具体操作过程时,总是难以表述清楚。学生演示时,教师往往任学生只动手不动口,或是说得不规范甚至错误也不及时给予指导更正。展示作品时,学生经常不能说清楚自己的设计意图与思路、创作的优点与不足。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体系目标并非纯粹的应用技能培养,而是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笔者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实践,对改善学生专业术语的表述作些尝试。
1.教师的演示、讲解以及专业术语板书三者同步
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是对学生的“无声引领”。广播授课时,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的行为,是给学生操作上的示范,同时也是给学生语言表达的示范。无形中学生会逐渐模仿,形成“操作并讲解”的习惯。教师每次演示讲解时必然会多次、多处提到专业术语,记忆巩固的次数多了,时间一长,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相比只能停留几秒的教学课件,教师对专业术语进行板书的作用不容小觑。
教学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可爱的鼠标》一课中,在利用实物、课件、演示、讲解等方式的基础上,一次课中我将“指针”“指向”“单击”“拖放”“双击”等专业术语在课件上呈现的同时进行了板书。没想到在用鼠标“排座位”中,学生对术语的记忆有了明显改进,直到一周后的信息技术课的课前回顾时,大部分学生还能对术语准确表述。
在机房授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多集中在操作上,对课件中“一闪而过”的文字并没有多少关注,而“停留”的板书却能时刻引起学生的注意,有助于学生学习与记忆,又能顺利进行课堂总结与回顾。
2.学生语言技能和操作技能并重,保证应用技能与专业术语的同步学习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心理学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两者相互依存,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
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对操作过程的准确表达,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在班级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经常只要学生能回答出大意(表达不完整不清楚),或是只要操作成功,便加以肯定,忽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专业术语用词。长时间这样误导,问题术语就会在学生的认知中逐步积累并成为习惯用语,难以更正。所以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语交流,及时更正表述不规范或是错误的术语,及时阻断“错误认识的形成”,为日后学习指正方向。
一次教研听课中(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汇编作文集》),在总结环节,老师请学生谈谈汇编作文集时,“你觉得最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1:要先把文字变黑。
生2:要先把文字选中才能复制。
生3:美化时,色彩不能太丰富,要注意合理搭配。
生4:合并时,光标一定要定位正确。
生5:复制前要选中文字,粘贴前要注意光标定位。
这位老师非常认真地在班上赞扬了后四位同学,并颁发了校级奖励券。教师从学生发言的基本语句通顺和语言组织上,更主要地从专业术语的表述上,对几位学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肯定,并提议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同时对第一位同学进行了建议式的鼓励。借鉴这位老师的教学方式,回到自己的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专业术语的表述有了明显进步。
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当学生回答支离破碎、不够全面时,教师的肯定无疑是对学生言语表达上的“纵容”。对学生专业术语的掌握应与应用技能的培养等同而视。只有教师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尤其是专业术语表达,学生才能意识到专业术语的重要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方可建立起良好的用语环境,让信息技术学科专用术语的使用成为习惯,才能保证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学科专业术语的同步学习。
规范精准的学科专业术语表述,是良好信息素养的一种体现,其习惯的培养与养成需要长期的努力。教师学生若能从思想上重视,从每个课堂的细节上落实,相信信息技术学科专业术语的学习和使用就能得到有效改善,信息技术课堂用语也将更为专业化。
关键词:化学用语 元素符号 化学式 化学教学
学好化学用语是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学好化学用语往往需要机械学习的方法,如记忆、背诵、测验等。掌握化学用语的标志是:能够陈述这些用语,并能在不同情况下正确应用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从入学教学抓起
从致同学们开始,第一节课就应该穿插一些化学用语的教学。以后每节课都紧紧围绕化学用语的教学,逐渐用化学用语取代文字说明,使学生在高一阶段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使用化学用语的习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反之,如果忽视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或者没将难点分散,而是在某一章里学,学生负担过重,难以理解和掌握,势必使一部分学生落伍掉队,出现第一个“低谷”。新课标教材已经把化学用语这一教学难点有计划的分散开来了,为化学用语的教学带来了很大方便。
二、分散教学,贯穿始终
化学用语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体现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的工具,是与各部分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可以采取“哪里出现”、“哪里教学”的方法进行分解教学。即教材中哪里出现了常见的化学物质,就在哪里学习识记该物质的化学式;哪里出现化学变化,就在哪里学习识记该化学变化的客观事实。也就容易达到使学生牢固记忆并熟练使用化学符号的教学目的。
课堂教学、典型题解、课外辅导、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报告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体现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能用化学用语来解答的就不要用文字来说明,从而熟练应用,做到又快又准。
三、教师做好示范,学生做好强化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化学用语教学当然也是如此。与我们做演示实验一样,每个操作都规范化。化学用语的教学来不得半点马虎,一笔一画、一个符号,都要板书工整、格式准确,一开始就要给学生一个清晰正确的印象。
学生要随时进行练习,使用化学用语来表示有关化学粒子、化学物质与化学变化等,并且将这种做法贯穿于学习始终,反复训练,反复使用,反复书写常用化学用语。这样坚持下去,可以克服学生对化学用语“容易学,记不住,不会用”的问题,学生对化学用语的记忆将会得到不断的巩固,从而使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使用逐步达到熟练化程度,以在考试中避免“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败”的情况。
四、教学语言要准确
化学术语教学中应注意两个问题:
1.学生不但能正确识别、书写化学用语,还应尽可能多地知道它表示的定义。
2.化学用语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学生在初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是从得失氧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氧化、什么是还原的。在鲁科版必修Ⅰ中要求从得失电子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从而深入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笔者经过多年教学钻研总结出一句话,即:升失还原被氧化,降得氧化被还原。这有利于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利于掌握氧化还原配平法,有利于学生快速正确判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以及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等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地解答相关题目。
当然,在进行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对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积极进行逻辑思维也经常起着熏陶与培养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规范使用化学用语,尤其要语言流畅、简洁、准确,且能突出化学用语的实质所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师生互动,做好教学信息的双向传递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结合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反馈信息,研究学生,努力提高课堂效率。具体有以下一些方法:对学生课堂前与课间提问,布置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辩论、课堂联系课外作业等。从学生学习实践中及时收集信息,了解是否达到预定教学目的,并依据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提出应对方法,做到指导有的放矢。
六、严格测评标准
现在,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都采用标准化试卷,对化学用语都有严格的评分方法。
总之,化学用语的教学,教师要通盘考虑、精心组织教学。教学方式要灵活多样,既要讲解清楚,又要反复练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另外还要严格要求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去记忆,在规范化书写的训练过程中去识别,在应用中进一步去掌握。使学生逐步掌握化学用语的记忆与运用规律,能够防止学生因学习化学用语而在化学学习中出现的“分化流失”现象,也必然能够促使大面积提高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天国.浅谈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国科技信息,2005,(7).
[2]范春玉.化学用语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学与管理,2004,(24).
[3]马朝阳.化学用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的实践.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2).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术语 语言特点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近百家高校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孔旭,2009:174)。由此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热门学科,社会需要大量该专业的人才。
同时,为了帮助该领域的师生与学者更好地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翻译这方面的权威专著就很有必要。在笔者翻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研组编写的Biodesign: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Medical Technologies时,分析其术语特点,希望给读者有所启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术语特点
尽管英语科技词汇产生的数量多、速度快,但是科技术语具有严密性、简明性、单义性、系统性、名词性及灵活性六大特点(Dunne, 2012:78)。而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中,由于学科不断交叉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复合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产生大量新词;为了行文简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也同其他科技文体一样,应用大量缩略词。
(一)复合词
复合词的定义为由两个独立的词构成的一个简单形式,许多复合词是名词形式,当然人们也创造了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复合名词(Yule, G.,2006:54),而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大量术语为复合名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名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1.Without regulatory clearance by the FDA (or the equivalent agency abroad)even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medical technology will never reach patients.
分析:其中名词“regulatory”+名词“clearance”组成了复合名词“regulatory clearance”。
译文: 如果没有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国外同等机构监管批准,即使最新、最重大突破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应用到患者上。
2.形容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2.The new law provided for three classes of medical devices based on risk, each requir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regulatory scrutiny (see below for details).
分析:其中形容词“medical”与名词“devices”组成了复合名词“medical devices”。
译文:新的法律将医疗设备分为三类,每类有够不同等级的监管要求(详见下文)。
(二)新词
一门新学科或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及其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新词,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集,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跨界与融合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交叉学科的问世带来了许多新词(张义宏,2014:163)。本篇翻译材料中,由于包含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所以也会产生大量新词。
例3.However, regulatory issues are so deeply embedded into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at innovators need to understand 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nomencl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biodesign innovation process.
分析:“Biodesign”作为翻译材料的书名与主题就是新词,由前缀bio-与design组成。
译文:然而,监管问题是深入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方方面面,创新者们为了在生物设计创新过程中有效起到领导作用,就需要了解监管程序和术语。
(三)缩略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新术语大量涌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语语言学中就出现了缩合词(blends)和缩略词(abbreviations)(韩贻仁,2012:45),而在本次翻译文本中也存在大量的缩略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组织机构名
例4.The modern era of the FDA began in 1906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Federal Food and Drugs Act, which created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for the agency.
译文:现代美国食药监局时期源于1906年联邦食品和药品法案的通过,该法案为它开创了监管授权。
2.病理名称
例5.Each CPT cod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relative value units, or RVUs.
译文:每个CPT编码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相对值单位(RVUs)。
3.医学专业术语
例6.Under Medicare, each CPT and HCPCS II code is assigned toan Ambulatory Payment Classification (APC) groupwith a unique relative weight, which is then convertedinto a payment amount.
译文:医院等门诊设备使用CPT或HCPCS II代码声明门诊服务。在医保中,每个CPT和HCPCS II码被分配到门诊支付分类(APC)组并具有唯一的相对权重,然后将其转换为付款金额。
三、结论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在术语方面都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和缩略词,并有一些新词出现,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希望了解科技前沿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笔者还结合翻译材料,针对以上特点进行了翻译策略的总结,在专业术语方面可采用意译法、缩合法和零翻译来解决。
当然,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也有待其他译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该领域的翻译事业做出贡献,为广大读者带来质量更高的翻译著作和文献。
参考文献
[1] Dunne J.and Elena S.Keiran.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Project Management[M].John Benjamins Publish Company,2011.
[2] 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M].Thir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孔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J].消费导刊,2009(8):174.
关键词: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自2005年独立设置数控技术专业以来,一直将数控专业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经过近十年的不断探索和努力尝试,已经形成了一支优秀的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团队。
一、传统高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底子差,学习兴趣不高。我院数控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较弱,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抵触情绪。授课初期,学生感觉很新鲜,但新鲜感一过,普遍兴趣不高。
2.教师授课方式不当。数控专业英语要求授课教师具备数控专业知识,该课程只能由专业课教师承担。专业课教师英语口语表达相对较弱,他们容易把专业英语课当成翻译课或是语法课,而且经常过度地讲解专业知识。
3.教材及教法选用不当。数控专业英语教学中,师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是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趣味性,并且内容单一、机械。数控专业英语教材的特点普遍都是专业词汇多、句子结构复杂并且偏理论化,这也导致课堂教学偏向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因此,课堂大多较为沉闷,基本是教师翻译专业词汇和解析英文句式,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在经历了数控专业英语学习后并未具备正确理解数控专业英语文章的能力。
4.注重书面能力提高,忽略口语能力培养。传统数控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文章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忽视口语交流能力。数控专业英语口语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将数控专业原理用英语思维表达出来,用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进行交流。
二、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我院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综合以上提出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人多年从事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的实际经验,在此提出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鉴于数控专业英语对学生英语基础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要求,该课程应在大学英语、数控原理与数控系统、数控加工编程及工艺、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专业课程之后开设。否则,学生专业知识匮乏,加上英语基础薄弱,任课老师不得不占用授课时间讲解专业知识,以致难以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目前,我系已经修订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将该课程由第三学期调整到了第四学期开设。
2.提高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水平。学院可以安排从事数控专业英语教学的数控专业教师到英语学习机构或者国外系统学习英语,以利于课堂英语听、说、写、译等各项技能的教学。此外,聘请该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教学理论指导和专业知识讲座,并以相应的激励机制展开数控专业英语授课教师教学比赛。
3.选择合适的教材,系统备课。合理地选用教材,是更有效地实施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提高授课质量的关键。教材内容应着重应介绍当前最先进的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及加工工艺,还应附有国外数控设备的原版说明书,最好配有教学光盘等较先进的教学资源。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学习中背单词难,数控专业术语更难记忆。专业英语教师备课时要强调专业术语的使用及记忆技巧。必要时,课程教学团队可以集中备课,共同探讨授课重难点和授课方式。
4.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我院90%以上的教室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数控专业英语可全部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授课计划制作电子课件,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激发学生听课兴趣。(2)理实一体化教学。我院数控实训中心设施齐全、设备先进,配备多台数控机床,完全能够满足各种实践类教学环节的需要。(3)类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可以将一些常见的数控专业术语归纳总结、分类汇总,如机床类、工件类、刀具类、加工类等,以降低记忆难度,提高记忆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列出所学专业词汇,并用连线的方式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5.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中心、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适应、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综合测量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为学生学习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三、小结
近两年来,数控专业英语教学改革已经在我院机电工程系实施。上述教改措施已然取得明显教学效果,学生普遍认识到学习数控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升。全体数控专业英语教师应通力合作,不断思考和深入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最终制定出适合我院学生的数控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体系。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CAT) 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一、背景
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人才需求也不断细化,各行各业不仅仅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对于拥有双语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渐突出。因此,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针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根据教育部2007(1)号文件针对专业英语教学提出的改革目标,即“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可以看出,国家对于专业英语教学的重视,对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乃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已经大大提高。
二、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活动中,大多数教师采用自己翻译课文,以“填鸭式”教学向学生输出专业术语翻译,用术语翻译代替句子乃至篇章翻译,忽略了翻译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的语境意识。如:Before turn on computer,read user instructions.应译为:打开电脑前,请阅读用户说明。根据上下文语境,这句话出自用户使用说明,应考虑到读者即用户,增加“请”,把语境中产品生产商需要向客户传递的友好及亲密感信息表达出来。
2.教学内容陈旧。教师在进行专业英语课程讲解时,多以规定教材为主进行知识讲解,鲜有补充最新专业信息及研究成果的情况,而且规定教材内容大多做不到与时俱进,尤其是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领域。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由于专业英语课程多为英语专业教师讲授,英语专业教师对专业性较强的内容不熟悉乃至不了解。比如,Computer Essential这本教材里在介绍secondary storage devices(外部存储设备)分类时提到了floppy disk(软盘),这种存储设备早已被时代淘汰,向学生讲解已无意义。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专业英语课程在多数采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学校里,是作为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进阶课程讲授的,多数学校仍旧沿用大学英语的评价方式,即形成性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实际情况是,形成性评价在大多数专业英语课堂上无法实现,教师依旧依赖期末课程卷面测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阶段性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观察,也无法有效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影响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
4.缺乏实践环节。目前,高校在开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时,一直强调实践环节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改革工程内容之一的专业英语教学却很难做到在教学中增加实践环节。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开设的专业英语课程多由英语专业教师承担,多数教师很难深入讲解所授专业英语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更不用说增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任务。比如,计算机英语专业课程中,英语教师就很难讲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在讲解hard disk(硬盘)的工作原理时,仅能对与硬盘运行有关的各部件作简单介绍,而不能详细说明各部件协作存储的原理,也很难要求学生分组进行硬盘存储操作相关命令的实践任务。
三、基于计算机辅助技术的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1.基于CAT技术的教学方法改革。由于专业英语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多为科技文本,而科技文本又有自身的特点,如词汇多为专业词汇,句式也多为陈述句或复杂长句。因此在进行科技文本翻译时,多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基于双语语料库及已建翻译记忆库,CAT翻译软件可以准确译出相关术语,甚至实现句子的准确翻译。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自行翻译部分教材内容,课上讲解难句翻译,并抽取部分篇章进行解释并翻译,实现从术语翻译讲解过渡到句子翻译讲解,继而过渡到篇章翻译讲解,节约课上时间,有效利用有限课时,完成专业英语课程讲解,实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2.基于CAT技术的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专业英语课程中,语言知识的讲授多于专业知识的讲授,原因之一在于授课教师多为英语教师,对于专门行业的知识了解甚少。有的教师甚至不了解专业知识,在课堂中仅向学生讲解语言知识,这和高校教学改革目标是不一致的。但是,将CAT技术引入专业英语教学,将丰富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3.基于CAT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改革。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因为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效果,因此是否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形成性评价更注重知识的形成和技能的掌握。(张武江,张笛欣,2013)将CAT技术应用于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阶段性地学习效果观察及评价,从而真正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比如,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向学生讲解CAT工具使用后,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自建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通过检查学生提交的记忆库和术语库,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语言现象及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CAT工具使用的熟练程度,课后学习态度,再结合课堂翻译教学讨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最后,结合期末的课程测试,实现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革。
4.基于CAT技术的实践教学。由于CAT技术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不同于以往专业教学的教与学,在CAT技术基础上的专业英语教学可以实现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目标。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了解如何使用CAT翻译辅助软件进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当堂向小组分配教材中句子翻译任务并建立本组的术语库及翻译记忆库,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语料库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本组的语料库,最终交由教师进行评价。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改善教学效果。
四、结论
基于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专业英语教学较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有明显的优势,教师可以不再局限于规定教材的讲解,学生可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自学能力,同时,将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引入专业英语课程,可以实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与评价,即实现形成性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的使用,对于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来说,增加了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可以积极动手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建立团队合作意识。因此,针对非英语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实现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适应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3.
[2]郭红.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的一种尝试[J].外语界,2004,(5):54-61.
[3]单昱.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在应用型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3,(23).
【关键词】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改革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的根基,是美术专业生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从古至今,素描教学都是美术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素描教学不仅仅包括技能性学习,同时还包括学生通过绘画各种石膏像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感知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受到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传授素描知识及技能的角度来看,受到了传统经验的限制和束缚,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加进新时期的元素,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素描教学中有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明暗交界线,反光等,需要学生在清楚地了解涵义基础上进行绘画,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结构,虚实等规律和概念是常用语,其余的都靠教师讲解,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同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一些客观的词语虽然有助于掌握素描知识,但缺少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较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课堂不够规范
部分教师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氛围,实行大胆的尝试,摆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原由,以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主,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生活,这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盲目。导致了学生对素描的学习不重视,使得素描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序化。
3.缺乏好教材和专业性教师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深入,素描教学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请了许多优秀的素描教师,同时也出版了许多精品教材。但是教师的授课水平不够精,对于每部分的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系统的传授出素描知识和技能。许多美术教材也都是只提到了美术绘画中的素描技巧,并没有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着手研究素描教学。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构建的是师生共同探讨完成素描作品,素描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一样也是美术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怎样去做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和专业特征,能够在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努力去完善素描教学体制,使教学内容展现现代化的教学特征。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改革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上应当以基础为主,主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传授素描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的能力培养,素描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近期素描教学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对知识点要注意概括,将较难的学术问题化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描绘。总之,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其次要掌握素描知识必备的内容,为今后的美术教育研究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选用合适教材
美术教育专业是所有美术专业中知识内容较多,学业较大的一个专业。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区别于其他美术专业,在素描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既要涵盖丰富的知识内容,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素描学习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选择上也要下功夫,要选择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这关系到素描教学的质量提高,也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三大方面对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教学思路和改进措施,起到了良好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它是项综合学科,既要求有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又要求有动手绘画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原有的素描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深入体会素描知识和素描技能,希望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更美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湘涛.从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谈高师素描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2(03)
[2]巴哈提•卡下旦别克.浅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