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

第1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业情绪 研究生教育 社会认知模型 控制价值理论 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25-04

[作者简介]陈绣霖,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广西南宁530004)

自国务院同意财政部、发改委、教育部提出的2014年将全面实行研究生收费制度意见后,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再度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文书锋、俞国良的研究指出,研究生心理压力的最大来源是学业。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是反映其学习心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学业情绪的研究对提高研究生学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学业情绪概述

(一)学业情绪的界定

国外学者Reinhard・Pekrun最早提出了学业情绪这一概念,把其定义为“与学业进展、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情绪(愉快、焦虑等)的总称”。根据一系列质性和量化的研究,Pekrun等人得出学业情绪的结构要素,包括积极的情绪和消极的情绪,并根据任务相关性和个人相关性把其分为四种类型:过程的、预期的、过去的和社会的,开发了学业情绪问卷(Academic Emotions Questionnaire,简称AEQ)。我国学者俞国良等人指出,学业情绪是指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失望、焦虑、气愤等。它不仅包括学生学业成功和失败体验到的情绪,也包括学生在与学习相关的具体活动过程中体验到的情绪,如课堂、作业、考试等环节。学者孙士梅认为学业情绪是在学习情境中体验到的与学业进程、课堂教学和学业成就有直接关系的多种情绪。李磊、郭成认为,学业情绪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业期间的情绪体验。马惠霞先把学业情绪界定为一般情绪,再根据课程和情境两个维度进行细分。概而言之,学业情绪有三个特点,一是与学习情境相关,二是综合性的情绪体验,三是具有情境特异性。学业情绪的代表性理论为社会认知模型和控制价值理论。

社会认知模型认为影响学业情绪的重要因素是认知评价,包括主观控制与主观价值两部分。主观控制直接关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非直接关系的个人特点和偶然结果之间的联系、对自我胜任能力的评价(即能意识到胜任特征,如自我能力的概念、自我效能感等)、主观价值自我评价(包括内在评价和外在评价)。主观控制和主观价值在情绪体验和环境因素中起中介作用。这些中介因素包括动机、学习策略、认知资源以及自我调节能力等。环境变量包括能力支持、自我支持与控制、反馈等(如图1所示)。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控制和价值的评估能唤起主体的成就情绪,包括与学习活动相关的愉悦、沮丧、厌烦等情绪,也包括对成功或失败的相关体验,如愉快、希望、自豪、焦虑、无望、内疚和愤怒等。学业情绪是学生通过对自我胜任的认知、学业活动与结果控制评估及价值评估产生的。控制评估主要是学生对自我主体因素的判定,价值评估则来源于对人为重要性的判定,控制及价值相关的认知评估是环境变量与学业情绪之间的中介变量。控制价值的前因变量包括教师教学的认知品质及任务要求、价值感应、主动性支持、目标结构和期望、成就的反馈及结果等。前因变量通过“控制――价值”的认知评估影响和产生学业情绪。情境、评估、情绪和学业之间是存在交互作用的动态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

(二)学业情绪的相关研究

学业情绪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既影响到人的认知操作,也必然影响到人的学习与工作效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情绪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涉及到注意力水平以及对自我和他人的感知、记忆加工、创造力、思维流畅性等多个方面。有研究证实,人更容易提取与当前情绪一致的记忆信息。学业情绪与学生认知的紧密联系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研究和开发。首先是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开发和研究工具的细化。多数学者主要采用观察法、自我报告问卷法、实验法和神经心理学方法等测量学业情绪,并发展了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业情绪量表,如小学生、高中生、高职生、大学生的学业情绪量表。甚至开发细化到某一学科及专业的学业情绪量表,如董妍、俞国良编制的《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马惠霞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王妍编制的《小学生学业情绪问卷》等。其次,进一步考察了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干预方法及学业情绪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根据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学者从人口统计学特征,如年级、性别、生源地、学业成就及学业领域差异性等导致的青少年学业情绪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业情绪与归因、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情绪自我调节等变量密切相关。我国目前对研究生学业情绪的研究较少,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生的学业幸福感,而学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维度就是学业情绪。因此,围绕研究生的学习特点,从更具体的学业情绪角度了解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来源、现状,编制相关的测评工具和进行干预策略研究,是未来学业情绪研究的方向之一。

二、研究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

要了解研究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须了解当前研究生学习生活的特点。研究生学习独立性强,区别于本科生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学习方式。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学年主要是在课堂中学习基础知识,部分课程可依据自身的专业及兴趣进行选择,之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选择及确定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做实验、处理数据等等,一直到最后完成毕业论文。研究生的学习特点要求研究生除了要有较好的自学、科研能力外,还要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转变本科时代养成的思维方式。这种转变给研究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当然,除学业外,生活、工作、婚恋等各方面的压力也使得研究生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自身感兴趣的科研课题和社会实践中。研究生学业情绪具体的影响因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突出表现为自我认知和成就目标。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一项主要指标,研究生对自身科研能力的自我认知态度和结论会对其学业情绪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理工科专业从事科研的机会更多,专业水准更高,易于出质量较高的成果;科研活动紧跟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但工作任务量大,易导致身心俱疲。而文科学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方式和途径较为单一,故文科研究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而且社会调查不易,需大量投入时间与精力,结果却易受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可靠,不具备外部效度,科研与现实脱轨。这些因素导致很多研究生自我定位不准确,归因偏差、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消极的学业情绪。

成就目标为研究生如何理解他们的科研成果提供了一个认知框架,不同的成就目标会引发不同的学业情绪。研究生专业科研活动的明晰性、研究方法的系统性以及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异、接受专业指导与建议的程度、个人对人生的规划和当前科研活动的功利性取向,均可导致研究生成就目标的取向差异。如何选择目标及达成目标的过程,作为行动的主体,研究生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会体会到较多的消极情感。

(二)环境因素

控制价值理论认为,学生的控制价值评估体系会受到以下环境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主动支持、教育目标结构、重要相关人对学业的期望、学习成绩的反馈及结果、亲友对学业的支持程度、学业压力、同伴间的竞争与合作、失败反馈和学业失败后的惩罚、家庭尊重等等,这些因素都是学生学业自我总结和学业价值评估的重要因素。就研究生而言,其学业情绪还会受到科研活动性质、师门学术氛围、学校管理、学校文化氛围以及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群体较为分散,共同学习活动或闲暇的集体活动较本科生少,班级归属感较弱,平时接触较多的是课题小组的成员或师门成员,故师门归属感较强。学业成败的反馈大多直接来自于导师,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研究生学习期间的重要关系之一。导师与学生的互动过程及导师对学生的期望与支持、教育目标的设定、科研任务的要求等诸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业情绪。此外,同学间的互助合作关系、师门的学术氛围、师兄师姐的指导等因素也会引起研究生学习情绪的起伏。

三、学业情绪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

古语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乐学是以学习情感为基础或手段的一种快乐的、与学业协调统一的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快乐是乐学的基础与手段,愉快是人的基本情绪,是乐学产生的依据,能创造快乐和谐的学习气氛,从而使学习效果更好。研究生要做到快乐地学习,可以通过“以知育情、以意育情、以情育情、以境育情,以行贯穿始终”等路径提升其学业情绪。

(一)培养研究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知育情、以意育情

认知是情感的基础,学业情绪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于自身周围信息的感知形式与加工方式,自我调节是改善学业情绪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因此,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对学业问题进行合理归因、以认知和意志进行调节是提升研究生学业情绪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培养正向的思维方式。从积极心理角度出发,用乐观向上的态度迎接研究生阶段的学业挑战,自我悦纳,以理性、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权衡专业利弊,审视自己的科研压力和学业困惑。其次,要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研究生要全面了解自己的专业和自我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确立自身在学业上的中长期目标并付诸实践。再次,掌握必要的认知资源和学习策略。主观控制和价值在环境因素与学业情绪间起着中介作用,而学习方法和问题的解决策略是主观控制和价值的可控因子。因此,研究生要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多渠道的解决问题途径投入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第2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美高校;教师聘任制;比较;启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实施聘任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逐步与国际接轨的一个重要举措。教师聘任制的实行为中国高校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困难。在市场经济较为成熟的美国等国家,高等教育发达,教师聘任制度较为完善,研究其教师聘任制度及其基本规范,借鉴其成熟及合理的做法,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特色的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的一个较好的选择,是发挥后起国家制度建设上的后发优势的主要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文拟对中美两国高校教师聘任制作一比较研究,以进一步推进我国教师聘任制的全面实施。

一、高校教师的聘用

(一)美国

1、任职资格。在美国,教师资格证是教育部承认的最低限度水平的资格证明,是申请教师职位的必要前提。教师资格审查一般由州教育厅负责,审查内容包括学历与学位、教学技能、测验成绩等。大部分州都有自己的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人必须达到所规定的标准,才能获得资格证书。有的州在教师资格认证标准的基础上设计了教师资格考试,教师则需要通过考试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一般来说,要进入美国大学任教,首要的条件是必须有博士学位(艺术、警校除外)。除此以外,多数大学还附加其他条件,包括有一定的研究工作经历,不是本校的应届毕业生等。如马里兰州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的条件规定:须是美国排名前5位的大学毕业的博士,并有博士后研究经历;其次是在美国另前5名大学工作3―5年以上。贝勒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必须有教育博士学位,并且有教育行政或普通学校工作经历。为了鼓励学术争鸣和学术创新,防止近亲繁殖,美国高校规定不从本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教师。对于自己培养的应届毕业生,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也不管成绩有多好,能力多强,毕业后都要离开学校。如果毕业生想在本校任教,一定要先去其他学校或部门奋斗数年,获得了教授级水平,再与别的应聘者一样,同等地来应聘。

2、招聘程序。美国大学招聘教师有着严格的条件。大学必须在两家以上公开发行的英文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招聘广告上注明标准和申请的截止日期。招聘委员会必须是独立的,即该委员会不是由系主任或院长和校长组成,而是由校和系资深教授担任。招聘委员会收到应聘申请后,评估每个应聘者的研究成果、教学成果、学术奖励等,在此基础上请应聘者到学校做公开学术演讲,由招聘委员会无记名投票,签署意见。递交系主任过目和签署意见。然后招聘委员会再把招聘委员会和系主任意见交到学院一级,由学院招聘委员会审查有没有违规操作,还需补充哪些信息,再由学院院长分别独立提出意见后送学校一级,由大学的招聘委员会重新审查。美国的大学在招聘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意见,比如,纽约大学拟聘的教师在条件合格后,还要求分别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堂课,请学生给打分。学生认为教学不好的教师,学校一般不聘用,宁缺毋滥。

(二)中国

1.任职资格。我国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相应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如果要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还应当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

2.招聘程序。我国以前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下,来校工作的教师主要由国家分配。即高校申报用人计划,国家根据具体情况将毕业生分配到各高等院校,单位与毕业生无需见面,也谈不上选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在高校聘用教师一般都采用双向选择的方法。除了招聘刚毕业的学生,也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招聘信息,招聘更多的人才,但主要是教育系统内部的流动。

对待应聘的毕业生或教师,高校的招聘程序一般是这样的:先是各院(系)根据编制和岗位空缺情况向学校人事部门申报聘任教师的计划,学校人事部门通过报纸、网络等方式公布招聘岗位或在各类人才招聘会上进行招聘。对应聘人员,先由院(系)和学校人事部门审查应聘者的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科研成果、家庭等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对应聘者的条件比较满意,则约定应聘者到校试讲,然后由院(系)委会等相关人员讨论是否聘用。如果同意聘用,签署本院(系)的意见报学校人事部门,人事部门审核后报校长,校长办公会议同意后,由人事部门办理聘用手续。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晋级

(一)美国

美国高校教师职务设置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三级。教师一般都沿着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的顺序晋升,但物理和数学专业个别杰出人才拿到博士学位后可直接跃为正教授。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从副教授到正教授的晋升都要经过个人申请和系里评议。新聘任的助理教授,签订1―2年的任职合同,合同期满根据鉴定结果延长或解除合同。从助理教授到副教授,一般要6―8年,期间要多次通过鉴定合格,合同的多次延长。教师中约有50%的助理教授能晋升为副教授。副教授任职合同可长至6年,合同到期后若想留校继续任职则要申请延长或提升。副教授晋升教授,要有良好的鉴定,平均约需7年时间。从聘任助理教授,经过副教授,最后再升到正教授,至少要10年时间,平均是13年。美国的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都分成很多等级,所有教师都还要面对某一职称内部的级别提升问题,如加利福尼亚大学把助理教授分为6级,副教授分为5级,正教授分为8级。

(二)中国

我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设置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毕业生进校当了助教以后,就沿着讲师、副教授、教授的阶梯晋升。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职务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2.系统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4.承担相应职务的课程和规定课时的教学任务;5.具备相应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教授、副教授除应当具备以上基本任职条件外,还应当对本学科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丰富的教学、科学研究经验,教学成绩显著,论文或者著作达到较高水平或者有突出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

从低一级职务晋升到高一级职务有年限限制,但我国没有统一规定,各地方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晋

升讲师要担任2年助教,从讲师晋升副教授需要2―5年,从副教授晋升教授需要5―8年。

三、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一)美国

1.教师的管理。美国高校严格按照合同管理教师。教师聘任一般都包括两份合同:一份是由教师工会与学校董事会签订的集体合同,以此来构架教师聘任的一般条件;另一份是学校与教师签订的个人合同,这是一种契约合同关系,合同中明确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对教师的工作要求、生活待遇、工作年限等都有明确规定,到期如不续签即自行解约。。合同中的每一条都必须征得聘用者的同意,一些诸如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条款双方还可以谈判。但是,合同一旦签署,就具备了法律效力,违约就要负相应的法律责任。学校和个人的关系是以合同形式约定的受法律保障的聘用关系,聘任合同明确规定教师的职务、工作量、任教学科、任教年级、工资报酬、聘任期、就职日期、有关问题的法律程序及责任合同。每一个教师都非常清楚自己的责、权、利,真正做到了“能进能出,能聘能辞”。在美国,教师的解聘或辞聘程序合理,解聘教师或教师辞聘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在正式下达辞退通知之前,学校会给即将辞退的教师提供必要的培训机会,还会给教师提供必要的听证程序保护,让教师有自我辩护的机会,从而使得辞退更加合理、科学,增强说服力。

2.教师的考核。美国高校每年都要对教师工作进行鉴定,评定教师科研、教学和服务三大任务的完成情况。科研鉴定主要依据是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和杂志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出版的著作、申请到的科研经费。教学鉴定的主要依据是所教课的门数、教学时数、学生数量、课后学生的意见和评语及对教学法的贡献。服务鉴定主要依据是参加校内各级委员会的数目和贡献,在校外各团体中的贡献。

鉴定办法为:每个教师按任务的三个方面写好自我总结,连同有关证明材料交系主任。系主任对每位教师做出优、良、合格或不合格的鉴定,并写出总结报告。连同教师自我总结报院、校长审查留档。教师若不同意对自己的鉴定可书面上诉。

(二)中国

1.教师的管理。我国的教师管理主要是通过聘任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来进行履职考核,将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并与晋职、收入分配等个人利益挂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高校并没能打破“终身制”的藩篱,造成了教师聘用只能“进”不能“出”的局面,这是目前高校人事制度存在的普遍问题。学校一旦与教师签订合同,就意味着二者之间的聘任关系是终身的。只要教师不犯重大错误,就是端上了“铁饭碗”,而合同上订立的年限也只是一个摆设而已。这样的用人制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教师职业的稳定性,让教师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心理环境和外部环境从事本职工作,但是其弊端也是很大的。

2.教师的考核。我国高校每年都要对教师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是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简称“德、能、勤、绩”。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主要是指教师所任职务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工作态度指教师在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中所具备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成绩主要指教师在本职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所取得的成果及作出的贡献,主要包括工作量、教学效果、科研成绩、论著成果等。考核后,根据优劣定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档次。

这项工作一般是各院(系)组织进行,先由教师作出总结,填写有关表格(包括上课门数,课时,科研成果等),然后各系按比例(优秀的不超过10%)进行评定后报送校人事部门,人事部门收到后进行整理、归纳、存档。教师考核的结果一般都是称职,极少有教师不服或写反驳书信上诉。我国高校教师考核的结果与教师的聘任联系不是很紧密,教师考核只要基本称职以上就可以,因此不少高校在考核教师时有“走过场”的现象,这也会影响考核结果的客观、准确和公正。

四、启示

(一)增加教师招聘工作的透明度

教师招聘工作的透明度是美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一个显著特点。美国高校一旦决定招聘教师,便会向其他院校及有关专业学会发出征求信,同时会在全国专业报刊上刊登招聘广告,面向全社会广泛筛选。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聘任是缺乏公开性的,尤其是聘任程序不够公开化,因此应该规范聘任工作的具体程序,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制定一个基本的招聘程序模式,供各高校参考,以便统一管理与监督,这同样也是对教育法相关规定的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指出:“实施教师聘任制的步骤、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可是却一直没有相关文件出台,这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另外,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招聘仍停留在“自产自销”的状态,特别是中高级职务的聘任,几乎很少接纳外界人才,这是一种封闭、狭隘的用人观。吸取美国教师聘任面向社会广泛筛选的先进经验,我们国家也很有必要从政府、学校到个人都树立起这种意识并付诸实践。这样做将有利于学术交流,为学校增添新鲜血液,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合理的高校人才流动模式。

(二)高校的人员聘任制度要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

美国高校教师的聘任已经制度化,当前主要是致力于创建完善组织与学者之间的竞争体系,以业绩及附加价值的实绩作为考核标准。美国高校教师聘用避免了“近亲繁殖”,建立了较好的竞争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保持了适度的流动性。但这是与美国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如社会保障环境、人才市场环境和教育政策环境等都相对成熟和有利密切相关的,推行人员聘任制度的外部障碍比较少,教育领域内的高层次人才在观念上也已经接受了聘任制的基本观念。在我国,教师聘任制度仍处于探索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师聘任制度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在实践中我国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着一些过急或过于简单的做法,或者在借鉴的过程中对形式的照搬多于对实质的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推进进程。这种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上的差别,决定了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到现有制度环境的相互关系,而不能贸然超越阶段的特点。中国与世界发展趋向的接轨必须是建立在国家在未来竞争中自身利益的维护和发展之上,必须考虑到民族文化的人文传统的承传发展和在全球性经济体制中的自身利益与民族独立意识,在设计适合我国国情、校情的教师职务聘任制时,需要从我国包括学校的具体状况与条件着手,既保留自身的优势,又吸收国际上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中一些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做法,而不是简单地移植国外模式,盲目地追求与国际接轨。

(三)科学设岗,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美国高校的招聘是“按职位设岗”,即只有当教师

岗位出现空缺时,才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人才,而且教师聘任的条件及考核程序都相当严格,必须经过面试、笔试等环节,这样不仅保证了教师的质量,而且控制了教师的数量,从而保证了高校具有较为合理的师资结构和师生比例。

我国高校在实行教师聘任制的过程中也必须处理好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在扩大教师队伍规模的同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在推行教师聘任制时要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岗位设置时不能因人设岗,而应坚持因事设岗的方针。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编制情况,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为基础,按照国家、地区规定的教师职位合理比例,科学规划教师岗位,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岗位设立之后必须明确岗位职责,明确各职位应承担的工作量、科研任务以及学科、专业建设工作,并将所有内容分为若干类,量化成不同分值,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作为每年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入教师与学校签订的聘任合同中。

(四)促进教师的正常流动

第3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印记课程;教学模式;单元教学

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是评价高校教学与大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专业技能好坏关系就业和创业,因此,探索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可以提高大学生和社会对学校和专业的认可度,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提升高等院校专业特色的知名度[1-2]。同时,适当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满足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他们选择这个专业求学的初衷,解决学不知所、学无所用的教育矛盾[3]。《发酵食品工艺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技术方向重要的必修课程,以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传统发酵食品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内容专业性强、各章节既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理论联系实际较多,通过课程的学习,既能满足学生对发酵专业方向的技能需求,又以点带面,掌握发酵食品行业知识。据此,《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改革创新和新型的授课方法设计,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思考内容。所谓印记课程教学,以在课程的传授者(教师)与接受者(学生)之间建立持久的记忆为目的,教师设计和传授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授课教师和所学的知识内容在记忆中永存,实现教与学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与传统课程相比,建立以“学生印记”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利用全新视角衡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过程,全面提升了教师魅力、授课技能、实验实施技能及考核改革水平,是印记课程实施的中心主旨[4]。经过2011级、2012级、2013级本科学生和2014级专业硕士研究生等四届学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改革实践,印记课程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也成为学院特色教学课程之一,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新的教学模式。

1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

印记课程的设计实施不仅让学生记住课程的传授者(教师),重要的是考量教师的综合素养、人格魅力和知识体系,也体现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新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能力。总体上,教师仅是课程的设计者,课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理论与实践学习过程。这种全程的印记过程,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学习,而是课程学习的自主者,不再是以成绩为要求,而是力争多参与的积极心态。《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教学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的首要工作是规划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从宏观上和主观上做好充分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以便掌控教学实施的各环节。其次,课程设计从教学手段、教学媒介、实验教学、课程考试和特色尝试5个方面开始。学生参与授课的全过程,包括Seminar讨论班式的学生自主学习和讲解过程、开设新实验、开放考试等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并增设市场调研、查阅资料、科研设计、数据统计分析和科技论文解析等多种特色教学内容,增加视频教学、发酵食品工厂设计、发酵新产品开发等学生感兴趣的前沿与热点话题内容。作为印记课程的主体,通过教师参与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图1实箭头方向),学生全程参与各教学环节(图1虚箭头方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印记课过程中,每位学生还参与教学、新产品研发和工厂生产设计,学生思想里烙上深深“印记”。学生对教学、教师、实验室和工厂等教学实体产生深深的感情,这种参与感、被认可程度和想象的发挥等主观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得淋淋尽致。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的认知、对教师和学院的感恩、对未来择业与创业的信心等,会随着课程的进行而记忆深刻,体现了印记课程的特点。

2印记课程的特色与实施

与其他课程教学改革相似的是,印记课程的实施,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知识获得和参与的主体。在整个印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设计及特色内容,保证了印记课程的良好运行与实施。

2.1良好的教师素养,用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感染人

教师的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课前5min的利用,甚至与学生成为朋友,都能够成为学生记忆中亮点,即使毕业多年以后,教师的某个特色都会是印记中的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自我修养,亦师亦友,用独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具有一定高度的学识背景,也是打动学生的重要记忆内容。如《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中,既讲解发酵食品工艺参数,又要延伸到工艺设备的选型、工厂设计、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又要把产品营销、市场定位等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懂得某种食品是怎么样从原料变成商品,怎么样进行生产实施的。这些都会为学生的记忆提供良好素材,成为深刻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积极探索印记课程教学实践,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由于课程主要讲授酱油、豆酱、食醋、腐乳、豆豉和丹贝等六种发酵食品,每种食品又可分成不同品牌和工艺,因此,以某种发酵食品作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由6名左右学生讲解,每个学生讲解一种品牌发酵食品,包括企业背景、产品特点、生产工艺、视频、市场和工艺改进与产品创新等。在理论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单元授课为特点的理论教学方法。授课形式以Seminar讨论教学为模式,学生参与授课,教师辅助讲解并提出质疑。学生在资料收集、PPT制作、讲解和回答问题授课过程中,掌握了发酵食品前沿知识、理论知识、语言表达,并通过录像、设备等资料搜集,将工厂化生产与理论教学结合。从理性和感性方面加深了理论知识,达到了“印记”的效果。在Seminar授课过程中,形成理论教学特色.①形象教学:教师与讲解的学生进行现场互动,模拟微生物、物料、酶和产物间内在关系,理清原料、水解、发酵和产物的理化和代谢关系。形象教学效果的评价即“短时间效应”,学生在理论学习后,能够在几分钟内在头脑中回忆发酵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参数、设备选型和评价标准。通过这些形象教学和短时间效应,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和形成了学生的专业素养,为生产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②问题解答:模拟毕业论文答辩过程,教师现场提问讲解的学生和听课的学生,对关键和共性的发酵食品问题进行质疑和解析。Seminar的讨论式教学,是国内外本学生、研究生教学的一种先进方式,以问题导向和教学互动为主要特点。教师预留授课主题,学生在课前查阅大量背景知识,以供教师提问和与大家分享[5]。每位被提问的学生都会对课上的情境与问题印象深刻,可能会永远记住这些理论知识。③模拟生产:利用录像和工厂设备图片为主要形式,把理论上的工艺讲解变成在线生产,加深理论联系实际的感观印记。专业课程的出口在于生产实践,教师将发酵食品的生产过程以教学录像的形式进行课堂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单元小组的授课组合,有利于同学间沟通交流,在有准备的前提下接触、理解、讲授、质疑和再理解,最终把知识熟烂于胸。教师作为调控者,要充分的点评和质疑,做好理论知识的引导者和教授者。教师作为印记课程的设计者,能够充分的发挥教学技能,既让学生自行发挥,又统筹兼顾。作为学生的理论导师,结合专业知识和背景,利用例证、模拟和对学生的点评等手段,结合每位学生的讲解,达到了较好的理论授课效果。这种师生互动、共同参与的授课方式,考量的是教师的技能,学生也得到了最大的益处。多视角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丰富的授课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理论知识与综合技能得到了提高。

2.3认真设计实验课程,印证理论知识

《发酵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与以往任何课程实验不同,采取“讲什么,做什么”的原则,即每个学生理论讲了什么,实验就做什么,加深印象,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有所用。这种单元式、验证式的实验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他们的创新创造才能。传统的发酵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教学仅有3个实验:酱油、豆酱和辣酱。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有:豆酱、酱油、腐乳、食醋、丹贝、豆豉、花色豆酱和花色腐乳等8个。在实验数量上和内容上都有所创新。实验过程中,也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单元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原料、预处理、发酵和撰写报告。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为毕业论文的操作做了准备。更重要的是,理论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新实验的开设,给实验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工作量,实验材料的购买也需教师自行解决。相信,在学生的成就感面前,这些困难都可以克服。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包括这些困难,甚至是失败的尝试都是一种“印记”。在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会记起这次有意义的实验教学。

2.4大胆改革考核方法,因人设考提升专业能力

采取“讲什么、考什么”的开放式考试方式,即每位学生的考核内容与理论和实验内容相同。考试内容涉及传统发酵食品现代工艺改进、发酵食品生产与质量控制、发酵行业发展建议及对课程和教师的建议等。学生需要足够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才能给出答案。这也是对理论、实验知识及综合技能的考核。开放的思维和足量的文献知识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样达到了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结语

《发酵食品工艺学》印记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还应把特色教育加入到课程中,即关注、学习名优企业和名优产品的生产;加强发酵食品市场调研,掌握市场前沿;注重传统与工业化生产方法在发酵食品中的对比应用,探索新产品设计与开发。同时,广泛及时的与学生交流、自我总结提升、灵活的思维思路和多变的表达形式,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施,真正引发和启迪学生,让他们把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人物和事件印在记忆深处,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目的。

参考文献:

[1]袁静.关于高职专业课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4):239-240.

[2]敬思群.基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食品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J].食品工业,2016,37(6):222-225.

[3]廖兴灿.本科专业课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7):100-101.

[4]蒋国生.印记思品:意蕴、特征与建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10):5-9.

第4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 全程式 互动性 成长档案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国力的提升,在全球化浪潮下,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再以单纯的一份成绩单进行评定,企业更注重人才的成长过程。在新局势新环境下,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面临新的要求,需要全过程记录学生的成长发展轨迹,并根据学生的发展实时指导,开展过程教育,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大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为大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对于大学生激励自我发展、成才、成功具有十分重要作用,是高校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国家试点学院)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特别试验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开展“选、育、评”综合体制改革。[2]建设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全程式互动性学生成长档案信息系统成为开展“选、育、评”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实施工具,学生成长档案的建设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学生在校成长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乏自我认知,盲目跟从发展。

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始试行博雅通识教育,提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但在校大学生中多数学生仍只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与博雅通识全面发展相距较远;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个人规划,往往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盲目跟从,很少考虑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以致在大学学习期间没有合理培养自己适应相应行业的能力,在选择就业时陷入被动,最终被用人单位选择而非选择用人单位;另外,中国的大学生习惯接受学校、老师提供的培养方案,缺少自我发现、自我总结,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丢失主动性,成长空间非常有限。因而有必要建立跟踪学生全过程的成长档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轨迹和优缺点,以便老师和学生一起及时完善学生的发展方式。

(二)学生个人档案不全面,外界难以对学生全面了解。

目前学生的人事档案和个人简历往往只记录学生考试成绩、荣誉获奖等结果性信息,缺少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记录,在考研面试和用人单位选拔时,主考官只能通过一张简历了解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表现和成绩,缺少对学生成长变化的全面了解,以致一些学生失去重要机会;同时,教育工作者只通过结果性信息的学生档案,很难真正了解学生,无法真正实现为学生提供合理的个性化的发展建议。故此建立全程式的成长档案,可以将学生的成长过程更全面地呈现出来,避免埋没良才。

二、全程式互动性的学生成长档案设置

(一)六维度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十二种能力的培养。

试点学院将创新人才的素质分为“谋划力”和“行动力”,“谋划力”就是强调学生具备面向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展开思考的战略思维素养和传播先进引领思想的跨文化融合潜质,要求学生具有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的民族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推动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领军潜质。“行动力”为创新实践的“科学行动力”。把“谋划力”和“行动力”分解为十二种具体能力要求:战略层面(全局思维能力、极限思维能力、超前思维能力)、战术层面(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表达层面(文字表达能力、图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践层面(领导实践能力、团队实践能力、自主实践能力)。[2]

为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事件同时配合试点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学生成长档案将上述十二种能力分布在“创新潜质”、“人文素养”、“科学基础”、“思想道德”、“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六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记录与评价,每个维度中设置有固定的成长事件,如工科学生经常参加的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实践项目获奖等,同时还设置自主申报成长事件,如学生参与的歌唱舞蹈比赛等,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每个事件以过程和参与为记录,而不是只记录获奖与否,防止学生过于追求分数和成绩的畸形发展,引导学生注重参与事件过程中的育人作用。

(二)利用单项事件积分制实现六维度等级评价。

在学生成长档案中,对每件成长事件设置相应积分,学生通过多个成长事件累计分值;每件成长事件的分数由班主任老师会同本班全体导师,根据学生的成长事件反映出的能力情况确定积分值,并确定事件反映的能力归属的评价维度。

每个成长事件被归类到相应的维度后,六个维度分别设置A、B、C、D四个等级,通过在单个维度下对全体学生的积分标准化值进行等级划分,达到相同等级即认为学生具有该方面的同等能力,从而取代分数排名,真正实现对学生成长能力的记录和体现,而不是只记录分数,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

(三)依据学生发展阶段设置各学年积分等级标准。

在学生不同年级的发展阶段,对六个维度的A、B、C、D四个等级所需的积分量进行调整,避免学生只偏向某一方面发展。在每个学年结束后,可根据本学年学生能力及下学年因学生发展阶段改变带来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的能力的突出方面实行免审,直接授予积分,为学生节约时间锻炼其他待提升的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成长档案的信息系统设置

(一)多用户系统实现及时互动。

系统设置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家长五类账户,学生账户又分为普通同学和班长两种。普通同学可以提交自己的成长事件、查询自己各维度的积分情况、查看评语;班长账户除具备普通同学的全部功能外,同时具有给本班申报集体成长事件的功能;辅导员具有对学生提交事件的审核、全体学生情况查询统计功能;班主任具有对学生提交的自主申报事件确定积分值的功能和对本班学生情况的查询功能;导师可对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成长事件进行评价、根据学生成长情况进行指导;家长可以查询学生的在校情况,与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就学生情况进行交流。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记录。

系统从学生自主提交成长事件开始,经辅导员对事件真实性材料进行审核、审核后,班主任会同本班全体学生的导师集体商议成长事件的积分值和该事件归属的能力维度,之后系统进行记录存档,实时反馈积分等级情况供各用户查询。导师根据自己学生与其他学生的能力对比、自己学生成长事件本身反映出的得失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调整自己的发展和学习方式。

系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真正促使学生自主积累自己的成长过程,而改变过往由辅导员、班主任代为记录,学生到需要时才想起来求助的窘迫情况,同时让学生在自我记录的过程中对自己进行审视,通过对成长事件的选择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四、学生成长档案的作用与意义

(一)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学生成长档案通过每学期实时记录,定期总结,帮助学生合理、全面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特点,明确自身成长变化中的不足和进步,从而帮助学生发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确定清晰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避免只注重考试成绩和盲从发展等问题;同时,学生在填写和自主申报成长事件时,更主动地参与到自己的成长中,不再单纯充当过去“被考核”、“被培养”的角色,通过与老师、辅导员的交流更好地、主动地促进自我成长。

(二)记录学生成长过程,完善学生个人档案。

学生成长档案能帮助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为每个学生的成长发展提供更加合理的个性化定制式服务;同时,它能帮助导师全面了解学生,使保研评优工作更细致、更全面,也使得学生通过自我认知更合理地选择研究生就读方向;另外,在学生就业时,学生成长档案能帮助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在校成长过程,发觉更适合行业企业发展的学生,也使得学生更主动地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工作,避免盲目投简历。

五、不足与展望

(一)部分地区家长目前不能实现网络实时关注,需要辅导员和班主任及时与家长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进行联系,以保证家长对学生情况的实时了解,这有赖于相应地区硬件条件的改善。

(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变化,成长档案中的固定项目需要实时更新,以满足社会需求。

(三)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受挫教育”的体现不足,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引入受挫事件的教训带给学生的正向成长积累。

参考文献:

第5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关键词]语言教学;语言能力;语言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56-02

国外语言教学实践中一贯倡导运用语言交流和测试交流能力的模式;课堂教学也从教师主导教学转变成自主学习模式。

1 国外的语言教学研究

1.1 任务型语言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

在语言课堂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是西方交际式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在我们生活中,任务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一般有明确目的和结果,比如盖房子或写报告。对于语言教学而言,任务通常就是指语言的交流与应用,把这种交际性任务解释为:任何需要学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学生理解、操纵第二语言并用第二语言进行表达或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要表达的意思而不是语言形式。从最低的限度来讲,一项任务包括一些语言材料和相关的一个或一些活动以及处理程序。语言材料是指学生要做的东西:它可能是语言性的(例如收音机广播)、非语言性的(例如一组照片)或者是混合型的(例如路线图)。另外,无论是明白地说出的或隐含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隐含的),任务还包括目的/目标、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还有场景。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优点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的语言交流能力。例如,运用第二语言问路、订票,学生为达到任务所设定的目标积极地主动地运用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完成任务,学生既锻炼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当交流中产生误解或出现争议,他们还可以运用策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任务型语言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促进学生间的语言交流。学生通过运用第二语言交流思想、切磋含义,这种互相支持解决问题的过程能使他们在语言学习中更加独立。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是交际式教学大的框架的重要的一部分,是促进交际式教学的有效手段。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任务型语言教学要求教师要清楚语言交流的最终教学目标,并能够把总的目标划分成可实施的小目标,然后联系到具体的任务,选择材料、设计任务、监测实施效果和学生的进步,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教学过程。

1.2 交际式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社会语言学家 Hymes提出了语言交流能力,他认为习得一门语言,不仅仅指的是单纯地获得这种语言的语法、句法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怎么使用这种语言。也就是说,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正确地运用这门语言在实际的社会语境中,符合其语言和文化规范。基于他的思想,西方的语言教学研究指出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逐步获得语言交流能力并把这种能力付诸实践。从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社会兴起了交际式教学法的热潮。交际式教学强调语言交流既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其核心是学生通过自然地使用第二语言在真实的语境中获得综合性的应用语言的技能。应用语言学家Canale & Swain (1980)把这种语言交流能力分成四个层面:纯语言语法的能力,例如理解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语法、词汇、语义、语音的能力;社会语言学的能力, 这包括了解语言的社会功能并能适当地使用语言来实现所需的社会功用的能力,例如讲话人能够针对不同的说话场景、主题及说话对象运用不同的适当的语言;语言结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指能够运用正确的连接词叙述出意义连贯的语篇的能力;运用策略能力,这指的是为达到特定的语言效果能够合理控制语言的交流过程和方式并能在语言交流产生障碍或出现问题时消除障碍的能力。

与交际式教学法相比,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核心,老师主导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吸收知识为主,老师讲解语法规则,翻译、讲解课文,学生背翻译成母语的第二语言词汇,记忆语法知识、做语法练习。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的练习,例如口语对话或写作,因此学到的第二语言知识很难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

交际式教学主要强调运用语言实现交流的功能。针对课堂教学,Nunan (1991∶279) 对交际式教学法列出了五个最基本的特征:

强调学会用第二语言进行交互流;

学习中用未经改编的真正的第二语言材料;

鼓励学生不仅注意语言本身而且重视语言交互和应用的过程;

把学生的个人学习语言经验带入课堂学习;

试图把课堂语言教学与课外实践相联系。

这些特征具体表现在教师要运用第二语言进行真实性的交互性活动,模拟第二语言生活实际,进行小组会话、角色扮演或场景练习。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自然地使用语言,获得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以便刺激语言习得的发生。

最新的国外语言教学研究(e.g. Klapper 2006)认为教师为了使学生获得语言的交流能力,可以按照自己的语言环境和学生的特点,综合各种不同的手段和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课堂中可以适当地运用传统的语法教学,做语法分析,听说练习等。既要符合语言的流利性,也不能忽视语言的准确性 。

1.3 国外语言测试体系(Language Testing)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教学内容测试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对于综合性的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西方语言学家对其进行了抽象和模型化。语言交流应用能力主要反映在语言语法与知识能力,社会性的语言应用能力,交流策略和具体环境下的语言逻辑组织能力(McNamara 2000∶18)。当为某一具体应用领域设计测试构架与规范时,这些能力需要具体化并连接到实际应用的要求。测试的内容与方法、评估级别的描述和评估过程都要反映出运用这些综合性能力的程度。

2 国外语言教学研究对中国语言教学的启示

2.1 教师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在具体的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学生未来语言的应用领域、交流对象与任务、文化及行为方式特点。课程计划的设计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细化成清晰明确及可实施的计划。不同的方案可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课程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学校范围内。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下载好的英语教学材料,课堂教学应增加与现实世界接轨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或场景练习。在设计语言任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任务的类型,涉及的行为、主题、种类和交互行为的特点,强调交流策略和文化因素,教师可以收集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材料,一般是未经改编的文章或书目,并根据第二语言的材料特征按主题分类编成材料库,例如娱乐、家庭等。 然后,根据这些材料编制教学活动/语言应用任务。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材料建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语言教学环境逐步发生改变,教师要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设计者和指导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协调者和参与者。同时,教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引导鼓励学生转变其角色,成为主动的语言交流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在实施任务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

在学生的考试中增加口试和不同等级的笔试,这是对语言交流能力的测试,必然给语言教学带来好的冲刷作用。评估级别的标准的制定可参考国外语言测试体系对交流行为的等级描述。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也应和现实世界中语言应用相联系,测试中运用并参照衡量标准(如流利程度、词汇运用和连贯性等)。

教育管理部门要重视从语言知识到语言应用的转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并组织教师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学大纲。

2.2 建立科学有效的语言实际交流能力测试体系

在欧洲和其他西方国家,语言考试的目的已逐步从传统的教学内容测试(achievement tests)转变为语言实际交流能力的测试(communicative tests)(e.g.Weir 1990;1993;2005; McNamara 2000)。因此中国语言教学内容测试也应发生改变,不应主要是考察上课所学内容,评估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否达到教学设定的目标,测试的结果是对过去行为的评估。能力测试是与语言在未来生活中的实际运用息息相关,它主要是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会遇到的有关语言应用的场景带到考试中来,然后推论学生是否能胜任将来生活实际对语言的要求。例如,中国毕业的大学生想去西方的一个英语国家读研究生,他们的英语必须经过测试, 以便使他们能顺利通过学业。因为学生主要在校园生活,上课课堂讨论和写论文是核心,所以考查点应涉猎这些内容, 口语考试更不能缺少。雅思考试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能力测试。能力测试是对语言应用的考核,而不是测试单纯的语法知识,它是语言学习在语言应用中的教学思想的一种延续。

为了通过考试,中国学生常常在考试之前,做模拟试题或根据考试内容集中训练。这种考试后临时的抽象的语言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并很难应用到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大大减弱了测试的有效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能够扭曲学生的学习目的,使通过考试成为学生的唯一学习目标。在中国从了解知识到应用知识尚需很大的实践努力,为达到通过考试的目的,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知识这一环节往往被忽略。西方的语言学家(e.g. Andrews 1994; Cheng 2005)指出语言测试的目的应该起到良性的冲刷作用。因此中国语言考试的内容应注重语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促进学生重视和运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弥补成绩测试(强调内容和知识)的不足。能力测试强调应用语言知识的综合能力,并直接连接到实际的具体应用环境中, 测试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推论出未来在实际领域中语言应用水平,并且这种能力通常具有持久性和连续性,大大提升了测试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因此,能力测试强调被测者所拥有的真实能力。这种能力需要长期的学习,提高和积累。学生在学习中要经常地不断地做自我测试和自我总结以便使语言测试的方式更加针对化,连续化和频繁化,并且引入了自我的主动计划与参与。这种良性的测试与学习的循环正是能力测试所带来的正面效果。

参考文献:

[1]Bachman, L. Foundation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Canale, M. ,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第6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大家好!

俗话说得好:“响鼓不需重锤,快马不用加鞭”,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所以今天我站在了这个挑战与机遇并存,激情与梦想同在的舞台,接受大家的挑选。我的发言主题是不用扬鞭自奋蹄,参与竞聘的是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一职。竞聘这一职务,我认为自己除了具备一名公务员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积极拼搏的进取精神。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我的性格成分中就有着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服输的个性。一是困难面前有“韧劲”。俗话说“困难像弹簧,你弱他就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我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韧劲去正确对待。因为我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希望永远和困难同在。二是压力面前有“钻劲”。“感到有困难,就是方法不对;感到有压力,就是能力不足。”在无处不在的压力面前,在无时不有的难题面前,我总是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向行家学,向同志学,向实践学,向书本学。正是这种业务上的“钻劲”,使我每踏上一个新的工作领域,都能很快进入角色,理清思路,胜任工作。

二、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体制深刻转轨,社会结构深刻变革。这样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对我们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从1999年8月份毕业到现在,我参加工作已达九年,担任副科级领导职务也将近五年之久。九年来,我曾先后在县广电局和乡镇的多个岗位工作过,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可以说既熟悉县直职能部门的“条条”工作,又熟悉乡镇的“块块”工作;既有机关工作经历,又有基层工作经历;特别是担任副乡长、副主任多年的副职领导干部工作经历,使我对如何充分发挥好主观能动性,当好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参谋和助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二是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年县委组织的公选考试,使我完成了从一名事业单位的技术员到行政机关的副科级公务员的角色转变;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使我在工作多年之后,又有幸成为了一名学生。回想起参加工作的九年间,我无论是在县广电局从事有线电视收费、维修、安装、调试等专业技术性工作,还是在乡镇先后分管农业、林业、招商引资和财政税收等行政事务性工作,我都能较快地找准位置,完成角色转变,并取得一定的工作成绩。在乡镇工作期间,我所联系的村,所分管的线年年被县委组织部考核评定为一类,我本人也年年被评为一类干部。

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些年来,我始终秉持以“实”为本的工作理念,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始终把“办实事,务实效”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工作点多面广,十分繁杂。在乡镇工作的四年间,我基本上没有休过星期六和星期天,特别是农业税取消之前,一年365天有300天左右是在村里帮助开展税费上缴,农田水利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同时还要参加乡镇的计划生育、财政税收等中心工作,一年到头很少能有休息时间。

当然,在总结自我优势的同时,我也能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一是没有从事过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对新岗位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年纪相对较轻。但是,我相信通过我的努力,一定能把这种不足转化为优势。“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更多、更美丽的图画”,正因为没有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经历,思想上也就少了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从而更具有可塑性,更利于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也正因为年轻,让我更有精力努力工作,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有可能改革创新,开创出工作中的新局面。

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关国计民生,是社会的“安全阀”和“减震器”。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良性运行,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竞职成功,将着眼于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摆正位置,当好参谋。作为一名副局长,我认为首先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当好局长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我将尽快熟悉业务,进入角色,从全局着眼,从具体工作入手,坚持做到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主谋,服从不盲从,团结不巴结。

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一定要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和主动性,多向书本学,提高理论水平,多向领导学,提升领导力,多向同事学,丰富工作经验;一定要尽快地熟悉工作流程,把握工作规律和特点,增强对所分管工作的预见性和针对性,提高对全局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三、勤奋工作,改革创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组织上给我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成长舞台,我一定会以行动实践“堂堂正正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做官”的人生信条;一定会发扬“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倍加努力工作,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机会;一定会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做到既让领导放心,又让群众满意。

第7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1专业优势和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主要考虑高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尤其欢迎那些有学生干部或社团活动经历的应聘者,因此,辅导员基本都具有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另外,当前很多高校开始试行“双师型”以及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过硬、能力较强、优势突出的辅导员队伍.鼓励辅导员通过学习和考试,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班学习,获得诸如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团队管理等方面的资格或等级考试证书,突出了辅导员队伍在学生工作方面的专业优势.无论是思想政治方面的诉求,还是心理健康方面的疑惑,甚至是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再或者生活方面的困惑,学生都可以从辅导员那里得到相对专业的帮助.

2生理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多面向刚刚毕业的本科或硕士研究生,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对自己的同龄人敞开心扉,他们相信年轻的辅导员能够了解自己的所想所感.另外,刚毕业的辅导员们,能够从自己在大学学习的得失出发,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能从自己的就业故事中找到与学生之间的相似点,建议学生如何抉择;能从刚刚经历过的就业浮沉中,提炼出社会对当前毕业生的新的要求,告诫学生对生涯规划或就业准备进行及时调整.当然,辅导员的年龄并非越小越好,事实上,年龄较大的辅导员或许缺少开朗热情的外在表现,但内在的成熟和积淀更容易结出经验与智慧的果实,更能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对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困惑给出经验性的指导和解答.

3实践优势

高校选聘辅导员时,尤其倾向于那些具有学生干部经历或社团活动经验的应聘者.原因不外乎有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应聘者能够更快的进入辅导员角色,并在校园文化活动等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服务,给予指导.“三生教育”作为一门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更是需要通过开展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来达到教学目标.如“感恩教育”专题中,若辅导员能通过观看感恩公益广告、举办“感谢卡”书写邮寄活动、号召学生放假回家为父母做一件小事等实践活动,能将学生对父母亲朋、对生命存在的感恩具体化、表象化,从而引导学生思索、体会,逐步实现对社会和他人的反哺,并最终完善自我、升华人格.有经验的辅导员总是能找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来完成教育意图,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效果,并为下一次的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实践活动的途径

1课堂教学

1.1“三生教育”课

当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三生教育”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授课教师由辅导员担任.由辅导员担任“三生教育”课的任课老师,主要从辅导员的专业出身、对学生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考虑“.三生教育”课更为强调教授内容和目的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意义,尤其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放矢”.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紧密接触,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道学生面临的困惑或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问题和困难进行强调和解释.如针对当前大学生冷漠、浪费、叛逆等情况,加强感恩教育,开展实践活动等.

1.2其他课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某一门学科的知识并不是隔离于其他学科单独存在的,学科之间可能存在渗透、交叉、迁移等情况.所以,在其他课程的教授中实现“三生教育”的教育意图和目的是可以实现的.除“三生教育”课外,承担了其他课程教学任务的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生命、生活、生存的知识和观念.如有的老师提出应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的相关内容等.

2日常教育管理

日常接触是辅导员开展“三生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工作的点点滴滴都体现在辅导员对于学生的日常工作中,教育管理、监督考核、奖助评优、生活服务、宿舍走访___辅导员对于生命的感悟、生存的体会、生活的经验都能通过工作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学生的交流得以体现.

3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由学校统一组织,由教师指导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三生教育”的第二课堂活动,作为对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升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来看,辅导员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三生教育”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3.1主题讨论

利用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读书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针对生命、生活、生存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学习和讨论,各抒己见.同时,可以配合使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加强学习效果.如开展感恩主题讨论时,可以播放感恩类型的公益广告、短片或MTV等,带领学生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3.2竞赛评比

通过组织比赛,一方面为有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另一方面通过比赛促使学生对“三生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同时,还能通过争先评优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如云南省教育厅曾经举办多次的“三生教育”书画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等.

3.3参观体验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人生平展览、当地经济社会取得成果展示、人物事迹汇报等,通过参观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人在面对生命、生活、生存问题时的抉择和心路历程,从而有所感悟.其他如组建社团、组织讲座讲坛、开展“三下乡”系列活动、实习实训等都是学生通过实践认识生命、生存、生活的有效途径,辅导员不仅可以利用活动本身实现“三生教育”的意图,更可在此过程中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做好跟踪服务和教育引导.

4社会实践

除了由学校统一组织的第二课堂活动,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自由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公益等活动中实现教育目的.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前辅导员所做的安全教育、诚信教育等方面,包括学生在参加过程中与辅导员的交流互动,甚至学生在实践结束后辅导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提炼的过程中.

三、辅导员在“三生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三生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系统学、信息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个人的理论素养,才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更科学的完成教学任务.

2辅导员自身的健康成长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当前,教师队伍中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因此,辅导员自己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生命、生存、生活观念,首先实现个人的健康成长,才能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三生教育”不是以“让人感动”为目的的“催泪教育课”,而是通过各种道具、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等相关材料的综合呈现来教育学生“感悟生命、体会生活、学会生存”.在这个意义上,丰富多彩的、经过优化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既要区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又要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4处理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关系

第8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经验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影响中的意义交流。[3]教学的过程并不是教师向学生进行的单向灌输,也不是学生自身单维度的认知活动,它是包含师生作为人而具有的情绪情感、意志品质、审美情趣以及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诸方面系统的生命的交流。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主张一种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风格,提倡走进课堂和师生当中去采集最真实的数据。同时质的研究也不忘对教育教学事实的制度、文化乃至意识形态背景做深入的剖析和批判,提出改革的建议。

研究者正是在以上理论精神指导下进行研究设计的,本研究对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堂观察、教师和学生的个人访谈、Focusgroup、以及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等方面。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应用Spss和Exel等统计工具对样本较大的课堂观察做一些定量的分析,以求在整体上对研究的主题有更好的把握;而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正是近些年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量的研究:大学课堂教学行为频数图

为对大学的课堂教学现状作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我们开发了课堂观察表,招募课堂观察员,对课堂观察员进行培训。经过一个多月的课堂观察,我们回收了108份有效样本,并用Spss10.0和Exel统计工具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附图

行为项目

注:系列1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系列2表示每个行为项目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分布情况。

行为项目从1-19分别表示:

1、讲授2、板书3、老师提问4、老师指导学生阅读或练习5、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6、声象7、老师形体或实物演示8、讨论9、学生神入10、学生主动回答11、学生被动回答12、学生主动提问13、教师赞许学生14、教师批评学生15、教师回答学生提问16、沉默17、窃窃私语18、混乱19、布置作业。

在对课堂行为的统计处理中,我们定义了高频行为和低频行为两个概念。高频行为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至少在四个时间段内发生过的行为。而低频行为则指在课堂的五个时间段内只在一个时间段或根本没有发生的行为。从课堂行为发生频率图可以看出,19个行为项目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频数比率为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频数比率为88.9%。板书的频数比率分别为35.2%和49.1%。表明在108份有效样本中,“讲授”在五个时间段都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72.2%,在四个时间段以上发生的样本数占样本总数的88.9%。由此可知,在一般的本科课堂中,讲授和板书可称得上是高频行为,现今的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基本上是“讲授+粉笔”的现状。

其余的行为项目中,课堂教学行为频数比率在10~20%之间的有声象、学生神入和窃窃私语。这些行为可以称为大学课堂教学的中频行为。剩下的行为项目如老师指导学生活动或实验、学生回答、学生主动提问、教师赞许学生、教师批评学生及布置作业等,频数比率均在10%以下,可称为低频行为。这种现象表明,大学的课堂教学过于沉闷,课堂行为过于单一。

三、传统型教学模式:一种分析框架

根据乔以斯的经典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4]它是借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模型研究和模式研究的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模式是指将研究对象原型抽象为用符号、文字、图象来表示其结构、关系、状态、过程的简约化了的范型。模式来自客观事物的原型,但又不是原来事物表象的复现,而是经过思维上的一番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制作功夫,从整体和本质上把握了事物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的一种认识样式,可见,教学模式是一种主观见之客观的东西,它来自教学的实践经验,又给教师的教育教学以指导,它是人们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抽象、提升的结果。人们依据不同的标准归纳出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如乔以斯和韦尔将所有的教学模式归纳成信息处理、人格发展、社会交往和行为控制四大类;[8]保罗·D·埃金等人把模式教学法分为着眼于认知发展的信息处理模式、着眼于态度和社会准则发展的模式以及着眼于心理运动能力发展的模式三大类,又将常用的信息处理模式概括为六种:归纳模式、演绎模式、概念获得模式、塔巴模式、奥苏贝尔模式和萨奇曼探究模式。[5]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根据本国的教学实践,概括地提出了“讲解—再现、程序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再现—探究”五类(巴班斯基,1984年)。[6]我国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风格大致有两个方向:一个是采取宏观视野,试图寻找到一种能够囊括一切教学模式的理性标准;另一个方向是立足本国实际,致力于从国内众多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大类教学模式或介绍国外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

在本研究中,我们借鉴CharlesESilberman在其《开放课堂教学》中对课堂的分析,把课堂教学模式分为四种。在《开放课堂教学》一书中,Charles依据师生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决定权将课堂分为四种类型,如图[7]:

附图

依据Charles对课堂的分析,我们把课堂观察中的108个有效样本在四个象限中的大致位置描述出来,得到的是如下的图形:

附图

从上图可知,在我们回收的108份样本当中,依据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大部分样本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这一象限内,有一小部分样本坐落在照本宣科型教学的象限内,只有很少的几个样本处在放任自由型和开放型教学的象限内。如果用相对光滑的曲线将四个象限中描点的连接起来,我们得到的是一个重心坐落在传统型教学象限的“冬瓜图”。据此判定,该校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属于“传统型教学模式”。

四、质的研究:从教师访谈看大学的课堂教学

量的研究只能让我们对大学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只有我们真正地走进师生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他们课堂行为和教学观念的描述,才可能对“传统型教学”作出精致的诠释。质的研究的精神还预示着,我们在描述和诠释的同时,还应肩负起一个关键的使命,那就是透过丰富的事实和意义,发现存在于我们教学当中的问题。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思考。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教师的视角来窥探大学的课堂,学生的视角我们希望今后有机会另撰文分析。我们在近两个月的时间内,访谈了15位教学第一线的大学教师。获取了丰富的原始资料,我们将通过教师的言行,从教学方法、课堂交流、课堂控制及课堂艺术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师眼中的课堂教学。

(一)教学方法:从何而来?

在教师访谈中,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是:您一般是如何上课的?一般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您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访谈录

A:通常情况下,您是如何上课的?

B:因为这个是本科生教学啊,研究生教学还可以宽松一点,但是本科生教学,那你的这个,备课得系统化,你必须得思考,在课堂上必须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讲透。

A:您一般是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B:就是讲授。

A:能不能具体讲一下您对这种方法的运用?

B:什么具体的运用,不就讲吗?

(注:A为访谈者,B为被访谈者)

在我们深度访谈的15位教师当中,有12位明确回答在课堂中他们以讲解(讲授)法为主;其他的3位老师较有个性的回答当中,一位老师区分了两种课型,认为理论课应以讲授法为主,而实验课则应以学生观测、验证和自我总结为主。一位老师谈到:“我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讲解呀、演示呀、讨论呀、单口相声似的我不是特别多。”但“学生来上课,主要是听老师讲,而不是看书、记笔记,也不是说。”还有一位老师谈到自己努力实践着的启发式教学,但他承认这种教学方法只在专业课教学当中尽力实施,而公共课受功利因素的影响,均以背诵、记忆、过级等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为主。可见,在大学的课堂中,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教师看来,课堂教学不容质疑等同于讲课,学生的任务是听,而课堂的任务就是把知识和理论讲清楚。这样,大学的课堂上就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声音;课堂上传递的只有知识,而少有情意和心灵。

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来源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在谈到他们主要应用讲授法的依据时,有近一半的老师归因于传统或习惯。如“就我个人的习惯,我上课主要是讲授。”“我是跟大多数教师一样,大家都是这么教书的,我也是这么教。”“传统就是这样,包括我学习也是这样,我听老师的课也是这样讲的。”“多年的教学经验,使得我一直这么教。”如果我们再作一点点常识性的推理,我们知道受传统或习惯影响的教师绝不止一半,因为根据人类学的研究,人们的行为方式正是建立在习以为常的习惯和传统之上,而“人们对传统的信任没有经过哪怕是一丁点儿的理性思考”。[8]在大学的课堂上,教师也不假思索地模仿着大多数人的教学方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内化到自己的习惯当中。单调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大学成为一个没有批判性、没有灵气、没有创造性的堡垒。大学本是知识创新的发源地,思想碰撞的运动场,才情抒发的灵感园,然而它又是一个最保守的地方,充斥着厌学逃课的学生,自我陶醉的教师,以及枯燥乏味的课堂。

沿袭传统的原因是跟其他更深刻的因素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如学时有限,教学任务太多,班级太大,我们的学生太老实(上课只适合听,不愿发言),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课堂中内容是第一位的、方法是第二位的等,这些都是应用讲授法的原因。显然这当中已经触及了我们这个教育体制的问题。正是从体制传统到学校教学计划,再到课堂、教师,这样一种从上到下的千丝万缕的循环联系,构成了大学课堂保守性的强大后盾。

(二)课堂交流:教学真的发生了吗?

教师叙述一

A:在课堂上您是怎么和学生交流的?

B:我一般,提问的情况很少,有时候,个别时候也提一下,这个提问是一种教学法。

A:交流方式很少?

B:我觉得……,交流,我跟学生的交流最多的是心灵感应。

A:非常好的一个形式。

B:我从学生的表情和他们的关注程度,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个讲授的问题是否受学生欢迎,是不是能抓住学生,他的注意力很集中,跟着你走,这种东西,这种交流呢,更多的是一种不能言传,只能意会的方法,如果你达不到这一点,你就别讲了。

A:那出现了这种现象,你会不会根据学生的表情来调整教学。

B:那当然会了,你必须得调整呀。比如说,你这一段比较枯躁,讲得太多了,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得加点佐料,给这个主题,我不太选那些偏离主题的那种佐料,一定得跟你所讲过的主题有关的,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那么引起同学的注意,那当然啦,这个地方我临时要加一个例子,以前没打算的,现在要加了,那么这个就要你,过去有很多案例,然后你可以根据需要加一个,有些案例呢,原来准备的案例呢,你稍加修整以后,就变成另外一种理论的案例了。(A:迁移了)对,迁移了。但是你的主要任务是要把学生注意力给集中起来了,你就是应变了。课堂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呀,你不能照本宣科,不管学生的反应,就在那上边噼里啪啦地讲。

教师叙述二

A:您在课堂上是如何跟学生交流的?

B:嗯,我用的比较多的估计就是提问。

A:嗯?

B:各个方面,包括讲课的,比方我问他们应该怎么讲,应该多讲些什么,是吧?包括考试,我们应该考什么,都可以大家沟通,交流,包括复习,怎么复习,对吗?同学们有时提出一些方法,是吧?我就也发表我的意见,我就认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学电子线路,就应该学会去分析电路,设计电路那种本领。不是为了考试来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压力不大,但他兴趣比较浓,我觉得这样就可以。

A:那学生跟您提的要求一般是哪些呢?

B:学生呢,一个是要求多讲一点实例,就是告诉他们将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啊,他希望听这些内容,还有呢,就是希望能够多讲例题,这样主要能够考试考得好一点。再就是考试的范围能够定得不是特别宽,这样的,学生一般愿意提这样的问题。

A:考试比较好过?

B:对、对、对。

教学是一种关系性存在,课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课堂交流是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根据分析学派的研究,满足教学发生的条件分为两个方面。[9]一是从任务词方面推出的必要条件,这就是(1)意图条件:即凡是试图引起学习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学活动;(2)实际展示特定的学习内容;(3)以学生的认知方式进行行动。典型的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传统型的大学课堂教学都满足了这一条件。另一是从成就词意义上推出的充分条件。教学活动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师生以教学为中介,进入了精神的共享和情感的互动状态。课堂教学必须经由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才能真正发生。课堂交流的实质应该是师生作为人际之间的“你—我”式的平等对话,其目的是创设一种师生得以自由表达、相互促进的宽松环境。

课堂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根据其借以发生的中介主要有言语交流、体态交流和情感交流三种。发生在课堂上的一个口头的赞赏、一个温和的批评、一次热烈的讨论均是言语交流的形式;一个手势、点点头、微微笑、摆动一下身体,转移一下视线,走到学生当中去,拍拍学生的肩,握握学生的手,都是体态交流的形式;情感交流的具体形式也不少,比如师生之间的对视,心灵感应,一个眼神可以表达出默许、赞赏,也可以表达出提示、批评等丰富的情绪情感。依照交流的双方可以分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叙述一可以较好地反映传统型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对课堂交流的理解和应用。由此可见,现行大学课堂交流方式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的具体方式比较单一,二是它主要体现为师生之间的交流,缺乏生生之间的交流,三是大学课堂上的交流一般是由教师主动发出的一种单向交流。

课堂交流的内容涉及师生作为人际交流的所有方面,包括知识的、思想的、情感的、生活经验的交流等,但从教师叙述二我们可以发现,师生之间交流的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内容、考试等很少的领域,具有功利性的特征。

由此可知,课堂交流是教学的前提条件,即便是在传统型的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单向的控制,学生只有达到“神入”[10]的状态,教学才实质性地发生了。但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得知学生在课堂上“神入”的状态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隐性逃课”[11]现象。课堂上为数不少的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或看别的书,或窃窃私语,或玩游戏机,或吃东西,或梦幽周公等等行为,比比皆是。我们不禁要问:教学真的发生了吗?教师对学生的隐性逃课实施怎样的对策呢?这是课堂控制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堂控制:教师有多大的权力?

1.课堂秩序的维持

课堂故事

这是一堂英语课,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然后讲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及写作目的,学生比较认真地阅读并听进。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纷纷低下头,无人主动回答,因而教师只好点名。当教师讲解课文时,有人在看别的书,还有人在睡觉,教师提问一睡觉的学生,这个学生醒后不知所措,全班哄堂大笑。教师分别让学生阅读课文,被叫到者因没有预习而读得结结巴巴。下课时间还没到,已有学生收拾起书包,课堂秩序较混乱。

教师访谈录

A:我们前期也做了一些课堂观察,发现课堂上的学生呢,也有一些干其它事情的,比如说看英语呀,睡觉呀,或者看小说,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种行为的?

B:这个我有两个态度。一个是我自己当然也不高兴,就是有这些学生,但是我更多的时候,大概这个时候我讲不好了,就松懈了,所以他们……。不过还有一个,我认为倒是避免不了的,就是咱们这个学生里边,喜欢是各种各样的,不可能全部都喜欢你这个专业、这门课,所以,如果他在课堂上不注意的话,嗯,一个原因是你没讲好,一个原因是他不喜欢。不喜欢那就随他去了,没讲好是你的问题,不喜欢是他的个性问题,好象都没有必要去拦他们。还有第三个呢?我倒是觉得没办法。他们经常有什么四六级考试,这个考试都是在学期中间,6月份考试吧,学生大概都是在看四、六级,一下课中间休息,他们都拿着四、六级的书在看、在背。那么这个东西,你就没办法拦他,因为学校这个是硬性的东西,找工作也是硬性的东西,你怎么拦他啊,而且外语这个也是将来他们发展的重要的一个……,所以我想,这个是无法避免的呀。(哈)喜欢我这个专业的,他们会认真地听,不喜欢的干点别的,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课堂秩序、课堂纪律的维持是课堂控制的重要方面,也是令大多数老师头痛的一个问题。从我们的课堂观察和访谈来看,大学课堂上,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维持显得乏力。“点名”是常用的技术,在学生当中盛行这样一句绕口令“教授一般不点名,副教授可能点名,讲师一般点名。”点名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出勤考核,二是强令学生回答问题。加上平时成绩的砝码,以此来维持课堂的出勤率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分数”,这是教师在课堂上权力的保障。但由于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课堂中的“隐性逃课”现象,大多数老师不会给学生难堪,“只要你不捣乱,无所谓。”

2.课堂时间的控制

如果说教师在课堂秩序的控制上权力有限,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大学教师则拥有较为充分的支配权。

教师访谈录

A:您是怎样分配课堂时间的?

B:什么课堂时间?

A:课堂50分钟,从头到尾这样讲下去还是?

B:我原来在大学读书的时候,我们在电子科大搞教学实习,老师也要求也这样做的。但是后来,我出来讲课以后,就不受这个约束啦,课余做点东西也不是很自如,是吧?反正说,课堂上你注意看着时间就行了。甚至出现这种情况,同样的课,在两个班上,很有可能两个班进度不一样,很有可能一个班讲到前面去了,然后,后面一个班又追上来了,这极有可能。当然,如果我变成两个班不同,每天在准备的时候,我还得考虑进度不同,对我也提出要求了。两个班进度不同,我讲的时候不能张冠李戴,避免发生这种错误,就把两个班的进度弄成一样。

在我们访谈的老师当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受课堂时间的约束,只要大致地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由于课堂的复杂性,课堂时间的分配要随时依据学生的反应进行调整。这表明大学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有较大的自由,充分体现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在时间的具体分配上,只有少数的一两个老师认为区分了导入、授新与总结的时间比例,以及讲授、板书和其他的时间比例;大部分老师的课堂时间均由讲授占据,只不过讲授的内容有所变化而已。这让我们不免有些担心,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支配上是不是太随意了?

(四)课堂艺术:教师是否觉得久违?

关于课堂艺术,我们的问题是:您认为应怎样处理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之间的关系?老师的回答出奇的一致:科学性第一,艺术性第二。在对科学性的理解上,教师都把它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讲授知识的正确性。但如果我们对科学性作更深一步的话语分析,会发现实际上还有一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问题。教学过程的科学性是实证取向的教学论研究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内外已有不少的研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算得上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但在大学教学领域,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几乎是空白。大学离科学的课堂教学似乎很遥远。

那么,艺术的课堂教学呢?以往我们对大学的向往,或多或少地都缘于对课堂的想往。想往课堂上教授的神采飞扬,想往与几千年前的哲人对话,想往那个令人激动的意义世界,想往任由思绪天马行空地翱翔。但是现在,在大学的课堂上,这种美妙的感觉已经久违了。老师们对艺术性的理解和回答让我们很失望。“艺术性就是把你想要表述的知识,用别人易于理解的方式讲解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艰深的理论和知识用浅显的话表述出来。”“艺术性就是要多讲一些实例,理论联系实际。”“把知识讲清楚了,讲正确了,艺术性也就有一半了。”知识的授受与课堂艺术的联姻,成为大学课堂的一个特点,也是艺术的课堂久违的重要原因。

教师访谈录

A:您能不能给我讲一个您上得最成功的例子?

B:哎啊,这个怎么讲呢,最成功的就是学生鼓掌,

A:学生听着听着就鼓掌?

B:是啊,鼓掌啦。

A:就是一般的本科教学?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

B:我记得有一次是在电子系上课,电子系的一楼。去年,不是前年,给本科学生上经济学,课堂当中鼓掌。但本科生的课呢,这种机会太少,你要是给研究生上课也不太多,就是要给这种非正统的,我们在外边办的班,你稍微讲一点的话,给他这个共鸣啊,他就鼓掌。我上个学期,每一次上课,至少说结束的时候,学生鼓掌啦,那么就是说,一个人带头的话,那其他人也跟着鼓。

教师在大学的课堂礼遇学生自发鼓掌的“机会太少”。如果大学培养的人逐渐没有了激动和心跳、陶醉和喜悦、同情和共鸣的情感体验,试问大学的意义安在?

五、结论

通过课堂观察,我们发现大学课堂主要由教师的讲授和板书组成,课堂上少有学生参与的行为项目,少有师生互动的行为。总体上看,大学课堂教学行为比较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沉闷。

如果用CharlesESilberman的理论进行分析,我们观察到的大学课堂可以归为“传统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在教师访谈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正是以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缺乏课堂交流的教学过程,显得无奈而又随意的课堂控制以及久违的课堂艺术,共同诠释着大学课堂教学的现有状况。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的组织精神和特质。传统型的课堂教学在特定时期或许是传递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社会环境变化迅速,创新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的背景下,传统型教学为其特有的单边、单向性而成为大学人才培养的约束。改造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力,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个迫切需要触及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周浩波等.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3.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3.

[3]刘云衫.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

[4]乔以斯著,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

[5][美]埃金、考切克和哈德合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6](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7]CharlesESilberman,TheOpenClassroomReader,pp213-217,VintageBooks,ADivisionofRandomHouse,NewYork.1973.

[8]王建民.远离现代文明之外的对传统的藐视和反叛[M].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序).华夏出版社,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