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药学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药学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药学教育论文

第1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1.1促进学生药学创新能力的提高药学教育作为一种专门培养高素质的药学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对于创新的要求也是很高的.传统的药学教育大多是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这虽然能够学习前辈们丰富的经验.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药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现今的药学教育中,普遍采取通过繁重的课程提高学生药学知识水平的方式,这极大的摧残了药学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不利于药学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更制约着我国药学事业的发展.使得我国药学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而临床实践通过带领药学学生深入实践中去,通过一个又一个详细的病例进行分析,对于药性、药量以及药物构成的学习都有很好的帮助,除此之外,学生在临床实践研究中也能充分调动学习钻研的积极性.对于药学创新来说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当代药学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它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需要进行严谨的逻辑思维,还要具有创新的思维.

1.2提升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作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医药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十分重要.因此,在药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被放在重要位置.药学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而临床实践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感最主要的形式.在临床实践中,药学学生直接面对患者和药物,无论从视觉上还是感官上都有最直接的接触,这更能激发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意识到药学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学习,而是一种需要不断刻苦钻研的学问.学习责任感一旦形成对今后学生学习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们面对纷繁复杂的药学知识,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挫折,这时就需要他们发挥责任意识,通过学习责任感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因此,我们说临床实践对于药学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非常有益.

2药学教育中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

2.1学生主动性不足,临床实践效果差在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中,出现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导致临床实践效果较差.从表面上看,这源于学生对于实践学习兴趣的不足.其实当我们调查之后发现,部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疲倦感也是一方面的因素.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是老师在实际演示给学生看,而学生获得实际动手的机会较少.药学专业的临床实践不同于其他专业的临床实践,对药物的熟悉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因此,在缺失实际动手锻炼的情况下,临床实践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了.另一方面,过分注重老师布置的药学报告也成为了导致临床实践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同学们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临床实践报告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在既没有系统的学习实践知识,又没有进行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情况下,临床实践报告自然难以完成.再者,由于部分同学不善表达,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老师,造成临床实践质量的进一步下降,同时这些问题也将不利于今后学习和发展.

2.2缺乏老师悉心的指导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始终是起着指导作用的,当药学临床实践环节缺乏教师应有的指导,临床实践工作也难以开展.在我们日常的临床实践中,由于学生和临床实践老师在平常的学习中沟通较少,在很多情况下,临床实践老师并不能很好的在临床实践环节给与我们悉心的指导.同时,通过调查显示,临床实践中分组问题也成为阻碍临床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对于每一个行政班级来说,分组过少导致每组人数早已超国临床实践负荷.这就导致了很多同学抱着侥幸的态度,不能很认真地完成临床实践任务,没有从客观上激发学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此外,老师在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注重与课本教学相关的内容,对于学生今后就业发展方向等方面没有过多的涉及,从而导致临床实践的真正目的和目标并没有实现,这将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在临床实践环节过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待进一步改进,在这一方面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

2.3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有一个令学生和老师都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临床实践设备就是我们临床实践的工具,缺乏工具的帮助,临床实践工作当然无法做好,我校进行临床实践历史悠久,很多临床实践设备都是开始进行临床实践投入运行的,无论从设备的新旧程度还是从设备的时效性来说都是较差的.陈旧的设备一直被老师和学生所抱怨.有了这种抱怨的心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教学兴趣自然被抹杀了.因此临床实践设备陈旧也成为了阻碍临床实践效果提高的一项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门的保管人员以及日常维护不善等原因造成的临床实践工具丢失现象严重也是另一重要原因.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会发生一个班级的同学在有些项目上需要轮流进行,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的临床实践次序进行协调,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时间,不利于临床实践效率的提高.

2.4临床实践过程中缺乏专业的老师专业临床实践老师是临床实践工作的灵魂,对于药学临床实践也是如此,在进行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一些临床实践老师往往是由学生的授课教师兼任,这就导致很多老师并没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专业课老师往往注重的是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他们在临床实践教学中会忽视实际操作的重要性.因此,缺乏专业的临床实践老师也成为目前我国药学临床实践过程中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2.5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影响学生素质发展我们的临床实践学习中,大多数同学认为老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不足.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走到哪里都需要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大学中就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然而我们在药学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创新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因此,也在无形之中失去了对药学临床实践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发展.

3在药学教育中实施临床实践的建议

3.1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实践积极性很多学生由于长期习惯了教室学习的氛围,对于临床实践学习不太适应,这就在一方面挫伤了学生的实践积极性.那么在此时,建立奖励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有必要.建立奖励机制主要是给学生制定一些临床实践目标,当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些目标后,学校给与一定的奖励.当然这样的奖励可以包括精神上的嘉奖,也可以是机会上的奖励.

3.2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经过研究发现,现在的药学临床研究大多重视实践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实践过程的重要性.繁杂的实践报告成为压在学生心头的包袱,带着这种包袱进行临床实践显然是不利于实践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应突出实践过程,淡化实践报告.通过减轻学生思想包袱的方式来提高他们的临床实践质量.

3.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临床实践对于药学教育最重要的积极作用就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如何保持这一作用就十分重要了.在临床实践中,导师在完成基础内容的讲解后,可以适当地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来思考,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思考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地思考,创新,实践,在创新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4总结

第2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什么是体验:《淮南子记论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体验”的准确定义应该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初一语文第一册分八个单元,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进行编排。单元内容顺序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的教学与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了空洞的外壳,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了。因此,课外的体验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一般说来,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类。第一册语文中的教材,有的可以直接体验,有的只能“曲径通幽”间接体验了。这是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与历史的距离,以及认识特征等等所决定的。

直接体验可分为实践性和观察性体验两类。实践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对客观的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第七单元的《回声》一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对于回声这一发生的原理,山里的孩子是有条件的,课外教师带着学生对着峡谷,对着山崖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回声发生的原理、条件,回声在科学中运用的知识,不就更加一清二楚了吗?

知觉的高级形态是观察。观察性体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技能。难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说明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同时观察经验告诉我们:一要细致,二要抓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课文把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倘若教师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指导时,既注重观察中的细致和抓住特征,又把长期观察和短期观察,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相结合,那么,对于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不仅是不难理解的,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对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一学生年龄、认识特征等原因,有的教材内容不可能进行直接体验,只好借助间接体验了,间接体验一般分为迁移性和情景性两种。

迁移性体验是一种因此及彼,举一反三的体验。说得准确一些,实际上是一种类比性体验。教师指导得好,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训练重点的掌握,而且对于课文中的难点突破也是大有裨益的。

《羚羊木雕》是选取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思维矛盾的教材,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反映的矛盾,迁移到学生自己家庭中有没有类似的矛盾,指导学生选取一件日常小事进行作文体验。这样既展示了少年与成年人精神世界由不和谐到和谐的过程,又由读到写进行了训练,这岂不是一举两得了?

《背影》里的细节描写是难点。所谓细节是指人物细微的举止行动或是细微情节。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迁移到学生仔细观察提炼父母平日一、二个生活细节后,然后大家讨论评定,学生所选取的细节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典型?这样就能理解课文中细节描写对表现主题、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以少胜多、以一代十的作用,难点不就自然突破了吗?

第3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外,更高层次的需求是对尊重的需求,即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6种教育方法之一,源于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成功率百分之百的教育现象,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等奥秘的总结。赏识教育就是指教师通过激励、表扬等手段,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鼓励他们不断追求进步;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以爱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方式。

2赏识教育在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培训我们采取邀请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现场指导、自学相关书籍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开展赏识教育。要求教师能够学会用心去“赏识”,学会宽容、关爱、激励、赞扬学生。同时,将赏识教育寓于挫折教育之中,使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相辅相成。通过培训,教师要转变观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依据学生差异对其学习或行为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让其确定适宜的奋斗目标,对其进步给予客观评价。

2.2实施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在2009级五年制护理专业选1个班(共60人)作为实验班,在药理学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实践,时间为两学期。选取另一个班(共61人)作为对照班,在药理学教学中采用传统教育模式。

2.2.1实施方法教师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以赏识为先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赏识教育贯穿始终、随时关注的核心。

(1)理论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活跃的气氛,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我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工具,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从案例中寻找与本次课相关的内容;采用歌诀学习,使枯燥难记、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易记、易于理解,使学习变得轻松;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在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并适当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中采用图片、实物、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上课效果非常好。

(2)实操课堂上:步步引导,让学生体验成就感。高职生一般比较喜欢上实验课,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我们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将一些复杂的实操内容简单化,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使学生在简单项目上获得成就感,不断提升其自信心,激发创新思维。只要学生能完成其中的一小步,我们就认可其作出的努力;不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而是纵向、长时间观察学生,看到其进步的地方。

(3)批改作业时:单独交流,进行鼓励性的批评。批改作业是教师和学生单独交流的机会,可利用此机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赏识教育绝非不要批评,而是在需要批评的时候,用符合学生心理的、学生能接受的科学方法,进行更有效的批评。当学生在课堂上犯错误时,我们先给其一个警示的眼神。然后在其作业本上用鼓励的话语写明其错误所在,这样既起到批评教育的作用,同时也给学生留了面子。

(4)日常生活中:尊重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日常生活中平等对待学生,做学生的好朋友。课下,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同时关心时下最流行的人物、音乐、游戏等,以便与学生有共同语言。

2.2.2评价体系对赏识教育的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从以下3方面开展综合性评价:

(1)进行上课效果的对比,学生听课状态对比(听课、睡觉、玩手机、忙其他)、作业完成情况对比(上交率、优秀率)。

(2)采用教研室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于期末考试结束后集中发放,当场匿名填写并收回。

(3)收集两班学生药理学成绩,并分为60分以下、60~79分、80~89分、90~100分几个分数段,做统计学分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药理学赏识教育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学生对药理学赏识教育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专业平均成绩两两比较用SNK法;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进行四格表的χ2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

2.3研究结果

2.3.1课堂教学效果比较分别对两班第一周和第九周的一堂课的上课效果进行记录并比较。第一周两班专心听课人数基本一样。两个多月后,实验班听课人数明显增加(P<0.05)。这说明经过不断赏识、鼓励学生,发现、表扬其优点和长处,能够将原来不爱学习的学生拉回课堂,同时,经过学生间的互相影响,整个班级的学风有了很大的改观。

2.3.2作业完成情况比较,第一次作业两班完成情况基本一致,两个多月之后,实验班作业上交率和优秀率较快增长,其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班。这表明,赏识教育不但能将所谓的差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同时,也会使好学生更优秀

2.3.3问卷调查结果实验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药理学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能力,多数学生赞同将赏识教育贯穿于医学专业课教学中,认为赏识教育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益。

2.3.4考试成绩及分析两班考试成绩见表3。结果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各分数段人数及平均成绩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在我校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中开展赏识教育是可行的。

3总结

第4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

第5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朗读能力 习惯培养

由于电视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学生阅读量明显不足,朗读教学更不被重视。其实,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阅读的基本功,朗读教学特别重要。《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朗读训练作指导,非常重要。现我结合语文教学实际就朗读教学的重要性谈谈体会。

一、朗读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首先,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让学生自由读,多读几遍,克服那种浮光掠影的现象,要求学生做到三读:一读准字音,二读得通顺,三读得流利。教师只作适当的背景介绍及个别词句点拨,增加学生多练的机会。

其次,在学生读流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摒弃把课文搞得支离破碎的情节分析法,以语言文字训练为切入口。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材,指导学生朗读,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比如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不仅向读者展现了草原的蓝天、绿地,还介绍了草原人的热情豁达。最后,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作者依依不舍的感情。文中的“总想高歌一曲,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教师不必细讲,只要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真正融入到课文反复朗读中,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先理解后读,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如《桂林山水》一文,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的秀丽风光,一边动情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风光,待学生的心思全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教师说:“现在我们已经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乘着木筏欣赏桂林美景,有哪位朗诵家来为我们展示一下呢?”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气氛立刻活跃了。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效果非常好。再结合课文中描写漓江水和桂林山的句式反复朗读,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认识了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好处,从而培养了兴趣,喜欢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加强指导,培养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二、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爱美情操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趵突泉》《阿里山的雾》《观潮》《林海》等都描写了大自然的景物,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师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再现画面,如:《林海》中的“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正像海边的浪花吗?”“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学生朗读这些语段,感受到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颜色、形状,好像亲眼看到了林海那起伏的波浪,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中“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不仅使学生如身临其境,而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让其领略到自然美,激发其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写作能力

教师要自觉掌握和运用朗读的技巧,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训练。为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锻炼语感。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还包含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通过指导朗读,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的意志是何等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精神让人钦佩。学生从中受到了关爱集体的深刻教育,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四、反复诵读有助于感悟诗歌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人云:诗言志。写诗歌,就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情感,那么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教学时可以这样启发学生:“通过读诗歌,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知道陆游的《示儿》到底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尽情地诵读,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朗读,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体会到了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有的说:“这首诗歌,说是诗歌,还不如说它是陆游的临终遗言。很多人临终时牵挂的不是自己的财产,就是自己的子女,更有甚者牵挂的是自己的衣冠板木、坟墓碑记。但是,伟大的、忧国忧民的诗人陆游呢?在他临终的时候,他所牵挂的是祖国,他所放心不下的是祖国,他感到悲痛的不是自己要离开人世,而是支离破碎的祖国何时才能统一。这一腔爱国热情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导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建林.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整合刍议[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10.

第6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1.1引入中药谚语和典故[4]中药的认识来自生活实践,中药知识传播由最初的“师学相承”、“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其间流传了许多中药谚语、中药典故、民间传说等。如果加以运用,不但能使学生轻松地学习医学基础知识,还可使他们从中体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长时间听课或内容确实枯燥容易感到疲劳,简单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中药紫苏时,可以穿插华佗的故事。紫苏是名医华佗发现一只水獭吃螃蟹中毒后打滚,就近找到一株紫色的草,服后症状消失,因该草服后能让人舒服,故名“紫舒”,久而成“紫苏”,通过故事吸引学生,还使学生当即记住紫苏“解鱼蟹毒”的功效。又如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形象地介绍了茵陈的采集时间与药用价值问题。此外,有些内容作为中药传统文化知识,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可激发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民族自豪感。当然,对于中药谚语、典故的引入适可而止,不能滥用。

1.2成立中药兴趣社团如我校学生成立的百草社,学生自发组织中草药图片摄影展、药用植物花卉栽培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但加深了对药物的认识,还陶冶了情操、增进了友谊。

2归纳比较教学法

中药学教学中注重以主要功效为主线,在共性的基础上把握个性,或以共有的功效主治、相同的来源、相同的病证(症状)等,通过把零乱的中药学知识归纳比较,使同学们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中药学知识网络,就可以把厚厚的一本《中药学》课本变薄、学透。

2.1以功效为主线,比较相似功用辨析机理领悟中药药性如生姜、藿香、半夏均有止呕作用,可治疗呕吐。但是生姜多温中止呕,藿香祛湿止呕,半夏则降逆止呕。

2.2比较药物不同炮制品的作用,掌握炮制前后性能功用的变化如生黄连善清心火,清热解毒;酒黄连善清头目之火;姜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再如生地黄清热凉血,熟地黄滋阴补血;生首乌解毒截疟通便,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

2.3根据归经的不同归类药物把握个性特点如清热燥湿药中,黄芩善清肺热,黄连善清心胃火,黄柏善泄虚火,龙胆草则泻肝胆实火。

2.4归纳同源药物的不同入药部位比较作用区别如板蓝根与大青叶,肉桂与桂枝,川楝子与苦楝皮,大腹皮与槟榔,麻黄茎与麻黄根,附子与乌头,桑叶、桑枝、桑皮与桑椹等等[5]。中药学内容繁杂,知识容易混淆和遗忘,引导学生以列表法把药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类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便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如将各味毒性药、贵重药的剂量列表,强化安全用药意识;列表比较药物功效、归类相似药名的药物,易学易记。显然,列表法比较药物,形式直观,条理清晰,其优越性一目了然。

3应用PBL与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中药学课程不仅强调知识的系统全面性,而且也强调知识的灵活应用性。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求知欲低,解决问题及自主学习能力较差,这些条件决定了在教学中应以LBL为主,PBL为辅[6]。

3.1总论教学以LBL教学为主,融入PBL思想中药学总论部分主要介绍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中药的炮制、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等内容,这部分主要采用以问题为引导的讲授式教学。

3.2各论部分运用PBL一般中药学教材内容分为重点讲授药和非重点讲授药。对于“重点讲授药”,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量、使用注意等均详细讲解。下面以重点讲授药为例进行PBL教学:

3.2.1创设情境教师以实物或ppt给学生呈现图片、视频以及提纲挈领的文字等学习资源,简要介绍有关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引出问题情景。

3.2.2设计问题用问题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让学生根据以前的知识提出问题,也可根据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3.2.3查阅资料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的资源收集与该药材相关的信息。

3.2.4小组讨论各组阐述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展开交流辩论,畅所欲言;教师从中启发和引导,控制讨论的节奏,协调各组的关系。

3.2.5教师总结教师对各组的观点从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详细分析有普遍意义或争议较大的问题,最后总结归纳章节重点、难点知识。

4结语

第7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默读能力;默读方法;默读时间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053-01

默读是获取文字信息、书本知识的主要手段,是阅读的基本方式。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对默读缺少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很少要求学生默读,也不会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默读;部分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化。

1加强培养学生默读能力的训练

1.1激发默读兴趣,增强感性认识。低年级学生开始学习默读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培养他们的默读兴趣。《春天在哪里》一课的教学,一位老师先用投影仪打出句子“春天的风微微吹动,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问:“谁能不出声就知道这句话写的是什么?”这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不出声地读后都纷纷地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接着她又一连让学生练习一组句子:“春天的雾薄薄细细,草儿醒过来,换上绿的新衣。”“春天的雨飘飘洒洒,竹笋从地下探出头来啦!”“春天的太阳那么暖,那么亮,麦苗儿青,菜花儿黄,蚕豆花儿香。”最后抓住时机告诉学生:“不读出声来就知道文章的意思,这就是默读。”这样,默读就在低年级孩子头脑中有了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由默读一句话到默读两句、三句,以至于默读整段话,从而使学生的默读兴趣逐步增强。

1.2教给默读方法,培养默读习惯。默读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三不三到。三不:不出声,不动唇,不用手指着默读。三到:眼到,眼睛和书的距离要适当,保证一行字都在视觉范围内,要一句一句地读;心到,边读边想,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手到,边读边记,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提倡默读时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

1.3准确把握学段要求,循序渐进地开展默读训练。低段要求“学习默读”,可采取轻声带读的方式进行训练。小学生默读能力的形成要经过小声朗读、无声默读两个发展阶段。

2掌握默读方法

默读时要做到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一方法渗透给每个学生。在学生初学默读时,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分散学习难点,只提“不出声,不指读”,不要求学生“不动唇”,待学生具备初步默读能力后,再提出“不动唇”的要求。

在指导学生默读时,还要培养学生用脑动笔、勤查工具书和坐姿端正等良好的默读习惯。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效果。学生默读时,如果只看不想、不动笔,单凭视觉器官运动,即使读书万卷,也会茫然无所得,相反还会耗损时间和精力,抹杀创造性,失去读书价值。

3保证默读时间

学生学习默读要给足时间。特别是学生刚学习默读不久,速度比较慢,为了不影响学生捕捉信息的准确性,教师应安排足够的时间,保证默读的扎实进行。只有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他们才能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才能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才能提高默读质量。笔者听过某教师执教《灯光》这节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学生边默读边用直线画出描写郝副营长的句子,想想他给你留下的印象。在这个环节上,学生默读的时间不到3分钟。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交流中也只有少数同学回答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思考的时间不够,使得默读环节走过场,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4正确认识默读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的默读,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

4.1默读能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效率。有专家研究表明,朗读每分钟最快阅读200字,而默读每分钟最快可达600字。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省时省力,经济、高效。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信息量在迅速扩大,默读已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缺乏默读能力的人,在现代社会是很难立足的。

4.2默读最能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默读是在一种静默的状态下进行的,保证了环境的安静,有利于集中思考、理解阅读的内容,而且易于持久,不易疲劳。默读形式灵活,可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要,逐句读、跳行读、跳段读、摘要读,是较好的一种个体阅读形式,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

4.3默读有利于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指的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吸纳。默读让学生在静默的课堂中边读边想,有利于学生独立品味语言,发展语感,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把握整体,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5明确默读和默读教学的要求

第8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感;培养

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语感的能力强的,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即产生正确的全方位的丰富的直感:在阅读时,不仅能快速、敏锐地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真实信息,感知语义,体味感情,领会意境,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语感能力差的,接触语言文字时,在运用惯常的分析理解手段之前,仅能领略其所承载内涵的一鳞半爪,甚或曲解其意。由此可见,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1 语感的概念及训练意义

1.1语感的概念

语感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定义,一般来讲,语感就是感性以及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一种直觉,一种理解。语感是一种能力,是人在社会交际中理解、存储、模拟和创造语言形象的一种能力。有的学者曾说,语感的内涵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一种心理现象。

1.2语感的训练意义

我国的早期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就曾提出过: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因为,语感的培养在语文的教学中意义重大。语感的培养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现,一些语感强的学生可以很准确的判断出语言材料中重要部分,优劣点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语感方面的训练。

2 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浓的能力,其中牵涉到学习经验、生活经验、心理经验、情感经验,包含着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联想能力等诸多因素。语感的突出特征是快速感受,将复杂的心理感悟浓缩于一瞬间,颇类似于高集成电路,从表面看已消失了条分缕析的中间步骤。但语感并不是不可捉摸的虚无飘渺的东西,也不是天生的资质,与其他语文能力一样,是靠长期反复实践得来的。任其自然,在长期接触语言材料的过程中潜移默化,语感也会提高;而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的训练,能促使语感的进一步形成。

虽然语感的发生十分迅速,有时几乎与视觉、听觉同步,即一听到、看到就能对语言文字产生多层次的感受,但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比如读到一个写景的妙句,总须先感知字面信息,看到字、组成词、连成句,知其所言;再由独有的词的组合,追溯内在联系,发觉潜藏的信息;然后由词的音韵、节律体味句子的气势,有词句表达的意象,在心理描摹出其形色状态,领悟其意境情感,如睹形色、如闻声音、如知味滋,方得窥其妙也。这是就某一次语感实践的心理历程而言,其中或有交错,大体如此。

3 联系生活中体验语感

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等特点。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4 朗读中感受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5 背诵中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6 理解教学内容中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

总之,视语感能力培养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由语文学科内部规定性和教学活动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现代化语文教学就是要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使得学生面对语文材料,创造性地感悟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东西,用有限的知识孕育和启迪最多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把人格构建塑造能力视为语感能力最高层次意义上的目标。这不仅为深化语文教改、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出广阔前景,更对社会文化意义上的人的素质培养具有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药学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用;外语教学

1.序言

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最早出现于美国哲学家1938年的《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一书中。他认为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它涉及对符号的来源,用法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产生的作用研究。这一观点得到了一部分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认可,其中Carnap 认为“如果一项研究明确地涉及语言使用者,我们就把它归入语用学的领域”。从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来看,语用学的提出无疑推动了语言的发展。因为指示语,前提,会话含义,言语行为,会话结构等是语用学研究的对象,语用学的任务就是对这些成分进行动态研究。随着对语用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意识到语言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语言系统如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能力,而且还必须具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环境中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这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兴起于美国的一门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翻译学和语用学等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跨文化交际是跨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际形式。所以作为研究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和理解语言的一门学问,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语用学的角度来研究跨文化交际主要是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从而有效地避免语用失误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在外语教学发展的当今重视交际和语用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提高外语学习者应用能力的关键。下面从词汇,言语行为,话语结构三方面论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

2.词汇层面

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和语用对词汇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词汇富含的文化内涵,习惯用语和称呼语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何谓词汇负载的文化内涵,由于文化的多样性,词汇的理解和使用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征,是文化差异的标志。因此文化负载词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在中西两种文化的交流中,无论是文本还是口头方面都有大量的这一类词汇,通过学习可丰富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比如在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主流的社会,人们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的理解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进取和创新;二是独立做事的能力;三是个人隐私。相反在东方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文化群体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通常定义于自私自利,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再如英语中经常使用的equality 一词也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其深沉的文化根基。自美国移民时代到国家的建立,追求平等和自由成为了支撑国家的主流文化,无数代美国人为实现这一梦想不断奋斗,演绎了许多经典的故事,美国独立宣言明确指出: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This is self-evident truth. (人与生俱来平等是不言而语的真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运动诸如五一芝加哥和三八妇女争取权利的斗争诠释了这一词汇的文化含义。再如landlord(地主)在中西理解上也存在内涵方面的差异,在封建制的旧中国,地主是代表剥削阶级,是劳苦大众的吸血虫。而在英美国度里地主一直作为土地和财产的主人使用,是一个中性词,没有褒贬之意。所以在中西文化价值体系内,个人主义的内涵决定了人们理解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交际和语用方面的失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词汇传递的文化意义,避免交际和语用中的误解,真正实现对话语和文本的有效掌握。

词汇层面的另一特征是习惯用语,简称习语。习语是一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语言,有鲜活的生命力或口语性,让人口口相传,意思明确。习语和典故在语用和跨文化中所表现的作用十分明显,这是因为习语是植根于其民族文化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明画面,富含文化的多样性。例如: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鸡蛋里面挑骨头等等。下面以中西典故的表现来论述其特点。一般说来,英语典故结构比较灵活,可松可紧,有长有段。长者几字,十几字,乃至完整的句子,如“Hair by hair you will pull out the horse’s tail” (矢志不移,定能成功);” “What one loses on the swings one gets back on the roundabouts”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短则片言只字,如 “Ark” (避难所), “Eden” (乐园)等。相比之下,汉语典故则结构比较固定,多为三字或四字结构,偶有字数较多或单独成句(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洪洞县内无好人”等等)。汉语典故绝大多数充当词或短语,而英语典故除作词和短语使用外,不少则可作单独的句子使用。由于中华民族与英语国家在历史 p地理p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别,致使各自的语言文化带有显著的民族色彩。如paint the lily (W.莎士比亚:《约翰王》) 中表示多此一举,画蛇添足。 典故中lily (百合花)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历来显得格外美丽和高贵,谁要是给百合涂抹脂粉,自然会被看成在做徒劳而可笑的多余的事。再如Pitty Crawley 源出英国作家W.萨克雷(W.Thackeray)的名作《名利场》(Vanity Fair),Pitty Crawley 是小说中一位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又贪得无厌,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今用来喻指吝啬鬼,守财奴。

3.言语行为层次

言语行为(speech acts)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进行话语交流或书面写作时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则,才能达到有目的的言语使用。语言学家奥斯丁(Austin)和塞尔勒(Searle)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无疑为理解语篇或话语奠定了基础。

根据塞尔勒(Searle 1976,1979)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有五大分类涉及到人们言语表达的特征。一是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它反应说话人试图让听话人去做某事,具体含有请求,要求,命令,挑战等特点。二是承若性(commissives),它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将要发生的事件承担责任,如担保,保证,发誓等。三是表情(expressives),表达说话人的各种情感,如祝贺,欢迎,同情,愤怒等。四是宣告(declaritives),表明说话人的语句导致事物或情景的外部条件的产生或改变,如命名,主持,辞退,辞职等。五是表实(representatives),说话人对一个陈述的真实性表达自己的信念,如肯定,报告,假设,总结等。事实上,由Austin 和Searle 倡导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迄今为止跨文化研究者们所选择的最为普遍和频繁的研究领域之一,他们就同一种言语行为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具体的表现形式和差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尽管这些研究的语料来源还往往局限在书面完型填空(written discourse-completion)等形式,但是这些研究还是解释了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变异(何自然,2004)。下面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芝加哥的获胜演讲为例分析言语行为的五个方面特点,从中领会话语的文化和语用含义。

1)It grew strength from the young people who rejected the myth of their generation’s apathy who left their homes and their families for jobs that offered little pay and less sleep. 这句话表达了演讲者对新生一代的肯定,驳斥了现代一部分人持有的对年轻人的错误评价和偏见,激励了青年一代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信心和力量。属于表示性特征(representatives)。

2)But I will always be honest with you about the challenges as we face. I will listen to you, especially when we disagree. And, above all, I will ask you to join in the work of remaking this nation, the only way it’s been done in America for 221 years―block by block, brick by brick, calloused hand by calloused hand. 在句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演说者对人们发出的重要信息:国家面临的挑战,民众的呼声,社会的建设。说话者应用得体的言语行为号召人民为建设国家发挥光和热,体现了一种团结和民主的精神。属于指令性特征(directives)。

3)Sen. McCain fought long and hard in this campaign. And he’s fought even longer and harder for the country that he loves. He has endured sacrifices for America that most of us cannot begin to imagine. We are better off for the service rendered by this brave and selfless leader. I congratulate. 句中的言语行为道出了说话者对参议员在竞选中所作的努力和牺牲,是演讲者流露情感的真实写照,属于言语行为的第三个功能特征―表情(expressives)。

4)It drew strength from the not s0-young-people who braved the bitter cold and scorching heat to knock on doors of perfect strangers, and from millions of Americans who volunteered and organized and proved that more than two centuries later, a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has not perished from the earth. 句中蕴含了说话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与义务,是表达承若(commissives)的言语行为。

在以上的言语表述中可以看出说话者的语言使用风格和隐含的话外之音,言语中在传递某些信息。第一段中提到的年青人是指80后的一代,然而却唤起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如60到70年代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之后的社会变革等。第二段和第四段对美国社会所体现的价值观如进取p开拓创新p民主等都得到了反应。总之,言语行为中渗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4.话语结构方面

中西文化的不同价值观往往影响着话语的结构,换句话说,组织信息和表达信息的方式会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比如西方人尤其美国人在构建语篇的过程中经常把总结性的话语放在语篇的开头,对所陈述的观点有开门见山和主题鲜明的特点;而汉民族的话语结构则表现出一种含蓄的特点,在语篇结构布局上先提出理由,然后得出结论,也就是遵循因为―所以的话语结构。产生这样的差别是东西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英语句型结构更精确,更有逻辑性,而汉语句型结构则较模糊,更有主观性,这一点是与西方开放的、分析性的文化及中国主观的、天人合一性的文化是分不开的。在英语教学中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化知识,这将有助于学生提高他们的语言和交际能力。下面就中西话语结构的差异是如何影响交际的活动作一比较。

以上的话语交际特点所表现的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对语用和跨文化的学习,同时也要意识到随着当今文化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对话语的理解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

5.结论

外语学习是语言与文化学习的过程,是用人类语言反应文化的过程。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学习应是学习语言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语言教学所带来的困惑一定会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中得到解决。外语教师不仅要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和知识,而且更要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Carnap, R. 1948.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