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画毕业创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影响我国国画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国画教育反而日益衰落,其中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高校生源素质比较低。当前我国很多高校艺术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比较低,或者这些学生自身的文化知识比储备不够,有一些学生之所以上艺术院校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文化课成绩比较落后,不得已才选择学习美术专业,通过短时间内的美术学习和“突击”培训,就能够拿到所谓的合格证书,随着高校门槛的放低,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逐步放低,加上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就会使得当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自身的素质出现滑坡的现状。
(二)我国艺术教育基础薄弱。高校美术专业的国画教育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中小学中,对于美术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走形式,这些美术课程的开设也只是一些形式或者是摆设,很多学生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国画。
(三)我国美术高考内容缺少对国画教育的考察。在我国的高考内容中,尤其是美术专业考试中,往往没有对国画教育的考察,只是对西洋画有相关的考察内容,这样就不知不觉慢慢走向了西洋画教学的途径上,但是对我国的国画教育却缺少足够的重视,从我国最近几年的美术考试内容上来看,很多都是水粉、水彩、速写以及素描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西方绘画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之中将我国的美术教育逐步引向了西洋画的教育轨道上了,继而无疑会对我国的国画教育带来极大的阻碍。
(四)高校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合理。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对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不够完善和合理,很多课程在设置上比较落后以及陈旧,教师在国画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模式也比较老化,有些教师甚至是习惯于采用西洋画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国画教学,没有国画基础性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意识严重脱离实际的,会使得很多学生最终对国画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甚至很少有学生会选择国画进行学习。
二、我国高校美术专业国画教育改革的措施
从上述对我国国画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必须要加大力度对国画教育进行改革,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我国的国画教育要注重基础性教学。对于我国的国画教育来说应当从基础来抓,要从最为基础以及最为底层的教学抓起,国画是我国民族的灵魂之一,学生对文化精髓的热爱应当是从小就应当进行培养,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艺术兴趣的小学生,教师应当对其进行集中培养,建立一些兴趣班等,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就应当对这样的人才进行挖掘,从而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挖掘我国中小学生自身的兴趣以及特长,同时也能够为我国高校国画教学打好基础。
(二)对我国现有的美术高考进行完善。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喊了许多年,也下了很大决心,但任重而道远,在美术高考的过程中加入我国国画的创作或者是临摹,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对国画的重视以及学习,因此要呼吁在未来的美术高考内容中,应当将书法或者是国画当成是我国美术高考以及高考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增多有关国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线描的创作或者是临摹,逐步将水粉画以及水彩画弱化下去,在某种程度上提升社会以及学生对国画的重视程度,这样无疑有利于我国国画的教育工作有效开展。
(三)加强对高校艺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我国很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在大一以及大二专业课程设置上完全是水粉、水彩等西洋画的教学,只有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是到了大三才开始就专业进行细分,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到毕业的时候所掌握的真正的专业知识也只有一两年的储备量。学到最后学生甚至觉得自己学的仅仅是一些皮毛而已。
(四)对高校国画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对国画教学来说,其内容主要是有绘画技法、书法、创作以及构图等方面的教学,但是真正落实到实际中来,很多教师往往就会忽略掉一些教学内容,比如说书法教学,其是我国国画教学过程中十分基础以及入门性的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使用线条进行造型的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对其不够重视。
中国近百年的中国画教育是在批判和改造传统文化中进行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古老的东方文明不断动荡,也使得中国画的教育和风格发生改变,自此西方的写实主义在中国风靡。“西洋风”席卷而来致使中国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国画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开始不断的进行着对西方画风的教育方式的借鉴,以期重新焕发光彩。而这也使得西方的素描画法成为了一切造型的基础,也成为了中国画的奠基点,中国画教学先从素描教起。这样一来中国的优秀文化难以得到有效认知。
一、宋代画院制度
(一)考试制度。由于宋徽宗的大力支持使得书画院的人才队伍空前庞大,也是的绘画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并且宋徽宗还设立了画学,使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对于画学的考试国子监有着严格的要求,在《宋会要辑稿》这样记载“诸补试外舍取文理通者为合格,俱通者以所习画定高下”。这与我们今天的高考艺考有着相似之处。在当时画院实行的是三舍制度,在其中经学占据较大比重,这对于古人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有着莫大的好处。在绘画专业上多以“以诗作画”来进行考试。考察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作品的评判以“考画之等,不以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写工。”
(二)课程设置。考生经考试合格进入画院后便可进行系统的学习。所学知识包括经学、书法、画义、儒家经典等。这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书画所推崇的是内外兼修。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经学所占的比重是极大的,并且会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教授。在《宋史选举制》中记载:“画学之业,曰佛道,曰人物,曰鸟兽,曰花竹,曰屋木,以《说文》、《尔雅》、《方言》、《释名》教授。”其中《说文》、《尔雅》、《方言》、《释名》都是我们目前大学中文课程中的必修课程。
二、中国画目前教育的不足
(一)考试形式单一。我国美术考试形式基本为素描、色彩、速写这几种形式,考试题目也多为静物或人物。这都是西方绘画中的内容,其旨在考察学生的模仿能力,缺乏思辨性。这也就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是各个画室考前进行突击训练,不断地让学生去临摹练习,二是总结各个院校的考试模式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这也是中国画的大忌。
(二)绘画模式训练严重。目前我国高校的美术课程在大一或是大一、大二时基本上所学习的都是基础课程,大二、大三是学习专业课(即山水、花鸟、人物等),最后一年开始进行创作并为毕业做准备。中国画应当注重绘画技能的培训,但同时他更讲求一种神韵,而在大学课程中无论是对中国画技巧的培训还是对神韵的把握都是在最后一到两年内完成的,这样短暂的时间内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中国画绘画体系的。中国画目前进行了素描的训练,我个人认为这是有必要的,他对人物的绘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中国画更讲求一种神韵,一种意境,因此过分的严谨训练显然是有违古人的创作初衷的。
三、宋代画院制度对中国画教育的启示
宋代画院有着其独到的地方,对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来说有着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但这也并不代表着我们对此的全盘接纳和吸收,古代封建制度下的画院制与我国目前的教育还是有所不同的。我们要做的便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更好地为中国画教育服务。
(一)改革中国画专业的高考入学制度。目前我国的绘画考试部分具体的专业,考题单一,这使得学生作品相似,神韵全无。学生仅仅是对素描、速写等进行练习,练习相对单一、枯燥,并且也不易形成自己的思维,更不必为石膏添加何种神韵,这限制的学生的思维。因此中国画考生应单独对其进行考试,使学生在进行基础训练时便可以接受到传统中国画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练习,减少西方立体性过重造成的不利影响。
(二)调整造型基础课程,压缩素描课。中国画更强调对审美追求、文化背景和思想的整合,注重情感与画的糅合,注重对意境的描绘,在绘画时也多采用散点透视法;而西方则更注重的是现实的展现,采用的也是焦点透视的画法。这使得中西方的画法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种本质的差异性使得我们若是一味的融合西方画的技巧势必会导致中国画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丧失其原本的光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转变没有专业性的教学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将素描课程压缩,加强对白描的训练,为日后的人物塑造进行基础训练。再增添白描的同时还可增加速写的课程。速写的概括性与中国画的意境有着相同之处。
常言道:“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中国画作为美术学科中独具表现形式的民族绘画,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艺术瑰宝,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文人画,是中国文化、哲学、审美情趣、智慧的大综合,区别西方概念的纯绘画。那中国画继承状况如何呢?一个中国学生去国外学习美术,但外国人告诉他,真正的艺术在中国。然而现在确实学习外国的美术教育多于中国画,高考的科目全是西洋画、艺术院校的国画专业课程有的结合西方课程失去了国画特有的特点,更可怕的是有的艺术院校因国画专业就业率很低,取消了国画专业,这样大部分老师对国画不够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国画教学是不少美术教师感到为难的课题,原因有以下几点:(1)国画教学的过程比较繁琐,一节课40分钟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工具准备、知识传授、技能学习、乐趣的培养、体验实践、卫生……)。(2)小学生对毛笔的控制能力较弱,对笔力、意境等一些抽象的名词不易理解,教学上颇有难度。(3)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对国画的教学心有余而力不足。(4)教材中对于国画课课程安排偏少、不集中,开展国画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二、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及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阶段的国画课程有:《彩墨游戏一》(三年级上册)、《彩墨游戏二》(三年级下册)、《用彩墨画鸟》(四年级上册)、《用彩墨画鱼》(四年级上册)、《娇艳的花》(四年级上册)、《动物的脸》(四年级下册)、《山水画》(五年级上册)、《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上册)、《花鸟画》(五年级上册)、《有特点的人脸》(六年级上册)、《戏曲人物》(六年级上册)、《画故事》(六年级下册)共十二课。三年级是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运用点线面来体验趣味性。四五年级是尝试用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技法,表现自己对花、鸟、鱼、虫的认识与理解,体验笔墨趣味。六年级运用笔情墨趣来创作生活。
三、选择国画为课题的理由
1.中国画具有广阔的胸怀,能容纳百川。
2.字如其人,我认为画也如其人,画品即人品,其人不正,其行不远,能对孩子的人格品行进行教育。
3.符合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4.让国画成为大众教育,“从娃娃抓起”,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径,增强学生的民族感。国画的延续往往是通过一代代地传授学习得以实现的而中小学学生又是接受这种传授的主要对象。我们沿着历史发展的规律,今天做好国画教育,明天后继有人继续做国画教育工作,相信,国画艺术会在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轨迹上开出继续传承、更加绚丽的花朵。
5.我校要营造书香氛围,学生对诗歌理解水平较高。
6.教师虽然不是国画专业毕业,但认真学习、钻研、请教,相信能胜任教学。我校专任教学副校长王立峰书法、篆刻都很在行,可以随时请教。
四、我校的现状和实施途径
东方实验小学是新建5年的学校,低年级学生多,高年级学生少,而且半路转来的多,大部分学生是外来务工子弟,基础相对弱,美术教师有4位(王锐、乌丽雅斯、孙海珍、金萍)。
具体措施如下:
1.先从每个班级选出约2名基础相对好的学生,在每个星期二到五第七节课进行培训,最后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课程不脱离课本的意图。低年级1~2年级主要以彩墨游戏的方式接触中国画、熟悉中国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中国画时能感受到乐趣,对学习充满了期待,在每个阶段的学习中保持愉悦的心情。主要参考对象为吴冠中的作品。3年级从儿童喜欢的简笔画入手,以简单的线条画出有趣的图像和表情,同时贯穿并应用简单的国画理论(墨色、用笔、干湿)。4~5年级以具象的为主,鸟、鱼、花、动物为主。6年级根据生活创作,可以画人与人的组合、人和环境的组合故事。
2.每个学期定期开展国画讲座(可以由优秀的学生担任,也可以聘请知名学者)。
3.多让孩子参观画展,多利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提高自己,为国画作品多又质量好的学生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全校师生及家长参观,增强学生创作的动力。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教师根据实验研究中总结的经验,编写专著、培训、撰写论文,成果展示,并将有价值的经验在全区推广。
结题时间:2017年9月至2017年11月
1.提交科研论文、撰写研究实验总结报告。
2.提交研究实践中相关的电子成果资料,集册和个册成果展示等。
3.出版专著地方特色初中校本课程《校园国画》及国画欣赏读本。
4.通过活动课、课堂教学、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国画教学实践,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设计体系并积累优秀活动案例。整理、汇编活动案例、优秀教案及孩子的感想体会,随时随地了解各大杂志的国画比赛信息,交流、展示本校的阶段成果,为交流、提升搭建平台。
5.收集校外美术培训班的国画作品,交流学习技法,提高思想认识,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新知识。
6.整理各种活动照片,编辑国画课题等活动影像资料。
参考文献:
以往的毕业展各个专业轮流展览,每个专业展览时间大概一周吧,很分散的感觉。然而2015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季,较之前可以说是空前盛大的,八百多位毕业生,两千多件作品,在校园各个地方都感觉是美术馆,集中展示,展览时间长,看展的人更多,感觉自己的作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能跟我们说说你的作品吗?
毕业作品算是一次记游,是我对游山印象的总结,《罗霄山组画》罗霄山是指湖南与江西交界一带山水,我出生在那边,春节期间去爬的山,想以组画,连环的形式,表现情节和自己对家乡山水的热爱,我毕业作品上写的画跋:之――余游于罗霄山一带山水,饱览岩壑岚气烟云变化,干峰竞秀万壑藏云。于山中古刹小憩,茂林葱郁,红岩堆垒,小溪流水,如鸣声乐。风来,神清气亦爽。明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现造化之妙在于运墨,运墨之妙得于运笔,借笔墨以写之。惜笔墨能力未及,有憾。岁在己未春三月下浣黎特并记;之二――青松上绝壁,山道逶迤虚,赤峰白袂舞,自是逍遥中。雨后遇此景,宇宙奇观,叹为观止,吾甚爱之。信笔以意作此图,胸中丘壑,笔底烟云,非真亦非幻。诚觉拙笔难勾其精谲,亦知画险必多留烟云气。明月山中实无此竞也,岁在已未春四月,阿特记于京华。之三――空谷传幽云浮春山动,穿林遇景,感山川之生气野趣横生。途中一素居忽而印入眼帘,观其境,此居座拥群峰,古松相抱,更有门前流水声入耳,此山此水伴之。问何人这般得天独厚,莫非此山中之隐神也,终是毋有扣其竹扉,恐扰其清休,误其修为,唯有写其意。岁在己未春四月,黎特记于京。之四――险壑人云霄,势如龙仰首,群山皆仰之,魏昂亦称臣。登武功山经遇幽谷白云,而感造化之妙,
奇哉壮哉,胸中之意,如泉涌。
关键词:写意山水画;构图;技法;笔墨
山水画的创作源于人类对于自然的描绘,后来慢慢的提充起自己的东西,感情和思想等等。在山水画写生创作中要把对自然的感受,对于山水画的观察方式,对于自然规律的把握和表现对象的选择上进行归纳整理,提炼概括,进行一个完整的总结。
一、创作来源
我这次的创作是以《峻岭万木图》为题,是以写意的方式表现。一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山水画有着长久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山水理论和技巧,深深的吸引着我。二是作为一名山水画专业的学生,也已经掌握基本的绘画知识。在大学里,通过对于传统山水的学习,也临摹过多幅山水画,也曾认真地解读它们,我也特别是对龚贤的南方山石峻岭更为喜欢,对他用墨的技巧也仔细研究了下。平时上课也多会学习运用古人的方法进行创作,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来展现,自然中的山石树木的组合,用笔用墨进行探索实践和总结。
在创作《峻岭万木图》这幅作品时,我想到的是自己小时候喜欢独自在树林中游玩,感受静谧的时光,大概是那时候就喜欢上了在山上树丛中的时光。这次创作打算以树木交错为主,山石为辅,重点突出在山中树木从中一片幽静安逸的景象,展现中国传统山水南方画派的内在俊秀。当然,在此创作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像如何把各个位置,像近景中景远景更好地衔接在一起,如何更好地表现出来树木的穿插遮掩关系也是需要着重考虑的。我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去认真的学习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地修改这次的专业创作,希望以此得到一个新的突破。
二、创作思想与技法
在确定《峻岭万木图》这一画题后,我亲身感受到南方山水的内秀,并查阅了大量有关岭地绘画的一些书籍和理论指导,受到了一些启发,在了解并尝试实践后,我开始从水墨山水的构图、意境、用笔等等方面着手来进行研究。
(一)构图形式
这次构图我采取竖构图的形式,以全景构图来表现,来表现以树为主的山为辅的一个景象。比较难以表现的就是树木之间的关系,因为树木厚重繁多和山石的映衬。都需要对比,还有近景的树和中景远景的表现都需要一些表现。还有一些云彩和溪流瀑布等需要融入画面中,⒒面中的层次、虚实关系、留白等表现出来。这样也能更好的避免错误的地方,更好的处理问题和丰富画面的层次感。但是在动手创作时候,同样是有很大问题,会有很多问题出现,例如很多树跟石头的对比和方位问题,虚实关系,树在中景远景的大小问题等等,都是需要考虑的。
构图是创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创作思想和主题的表达,只有构图处理得好才能更好的表达出立意和情感。所以这次创作我用全景式构图来表示,在山水画创作中如果要达到有意境,既要有感情的显示,也需要巧妙的运用绘画技巧来更好地表现山水画的要求和准则。
在构图之前首先我要认真思考每个细节,理出脉络,分清主次,这样才能创作出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和谐的自然美感的画面。侧重运用全景型构图,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经营位置,这里面也包含有山水画的“五远”。在此之前,我是画了速写稿子,在稿子上进行修改在经过老师的指导下,然后才在六尺生宣上用笔创作,一次次的修改,调整,强调出本次的主题,突出整。同时, 在本次创作中,我将着重考虑构图,意境,笔墨等方面,把握好画面的虚实处理,尽力创作出气韵生动,具有审美情趣的作品。
(二)意境美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讲究的是意境美,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对于这次毕业创作,我画的是属于南方的山,属于岭地,所以对此我想表现的是夏季,万树葱茏一片生机的一种景象,站在山上更能浓烈的感受到满眼的绿色,蓬勃的生机,这就是自然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以此达到情景交融,融为一体,能让观画的人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在意境的处理,我想在近景的表现方面注重树木的重叠,多用圆叶来表达。树叶多重视重叠遮挡,还要留空,同时还要注重小桥和流水的方位的处理。中景方面多用树的高矮重叠来表现 树的层次问题,在树中隐约漏出一个个房子,来点景。远景我采用山来表现,体现一个远景山体连绵的景象,表现出巍峨的群山,树木铺满山坡,生机盎然的景象。在一个总体的表现上既需要一个好的链接和整体的统一的氛围。
(三)笔墨技法
笔墨对于绘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一种表现主题的媒材,更重要的是一种带有观念和文化指向的语言。所以在我这个《峻岭万木图》的创作中,我也很重视笔墨的问题,在定稿的时候也多次考虑这个问题。在近景问题中,会注意笔墨较重点到中景稍次之,到远景墨色再浅点。
国画由于笔、墨、纸、砚的工具材料,确定了它不同于西洋画的特点,而且中国画尤其强调艺术表现形式中的笔墨语言。“笔与墨之间,本来是紧密结合不能分割的。作画时,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迹必须以墨色显现,墨色必须随笔迹而出现。所谓‘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也’。两者的分别在于作用的大小,勾勒线条、皴擦点口,以笔为主;渲染托晕却以墨为主。笔主形象之骨,墨主形象之肉。”因此,笔墨是否精到,是评价一幅中国画优劣的重要标志。
在创作中我也很重视笔墨问题,在近景位置笔墨较重的勾勒山石,树木,掌握它们的枝,叶和纹理。在构图时也要注意树的排列问题,树的大小,交叉,前后都要放对位置。枝干用笔多为中锋,也兼侧锋,运用书法中“写”的感觉,把握墨色皴出树的苍劲感,叶子采用夹叶法,水分稍多,速度快,但是特别注意叶子墨色的深浅变化。枯树枝在山水画中,我认为是最难表现的,画枝条就和写书法差不多,运笔要苍劲有力,表现出枝条的挺拔圆劲并富有弹性。山石最重要的就是结构线,因为我画的是南方的山石,更多的是皴擦,运用了披麻皴来表示山石的结构和纹理,展现南方山石的高耸俊秀。
(四)调整画面
水墨画作画时要从布局入手,但心中要装有全局,画局部的时候必须服从全局,所以画局部的时候,不要一次画到,要留有余地,最后调整时还能深入,加强,特别是画大画的时候,要经常站的远一点看整体效果,古人说“远看取其势,近看取其质”,好的作品既能远看,也能近观。
在调整画面关系时,利用树的穿插可以使近景、中景、远景自然地统一起来,并利用树与树之间的缝隙布置中景。如龚贤所作的《木叶丹黄图》,即利用“树”的穿插组合,使得中景若隐若现,实中见虚、虚中见实,虚实相生韵味十足。我将借鉴古代树的画法并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使树的形象真实且具体,充满灵性美笔用墨非常严谨,形神兼备且注重局部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较为严格的写实原则。并且学习各种皴擦是必不可少的。在六尺整张的大篇幅创作中可以用整个技法来处理这些山体的问题。可以在创作练习中尝试牛毛皴、披麻皴、荷叶皴、雨点皴、匀浆等皴擦法。除了节约创作时间,把精力都放在突出画面主体内容上。通过对画面词汇的构成以至整体氛围创造等塑造来体现其独特的美感。
三、作总结
这时候的创作是等于学习和突破自己的一个阶段。从开始构思到收集素材到画草图最后到定稿,一步一步地来。光是想法和构图问题就很费脑筋,这段历程虽然谈不上苦不堪言,但也是煞费苦心,面对自己的创作总是有很多矛盾又不懂的地方,由于对于老师的谆谆教诲,使我不得不把坚持独立完成,多努力多尝试做到先让自己满意。本次创作,从开始创作到最后的定稿,我都很认真的对待,从中让我学习了很多关于水墨山水画方面的表现技法与理论,以及以前还没有尝试过的八尺的画,大幅山水画实践要注意的问题,从而使我开始对水墨山水画有了新的认识和加深了对山水画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教研室编著.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11.
[2]黄宾虹.黄宾虹中国画大师经典系列丛书[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10.
[3]曾刚.曾刚画集[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1,3.
[4]王中年.太行颂――中国山水画研修院长治写生作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6.
[5]贾国英.名家画名山――太行山篇[M].天津:杨柳青出版社,2013,7.
[6]贾向国.暗淡清寒听天籁[Z].北京:798桥艺术空间,2013,6.
[7]黎雄才.百年雄才[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2,10.
唯美的本意是追求、展现真实和超越时空的美。“美”是艺术的本质,艺术的使命在于挖掘这种“美”,为人类提供思想和感观上的愉悦,故而众多的艺术家如痴如醉的追求艺术的“美”, 陶瓷艺术家在粉彩花鸟画的探索中和成果里实现了这个“美”。 陶瓷粉彩画独具风格,画法上有“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没骨”等,不论何种画法,粉彩花鸟画唯美性的体现都逼真达到了再现“美”的目的。概要总结,粉彩花鸟画的唯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工笔花鸟在粉彩花鸟画中的唯美性
中国工笔花鸟画源远流长,它“始于唐代,成熟于五代,鼎盛于两宋”。千余年来,名家辈出。中国工笔花鸟画在精神内涵上,以形传神,形神兼备,崇尚意境和情趣,追求主观精神的表达和体现,因此,工笔画是“笔工而意写”。其不仅是“应物象形”,而且是意象的写实性,在能动的观察与写生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再创作,追求传神写照,从而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它是天人合一的、形象的诗歌,视觉的音乐,心灵的篇章。粉彩花鸟画成熟演变成具有中国画用色丰富,阴暗层次强,用线有浓淡粗细之分,花叶用广翠加以打底色,分出明暗层次,花头也巧妙地用玻璃白打底然后再用洋红、净苦绿、紫色等加以洗染,这种工艺操作方法完全是国画工笔画中的操作方法,其效果简直是中国画在陶瓷上的再现,其工艺性柔美的和中国工笔画表现技法融为一体了,表现出特质的唯美。
二、构图的唯美性
陶瓷艺术家在创作一件粉彩作品时,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尤其在构图布局上考虑得特别周到,要“相物而赋形”。粉彩花鸟画在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构图绘画方式:一种是在画面不足的地方或画面不够完整时;一种是有意识地留下某些部位,使画面显得稳定而又协调,达到预期的美化效果。总体上根据陶瓷载体的特点,进行定位构图,如“半景式构图”是借鉴了国画的构图方式。当花与鸟组合时,形成了花鸟主题,其主题之外按画面中的组合规律及创作意境来衬托主题,加入必要的点山石、草虫、人物等,这样就使得画面的内容丰富而合理的唯美化。
三、装饰手法的唯美性
瓷器上粉彩花鸟的装饰手法与国画花鸟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有工笔和写意之分。在薄胎瓷上的花鸟画细腻而工整,精巧清新,从而形成了细瓷粉彩花鸟独特的装饰效果。在线条上,流畅工整,刚柔结合,具有生气活力和新意。线描的手法完全根据内容和装饰形式的需要,采用图案均匀、工整的线描技巧、趋向写实风格的画,象折枝、通景、开光等构图则特别注意线条的虚实、粗细、深浅,刚柔等变化。薄胎细瓷花鸟装饰也可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其用笔的内涵则要求丰富,既要表现对象的形,又要表现其结构和空间,因此,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对表现对象进行取舍,用笔既要高度概括精练,又要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美,做到形神兼备,画时尤其要善于利用油料的性能,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出工艺材料所特有的长处。另外,花头的画法,多用水点画法,先用薄薄的玻璃白打底,水点颜色含水份要掌握适度,画后以不流动为宜,花心部份色彩宜重,这样画出来的东西好,光润生动、秀丽宜人。粉彩花鸟瓷装饰手法上的洗染,吸取了各姐妹艺术中的营养,采取了点染与套色的手法,自然界各种各样的物象,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人物山水,都可以唯美的表现出来。
四、色彩的唯美性
《陶说》上写道,要“范质施采”,就是说要根据瓷质施加色彩,如薄胎瓷器本身就别具特色,白如玉、薄如纸晶莹剔透,在其洁白的质地上施以淡雅秀丽粉润的粉彩,它正好把花鸟画轻盈、柔灵、生动、美好地表现出来,也就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装饰效果。花鸟画是以描绘花卉、禽鸟来表现自然美的,应该说充满了朝气,洋溢着健康向上的情趣,花鸟的色彩艳丽而不庸俗,清新而不沉闷,粉彩的颜色恰恰具备了这些特点。在粉彩颜色中,由于氧化砷从中起乳浊作用,使色彩有粉质感,这在客观上为画面色彩起了调和作用。在工艺上看,釉上彩为二次烧成,烧成温度在700?900℃之间,它受釉的化学组成影响很小,色彩能够牢固附着在釉上且不变色,彩料色彩丰富广泛,可烧出任何能够调制出来的美妙色彩,包括釉下彩不能烧出的鲜艳色彩。
粉彩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创作发展了陶瓷装饰艺术的主要内容。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了。欣赏、品读勾勒精细、敷色秋丽、富丽堂皇的粉彩花鸟佳作,其唯美的活灵无疑是震撼诱人的。
熊芳 1987年生于景德镇,江西景德镇人,景德镇市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毕业于南昌工程学院,师从江西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毛光辉,专攻粉彩花鸟。其作品构图巧妙、线条细秀、色彩明朗。熊芳自小受到其爷爷“薄胎大王”熊友根的影响,对陶瓷艺术十分着迷。经过多年勤加练习于2009年10月在“第十一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国际艺术博览会”以“薄胎荷叶纹饰碗”获得2009年“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
电话:13767803896
【关键词】成人教育 水墨创作 立意 构图
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冲击,中国画开始出现各种变革。关于水墨画的现实主义写实性、守旧与创新之争、“笔墨”之争、水墨画的边界之争等,众说纷纭。作为中国古老画种的水墨画近几年非常“热”,甚至一跃成为国际、国内当代艺术舞台的主角,各种融合派、折中派、分离派、抽象派、前卫派纷纷涌现出来。水墨创作是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面对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的改变,以及书写方式的改变,各种水墨现象及关于水墨的问题不断产生。高校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学院的水墨创作教学成为重要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成人学生来讲,教师应该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知晓水墨创作的内涵、意义及面临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创作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发展,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水墨画是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墨绘,到战国时期的帛画线描,再到晋唐宋元异彩纷呈的屏扇卷轴,可以看到水墨画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清晰轨迹。”①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云:水墨晕章,兴吾唐代。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称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将王维列为南宗之祖。水墨画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直至当代,其概念和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笔者姑且简单阐述一下关于水墨画的概念:从传统意义来讲,水墨画可视为写意画的同义词;当下也可以指借西方写实观念改造后的写实水墨;或是指在吸收民间艺术等养分后融合改造的新水墨;或是指引入西方理念改造后的观念水墨、抽象水墨等。可见,随着外来文化思潮的碰撞,水墨画的涵义逐渐多元化,它的边界一直在不断延展中。水墨创作作为中国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的基本宗旨应是由传统基础上的包容并蓄,走向多元。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创作的核心是表现自我之观念、情感。一方面,水墨创作需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遗产,深入研究笔墨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视野,吸收西方艺术观念或其他画种艺术观念形式,融合变通,以满足主体表现当下生活多样复杂性的内在需要。在谈到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教学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成人教育,尤其是笔者所在学院成人教育的概况以及学生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的教学有别于普通艺术高校的本科学习。由此,形成了成人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一、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的成人教育概况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称为教育部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历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创办于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成教部,2015年更名为城市学院。学院成人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为目的,即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现设绘画、设计等其他多个专业方向。绘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学生应具备系统的油画、国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创作及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具备独立从事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绘画、教学、科研、创作、设计等方面工作。成人高考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和高中起点升本科三个层次。录取入学后的学习形式包括函授、业余和脱产三种学习形式,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脱产学习只有极少数成人高校有。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专科起点升本科(专升本业余晚上班3年)、高中起点升本科(高升本业余白天班5年)、高中起点升高职(高升专业余白天班3年);学习形式以业余白天、晚上为主。业余高升本普通白天班与美院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学时间一致,即每周16课时的专业课。2016年起,学院增设高升专、高升本2016级业余白天实训教学班,实行全日制学习,每学期17周全日制集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水墨创作教学专指书画班的业余高升本白天普通班和实训班。
二、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类型特点
概括来讲,学院成人教育学生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各类从事与艺术相关职业的在职人员。此类学生多半工半读,大多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职业,如各类设计公司职员、中小学美术教师、地方级画院画家或职员、艺术教育机构职员等。学生大多自感基础较弱,希望得到全面、深入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能,从而创造更好的职业优势。第二,美术类普通高考的应届、往届落榜生。此类学生多为应届高中生或职中毕业生,因各大美术院校招生名额有限、录取门槛较高,无法被高等美术学院录取,转而选择报读成人高招。此类学生希望在美术学科获得扎实的学业知识和技巧,将来从事美术或设计工作。第三,社会上的艺术爱好者。此类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多为30至50岁的爱好者,他们热爱绘画,希望入校后得到专业的培养与深造,能够掌握较为实用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生活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当然,也有一些人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而入学进行深造。
三、成人教育水墨创作教学
2013年,学院绘画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改革成为工作室制度,将原有的综合绘画教学改为油画、书画工作室教学。学生入校后一年级的课程为绘画基础课,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奠定较为坚实的造型基础。到了二年级,学生按个人志向选择进入油画或书画工作室。书画专业学生开始接受中国画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课程学习。相较以往的教学规划,加大了国画基础临摹课,更加重视国画传统技法的临摹学习,水墨创作只在高年级毕业创作、毕业论文阶段进行。与普通艺术高校的本科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入学前的总体艺术素养和美术基础大部分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水墨创作能力,保证教学质量,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经过多年的毕业创作教学,尤其是水墨创作教学,笔者对成人教育水墨创作课有如下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成人教育的特点。鉴于成人学生入学前的基础较弱,课程设置应注重课程之间的针对性和衔接关系,即基础课、专业课、创作课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水墨创作课为例,按照中国画教学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规范,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应阶段性地安排意笔(山水、花鸟、人物)临摹、意笔人物或山水写生、构图课等。同时,在课外应加强学生对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理论的学习,了解当代艺术发展动向,关注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艺术思维角度。这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笔墨的认识、实践把握。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升审美修养,打开创作思路,最终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水墨创作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在临摹课中以意笔经典作品为范本,教师要提示学生临摹的目的是为了揣摩作品的内在精神,分析构图、笔墨语言,从而掌握传统笔墨表现的技法、形式规律,为水墨写生和创作课做铺垫。大写意水墨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和笔墨抽象形式的完美结合,画面的布局,用笔的顺逆、藏露、方圆、尖秃、横斜、软硬所形成的线条意味,墨色的浓淡干湿,用色的铺陈组合,形成画面或孤寂或绚烂、或狂放或平淡等不同的笔墨境界,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传统笔墨的审美认识不应停留在感性模糊的阶段,应强化学生对作品内在精神和视觉审美要素进行理性分析,以获得主观能动的把握。清石涛曾在题画诗跋中云:“古人写树叶苔点,有淡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介字、品字、字。……吾则不然,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②山水画中小到一个点法,就有如此多不同的形态寓意,笔墨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意笔人物写生课则强调造型研究、造型与笔墨之间的关系研究(形神关系实际也是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应避免对临摹阶段掌握的笔墨技法进行概念性地僵硬复制。应在“师造化”中,锻炼造型能力,找到自然物象和笔墨语言的转换,从更深层次理解笔墨的涵义。古人云,法由心生也。一幅经过作者高度意象处理的写生作品也可视为创作。构图课一般会专门安排学时来上,也可以安排在临摹课的课外作业中完成,教学以传统国画经典作品和西方现当代经典绘画为范本进行构图分析。教师在以传统国画经典作品为范本进行临摹分析时,应在对作品的精神分析、作者的个案分析之上,加强对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笔墨、皴法、空白、虚实、疏密等构成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用主观、抽象的眼睛来组织画面,回归到视觉语言的本质。同样的,在面对西方现当代绘画作品时,应对视觉审美要素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从心理、数理构成、文化,甚至科学角度去进行感知认识,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画面的内在主题、表现形式,培养主观能动的创造力。到了创作课阶段,应综合前阶段的学习体会,启发学生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出发寻找主题,打开创作思路,大胆进行水墨语言创作实践。所谓“法无定法,有法至无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实验和探索。注重基础课——专业课——创作课的衔接,有助于课程之间循序渐进地平稳过渡,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能力。但毕竟艺术教育无法机械地一概而论,教育过程也不可能完全套路化、模式化。因此,课程之间的界限不能绝对地生硬划分,它们之间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关系。实际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包含着对创作要素的认识,如果能将创作课的创作各要素渗透在各个课程中去,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较早形成主观的审美判断和创作意识。
(二)立意——从生活出发寻找创作素材
创作来源于生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从个体个性出发,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生活,大家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也未必能抓住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并且表现出来。在信息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冲击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过于追求快餐文化和最快捷的实际效应,使得内心越来越浮躁、空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创作方式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带有强烈的模仿烙印,显得空洞、简单。正如画家卢沉所言:“没有幼稚的模仿,就没有成功的创造,但是必须警惕以模仿冲动代替创造冲动。”③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模仿出一张像样的作品已非不易,但这种创作并不是真正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学生模式化地照抄现成品,从而失去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另外,科技的发达使得现代人足不出户或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丰富的资讯信息,学生不一定非要像老一辈画家一样长期下乡,深入到一个地方去体验生活、寻找素材、创造自己的绘画图式。学生完全可以关注当下、关注自身,去表现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搜集相关创作资料、信息、照片等。当下,主题选择的自由度使得水墨创作展现出比以往更加活跃的生命力。意,简单来讲,指的是主体内心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悟或观念。意既包含客体的内在本质,也包含主体的主观情感,两者密不可分。立意也就是主体要确定表达对事物的何种情感或思想。通常创作课一开始,大多学生不知道要画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外大师的作品并与学生进行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回归自我挖掘创作题材。成人学生大部分有过工作经历,生活阅历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丰富。教师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艺术触角往往比普通本科生更加敏锐,同时也拥有更为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有时自身知识储备的单薄反而使得成人学生没有太多“合情合理”的套路限制,其情感想象力比较大胆、自由,缺点反而成了优点。况且,当下社会生活本身就已经非常丰富,只要找到创作兴趣点,着手搜集素材就会非常顺利地展开。例如,学生方壮荣曾经是汕头市一名中学老师,其水墨创作《昔》等系列作品的创作构思源于每次当他回到儿时生活的故乡汕头市,都会发现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些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古街旧巷中屹立的古建筑承载了许多他的儿时记忆。为了留下城市的历史痕迹,也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份纪念,他多次往返老家汕头搜集素材,创作了旧建筑系列组画《逝》《迹•痕》等。学生郭楚开的水墨创作《8:50》描绘了带有未来主义般运动感的画面,暗含了作者面对时代高速发展的不安与躁动。学生陈冠儒的水墨创作关注生活中的角落,聚焦于大学四年伴随同学学习、成长的教室中各个有趣、生动的角落。以上三人是同班同学,但其创作理念和手法却各不相同。这一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归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创作主题的庸俗化。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活力,构建敏锐的艺术视角和思维。
(三)构图(布局)研究——锻炼学生将生活中的创作主题提炼、纯化的能力
有了创作构思和立意,如何将作品构思呈现在画面上?这就需要将素材经营成画面。构图即经营位置、章法。中国画叫布局,西方称构图。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谢赫谓之“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构图的重要性。构图,不是对素材简单的复制和罗列,需要学生摆脱过于真实的具象束缚,从照抄自然到表现自然,从自然空间到画面空间,从外在到内在再到外在,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也是对画面元素进行全面思考、抽象审美布局的过程。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总结构图关乎宾主、呼应、开合、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奇正等。教师应借用中、西方绘画要素形式分析,引导学生理性地对画面点线面、黑白灰、形、色、笔触等构成关系进行有意味地安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画面元素之间是统一的整体,每一元素不是孤立的,元素之间应建立起均衡、变化、节奏、张力、韵律关系,否则构图关系就不成立。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深入借鉴东西方绘画大师的构图理念,而不是去简单地抄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构图草稿练习,推敲最佳的构图形式。作品最终要以最能充分体现作者创作精神的画面形式为佳。例如,学生蒋志勇的水墨创作《佛塔》,画面并非常规的自然景象写实再现,而是采用长镜头拉远物象,将画中唯一主体——塔的比例缩小,背景放空、放大,并将整幅画面的墨色控制在灰色度内,以体现出苍茫寂寥的虚境意味。右上角一束灰亮光束斜斜地照射在塔身上,含蓄的暗喻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光明期盼,表现作者对过往经典及信仰之追思与现时生活之困顿的无奈思绪。
(四)表现技法——深入水墨语言形式研究,寻找最贴切主题的创作语言
在构图确定后,要将构图转换为水墨语言,才能最终完成情感和观念的释放。卢沉在艺术随感中曾提到:“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靠反向思维来突破。一千多年的水墨画发展到今天,该用新的审美趣味来代替旧的审美趣味了。太讲方法、太讲笔墨的反面是不择手段,不讲一般的笔墨趣味,以无法代替有法。为突出画面结构,有必要进一步打破‘诗书画印’各自为政、个体鲜明的现状。变形的同时要从造型的角度去变诗、变书、变印,使之成为一体化的艺术语言。不仅是挪移、大小轻重的选择,关键是要改变原来的形态,使之符合整体结构的需要。”④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传统与当代并不对立,中国画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规律并不矛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其他画种的养分,如油画、民间艺术、壁画等,逐渐走向多元。以学生杨静的水墨创作《女人体——重奏》为例,其画面造型、色彩表现摈弃写实手法,作者主观意象地处理人物造型与空间关系。这里的画面空间已远非写实意义的空间再现,人物造型和背景物象皆进行了夸张变形处理,意、型、色、墨、境都有别于传统笔墨,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作品用蓝色调统一色墨关系,在线条勾勒物象的基础上,水、色、墨交融,水气淋漓,营造出关于画室奇幻梦境般的想象空间。学生蒋志勇的水墨创作《佛塔》为了突显苍茫寂寥的虚境意味,整幅画不见一根线条。作者借鉴画家范宽的雨点皴、龚贤的积墨法,同时参考了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派,用各种浓淡的墨点积墨法完成画面,其画面语言单纯,营造出肃穆、宁静的精神世界。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东西方艺术精粹进行融汇变通的研究,不拒绝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毕竟人类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是如此的相似,任何真诚、独特的艺术表现都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五)作品最终的展示效果
以往一旦创作作品完成,作者只需把画交给裱画师傅装框就大功告成了。实际上,作品最终采取何种展示形式、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对作品暗含的主题呈现来讲尤为重要。笔者曾考察过欧洲的专业美术机构,发现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当代艺术展览的作品展示形式非常考究。仅架上绘画而言,早已非装框、悬挂这么简单地进行布展了。重视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思考什么才是切合主题的展示效果应是作者关于创作的最后一步。例如,学生黄懿慧的水墨创作《文房四宝》是画在团扇上的四张小品,作品尺寸如宋人小品般尺幅较小。为了体现和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气息、境界,她特地定制了一个古典风格的原木屏风,将四幅作品模仿宋人小品装裱在屏风中,空间效果极具中国古典韵味。试想,如果是仅将作品装框悬挂于墙面,这样的展示效果很难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古典情思。学生陈冠儒的水墨创作《角落》为了突出主题的角落感,特意将四幅作品裱板后,以十字形垂直交叉树立在展厅中央空地,形成四个类似墙壁间的夹角,相邻两幅画面上的内容刚好左右衔接形成一个“角落”。观众环绕作品一周观看,会发现四个由水墨画面组成的有趣空间角落,由此形象地表现了不真实的真实角落。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弱的成人学生来讲,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课程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针对成人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主旨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包容并蓄、走向多元。诚然,艺术和艺术教育不可简单化地一概而论,过于教条只会适得其反。关于水墨创作教学的思考是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得,并不代表绝对的真理。一味追求良好的教学成果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品格、有作为的人才。创作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诚面对生活、善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钻研的个体。成人教育水墨创作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中国画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继承、发展上,大胆吸收各种养分,锻炼眼力、心力、手力、创造力,在获得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完善人格,为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教师自身,应保持开放、多元的教学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宽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注释:
①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7.
②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65.
③④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3,54.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论文摘要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成为中国画的指导原则。这样可以得到艺术的灵感和心灵的净化。
从毕业到现在,一直担任学生的山水画教学,在这几年教学当中感触颇深。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当中。山水画因能代表民族文化精神而为蔚大宗,“仁者智山,智者乐水。”也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人文理想。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宣扬“老、庄”的宣言诗就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成为政治说教,所以变革势在必然。于是自宋初谢灵运始,山水诗开始了历史之旅。“宋初文咏,体有因革,老庄告退。山水方滋”,文人士大夫们为追求象“老庄”哲学那样超脱红尘,净化心灵、清静无为的美学思想。于是,独往烟霞,模山范水,放情林壑。成为“澄怀观道”者的修养之道。千百年来经过历代画家的前赴后继,不断实践,完成了对自然景物由“应物象形”,到“表心写意”这一质的飞跃。画家对大自然有了崭新的视角。
唐人著作中将中国画分为六门,山水列为其中之一,可见早在隋唐时期山水画在中国绘画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画种,同时,山水画具有复杂的传统技法和完整的传统理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确保学生对山水画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我认为山水画学习应经历“临摹——写生——创作”三个必不可少的阶段,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临摹
中国画主要是利用毛笔的特性,宣纸的渗透性。把画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表现领域,它的关键取决于自然的感受能力和对笔墨语言的把握能力,两方面把握得好,能绘制出一副很好的艺术品,否则反之。用毛笔对景直接写生。对于学生来说难度是很高的,如果在学校里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学生在写生时将束手无策,无从下笔。所以我们在对景直接写生之前,必须先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临摹练习,从中学习、了解山水画的诸多传统技法,感悟前人山水画中的的精神境界,以便提高学生对景写生的能力。
从北宋的范宽到明清的龚贤,流派很多,技法也很多,但都要经过大量的临摹学习,所以在临摹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总结、研究,了解每一朝代不同时期画派的特点,人文思想和绘画技法。知道画面好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哪些适合自己重点研究。说到作画的表现技法,山水画中主要是利用各种皴法来表现山之起伏、树之繁茂的,较常用到雨点皴、混点皴、披麻皴、大小斧劈皴等,其中以线为基本表现形态的披麻皴运用颇广,有长、短披麻之分。这种皴法由五代董源开创,适宜表现江南山水的秀润之态,而荷叶、解索、卷云、牛毛等皴法亦是由其演化得来。我们利用这些皴法加之对古人的理解,吸取他们的精华,整体把握,这样临出来的画。既有古人的精神,又有自己的想法,这就为下一步写生打好基础。
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在自己的理论著述《笔法记》别强调了对于自然物象的“真”和“似”的区别,即临摹和写生的区别,提到“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为“气质俱盛”,想要再现真实、生动地艺术形象就必须对真山真水进行深入地观察和研究,明确了对景写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客观的表明了临摹和写生的承接关系。
二、写生
从我们熟悉的城市来到新鲜的大自然,空间的变换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身处自然,感触自然。才能更深刻的表现自然,画家石涛就曾久居深山数十载,之后在自己的画作上无限感慨的题写:“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字样,其意在于,告诫后辈在进行绘画创作之前,一定要有大量的实践积累作为基础,做到成竹在胸,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而丰富的作品。下面是我这几年写生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1、感悟自然
我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山区写生,在写生的过程当中边教学边实践,有了新的思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情感,鼓励他们用心去热爱自然,感受自然,把自己置身于自然,去感受山川的空灵。古人云:“悟对通神”,想要准确的领悟山水画的绝妙境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让自己的心灵融入到纯美的大自然当中,真切地感悟山水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使画者的心灵得到净化,进而使山水画的精神得以升华,做到“情境合一”。
2、观察自然
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认识大自然的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山与山之间,山与水之间,山与树之间,树与树之间,水与水之间,人与山水树木之间等等,既要整体,又要局部,整体去观察山的势,局部看精彩的部位,总之,摆在我们面前的自然界犹如一幅画。既有山的开合,又有精彩的画眼和严谨的局部,而关键就在于你要如何去发掘它潜在的魅力。
3、描绘自然
学生通过前一段的临摹以后基本有了一定的技法基础,根据我们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就应该细心的描绘,在描绘自然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构图
因为中国画与西洋画在构图上是有根本区别的,西洋画的构图属焦点透视。而中国画一般都是散点透视,不受定点的约束,意在体现“望秋水,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感受。
取景
可分全景和局部(小景),取全景时要体现主次关系,还要注意加减,山可以加可以减。也可以加些生活素材,如房子、人物、树木、河流等用以点缀,也可取小景,比如山之一角。水之一涯,可构成一幅小画面。
变意境
在画的同时就是你创作的同时,你可以用心去感受,可以把春天画成夏天、秋天。还可以把冬天画成秋天等,这样能产生新的感觉,同时在颜色上加一些变化,比如用赭石色渲染山顶和山坡可以营造深秋的氛围等等,以此来调动画面的情调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总之,自然中的景物搬到画面上都需要笔者的组织、经营,画面的构图、面积、虚实的变化和黑白的处理也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
三、创作
创作主要是学生通过写生,用自己的视角和语言来完成一幅感人的画面,前人的东西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照抄。山水画就同诗歌一样要体现出自己的感受,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所以“立意”还要通过构思、构图、笔墨、色调、黑白浓淡等形式相互协调表现出来。
蓬皮杜之后
生于1972年的叶剑青经历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在思想领域和艺术创作上的全面开放为中国知识界带来了一股春风。、黄永、89现代艺术大展??这些标志性人物和节点在叶剑青的记忆里历历在目。《天书》、《〈中国绘画史〉和〈现代绘画史〉在洗衣机里搅拌了两分钟》??脱离了“红光亮、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开放的创作意识将那个年代的艺术完全带入到一个新的境界。而在这之后,中国当代艺术成了西方艺术的跟随者。世界各地的走访与游历迫使叶剑青反复追问中国当代艺术的前途,追问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责任。
艺术不仅是形式上的变化,它是社会、经济、文化长期演变的结果。快速生硬的嫁接虽也能结出口味独特的果实,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便难以为继。美术史的经验向我们证明,流传下来的大师作品,必然是新艺术的种子在深厚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有机艺术。而无论什么时代,浮于表面的形式嫁接都是无法流传的。
文艺复兴是欧洲的大时代。当来自欧洲南部的艺术风格传到北方,北方各国如何面对新浪潮的冲击?丢勒在采用新材料绘画的同时,以德国严谨工细的传统开启了德国甚至是北欧文艺复兴的新篇章。其笔下精美的花草和母亲的画像,展示了一个民族对自然的崇敬热爱和亲情的朴素真挚。二战后的欧洲失掉了艺术中心的宝座,美国艺术大行其道的60年代,即便是在德国举办的卡塞尔文献展,也是满目的里希滕斯坦和安迪沃霍尔。那时的欧洲就像是今天的中国,面对外来文化的融合又找不到艺术的突破口。年轻的里希特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同样思考着欧洲艺术的未来。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里希特用古典油画的方法绘制出照相写实主义的图像。比较欧洲和美国的两种照相写实主义作品,欧洲深厚的油画传统在作品中呈现出的色层和质感绝非美国艺术能敌。
“中国当代艺术用30年补了西方300年的课。”批评界有话语这样描述中国的现实。“我们的艺术教育从来都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梵高、毕加索。这些是从西方的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我们是从中间嫁接过来的。”从蓬皮杜艺术中心出来的叶剑青找到了缘由,但是问题就来了,中国文化从哪里入手?
黄公望的世界
文化间的融合与渐变是叶剑青一直关注的问题。从佛像、文人相到风景再到巨幅的《富春山居图》,叶剑青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将当代手法与传统文化结合的问题上。确切地说,他在寻找一种方法――如何使用今天的技术将我们的传统向前推进。
结束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叶剑青从中国传统文人的图像中汲取营养。2000年的作品《文心造影――谱系考》以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人造像为内容,用统一大小的画框呈现了一个中国文化的谱系。这组作品无疑受到了里希特《48幅肖像》的影响。但在《文心造影》中,或出自版画,或源于中国画的精妙线条成为了作品中的精彩之处。这也成了叶剑青日后作品中着重表现的内容。
“观音”是他创作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敦煌壁画中仍然能见到面容慈祥,表情端庄的观世音菩萨嘴角画着两撇小胡子的形象。不明就里的观众可能认不出这个形象,甚至无法将他与印象中的观音对等起来。佛教传入中国,本是印度王子的观音菩萨,其谦和、慈爱的形象契合了中国传统中对女性的想象。在长期的演变中与中国文化适应融合,宋朝之后,观音菩萨的形象完全变成了女性,代表慈爱、生育、平安的女性观音一直流传到今天。观音菩萨是外来文化中国化,而后来成为中国本土重要文化符号的成功案例。这是叶剑青在文化转型思考过程中的重要标识。
在叶剑青的心目中黄公望是能够全面代表中国精神核心的艺术家。元朝北方胡虏夺权,汉人被迫南下,政治上的失利致使汉人处境的窘迫。传统士族气节仍在,把持着儒家家国观念,以道教为精神归宿,退避三舍,寄情山水,此为元代艺术家之大格局。较之倪瓒的全然出世,赵孟的积极入世,黄公望介于两者之间。艺术之于黄公望,体用兼备而不偏废,是为集中国文化之大成者。《富春山居图》的山水之间虽意境清远,淡然无功,但相对倪瓒笔下的稀树远山更加饱满丰富。道家风水奇术置于其中,景物之间高低错落也颇有讲究。同时,南派山水氤氲朦胧,施以浅绛设色,是为一画一世界。从对景物的感受到对画面的安排,再到技法的应用,《富春山居图》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黄公望的完整世界。
讨论文化,描述文化,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以什么样的立场讨论,就是要以什么样的文化面貌经营。黄公望的世界是一个集儒释道于一体的中国。叶剑青认为这是一个能全面代表中国文化面貌的世界――《富春山居图》也正是一个承载着黄公望世界的图像。
带着对先贤的敬仰,叶剑青多次踏访富春山,登山、乘船、仰望、远眺??2014年11月,26米长的油画《富春山居图》在798艺术仓库展出的《新朦胧主义》展览上与观众见面。借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图式,叶剑青用油画材料呈现了一个自己的世界。
毕业于中央美院壁画系的叶剑青接受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从26米长的画幅上我们能感受到他对画面的控制力。看起来氤氲朦胧的画面中,加入了他独特的油画语言。玻璃水痕的标志性图式、油画仿制的中国画线条,甚至是远景中出现的现代楼房,都在这幅“长卷”中得到了新的演绎。当然,这是叶剑青的世界,它有对古代艺术家的致敬,有自我风格的呈现,有对当下社会话题的回应。借古开今,中西交融,《富春山居图》成了叶剑青阶段性的总结。
失神地凝望
如果这些宏幅巨制是叶剑青创作的阶段性总结,那么中小尺幅的朦胧风景最能代表叶剑青的创作状态。这是一种东方经验的视觉化呈现。不同于西方世界观对自然科学的精益求精,影像技术在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中变得清晰再清晰,中国人对形象的感知胜在与实物的似与不似之间,朦胧氤氲的画面正是从这种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