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第1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开放教育网上教学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开放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

利用“电大在线”平台构建基层电大网上教学环境

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对策

英国公民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

英美教师评价述评及启示

理性组织人假设与大学生自信心重塑

大学生勤工助学现状探讨——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

对综合英语一体化教与学设计的思考

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实训探析

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贯穿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研究

英语专八“听力填空”教学中听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Proteus在现代电子电路与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反思

钓鱼技术综述

变译理论指导下汉英旅游文本的翻译

“阅读河流”中的缘情写景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

试论远程学习者的生活世界

开放教育“三环一场”教学模式中学业顾问的角色定位

基于“理解”的远程开放教育面授辅导探析

浅析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优化整合

学习型政党视角下的干部远程教育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从教学模式看中西方教育观的差异

论交际法中的自主学习特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按课程组班分层教学的探索

基于问题式教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初探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负迁移影响因素和教学对策分析

大学英语听说课现状及其改革策略

模因论与英语口语教学

基于.NET多层架构的图书馆信息系统的优化设计

浅谈校园网络安全管理

幻灯片制作中的声音问题

技术进步对山东省经济贡献率的实证分析

基于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研究

浅析校园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

网络化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方法

深入研究高校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构建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基于TQM的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条件质量控制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办学的重要目标

地方电大师资队伍建设之我见

用最小二乘算法实现最优的声场区域控制

Web和工作流在选课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课件开发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网络环境下高校和谐德育的困境及出路

娱乐:网络媒介下的“山寨”的本质

探析“知沟”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

济南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会计集中核算利弊及改进建议浅析

浅谈我国紧急状态制度现状与人权保障

浅谈形成性考核的过程管理

关于我校高职教学管理的探讨

第2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教材虽然讲述的是童年故事,但由于童年的特殊性,“童年文学”绝大部分是成年作家的价值结晶。他们热衷于政治至上,于是诞生了敢于交白卷的“小黄帅”;侧重于阶级第一,于是诞生了勇斗地主的“刘文学”;倾向于民族为重,于是诞生了抗日救国的“小雨来”;钟情于“教育为本”,于是有了知错能改的“小花猫”等。可以这么说,成人对于童年的理解,既决定着语文教材本身的基本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姿态。

近来,接连听到有人指责现行教材“长着新时代的脸,跳着老封建的心”,至今没有走出政治童年、阶级童年、成人童年、工具童年的怪圈;甚至有专家高呼现行教材让“童年死在教材里”,甚觉有点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我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对于童年(现代童年)生态建设,尤其对于儿童自信、自主、自然的主体精神培植,虽然不能说大河通通向“童”流,但毕竟还是以“童”为北斗。下面试以传统童话《小猫钓鱼》从教材中隐退,日本童话《去年的树》轻装上阵为例,谈些自己的观点。

一、以平等为灵魂,走向独立的童年

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固守着“父为子纲”“长者本位”的条条框框。少儿教育好比种果树,预定的目标是果子质量好、产量高,若对幼树不剪枝、不整形,果树徒长枝叶杂乱生,必不能结果。正统文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错误、不成熟的原罪来到世上,解救他们唯有靠师长。要改造孩童的灵魂,不管想不想接受、能不能接受,教育者都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统思想的强制灌输,使儿童达到朱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这种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下,“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成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造的宗旨。儿童文学成了成人意志的图解,阅读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刚性的教训。“犯错误――遇师长――受教育”成了儿童文学教材的基本格调、经典板式。一如金近先生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童话《小猫钓鱼》。显然,作者怀着教育儿童的动机和“自信”,强调小猫的不成熟、不可信,表现出一种否定性而非建设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如果说乖巧、听话是传统儿童教育的GDP,那么平等、自由就是儿童时代的DNA。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如果意欲培养臣民,就必须与儿童为敌,逆势而上;如果立志造就公民,则应该与儿童讲和,顺势而为。很显然,时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教育选择了后者――以生为本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逻辑起点。《去年的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履从容地走进了语文教材。

《去年的树》是一个很儿童、很诗意的故事:一只小鸟,一棵树;一个唱歌,一个听;一个失踪,一个寻找。仅此而已。但读过故事的每个人,都不难从故事中,呼吸到无处不在的率真、自主、超然的诗性气息。他们你唱我听,轻松自在;你丢我找,全凭心灵作主。没有诸如鸟妈妈式的权威,制止他的“盲目找寻”无异于大海捞针;也没有诸如大树公公式的长者,告诫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命箴言。整个故事,洋溢着对小鸟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寻找经历的高度肯定。我们知道,儿童阅读是近距离阅读,也是一种移情阅读。在读《去年的树》时,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任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小鸟,陪着他天马行空般地去寻、去找、去哭、去唱。一个纯洁真挚、独立自主的童年形象活灵活现建立在阅读者的印记里。

二、以尊重为血脉,走向自然的童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所笼罩,所主宰。为了成人的“将来”而牺牲童年的“现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最为巨大的破坏是来自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由。但是,孩子生命的蓝天始终被一纸薄薄的试卷给遮黑了。考试成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生活就是为了考试。

在成人看来,小猫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老猫也是该好好“”了。你看:小猫刚来到河边开始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觉得蜻蜓可爱,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结果,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到一条大鱼了。在这里,作为成人的猫妈妈显然是把钓鱼看作是正经的学习,对于小猫的如此贪玩,已经用了自己专心钓鱼且钓到大鱼而“其身正”了,可贪玩的小猫居然不思前非,迷途知返。当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这还了得,再发展下去就是丧志了。猫妈妈再也不复“身正为范”地柔性教育了,转而坐到道德的神龛上板起面孔,直言训斥“你三心二意的,怎能钓到大鱼”。

伦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这一代人不能挥霍、破坏下一代人的自然资源。同样的道理,成人不能拿一个孩子的童年阶段去作他成人阶段的牺牲,保护童年生态,是成人应有的姿态。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生命存在的主要意义。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无异于叫商人不能买卖,让酋长拔营离寨。而《去年的树》正是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脚,她因出于对童心的尊重而赢得了童心。整个故事,围绕着“玩”而起承转合(我把小鸟给树唱歌视作玩乐,因为这里的唱歌和儿童的玩耍一样,只有审美性,没有功利性)。如果《小猫钓鱼》是一纸关于玩的批评书,那么《去年的树》就是一曲关于玩的赞美诗。一个爱唱歌、一个爱听歌的儿童形象;失去朋友后火急火燎、哭着找着的儿童故事;万物有灵、物我不分,围着灯火唱歌“践诺”的儿童思维等,在这里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三、以审美为形态,走向个性的童年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常识常常达不成共识。人们的理由似乎十分简单:儿童年龄小,不成熟、不理性,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因此对儿童谈审美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能运用概念,编个故事,换个说法,就像给药丸包上一层糖纸,就文以载道了。编教材的也可谓用苦良心,他们就像勤勉的主妇,揣着事先写好的菜谱,行走在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超市里,寻找着与之对应的“菜肴”:加强卫生教育,就选《小金鱼拔牙齿》;加强劳动教育,就要《小白兔和小灰兔》;加强实践教育,就挑《小马过河》……至于孩子不爱学习只爱贪玩,那自然得加强学习习惯教育,就拣《小猫钓鱼》。其实,谁都知道,儿童教育虽然和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但毕竟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光就方法而言,前者讲究刚性、直接、明白、单一,而后者则注重柔性、含蓄、间接、多元。

然而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去年的树》,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存在着一个自主、平等、开放、多元的审美现场。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认知,甚至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这个美学超市中,都能找到各自所需的情感商品:有环保的、友谊的、诚信的,甚至跨越生死之爱的等等。就语文教学来说,“情动于衷而发乎于外”,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则依赖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则依赖于贴近生活、触及心灵的语境创设。《去年的树》给我们的启示是:越是内涵丰富、价值多元的故事,越具审美的感染力,越能培植儿童的主体精神,从而越能承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

四、以开放为筋络,走向成长的童年

在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里,由于强调孩子的无知性、从属性,因而对童年的架构也仅仅停留在生理的童年范畴。传统童年观认为,儿童几近白板一块,知识不足,经验不广,还读不了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本,只能读故事短小、情节单一的“豆腐干”。即使是读《小猫钓鱼》,编者也放不下这份“体贴”,硬要从本来就简单、直白的故事中,作大幅度的删减,努力把篇幅控制在200字之内。儿童只能听懂简单直白的道理。意蕴丰富、取向多种、价值多元,那是涉及的事,几乎与儿童教材坐不到一条船上。因此,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恪守着只为儿童,只能为儿童的教学观点,断绝了通往社会生活的大路小道,把自己包裹成“蚕茧”,然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转着陀螺。整个《小猫钓鱼》的美学意象,是平面、单一地呈现猫妈妈的“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的道德语录,文本的接受对象定格在“儿童时代”。

事实上,童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蚕茧”,也不是一段停滞的生命旅程。童年不仅仅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它还联系、整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童年不是一个片断式的存在,并不终止于成年的开始,而是一个因其对于成年期所产生的必然影响而延续一生的概念。好的儿童文学教材,一方面通过将童年延伸至未来的成年时间,使之成为一种贯穿一生的身体和精神体验;这样,童年的内涵就不仅仅是个体童年期所特有的生性特征和情感体验,也包括了这种童年体验在成人个体身上留下的印痕。而另一个方面,它也把成人规范隐潜地导入童年,使童年的现在时态的点,都与某种将来时态的存在建立起潜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和丰富童年的美学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谁也不会否认:《去年的树》不光今天的孩子爱读,明天的“孩子”也定会在他的成人时态里多次再读。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去年的树》不是一种随着童年之别而别的流星式闪现,而是一颗呈现了丰富的艺术意境和多元艺术价值的永恒的北斗。她以儿童的视角、儿童口吻,甚至儿童的言行,建设了一个自主、自由、自然的即时童年,同时,还审美化地导入了一个庞大的人生境界,带给人的是友情的长青、生死的无界、至真至善的不老。

第3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关键词:观念的转变;教材的取舍;学生的学;教与学的关系;文化的渲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36-01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自从我校推行“一一六”高效课堂模式以来,全体教师都在努力更新自己的讲课模式,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回顾一节节英语展示交流课,我总为完不成教学任务感到失望,感到迷茫。课下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总结其中的得与失、成与败,现将我的几点感悟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面对着这些改革,我受到了以下的几点启示:

一、课改要改的是什么

面对着一次次的课改,很多老师找不到了方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只是一味的按照领导的意思去临摹,去学习,去尝试,没有做到真正的改变,我认为课改必须先转变观念。教师转变“教”的观念,学生也要转变“学”的观念。21世纪人类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作为中学生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而不是去接受现成的知识,所以我们要从以前的“学会”转向现在的“会学”,要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谁掌握了关于“方法”的知识,谁就是最棒的,谁就是最富有的。

因为有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像有了点金术,有了钓鱼的方法和技巧一样,你将受益无穷。这样同学们对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一定的学习责任感以及自我控制学习的能力,就会积极主动做好自学、自主。我们课改要抓住关键,要抓住精髓,课改它仅仅是个形式而已,真正的目的是精神!要改变学生不愿学习,不乐于学习的现状,要改变老师满堂灌的作风,改变老师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自我学习转到第一位,把“要我学”的观念变成“我要学”的观念。

二、教材的取舍

我们在适用任何模式的时候都没有一套合适的教材,没有按照我们的想法编写的教材,那么我们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大胆的取舍,帮助完成我们理想的教学模式,大胆的重组教材,完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

三、改变学生的学

把过去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他自己要学习的劲头,这样就是事半功倍的做法,那就是应验了这句话,外因不起多大作用,内因起着绝对的作用。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去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对学科思想、知识体系有了完整感知,这就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觉得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是想知道这个模块在学科中目前的位置,他往下会怎么发展,可以说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迁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层次提高了,自然学习效率也就高了,成绩也好了。

四、教与学的相辅相成,真正的实现高效

教师认真的备课,设计出合理的导学案,下达切实可行的任务,引领着学生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完成,双方默契配合,有主有次,可圈可点,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着完美的课堂,实现真正的高效。

五、提高整体素质,渲染文化氛围

第4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一、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就要精心设计,激发兴趣,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即就是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奋度(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之四)

激趣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创设情境导入法、巧设疑难导入法、分析课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叙述故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图片展示导入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巧妙设计。例如我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首先通过出示一组世界名胜风景图,引导学生做竞猜地名游戏,激趣引出举世闻名的水城---威尼斯。接着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威尼斯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引出小艇。针对课题中小艇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筛选归纳,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读文、去思考、去探究。

二、指导自学

我们知道,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间,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去做。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导学案,在上课前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其次,指导学生独立学习或分组合作学习。选择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一般为6人),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将小组成员分为ABC,然后明确分工,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C同学发言,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C同学质疑解疑,B同学补充,A同学总结。以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分组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性别差异等因素,组与组间尽量保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三、展示交流

自主、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时间,要让多数小组或学生都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给别人,让学生能充分体验学习的喜悦和乐趣。

交流展示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口头汇报,书面总结,组外交流,也可以是情景表演,道具展示等,到底采取那种方式,要根据集体教学内容而定。例如我在教学《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孩子,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

四、适时点拨

教学中,教师适时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拨云见日,点石成金呢?首先,要看准时机,把握火候,巧判断、善捕捉,一旦学生“心欲求通而未得,口欲言之而未能”时,便倾心诱导,着意点化,保证点拨的实效性。其次,点拨在学生思维的愤悱之际,在思维的最佳处突破,才能拨动心灵的琴弦,启迪智慧的火花,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发展智能。三是点拨在关键处。关键处是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在关键处适当点拨,有益于重难点的突破。四是点拨在疑惑处。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教师要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桥梁,寻找突破口,解除疑惑。五是点拨在思维定势干扰处。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干扰,产生负迁移。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冲破原有思维方式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寻求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向。

五、巩固练习

前四个环节结束后,教师要趁热打铁,借学生高昂的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益,(高效)

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已有知识结构,遵循“分层设计、分类指导”的原则,照顾到不同层面学生,做到“数量合理,难度适中,顺序科学”。例如我在教学《钓鱼的启示》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三道题:1、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大鱼,如果是你,你舍得放这条鱼吗?2、面对大鲈鱼的诱惑,作者能否战胜自己?这鱼该不该放?谈谈你学文之后的收获。这三道题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换,效果较好。

六、达标检测

第5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把握中心,选择辩论内容

要适时地把握论辩的内容很关键,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课文都要有辩论的主题,都要践行这个方式。教师在备课时要掌握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开展辩论方式的课文,而且课文内容应该是值得研究的,争议性较强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体现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课文中,描写人物的文章和写事类的文章比较适合采用辩论方式,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以“父亲是否精神失常”为论题来讨论父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以“你认为哪种评价合理”为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以“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论题。通过对人物的理解来设计论题,并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针对学生的困惑处展开充分的论辩,这样选择辩论内容,学生争辩时有自己的合理想法,表达恰切,合乎思辨规律,锻炼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思维能力。

巧设问题,把握辩论契机

每一位学生,哪怕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感情,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是不同年龄的孩子认识客观事物不在一个层次,但只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建构出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这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时,我问:“父亲想不想把鱼留下,为什么”时,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生1:文中父亲不想把鱼留下,因为他是成人,有自己判断对错的标准。

生2: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他不想放掉鱼,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生3:我认为他在挣扎,从课文中能看出来,他的内心斗争,就像我们捡到钱一样,是否归还失主,也要经历挣扎斗争的。

生4:他想把鲈鱼留下,因为这是他见过最大的鲈鱼,从来没见过比它还大的。

生5:如果留下鲈鱼,即使不吃也可以卖钱,解决家里生计问题。

生6:即使父亲想留下鲈鱼,可最后还是选择了放弃,因为父亲要做个有道德的人,而且还要给他儿子做个榜样。

像这样能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并不少,如果老师在课堂上能让孩子们自由说出自己的体会、感受,就可以让他们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又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时,针对“严监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开了辩论:

生1:我觉得严监生是一个节约的人。临死前他还怕费油,可见他是节约的人。

生2:我也认为他不浪费,是节俭的人,看语文书导语中说他是有钱人,有钱人还怕费油,我觉得是节俭。

生3: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觉得他是吝啬,一个正常人临死前惦记的应该是亲人,他却一直说灯草。

生4:课前我搜集了点资料,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每天收入几百两银子,可以说是家财万贯了,他马上要咽气时挂念的是如此不值钱的灯草,所以我认为他太吝啬了。

生5:我认为他是守财奴,爱财都超过了其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

生6:节约是不浪费,不该花的不花,严监生不是节约,是过分的节约,是非正常人的表现,那就是吝啬了。

像这样的交流、辩论,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多次读文,揣测,倾听别人的理由,在层层阐述辩论中学生反思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体会到严监生这个人物在课文片段中的吝啬形象。表达出了自己的意见,

拓展内容,延续辩论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节语文课所教学的内容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要放眼全单元,甚至是全册书的,如果利用一个机会教会方法,学生由老师的教,转换为自己的悟,在语文课上,学生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就会有自己的发展,这样,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积累的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而教师在备课时,也要精心设计,细致备课,了解课文所能涉及的层面,以一个细节带出课外相关的内容,来拓展学生学习的内容,延续辩论的作用。比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学生在辩论后,感悟出一个吝啬的严监生后,教师可以出示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的经典片段,如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去世前的片段,果戈里《死魂灵》中泼留希金在街上扫荡的片段……让学生感悟其他名家是通过哪些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吝啬的形象。接下来教师再出示几个问句,让学生猜测严监生的做法:

1.他的老婆生病了,他会为她找大夫看病吗?

2.他的老婆病死了,他会花钱办丧事吗?

3.他的哥哥犯了事,他会为他的哥哥花钱消灾吗?

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猜测,然后辩论,说出自己的理由后,教师出示《儒林外史》中展现严监生不同性格特点的刻画:他对妻子的照顾与慷慨解囊、对哥哥的关爱,学生又感受了一个有别于本篇课文中吝啬的严监生的形象,从而激发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知晓人物的性格特点不是单一的,而是富于变化、丰富的。要想感知一个人物,要从不同角度看,才能看得全面、具体。

第6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一)地方化学习是公开的

好的学习方式一旦公开,便会传播开来,影响到学校、社区、城镇的学业活动和社会关系。走进运用这些理念的学校,人们会很清楚地方化学习的内容。因为,在短时间内,就可对社区的自然、文化、历史遗产有很多了解。在教室里、门厅里、墙画上、学习交流中都可以得到学习的指导。

(二)与明确的学业标准并行

学业标准使学生有明确的方向。在农场,学生的方案从独特的角度组织活动,学生充当所有人的组织者。并且,每个方案都根据各州的经济、科学、数学的学业标准构建对农场饮食、农业机械、历史图片、谷仓设计的学习。比如,朱丽叶(Julie)的农场饮食方案详尽地研究早期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以自制为主的饮食过渡到当代的全球性超市销售蔬菜对贸易有何影响;布赖恩(Brain)和朱丽叶的农业机械方案将调查内燃机械代替简单或复杂机械及人力的原因,然后解释某种劳动力被哪种机械替代、为什么被替代。很明显,在方案选择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向导,将难懂的、由老师指导的学业标准变成学生在方案中运用的工具。

(三)积累

这正是良好的地方化学习经历对学生的益处:有助于他们以某种方式积累经验,再回到学习中。比如,当学生了解农场的建筑时,他们在识别、分类、分析的过程中打好了学业基础。地方化方案常应用于许多小组、全班甚至全校。然而,像上述那些扩大了学习范围并结合了学术理念的独具风格的方案,往往是最有影响力、最有成效的。

(四)为父母、监护人、社区所理解

有价值的地方化学习方案在学校、家庭和社区间搭起了桥梁。除了问及“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外,父母或监护人对学生的学习也有所帮助。“我怎样才能对我的社区有所贡献”,这个问题界定了地方化学习的范围。作为结果,测量的结果和完成的方案以知识的形式回报给社区,地方化学习方案要考虑父母、监护人和社区的需要,这就是他们的全部。

(五)反思

做中学与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同样对学生起作用。自然科学家杂志、飞行员的飞行日志、同事间的信件都能加深人们对所进行的活动的理解。同样,深入地研究地方化学习方案需要反思的时间。

(六)实例是明确的、可信的、令人感兴趣的,可以引导人们走向未来的成功

实例意味着:就是那样。你怎样向我证明你对某事有所了解?呈现给我,并能证明、解释,这样我才会明白。最重要的是,让我相信在地方化学习方案中你所做的一切加深了你对世界的理解。最后,一个完整的方案引发的问题要远远多于已经解答的问题。因此,实例的学习应为一个全新的方案提供帮助。

二、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含义和原则

美国农村中小学的地方化学习是一种植根于某一特定地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的学习。社区提供学习内容,学生的工作集中于社区的需要和利益,社区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充当资源的合作者。这种适用于地方的教学能使学生专心于学术,将现实生活与严谨的治学联系起来,同时能真正提高人的品行,并有助于人们在他们选择的任何社区互相尊重,愉快地生活。

地方化学习有六个原则:1)学校与社区积极合作,使地方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好场所。2)学生所做的持久不变的学术作业来自于并奉献给他们所生活的社区,他们练习新技能、承担新职责,在社区担当学者、工人、农民。3)学校教育反映了他们试图灌输的民主价值观,合理地安排资源,这样能很好地了解每个学生,不管学生的能力如何,老师都需要、希望他们参与。4)校内外的专家共同对本社区的学生教育做出决策。5)包括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在内的所有参与者都希望每个人做出努力,并且能经常深入地评价他们的共同成果,许多措施和公共投入加大了对学生行为的评价。6)学校和社区支持学生、教师和他们的成年朋友发挥这些新作用。

三、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的作用

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已经在十几个州推行,一些机构和组织专门研究、改进地方化学习,并将成功的学习方案编辑成册,供各校、教育机构参考、学习,充分发挥了地方化学习的积极作用。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

美国的教育机构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的颁布,给教师和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教师不得不“为考试而教”。而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习植根于现实的问题和需要,学生在达到最严格的学业标准的同时,还能有助于改善社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地方化学习的推行者认为,学生的成绩与学生对他们所生活的地方的了解密切相关,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使本土的和西方的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在阿拉斯加的一所学校,一个教育组织和老人、教师一起开发了特殊的数学和科学课程,这些课程将基础科学和数学概念的教学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俄罗斯管理学校(RussianMissionSchool)三年前是所在学区成绩最差的一所学校,12-16岁孩子中1/3没有上学。现在,每个学龄儿童都上学,考试成绩也大幅度提高,在最后一学年中,3年级的所有学生在阿拉斯加州都是最好的,6名高中生通过了阿拉斯加高中毕业质量考试的所有三部分。在该校,老师和社区成员根据阿拉斯加农村每个季节传统生活活动的特点,开发了一门新课程。在秋天,学生在帐篷里生活两周,学习钓鱼、识别药用植物、打猎。这门课程延伸到教室里,在这里,学生可以读写当地的历史,学生每周去拜访当地的专家,了解更多的地方文化。仅仅五个月的时间,一些孩子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年才可以达到的水平。此外,学生还被邀请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一次国际专题研讨会。

(二)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校和社区,学生不再仅仅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特殊群体,而是普普通通的“公民”,学生需要参与社区建设和公民活动,视社区发展为自己的责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被培养起来,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可以作为社区委员会的成员,和其他成年人成员并肩工作,这真的让他们感觉自己很重要,在做值得做的事情。美国研究农村教育的重要组织农村信任(theRuralTrust)召集内布拉斯加、南卡罗莱那、佛蒙特、俄亥俄和威斯康星五个州的学生、教师、校长和社区官员,策划怎样使农村学生参与到公共事物中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第一学年,在该组织的帮助下,这些人制订了一个公民教育方案,将重要的农村社区事务和学校课程联系起来。学生要学会如何影响决策者,改变与他们的事务相关的政策,争取支持者。学生和他们的积极合作者提到了一些问题,比如,俄亥俄州的教育基本问题,通过对废弃建筑的整修翻新实现内布拉斯加州的经济复苏,在威斯康星农村社区为年轻人和老人的社区集会提供场所。老师们将记录下这些方案,作为开发新公民课程的素材。

(三)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实施地方化学习的农村,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做书面作业,还得到了许多实践的机会,练习了新技能。每个地方化学习方案都要求学生调查、探究、解决问题。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俄勒冈州一所高中八年级的学生实施了一个新方案:为俄勒冈森林部铺了一条小路。这条小路用水泥浇注的动物脚印铺成,直通到办公楼大门口。为了完成这一方案,学生认识了不同动物的脚印,运用测量技巧测量出每种动物的步幅,然后,按比例在纸上画出动物的脚印,再计算出浇注动物脚印所需要的水泥量,计算所出花费,将动物脚印的水泥图案粘在小路上。这个方案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数学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运用数据和测量技巧,如何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

四、启示

美国农村中小学地方化学习有鲜明的特色,可为我国的农村教育提供一些启示。首先,在学习内容上,美国农村学校的学习内容十分丰富,学生需要了解社区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这些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掌握了在课本上无法了解到的知识。而我国农村学校地方化学习内容就较为单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技能为农村学校基本的特色学习内容。其次,在学习目的上,美国农村学校实施的地方化学习是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能力等。我国农村学校开设地方性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个人收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在我国农村地方性课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再次,在社区成员的参与度上,美国农村地方化学习有众多的参与者,除教师、学生之外,还有社区的老人、专家、家长、社区官员等,这些人的参与为地方化学习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人力保障。我国农村地方化学习在教师、学生中都遇到一些阻力,家长、专家给予的支持就更少了。

摘要:美国农村中小学的地方化学习是一种植根于某一特定地区独特的历史、环境、文化、经济、文学、艺术的学习。社区提供学习内容,学生的工作集中于社区的需要和利益,社区成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全方位地充当资源的合作者。这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7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范文

1.“自己摸索得来的比向别人学到的更重要。”

笔者作这样的假设:如果你是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来小学任教,能不能把孩子们培养好,使他们获得好成绩?实践证明,答案不是肯定的。教育有规律,但归根结底,它是变化中的实际操作,跟一个人学历高低有相当距离。

笔者不敢否定高学历,但有一点得承认,高学历跟教育效果不一定成正比例。所以叶先生的这个意思就很重要了。当老师没有“本本”不行,不沉浸到“本本”里不行,但如果不能从“本本”里跳出来,在课堂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摸索经验,积累经验,直面学生现实,就很难把工作做到优秀。“自己摸索得来的”,经教学检验成功的,这些东西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和生命成长。当然也别看轻向别人学习借鉴,否则孤陋寡闻,井底之蛙,照样难做好教育。

2.“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先生真是高明,数十年前就预见到今天的现实,中国教育树有根,水有源。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高效课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乃是教学生学”也!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探索中有个重要理论成果,那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借此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但是,我们做得并不好。许多教师“一讲到底”是不搞了,但却把学生完全纳入到自己教学预设中来。譬如教语文,问什么问题,给出什么标准答案,教师使用什么教学手段、语言都要考虑好,写成教案,送教导处审核通过。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配合老师把预设程序走一遍。有哪个学生越“雷池”半步,越轨预设,赶紧伸剪过去将其修理掉。思想是被统一了,可生成却没有了,独立见解不在了,培养杰出人才的门扉也关闭了。没有生成的课堂一路无风景。听听先生这振聋发聩的声音吧,“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的标志是课堂上要有独立的发现和思想。

3.“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这里说的是语文科教学。怎样才算成功,才算教好了,两个标准:学生自己会读书,不需要老师讲,自己会写作文,不需要老师修改。说来容易,但实践起来,需要老师下很大工夫啊。要培养学生会读书,就必须指导学生学会细读,查字典突破生字,用词典疏通词语,进行追问:这句话写什么、品词品句、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行反思:这段话写什么,这段话怎样写,我的疑问,给出的答案。将其密密麻麻写成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足迹。一天又一天,一课又一课,学生读书能力被培养起来了,他们一生发展的读书功底被奠定了,自然不需要老师再去教了。至于作文,无非是要求学生多动笔,多修改,辅之写作技巧传授,让学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最后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先生的观点。

4.“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语中的,教育的根本就在这里了。如果教师培养起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他们就会去自己寻找知识,猎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走向优秀,走向成功,走向人格健全,考试成绩也不会落后。如果我们帮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教养,你就看不见打架斗殴,滋事闹事,粗口辱骂,看不见野蛮和人性丧失。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文雅儒雅,“彬彬有礼,而后君子”,教育对这个社会就功莫大焉。如果我们培养起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公共场所就不会遍地塑料包装、果皮、纸屑。无论出门还是居家的人们,虽然素面,但却光鲜,虽不名牌,但却穿戴整洁……越是年龄小的孩子,习惯越是容易养成。我们小学教师没有理由自卑,因为我们在从事着共和国大厦的最初工程,我们担负着民族的未来。只是有一点耐人寻味,先生并没有说教育是为了考试分数,是为了培养状元精英!

5.“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引导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这就很成问题了,恕笔者直言,现在相当多的教师是不读不写,哪还说得上善读善写。叶先生那代人,做教师的都要善读善写,谁都以为然。可到今天,我们是连常识都忘了。很多教师只读教学参考书,有部分教师连学年末写份总结,也是东拼西凑。社会指责国人语文素质下降,有些大学自主招考,取消语文科考试。一群知识的传承者,对自己的根——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母语,采取如此虚无率性的态度,真是令人担忧啊。

6.“要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这讲的是身教问题。郎咸平在《郎咸平说,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一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使是北大和清华,谁来当校长都无所谓了。”因为一个校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独立的人格。借用这位著名学者的话来说,一个教师的伟大之处,也还是在于他的人格。“先做到”就是一种人格力量。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字写得规范工整,具有审美吸引力的教师,其班上学生能写好字的不在少数;一个温文尔雅的老师调教出来的班级,调皮捣蛋学生虽不能说绝对没有,但相比要少得多是肯定的;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老师,班上讲诚信的风气就会浓郁许多;一群每天用课外阅读“喂养”出来的孩子,其思想的活跃,视野的开阔,性情的乐观,就比只读课本的同学要强。我们是在教学生知识,教学生考试分数,但千万别忘了,你更主要的是教学生做人,学做真人。人是要靠人来影响的。教师的身教会自然而然烙印在学生心间,影响他们,被他们复制,视为楷模。“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孔夫子又说:“子帅其正,孰敢不正”。“正”就是自己先做到。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才能取得教育人的资格。“道不远人”,真理是平凡的,只是我们要践行,化成自己的实际行动。

7.“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说得多好。笔者始终认为,育人教书是做学问,做学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我们从学校毕业出来,那不表示知识够用,溢满,只表示获得自学的能力。笔者喜欢郑渊洁在《我家三代小学生》一文中的话,大意是说“人生是没有毕业时候的”。工作实践中的自学跟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学习完全不同,它是为了丰富自我,增强能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使自己的日子过得有意义些。这种自学应该贯穿教师整个职业生涯,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

应该说,懂得先生讲的道理并不难,难就难在做。教师要自学,就要静得下心来,每天坚持读专业或非专业书籍,把阅读看成工作常态,逐渐养成习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形成厚实智力背景,把课教出水平,教出风格,教成艺术,成为业里翘楚。然后通过动笔写来带动研究,发现、思考、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产生教育思想。到这一步,自学就引领我们迈向了自强不息。

8.“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我们今天是有些违背先生教导了。这些年来,从表面上看,教育部门对学生品德教育是重视的,每周排两节课上《品德与社会》课。可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更多是依靠做,依靠独立思考来完成,并不是依靠老师在课堂上传授。一位学者讲到西方时说,在国外,面对公共事件发生,不是忙着做结论,判断谁是谁非,而是引导大家去分析思考,自己得出结论。表面看,他们不像我们中国人很有价值观,其实恰恰是在尊重多元的前提下,形成了没有价值观的价值观。小学语文课本选入的《钓鱼的启示》《“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篇文章,也证明了这一点。说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就是一个培养价值观的问题。

当前社会道德滑坡,大家公认,笔者认为,这与学校教育没注重“实做”是有关系的。把一门需要实做的课程拿来空对空,从课文到课文,从讲解到讲解,从背诵到背诵,从考试到考试,结果训练出了一帮能说会道,就是不会做,疏于做的学生来。在教育活动中,品德培养无处不在,只要有心,教师随时可以实做:一个同学家庭困难,没有钱购买校服,怎么办?师生只需每人为她捐出1元钱,学生就可以穿上新校服;派个学生到各班去通知鼓号队的同学放学后集训,附耳告诉学生,轻敲门、喊报告、给老师敬礼,然后再说明来意;毕业告别会,把校工也请来和老师坐一起,接受学生的谢意、感恩;学生课堂上肚痛难忍,老师护送他到诊疗室看医生……美国中小学不设这门课,家长老师就是在“实做”中来培养起孩子良好品德的。

9.“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 读了先生说的这些话,我想到了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应该是“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做到了这一点,良好的校风也就形成了。学生每天生活在这良好校风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了。

只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已经走向了反面,一提校园文化建设就到网上下载些自己也弄不懂的文字来作为校训,请广告公司做成字,张贴到墙壁上。结果,上墙之时,也就是消亡之日;一提校园文化,就是名人画像,名言上墙,就是唱歌跳舞,经典诵读。这些虽也是校园文化内涵,只不过舍本逐末,舍去了教师队伍素养、素质的修炼提高,又能指望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