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班数学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练习六中有这么一道题:
(见题图)这个颁奖台是由3个长方体合并而成的。它的前后两面涂上黄色油漆,其他露出来的面涂红色油漆。涂黄色油漆和红色油漆的面积各是多少(题图说明:这三个长方体颁奖台紧靠着,且中间的1号颁奖台最高,左边的2号颁奖台次之,右边的3号颁奖台最低。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靠近这个长方形面的左边竖直边线的右侧中下方标注“65cm”字样,同时在这条边线上面一小部分的左侧标注“10cm”字样,而在图中还有五处标注“40cm”字样,表明这三个长方体的下底面都是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以及3号颁奖台的右面也是一个边长为40cm的正方形。)?
学生自主解答后,我发现大体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其一是这样的——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65×40+40×40] ×2
其计算结果为128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000平方厘米。
而另一种情况则是——
涂黄色油漆的面积:
[65×40+﹙65+10﹚×40+40×40] ×2
其计算结果为14400平方厘米;
涂红色油漆的面积:
﹙65+10﹚×40×2+40×3×40
其计算结果为10800平方厘米。
学生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呢?对此,我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了探究。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大家发现了两种解法的差别在于1号颁奖台的高的取值不同,即一种解法的取值为65厘米,另一种解法的取值为75厘米。由于题图中明确标注了40厘米、65厘米及10厘米等数值,则可以从中对三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取值,而正常情况下这几个量(已知条件)的取值在图中可以很容易得出来,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误解呢?到底哪种取值是正确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学生甲:如果2号颁奖台的高是65厘米,那么原题的图中就应该把“65厘米”字样标在2号颁奖台的左边,所以根据“65cm”字样标注在1号颁奖台的正面上,我认为65厘米是给出的1号颁奖台的高。
学生乙:我观察到1号颁奖台正面左边的这条棱被分成两条线段,上面较小的部分是10厘米,而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下面较大的部分则为65厘米长,而这两个数字都是标注在这两条线段附近的,所以1号颁奖台的高就是10厘米与65厘米之和,即75厘米。
师:既然同学们对题图中已知数值的读取存在分歧,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个科学的解释——我们可以把题图理解成是由实际的颁奖台按一定的比例缩小而形成的,这就要有一个缩小的“尺子”,我们把它称之为“比例尺”,而在同一个图中,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一定的,那么同学们就来求一下图中有关线段在不同取值情况下的这个“比”如何?
听了我的说法,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行动起来。
经过同学们的测量、计算、比较,最后证实了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
对于一道数学题的解答,似乎大可不必如此“兴师动众”,而课后想起来,我的这种做法并非“小题大做”,而却是“大有益处”的。
1、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2、 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3、 通过“借题发挥”而把知识向未知领域延伸,不但实现了“比例尺”这项知识的渗透,而且还使学生懂得了“学无止境”的道理。
4、达成了培养学生形成细致而有序的审题习惯这一教学设想。
回顾此例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简单地教给学生问题的答案,正如上面的这个问题,如果我只是告诉学生1号颁奖台的高为65厘米,认识不清的学生只要照做就可以了,那么仍会有学生感到不解,甚至还可能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而一头雾水。
重点: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3.汇报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从9接着数;
生3:凑十法(9+4=13生一边说师一边演示课件)
…(多个小组汇报)
4、让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从而优化算法。
四、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师:刚刚美猴王一直关注着我们小朋友,觉得学习很有趣,他也要与我们一起研究数学问题。瞧!你想到
数学问题了吗?(出示9个桃子,8个苹果,6个梨的图片)。
1)生:桃子和梨一共有多少?
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桃子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
2)选择你喜欢的问题解决。
指名汇报:生1:我解决…9+8=17,我是这样想的…
生2:我解决…8+6=14,我是这样想的…
…
(练习稍有梯度,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让知识更具系统性)
2.小结揭题:今天我们创造了什么数学知识?(9加几)
师:现在小朋友用自豪地语气说说你都会9加几。
老师祝贺你们研究成功,这节课满意吗?不过有一点点美中不足,黑板上的算式有点乱,谁有办法?
9+9=189+4=139+5=149+7=16
9+8=179+3=129+2=119+6=15
1)有序的排列;
2)找规律:(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等规律)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我们帮老师用数学方法解决了饮料问题,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在小朋友的平时生活中有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把它记录下来,作成数学知识小卡片。
六、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设计是本着以下几个理念进行地:首先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又能为生活而服务,感受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整理,使学生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发现10以内的加法表的规律,提高计算速度.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探索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举行一场数学竞赛,长颈鹿裁判听说同学们昨天回去写了那么多的加法算式,想把这些算式作为竞赛题,你们高兴吗?不过,长颈鹿裁判可是个特别认真的裁判,他可不喜欢杂乱的东西,他要从中挑选最整齐有序的一组题作为竞赛题,你们有信心把自己组的算式卡片整理好吗?
二、活动一:讨论整理的方法.
教师:这么多的算式要整理,我们从哪儿入手?怎样整理?
三、活动二:引导学生对所写的算式进行整理
(一)按得数分别是10、9……0进行分类.
教师:长颈鹿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组试题夹,请你们小组合作把这些加法算式卡片分分类、整理整理,得数是几的算式就放入几号试题夹中(每个试题夹中的算式竖着排列开)
教师:看一看,你们组的算式写全了吗?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
(二)把算式顺序整理按一定的排列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些算式还是没有一定的顺序,有些乱,我们能不能把每个试题夹里的算式都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整理好呢?
1.学生继续整理,使算式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排列.
2.排列情况:
第一种:第一个加数从大到小排列
第二种: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排列
四、活动三:通过全班交流,得到10以内的加法表
(一)展示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
选几组有代表性的整理结果进行投影展示,并让该组的同学介绍一下是怎么整理的.让学生明白可以有不同的整理方法.
(二)通过全班交流,得到加法表,展示给学生.
五、活动四:让学生独立观察加法表,找规律
教师:我们在帮助长颈鹿整理竞赛题的过程中,复习了知识,并整理得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张表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1.认真观察、独立思考.
2.同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3.找几个小组汇报观察的结果.
横着看,同一行的算式,第二个数都相同,第一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竖着看,同一列的算式,得数都相同.第一列得数都是10,第二列得数都是9……
斜着看,同一斜行的算式,第一个数都相同,第二个数依次小1,得数也依次小1.
……
六、活动五:加法表的应用
教师:我们已经整理出了10以内的加法表,如果现在再让你们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你能不能写得又快又全?说一说,怎么写才能既不漏掉又不重复?
做游戏:找朋友
游戏者每人发一张数字卡片,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得10(9,8)的两人将成为朋友,看谁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朋友.看看谁的答案多.
七、活动六: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说一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案点评:
以帮助长颈鹿整理数学竞赛题的形式,激起学生复习整理的兴趣,同时也渗透了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由于是第一次进行整理,完全放手对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于是采用了引导学生先按得数进行分类,然后再排序的方法,这为下次能够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整理减法表及20以内加减法表提供了方法。对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的排列方法都进行了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通过这种相互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结果的多样性。后来在加法表的应用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如果再写10以内的加法算式,怎样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漏掉,学生说出了要按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些规律来写,这样一方面是引导学生要充分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探究活动
找朋友
游戏目的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
游戏准备
1.若干套1到9的数字卡片.
2.每次游戏前发给每个学生1张.
游戏过程
1.把几套从1到9的数字卡片分别发给全班同学,戴在胸前.全班同学围成一圈做丢手帕的游戏,捉到谁,谁就站在圈中央找出自己的朋友来搭救自己.
2.数字凑成10才能做朋友(可以是两人做朋友,如7和3,也可是三人做朋友,如2,4和4,还可以是四人、五人……做朋友),朋友越多越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通过回顾曾经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重难点: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
资源收集: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多媒体出示曹冲称象图
学生思考:曹冲为什么这样称大象?
二、展开
(一)观察交流,明确转化的策略
1、出示例1:
师:仔细观察图形,你准备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
师:思考后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
(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
(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
如果学生说出这一种想法,则引导用数方格的方法要注意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说出第二种想法,则引用书上:能否把原来的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再比一比。
自己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结合学生回答实物投影演示学生方法。
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怎样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比较面积是否相等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复杂,转化后简单便于比较)
(二)回顾转化实例,感受转化的价值
引导:实际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多次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在一起讨论。
学生充分列举,结合课件演示。
(1):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把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转化成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一个三角形通过切割、旋转也能把它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就是等积变形),从而求出它的面积。
(3):推导梯形面积公式时。
(4):推导圆形面积公式时,通过切拼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来求面积。
……
师: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板书:陌生熟悉
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我们以往的学习中,早就运用这一策略分析并解决问题了。以后再遇到一个陌生问题时,你会怎样想?
(三)分层练习,运用转化的策略
教师相机引导完成“练一练”及练习中有关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
第一次: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练习十四第二题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
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练一练
指导完成“练一练”
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这里什么变了什么不能变?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
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3、练习十四第三题
先独立解答,再交流和评点
第二次数与代数的领域
4、试一试
出示算式,这题你会算吗?你准备怎么算?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
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灵活地分析问题,这样有利于我们想到合理的转化方法。
5、练习十四第一题
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
明确图中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单场淘汰制就是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
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三、总结
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在解题之后总结验证自己的解题策略正确与否进行反思评价。之后他们能将这些策略应用到今后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策略地发展。通俗的说就像我们平时的验算,但它又不同于验算。这一阶段中常用的策略有:
1、验证策略:学生在解决问题过后,很想知道自己的策略是否正确,需要对答案进行验证。验证就是对答案的检验的过程,可以采用画图表、带入原题、与实际比较等。在验证时要运用较多的思考方法如:逆向思考、推理、概括、比较等。
2、反思策略:没有反思的学生只能停留在会解题的这个层面上,有会反思的学生才能有较大的发展。在解题之后,有的学生还会看看自己的解题策略是否还有改进的地方,像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命名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策略,对不同的策略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等,为具有个性的策略、比较独特的策略进行命名,通常用他的方法中能提炼的短语或用该学生的姓名来命名,对他们的激励非常有益处。
4、拓展策略:学生对用这种策略解决了问题,并能够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索,使其策略一般化。这样对于知识的正迁移非常有益处,也能更加激励自己今后对解题策略进行深乳思考。
总之,目前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它方面的学习策略的联系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与发展,可以看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研究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还需要我们从实际的教学中进一步去研究与发展。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原问题新问题
复杂简单
陌生熟悉
认识小数
主 备 课人
授课
人
课时
1
节次
1
三维目 标
知识与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学会认识小数。
(2)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学 习 重 点
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学 习 难 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学 习 准 备
多媒体课件;
复备
互 动 探 究 过 程 及 活 动 设
小数转化为
元角分表示
学生试着总结读小数的
方法
小组合作总结写小数的
方法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好开始上课。昨天老师给大家布
置了一项任务,去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完成怎样谁来说说?
生:汇报调查结果
师:大家完成的不错,谁试着把第2题读读?谁把第3题给大家展示一下呢?和他们写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有部分同学写的不一样,没关系我们一起上完这节课你就会了。
一、导入:
师:老师想去超市买些商品,在坐哪位售货员给我报报这些
商品的价格呢?小熊?风筝?练习本?气球?
生:(板书: 7.25元、8.80元、1.06元、0.58元)7.25元还可以怎么说?8.80元?1.06元?0.58元?
师:擦掉元字观察(7.25、8.80、1.06、0.58),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不是整元数,不够整元部分都有两个数字。他们都有一个圆圆的小黑点。(板书:“.”叫做小数点读作“点”)
师:对!像7.25、8.80、1.06、0.58这样的数(数中有一
个小圆点),都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板
书:认识小数)
二、新授
(一)小数的读法
1.师: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元的数,像毛毛熊价格是7.25元,这个数你会读吗?就在这时小数点显本领了,往数中间一站,把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表示整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角,第二位是分。7.25这个小数怎么读可把老师难住了,谁来帮帮我?(板书:7.25)
2.师:
明明过生日,妈妈给明明买了一些好吃的,谁来报价格呢?酷儿2元5角一瓶也可以说2.5元一瓶…
3.师:读了这么多小数,下面四人一组讨论小数是的读法?”。
生1:小数点的左面的数按整数的方法读,小数点读“点”,小数点右面的数不用读数位。
生2:小数点的左面的数按整数的方法读,小数点读“点”,小数点右面的数按顺序读出各个数字即可。
4.师:同学们总结得真不错!小数点把小数分为两部分。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小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方法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字。读小数时,先读整数部分,再读小数点,最后读小数部分。
5.师:现在大家已经清楚小数怎么读了。拿出我们的前置作业单同桌之间互相读读你调查的商品价格。谁上来给大家汇报你调查商品的价格?
(二)小数的写法
1.师:刚才大家小数读得非常好。写小数很简单吧。请看大屏幕在本上写出小数,老师出示错误写法。
2.师:看则容易,实则不易,谁勇敢的上来自我挑战呢?
3.师:
同学们你们在写小数时,有没有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什么?现在4人一组说说注意事项
生1:要写上写作和冒号。
生2:小数点要点在个位的右下角。
4师:(出示课件)注意: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整数部分是零的写作“0”;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写小数时,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
三、巩固
师: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小数。下面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巩固一
下刚刚所学的知识。蜜蜂怎么这么快采到了蜂蜜,有什么窍门吗?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满分为10分,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快用我们今天学的小数给自己打一个合适的分数吧。
师:我对你们的表现都很满意,我给大家打满分10分。今天,
大家学到了这么多知识,还发现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就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开始自我检测吧,时间为5分钟。 学生试着总结读小数的方法 小组合作总结写小数的方法。
师:看到大家掌握的这节课的内容,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希望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留心观察,勤于思考,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就能发现更多数学的奥妙!
素养拓展
1.
写出下面各小数
三点四五 写作( ) 七点零六 写作( )
六十点一二 写作( ) 零点零五 写作( )
2.小法官巧判断
(1)小数就是非常小的数( )
(2)4.03元就是4元3角( )
(3)0.40读作:零点四十( )
(4)40.030读作四十点三( )
板书设计
认识小数
像7.25、0.25、3.6……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叫做小数点 读作:点
7.25 读作:七点二五
教学反思(主备人写)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2.
初步理解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能力目标: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本领带小动物们安家,并相互说一说它们住在哪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情感目标:
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体验数学课程的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空间中物体的相互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
知道上与下、左与右是相对的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海的变化真大啊!很多小朋友都搬了新家。我们的好朋友小丁丁、小胖、小亚和小巧也搬家了,住在一栋新房子里。他们邀请欢欢和乐乐去做客,我们去瞧一瞧!
二、共同探讨,获取新知。
师:这栋房子里住了哪些人?
对!他们都住在一栋房子里。欢欢和乐乐先要到小巧家去做客。听!欢欢正在问乐乐:“你知道小巧住在哪里吗?”
乐乐怎么回答呢?我们听仔细了:“太简单了!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
[板书]
乐乐把这一层叫做……(上面一层)这一层是……(中间一层)那么这一层就是……(下面一层)。
乐乐把这里叫做……(左面的房间)这里是……(中间的房间)那么这里就是……(右面的房间)。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新本领“上、中、下,左、中、右”[揭示课题]
所以他说小巧住在……(上面一层左面的房间里)我们要像乐乐一样把话说完整,先说哪一层再说哪一面的房间,一起说一遍“小巧住在……”。
老师请两个小朋友把刚才欢欢和乐乐的对话再说一遍。
师:会吗?乐乐要考考我们,听好了:“小朋友,你们会不会用上中下、左中右来说一说其他人住在哪里呢?”
这幅图在我们书上,请你们看着书小组内两人一组,一个演欢欢提问,另一个演乐乐回答。
师:现在老师请每组派两个小朋友来演欢欢和乐乐。注意别的小朋友提过的问题就不要再提了。
三、针对练习,巩固新知。
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师:乐乐说小朋友们真棒!这回轮到欢欢要考考大家了。请你圈一圈,谁住在紫颜色的房间中?
(讲评第一题)
师:会吗?请做书上第2大题。
2.
师:刚才是告诉我们房间,让我们圈出谁住在里面。这回反一反,告诉你一个人,请你把他的房间涂上颜色。有问题吗?请做第3大题。
3.
师:欢欢说小朋友们真厉害,他和乐乐又想了许多问题要难倒你们,怕不怕?这些问题是第4大题,请你们小组内轻轻地说一遍。
师:我们来开小火车。
4.
师:最后我们来做抢答题。第一个举手的小朋友才能回答问题,答对者拿一颗五角星,答错者扣一颗五角星。预备开始!
(1)谁住在小丁丁的左面,小巧的的右面?
(小淘气)
(2)谁住在小胖的右面,小亚的上面?
(亮亮)
(3)谁住在小丁丁的下面,康康的上面?
(外婆)
(4)谁住在亮亮的左面,小巧的下面?
(小胖)
(5)谁住在小胖右面的、下面的房间里?
(康康)
(6)谁住在康康上面的、左面的房间里?
(小胖)
(7)谁住在外婆下面的、右面的房间里?
(小亚)
(8)谁住在亮亮左面的、上面的房间里?
(小淘气)
(9)谁住在外婆下面的、旁边的房间里?
(小玲和小亚)
(10)谁住在外婆上面的、旁边的房间里?
(小巧和小丁丁)
四、公开练习,联系实际。
1、家长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法规,教育孩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规,上下学途中不得嬉戏打闹,过马路时要注意交通信号标志,注意来往车辆,要靠右行走。
2、家长要教育学生不乘坐超速超载车、拼装车、报废车、无牌无证车、三轮车、个人机动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车辆,提高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有效防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3、学生家长不得使用或租用拼装车、报废车、无牌无证车、三轮车、个人机动车、低速载货汽车和拖拉机等存在安全隐患的“黑校车”来接送学生上学、下学。
4、家长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和交通部门举报非法运营接送学生的车辆。
5、家长在学校门口接送学生时,务必严格遵守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管理规定,不要把自己驾驶的车辆停在学校门口或进入校园内,以免造成交通堵塞或引发交通事故。
6、家长要护送低年级学生和幼儿上学、下学并做好与学校、幼儿园的交接工作。
7、家长必须保证自家孩子所骑车辆性能完好。
8、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校、幼儿园和家长各存一份。自签订之日起执行。
学校、幼儿园(章)
姓名
成绩
小朋友们,在逸仙小学已经学习数学知识快一年了,想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吗?那就跟着
一起去数学王国逛逛吧!
百
十
个
数字城
第一站
(共35分)
1、看图写数。
(
)
(
)
(
)
48
52
54
90
70
2、按规律填数
3、(
)个十是80。
6个十加(
)个十是100。
4、74里面有7个(
)和(
)个一。
5、和8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6、60比(
)大1,比(
)小1。
7、把52、47、68、90、25、86这几个数从小到大排列后,
47是第(
)个数,最后一个数是(
)。
3
8
8、用上面的三张卡片,每次拿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然后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填在(
)里。
(
)
>(
)>(
)>(
)
9.在里填上“”或“=”。
9889
11-33
10093+6
35–435+4
10、选择合适的数填在圈里。(9分)
48
76
45
64
49
83
十位上是4的数
单数
比50大的数
图形宫
(
)个
(
)个
(
)个
(
)个
(
)个
第二站
(共9分)
1、数一数
2、下面的一块是从上面哪一块中剪下来的,用线连一连。
计算园
第三站
1、直接写出得数
(10分)
17
–
8
=
11–
3
=
24
+
5
=
60
+
22
–2
=
41
+
20
=
7
+
62
=
68
–
5
=
78
–
50
+
30
=
89
–
7
=
6
+
8
=
16-9
=
65
–60+
80
=
90
–
40
=
50
+
38
=
54
–
40
=
78
–
5
–
30
=
29
+
40
=
15
–
8
=
30
+
60
=
32+
50
–40
=
2、估一估,在得数是六十多的算式后面画“√”。(4分)
45+20
45+2
75-30
75-3
3、(4分)
原
有
借
走
还
剩
17个
8个
(
)个
63根
(
)根
50根
实践城
第四站
1、请你猜一猜,认为对的画“√”。(9分)
13元
44元
78元
(1)小明有连环画34本,故事书比连环画少得多,故事书有多少本?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5
40
68
(2)一(3)班有43人去春游
,一(4)班比一(3)班少一些,一(4)班可能去了多少人?
45人
40人
31人
(3)这个足球可能是多少钱?
5元
20元
59元
2、看图解决问题
(24分)
=
=
?个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校园里有73盆花,已经浇了一些,还剩50盆没浇。
=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个
已经浇了多少盆花?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已经浇了25棵,还有20棵没浇。
小明
65下
小红
40下
小华
30下
=
(1)小明比小华一共拍了多少下?
=
(2)小华比小红少拍了多少下?
小华
30下
小红
40下
小明
65下
=
(3)小华再拍多少下就和小明同样多了?
智力园
第五站
(5分)
1、请你数一数,图中玩绳的小孩有(
1.运用多种感官认识方形、圆形。
2.初步认识方、圆标记,能按形状标记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准备:
1.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找一片方的饼干,一片圆的饼干。
2.圆、方标记各一个,贴在两个盆子上。
3.袋子一个,装饼干用。
(三)过程:
一.摸饼干:认识方形和圆形。
1.出示装有饼干的袋子。
2.请幼儿来每人摸一片饼干,并说说摸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3.T:谁摸到了圆饼干,请举起来!圆饼干是什么样子的?
(圆圆的没有尖尖的角)
〈依上提问认识方饼干〉
二.认识形状标记,按标记将物体分类。
1.出示两只盆子。
A. 指有圆标记的盆子
T: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卡片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标记?
B.指有方标记的盆子。
(认识过程同上)
2.送饼干回家。
T:天黑了,请小朋友把饼干送回家吧!边送边告诉它:X饼干送你回X标记的家。
3.集体检查结果。
出示装圆饼干的盆子:“这是什么标记?里面放什么饼干?”再出示装方饼干的盆子:“这里呢?”
三.到饼干的家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