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研判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集体土地上的房屋拆迁(以下简称房屋征收与拆迁),在项目实施前,都必须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第三条市、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维稳办对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进行协调和指导。
县(市、区)、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的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具体负责各自区域内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仪征市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牵头负责化学工业园区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参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城西区、风景名胜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第四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是:
(一)合法性评估。主要评估实施项目是否符合房屋征收与拆迁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合理性评估。主要评估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兼顾到各方面群体的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否能为多数被征收拆迁人认可。
(三)可行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的时机是否成熟,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到位。
(四)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项目实施后是否会引发重大社会矛盾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这些隐患能否得到有效消除。
第五条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制定评估方案。评估前,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部门和实施单位、集体土地上房屋拆迁项目的拆迁人等组成项目风险评估工作小组,根据评估的要求和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特点,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具体内容、方法步骤和时间要求,保证工作有效开展。
(二)广泛听取意见。评估工作启动后,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将征收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所在地进行公示,让被征收拆迁人充分了解。采取召开座谈会、重点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广泛听取各有关部门、房屋征收拆迁有关单位和被征收拆迁人的意见、建议。实施项目应当履行听证的,需组织由被征收拆迁人和公众代表参加的听证会,评估工作小组综合各方面因素形成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
(三)分析研判预测风险。由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职能单位)牵头,组织维稳、、综治、监察、发改、规划、国土等部门,成立属地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对提供的项目风险评估初步报告进行分析研判,对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作出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防范、应急预案。
(四)作出评估报告。根据房屋征收与拆迁风险评估报告研判小组的分析研判结论,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部门形成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第六条评估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名称、征收与拆迁的目的和范围、拟实施时间和期限、项目范围内住户和单位状况及房屋和土地使用权状况,发改、国土、规划等部门对项目符合各项规定的认可材料或批准文件等。
(二)补偿安置方案公示和征求群众意见情况。包括补偿安置方案在项目现场公示后群众的反映;有关部门、单位和专家的意见建议;依法应当履行听证程序项目的听证情况;根据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进行修改的情况。
(三)对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的评估预测和分析研究。主要包括:
1、补偿标准、安置房地点、腾仓过渡期限等补偿安置方案是否合法合规。
2、补偿安置资金和安置房源是否已经落实。
3、因搬迁给特困企业和住房困难家庭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问题是否得到妥善处置。
4、房屋拆除施工安全是否考虑周到。
5、有可能引发不稳定的其它因素及其化解措施和预案是否制定。
(四)明确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风险防范和维稳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
(五)对项目做出可以实施、暂缓实施或不予实施的评估结论。
第七条项目属地的维稳办要全程跟踪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过程,对评估报告进行认真审核,并作出明确的备案意见。
第八条对已经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的房屋征收与拆迁项目,项目属地的维稳办应会同房屋征收与拆迁管理、、乡镇(街道)等责任部门和单位全程跟踪,及时发现和化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将不稳定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和初始阶段。
第九条各有关部门、单位应积极主动落实房屋征收与拆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项要求,年终将该项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具体考核按《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办发〔〕69号)执行。
关键词: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风险分析;风险控制;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6-03
0 引言
产品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由于各种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使其成为强烈关注的焦点。风险管理是在实现未来目标的过程中将不确定性所产生的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本文将通过质检数据分析产品质量风险现状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建议,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
1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状况
由质检总局的《2013年产品质量状况分析报告》,
质检总局对各省的日用品、建材、食品、工业品及农产品等5大领域的139种产品(含56种日用品、22种建材、4种食品、41种工业品、16种农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制造业产品的批次合格率为88.9%;进出口商品批次合格率98.58%;进出口食品方面批次合格率99.78%。全年共抽查了1.6万家企业生产的1.7万余批次产品,合格率为88.9%。抽查的大、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合格率为95.3%、92.0%、86.3%。
2013年某省共监督检验样品6万余批次(含国抽、省抽、市抽和工商部门委托抽查),其总体不合格率约为7%,纺织皮革类产品和电子电器类产品的不合格率最高,分别约达20%和12%。
2 产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有六个方面:人、机器设备、材料、工艺方法、测量、环境,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技术、人员、管理和环境[1]。
2.1 技术因素的影响
技术因素主要包括机器、材料、工艺和测量等方面。机器设备及相关工具的维护和保养情况及其准确性、精确性情况影响着产品质量;原材料的质量及其保管情况也影响产品质量;选择的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等正确性、合理性及工艺方法的执行情况也会影响产品质量;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也直接影响着产品质量。
2.2 人员因素的影响
由于人员知识储备、技术经验和能力素养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培训力度的不同,技术能力仍有欠缺,违规使用生产原料,掺杂使假,逃避检验检疫等等都将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操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差、粗心大意、不遵守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厌烦情绪以及人为控制难度大等造成操作误差也会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此外,领导的质量意识是关键人为因素,督促各级领导加强质量管理,促进全体员工提高质量意识才能保证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2.3 管理因素的影响
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和产品质量管理体系等管理因素都影响产品质量。如安全用药意识比较薄弱,无监管或监管薄弱状态,监督执法工作薄弱,缺少统一的协调手段等。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质量安全市场秩序不规范、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追求低投入高回报、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威胁着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方面,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音、振动、照明、气体成分、污染程度等都对产品质量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那些对环境条件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加工过程中。
3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3.1 传统产品产业链质量出现短板的风险
传统优势产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但由于产业链的个别环节出现短板,导致整个产业不合格率偏高。原辅材料、标准件和非标外协零部件等成为供应链质量风险,如纺织皮革类产品产业链中的染料、面料及染整工艺,电子电器产业链中的低端电子元器件和电器附件、家具产业链中的人造板、胶黏剂等。由于恶性价格竞争,部分中小企业,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制造成本,选取低价格供应链,导致产品安全性能不合格。
3.2 高新技术产品面临技术和标准的风险
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催生高新技术产品,但由于高端技术产品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留产品使用新颖性,缺乏产品安全标准化设计。且产品在初期缺少标准进行监管,往往会导致高新技术产品整体质量水平不高。高端产品均处于技术发展积累期,个别技术尚待突破,产品成熟还有待时日。
3.3 小型微型企业质量失控的风险
小型微型企业众多,三五人就能凭借一两台简陋的设备开始生产,加之其对质量和标准认识不足,难以保障其产品质量。如商用电器产品的对触及带电部件的防护、电气间隙、爬电距离和固体绝缘等基本电气安全项目的不合格;电源适配器的抗电强度等多项不合格;食品中添加剂和色素等超标;机械压力机的安全防护措施等多项安全措施缺失。
3.4 企业诚信缺失的风险
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假冒伪劣、违法添加、以次充好等。如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钢筋、不锈钢管材的直径/厚度不达标;汽车用制动器衬片使用低劣原材料;加油机非法改造加油机硬件进行计量作弊;石材产品的以次充好;纸制品添加荧光增白剂;液化石油气添加二甲醚等。
4 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
针对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食品等部分关键领域的国家质检中心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能积极快速向上级部门反馈产品质量问题并尽快处置。各质检中心在监测过程中对非食用物质和致病菌等高风险项目,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品质指标不达标等风险项目以及其他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项目,采用不同措施。此外还通过召开产品质量分析会、标准宣贯会等,深入分析产品质量问题,解读和宣贯标准,加大对生产企业的帮扶力度,开展质量提升分析培训活动,提升企业产品自检能力,引导企业强化质量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履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有效降低了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1 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加强风险管控。建立由生产和管理各环节人员参加的风险管理小组,负责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具体包括对风险的度量、评估和决策,员工安全知识的宣贯,生产过程风险监督排查,风险防控措施的制订,安全风险信息搜集整理等。
②监控生产过程达到规程要求。质量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相应的生产过程监控规程和检查员操作规范,监督制度规定的实施和检查员检查工作,要求检查员按相关规定对生产过程、包装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应立即整改,直到达到要求。
③加强研判实现前期预警。质量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根据原料和产品的相关检测、检疫、检查数据,及质监部门的预警信息,对本单位生产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研判和预警。有条件的,可建立相应的预警制度和预警平台,及时将预警信息告知相关工作人员,以便提高生产要求,加强检测检查力度,排除问题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④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通过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加强管理,完善规章,改善运行环境等措施,可以最经济地最有效的减少人为差错,生产企业应用好该方法加强员工培训减少人为差错。因此需要明确各类人员的素质要求,正确考察员工技能,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方能有效降低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⑤严控原材料质量。产品质量控制的好坏与原材料质量是分不开的,因此进场的原材料必须严格检验检查并符合要求。原材料的外在质量缺陷和内在质量缺陷最终都会降低产品性能,甚至产品安全性。找出哪些原材料特性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并重点监控原材料的这些特性。
⑥技术创新增加产品安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安全性能认识的增强,利用技术手段研发安全性更高的产品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同时还能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例如,汽车行业的混合动力系统、起动/停止系统、汽车安全系统等都有效的提高的汽车的安全性能。
⑦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由于行业、工艺过程、管理方式、掌握信息、认识经验及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用户对产品质量安全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控制及关注点不同,因此有必要保证企业间、员工间、供应商与用户之间及时沟通,实现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对不同产品不同用途分别建立安全风险知识库,尽可能降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
4.2 质量监管部门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①成立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为加强全省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风险预测能力,可在质监局成立局领导负责,巡视员、相关机关和事业单位负责人参与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的工作机制;收集全省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分析整理监督抽查信息、标准变化信息、产品质量曝光信息;开展风险预测并预警;制定专项抽查计划;构建风险监控体系。
②加强对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收集、分析、研判、评估等安全风险研究工作,建立质量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预警和处置,避免系统性、全面性重大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出现,减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造成的危害。
目前质监系统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意识不强,安全风险管理理念不清晰,相关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际应用较少,因此要加强风险控制的研究和应用。
③加强对部分高风险产品的综合风险评估。产品的使用风险不仅与产品自身的质量有关,还与安装情况、周围环境、使用人员等因素有关。如电热水器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用电环境达不到要求(无接地保护,布线不规范等)的农村,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在小孩的情况较多。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应进行综合性的风险评估,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2][3],完善制度规范,加强监管,保证产品使用安全。
④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根据文件[4]要求做到对质量安全问题早发现、早沟通、早报告、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提高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大事故,或尽可能减轻危害。风险信息研判采取分级研判和专门研判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质检机构都应当对收到的信息认真组织研判,通过科学研判确定风险性质和采取处置措施。建设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预警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风险监测信息的报送、分类、研判、处置、统计、预警和。通过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的搜集、分析、研判和统计,有利于对倾向性、苗头性、疑问性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掌握,以便及时预警和处置。通过该平台还能相关信息,以便质量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产品质量风险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⑤加快标准体系建设,规范工作流程。质量监管部门应引导产品生产企业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对因标准缺失导致高危风险产品的行业标准体系建设。鼓励相关企业和检验机构积极跟踪研究国外标准和技术法规的新动向新变化,结合需求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和修改。如严格执行“抽检”分离制度,规范“抽样”“检验”工作流程,确保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⑥加强技术储备,提升技术能力,建立速效科技攻关机制。在科技研发过程中,积极开展相关产品(特别是高风险产品)的检测技术研究工作,开拓检测范围,提升检测能力,并注重技术储备。为应对突发事件,应建科技攻关快速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事件时,有科研力量迅速开展工作,短时间内找出解决办法,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或技术支撑,控制事件蔓延。此外,检验监管模式也需要技术提升来支撑,如进口机电产品的检验周期较长,且由于技术含量高构造复杂,需多专业人员协作,有必要提高检验技术水平,改进检验监管工作措施,提高检验有效性[5]。
⑦完善产品召回制度,健全产品召回体系。对于高风险产品,如食品、纺织品、电源、灯具、数字医疗器械、汽车、电子产品、机械产品、家电等,应加强监督抽查,对监督抽查不合格的产品和企业依法实施公告、曝光、整改复查、行政处罚,甚至召回相关问题产品等措施。目前仅汽车、进口乳品、食品三类建立了召回制度,质量监管部门应考虑对其它高风险产品也建立召回制度。只有通过召回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处置不合格产品,才能使使用中的产品都是合格的,从而形成生产、销售、使用、召回的闭环产品质量控制模式。此外,质量监督部门应鼓励生产商经销商主动召回问题产品,而对高安全风险的问题产品应强制召回,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⑧借鉴国外产品监管的先进做法。
制定较高的产品质量标准,即规定了较高的产品质量特性技术要求。国外很多产品的质量标准比国内高,如油漆类产品中有害物质VOC释放量,欧洲标准比中国标准高很多。另外还可借助于民间检验体系,定期采购市场上的消费品进行严格检验并公布结果,指导消费。类似民间机构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广泛存在。政府和民间两套监督系统相互补充共同发挥作用。近些年美国和欧盟的许多产品瑕疵,都是被民间检测机构率先发现,政府随后跟进。中国应效仿这些经验建立一套民间检测体系[6],还可以借鉴美国的食品召回制度[7],如果食品被发现不合格,要求生产厂家和销售部门主动召回已售商品,并退还消费款项。
5 总结
产品质量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乎国家安全,关乎人类安全,随着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产品质量也越来越高,特别是直接关乎人们生活的产品安全。因此,本文结合国家质检中心的检测数据,统计分析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控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玉美.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分析与管理[J].中国检验检疫,2012(7).
[2]孙君茂.区域食物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7.
[3]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13.
[4]国质检法函〔2009〕29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09,5,24.
[5]柯家骥,郑淼茜,黄海龙等.进口机电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J].机电技术,2013(03).
一、组织领导机构及工作职责
(一)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翠屏山街道办事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协调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事处经济科,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及时准确掌握全处企业的经营状况及动态,提出预防控制企业风险及危机处置的对策和措施;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做好辖区企业因资金风险等因素引发的企业危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保证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平稳、有序进行。
二、建立企业经营风险及危机信息预警机制
办事处经济科负责制定企业经营风险预警方案。重点关注全处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作、用工情况及其变化,及时掌握和研判企业面上出现的异动情况,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了解掌握风险情况,核定企业风险等级,及时将企业资金链断裂、关停、倒闭等情况向区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报告。
三、建立政府服务机制
由乔家湖社区居委会、长山社区居委会、土山寺社区居委会、办事处经济科分别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可能存在经营风险的企业重点跟踪,提前帮助企业研究对策,提出化解经营风险的方案,对因金融危机已发生经营困难的企业,协调各相关部门帮助企业共同筹划应对办法,提供全面的支持,协调银企关系,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重大问题及时向区领导小组报告。
四、建立企业危机事件处置机制
根据掌握和研判情况,核定风险等级,及时上报,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一)应急处置小组成员及职责
1.财产保全组
主要职责:对企业的资产跟踪监管并及时进行保护,避免企业资产流失;保护或看护企业经营者,防止其外逃或受到非法侵害。
2.职工利益保障组
主要职责:稳定职工情绪,综合协调指导企业清欠职工工资。
3.政策咨询组
主要职责:对企业、职工、债权人做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引导他们走法律途径,避免产生过激的情绪和行为。
4.维护稳定组
主要职责:正确引导,鼓舞人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负责接待群众来访,维护来访群众的秩序,确保群众及工作人员人身安全。
(二)应急响应
企业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相关牵头部门密切关注,提前帮助企业研究对策,提出化解经营风险的方案,并及时向市工作协调办公室报告预警信息;企业经营出现危机,但影响不大,启动预案,并及时报告市工作协调办公室;企业突发经营风险,资金链断裂,企业濒临倒闭,事态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启动预案,并报告市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根据形势发展,请示市级力量增援。
(三)应急处置程序
1、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各组根据领导小组的意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研究处置方案。
2、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妥善处理问题。
3、专项工作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会同企业负责人实施现场控制,制止事态扩大。
4、根据现场了解情况,发生10人以上事件的立即上报市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并启动预案。
5认真处理群众投诉,按照规定期限,及时查处反馈和结案,防止矛盾激化。
6、专项工作组视情处理工资及债务纠纷。
五、相关要求
1、统一思想认识。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处置工作在当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所有涉及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应急工作处置的人员都必须熟悉危机处置预案,充分认识潜在的风险,熟悉掌握相关工作程序。
2、加强配合协作。各工作小组、各部门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开展相关的危机处置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工作中要相互配合,团结协作,不得相互推诿,各行其是。
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包头市召开医疗器械风险信号专家讨论会
2019年8月7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包头市组织召开了医疗器械风险信号专家讨论会,针对雾化吸入器在生产工艺、仓储物流和临床使用等方面的风险进行了分析研判。来自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治区审评查验中心、包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专家和有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工程师等14人参加了讨论会。
雾化吸入疗法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但雾化吸入产品漏气漏液、雾化不良和辅件缺损等,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专家们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别围绕三个重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是对雾化吸入器材质、工艺和产品性能层面的风险进行分析;二是对雾化吸入器临床使用风险进行分析;三是对产品质检和仓储物流以及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专家会上还就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了交流。
会上强调,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意识,要求企业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法律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产品上市后的监测;二是建立不良事件监测体系和相应的奖惩机制,推进监测工作深入开展;三是监测措施要得力,力求取得实效,将收集到的有价值的监测报告进行分析研判,制定风险防控措施;四是加大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参与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举办的专题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
企业代表在会上表示,此次现场讨论会为企业上了生动的一课,使企业对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有了更高、更深层的认识,下一步企业将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监管监测机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研发、生产、质检和上市后主动监测的工作机制,切实落实好雾化吸入器风险处置的各项工作,落实好企业主体责任。
1.1质检工作风险
为保证工作的准确性、真实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从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方面对质检工作的风险进行梳理、分析并加以控制。
1.1.1内部风险
①人员能力风险。质检工作每个环节工作人员能力的不足,或者每项工作的失误,都会给工作带来巨大的风险,甚至严重的后果。抽样人员专业知识不强,业务水平不高,责任心不强,不严格按照抽样方案中制定的方法抽取样品,抽样单信息记录不全、不清楚,记录错误,抽取样品后样品保存方法不当造成样品变质;业务受理人员在合同评审中未检查好样品的状态,未与客户沟通好样品相关信息,未选择好检验依据和检验方法,未记录好客户的特殊要求,造成工作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检验人员不熟悉检测样品特点,没有掌握检验方法的原理、适用范围,没有认真研究检测过程的关键点,造成检测结果不准,甚至擅自更改检验结果,伪造检测数据和检验报告;监督人员没有按照实验室制定的监督计划对实验室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记录;授权签字人没有认真的对每一份检验报告和检测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核,造成技术把关不严等,都是实验室会遇到的风险点。②设备风险。仪器设备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实验室检测风险的大小[1]。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没有按照体系管理的要求,做好仪器的验收、使用和维护保养;没有按照仪器设备的周期检定计划做好设备的量值溯源工作;没有按照仪器设备期间核查计划做好期间核查工作,对于重要的、使用频率高的设备应增加期间核查的频次;对于维修过后的仪器设备,在维修过后没有做好设备状态的核查工作,如量值溯源或技术验证工作;使用频率不高或长期不使用的设备,平时应做好仪器的维护,以保持仪器的工作状态,在使用前做好仪器状态的确认工作。以上情况,都会给实验室的检测工作带来未知的风险。③环境设施风险。样品的储存运输未达到要求,特别是不同种类的食品样品,该冷藏的没冷藏、该冷冻的没冷冻,该在一定时间内进入实验室开展检验工作的没有及时落实;实验室检测环境没有按照检测标准的要求设计,或经过一段时间达不到标准的要求;实验室的安全防护设施不健全等,这些问题都会给检测工作和实验室安全带来风险。④试剂耗材风险。试剂耗材的采购为按照体系管理和检测标准的要求做好验收和技术性确认工作;试剂耗材供应商没有做好严格的评价和管理工作;标准物质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采购、验收、管理;标准滴定溶液没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标定和使用管理等。⑤检测方法风险。检测过程没有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方法进行,对标准方法有一定的偏离,偏离后为对新采用的方法和过程未进行确认;在检测方法标准更新或者有新标准要采用时,未对新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好验证工作,就出具检测数据;对于同一参数的多种检测方法,若存在差异时,未做好分析、比较和研究。⑥内部管理风险。机构制定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制定不合理性,与工作实际不相适应;超出资质认定范围出具检验报告,不规范使用认证标识;对于政策和制度认识不清、落实不够、管理不严;未制定出科学详尽的抽样方案未对抽样方法、样品运输、防护和抽样记录做出具体要求;内部质量控制计划不够全面,实施不到位,对于特殊领域的要求不明确。
1.1.2外部风险
①媒体宣传风险。对于食品安全的宣传,媒体在正常暴露问题的同时,过于扩大负面影响,没有对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疏导,造成人们对食品安全谈虎色变。例如,食品中食品添加剂的正确认识问题,媒体更多地强调食品添加剂错误使用和滥用问题,而忽略了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工业发展的积极工作,使社会和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非常顾忌。同时,媒体时常会强调监管部门的监督不力,而超出了对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社会主体责任的重视。媒体的不正当宣传给质检工作大得压力风险,要求我们在质检工作中除了做好技术工作,还要做好教化社会的工作。②委托检验风险。在委托检验中,由于检验样品品种的多样性、样品来源的复杂性、检测手段的局限性、新产品技术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给质检机构带来一定的质量检验风险[2]。委托方由于专业知识的不足,对于委托样品的属性不了解,不能正确的描述委托样品的信息;在送样过程中,由于对检测过程不了解,对于样品的取样、保存、运送都不能满足要求,但是又不能将情况在送样时准确、客观的描述,造成信息不对称;有些所谓职业打假人,出于某种原因,故意委托一些有瑕疵的样品,但又在送样时故意隐瞒相关信息,甚至故意委托不真实的样品检测等。
1.2质检队伍风险
1.2.1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
未认真学习《食品安全法》、《质量法》等国家关于产品质量重要的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要求不了解;检验检测过程不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随意更改报告,甚至为某些特殊原因出具人情报告、虚假报告;责任心不强,随意出具、修改数据;擅自更改抽样信息;委托检验只收费不检验或减少检验项目等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所带来的风险,要求机构加强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1.2.2人员技术水平和持续有效培训风险
质检工作各环节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管理工作和检测工作的要求;随着工作的开展,是否开展继续培训,以确保人员能持续满足工作的需求。
1.2.3人员结构和队伍稳定性
机构近几年加大队伍建设,使得大量年轻人充实到人才队伍中,但是机构之前的人员相对较少,且人员的充实势必造成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人员引进会越来越少,这样就会造成人员年龄结构集中在一定区间,人员结构不合理;年轻人员增多,虽然增加了机构的活力,但是由于年轻人的不稳定因素,也增加了队伍的不稳定性,加之人员编制、激励机制的影响更增加了人员队伍的不稳定。
1.3产品质量风险
1.3.1内部风险
食品企业在原料采购时,未严格把握好原料质量,包括生产主要原料、辅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等,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企业在生产过程的关键控制点把控不严,带来产品质量不稳定;企业专业知识不足,对于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理解认识不够,生产时添加剂使用不当,造成食品添加剂问题;企业在生产、包装过程中,由于环境控制不严,造成食品污染;企业出厂检验不到位,甚至很少开展应有的出厂检验,造成不能及时发现食品的质量问题;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保存条件控制不当,造成食品发生腐败变质;产品标识不正确、不真实或有意误导消费者等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会影响产品质量,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1.3.2外部风险
监管部门机构规模有限,人员不足,监管力量薄弱;在对企业的监管过程中信息收集不充分,区域覆盖不足,存在有些企业特别是地处偏远的企业,长期处于无监管状态,而这些企业往往都是地方偏僻、生产条件差,技术能力不足,产品质量问题更容易发生;一些经营企业缺乏诚信、制造假冒伪劣的产品、违法添加违禁物、以假乱真、以次充好;部分产品由于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改变,又缺乏适当的途径和方式对企业进行宣贯,同时部分改变可能直接造成企业的生产工艺不适应等等,一系列外部原因都会带来产品质量风险。
2风险研判情况
2.1质检工作风险研判情况
2.1.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工作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工作的内部风险包括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内部管理过程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媒体宣传风险、委托检验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1.2风险评价
按照以下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工作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工作的内外部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内部管理风险、人员能力风险、设备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环境设施风险、试剂耗材风险、检测方法风险和委托检验风险;属于低风险的有媒体宣传风险。
2.2质检队伍风险研判情况
2.2.1风险分析
考虑导致质检队伍风险的原因和风险源、风险事件正面和负面的后果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对质检队伍风险包括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根据风险发生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2.2.2风险评价
按照图1风险矩阵[4],确定风险等级,并对质检队伍的各项风险进行评价。质检队伍风险中,属于高风险的有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风险、人员技术水平风险;属于中风险的有持续有效培训风险、人员结构风险及队伍稳定性风险。
2.3产品质量风险研判情况
按照之前对产品质量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将产品质量风险归纳为:原材料控制风险、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专业知识不足风险、环境控制风险、出厂检验风险、储存运输风险、产品标识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监管死角风险、企业造假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根据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对产品质量风险作以下分级。属于非常严重的有:企业造假风险(主要是食品中非法添加剂物指标检出);属于严重的有:原材料控制风险(主要是食品的污染物指标不合格)、生产过程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的质量特征指标不合格)、专业知识不足风险(主要是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环境控制风险(主要造成食品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储存运输风险(主要造成食品质量指标、微生物指标不合格)、产品标识风险(主要是虚假标识和标识不合格)以及监管死角风险;属于一般的有:出厂检验风险、监管力量薄弱风险以及法律法规和标准改变风险。
3风险处置情况
3.1质检工作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工作中的风险,机构加强人员的培训尤其是上岗前的培训,做好人员能力的确认工作,严格执行实验室制定的各种计划记录,确保人员尽量少犯错误或者错误提前发现,降低人员能力风险。加强仪器设备的管理,包括设备档案的管理、设备的量值溯源、设备的使用、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维修以及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使用仪器比对等方法做好仪器状态确认,同时加强各项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少出纰漏。同时做好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人员的培训和能力确认,确保仪器设备的稳定,降低设备风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标准做好确认,以降低环境设施风险。加强试剂耗材的采购、管理和技术性确认工作,减少试剂耗材风险。加强方法的验证工作,采用方法比对等手段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差异进行分析,减少检测方法风险。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各管理要素的执行落实和有效监督,加强内部质量控制工作,以较少内部管理风险。在委托检验时,要认真仔细做好合同评审及样品确认,遇到问题要及时沟通,降低委托检验风险。
3.2质检队伍风险处置
针对质检队伍风险,机构应加强内部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注重员工技术能力的考核和确认,加强新进员工的岗前培训和老员工的持续教育,确认人员能力持续满足质检工作的需要。人员队伍打造过程中,注重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等各方面的平衡,同时通过企业文化、激励机制等因素,保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通过一系列手段,打造一支职业素养强、技术能力过硬、相对稳定且自身造血功能完善优秀团队。
3.3产品质量风险处置
对于产品质量的内部风险,结构从具体的产品质量问题出发,从每一个不合格的指标入手,协助和指导企业梳理问题,分析查找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帮组企业改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完善出厂检验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品和食品安全意识,从而降低产品质量风险。对于产品质量的外部风险,监管部门要加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宣贯培训,确保企业执行到位,同时针对重点环节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弄虚作假、非法生产、违规添加等违法行为,以降低产品质量风险。
4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
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讨论也不断升温,如何生产安全食品,并在检测过程中进一步控制质量,做到风险防控越来越受到食品企业的重视。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建议从法规、检测和风险防范入手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风险控制。下文将以武汉武昌市生鲜食品安全监测项目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4.1生鲜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为了保障辖区老百姓放心消费蔬菜水果,武昌区食药监局精心设置了三道“屏障”:一是免费为各大农产品市场和超市提供检测设备及耗材,并免费培训检测人员,督促市场管理方每天自检蔬菜水果农药残留;二是武昌区食药监局每天出动快速检测车,以专业检测人员和专业检测设备,对各市场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进行巡检、监测;三是定点面向广大市民开放蔬菜水果、畜类、鱼类等农产品的免费快速检测。
4.2效果
5月份,武昌区食药监局检验检测中心已对21家超市、45家集贸市场实施了食品质量安全监测:对蔬菜农药残留进行了抽样检测,共抽检蔬菜500批次,合格率100%;对水果抽检5批次,合格率100%;对猪肝瘦肉精含量抽检378批次,合格率100%;对水产品抽检30批次,合格率100%。同时,武昌区局对所有超市、集贸市场的蔬菜农药残留自检情况进行了巡回检查督促,共检查超市、市场78家次,其中自检行为规范的市场74家次,自检率95%。
5结语
一、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类别与形成机理
创业板作为门槛低、风险大、监管严格的特殊股票市场,对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孵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自创业板运行以来,我国企业的净利润却出现了负增长的“反常情况”,上市之后的净利润显著低于IPO审计时的净利润,审计风险十分突出。
1.注册会计师方面的风险与形成机理(1)专业胜任能力不强。当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之后,无论是企业管理当局还是执业的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都存在隐性的职业道德风险。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会对拟上市或者已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直接影响(主要为消极影响,比如退市警告等),这些身处其中的企业通常要对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行为进行阻挠和干涉,希望其能出具对企业发展有利的、积极的审计报告。于是,一些注册会计师会迫于压力、限于专业胜任能力,做出违反职业道德或者操作规程的行为,出具的审计报告也就与客观实际不相符合。当然,需要认识到的是,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其他审计人员,在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自主创新和成长性进行研判时,准确性并不高,尤其在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所处行业的前景、背景和主营业务以及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注册会计师的准确认知[2]。此外,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通常指向了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和新的经济领域,在新的产业往往有更多的思路和智慧,这些信息并不能得到注册会计师的认知,注册会计师已经积累的经验并不能保证其一定能够胜任对这些企业的审计工作。如果单纯为了争夺市场和获取利益,这些注册会计师就极有可能有意违反会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导致审计失败。(2)经验表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做出的各种认定虽然“形式规范”,但并不具备任何参照性。这样一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就要承担更多更高的审计风险。比如:在目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对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业务以内部控制审核为最新的业务形式,在审核程序和审核范围等方面都缺少细致的操作规范,那些具体的实务操作要通过注册会计师的研判与分析才能完成,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就与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关注度形成了紧密关联,如果后者的职业关注度缺位就极易造成审核失败,给创业板上市公司和审计工作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再如:部分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或者追求不当利益,会违背相关法律和规范,对那些会计基础薄弱、重大事项核算模糊甚至内部控制有重大缺陷的上市公司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与内控鉴证报告,甚至会在较大利益的诱惑下,对巨额偷逃税款的企业也会放任,这些都是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主要诱因,也是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最主要的风险要素。
2.市场和社会方面的风险与形成机理(1)对创业板市场的投资者来说,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并不完全知晓,对内部控制的审核和发表的审核报告也并不真正了解,也无法对审计工作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正确的判断。这样一来,审计工作难以真正满足利害关系人对管理信息的诉求。在审计报告中,信息的合法性和公允性以及连贯性也会受到质疑,而这会导致内部控制在完整性和合理性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社会公众(主要为投资者)最终会放弃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较高的审计风险就会因此产生。(2)依照创业板的有关规定,创业板上市公司发起人持股比例较大。虽然这样做能够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其副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会更为严重,所有权关系也会因此而流于形式。同时,对上市公司的审计活动也会因注册会计师地位的降低,而不得不迎合管理当局的意愿,出具脱离事实的审计报告就成为可能。此时,这一群体为了保持和扩大市场影响力,会有意降低对审计质量的要求,甚至放弃审计独立性,迎合客户的利益诉求。
3.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与形成机理(1)内部控制制度缺位,审计的独立性较差。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多属于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范畴,企业的创建只有少数几个人完成,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亟待解决的瓶颈),无法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管理[3]。更为重要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并未建立其相对完善的针对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管理机制,很多企业在创业板上市之前,并没有进行专业化的风险管控,专业投资机构也未能提前介入,对其进行的改制通常只是表面的。在创业板上市之后,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停留在表面,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从长期看,创业板市场的成长要借助公司净资产的累积来完成。这是因为,创业板市场实行的是股份全流通制,企业为了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其发起者通常会通过股权转让谋取短期利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上市公司的发起者在公司管理层中担任重要角色,公司即便取得了上市资格,也会在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时刻处在能否被“摘牌”的境遇之中。基于此,一些试图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或者已经上市的企业,为了保证获得较高的盈利,在内外部的压力中,就产生了舞弊造假的动机。尤其在资本市场疏于监管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就会为了追求更高利益而从事与审计原则相悖的活动,审计风险就会由此生成。比如,在创业板市场中,因注册会计师而产生的直接审计风险便是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其中的原因在于,创业板市场对公司持续经营设定的要求标准相对较低,管理当局也大多从事高新技术和其他专有技术的研发工作,在管理水平方面相对滞后,而这会明显增加上市公司的经营风险。
二、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特征解析
在前文的分析中得知,创业板上市公司因其自身的特性和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属性,使得该类公司审计风险长期处于高位,加之风险的来源和风险形成机理各有不同,使得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表现出更为突出的特征:更大的风险性、广泛的关注性和工作的难度性以及基础的薄弱性。
1.广泛的关注性和工作的难度性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以股份制构建,无论是发起者、普通股东还是企业的管理层、潜在投资者亦或是外部审计与监管机构,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对注册会计师的风险审计予以密切关注,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审计结果的公允性和客观性都会受到研判、分析、认可或质疑。从这个角度讲,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具有广泛的关注性。而根据已经修订的审计准则和相关要求,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已经逐渐使用风险导向型审计模式,此时进行的审计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尚处在摸索阶段,而这便会凸显创业板上市公司在经营与财务方面的特性,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难度也会因此增加。
2.基础的薄弱性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不但要维护股东利益,还要防止股东干预,在保证客观性、公正性的同时,还要和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上市公司审计工作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注册会计师履行审计职能的工作难度会在无形中增加[4]。但是即便如此,创业板上市公司在资产配置、技术支持与盈利水平已经有所显现,但在发展空间方面还会面临长期威胁,审计工作的基础会显得十分薄弱。尤其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已经确定之后,企业为了实现稳定盈利通常会受到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比如资金周转缓慢,经营风险增加以及销售利润率长期大幅波动等。这些都对其盈利水平产生消极影响,注册会计师提供其他鉴证业务的风险也会因此增加。
3.更大的风险性创业板市场的服务对象以创新型、成长型的企业为主,市场活力较大,内生性动力明显。但是,这类上市公司多为高科技企业,在资产、技术特征和未来收益等方面都面临较高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为创业板上市公司执行审计业务的多为中资会计师事务所,无论是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还是其整体素质,在风险审计运用等方面都和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存在较大差距,那些单纯依靠经验积累与会计审计方面的陈旧知识是难以对这类企业进行高质量的审计。同时,要考虑到我国创业板市场自创建至今只有较短的时间,在监管理念与实施规则等方面还不健全,甚至会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经常性地暴露出监管盲区,致使高管约束机制丧失,信息披露遭到外界的强烈质疑和退市机制的空缺等,这些都会对注册会计师和上市公司本身带来极大风险。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知,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来源多样、风险形成的成因各有特点,对企业发展和审计活动造成的冲击十分明显。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审计风险,本文认为,需要通过提高内部审计风险的报告质量,加强诚信建设,降低职业道德风险,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1.加强诚信建设,降低职业道德风险在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无论是注册会计师还是事务所,都存在为了获得更多经济利益而放弃职业道德的可能。而为了提高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抵御审计风险,就要防止相关人员因为内部不尽责或者违背职业道德而加大审计风险。为此,需要加强对注册会计师和相关审计人员的诚信教育,加大对失信的惩罚力度,保证整个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给投资者造成严重危害。比如,要保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恪守诚信为本,操守为重,以较高的职业素养指导自身的审计活动。
2.关注和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防范能力为了防范审计风险,注册会计师要定期参加培训,通过学习最新的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提升自身防范审计风险的能力。同时,审计人员还应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在审计实践中要坚持按照审计程序进行,不可随意降低工作成本或者变更审计程序,更应在符合审计准则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对财务报表中舞弊和其他错误的警惕性。此外,会计师事务所还应进一步完善其内控系统,在内部完善自身文化,以便在相互尊重和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中,构建具有明显激励作用的业绩评价机制,把审计风险的防范融入到审计工作中。
3.提高内部审计风险的报告质量为了降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一方面要对风险管理相对完善的企业进行风险导向审计,使风险管理理念能得到有效实施。而对那些风险管理相对薄弱的公司,要借助外部审计来对其进行风险管理审计。在这一过程中,要建立起有效的监管机制,保证外部风险管理机构不会屈服于管理当局,使内部审计能够完全独立于管理部门,促使创业板上市公司能够更加迅速、灵敏、全方位地防范和化解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成颖,杨朝丹.创业板IPO审计风险研究———基于“当升科技”的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3(12).
[2]赵保卿.创业板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形成与防范[J].注册会计师,2011(09).
[3]许涛.创业板IPO审计风险及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4(01).
一、基本原则
(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风险防控工作。各乡级人口普查机构负责本地的风险防控工作。
(二)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增强预警分析,强化预研预判,做好应急演练。高度重视风险预防和处置工作,做好风险防控的各项准备,必要时提前启动预案,防患于未然。
(三)规范流程,加强管理。规范工作流程,严肃工作纪律,将风险防控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轨道,提高对突发事件全过程的综合管理和紧急处置能力。
二、风险的主要种类
(一)统计造假弄虚作假风险。主要表现为统计对象未如实提供统计数据,普查人员未入户调查,以及普查机构虚报不实数据,存在人为干扰数据报送等,造成统计数据虚报或瞒报。
(二)方案执行风险。主要表现为人口普查机构或普查人员执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不统一、不规范、不完整,影响普查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
(三)工作进度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导致全县普查工作进度无法正常推进。
(四)舆论导向风险。主要表现为出现不利于普查组织实施、结果等工作顺利开展的社会舆论,导致普查对象不配合普查工作,社会公众对普查结果存在质疑等情况。
(五)数据保密风险。主要表现为因管理不善或人为事故,造成涉及国家秘密或普查对象商业秘密、个人信息的个体资料或汇总资料丢失、泄露。
三、各环节主要风险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对于人口普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事件,全县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认真梳理,制定预案,明确分工,严格流程,积极应对,妥善处置。
(一)严格执行普查方案。
1、坚持普查方案的统一性。普查方案是组织实施普查工作的总纲和基础,是对普查各项工作的规范。各级不得对普查方案进行更改。
2、保证执行方案的规范性。认真学习、熟练掌握普查方案和实施细则规定,在工作中严格落实执行,确保普查工作规范统一。
(二)做好普查现场登记。
1、对于采取普查员入户方式进行登记的户,必须由普查员入户采集数据并向申报人逐一核实普查项目,决不允许不入户而编造数据;必须由普查员独立、亲自、及时报送数据,绝不允许任何人代替普查员报送数据。入户登记要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全部入户。
2、对于采取互联网自主填报方式登记的户,普查员必须根据摸底情况把控登记质量。如果自主填报情况与摸底情况有差异,普查员应当上门核实,不应出现漏人等情况。
(三)确保数据采集进度。
在公共卫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情况发生,影响到本地的普查数据采集进度时,需及时报告上一级人口普查办公室,并提出解决方案,批准后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全县数据采集工作按时完成。
(四)做好数据审核验收。
1、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及有关实施细则中数据检查、审核与验收的规定,随报(传)随审,分级审核。发现错误及时更改。
2、针对普查登记数据中存在的逻辑问题和通过比对部门行政记录资料发现的人口漏报问题进行重新核查并上报。重点进行重名重身份号码审核,核实乡镇街道间重复登记的户或人,确认其信息是否匹配,剔除重复登记的数据。
3、根据普查方案要求,对普查摸底、登记复查、编码等环节进行抽查与质量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必须返工,直至达到规定的质量验收标准。对实际登记情况差异或变动较大的乡镇街道,要组织核查组进行实地调查后方能验收。
(五)确保数据处理安全可靠。
1、加强对原始资料数据的安全管理,建立数据备份、复制、对外提供审批流程和授权机制,防范数据被擅自复制、留存或对外提供。
2、加强对部门资料的管理。对获取的部门资料要专人负责管理,严格资料使用管理,防止部门资料丢失、泄露。
3、对于登录数据采集管理平台的计算机,必须安装正规软件,每日查杀病毒。发现染毒计算机,切断染毒计算机的网络连接,停止一切工作操作,保护现场。同时,立即启动病毒应急处理流程,升级防病毒软件并进行全面杀毒,在最短时间内恢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并在确认没有病毒和安全漏洞后恢复计算机网络连接。数据采集电子设备,在使用期间,要进行杀毒,不得下载不安全软件,确保数据安全。
4、加强数据处理相关人员安全管理。加强数据采集平台账号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分配数据处理人员权限。数据采集平台操作人员须经安全培训,离岗、离职时应及时取消其账号和权限等。对于中途退出调查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要及时注销已分配的普查小区,并及时更换新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
(六)规范普查数据。
1、依据《统计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国统字〔2018〕76号),对拟的数据提早明确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人员范围,并报保密部门备案。数据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数据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制定针对性强的舆情问题清单及预案,按规定提前公布数据时间,做好数据的解读和说明工作。
2、在全县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之前,各乡镇、街道不得提前本地人口普查数据;各级人口普查机构人口普查公报,应当经上一级人口普查机构核准。
3、不得公开、对外提供涉及国家秘密和单个普查对象的数据。
4、事先加强普查数据匹配性的审核评估,组织公报数据解读,集中解答媒体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
(七)确保普查数据资料管理安全。
1、加强对普查数据资料使用的安全管理,对外提供普查资料,公布普查数据,应以上级人口普查机构审核认定的普查资料为准。
2、实行普查数据库或资料交接制度,如遇机构或人员调整,必须对所建立的普查数据库或数据资料办理交接手续,确保普查数据库和资料的连续与完整。
3、各级普查机构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数据导出。
(八)强化普查宣传动员。
1、按照《国家统计系统重大统计新闻舆论事件应急预案(试行)》,有效应对舆情。由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牵头,制定重大舆情应对方案,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展舆情监测和研判工作。
2、发生普查相关重大舆情突发事件时,要及时报告上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当地政府,迅速起草应答口径,按程序审批后,采用适当形式和渠道传播,必要时联系相关部门控制负面舆情和不实报道传播蔓延。
3、对失实报道,应及时与有关媒体和当事人联系沟通,责成其立即采取措施减少不良影响;对媒体曝光的普查数据造假问题,组织核查组赴有关乡镇、街道调查核实情况;对普查对象不配合登记问题,强化依法普查宣传,提升普查对象对普查工作认知度和配合度;对电子采集设备登记、互联网自主填报等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通过媒体及时通报事故后续处理情况。
4、加强系统舆情管理的联动性,各地应建立舆情监测、研判和应对工作机制,并做好与上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衔接,统一开展舆论引导、应对工作。
(九)依法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1、通过举报电话、举报信件、举报电子邮件、领导批示、媒体反映、业务部门移交等多种渠道,及时掌握人口普查违法线索。
2、认真做好人口普查违法举报的登记、受理和报告,及时组织普查数据的核查及执法检查工作。
3、对人口普查违法责任单位和个人,特别是干预人口普查数据的领导干部,依法依纪依规严肃追究法律责任。加强与纪检监察机关的合作,确保责任追究到位。
4、通过失信人员公示等渠道,对干预普查、拒绝接受普查、提供不真实普查数据,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案件,以及对省、市人口普查工作懈怠轻慢、经检查仍屡查屡犯的地方,坚决予以公开通报。
5、妥善处理群体性违法案件。对于大规模不配合普查事件,当地人口普查办公室要充分发挥行政动员能力,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动员,并迅速依法开展执法检查。必要时,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作用。
(十)严格执行保密规定。
1、对普查中接触、处理或知悉国家秘密的人员纳入人员管理,对人员进行资格审查、保密教育,签订保密承诺书。同时,做好数据处理场地中包括印有数据的废纸在内的各类介质保管工作,对数据处理场地的废纸必须经碎纸机粉碎。
2、加强普查法律法规教育,提高保密意识。对于重大失泄密事件,按照《国家统计系统统计信息重大失泄密事件应急处置预案(试行)》的规定,依法依纪迅速处置。
3、依法被判处徒刑的人员,由当地公安机关和监狱进行普查,填写指定格式的电子普查表,并移交所在地县级普查办公室。县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指派专人接收,并负责安全保密。
4、对于部门资料中含有内容的资料,要按相关密级文件的交换方式提供,严禁使用非专用的移动存储设备拷贝数据。
5、未经允许,严禁非数据处理人员进行数据处理操作。
6、有关保密单位的数据处理、销毁等其他事项,参照《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关于保密单位名录管理及统计数据采集报送处理办法的通知》(国统办字〔2014〕23号)执行。
四、组织领导
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成立预防风险办公室,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分别由县人口普查小组领导小组副组长担任,成员由办公室各内设工作组组长和有关成员担任。预防风险办公室负责制定预防风险方案,接收突发事件风险报告,组织实施风险应对工作,协调全县人口普查系统预防风险工作。
预防风险办公室实行工作组组长负责制。各工作组职责分工参照《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工作规则》。
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根据本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组建相应的预防风险办公室,根据本地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制定预案,负责接收县人口普查办公室下达的工作指令。各级人口普查机构预防风险办公室要及时上报本地的预防风险情况,明确职责与分工,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五、工作制度
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预防风险办公室建立联络员值班制度、报告制度。
(一)联络员值班制度。
在普查工作期间,县人口普查办公室各工作组要明确各个工作项目预防风险工作的联络员或负责人,公布其电话、邮箱等联系方式。要确保相关人员在岗和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值班人员负责接收风险事件的情况汇报,由预防风险办公室统一处置风险事件。遇到特殊问题、不能判定或需要上级协调的问题,应及时请示、汇报,不得延误。
对于地方或部门报告的问题,属于本工作组职责范围的,要负责解决;涉及其他工作组的,要与其他工作组协调解决后,将意见反馈地方或部门;属于其他工作组的工作事项,要完整、准确填写值班记录,及时转交其他工作组处理;对于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判断是否会引发系统风险,并及时上报。
(二)报告制度。
各级人口普查机构要建立本级风险预案,并确定各项工作联系人。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或工作风险,各级人口普查办公室有关人员必须立即向本级人口普查办公室领导汇报。各级普查机构预防风险办公室要及时向上一级普查机构报告。报告应包括时间、地点、原因、事件详情、损失情况、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处置措施等内容。在接到上级指令前,应在职权范围内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
县人口普查办公室预防风险办公室要立即对接报情况进行研判,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决定是否启动工作预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要在启动应急预案的同时,及时向市第七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报告和向有关部门通报。
互助基金资金来源以县政府注资为主,县职能部门融资为辅,服务范围为在盛达担保公司办理贷款担保业务的企业、全县重点工业企业以及上一年度纳税50强企业。按照“应急搭桥、有偿使用、短期周转、安全可靠”的工作原则,以科学研判、合理调度、风险共担的运作模式,全面打造政府、银行、企业“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全力帮助企业在贷款续贷办理过程中解决临时性还款问题,对于部分企业因其他特殊情况而导致资金短缺的,可以采取“一事一议”原则予以借款支持,有效化解企业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操作流程
(一)提出申请。
企业原计划归还贷款行的资金,因特殊情况出现调度困难而暂时不能偿还的,在提前与贷款行协商并且贷款行同意继续贷款的基础上,提前7天向县金融办书面提出使用互助基金申请。
(二)银行审核。
贷款行根据实际情况,经审核后向县金融办提出是否同意继续贷款的书面意见,即在《互助基金申请审批表》当中“贷款银行意见”一栏签署明确意见。
(三)二次审批。
县金融办根据贷款行的意见,对企业经营情况、资信情况和偿还能力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形成报告,报县分管领导审批,确定是否提供互助基金。
(四)签订协议。
对同意给予互助资金支持的企业,县金融办与其签订资金短期周转借款协议书。
(五)基金使用。
相关合同签订以后,县金融办将约定数额的互助基金汇入企业在贷款行的企业账户进行应急还款。贷款行负责监管,封闭运作,专项用于还贷,不得挪作他用。
(六)督查追收。
贷款行要及时向企业发放新贷款,并将还款资金及时汇入互助基金专户。临时借款的还款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0天,对因故逾期的互助基金借款,县金融办将按照协议规定追究相关责任。
三、重点事项
(一)诚信观念。
通过建立工作机制,增强企业诚信观念,以制度约束企业行为,对无正当理由未在规定时间内还款到位的企业,利用城区广告屏、县内电视台、政府网站等平台予以曝光,将不诚信企业公布于众,借助舆论压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
(二)考核机制。
要求各贷款行必须在《互助基金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并将此项规定执行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纳入全年目标考核体系,对不能够按照要求办理的银行和相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结果实行“一票否决”。
(三)流程管理。
对申请使用基金的企业实施“双审”管理,首先由金融办和贷款行互通信息,做好沟通分析,并作出初步研判及决定,然后上报至县分管领导进行最终审核。
(四)安全措施。
实施多项安全措施,有效降低使用风险,要求使用互助基金的企业提供可靠担保措施,如采取个人承诺,代为暂管财务章、公章等方式,确保互助基金使用安全。
(五)时间节点。
贷款行要及时向企业发放新贷款,原则上,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的临时借款还款时间不超过7天,其余商业银行不超过3天。
(六)费用收取。
由于互助基金具有一定运作成本,因此申请使用互助基金的企业须按照月息20‰的费率支付资金占用费。
四、风险防控
(一)县金融办采取暂时代为保管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财务公章和公司公章等印鉴章的方式,对企业涉及资金业务进行全面把控,防止企业私自挪用互助基金及续贷资金。
一、农贸市场概况
二、项目概况
三、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评价
(一)项目不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及评价
(二)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及评价
(三)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四、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已经对个体工商户切身利益的最大努力维护;
(二)科学长远、根本上保护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利益的争取;
(三)科学合理资金统筹与监管;
(四)施工期间居民和个体工商户利益基本保障;
(五)竣工后市场的合理配置与管理;
五、下步风险防范方案
六、结论
农贸市场筹建指挥部维稳工作办公室:
根据镇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人方案规定,对有可能在较大范围内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权益造成影响的重大事项,重大决策等,必须列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范围。农贸市场的筹建与否,以及筹建决定后涉及到居委会居民、三星村村民以及经营的相关个体工商户的经营、生活和其他权益,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纠纷,所以必须对该事项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先期预测、研判、介入、防范,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资的基础之上,实现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实施,切实维护广大居民和经营户的根本利益。
按照上述要求,人民政府作为项目筹建责任单位,对该筹建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认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形成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如下。
一、农贸市场概况
农贸市场位于集镇西街区,建于年,占地面积6000m2,内有门面88个,摊位110个,每天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几十吨,其它商品如日用品、服装等便民用品销量也较大,是全镇唯一集贸市场,服务于本镇及周边乡镇群众,直接服务于居委会和三星等村5000多居民。因为年久经常小修,但主体建材严重老化,市场顶棚于今年4月25日突然坍塌,为保证群众生命安全,我镇已将顶棚全部拆除,现已成露天市场。
二、项目概况
根据群众反映及评估小组调查,如果全部拆除废弃不仅为成千上万群众带来生活不便而且对经营户和其它摊点带来严重社会稳定风险,尽管现在该重建项目资金没有着落,但党委政府也决定重建并为此多方奔走筹措。预算需资金约55万元,含檩子7.56万元,瓦3.78万元,边角架4.48万元,中间架2.52万元,撑木1.8万元,铁柱9.1万元,椽批1.8万元,水泥砂砾2.4万元,工人工资15万元,管理费4万元,其它3万元,计划镇自筹15万,还有40万缺口正报告争取。施工日期暂不能确定。
三、可能存在的风险及评价
(一)项目不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及评价
1、因市场门面摊位与个体经营户签有合同,如果不修必须承担理赔,而政府理赔能力不够会引发纠纷,风险系数在0.8至1之间;
2、周边村农户尤其三星村、居委会没有田土靠贩买和其它临时经营为生,将引发群众上访和生活土地纠纷,风险系数在0.8至1之间;
3、因没有市场经营者满街乱搭乱建,影响居民正常生活和其它店面经营,将引发管理与经营纠纷,经营者与居民纠纷,经营者之间纠纷,风险系数0.6左右;
4、城建站职工安置服务性工作被动等引发纠纷,风险系数0.5左右;
综上所述如果资金筹不到或缺口过大,将有社会稳定风险为0.8,即不筹建风险极高。
(二)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及评价
1、预算资金有缺口而导致工程质量不过关或者中途停工,将引发社会纠纷,风险系数为0.8;
2、承建项目公平合理性,将影响施工时间、施工预算、施工质量潜伏隐患,风险系数为0.6;
3、施工前及施工期造成经营户利益损失可能引发竣工后管理与分配的个别纠纷,风险系数为0.2至0.4;
4、竣工后承租、市场资源配置和城建市场管理可能引发新的纠纷,风险系数为0.2至0.4。
综上所述按加权值(4x0.8+3x0.6+2×0.3+1x0.3)/10=0.59即风险系数为0.59的中等风险。
(三)项目可行性综合评价
综合(一)(二)的评价分析结果,镇政府要采取筹、借、讨、集、租等多种落实资金启动并完成项目才是最佳降低风险的有效办法。
四、已经和正在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已经全部拆除未塌、失修的其他部分,并搭了遮阳挡雨临时棚维护正常运转和根本利益。
(二)已经承诺并进行重建疏导情绪争取最大理解与支持;
(三)正在向上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外人士等争讨资金,同时镇政府压减各项支出,挤挪非重点急需资金,筹措部门、单位、个人资金;
(四)优先考虑原经营者利益,合理配置安排市场,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及时掌握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