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语言交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 H0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4-097-2
我们从出生开始,即使是没有真正学会说话,也先学会肢体语言的表达。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时不需要语言也能表达情感。例如:把头向后仰表示感到疑问、与人寒暄时握手、俄罗斯人拥抱时相互亲吻脸颊以及日本人见面时行礼等等。所以除了语言,姿态和手势这样的非语言也在传达着情感信息。
国外许多研究者在对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在交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调查时发现,在某些情景中,百分之三十五的信息是由语言传递的,而其余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则是由非语言f方式传递的。更有学者提出“只有百分之七的情绪信息由语言传达,其余百分之九十三要靠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观点。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有50%以上的信息是由非语言手段来传递的。
一、关于非语言文化交际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法,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语言交流,二是通过姿态、举止等非语言的交流。
人在交流时,是注重语言表达还是非语言表达呢?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实验得出结果:非口头传达的比例占85%-95%之多,语言表达仅有5%-15%,因此非语言表达更受重视。另外,研究还表明如果推断一个人的态度和性格,根据语言判断仅为7%,剩余的93%里面,音量、语速占38%,表情、神态占55%。也就是“怎么说的”比“说了什么”更为重要。
在非语言文化交际中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伴随语音的表达和不伴随语音的表达。伴随语音在日语中被称为“パラ言”,或“周言”。所谓“パラ言”,指声音的特征和语气,具体表现为说话时声音的高低,语调的抑扬,声量的大小和语速变化等。另一方面,不伴随语音(非语音)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的非语言交流,在日本一般地被认为是“身振り言”也就是姿态语言。 交流时, 面部表情固然很重要, 但只限于在近处。距离稍远时,面部表情就不再有优势, 这时手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实手的辅助功能远远大于其他身体部位, 因为手比较自由, 可以按人的意志行动, 并且能准确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所以,手势语的优势与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关于手势语
手势语是体态语言之一,是人的喜怒哀乐的一种外在表现方式。使用手势语时,由于动作幅度、速度等不同,表现的感情强弱也不同,另外,同一手势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所表达的具体含义也有所不同。譬如,多数国家立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对方,但在日本表示男人“男(おとこ)”、主人“主人(しゅじん)”的意思。
(一)日本特有的手势语
中国人在思考问题时一般用食指轻点太阳穴或者在附近划圈,而在日本此动作表示笨蛋和头脑不清醒的人。日本人在太阳穴处把手指的指尖并拢, 并一下子把手指向上移开,意思是保险丝烧断时的火花四溅。日本人把两手食指竖在太阳穴两侧, 表示生气、嫉妒、 还指“女房が怖い”(怕老婆)。例如日本的“サラリマン”(工薪阶层)下班后如果在外面饮酒后要回家时, 就会做此动作向同事们告假, 暗指“ 再晚, 老婆要生气了”。在日本,特别是上班高峰期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般是男士一边说着“ちょっとすみません”(对不起)一边将手掌伸出来, 在身前垂直下切 ,表示对不起、请让一让、借光的意思。将食指弯曲做出要钩东西的样子,是指悄悄地拿走别人的东西,用以表示小偷和偷窃行为。
右手握成拳头,用拳头的下侧在左手的掌心上揉搓,意指阿谀奉承。这是模仿在石臼上碾芝麻的动作,用这个手势暗指拍马屁。
双手食指从自己脑后两侧向上, 略向外倾斜着伸出,其余四指卷曲 , 代表某人生气, 吃醋的意思。 用大拇指和食指做成一个不封口的圆圈,动一动手腕,表示饮酒。中年或老年日本男性喜欢用这个动作表示用「酒盅喝日本酒。最近随着酒的种类的增加和饮酒方式的多样化,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再用这样的手势表示饮酒。不过,凡是日本人都懂得这个手势的含义。立起拇指在日本表示「男性、丈夫和「男朋友, 竖起小指则指「女子、恋人J 「妻子。日本人还用伸展的手背贴另一侧的脸颊来表示男性同性恋中像女的一方。另外日本人在头上指尖相接用双臂做出大的圈表示“很好”。受此文化的影响,圆圈的意义还被引申为“正确”,例如在日本学校考试中,在正确的答案上画 “”。在日本,一只手指或两只手指放在脸颊上,被认为“装可爱”且稍微带有嘲笑的意思。其实这样撒娇扮可爱的动作在日本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样的举止给人一种什么时候能 “大人のように”的感觉。人们常常以此做为一种成熟判断的标准。
日本人在喊「万岁时,总是伸直双臂高举至头顶,并且连续重复三次。
(二)中国特有的手势语
作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也有很多独特的手势语,比如双手抱拳前后摇晃表示恭贺新年,比赛时双手抱拳向对手表示敬意以及招手时手掌向下轻轻摇动手指等。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表示数字的手势语很有特点,例如:立起大拇指和小指头,表示“6”;把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指尖全部贴上,表示“7”;立起大拇指和食指,表示“8”;只是食指很轻地弯曲,其他手指紧握,表示“9”;用拳头表示“10”。
中国人待客敬茶时,客人会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很轻地叩打桌子表示感谢。另外,对着别人大拇指、食指和中指互相摩擦,是数钞票的姿势,表示的是“钱”。
(三)中日手势语相通之处
在中国,把手放在额头上意为遮光和眺望远处,用日语表达为「小手をかざす。中国人双手放在脸颊前合十,表示恳请、求饶、感谢。在日本,饭前饭后分别说「いただきます(我吃了)和“我吃好了”时也双手合十表示感谢。右手掌横放在脖颈处从左到右做切割状表示被公司解雇, 开除的意思。拍手这个动作在中国和日本都表示鼓掌,另外也是影视作品中黑社会老大召唤手下的常用动作,在日本拍手唤人的习惯被叫做「手がる。还有在我们平时看的电视剧或小品中的主人公要准备搬石头之类的重物时,会在手上吐些唾液,感觉更有力气干活。日语中的表达为「手ぐすねく,现多引申为摩拳擦掌, 跃跃欲试的样子。
另外在抗日剧中我们不难发现,举手投降「手を上げる是世界上通用的手势语。
古代日本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在手势语上也有体现。例如:中国手势语中在面前合起双手或者双手伸出握住别人的手是在表示更深的谢意。日本表示“ありがとう”是面带微笑在胸前合起双手,行礼。
例如:“おいします(请求、拜托)”,中国和日本同样是在胸前合起手,垂下头。
“ダメ(不可以)”,在中国通常为双手的食指交叉或者双手在胸前交叉。在日本同样是用双手的食指交叉。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符号”变过来的。
(四)手势相同意思不同
中日两国在手势语方面有相同之处也同样有很大不同。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意义也可能不同。例如:在中国赞扬别人时通常立起大拇指,意思为“好”,“做得很不错”,“很棒”等。 在日本此动作的含意思却是“男人”、“他”、“爸爸”。又比如手指弯曲在中国是指数字“9”。在日本则是指悄悄地拿走别人东西的小偷或偷窃行为,意思是“小偷”、“扒窃”、“偷”。可见同样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意义不尽相同,我们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三、中日手势语各自的特征及原因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手势语表现比较直观,日本的手势语表达比较含蓄 。原因在于手势语与文化、文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文化、文字开始的地方。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由古老的象形文字发展而成,中国的手势语从某方面来说与之有着共通性。反之,日本的假名,它是从其他的国家的文字借用而得出,所以日本的手势语就相对混杂,又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表达就呈现出一种混杂性和含蓄性。
中国手势语的有效值比日本低,日本的手势语要比中国丰富。这是因为中国的疆域辽阔,又是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域文化差异很大,语言文字本不相同,如果再加上不太相通的手势语,交流起来会更加含糊不清,所以每个地区手势语的普及相对困难,各个地区的手势语有着许多细微的不同。而日本在地域上比中国狭窄,受西方的影响较深,现代化程度较高,加之交通发达,手势语的普及率也较高。并且,日本人对于细节观察力强,具有委婉、细腻的国民性。因此,日本人大多不喜欢用言辞直接表达意思,而是常常借助手势语和表情等非语言手段进行交流。这也更加促进了日本手势语的丰富和普及。
总而言之,通过生活中的语言交际实践可以看出, 手势语是整个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交际中, 不能只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 那样就会造成文化误解及冲突。作为一名教师, 既要了解中日两国非语言行为的差异并传授给学生, 也要认识到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并能有效地引入课堂,有助于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庆祥.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金山宣夫.『世界20カ国ノンババル事典[M].日本:研究社出版株式会社,1994.
[3]王胜波.日本人的手势语言[J].日语知识,2004,(1) .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文化
语言作为社会交际工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民族的语言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点、宗教礼仪、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等。每种语言(包括身势语和副语言)都负有“文化使命”,粘接着一层文化色彩。语言交际是人类进行交往的主要手段,但与此密切相连的非语言交际却常常有着使前者相形见绌的交际功能。身势语是表达一个人内心世界的无声而真实的语言,在非语言手段中最为引人注目。
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两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50%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来实现的。身势语是国际性的,不同国家的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借助身势语能够进行交际。曾有人研究发现,人们每天平均讲话只占与人交往的时间的 10%,与人交往的时间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身体语言的沟通。有些时候,身体语言就足以表达所有的信息,语言反倒是多余的,只要人们彼此在对方的感觉范围内,应存在身体语言途径的沟通,所谓的身势语,就是指那些包括空间距离、目光注视、身体接触、姿态动作、面部表情等在内的非语言的身体信号。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已经根深蒂固,不容易接受与自己的习惯相反的信号,所以我们不能忽视文化约束力对身势语的影响以及和环境差异所赋予身势语的不同含义。
一、空间距离
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位置的距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出民族和文化特点。心理学家发现,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有不同的看法。根据霍尔博士(美国人类学家)研究,欧美人生活中有四种距离表示不同情况:
(1) 亲密接触 (intimate distance 0-45 cm) 交谈双方关系密切,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 45 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密切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及情人之间。
(2) 私人距离 (personal distance 45-120 cm) 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往来一般以这个距离为宜。
(3) 礼貌距离 (social distance 120-360 cm) 用于处理非个人事物的场合中,如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或在办公,办理事情时。
(4) 一般距离 (public distance 360-750 cm) 适用于非正式的聚会,如在公共场所听演出等。
从这四种分法可以看出,人类在不同的活动范围中因关系的亲密程度而有着或保持不同的距离。不同民族与文化构成人们之间不同的空间区域,多数讲英语的人在交谈时不喜欢离得太近,总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西班牙人和阿拉伯人交谈会凑得很近,而对俄罗斯人来说意大利人交谈是过于靠近,拉美人交谈时几乎贴身。更有趣的是英国人与意大利人交谈时,意大利人不停的“进攻”,英国人不断的“撤退”。实际上他们交谈时都只不过是要占据对自己适当的,习惯的实际距离。西方文化注重个个隐私,东方人“私”的概念薄弱。在电梯,巴士或火车上,素不相识人的拥挤在一起,东方人可以容忍身体与身体接触的那种挤,西方人无法容忍。在对个人空间的要求方面,中国人、日本人以至大多数亚洲人要比西方人小的多。这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习俗的缘故,西方人看中宽松的氛围,崇尚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而东方人的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空间的观念是立体的,不仅包括领域的大小距离,包含领域的高度。“拉开距离”具有保持身份的威严的功能,而保持空间领域的高度又是支配权利的一种方式。法庭、教堂、礼堂、会议厅的布置都十分注重利用空间距离来发挥这一功能,以表现优越感与从属关系。在中国,长辈和领导面朝南坐,在西方则坐在椭圆桌子头的位置,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说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空间的运用和安排都有着各自的模式,从而构成无数文化差异,让空间的使用具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功能。
二、目光注视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与交往对象保持目光接触是十分必要的。近代西班牙哲学奥塔加在《人与众人》一书中说:“每一次注释都说出了注视者的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成语有“画龙点睛”之说,人类男女之间有眉目传情之举。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音乐摇滚的“不要说,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都说明目光注视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功能。“眼睛是透露人的内心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态度的变化,都可从眼睛里显示出来。
几乎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能够和感情交流都依靠过眼光,某些文化所特有传播实践也体现在目光接触的运用之中。两个阿拉伯人在一起交流时会用非常热情的目光凝视对方,因为他们认为双目是个人存在的钥匙。如果从美国文化角度来看,这种目光是不适用于两个男人之间的,这种长时间凝视常常是同性恋的亚文化群使用的非语言代码的一部分。有教养的英国男子认为直接凝视与之交往的人的眼睛是一种绅士风度,而瑞典人在交谈中用目光相互打量的次数多于英国人。法国人则特别欣赏一种鉴赏似的注视,这种眼光看人是就传达了一种非语言信号:虽然我不认识你,但我从内心底欣赏你的美,所以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对妇女士的凝视是人们公认的一种文化准则。日本人与人交谈时的目光一般落在对方的颈部,而对方的脸部和双眼要在自己眼帘的外缘,他们认为眼对眼是一种失礼的行为。中国人则对紧盯着自己看的目光感到不自在,甚至惶惑不安,原因是“羞耻感"文化的影响,“非礼勿视”。而在西方这个世界文化的大熔炉里,人人都锻炼得眼界开阔喜欢大大方方地表白自己,敢于毫不遮掩地宣泄情感,她们往往会因为异性受到自己的吸引力而感到受宠,但不若惊。目光的礼节、各种凝视行为及目光在交际中的功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其含义复杂,规定繁多,需要我们认真观察,仔细比较,从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身体接触
正像语言和姿势可以传递人们的情感信息一样,身体与他人的接触在交际中也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信息。婴儿在母亲怀里被摇着拍着,等到后不仅能保持心理平静,还能刺激协调运动器官──小脑,促使其发育,国外学者称之为接触教育(touch education)。人类学家把文化大致分为两大类:接触文化(touch culture)与非接触文化(nontouch culture),阿拉伯人,南欧和西欧人、犹太人及拉丁语系的人属于第一类,美国人、北欧人及东方人属于第二类。从孩提时代到成人期,不同的文化交给我们不同的接触方式,哪些部位该接触,哪些不该接触。这里着重谈谈被当作一种社会习惯来进行的利益方面的身体接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握手
据某些专家的考证,握手是石器时代穴居人留下的一种遗俗。陌生人相遇,如彼此并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狩猎用的棍棒或石块,让对方摸摸掌心。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这些手势逐步演变成两手相握的形势。手掌的张开表示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手掌的接触则表示合二为一。今天,在许多国家,握手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表示亲热和友好的礼节。但各国握手的习惯不大一样。法国人做客走进房间或别离时都要与主人握手:而德国人只在进门时握一次手;有些非洲人在握手之后会将手指弄出轻轻的响声,以表示自由;在美国,男人之间的握手是很用力的,这可能源于印第安人的角力竞赛。中国人一边讲“你好”一边握手,对此没有什么忌讳;俄罗斯人则不允许两人隔着一道门或跨着门槛握手,以为这样做是不吉利的。在西方,参加竞选的政客会用右手,握住对方的右手,再用左手搭在互相握住的手背上,试图让接受者感到他的热情真挚与诚实可靠,故被称为“政治家的握手”。
有一位驻外人员叙述了这么一段经历:在巴基斯坦时,有一次请学生到使馆看中文电影。一位刚结婚的学生把妻子也带来了。老师见到后,主动与学生妻子握手,并且握的很紧,以示热烈欢迎。第二天上课时,学生满脸怒气,拒绝回答该老师的提问。课后,另一个学生告诉老师说,这位学生认为老师主动逼他妻子握手,太失礼。原来按照巴基斯坦礼俗,男子对陌生女子不能主动握手,老师说出了自己的本意是表示客气与友好后,才算消除了误会。可见握手的概念常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在人类交际活动中,眼睛的信息传递是微妙的,而握手发出的信号却是直截了当的。如果握肩膀和握胳膊时,实际上是进入了接受者的密切区域,只有在感情极为密切与融洽的人之间才受欢迎。在异性之间,如果女方不主动伸出手来,男性是不能去握她的手的。如果伸左手与人相握,则是无礼的表现。握手的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严加区分,以避免文化冲撞和误会。
(二)拥抱与亲吻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礼貌和礼仪,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两个女生见面时拥抱在一起是常见现象,夫妻久别重逢时拥抱亲吻也非常自然;但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东欧人、地中海沿岸和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两个男人之间也会拥抱及亲吻双额。阿拉伯人甚至不停地嗅着对方身上散发出的气息,对他们来说,好的气味能令人精神为之一爽。缅甸人、蒙西人和分布在挪威、瑞典、芬兰等国的拉普人会嗅着彼此的面颊表示问候。而在东亚及英语国家,男人之间一般只是握手表示欢迎,很少拥抱或亲吻对方。在许多欧美人看来,政治家的亲吻是“虚假”的代名词。
拥抱亲吻的这些差异充分反映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浓厚的社会文化意义,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深层的差异在身势语这个表层上的具体表现。
(三)其他接触
如前所述,有的民族崇尚接触文化,而有的民族则信奉非接触文化,不同的文化确定了它自己关于接触的定义。出于宗教的崇拜和信仰,佛教徒认为活佛给他们施行的摸顶礼是崇高而神圣的;而在泰国,头部可是千万不能摸的,触及头部简直就是一种罪过;此外,泰国僧侣在向上行走时特别忌讳被女性触及,认为这样就会使他的苦苦修炼前功尽弃。中国人喜爱一个小孩时会亲切地抚摸她的头部或搂搂抱抱,而对美国的孩子这样做就会引起孩子妈妈的反感,尽管她知道这种动作并无恶意,但在他的文化中,这样做被人认为是无礼的表现。在穆斯林国家,人们把关于触摸的知识看作其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他们用右手进食或做愉快的事,用左手去触摸别人则是一种社交的侮辱,因为左手是大小便时用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面子”重于一切。脸对女性来说无异于命根子。如果触摸一个中国姑娘的脸,那可是犯了大忌。可见触摸在身体不同部位的运用也要因地域及文化之不同而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统采取亲密性接触,或是统统推行非接触文化,这个世界就会乱成一团了。
四、姿态动作
有专家提出,人能发出多达50万个不同的身体信号,只用“千姿百态”作比喻已显得苍白无力,任何想将它们分门别类的企图也只能令人失望。所以我们只能从传递交际信息的常见姿势中诠释一些行为代码与文化含义。
手势在各国有不同的表达意义,不同的文化背景赋予了手势不同的交际功能。中国人竖起拇指表示“好”,伸出小指表示“差”或“坏”,这反映了一种“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的文化心态;美国人将拇指朝上表示要求搭便车,将拇指朝下则表示“坏”;而日本人伸出小指却表示“情人”。在美国,人们用挥手来表示再见;而在南美,人们见到这种动作时不但不会离去,反而会向你跑过来。在美国,用拇指和食指捏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指头分开向上伸直,则表示“OK”一词;在日本,这种手势则表示钱;在阿拉伯人中,这种动作常常伴以咬紧牙关,一起表示深恶痛绝。用手指在太阳穴旁边转圈,中国人表示动脑筋,美国人和巴西人则表示发疯。俄国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了;日本人用此动作表示被“炒了鱿鱼"。美国人、日本人抿着嘴吃东西才算得体,而印第安人却以张口大嚼为礼貌。假如一位美国人无意中把筷子直直的饭碗内,再把饭送给中国人吃时,中国人心里就可能会大为不快。因为按照中国的风俗,供死人时才把筷子饭碗里。美国人用手指着太阳穴表示手枪自杀,反映的是美国私人拥有枪支不足为奇的社会文化背景。日本人用手戳向肚子表示剖腹自杀,反映了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武道精神。在新几内亚,将手架在脖子上表示自杀;在中国,这种手势表示被人砍头,是古代刑法取去“首级”的遗风。
姿态动作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姿势和坐立习惯地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心态。犹太人的手部动作远比一般德国人的手部动作来的自由,所以二战时期生活在德国境内的犹太人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手部动作,以免暴露身份。白人中的年轻人步履轻捷,而年轻的黑人则步伐较慢,这与他们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在东方人眼里,美国女子大胆而泼辣,因为他们的步子比东方女子大,腰板挺的更直。在西方人眼里,日本女子的莲莲碎步反映出他们的柔顺和屈从心理。英国人将两臂交叉放在胸前表示旁观或不准介入,恰似中国的“袖手旁观”;美国人着重随意与个性,常常大大咧咧的坐下来或者站着时一副松松散散的样子,所以当某美籍外教上课时坐在课桌上,中国学生的惊讶程度就可想而知了。但在德国等欧洲国家,生活方式比较规范,人们十分注重礼仪,懒散的样子常被认为是粗俗和无礼的标记。不同文化在姿态动作上的这些微妙的差别常常容易导致交往失当,甚至会使交际完全中断。了解这些差异并采取必要的补偿手段,对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理解,避免误会,对于填平文化沟壑,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面部表情
人类的感情或欲望,在无意中形成身体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而利用面部做出的变化更是难计其数。相对目光而言,表情是更容易辨别对方心情、态度的线索。一切没有经过掩饰的肯定与否定、积极与消极、接纳与拒绝等表情的事情发生,面部表情对于交际的重要性是众所公认的,但表情中的多种文化内涵却难以估量。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纳粹党徒投向犹太人身上那恶毒而阴毒的表情里,人们可以知道犹太人当时的悲惨命运;从过去的南非白人鄙视黑人的视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南非黑人当时的社会地位。感情的表达是在文化背景中习得的,它们的表现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汉民族在贵客来到时,笑脸相迎才合情理,而美国的印地安部族却大哭来迎接客人的到来。在某些文化中,咂嘴唇是认可的表示;在中国文化中,表示有滋有味;在英国文化中,表示没有滋味;在许多地中海国家,则是过分夸大痛苦和悲哀的标志。
微笑,是最有益于人际交往的面部表情。白居易的名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写出了最微妙的表情效果。正如亚当斯所说的,“当你微笑的时候,别人会更喜欢你”。笑脸不只是快乐和友好的表示,也能传递道歉与谅解的信息。在公共汽车上因急刹车而踩了别人的脚,微笑就等于说“对不起”。与陌生人相遇或相撞理,露出微笑是为了向对方表示自己没有敌意。服务行业的人脸上常带着微笑则是欢迎和友善的表示。东方人比较含蓄,感情不容易外露,不象西方人、尤其是拉丁语系人身上那样,可以看到七情六欲的展现。中国人习惯用面部来遮掩感情,而不是显露感情。中国俗语“看脸色办事”和“给人脸色难看”更将面部表情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所以“察言观色”与“to read ones'face”便成了跨文化交际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
东西方身势语的种种差异源于文化的差异,源于有着千变万化的文化的民族性。而文化不但具有民族性,还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必然会发现,不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不同,即使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之间也是千差万别。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和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二者之间的关系,萨莫瓦 (Samova) 认为,文化与非语言交际密不可分,许多非语言行为都是文化习得的结果;人们的非语言行为的形成和效果往往都由一定的文化环境所决定。因此了解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文化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尽相同,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和冲突。因此,跨文化交际成败关键在于正确对待文化差异坚持不懈地排除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差异的干扰,正确对人,正确对己,相互尊重,平等往来,不断提高跨文化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地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参考文献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胡文仲、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
来传达一些重要信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也会有很
大的不同。本文主要谈及了俄罗斯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俄罗斯
正文:
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不仅仅通过语言,很多情况下表情、手势等也会传达很多重要信息。有人认为人们的直接交际活动中,30%的信息通过语言来表达,而70%的信息则依靠非语言来传达,更有人认为90%的信息是非语言信息。由于文化差异,个体差异,性别差异等因素,非语言交际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文化差异的效果更显著。不同民族成员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会由于文化冲突影响交际甚至引发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非语言交际形式,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达到更好的交流。笔者通过观察俄罗斯语伴,并与其交流,了解了俄罗斯人的一些非语言表达习惯,通过本文作一小结。
中俄在礼节方面就存在很大的差异,虽然俄罗斯离中国很近,但两个国家的文化大相径庭。汉文化中的礼貌特征是尊重、谦逊、态度热情和文雅。汉文化中的礼貌强调贬己尊人、称呼恰当、出言文雅、说话力求双方和谐一致,在德、言、行方面要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俄罗斯人则突出个体和个人价值,提倡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同的文化心理和礼貌方式往往影响到彼此的交际,如果把汉文化中认为极礼貌、极客气的词语带入俄语会话,虽然遵守了谦虚准则,但却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比如受到别人称赞时,中国人大都先自贬一番,习惯用“哪里,还差得远呢”,“不行,不行,哪里比得上您”等一类的谦词做答。俄罗斯人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会感到莫名奇妙,不知所云。俄罗斯人的豪爽与东方谦卑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两种文化语言交际方面的巨大差异,非语言交际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非语言交际主要包括体态语、副语言和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下面主要通过这几方面来介绍俄罗斯人的非语言交际。
一、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1.眼神:由于俄罗斯人豪爽的性格,和东方谦卑的文化完全相反,他们在听人讲话是一般都会看着对方的眼睛,一方面表示在认真地听对方讲话,另一方面表示诚意,而且他们认为眼神会起到一定的交流作用。
2.手势:“剪刀手”――众所周知,这个在中国风靡,拍照必出现的手势,在俄罗斯人眼中却有不同的意义。俄罗斯人们很少使用这个手势,因为它代表的是花花公子的意思,还代表了性解放,完全不同于中国人认为的胜利含义,暂时没有人会把花花公子当做一种时尚。胡文仲先生《俄汉语言文化习俗探讨(跨文化交际丛书)》的书中提到俄罗斯人的一种手势,是手握拳,并将大拇指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表示对人的蔑视。但在与俄罗斯语伴交流中,她告诉我那只是小孩子才会用的手势,并且使用频率不高。所以关于文化还是切身体验比较准确,不能一味地相信书本,当然书本知识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把握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探讨相关问题。
3.面部表情:我所接触的俄罗斯人都很热情开朗,面部表情很丰富,并且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在与他们讨论某些有意思的话题时,他们都会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展示心里激动、好奇、开心、愤怒等感情。比如,我的语伴会模仿她购物时中国老板的表情和语气,虽然她是个中年人,但说起故事时生动形象,完全像个小孩子。在谈到某种动物时,她也会模仿,完全不会觉得不好意思。若在中国,可能就会有人说,这个人太没形象了。
4.接触:亲友久别重逢或互相告别时,不论在家里或大庭广众之下,俄罗斯人有拥抱接吻的习惯。男人之间一般只拥抱,或者同时还挨一下或两下(左右脸各一次)脸颊。妇女之间常常显得更亲热些,互相接吻。长辈吻晚辈时一般吻脸颊,常常连吻三次,还常常吻额头;晚辈吻长辈也一般吻脸颊,通常连吻二次。非亲属的男女之间接吻比较慎重,如果关系一般,男子顶多只轻吻女子脸颊。只有在复活节那天,在教堂内外,人们可以跟遇见的任何人接吻,年轻的男子当然也可与姑娘们接吻。沙俄时代还流行男子吻女子的右手背,这种吻手礼现在只在少数隆重场合才偶尔可以见到。那时还吻被视为神圣崇高的人物的手、衣襟、甚至脚,现在有些虔诚的教徒对某些神父还如此。在接吻时,要切忌站在门外与主人行告别礼,这是我的亲身体验,俄罗斯人告诉我不能站在门外。
二、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1.副语言:俄罗斯人一般语速较快,但字字发音清晰完整。在公共场合说话音量适中,他们对于中国人的大声讲话行为感到十分奇怪,不能理解。
2.在时间方面,也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时间观念,毕竟俄罗斯地域宽广,不同城市的生活节奏不同。但有一方面,他们很注重生活,聚会时间一般都较长,有持续两天的聚会,朋友们会一直在一起庆祝生日等。和朋友约会时,不会像德国人那么严谨的安排时间,俄罗斯人更愿意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与友人一起聊天喝茶。
3.空间:由于俄罗斯地广人稀,很少有人群拥挤的情况,另外俄罗斯整体气候寒冷,属于“低接触文化”。不喜欢人与人之间距离过近,语伴奥莉伽曾描述她在上海超市购物时的一个情景,会有中国人凑到她附近与她一起看一款商品,刚来中国的她十分不习惯,立刻退后一步,给彼此空间。与陌生人他们习惯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但与亲朋好友之间就不会太在意。
三、结语:
以上只是俄罗斯人一小部分的非语言交际现象,要想全面的了解,还需要更
多的调查。跨文化交际学让我们具有观察的意识,今后会多留心,多记录。
虽然文化的差异会造成交际困难,但正因为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才让我们的生活富有缤纷的色彩。与不同文化的人接触可以开阔视野,了解不一样的文化。不同民族间的文化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我们应该本着“,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以诚相见”的原则,采取包容、尊重的态度而不是敌视对立的态度,尽力了解对方民族文化心理,以达到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呢?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要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品质,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将英语课和活动课综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英语。
教师要培养学生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使用才能,拓展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教育学生创造性地使用和学习语言,改进语言输入的方法,创造情境,重视英语语言的输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重视模仿性的表达
学生学习语言应重视模仿,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天性,英语课堂教学重视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方法,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认真进行模仿练习。教师要提高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积极采用让学生接受的方式,给学生创造开口练习的机会,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学会模仿,思考各种形式的练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使用以下一些措施:
1.在新知识的呈现上更加富有趣味,教师要进行实物演示,经过图片辅助处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的作用。
2.教师通过学生辨别、观察和模仿,指导学生使用教育教学方式掌握英语语言,教育学生设计出多种教学操练方式。
3.教师要加大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综合性的练习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强化和巩固作用。
4.教师要重视逐渐深入地提高练习的难度,减少机械性的练习,增加学生的练习质量,并教育学生学会抢答、指认、猜谜等,通过旧知识的吸收和新知识的呈现和巩固。
二、充分拓展演练的阶段
教师进行练习,教育学生掌握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敢于讲话,消除哑巴和聋子英语的现象。教师要进行高密度的练习,指导学生进行演练,放手让学生开展语言训练,重视句型教学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活跃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语言积累,运用正确合理的语言,并进行机械练习,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愿望,通过设计学习话题,引导学生学会有话可说。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措施和方式进行教学:
1.开展英语朗诵竞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和宣传,充分激励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实现人人参与教学活动。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活动,重视学生对单词和句型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活动的创造性,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创新能力,重视运用英语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的理解,逐渐教育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3.教师可以组织对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对话,将角色的语气、神态和动作充分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他评,穿插学生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空间,引导学生思考话题,进行简单的对话,实现有意义的对话,让学生在英语活动中,实现学习意义的传递,实现学生的语言交际才能。
三、熟练运用并交流
教师要教育学生形成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让学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并灵活运用学习的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重视英语语言输出的能力,实现在教学状态下的语言交流。
教师可以创造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充分想象和思考,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自由地进行思想的碰撞,实现语言的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语言模仿的对话,组织学生参与表演,再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选择调整的内容,进行对话改编、创作和表演,教育学生更加投入地学习,实现练习方法的优化,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关于社会语言学
对于社会语言学,不同的学者认为其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学者布莱特(W.Bright,1966)认为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重点应该是语言的变异,他认为对语言的研究应该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身份,第二,会话发生的场景;第三,社会方言的历时变化规律以及共时对比,第四,语言的变异情况;即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变异的时候,变异的方法主要有增词、减词等例如,英语中的“ice–breaker”其就是由“breaktheice”演变而来;第五,社会语言学的应用范围,其应用的范围可以说非常广,存在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而学者祝畹瑾则认为,社会中的所有语言都有其地域特征,都会出现变异的现象,都有其基本的社会功能,交谈的场景会影响交际者对语码的选择,而语码的选择则会影响交往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中的各个阶层会由于所处的立场的不同,其交际的话语会有所不同,而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或者是地区的风俗文化、政治、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影响语言的变化形式和发展规律等。总而言之,根据大量的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的发展规律、语言的功能等可以说是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笔者认为,要尊从社会语言学中所总结的各种语言规律,提高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可以采取的培养策略主要有:
(一)实施情景化教学社会语言学认为,会话一般都是发生在真是的交际场景中,也就是说语言的交际也必须要依赖于场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实施情景化教学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而实施情景化的教学的关键在在于学习情境的创设。首选,真实的情境的创设应该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相贴近,让学生能够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来达到训练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为教师情境的创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教师可以通过各种视频、音频、图片等材料,将英语的单词、单词的意义、句子的语法规则放入到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更加生活化;其次,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该要转变传统的以“说”为主的上课方式,可以通过问答、对话、演讲、讨论、演讲等方式来使学生获取“活”的英语知识,使得教学的活动带上交际的特点,让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交际思维,掌握语言交际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课堂的活跃气氛。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学,英语的教学在于提高学生应用英语进行社会交流的能力,而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教师应该要为学生提供较多与英语交流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实际的应用英语的能力。每个行业可以说只要存在对外的交往都会使用到英语,也正是因此产生很多的行业英语,比如酒店英语、旅游英语、贸易英语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及专业的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不同行业实习机会,真正实现英语的学习“社会化、生活化”,通过在社会实践中反复的交流练习,达到提升英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注意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社会语言学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和其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文化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的含义,对于文化的了解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接决定了学习者对该门语言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该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中西方的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就决定我国的学生要学好英语,提升应用英语的能力,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文化有基本了解是必要的条件。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狗”代表的是含义是“低三下四“”猥琐”等,是带有贬义的,也因此中国人常常用和“狗”有关的词语来辱骂别人,比如“的”,“猪狗不如”,“狗眼看人低”“走狗”等,但是在西方的文化里,“狗”代表的更多的是“平等”,人与动物之间的平等,更多的褒义是赞扬。西方的很多谚语中都体现了一点,例如,西方人说,“Everydoghashisday.”,其意思为”凡人皆有得意的一天,”Dogdoesnoteatdog.意思为“同类不相残,同室不操戈”,可见,在西方的文化里,某些时候,“狗”可以说是“人”的代名词,它和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可见,如果没有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在应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无疑很容易闹笑话,影响交际目的的实现。
三、结语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非语言
一、概念
所谓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即交流双方在不同文化、不同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禁忌、历史、文化价值取向等条件下,为了在交际中达到配合或补充语言交际的目的而使用的恰当行为[1]。跨文化交际学者Samovar说:“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美国有研究还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却多达93%(Levin et al,1982)。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首先,比如说话时同时做手势,它在我们与外籍友人交流的时候可以代替语言;其次,运用音量和声调的变化对语言交际产生调剂的作用,便是辅助语言交流的证明;第三,可以规范我们社会交往,调节语言交流的顺序,如交谈时该谁说话往往是由非语言性信号决定的;最后,通过声调和态度可以传达双方的情感,表现我们对交谈对象的态度。而这一切都说明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是起很重要的作用的。陈原先生说:“人类进行交际活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是语言,但是交际工具决不只是语言,例如还依靠许多非语言的符号。……实际上,社会交际常常混合了语言与非语言这两种工具。”如果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只强调语言行为的重要而忽视非语言行为的存在,便会引起理解的偏差,造成交际的失败。
二、体态语
体态语是非语言语中最丰富的一种,体态语在成功的人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运用体态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活动是我们每个外语学习者所必须重视的。
1.略论
达尔文(C.Darwin)在1872年发表的《人类和动物的情感表达》一书中提出人类和动物的表情许多相似之处。而对体态语进行系统研究的当首推R.L.Birdwhistell。他于1952年出版了《体语学导论》一书。在该书中他创造了Kinesics(身势学或体语学)一词。它指的是研究体态语的学科。《韦氏新大学词典》对Kinesics下的定义是系统研究非语言身体动作(如脸红、眼睛动作等)和交际之间关系的学科。L.Samovar er al说:“Kinesics就是对身势动作进行的系统研究,通过研究将这些动作行为形式化和代码化。”Birdwhistell认为体语学应作为一个传播体系,用研究语言同样的办法予以研究[3]。他把语言的结构单位和动作的结构单位作了有趣的类比,还创造了Kineme(身体语素)这个词,作为身势学研究中记录身势语的最小单位,将体态语变成语言一样的代码系统,研究人体动作与交际间的关系。国内研究中,最早将“体语”做为一个专门问题提出来进行研究的是陈道望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他将“体语”称为“态势语”,并指出,“‘态势语’是用装态作势的动作,就是态势,来做交流思想的工具”,“态势共有三种:就是表情的、指点的和描画的”。由此可见,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于体态学都认为体态语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
2.体语符号的文化差异
由于语言的障碍,跨文化交际对体语的依赖程度很高,而非语言行为在交际没有特定的结构,所以在一种民族中表示某一特定意义的体语符号在另一民族中很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因此,只有了解其地域的差别,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为哪一民族所特有,才能克服信息障碍,保证跨文化交际的畅通顺畅。
(1)手部动作(gesture)
手部动作实际是身势语(body language)的核心,手和手臂相互配合会产生多种姿态,形成丰富的非语言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明显的文化特征的差异。中国人用手掌侧面做抹脖子表明杀头或自杀,日本人用手模仿匕首刺向腹部的动作表示剖腹自杀,而在美国则是用一只手指指向太阳穴,表示用手枪自杀。食指和中指向上伸出张开,手心向外,无名指和小指自然向下弯曲与拇指相连,组成一个“V”字母,构成“V”型手势,在英美等国及非洲大多数地区用来表示胜利。它源于英语单词victory首写字母v。但是,如果做这一手势时手心向内,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则表示猥亵、侮辱人的意思[4]。西方人表示不明白,无可奉告,或无可奈何,常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并耸耸肩;而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在传统文化中根本没有这个动作,一般以摆手表示。在一些青年人中流行的“OK”手势,即以拇指和食指组成圆圈,在美国人眼里是表示顺利、赞美、了不起;在我国表示“零”;在日本、韩国和缅甸表示“金钱”;法国人认为是指某个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则认为这是个猥亵的动作,并常被用来影射同性恋;而在巴西,它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我国和一些国家用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和夸奖,但伊朗人称好不竖大拇指,而澳大利亚人则认为竖起大拇指,尤其是横向伸出大拇指是一种侮辱,有骂人的意思。
(2)目光接触(eyes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是因为人们在交际时通过目光接触和眼神产生心灵沟通,表情达意,它所发出的信息符号是体语中最复杂的。目光交流也因民族文化不同而受约束。在美国,人们谈话时目光直视对方。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他们甚至把一个不愿保持目光接触的人视为不能信任的人,可疑的人。英语叫“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look you in the eye.”可在另一些国家里,避开那种直视对方的目光,是一种尊敬的表示,象波多黎各姑娘与成年人交谈时总是把头低下,不看对方的眼睛。尤其在东方文化中,女子是禁止注视男子的眼睛的。试图保持目光接触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往往避免一直直视对方,特别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其他人在上级或长辈面前也有此表现。所以在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往往认为中国人回视时间过短而产生不解情绪,或认为他们看不起自己。而在法国,男子在公共场合凝视妇女却是公认的文化习惯,不但不会招徕非议,或许还能博得女子一个感激的眼神或会意的微笑。值得一提的是,在印度,成年人不能盯着小孩的眼睛,并进行一番夸奖,否则,印度人会认为,这小孩的眼睛一定带着邪恶的目光才能如此诱惑他人,然而在沙特阿拉伯恰恰相反,目光接触和坦率的手势非常重要,能促进交际。
(3)体距与触摸(proxemics)
世界动物行为学诺贝尔奖学金获得者康拉纯・劳伦斯博士研究过,一切动物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或空间或领地。人类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也一样,都有自己一定的空间位置,才觉得安全、舒适和自由,这完全是生存的本能需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际者对于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着跨文化的差异。人们对待体距的态度反映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传统习惯和生活方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可以塑造不同的举止行为。一般而言,阿拉伯人、拉丁美洲人、意大利人、希腊人站得比较进,英国人、美国人、瑞典人彼此站得较远,并对阿拉伯人、非洲人和南美人近距离谈话感到很不舒服。而中国人在异性间进行交际时,彼此的距离一般大于欧美人。美国人类学家霍尔教授在研究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中产阶级的空间范围后认为,这些国家的人们在交际时,人际距离大致相同。大致可分为下面4类[5]:
1.亲密体距(intimate distance):从身体碰触到18英寸,用于情人或极亲密者;
2.个人体距(personal distance):从1.5英尺至4英尺,用于朋友间的非正式接触;
3.社交体距(social distance):从4至12英尺,用于事务性会晤、课堂及一般社交场合;
4.公众体距(public distance)从12至25英尺,用于对公众演讲。
不同文化的上述四个距离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交际效果。同一类交际距离的增大或缩小,可能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甚至双方之间的怀疑、反感、厌恶、冷漠或喜爱、赞同、接受等正反馈与正反应。在跨文化交际中,可以用“试探”和“观察”的方法来了解对方的习惯的间隔距离,以调整彼此间的体距。
与体距紧密相连的是体触(触摸)。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谈话时的触摸会被认为是极端行为,不仅仅是违反了人家的文化规范,甚至会被认为是犯罪行为。在印度、印尼、阿拉伯国家等,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也不能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里不能随便摸小孩的头,否则就认为不吉利。这与我们中国人恰恰相反[6]。
(4)沉默(silence)
沉默在非语言行为中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在东方文化中,对于沉默赋予了更多积极意义。中国人重视交谈中沉默的作用,认为停顿和沉默有丰富的含义,既可表示无言的赞许,又可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而在北美国家,沉默具有阴郁、消极的含义。在交流过程中,中国人对令人发窘的问题就以沉默做答,而英美人则认为是侮辱别人,他们认为即使回答的内容与问题毫不相干,或干脆给予否定回答,这也是一种礼貌,也比沉默强。这是因为沉默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了消极意义[7]。
三、结论
以上对于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因素的阐述,特别是对于体态语的浅析都说明了非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系统一样,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是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非言语行为的非对等性。那么随着我国与世界交流的愈加频繁,我们更应该加紧学习多元的文化,除了能进行准确流利的语言沟通外,要取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还必须使自己的非语言行为也能正确表达的自己的情感,成为相互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Brosnahan. L.《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112-115.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4-56.
[3]陈原.社会语言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57-58.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08-211.
[5]陈永培.龚少瑜.语言学文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32-34.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用英语上课,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用英语上课能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青少年大都喜爱模仿学话,且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只要教师坚持运用英语讲课,他们都能很快理解老师的语言,并且跟着模仿使用。这样,课堂上学生沉浸在浓厚的英语气氛里,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英语思维,并用英语进行交流。
2.用体态语表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果使用适当的手势、动作和表情,既可以避免用汉语解释英语,又可以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培养英语语感的语言环境。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一样,重在反复读,时刻练,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课堂上教师做什么,学生就会做什么。因此,教师在课前要琢磨一系列手势和动作,讲课时,领着学生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英语,学生也跟着一边做一边说,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表演各种动作,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使演的和看的全部进入角色,引起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而且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提高听说能力。
二、爱护学生,重视情感
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青少年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是:对哪个教师有感情,那么对这个教师所教的课程也会产生兴趣。这是一种情感迁移的现象。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他们要友好、尊重、理解、同情,只有满足学生这些心理需要,师生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而才能更好地合作。
2.创新良好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学习气氛、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有趣的语言环境能促使学习者去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英语课堂上口头活动量大,师生之间与学生之间英语交际频繁,部分怕出错、不敢开口的学生极为常见。此时,教师要调动其积极因素,保持和谐的课堂气氛,诱导他们进入各自的角色,置身于情感逼真的英语交际中。如:跟录音机读,纠正和培养学生语音语调,录下发音较好的学生和较差的学生口语,使同学们自己对比,为学生下次更好地朗读指明方向。学生结对读,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使学生有信心和勇气开口说英语。
3.激发学生成功的动机
【关键词】交际语言交流语言模式教学设计
交际语言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强调了语言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语言交流的能力上,而不是过多地强调掌握语言结构。当时,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克拉斯托福•加德林(ChristopherCandlin)和亨利•威德森(HenryWiddowson)。到了70年代中期,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内涵规模扩大了很多,不论是美国的,还是英国的交际法支持者,都把交际语言教学法看作是一种方式而不是一种方法。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的主要观点
交际语言教学法视交际语言能力为教学的目标。在语言学习中,交际是中心,上下文要素是中心,并且需要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的上下文中去研究语言。强调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这不仅仅是一个活动问题,而且存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学习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刺激语言系统本身发展的问题。“学习是为了使用英语”,即必须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强调使用集体学习的方式,而不是个人,学生理解失败的实际是大家共同的责任,既不是讲话人的过失,也不是听话者的错误。成功的交际是由于坚持不懈地使用语言而完成的。并且认为学习语言技能的四个步骤顺序是听、说、读、写,认为语言知识和交际技能是相互依赖的。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交际原则
这个原则强调给学生提供以交际为目的而使用英语的机会的重要性,明显地设法把这样的活动,结合到语言教学广泛的项目中去,进一步说明了语言学习需要通过交流。
2.作业原则
这个原则指的是在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用语言来贯彻执行意思丰富的作业,以促进学习。这个实践活动,把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插入到语言教学中去,它能刺激语言系统本身的发展。
3.丰富意义原则
对学生来说,意义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习。不断地选择、改变学习活动形式,是为了能把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使用的意义丰富的词汇联结成正规的语言,而不仅仅是机械呆板的语言句型操练。
三、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要素
1.目标
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交际语言教学大纲也有其目标指向。它以培养流利的口语和语意的理解能力为重点的目标,特别强调语言学习要通过实际交际,在使用中学习语言,课堂活动应把集中设计的语言资料,通过完成任务(作业)的媒介,来达到传递信息和分享信息的目标。
2.备课大纲
大纲的本质,一直是交际语言教学的中心。它所阐述的是学习外语时,需要使用外语的典型情况。如TalkingaboutTravelExperience、TalkingabouttheWeather,它们可能需要讨论的话题;如Introduction、Education、Shopping,它们需要的语言功能;如Describingsomething、AskingaboutAdmissiontoaschool、AgreementandDisagreement,它们在语言交际中使用的概念:如时间、地点、方式,或者需要的词汇和语法。大纲试图说明的是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在用外语交际时,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熟练程度。
3.教学活动形式
在交际法的教学活动中,和交际方式相一致的练习形式和活动的范围是无限的。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在交际中能达到交际大纲的要求,并且建议把这样的交际过程作为分享信息,讨论意义和相互影响的有效方法。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采取很多形式,如Groupdiscussion/debate,Pairwork,Games,Roleplay,Freetalk,Errorcorrection等。
4.教材
语言材料直接影响课堂反馈质量和语言使用的方法,这说明教材在促进交际语言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把交际语言教学中使用的教材分为三种:①以课文为基础的教材:有许多课本,是直接提供给交际语言教学法使用的。②以任务(作业)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提供给各种各样的游戏、角色扮演、模仿和以作业为基础的交际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如练习手册、提示卡片、活动卡片、实践材料和小册子。③以实物为基础的教材:指的是“来自实际生活的材料”。如画片、广告、杂志、报纸或语言交际活动所使用的录音和视听材料。
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
在交际语言教学中,教师的责任是组织课堂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实践语言模式。教师作为语言材料的组织者,同时教师本身就是语言材料,教师是课堂活动步骤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并能大量地提供合乎课堂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实际教学、观察学习和课堂组织的经验。学生作为一位谈判者,跻身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目的之间,活跃在小组或全班的活动中,直接影响课堂活动,充分发挥谈判者的作用。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贡献出他们在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在一种相互依靠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
交际语言教学的教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及任务完成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位学生、活动内容和过程都要有充分的了解。下面以Shopping(UnitFiveBookII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教材)为例来说明交际语言教学的基本步骤:
Step1
1.Exchangethegreetingwiththestudents(Ss).
2.Dailyreport.
3.Makecleartheteachingaims.
Step2Revision
Reviewsomesentencepatternsofshoppinglearntbefore.(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1)MayIhelpyou?/WhatcanIdoforyou?
2)Whatareyoulookingfor?
3)Howmuchisit?/Howmuchdoesitcost?/Howmuch?
4)Itcosts…
5)I’dliketobuy…
6)It’stooexpensive.
Step3Presentation
1.Thewholeclassreadthenewwordsandexpressionsonp.36inthetextbooks.
2.Listentothetapetwicewiththebooksclosed.TelltheSstopayattentiontothepronunciationandintonation.
3.Learnthecommunicationwordsinthedialogue.(HelptheSsfindthesentencesinthedialogue.)
1)I’mlookingforanewwatch.
2)Howmuchwouldyouliketospend?
3)Wouldyouliketotrythisoneon?
4)Itfitsnicely!Howmuchisit?
5)Thisoneisnormally$170butit’sonsalefor$120.
6)It’sagreatdeal.
4.TheSsreadthedialoguetogether.
Step4Practice
1.Readthedialogueinpairs,theningroups.
2.HelptheSsmakeaconversationwiththeteacher.(SaytotheSs:IfIamanassistant,youareacustomer,youwanttobuyapairofwhitegloves.Howwillyousay?)
T:CanIhelpyou?
Ss:I’mtryingtogetapairofwhitegloves.
T:Whatsizewouldyoulike?
Ss:Iwouldlikesizesix.
T:Thewhiteglovesareonthiscounter.Thisway,please!---Hereisasizesix.
Ss:Thankyou.MayItrythemon?
T:Sure.
Ss:Thanks.Theyfitmewell.Howmucharethey?
T:Theycostfivedollars.
Ss:Allright.I’lltakethem.
T:Pleasepayatthecashier’s.
Ss:OK.Bye!
T:Seeyounexttime.
Step5Roleplay
1.AskfiveSstocometothefront,andputonashortplay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Usingtheteachingtools:abag,amap,severalpens,severalerasersandsomeexercisebooks.)
Annieisanassistantinastore.Kate,Mary,JimandBillaregoingtobuysomeschoolthingsthere.NowAnnieisservingthe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2.TheSsputontheshortplayingroupsonebyone.
Step6Consolidation
MakeclearwhattheSshavelearntinthisperiod.(HelptheSstospeakout.)
Step7Homework
Makeanewdialogueinpairsafterclass,accordingtothesituationgivenbelow:Jennyisasalesgirlinadepartmentstore.Jackisgoingtobuyasweaterthere.AndJennyisservinghim.(Thispartisshownontheprojector.)
五、运用交际语言教学的几点思考
1.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并通过让他们轮流示范表演的方式,成功扮演活动中的不同角色,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创造均等的表现机会。既要注意培养尖子生,又要重视学困生的转化。教师应提醒小组中的成员信任这些学困生,当他们有一点的进步时,都应加以肯定表扬,哪怕只是几个“Good”、“Verygood”、“Welldone”等简单的评价都会给学生内心带来一种强大的动力,激励他们进步。
2.在交际语言教学法中,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过程,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对学习目的、内容、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备课,熟悉活动的内容,熟悉教学对象,即“备对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另外,每堂课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在内容编排和练习设计方面应重视知识的衔接,教材应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并尽量反映学生的兴趣和经历。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尽量用目标语表达自己,限制使用母语,应尽量避免为了指出词汇和语法错误而打断学生的交流。并应注意语意知识的深化和扩展,强化跨文化语言交际功能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
交际语言教学法,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交际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完成交际的目的,它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实践空间,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摘 要】语言行为是交际的主导因素。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文章旨在探寻跨文化语言交际中产生文化冲突和误会的可能性原因,为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提出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语言行为;英语教学
一、跨文化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最初由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其1959年出版的作品《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中提出。霍尔在书中将“跨文化交际”定义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并为此后的跨文化交际学奠定了基础。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语言是交际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非语言暗示是语言的有力辅助工具。生活中,人们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但对交际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却是有限的,而非语言暗示则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交际情景以强化和补充语言手段。在某些方面,如准确、细腻地刻画交际者的心理活动,形象、生动地描述事物的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语言行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跨文化语言交际与英语教学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讨论。
二、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败案例及原因分析
我们来看一组越南战争期间,一名越南伤员和美国医护人员之间的对话。(Nurse指护士),Vietnam Soldier指越南伤员)。
Nurse: “Do you like your life here in America?”
Vietnam Soldier: “Oh yes.”
Nurse: “Did you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No.”
Nurse: “You did not take your medicine?”
Vietnam Soldier: “Yes. Yes.”
Nurse: “So you did not take it.”
Vietnam Soldier: “Yes. No.”
这位美国医护人员一定非常困惑,不知道这个越南伤员到底吃没吃药。什么叫“Yes. No.”?这恰好就是由文化、语境不同而造成的交际失败的例子。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在其作品《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中指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即高语境和低语境。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s)指的是,在传播时绝大部分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极少存在于编码清晰的被传递的讯息中;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s)正好相反。东方社会很多都是“高语境”社会,如:中国、日本。在上文的对话中,当医护人员第一遍问伤员是否吃过药了,病人回答说“Yes. No.”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I’m following you. And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当被第二遍问到是否已经吃药了,伤员回答“Yes. Yes.”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Yes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最后一遍被问到“So you did not take it.”,伤员回答“Yes. No.”时,其真正意思是“Yes, I hear you. No I didn’t take the medicine”
当然,造成跨文化语言交际失败的原因不仅仅只有语境问题,还有思维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
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式的。在交流中直接接触主题,想什么,说什么。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螺旋式的,说话时“绕弯子”,绕着主题外围转而不直接接触主题。例如:一个美国人给一个中国人写信,中国人看信时容易发火。因为美国人的信开门见山,将自己的要求、意见和建议放在最前面,不讲客套话。或者在信的最后才讲些客套话,表达看法很不婉转。而美国人看到中国人的信,也容易生气。因为中国人往往在信的开头,写很多美国人认为是废话的寒喧话,美国人越看越糊涂。不知道对方要说什么。这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给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也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 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未能在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从词汇内涵、社会风俗、价值体系各方面介绍英语国家的民族文化。要使文化教学取得效果和进展,教师可从从课本中挖掘并深化文化教学在现有的英语课程设置中,贯彻实施文化教学最可行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挖掘各个课程中的文化因素,把文化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以精读课、泛读为例。精读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从选取的材料中获得丰富的文化信息。如:教育方式,家庭关系,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泛读课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许多的功能对话包含了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如问候、看病、度假、聚会、打电话等等,这些对话本身就为进行得体的交际提供了很好的典范,而且,通过一些真实的社交语境,学生可以更容易掌握一些词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Edward Twitchell Hall. Beyond culture. Garden City, N.Y. : Anchor Press, 1976.
[2]Dou, Weilin. Fundamentals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Beij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Pres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