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福利考察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福利考察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福利考察报告

第1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一、澳大利亚香蕉种植概况

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在南纬10o41 ~41o39 之间,南回归线横贯其中,四面临海,一年四季阳光充足,南部属温带气候,北部属热带气候。面积768.2万平方公里,人口l875万,其中农业人口占 4.5%。澳大利亚农牧业用地4.8亿公顷,90% 以上的农牧业用地是天然草场,人均农牧业用地27.1公顷,人均耕地2.75公顷。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农业和畜牧业大国。

澳大利亚果树种类繁多,从温带果树到热带、亚热带果树应有尽有。除葡萄(大部分用于酿酒)外,香蕉、柑橘和苹果的总产值列果树前3位。香蕉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热带水果,主要分布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北部地区、西澳大利亚州,各州香蕉的分布也非常集中。20xx年收获面积1.07万公顷,在大洋洲排名第二位,占大洋洲香蕉收获面积的12.99% ,是大洋洲香蕉单产最高的国家,每公顷达24.84吨。

二、滇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特点

澳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特点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香蕉种植区域化明显,经营呈现集约化

区域化布局是澳大利亚香蕉产业的突出特点之一。昆士兰州的东部和北部沿海地区是澳大利亚香蕉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该州香蕉产量占澳大利亚香蕉总产量的85% ,20xx年栽培面积1.2万公顷,产量达28.5万吨(2050万箱),香蕉地头收入2.91亿澳元。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同澳大利亚其它农业生产体系一样,以私有制农场为基础,蕉园规模大,蕉园主有着较高的素质,呈现集约化经营模式。以昆士兰州为例,20xx 年栽培面积1.2万公顷,仅有500多个商业种植业主。澳大利亚香蕉的区域化和集约化经营,有利于澳大利亚香蕉的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二)香蕉产销服务组织健全有效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以私人农场为基础,通过香蕉协会进行有效联结和服务,确保了香蕉生产和销售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澳大利亚香蕉生产的高度组织化。由香蕉经营者组织形成的香蕉协会作为政府产业部门和蕉园主的桥梁,以保护香蕉经营者的利益、应对市场风险为主要目标,为香蕉经营者提供社会化服务,是香蕉经营者信息交流的平台。

香蕉协会主要负责对香蕉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香蕉生产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代表蕉园主与政府、相关产业部门、科研单位、交易组织和贸易公司打交道。如澳大利亚蕉园采用香蕉协会提供的统一栽培技术、农业生产资料、机械设备、采后处理设备和技术等。昆士兰州的北昆士兰卅i香蕉种植者协会,成立了北昆士兰州香蕉种植者协会有限公司(north queensland banana grow—ers association ltd.),代表种植者利益与销售商谈判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昆士兰州15% ~20%的香蕉通过该组织销售。

香蕉协会促进了澳大利亚香蕉生产市场的针对性和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性。一般由香蕉协会向蕉园主提供香蕉生产指导性建议并反馈市场信息等,蕉园主根据协会的指导适时调整自己的种植计划,改进香蕉生产。香蕉协会还组织生产经营者提出研究项目,并提供科研经费,政府部门再等额配套资金,然后交由研究部门开发研究。从而使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研究成果很快在生产上转化运用。

(三) 香蕉生产普遍采用机械化作业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成本为每箱13.5~15澳元(约1~1.20澳元/公斤),采收和销售占成本的60%。人力成本是香蕉产业最大的投人。生产者和研究单位尤其注重如何节约人力,促进了香蕉生产的机械化。如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系统、灌溉施肥和机械喷洒施肥、机械喷药、花蕾注射器、采收包装生产线等。

(四) 香蕉生产过程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澳大利亚香蕉从定植到采后处理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注重环境保护,做到了香蕉生产和保护环境并重,以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了香蕉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生草防水土流失。蕉园必须采用生草栽培,超过15度的坡地不能种植香蕉,采用滴灌和微喷灌等;二是病虫害防治以预防和与生物防治有机结合的香蕉综合防治体系为主;三是采用精准灌溉和施肥技术,避免环境污染,通过水分张力计来确定何时灌溉及用水量,根据养分卸移量估计化肥用量;四是采收后的秸秆平铺在垄间,直接在垄间机械化粉碎后回田。

三、香蕉生产中值得借鉴的制度和方法

澳大利亚香蕉生产的标准化保证了香蕉产品的高质量。在香蕉种苗的繁殖和释放、香蕉栽培管理制度、病虫害综合防治、香蕉的采收与采后处理等方面,澳大利亚的一些制度和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一)香蕉种苗繁殖和释放要求严格

种苗是病虫害传播的最普遍途径。为了防止病虫害的传播,澳大利亚加强了香蕉种苗繁殖和释放的管理,包括香蕉种苗繁育资格认证管理、香蕉种苗病虫害防治、香蕉种苗定植管理等。

香蕉工业委员会(banana industry board)制定了香蕉种苗质量认证标准(qban standards),并由dpi(department of primary industry)的植物卫生检查员强制执行。香蕉种苗繁殖场必须通过该认证才有资格繁殖种苗,通过认证的香蕉种苗繁殖场被称为“质量香蕉种苗繁殖场(qban,quality banana approvednursery)”。质量认证香蕉种苗繁殖场必须选址在上游没有香蕉种植的场地,且该场地没有发生香蕉病虫害的历史记录,还要通过取样分析确认没有香蕉病虫害。出圃的香蕉幼苗必须经过53~55℃的热水处理20分钟,或者在1000倍的杀线磷中浸10分钟,以减少和防止线虫传播。

农场主种植香蕉必须遵守dpi制定的香蕉工业法 (the banana industry act),不允许自己留种苗而必须种具有qban证书的种苗,种植时要通知dpi的植物卫生检查员登记并征得许可。

(二) 香蕉种植采用生草起垄栽培方式

澳大利亚蕉园一般5~7年轮作更新一次。栽培方式采用垄上栽培,垄间操作。主要采用单行、双行种植。垄高30厘米,垄上种植双行香蕉(1.5~1.9米 ×1.4~1.7米),垄间距离6.6~7.0米,1500~20xx株/公顷。垄间生草并经常修剪,以保持一定高度,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垄间作为人工和机械作业(机械施肥和采收等)的通道,灌溉、施肥甚至香蕉地的翻耕仅在垄(permanent bed)上进行。

(三)香蕉病虫害防治注重应用综合措施

澳大利亚香蕉危害果实的病虫害主要有锈蜘蛛(rust thrips)、斜纹夜蛾(scab moth)、花蓟马(flower thrips)和蔗芽潜蛾(sugarcane budmoth),根部病害有香蕉穿孔线虫病(burrowingnematodes),叶部病害有香蕉叶斑病(leaf spot)和香蕉黑斑病(mycosphaerella speckle)等。

澳大利亚非常注重香蕉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ipm)的应用。通过及时监测和施用针对性强的杀虫剂达到防治虫害和螨类的目的;利用花蕾注射器(b u n c hinjector)向新抽出的花蕾直接注射杀虫剂防治果实害虫;结合休耕等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和杀线虫剂综合防治线虫病,休耕期间种植根部有杀死线虫分泌物作用的芸薹属植物(brassica juncea);利用病情监测和常规措施防治真菌性病害。澳大利亚采用严格的检疫措施及地表上面的滴灌和微喷灌来避免黄叶病的传播,目前尚未发现黄叶病。

(四) 采用标准化技术装备进行采收和采后处理

澳大利亚的香蕉园基本上都配备有包装车间或者中心包装厂(central facilities)。香蕉可在就近进行采后处理。这些包装车间或中心包装厂,要么由蕉园主投资建设供自己使用或对外租赁,要么由公司投资建设租赁给蕉园主。香蕉协会统一采收包装生产线和技术,但规模大小各异。

香蕉采收时间根据香蕉抽蕾时间和香蕉果指的饱满程度综合考虑。香蕉采收需要两人组合手工完成,一般是1人砍香蕉梳,另1人运出。5人组成一个小组,1人驾驶采收专用的拖拉机,另外4人分成两个小组。采收的香蕉直立放在裹有泡沫橡胶的拖车上。由拖拉机运输到包装厂,进行清洗一分梳一分清洗一分级一包装。然后立即放人冷库中,进入冷链运输和销售过程。先进和统一的香蕉采收及采后处理设备、技术保证了上市香蕉的质量。

四、 启示和建议

考察学习中,我们对澳大利亚严格香蕉种苗管理措施、与生物防治相结合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香蕉产业的区域化和集约化生产、以香蕉协会为纽带的健全的市场和社会服务体系、香蕉标准化生产、香蕉生产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先进的机械化作业等印象深刻,有以下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加强香蕉种苗管理,减少病虫害传播

在我国,一些香蕉病虫害有蔓延之势,主要是由于种苗繁殖和释放不规范,苗圃没有得到有关的技术认证。为了销售方便,大多苗圃直接选址在蕉园附近或者在蕉园内。此外,异地调运种苗、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议加强国内香蕉种苗管理,切实关注种苗销售的每个环节,制定包括种苗繁殖场地址选择、香蕉种苗质量认证、种苗出圃时杀线虫处理、种植监督登记等制度,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尤其是育苗场的选址应远离蕉园,要对育苗者实行资格认证,并强制推行香蕉种苗标准,登记种苗的去向等。

(二) 推行香蕉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我国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以药剂防治为主,较为忽视病虫害的综合管理,造成了农药浪费、环境污染、香蕉果品农药残留高等问题。应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采取检疫、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和栽培管理等一系列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三)推进香蕉产业向优势区域集约发展

澳大利亚香蕉分布区域化和经营集约化特点突出,是香蕉产业化、标准化生产的前提和基础。我国应进一步规划和优化香蕉产业布局,使香蕉种植向最佳适宜地区集中,逐步形成香蕉生产区域化、集约化、产业化。要研究制定政策,扶持优质香蕉产品、初级加工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按合理的结构比例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创品牌,真正形成优势产业带,提高香蕉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加快发展香蕉生产合作组织

我国香蕉产业存在着生产企业规模小,部分企业产品货源不稳定、质量管理不到位,在产品的规格、质量、数量上诚信履约程度不高等问题,需要通过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逐步加以解决。我国在部分香蕉产区已经发展了一些香蕉专业协会、香蕉产销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香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对帮助农户顺利地与市场对接发挥了积极作用。建议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进一步发展香蕉生产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发展专业协作模式,推广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稳步推进香蕉生产方式的转变,强化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展集约化生产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知名品牌,培植无形资产,提高香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

(五)切实提高香蕉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香蕉生产标准化为香蕉生产管理、香蕉产品的质量保证提供了可能。我国香蕉生产大部分以中小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粗种粗管,没有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标准,农药化肥的供应体系和质量不稳定,生产者素质不高。要积极推进香蕉标准化生产,建立符合生产实际和市场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等,在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生产资料的供应和采后处理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六)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价格逐年提升,离开乡土到香蕉农场做工的劳动力逐年减少,机械化是解放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的主要途径。澳大利亚香蕉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比如滴灌和微喷灌系统、灌溉施肥和机械喷洒施肥、机械喷药、花蕾注射器、包装生产线等。我国应结合实际,引进、研发关键技术环节的机械设备,逐步提高我国香蕉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第2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根据中澳农业科技交流协议,中国农业部旱作节水及保护性耕作农业考察团一行5人,于1999年6月19日至7月3日赴澳进行了专题考察。在澳大利亚农林渔业部工作人员的精心安排和陪同下,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的水资源管理机构、可持续农业灌溉研究院、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气象与应用研究中心、农业大学、农机生产企业、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了广泛的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发展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优势: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1998年统计18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农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从机构设置上就可以看出,过去农业由初级产业与能源部管理,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在农业领域,我们所到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大学,都迫切希望与我们开展科技、推广、贸易等多方面的合作。

二、 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的政策措施

澳大利亚是一个水资源比较贫乏的国家。全国沙漠和半沙漠占国土面积的35%。东南部的墨累河(Murray)及其支流是澳大利亚最主要的河流,但蓄水量较少。澳大利亚的自然降雨量也不均衡,60%以上的地区年均降雨量不足500mm,30%以上的地区年降雨量不足375mm,在西部沿海地区虽然雨量比较充沛,但分布极不均匀,年蒸发量远大于降雨量。总的来讲,缺雨干旱是制约澳大利亚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澳大利亚政府自从九十年代以来,相继对管理水的机构进行了企业化改革,对水资源进行控制使用。具体情况如下:

---改革管水机构,实行企业化管理。为了使水资源管理机构与水资源利用状况密切相关,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近年来,澳大利亚对水资源管理机构进行了企业改革。我们考察的维多利亚州塔图拉(Tatrua)地区供水站(公司),原来是国家专门管理水的机构,现在改为属于州里的公司,公司董事长由政府任命。这个公司的主要职责是为社区提供水利服务,制定供水政策,实行配额供水,确定水的价格、用水量,征求用户对公司的意见等。这个机构的资金80%来自于用户,20%来自于上交政府资金的返还部分。由于企业化的水资源管理组织自身的运营状况与水的利用效率息息相关,因而增强了这些组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注程度。

---实行用水管制,有偿使用。澳大利亚所有的水资源都是政府所有,农民用水必须交费。农户向供水站申请购买水,供水站则根据农户需要和配额向州里的水供应管理组织购买,然后销售给农户。我们在考察的农场看到,水渠中都有供水计量装置,据以确定用水量和费用。据农场主介绍,用水超配额加价,超额太多就断水停供。水的价格主要是根据水的成本核定。不同地区供水设施的投入不同,水的价格也有一定的差异。一般每百万升水的零售价格是20澳元左右。水费的成本构成大体是:渠道维护运作费占30%,大坝建设费占30%,设备更新费占30%,其它杂费占10%。水的成本价格初步确定后,公司还要反复和农户协商,并报州供水部认定,才能向农户收取。农户之间也可以进行水的交易。如果某户农民不用水或需要用更多的水,他都可以卖出或买到水,永久性转卖或临时性转卖都可以。永久转卖的水价一般为每百万升500~1000澳元,临时转让的水价一般为每百万升15~200澳元。水的配额有偿使用,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而水在农户之间的交易也使水在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分配更为合理、高效。

---政府和农户共同投资兴建供水设施。据塔图拉地区供水站的负责人介绍,澳大利亚最初的供水渠道等设施是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到现在已经使用了100多年,很多设施都已经老化、损坏。这些设施的维修费用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出资,1994年,塔图拉地区投资400万澳元维修老化的供水渠道等,其中政府提供200万澳元,用户提供200万澳元。他认为今后要逐步转向农民投资兴建供水设施。

---政府对发展旱作及节水农业给予一定的扶持。为了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澳大利亚政府采取了一些补贴政策,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大致的补贴项目有:一是对土地整治计划进行补贴,一般补贴10%左右;二是对修整灌渠进行补贴;三是对购买土壤水分检测仪进行补贴;四是对水循环利用计划进行补贴。

由于管理水资源的机构逐步改革,用水也逐步市场化,使澳大利亚农业用水的利用状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一是用水向效益高的产品转移。据介绍,近10年来,农业、畜牧业效益下降,用水量减少,而园艺农业效益高,用水量上升。近年不同农畜产品产值所占比例及其用水所占比例大体是:奶牛养殖用水和产出相当,都是50%;农业、畜牧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45%,产出只占总产值的25%;园艺农业产出占23%,用水只占3%。由于比较效益的原因,所以,农业、畜牧业用水减少。二是促进了节水技术的应用。由于实行有偿用水,农民都注意节约用水,采取一些测量土壤含水量、适时灌水、旱作农业节水、改善土壤条件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三、 旱作节水的主要技术措施

由于采取有偿使用水的政策,所以农民都惜水如油,千方百计采取各种节水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

---推广测量土壤水分技术,做到适时灌水。对土壤水分进行监控,把水的用量精确化,减少对水的浪费,降低成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获得高的产量非常重要。目前澳大利亚采用的土壤水分测试方法有:插入式测量法、环境水分监测法、TDR水分测试法、遥感测试法等。重点研究什么时候灌水、灌多少水,灌多长时间水,灌水所达到的深度是多少,灌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等实用技术。我们在考察土豆农场和依安农场时,农场主们都向我们介绍了简易的土壤水分检测技术。

---采用循环用水办法。在土地中修建供水渠和排水渠,形成一个循环系统,使渗漏的水通过排水渠流入集水池,再循环利用。

---推行轮作制。种水稻一年一季,两年轮作,改种小麦、大麦或牧草等,节约用水,改善土壤 结构。

---实行土地整治计划。农场主集中联片,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对辖区的土地进行改良,对水渠和林木进行规划。

---采取沟灌、滴灌、渗灌等技术措施,减少对水的浪费。

四、 保护性耕作与固定道作业情况

考察中,我们专程到与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了多年合作的昆士兰大学格顿学院,具体了解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免耕技术)和固定道作业方面的新情况。据介绍,目前,澳大利亚已有90%的农户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有50万公顷土地采用固定道作业。格顿学院农业机械化研究中心对农业机械固定道作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所称的固定道作业,主要是研究农用轮胎的效用、对地面的压实程度和对农作物的影响。通过固定道的精确性,减少轮胎对土壤的压实,减少土壤的径流和流失,节约能耗,增加产量。非固定道作业,压实的宽度占幅宽的20%~30%,多项作业压实加起来大约50%,而固定道作业只有15%。压实和非压实土壤的径流平均差60mm,即压实土壤径流大,非压实土壤径流小。固定道作业增产15%左右,固定道加免耕方法,上述效果更好。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加宽轮距,在固定不变的轨迹上行走。我们参观的一农场,有3000公顷土地,7年前改用固定道和免耕深施肥等综合措施,使原来一年只能生产一季,变为现在一年生产两季,提高产量70%。

五、 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做法

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旱作节水的政策制定以及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是实行配额有偿用水,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加强对水的管理,对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澳大利亚政府强化对水资源的管理,按照经济规律,实行有偿使用,配额供水,既推动了节水技术的发展,又改变了农民的用水观念,从而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建议加快我国农业用水制度的改革,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以及鼓励水交易行为的措施,促进水资源分配的合理化。

二是高度重视节水技术的研究。我们这次考察,到了几个灌溉和节水技术研究机构,深深地感到他们的节水技术研究等项目,紧密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很快得到推广应用,并且愿意与我国进行合作研究和推广。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同时,积极开展与澳方(以及其他国家)在节水技术方面的合作,借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推动我国节水技术的发展。

三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政府应有有效的投入。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政府应通过项目和资金进行投入,形成有效的机制,并且监督实施,引导实用技术的扩散和普及。

四是重视农业用水的环境治理。农业用水由于受化肥、农药等的污染,排入江河湖泊等,造成二次污染,而用于农田则可以再次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建议采用澳大利亚的农田循环供水方法,使农业用水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循环使用,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赴澳大利亚旱作节水和保护性耕作考察团

第3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由农业部农业司组团,经国家外国专家局和农业部批准,我们一行15人(名单附后)于1997年6月1?/FONT>30日赴美进行种子商业化管理培训由于中美双方各有关单位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密的安排,此次培训有计划、按步骤地顺利进行。培训采取课堂学习和现场考察、访问相结合的形式,在课堂学习中,密西根州立大学作物及土壤科学系、园艺系、推广和教学系、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国际农业研究所及密西根州种子认证协会(作物改良协会)、州农业厅所属种子中心检验室的8位教授为我们进行课堂讲座,授课内容主要内容有美国种子产业的基本概况、种子法规与执法管理、品种培育与发放、品种保护、种子认证、种子生产与营销等。结合学习内容,我们参观考察了美国联邦种子试验室、先锋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加工厂、密西根州种子检验室、州种子认证协会、阿司格罗(Asgrow)种子公司、颗粒本(Crippen)种子清选机械公司、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访问了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美国种子贸易协会。通过这次培训与考察,我们对美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基本法规和政策、商品意识和信誉、先进技术和设施、管理经验和营销策略、商业化的产业和系列化的服务等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收获很大,感触很深,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学会了许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值得借鉴的东西,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对全面实施种子工程,加速建设现代化种子产业的信心和决心。现将培训情况报告如下:

一、美国的种子法规与执法管理:

美国的种子法规比较完善,联邦有联邦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各州有州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种子认证规则与标准。联邦种子法与州种子法之间、种子法与实施条例之间衔接较好,州种子法可以比联邦种子法更具体、更严格,但不能与联邦种子法相矛盾。在执法管理上,联邦和州依据各自的法规和权限分别执法,州内的种子贸易只受本州种子法的约束,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贸易须受两个州的种子法和联邦种子法的约束,种子进出口也受联邦种子法和所在州种子法的约束。

1.种子法规

(1)美国联邦种子法1939年颁布实施,1967年和1988年两次修改。其管辖范围是所有从国外进入美国的种子以及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贸易。其主要目的是统一规范和授权委托,统一规范的核心内容是种子真实标签和最低质量标准,要求邮寄、运输、销售的种子必须按要求包装,包装标签必须载明要求真实反映的质量指标,种子质量必须高于最低标准。授权主要包括授权农业部作为联邦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授权农业部长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以有效地实施该法的有关规定;根据该法条文委托农业部长的责任,授权农业部长指定专门官员或人以相同的权威和效果执行有关规定。如指定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调各州的种子认证协会,制定种子认证的规则、标准,指定官方种子分析协会协调各州的种子中心检验室,制定种子检验的规则、标准。

(2)专利法1930年联邦议会通过,对无性繁殖作物的品种提供保护,保护期20年,申请专利保护的品种应是以前没有过的新品种,具有明显可区别的特征,同以前的品种相比有突出的特点和显着的进步。

(3)植物新品种保护法1970年联邦议会通过,对有性繁殖作物的新品种提供保护,保护期17年,保护期满后成为社会公共产品。申请该项保护的品种应具备新颖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4)州种子法各州议会根据联邦种子法和本州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州的种子法及其实施条例和认证条例,各州种子法规的内容和标准不尽相同,但是都规定了详细的执法程序和执法标准。

联邦种子法和许多州的种子法都对种子生产、经营者的条件未作出规定(认证种子除外),也未要求领取有关证照。

2、执法管理

(1)执法机构与职责

根据联邦种子法,美国农业部为联邦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其所属的农产品销售局设有种子管理与检验处,负责种子立法与质量检验工作;农业研究局下设植物品种保护办公室,负责新品种保护工作;动植物检疫局负责进口种子的检疫工作(州与州之间的种子调运不检疫)。各州种子执法管理与职责不尽相同,一般州农业厅为种子管理的官方机构,其所属的市场监督处有专人负责种子立法和执法工作,具体的监督检测工作委托州种子中心检验室负责,种子认证工作委托州种子认证协会负责,但处罚只能由州农业厅和州法院依据规定程序来进行。

(2)执法内容和程序

一般地,违犯专利法和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引起侵权纠纷的,大多是双方庭外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时才向法院申诉。而种子法规定的执法内容和程序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A、标签真实性与最低标准的监督和处罚州种子中心检验室的检验人员(公务员)可以随时在市场购买种子或到经营单位抽样(如果拒绝抽样,可请警察保护),经检验如果种子的真实质量低于标签标明的指标并超过允许的误差范围,或低于最低标准,由州农业厅责令停止销售或处以罚款,严重者或拒不执行处罚的,可由州农业厅向法院起诉。

B、种子质量纠纷的调解和处理根据现行法规,州农业厅对种子质量纠纷无调解和处理权(目前,密歇根州农业厅正要求州议会修改州种子法,授予农业厅对种子质量纠纷的调解权)。一般地,发生种子质量纠纷时,有纠纷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向民事法庭申诉,由法院判决。

二、美国的种子认证

美国的种子认证制度始于本世纪初,目的是通过官方或官方授权的机构组织一些具备优势条件的农场主,利用公立机构培育的优良品种,采取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生产符合标准的商品种子,以推广优良品种,保持优良种性。1950年以前,由于农业生产用种都是公立机构(州立大学或各级农业试验站)培育的,种子认证成为向农户提供优良品种的唯一途径,未经认证的种子不许销售。进入70年代,随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实施,私人种子公司育种迅速发展起来,使公立机构育成品种的市场占有率下降到80%左右,从而使种子的认证率也下降到80%左右。目前,私人种子公司育成品种已占领80%左右的种子市场,从而使种子的认证率下降到20%左右,即使公立机构育成的品种也有一些不是通过种子认证,而是将品种转让给私人种子公司开发推广。美国的种子法规对国内贸易的种子没有要求必须认证,只对进出口的种子才要求必须认证。

1.种子认证机构

各州由州农业厅授权种子认证协会(或作物改良协会)作为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开展种子认证工作。一般地,作物改良协会隶属州立大学,种子认证协会隶属州农业厅,它们都是由认证种子生产者、州立大学代表和州农业厅代表等组成的服务性、非盈利性董事会制机构,其职能是使本协会成员生产的种子达到联邦和州的质量标准,对种子认证和检验(包括田间巡视和室内检验)实行有偿服务,财权归协会成员。联邦一级不设种子认证机构,也不直接开展种子认证工作,而是成立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要求各州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必须加入这一协会,并接受其协调,按其制定的统一规则和标准开展种子认证工作。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工作人员,而是由协会成员轮流牵头,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协调有关事宜。

2.种子认证的程序和要求

(1)与育种机构签订合同,对其育成的品种进行种子认证。

(2)育种机构向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提供育种家种子。

(3)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组织基础种子生产和供应。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有自己的种子生产基地、加工包装设施和质量检验人员,直接生产、加工、包装、供应基础种子;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组织基础种子协会成员生产、加工、包装基础种子,并按官方种子认证机构下达的计划调给认证种子生产者。

(4)认证种子生产者申请加入种子认证协会,并向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申请生产认证种子,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按有关规定对申请者进行资格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者按认证种子生产计划安排、供应所需的基础种子。

(5)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派检验人员对认证种子生产基地进行田间巡视(检验)。有的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没有专门的检验人员,则委托检测机构或聘请检测人员进行。

(6)认证种子生产者按有关规程和要求收获、加工所生产的种子。

(7)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派检验人员对所生产的种子进行室内检验。

(8)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对质量检测合格者,按包装所需的袋数和规格发放认证标签。

(9)认证种子生产者自行销售认证种子并承担其质量责任。

(10)由认证种子生产者通过官方种子认证机构按认证种子销售额的一定比例(15-30%)返利给育种机构。一般每袋种子(50磅)售价15-20美元,返利30-50美分。

由于种子国际贸易的需要,私人种子公司培育、生产的出口种子按要求进行认证。与公立育种机构的种子认证相比,私人种子公司的种子认证的不同点在于其利用自己培育的育种家种子,在官方种子认证机构的监督和指导下自己生产基础种子(或亲本种子)和认证种子(杂交种子)。

三.美国的新品种培育、发放与保护

1、新品种的培育

一是公立机构育种公立农业科研机构主要是美国农业部所属研究机构及实验站、州立大学(州农业实验站),他们既负责种质资源收集和育种基础研究,也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在40-50年代以前,各类作物新品种80%以上是由公立机构培育、发放的,而目前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品种只有20%左右是公立机构育成、发放的,而且主要是麦类、豆类等常规作物和水稻常规品种。

二是私人种子公司育种私人种子公司起源于本世纪初,当时只从事少量园艺作物种子的生产经营。到20年代,少数私人种子公司开始从事杂交玉米品种的培育工作。进入70年代,由于市场竞争和利益驱动,加之《植物新品种保护法》的颁布实施,许多私人种子公司纷纷采取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进行育种投资,建立育种科研机构,从事育种新技术研究(如利用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技术)和新品种培育工作。目前,各类作物新品种80%左右是私人种子公司培育、发放的。此外,还有一部分农场主也从事单一作物的品种培育,但是由于其经济实力和人力的限制,培育、发放的品种比例还很小。

在育种科研的投资方式上,有一定育种基础和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公司一般采取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育种科研机构;而一些育种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而又有发展眼光的小公司往往采取与大公司合资和股份制改造的方式,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育种科研机构。如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是一个欧洲移民在自己买地进行认证种子生产的基础上,与另外7个农场主联合创办的合作制种子公司,最初生产经营认证种子,后来逐步转为生产经营杂交玉米种子。到1985年,按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名,该公司在全美种子公司中的位置由1979年的第176名上升为第60名。1988年,与德国KWS种子公司合作,将合作制公司改造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当时KWS公司占50%的股份,1992年扩股后占83%),通过合资注入了大量资金,建立育种机构和种子加工设施,促进了公司发展。1990年,育成了自己的玉米自交系,生产杂交玉米品种35个,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列全美第16位。现已培育出抗除草剂、抗玉米螟、高油玉米新品种,并投入试验、推广,杂交玉米种子销售量排列全美第12位。计划1997-1998年发放玉米新品种18个,今后10年内发展成为整个北美洲的第三大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年销售量达到100万袋(每袋8万粒,约45斤)。

2、新品种的发放登记

美国的新品种发放相当于我国的品种审定。一般由各育种机构自己评审、发放其育成的新品种,每年将其发放的品种目录报所在州的品种发放登记委员会登记,由该委员会(一般由州立大学农学院任主席)每年编纂一本品种发放登记目录,分送州农业厅、作物改良协会、种子认证协会、基础种子协会、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等有关机构。由于公立育种机构所育成品种大多由认证种子生产者生产、销售和承担质量责任,为了对种子生产者和使用者负责,各公立育种机构都建立了严格的新品种发放评审制度;而私人种子公司是自己生产经营自己的品种,品种和种子的责任都是自己承担,对其新品种的发放也有严格的内部审批制度。

(1)公立育种机构的品种发放程序根据《密西根州立大学、密西根州农业试验站关于植物品种和育种材料发放的政策和程序》,品种发放的评审程序如下:

a.由育种者向学校农产品委员会(CommodityCommittee)提出发放申请,并提供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和田间试验结果以及拟发放的形式(认证发放、限制性发放或专一性发放)等有关材料。由该委员会下设的该类作物的专业小组审查其是否与现有品种相比有突出的农艺性状和明显的特性区别,提出审查意见;

b.由学校农产品品种评估委员会(CommodityVarietyEvaluationCommittee)审查,对育种者提供的材料和农产品委员会的评审意见进行综合评定,评定合格的由该委员会主席签字;

c.该校农学院院长审核签字;

d.该校(也是该州)农业试验站站长审核签字;

e.该校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主任审核签字;

f.由负责科研的副校长和负责财务的副校长审核签字,批准发放。

一般地,一个品种从申请发放到评审结束需4个月时间。认证发放由育种者直接发放,限制性转让或专一性转让由知识产权保护办公室发放。

(2)私人种子公司的品种发放程序种子法规对私人种子公司的品种发放未作任何规定,各公司所规定发放办法和审批程序也不一样,但至少有一下程序:

a.育种家提出发放申请,提供有关材料;

b.科研部组织育种、栽培、病理等方面专家进行评审,科研部主任签字;

c.市场部主任审查签字;

d.公司总裁审查签字,批准发放。

私人小公司或个人育种家所育成品种的发放程序一般很简单,由育种者本人决定是否发放。

3、新品种的保护

美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有两种方法:一是植物品种注册(PlantVarietyCertification)保护;二是品种专利(Patent)保护。两种方法相比较,申请专利保护所涉及的机构较多,手续较繁杂,保护的内容很具体,费用较高(需几万美元),审核批准的时间较长(少则1枣2年,多则10几年),往往申请还未批准,品种就被淘汰了;而申请植物品种注册保护只需几个月时间、2500美元。因此,对农作物新品种大多申请植物品种注册保护,而对优良的育种材料或基因可申请专利保护。

四、美国的种子生产、加工与营销

1、种子生产

美国联邦种子法对种子繁殖、生产有严格的世代限制,不允许超过4个世代,即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登记种子、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

育种家种子由育种家直接控制生产,一般采用一年繁、多年用的办法,以减少繁殖世代。

基础种子由认证种子协会自己生产或由基础种子协会组织其成员按有关要求进行生产。生产者必须具有一定的种子生产能力和经验以及相应的土地、设备等条件,根据计划组织生产,以公平合理的价格(即非盈利性)把基础种子提供给登记种子或认证种子的生产者。

登记种子登记种子是由基础种子生产者把基础种子再繁殖一个世代而得到的种子。生产登记种子的目的是扩大基础种子量,满足认证种子生产的需要。有的州(如密西根州和威斯康辛州)要求基础种子只能一代繁殖而成,从而取消了登记种子这一级。

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由基础种子或登记种子繁殖一个世代而得到的直接用于大田生产的种子。认证种子由认证种子协会组织其成员按规程要求进行生产。

公立机构育成的品种大多采取上述程序和要求进行种子生产,而私人种子公司是按照上述世代要求自己繁殖育种家种子和基础种子,并通过签订合同组织具备条件的农场主或专门从事种子生产销售的中、小公司,在其监督、指导下为其生产合格种子或认证种子(生产的认证种子主要用于出口,国内销售的种子不需认证)。生产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专门生产型,即农场主利用其土地和公司提供的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根据公司提出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在公司的技术指导和专业服务(杂交去雄)下进行种子生产,所产合格种子全部交给(卖给)公司,公司按合同规定付给其报酬。农场主只负责种子生产,不承担所生产种子的加工、销售工作。如先锋种子公司通过与农场主签订种子生产合同,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建立的21.6万亩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即是这种方式。二是产销结合型,即农场主或专业种子生产经营者利用私人种子公司提供的育种家种子或基础种子,按合同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进行种子生产、加工和包装(一般用公司提供的包装袋),所产合格种子(认证种子)或者全部由公司收购和销售,种子生产者负责按指定的地点送货;或者一部分由种子生产者在当地销售,其余由公司收购和销售。如WilliamIrrer农场主为Stine公司生产大豆种子即是采取这种方式,大湖(GreatLakes)杂交玉米种子公司别的种子公司生产杂交玉米种子也是采取这种方式。

一般地,为了避免种子丰欠波动对兑现供种合同的影响,先锋、大湖等规模较大的私人种子公司在安排种子生产计划时,都留有余地,考虑30%?/FONT>40%的储备。这样即使遇到自然灾害、种子减产,也能保证种子供应和价格稳定。

2、种子加工

美国的种子加工规模大,设备先进,自动化程度高。先锋种子公司在美国就建立了22个大型种子加工厂,其中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的玉米种子加工厂,总投资额2200万美元,年加工能力5.6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目前的实际年加工量为3.3万吨(每年只加工6个月),从剥皮、烘干、脱粒、除尘、清选、精选、分级、包衣、包装、印刷和粘贴标签等全过程都是自动化,而且整个过程对温、湿度和种子质量指标都在严格的自动化控制之下。此外,该公司在墨西哥、智利等国家还建立一些种子加工厂,其中在智利建的种子加工厂占地面积是世界上最大的。

美国的种子加工厂管理水平比较高。先锋种子公司在密西根州圣约翰县的玉米种子加工厂只有固定人员38人,制种去雄季节雇用3500-4500个学生,种子收购、加工季节雇用季节工150个,其烘干、脱粒车间每清扫一次需45分钟至1小时,精选加工车间每清扫一次需8小时。每个品种加工完后,彻底清扫一次,整个加工厂看不见遗留或散落的种子。

3、种子营销

美国的一些大、中型私人种子公司很注重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和采取激励的营销策略。如ASCROW种子公司在美国建立一个连结全国各州农场主的种子销售网。其销售部下设东、南、西、北四个区,每个大区又分若干小区,每个小区有4-5个推销商,每个推销商再联系若干个农场主推销员,由农场主推销员把种子销售给附近的农场主。还有一些种子公司通过在各地建立种子仓库,利用这些仓库作为销售网点向附近农场主销售种子。大湖杂交玉米种子公司之所以在全美玉米种子销售量排行中由1979年的第176名一跃成为现在的第12名,与其采取的一整套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不无关系:(1)早订货、早交款,种子价格可折扣15%;(2)对销种量大的代销商和购种数量大的农场主,由公司资助其出国旅游;(3)按代销商销售或农场主购买数量累积购物奖金,每销售或购买一袋种子积80美分,按累积的金额,由其选购相应价格的带有该公司标志的帽子、上衣等;(4)对年销售量达2000袋种子以上的代销商,吸收为代销商俱乐部成员,每年免费赠送60袋种子;(5)鼓励购种农场主参加全国高产竞赛,由公司支付报名费,对在竞赛中获奖的,由公司支付去领奖的旅费;(6)对购种农场主帮助申请贷款。目前,该公司正在如何体现公司的价值观和高品质以及提高工作乐趣和工作热情上下功夫,计划在今后10年内发展成为北美第3大杂交玉米种子公司。

美国的种子价格和种、粮比价比较高,即使价格较低的小麦认证种子也卖0.5美元/kg,是商品粮价格的3倍以上;私人种子公司销售的杂交玉米最高可卖每100粒1美元(约3.6美元/kg),是商品粮的近40倍。这样,即使认证种子按销售额的15-30%返利给育种单位,购种农场主遇到自然灾害影响种子出苗时种子公司对其采取半价销售补播的种子,以及积压的种子储备一、两年后再销售,种子经营者仍然有利可图。这样,既可发挥种子公司的市场调节作用,也不影响种子公司的自身发展。

五、针对我国种子产业现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完善种子标准、标签和档案制度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死标准”,超过指标即为合格,低于指标(哪怕是0.01)即为不合格,没有误差范围。按照种子条例规定,不合格种子就不能销售。这很不合理,因为实际上任何测定都不可能排除误差,测定的结果确实存在误差。此外,我国的种子标签不规范,对标签上必须标明的指标及其所使用的文字、符号没有规范要求;种子样品及其档案制度也不完善,对保存样品及其档案的数量和时间没有规范要求。应该借鉴美国的做法,制订最低质量标准和允许误差范围,完善种子标签和档案制度,进一步推行标牌销售,逐步向真实标签制度过渡。

2、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种子认证制度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种子质量认证试点,但很不规范,一是育种家种子、基础种子不是控制在认证机构手中;二是认证过程中的申请、巡视和检验程序不严格;三是标签发放不符合要求。需要逐步完善,建立既适于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种子质量认证制度(包括程序及标准),要求进出口种子必须经过认证,以增强我国种子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但对国内生产、销售种子不必实行强制认证。

3、逐步实行优种优价政策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种子经营是低质低价。一方面,种子质量和科技含量不高,另一方面种子价格和经营利润也很低,使经营单位难以自我积累和抵御市场风险,更无力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需要在逐步提高种子质量和科技含量的同时,实行优种优价政策,以壮大种子企业的经济实力和自身发展能力。

4、尽快健全种子法制

一是加快制订种子法,将种子标准、标签、认证和品种审定以及市场竞争等用法律固定下来。二是健全执法管理体系,省(市)级种子管理要与经营分开,逐步强化省(市)级的管理职能,弱化县级的执法管理职能;基础种子生产、销售要与商品种子生产、销售分开,基础种子由种子站组织原、良种场生产,并按计划供应给各种子公司。三是理顺种子管理机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原(良)种场以及种子公司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

5、逐步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

根据我国种子的现状,当前还需大力推进统一供种,以提高商品供种量。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常规作物的商品供种率基本相当(美国麦类作物种子75%以上为农场主自留种,花生、大豆作物农场主自留种也占50%左右),我们所缺的主要是市场竞争意识和机制,只有强化市场竞争才能刺激各公司对新品种的需求,也才能促进其自己建立育种机构和有偿转让别人的优良品种,才能使育种单位得到回报。强化市场竞争的手段和途径是:市场开放+真实标签+严格执法。

第4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5月8日是“世界红十字日”,国际红十字会及其在各国的分会将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日子,以表示红十字运动的国际性以及红十字人道工作不分种族、宗教及政治见解的特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鉴于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首先倡议每年举行为期3天的“红十字休战日”活动,并在此期间大力宣传红十字会的人道思想,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减少战争。与此同时,还结合红十字会业务进行全国的卫生、救济、儿童福利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的这一倡议受到了国际红十字界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1921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10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通过一项决议,向各国红十字会推荐捷克斯洛伐克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接着在次年举行的红十字会协会理事会第2次会议上,根据已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敦促各国红十字会认真考虑红十字休战日的做法。随后,第11届国际红十字大会再次审议了这个问题,建议在全世界范围内规定一天为红十字日,并指示国际红十字会成立一个小组委员会研究和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版权所有

第5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问题改进建议

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势头强劲,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高职院校培养社会所需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保持学院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长期以来,师资培训作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被寄以厚望,但在实际工作中培训工作遭遇各种问题,培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定位不明

培训是什么?在学校管理者看说,它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很多时候它是一种福利;在教师看来,它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一种手段,更多时候它是一种义务。当某一个培训项目校方认为是福利而教师认为是义务的时候,就会发生无人愿意申报参加培训的情况。当前高职院校的培训工作定位是尴尬的,有的时候可能是被追捧的抢手货,有的时候可能是被强制清仓的添头,经常失控。

(二)培训投入不足

从投资的角度看,培训无疑是一个投资收益不确定、成本回收周期长的高风险产品。所以培训虽然被很多管理者当成解决问题的法宝,真正敢于投入、有计划中长期大笔投入的院校很少。当然,由于培训效果反应的滞后性,也有领导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青睐竞赛培训、围绕某一项目进行调研考察等短期回报的培训项目,这种倾向导致了院校整体培训投入不足。

(三)培训管理不利

1.培训计划缺失。很多高职院校不做培训计划,因为“不知道上级单位会安排哪些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应该是学院对全院教师培训时间、内容、对象、费用等的具体安排,应该既包括上级单位组织的要完成的培训任务,也包括本院教育教学要求的理论和技能培训、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教师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教师职业素养相关培训等多方面培训项目。

2.培训监控不利。没有计划的培训谈不上监控,列入培训计划的培训也没有实质监控。一些学历提升项目、下企业顶岗项目、上级单位摊派任务的培训项目,由于培训时间长或者培训内容枯燥,学员缺勤现象严重,学院最多打几个电话询问一下学员情况,没有很好地进行过程监控。

3.培训政策不明。很大一部分教师不愿意参加学院组织的培训,因为外出培训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减少课时量就是减少个人收入。一方面没有政策规定必须参加多少课时的培训,一方面没有相关政策明确外出培训的补贴计算,面对基本无法预见效果的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工作的难度很大。

(四)培训形式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培训的形式主要有讲座培训、网络培训、观摩研讨、实践培训、考察学习等,而前三种形式实质还是专家讲座的填鸭式培训。讲座在培训中所占比例太大,学员对讲师的要求过高,学员对培训过程的参与度过低会降低培训效率。

(五)效果评估草率

一般来说,学员结束一个培训项目后,学院会要求其提交学习心得或考察报告作为该项目培训成果性材料。对于下企业顶岗人员,可能会对顶岗前制定的预期目标进行简单考核,多为答辩形式。这种培训效果评估都是瞬间评估,过于草率,很难约束学员在培训过程中主动提高学习质量。

二、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改进建议

(一)统一认识,明确培训定位

关于培训,需要组织内上下一致达成共识的是:培训不是万能的,高质量培训是组织改进绩效的一种便捷途径,是个人提高职业竞争力的一种积累,是权利也是义务。培训不应是少数人群的特权,全体教师都应平等享受参加培训的机会;相比对绩优者给予培训机会的奖励(除晋升培训外),业绩较差的人群更需要进行培训提升。

(二)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培训资金使用效率

要改变高职院校培训机会少、培训项目单一、培训对象过于集中的现状,首先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当然,加大投入之前要进行整体规划,结合组织和个人培训需求,对各类培训项目多加甄别,提高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培训管理制度

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加以规范。首先是培训计划,学校要在学院发展战略要求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培训需求,可以先给定培训大范围,由教学单位组织个人申报计划,再统一审批拟定;次之是培训相关政策的明确,各类培训的申报、审批程序、补贴办法、报销程序都要有据可依;再次,是建立监督机制,发现无故缺勤或不配合教学的情况要按章严肃处理;最后,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培训内容、学时、效果进行记录,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发挥培训对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作用。

(四)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加强培训的针对性

1.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对培训对象加以分类。刚上岗的年轻教师、校内专任实训教师、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中、青年没有企业经历的专业课教师: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对文科类专业教师:鼓励参加相关专业技能水平证书取证培训;对各专业骨干教师:选拔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进行国内访学、进行专业建设项目考察;对全体专、兼任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素养培养;对有特殊培训需求的个人:个别申请个别处理。

2.增加实践动手能力培训比重,丰富培训形式。强化教师在培训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增加教师培训的参与性,改变传统听报告、听讲座、听评课的被动“灌输式”培训,强化校内实训场所实践操作训练,延长下企业顶岗锻炼时间,增多校企合作项目研发,促进教师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

(五)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因为培训效果显现的滞后性,培训效果评估应该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培训结束后的总结、汇报、培训相关内容的实践操作考核,第二阶段评估可以在培训结束后半年到一年时进行,主要根据培训内容考核相关绩效,如相关科研成果、学生评教、技能竞赛成绩等与培训之前同期水平相比情况。根据两阶段培训评估形成学院年度培训效果分析报告,并据此拟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对培训效果两极的学员进行奖惩,相关培训信息进入个人培训档案,结果记入业务档案,并作为子项目进入个人绩效考核体系。

第6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韩国 遗产税 启示

一、韩国遗产税的概述

(一)采用总遗产税形式

遗产税有总遗产税、分遗产税和混合遗产税制三种形式。从当今世界各国的遗产税制来看,总遗产税是既实行属人原则又实行属地原则,对死者遗留的全部遗产征税,要求必须是在征收了总遗产税后才能把遗产分配给继承人。韩国之所以采用总遗产税制是由于这种模式仅对遗产总额进行一次征税,税务机关可以有效控制税源,降低了继承人为减少税负进行偷逃税的概率;税制简单,中间环节少,易于操作,便于税务机关降低成本高效征管。

(二)遗产税变革及演进

韩国的遗产税制根据自身发展政策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1.工业化前期(1949-1961)

韩国税收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税制创建于1948年,新税制包括遗产税。50年代是韩国经济的恢复期,税收政策主要是为经济恢复服务的,韩国政府进行了多次税制改革,如降低直接税税率,以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提高消费税等间接税税率,增加财政收入等。1950年3月开征了遗产税,采用了14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3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25%,超过5000万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90%,韩国设立遗产税主要目的是调节富裕阶层的收入,增加财政收入,鉴于出现大量通过赠与方式逃避遗产税,4月开征了赠与税。从简化税制、减少征收阻力等方面考虑,1952年韩国将遗产税和赠与税两税合并统一。

2.出口导向高度工业化时期(1961-1979)。

1961年韩国实行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实行分税制,设立了国税局,并将遗产税列为中央税,由国税局统一政策、协调和征管,增强了遗产税对社会贫富差距的宏观调控作用。

3.经济结构调整期(1980-1989)

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石油危机后,韩国面临经济减速,国内物价上涨,工人就业、产品出口等形式急剧恶化,韩国政府开始有计划从“贸易立国”转向“技术立国”。80年代税改的主要工作也集中在增加社会中性,促进社会福利。1982年税制改革后,遗产税实行15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10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7%,超过5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60%,与修改前相比税率大幅降低,扣除项目和金额也在不断扩大。1989-1992年由于不动产投资买卖异常增加,使收入分配发生了扭曲。为此,韩国政府进行了税制改革,提高了遗产税的税率和简化了税率级次,扣除额业不断扩大。1989年税改,实行了8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30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5%,超过5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55%;

4.90年代以后时期(1990-)

从1991年开始,韩国进行了多次税制改革,是在过去税制的基础上进行税率与税种的改变,基本税制结构没有特别大的变化。这些税制改革促进韩国税制朝向公平及效率的理想目标迈进。1991年税改遗产税实行5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200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10%,超过10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55%。1994年税改遗产税不超过500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10%,超过10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50%。1996年税改遗产税实行4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2000万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10%,超过5.5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0%。2001年税改遗产税实行5级超额累进税率,不超过1亿韩元的最低边际税率为10%,超过30亿韩元的最高边际税率为50%。目前,韩国实施的正是2001年遗产税税改政策。同时,赠与税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

二、对韩国遗产税沿革的评析

1. 开征时间早,开征目的明确,征税级距越来越窄,税负越来越轻

韩国在解放初期,还处于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时就开征遗产税,其目的主要是调节富裕阶层的财富,增加财政收入,服务国家建设。在接下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发达阶段,其征税目的主要是对少部分继承人继承巨额遗产进行征税,以实现社会资源的调节和再分配,缓和贫富差距矛盾,并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民众的生活水平对遗产税的级距、税率和扣税额不断调整。

2.列为中央税,利于征收管理和宏观调控

实行总遗产税制,由国税局负责征收管理,各地国家税务机关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不仅有利于汇总和掌握境内外各种形式财产情况和避免地方争抢税源,还有利于政府根据社会贫富差距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3.严格执行遗产税与赠与税,适当提高其税率,有抑制不动产炒作

韩国在1989年左右,还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针对大量不动产炒作现象,韩国政府提高了遗产税的税率,并更加严格执行遗产税与赠与税,对促进社会公平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对我国的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高收入阶层,占储蓄账户总数20%的高收入阶层,其存款占总储蓄额的60%以上,而居经济学家保守统计,全国资产总额在100万以上的高收入家庭,至少有1000万以上。因此,我国遗产税的开征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此外,目前我国基尼系数已超0.5,社会对遗产税开征的期望很高,我国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征遗产税,这样一是可以对社会成员的财富进行必要的再分配;二是有利于抑制不劳而获,净化社会风气;三是可以鼓励人们更加支持福利事业;四是能够完善税制和增加一定的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1]刘佐,石坚.遗产税制度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第7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项目总论

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为可行性研究的审批提供方便。

一、项目概况

(一)名称

(二)承办单位介绍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介绍

(四)主管部门介绍

(五)项目建设内容、规模、目标

(六)建设地点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主要结论

在可行性研究中,对项目的产品销售、原料供应、政策保障、技术方案、资金总额及筹措、项目的财务效益和国民经济、社会效益等重大问题,都应得出明确的结论,主要包括:

(一)产品市场前景

(二)原料供应问题

(三)政策保障问题

(四)资金保障问题

(五)组织保障问题

(六)技术保障问题

(七)人力保障问题

(八)风险控制问题

(九)财务和经济效益结论

(十)社会效益结论

(十一)综合评价

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在总论部分中,可将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列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使审批和决策者对项目作全貌了解。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对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项目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第二部分

项目建设背景、必要性、可行性

这一部分主要应说明项目发起的背景、投资的必要性、投资理由及项目开展的支撑性条件等等。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奢侈品行业迅速发展

(二)项目发起人发起缘由

(三)翡翠市场需求强劲

二、项目建设必要性

(一)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二)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

(三)带动本地区居民就业

三、项目建设可行性

(一)经济可行性

(二)政策可行性

(三)技术可行性

(四)模式可行性

(五)组织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第三部分

项目产品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在于,任何一个项目,其生产规模的确定、技术的选择、投资估算甚至厂址的选择,都必须在对市场需求情况有了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决定。而且市场分析的结果,还可以决定产品的价格、销售收入,最终影响到项目的盈利性和可行性。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详细研究当前市场现状,以此作为后期决策的依据。

一、项目产品市场调查

(一)国际市场调查

(二)国内市场调查

(三)价格调查

(四)上游原料市场调查

(五)下游消费市场调查

(六)市场竞争调查

二、产品市场预测

市场预测是市场调查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延续,是利用市场调查所得到的信息资料,根据市场信息资料分析报告的结论,对本未来市场需求量及相关因素所进行的定量与定性的判断与分析。在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市场预测的结论是制订产品方案,确定项目建设规模所必须的依据。

(一)产品国际市场预测

(二)产品国内市场预测

(三)产品价格预测

(四)产品上游原料市场预测

(五)产品下游消费市场预测

(六)加工项目发展前景综述

第四部分

项目产品规划方案

一、产能规划方案

二、工艺规划方案

(一)工艺设备选型

(二)工艺说明

(三)工艺流程

三、项目产品营销规划方案

(一)营销战略规划

(二)营销模式

在商品经济环境中,企业要根据市场情况,制定合格的销售模式,争取扩大市场份额,稳定销售价格,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因此,在可行性研究中,要对市场营销模式进行研究。

1、投资者分成

2、企业自销

3、国家部分收购

4、经销人代销及代销人情况分析

(三)促销策略

第五部分

项目建设地与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建设地

(一)地理位置

(二)自然情况

(三)资源情况

(四)经济情况

(五)人口情况

二、项目土建总规

(一)项目厂址及厂房建设

1、厂址

2、内容

3、造价

(二)土建规划总平面布置图

(三)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四)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

1、项目占地

2、工程内容

(五)项目土建及配套工程造价

(六)项目其他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供暖工程

4、通信工程

5、其他

第六部分

项目环保、节能劳动安全方案

在项目建设中,必须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法规、法律,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影响劳动者健康和安全的因素,都要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并对其进行评价,推荐技术可行、经济,且布局合理,对环境的有害影响较小的最佳方案。按照国家现行规定,凡从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都必须执行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制度,同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环境保护和劳动安全要有专门论述。

一、项目环境保护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三)保护评价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一)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标准

(二)项目资源利用及能耗分析

三、项目节能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分析

四、项目消防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项目消防措施

(三)火灾报警系统

(四)灭火系统

(五)消防知识教育

四、项目劳动安全卫生方案

(一)设计依据

(二)保护措施

第七部分

项目组织计划和人员安排

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根据项目规模、项目组成和工艺流程,研究提出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劳动定员总数及劳动力来源及相应的人员培训计划。

一、项目组织计划

(一)组织形式

(二)工作制度

二、项目劳动定员和人员培训

(一)劳动定员

(二)年总工资和职工年平均工资估算

(三)人员培训及费用估算

第八部分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六)项目筹资方案

四、项目投资使用计划

(一)投资使用计划

(二)借款偿还计划

五、项目财务评价说明&财务测算假定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二)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六、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

(一)直接成本

(二)工资及福利费用

(三)折旧及摊销

(四)工资及福利费用

(五)修理费

(六)财务费用

(七)其他费用

(八)财务费用

(九)总成本费用

七、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一)销售收入

(二)销售税金及附加

(三)增值税

(四)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八、损益及利润分配估算

九、现金流估算

(一)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项目投资现金流估算

(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估算

第九部分

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在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数据多数来自预测和估算。由于资料和信息的有限性,将来的实际情况可能与此有出入,这对项目投资决策会带来风险。为避免或尽可能减少风险,就要分析不确定性因素对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以确定项目的可靠性,这就是不确定性分析。

根据分析内容和侧重面不同,不确定性分析可分为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概率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一般要进行的盈亏平衡平分析、敏感性分配和概率分析,可视项目情况而定。

(一)盈亏平衡分析

(二)敏感性分析

第十部分

项目财务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建设项目的技术路线确定以后,必须对不同的方案进行财务、经济效益评价,判断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并比选出优秀方案。本部分的评价结论是建议方案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对建设项目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本部分就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财务、经济与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做一概要说明

一、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考察项目建成后的获利能力、债务偿还能力及外汇平衡能力的财务状况,以判断建设项目在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价多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为主的办法进行。并用财务评价指标分别和相应的基准参数——财务基准收益率、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平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相比较,以判断项目在财务上是否可行。

(一)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是指把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财务净现金流量,按照一个设定的标准折现率(基准收益率)折算到建设期初(项目计算期第一年年初)的现值之和。财务净现值是考察项目在其计算期内盈利能力的主要动态评价指标。

如果项目财务净现值等于或大于零,表明项目的盈利能力达到或超过了所要求的盈利水平,项目财务上可行。

财务净现值

财务净现值

(二)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指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各年财务净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等于零时的折现率,也就是使项目的财务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是反映项目实际收益率的一个动态指标,该指标越大越好。

一般情况下,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基准收益率时,项目可行。

财务内部收益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

(三)投资回收期Pt

投资回收期按照是否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分为静态投资回收期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以动态回收期为例:

(l)计算公式

动态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在实际应用中根据项目的现金流量表,用下列近似公式计算:

Pt=(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出现正值的年数-1)+上一年累计净现金流量现值的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净现金流量的现值

(2)评价准则

1)Pt≤Pc(基准投资回收期)时,说明项目(或方案)能在要求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是可行的;

2)Pt>Pc时,则项目(或方案)不可行,应予拒绝。

(四)项目投资收益率ROI

项目投资收益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息税前利润或营运期内年平均息税前利润(EBIT)与项目总投资(TI)的比率。总投资收益率高于同行业的收益率参考值,表明用总投资收益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项目投资收益率

项目投资收益率

ROI≥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润率(或基准投资利润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五)项目投资利税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生产能力后的一个正常生产年份的年利润总额或平均年利润总额与销售税金及附加与项目总投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投资利税率=年利税总额或年平均利税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税率≥部门(行业)平均投资利税率(或基准投资利税率)时,项目在财务上可考虑接受。

(六)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是指项目达到设计能力后正常年份的年净利润或运营期内平均净利润(NP)与项目资本金(EC)的比率。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ROE)

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高于同行业的净利润率参考值,表明用项目资本金净利润率表示的盈利能力满足要求。

(七)项目测算核心指标汇总表

二、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部分,是决策部门考虑项目取舍的重要依据。建设项目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与效益分析的方法,运用影子价格、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社会折现率等参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国民经济盈利能力分析和外汇效果分析,以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要,也可计算经济净现值(ENPV)指标,涉及产品出口创汇或替代进口节汇的项目,要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ENPV),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

三、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分析

在可行性研究中,除对以上各项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外,还应对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对不能定量的效益影响进行定性描述。

第十一部分

项目风险分析及风险防控

一、建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

二、法律政策风险及防控措施

三、市场风险及防控措施

四、筹资风险及防控措施

五、其他相关风险及防控措施

第十二部分

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与建议

根据前面各节的研究分析结果,对项目在技术上、经济上进行全面的评价,对建设方案进行总结,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对推荐的拟建方案建设条件、产品方案、工艺技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影响的结论性意见

2、对主要的对比方案进行说明

3、对可行性研究中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4、对应修改的主要问题进行说明,提出修改意见

5、对不可行的项目,提出不可行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意见

6、可行性研究中主要争议问题的结论

二、附件

凡属于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但在研究报告以外单独成册的文件,均需列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附件,所列附件应注明名称、日期、编号。

1、项目建议书(初步可行性报告)

2、项目立项批文

3、厂址选择报告书

4、资源勘探报告

5、贷款意向书

6、环境影响报告

7、需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或配套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8、需要的市场预测报告

9、引进技术项目的考察报告

10、引进外资的名类协议文件

11、其他主要对比方案说明

12、其他

三、附图

1、 厂址地形或位置图(设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图(设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第8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区;服务;建设

Abstrac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community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ut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stage, the issue we try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and the experience of advanced area, based on the local community status and service ability of study, investigate the feasible innovation programme of activities, thus promoting community service ability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services;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社区是国家与社会的接口,是我国城市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它虽不是政府的派出机构,但是它与政府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近年来,建设和谐社区,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能力已成为我国当前社区建设的根本目标, 社区服务能力建设也相应地成了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但由于我国社区发展的历史短暂,目前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发展模式,因此,我们迫切的需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通过学习和研究,加快我国社区建设步伐。

一、其他国家和先进地区社区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目前我国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社区服务能力建设的研究,但仍是刚刚起步,实践性研究还不是太多。近年已有不少人将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通过调研的方式介绍过来,例如有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服务建设考察报告等。对于舶来的优秀做法,我们不妨仔细加以研究,我们发现主要有这么几点:

1、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 强调计划性和规范性。美、加两国的社区建设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带有自发性质, 随着社区地位、作用的突出, 特别是上世纪联合国社区发展后, 社区建设成为两国政府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进而成为国家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两国政府每年对社区工作都要制定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每项计划包括工作内容、组织措施和目标要求等等, 大多数都有数量指标。如每年对老旧社区的改造数量, 新社区福利机构、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安全教育培训中心的设置标准, 社区居民就业、贫困、医疗、老年、青少年与儿童等方面的各类发展计划、廉价住房计划、济贫计划等等。

但两国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与以前相比还是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据介绍, 过去政府既要负责掌舵, 又要划船, 现在只负责掌舵,不再参与划船。将具体事务交给社区组织和民间团体, 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 这样做既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 又发挥了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美国纽约, 政府和官员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责都有明确的分工。

2、民间团体承担具体工作, 有健全的工作机制和组织体系。美、加两国的社区工作组织体系是由政府各职能部门、政府资助的社区组织和民间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机构组织组成, 被称之为“三大版块”。

政府在社区工作体系中承担的主要职责包括:一是制定相关政策和立法, 并通过制定规划来贯彻执行;二是财政支持,政府每年要拨出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发展事业, 政府根据每年的监督、检查情况, 确定下一年的财政资助;三是实行严格的宏观控制与管理, 政府通过制定标准, 行政许可进行管理。民间团体以及所举办的非营利服务机构是政府在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上的合作伙伴和具体执行者。他们在政府组织协调下独立地开展社区内的各种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以自己的服务争取政府、社会各界和居民的支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加拿大的企业界对社区建设也给予了极大关注, 他们不仅为社区捐款捐物, 而且主动投资社区事业, 直接提供商业性的服务。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发达, 工作人员职业化、专业化水平高。在两国的社区建设中, 非政府组织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数量多, 美国现有非营利性组织万个;同时分布广泛, 涉及到社区服务、文化、治安、卫生等居民需求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群众有需求, 他们有服务。值得一提的是, 两国从事专职社区工作的人员, 无论是在社区管理组织中, 还是非营利性组织或志愿机构中都要经过专业训练,呈现出极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准。

4、社区参与度高, 自治和自助能力不断提升。社区参与广泛主要体现在社区参与的结构上。参与人员不仅有中老年人、中青年, 而且有中小学生不仅有社区内的非营利性组织和志愿者, 而且还有驻区企业单位。以美国为例,1993年克林顿签署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对于做满1400小时的青少年义工,美国政府每年奖励4725美元的奖学金,这些相关的政策法规极大地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参与度,在这些办法的激励下,1999年,美国56%的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2000年,44%的26岁以上的成年人参加过志愿工作,工作量超过9百万全日制雇员,工值2390亿美元。与此同时,在美国文体明星等公众人物也是十分热衷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为全社会做了很好的表率。比如NBA著名球星奥尼尔就长期在社区兼职警察工作。

二、目前社区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1、政府虽然高度重视,硬件日渐完善,但软件跟不上形势。近年来,我地的社区经费投入不断增长,占政府每年财政支出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目前,多数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但同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硬件过硬,软件太软。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硬件设施日渐完善的条件下,群众缺乏专业人才的引导和指导,硬件长期闲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群众对社区自身行为缺乏监督,一些社区的活动室被拿去出租,成为少数群体的牟利工具。

2、体系建设上,行政化倾向严重, 居民对社区组织认同感不强。政府管理重心的下移, 街道职能的强化, 是对基层管理的加强, 但也会使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行政色彩更浓, 因而使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性质更受压抑。

第9篇:福利考察报告范文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考察报告

×

×享有“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国家卫生镇”、“全国造林绿化百佳镇”、“中国五金制品产业基地”、“中国乡镇之星”等荣誉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镇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万人,另有外来人口万人。改革开放前,小榄镇是一个地道的农业小镇,蚕桑、甘蔗、鱼塘是小榄镇经济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以来,小榄镇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年,全镇工业企业达家,地方生产总值亿元,税收总额亿元;农业总收入亿元,工业销售收入亿元,商业营业额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万元,年末各项存款余额亿元。

×一、小榄镇的主要做法

×创新资产经营机制。小榄镇为整合资源,搞好镇属集体资产的资本运作,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年镇政府成立了资产经营公司,将镇属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指学校、医院、已购买的用于公益性事业的土地资源等)纳入资产经营公司管理运作。资产经营公司管辖工业总公司、原创: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供电所、发电厂、人民医院、陈星海医院、电视台以及部分民办学校等。资产经营公司作为镇人民政府管理镇属集体资产的经营管理机构,以出资人的身份出面,主要负责对镇属集体资产的产权管理,对镇属各大公司及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控和经营效益分析,制定和监督实施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参与组织实施投资项目调研与可行性评估,加强对各大公司和其它直属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参与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和协调镇属参股、控股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等工作,并根据各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镇政府的决定组织好利润收交。年该镇资产经营公司拥有的经营性净资产收益率超,镇政府获得收益近亿元。

×镇资产经营公司下属的工业总公司、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旅游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实施开发经营。到年底,工业总公司已拥有参股控股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销售额达亿元。城镇建设发展总公司是一家集公用事业、房地产、电子、贸易、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经济实体,拥有直属企业家,总资产已超过亿元,年营业收入近亿元。旅游总公司拥有家酒店和家国际旅行社,其中四星级家、三星级家,拥有固定资产亿元,年营业额近亿元。

×小榄镇镇属资产经营机制的创新,既减轻了镇政府的投资压力和经营风险,又使集体资产每年得到了左右的增值。截至年底,小榄镇资产经营公司管理的经营性资产总额达亿元,非经营性资产亿元,净资产亿元。

×创新土地使用制度。小榄镇在创新土地使用制度上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征地时注重了预留地的安排。镇政府成立了土地储备中心(现已取消),具体负责土地的征用和出让工作。征地时,支付给村每亩~万元征地补偿款。在规划建设区范围内,按征地总面积~的比例以熟地通水、电、路、平整土地返回给所在村使用,村里可以出租,也可以自己实施开发建设,创办物业,使其保值增值,但不得买卖和转让。如永宁社区现有厂房、铺位、宿舍万平方米,工业地万平方米,厂房以每月元、商业用房每月~元、工业用地每月元进行出租,物业出租率达。年,获得租赁收入亿元,租金收款率达,预计今年物业总收入亿元。二是在给农民的补偿时注重了长远收益。在征地时,只补偿农民生产性损失费(指青苗费、农业设施费等),农民从社区居委会土地出租或创办物业获得的收益中享受股份分红。三是在供地时注重了投资强度。工业企业要购买土地,每亩地的年生产销售额必须达到万元以上,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创新和谐发展环境。

×()全方位的政府服务。小榄镇注重投资环境的“软件”建设,镇政府成立了“一室四中心”,即招商协调办公室、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服务中心、产品技术中心、人才交流中心,为企业提供文明、友善、优质、高效的服务,全力支持企业的发展。此外,该镇有一支强大的治安队伍,如永宁社区设立了个治安执勤部,有专职治安巡逻队员近人,做到小时全天候站岗、巡逻执勤,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居乐业。

×()广覆盖的社会保障。紧紧围绕“三个一”(人人都有一个工作岗位,人人都有一份股权,人人都享受一份福利),搞好社会保障工作。在就业方面,镇、社区都成立了“帮助本镇(社区)群众就业办公室”,负责帮助需要就业的群众采集就业岗位。镇党委、政府分派每个机关部门驻点一个社区居委会,实施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将了解到的就业需求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报镇就业办,同时协助就业办一起帮助落实工作岗位。年下半年,全镇排出个劳动力需要就业,他们在去年年底前对家庭中“零就业”的人、困难家庭中的人先进行了安置,其它需要安置的人计划在今年月底前安排到位,目前只剩人尚未落实。在社区股份方面,至年底,全镇全面实施了撤村建居工作,均实施了社区股份制改革,农民人人享有一份股权,每股每年分红最低不少于元。如永宁社区在年每股分红利元,年每股分红利元。在福利保障方面,一是实施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符合年龄规定,无经济收入来源的农民均可参加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月缴费基数分别为元和元,缴费比例为。市、镇两级财政分别注入一部分资金,镇级财政对参保个人每人每月补贴元到个人帐户。经济条件较好的社区居委会保险费由单位缴纳,经济条件不具备的社区居委会由个人和单位各承担,按照目前的缴费标准,参保对象到达退休年龄每月可享受约元的收入。二是实施了医疗报销制度。凡本镇户籍的人员,均可参加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每人年缴保费元,市、镇财政分别给予每人每年元、元补贴,参加合作医疗人员住院的药费、手术费、检验费、检查费、治疗费、床位费和护理费实行分档报销,其中,药费和手术费报销,上不封顶。

×()高标准的配套设施。小榄镇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形成了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兴城市。该镇的配套功能齐全,建成了三甲标准的医院、五星级酒店、江滨公园、高标准商住花园,集酒店、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广场和文化、体育、展览中心,发电厂、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目前,全镇有各类中小学所,其中,省一级学校所,市一级学校所。

×二、小榄镇的主要经验

×坚持发展不动摇。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小榄镇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主旋律、发展是第一要务,不管什么风,咬定发展不动摇,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时,无论是宏观环境宽松还是趋紧时,全心全意谋发展、抓发展,创造出了小榄经济和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勇争一流不停步。小榄镇云集了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领导干部,团结拼搏,超越自我,乐于奉献,只有指挥员、战斗员、实干家,没有评论员、研究员、理论家,始终带领全镇人民创大业、建新功。与此同时,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不断制造出全国第一的“产品”。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永不停步,一直在调整和修正前进的标杆、奋斗的目标,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满怀激情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创业劲头,勇于争先、抢先、追先,走在时代的前沿、发展的前列、群众的前面。

×开拓创新不松劲。小榄镇经济和社会事业之所以能突破一种又一种要素制约,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关键在于广大干部包括群众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创新意识强,敢于和善于打破常规做法、突破习惯思维、冲破条条框框,按照“三个有利于”,把上级精神与当地实际、群众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敢冒、敢闯、敢试,并且在如何办、如何办得更好上动脑筋、下功夫。

×三、几点建议

×通过对小榄镇的考察学习,结合我区实际,我们认为在发展镇、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实践。

×在资产经营上求突破。以资本为纽带,将各镇(街道、区)拥有的集体资产(包括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整合起来,通过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后,组建镇级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经营和管理,逐步建立和完善集体资产经营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充分释放镇级集体资产的能量,不断发展和壮大镇级经济。目前可选择—个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地方进行试点,由区委农办牵头,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实施。

×在土地使用上求突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意见》中明确的农村集体建设留用地政策。在规划征地面积中,按行政村总耕地面积的的比例留给村作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由各村在镇级规划区内建设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产权和收益归村所有,原创:农民按股分红。少数经济实力强,工业区已形成规模且发展前景好的行政村可在村工业区内建设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二是大力提倡实行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制度。除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项目、外商投资项目和重大投资项目外,一般应采用非出让方式取得用地许可,办理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手续。三是探索自主开发建设物业新途径,有条件的行政村在符合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自主开发建设一些标准厂房或打工楼等物业,但只能租赁,不得买卖,所得收益归村所有,农民按股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