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专业范文

特色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特色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特色专业

第1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发展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认为高校建设特色专业一般应经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1.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我国大学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多年保持不变,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特色专业建设方向首要考虑的问题,决定着特色专业的成败。

2.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其他高校的专业,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专业内部调研,是指学校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结合外部环境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目前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特色专业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三、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要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及科研、产学研联合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学校声誉、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造成机会和威胁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其他重大事件等。专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资源条件的优劣是特色专业选择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2.专业方向细分。我国目前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名称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专业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专业数量的减少,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现状,各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选择特色方向之前要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方法之一是根据就业方向的类型细分,细分方法之二是按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来细分。

3.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其实,高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把这种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

四、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在开全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根据特色培养需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方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要注重从社会的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高校经费困难,但如果不重视设备的投入,特色专业的建设则会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投入。

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

7.强化实践性教学。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或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

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所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

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首先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要花力气搞好这项工作,使校园整齐清洁、优美高雅,校舍清洁卫生,食堂饭菜可口便宜等。

虽然以上所述远未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第2篇:特色专业范文

论文摘要:舞蹈学专业作为一个舞蹈理论专业,具有不同于技术专业的教学规律,其“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目前已不能适应舞蹈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重新打造,“量身定做”。

才民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应该以风格性与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将“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十分必要。根据国家“培养素质全面、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教育方针根据舞蹈学专业“培养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和“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市场对“一专多能”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舞蹈学系历届和未来的毕业生多样化的就业去向舞蹈学专业有必要开设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编导和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意义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的内容在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同时增加他们的舞蹈理论知识和舞蹈专业素质.获得对舞蹈的感性认识和体验进而提升其理论认识,为其日后所将要从事的舞蹈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的的明确是核心问题。

首先要从培养目标出发这是舞蹈学专业如何进行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是为了培养舞蹈理论人才而非培养舞蹈表演人才.是为了培养理论工作者而非演员这是与其他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目的上的本质区别。具体而言,各个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要通过对身体能力和技术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舞台表演能力口舞蹈学专业开设这些舞蹈技术课的目的首先是通过以风格性和审美性为主的教材的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一定舞蹈表演能力的同时通过切身的训练体验加深了解各舞种之间的区别认识各舞种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和审美规范。

另外考虑到“要求学生掌握舞蹈训练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的培养目标考虑到毕业生有可能走上教学岗位所以这些课的另一部分目的就是在训练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教学法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让那些有志于毕业后从事这些舞蹈技术课教学的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和教学法的初步掌握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三)教学任务的选择是解决各种矛盾的关键。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应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的的要求二是客观条件的可能性。首走是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应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完成掌握与对教材内涵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它的实践性也要重视这些课的理论性,避免把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上成纯技术课而忽略了教学目的完整性。二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已经使这些课程不可能保证在教学功能上的完整性。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学生身体条件差、专业基础弱、年龄偏大、水平不整齐以及这些限制条件与本课的教学周期短、课时少这一现实之间形成的突出矛盾使得该专业的中国古典舞课不可能具备通常意义上的基训(基本功腿功、技巧)加身韵的教学功能以前的基训、身韵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行不通的。

鉴于以上分析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的选择方面必须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取舍得当。要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r把教学方向调整到体现各门舞蹈技术课精华的风格、特点的训练上来,紧紧抓住代表风格特点这一核心内容作为重点,舍弃那些矛盾突出和不切实际的纯功能性的身体条件训练任务。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由于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精髓只要学生把身韵教材掌握好就可以达到从根本上认识和了解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目的。

因此概括起来说舞蹈学专业的舞蹈技术课教学任务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为核心,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根据需要配合以密切相关的能力和技术训练将这些课的“练功”功能降至更恰当的位置。这既是教学目的要求之必须也是客观条件限制之必须这样才能做到从需要和条件出发、使教学安排目的明确经济有效。

(四)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决定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规定教材的选定和组织,舞蹈学专业的技术课教材的选定和组织应该是围绕具有风格性和审美性训练意义的教材而展开。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从总体上讲,教材的选定应围绕身韵内容展开教材可划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基本能力,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幅度和控制能力包括指、腕、肩、腰、髓、踩、趾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身体重心的稳定性和各种舞姿的控制能力。(二)基本技术,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准确位置和身体各部位的单一运用技术,包括基本的手型脚型、基本的头眼手脚位置、动律元素、单一手臂动作及单一头眼步法的运用。(三)综合运用指围绕身韵内容训练各种单一技术的复合运用和综合运用,包括复合手臂动作、复合步法和各类型的综合性组合。

在教材的组织上依据循序渐进和由浅入深的原则,围绕身韵训练内容形成由分节到完整、由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各类教材的纵线关系。

依据教材体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形成了以形神劲律贯穿起来的手眼身法步各环节整体照应的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到复合再到综合的各类教材的横线关系。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因而上述教材的选定和组织方式也就形成了该课从地面到把杆再到中间的课堂结构和教学形式。从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看该课己经不同于以往的基训课同时,也不同于以往的身韵课因为纯身韵课是建立在一定程度的古典舞基本功基础之上的而本课由于面对的是没有基础的教学对象所以就必须承担一些与身韵训练密切相关的基本功训练内容成为具有舞蹈学特色的中国古典舞课。

(五)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任务的保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教学目的、任务的贯彻实施过程为保证舞蹈学专业技术课教学目的、任务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训练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动作教材的完成掌握与对教材的认识理解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既重视这些课的实践性也要重视它们的理论性,使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教材本身,具备相应课程初步的表演能力。同时还要运用讲授和指导阅读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的舞蹈文化和审美规范等有进一步的理解,对这些舞蹈相关的理论、知识有较深层的认识,并对教学法等知识有相应的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的讲授部分也要有明确的计划,并且与动作教材推进的进程相配合。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讲授内容主要应围绕中国古典舞的传统渊源、文化底蕴、审美规范等展开。讲授内容还应包括身韵特性方面的外部技法与艺术内涵的关系、形神劲律的内容及关系、拧倾圆曲仰的静态审美特征、三圆运动规律的动态审美特征等。讲授内容还应包括与身韵教学法有关的教材体系的构成、训练步骤与过程、局部训练与整体训练的关系、音乐情绪与节奏类型的特性等内容。要避免把该课上成纯动作训练课,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在教材建设中不但要考虑训练上的问题也要对所涉及到的讲授内容做出安排。课外阅读也是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应该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运用好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选列出每门课程的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供教师备课和指导学生时使用。当然作为一门专业技术课本文虽然主张讲练结合但仍然应该掌握好讲和练的比重.以练为主精讲多练。

(六)教学手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授段对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口针对舞蹈学专业教学对象的特殊情况,在采取教学手段方面要扬长避短使学生身心得到均衡发展。

舞蹈学专业的生源多数是从普通高中上来的有部分学生具有初级的舞蹈基础和身体条件,而大多数人则从来没有学过舞蹈身体条件不符合舞蹈训练的要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势。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调动学生肢体、挖掘身体潜力,又要利用他们的优势注重调动他们的思维,发掘心智上的潜力使身心得到均衡发展。在教学上可采用多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例如布置思考题进行提问和指定题目让学生写小论文等。思考题或论文题目可以在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系统地考虑也可以围绕上文提到的讲授内容而展开。另外还可以采用与教学实习有关的一些手段调动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的能力增长教学知识例如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甚至在一个时间单元里组织课堂教学,还可以让学生编一些小的短句、组合供课上练习采用或作为期末考查的内容之一。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思考钻研,以长补短达到挖掘身心潜力、促进均衡发展和促进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对教学结果的考查也要具有舞蹈学专业的特点。教学任务的改变决定了对教学结果的考查方式应有所改变,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在教学结果的考查内容上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通过学生的动作表演来检验动作教材的掌握情况。第二方面是通过文字、语言等表达方式来检验学生对该课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在第三方面鉴于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考虑还要在素材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教学法的掌握和编排组合的能力进行适当方式的考查。从总体上讲,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查要从以上三方面结合起来给予综合评价。另外在考查学生的动作表演时,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条件考虑到这些课程所能给予学生的只是初步的基础训练因而在检验标准上要给予合理的把握主要应在透过学生对动作教材的完成观察其对教材的理解情况。

结束语

随着人才培养标准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水平也应不断提升。因而同样一门课程在不同的专业中必然要形成白己的特色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实习剧目等舞蹈技术课程是舞蹈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围绕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这些舞蹈技术课也要量身定做”,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呼唤我们尽快打造出具有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

基于以上目的我主持编写完成了《舞蹈学专业舞蹈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部分》的教材算作对以上思考的初步答卷。只愿它成为一个靶子能引发更多的教师对舞蹈学专业,乃至对所有舞蹈非表演专业舞蹈技术课建设问题的思考和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李正一、唐满城、黄嘉敏:《中国古典舞身韵》,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2、唐满城:《唐满城舞蹈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

3、于平:《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

5、雄文龙、廖时人:《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第3篇:特色专业范文

探索还在继续。花团锦簇的背后,玉溪的职业教育也和不少地区一样面临着发展不均衡的尴尬:市直学校资金投入多、师资优良,求学的、招工的都纷至沓来;而县级职中则因为各区县财力、师资、管理水平的不同,导致职校间办学条件各异,有的县级职中门庭冷落。

如何解决同类教育中的不均衡,县级职中靠什么与实力强大的市级职校竞争?记者近日在玉溪采访时发现,通过积极培育特色专业,玉溪的县级职中也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曾经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短板”将逐渐补齐。

特色专业撑起孱弱的县级职中

秀山脚下,通海职中的烹饪专业随着良好的声誉而“香”飘省内外。在2011年6月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烹饪技能比赛中,代表云南省参赛的通海职中捧回了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而从2009年起,该校作为唯一的县级职中,已3次代表云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最高级别的烹饪大赛,并连年获得佳绩。大赛获奖的背后,是通海职中烹饪专业招生连年爆满,毕业生就业走俏。

谁也不会想到,现今被誉为“职教园地盛开的奇葩”的通海职中,却陷入过濒临停办的困境。2000年前后,通海县职中招生困难,学校生源急剧萎缩,教师队伍不稳定,办学效益低下。县政府一度曾有停办通海职中,将学校拍卖给企业的念头。回忆起这段历史,长期在学校工作的一位副校长感慨很多。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新上任的通海县职中校长段金枝及其领导班子,围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认真进行了分析讨论。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通海职中要走出困境,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明确方向、创新办学思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应从过去注重速度、数量转向着力打造职教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发展。段金枝先后到上海等先进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名校办学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通海职中必须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指引下,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特色专业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该校在专业设置上,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以烹饪专业为特色,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素质训练列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强化技能训练和岗位培训。一是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内涵。玉溪是云南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是云南滇菜的发源地之一,很多菜肴汇集了整个云南的烹调精华,烹饪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学校在烹饪专业建设中,注重深入社会,深入民间,进一步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内涵,提升和创新地方烹饪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确立了烹饪等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瞄准人才市场的需求,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学校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以学校为主体,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企业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训条件;学校依托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选派工程技术人员为学校提供教学服务,学校与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实行学生平时或毕业前一年到企业或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制度。近年来,学校与西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上海曹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与云南省饮食行业协会、上海市餐饮行业协会、玉溪市饮食行业协会等下属的近50多家星级酒店签订了实习实训就业协议,建立了教师与学生实习基地,实现了多元合作办学,促进了学校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三是教学与市场衔接。围绕市场或饭店企业流行的菜品,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技能的培养,如烹饪专业的课程安排,实践教学就占了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四是组建专家顾问团,对建设烹饪专业建言献策。聘请了10多位烹饪大师组成了通海职中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这些顾问和专家,为学校提供行业信息,在烹饪专业建设规划、课程改革方案、教学计划、实习基地、实践教学等方面给予指导,解决学校在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特色专业的建设有效带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烹饪专业让通海职中在省内外都已经小有名气,从其他县到通海来读职中的学生络绎不绝,学校领导现在愁的不再是招生和就业,而是如何解决短缺的基础设施。目前,省里已经同意通海职中更名为云南省烹饪学校,学校的扩建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其实,通海职中仅仅是该市县级职中发展的一个缩影。在玉溪,不少县级职中都在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自己的特色专业。如,新平的矿产专业、华宁的种植专业、峨山的民族民俗文化专业等。

探索未曾停止

按玉溪市产业发展战略,其经济支撑点是“三优一特”产业(烤烟、矿电、旅游及特色县域经济)。这种产业发展定位迫切需要当地职业教育加大相关实用人才的培养力度。目前,在玉溪职业教育领域,低水平重复设置专业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各职校都会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市场需求以及学校实际,科学定位办学方向,在专业特色和质量上下工夫。

第4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校发展 特色专业 专业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本文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一般过程,认为高校建设特色专业一般应经过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目标、特色专业建设方向、特色专业定位、特色专业建设内容等若干主要环节。

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是指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办学思想、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画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建设特色专业首先必须确立自己的特色,并且不断加以深化完善和升华。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应包括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在教学方面要确定特色专业的培养规格和数量,不能盲目攀比。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在专业建设问题上,首先要确定学校专业整体布局,其内容包括:优先发展哪些专业,重点发展哪些专业,是否要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专业的目的是什么,哪些专业要建成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战略方针,建设原则、总体建设目标是什么等等。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该符合学校学科专业的整体发展规划和布局,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应与本校的办学方向、层次、规模、能力和特色相适应。学校要在充分调查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和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参考其他高校办学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办学历史、办学能力和办学绩效,进行专业发展与调整战略规划。一般来说,学校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办学基础好,社会需求大,初步形成特色,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要求的专业建设成为特色专业。

二、特色专业建设方向

1.特色专业建设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比较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化的趋势,高校唯有把握住这种需求特点和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才能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双赢。我国大学专业目录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设置的,专业名称多年保持不变,专业的培养目标也较为宽泛,难以反映出社会对人才在专业方向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变化,这就要求学校在具体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灵活把握,随着社会需求的状况和变化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特色和定位。因此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岗位背景及其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它是特色专业建设方向首要考虑的问题,决定着特色专业的成败。

2.对其他高校,特别是相同层次高校的相同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调研。这种调研一方面可以学到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其他高校的专业,可以为本校在该专业的特色建设方向上提供借鉴。一般说来,特色专业建设在特色选择上,要和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特色保持一定的差异性,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或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策略,实行“错位策略”,以避免正面的竞争。专业内部调研,是指学校对拟建特色专业的校内校外可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调研,其目的是摸清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现状,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便在特色专业建设中扬长避短,结合外部环境机会,选择最适合的特色方向。专业内部调研内容包括:自身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目前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现状、教学设施设备情况、现有特色专业和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校外专家和实践基地等校外教学资源状况,专业目前的社会声誉,等等。

三、特色专业建设定位

特色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灵魂,特色的定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特色的定位必须要建立在对专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教学资源条件充分调查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管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外部环境与自身条件分析。要对专业内外部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本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特色专业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一般来说,高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学术水平、教学水平、教学及科研、产学研联合情况、图书馆藏书情况、学校声誉、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造成机会和威胁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其他高校的发展状况,其他重大事件等。专业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资源条件的优劣是特色专业选择和培养的重要依据。

2.专业方向细分。我国目前高校学科专业目录和名称是由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的,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将专业数量由504种调整到249种,专业数量的减少,难以适应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现状,各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自己的资源条件,有选择地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办学特色,把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在选择特色方向之前要对专业方向进行细分,细分方法之一是根据就业方向的类型细分,细分方法之二是按人才培养层次类型来细分。

3.特色提炼。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其实,高校的某些专业在长期办学中,已经积淀下来了某些优势,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要把这种专业建设成特色专业,就要提炼这种特色,并分析这种特色是否符合人才市场的需求和自身的资源能力条件,是保留该特色还是对原有特色做出调整或重新提炼特色并重新定位。

四、特色专业建设内容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涉及教育多方面内容的系统工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围绕特色的培育和形成,配置相适应的教学资源,做好相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

1.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这种教学改革的需要。

2.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订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采取在开全基础课和学科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根据特色培养需要,开设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方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保障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没有合格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建设特色专业。所以,高校应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人员配备上向特色专业靠拢,在人才培养上向特色专业侧重,以此保持该专业的特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条件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从形式上,要求他们拿到有关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从实质上,要求他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素养,而且在操作技能传授方面是能工巧匠。另外,学校要注重从社会的生产、服务一线聘任少数兼职教师,不求所有,只求所用。

4.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打造特色专业的物质基础,也是完成教学计划和实现培养目标的前提。虽然高校经费困难,但如果不重视设备的投入,特色专业的建设则会难上加难,所以必须本着实用和先进的原则,在经费投人上向特色专业倾斜,在投入方式上实行滚动投入。

5.课程和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特色专业必定要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上有相应的体现,教材必须和特色相适应。由于特色专业建设一般具有独特性,可能缺乏现成的、公开出版的、合适的、针对特色培养的教材,可以采取根据特色需要,结合教学实践和经验,自编教材的方式来解决,但这必须要由高水平教师来进行编写。

6.教学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要求相应的教学管理改革配套,高校要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部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主权。

7.强化实践性教学。包括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每一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尤其注重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在组织制定实验教学大纲时要求实验课开出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结合,激励学生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8.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校外教学资源,除设立校外实习基地外,还可以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或采取与其他学校、企业等部门联合培养的方式。

9.充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当前专业教学管理的主要弊端是整齐划一,缺乏个性,这不利于特色专业培养特殊人才,尤其是不利于一些“偏才”、“怪才”的脱颖而出与成长。所以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应强化这方面的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与工作能力,下大力气摸索出一些新方法。在专业教学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天才点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培养。如某学生发散思维特别强,某学生演绎推理能力超群,某学生空间想象、形象思维突出等,就应对他们实行“随遇而教、随遇而管”的方法。

10.营造良好的特色专业培育环境。首先要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执著、宽松的治学氛围和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治学环境。这对特色专业的培育有着重大的作用。其次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支持特色专业培育的物质条件。要花力气搞好这项工作,使校园整齐清洁、优美高雅,校舍清洁卫生,食堂饭菜可口便宜等。

虽然以上所述远未包括特色专业建设的所有方面,但它是其中主要的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杜冬云.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

[2]刘传林.适应行业需要创建特色专业[J).中国高等教育,2005,(19).

[3]朱中华.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与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

第5篇:特色专业范文

第一,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师资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及国际化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大学教学的质量。(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倡导资深教师无私地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使之尽快成长为教学骨干和教学核心力量。在学校及教学指导委员会带领下开展“老、青教师结对子活动”“青年教师再提高工程”“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2)重视优秀人才引进工作,严把人才引进质量关。按照专业办学规模与教学需求,根据人才引进规划,加强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对拟聘用人员,由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其教学、科研及其他方面的能力进行综合考核。考核主要由试讲和面试两部分组成,试讲需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考查其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对所学专业的熟悉程度;面试主要考查其专业知识面、外语能力以及性格等方面。(3)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实践性教学任务,成为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兼职教师。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并将这种意识和能力贯穿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以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高。(4)适应现代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国际竞争的新要求,加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目前主要是利用国家各种出国政策提供的契机,建立多种国际合作模式,与国外高等院校密切合作。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来校等方式,为年轻教师创造条件,为学生创造国际化的教学环境,力争在学生交流和联合学位项目中取得新进展,在吸引留学生和建立联合研究项目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第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核心课程为单元,组建农业水利工程国家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组建以“农田水利学”“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水工建筑物”“水土保持工程学”“设施农业工程学”“水泵及水泵站”“小型水电站”“工程施工”等专业核心课程为单元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努力建设一个开放、和谐的教学工作环境,特别是为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等方面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人才在此教学团队的大环境中,在教学、科研上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教学团队共同成长,营造出既敢于争论,又善于合作的学术氛围。

二、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加强课程与教学资源条件建设

第一,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促进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瞄准专业发展前沿,响应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在原有教材建设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核心课程的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章节教学内容,找出各章节专业技术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根据新制订的2012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有关课程内容的整合与重组,组织编写核心课程和有关选修课教材;并与成熟的教材相匹配,发挥团队的作用,制作图文并茂、反映教学要求与规范的多媒体课件。第二,建设一流的全方位、立体化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类教学资源库。整合课程建设成果,创建以多媒介、多形态、多用途、多层次的教学资源。(1)按课程体系建立素材资源库,包括该课程的教材与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影视图片、教具、习题库、试题库等。每门课程资源库由专人负责,设定建设时间,划分建设经费,并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验收;(2)建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学网站,反映专业建设最为重要的、基础的以及动态的教学信息,包括学科介绍、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简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实践环节、视频集锦、国际交流、创新平台、师生论坛等栏目,供教师与学生“享用”公共资源;(3)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教学实验设备,在确保现有实验设备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开发、研制和购买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实验设备,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

三、鼓励教学创新,加快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多方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建立现代化教学方法体系。构建教与学的和谐关系,以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同时,调动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以新生研讨课、专业研讨课为核心的研究性教学体系建设,以探索和研究为指向,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围绕老师选定的专题,在老师—学生、学生—学生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与交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开阔视野、合作精神、批判思考、交流表达、写作技能等诸多方面进行整体上的培养与训练。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改项目及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1)从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中拨出专款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发表教改论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2)加强课程建设,对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以适应大类招生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成果。第二,改革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研讨式、开放式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应从学生、教师、教材内容等多方位考虑,树立科学、先进的教学观,真正建立起启发式、研讨式的方法体系[4]。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根据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5-6]。鼓励教师采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实行“教学与科研、课程与学术、学科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团队综合教学水平,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此外,还通过加强课堂教学的拓展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将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挖掘资料,实现课内向课外拓展,本学科向其他学科拓展,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学生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

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开展创新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是需要进行探索的课题。农业水利工程系在实践中以完善“实习—设计—实验”体系为主,在专业建设中落实第一第二课堂贯通、校内校外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协调与全面发展。第一,建立稳固的认识实习基地和灵活的生产实习基地,强化实习教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早期以培养单科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而现在则要求人才综合素质好、知识面宽、业务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为跟上农业水利工程事业不断发展的形势,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探索和更新实习教学思想,使专业教育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全面素质教育。(1)强化与安徽淠史杭灌区(全国第二大灌区)等大中型灌区的合作,依托其下属大中型取水枢纽、灌溉渠系、闸门、渡槽、水泵站等类型全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强、管理规范的优势,共同建立大型实习教学基地。此外,广泛吸纳各方面的优质资源,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节水、农村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目标,使实践性教学更贴近实际。(2)调整实习教学知识结构,建立实践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促进实践性教学质量持续稳定提高。对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都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相应的管理文件,使实践性教学的全过程及各环节的主要质量监控点和质量标准有据可依。通过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适时调整和完善实践性教学方案和课程体系,突出了创新实践的重点。第二,建立具有自主选题、题型多样、院内外、校内外对口单位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模式,优化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之后,进行适当课时的以培养动手能力为目标的课程设计极为必要。目前课程设计有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钢结构课程设计、农田水利学课程设计、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水土资源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设计、水电站课程设计、工程施工课程设计等9门,另有毕业设计。(1)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设置相应的课程设计指导讲座,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理论的学习转入应用知识和拓展概念的阶段,使学生能更主动地、目标明确地在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2)在毕业设计环节,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设计题目和方向,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毕业设计之后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特点,鼓励学生到生产单位结合生产任务进行毕业设计,使学生能更快地进入角色。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条件使部分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到国内知名高校甚至境外高校参与具有一定科研色彩的毕业设计工作,使毕业设计在培养创新科研人才的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3)制订了《河海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若干规定》《河海大学本科生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暂行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论文)期间纪律管理规定》《农业水利工程系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或毕业论文)格式要求》等文件,在各实践性环节中,要求指导教师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有效地组织学生实习,加强对学生的纪律、安全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学生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做好实习报告的批改、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的中期检查以及答辩、成绩的考核与评定等工作,保证各实践性环节的时间和质量。第三,开发设计性、综合性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打造综合性实验平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实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7-9]。实践教学的另两个环节是教学实验和学生创新活动,这部分活动以国家级和省级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龙头,以农业水利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农业水土研究所、农业环境研究所以及水利部河海大学节水园区的实验场地进行。依托水利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完善实验平台和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实验中心的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农业工程实验室是开放型实验室,不仅满足正常本科生的实验教学,还满足学生开展科研或创新活动的各种需求,学生不论是做实验还是创新活动,都可以随时来实验室,实验室都会为有需求的学生尽可能地提供条件和帮助。创新平台的建设主要着眼于在学生中开展创新活动和组织创新竞赛两部分,依托的平台包括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河海大学“农业节水创新大赛”、“水工创新杯”竞赛、校级和国家级创新训练计划、专利申报等。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积极性、扩展学生受益面,在国家级和校级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之外,设置院级学生科技基金,设立院级创新创业计划,让更多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之中,将学生主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融合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使得低年级学生主要在科技制作方面的技能得以提高,高年级的学生在科研和创业方面得到实践。

五、改革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第一,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实现基层教学管理由传统的“教学过程管理为主”向“专业建设管理与教学过程管理相结合”的转变。围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牢固树立“质量是生命、管理是关键”的意识,从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措施等方面,推进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持续提升。学院成立了专业建设办公室协助做好专业建设工作,专业建设办公室与系功能定位不同,相互补益。前者侧重于专业建设管理,主要在对专业发展趋势、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方案实施与教学管理的措施,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等方面发挥智囊作用;后者为本专业教学组织实施机构,侧重于教学过程管理,主要在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施与管理措施制订的同时,具体负责相关教学环节的落实,强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二,建立激励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在学校对学籍管理、学分制管理、课程教学管理、实验教学管理、实习管理、教风管理以及学风管理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相关配套的教学管理文件、制度和评价考核办法,突出教学管理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包括: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课程负责人制度,教学文件档案管理制度,新教师教学责任导师制度,课程试讲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班导师工作制度,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联席会制度,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制度,优秀学生研究性学习业务导师制度,学生评教工作实施办法,院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创业实践计划”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以及毕业生质量跟踪与社会评价制度和实施办法等等。

六、结束语

第6篇:特色专业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107-02

特色专业是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突出、效果显著,并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理念和模式的专业。特色专业往往具有稳定的发展规模、旺盛的生命力、广阔的市场前景,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有较高声誉。特色专业往往能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人精我特”的特点,具有不可复制性。建设特色专业是职业学校谋求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对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与普通专业相比,特色专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它的发展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密切相关。职业学校依托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特点构建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并谋求其发展壮大,往往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以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在地方政府及坭兴陶企业的支持、指导和帮助下开办了民族工艺品制作(民族陶艺方向)专业,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该专业已成为学校特色专业、品牌专业,成为学校的名片。

一、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学校建设特色专业创造有利条件

钦州坭兴陶作为一种传统民间工艺,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被认定为目前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件宝之一。近年来,随着北部湾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带动了钦州坭兴陶的发展。同时,旅游纪念品市场的兴旺也为钦州坭兴陶行业注入了兴奋剂。2008年1月,钦州市政府启动了千年古陶城的建设项目,建设千年古陶城,打造北部湾文化,为钦州坭兴陶的再次辉煌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在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中,广西钦州坭兴陶被批准列人;2008年钦州坭兴陶“窑变”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批准对钦州坭兴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这些都为钦州坭兴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钦州坭兴陶行业协会报告,近几年钦州坭兴陶全行业发展迅速,目前已有坭兴陶企业近50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且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产品远销东南亚、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行业均处于盈利状态。然而,陶艺专业人才的紧缺已成了制约钦州坭兴陶发展的瓶颈,据统计,目前在生产、设计一线的工艺美术大师仅有数十人,且均年数已高,平均年龄53,5岁,最大年龄75岁。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如拉坯、制模、烧窑、制泥等方面的人才更是匮乏。据预测,未来五年钦州坭兴陶企业需省级以上大师约50人,市级大师约100人,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约800人。尽管目前广西已有多所高等院校开办了民族陶艺专业,但远远解决不了人才紧缺的问题,这些人才必须依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解决,这就为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及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较好的契机。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

(一)把特色专业建设放在学校优先发展的位置

学校通过对地方坭兴陶企业的调研及地方政府关于坭兴陶产业的发展政策后,果断确定把坭兴陶专业作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来建设,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学校的资源,在资金投入、设施添置、教师培养、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及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均优先考虑,重点扶持,确保了该专业的优先发展。

(二)争取地方政府政策及资金的支持,多渠道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

近年来,学校通过自筹、引资、申请项目资金等方式,建立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展示等实训室,同时也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的项目资金用于添置实训设备。如电窑炉、拉坯机、激光雕刻机、打磨机、泥土分析仪等,实训基地共投入资金近300万元,基本配齐了坭兴陶专业教学所需设备设施,为办好特色专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吸引学生报读特色专业,对报读坭兴陶专业的学生由地方财政进行学费资助,享受免学费就读的待遇。同时,组织美术大师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行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报读特色专业的信心。该专业开办第一年就吸引近200名学子前来报读,很好地解决了生源问题。

(三)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学生在接受育人教育的同时,能掌握一技之长,有较高的就业质量,这也是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通过建设实训基地,狠抓特色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一是建设“校中企”,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陶艺设计、拉坯、烧制、展示销售等车间,即“校中企”。不出校园,学校就能安排学生到车间进行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能直接参与从产品接单、设计、制作、烧制、打磨、包装、展示、销售等全流程,使学生在校内就能体验到企业文化,培养管理意识、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同时,企业派出技术人员、工艺美术大师担任主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指导学生实训,以利于学生掌握新技术、新技能。

二是建设“企中校”,实现学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在企业建立校外学生学习及实训基地,即“企中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及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很好地解决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使学生毕业后就可以直接上岗工作。

(四)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搭建平台

为了发挥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及技能带头人在传承传统技艺和推动现代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由学校出资在校内建立了大师工作室,为大师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工作室的建立对大师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攻关、开展学术交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以及参与学校的教学指导、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都起极大的推动作用。

(五)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拉近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一是与企业签订学生就业协议,开设企业冠名班。学校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制定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培养模式,达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准确定位市场需求,在教学中研制出实用性和针对性较强的陶艺作品投放市场,使教学不仅仅是损耗,还可以创造利润。三是校企共同参与项目研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通过提供项目经费,让专业教师及学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通过对项目研究的实践不断吸取经验,培养学生对陶艺设计的悟性。同时,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增强自己对专业能力的自信度,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及动力。

(六)加快特色专业的教师培养,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一是学校拿出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特色专业的教师培训。通过参加各级相关培训、到知名企业参加实践操作、以工艺美术大师为师,建立大师与专业教师一带_等活动,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

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一线专家能手、美术大师到学校兼课,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科研能力、专业水平及教学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充满活力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同时,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直接参与企业各生产流程。实现校企教师、大师之间的互通共融,共享与双赢。

第7篇:特色专业范文

《办法》第六条指出:为提高创业中心的服务水平与质量,国家鼓励建立专业技术型创业中心。

什么是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

及其竞争优势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是指围绕某一特定技术领域,在孵化对象、孵化条件、服务内容和管理团队上实现专业化,培育和发展具有技术特长或优势的高技术企业的一种孵化器形式。

目前,在我国兴建的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类型大致有:软件专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集成电路设计专业孵化器,光电子专业孵化器,新材料专业孵化器,农业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制造业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和海洋高新技术专业孵化器等。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较之通用型的企业孵化器发挥出了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其专业化的创业设施、专业化的技术服务、专业化的经营管理和专业化的政策指导使其具有更强的人才、技术、管理、市场等资源的整合能力和整合效率,孵化成功率高,投入产出比高。

创业孵化器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可以在小区域范围内为小型科技企业提供适合其生长的“小气候”,可降低企业的创业成本。这一点对于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以及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可大大降低

创业企业的成本

创业成本的高低对于初创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除了提供通用型企业孵化器的一般共享服务外,还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化的中试基地和专业化的技术平台,减少了初创企业公用技术设施的投入;另外,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还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咨询、专业化的管理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为初创企业在技术研发、生产运作、经营管理及市场开拓方面节省了成本。据统计,大多数小企业因此可节省50%或更多的经常性开支。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有利于

提高在孵企业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最终来源。特别是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保持生命力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不断创新。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内聚集的是一批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群,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集中或靠近,信息上充分交流,强大的竞争压力转为了强烈的创新动力,逐渐形成了一个创新群落,在创新中发挥了集群优势。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有助于

培养虚拟组织和学习型组织

虚拟组织、学习型组织是网络时代组织变革的新形式。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集合了本专业领域的优秀人才和大量具有相关专长的企业,通过孵化器的协调或是特定业务的需求,它们可以联合起来结成一种临时性组织,即虚拟组织。虚拟化使企业的经营具有极大的柔韧性与灵活性,实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联合,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竞争优势的持久性和难以模仿性。

不同类型的企业孵化器既是孵化器组织形态演变的历程,也是不同投资主体、发展目标、地方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孵化器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需求。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构建的是

更加专业化的服务体系

企业孵化器是服务型企业,服务是孵化器最核心的功能。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资源与企业资源的对接、整合,有效地提高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最终形成一个以孵化器为核心的分工精密、细化的服务体系。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易于实现孵化器

的企业化运作

企业化运作是孵化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不仅给企业提供资金和场地等服务,还介入在孵企业和项目的管理与发展运作,从提高产品水平、改善内部管理、协助市场开拓三个方面对孵化企业进行支持,其着眼点在于孵化成功项目(或企业)以后的利润分成。大大提高了孵化器的经济效益和孵化的成功率,为孵化器的企业化运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有利于孵化器

和风险投资的融合

由于创业企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等),所以孵化器和投资机构为了降低风险,其投资领域都在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选择自身所熟悉的行业领域。在这个过程中,风险投资需借助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专业”寻找最新、最好的创业型企业,而孵化器则要结合风险投资的金融运作,使在孵企业受益层次更加全面和深入。

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工具,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一方面,它为本地区孵育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促进了研究的商品化、技术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它还承担了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地方产业集聚和创造就业岗位等发展区域经济的重任。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促进高新区

内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区域创新系统是指区域网络各个结点(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等)在长期的协同作用中结网而创新,并融入到区域的创新环境中而组成的系统。由于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先天与企业、大学、科研机构、风险投资和中介机构联系紧密,加之孵化器内存在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重视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所以它孵育的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性、产业联系性和区域根植性,在客观上促进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能充分发挥

本区域的比较优势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的建立会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产业状况和资源结构,并在此基础之上选择适当的专业方向,这既能充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也能更好地吸引该相关产业各种优势力量的聚集,提升本区域该产业和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专业技术型企业孵化器有利于在

第8篇:特色专业范文

一、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含义

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是高校针对市场而对这一领域的人才进行专业独特的教育过程。其中,高校为了全面培养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需要制定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树立独特专业的营销教育理念、因材施教地制定独特的人才培养制度、采取专业标准的教学活动等等。当然,最根本的点就是针对“特色化”,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高校在这一领域的市场特殊性和与众不同的专业模式。

另外,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又是一个稍微有些不同的概念了。它是指高校在该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一种总的方式方法和趋势的模样,是对所有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活动特点的共性规律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也是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的高度总结。

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内容

1.专业特色化模式的要素。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具体而来,就是针对人才的培养内容、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向来制定的。首相,人才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特色素质、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四个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先把基础知识打扎实,即学习基本技能和培养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才能为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培养特色的人才素质和技能。其次,培养途径主要有自办实业和校方企业合作,反映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模式。最后,培养方向就是针对市场和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将高校培养的营销人才输送到市场的各个岗位中去。

2.专业特色化模式的培养方式。在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中,营销人才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基于此,高校主要有两种培养的结构方式:内生方式和外生方式。前者是指在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针对某一具体的行业或岗位进行专业技能和特色素质进行培训教育;而后者则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对营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技能进行培训,为特色化的营销知识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再对具体的岗位知识进行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这两者,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相同的,不同点在于两者的学习特色化知识的顺序而已。但归根结底,高校制定出这两种培养方式,目的只有一个,便是培养出高水准、高素质的专业营销人才。

三、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专业发展

1.对专业特色化的发展。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建设,首先就是要发展专业的特色化,才能使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不断与时俱进,不被时代所淘汰。首先,就是要提高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专业特色化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和学习专业特色化的基本规律和知识要点,熟悉专业特色化的方式方法。用专业特色化的理论基础来武装头脑,并指导专业特色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2.对专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的明确定位。在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是有明确的培养方案和目标的,即培养出高水准、高素质的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和为企业或是行业的某一具体岗位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制定出具体合理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案,寻找专业特色化建设的优势和特点,把学校的教学或办学资源,同企业或产业的岗位资源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明确对专业特色化的人才培养。

四、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作用,高校一般有三个方面的诠释:培养方向的作用、培养实践的作用和培养特色的作用。

1.培养方向的作用。上面提到过,高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的培养方向,就是满足社会各类营销类岗位对营销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就是一种针对具体的岗位人才的培养。那么,不难得知,市场营销培养方向的作用和功能,就是针对具体行业或产业的具体营销岗位而进行的人才培养。因为是针对具体岗位的人才培养,因此,必须采取专业特色化道路的模式,使高校为市场培养出优秀的营销人才。

2.培养实践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人才,就是要到各个具体的行业或岗位上去实践的。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也明确指出了,在特色来源、特色内容和特色的实现来说,这些都是营销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式。在此基本上,各大高校提供典型的示例作用,使市场营销的专业特色形成清晰的培养思路和步骤。

3.培养特色的作用。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就是要紧紧围绕着“特色化”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和培养方案的。而这种模式的特色就在于:培养的内生方式特色和外生方式特色。这两点也是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而这两种培养方式的应用,能直接体现出不同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特色,它们的培训效果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的形成。因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营销人员也会将自己学到的特色营销知识反馈到教学过程中,使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化模式不断吸收来自专业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发展壮大,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创造出更具特色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第9篇:特色专业范文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high-tech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pplication. "occupation" is the property of a vocational college, then the "high skills"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Feature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 the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leading and coordinat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eaning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lso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f survival and achieving sustained competitive and advantag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significance, objectives, location, and measure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特色专业;建设;思考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profession; construction; consid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265-02

1对特色专业的认识

1.1 专业是高职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载体,也是高等院校联系社会的纽带。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关系到高职院校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性和有效性,也关系到学校能否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从而吸引到更广泛的生源以保持专业的相对稳定性。而专业建设,特别是特色专业建设则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龙头和坐标。

1.2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积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的投入。

2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2.1 专业彰显学校属性高校由专业而生,也是随专业而成长的。专业,特别是特色专业就是学校走向社会的名片和标签。

2.2专业统领内涵建设高校的功能就是育人、科研和服务,其中育人是主业。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的育人过程,其实就是依据一定的办学条件,通过有效的教育过程,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教育过程中体现的主要元素,包括办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均与专业密切相关。因此,可以说,专业建设是核心,对学校是品牌,对办学是龙头。

2.3 特色专业彰显学校特色特色专业就是具有自身优势、能彰显自身办学特点的专业。它是依托某些学科基础较强的专业逐步发展形成的,它往往表现为学校的强势专业,跟学校的属性一脉相传,可以是重点专业,也可以是极具生命力的专业,还可以是朝阳型的专业。特色专业既具有传统优势,同时也与时俱进,但大多能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2.4 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必将出现优胜劣汰、大浪淘沙的竞争局面。学校竞争靠品牌,树立品牌靠特色,办学特色靠专业,专业建设靠人才。只有以特色专业彰显办学特色,以办学特色显现学校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具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3特色专业定位

3.1 特色专业应该是具有生命力、发展稳定、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同时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专业配置力量较强,如集聚了一流的师资、拥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条件等。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是艰巨的,需要长期不懈地投入。

3.2 特色专业的选择。对高职院校来讲,如何选择特色专业,我们认为,要在充分考虑学校自身实际的前提下,一看传统,二看实力,三看前景。选择的标准是:一是选择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二是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先进、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的专业;三是选择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专业;四是选择能担当学院建设发展龙头的专业,能够有效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五是有大量高水平行业企业专家作支撑的专业;六是建立了完善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专业;七是有丰富教学资源的专业。

3.3 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一是突出特色、就业率高的原则。高职院校首先要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这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动力。二是整合资源、带动性原则。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着力点,高职院校要整合资源,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建设。三是准确定位、前瞻性原则。专业建设必须与行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联系,要遵循专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在创新中保持优势。四是顶层设计、校企合作原则。特色专业建设作为创建特色高职院校的战略措施,起着“龙头”的作用,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规范来实施。五是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原则。要集中力量抓特色专业的建设,科学规划,不搞平均主义。

4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建设高水平、独具个性的专业,通过若干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建设,形成若干个强势专业群,从而形成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一要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二要培养一批在本专业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成一支专业结构优化、具有良好的科研或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科研水平高、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学团队。三要建成能贴近岗位技能要求、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四要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成一批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基地。五要建成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保证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

5特色专业建设的措施

5.1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的更新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强化质量意识,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学科专业,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

5.2 建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专业建设必须明确目标,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的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并能体现课程的特色、培养方法的特色等。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招得进、稳得住、教得好、分得出”。专业建设方案切合专业及学校实际,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创新性和科学性。改变那种对各专业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方式,对特色专业要赋予院、系、专业更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自。

5.3 建立适应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控机制包括:培养目标随市场需求调整的工作机制,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和跟踪调查的工作机制,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岗位人才需求数量变化的调研机制,培养目标的专门化方向和相应培养方案的调整机制。

5.4 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在优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精品课程体系,是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二是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三是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四是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五是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5.5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打造特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要以师资队伍的建设为核心环节,建设以“双师结构”与“团队”为特征的专业教学队伍,通过形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结合的学术团队与梯队,促进特色专业的发展。一是加大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技能培训力度;二是建立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三是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四是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策划、设计与建设;五是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等提供技术服务。

5.6 积极探索“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特色专业建设的突破口,通过校企一体办学模式、产教一体教学模式和学做一体学习模式三项改革,培养学生的是三种能力,即岗位核心技能、岗位迁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毕业证书、职业证书和顶岗证书的三证融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5.7 建设开放、共享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核心技能训练为基础,按专业群分类组建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应为:①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②校企合作企业的职工培训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③本地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鉴定基地;④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基地。

应加强实训基地的管理,特别是校内、外共享机制的建立,实训基地可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主要是营造企业化的职业氛围,实训方式、过程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是指按市场化要求进行实训成本核算,加强设备管理、工具管理、材料管理以及教学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一流的指导教师,完善的管理规范。这样才能够保障建成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校内实训基地。

5.8 创建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的,由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知识点素材及示范性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可不断扩充的开放式教学支持系统。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每个专业群都要围绕核心专业,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可以考虑与相关院校、按专业群分类,共同研制开发教学资源,形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机制。教学资源库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领导有足够的重视,保障必需的资金投入;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对教学资源的应用给予密切的配合;需要网站技术人员良好的技术和技能。

6结论

特色专业建设关系到高职学院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于高职学院的长远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特色专业建设不能脱离高职学院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具体条件。一所学校不可能把所有专业都办成特色专业,必须发展比较优势,努力在几个专业群上办出特色,提升学院的品牌优势。要从学院所处的行业背景、区位优势出发,根据自身所具有的办学基础条件,逐步建立起若干个特色专业群,特别是将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作为建设的重点,将这些核心专业建设成为精品专业,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同时,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从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学院拓展新专业的可能性,逐步推出新的专业方向或相近相关的新专业,构建起一个以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独具特色的专业体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