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1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计算机应用行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行业,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所学专业,实用性不强,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效率,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先进性,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1.2现代化教学手段缺乏创意。虽然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摆脱了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但教学环节单一枯燥,教学手段缺乏創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使学生不善于思考,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调动。

1.3教、学、练组织结构不当。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技能技巧都要经过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实际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加大课堂信息量,出现教师在"教",学生在听、看,缺少互动环节和练的过程,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堂教学效果不能体现。

1.4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学及动手能力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中职生进校时综合素质都比较低,对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方式方法欠缺,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自制力弱,大量的时间都用在玩手机、看小说、聊天当中。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了解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要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这门课表现出无所谓和没用的态度。

2.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适应学生需求的有效措施

2.1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知识的奠基石,其目的在于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灵活使用计算机进行现代化管理,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中体现中职教学特色,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今后岗位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教师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加强实践操作,注重技能掌握和技巧的应用。

2.2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首先,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根据计算机学科更新快的特点,选择教材上紧跟学科前沿,与专业结合紧密的当前最新、最实用的教材,解决所学专业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体化教与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也多以多媒体计算机室为主,做到人手一机,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采取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边学边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更加紧密,提高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

第三,采用微课拓展课堂教学效果。微课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手段,是以一个教学重点或者教学难点为中心录制的长度为5-8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是对教学中某个知识点进行简短而完整的介绍和演示。微课时间短,切入教学重难点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掌握。

第四,合理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专业的不同和学生个体的差异,合理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2.3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今后发展中能够灵活利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得到更多受益,就必须不断的积累理论基础知识,熟练计算机应用操作技能和技巧,并且有独特的创造能力。就如学生要制作一个新颖精美,充满个性和创意的PPT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熟练的技能技巧,而且需要足够创造经验。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根据学生今后发展需求,有针对性、有选择的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技巧训练,着力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试题库 无纸化考试 教考分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237-02

根据教育部高教司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第6版―2011年版)》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针对新生必须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对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的应用能力。

考试环节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评价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来讲,采取何种考核方式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更为重要。传统的笔试考试只能考察学生的死记硬背的能力,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特别是实践操作的能力基本考察不到,无法体现学生真正的能力水平与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大部分高校目前均采用无纸化上机考核方式。我校从2012年开始采用无纸化上机考核方式,下面以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试题库建设及使用情况为例,对无纸化考试在课程考核、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教考分离等方面的优势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情况

我校是一所以文科专业为主、兼有理科、工科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其中《计算机应用基础》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具体实施时先按照生源地将学生划分为区内、区外2个层次,然后再按照各层次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进一步划分为初级层与中级层。教学目标与要求按区内、区外划分,授课学时中级层安排为45学时,初级层安排为60学时。作为公共课,普遍存在学生多、课时少、教师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寻找一种客观高效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应该解决的问题。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早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早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以传统的笔试为主,从考试情况来看,主要反映出以下问题:(1)考题覆盖知识点范围不够宽广,考察范围固定,不够灵活;(2)以“死”知识考察为主,无法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3)未实现教考分离,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个别老师或多或少的给学生缩小考察范围的情况;(4)监考过程不宜把控,学生作弊较多,存在雷同卷;(5)学生数较多、考试规模较大,印刷试卷、考试管理人力等财力成本较高;(6)阅卷量大、阅卷老师多,判分很难做到统一尺度。

三、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试题库建设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校经过多方考察,购买了上机测评系统,从2012级开始采用了无纸化上机考核方式。由于我校生源的特殊性,不能直接采用原有测评系统中的试题,由我校公共计算机教研室按照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完成无纸化试题库建设,制定出题方案及出题的具体要求。在建设试题库前由公共计算机教研室讨论根据教学大纲划分课程所需考核的单个知识点,再按照“教学目标”、“章节内容”、“能力要求”、“难度系数”等方面设计出题。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分为基础知识的了解掌握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所以题型设置分为单选题和操作题两大类,其中单选题主要考核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操作题主要包括打字、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Email六个部分操作的实践题。

四、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纸化试题库应用情况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采用无纸化试题库考试从2012年投入使用至今,实现了抽题、考试到阅卷的标准化、自动化操作。从实施结果来看,能够很好的反映教学效果情况,考察出学生真实的能力水平。

1.实现了试题出题的标准化、规范化,评分标准的统一化、科学化,节约了出题时间,提高了出题的效率和试卷质量。试题库在使用之前均经过多位老师审核,并统一制定了难度系数,基本做到了抽题、出题的规范、标准化,以及评分标准的统一、科学化,维护了考试成绩的公平公正。

2.实现了教学效果检查的真实性,反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真实掌握水平。采用试题库出卷以后,通过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考试时考生作答的题都不一样,无法进行相互抄袭,降低了抄袭、夹带等问题所产生的影响。采用无纸化试题库考试以来,学生总体考分明显降低,不及格率升高,但是成绩正态分布较好,真正做到了客^、真实的反映学生实际能力水平。

3.实现了教考分离,促进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由于是随机抽题、随机组卷,所以教师事先无法预知考试的题目,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执行教学大纲,认真按教学计划进行授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试题库内容覆盖面较广,学生猜中题目的概率很低,学生再也不能像押宝那样在复习阶段临时抱佛脚背要点,必须自觉认真听好每一堂课,独立完成每一次操作作业,对促进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4.实现了高效节能,降低了考试成本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采用无纸化试题库考试,节约了纸质试卷印刷成本,减少了参与监考及考务工作教师的人数,考试组织实施难度和工作量大大降低。

五、结束语

试题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进而进一步发挥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使之良性循环。相信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试题库的进一步完善,将会探索出更多更新的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

参考文献:

[1]熊晓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信息通信,2013(04).

[2]曹成志,宋长龙,浦文华.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无纸化考核体系题库建设探讨[J].科技视界,2013(06).

第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5-058-01

一、引言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前景大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年上升,中职教育旨在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各类服务类行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我国的《下带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0-2020)》中,突出强调要大力发展中职教育,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计算机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点课程之一,然而在实际教学上,很多中职学生缺乏自学能力,在学习时也不喜欢授课教学的方式,学生之间水平差异显著,如果长期采用“讲解示范——观摩练习——点评纠错”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翻转课堂的出现有效缓解了这一教学矛盾,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渗透计算机教育理念,可以更好的提高中职计算机课的教学效率,打造优质课堂。

二、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课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

翻转课堂有着“先学后教”的特点,在课上,学生可以在课前就预习内容,以免在教师讲解时一头雾水。中职生普遍更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而不喜欢听教师的讲解。因此,借助翻转课堂,教师只需要针对学生不懂的内容做操作示范,不用苦口婆心的反复灌输知识,将课堂留给了学生,深刻体现了新课改“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安排学习进度,有效激发了其对计算机的兴趣。

2.照顾学生的差异性

中职学生基础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计算机操作能力水平不一,如果教师长期按照中等生的学习进度安排教学,很容易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局面,让学生无法感受到充实的教学内容,影响了教学进度。而利用翻转课堂,学生在面对自己不擅长的知识点时,可以选择保存,或者反复观看,在课下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时间,可以充分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渠道。

三、翻转课堂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策略

由上文可知,在翻转课堂上,中职生拥有更多学习机会,充分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计算机课程创造更多丰富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有如下应用:

1.制作微课,简化基础知识

中职阶段要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几个模块,分别为:计算机基础知识、互联网、计算机操作系统、多媒体以及office2010等,在构建翻转课堂之前,教师要做好微课的设计,按照时间、任务的要求明确教学内容,尽可能将微课视频的时长控制在5-10分钟,比如,在教学office软件“word”的应用时,可以将多个知识点细化,专门录制分栏、绘制表格以及表框底纹设计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弄清楚word的应用途径,最后将多个微课视频整理到文件夹里,以供学生随时观摩、学习。

2.设计教学任务,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其中,教师依然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好教学引导工作,教师负责安排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学习任务,还可以适当增加小组合作的教学任务,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在合作中发散思维。比如,设计一个“制作电子报”的小组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电子报的作业。在划分小组时,教师要遵循组间异质、组内同质的原则,让学优生与学困生均衡的分布在每个小组内部,进而引导学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任务可以细化为:确立主题、收集文字、图片设计、图文排版以及配色等,在共同写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学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能团队合作,培养班级凝聚力。

3.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气氛

在翻转课堂上,教师要维护课堂踊跃学习的气氛,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业表现以及操作水平细化教学设计,让学生之间始终维持较好的气氛,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组织智慧课堂。比如,在教学“多媒体”的应用时,教师可以邀请同学上来示范,明晰基础的多媒体基础知识,考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此外,教師还可以专门为学生设置一个计算机应用基础资料包,将学生每次的作业以及任务保存下来,以此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后到学期末时,学生可以互评、自评,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学习成就感。最后,在考核方式上,应当采用小组报告的方式做汇报,让每个学生都指出自己在小组作业里的贡献,进而提升小组凝聚力。可见,中职计算机教师除了要”授之于鱼”,更要“授之于渔”,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学习,打造优质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

第4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25-385

在“互联网+教育”的深入推进中,体现科技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在这种网络大环境中,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成为时代趋势。微课便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其具备学习自主、内容适量、主题突出、耗时简短的特性,特别是其“微”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有利于实现学生的泛在学习。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基于中职教育旨在于培养学生社会就业能力的目标,教师应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有机融合,利用微课提高学生兴趣、培养自学能力、扩充教学资源,促进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更好地开展。

一、运用微课丰富课堂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前提,学习动机的进行高效自主学习的内驱力。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能力薄弱、学习动机不足、自主性和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又因为班级学生数量较多,教师习惯采用“知识讲解+实践演练”的固定教学方法,以至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具有主题明确、容量适中、资源丰富等特性,且其多样化的智能操作手段能够将晦涩难懂的知识概念转化为简明易懂的单个知识点,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初识计算机”这课时,笔者利用微课构建翻转课堂。课前让学生利用微课和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掌握“什么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几部分知识,微课以视频和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知识点,使得教学内容直观易懂、灵活多样,更符合中职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可视化的课前自主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以使他们对课前预习内容形成更深刻地理解。

二、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培养自学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拓展的课程,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促使他们能够利用已有经验去建构新知,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这便需要教师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通过提升课堂吸引力、增强教学实践性、加强知识拓展性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由此出发,教师可运用微课引导探究教学,强调过程的理解与技能的应用,实现从理论知识向实践成果的转化。

例如:在教学“感染病毒的处理”这部分知识时,笔者利用微课开展引导探究教学。首先利用导入微课让学生初步认识磁盘病毒的预防与控制,让学生对问题的起因和发展形成大致了解。接下来组织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微课与教材,探讨出几种典型病毒的防范方法与可行性。最后进行实践操作练习,运用“防火墙技术”“安全扫描工具”“备份系统”“监控手段”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

三、运用微课打破课堂限制,扩充教学资源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易于存储、便于传播的特点,如今,智能电子通讯设备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微课,并且可以实现优质资源的广泛共享。可见,微课打破了常规课堂封闭模式的限制,具有扩充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的优势,便于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为了使学生收获更好的课下复习效果,教师可运用微课整合知识点,帮助学生针对性地巩固知识点,实现个性化自主学习。

第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目前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范围在不断扩大,它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学习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传授十分重要,特别是在职高的计算机专业课上,能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好适应社会的发展。笔者将会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引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来提高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法

1引言

职高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专业性强以及操作熟练的人才。过去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枯燥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们自主创造的能力,并且对学习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项目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让学生们通过任务一步一步完成学习的目标,并且在实践中积极参与,在丰富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过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2.1教授与学习脱节

在过去的教学中,老师主要以演绎和演讲为主来传授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学生需要通过老师的演讲深入思考,才能有所感悟。在整个过程中老师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较被动的状态。老师在传授过程中往往会以自己的角度来决定教学策略,更注重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但是却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老师单一性地灌输知识,而学生的创造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有效发挥。

2.2学习目标与效果脱节

计算机课程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型课程。社会的激烈竞争迫使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及职业素养,而这也是职业高中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在目前国内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单一的教育模式,学校没有根据当地人才的需求进行培养[1],以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无法胜任工作岗位,这样直接导致了学生未来就业困难。

2.3理论与实践脱节

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大多还在探索阶段,很多还是延续过去的教学方法。更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但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被束缚在繁杂的计算机理论中而没有过多的时间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对于学生技能的提高将会是一大阻碍。目前,计算机领域的内容更新速度较快,而教学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学生由于缺乏实践能力也没能做到举一反三,导致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3项目教学法的内涵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来自工业信息社会的教育方法,它有着较为深刻的历史特性,并且与生产活动的联系紧密,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项目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实践让学生们提高动手能力并获取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项目教学法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创造性的平台,让他们提高自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优势来引导其积极参加,以巩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项目教学法在职高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4.1解析学习的需求

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下学习积极性不足,而零散的理论教学也无法构成知识整体架构。项目教学可以帮助营造教学场景,并且将每一项任务具象化,学生可以根据系统布置的任务进行实践,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实践的机会,不再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比如在Flas的教学中,老师通过精彩纷呈的动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给他们营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引发其制作动画的热情。

4.2解析学习的内容

老师在教学中需要对内容进行解析,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将任务进行分解,让学生们一步一步完成系统安排的任务,可以从浅入深地学习和把握实践中所涉及的知识。比如在Photoshop的训练中[2],老师可以创建一个元旦主题的宣传画,让学生们自主选择主体、版面以及素材,一步一步进行设计。学生们可以利用蒙版、选区的工具来设计任务,用艺术创造的魅力来抓住学生们的眼球,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4.3明确教学目标

老师在进行教学规划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对教学的影响,除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操作技巧外,还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情感体验等,比如在知识目标的培育上,学生需要掌握系统工作的元件连接方式。在能力上,学生必须了解电脑硬件的运作状况,并且安装所需要的操作系统和设备驱动。而在情感上,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源动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加大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明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培育学生的协作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4确定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在老师的教学观念影响下为了达成教学任务而形成的教学组织形式。老师会运用多元的智能原理,在参考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将学生们分为不同的组合,每个组相互竞争,而组内要相互合作,在这样的模式下进行资源共享,既提高了学生们的技术水平,也增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通过作品的展现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了解自身不足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能。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通过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同时,老师作为学生们的引导者,需要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法自主搜集和筛选资料,在遇到问题时尽可能让他们自行解决[3]。另外,老师可以在他们讨论过程中巡查,在他们产生困惑时做到及时提点和解惑,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

4.5设计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有效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中学生有较强的自,因此,为了规避风险,老师可以制定一定的评估标准以及设立相应的实例参考让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认知项目任务。除了对结果的评价,还可以综合评估学生在设计中的沟通、创造力等情况,再得出最终的结果[4]。

5结语

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老师必须改变过去主导型教学地位[5],不能够单一向学生灌输知识,需要将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讨论。如果过程中出现问题老师可以给予及时的指导,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也能提高教学的效率。计算机的知识在频繁更新,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学校也必须及时调整内容,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采取项目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们能够自主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质量,创造更加积极的合作学习氛围,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晓镭.计算机基础知识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1):101-102.

[2]李鸿.项目教学法在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课中的应用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3):274,289.

[3]郑雪莲.项目化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4):178.

[4]陈进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224.

第6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学生计算机基础素质也越来越高,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深的计算机知识,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决定将计算机应用课程原有的54学时改为36学时。但同时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对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效率。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研究。

一、引言

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工科为主,航海类专业为特色,经、管、文等学科兼容的高等院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主要的任务是根据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由于学员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学院决定将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时有原来的54学时改为36学时,从而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更加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从而让完成学校“为社会培养各种实用人才”的任务,让学生能更好的使用日后的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更好的自身可持续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与要求

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其教学的内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模块:1、了解计算机原理、网络、互联网、多媒体等基础知识以及与计算机相关的伦理、经济、社会等问题;2、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3、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

从教学的目标可以看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有大致的了解,并且熟悉计算机基本的操作。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对于他们而言54学时的课程有点浪费。因此,学院决定将课程改为36学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更为专业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同时为了让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学院决定改革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

为了在课时减少的同时,保证教学的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改革:

1、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特别在对于一些涉及到计算机反馈信息的内容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板书和讲述,学生思考的教学方式,那么尽管教师累的满头大汗,但是学生也往往只是一知半解。如果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工具,可以在屏幕显示器上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那么就能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

2、“解惑”式教学

目前,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或多或少对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应该以教材为基础,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的学习。让学生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并且借助教材来节省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在课堂开始时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堂教学目标,然后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操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当学生碰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进行解惑。而不是直接参照教材,面面俱到。

3、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

计算机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应用好操作需求,是一种能力教育。从前面所分析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目标可以看出,课程应该是在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以及一些常用软件的操作。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在授课过程中的“用”指的就是让学生在理论教学结束之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从而领略到理论中的精华。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非常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4、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更新速度都较快,再加上学校教育的局限性,使得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计算机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不断的将获取的知识转换成自身的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一些新的技术,从而唤起学生的求职欲望,这对学生思维的启迪有很大的帮助,使其自觉想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发展;然后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加以鼓励和耐心指导,从而提高学生自学的信息,从而为学生打造良好的自学基础。

四、结束语

为了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完成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只能是对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教学的效率。作者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以及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利用多媒体工具直观教学、“解惑”式教学、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来提高教学的效率,重点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作者所提出的几种教学方法改革方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智平.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益的几点体会[J].中国电化教育,2010(3)

[2]李学农.走进网络时代与教育“新概念”[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1)

[3]宋亦兵等.实于现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新型教育[J].佛山大学学报,2010(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向基础教育挑战[J].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4.9

第7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技能模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Research&Practice of Improving Teaching Model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u Quanq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Technology Postgraduate Class,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 capacity of the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course; puts forward a number of typical problems cropping up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in terms of th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pointing out that the teaching conten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alty and life,striving to materialize all teaching objectives, adopting skill module testing to spur learning interest and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Keywords: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methods;Skill module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影响着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开展计算机应用的前景,关系到人才培养中的信息素质。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评价模式,改善职高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与专业应用脱节的局面,实现中职学校“现代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内容

(一)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一门公共文化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基础性、实践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根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确定本课程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定位

该课程技能训练的重点是当前主流软件的应用,包括WindowXP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其次是了解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基本组成,学会利用因特网进行信息处理,以及进行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的简单加工。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常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二个层面上,即操作能力、应用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操作技术,如文件操作技术、文档编辑技术、系统设置优化技术等。应用能力是指将计算机操作技术应用于工作或生活中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分析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予实施解决。

(三)我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教学上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应用,如任务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模式,但根据对我市“计算机应用基础新大纲、新课程”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还是存在以下几种情况:1.对面向应用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教学中使用的案例或素材与生活和专业脱节;2.模仿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课堂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而散、重点不突出的情况,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整合意识;4.教学对象普遍存在着基础素质差、思维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

二、改进措施

(一)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生活应用相结合,实现学有所用、学有所得。要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受到学生的喜爱并且能学有所用,就应该立足生活、结合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它是不仅仅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提供辅帮助,更主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当前的生活质量,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如能立足生活现实,将更能促进学生求知的欲望。

中职生学习基础差距大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家里有电脑或平时接触电脑时间较多的学生,基本上已经掌握了教材上的内容,他们追求新奇、实用的操作技术,以期提高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需要;基础差的学生,往往是来自于农村,上职高之前很少受到信息技术的教育,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基本空白,需要从零学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放弃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教学中的任务或案例要体现出延伸递进的特点。如上述“文件操作”的例子中,在完成“文件整理”的基础上,可进一步抛出“修改文件属性实现文件的压缩与加密”、“设置共享方便信息共享”、“创建备份文件保障数据安全”、“使用专用软件实现被删文件恢复”等等拓展任务,引导学生立足本身基础,逐步递进,使每个教学对象都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

(二)改进“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渗透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培养。“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激励学习、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示范―模仿”教学方式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刺激,以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使学生通过模仿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强化练习、技能迁移”四个基本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对零基础的学生来说其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技术,但如果单一地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出现“教师在台上投入地讲解操作,台下学生无动于衷”的尴尬局面,而且这种教学方式的往往会导致学生不能独立自主地思考和操作,一旦失去操作提示,他们往往会感到手足无措,不知从何下手。

要解决学生差异较大的矛盾,达到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兼顾学生学习的差异,可对该教学方式各过程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改进。如在“讲解示范”环节,由原来的教师讲解示范变为学生示范,然后让其他学生对其提问,此时教师不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指导练习”环节,学生所操作的内容与示范内容相似,但需要增加一些重要且在示范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满足基础好的学生提高技能水平的需求,此时教师应关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失误,以便在点评时能对常见的错误操作进行分析、归纳。

(三)实施模块技能测评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学评价活动也能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新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建议课程的考核和评价要坚持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且以过程评价为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且以定性评价为重。

高教社出版的新国规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sXP+Office2007版)》中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七个单元,即“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因特网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应用、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演示文稿软件应用”,由于这7个单元的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在对技能模块的整合设置时,可以直接将一个单元做为一个模块,然后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技能操作要求,制定出相应的测试任务,如表1为2009年我市所制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技能模块测试任务表”;根据该表,再组织相关教师组建技能题库和评分标准,制定题库时要注重考核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某一单元的学习后,可从题库中选取相应的测试任务对学生进行现场技能测评,并将测评结果以报告单(如表2所示)的形式向任课教师和学生反馈,报告单不仅提供总成绩和等级信息,还包含各技能要点的分项分数和完成测试任务过程的表现,通过报告单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哪些知识和能力上比较擅长,哪些有所欠缺,并为任课教师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软件更新快、学生基础不一”等特点。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教学对象的层次差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手段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信息社会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结合专业特点和生活情境,突出职高生专业技能的发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随着计算机在各行业的逐渐普及,各岗位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日渐增多,而各专业学生层次又参差不齐,因此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难题。针对高职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该教学模式的优劣,对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石,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不仅是学生步入社会为己谋生的一种工具,更是社会现代文明对人们必备素质的要求。由于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导致了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以专业班级为教学单位,同一个起点、同一个步调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若考核模式也一视同仁,这样势必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热情。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工作和学习能力的高低。在许多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开始就普及计算机教育,幼儿可以在幼儿园通过互联网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动画来欣赏,而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都在应用电脑,使其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所以,计算机文化教育在这些国家已在真正意义上成了应用教育,从“用”中“学”,从“学”中“用”。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现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所有高职院校已经成为继政治、英语、高数、体育课程之后的又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素质,即影响到毕业生的社会竞争能力。近年来,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从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和研究,如:以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来分类进行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实施、课时分配和考核方式设置等;还有以不同专业类别群来进行设置的;也有面向全校学生分层次教学的,部分院校在不断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权威的模式定位,这就意味着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探讨和实施。本文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当前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需要。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课程内容设置

“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即开设一门主要的公共必修课程,即《计算机应用》,开设时间根据单位教学条件的不同,一般设置在一年级阶段完成;之后根据不同专业后续课程的特点分别开设多门选修课程,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网页制作或多媒体制作等。

“一主”即《计算机应用》设定为公共必修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文字处理软件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信息检索与交流、常用工具使用等,课时设置为60学时,其中纯理论学时为12学时,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完成;边讲边练课时为48学时,全部在具有广播教学条件的机房完成。“多附”即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分别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课时设置为40学时,选修课程则完全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来制定教学大纲。

2.实施方式

由于学生生源地域条件不一的因素,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的方法。虽然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再强也只是空中楼阁。所以我们针对理论知识普遍缺乏的现象,注重理论教学,实验课则根据学生基础高低分成几个小组,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小组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布置不同的实践作业。对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辅导,待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再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使他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进行知识加深、拓宽,实验课,为他们布置的不是简单的验证实验,而是引导他们举一反三,去完成综合性的实践作业,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与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能力本位”原则,采用项目驱动、任务驱动和问题驱动相结合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课程都是在具有广播教学功能的机房完成,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授课内容、知识深度、知识广度都依据专业进行调整。如授课内容方面:语言管理类专业,侧重点为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若是电子计算机类专业,还要更多地侧重硬件知识等。搜集整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一知识点,针对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案例与专业对应的岗位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部分抽象的概念,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工作情境。

4.考核手段的思考

本院采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以等级考试的成绩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尽管通过率一直很高,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因为都要参加等级考试,所以很多教师为了提高过级率,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大量实施题海战术,大部分学生在做完题以后都不知道到底能干什么,这明显和高职教育的目标背离,学生的应用能力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在此,笔者通过大量的调研,同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就高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方式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计算机应用课程总成绩应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平时课堂练习和到课表现来评定,占总成绩的20%;第二部分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40%;第三部分由平时大作业(平时大作业可以由任课老师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分教学单元分别设置多次大作业)完成情况来评定,占总成绩的40%,简单用算式描述如下:

《计算机应用》课程成绩=平时上课表现*20%+全国等级考试成绩*40%+大作业成绩*40%

三、小结

通过本院近两年教学改革实践,“一主多附”的教学模式操作简单,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比较适合高职教学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公共必修课程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一部分,根据专业特色开设的多门选修课程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但在考核方式上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寻求一种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又可以培养其应用技能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 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第9篇: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范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院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重要。本课程按照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着重提高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应用、办公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培养应用计算机解决生活、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的能力,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同时强调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并倡导教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应用教学方法,真正体现“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2]。

2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3]通常又称为“干中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行动来学习,具体来说就是一群具有不同经验和技能的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解决某一实际工作问题,或者是执行某一项具体行动方案的过程。在执行行动方案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不断聚会,找出方案中的错误,以便及时修正、完善,小组成员就是通过不断地共享和反思学到新知。可以看出,行动学习不仅能够将行动与学习结合起来,而且将认知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思想,是一种高效的、创作性的学习方法。

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行动学习能够体现以能力发展为主的原则,真正突出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探究,并通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在不断的行动、交流、体验、反思过程中掌握新知识和计算机职业技能,而且使学生自身的态度、观念、情感和价值观等得到较大的转变和完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新课改的理念非常吻合[2]。因此,将行动学习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创新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使授课内容和方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对学生职业技能和学习技能的培养。

3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

3.1 选择学习问题

这是行动学习教学活动实施过程的基础阶段。前面提到,行动学习的开展必须是在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该阶段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选择学生学习过程中欲解决的学习问题。问题的选择要具有现实意义,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又与生产、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因此,在提出问题时,问题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教师一定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创设学习情境,这样才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行动学习中。另外,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学以致用,即让学生把从学校所学迁移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会岗位中[4]。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问题对该行动学习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3.2 组建学习小组

学习问题选择后,第二步就是学习小组的组建。学习小组作为行动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其组建目的在于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团结协作能力。学习小组的组建遵循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教师根据小组的整体水平、小组成员间的和谐共处,以及小组成员个人的发展情况,确定每组5~7人,每组分别选出小组长。整个行动学习过程的循环阶段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因此,学习小组的组建对行动学习成功与否非常重要。

在组建学习小组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组建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这样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进步[5]。

3.3 行动学习

行动学习是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的核心阶段,这一阶段不同于分组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化教学等其他教学模式。行动学习阶段由小组行动方案制定、小组行动方案实施、阶段性成果展示及经验交流以及评估改进4个循环的学习环节组成。其中循环的次数是由问题的解决情况来决定,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够成功解决问题,就只需一次循环即可;相反,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成功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修改之后进行第二次循环,依此类推,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教师作为辅导者不仅要参与到行动学习的各个环节之中,而且在学生遇到难题时给予帮助与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3.4 总结与评价

总结与评价是行动学习的最后一阶段,行动学习就是在及时不断的总结与评价中进行的[3]。总结不仅是对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与问题解决结果的总结反思,也是教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这一阶段,教师对本次学习行动召开总结会,首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学到了哪些知识和经验以及其他方面的收获,然后由教师对小组的学习情况、合作情况、问题的解决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解决问题所需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给予必要的指导,以便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让学生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此处的评价主要指的是形成性评价,即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凭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因为现在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教师要根据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多样化的评价,而且在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尤其是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6]。总之,评价要全面、科学、系统,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不仅要与教学目标一致,而且要包括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检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化的度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结语

本文结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行动学习的特点,提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中行动学习的实施过程应分为选择学习问题、组建学习小组、行动学习、总结与评价4个阶段,希望对中职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EB/OL].http:///show.aspx?id=116&cid=37&page=5.

[2]顾魏.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1-2.

[3]曾令华.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J].人力资源,2010(5):53-54.

[4]孙翠玲.职业中学教师信息技术行动学习探索[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5]李志华.化学小组合作学习实施要素浅析[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0(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