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视频教学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视频教学语文

第1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一、明确目的与要求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个性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鲁迅作品中,无论是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描述还是篇章结构的安排,都恰到好处。通过人物性格和事件的分析,既可以凸显作品的鲜明立场,又可以深刻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和独立人格。另外,鲁迅作品的文字表现能力极强,是提升高中学生写作能力的有力助手。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而言,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应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在新课标指导下,注重学生人文精神、探究精神、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

二、注重语言的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结构分明、内涵丰富、立场较为鲜明,因此教师需要采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鲁迅作品内涵。鲁迅作品如同一个巨大的迷宫,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学生就会迷失在迷宫里,无论是作品价值还是作品所表达的内涵,学生都无法了解与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关注的目光放在鲁迅作品语言赏析方面。作品语言带有作者的情感,通过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体会作品的不同思想和情感。鲁迅作品的语言形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赏析和探索时应全面系统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在引导学生赏析鲁迅作品时,应综合考虑作品内容、作品时间、对象等要素,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品味作品所表达的意境美和含蓄美。站在作品语言形式角度来讲,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带领学生一起品位和探索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美,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和赏析中感受学习鲁迅作品的乐趣,并在体验作品的同时爱上鲁迅作品。

三、注重文本学习

第2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趣味教学法

一、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现状

小学拼音识字阶段是学生一生学习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打基础阶段,若拼音识字不过关,学生的识字能力与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则会阻碍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学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师所采用的拼音识字教学方法还是很传统守旧的,忽略了孩子的接受能力与兴趣提升,未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学设计与安排,导致拼音识字教学事倍功半。

传统的小学拼音识字教学,就是指教师课堂布置学生课后回家抄写、诵读拼音字词,然后教师定期进行课堂听写默写的教学形式。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消磨殆尽。学生被动学习,既费时费力,往往还得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意趣味教学法的应用。在实际教学当中,我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自行摸索出几个拼音识字趣味教学方法。

二、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中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1、“趣味说”拼音识字

认真分析目前汉语拼音识字教材不难发现,总的教材内容共15课,内容中涉及到情景模拟、短语学习、句子理解以及儿歌教学,共需要学生掌握了解100个常用汉字的读音与写法。在实际汉字拼音识字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课堂更加生动趣味,我先将图画与字母有效结合起来,开展趣味性教学。当我在教授声母b、p、m、f、g、h时,我引入了课堂游戏“朋友配对”,利用多媒体展示6张与该6个声母字形类似的图片,再要求学生对照图片,将6个声母字形与图片进行配对,配对成功后再让学生跟着多媒体诵读声母。这样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在进行拼音识字时,我主要采用图文配对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先看图画逐个猜图画的意思,然后出示声母韵母,带着学生一起寻找读音规律。如在学习bāo、báo、bǎo、bào时,我先展示4张图片,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归纳出bāo—包、báo—雹、bǎo—饱、bào—抱,再教导学生拼读,再利用串联记忆法,看图说故事:小明在一个下着冰雹的夜晚,买了一个包,吃得饱饱的,和他母亲拥抱在一起。这样学习、记忆双重结合,除了能够让学生同学将拼音发音、认识事物以及思维逻辑培养共同发展之外,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趣味学”拼音识字

在课堂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嫌弃课程枯燥,分散注意力,应该选择采用亲身演示、表演以及开展游戏活动等形式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与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游戏能够将一些难学难懂的教学内容转化成有趣的简单行为,再加上学生小学阶段仍热衷玩游戏,因此我在教学时曾经组织学生玩一个“拼音接龙打电话”游戏,该游戏要前后位置的两名同学模拟打电话,将电话内容一直传到最后一名同学。如同学A打电话:“uiuiui,我是小ai你是谁?”同学B回答:“aiaiai,你是小ai我是ui。”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记忆音节的正确拼读。

教学演示就是通过直观形象的物体去表现拼音的发音与书写,这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一般会借助多媒体去进行教学演示。我经常上网查找资源,再利用这些资源亲自制作一些拼音识字教学用品以及生动的动画演示,以吸引学生兴趣,再利用学生的记忆能力,启发学生多读多写多记忆,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教学表演法就是运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活动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拼音识字教学过程中,我曾经尝试让学生通过游戏或表演的形式,自行创造游戏情境,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趣味读”拼音识字

字母音节的正确拼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拼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胆引入两个帮助学生正确掌握了解字母音节拼读的教学方法,即音节体操运动的编写与音节儿歌的说唱。

编写音节体操运动,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音形相近的字母音节归类,再加上一些富有节奏性的旋律,让学生利用肢体动作去记忆。例如,小花笑笑真可爱,嘴巴张大a,a,a,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牙齿碰碰i,i,i。这样一来,即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记稳字母音节的正确拼读。

说唱音节儿歌就是指在拼读字母音节的时候,借助具有节奏韵律的儿歌去帮助学生记忆音节,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组织音节儿歌,例如杯子喝水h,h,h,一只刺猬c,c,c等。

4、“趣味写”拼音识字

由于拼音识字教学是一项难度高的枯燥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要口到、耳到、眼到之外,最重要的还必须吸引学生注意力,力求学生心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注意力难以集中,极易开小差,搞小动作,既然如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让学生跟着我一起动手学习,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拼写l时,我让学生竖起一个食指就是l;拼写c时,让学生将左手拇指与食指一起弯成半圆状,另外三个手指握拳就形成c。此外,在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利用现有的文具,如橡皮擦、铅笔、尺子,在听到我的字母读音以后摆出字母的形状,以求学生学得快乐、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

三、结束语

以上只是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归纳总结的趣味教学法经验,当然,要优化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方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法。而且教学方法还必须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与学生接受能力作出适当调整。总而言之,趣味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采用。

参考文献

[1]赵古熙.浅析小学语文拼音识字教学中的趣味教学法实际应用[J].中国教育建设.2013(18)

第3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教育 知识品格 知识选择 认知维度

中国要逐渐拥有足以和现在的体制相匹配的文化精神,其中一个途径就是要从高等教育入手。在这个使命下,高等教育一定要做好文化自觉意识的理念准备和教育体制的稳步推进准备。何谓文化自觉?先生言:“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对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种文化自觉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教育需要进行观念的更新。

通过高等学府中的人文教育培育国人一种集体的、核心的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知识品格和观念品格确立的主要渠道。多年来,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中泛泛的道德教育,已经向我们展示的是无力和脆弱;纯粹的语言文字教育,展示的则是无法接近知识深度的无奈和尴尬。所以文化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和语言文字教育。在当今时代,只有从知识形态本身入手,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才是高等人文教育的实践力量。

目前,文学教育所承担的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教育使命并不能解救文学教育,因为,由智力出发的语言艺术才是真正的文学艺术。中文系学生所应习得的语言能力应建立在对自然和社会知识体系的认知和辨析之上,只有这样的语言才具有真理性并富有生命力。在高等教育阶段,必须处理好文学教育和知识本身的关系。从知识观出发的文学教育,将改变一切文学教育的路径。

一、“知识社会学”理念在教育体系中的运用

“知识社会学”的概念是马科斯·舍勒在其著作《知识社会学的尝试》中提出的,后经卡尔·曼海姆的发展成为一门引起广泛注意的学术成果。“知识社会学”关注的核心命题是:研究知识、思想的发生与社会的关系。涉及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在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影响。将这一理论从西方带到中国的,是李安宅先生的《孟汉论知识社会学》。他将卡尔·曼海姆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引论》中的第五编翻译成中文。这篇译文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另印了单行本,名为《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一个从哲学本体意义上讨论知识和社会中一切运行体制、社会中一切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

在社会各种组织体系中,教育是保存知识和传承知识的主要载体。当今在教育学领域中越来越注重从“知识”视角来反思大学的身份,如德兰迪《知识社会中的大学》强调在知识传承中的大学身份:“大学是现代社会的知识中心,它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深深地卷入社会发展的格局之中。”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他2001年的就职演说(刊登于2009年3月22日的《纽约时报》)中,反思当今大学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构成:“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至少在一所大学里,很少有人会承认说—几乎没人能骄傲地承认——从未阅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同时他补充说,“但是要说到不认识染色体基因,那再正常不过了。”时至今日,科学的发展日益细致,而中文系的学生并不在这个知识领域中出入。

在当今的人文学术界,同样开始关注知识本身。福柯的《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是人文学界又一杰出的哲学著作。它反思西方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考虑知识和人类理性的关系,“福柯在《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中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欧洲背景下,古代知识系统得以向近代知识学科体系跃迁的可能性做了深刻的话语内的历史性考察。其考察核心之一便是‘分类’,故而其第五章就叫‘分类’,在福柯看来,‘分类’即对物的‘同一性’的不同思考体现了不同知识体系的差异。而知识体系从一种分类向另一种分类的裂变,体现的是知识体系自身‘认识型’的裂变”①。无论马科斯·舍勒、卡尔·曼海姆还是米歇尔·福柯,他们均从哲学的高度引领世界学人的思考角度,而教育体系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途径,需要以“知识社会学”的高度反思自我的现状。

二、课程体系中的知识选择和认知维度的扩展

国家在制定课程政策时,由教材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决定了哪些“知识”可以进入到人文体系的传承中。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知识传承渠道是以“教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中篇章的选择与删改,是国家整个教育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人文教育来说,只有广阔的知识认知才能引导心灵产生整体的、深刻的观念认知。大学古代文学教育应该关注与科学发展相关的社会文化,关注自然知识的社会属性,人文教育必须要借助自然科学知识来扩展人的元认知能力。

目前古代文学教育的教材版本,主要有“文学史”和“作品选”两大类,在“作品选”的范畴内比较权威的有朱东润先生的《历代文学作品选》等等。之外,比较新的成果是近年来很多高校从文体的角度,重新编选古代文学作品。这类“作品选”着重于对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文学史”的范畴内,其教材版本主要有郭预衡、袁行霈、章培恒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主要是从思想、语言、文学史的角度,提及并分析一些文学作品。这些教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大致构成了今天古代文学教育的主要知识来源和国人基本的公共话语资源。

在现有的人文教育传承体系中,唯一缺乏的是从知识的角度出发去对中国传统的文献进行选编推广。编选这个行为本身,代表着我们对传统知识和文化在当今价值的重估。对于古代文学教育,我们似乎过重于观念和思想的教育,而忽略自然科学知识如何有效地进入到人文体系的教育中。我们今天所提供的人文观念、人文教育分析研究体系,缺乏和传统知识体系(而不是观念体系)相勾连的机制。在文学教育中所做的正是要凭借一种知识反思把握中国的古代文学中的知识体系。

从知识角度出发的选编,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学作品。何谓文学经典?最早的文学经典即是人类文化的起点。早期文学中浑然不分的学术形态,体现的是人们在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礼乐文化的传承中,所获得的感知世界的能力,表现在文学上,则是一种智力的训练和语言表述习惯的逐步形成。早期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参与了人类思维的形成和文化的创建,客观的知识通过语言的形式开始取得一种清晰性和审美感知。语言的完善性能够与早期知识形态的完善性相容。因此,就知识与语言的关系看,所谓的文学实际上一种知识和语言对我们的文化所做出的规定。

我们举例来反思一下古代文学作品选编中的盲点。对于《史记》的选编,基本每一个文学史、作品选,都选有本纪、世家,但竟没有一本选书、志。本纪与世家,是以人为主题,以情节为手法表现人文价值理念的文体形态,而书、志则是关于天文、地理、律历等基本自然科学知识的描述。这些知识本是每一个世纪中每一位文学学习者的知识修养,也应是我们这些从传统走过来的国人的基本知识修养,然而我们的文学教育竟从不关注。唐朝曾发起古文运动,提倡文学创作应具备鲜明的知识品格和实践品格。伴随这种理念,唐代的文学界诞生了一种文体“记”,其创作数量惊人。唐代古文运动主张散文应恢复“文以载道”的现实品格,韩柳古文运动所提倡之道者,即为物理、事理也。其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古文运动的主要文章形态。关于柳宗元山水散文的选编,对其《永州八记》中稍稍涉及一点地学知识的散文,则宁缺而不选,文学对自然科学的排斥竟达到这种地步!古文运动所提倡的文章应体现鲜明的知识品格,在今天的知识传承中并没有得到弘扬。或者夸张一点说,这种选编是对唐宋古文运动的核心精神的一种背叛。

今天知识的分科,虽然使文学教育有了自己的专属领地,即思考我们传统的人文价值理念和语言艺术。然而没有古代传统的知识体系,就没有古代传统的思想体系和语言体系。这就涉及思想、知识和语言这三者的关系。今天在古代文学学术界,我们有很多研究方法,但没有一种方法体现了从知识出发,从而在知识的有序演进发展中,研究文学和文体的演变发展。如何去建构文学教育中的人文地理、人文历史……即人文自然科学史,或者说,当今的文学教育在教材选编上,选择吸收历史、地理等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的限度、途径、方法如何?而同时,我们面对着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价值理念的冲击,我们肩负着建构我们今天新的知识、道德理念的任务,如何重新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借助人文科学主义的具体变革,以认清本民族的文化建构,是知识传承重要的一环。

三、科学知识的认知思维与语言艺术的关系

对于文学教育的核心——语言艺术教育,也必须从知识的角度进行反思。语言是我们把握这个世界的唯一中介。语言表达的特殊性制约着人们共同的思维规律和形式。从语言艺术的教育方式上看,必须积极提倡小学功夫。小学中的训诂,其主要特征在于对于词语与词语间的辨析,而人文思想和观念正是建立在对事物特征的细微区别上。在中国传统社会,小学功夫是古人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使古人和所选知识本身因为语言的深刻理解得到一种固定和强化的作用。

今天的文学教育却不去考虑语言教化对于价值理念的生成作用。我们必须深刻明白,语言本身展示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在思维中产生的秩序,经过教育而逐渐扩展为了一种世俗智慧,同时语言也赋予这种思维以清晰性。只有思维方式才能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使我们与熟知的事物之间保持一种完整、牢固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知识的层级、知识的转化关系,是要好好思考的一个命题。

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科技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是科学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课程教学活动是完成知识传授和实施的重要过程。教育界的核心是尊重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再现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一部散文作品之所以优秀,在于它细致的展示和描述了事理、物理本身的特征。而学术研究和文学教育的第一步骤,是应展现文学用语言追捕事实的能力。而以语言艺术为核心的文学教育,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它的不尽如人意之处:在学生的大脑中,词语与事物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的联系,而只不过牢记一些短语以备考试时使用,这种倾向使很多人的文学知识充满着大量毫无感情的、自己并不理解的措词。这些语言从根本上不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而是一堆零乱的词语碎片。这完全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无论中文系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所表现出的语言上的欠缺,实际上是认识能力和相关性的散失。

知识的认知思维培养,在教育体系中,主要由教师承担。古代文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典范,给予学生认识和鉴赏事物的一种指导,教师的角色必须是经典学家和经典的阐释者。所谓经典,即它在内涵上使后人可以按照古人的知识体系给以认识事物上的一种指导,所有今天的文学教育都是我们早期积累的知识的实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文学教育所揭示的语言规律使我们成为全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使我们的语言与事物之间保持一种牢固的联系。文学研究和知识结合,将使文学语言获得本质的秩序和联系。

在今天科技作为知识网络的基础上,从西方到东方,科技作为工具理性的局限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文化的命题。中国古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文化本身具备着紧密的联系,合文理而探源流,于中国文学教育和科学教育本是殊途同归。于今天,我们提出通识教育,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也是文化复兴的前奏。因此,促进科学与鉴赏的结合,是当今文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必然是遵循其内在统一性逐步走向融合而不是分裂。

作为文学教育者,应富有责任感,从知识的角度整理和认知中国的文学,从而达到对人文知识思想的真正整理。文学教育中的知识品格的培养,必需明其知识之构成。目前文学教育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古文注释。在注释中会延展到一部分中国传统的认知系统。但是这个认知系统大约只是疏通表面意思,而没有深层的知识构成和知识体系的认知。但是,完全如现在的历史、地理学科,以具体而微的知识去解决自然问题,也不应是人文社会科学应属的领地。建立人文科学的知识平台是需要觉悟后教育界和学术界共同的任务,虽然艰巨,但也有可循序渐进之处。

目前,我们应对策略中可以入手之处,是通过学术研究带动教育界的反思和政策的制定。第一,对遗忘的作家的发掘和文学家谱系的扩充。对于这一类的古代文学家主要研究他们的学者身份和知识修养。通过专门的作家研究,以宋代、明清文人的视野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体系,比如王应麟、戴震、乾嘉学派,但是这种研究不是当前的梳理脉络式、总结思想式、作家考录式,而是真正关注他们的知识修养。第二,着重一些文体的研究和写作,如赋体、记体。学术界关于这些文体研究的成果,可以很容易地转变为教育体系中对某些作品的强调,并引起大学生写作视点的转化。第三,对于类书的推广学习。学术界和教育界要产生一种对知识本身的兴趣,通过竞赛、奖励等形式,引导全社会对实学文风的追求。古代文学教育者应当是人类拥有最合理知识的群体代表。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对于这样的知识进行选择。

如果不深刻思考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虽以历史为主要依托,思考价值和思想理念,而最后学生却没有系统的历史知识;我们虽以传统的文化来栽培学生的智力,但学生却没有一点自然科学知识。而当我们出现诸多问题,如道德阙如、理论过度西方化等观念传递障碍时,是否和某种深层的培养学生知识积累、思想习惯的教育方式有关?但这一点,我们缺乏反思。

自然科学知识是民族文化共同体的一部分,语言与知识和文明是同步发展、同步呈现的,在语言的肌理里渗透的是自然科学思维,不苟且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继承,是对知识背后的思维的继承。科学人文主义是要将语言、知识、文化看成一个综合体。秉承这种理念,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必将引起课程结构体系、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方法的大变革。

注释:

第4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

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直观性特点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历史事实生动而又逼真地反映出来,使虚构的人物变得有血有肉,使寂静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色。小学生正处于知识和心理的成长时期,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求,要求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乐学、爱学。影视作品能够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思维感官,最大限度地激活各种思维和认知系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在上课之前引入相关的影视作品,就能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学生身心入境,这种导入有利于教师新课的讲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帮助理解课文

影视作品画面精彩,场景生动,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与理解。电影资源的这种优势,不仅能给学生提供认知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而且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帮助学生对知识有新的认识和理解,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较多的中外名著节选,一般来说,品读文学作品很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品味语言,对故事情节、人物外貌、语言、心理、矛盾冲突、环境描写有所认识,把握并体味小说的意蕴与作者流露出的情感。教师可以在文字解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视觉性的解读,即通过影视作品的欣赏加深理解。

三、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优秀影视片的台词、解说词及片中插曲的歌词,都是经过艺术家们提炼加工而成的,都是一些很规范、很生动的语言。许多经典的语言,学生在看影片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到语言,有的还会把这些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还有的把这些语言运用到作文中,比如“朋友来了有好酒,敌人来了有猎枪”、“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等语言,就常常在学生的说话和作文中看到及听到。还有的学生从优秀影视片中学到一些语言,拿来为话题作文中拟定文章的题目服务。比如以“阳光”为话题写作时,有的学生拟的题目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就是受了电影电视的题目及歌词的影响,这使学生拟出的作文题目丰富多彩。

四、提高鉴赏能力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以美感的启迪、教育。影视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存在优势。如《开国大典》、《任长霞》、《亮剑》、《英雄》、《十八岁的天空》、《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都是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引导中学生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好的影视作品是一座充满魔力的桥梁,把学生引向文学的殿堂,引向无限广阔的审美鉴赏天地。

五、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的形成,有很多途径,利用影视资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观看影视作品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生观片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等,观察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有目的地进行观察,不断提高观察质量。如电影《爱》,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母子之间的动人故事,学生在观看后更深刻地认识到母爱的伟大,写出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

其次,观看影视作品能丰富学生的积累。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内容丰富多彩,“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如在观看了《感动中国》系列片之后,学生就可以了解邰丽华、刘翔、聂海胜等人的感人事迹,从而既开阔视野,又积累丰富而感人的素材。

第5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影视作品 应用方法

英语电影源于生活、内容丰富、语言地道,作为英语教学的辅助手段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语影视作品,要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对象,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增强学生参与性,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影视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和作用

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影题材丰富,语言鲜活,画面生动,加之情节性强,趣味性浓,大牌明星的精美演绎,使学生们兴致高昂,迫不及待地观看,观后意犹未尽地热烈讨论,然后急切地期盼着下次观摩。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了出来,学习动机显著增强,学习效率自然大幅升高。

2.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实语料。

出于接受能力的考虑,教材编者常对原文进行或多或少的删改,甚至专门为学生量身编写。同时,为了降低难度,教材的录音部分都是依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专门放慢速度后以最为标准的语音录制下来的。这样一来,语言的鲜活性丧失,语音僵硬,语调平淡,丰富的语音变体被隔离,语言中蕴含的感情也消失殆尽。学生理解虽然会较容易,但语言输入的真实性无疑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此一来,在现实生活的交流中,学生们容易生搬硬套,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语言输出也就显得死板和笨拙。

3.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笔者一直认为,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文字符号,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精髓。西方影视作品是西方国家其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它直观、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以直观详实的方式为观众提供了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地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融于引人入胜的场景之中,相比文字解释更直观且更易于理解,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观看影片时,只要善加引导,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丰富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二、课堂实施设计

就目前国内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而言,西方影视作品的利用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主题式片段播放和欣赏式整片播放。

主题式片段播放时间跨度小,选题灵活,处理方法简单,与课堂融合度高,因此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其课堂实施阶段一般分为主题引入、片段播放、学生讨论、片段讲解、学生反馈几个环节。整个实施过程依据片段难度不同,时间进程也不尽相同,但为保证正常课堂内容的教学,其总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如上文提到的Beautiful Mind这一影片的片段,在进行课文讲解前,作为话题引入,笔者先问学生:“Do you think scien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your life?Why or why not?”在学生们思考片刻后,随即引入片段:“Let’s watch a video clip and then answer it.”播放结束后,笔者先就影片背景内容做简单的介绍,如人物、所讲理论的原型,然后以问题“Do you understand his point? Do you like the way he explains the theory?”启发学生讨论,之后播放片段并中间停顿,讲解个别语言难点并纠正学生对理论的误解,最后提问学生观看此片段的感受。

欣赏时整片播放因时间跨度大,少有教师高频采用,通常只在学期中播放一到两次。但因其内容连贯性强,故事情节完整,语言及文化信息输入立体丰富,学生共鸣感高,观后印象深刻,学习效果优于片段式播放。一些院校已经充分意识到其优越性所在,甚至开设了专门的电影英语课程。常态播放也好,偶尔为之也好,就其课堂实施过程而言,一般分为观前预热、观时任务、观后作业几个步骤。在一堂影视课开始前,教师应提前将此次观摩内容告知学生,并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如背景知识的了解,部分语言点的学习等,以保证学生在观赏时已具备相应的信息处理能力。课堂开始时,教师应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布置观赏过程中的任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观摩。根据任务的不同,教师可在观看过程中暂停播放,进行任务,也可在整片播放结束后再进行。具体而言,语言类任务适合观摩中及时进行,如对白听写、台词翻译、预测性配音等。文化类任务则可以在观摩后进行,以免影片播放频频打断,影响其连续性,降低观赏乐趣,使学生反感,适得其反。观赏结束后,根据课堂时间,教师应安排适当的主题讨论、情节复述等任务,并布置观后作业,如观后感等,保证知识点的输入得到复习和巩固,被学生吸收,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角色和作用

与传统的“黑板粉笔一张嘴”式的教学不同,当代英语教学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主导”转变为教师“引导”的模式,影片观赏教学更是如此。在整个观赏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越低,学生的欣赏满足感越强,但就语言学习而言,教师要保证一定的参与度,适当讲解语言点,组织学生讨论,做练习,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和更正等。因此,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角色是多样化的,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第6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招聘会;职业能力

开展项目教学,让学生以项目为导向,通过承担和完成一些具体的项目来培养综合素质、形成职业能力,是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一致的,有利于职校毕业生顺利对接职场岗位需求。在我校的文秘班,我用八个课时尝试了以“招聘会”为内容依托的项目教学活动。

一、实施背景

1.“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我在职校的文秘英语教学中尝试项目教学法,以弥补传统教学法的缺陷。

2.根据《项目教学设计中必须关注的若干问题》(吴必尊,2007)的介绍,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是构建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并把项目课程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主体。

3.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等大环境的影响,社会和企业对21世纪新型涉外人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熟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扎实英文语言表达能力的人才备受欢迎。

二、实施项目教学的程序

第一步:确定项目目标和内容

在中职英语项目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应明确教学目标,即在项目准备、实施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下面我以在我校文秘班上“招聘会”为例,设计教学项目目标和相应的项目内容。

1.知识目标 ①收集资料的能力:a.收集职业名称。b.收集英文招聘广告资讯。②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难度适中的与招聘有关的对话。③口语表达能力:a.熟练进行对话。b.准备一个2分钟左右的演讲:“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c.设计各岗位面试问题,参加模拟招聘会,获取一份job offer。④写作能力:a.制作英文招聘广告。b.填写一个求职申请表。c.写一封求职信。d.写一个求职小故事。

2.能力目标 ①语言应用能力:a.在招聘会上,看懂招聘广告b.进入角色后,熟练运用所学对话。②组织能力:以小组的形式,组织一次模拟招聘会。③培养沟通、分工协作能力:在组织招聘会的过程中,相互沟通,分工协作。④项目总结能力:a.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自评,互评。⑤总结活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第二步:确定项目方案的主题

a.每个小组收集一些文秘专业从事的岗位名称,讨论岗位需求,根据自身能力,清晰定位自己的未来文秘岗位方向。b.每组自己设计,策划一个面试场景,安排一部分人准备求职信,进行job hunting和一部分人准备招聘广告,面试问题,模拟job interview。

第三步:为制定项目书,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教学资源库等渠道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积极储备语言和专业知识。

第四步:制定并实施项目方案设计书。

Task I Collecting some information

a.子任务一:小组活动,收集一些文秘专业名称表达、求职、个性和才能方面的词汇。b.子任务二:上网查看一些job interview视频,讨论从事文秘专业的岗位,如:董事(经理)秘书、行政经理、商务行政助理、办公室文员、人力资源助理、外联秘书、前台、客户服务员等等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基础+专业)。c.子任务三:根据不同岗位,设计一些面试问题。

Task II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子任务一:每组准备一个讨论,主题是“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做好应聘前的准备工作。

b.子任务二:利用多媒体,播放几段招聘会对话给学生看,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话的含义,演练对话。

C.子任务三:利用提示的key words,复述对话。

d.子任务四:以组为单位,组织策划短剧:一次模拟招聘(某公司招聘现场:分角色表演主考官与求职/应聘者),并以小组为单位演练。

Task III Designing and writing

a.子任务一:合作制作英文招聘广告,用PPT展示

b.子任务二:设计并填写一个求职申请表。

c.子任务三:写一封求职信。

d.子任务四:以自己的模拟求职经历,写一个求职小故事,用PPT展示。

三、检查、协调和控制整个实施过程

1.学生在完成各个项目学习环节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收集招聘资讯上的各种岗位的英文表述时,学生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表述的含义,鼓励学生查阅网上词典并形成一种习惯。2.分组讨论“how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后,每组派代表上台陈述,教师要审阅他们的稿件,协助学生修改语法错误。上台陈述过程中,每组学生派一至两名代表组成评委,对这个项目进行打分。3.对学生设计的招聘广告提出意见和建议,要求做成PPT。4.学生在设计面试问题时,需注意学生常见语法错误如:Could you tell m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our company?(去掉do)在回答面试问题时,常会出错误,如:I have visited your website and get some informations.(get改为got,informations改为information)

四、展示成果,评价总结

1.学生完成每一个项目后,进行交流讨论、展示优秀作品及成果。展示的作品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荐,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选出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展示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果。

2.对项目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做出反馈和评价。展示评价包括:a.自评、互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并推荐优秀作品。b.教师总结:教师在点评中需总结成功的经验,出现的问题,失败的原因,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五、反思项目教学实施效果

1.在Task III Designing and writing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有一定操作难度,可考虑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子任务一,子任务二定为学生必做题;可以把子任务三和四定为选做题。完成前两项,达到项目教学要求,完成后两项,适当加分。

2.纵观学生完成各项目任务的过程及对完成效果的综合评价,项目教学对提高学生专业语言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龚洪浪.职业院校项目教学法探讨[J].科技信息,2007(14).

[2]孙朝辉.项目教学法在《商务英语函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3).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科学出版社,2003,(6)

[4]阳爱华.在中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州教学研究,2007(6).

第7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日文影视作品 视听说教学 教学效果

日语学习一般可分为文字词汇、听解、读解、语法这四个方面。日本学者伊松对日语能力测试得分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听解得分率远远低于其他几项。提高听解能力一直是让学生头疼的问题。如何利用日语视听说课程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解能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课题。

日文影视作品较多地应用于选修课,课时较少,取得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将日文影视作品应用于视听说课程,不但可以改善视听说课程教材过于单调,内容枯燥的现状,还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语音教室,融视听说于一体,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生动、逼真的模拟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说积极性,同时也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词汇识记和识辨能力,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日文影视作品在日语视听说教学中的优势

1.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学生便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日语视听说教学利用日文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把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将单纯的语言灌输转变为直观的语言熏染。人类有很多共同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尽管语言不同,但是一样可以产生共鸣。通过事件的描写、人物的刻画等日文影视作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语言的真谛。

2.语言环境

语言的学习与其说是一种学习过程,不如说是一种在下意识状态下,适应的过程。日文影视作品,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接近生活,能真实而立体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符合语言学习的特点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调动感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欣赏日文影视作品时,学生接触的是真实的语言环境,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听解难关,同时通过模仿也对口语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这个概念是从英文的“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译过来的,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之间交际,也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影视作品可以直观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文、历史及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乃至动作表情特点。影视作品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官冲击力是非常强大的,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加强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4.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日文影视作品不但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地设计和组织教学,并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推荐影视作品、布置作业,并有有效地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可以由单纯的兴趣转向有效地学习,既有助于因材施教,也为每个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

二、日文影视作品在日语视听说教学中的问题

1.虽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容易弱化学习的动机

日文影视作品其观赏性和趣味性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学生大多处于自控能力较差的年龄阶段,影视作品精彩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个性的人物等等往往使学生弱化了学习这一动机,而仅仅是影视作品欣赏。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把影视作品的优势发挥出来。

2.学生不能够充分理解日文影视作品

由于学生日语水平的限制,并不能听懂全部的内容,这样就容易习惯性地看字幕。如果是中文字幕那样就更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字幕的心理,如果是日文字幕,学生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懂。另外,学生除了日语知识尚未过硬外,对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也不够充分,不能深刻理解日文影视作品的全部内涵。

三、教学模式和实施方式

基于以上日文影视作品的优缺点,教师的作用就突显出来。教师要认清自己在教学中担当的角色,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日文影视作品,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达到提高日语听说水平的目的。

1.播放前

(1)准备合适的日文影视作品

根据学生的日语水平,合理选片。不同年级的学生,日语水平不同;相同年级,每个班级的情况有不尽相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大部分是零基础,日语水平有限,可以选择一些,情节简单,内容欢快,语速较慢的动画片。如《甜甜私房猫》,片长约3分钟,以小猫的口吻叙述,语言生动易懂。高年级的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如《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等。男生较多的班级可以选择动作场面较为激烈的《七武士》、《海贼王》等,女生较多的班级可以选择如《草莓棉花糖》、《轻音少女》等女性角色较多的作品,可以让学生对于男性用语,女性用语的区别有一定的了解。

根据并行其他日语课程教学情况或者社会热点合理选片。如配合文学课,可以播放一些著名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如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森欧外的《山椒大夫》等。另外也可以针对日本近期的地震海啸,播放电影《日本沉没》,透过影片可以了解日本人忧患意识及面对灾害时的心理。

选片不忘进行德育教育及学生健全性格塑造。《东京物语》透过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折射出亲情与疏离,挚爱与义务。电影《情书》中的青春,暗恋让人体味到爱情的美好。《亲爱的朋友》让人更深刻地了解朋友的内涵。《一公升的眼泪》讲的是一位少女与病魔做斗争的故事,让人不由得感叹生命的坚强。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进入学习状态

适当介绍背景,相关资料搜集。如日剧《大奥》是以日本的江户时代为背景,讲述宫廷中众妃嫔斗争的经过。就需要教师收集德川幕府时期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先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通过通俗易懂的影视作品,来了解复杂的历史背景。

讲解影片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降低学习难度。为了加深对影视作品的理解,可以对其中涉及到的一些重要词汇,句型,惯用句加以讲解。应尽量选择学生日语能力范围内的作品,让学生能够理解大部分,对其中关系情节或有使用价值的小部分内容加以讲解,这样才能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

2.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

以直观方法向受教育者教授物体名称及基本句型,近似于幼儿园的初级启蒙教学。这一教学方法可以适用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如跟着影视作品,模仿发音,复述经典句子。

(2)问答授课法

对学习了一定内容的学习者进行提问,或要求其提问。日语专业的教学班级多为小班授课,人数为18~28人之间,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因为人数少,被提问和提问别人的几率都很大。例如:在观赏《甜甜私房猫》前,让学生注意日语拟声拟态词的用法,如猫的叫声的拟声词,是否和汉语一样。再如:为什么小猫的名字叫做“起”。也可让学生互相提问,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结构教学法

美国人Fries・C以结构语言学为背景确立的教学法,内容如下:结合周围环境,以所学词汇,语句为基础进行口语表达练习;为加强学习者的印象,将食物的对立性质引入教学,如时态、语音、词义上的对立因素;反复模仿,强化记忆;用各种形式的问题检测学习进展情况。

这种教学方法是前两种教学方法的发展和延伸,目前在教学中应用得最多。在视听说课程中,应尽量隐去字幕,避免学生以来字幕的心理。然后,根据影视作品的特点,来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如果课时允许也可加入对学生读写译的训练。

也可以定期举行日文配音比赛,场景模拟表演。如《恋爱世纪》中的经典对白。《樱桃小丸子》中小丸子、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同学都有着鲜明的语言特点,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又不会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负担,在不知不觉中熟练运用日语。

在视听说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点评,也可让学生互评。

以上各方法的共同目的就是让学习者排除母语干扰,培养用所学语言直接表达的认知习惯。这些教学方法各有所长,如能灵活运用于学习的各个阶段,将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还有很多种,这里就不一一列举,只要能达到教学效果,就是最合适的教学法

3.课下

(1)布置作业

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布置作业可以将学习效果扩大化。如:给学生一段没有字幕的视频,让学生写出对白,也可以降低难度,教师给出对白,但是重点单词和句型处空出让学生填写。也可针对性训练某一模块,如让学生找出一段影视作品中的拟声拟态词,女性用语或敬语。如果是高年级学生,可以给学生一段影视作品,然后让学生写出感想文

(2)适当引导

学生有很多课余时间,这些时间如果利用得当,将会取得很大收获。而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选择观赏的日文原文影视作品,具有随意性。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多给学生一些选择上的建议。另外,在观看方法上,学生很随意只要看懂情节就可以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上的观赏方法,或鼓励学生针对不懂内容自学或询问教师。

日文影视作品是日语教学中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每一部影视作品都蕴含着语言、社会、文化各方面的极大的知识量,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也是学生提高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方法上,还需要不断完善,争取早日构建出能够与视听说课程完美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也应重新定位,采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精讲多练,积极引导”的原则,运用课堂讨论,配音比赛,模拟场景表演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达到提高视听说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拉斯普京 生态文学 “父”与“子”

20世纪后半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成为文学家迫切关注的问题。生态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出现在世界文坛,并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生态文学是世界生态文学重要一支,众多俄罗斯作家热情讴歌自然并创造了一系列经典的生态文学著作。文学家拉斯普京的生态文学创作更具有代表性,他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的忧患意识,并呼吁人们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更要重视传统美德和道德伦理。

一、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与“子”

“父”与“子”是拉斯普京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主题,父辈与子辈在对待自然生态,故土家园,道德传统等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态度体现在拉斯普京的许多作品之中。拉斯普京作为西伯利亚农民的儿子,在他的作品中,特别是70年代以后的作品,大多以西伯利亚农村为背景,塑造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德的劳动者的形象。他们大多是老年妇女的形象,土生土长,一生扎根在农村中的普通农民。她们终日在土地上劳作,乐于奉献,不求索取,本分朴实,心灵充实。她们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大自然,痛恨一切破坏自然生态,破坏家园的行为。《最后的期限》中的老太太安娜,《告别马焦拉》中的达丽娅都是典型的代表。

拉斯普京在塑造美好的老年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一批脱离自然,脱离土地,感情淡漠,道德沦丧的子辈形象。比如《为玛丽亚借钱》中的阿列克赛,《最后的期限》中的柳夏,《告别马焦拉》中的安德烈、彼特鲁哈、克拉芙卡以及《火灾》中趁火打劫的“无赖”等。通过对形象各异的子辈形象的刻画,作家向我们揭示了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导致的道德沦陷与灵魂堕落,并且指出当今世界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人们精神生态的严重失衡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关键课题。

二、父辈对自然,家园的热爱与忧虑

拉斯普京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学除了完全彻底地为养育它的土地服务外,没有也不可能有另一种选择。”作家凭借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热情讴歌了俄罗斯农村传统美德与俄罗斯精神的载体、保护者与传承者―根植于农村的父辈。《最后的期限》描述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俄罗斯农村妇女在生命垂危之际的心理状态以及子女们的表现。作为父辈代表的安娜是一个一辈子生活在土地上的老人。这位含辛茹苦、饱经风霜的女人,把一生的快乐和美丽的希望都寄托在大自然身上。作品中安娜母亲在生命垂危之际以平静坦然的心态回顾了自己在土地上辛勤劳动的一生,她感到自己的一生是“善良、驯服和温顺的”。而她这种坚韧不屈,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美德根植于土地,根植于大自然。《告别马焦拉》中的父辈代表达丽娅也是一位根植于土地的善良老人。面对即将消失的马焦拉岛,以达丽娅为代表的老一辈人内心惶恐不安。在他们心中土地是永恒的,他们有责任守护好祖先保留在来的土地。因此,在大水即将淹没这片土地时,达丽娅老人感到痛心疾首,为自己没能够保护如“母亲”一样生养几代人的马焦拉岛而感到愧对祖先,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命家园即将遭到毁灭而忧虑。拉斯普京作品中的父辈形象无疑是俄罗斯传统精神的象征,他们坚守自己的土地,为保护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进行不懈的努力和斗争。

三、子辈的道德沦丧警示生态危机

拉斯普京的作品情节冲突常常发生在老一辈与年轻一代的主人公身上。他们对待自然家园的态度以及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安娜和她的女儿柳夏(《最后的期限》),老太太达丽娅和她的孙子安德烈(《告别马焦拉》)等。与父辈表现出的亲近自然的态度不同的是,脱离了农村生活的子辈,如柳夏和安德烈等人,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中,与故土和大自然之间的精神性联系已化为乌有。安娜的儿女们在母亲生命垂危时表现的冷漠与无情反应了子辈背弃土地、背弃自然导致的道德沦丧。最后,所有人不顾及母亲的再三请求离开垂死的母亲扬长而去。他们离开了土地,离开的家乡,变得麻木不仁,感情淡漠。在《告别马焦拉》中以安德烈为代表的子辈对眼前发生的变迁感到高兴,而当大水即将淹没马焦拉时,彼特鲁哈等人不仅不表示同情叹息,反而感到幸灾乐祸。彼特鲁哈为了早日得到房产折旧费甚至放火烧掉了自己的老屋。正是子辈的道德沦丧才导致家园的毁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与父辈对自然家园的热爱之情,对生态危机的深深忧虑之情相对立的是脱离自然的子辈对待家园毁灭表现出的冷漠无情的态度。两代人的生活态度的差异反应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人的心灵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脱离自然,脱离土地的必然结果就是人情淡漠和道德沦丧。

参考文献:

[1]杨素梅,闫吉青.俄罗斯生态文学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孙玉华,王丽丹,刘宏.拉斯普京创作研究.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第9篇:中学视频教学语文范文

关键词: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实验教学 问题及对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是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实验教学受课时、经费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多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被动地遵从教师的指点和实验指导。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实验教学目的不吻合。笔者通过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课教学工作的总结,以期探索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预防医学高级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

1.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式传统。

传统实验教学是老师在黑板上写好并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计算、分析评价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及演示进行效仿。此教学方法虽然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黑板面积有限,提供的信息量受到限制,例如,由于黑板面积的限制,更多内容需要老师口头讲解,因此学生的接受度受到限制;黑白文字无法生动地展现授课内容,特别在展示仪器的操作上,在一些高端仪器的操作上,如气相色谱仪,直接在仪器前示范操作,由于仪器放置场地的原因,部分学生无法直观了解操作的详细步骤,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1.2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课时的限制,实验课需要的待检测样品、试剂都是老师课前准备好的,学生在听完讲解后只需按照实验指导的步骤操作得出预期结果。例如:油脂中脂肪酸的测定实验,实验的操作工程简单,加之试剂又是先前准备好的,降低学生的参与性,不能充分了解试剂的作用原理,同时油脂样品也是准备好的,使得学生被动地完成实验操作。这样的模式能有效保障学生实验的成功率和结果的一致性,但学生没有参与整个实验流程,使学生忽视原理理解的重要性,降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性,未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1.3实验考核方式单一。

实验课的考核单纯根据实验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没有包括学生的实验态度和操作过程,以至于少数学生不认真学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和结果,影响学习效果,挫伤多数积极参与实验操作、认真学习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个别同学为了取得好的成绩,不但不反思自己实验数据不理想的原因,反而抄袭他人的优异实验结果,没有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2.改善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结合。

授课老师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接下来就要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方式的问题。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在理论课教学中已经被广泛运用[1],这种教学方式集合了视频、动画、声音、图片和文字等多种元素,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再辅以教师的适当应用,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可以使授课内容更生动和直观。例如,实验原理和操作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来体现,而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这样的教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知识的被动接受程度。多媒体教学手段虽有多种优点,但是也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实验课及实验课的不同部分分别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授课老师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以及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做到教学内容适应时展的需要,最后,才能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质量。

2.2增加学生的参与性,注重能力的培养。

实验课不仅为学习检测方法的实践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验课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的时间比较充裕,如油样中脂肪酸的测定(气相色谱法)这一实验课程样品制备步骤少,样品上机检测时间一定,适当丰富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明确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显示指导意义。如在课堂上增加油样的取样和试剂的制备,学生不仅学习了一种检测方法,还能从样品的取样、试剂的配置和检测分析方法这一整套流程中了解油样中脂肪酸的测定及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对于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预防医学人才有积极意义。

实验课上除了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传统教学内容和方式制约了这种能力的培养[2]。对于常用技能实验,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验证食物中某营养素或有害物质含量,而是将日常生活经验融入常用实验技能实验中。如鲜奶的卫生实验不仅是对新鲜牛奶的卫生状况加以评价,还可以增加隔夜乳等试样,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善考核制度。

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领会和反馈,老师如果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整合一些与实验内容相关的讨论问题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就能既正面引导学生学习,又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在最后评分时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同学予以加分,保护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除完成常规的实验报告格式外,对自己实验数据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予以评价。多数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缺乏对实验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评判的能力,或者语言描述不符合科学语言,写空话等。如豆奶粉中蛋白质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值偏低,大多数学生不管自己在实验中有没有操作失误,讨论部分统统描述为取样不准确、消化不完整等笼统的语言,而对实验中导致样品丢失的具体操作却没有描述,这反映了学生思考、总结和文字表达力有待加强。但也有少数同学能从取样、消化、蒸馏到滴定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导致样品丢失的原因入手,得出影响结果的原因。对于认真评价的学生予以加分的同时,在第二次课上占用5分钟时间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过程实事求是地分析原因。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判断结果、分析原因、推敲用词完成整个实验并提交报告,这样的评价方式既防止同学间抄袭实验报告,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2.4结合现实情况,提供新信息。

营养与食品卫生科学是一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学科,授课老师不能以单纯教实验的目的教学,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科技前沿、实时动态,将这些内容糅合到实验教学中,不但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的意义。而且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前沿的科学动态,并将这些课本上简单描述的科学理论贯穿实验教学中,使学生对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今后发展有初步认识。

总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使理论教学不再空洞抽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只有不断地通过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新形势下既懂医学理论又精通实验技能且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