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

第1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诵读;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53

一、前言

我国文学教育从古代开始就注重诵读教育,学堂传来朗朗读书声。在朗读声中揣摩文章的精髓。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慢慢地淡化了诵读的重要。我们要如何传承诵读的精华,让诵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二、诵读的现状和误区

随着时间的推移,诵读教学慢慢演变成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渐渐被淡忘。诵读教学的现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乐观。教育水平的高低、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诵读教学质量慢慢下降。有学生不够重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 不深入了解诵读的意义,为了应付考试死记硬背,急功近利;2. 目标不明确,把诵读教学当作语文教育的附属品草草了事,完成教学任务;3. 方法简单低下无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 由于不够重视,投入的时间不足,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

三、诵读教学的作用

语言表达体现了人类的喜怒哀乐,诵读教学从生理上可以让学生的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心理上让学生自信心增强。人们发现,在教学实践中诵读具有以下作用:

1. 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语言是人类发明的产物,也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语言在人们交流中产生,也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重要的工具。语言的表达有很强的韵律感和节奏感,这就是语言美丽的一面。比如唐诗宋词,只有在诵读中,在流畅的声音里才能更好地感觉出那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更好地感觉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贴切入心。

法国作家巴尔扎特说:你要不严肃,全神贯注,休想用声音来表达诗,也休想领会诗。朗诵的人和万众必须密切结合。否则,感情不可能像电流一般沟通。双方的心灵不打成一片,诗人,就等于一个天使在地狱的诟淬声中唱天国的歌颂。

2. 加深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诵读没有理解就不能理解文章的精髓,所以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提高诵读的水平。

3. 提高写作能力

熟能生巧,平时我们多诵读,读多了就能熟记在脑海里。在写作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4. 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培养学生对各方面的感悟能力,从而形成文章。诵读就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诵读中慢慢揣摩,反复地思考,吸取文章中的精华。

5.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诵读时能从抑扬顿挫的声音中感受到文章中所描绘的祖国大美河山,歌颂人类心灵的美德,使诵读者心旷神怡。

6. 加深民族文化的认知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诵读古文、古诗词。领悟古文诗词的精髓,学习名人的精神,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四、初中语文诵读教学观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有情感地、正确地朗读。这是初中语文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正确地诵读古诗文。教师应该有耐心地指导,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加以指导改正。

五、诵读教学的方法

诵读在教学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提高诵读教学水平呢?教学的水平都是相同的,但还是有经验值得借鉴,笔者总结了以下诵读教学经验:

1. 有情有趣

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所看到的一切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把学生的情感放到诵读中。

例如:教师在教授《天净沙・秋思》的时候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动人的艺术境界。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由于它本身也是放远目光的产物,因此作品在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这也是意象有序性的表现之一。

2. 有声有韵

在诵读课的时候,要大声大胆地读出来,让自己陶醉在自己的音里。例如:朱自清散文《春》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盼春,是文章的开端。作者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连用两个“盼望着”,可见期待春天来临的心情是多么殷切。东风来了,报告了春天的消息,你听,那春天的脚步声近了。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将作者殷切而又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3. 有感有味

在诵读的时候把文章想象成一桌美味佳肴,慢慢地品味,慢慢地受用。

4. 有点有面

教师在指出文章的重点后,学生在诵读中根据重点慢慢理解文章的内容。

5. 有法有序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在诵读中有序不乱地了解作者当时写作的寓意。

6. 遵循多元化、发展性的评论

教师在选诵读教材中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模棱两可。平等地对待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要加以表扬,成绩差的学生不羞辱,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学生对诵读教学不产生厌恶感。

第2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一、在反复诵读之中培养学生对诗歌的认知能力

诗歌因句精词粹、音韵和谐、意境优美而被大家所喜爱,它最适合朗读、吟颂。而且,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真正读出其深涵的美感和意境来。因此,诵读是初中诗歌课堂教学中一个关键性的教学环节,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一定要发挥诵读的作用,尤其是诗歌教学应当格外注重,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之中培养对诗歌字里行间透暴露来的信息与意境的认知。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开展诵读指导,一是熟读成诵法,要求学生反复的对诗歌教学主要内容进行诵读,可以进行朗朗上口的朗读,也可以是低唱慢吟的慢读,甚至也可以进行“不求甚解”的悟读,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体会情境与主题;二是音乐帮助法,结合诗歌内容与表现主题、情感意境,选取相协调的音乐作为帮助本领,让学生在音乐熏陶之中开展诵读,可以较快地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三是想象入境法,指导学生在诵读诗歌的整个过程中,进行想象,让自身进入到诗歌描写的环境大概意境之中,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地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心与主题。

二、营造氛围,创设意境

由于古诗的历史悠久,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初中学生有一定的隔膜,所以表现在诗歌中的意境美学生难以理解体会。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散文描述法等方法创设情境,营造出一定的氛围来,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人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如学习《沁园春雪》时,通过多媒体所展示出来的北国雄伟壮观的风光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之中。

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中掌握要点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实变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预习提纲等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提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之中获得知识,提升掌握水平。笔者在诗歌教学工作中,注重发挥学生预习学习的作用,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本领。一是给学生安排预习提纲。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便是充分刺激引发学生自觉的认真学习激情,笔者在教学中,从指导学生制定预习提纲入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课文学习重点,增强预习环节的针对性,提升预习效率;二是要求开展综合学习。在预习整个过程中,在反复诵读和透彻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充足运用工具书和网络等资源,寻求学习方面的帮助,进一步提升学习成效;三是筛选学习疑难之处。在学生透彻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本人比较预习提纲所无法实现的内容整理出来,作为将要进行质疑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活动的针对性。

四、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增长本领

在开展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应当充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提升学生学习综合能力和教学成效的突破口。一是让学生“动起来”。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表现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角,可以搭建自主互学习小组之类的学习载体,让学生可以具有可行的自觉地认真学习平台,刺激引发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摆脱以往语文诗歌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二是让思维“活起来”。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学生在整个自主教学方式中,应充实开动脑筋,不停拓展与延伸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此处老师还应当发挥点拨带领作用,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带领,提升其思维缜密程度;三是让成果“精起来”。在最后的成果梳理环节,老师一定要注重集中大家的智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完善答案,提升教学成果的全面性。

五、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之中引发热情

在初中诗歌教学之中,老师要可以立足于教学实际与学生的学习,充实拓展教学空间,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实发挥课外活动对诗歌教学的促进作用。一是要注重发挥专题(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分析作用。相比某一类诗歌的教学大概,某一位诗人的诗歌教学,都需要组织开展专题分析活动,带领学生针对上述内容进行拓展性学习,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要注重发挥兴趣小组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诗歌教学需求,创建专门的兴趣小组,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模仿与分析之中深化对教学主要内容的理解;三是要注重发挥各种比赛作用。老师可以在诗歌教学中结合以赛促学,经过比赛活动增强教学效果,营造积极的竞争氛围。

总之,诗歌作为文学的精灵,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从而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展现出蓬勃生机,让诗歌焕发青春活力,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朗读训练

1 明确朗读训练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其实,朗读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被提出,可是并没有太多人重视。新时期,对于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研究表明,朗读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初中语文教育采用朗读教学的方法,相对来说比小学语文和高中语文有优势。这源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快速发育心智逐渐成熟的阶段,对情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因而朗读教学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小学语文教育的语言文字基础,后启高中语文教育人文素养的培养,因而二者兼具,地位非常重要。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应用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语音词汇、文学素养、文学情感的理解能力,同时在朗读中加强自身的情感认知,学习对语言的应用。因此,朗读教学不仅能达到初中语文教育的教学目的,还能在其他方面对学生的语文素质进行强化。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目的是改变以往的知识灌输,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朗读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位置,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教学形式,是对教学模式的创新。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加以重视,提高自身素质,加大对于朗读训练的投入,真正的提高学生朗读效果。

2 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朗读训练

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改怎么实施呢?在平时的生活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朗读训练是不可取的,是不现实的。唯有充分围绕课堂进行朗读训练。在课前预习时要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疑,才能有悟,朱熹说过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在课上也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课后,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朗读在于平时的训练,合理的围绕课堂教学,进行朗读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朗读的情感,有目的的进行朗读,才能发挥朗读的最大功效,才能真正的提高朗读能力,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3 朗读也有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第4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研究;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191-01

众所周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文质兼美,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初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教学大纲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对初中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些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高自身的能力,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放在教学首位,帮助学生克服畏难的情绪,使得学生爱上文言文。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查阅相关文献,对于提高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培养兴趣是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兴趣可以促进成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知识的接受也就变得容易了。文言文对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来讲,是一个新话题,其学习的兴趣对学好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而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应该从第一节课导入开始,让学生想学、愿学。在初中文言文中,有许多体裁的文言文,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有很多课文,故事性很强,对这类文言文的教学,可采用故事导入法。故事本身富有情节,趣味盎然,学生听老师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学习兴趣自然倍增,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其自学能力会大大提高。而有些文言文里面包含很多成语,在教学开始,可以从成语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导入,枯燥的文言文有了生机,勾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们也就更加乐意去学习。兴趣的培养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们教师不要气馁,坚定信念,将培养学生的阅读古文的兴趣放在首位。

二、重视预习归纳,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

其实,每节课的时间很短暂,而每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却很多很多。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教授大纲要求的内容。以致每一分钟都很宝贵,同样就不会留一点时间思考。这就要求学生要培养学生预习归纳的能力,找出了文言文中的不理解的词和不会翻译的句子,那么学生在学习时就可以专攻疑难问题,可以少做许多无用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归纳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知识形成网络。可是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时不会预习和归纳,这时老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哪里呢?那就是要提明确的预习要求,并因内容不同而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对于预习有几个要求,首先,参照课文注释,并给不理解的词,不会翻译的句子作上记号,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其次,圈出重要实词和常见虚词,并弄清其意义和用法并在文章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最后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在课堂上,教师把重难点问题汇总集中,针对性强,以免在学生都知道的问题上耗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和归纳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希望教师能引起重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以及归纳的习惯。

三、教学策略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学策略,又称教学方法以及学习方法。其实,说到方法,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又是何等的重要。

第5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3-02

引言:我国在2014 年3 月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中提出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通过对家国、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教育,使得青少年健康向上的成长。而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其中语文课程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其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

1.研究问题的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的思想文化宝库,即使是在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传统文化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来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民族强大凝聚力的核心。而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自信、自强,但也有一部分人缺乏集体观念和社会公德。正需要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来提升他们自身的素养。

1.2研究意义

目前,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而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应当加强对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当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众多一线教师的探索,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已经初具成效,传统文化应该多多渗透在日常教学中,而教师则应该对传统文化充满激情,并积极研究更好的方法来落实初中语文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下面针对一些常用的有效措施进行分析。

2.1提高教师修养

教师的言行举止,最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首先自己要热爱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并学习和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加深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这样才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谈古论今,让学生真正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2提升学习的方法

兴趣是人类学习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更好的落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就要求初中的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其自身的学科优势,不断研究创新学习方法,使课堂真正的寓教于乐。例如: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诵读、写作等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让学生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3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

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所以语文老师在平时课堂的讲解中,要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注重在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的道德因素,并充分重视语文中的情感教育,这些都是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键一步。在进行教育时,一定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语文教师还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一些具有中华文化核心精神的经典著作,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深入了解,通过阅读中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

2.4营造语文课堂的中华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语文老师要配合学生做好班级文化建设,以此来营造课堂中的中华文化氛围,例如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办好传统文化的宣传黑板报等方法,或者是利用校园广播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历史故事的方式,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2.5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

筷子和毛笔的使用,都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特征。所以在加强思想层面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学生的书写指导。目的是对学生的书写进行指导,并将此培养成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欣赏中华民族的书法艺术,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品味。

2.6开展传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对初中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时,应当重视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配合,形成相互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合力。并且可以经常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艺活动,如参观名人遗迹、历史博物馆等,都可以通过历史文物的再现,激发起人们探究的激情。而且现在已经迈入了的信息化时代,要想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这个方式,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领悟。

结语: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我国的经典文学内容有很多,大多数都渗透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初中生应该要能多角度的接受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应只拘泥于现有的内容,应当带领学生开阔视野,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第6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传承与开拓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镇”,但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背景下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课题,笔者将从如今的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出发,寻找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出路。

一、异化:文言文教学改革之痛

新课标除了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文言文教学的价值有了新的定位,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新课标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因素,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于是有的教师积极与新理念接轨,跳出传统教学中字字讲解句句逐条翻译的窠臼,在文言文教学中独尊人文性,结果矫枉过正,完全忽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知识的积累,大谈思想教育、人文熏陶,语文课变成了政治思想课,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二、传承:文言文教学坚守之美

我们要培养的是现代人,并不意味着语文课程不需要教学文言文。文言文既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文化瑰宝,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现代人更应向优秀的传统文化靠拢。万丈高楼平地起,在教学中更要注重古文化知识的积累,那么传统教学中的语文知识教学有必要传承。

1.将字句落实进行到底。根据新课程标准所编订的新版初中语文课本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改进,就是课文当中的古诗文的比例大大增加了,这实质上也是对语言的工具性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对文言诗文中丰富的人文因素的高度重视的结果。新课标在古诗文教学方面给出了明确而且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课文的背诵和默写是必需的。

2.将美文美读贯彻到底。传统教学中的一大法宝就是朗读,朗读有多种方法,对于文言文来说,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迥异,所以最基础的是要学生读准句读,读顺课文,只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辅以教师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笔者在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贯穿文脉的导读、解疑破难的领读、辅以提示的背读,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诵读氛围,学生在多种朗读中走进苏轼,触摸苏轼的脉动,感受了文豪的复杂心境。

3.将文言积累坚持到底。有“言”的积淀,才有“文”的熏陶。文言文的积累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字词的积累,二是经典诗词、名篇佳作的积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求学生及时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在反复诵读过程中掌握虚词的用法。积累文言词语应采取灵活机动的方法,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如古今异义词尽量结合语境理解记忆、一词多义的词则联类积累、古今使用广泛的词则采用内外勾连的方法。对于难以理解的句子一定要对重点关键词反复记,才会掌握。二是多背诵经典诗词、名篇佳作。这对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是很有帮助的。

三、开拓:文言文教学的创新之路

文言文不是古板的代言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乃至背诵能力也有所提高。

1.灵透的文本解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文言文的精华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而灵透的文本解读是积淀学生文言知识、濡染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品位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文言文文体的特点,把握好文言文“言”的解析与掌握,鉴赏品味文言文“文”中的诗情,让文言文焕发生命力。如笔者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组织班级同学讨论:你认为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还是周敦颐式的?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刘禹锡本来想表现的是一种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生活状态,但是,他是在不知不觉中暴露了自己真实的想法:他是想过隐居的生活,可他的内心深处却向往着建功立业。这样的讨论,学生始终立足文本,这样的文本解读,是对教参上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刘禹锡形象的挑战,这样的解读把学生引领进了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使课堂有了一丝新意。

2.灵动的语言品味。古人特别讲究“炼字”,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言的文采才会凸显。语文的课堂,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如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让学生比较去掉“与”字后和原文的不同,通过交流发现,改了后,没有味道,原文给人的感觉是张岱仿佛想把自己也融进苍茫宇宙中,原文的句子写出人很渺小,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所以张岱这个人是不顾世俗世界,一心想把自己融入自然的。就文本而言,一词一句总关情,通过教师的引导,努力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透过对文字细致入微的玩味,就能让学生领略到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语文课就会充满语文味。

3.灵活的教学形式。语文教师应该尽量让工具化的知识变成生命的世界,激起学生表现的欲望。要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一点欢笑,多一点畅想,多一点创造,因此,灵活的教学形式非常重要。如笔者听一节文言文《狼》的公开课,老师为了让学生巧妙地掌握字词,创新思维,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杀狼图”,这两幅图被老师有意设成错误的,老师由此引导学生学习:

生:狼的眼睛画得不对,图上是睁开的,按照课文眼睛是闭着的,从课文中“目似暝”看出来。“暝”的意思是“闭眼”。

生:狼的神态画得也不对。文中写的狼为“意暇甚”,即装出悠闲的神态,而图中狼的神态凶形毕露,不符合“黠”的特点。

生:刀的位置也不对,刀不该劈在狼的头颈,原文中说“以刀劈狼首”“首”是头的意思。

生:最后应该是砍在狼的大腿上,“断其股”,“股”是大腿。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文字与形象立体交流,让观察与判断悄然璧合,哪怕是学生畏惧讨厌的文言文,也能借助这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文言文的学习焕发青春的活力。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去探索,但可以肯定的是优秀的教法必定要传承与坚守,加上有机融合创新,这样文言文的课堂才有“文言味”,才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徐庆龙.让文言文教学奏出和谐的音符[J].语文教学之友,2010,(3).

第7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教授学生语言运用规范,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而文言文不仅是一种典雅凝练的语言形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虽然在口语中白话文是主流,但是文言文以其独特的生命力不断陶冶和感化着学生的精神,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因此,文言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拓展阅读分值也随之增加,因此探索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十分有必要。

二、文言文教学现状

1.文言文课程特点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独特的组成部分,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较大,知识难点多,所以文言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比如实词虚词的理解及分类、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方面。同时,文言文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掌握了文言文的规律就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授时要重点讲授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的特点,归纳总结古今词义、语法的差异,让学生有条理的、系统的掌握文言文知识,并且能够用现代汉语进行阐述。

2.文言文教学现状

文言文是我国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近几年来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不能摆脱教学效率低的困难境地。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下:教师在教学中侧重于古代汉语语法,而忽视文言文诵读,把精美的古典文学篇目讲的索然无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心理;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基于学科本位,局限于课本知识,缺乏对学习主体的需求、教师的引导角色、文言文的学习情境等因素的考虑,因此,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新课标要求的三维教学目标,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文言文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师逐句串讲,介绍古汉语知识,学生忙于做笔记,力求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导致学生不了解文学作品的特定背景,难以切身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怀,从而掌握文学作品背后的内涵,得到思想和审美方面的提升。

三、.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1.深入剖析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的要点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深入挖掘,这不仅是指语法语义层面上的学习,而且包括文字背后的情感和言外之意。比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中,对“一痕”“一芥”“两三粒”等意象的应用目的和用法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者内心漂泊无依的心里状态。除此之外,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之上,教师还需要对文章的脉络和主题进行梳理和归纳,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孟子从“农业”渔业“林业”三个方面阐述了王道的观点,教师还可以将其与当今社会的发展政策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教师要意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常用文言文翻译方法(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在讲述《水调歌头》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对比《记承天寺夜游夜游》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怀,在讲授《鸿门宴》时引导学生发现宾语前置句式并且进行归纳。

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视诵读

为了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师在组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堂辩论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在学习《木兰诗》一课中,由于关于花木兰的影视和书籍作品比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对花木兰的看法,由此拉近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调动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教师巧妙的提出问题,即《木兰诗》反映的花木兰形象与同学的理解有所不同,学生通过查找发现《木兰诗》中对战争的描正面诗句写很少,大篇幅的描写了女儿的心态,教师由此进行课堂教学,最终得出文章的主题,即花木兰既具有保家卫国的勇气,又具有小女儿的本性,希望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突出了花木兰的平凡性。

语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文言文表达的意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齐读、轮读、赛读、配乐读、表演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尽粟一石”中的“石”字和“粟”字。同时,学生可尝试自己进行句读,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含义。

3.在现代文教学中渗透文言文教学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拉近文言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可以有效的破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语文教学中现代文教学占主要部分,文言文教学相对较少,因此只在教授文言文课程时讲述相关知识时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在讲解现代文的时候适当的穿插渗透文言文教学。比如在讲到“妻子”一词时,教师可以顺便提及文言文中妻子的含义是指妻子儿女,在讲授俗语“是可忍孰不可忍”时,可以解释这里“是”的意思是代词“这”,在正是场合称呼“令尊、令堂”等。通过教师有意的教授,学生无意识的学到了更多知识,再次学习文言文时,就能够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4.补充背景资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文言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写作背景,因此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应该补充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生动的历史故事、作者的自身处境以及文章中涉及的作证资料。比如在讲《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补充《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文献,善用比喻,长于说事,喜欢采用渲染夸张的方式突出各方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由此可以得知《邹忌齐王纳谏》也是侧重于观点的表达过程(类比推理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对邹忌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四、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探索离不开语文教师的努力与热情,教师要结合文言文教学的特点,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探求能展现文言文之美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把枯燥的文言文课堂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切实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和斌: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教学――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考试与评价》,2012年05期

[2]邹家茂:浅谈初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的构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9期

[3]杨雪桥: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第8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课堂 教学优化 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高中文言文选编皆为文学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阅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没有掌握文言基础,不能迁移文言知识却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通病。

一、课程标准扫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描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高中文言课堂的现状

1.状态低迷,学习渐行渐远。

文言作品历史久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言表达习惯,现代学生不甚了解,阅读起来难度大。究其原因,学生学习现代文居多,现代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表现形式在学生思想形态中已根深蒂固,更有甚者没有语言功底,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因此,文言阅读对学生来说,堪比“蜀道之难”。

2.教法老套,高投入低回报。

有些学生读不懂课文,翻译不了练习题,教师只能逐字逐句翻译、全文讲解。教师越俎代庖,“大包干”,满堂灌、填鸭式的文言课堂依然盛行。长此以往,学生依赖、不动手,成为课堂附属;教师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结果“两败俱伤”。

三、文言课堂优化策略

1.文言衔接,文言学习“不脱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文言文只要求学生能通读大意即可,而并不注重实虚词、句式梳理与积累。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学会迁移运用。显然,高中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恰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软肋。因此,在学习高中文言之前,教师要花一定的课时对初中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加固学生文言基础。在高中文言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初中文言的关联性,时常提起初中文言知识,在反复的学习中,促使学生储备更多的文言知识。

2.重视文言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在高中文言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功利,重点在传授文言知识,而轻视文言诵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诵读的重要性。可见,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受文言之声律,熟知文言之字词,把握文章之脉络,感悟作者之情感,领略作品之意境。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了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形成了较强的文言语感。教语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是通过语音形象,通过诵读真正实现的[1]。

3.回归语法教学,探寻文言规律。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它的规则是从无数具体的语句中抽象出来的。它使语义的表达和理解有章可循[2]。分析不了句子成分,看不懂词性,这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很犯难。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语法要进行系统、集中的学习,考试大纲也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老师就弱化语法,甚至不教。淡化语法教学已是高中教学面对的实情。然而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知识点要讲到语法,古文翻译要用到语法。如:夫晋,何厌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不论教师如何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之”字为何为宾语。究其根本学生没有语法基础,不知道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既是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把握和运用[3]。语法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教师把程序说清楚了、讲透彻了,学生把握了语言规律,文言学习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4.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探究文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现行人教版文言课程,课文难解字词都有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阅读文本。教师只需点拨文本的疑难,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文言工具书,参阅课外资料,学习、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因此,教师以教材为例,创设情境,运用小组合作、卡片制作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文言热情,参与课堂文言学习,课外自主探究文言。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推动力。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让学生由过去被动地、任务式地对待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4]。

5.系统归纳积累,知识灵活迁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文言人文精神,首先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实词和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掌握一些活用的词类。然而,这些文言知识都分散在多篇课文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只有把它们集中起来,理解、识记、掌握语法现象规律,学生在自主阅读才可能“举一反三”,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自觉体味、感悟,内化文言知识。

四、结语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是高中文言文普遍的共识。因此,教师熟知课程标准,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结合学情,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授之以渔,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参考文献:

[1]林飞.中学语文诵读教学浅论[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6):97-100.

[2]陈君积.“三个平面”理论与中学语法教学[J].韩山师学报,1995(6):65-66.

第9篇: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范文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素养的理论知识,认真研读部编教材,持续推进初中学段语文课程改革,突出典型问题,努力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积极组织、指导教师研读教材,优化教学策略;努力推动学校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提升校本研修的品质,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品位,为语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工作重点

  (一)研读部编教材,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启动“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中语文组课教学链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以推进部编教材的教学实施为契机,关注核心素养的学习与理解,组织教师深度学习相关前沿理论,以语文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学习研讨、课堂聚焦等多种形式,研究实施路径,提高教学效益,从而提升课程实施的品质。

  (二)重视组织策划,提高教研活动品质。

  1.关注常规学习与活动。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标”与《x市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建议》,组织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的研讨活动,采用专题讲座、课堂观摩等形式,开展主题式的教学实践活动。组织区级专题研讨课活动,抓好备课、上课、课后学习等环节,充分发挥研讨课的智慧碰撞作用,各校教研组也应在校内各年级组织好研究课。

  2.关注三类活动的开展。一是搞好相关语文学科基地的教学研讨活动,发挥基地学校的辐射影响功能。二是重视语文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积极推进校本教研和校际合作教研活动,努力提高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品质。三是组织好优质课评比活动,将评优与培训结合起来,提高评优课的辐射效应。

  3.关注教学骨干的引领。继续发挥语文学科专家与骨干的引领与示范作用,认真做好专题性研讨,注重围绕教学中的典型问题开展深入研讨,提出改进措施,优化教学策略。

  4.关注教研活动的互动。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研究的多种渠道的交流研讨功能,例如初中语文QQ群、课题研究微信群等,增强交流的便利性、即时性和开放性。

  (三)立足教学实际,提高复习教学实效。

  认真研究近几年的x语文中考试卷,积极组织本学科的复习教学研讨会,组织复习教学的公开课研讨活动,根据x市召开的“中考研讨会”的精神,把中考命题和复习教学的有关情况及时传达到每位教师。

  三、主要活动

  二、三月份:

  1.组织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中语文组课教学链的策略研究”课题启动活动。

  2.组织开展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

  3.协助组织各协作片开展九年级语文学科中考复习教学研讨会。

  四月份:

  1.举行七年级修订教材的专题研究活动。

  2.组织复习教学专题研讨活动。

  3.召开语文学科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研究交流研讨会,交流课题进展情况,研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五月份:

  1.组织开展“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初中语文组课教学链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活动。

  2.组织参加x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活动。

  六月份:

  1.协助做好中考阅卷组织工作和试卷分析工作。

  2.做好七、八年级期末调研测试情况分析工作。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了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我做教学计划如下:

  1、提高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决定做好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做好课后辅导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记错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博览群书,多看有关语文教学的书籍,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语文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基本情景

  1、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七(7)班语文教学,从学生的基础和一周上课的综合表现来看,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养一般,有不小的差距,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本事都不高,自主探究的本事也有待于提高,大多数学生在小学都是理解式学习,所以初中语文教学的道路可谓任重而道远。学生比较淳朴,课外知识掌握情景一般。本学期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工作,进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本事。

  2、教材分析:

  这套教材,在每单元的后面都添加阅读、写作、综合实践性学习的板块,这样能使语文的学习始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知识的生搬硬套,突出重点,把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齐,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修养整合在一齐。

  教科书在资料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练习上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互助中展开学习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七年级上册语文所要识记的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学习朗读的方法,注意语气的停顿,转折,感情的转化,为培养学生语感打下基础。

  3、了解写作的基本技巧,理解文本的思想资料和文章的思路,并且阅读很多的课外读物,提高文字敏感度和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体会其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过学习,养成边阅读边圈点勾画,敢于提问,敢于发言的良好的语文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本事,进取开发学生的创新本事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构成。

  2、营造简便、活泼的自主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知识,在生活中学道理,促进学生构成良好的人生观。

  3、改善自我的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进行反思。

  4、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够在课外组织朗读比赛或者演讲比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5、建立合作小组,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本事。

  6、督促学生阅读很多的课外读物,写读书笔记,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我的学习心得,进行交流。背诵名篇名句,并进行默写。

  四、教学进度及安排

  周次1:开学第一课、《春》

  周次2:《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

  周次3:《古代诗歌四首》《写作》

  周次4:《秋天的怀念》《散步》》《散文诗两首》

  周次5:国庆假

  周次6:《世说新语二则》《综合性学习》

  周次7:《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再塑生命的人》

  周次8:《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词诵读》

  周次9:《写作》《名著导读》

  周次10:期中复习迎考

  周次11:期中考试

  周次12:评讲期中考试试卷、《纪念白求恩》《植树的牧羊人》

  周次13:《走一步,再走一步》《诫子书》

  周次14:《写作》《综合性学习》

  周次15:《猫》《动物笑谈》

  周次16:《狼》《写作》《皇帝的新装》

  周次17:《天上的街市》《女娲造人》《寓言四则》

  周次18:《写作》《综合实践》《名著》

  周次19:期末复习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