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

第1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现就我镇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自查,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2014年初次确定贫困户的工作中,我正共识别贫困户343户,贫困人口1177人;经过2015年11月份对贫困户数据复核以及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两次“回头看”,我镇共清退贫困户122户,清退贫困人口462人,清退率39%(其中1户1人为自然死亡予以清退;1户2人为服刑人员予以清退;2户为因婚未迁入户口合为一户;20人为购买失地养老保险予以清退;剩余119户439人因家庭收入超过2800元或者因有车有房予以清退)。新增贫困户15户,贫困人口40人,新进率占3%。最终剩余贫困户为132户,贫困人口426人。

二、具体工作

1、领导重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精准识别工作,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各站办负责人及各村(居)大三职干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并设立专门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抽调三名工作人员主要负责脱贫攻坚工作。

2、创新方法。我镇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进行,在对贫困户进行复核的过程中,采取分管领导交叉检查的办法,有效地的确保的数据的准确性;在对贫困户进行确认后,镇领导建设性的提出为每户贫困户建立“连心卡”的想法,并马上进行实施,确保了每户贫困户都有镇政府职工作为帮扶责任人。

3、信息透明。对贫困户识别,帮扶的过程,我镇采取公示制度,分村对贫困户名单进行公示在经公示无异议后,报镇人民政府审核,确定出全镇贫困户名单,并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在最终确定贫困户名单后,各行政村统一制作精准扶贫展板,及时公布脱贫攻坚政策,以及贫困户的各项资料。

三、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第2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2020年决胜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发言

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仗,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给最后的决战带来很大的挑战。

要充分认识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以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下,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再加一把劲,一鼓作气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那么我们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这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在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还要意识到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10个月的时间,时间十分紧迫,再加上当前疫情的影响,扶贫产品的生产、销售,扶贫项目的实施,对贫困地区的帮扶以及困难群众外出务工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冲击,这都给脱贫攻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任务十分艰巨。

要鼓足信心抓重点、攻难点、消痛点。决胜脱贫攻坚战必须突出重点地区、聚焦重点人群,要紧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全力啃下最后的硬骨头;要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加大对脱贫攻坚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整治力度,对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严肃惩处,切实解决一些地方“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分了之”等问题,有效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要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科学有序地推动复工复产,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加大统筹帮扶力度,切实解决农牧产品生产、滞销等问题,合理优化信贷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要矢志不移强领导、固成果、促长效。党的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组织保障、实现途径。在最后的决胜时刻,各级党委(党组)一定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做到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要把巩固成果、防止反弹放在突出位置,突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彻底解决反复失学辍学、医疗服务水平低、危房改造质量不高、安全饮水不稳定以及因病返贫等问题。同时,要以长远的眼光推进脱贫攻坚,充分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将脱贫攻坚工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有效衔接,着力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第3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村情概况

李口村位于华林山镇南部,下辖年尾、邹家、李源、坪上、李口、丁坊6个自然村,共11个村小组,现有农村人口1662人,全村共有党员47人,村“两委”班子共5人。该村共有贫困户20户,贫困总人口有43人,主要以单身老人、残疾、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者为主,目前脱贫户,有10户23人。全村耕地面积共有4343.12亩,以种植水稻、林木为主。

通过近期工作,根据贫困户认定识别标准,共入户识别20户43人,贫困户危房改造1户。

二、工作开展情况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是确定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础,自成立村级扶贫工作队以来,严格按照省市镇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方式入户登记,全面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按照省扶贫开发办公室规定要求,建立村级纸质档案以及电子档案,为下步精准扶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强化保障,夯实基础,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组织保障,严格责任落实,规范工作程序,营造良好氛围,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

一是建立组织机构保障。成立由丁小明任组长,驻村第一书记周卫华任副组长,扶贫工作队队员彭煜荃、胡双良,村委干部童建平、黄兰香、陈小林、丁松林为成员的村级脱贫责任组,明确每位成员的工作职责和具体分工,切实做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身上有压力,同时建立健全以村支部为主阵地、村小组为主战场、贫困户为主攻点的工作网络。

二是建立运作程序保障。脱贫责任组全体成员吃住在村,深入基层,深入困难群众,建立完善《李口村贫困户结对帮扶情况一览表》、制定了《李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工作计划》等各类工作计划、台账,确保扶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是建立动员宣传保障。村级脱贫责任组成立以来,多次组织全体成员召开学指示精神会议,切实提高对脱贫攻坚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进一步明晰工作思路和工作办法,先后召开李口村脱贫攻坚动员会、脱贫坚推进会、明确责任落实会、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会、第一书记及村干部碰头会共计5次,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扶贫工作积极性,书写固定标语5条,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

(二)坚持标准,强化落实,精准识别贫困人口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以精准扶贫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在精准识别上下功夫,在精准分析上动脑筋,在精准帮扶上求实效,真正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严格按照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议的要求,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识贫标准,确保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扎实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对不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严格按程序清退,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重新识别纳入,确保底数清、对象真、信息实。全面完成全镇贫困村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和信息采集工作,并建立完善动态管理体系,非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目前共建档立卡20户、43人。做到 “一

户一档”底子清、“一人一策” “一户多策”措施清、村支部书记心里清、帮扶责任清和脱贫轨迹清。

二是精准分析贫困原因。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详细统计贫困对象基本情况,收入构成,对政府的诉求等情况,分门别类的归纳梳理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缺劳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等四类致因,强化数据支撑。

三是精准制定脱贫措施。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针对贫困原因,充分结合实际,因户、因人制定帮扶计划与帮扶措施。截止目前已制定完成20户43人的脱贫帮扶计划。

(三)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千方百计为贫困户办实事

一是着力解决政策落实问题,扶贫工作队着眼于“十大”扶贫政策,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逐项对照政策抓好政策落实。如帮助谢菊根、谌回春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帮助幸茂德、胡小荣、甘志强等落实医疗救助政策。确保了贫困户能够享受到的政策全部落实到位。

二是着力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深入开展就业援助,充分安挥建筑陶瓷基地帮扶优势,主动联系辖区企业筛选出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帮助符合岗位条件并有意愿到企业就业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与企业取得联系,促其上岗就业。帮助贫困对象不离乡土、在本区企业就近实现就业。

三是着力强化产业扶贫。扶贫工作队把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积极推进油茶、茶叶合作社产业扶贫工作的落实,目前已促成光伏产业公司与29户贫困户签订了光伏产业固定分红协议,为18户贫困户获得了每年2000元的固定分红收入。

下一步工作方向

根据扶贫工作要求,在完成前期精准识别、信息采集和档案资料完善工作后。下一步李口村扶贫工作队将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扶措施的落实上。

一是组建农业合作社。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成立一个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将贫困人口纳入合作社产业发展的范畴,引导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扶贫。

第4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截止2017年4月底,会泽县总工会下辖23个乡(镇、街道)总工会(工会联合会)、11个系统工会。全县共有各级工会组织达551个,工会会员102922人(其中农民工会员82818人)。同时根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示范点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农民工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广大农民工的技能和技术水平。仅2016年就投入农民工培训经费27万元,对农民工7000人进行了技能技术培训。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着力抓组织领导。成立了“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总工会组织宣教部,负责做好“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的各项日常工作。

二是着力抓调查摸底。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及各单位部门走访,查阅资料,统计非公企业数、职工数、农民工数,切实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企业地址、生产经营状况、职工数、入会职工数、农民工数、农民工人会数。

三是着力抓方案制定。结合本县实际,制定《会泽县总工会关于做好“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实施方案》发至全县各乡(镇、街道)工会联合会、总工会、系统工会以及国有、非公企业工会。严格要求各基层工会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好专(兼)职领导和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做到各级工会有“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组织机构、有专抓领导、有专抓的工作部门、人员以及专项工作经费。

四是着力抓宣传营造氛围。采取会议、电视、宣传网站、《会泽工会》、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劳动法》《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等法律法规及农民工人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做得好的乡(镇、街道)、示范基地、示范点及企业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积极营造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的浓厚氛围。

五是着力抓目标任务。县总工会工作人员分成3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名领导任组长,将全县11个系统工会、23个乡(镇、街道)、工业园区的工会组建和职工、农民工人会和服务农民工工作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小组,做到任务到组,责任到人。

六是着力抓工会组织创建。一是有请示,要求各基层工会、系统工会、企业、产业组建工会必须有成立工会的请示文件;二是有名册,成立工会必须制定并提供相应的职工、农民工花名册;三是有批复,各级组织成立工会必须有县总工会或相应基层工会的批复文件。

在农民工人会工作上切实把好“三关”。一是把好申请关,要求农民工入会必须有农民工亲自填写的入会申请书;二是把好档案关,做到登记表上的编号与电子表上的编号一致;三是把好发证关,要求各基层工会必须给每位工会会员发放工会会员证并加盖县总工会钢印。

七是着力抓服务结合。服务全县脱贫攻坚大局,积极争取全国总工会支持资金70万元,帮扶乐业镇鲁珠村维家箐村民小组整体搬迁,实现了新房、新村、绿化、亮化、道路硬化一应俱全,实现了一组搬迁、全村受益,助力了美好家园建设,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继续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完成了县委、政府下达的年度脱贫攻坚任务,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所挂钩的上村乡自扎村、火红乡勺冲角村、者海镇瓦窑村正逐步实现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工作成效

一是工会组织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加大《劳动法》《工会法》《会泽县实施(工会法>办法》《中国工会章程》等的宣传力度,使企业法人、职工、农民工清楚认识到组建工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二是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工会组织争取全总文工团以“向贫困宣战,建功十三五”为主题的慰问演出、“钱王杯”职工篮球赛、“安康杯”知识竞赛、青年歌手大奖赛、技能大赛等形式多样的职工文体活动,进一步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进一步树立了职工团队精神,凝聚了职工干事创业的正能量。

第5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同志们:

今天召开的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动员部署暨培训会,目的是动员大家认清形势,抢抓机遇,把握政策,直面问题,扎实搞好2018年度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结合当前实际,我就如何抓好这次动态调整工作讲以下三方面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本次动态调整工作的重要性

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动态调整是落实中省要求的具体体现。中、省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就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动态调整以脱贫退出为主要内容,动态调整结束后,国家的评估考核即将开始,所需数据将直接从系统中抽取,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做好这次动态调整既是贯彻落实中省要求的具体体现,又是为年底考核评估做准备、打基础,责任重大,时间紧迫,各镇办、各部门一定不能麻痹大意,更不能懈怠。二是动态调整是全面整改遗留问题的重要机遇。通过前一阶段数据清洗工作,我县基本实现了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和应纳尽纳。但实事求是地讲,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实不细的问题,省市交叉考核、审计部门的审计中都不同程度有所发现,需要进一步整改、完善。三是动态调整是提升全县数据质量的有效手段。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确保符合贫困识别条件群众的应纳尽纳,并做到贫困户信息数据精准。从我们审核的情况看,扶贫对象数据信息还存在更新不及时、登记错误、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较多问题,直接影响帮扶工作成效和扶贫考核结果。

这次动态调整,对于扶贫对象数据信息查漏补缺、核实更正,对于提高数据精准度、筑牢脱贫攻坚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请各镇办务必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按期完成任务。

二、把握重点,全力抓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

根据中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这次动态调整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以脱贫退出为重点,以处理各类检查、考核、审计发现问题及历史遗留问题为抓手,统筹考虑贫困人口自然增减及因病、因灾致贫返贫问题,全面、准确搞好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具体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好扶贫对象退出管理工作。今年扶贫对象退出是动态调整工作的核心内容,要严格按照《省贫困退出实施意见》和《省贫困退出工作实施细则》规定程序和要求,全力抓好贫困人口、贫困村退出管理工作。一是贫困人口退出管理。贫困人口退出,以镇办2018年度减贫计划为依据,以户为单位,以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扶贫标准且“两不愁、三保障”已解决为主要衡量标准,严格按照既定程序执行,即村“两委”组织民主评议、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核实、农户认可、村级公示无异议、镇办核查、县级抽查、上报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在市扶贫办(局)监督下,县扶贫办(局)组织统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平台中做脱贫标注,对

2018年已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实行退出管理。二是贫困村退出管理。依据贫困村退出年度计划,坚持《意见》和《细则》规定的贫困村退出条件,按照民主评议、交叉检查、公示公告、抽样核查的程序进行退出管理。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将贫困村退出名单报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备案。在省扶贫办的监督下,以市为单位统一组织县扶贫办(局)在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中对备案的退出贫困村做脱贫标注。

(二)抓好贫困人口动态变化的调整工作。要按照中省关于精准识别的相关要求,继续做好贫困人口动态变化的调整工作,主要包括系统内现有贫困家庭成员自然变更情况,如新生儿、嫁娶、死亡等原因造成的成员变化,以及因各种突发因素新增致贫及返贫的情况。要全面分析、综合研判,开展扎实细致的工作,切实做到“应纳尽纳”。这里强调一点,凡是新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的贫困人口,不论是新增还是返贫,都要开展比对工作。

(三)抓好各类遗留问题的整改工作。围绕省扶贫办视频会议通报的省际交叉检查发现的共性问题,各镇办要结合我省动态调整和“回头看”要求,认真开展整改工作,并在这次动态调整中进行处理。要重点解决九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政策宣传不到位、政策知晓率不高的问题。要在现有宣传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老人等群体的宣传力度,确保人人知晓、积极参与。

二是解决部门之间数据比对结果运用“一刀切”的问题。要重点关注因存在“九种情况”但未考虑农户家庭实际困难、未进行综合研判而没有被纳入贫困户范围、把已脱贫当做识别不准进行清退等问题。三是解决简单按照户籍识别的问题。要重点考虑户口迁出的大学生未纳入、户口未迁入的媳妇、未上户的新生儿未纳入及老年人未与子女捆绑识别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按照动态调整整改“回头看”要求予以整改。另外,如果发现人为“恶意”分户的问题,根据省扶贫办主任办公会研究意见,按照以下原则进行处理:凡达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条件,能够正常脱贫退出的,按照脱贫退出处理;对在动态调整过程中,群众反映强烈、存在恶意分户、子女不尽赡养义务的,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及时予以纠正;明年省上将围绕此类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四是解决低保与扶贫政策享受上相互排斥的问题。这里要把握清楚两点,一个是对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的低保户,要继续作为贫困户按照标准开展帮扶工作;一个是对不符合贫困户识别条件的低保户,从贫困户范畴内清退,由民政部门按照低保标准继续予以帮助。五是解决重收入、轻“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根据中省要求,贫困户识别、退出中“两不愁、三保障”是主要依据,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仅作为参考性指标,因此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农户“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参考收入情况,待综合分析研判后按程序识别或退出。六是解决贫困户识别程序不规范、不严格的问题。国家扶贫办要求识别工作中增加“一评议”,即在数据比对结束并经综合研判后,增加了一次评议。各镇办要认真研究,严格按照国

家扶贫办规定的“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的程序开展识别工作。对没有按照这一程序识别的,或是程序不全的,特别是比对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要及时全面进行“补课”,切实做到程序完整、结果精准。

七是解决扶贫对象数据质量不高的问题。近期,审计部门对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审计时发现,精准识别工作存在两类问题:一个是贫困户识别不精准。主要表现在:农户瞒报家庭收入、与相关行业部门比对不到位等。另一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错误。主要表现在:贫困户身份证号码重复、贫困人口信息错误等。这些问题,有些是因为我们核实工作做的不到位造成的,有些是因为系统录入修改功能未开放造成的。在这次动态调整工作中,各镇办要根据审计部门反馈的问题清单,经认真核实后,在动态调整中全面彻底予以整改。八是解决其他各类检查、考核等发现的问题。力争在这次动态调整中整改、处理好各类历史遗留问题。九是解决镇村改革后村级体制变化出现的问题。各镇办已经上报了行政区划改革结果,等待中省做好国家扶贫办系统的数据更新工作。

(四)抓好数据信息质量提升工作。经过2018年上半年扶贫对象核实及动态调整工作,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但部分镇村仍然存在数据不实不准、信息缺失、逻辑错误较多等突出问题,例如,系统内帮扶责任人信息填报缺失,很多帮扶责任人信息仍没有录入系统;有的贫困村标注错误;有的收入信息填报错误等。扶贫局已将各镇办数据质量进行

了通报。各镇办要围绕通报问题,全面核查,立即整改,结合这次动态调整工作,彻底解决数据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另外,我省大数据平台已经上线运行,但目前系统内数据信息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涉及“八办两组”的帮扶信息等。“八办两组”要立即确定专人,认真清理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其及时开展信息数据的录入和分析工作。

三、严格要求,确保全面完成动态调整任务

一要加强领导。各镇办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对动态调整工作负总责。扶贫局要具体组织实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队,巡回指导,同时发挥好扶贫监测信息员的作用,组织好这次动态调整工作。要认真借鉴上半年扶贫对象核实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结合这次动态调整新要求,全面、细致地做好此项工作。

二要严格要求。这次动态调整既包括扶贫对象的退出,又包含符合条件困难群众的新识别和返贫纳入,既要解决以前的遗留问题,又要修正错误提高数据质量,各镇办要严格退出和识别标准,严把程序关、审核关,确保这次动态调整不出问题。根据国家扶贫办要求,这次动态调整中要严把脱贫质量,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确保脱贫退出人口稳定脱贫,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第一位,既不能有急躁症,也不能有拖延症。要严格遵守时间节点,

按照国家扶贫办要求,12月31日将关闭全国扶贫开发管理系统,届时所有数据信息将停止录入,明年1月3日国家将从系统中抽取数据进行考核评估,请大家务必按期完成任务。否则,要实施责任倒查。

三要落实责任。根据省委副书记同志在省际交叉检查后的要求,年底国家考核哪个市县精准识别再出问题,要坚决追究责任。各镇办一定要强化措施、明确任务、夯实责任、任务到人,确保工作结果经得起检验。扶贫局要组织开展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于12月中旬对动态调整结果及数据质量进行通报,通报结果将作为年底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6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叫某某,目前在研究室工作,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与街道共成长,奉献青春勇担当》。

作为一名90后,从我选择报考乡镇公务员的那一天起,就意味着我选择了吃苦与奉献,选择了担当与实干。工作至今,我始终没有因为当初的“心血来潮”而后悔,反而感到无比的充实和快乐。因为我与同事们共同见证了某某街道的发展与进步,而我个人也在慢慢的成长。

来到街道之后,我先后曾在党政办、研究室、党建办、经管站工作过,随着科室的不断变换,从接听电话上传下达、到审计村账核对科目,从联系科室收取报表、到组织语言撰写材料,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如今的熟练应对,是领导和同事给与我的关怀帮助,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工作本领,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不同的工作岗位,使我对街道的工作,了解更加全面深刻,也越发认识到我们街道工作的重要性。

第7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一、以发展型社会政策为依托的内源发展观

“内源发展”概念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已出现,而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进入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务领域,并引起各国关注的原因,是20世纪的80年代初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一项研究计划:“对促进适应各国社会实际和需要的内源发展和多样化发展过程的社会文化条件、价值体系以及居民参加的动机和方式进行研究”。这一研究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总结二战以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各种关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对它们的局限进行分析批判,特别是在各种现代化的话语系统下,后发现代化国家追赶型社会发展模式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反思而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思维。按照这种新发展观,“一个社会不能完全照搬另一个社会的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都应根据本国的资源、需求、文化特性、思维结构和行动方式”,“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模式和风格”[1]来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政策路径,运用内源发展战略来解决自己发展中的问题。而所谓“内源发展”的理念强调的是“发展是人民的发展。人民的发展最核心的是人民的创造力和自主性的提高,它们必须是来自于人民的生活、自己的文化和从中形成的知识体系和价值观。”[2]因此,“内源发展”的理念,是把发展看作“生长的人自己的一种行动(一种努力、一种创举等等)”[3],强调各民族在解决发展时,应该是一个“由人自己并为自己来完成的发展过程”,“把发展的各种目标、道路、方法和所使用的技术等方面的考虑都归集到人的整体和统一体中去”[1]。内源发展观的提出,将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焦点,集中到了人的主体性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上,为发展中国家开展反贫困行动提供了重要的哲学理念。对发展中国家摆脱他们对西方现代国家的依附性,探索自主发展道路产生了重要启示。但是,过于哲学化的讨论,使这一理念往往陷入逻辑应然的理想状态,而在实践上限制了内源发展理论对人们开展政策思考的社会想象力。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阿马蒂亚•森的《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的出版,以发展人的真实自由为目标的“可行能力”理论,使内源发展的抽象观念能够具象为由各种“工具性自由”,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护所组成的个人主体性所需要的实质自由,使这一发展观念的内涵得到了极大充实,其外延也扩展到实现人的主体能力的获得所需要的条件。在他看来,“这些工具性自由能帮助人们更自由地生活并提高他们在这些方面的整体能力。”[4]而获得了这些“工具性自由能直接扩展人们的可行能力”,并通过它们的“相互联系及互补性”而“相互强化”[4],能够增强人们应对现代化背景下市场经济体系不断扩张挑战的主体性。这将使我们在考虑发展政策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并在建构以内源发展为内涵的反贫困行动体系时具有更深刻的实践意义。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中,发展型社会政策形成了由众多理论观点和实际行动支持的研究谱系。这个谱系既包括了前面所提及的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也包括了安东尼•吉登斯的社会投资战略、詹姆斯•梅志里(JamesMidgley)的可持续生计理论、迈克尔•谢诺登(MichaelSherraden)的资产建设理论、艾伦•沃克(AlanWalker)的社会质量理论等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政策创新意义的研究方式和方法论。这些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以积极的社会政策干预穷人的生计过程,围绕着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培育进行投资,消除对穷人的社会排斥,减少其脆弱性,以增加他们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能力,形成可持续生计能力来促进他们的社会发展。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研究的谱系中,以梅志里为代表的整体性社会政策思维,在关于农村发展模式的探索方面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政策框架,“把那些在传统上一般被主流现代化政策忽略的乡村群体的利益置于优先考虑的位置”,将“焦点集中于老百姓身上……以更好地解决农村人群的迫切需要。”[5]这是一种把民众置于政策议程中心的思路,但又不是那种目光短浅和为实用主义所驱使的“民众需求第一”[5]的民本主义(或许某种意义上的民粹主义)。它是一种基于整体性社会政策思路的社会投资行动,这一政策思路不同于传统的意识形态支配下的规范性社会政策的国家主义、市场主义或平民主义思路,而是融合这三种思路,针对个人、家庭和社区面临的困境,建立国家、公民社会、民营商业部门和国际发展机构等政策行为人结合的共同行动,去增进他们的福利,提升他们的人力资本和劳动力的竞争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抗击社会排斥的能力[5]。按照这样的政策思路,农村发展中的可持续生计策略应统筹考虑“所有与生计维持相关的机遇与制约因素”。既要强调受益人的参与,也要协调政府部门、营利性机构、发展机构、社区和志愿者组织等的行为。要采取社会投资的方式去发展农民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为他们增加各种资产性积累创造条件。“因此,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讲,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实行传统的福利项目(诸如教育、健康和住房)或者以在关键性的非福利部门(诸如农业和资源保护部门)进行社会投资的方式来实现。”[5]在农村可持续生计发展框架的陈述中,梅志里也特别提醒到,尽管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依靠单一机构来解决农村发展问题,而必须将多重行动者考虑在内。”但是,“善加组织”,注意协调不同机构、不同参与者的行为,以产生“整体大于部分”的结构性效果,也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历史的经验证明,由于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的问题,不同的参与者和发展政策往往会相互竞争,彼此抵牾,导致农村发展计划的失败。譬如“有关受益人(或称‘利害关系人’)参与的说法常常有高估现实的问题。”“要想把那些在社会层面上矛盾重重、在空间上七零八落的人群纳入发展工程和项目之中,会存在很多操作上的困难。”“一堆机构不恰当地凑在一起,各个组织以一种恶性的方式进行竞争并且毫无必要地重复行动(就像在‘整合性农村发展项目’的案例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不仅会使扶贫计划失去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会破坏人们对发展的信心和对各种发展计划及其行为者的信任,使农村发展失去社会基础。因此,在可持续生计计划的工具性运用中,既要充分肯定国家在农村可持续生计发展中“独一无二的作用”,也应注意发挥非政府组织在服务供给领域“容易与草根阶层打成一片”,调解他们与政府关系的作用。同时也应该看到,地方社区“经常拥有极有价值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以及关于地方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地方性知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实现发展目标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国际发展组织对地方社区所提供的财政支持和服务起到的工具性作用,也推动了社会政策的变革。而私人部门作为可持续生计战略的“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可以为农产品拓展营销渠道,也可以通过特殊的安排为小农产生者提供贷款。”总之,组织协调各个行为体之间的行为,与受益人进行充分的协商,“确定正确的先后顺序和建立最为恰当的制度安排,都是通向成功的关键环节。”[5]

二、“精准扶贫”中的内源发展战略

“精准扶贫”是中国政府根据到2020年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以及“到2020年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既定目标”①的要求而提出的扶贫政策新思路,也是国家在总结以往扶贫工作的经验,针对目前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如对贫困人口的“底数不够清、指向不够准、针对性不够强”,“不同程度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②而提出的工作方针。它把“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③作为现阶段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基本方略之一,明确了“精准扶贫”的目标和方法,成为各地开展“脱贫攻坚”行动的指导原则和行动纲领。在这一政策方针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大量机关干部“入村包户”,订立目标责任制,举地方财政之力,实施“脱贫攻坚”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精准扶贫”攻坚行动来落实中央决策,并取得了一系列明显的效果。但是,在这一重大的国家行动战略的落实上,如何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实现“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的目标,一些地方的做法却需要进行反思。比如“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许多地方采取的是领导干部做表率,干部职工总动员,入村包户,一对一,面对面地开展扶贫行动。这些措施以强有力的政治动员和行政干预为特色,以政府机构为主体和行动者,在精准扶贫的力度上也显得非常有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和负责任的态度。然而,我们知道,贫困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既有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到了脱贫攻坚的阶段,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中西部地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绝不仅仅是靠政治行动和经济干预措施就能解决贫困,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包括贫困群体在内的更多的行动者参与,以复杂的方式去应对复杂的问题,才能切实提高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实现现有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因而,所谓“谁来扶”的问题,实质是谁是扶贫的主体和行动者的问题,而“怎么扶”则是如何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让包括贫困者和专业发展工作者在内的相关主体也参与到“脱贫攻坚”的行动中来的问题。按照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分析框架,反贫困行动是由多个行动者组成的行动体系。其中,政府和行政体系固然是居于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专业人员和专业队伍的参与也是重要的保证。但是,“真正的扶贫是以小的增量投入激活巨大的存量,是帮助贫困者提升‘自主性’的一个过程”,要在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上下功夫”④。从这一基本的方法论要求来理解精准扶贫,我们必须明白,过多的政府干预,过大的物质、技术和资金投入而又缺乏贫困者在脱贫过程中的责任担当,可能带来的后果是使贫困群众、贫困家庭、贫困社区产生依赖性,削弱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和意愿。因此,“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的原则①,对于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具有从战略到实践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政策指向性。从内源发展的观点看,“精准扶贫”应该瞄准贫困者的主体性培育,通过激发他们的内生性动力,培育可行能力,形成内源发展的主体,使之能够参与到脱贫行动中,才能以内源发展的社会政策思维助力“精准扶贫”——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发展。从发展可行能力的视角来理解“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我们首先要把主体看作是一个由个人主体和社会系统组成的社会主体。它的内核是由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思想观念与价值观组成的主观世界。然而,这种主观性又是来源于它所处的生活世界:一个由它所生活的环境、文化、习俗、教育、制度和体制组成的社会系统。个人主体由这个社会系统所形塑、改变和再造。因而,任何主体的发展,能力的改善和提升都应从其所处的生活世界的改变入手,通过制度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完善、社区的移风易俗和文化创新、社会关系的调整和社会资本的培育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也只有如此,“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才不是单纯乐观主义的浪漫理想,也不是唯意志论的主观意念,而是可望可及之事,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也才能成为贫困地区通往全面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强贫困者的主体性”又是和“扶持谁”这一前提性问题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和贫困人口的构成及其特点。这是在精准扶贫中培育贫困者主体性,推进内源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资源、机会和财富的分配不公带来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异和个人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变得越来越严重,农村贫困格局也发生了新变化。李小云最近提出,农村贫困格局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下,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催生大量的贫困人口,从贫困特性上看,可见这种贫困称之为转型贫困”。这一部分贫困人群中的一部分有机会在转型中获得发展机会而摆脱贫困,另一部分则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避免陷入贫困,还有一部分则会落入贫困陷阱,形成贫困的增量。“二是原来一直没有摆脱贫困的,而且处于贫困代际传递状态”[6]。这两部分贫困人群构成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的主体,增强他们的主体性,激活他们的内生发展能力,就成为精准扶贫的关键议题。在增强贫困人口的主体性、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源发展过程中,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能力是两项彼此关联的实践性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工业化的冲击下,农村社区的原子化和空心化使农民失去了社区依托,变成脆弱群体。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村开发扶持的力度,出台大量涉农政策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遏制了农村社区衰落、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和农民增收乏力的趋势,一些区位、交通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社区,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中甚至反超城市,成为富裕农村。但是,在中西部脆弱程度较深、贫困人口存量较大的地区,社区衰落、劳动人口流失、资源匮乏,且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困扰社区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基本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社区建设来夯实基础,借助“脱贫攻坚”计划和“精准扶贫”措施,通过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建立社区发展机构、发展农村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体系等社区重建措施,激活社区潜能、整合社区资源,重建农村自组织体系来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增强社区、家庭和个人抗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各种生活风险的能力,形成以“社区能力建设为基础的内源发展”[7]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贫困者的主体性将由个人主体联合为社区主体,生存方式也将由原子化的个体生存转变为组织化生存,自主性及主体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农村反贫困的行动中,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来提升贫困地区农民经济能力,一直是扶贫工作的主要议题。从以往的经验来看,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以项目化的方式扶持产业,建立专业合作社等方式来激活农业生产潜力,发展农村经济,开发式的扶贫政策在实践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中第二、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领域越来越远离贫困人口所能从事的产业……长期以来一直具有很强的减贫效应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6],发展农业产业的减贫效果逐渐降低,靠开发式扶贫政策解决那些受脆弱性影响较大的贫困人口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解决贫困人口生计能力不足为主要目标的“可持续生计发展”政策框架就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作为发展型社会政策主要支柱之一,可持续生计的发展思路,“其具体的工作一直集中在诸如贫困、脆弱性、农场体系、参与性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上。”[5]它的基本观点是:一个生计维持系统包括人们所拥有的能力、资产和维持生活的各种活动。对于可持续的农村生计而言,它追求的目标是多重的,既追求人们收入的增长,也要考虑增加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减少脆弱性和规避风险的社会保护与能力提升。而要实现这多重目标,就必须对人们进行社会投资:投资于教育、健康、从事各种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的技能,以及改善环境和改变生活态度的能力与方法。通过这种社会投资,形成对他们有实际意义的可行能力,即拥有自主开展生计活动的财政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资产性资本,为推动他们的内源发展提供支持。但是,内源发展并不是仅仅由社区和个人单独的行动构成的,尤其是处于困境中的贫困人口和贫困社区,其资源的短缺和能力不足,需要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来激活内生动力,也需要有政策体制的支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因此,内源发展战略并不排斥外部力量的介入来帮助贫困人群和他们的社区改善环境,为他们的生计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外因激发内部活力,为农村社区的内源发展提供协助,就构成关于内源发展战略的完整内涵。

三、通过农村社会工作推动“内源式”精准扶贫

农村社会工作是以“促进农村社区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村民的发展能力,达到农村社区的公平、公正、生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8]为目标的社会工作样式。专业化的农村社会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引导下,以社区为基础,以促进农村人们的自主发展为目的,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技巧去协助村民以自我发展的方式,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实现农村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在社会现代化变迁中的转变与发展。在近二十年的探索中,我国的农村社会工作发展出一系列以反贫困和社区能力建设为基本议题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并在实践中开展了以促进社区参与、改善社区治理、提升社区能力、发展社区文化、推动社区建设为内容的策略和方法探索,围绕扶贫、生计发展、能力建设、文化建设、城乡互助、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社区服务、农村生态与环境保护等不同议题,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服务,在所开展服务项目的农村社区产生了积极影响,极大地改善了这些社区的状况。在这些实践经验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内源发展,激活人的潜能及其身边资源,支持村民自主发展,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基本经验与核心价值,对反贫困及社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总结这些经验,发展农村社会工作,将对“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在“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中,以促进农村社区内源发展的理念为指导的农村社会工作,首先将人置于战略的中心地位,把精准扶贫的重点放在人身上,以培育和激发贫困社区、贫困家庭和贫困者的主体性与自我发展责任能力为基本着力点,关注他们的生活形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愿,发现他们的优势及局限,分辨和澄清他们的真实需要,用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助人方法去影响、改变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促进其发展动机的形成。我们之所以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是因为在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尽管也谈“以人为本”的原则,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只是把贫困群众的物质需要当作工作的重点,把技术、项目和资金的投入当作主要的措施,而忽视受助者的想法和内心感受,忽视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和制约,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智慧与知识,在各种压力和挑战中所形成的策略和技巧。因而,在扶贫行动中,农村社会工作从优势视角的观点出发,“致力于动员村庄及村民的力量(资源、智慧、知识、能力等)来实现他们目标和愿望,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9]而社会工作者则以协助者、陪伴者的角色开展服务,运用助人自助的方法去培育和发展贫困者的主体性,通过发掘他们的潜能,活化社区、家庭及个人的资源,来促成贫困社区的内源发展格局。农村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另一个基本策略和方法,是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开展精准扶贫。按照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观,真实的自由是建立在人们所具备的可行能力基础上的行动自由,即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风险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从而使他们摆脱困境,得到发展。在这里,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能力建设,不是简单地培养和发展某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的问题,它也是一种态度、一种价值观和一种理解力及批判精神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新的技术、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与人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世界观的转变相结合的整体成长过程。因而,在反贫困行动中,农村社会工作必须把“精准”放在人的转变上,以“助人自助”为出发点,“自助助人”为归宿,把“授人以渔”和“授人以鱼”结合起来,开展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精准扶贫,把扶贫的着力点放在社区能力、家庭能力和个人能力的激活培育上,针对贫困社区的社会环境、文化特质、生计方式、生活习俗、经济状况,以及贫困人群个人和家庭的具体困难,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巧,不仅给予他们资金、技术、信息、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技能层面支持、辅导和培训,也针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应农村发展和现代化的缺陷和不足,开展观念更新和行为改变的社区教育、个别辅导。增强他们应对困难和挑战的能力,提升他们抗御生活风险、发展生计的个人家庭能力和社区集体行动的能力。农村社会工作推进精准扶贫的第三种策略和方法,是针对当前农村社区组织化水平低,生产的个体化和社区生活的原子化导致的社区衰落,开展农村社区的组织建设。组织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压力与挑战的最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化,人类摆脱了自然生存的状态,以各种形式的组织联合起来,进行合作交往,建构出形态多样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贫困社区和贫困人群来说,组织化或再造组织化的社区及其个人的生产、生活形态,对实现他们的脱贫发展及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关键战略的意义。诚如德鲁克所说,“现代社会,经济和社区的核心不是技术,也不是信息和生产率,而是作为‘生产’成果的社会器官的管理有方的组织机构。”[10]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市场经济不断向农村扩张,农村地区个体化的生产方式和原子化的社会状态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要求不协调、不适应的矛盾愈加突出,社区的组织化也愈加迫切。在这样的背景下,贫困地区的农民不组织起来,会使他们“在面对有组织的市场力量和变化莫测的市场风险与社会风险时,变得非常脆弱和无能为力。”[11]因而,推动农村贫困社区的组织化,以有组织的方式去解决贫困问题,也就成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精准扶贫”工作,协助农民脱贫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以往农村社会工作的实践来看,运用社区组织的社区工作方法和沟通协调、互助合作的技巧去组织农民开展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社区协调组织,引进社会组织为村民提供解决他们生产和生活问题的协助和支持,对凝聚社区共识,激发社区活力,完善贫困治理结构,实现社区的内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除了上述三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外,农村社会工作在参与“精准扶贫”的攻坚行动中的另一个重要使命是移风易俗,推动贫困社区的文化建设。

第8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重点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传达贯彻全县重点工作会精神,安排部署后三个月各项重点工作。动员全园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加压奋进争位次,争分夺秒赶进度,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在家的班子成员,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居主干等。

今天的会议有六项议程:一是园党工委高秋海副书记传达并安排部署下阶段安全生产工作;二是园管委会郑立勋副主任传达并安排部署下阶段消防安全和林业防火工作;三是园管委会张淑兰副主任传达并安排部署下阶段脱贫攻坚工作,并就精准扶贫工作手册规范填写进行业务培训;四是园管委会林惠玲副主任传达并安排部署下阶段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及环保污染源源头排查整治工作;五是园管委会叶晓铭副主任安排部署下阶段裸房整治工作;六是由我再作强调讲话。

现在,进行第一项议程,请高副书记上台讲话;

………………

现在,进行第二项议程,请郑副主任上台讲话。

………………

 现在,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张副主任上台讲话。

 ………………

现在,进行第四项议程,请林副主任上台讲话。

………………

现在,进行第五项议程,请叶副主任上台讲话。

………………

同志们,今天的会议很重要,刚才县扶贫办干部林维唐,讲得清楚,指导很到位,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同时,园区高秋海副书记、郑立勋副主任、张淑兰副主任、林惠玲副主任、叶晓鸣副主任就各自分管领域安排部署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林业防火、脱贫攻坚、扶贫工作手册业务培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环保污染源源头排查整治及裸房整治等工作,讲很清楚具体,提出的工作要求、完成时限、措施都很到位,请大家按照他们的要求和业务指导务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抓落实。一要迅速贯彻,落实到位。今天会议结束后,各分管领导要马上牵头各部门、各村居召开会议进行传达部署,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的意见,迅速宣传发动、组织力量、提出措施,掀起新一轮推进工作的热潮。二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拜托大家这段时间辛苦一点,从班子成员带头做好,负责协调跟紧跟踪到位,有问题不能解决的第一时间汇报给我,各挂钩村、挂钩企业的干部按照六包六到位的要求,具体深入落实到位,各村居主干按照属地原则作为第一责任人更要抓具体、推进工作,全园上下一心,团结协作、相互补台、积极向上,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三要对标入座,跟踪到位。围绕刚才几位领导的讲话部署,第一时间细化方案,认真做好排查,分析梳理有关问题,针对薄弱环节或短板,认真整改整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圆满完成。

(二)突出重点抓落实。目前,距离年底只有近90来天,年终各项工作千头万绪,上级的各项检查考核也将陆续开始,各部门面临的任务非常的繁重,因此,必须改变过去“上级要求怎么干,我就怎么办”为“我要怎么做,怎么做好”的想法,即要统筹规划,学会运用“十只手指弹琴”,更要突出重点抓工作,分清主次,赢得工作主动权,开创工作新局面。特别是今年是建国70周年大庆的特殊年份,保安全、保稳定成了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决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安全或防火事故。所以,针对安全的事我再强调两句话:第一句话是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主要体现在三个倒逼,形势非常严峻。1、安全事故在倒逼。1-8月,全县共发生各类生产性安全事故7起(含高速2起),同比增加5起;死亡8人(含高速2人),同比增加6人,其中7月至8月,就集中发生了3起事故、死亡5人,在9月7日市“8.17”事故调查组刚离开南靖,处理意见还未明确的情况下,两周内又接连发生了2起事故(丰田、山城各1起),造成2人死亡。2、时间节点在倒逼。建国70周年大庆即将来临,在这么一个敏感的时间节点,稳定压倒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如果再发生较大以上事故,不管是谁都难辞其咎。三是职责使命在倒逼。安全生产是政治任务,更是职责使命,如果我们连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都不关心、不重视的话,那还谈什么初心,谈什么使命。大家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自始至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要以永远在路上的态度去做这项工作。第二句话隐患排查既要零盲区,更要零容忍,与其事后伤心,不如事前用心。重点要做到“三个到位”。1、排查要到位。我想说,隐患排查我们年年都在搞,大家很容易产生松懈麻痹、疲劳厌战的情绪,但安全隐患是不断产生,随时变化的,所以隐患排查也必须实时跟进。国庆前,要集中组织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全面排查隐患性质与程度,并逐一登记、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隐患排查“零盲区”、“无死角”。2、整治要到位。发现问题隐患,关键在于治理。客观来说,我园还存在重排查轻整治,重监管轻处罚的问题,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对隐患问题的仁慈,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残忍。所以,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和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手段,盯紧盯死这些隐患问题,做到闭环管理。对于那些管理混乱的,该曝光就曝光,该处罚就处罚,绝不能藏着掖着。对于那些经整改仍达不到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该停就停、该关就关,绝不能姑息迁就。3、培训要到位。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督促企业落实年度培训计划,完善培训方案,健全培训档案,持续开展全员和岗位“三级”安全培训,确保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100%。这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事,当然还有其它工作也重要,也是当前非做不可,要按序时进度推进,决不拖后腿,这关系到年终大家绩效考评、关系到大家的福利奖金问题,它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

(三)强化责任抓落实。责任是抓好工作的核心。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落实责任并不是口头上说说,制定下发文件、开开会就完了,而是要沉得下一线真抓实干,做不好完成不了任务决不收兵。刚才各位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要尽快形成方案,将目标任务进行分解下达,明确责任人、时限和要求。真正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项项工作有着落、件件事情有结果,确保各项工作“每周有变化、每月见成效”。一要担得起责任。我们每位干部职工首先要有一份责任,思想上要对得起自己是一名党员干部,饮水思源;工作上对得起你手中的这份工资、做些事,不要得过且过 “混日子”。对安排的工作要有责任心做好,主动承担、勇挑重担,为党和政府分忧解难,为高新园发展作出应尽的责任、作出应有的贡献。二要下得了深水 。要大力倡导深入一线、实干担当的精神,坚决反对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状态,杜绝“下不去”。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造不出推进工作的妙计良策,只有深入一线,看看场面,问问情况,才能真正了解工作的状况;只有深入才能真正了解问题关键所在,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三要解决得了麻烦。每件工作都有它的难处,想要做好都会麻烦,都会有问题。比如,安全工作它的难处在于有时不可预料、不可控制的发生,仅管我们措施都做得好很到位;脱贫攻坚它的难处在于巩固成果不返贫,这是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它的难处在于工作细心耐心,确保人人参保,不漏一人;环保污染源源头排查整治它的难处在于政府监管与企业经济利益矛盾协调问题,以及投资大、见效慢,但我们又要发大力气不得不做好,对得起我们子孙后代的工作,很艰苦。所以各行各业都有它的麻烦问题。但面对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丧失信心。只要我们勇于面对问题、认真分析解决,问题只是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个绊脚石而已,所以,我们也相信大家,能解决好在工作中各种困难和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现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

(四)强化督查抓落实。园区要成立督查工作组定期组织开展督查,每周通报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情况,及时收集反馈有关问题,班子每周一要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下阶段工作措施。要通过监督检查常态化机制,认真整改、补缺补漏,逐项逐级抓好落实推进工作,让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肩上有压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第9篇: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范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老百姓息息相关

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发展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宇说。

正如会议所指出的,这是绕不过去的历史关口,抓紧做好工作,就能顺利过关。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等十个方面的“更加注重”,明确了新常态下工作的重点转向。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这十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递进,指向性鲜明,认识论和方法论兼具,政策性和针对性突出,为今后在新常态下如何开展经济工作提供了遵循依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处在一个探底的过程中。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从中长期看这与稳增长是一致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确立,意味着将更加注重老百姓身边新消费模式的供给。”广发基金研究员、副总经理朱平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老百姓息息相关,新消费和服务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未来占中国GDP的比重将逐渐上升。

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会议提出,要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过去几年,得益于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价格的提高和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我国农民收入快速增加。未来,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收益。

房地产: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会议提出,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要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近期,中央多次提及房地产库存问题,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实,或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公租房或将不再受户籍的牵绊,更多的房源或将走向市场,更多城市或将取消限购政策,“购租并举”等制度让“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并不遥远。

针对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有专家分析说,这意味着过去采取的一些限购等临时性举措有望逐步取消,但这要看后续进一步动作。

脱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会议提出,要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有人掉队。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扶贫工作将稳步展开。未来5年,我国将使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社会政策要托底,是要守住民生底线,要更好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把重点放在兜底上,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有专家表示,保障民生离不开增加就业。而结构性调整和深化改革则是从根本上作了政策托底。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这几年我国就业情况相当不错,去年前三季度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000万,这些都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随着经济结构中服务业占比提升,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提供的就业岗位已经翻倍。

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会议提出,要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保基本、强基层的基础上,着力建立新的体制机制,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中心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而许多中小医院门可罗雀,基层群众看病不堪奔波之苦。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药品价格将越来越合理,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逐步提高……百姓“病有所医”的愿望正在变为现实。

遏制非法集资

会议提出,坚决遏制非法集资蔓延势头,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随着收入增加,居民对于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也在增加。这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以高利息为诱饵,打着“理财”的幌子,或披着互联网“外衣”,非法吸收公众资金。近年来,“卷款跑路”、“存款失踪”等风险事件屡屡发生,不仅扰乱金融市场秩序,还损害投资者权益。规范各类融资行为,打击非法集资,将帮助百姓守护好“钱袋子”,维护地方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会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

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形成一股新浪潮。不过,在创业之初,不少创业者仍面临着资金成本、税费负担高企等困扰,需要低价优质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